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17:0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障碍情景;多种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0-01
在地球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每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新课改要求加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改变口语交际教学”软“的状况。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任务就越发重要与迫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其实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其难点是营造好师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效果。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根据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定的规律。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点方法:
一、创设情境,情感带入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指教师依据小学教学形象性、欣赏性、感悟性等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感人的影像,绘声绘色的表演等交际实践活动,把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所以,我们备课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参等资源,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的眼睛“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走进学习氛围。
另外,我们要注意在创设交际情境时(尤其低学段),尽可能地要回归生活,更多地谈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心理恐惧,积极地投入到交流中来。
二、精心抛问,鼓励质疑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提问要讲究一个“巧”字,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又要讲究问题的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出于积极思考状态,又要寓教于乐。不仅如此,还应努力让学生做到,敢于提出质疑,对于发表独特见解与观点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做,学生内在的潜能更好地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学习空间也得以开拓。
三、创设“障碍”情境
孩子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的小脑袋中存在着无数的问题,对一切事物充满着新鲜与好奇。创设“障碍”情境,适当的“拔高”问题,他们的思路会更活跃,兴趣会更浓厚,联想会更丰富,表达会更自如、畅快。“障碍”的设置,其实是为小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与组织技巧之路提供了“无障”的保证。
四、学会倾听,乐于互动
在情感态度方面,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认真听别人讲话”,“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等要求,其中,重点是要学会倾听,主动学。第二学段进一步提出“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口语表达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就像新课标要求的那样,训练学生尊重说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见解,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是口语表达达到互动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这项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我们国家独生子女的增多,更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的趋势下,有了训练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重视与引导。
五、多种评价,实现目标
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上,要为学生口头表达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时间空间余地。这样,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教师评价,还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生理清了思路,总结了规律,发现了不足,掌握了技能。教师也要大胆的把自己的交际内容,放到评价的平台。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才是“含金量”十足的实践课。
六、说写结合,提高能力
在学生口头表达成熟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说写成一段话,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拔高要求。说写有机结合,有效地深化了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双向能力。有时,这也会成为老师的意外收获。
总之,口语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生活中最基本的交际形式,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感受语言交际的愉悦和快乐,又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一、设置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免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乌鸦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形式的乌鸦视频,让学生对乌鸦进行描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宽宽的嘴壳。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对乌鸦进行总结,教师说道:“乌鸦的外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乌鸦十分聪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问道:“为什么乌鸦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第一页上只有四个字“乌鸦喝水”,并且教师将“喝”字?O置为不同的颜色并扩大其字号,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四个字,着重观察学生“喝”字的发音。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中,教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有效地避免了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单一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在技工学校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无可奈何地坐在教室里,思绪却云游四海;教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声音却无法叩响学生的心灵。技工学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很多学生有厌学甚至逃课的现象,班上少有的几棵好苗子也是“势单力薄”,他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先被影响,后被同化。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突破解这个难题,就应要根据技校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功夫。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强调三个着眼
技工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其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社会需要、适应生活而服务,所以,技校语文教学应围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以致用,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着眼于人生,强调语文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二是着眼于生活,强调语文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三是着眼于工作,强调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帮助学生适应成人社会需要的责任。
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技工培养中的真正作用。教材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技校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
2、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提高两种能力
教师应把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是口语能力。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就业中,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较窄,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人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第三,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的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的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是写作能力。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求职信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技校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动起来
目前技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都是绝对的权威,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独角戏、满堂灌,结果是,老师上的是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是昏昏欲睡,语文教学走进了“费力、无趣、低质量”的死胡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转变角色当导演,教师少讲,学生多练,以“少即多”为原则,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还原学生的“演员”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走向“轻松、有趣、高效率”的兴趣之道,师生都将获益多多。
一是教师少动手,让学生多动手。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是教师少动嘴,让学生多动嘴。语言是人交际沟通的主要桥梁。技校学生由于受“我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的心理影响,自卑懦弱,长期以来,在课堂上养成了发言与我无关,那都是好学生的事的心理习惯,所以不愿意主动发言。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是教师多引导,让学生多动脑。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深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走马观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下马赏花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4、淡化分数考量,侧重语文能力考评
一、关于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一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特别是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落实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习惯选择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结果是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二是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唱歌跳舞,活动搞得多,学生读得少,把语文课变成了艺术课。当然,我不是反对绘画、唱歌、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但艺术究竟该怎样走进语文课堂,怎样与语文课堂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为了所谓的学科整合,只能导致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二、关于课堂学习方式
关于自主学习。如今,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教师在阅读课上习惯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选方法。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往往会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当学生还没有对新课产生阅读欲望时,教师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方法,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时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教师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担当起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关于合作学习。目前合作学习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学语文课堂。但我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比较随意,教师只要自己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的情况下,就立即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又立即让合作学习戛然而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不要让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成了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关于课堂教学语言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自选学习方式等新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注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但静下来想想,教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语”,很是值得商榷。
如有的教师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在小学阶段,教师喜欢让学生高声朗读,这样做容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学生喜欢的方式不只有大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如默读和浏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学生往往避难就易,产生逃避心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优化设计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为应付检查,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四、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环节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五、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六、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是倍受关注的亮点,应该把更多的精彩留给学生。要努力缩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就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了。所以,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们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喜欢上语文课。
2.放开标准,激活思维
一些教师课前都事先设计好了环节和问题,为了达到相应的预期标准,一层一层地将学生往问题上拉,向标准上套,教学环节看似紧凑,实则原味失尽。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而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新。如果教师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写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后要学生从课文中寻求证据来证明教师的正确,这不得不说是典型的注入式。在整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首先被固定在一个必须认同的现成结论中,而这个必须认同的结论又被教师和学生理解为最终的知识真谛。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标准,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算生动活泼。
3.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放飞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电教媒体声像并茂,方便、直观,感染力强,视听结合,且图像活动变化,能展示情节,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因为美的画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学生虽然见过大自然的美景,可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时应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秋景图,学生眼中有景,心中那“五彩缤纷”、“你争我抢”、“瓜果飘香”的美景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再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秋的丰收、秋的希望,引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这样的课在学生心中引起圈圈美丽的涟漪,全靠多媒体的帮助。
5.利用网络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提供各种学习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校园网的建设,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课本等一些文字教材,网络已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应有尽有的资料库。学生利用网络可以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新的知识习得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让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解决相关问题,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情操,比如上完一堂课,可以指导学生上相关学习网站阅读类似美文,或布置作业搜集一些名人名言,利用丰富的网络将语文课堂有机向课外延伸。
6.利用儿童文学资源
今年是我校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或多或少的渗透到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影响着我们教学的思想。虽然我们四年级还没有正式使用新教材,但是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力争使老教材焕发新的活力。本学期,我教研组以洪合中心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按照教科室统一部署,主要围埔韵录阜矫婵展长期、扎实的教研工作?SPAN lang=EN-US>
二、 工作重点
1、 深入实践《新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
虽然我们四年级使用的还是省编教材,但是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跳出老教材给我们带来的束缚,好好学习《新课程标准》,大胆的实践,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老的教材中,重新审视老教材,充分挖掘老教材与新理念之间的结合点,注意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想学、会学、乐学”。同时,把教研的重点放在如何发挥四十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率上,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追求学生在四十分钟里的收获最大化,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
2、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重点。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间接为直接,学生通过活动会发现一些问题,并进一步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交际、理解分析、相互协作等能力得到强化。语文教学必须走大语文教育观的道路,这才能使教育改革的路子越来越宽。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必须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形式,努力做到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文为依据,教书育人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3、认真组织好二级教研活动。
今年的二级教研活动,在形式上有所变化,采用“集体备课—一人执教—课后评议”的形式开展,目的是让组内的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真正的提高自己专研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同时利用大家的智慧,力争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 工作目标
1、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 通过教学研讨,理论学习改变“高耗低产”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效率。
3、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积累经验。
4、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能服务于课堂教学。
四、 活动方式
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以集中学习和个别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使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教师的思想领域。理论学习的同时,并充分利用“学术沙龙”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将新课程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以课堂为阵地,逐步改革课堂教学的理念, 使理论的学习更富有实效性。
五、具体活动安排
时间
活动内容
八~九月份
1、集体备课。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学术沙龙”
4、自由交流课:朱莉执教。
5、 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十月份
1、 二级教研活动(吴伟斌执教)
2、 “学术沙龙” (2次)
3、 备课期中检查。
4、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十一月份
1、课堂调研
2、“学术沙龙”
3、备课检查。
4、组织期中语文质量分析。
十二月份
1、课题阶段性小结。
2、“学术沙龙”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一、基本情况:
本人本期担任年级语文课教学任,班级的学生总共40人.本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做到了每次测试试卷有分析与讲评,学生的成绩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但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为学生升入初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人在本期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反思如下:
二、经验与体会:
第一,要提高成绩,关键是要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要想提高教学成绩,一定要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而如何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呢?关键是备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语文知识面广,要求考生理解能力强,时代性更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充实教材内容,而学生时间紧迫,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就要精选材料,而不能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全部倒给学生。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会适得其反。其次是要精讲。因此教师绝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既要抓书本,抓重点,更要联系生活,联系时事,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材料,以提高解题的能力。第二、要提高成绩,应注重精练。
复习时,一般课有小题练习,单元有测试。通过加强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适应考试。但是,试卷内容五花八门,训练方式多样,让人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教师精选材料和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练习,而不能让学生被题海淹没。
第三、要搞好复习,还得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六年级学生,同样如此。他们学习非常紧张,难免心理上,身体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情绪紧张,缺乏信心,疲劳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其疾苦,心其生活。进行心灵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既使教学有针对性,又让教师在学生中有亲和力,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四、要提高成绩,集体备课很重要。
六年级是一个整体,六年级复习需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资料。尤其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应经常在一起研究教学,提高整体成绩。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年的语文教学,我虽然收获不少,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自己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在专题复习方面还钻得不够深。理论总结有欠缺。
例1:有位教师上《古井》一文,课文的主旨是启迪学生努力做“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人,可教者却在导入课题时,对学生讲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从城市到农村用水不同引入到农村从无井到有井的变化,还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这样一来,一节课就在无关痛痒的问题讨论中结束了。
【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抓紧时间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为了上好本课,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正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本节课的导入,让任务驱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本节课用不着组织学生讨论井水与河水谁比较卫生的问题。应把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二、随意链接
例2:有位教师上《赤壁之战》时,一上课,教师就从“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唐”、“宋”、“元”、“明”、“清”等历史的演变点出今天所学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三国”;其次教师又介绍三国情况:如三国名称的来历、三国地理位置、三国军事情况等;接着重点讲了刘备、曹操的故事并评价刘备、曹操,同时还讲到了《厚黑学》;然后教师又介绍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智勇双全、心胸狭小等;再介绍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最后才引出赤壁之战。刚板书课题,下课铃响了。
【反思】这是一堂典型的教师吹,学生飘的课。课堂上,教师信马由缰,讲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一遍,收益甚微。《赤壁之战》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要在短短两三节把课上好,实在不容易。我认为,讲这样的课文,课前,教师首先应做好铺垫,介绍《三国演义》并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应长文短教,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立足课堂进行引导。用不着一节课把所有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知识全部讲完。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重点地介绍一二,课堂重点还是应放在引导学生读课文上。
三、指向不明
例3:有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拿着地球仪走进教室,有学校校长一班人来听他的课。这位教师想拿实物来营造情景,于是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什么东西?”同学们个个看看校长,不敢回答,教师便抽一位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说:“多了校长。”老师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乱说,校长是东西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校长不是东西。”
【反思】教师拿实物来营造情景,这并没有错,但由于教师提问的问题情景指向不明确,学生听了后不知该说什么,造成答非所问,影响了课堂效率。我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指向不明的提问,学生在没有明白问题的指向之前,不知所措,师生不着边际地在“流连往返”的情景对白中游离教学重点,甚至产生歧义,闹出笑话。
四、环节多余
例4:在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有位教师安排了动手实验:让学生找来量杯、石子、天平等做水的浮力实验,并做详细的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进行分析,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懂得曹冲称象的原理。
【反思】教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情,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所使用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在实验中手忙脚乱,完全无法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所以,一个个茫然,无从下手,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此时,不如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五、板书繁杂
例5:教学《詹天佑》一文,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懂,老师就急急忙忙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同时还画上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再借助插图,把“人”字型线路的示意图也展示在黑板上。满满一黑板,别的不说,就说学生抄板书就接近花了30分钟。试问,这样的板书有何用?
【反思】板书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艺术结晶,是微型教案。上面这位教师把抄写板书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浪费了不少时间,并且板书内容繁杂,五颜六色,符号众多,图画齐全,除了正板书,还有副板书,满黑板都是。板书的呈现,也不根据学情,多是老师直接告诉。板书应是师生学习的精彩提示,应根据教学活动逐步完成。课堂让学生抄写板书,死记板书不可取。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提纲挈领地板书其授课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少用繁杂的板书。
六、练习机械
例6:有位教师教学《给予树》时,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就要求学生读课文,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前后共读了四遍。然后就是写生字,一字一排,写完一遍再写一遍,就这样下课了。
【反思】目前,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能力发展靠反复练习获得。于是,反复机械的练习充满了课堂。例如教学生字,很多教师教生字,一般是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教:先教读音,再教字形笔画,然后告诉字义,最后让学生抄写生字,一字一排。这样,一个一个地教,学生一个一个的学,一排一排地写,很机械。其实,有些生字用不着一个一个地教,一排一排地写,我认为写“3+?”遍就行了。读课文也是这样,一遍一遍地读,没有明确的要求,机械地重复,让学生越读越讨厌。课堂上,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做具体的指导,读读、背背、议议、写写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渐提高。
关键词:识字教学;教学氛围;教学设备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和处理学生理解慢、记不住的问题,怎样培养和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工作时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新挑战。
一、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
要想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敢于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拉近关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中接受和学习知识。经过以往的实践可以证明,学生在一种轻松、温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感知思维以及理性思维都比较差,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述、简单书写以及学生的拓展思维,很难对某些汉字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小学生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教学直观性的基本原则,合理适当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工具,比如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卡片等,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及直观化,再加以声音渲染、图像渲染等,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通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利用比较直观、易懂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工具能够将汉字更直观、更形象地呈现出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多表扬,多鼓励
小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在平常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一般都会变得积极主动。因此,我国先进教师高林生曾经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怎样去“哄”孩子,而且要准备一百顶甚至是一千顶高帽给学生戴,而且要戴得乐意、戴得真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应对学生多表扬、多
鼓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去识字、去学习:
1.随文识字
一般来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强调联系语言环境,要尽量做到“字词相连,词句相连,句不离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联系语言环境来进行。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词”分离开来,让学生在理解和知晓该词意思的同时,对词中的字加以认识和了解。
比如在教学生认识“裂”“蔷”时,应指导学生读写和理解“裂隙”“蔷薇”,然后再让他们试着去记写“裂”“蔷”两个字。这样让学生在识字以及记忆时,感觉更加有连贯性。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比较熟悉和常见的词、句等语言因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帮助学生认识和记忆所学汉字。
2.归类识字
单从我们所学汉字的形象以及造法来看,可以分为象形、会
意以及形声等几种,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地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划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汉字,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比如在学习以及记忆“刚、岗、钢、纲”等汉字时,它们都是形音词,而且还都带有“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办法,引导学生发现和区分这些字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字都念gng,且都带有“冈”,此时借机进行进一步拓展练习,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哪些字还带有“冈”,并据此进行相关交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正确、合理地让学生认识和记住了课文中的生字,而且还通过科学的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接触和认识了更多的生字。
在小学初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和处理学生理解慢、记不住的问题,怎样培养和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工作时所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新挑战。因此,这要求小学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改;积极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要坚持以项目攻关为主要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合作、互动以及分享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达到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发展的目的。
一、以“图书漂流”为引导,全面推进课外阅读行动
首轮漂流,倡导的是自由阅读。
目前,我国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所谓图书漂流,就是指我国城市与乡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城市将适合的书籍有计划地向农村小学输送,以供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三轮这样类似的图书漂流活动,第一轮主要是倡导自由阅读,第二轮则倡导的是师生共读的理念,第三轮则是倡导更深层次的阅读。这样一系列的图书互动之后,先后掀起了一阵读书的热潮,很多学生不自觉地善于阅读课外书籍等,教师也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家长也逐渐支持学生购买课外书籍进行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因此出现了很多书香班级以及书香校园的建设热潮。
二、要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
城乡小学语文教育的共同建设,得到了广大学校的一致好评,学校普遍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存在很大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建设找寻到更好的改善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线路。并且通过这样的探索、研究,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享受专业幸福,也成就了一代代学生。为实现这样一个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理念,实现共同的愿景,为实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力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钻研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教育共同体的发展,促使共同体成员们关注到所谓的一切。例如,在新课改实施标准中对课外阅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关注多读书的好处,培养学生多读书的良好习惯,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综上所述,为了使存在差异的地区及学校实现统一的教学模式、均衡的教学体系,必须建立小学语文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