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于校园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
延安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丞带丰富;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规划的统一,各自为政的问题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因此,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延安市区现有的社会体育健身资源是不能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找出科学合理的渠道来高效的整合社会各领域体育资源来适应新形式。经调查表明,延安城区校园体育场馆占社会整个系统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这些场馆设施在学校教学以外都处于闲置状态。另外,大中小学还有大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管理等优势在教学以外也出于空闲状态。所以,怎样把校园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怎样使学校体育资源与群众共享,就是当前应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延安宝塔区三个街道办辖区内的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中学、宝塔区第五中学、育英中学、实验中学、教院附中等10所学校的体育资源和各社区体育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延安校园体育资源与所在社区实施共享的可行性
1、10所学校对资源共享的态度。对各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和部分教师调查得知:30%的学校管理部门理解并支持与社会的资源共同分享,有50%并不支持与社会进行共享,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校园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对实施过程中设施的维护,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老年参与者的安全等方面。其它的持观望态度,认为需要社区部门在资金、人力和制度上全力配合才可试行。在对部分体育教师的访谈中80%以上的认为可以试行。因此,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不是单方面的学校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分配和社会保障的介入等协调的问题。
2、场地空间、时间因素。通过调查了解:10所学校所在社区空间的活动健身区域明显不足。由于延安宝塔区地形狭窄,校园也都在旧的城区之内,可用于社区居民及老年人口的活动场所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常规的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场所,也只有这些社区周围的校园里却有十分平整宽广的活动场所及正规的器材设施,而这些资源一般在周一到周五的体育教学期间利用率较高,相反在早晨、傍晚及周末基本处于空置关闭状态,这段空置的时间也符合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状态,因此二者具有很强互补性。此外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社区多元的文化氛围也可以相互渗透影响,既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文化,使师生了解社会,也可以使社区民感受校园的安宁,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因此二者共享的意义及价值极大,应该得到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全方位的支持。
3、人力资源和学术因素。据了解延安各社区用于指导居民科学锻炼的专业人员极度缺少。一是因为社区化管理在延安刚刚起步,人员配备不完善;二是由于社区功能过于分化,有限的人力是无力去管理体育方面的工作。基于此,校园资源的优势完全可以为社区分担这方面的工作,首先10所校园中2所高校8所中学,其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有近百人的体育研究和专业人员,且硕士学历的比例在70%以上,其它的中学的体育工作者也有87人,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这能极大的弥补社区部门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不足,也能更科学的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帮助。另外,这些学校的高学历体育专业人士常年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校园与社区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也是社区管理部门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资源共享迫在眉睫。
(二)延安校园体育资源开放状况
在调查的学校中,日常状态下完全封闭不开放的学校有5所,有偿开放的4所,半开放状态的1所。其中2所高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完全收费,2所中学的体育场馆部分对外收费开放,这表明延安宝塔区校园对社区提供的体育资源是收费开放为主,对校园外大部分的居民不提供的场地设施支持,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人员进入校园锻炼或者比赛,校园治安管理人员就会制止这些校外居民的健身需求。
1、场地、场馆、设施情况。十所学校中延安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育英中学、延安中学四所学校有400米标准操场,其余的都是200、300米跑道的简易操场。场馆方面有5所学校有标准的健身场馆,在常规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中,各校园都比较齐全。由于场馆建设与维护需投入的大量资金,因此这些学校实行收费的形式开放,主要是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足球、排球以及中小型的团体活动和大型的竞赛活动
可以看出,无偿开放场馆设施对学校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因此部分学校主要是对一些室外设施简易,不好管理的简易篮球场、操场、石制的乒乓球台等容许少量的社会人员进行健身锻炼,但有时也进行阻止,所以,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学校及政府部门坐下来认真研究,应从经费、制度管理、人力协调等方面从新整合,寻找出一个平衡的资源共享的状态。
2、人力师资对社区的开放情况。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对社区体育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学校里有较完备的研究创新型体育人员,而新型的延安社区体育工作也正急需这些人力资源。被调查的10所学校极少有教师长期承担社区体育指导任务,有16%的教师偶尔参与。也有37%小部分教师也只是担任过一些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裁判工作,15%的一些特殊专业的体育教师在单位的体育活动中参与训练和排列工作,但这些社会参与首先是数量少,其次都是一种无组织,缺乏统一管理的单位活动,且参与形式过于功利化,对全民健身及社区群众体育的贡献十分有限。因此,校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充分利用,与社区共享,如何提高社区体育工作参与程度,增加师资利用,是现实中急需安排的,也需要政府予以重视从公益事业的角度给予这些师资力量一定的经济资助。
3、校园体育资源开放对象的情况。访谈中得知:目前延安宝塔区大中小学所有体育资源主要对本校的教职工及其家属开放,其次是经协商后收费的社会团体活动,而对学校周围的社区居民却采取阻碍措施,这也反映出这些学校和社区之间基本是相互封闭的状态,缺少互动,不能把现有的各自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是不能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健身需求的发展要求。因此,增进互信,相互了解,发现相互需要,在互不影响各自正常工作活动的基础上协调出一条共同促进的发展途径是当务之急。
三、对延安校园体育资源社区共享的建议
(一)突破社区-校园概念,寻求社区与学校一体的密切关系。
社区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有着一套完整的政府机构、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商住产业等居住环境密集区。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发展社区化在初步形成,但社区化功能的定义还不综合化,需要完善。就校园和社区资源共享这一点来看,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制度来进行推动这种互动的服务关系,社区组织利用社会关系优势给学校提供服务,同时学校也提供服务给社区。那么,就必须突破以往学校的范围,深化现有社区职能的目的性,也需要政府强化对社区与学校发展关系的引导与调节,来推动学校教育的高层次社会化发展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在合作中创新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来形成校园、社区的一体化,实现共享共赢。
(二)推进学校与社区人力资源的服务意识。
学校和社区各自都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校园里有专业的体育专家,也有从事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不但具有专业的体育技能及理论储备,也具备一定的集体组织能力,因此是非常适合担任社区体育工作;而社区的人力资源较为广泛,除了组织部门以外,还有各种专业,各种技艺和才能的民间人士,这些人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才艺技能也是校园在素质教育当中极为缺乏的教育资源。所以说,促进学校人力进入社区,服务社区,同时社区人力优势定期,定量常态化的走进校园,走进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可以大力推广的社区学校一体化形式。此外,社区与学校体育一体化的政府组织协调部门要制定准则,给予财力上的支持,并肯定和宣传其中的社会公益价值。
(三)设立学校与社区一体的长期稳定的组织管理机构
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一个高效的领导机构,对于社区与校园的一体化体育资源共享这一项目来说更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加强资源共享一体后的执行力、制度监督、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实施问题。并且应赋予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权利,因此优化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对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模式进行管理。现阶段,延安校园体育工作和社区体育工作由不同的上级领导。学校教育系统管理,社区体育归政府体育部门管辖,两者之间的管理协调是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设立一个整合的管理部门是有利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也可以增强社区及学校的社会公益意识。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做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校园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发展。而艺术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构架。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发挥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具有的引导作用,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艺术教育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影响力
结合我国各大高校校园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当前以愉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大高等院校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文体竞赛活动,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校园文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将文化活动与社会相融合,不但能够提高高校在社会阶层中的影响力,而且还能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让他们看到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使自身能够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
2.推动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认识世界中,科学是使用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而艺术使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的,两种形式互辅互成、不可替代。很多人都认为科学和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虽然各有不足,但是又相互弥补。近些年来,有研究者提出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够有力的推进科学的逻辑思维,它能够带领科学家构建起理论模型与形象类比,并推动科学思维中形象组合的联络。可见,唯有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有效的融合,才能形成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思维。因此,艺术与科学是相互影响的,在提高大学生想象力上使用艺术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大学生在参与各项艺术活动中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来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3.加强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想要取得和谐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心理素养良好的青年学生团队,青年学生团结互助、宽待他人、诚信友爱,在生活中充满热情,在学习上努力刻苦,将是高校发展不可代替的人文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艺术是这一表现的最佳形式。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在青春洋溢的舞蹈中,在心潮澎湃的比赛中,都积极的展示着他们自我意识,彰显出他们自强、独立、自信的品质,这些品质的存在能够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一大功劳,可见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艺术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以前,我们只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却忽略了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理论界中,没有深入的、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及时转变对艺术教育的观念,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识和明确到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高度意识到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在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中的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关系,确保艺术教育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作用。
2.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中心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重点大学和211大学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作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艺术教育机制,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艺术生活起到了活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本校师资队伍的作用,向本校专业院系聘任教学能力强、教学素养高的兼职教授,稳定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从而面向于全校师生进行指导。这些高等院校在推行艺术教育新机制后,不但理顺了工作关系,而且还完善了艺术教育。第一、二课堂的课程,全部由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实施和安排;第二课堂中一些实践课程,则需要由学术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由学生管理部门与艺术教育中心一起策划分析完成。艺术教育的工作框架与各个院校的体育部工作有些类似,第一课堂是公共选修课,所有体育比赛都归属于第二课堂。由此可见,各大院校艺术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借鉴。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毕竟不同,不能盲目的、一味的借鉴,应结合艺术教育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借鉴,这样才能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3.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推行教育的主体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关系着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层次,需要加大力度建设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因为在建设学校校园文化中,在第二课堂中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展开艺术教育活动必须是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有着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并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中,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艺术教师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不断的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完善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方法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三是,作为一名艺术教育教师在具有教育心理学、科学文化素养等基础上,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对艺术教育进行探索,探索出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相符的教学之路,完善解决在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校领导和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下,高校教育既需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也需要重视起课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能够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教育形式,艺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又能够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林.高校艺术学科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D].湖北工业大学,2015:10.
[2]张科.浅谈艺术教育和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2):37-38.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关键词】中专(中职)美术、教育、方法、策略,改变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中职学校里美术教育逐渐开始被重视,美术的作用首先是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学习美术,可以丰富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其次学习美术还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但是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同于大学和高职,因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适当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要深刻理解美术教育的核心观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辅助,双管齐下进行美育教育。
一、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学校的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全国范围内的职业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化,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所期盼的,可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知道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同时他们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激情;其次学校层面上虽然国家在不断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院校我行我素,只顾眼前,非常不合理的占用美术课的时间,在美术课上要求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这种鼠目寸光的做法对学生以及学校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这样的现实因素无形中加大了中职院校美术课的难度。
二、当前中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现状:
21世纪的社会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因此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职业院校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教育现状,进行理性的规划。
职业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模式及课堂具体的教育方法是比较单一的,缺乏组织性和灵动性。当前的教育现状依然是学生被动的在学习:即传授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听。虽然老师在上课之前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收到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具体表现如下:
a.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教师在课上单纯的机械的理论体系的讲解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很难产生共鸣。
b.课程安排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与时代脱轨。有饽于职业教育的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念。
三、针对实际现状,提出建议,合理优化教学策略。
1、针对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
目前担任中职院校美术课程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混乱,大致可分为两种:(1)其他学科教师兼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是非美术专业毕业,因学校的师资不齐,转而在校内兼课,严重缺乏专业美术知识和功底。因此不能系统而全面的开展美术教学;(2)单纯史论或者专业技法类毕业生当教师授课:这部分教师虽然有较深厚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的教学是单方面的,不能适应国家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并且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而系统的美术知识也要有丰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把自己所知转为学生所用。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来到职业学校学习,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理论性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能力。因此,在中职院校开展美术课程应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不单开展理论欣赏教学,还应开展基础性的绘画实践教学。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针对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大多数职业院校紧跟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校园内开设美术课程,但同时相关的硬件还不完备,缺乏开展美术课程所需的专用教室和专业设备。美术教学成果不单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结果,因此,一间美术专用教室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在言语上进行沟通,还能在动手实践方面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4、针对校内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与课堂,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辅助教学。例如在校内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联合地方政府和社区开展美术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弥补校园内有限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美术融于学生的生活。
论文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它的繁荣与进步程度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目前,外来文化对校园影响很大,全方位建设校园物质文化、道德文化、观念文化、管理文化等迫在眉睫。
一、文化是一种具有最大凝聚力的社会共识
文化是什么?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是有层次的,其表层是人的衣食住行,即蕴含了一定精神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中层是借助物质,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政治、法律、制度等;其底层或者说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混杂。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标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体现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将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二、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迫在眉睫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校园文化极其重要。校园文化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的特点与学校在文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也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学校教育出来的人,一批批走向社会的各自角落,他们所带去的不仅是所学得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是垂直型的(对教育系统),又是放射型的(对全社会)。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现在,学校的这项任务就更为突出,更为沉重了。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作为新成长起来的职业教育学校,正处于急速发展时期,教育资源的整合显得极为重要和急迫,校园文化建设更不例外。抢抓机遇,适时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其与其他工作同时起步,同步进行就刻不容缓。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学办公设施。主要包括教学大楼、图书馆、实训基地等项目,以机电一体化、畜牧兽医、新能源等专业为重点,购置实习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在完成了大学生服务中心之后,继续完善服务中心、公寓内部水暖电、电视电话等服务设施。三是绿化设施。在建成人工水面、草坪、植树、道路硬化、置石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新建项目,加快绿化进度,消灭石滩空地,为师生创造优质、干净、整洁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设校园道德文化
学校的道德文化建设应从师德培养和学生行为养成两个层次展开。其中师德培养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要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师德风范为主线,将师德建设内容量化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应用于教师的职称晋升、待遇确定中,引导教职工发扬优良师德。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好学上进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以班级为载体,多管齐下,全面展开。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处的主渠道作用,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建设校园观念文化
学校的文化观念建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高职教育特征。按照这两大特征所赋予的要求,着眼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观念文化建设上,要以确立借企业经营之法“经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中心,引导教职工树立四大意识:一是质量意识。把毕业生的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按照培养技能型学生的要求,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下大力狠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服务意识。把学生由教育对象变成服务对象,在录取、考试、办证、就业等方面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耐心、周到、优质、快捷的服务,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合理要求,通过优质服务,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三是竞争意识。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学院的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竞争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四是营销意识。加大学校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与省内外兄弟院校间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处理好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宣传学院,树立学院形象,为学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建设校园管理文化
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学院管理文化建设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和完善:一是统一领导,分灶吃饭的双层管理体制,激发分部办学和管理的活力,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学生管理系统化。即学生管理由班主任管理、公寓管理、安全值周管理、团委学生会管理四个方面相互衔接,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于班主任管理之下的完整体系,确保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良性互动。三是后勤管理的社会化。食堂、门点等房地产实行对外承包经营,水、暖、电实行定额管理,鼓励增收节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建议
Pick to: in today's military reform is in the ascendant, talen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i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office for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 office, and on this basis, for how to teach education course work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rm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ducation; suggest
中图分类号:G8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军革的深入发展,军地通用性强的院校和承担学历教育任务的院校偏多,造成资源重复配置、培训规模受限;岗位任职教育规模较小,难以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推动任职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是军事院校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
一、含义
任职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辞海》中的释义,任职教育的“任”指任用,“职”指职位。任职教育即指任用个人在从事某个职位前、中、后阶段,为使其适应相应岗位工作需要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教育。一般认为,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指针对军队军官、文职干部、士官在完成中学(一般指高中)后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岗位职务以及更好地履行职责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对概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任职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任职教育的较低层次是要求对象达到适应岗位的要求,较高层次是要求对象更好地履行军人的职责;任职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是属于中学后教育,广义的高等教育的一种。
二、特点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任职教育必须承担为一线部队提供军事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坚持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使教育紧密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任职岗位需要,适应作战训练需要和未来作战需要以及部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因此,这也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坚持作战需求和岗位需要为导向,严格按照作战和岗位的需要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构建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员驾驭作战和任职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
与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任职教育的培养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它贴近部队、贴近作战和岗位实践的要求,突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这要求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立足办学定位,使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针对学员岗位需求和部队发展需要,充实学员任职所需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使教育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三)培训形式可多样化
任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等。就士官生来说,士官生不同于本科生,其要突出一技之长,解决第一任职需要问题,教育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另外,由于军革对军人要求的不断提高,任职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任职岗位也就需要定期转换,任职教育不可能一次完成。就目前而言,军事院校的任职教育区分为初、中、高三级,针对不同的岗位又分为参谋业务、主官集训、军兵种合成集训等多种形式,走上不同的岗位就要接受相应的任职培训。
三、几点建议
可以说,任职教育是以中学后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周期短、节奏快。针对任职教育特点,结合军事院校的实际,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好教学。
(一)摆脱老路子
随着全军院校教育的转型,逐步实现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并以任职教育为主体,最终使其一体化,这是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潮流。因而,军事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生长干部的培训,增强岗位军官的一线实践经验,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的心理结构,更好地在全新的工作挑战和不可预知的实践事业中提高应战能力,而不能脱离任职教育的课程目标,走到学历教育的老路上去。
(二)转变教学方式
任职教育的教学和训练方式应立足于课程体系结构的职业化特点,基于培养和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选择、设计与军事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案例教学、网络模拟对抗演练,尤其注重选择有利时机,组织学员参加部队的重大军事活动,把课堂延伸到部队演习、演练的现场,让学员在近似于实战的综合背景下,消化理论,掌握技能,提高基础能力和专业水平,增强综合素质;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施研究性教学。
教学和训练方式的转变,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又要创新教学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持续积累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训练能力,逐步建立覆盖基础教学训练全部内容的质量标准体系,以更高的教学训练标准强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打牢战斗力基础。
(三) 主设三大课程
任职教育职业化课程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和作战综合能力的提高,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坚持宽口径、跨学科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时代性。
?根据岗位需要和作战需求,主要设置三大类型的课程:
一是以形成任职实践能力为指向的职业课程;二是以适应指挥岗位发展需要为指向的军事技术课程;三是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品质为指向的其他课程。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先进性和时代性,一方面要加大课程内容整合、融合的力度,强化以指挥作战和领导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大职业课程综合化和集约化改革的力度,使军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以及军事斗争准备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四)重塑教官队伍
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任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任职教育要求教官队伍必须实现由以科技干部为主向以新型指挥军官为主的转变,由学科专业型教员向岗位复合型教员转变,由学科带头人向一专多能的军事专家转变。任职教育院校应使教官既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军官,又是一名传授知识的名师;既是一名装备专家,又是一名管理部队的行家,促进教官选拔、培养、使用和交流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形成人才队伍的良性流动。第一,发挥院校既有的专业人才优势,通过优化组合、进修培训,造就一支一专多能的军事专家队伍。第二,建立严格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将部队的优秀指挥军官选拔到教官队伍中来。第三,建立和完善教官岗位轮换制度,促进教官队伍的合理流动,形成与部队干部交流互动的良性机制,保持教官队伍的活力。第四,建立和完善教官资格认证和考评制度,确保教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适合任职教育需要。第五,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干部的辅助教官作用。
参考文献:
[1] 席芳.陈竺.王焱.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J]
人民军医?2011年54卷07期
【关键词】高校 教育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124-4
序 言
随着我国本科院校教育快速发展,艺术教育时刻伴随着全面的科学教育,其发展势头与人们对其的肯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态。然而,艺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如何做好艺术教育这门艺术的事业,是当前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都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努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当前,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全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艺术作为本科教育之“副科”的时代结束了。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积极实践探索、总结办学经验,突出办学特色。学校为了健全大学生全面发展,成立了西安工业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旨在艺术教育上采取广泛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谐完整发展。
艺术教育内涵的定位
艺术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新兴教育,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所向,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文变迁和国家的全面人才培养。人的培养需要用发展的、科学的、艺术的培养,是人与艺术的统一与和谐,贯通理智与情感,辐射到各门学科。评论家韦斯特谈道:“ 艺术并非一件,而是一种必需;艺术的本质与形式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只充满生活、供人品尝的杯子。”韦斯特对艺术的理解道明了人与艺术关系,艺术是人的必需品,体现着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随着时代与人的需求变化,艺术的内涵也在不间断丰富和拓宽,它的发展潜力和艺术魅力也是无限的,是美学、艺术制作、艺术欣赏、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本科院校在培养人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必需建立真正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实施方案,采取科学的、系统的、广泛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加强艺术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仍然以传统的艺术教育为主,在培养过程和结果中没有凸显艺术教育的真正教育目的。就西安工业大学而言,延续传统精华的同时积极探索,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更新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将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
艺术是有生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美德的培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艺术教育使学生在道德、情操、精神达到升华,具有感染力能启迪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更高价值观的形成。
2.对大学生心理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大学是学子们追求理想的集散地,是学子遨游的知识学堂,而艺术教育是启迪智慧的源泉,刺激著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提高大学生艺术感觉与情感陶冶的同时,更有利于脑机能的健康平衡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理解漂亮和畸形、美和丑、悲和喜、崇高和卑下、个性品质和审美判断具有显明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和能力的丰富,从而构成美的内容和对审美能力的肯定。
3.对大学生智力和创新的作用
大学是教育和研究学术的百花园,西安工业大学重视科学的艺术教育,将理论教学和公共艺术教育体验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完整发展并得以全面升华。使艺术教育在体验美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大学生理智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创新灵感,在科学面前丰富他们的才智,进而促进学生敢于创造和革新,更能帮助学生科学思考问题,促使其对学业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4.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西安工业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时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具有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艺术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气氛。所有本科院校只有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拓展。
增强艺术教育的优势
1.各部门领导重视的优势
当前,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各部门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高校领导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与发展艺术教育相关的培养计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体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和价值形成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注重落实,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凸显自身教育和教学特色。
2.高校的校园文化优势
校园文化是智能文化、物理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目标指向性很强,与发展大学生精神财富与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关系。校园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时代精神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团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艺术氛围,使校园文化拥有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优势。
【关键词】军队院校 预算改革 深化
一、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体系
首先实行部门预算,与军队现行的功能预算相比较,部门预算将本部门或单位的所有经费按支出功能分成各种不同用途的资金,无论是维持性经费,还是建设性经费,或是其他经费,全部按规定的格式和标准统一汇总编入一本预算,可以全面地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具体使用内容,有利于从总体上增强军队预算的清晰度与透明度。其次部门预算是汇总预算,它是由预算单位编制、逐级审核汇总形成的全面的预算体系,既反映了各单位各部门的财力规模,又反映了按预算科目划分的各项支出功能。在军队院校推行部门预算,既能够从整体上提高经费的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也能够保证预算更好的围绕着军队院校发展建设的长期规划与中期计划的要求进行滚动编制。再次军队院校推行部门预算,实际上是将部门或单位作为预算编制的主体单元,按照定员定额、项目管理等方法并以“零基”的方式计算、确定部门收支而编制出来的部门收支计划。在经费管理上的全额控制,为经费的使用监督提供了有力保证,有利于强化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硬化预算约束。同时,在编制方法上的科学合理,减少了人为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又保证了预算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有利于调动部门作为预算执行者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的贯彻执行。
二、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近年来,军队院校积极推行资金集中支付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参与改革主体之间协调困难,思想不统一,资金集中支付改革涉及到各个单位和部门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机关、基层的共识不能形成,导致工作难以展开;随着军队财务改革的逐步深化,财务部门的内部业务分工越来越细,对财务人员工作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人少事多的矛盾在所难免,既影响了院校正常财务活动,在资金管理安全上又存在漏洞。
实行军队院校资金集中支付改革,首先必须通过学习和宣传教育,真正把思想统一到总部关于资金集中支付改革一系列指示精神和政策法规上来,从全局的、战略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高度,充分认识资金集中支付改革的重大意义。其次加快资金集中支付信息网络建设,分担财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力开发与资金支付业务有关的应用软件,包括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和预算以及综合管理软件,建立严密、安全的数据资料信息库,以便及时获取资金运行的数据资料。
三、执行预算评价,构建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绩效,是指院校预算支出活动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院校整个预算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关系。因此,军队院校预算评价要针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改变过去流于形式的现象。军队院校实行预算绩效评价,首先应成立评价专家组,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的范围、对象和内容,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项目预算支出情况和院校部门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在某些方面是否需要改进,预算的编制是否合理有效;决定是否需要增减或维持预算支出的投入水平。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准确衡量各部门的绩效,进行相应的奖惩,并为下年的预算编制提供基础。
四、完善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交流畅通
1、及时准确地获取管理与控制对象的真实信息。军队院校及其二级单位,为获得部门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多地争取财力支持,有可能在预算信息的传递中,以不正当手段造成信息失真,因此要尽快建立绩效预算相关制度条例,以形成强制性的信息收集机制,并相应建立起传递信息的网络及信息处理系统。
2、设计以扁平状为主导特征的信息传递系统。院校各预算单位必须向上级预算部门直接传递信息,减少中间层级,防止信息的滞后和失真,便于上级和群众的监督,及时控制经费的不正常流动。
3、健全绩效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这项制度的内容是指军队院校及院校二级单位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预算绩效情况,主要对项目完成进度、目标完成情况、下一步预算执行计划进行汇报,有利于上级在预算执行中及时了解预算完成情况,做出预算调整。而公示制度,则是在遵守军队保密安全规定的基础上,实现预算的公开、公正与透明,让专家和广大教职员工、学员代表清楚院校的建设重点,长远目标,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4、建立预算绩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以军财工程为依托,院校局域网为平台,利用信息化设备,对绩效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分析,便于信息反馈给不同评价主体。对于绩效信息本身,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所提交或搜集的业绩信息必须与事先拟定的绩效目标相联系,结果信息必须以适当的数量形式体现出来;第二,通过所提供的业绩信息,可以就预算执行机构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问题进行评估。第三,提交的信息必须在更高程度上反映结果和业绩,而在具体的测量过程方面可以相对简略。第四,应当提交一些反映了跨领域情况的综合信息,避免过于片面。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建设适应现代大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形实统一,前后贯通,上下一致,师生并重,软硬结合,内外共融。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1]“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2]。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每一位成员,一代又一代创造、奋斗留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带有明显的学校个体的特殊性,它全方位综合折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二、校园文化的作用
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物质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理念的竞争。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优良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健康人格,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抓手,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凸显学校特色的旗帜。“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客观要求,是造就当代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选择”[3]。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虚实转化
校园文化代表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为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生活信念、校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育人环境、办学特色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4]。虽然校园文化的形式是抽象的、原则的,但它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通过校徽、校训、校歌表达出来,通过各种形式和学校氛围自然流露出来。一旦形成,“就能向校园的一切领域渗透(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文化方面),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现实之中.时时刻刻作用于、渗透于广大师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5]。“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切实领悟它的虚实互补、虚实转化和虚实统一”[6]。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具有学校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师岗前培训中,把对校徽、校训、校歌的学习理解、领会作为每个新生和新教师的必修内容。
文化既是可感的,又是可物化的,但对于具体的有生命的人而言,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气象,它稳定而多变,内隐又显现,因此,我们要对“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有全面的理解,给学生呈现的文化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浓越好,有形的往往是有限的,无形的则往往是无限的。建设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我们有热情,更需要我们对文化有理性的理解与尊重。
2.前后贯通
学校传统是学校特色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另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作为学校历史的文化积淀,它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校园人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建立在学校传统基础上,是一种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延伸。特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一种不断强化、不断“学习”的过程,更需要不断的创新。既要不断总结学校在发展、提高过程中的好传统、好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符合实际、形式多样、富有效果的新内容。国内外历史名校深厚的文化内涵不是诞生在校长的话语里,而是形成于其后的传承中。“从校训、校风到日常行为规范,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告诉学生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知道学校的提倡与导向”[7]。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辟新网页,建立校史展览观,一方面向师生员工介绍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实绩,著名校友的照片和事迹,激励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培养学生“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另一方面介绍现有的教授、名师和教学骨干的奋斗历程和成功业绩,让学生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发愤学习,努力奋斗。此外,通过各种典礼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运动会上的宣誓仪式,对形成校园凝聚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各时期的重点和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它们的影响力。
3.上下一致
校园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从学校到院系,从领导到群众,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工作的规划之中,统筹考虑。学校领导要有效地利用环境,通过激励手段,把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掘出来,使他们心情舒畅,努力进取,施展才能,大显身手。组织师生员工展开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围绕校园文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发展的规律,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正确理性的指导下
健康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载体的院系,“在进行自身的文化建设时,就必须反映和体现本院系的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在学校共性的校园文化之下,各院系之间形成差异化的、多姿多彩的、充满个性和生命力的独特文化”[8]。要做好教师、学生骨干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他们的榜样和引导作用,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师生并重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教师和学生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组织文化理念认为,只有当其成员对它有深入思考和深刻理解后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自觉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更要体现对教师、学生两个群体的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师生心情舒畅,激发出自内心的进取精神。正是基于这个思路,一方面学校在提出“三个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也要提倡“一切为了教师自主发展”,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想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理念。另一方面发挥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易被接受的导向载体之一,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教师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科技含量。要继续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科技学术氛围。改变原来单纯学生组织、学生参加的现象,鼓励更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特别是在课余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业指导,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教育性、群众性的功能。借鉴国外高校关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要求,可以奖励参与的教师以一定量的课时补贴,并作为年底考核的依据。“最终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9]。 5.软硬结合
大学校园文化硬件包括校园环境、建筑物、各种办公教学设施、社团组织、活动中心以及规章制度。软件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教师、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学校建设发展上,要软件硬件一起抓,注重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坚持发展优先,育人优先,质量优先,协调优先。我们构建的是和谐的校园文化,不是绝对自由、混乱无序的无政府状态。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稳定性的校园文化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的纪律规范,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在校园环境布置,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增添显示文化教育氛围的景观设施,让每垛墙壁都会说话。
目前大学宿舍已成为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宿舍管理机构,教师(不单是学生工作系统的教师)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在宿舍区增设橱窗、黑板报、阅报栏,组织以宿舍为主体的各项文体、竞赛活动,发挥宿舍思想教育、人际交往、学习交流、文化娱乐、审美陶冶、自我管理功能。
6.内外共融
文化是一个系统,各种文化现象相互关联、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校园以外的各种社会影响越过有形的校园围墙,作用于校园生活。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也逐渐向社会开启窗户和大门,以自身的丰富性、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校园文化,影响学校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利用校园内外的彼此交融、渗透,把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融入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中。一要把地方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目前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经济轻文化、与地方文化脱节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内容。一要以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增加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二要实行开门办学、开放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了解“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了解“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了解“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才能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三要加强校际联合,开展与兄弟高校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提高学校在南通的形象。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发展的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中发现规律,丰富内涵,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5]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3]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4]祖国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3-4.
[6]袁炳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8-3:29-30.
[7]刘红霞.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56-57.
关键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方案》颁布后,兼职教师这一个硬性指标已经被写进了评估指标中,并且规定了质和量的要求。通过对全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已经达到了教师总数的30%,在数量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高职院校所聘请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从企业内聘请,一般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基本能满足日常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兼职教师作为专任教师的有效补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经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兼职教师对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明确高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产学研共赢机制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浙江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是学历、职称层次不高。衡量教师素质最直接的标准是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绝大多数是长期在企业一线从事实际操作的技术能手,学历层次较低,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偏少,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培训,缺乏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通过调研分析,兼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凤毛麟角。
二是知识结构不全面。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工作后又有相关的专业培训,而兼职教师一般是来自于大中型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人才,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往往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较弱,教师基本技能不熟练。
三是教学时间不稳定。兼职教师主要的工作时间和地点是在企业,要求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授课,在时间和地点上有局限性,因此绝大多数兼职教师的授课地点一般是在企业内部,直接指导学生实习或者指导课外综合实践项目等。兼职教师对于参加学校内部的专业建设、专业论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的深度还不够。
四是工作待遇低。兼职教师的待遇没有学校层面的制度保障,一般都是外聘教师形式建立劳动关系,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只是担任了较少的课时工作量,与校内在职教师相比,待遇较差,薪酬一般以课酬计算,没有其他固定的工资和福利。而且,兼职教师来往于企业和学校之间,花M的时间、精力与收入不成正比。另外对于兼职教师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片面性,无法按照专任教师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兼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企业,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对于兼职教师没有约束作用。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国家教育部要求兼职教师要1:1配比专任教师,目前占教师总数30%左右,同时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不尽如人意,远远不能满足各种形式教学任务的需求。兼职教师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大,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不可控的因素。另外,兼职教师主要以带学生课外实践课程为主,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缺乏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二是管理不规范。高职院校在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各个高校也不尽相同,管理上相对来说比较松散,聘用的程序比较随意、不规范,人员流动频繁,没有规范的选拔聘任和激励机制。兼职教师无法参与校内教师的培训交流,兼职教师被边缘化,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些都不利于形成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三是考核制度不健全。兼职教师的聘任随意性比较大,多以临时性外聘教师为主,授课的地点也往往不在课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学质量难以量化测评,对于兼职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效果难以把握,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无法对兼职教师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
三、加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是完善聘任制度。强化和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和聘任制度,明确其权利与义务,规范兼职教师试讲、面试的组织、考核、聘任、证书发放、服务等工作。高职院校应当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与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同等的地位和高度,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平时注重对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等的指导和培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每一位兼职教师的潜力。同时,全省建立一个互通同享的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兼职教师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流动和共享。学校也要不断加大力度引进兼职教师,拓宽兼职教师聘用的渠道和方式。除了校内专任教师承担的理论课程以外,校内主要的实践技能课程,主要应当由相应的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承担,校外的学生实习或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也应当主要由兼职教师来完成。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型模式,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管理,积极开拓“订单班”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培养人才。积极开拓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一线,进行现场授课。同时,积极促进企业选派优秀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推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培训和监督,对于教学效果好和专业建设方面有贡献的兼职教师,学校应当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兼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交流的机会,提高兼职教师工作待遇,激发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力度建立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强化人文关怀,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应当将兼职教师与在职教师一视同仁,为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由于兼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企业,因此在排课等时间安排上应当灵活机动,同时指定副教授以上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对接,加强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素质的指导和培养。同时,学校应当加强与兼职教师的交流,邀请兼职教师尽可能地参加学校专任教师的教研活动、经验分享会等,多倾听他们对于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上的意见。在生活上,也要多关心兼职教师,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增强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李丹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3-45.
[2]王军.校企互聘共培模式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西部素质教育.2016(7):74,124.
[3]李巧玲.校企互聘共培模式对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2-13.
教学、实验、医疗等仪器设备在中医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实施中医院校设备管理是发挥中医院校设备作用的关键。要实现中医院校设备的科学、高效管理,必须建立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管理人员队伍。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中医院校的一些设备具有技术含量高、使用与维护成本高、操作环境与技术要求高和购置价格高等特点。因此,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比其他类型院校任务重、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建立起设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现状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一般包括领导、采购管理人员、日常管理人员、台账与档案管理人员、维修人员和仪器操作指导人员等。从总体上看,这些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对其自身的学历、专业和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从中医院校设备管理的功能和目标来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与其他部门管理人员队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职业特性。在中医院校发展过程中,中医院校设备管理队伍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只基本适应中医院校设备管理要求的队伍。综合与比较国内几所中医院校,目前中医院校设备管理队伍的现状基本如下:
(一)人员队伍来源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来源基本可以分成三种:一是院校内部转岗人员,一些由于院校发展而不能适应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人员,被转岗安置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之中;二是退伍安置人员,中医院校为响应并完成国家的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将一些退伍军人安置到设备管理工作岗位,成为设备管理队伍的一部分;三是新进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随着中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提高各种设备的装备水平,进而需要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因此公开招聘了一些人员,充实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
(二)人员队伍结构
1.学历结构。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学历从初中层次到硕士研究生层次都有,以本专科学历居多,初高中学历人员相对偏少,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更少。在具有学历的人员中,第一学历一般为专科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都为后期进修的学历。从学位看,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偏少。相比中医院校教学与科研等部门人员普遍的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层次而言,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学历和学位层次是偏低的。
2.专业结构。在中医院校,从事设备管理的人员由于其来源的不同,自身的专业结构也不同。总体上看,设备管理人员学历专业表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要多于自然科学类专业,学术性专业要多于职业类专业,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度不高的特点。在具有理科和工科专业的人员中,直接与设备管理相关的专业很少,只有在新进的人员中存在一部分与岗位职责相关的专业。
3.年龄与性别结构。目前,中医院校从事设备管理工作的人员,以中年工作人员居多,中青年工作人员比例较小,没有形成老中青结合的管理队伍。在基础管理人员中,男性工作者要明显高于女性工作者,特别是在直接从事仪器设备管理的人员,以男性工作人员为主。
(三)人员队伍岗位技能与综合素质
按照高校设备管理的制度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但是就目前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技能不够全面,也不够精湛。随着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高校设备管理中日益重要,但是一些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并没有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岗位技能不足。由于部分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基础不高,因而在从事实际的设备管理工作中,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较慢,有些人员尚不能达到中医院校设备管理的技能要求。
(四)人员队伍服务意识
从管理到服务,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是现代管理观念的深刻转变。中医院校的各种设备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因而设备管理人员在加强对设备管理的同时,必须提高设备管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努力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服务。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作为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者,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力,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适应了管理者的角色,注重管理,忽视了作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者的角色,忽视了服务。总体上看,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从服务态度到服务行为上都较差。
二、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人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
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从人员的引进、培养、使用、培训和退出等方面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运行体系。当前,中医院校人员队伍建设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在人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员引进不科学。中医院校各种设备一般比较精密、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维护要求高,因此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也高,但是由于设备管理部门在中医院校属于辅助部门,因而对其人员引入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因人设岗,而不是因岗求才,特别是在院校改革过程中增加的内部转岗人员以及军转安置人员等,都不是按照岗位需求来 引进的。
2.人员管理不到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培训与提高是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或者只使用、不培养,未能为设备管理人员建设一套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制度,使得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能与时俱进,思想落伍、技能落后。
3.人员流动不充分。一些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但是并不充分。有能力的留不下,留下的能力不足,这是一些中医院校设备管理人员流动的显著特点,而不是人员流动充分性所要求的在内部岗位之间、部门之间、校企之间的合理交流以及不胜任人员的合理退出。
(二)结构不合理
伴随着中医院校的发展,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仍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首先,设备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以本专科学历为主,其中专科学历者居多,在中医院校的教学和实验等设备的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强的形势下,这样的学历结构渐渐开始不适应各种设备的管理工作。其次,设备管理人员的职称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职称结构不合理,且晋升空间小,既不利于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期待,降低了工作效率。再次,高校设备管理日益专业化,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需具有广博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现实是大多数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既不广博也不精深,且相互之间也不能互补,无论从个体还是集体而言,知识结构都不够合理。最后,设备管理人员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也不尽合理,既没有形成年龄梯队,也存在着性别不均衡,女性管理人员偏多。
(三)在职培训不足
据了解,大部分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和定期的业务培训,没有获得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机会。大多数人员只能通过自己学习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自己,出现了一部分人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情况。在一些开展在职培训的中医院校内,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针对性不足,很少依据员工个体和岗位功能实施培训。
(四)个人发展受限
由于设备管理部门在学校各部门中的从属地位以及部门工作的特点,设备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所谓的前途受限,尤其是在职称聘任方面,由于高校的职称评定侧重于教学和科研人员,使得一些设备管理人员晋升机会少、空间小,对自身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缺少工作动力。
(五)服务意识较差
中医院校的设备管理总体上属于物资管理,是对物的管理,因而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设备资源分配权,在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着重于管、轻于理、服务意识较差。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设备管理人员不是作为服务者而存在,而是作为设备的所有者而存在,对设备的使用时间等进行控制,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工作效果。
三、加强中医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设备管理人员做好设备管理工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中国院校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一是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提高人员的思想意识。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工作中的人和事为案例,不断发现设备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及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所有人员时时处处以职业道德审视自己的职业行为,逐渐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
(二)转变角色,确立服务意识
转变设备管理人员的角色,从其服务的对象出发,逐步建立起服务者的角色,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树立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意识。通过聘请教学和科研人员做讲座等形式,明确教学和科研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服务需求,编制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手册,使各岗位的设备管理人员明确谁需要、需要什么、何时需要、怎样及时满足需要,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逐步树立起服务意识,最终确立起自己的服务者角色。
(三)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面对设备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岗培训、按需培训,把培训与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提
高培训的效果。针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聘请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设备管理理念和技术培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和技术素养。针对不同的设备管理岗位,从国内其他中医院校或其他类型高效聘请具有优良设备管理工作业绩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切实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特殊岗位,可以采取派出学习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对于那些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人员,采取离岗学习的形式,直至能够有能力上岗为止。
(四)建设合理人员结构和人员梯队
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设备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做到设备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优良和梯队合理。在人员结构上,首先要做到学历层次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相适应,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学历层次,提高学历较低人员的学历层次。在人员的专业结构上,从领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出发,搭配合理的专业结构,以理工科专业为主,辅以管理等社会科学类专业,构建起从决策到操作所需的专业结构。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初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合理定岗,按岗聘任。在人员梯队建设上,要做到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按照设备管理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从专业和学历上建立以后备梯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关键词:艺术教育 和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09
作为和谐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对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高校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
1 艺术教育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1 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支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队伍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基础,广大学生诚信友爱、宽厚待人、团结协作,以勤奋踏实的态度面对学习,以积极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将是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而自我意识则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首要表现,而这一表现的最佳展现形式则是艺术。当代大学生在日常教育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在活泼热情的舞蹈中,在吹拉弹唱的乐器中,无不展现着他们个性张扬的自我意识,展现着他们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心理素质,而这正是促使他多方面潜能得以发挥的有效工具,这也是艺术教育最大魅力之所在。
1.2 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元素,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功能, 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宗旨。缺失了人文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更别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而通过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则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的大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那么艺术教育正是以其独特的内涵给予了大学生新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其人生境界,使其朝着全面、自由、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1.3 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开发
和谐校园需要校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公平正义的言论环境,活泼热情的校园文化,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当前国际竞争日趋加重,归根结底,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以人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各方面素质的竞争,尤其是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以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2.1 提高认识,明确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高校的艺术教育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制约因素很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认识问题,尤其是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于艺术教育地位的认识应将提高。艺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是丰富活泼、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一步明确高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其并不是专业教育,而是应该在全体高校实行的全民素质教育,它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它的受教育群体不应该是特定的部分人群,而是全体大学生,通过普及、灌输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艺术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
2.2 加快艺术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建设
要想使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有关艺术教育的最高条例为教育部制定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以此为指导,制定专门的实施制度和管理细则,包括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等。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确立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在课堂上开展系统性的、理论性的教育,是开展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设艺术类选修或必修课程,同时学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举办艺术教育的专题讲座,另外,建立科研制度保障,加强艺术教育的科研力量,为后期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3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必要举措,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力量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仅要达到量上的扩充,更要获得质的提高,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明确定位,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师,应该是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其不仅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能在专业技术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更能在人文教育层面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因此,艺术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精神,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4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艺术活动质量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除第一课堂的教学外,还要通过各种艺术社团、学校广播中心、辅导员晚讲评、各种大型晚会、联谊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艺术活动,灌输艺术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目标,另外通过教师的指导干预,提高艺术教育的活动质量,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形式提升艺术教育的格调,突出艺术教育育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林会如,魏俊玲,栾琪.艺术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
[2]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陈曦.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4]陈亚敏.艺术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四川戏剧,2009,(3).
关键词:职业院校;四位一体;专业团队;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36-02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专业团队建设主要集中在“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团队建设两大类,缺少针对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化专业团队建设。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依据“就业导向谋改革,开放合作创机制,德法能技育人才,服务政法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前几年专业建设和“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内在要求,针对专业整体打造“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学管干部、学生”四位一体,专兼结合、教管联动、师生互动、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专业团队”。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专业团队建设取得一定实效。本文详细介绍我院安全保卫专业团队建设的原则、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专业团队的建设原则
1.明确团队建设目标,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团队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以专业为指向,以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在教学育人方面的优势,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学生。
2.打破原教学、管理条块化体制,从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构建一体化专业团队。安全保卫专业团队依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人格形成特点、具有专业指向性的通用能力与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与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多元性规律,以及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优秀学生”组成的多元的、多种学科背景、多种工作背景的专业团队。
3.明确责任、相互协调,形成“整合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分人才培养环节、项目,如: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等,将团队的成员依据工作岗位、学科特点,工作背景分属于不同环节和项目,明确每个项目的任务,实行项目负责制;当项目之间有交叉融合,项目组间沟通协调,通力合作,使人才培养无死角。
4.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进专业团队运行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团队的各项制度,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系统。主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四种机制:①定期联席会制度:团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业带头人,各项目组负责人通报专业各方面新情况新进展,以及各自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大家协商解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②阶段性总结制度:每半学期最多延长到一学期,各项目组要总结归纳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不足,深入思考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③团队成员评价制度: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教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根据教师贡献大小,合理拉开分配差距,鼓励和支持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多做贡献。④保障督促制度:为保障专业团队的生命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团队高效、有序、稳定的发展。《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专业团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管干部管理规定》、《专业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
二、专业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依托“三大体系、一大平台”,合理分工、通力合作,专业团队全面开展工作。①专业教学体系,专业团队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引入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融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校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充分发挥“双师”的优势,依据专业教学体系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开展实习实训,打造“教、学、做、训、评”一体化课堂。使基础课、公共课具有专业指向性,在培养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综合素养的同时,为专业课程服务,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开拓出多个新领域。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立德明法,重能强技”的人才培养特色,将政法特色、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融合,借鉴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构建了安全保卫专业职业素养提升体系。学管干部依据本体系的要求,对安保专业学生进行准军事化管理,注重学生生活秩序、教学秩序的管理的同时,通过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全方位提升,从而搭建起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桥梁,缩短学生入职后对工作、对社会的适应时间,使其满足行业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③专业团队培训体系,首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对教师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其次,依托系“校政企行”职教联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作为我系的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实地培训,参加行业企业竞赛。第三、架构了国内、国际两个培训平台,三年内专业团队人员国内交流培训人均3次以上。先后选派14人次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并由澳大利亚康普利斯学院为安保专业按照国际安保管理四级标准培训师资,现已有16名教师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职业培训与评估师”(TAE)职业资格证书。④构建了“校政企行”职教联盟,搭建了专业团队活动平台,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命脉,以学习者为中心,背靠政府、依托行业、融合企业、联合院校,构建了全国首个“校政企行”安保职教联盟。校企共同成立了伟之杰、政博安、华信中安等不同层次的安保培训学院,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建设格局。为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核心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分级制改革、各类课题研究、交流、培训与项目合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平台。
2.实施学生培养“四伴随”,全方位发挥专业团队育人育才作用。安全保卫专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学习期间专业团队全过程“教学伴随、企业伴随、管理伴随、党务伴随”陪伴学生成长成才。①教学伴随,学生两年在校期间,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任选课)、第三课堂(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行业企业顶岗实习一年间,专业团队共同研讨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习任务,创建“顶岗实习实训项目课程学习包”,并为每名学生指派一名校内教师、一名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依托实训岗位进行实践学习,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伴随学生成长。②企业伴随,从新生入学专业讲座,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到专业实践课堂,大型项目、大型活动实践,顶岗实习阶段,就业指导均有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陪伴,为学生顺利走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③管理伴随,校内两年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管理,军训,课外活动,班队生活,学生心理问题处理,配合专业组织各项活动,均有专业团队的学管干部完成。实习一年间,学管干部会通过Q群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班队要求的传达,就业信息的,就业招聘的安排,就业心理指导,三方协议的签署,学管干部对学生的管理始终伴随。④学生需求反馈伴随,专业团队中的学生主要负责学生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就业、以及就业后的需求调查与反馈,及时反馈对学校、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与教师、企业、学管队伍形成良好的互动,以便为专业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依据提供一手的支撑材料,更好的推动专业发展。
三、专业团队的建设效果
1.成果丰厚,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保卫专业是北京市示范专业,安保专业团队成功申办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北京市职业院校特聘职教专家一名,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保管理职业教育分级制项目》成功申报了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项目,《安保防卫术》成功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安全防范技术应用》成功申报为司法部精品课程,四名教师被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建成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室一个,建成全国首个安保专业“校政企行”职教联盟。
2.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安全保卫专业从2007年只有几家合作单位,四处为毕业生找就业单位,到现在已有包括故宫、国家会议中心、侨福、中石化华孚物业公司等70余家合作单位,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认可,20余家单位连续三年上门选人才,并不断有新的用人单位到校洽谈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选用事宜,学生就业岗位已从基本的安保岗位,提升到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而且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两名学生在新加坡就业。
3.构建了多种社会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形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行业企业广泛认可。安保专业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立足政法、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形成了政法系统在职培训、安保在职人员分级制教育、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成人学历教育等多种稳定的社会服务载体,广受行业企业认可。
4.搭建安保专业国际合作平台、引进了国际安保职业标准,推进安保专业国际化建设。几年来,安保专业坚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国际职业教育对接,通过与英国、以色列、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安保公司、院校开展广泛交流,整合来自国际间“行业、企业、院校”三方的资源,搭建了安保专业的国际合作平台。2012年正式将国际安保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证书引入中国安保市场,2013年将实现安全保卫与风险管控双文凭证书国际班和面向国内安保行业的在职人员培训项目的落地实施,使安保专业建设接轨国际,推进了安保专业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因素,提出了扩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注重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加强创业教育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提供服务和保障。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关切的大事,也成为家长关心、社会关注的大事,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为大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中医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打开智慧之门。
1.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1 数量少,质量不高
中医药院校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专业分类主要以中医药和非医学类,从往届毕业生创业的情况来看,医学类中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创业稍多,非医学类则以贸易、计算机等专业学生创业较多,但总体数量较少。而涉及到的创业行业也有少许依托自身专业特长而自主创业的实体,如推拿馆、药店等,为数也甚少,更多的是礼品店、网吧、饭店等,特色不鲜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程度激烈,总体质量不高。
1.2 创业意识不强
医学专业学生的传统思想还是想进医院,,愿意从事其他行业的相对较少,因此创业对于他们来说,难度更大。而计算机、贸易营销等等其他非医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创业的意愿也不强。
1.3 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对创业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劲,同时由于对创业困难估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多数自主创业的实体生存时间不长,不能带来长期影响。
2.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共出台10项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涉及到大学生创业的行政事业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等方面,这无疑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极大地动力。
2.1.2 学校重视
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在自主创业方面,也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安徽中医学院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并且对于每一个创业实体都亲自上门进行指导和关心,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点。还专门设立招生就业处,督促和指导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就业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强化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1.3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创业者作为创业的主体,既要有精神、行为、结果[1],因此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态和勇于实践的踏实作风。而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有激情和上进心的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具有冒险精神,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孜孜以求。这些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2.2 不利因素
2.2.1 创业的主动性不强
尽管大学生有着积极、上进、创新等优秀的特质,但是由于对创业的繁琐和困难,以及创业风险的忌讳,会产生对于创业的恐惧,因此也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强,主动性不够,有不少大学生创业者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转移到创业上来的,带着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2.2 创业资金的缺乏
金钱资本作为大学生最为短缺的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像中医药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家庭贫困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在本身学习、生活就已经困难的情况下,创业资金的筹措更是一大难题。
2.2.3 社会经验不足
学生在校园这样一个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各种能力的成长也多是在校园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经验也相对表浅,当走出校门,自主创业,应付社会事务时,自然对外界的“干扰”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2.2.4 创业氛围不够
创业氛围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一方面是在校创业学生的人数少,团队少,成功的案例也较少,缺乏典型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业讲座组织的少,也没有专门的创业协会,创业活动的组织开展也就无从谈起。
2.2.5 创业宣传不到位
相关创业知识的宣传不够,如开公司办实体,大学生应该怎么去注册公司、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项目以及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2.2.6 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国家、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到位现象,还需进一步到位和完善,如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的申办程序等要求较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就业指导课也逐步走上正轨,逐步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尽管如此,仅有五年的我校创业教育,还仍处在起步阶段,纵观其他中医药院校,情况也相似。
3.2 创业实践机会较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2]。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业实践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更显可贵。但目前,有些中医药院校特别是中西部的中医药院校还尚无大学生创业示范点和创业实践基地,而大学生创业服务点的建设也尚待加强。
3.3 创业教育方式不够丰富
中医药院校的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创业教育,多是理论教学,缺少针对性指导。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三是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做创业报告。但目前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实践教育。
3.4 创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是辅导员在担任主讲教师,辅导员尽管对学生非常熟悉,对专业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这方面还是缺少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培训。
4.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4.1 重视认识大学生创业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身兴趣和职业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人身价值;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型思想的发挥,为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人才储备;也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
4.2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
大学生创业氛围营造的好坏和宣传的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好的氛围能产生发散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认识创业,参与创业。因此在宣传方面应该做到: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二要加强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学生了解、领会政策并利用好政策为创业做好服务。三要宣传如公司注册、店面开业等的程序,让学生明了于心,减轻创业大学生创业的畏难情绪。
4.3 重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在大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更多的想法是毕业以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在现在来说,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何让创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择业模式和成长理念,当前的工作就是要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创业能力成为其除学术能力、职业能力外的第三种能力,成为通向创业成功的有效“护照”。
4.3.1 创业培训应形式多样
作为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创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也一般,看问题容易乐观,缺乏市场意识,心理素质也较差,因此在创业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多样化,一方面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商业、法律、社会知识等,另一方面可采取讲座、参观、考察、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甚至有的还可采用跟踪是的辅导和扶植[3]。
4.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完善
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设立了创业学这门课程,而浙江大学更是早在1999年就设立了创业管理强化班,并率先开展了创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创立了一种“多通道、阶梯式、复合型”的高层次管理类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创业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办学单位,同时也是全亚洲第一个创业管理博士点[4]。由此给浙江大学带来的是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创业人才,创办了几十家具有良好商业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而中医药院校中的创业教育多源自于就业指导课课程,且里面涉及创业的内容不多,而授课教师在讲课时,因自身欠缺创业的体验,提及创业的也较少。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务之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就尤显重要。
4.3.3 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亟待建立
创业教育落实到根本,那就是要去执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稳定的执行平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两一方面可集约校内的创收部门筹集一定的创业基金,建立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帮助和支持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5];或者拿出一定的校内资源,如相关校内政策的倾斜、学校门面房的支持、学校技术的支撑等设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大学生创业示范点,通过征集创业计划书,对参与创业团队进行面试选拔的程序和方式,让更多想创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创业体验。
4.3.4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态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6],大学生毕业后急于实现个人价值,亟待社会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创业大学生的心态,急功近利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者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养成良好的创业心态,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仍若东南西北风的豪气。还要让学生学会面对利益,要让学生知道团队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不要舍本求末,损人利已。
创业大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能合理应对创业风险,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果断出手[7]。
4.4 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创业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群体的的教学任务,而更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师的参与,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创业管理类专业课教师,可入编到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或者管理学教研室;其次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使得每位辅导员都能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认证或选送相关岗位人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进行在岗再学习;再就是聘任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还需要聘请一些与学生创业相关的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教育部门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以上四种方式,可确保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力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保证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价值的实现、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中也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也是对党的这项重大举措和战略的有力落实。
参考文献
[1]金晓龙.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6):122.
[2]郭晶晶.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58.
[3]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4):24.
[4]金雄伟.大学生创业:如何让成功率更高[J].人民论坛,2010(5):54.
[5]张玉贤,张利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教育,2010(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