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化农村建设范文

现代化农村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2 14:59: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现代化农村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44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 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 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 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r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 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 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篇2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区域布局三个方面入手,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不断增强。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日光温室推广面积。实施雨水积蓄、井泉截引工程,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加大梯田建设、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高质量和效益,开展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梯田75万亩。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以上。强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80.26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全面改造提升通乡公路。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造住房、沼气推广利用。每年支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村。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根据沿黄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扩大规模设施养殖、优质瓜菜、现代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立体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扬程灌区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经济带,加快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发展草食畜牧、特色林果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种养大户、专业农场和规模养殖场(小区),形成种养加互补的稳定增收区。南部旱作特色农业经济带,以“整村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经济”三管齐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穴播洋芋种植,做大做强马铃薯、小杂粮等产业,发展绿色农业,走“梯田+水窖+地膜+良种”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构建绿色农业经济带。通过3―5年的努力,把景泰建设成全省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高效节水和农业科技示范县,使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继续保持全省设施农业领先地位。

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力提高粮食单产。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造中低产田,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稳定发展小麦、水稻、小杂粮优质粮食品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力争每年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0万亩以上。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能力景泰示范项目,把会宁、靖远、景泰建成相对稳定的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万吨以上。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发展种子产业,开展以种子、种苗、良种畜禽为主的良种革命,瞄准国内外知名种业公司,引进和研发一批新品种,建立良种产业化推广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每年推广、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100项以上。加快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生态秸秆养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等特色园艺。大力推广雨水窖节灌、膜下滴灌、覆膜集雨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耐旱节水品种,每年推广节水灌溉30万亩。到2015年,在现有基础上节水15―2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增产15%以上。

二、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县有规模、镇有基地、村有特色、户有专业的产业新格局。

做大做强瓜菜产业。重点实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反季节蔬菜、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及储运中心项目建设,每年改扩建日光温室1万亩以上,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到2015年,瓜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设施种植达到22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300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瓜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

突出抓好草畜产业。坚持种草养畜和秸秆转化并重,积极促进肉羊、奶牛、肉牛的规模化养殖,做大靖远羔羊肉等特色品牌,基本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奶牛、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8万头、32万头和6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6万吨、禽蛋产量2万吨、奶类产量4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把会宁、景泰、靖远建成全省养羊强县,把我市建成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畜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大力开发枸杞、大枣、杏、梨、苹果、文冠果等特色产品,实施沿黄及高扬程灌区2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林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枸杞25万亩、大枣1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特色林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立足破解资源约束,解决“小、散、乱”等问题,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积极引导同类企业联合重组、良性扩张,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1亿元以上的5个,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重点扶持,规范发展。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证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发展农机专业服务队。抓好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实施“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环境)工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0个,参合农民达到15万人,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重提高到30%。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优势作物生产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防疫设施建设,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加大农业和养殖业投入监管力度,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安全追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实施扶贫开发攻坚,不断完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创新开发式扶贫机制,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贫困人口较为密集的村落,以强化对水、电、路、气、房、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着力点,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科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推行特色产业发展优先扶持行动,即优先技术培训、优先资金扶持、优先良种供应、优先转移就业。开展教育扶贫和智力开发扶贫,扶持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强化外出劳务技能培训。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和农村低保运行制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1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篇3

代表们建议,省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二是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在所有农村地区由政府为所有的中小学提供网络接入设备、信息终端设备,组建局域网,大力开展信息通信知识基础教育,并设专人负责操作、管理。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科学技术知识。三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技术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村村通工程”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人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四是积极开展信息互助。积极组织信息专家和其他领域专家下到乡镇和农村,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农信通”等产品,普及信息富农的知识和技术。

办理结果:加强政策扶持和投入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将这件代表建议列为2007年重点建议。承办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听取代表意见,认真办理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研究。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出台了《浙江省数字新农村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从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县、镇、村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此外,开展数字新农村发展规划、数字新农村建设标准等相关研究,探讨全省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推进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实施“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加强农村供销社系统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购销便利。加快邮政系统信息化,完善邮政连锁配送体系。加强农村旅游服务业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水平。

三、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综合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下乡、进村、入户。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农民信箱”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设全省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信息化。建设农产品和药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农民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民权益维护的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

四、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信息化。加强基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促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农村税费改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鼓励开发切合“三农”实际需求的文化信息资源,提高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电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和提供信息服务能力。推进数字电影进村,增加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延长播出时间。

篇4

我县机耕道现状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是四川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截至目前,全县拥有村道路621条1460公里,农村机耕道21217.33公里。

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全县拥有拖拉机1515台,耕整机3.97万台,插秧机164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69台,油菜收割机18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台,2013年末,实现机耕91.2万亩、机播16.76万亩、机收48.1万亩。2014年上半年,新增耕整机2233台、拖拉机3台、饲料粉粹机11台、稻麦联合收割机3台,2014年小春,小麦种植面积50.8万亩、机耕38万亩、机播10万亩、机收26万亩;油菜种植面积44万亩、机耕12万亩、机播1.4万亩、机收8.2万亩;其它作物机耕3.1万亩。

机耕道建设对农机农艺融合的影响

机耕道作为农业生产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机耕道通行能力差将会影响农业机械化合理布局。以我县为例,如前所述,全县机械拥有量比较大,但是受我县村级道路通过能力的影响,主要以小型机械为主,大型作业机具所占比重较低,且70%的机械、全县实现机耕、机收、机播的耕地80%分布在村道通行条件较好的东北路各乡镇。农业机械分布的不均衡性,限制了我县农业生产由传统农艺进一步迈向现代农艺。

机耕道建设如何助推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包括先进的农艺技术、较高的农机化作业水平和与之相配套的农机作业道路条件。其中道路条件是基础,完善的作业道路网络是实现农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率的保证,因此应该把田间作业道路作为机耕道建设的重点。通过改善农业生产道路条件实现助推全县大型农机和小型农机拥有比例和不同地区农机拥有量的结构合理化。我县“全国示范社”大兴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好的潼川镇、百顷镇等4个镇乡建立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4862亩,开展统一机耕、育秧、插秧、植保、提水、机收;在金石镇建立秸秆还田示范基地1446亩,推广秸秆切碎腐熟还田,作业效率3-4亩/小时。年均实现农机作业服务2.6万亩,服务总收入347万元,实现利润34.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且节省了大量人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在农村大力建设农机作业道路是十分有益和十分迫切的。

机耕道建设的几点构想

篇5

【关键词】现代化;新农村

1.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彰显富春江实力

近年来,富春江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强镇”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第三产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11年,富春江镇财政收入达到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财政收入总额与人均数均居全县各乡镇(不含街道)之首;实现工业总产值58.1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38.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7.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销售产值37.8亿元;农业总产值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13548元,比上年增长16%。

2.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展露富春江机械制造业魅力

2.1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

富春江镇积极优化投资环境,狠抓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目前,工业功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按规划要求已初步完成“五通一平”工作,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污水管网铺设、绿化用地均已初具雏形。几年来,工业功能区累计投入固定资产近7亿元。富春江镇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质的行政服务,赢得了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2.2积极打造机械制造业生产基地,提升富春江机械制造块状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全镇的机械制造业主要有水轮机、拉丝机、汽车内饰件、五金机械等多个行业。其中水轮机技术含量较高,在国家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大背景下,产品市场前景较好且有较强竞争力,应作为积极发展的产品,富春江镇是国内最大拉丝机生产基地,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但有一定规模优势。该镇现有机械制造企业205家,2011年机械工业销售产值达41.1亿元,占全镇工业销售产值的71.7%,实现税收2.1亿元,占税收总额的61.9%,机械制造业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

富春江镇工业功能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生产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机械工业专业区”、“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达标工业功能区”、“杭州市示范工业功能区”。

2.3民间企业日益重视科研合作

近年来,富春江镇政府积极促成工业企业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合作和技术对接活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嫁接、重点攻关合作,为做大做强富春江镇机械制造业奠定基础。

3.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展示富春江城镇化建设成就

3.1农业向工业转变

现在的富春江镇辖区,1978年为是一个纯农业生产乡,以种植水稻为主,仅有茶叶等少量经济作物,更无二、三产业,经济落后。通过近几届党委、政府努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农业向工业转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3.2农村向城市转变

城市化需要人口的集中,工业化需要产业的集聚,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的集约。镇党委、政府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好“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这篇文章,才能解好“集中、集聚、集约”这三道题。

3.3农民向市民转变

富春江镇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千强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卫生镇,还获得杭州市文明镇、小康镇等荣誉称号。目前,该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的考核验收。

4.确立“投资创业在富春江,休闲度假在芦茨湾”的发展思路,打造富春江旅游特色镇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水风光使旅游业成为富春江镇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大力开发严子陵钓台、白云源景区等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鼓励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度假旅游,将芦茨农家乐作为旅游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同时,进一步抓好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新引进的桐庐新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种植蔬菜出口创汇的同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农村生活,享受田园乐趣。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富春江

5.1以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

富春江镇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惠农政策,加大涉农投入,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镇支持农村,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快速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下山致富,上山增效”,促进集聚发展。

5.2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

镇党委、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专门制定了有关扶持政策,按照“产业特征、产品特色、效益特点”的要求, 目前,溪南蔬菜基地被命名为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金家枇杷基地创建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通过验收,俞赵高新农业开发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同时,还引进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到该镇建立中药材基地;引进浙江新迪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这2个农业项目的引进,不仅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并将成为富春江镇农业经济新增长点。

5.3教育、科技、文体事业成绩显著

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技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富春江镇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坚持科教兴镇战略,被命名为杭州市科普示范镇;繁荣群众特色文化,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被评为杭州市特色文化镇;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分别获得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体育特色镇、浙江省老年体协先进镇、杭州市体育强镇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