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于校园的建议范文

对于校园的建议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于校园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于校园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

延安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丞带丰富;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规划的统一,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延安市区现有的社会体育健身资源是不能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找出科学合理的渠道来高效的整合社会各领域体育资源来适应新形式。经调查表明,延安城区校园体育场馆占社会整个系统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些场馆设施在学校教学以外都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大中小学还有大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管理等优势在教学以外也出于空闲状态。所以,怎样把校园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怎样使学校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就是当前应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宝塔区三个街道办辖区内的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育英中学、实验中学、教院附中等10所学校的体育资源和各社区体育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延安校园体育资源与所在社区实施共享的可行性

1、10所学校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对各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和部分教师调查得知:30%的学校管理部门理解并支持与社会的资源共同分享,有50%并不支持与社会进行共享,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校园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对实施过程中设施的维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老年参与者的安全等方面。其它的持观望态度,认为需要社区部门在资金、人力和制度上全力配合才可试行。在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80%以上的认为可以试行。因此,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不是单方面的学校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分配和社会保障的介入等协调的问题。

2、场地空间、时间因素。通过调查了解:10所学校所在社区空间的活动健身区域明显不足。由于延安宝塔区地形狭窄,校园也都在旧的城区之内,可用于社区居民及老年人口的活动场所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常规的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也只有这些社区周围的校园里却有十分平整宽广的活动场所及正规的器材设施,而这些资源一般在周一到周五的体育教学期间利用率较高,相反在早晨、傍晚及周末基本处于空置关闭状态,这段空置的时间也符合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状态,因此二者具有很强互补性。此外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社区多元的文化氛围也可以相互渗透影响,既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使师生了解社会,也可以使社区民感受校园的安宁,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因此二者共享的意义及价值极大,应该得到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全方位的支持。

3、人力资源和学术因素。据了解延安各社区用于指导居民科学锻炼的专业人员极度缺少。一是因为社区化管理在延安刚刚起步,人员配备不完善;二是由于社区功能过于分化,有限的人力是无力去管理体育方面的工作。基于此,校园资源的优势完全可以为社区分担这方面的工作,首先10所校园中2所高校8所中学,其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有近百人的体育研究和专业人员,且硕士学历的比例在70%以上,其它的中学的体育工作者也有87人,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这能极大的弥补社区部门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不足,也能更科学的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帮助。另外,这些学校的高学历体育专业人士常年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校园与社区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也是社区管理部门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资源共享迫在眉睫。

(二)延安校园体育资源开放状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日常状态下完全封闭不开放的学校有5所,有偿开放的4所,半开放状态的1所。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完全收费,2所中学的体育场馆部分对外收费开放,这表明延安宝塔区校园对社区提供的体育资源是收费开放为主,对校园外大部分的居民不提供的场地设施支持,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人员进入校园锻炼或者比赛,校园治安管理人员就会制止这些校外居民的健身需求。

1、场地、场馆、设施情况。十所学校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育英中学、延安中学四所学校有400米标准操场,其余的都是200、300米跑道的简易操场。场馆方面有5所学校有标准的健身场馆,在常规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各校园都比较齐全。由于场馆建设与维护需投入的大量资金,因此这些学校实行收费的形式开放,主要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足球、排球以及中小型的团体活动和大型的竞赛活动

可以看出,无偿开放场馆设施对学校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因此部分学校主要是对一些室外设施简易,不好管理的简易篮球场、操场、石制的乒乓球台等容许少量的社会人员进行健身锻炼,但有时也进行阻止,所以,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学校及政府部门坐下来认真研究,应从经费、制度管理、人力协调等方面从新整合,寻找出一个平衡的资源共享的状态。

2、人力师资对社区的开放情况。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对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里有较完备的研究创新型体育人员,而新型的延安社区体育工作也正急需这些人力资源。被调查的10所学校极少有教师长期承担社区体育指导任务,有16%的教师偶尔参与。也有37%小部分教师也只是担任过一些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15%的一些特殊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单位的体育活动中参与训练和排列工作,但这些社会参与首先是数量少,其次都是一种无组织,缺乏统一管理的单位活动,且参与形式过于功利化,对全民健身及社区群众体育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校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与社区共享,如何提高社区体育工作参与程度,增加师资利用,是现实中急需安排的,也需要政府予以重视从公益事业的角度给予这些师资力量一定的经济资助。

3、校园体育资源开放对象的情况。访谈中得知:目前延安宝塔区大中小学所有体育资源主要对本校的教职工及其家属开放,其次是经协商后收费的社会团体活动,而对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却采取阻碍措施,这也反映出这些学校和社区之间基本是相互封闭的状态,缺少互动,不能把现有的各自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是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健身需求的发展要求。因此,增进互信,相互了解,发现相互需要,在互不影响各自正常工作活动的基础上协调出一条共同促进的发展途径是当务之急。

三、对延安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建议

(一)突破社区-校园概念,寻求社区与学校一体的密切关系。

社区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有着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商住产业等居住环境密集区。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发展社区化在初步形成,但社区化功能的定义还不综合化,需要完善。就校园和社区资源共享这一点来看,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推动这种互动的服务关系,社区组织利用社会关系优势给学校提供服务,同时学校也提供服务给社区。那么,就必须突破以往学校的范围,深化现有社区职能的目的性,也需要政府强化对社区与学校发展关系的引导与调节,来推动学校教育的高层次社会化发展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在合作中创新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来形成校园、社区的一体化,实现共享共赢。

(二)推进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的服务意识。

学校和社区各自都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校园里有专业的体育专家,也有从事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但具有专业的体育技能及理论储备,也具备一定的集体组织能力,因此是非常适合担任社区体育工作;而社区的人力资源较为广泛,除了组织部门以外,还有各种专业,各种技艺和才能的民间人士,这些人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才艺技能也是校园在素质教育当中极为缺乏的教育资源。所以说,促进学校人力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同时社区人力优势定期,定量常态化的走进校园,走进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以大力推广的社区学校一体化形式。此外,社区与学校体育一体化的政府组织协调部门要制定准则,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并肯定和宣传其中的社会公益价值。

(三)设立学校与社区一体的长期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一个高效的领导机构,对于社区与校园的一体化体育资源共享这一项目来说更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加强资源共享一体后的执行力、制度监督、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实施问题。并且应赋予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权利,因此优化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对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模式进行管理。现阶段,延安校园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由不同的上级领导。学校教育系统管理,社区体育归政府体育部门管辖,两者之间的管理协调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设立一个整合的管理部门是有利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也可以增强社区及学校的社会公益意识。

篇2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做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发展。而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构架。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具有的引导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各大高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当前以愉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大高等院校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高校在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让他们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

2.推动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认识世界中,科学是使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艺术使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的,两种形式互辅互成、不可替代。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虽然各有不足,但是又相互弥补。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够有力的推进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能够带领科学家构建起理论模型与形象类比,并推动科学思维中形象组合的联络。可见,唯有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效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在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上使用艺术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想要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心理素养良好的青年学生团队,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宽待他人、诚信友爱,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将是高校发展不可代替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艺术是这一表现的最佳形式。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青春洋溢的舞蹈中,在心潮澎湃的比赛中,都积极的展示着他们自我意识,彰显出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存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一大功劳,可见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以前,我们只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理论界中,没有深入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及时转变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识和明确到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高度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确保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重点大学和211大学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作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生活起到了活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向本校专业院系聘任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的兼职教授,稳定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从而面向于全校师生进行指导。这些高等院校在推行艺术教育新机制后,不但理顺了工作关系,而且还完善了艺术教育。第一、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实施和安排;第二课堂中一些实践课程,则需要由学术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由学生管理部门与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策划分析完成。艺术教育的工作框架与各个院校的体育部工作有些类似,第一课堂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体育比赛都归属于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各大院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毕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借鉴,应结合艺术教育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借鉴,这样才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3.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推行教育的主体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着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层次,需要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在建设学校校园文化中,在第二课堂中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展开艺术教育活动必须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并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不断的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三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有教育心理学、科学文化素养等基础上,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探索出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之路,完善解决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既需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重视起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又能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5:10.

[2]张科.浅谈艺术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2):37-38.

篇3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篇4

【关键词】中专(中职)美术、教育、方法、策略,改变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中职学校里美术教育逐渐开始被重视,美术的作用首先是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丰富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其次学习美术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但是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因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适当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刻理解美术教育的核心观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辅助,双管齐下进行美育教育。

一、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学校的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化,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所期盼的,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同时他们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激情;其次学校层面上虽然国家在不断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院校我行我素,只顾眼前,非常不合理的占用美术课的时间,在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这种鼠目寸光的做法对学生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这样的现实因素无形中加大了中职院校美术课的难度。

二、当前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现状: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职业院校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教育现状,进行理性的规划。

职业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及课堂具体的教育方法是比较单一的,缺乏组织性和灵动性。当前的教育现状依然是学生被动的在学习:即传授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虽然老师在上课之前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收到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具体表现如下:

a.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教师在课上单纯的机械的理论体系的讲解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很难产生共鸣。

b.课程安排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与时代脱轨。有饽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念。

三、针对实际现状,提出建议,合理优化教学策略。

1、针对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

目前担任中职院校美术课程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混乱,大致可分为两种:(1)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是非美术专业毕业,因学校的师资不齐,转而在校内兼课,严重缺乏专业美术知识和功底。因此不能系统而全面的开展美术教学;(2)单纯史论或者专业技法类毕业生当教师授课:这部分教师虽然有较深厚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教学是单方面的,不能适应国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并且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而系统的美术知识也要有丰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把自己所知转为学生所用。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来到职业学校学习,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理论性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院校开展美术课程应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不单开展理论欣赏教学,还应开展基础性的绘画实践教学。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针对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多数职业院校紧跟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校园内开设美术课程,但同时相关的硬件还不完备,缺乏开展美术课程所需的专用教室和专业设备。美术教学成果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结果,因此,一间美术专用教室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在言语上进行沟通,还能在动手实践方面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4、针对校内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课堂,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辅助教学。例如在校内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联合地方政府和社区开展美术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弥补校园内有限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美术融于学生的生活。

篇5

论文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它的繁荣与进步程度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目前,外来文化对校园影响很大,全方位建设校园物质文化、道德文化、观念文化、管理文化等迫在眉睫。

一、文化是一种具有最大凝聚力的社会共识

文化是什么?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是有层次的,其表层是人的衣食住行,即蕴含了一定精神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中层是借助物质,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政治、法律、制度等;其底层或者说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混杂。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标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体现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将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迫在眉睫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校园文化极其重要。校园文化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学校在文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也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学校教育出来的人,一批批走向社会的各自角落,他们所带去的不仅是所学得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是垂直型的(对教育系统),又是放射型的(对全社会)。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现在,学校的这项任务就更为突出,更为沉重了。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新成长起来的职业教育学校,正处于急速发展时期,教育资源的整合显得极为重要和急迫,校园文化建设更不例外。抢抓机遇,适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其与其他工作同时起步,同步进行就刻不容缓。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办公设施。主要包括教学大楼、图书馆、实训基地等项目,以机电一体化、畜牧兽医、新能源等专业为重点,购置实习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在完成了大学生服务中心之后,继续完善服务中心、公寓内部水暖电、电视电话等服务设施。三是绿化设施。在建成人工水面、草坪、植树、道路硬化、置石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新建项目,加快绿化进度,消灭石滩空地,为师生创造优质、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设校园道德文化

学校的道德文化建设应从师德培养和学生行为养成两个层次展开。其中师德培养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要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师德风范为主线,将师德建设内容量化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应用于教师的职称晋升、待遇确定中,引导教职工发扬优良师德。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好学上进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以班级为载体,多管齐下,全面展开。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处的主渠道作用,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建设校园观念文化

学校的文化观念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征。按照这两大特征所赋予的要求,着眼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观念文化建设上,要以确立借企业经营之法“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中心,引导教职工树立四大意识:一是质量意识。把毕业生的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按照培养技能型学生的要求,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下大力狠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服务意识。把学生由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在录取、考试、办证、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耐心、周到、优质、快捷的服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合理要求,通过优质服务,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三是竞争意识。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院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竞争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四是营销意识。加大学校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与省内外兄弟院校间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处理好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宣传学院,树立学院形象,为学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建设校园管理文化

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院管理文化建设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统一领导,分灶吃饭的双层管理体制,激发分部办学和管理的活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学生管理系统化。即学生管理由班主任管理、公寓管理、安全值周管理、团委学生会管理四个方面相互衔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于班主任管理之下的完整体系,确保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良性互动。三是后勤管理的社会化。食堂、门点等房地产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水、暖、电实行定额管理,鼓励增收节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