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范文

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2 14:59: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医药的市场和前景

篇1

摘要:从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及市场潜力等方面,实例分析了我国现有的18家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和资本经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全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2

论坛邀请了以色列、新加坡、海峡两岸生物技术专家和金融资本专家围绕“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金融资本支撑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与孵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与前景”开展主题演讲,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把诊问脉,介绍海内外生物医药孵化与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助推福建省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很快,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发明转移拥有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一批创新药物研发取得重要进展,例如厦门大学与养生堂万泰公司历时14年,投入近5亿元研究成功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很多国外企业想到中国来找市场,同时又有很多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如何才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以色列TBN集团总裁Sigal女士给出的答案是“合作”。Sigal女士围绕“国家商业发展与中国创新”这一主题,介绍如何建立成功的全球合资企业,创造合作共赢的平台;如何利用独特的中国创新方式进入新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孵化器资源培育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她认为,国际孵化器资源对于中国市场,尤其是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研发和创新平台。

不仅仅是Sigal女士,在场不少专家、代表都十分看好生物医药产业。招商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珊珊女士表示,医药产业前景看好,加之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现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的“白富美”产业,备受投资者青睐。而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袁于人先生除了带来“新型兽用、水产疫苗和新一代生物农药设计思路初探”的演讲外,还希望借此机会寻求产业化合作伙伴。

篇3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篇4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政府扶持 市场调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其行业发展更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对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一、政府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在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的定位、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政府研发经费的投入,都给予该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政府定位明确

在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研发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保护、专利法实施、研发费用抵税等方面给予企业许多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和投入。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而到了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一般不再介入股权投资和具体企业的运行管理,全部交由企业去实现,市场化造就了美国生物医药的高效运营和产出。

2.配套法律法规健全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和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并促进技术转移。目前,美国已出台《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药品审批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还对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改革,出台《药品专利期延长法案》、《加速药品审批法案》、《药品价格和非正当竞争法案》等,给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研发经费投入充分

政府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拨款或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一份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政府在生物医药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10亿美元。政府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还利用税额优惠(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各州政府也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州还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来募集研究经费。

二、市场有效调节产业运作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较为成熟,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工业界的投资资金充足,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而进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较为规范有序。

1.资本市场运转健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持续的资金支持。从1998年开始,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是两大支柱。以2003年为例,当年总共169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上述两项投资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97.6%。由于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使得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的投资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根据美国的税务政策,投资成功的资本所得因为要承担风险可以给予优惠,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抵扣当年收入直至全额抵完,这让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有更大的耐心和激情去投资和扶持具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企业,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到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中去。

2.盈利模式值得借鉴

与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主要靠市场营销方式获得盈利不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原创生物药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在产品专利期内,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三、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下,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和市场而是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

1.产品推广模式科学

与我国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方式相比,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方式非常科学、有效。企业主要通过免费送药、参与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产品临床推广。

2.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更多的是知识是专利而非药品。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企业的专利、技术、概念,而药品生产大量地在其他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

3.通过重组、并购和结盟壮大企业

2002年以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萎缩,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约320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有20%实施了重组,与此同时,该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美国Amgen公司斥资160亿美元收购IMMUNEX公司,Medlmmune公司收购Aviron公司,Chiron收购Matrix公司等。这些生物医药巨头通过跨国合作、兼并和剥离等方式进行的战略重组,大大强化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经营实力,也大大刺激了传统制药厂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结盟和重组,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生物医药 财务管理 对策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问题

3.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由政府控股下属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另一类则是由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医药企业来虽然企业体制已经转换,但延续了几十年的陈旧的财务管 理理做法却难以立刻被改变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例如在投资方面,通常以单一的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衡量进行投资决策忽视风险,单纯依据投资项目收益性进行决策等。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更显薄弱,这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忽视对于财务的管理的重要性。

3.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产业发展和经营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生物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高投入、高收益 、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 ,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而医药的高技术投资的特点使得关注资金安全的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并不宽松,这就造成医药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资金严重短缺。在筹资管理上缺乏资本市场的观念,对企业筹资信用管理也不够重视,造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3.3医药企业的资金占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还多,还有个别制药机械企业的这两项资金的占用比例竞达到企业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

这两项资金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经济发展的“瓶 颈”,并且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教,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 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4用于市场营销费用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致营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各项资产运营主 要指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费用增长抵消了行业部分经济效益。并且其销售费用的提高并不合理,有些国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很多,有的却过多的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还有将绝大部分费用。

4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健全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促进财务转型。新的环境下,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全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丰富生物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和知识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 ,除了采用传统的向银行举债的融资方式外,医药企业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及其他企业债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融资渠道的拓宽还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可以寻求政府高校的支持,建立于政府合作校企业合作的融资方式。

4.3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企务管理的重点。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更应以预算依据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满足企业自身现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现金管理成本 ,尽可能提高现金效益并从中获利。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余额,加大、加快现金的流人,减少、减缓现金流出,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投资获利。

4.4加强库存货品的管理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项流动资产,经常占有大量的劳动资金。为了减轻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必强存货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在存货的管理上不仅要控货防止存货损失,更要防止存货的损坏,要把存货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量 ,降低存货成以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拥军.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研究,2009(11).

篇6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转变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就是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的底色就是创新。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要想让建立在新技术、新产品之上并具有战略意义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势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创新成本的最低化、成果转化的最快化。

北京市委市政府为G20工程制定了24字发展方针: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支持对象、贡献规模增量,其中第一条就是“创新工作机制”,明确了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作为实施G20工程的牵头单位,北京市科委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自身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重点在创新工作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按照“一盘棋”的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协同作战的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与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条相对应的政策支撑链条,着力提升创新效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条,涵盖了上游的产品创新、中游的药品生产和下游的临床应用,涉及科技、药监、卫生、人保等多个部门,只有部门联动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条链。为此,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市药监局合作,共同建立“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搭建新药审批绿色通道,监管部门提前进入新药研发阶段,及时给予服务,缩短了审批周期;与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形成了“一品两规三剂型”的新型管理模式,使创新品种获得加分;与北京市人保局合作,推动了以重点企业创新品种为代表的医药新品种及时纳入北京市医保目录,在解决百姓健康需要的同时促进了创新。这些措施打通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激发了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二,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量身定制服务措施,推行“一企一策”的服务模式。充分考量企业不同规模特点、创新能力、市场化前景等要素,把企业分为规模企业、潜力企业和引进企业,确定了创新实力强、研发投入比例大、具有一定产业规模或有很大发展潜力的100余家创新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然后建立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并针对新版GMP、药品招标、企业重点实验室认证等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实施支持措施,“贴身、贴近、贴心”服务好企业,使政策资源切实落在需求上、落在企业里、落在产业中。

第三,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并重,鼓励企业依靠创新实施“大品种战略”。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企业把重视科技研发、加大研发投入作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有计划、成系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等专项。在科技计划组织方式上,采取公开招标、邀标、择优委托和稳定支持等多种方式;在经费安排上,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政府资金股权投资等不同形式,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同时,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和标准创制活动。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重。顺应市场需求,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结合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与有关区县携手,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投资大、设备全、水平先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不可或缺,但又远非一家企业所能为之。市科委携手创新企业聚集的大兴区(亦庄)和昌平区,共建以大兴(亦庄)生物医药基地和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的一南一北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生物医药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两个区域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经济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和现状为例,论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政府和智力机构等主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归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是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产业主体之间形成合力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后提出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篇8

天时:十年厚积一朝待发

生物中心成立于1996年6月,是北京市科委直属的事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赢得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生物中心副主任张泽工介绍,生物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弱小产业。可以说,生物中心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同行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定出自生物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早,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企业整体行为以短期利益为主,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种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可见一斑。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投资,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超前布局,在政府实施体制改革之初,北京市科委便组织成立了生物中心,以探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生物中心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通过项目发掘、培养、推介、投资策划、风险评价、市场调研等方式,整合北京市医药领域的创新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倍道兼进,逐渐从被忽略不计的小微产业发展到2011年销售收入(不含商业)预计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4%左右,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一的重要产业,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从“先导产业”到“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中心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产生、发展到腾飞的整个历程。

地利:扎根沃土蓄力成长

张泽工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长足发展,成为北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除了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外,北京的自身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政策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等各项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更好地释放了医疗、市场资源,促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近50%的院士。另外,北京也是海外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先选择创业和就业发展的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场优势

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北京市场是中国最具标志性和辐射性的市场,因而必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布局中国和民族企业崛起的理想之地。光明的前景也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带来了契机。

人和: G20工程打造北京品牌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GDP占比仍较低,离其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表示Grand(巨大和伟大),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G20工程”就是要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从研发、临床、产业化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G20工程”一期于2010年到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千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计划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G20工程”的实施,让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泽工告诉记者,该工程实施以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不含商业)559.5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700亿元,“G20工程”取得可喜进展。

篇9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

当前,我国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大力推动其发展,其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也迅猛扩张,其增速为全球药品市场场增速2-3倍,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一、生物医药行业特点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该行业的技术垄断性强、进入壁垒高、预期利润高决定了其如下特点: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投资的风险和利润大等。具体来说:高技术要求: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要求高,必须具有高知识的人才才能够从事医药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技术型企业;高资金投入:前文也提到,医药行业的科研周期长,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对其进行保障,从而保证其研究的顺利进行。长回报周期:较长的科研周期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回周期也较长,其只有在科研成果真正变成生产力之后才能看到回报;投资风险大:新药物研发成功率很低的结果。投资收益高:新药物一旦被成功研发,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生药物在投入市场的两年或者三年之内,其前期的研发投入基本可以收回,有些药物甚至还同时产生数倍的广阔利润。与此同时,充足的资金对于生物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物医药的研发在耗费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当今社会技术更新换代又快速,若因资金的缺乏导致生产设备或者研发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研发能力便不能够提高,高精尖人才便无法进行工作;甚至可能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没有资金,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可能无法进行最后的临床应用实验。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心头大患。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渐形成

十年之前,产业资本及其投资者,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但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专业的跟踪并投资医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创业板也逐渐走向成熟,不少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尽管当下对于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结构越来越丰富,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具有令人咋舌的差距,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种类上。

(二)银行融资难

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首先会找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也一样,但我国的银行却几乎不会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支持,能够在银行得到融资的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很少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我国只有不到10%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一方面是因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的长周期以及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使得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另一方面,研发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银行很难把握企业的发展前景,缺少放贷信心。还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资产集中在研发人员的智力资本和设备,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财产来担保。此外,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来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使得银行对生物药企业的贷款持消极对待的态度,积极性也不高。

(三)股权融资艰难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一些法定条件,其中有一条为:“开业时间需在三年以上,并最近三年需连续盈利。”这对我国不少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较为苛刻,很多企业前期基本为不断投入,能够持续盈利的很少,这是由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四)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资开始踊跃

从2007年开始,各类风险资本逐渐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生物药企业,特别是中小生物药企业,对风险投资都非常渴望;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和私募等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逐渐从传统产业和行业退出,进入医药类等新兴行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大量筛查生物医药开发项目,评估其风险和投资收益,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论证。

三、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首先,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要建立多元化投资结构,政府在拨款支持的同时,政府的自筹资金也能够顺利投入支持;国内各种金融贷款存在的情况下,允许国外有资质的投资也能够进入。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必须在基础性的研究方面要相应的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一些大型技术创新基金来支持,或者也可以出台政策向相应的生物药企业提供无息的贷款、差额担保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减税、增加研发投入、研发设备更新费用的抵扣税款比例等方式来提供支持。

(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市场上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不断扩大融资范围;同时要辅之以积极的保障措施,倡导社会上的资金管理公司或者证券公司参与投资,同时努力吸引国际上合法合规的资本风险投资。与此同时,积极开创新的融资模式,使融资市场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希望我国的医药企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融资,从而为企业的研发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张仕林 郑磊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青.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和判断.商业现代化,2008.2.

[2]彭熠,黄祖辉,郭红东.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科学研究,2006.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目前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大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往往没有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偏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中试环节薄弱,产业化所需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我省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意识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我省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的无序竞争状态,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意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研发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机制。我省医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打破原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尚缺乏在全球化过程中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和经验。

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1.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财税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搭建省内外沟通、合作桥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加大政府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励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完成境外或境内上市融资。

2.选择好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在重大新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我省实际,主要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关药物及产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重组治疗类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疫苗类产品、核酸及核酸类似产品、生物诊断试剂类产品及现代中药等。

3.实施园区战略,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借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建设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进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优势。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新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另一方面,我省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试验阶段的新药,为达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时间、及时收回投资的目的,应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做出选择。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支持其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以达到快速研发、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

篇11

中国乃头号中药强国

包括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抱怨“中药大国”的中药业发展不尽人意,转而全盘肯定日、韩的中药业的“斐绩”,这完全是因为两个数字的原因:一个数字是“中国中药产值仅及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另一个是“日本中药出口占世界中药市场70%-80%”。

事实上,笼统说我国中药只占国际植物药市场3%是没有厘清中药和植物药两个概念原因。其实我国中药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份额超过50%,是中药头号强国。那些认为中国中药产值仅及国际植物药市场3%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那是因为不把中国市场置于其中。如果从中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份额来看,中国大陆中药总产值超过493亿元,约60亿美元,就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1/4,而绝不是3%。如果从我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的份额看,则更是超过50%。因此,目前为止我国乃是世界中药研发、生产、应用和出口头号强国。

另外,据日本厚生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显示,日本中药产值1992年为最高峰,仅为17亿美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1999年降到10亿美元,只占我国内地同年中药总产值的1/6。即使日本中药全部出口也达不到所谓30%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中国中药工业年总产值已达900多亿元,比2003年增长10%以上,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10%以上,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中药业在发展道路上虽然不能令多数人感到满意,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路径应当是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分析最近几年中药业可以发现,中药工业是国内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2003年平均净利润率11%。中药工业与其他41个行业相比,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近五年来中成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税平均年增长24%。

目前祖国大陆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而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独具高速成长性的中国中药、植物药市场也引起了跨国医药企业的关注。例如OTC排名世界100强的德国马博士是以生产天然植物药为主的企业,它刚把一个具有排毒养颜、治疗便秘作用的新药“艾者思”投放我国市场,预示着原本由日本、韩国企业垄断的世界天然植物药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而瑞士诺华中国公司总裁刘贞贤也表示,由于国际市场对植物药的认可营造了巨大商机,所以早在2001年诺华就投入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希望在我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启动该项工作。三年前,国务院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随之,政府及社会各界形成了推进中药业发展的合力。如科技部设立了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通过国家攻关、973、863计划和公益性研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等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中药基础、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发改委也设立了现代中药专项并支持4个国家中药工程中心的建设;商务部在实施“科技兴贸”和建立医药出口基地过程中,把促进中药出口创汇作为重要内容;卫生部、教育部在所属医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大学中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制定与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开展了中药技术标准的研究、中药企业GMP认证、中药材质量管理GAP认证、中药饮片文号管理等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快审查速度、扩大专利培训等具体措施,促进中药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支持了中药研究方法、中药生产共性技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投入专项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并在上海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的实施推进,中国中药产业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订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在目前世界天然植物药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的趋势下,相信中国中药业已经步入了一片茵茵绿地。

民族药迎来井喷时期

一年多以前,陕西老三届企业集团挥师苗药,控股贵州民族制药厂,组建了老三届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三届集团拥有7个控股公司、2个参股公司、2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公司组成的大型集团公司,总资产为5亿元。按照老三届集团的战略布局,5年之内,逐步对贵州乃至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区的经营不善、或未能通过国家GMP验收的药厂进行收购、控股,扩大充实新组建的苗药产业集团,从而最终进入资本市场运作。

事实上,全球每隔3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1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一个新药,而且需要投入5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疾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化学药在杀死病毒、病菌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痛。中药、民族药则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这就为传统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药已经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省已把发展民族药列为优势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

中国民族药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以奇正藏药、仁福药业、盘龙云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成为市场的生力军;而继蒙药、藏药等民族医药之后,维吾尔医药以其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迅速崛起,目前已有很多企业相继研发维药,青岛健特生物、武汉人福科技、新疆天地集团、新银宇集团等企业的纷纷加盟,形成了一股维药研发的热潮。同时彝药产业也得以起步,仅云南楚雄州的彝药产业目前已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亿元,成为继藏、蒙、维、傣、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民族药,如今全国专门研制生产彝药的企业已发展到40余家。贵州省作为中国民族药产销大省,近10年来,该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正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贵州益佰制药负责人表示,贵州中药、民族药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低廉和价格优势;国际天然药物及传统药物市场开拓的空间较大,要面向世界,企业就必须向产业化迈进,上下游产业链一旦相连,贵州医药发展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在医药类上市公司中,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公司数量虽少,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投资热点。但是西藏药业和青海三普是两家较早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企业,两家公司均背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物资源,开发前景十分诱人。这两家公司在新产品研发和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优势将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157家,县以上独立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5家,民族医药生产企业120家左右,生产国家标准的民族药近千个。但民族药和中药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都存在药理不清和工艺落后的缺点。民族药欲有所作为,需经历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要在药理、药效及工艺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但民族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资源,未来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民族药做得较好的是藏药、蒙药,近年发展较快的是苗药。但许多民族药在国内的销售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国际上就更不用说了。鉴于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正在筹划成立中国民族药总公司,以协调全国民族药的营销和外贸工作。

生物医药市场新贵

以生物经济为主体的“第四次浪潮”,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以生物经济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显然是因为生物产业成长性好,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生物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人力资源;生物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也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现端倪,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增加近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而1980年我国生物科技总产值仅为2亿多元,2000年底达到了200亿元左右,年增长在20%以上,预计未来四五年内总产值还将翻一番。

篇12

【关键词】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集群;政府导向;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R—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52-01

生物医药产业是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及低能耗、低污染等特性,直接与人类健康、食品生产和安全、绿色资源和生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服务内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现已成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开发过程的日趋复杂和国际上医药管理的不断完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得到迅速发展。

1.南通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南通市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形成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药等产业。2010年全市规模生物医药企业90家,实现产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42.8%。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在全省的产值排名从2009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5位,首次超过了南京、无锡和常州。南通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系列、西药制剂系列、生物与海洋药物系列和医用新材料四大产品系列,已逐步形成了以南通大学为依托的江苏省神经再生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通市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良春风湿病研究所、江苏省核酸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生物医药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导向支持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知识驱动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研发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生物医药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药物发展、开发、制造和销售,每个阶段包含着一系列专业化的环节。整个环节以占据支配地位的大型跨国“生产者”为中心,来协调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形成全球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

2.2 集群优势推进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现已初具规模。其中,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分布有30多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相关企业。其中,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作为亚洲地区最具现代化的农药剂型研发中心之一,为我国和亚太地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工程化研究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多项新药申请成功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审查,已成功在美国上市或正在通过FDA认证的制剂药品累积达到100多种,并与全球十大著名医药公司之一——美国礼来制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仿制药生产和销售。南通联科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纳人才进行新药研发。百奥生物技术(南通)有限公司拥有关键技术的自主性知识产权以及10余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其总公司在美国硅谷设有研发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小片断干扰核酸(siRNA)药物研发公司之一。南通迈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美国知名的分子技术工业公司(MTC)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江苏领航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家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中国干细胞技术自主创新的引领者,拥有国内目前标准最高的干细胞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有产业化规模的干细胞GMP制备中心、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干细胞储存库。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销经营许可,该公司食用菌研发中心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

3.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策

3.1 借力政策东风,加快南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与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政策性药品降价,以及普药“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价格、强制使用”等措施,都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南通市至今未正式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政府要尽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发展目标,研究重大发展问题,制定相关扶持引导政策,实施战略发展措施,强化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建立生物技术、医药、临床等研究领域、生产领域的技术专家、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战略咨询、技术论证、产业规划、市场研究等,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可靠性。

3.2 打造特色园区,建设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集群载体

集群发展有利于缓解生物医药产业持续不断的高投入,更有利于塑造区域内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已集群了50多家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有300多家公司先后落户,并加大了国际国内合作和人才引进,与全球十大生物产业园区建立了战略联盟。为此,江苏省科技厅专项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休斯顿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医药研发交流合作平台。

3.3 强化政府主导,培育南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孵化器

篇13

2009年被普遍称为中国新医改的“元年”:年初,国家出台了“新医改”实施方案;之后,以“基本药物制度”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措施紧锣密鼓制定并相继出台;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全国正式施行。

新医改给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的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及新一轮投资热潮等众多有利因素将保证我国医药产业继续快速增长。2009-2011年我国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各级医疗市场当中,预计2010年因医保扩容带来的医药市场增量将达到2000亿元。201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500多亿元。另一方面,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传统药品价格走低,医药企业在流通环节获利的空间缩小,与整个工业相比,医药产业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态势正在发生变化,逐步转为平稳增长。此外,随着环保门槛的日益提高,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的制药业治污排污的成本不断上升,也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平均利润。

综观当前的经济局势,国务院提出把发展“新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七个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谓“新医药”是指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与传统医药相比,新医药产业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为可观的利润空间。

在美国,新医药产业发展以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化为主。目前,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医药专利。美国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90%以上,2006年全美生物医药的销售额达到720亿美元,是欧洲的6倍,是亚太地区的25倍;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190亿美元,是欧洲的4倍,是亚太地区的60倍。可以说在生物医药方面,美国已经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迅速崛起昭示了一个道理:研发创新能力是医药产业升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观我国,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注册的新药有6500多种,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创新的只有19种,其中16种是中药,另外j种属于生物制药,注册的西药没有一种是自主创新的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强医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医药界对新药研发有“三个十”的形象说法,即一个新品种从研制到投入生产、使用,需要10年,需要10亿元的投资,需要“十里挑一”。以往我国医药企业为规避研发风险,往往采取研发外包形式。诚然,研发外包是医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外国企业研发的代工厂,而要打造企业价值链的最上游,提高竞争力,掌握核心技术。借国务院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政策的东风,当前我国亟需在资金投入、税收、价格、社会保障措施、政府招标以及新药审批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为新药研发、生产开绿灯。

首先,国家要对现有的制药企业进行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在,我国制药企业存在散、小、多、软状况,与跨国制药企业相比,在企业结构、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网络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必须通过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将民族制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国家应有重点地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在税收、新药定价上,要体现鼓励政策,让企业研发新药有利可图,改变研制新药不如生产仿制药的局面。再次,针对新药审批等环节存在的周期长、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缩短审批周期,简化审批手续。最后,在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招标采购等环节,应实行鼓励新药研发、生产和使用的政策,使新药能够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加快新药的推广使用。

篇14

[关键词] 熵值法;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黄伟, 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