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经济损失,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主要城市;环境地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下水资源衰减与短缺
1.1社会影响
地下水是辽宁省大部分城市的主要的供水水源,地下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已引起部分城市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造成区内地下水资源的严重衰减与短缺;地下水资源的衰减与短缺已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严重衰减与短缺已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限制部分区域地下水的开发,关闭了部分地下水源地,造成用水紧张,加剧供需矛盾,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工农业生产,进而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2经济损失评估
1.2.1评估方法
根据辽宁省主要城市实际情况,本次经济损失评估采用估算地下水的损失量,然后根据当地城市的水价,计算出因地下水资源衰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计算公式:
S=u・V・M或S=Q超・T・M
式中:S―地下水资源衰减造成的经济损失(万元);
u―地下水超采区的平均给水度;
V―地下水降落漏斗体积(万m3);
Q超―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万m3/年);
T―计算地下水的超采年数(年);
M―当地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元/m3)。
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主要参考项当地政府提供的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的估算参数,结合当地经济发达的具体情况,确定当地的估算参数,从而估算间接经济损失。
1.2.2评估结果
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中除丹东、抚顺、本溪、铁岭无地下水资源衰减,沈阳市、锦州地下水衰减情况缓解外,其余8个城市地下水资源衰减相对较严重的。根据以上估算方法,计算出8个城市因地下水资源衰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7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301.01亿元,总经济损失近367.79亿元。
2 地质灾害
辽宁省主要城市工作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对区内房屋、土地、公路和水利设施等造成破坏和危胁。根据对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区内历史地质灾害造成损失的现状评估结果(见表1-1)的统计资料,地质灾害已造成2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450573.6万元。
表1-1地质灾害现状经济损失统计表
具体城市及详情如下:
沈阳市:沈阳市已发地质灾害均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受灾体主要为居民房屋、企事业单位厂房、公共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和土地资源。
大连市:大连市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土地毁坏,公路受损,河渠破坏及企事业单位损失等。
鞍山市:鞍山市已造成损失的地质灾害点共有9处,主要是2处滑坡、3处崩塌和4处地面塌陷。详见鞍山市区地质灾害现状经济损失汇总表。
抚顺市:
2.1抚顺市滑坡
抚顺市发生的滑坡主要在西露天矿,其次还有榆林青年路滑坡(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和前戈滑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两处小型滑坡。在西露天矿开采过程中,由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仅滑坡一项就超过5亿元人民币,而且死亡7人。
调查中自然滑坡造成的损失基本发生在1995年“7.29”洪水期间,以小型崩滑为主。发生的区域很广,且受灾点分散,分布在海浪、石文、峡河、救兵、后安、上马六个乡镇共计28处。主要是摧毁掩埋房屋设施和道路,造成损失累计130万元。
2.2地面塌陷(沉陷)、地裂缝
地面塌陷(沉陷)引起的经济损失包括区内其它地质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如采煤沉陷区包括井采区引起的沉陷、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露采区包括不均匀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引起的经济损失。
采煤沉陷区:目前遭到破坏的面积近10km2,中型以上企业2家、小型企业多家,居民2000余户,直接损失3亿多元,搬迁费用5.87亿元。总计损失近9亿元。
西露天采区边帮破坏变形区:1993年和1994年汛期,北帮E1000区段发生大规模沉陷滑移变形,面积达12.88×104m2导致14段站场被埋、地面沉陷断裂、多处交通阻断,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86年至今发生的北帮W200~W800滑移变形,造成石油一厂的部分工业设施和建筑物严重破坏,并影响西露天矿生产。经济损失和维护费用超过5亿元。南帮坡顶地裂隙变形区居住人囗少,造成经济损失也较小,主要为道路和围墙,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章党煤矿沉陷区:目前遭到破坏的有一变电所、数十间房屋,表现为地表沉陷、建筑开裂,造成损失近50万元。
除沉陷区、露天开采滑移区内的地裂缝外,还有略阳街和永安台两处楼房开裂带。略阳街有七座楼房开裂,永安台有五座楼房开裂。榆林楼房开裂带的经济损失约3500万元,永安台楼房开裂带的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
2.3 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经济损失包括自然型崩滑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灾害点集中发生在上马、后安、石文、峡河、救兵、海浪等乡镇,时间上也集中发生在1995年“7.29“洪水灾害期间,共有140处发生了泥石流或崩滑泥石流灾害,累计经济损失3.04亿元,死亡31人。其后的1997、7和1999年又在局部地区重复发生了泥石流,但灾害损失小,累计损失200余万元。
本溪市:本溪市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崩塌等。
丹东市:丹东市主要地质灾害灾种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为小型;地面塌陷规模有所扩大;
阜新市:阜新市主要地质灾害灾种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阜新市自1953年发生过85次以上的滑坡和崩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但由缺少相关资料,很难作出准确经济损失评估,据初步估算其直接经济损失不下于10亿元人民币。地面塌陷、地裂缝可以根据搜集资料进行详细估算,具体见表
葫芦岛市:根据已有资料,工作区内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设施造成损失的有地面塌陷62个、地裂缝点18个,泥石流点17个,崩塌12个。
1地质灾害现状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深居内陆,地域辽阔,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甘肃省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广、数量多,发生灾害的几率高、险情重、危害大、治理难度大,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省83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5个位于山地丘陵和黄土沟壑区,其中52个城市经常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侵害,防灾形势异常严峻。例如,2008年汶JiI‘5•12”特大地震使全省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明显恶化,地质灾害隐患成灾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2010年肃南县“7•29”关山村观山脑大型泥石流、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陇南“8•12”特大洪灾都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2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
2.1脱钩模型构建
根据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率与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变化率的正负及大小,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分为6种类型,即相对脱钩、扩张耦合、负向耦合、衰退脱钩、衰退耦合、绝对脱钩,见表1。在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脱钩关系分析中,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A)和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曰)作为地质灾害发育指标,将甘肃省历年常住人口数(C)和GDP(D)作为社会经济指标。为了直观地显示表1所体现的关系,把平面坐标系划分为6个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一种关系类型(图1):I区表示相对脱钩,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于地质灾害增长;I1区表示扩张耦合,即经济增长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增长,但经济增长慢于地质灾害增长;lI区表示负向耦合,即经济出现衰退,但地质灾害却在增长;1V区表示衰退耦合,即经济衰退的同时地质灾害也在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大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区表示衰退脱钩,即经济衰退,地质灾害减少,但经济衰退的幅度小于地质灾害减少的幅度;VI区表示绝对脱钩,即经济增长,但地质灾害减少。
2.2数据来源与处理
根据前面所列指标,选择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直接经济损失、年末常住人口数和GDP等指标,从《甘肃年鉴(20o5—2009)》、《甘肃发展年鉴2OLO)及《甘肃省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度)》¨、(2011年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甘肃统计信息网、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中获取甘肃省2004-2010年的历年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处理和计算,计算时均以2004年为基准年,其结果见表2、3。其中,受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甘肃省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有显著增加,因此研究中剔除了上述两年极端灾害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消除极端地质灾害事件对该年全省地质灾害统计的影响。
3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将地质灾害发育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率进行对比分析,共分为4种对应关系,见表4。
3.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关系,说明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2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分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3.3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问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为两个“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一负向耦合”关系。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人口数量则在不断扩大;2006、2008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两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负向耦合,说明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2009年有所增加,而人口数量则在减少。
3.4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的脱钩关系分析
以2004年为基准年,2005-2010年的6年间总体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可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一扩张耦合”周期。其中:2005、2007、2009年实现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绝对脱钩,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减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则在不断增加;2006、2008、2010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扩张耦合关系,说明这3年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相对上年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关键词:数理统计;规律;经济决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79-01
一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以及意义
数理统计学是以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影响致使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也日益变得广泛和重要。在现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过对抽样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有效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使用习惯。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本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存在独到的思想方法,具有异常丰富的深刻内容,与经济研究中的多种学科有紧密联系,是近代的数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在工农业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体单位的个人组成的,同时也是单个家庭组成的大单位,然而从宏观角度看,我们的组成也可以是地区区域的,这种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事物不像自然界中一些普通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而社会的现象中很少是有确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生活时,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以大部分人的利益和价值为落脚点,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尤其在经济领域中,从一些商品在未来的销售状况中预测一个城市中此种商品行业的销售情况,甚至是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预测和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计划,无一离得开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当然,类似的数理统计的知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多,在经济领域,利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方式。随机过程的统计、人口发展中的动态模拟以及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学方法在社会经济中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数理统计学的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便捷性的特征,为经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近些年以来,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经济领域有着重大的进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中各项数据的资料搜集以及资料的整理结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运用,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熟练使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首先,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的决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运用。在经济管理中,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基础的依据,而依据的根本就是经济中的不同数据,然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各种随机因素使得所有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做到以最小的风险成本获得安全保障的最大化目标。
不仅如此,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还可以节省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获得合理正确的决策,从而使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其次,数理统计对于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评估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事故类的以外灾害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保险的买卖成为单位以及个人解决经济损失的方法之一。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对各种以外的事故作出有效的可能性评估,也可以对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大小做出统计分析,得出各种有效结果,便于引起社会对于事故性灾难的重视,减少事故的发生。
此外,数理统计的知识也可以帮助企业针对经济中的销售状况分析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的方法。如何得到最大的利润,一直是商界中人人追求的目标,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函数期望值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当然数理统计在经济的预测方面的运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经济的经营中,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的信息资料,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推测,从而得出经济中未来的出入数据状况。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把握经济的发展命脉,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有效的长久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语: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经济决策评估等问题的变量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利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中对商品的供求以及最大利润的把握,同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减少损耗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相龙.论数理统计在客观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J].2005(09).
[2] 高燕.试论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农业,2010(06).
【关键词】 结核病;防治;社会效益
结核病是常见呼吸道传染疾病, 对人类健康又严重威胁。目前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的卷土重来, 这一疾病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不仅可导致患者个人蒙受经济损失, 同时还可向其他人传播, 导致健康人群受到感染, 给社会带来额外生产力损失。因此对肺结核加以预防并对患者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可有效降低社会医疗费用支出, 同时可挽回结核病传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我国在这一社会利益诉求基础上, 在过去10年中加大投入开展结核病防治, 对传染性结核病患者予以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 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年~2013年)(简称规划)终期评报告中获取肺结核患者相关资料, 包括患者的发现、登记和治疗结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抽取人口数和GDP。
1. 2 方法 采用社会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结核病防治社会效益进行估算, 主要测量内容包括社会效果、社会效益。①社会效果测量:在全社会范围内, 通过开展《规划》对结核病加以控制, 可促使更多传染性结核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降低肺结核向健康人群传播的几率, 从而可实现积极社会效果。然而如何对免于受到结核病传染的健康者数目进行测定, 需从结核病传播机制入手。已有调查显示, 1名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自症状出现开始的2年内可传播给10~15位健康人, 然而患者经过治疗后结核病传播时间会明显改变, 传染期会大大缩短, 故而健康人受传播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若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立即接受治疗, 则可彻底避免该疾病的传播, 即可保证10~15位健康者免收传播[2]。然而在实际中这一理想状态很难实现, 故而对患者出现症状到治疗前这段时间传染的人数, 目前还无公认数据。本次研究借鉴中国CDC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0年的调研究结果, 推算在实施DOTS区域和非实施区域内, 1例患者分别可感染9名健康人与15名健康健康人, 即该项目的开展可使6人免收传染。根据这一计算方法, 结核病防治可避免传染的健康人数为因规划成功治疗患者和治疗成功后各传染患者避免传染的人数的乘机。②社会效益测定:效益主要通过货币表现, 有直接、间接与无形效益三种形式。其中直接效益指规划实施后避免新发患者所节省医疗费用, 计算方法为:直接效益为实施规划所避免的新发患者人数与各例避免新发患者所以节省医疗费用。间接效益是患者健康恢复后避免的生产力损失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一效益因关系到人的价值等问题, 目前还没有科学计算方法, 根据社会生产角度, 规划实施带来的间接效益为所挽救劳动力DALY损失与人均GDP的乘积[3]。无形效益是因降低疼痛、防止社会歧视等给患者的益处, 通常无法量化, 故而可忽略。
2 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结核病防治的实施有效避免了337万健康者变成肺结核者, 节约医疗费用24.9亿元, 同时通过对结核病患者展开治疗, 促使劳动者中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 促使社会生产力缺损大幅降低, 挽回社会经济损失3970亿元。
3 讨论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所致人与多种动物的慢性传染病, 致病机理是动物机体中的部分器官出现结节性肉芽肿, 在逐渐发展下结节中心出现化脓、干酪状钙化或坏死后成为空洞。结核分枝杆菌分布十分广泛且可普遍流行, 在诸多动物之间有较高传染率, 对人类与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有重大威胁。有关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有500万名结核病患者, 在全世界范围内居于第二位, 是全球范围内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且我国结核病患者中有80%位于农村。最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防治结核病工作的投入力度, 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结核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明显控制。
为探讨结核病防治可取得的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对《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3年~2013年)实施后的社会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估算。估算结核病防治社会效果时主要是对因实施结核病防治而避免传染健康人群进行估算。通常情况下, 实施《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可提高肺结核患者治愈率, 降低患者死亡率, 而对实施后社会效果进行估算时可对肺结核所致死亡人数下降率进行考虑。然而在《规划》实施中所登记的死亡数据反映的仅是在治疗6~8个月时患者死亡人数, 并未追踪完成治疗后患者死亡人数, 故而无法对规划实施后患者死亡率进行全面统计, 因此本次研究并未估算实施规划后患者死亡人数下降率。另外, 在对避免传染健康人数进行统计时, 本次研究只是对一次传染避免人数加以统计, 而并未对二次传染的可能性进行估算, 故而估算结果可能会比实际效果稍低[4, 5]。
在对实施规划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时, 直接效益估算的是避免新发患者所节省的医疗费用支出。在规划实施中获得规范化治疗患者中, 因不必要服务减少和疗程缩短, 患者医疗费用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然而由于各地的结核病防控中心管理力度各有差异, 不必要服务减少程度和减少量还缺少确切数据加以反映, 故而本次研究并未对这一部分节约费用加以估算[6]。另外, 诊疗费用也并未对患者误工费、交通费及伙食费等加以计算, 因此直接效益估算值相较于实际直接效益略低。间接效益主要是劳动力患者健康恢复之后挽回的经济价值, 而并非对非劳动力患者展开相应估算。经济学认为非劳动力患者对社会财富而言是负向增加而非正向增加, 故而可忽略不计。另外, 按劳动力患者对实施结核病防治的社会经济价值进行计算时, 所用人均GDP应该用当年的、分母为劳动力人口的数值。然而由于本次研究并不要求非常精确, 因此并未对人均GDP加以调整, 这可能会导致间接效益计算结果略低于实际。
本次研究揭示, 结核病防治的实施有效避免了337万健康者变成肺结核者, 节约医疗费用24.9亿元, 同时通过对结核病患者展开治疗, 促使劳动者中肺结核患者恢复健康, 促使社会生产力缺损大幅降低, 挽回社会经济损失3970亿元。由此可见, 通过结核病防治可收获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应逐渐加大防治结核病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许力,徐勇,高卫珍.2005-2010年吴江市结核病防治现状及其对策.中外医疗, 2013(21):137-139.
[2] 曹德君,陈颖钰,晋丛,等.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国奶牛, 2013(16):22-23.
[3] 李丹.锦州市2003-2012年肺结核病疫情监测分析.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34(5):65-67.
[4] 陈莲英.健康教育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开展及作用探讨.中国卫生产业, 2013(8):256-257.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一、调研背景
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 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
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
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
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
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
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
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
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1.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与国内自然灾害相比,国外的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小一些。
2.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时间
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投资活动的影响时间较长,大致时间为一年,可见,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其带来的损失可想而知。
3.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当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经济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易被投资者所接受的,而法律手段过于强硬,行政手段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为主。
调查数据显示出我国的国家调控机制比较完善,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很大。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投资者基本上从事投资的时间在三年以上,因此在投资工作中有丰富的经验。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们大多能在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以往经验和专业分析来对自己的投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过,投资者也明确的指出国家还应该改善宏观调控机制以将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波动与损失降到更低。
在随机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灾害对国家财富造成的如此巨大的威胁,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动荡不安,这表明了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势在必行,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迫在眉睫。
八、调研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愈发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而深远的重要影响,灾害的发生严重损害了国民经济从而使资本市场受到冲击。那么,重大自然灾害究竟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的呢?
从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来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一般认为,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灾害直接造成的物质形态的破坏,如粮食产量的下降,房屋建筑、公共没施及设备的破坏等;而对于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则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如徐嵩龄等人认为,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在广义上包括:由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造成的直接破坏,并通过社会经济系统的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其他破坏而带来的损失;由一种灾害引起的另一种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资源上所遭受的损失。
显然,这种对间接经济损失的理解是广义上的。黄渝祥等人将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分成三部分:由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生产单位、行业和部门有着紧霸的投入一产出连锁关系;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灾害后的恢复过程需要动用原来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损失。
综上所述,虽然重大自然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其损失却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数据来计量。灾害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甚至民心带来致命的打击,继而加剧经济损失导致资本市场剧烈震荡。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长效的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