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文地理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地学思维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

有效的职业规划对于促进学生实现其人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学思维的特色之一在于训练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点在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时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综合地思考问题,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客观全面地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篇2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想历史悠久,早在《周易》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与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便在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特别关注人的价值与精神,注重人文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文主义的呼声越发强烈。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发生关系的社会场所,人文主义思想对“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改善医患关系,降低临床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护理管理及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应该弘扬人文主义思想。具体体现在面向病患及其家属的护理工作中应该重视人文关怀;以及面向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中应该提倡人文关怀。

由于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的加深, 护理模式也随之转变,患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需要沟通和理解,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不足无疑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甚至诱发、激化医患间的矛盾,为临床工作带来风险。护士作为临床工作的主体组成,由于与患者直接接触加之特殊的工作性质,身心受到极大压力,极易产生职业疲劳,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这也无形中增加临床护理的风险。因而无论在护理还是护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要求都逐渐提高。急诊科因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护理工作与护理管理,更应重视人文关怀。本文从急诊工作高风险的实际出发论述人文主义思想在护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1.急诊护理工作的突发性

急诊工作面对的是非专科病患,处理的是急危重症。由于就诊对象的不确定,病种也就五花八门,各类疾病的护理注意事项不尽相同,对护士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加之时常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强度较一般专科大,与之相应,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也就处于精神高度紧、身体极为疲惫的状态,过大的压力使内心难以保持相对愉悦的状态,如若缺少人文关怀,极易对护理职业产生疲劳,丧失工作热情,增加护理风险。

2.护理工作本身的高风险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 而急诊护理风险性更高。任何一种护理行为都具有两重性, 包括有益性和有害性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在临床施护的同时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输注、服用特殊药物、侵入性操作等,如果这些行为符合要求、方法正确,则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促进作用;如果患者体质异常或药物本身发生毒副作用就可能产生风险,给患者带来危害。

急诊工作面对临床急危重症如果观察病情不及时或及时观察但不能准确判断可导致病人病情加重;不能及时发现错误医嘱或不能熟练执行医嘱而发生意外,如:普通穿刺时面对小血管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需要反复几次,抢救失血性休克时不能快速穿刺成功, 而需深位置管或静脉切开而导致抢救失败等;以及急诊抢救时由于紧张而使仪器不能熟练使用(例如除颤仪、呼吸机等)而延误抢救和复杂的疾病不知道怎样去保护病人而发生意外,危重患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安排抢救步骤等,都会提高当今恶劣医疗环境下的工作风险。

3.病患内心的复杂性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病人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若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与护理人员充分合作,护理效果就大大提高;若病人有违规、冒险行为或采取不合作态度,例如:自杀、自残等,护理过程的风险将会大。由于对病情突发的认知不够,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普遍存在于患者中,加之医院陌生的环境,各种治疗仪器设备及医务人员复杂的操作,都会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影响临床效果甚至拒不配合,敌对护理工作,给临床工作增添风险。

4.护理人员认识的不足

护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具有高风险性,护士应加强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调整心态使生理、心理健康,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警觉性,从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亩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然而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狭义地理解护理工作仅仅是针对患者熟练技能操作,对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关怀和把握不够,致使护理工作风险性提高。

5.结语

无论是急诊护理本身的工作性质还是目前患者就医心理都是护理高风险性的重要原因。其一,护士本身身心承受的巨大压力打击了工作积极性而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下降;再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疾病本身的认知和心理的复杂也给护理工作提出挑战。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全局观

一、学习人文地理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具有一定的文理科交叉性。人文地理也可以具体的包括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人文地理以及社会人文地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社会科学方面的越来越重视,人文地理也越来也受重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老工业区振兴的政策,还有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无不联系着人文地理,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穿插着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主要反映在人文地理的考题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文综总分的比重也是逐年增长,尤其是近两年来,高考中人文地理考题分数已经占到地理学科的60%强。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人文地理这块的关注度,引导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培养出地理全局观,在这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运用人文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人文地理教学的困惑和难点

目前,高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行政区划、人口、经济、聚落、文化、种族和民族、宗教、法律、语言区划以及区域经济等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人文地理的特点:内容多,学科知识体系不明显,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表述,不易建成体系化学习模式,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但是,针对人文地理的复杂性,笔者认为,人文地理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因素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有着紧密的相连关系,都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学好人文地理的基础。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各要素也有着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的这些特点,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教学误区,例如对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些教师就不好掌握;再有有些教师(以新教师为主)认为人文地理知识没有什么可讲的,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这是一种不够负责任的态度;还有些教师对教材就是以照本宣科的手段将教材给学生们复述一遍,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讲解;或者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对教材给的案例内容进行孤立的讲解,不进行全局性掌握和对自然地理知识的链接。以上这些教学方式对于知识量庞大的人文地理来说肯定是不行的,这只会让学生更多的陷入一知半解之中。

三、人文地理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建立人文地理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现代化的教育把学生发展看作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和理念。这种教育目标,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是一种单向的灌输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大多表现为对知识理解不灵活,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和中国学生创新性较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人文地理的教学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在传授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操控”课堂。

(二)提高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的全局观

对于人文地理的教学,我们不能孤立的去学习每个章节,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学习,而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宏观性,从而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进而形成全局的人文地理学习思维。地理教育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涵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祈向和价值取向,使学生理顺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给自然多一份人文关怀。所以,对人文地理的全局观点培养就尤为重要。人文地理教学目的在某些方面来说是运用策略就区域性问题可以给出不破坏全局性的针对解决措施。这就对全局观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对此给出的区域解决措施不可以破坏全局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教材一般喜欢以案例的形式展开对区域问题的分析。教师不应当就教材进行复述式讲解,而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相关性问题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提出的同时,还可以引出“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这一个最近比较有新闻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对人文地理因素的重视之类问题的关注。要知道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联系实际,解决人文地理区域性相关因素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篇5

关键词: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篇6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平台,是大学生创造性完成科研或工程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如何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概况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过严格科学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够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我国处于资源环境问题空前严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应发挥本专业的强大优势和积极作用,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论文(设计)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且可以针对社会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为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专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以重庆工商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虽然历年毕业论文(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经验,但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

1.面对就业压力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在时间安排上与学生求职时间冲突,加之当前颇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中。同时,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制图软件使用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而降低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自我要求。

2.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不够重视

由于高校教师具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没有太多精力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一些具有博导、硕导资格的教师,更是由于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过程以及较多的科研课题,完全淡化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工作中的地位;个别专业教师由于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有效地进行指导。同时,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挂钩,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

3.由于选题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问题,但在选题中,部分题目与实践相脱节,使得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4.管理上存在漏洞,机制上不够健全

学校及学院虽然制订了诸多规章制度,但大都是对阅读文献、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对毕业论文(设计)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和标准,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新形势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途径

1.加强师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高度认识

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统一是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的前提。应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培训会、宣讲会等方式,使师生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大学四年所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与行业对接前的重要实战训练。因此,指导教师不但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应用性极强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且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培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不但是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专业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作品可以作为求职材料中的亮点,是反映一个毕业生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缩影。

2.夯实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大学四年积累的一个过程。(1)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要对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认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好本专业,树立对专业的信心;(2)大二、大三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思维,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同时,要加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规划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术手段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诸如,3S技术、规划制图以及3D技术的教学实践;(3)大三、大四阶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文献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只有大学各个阶段不断地积累,才能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尤其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发展等问题进行选题,这样不但问题针对性强,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的专业思维能力。在选题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求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2)在选题的支撑上,要尽可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校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规划策划大赛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3)在研究尺度上,以小尺度为主,一方面要通过大量调查问卷的一手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区域的基础数据,对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制订研究区域的发展规划方案。总之,通过对选题质量的把关,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4.制订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制度

规范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基础。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制度存在空白或漏洞的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各项有利于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制度或机制。(1)适当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生求职时间严重冲突的问题,建议对论文写作的时间期限进行适当地调整,可以考虑在大四上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题目选定、开题等工作,寒假前完成初稿;(2)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征集后,邀请学院内部专家进行题目筛选,方可允许学生进行选题;(3)严格实施二辩制度。对于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必须实施严格的二辩制度;(4)实施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建立指导教师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指导教师的晋级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99-101.

篇7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班主任;“90后”大学生;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10-02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于大学里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而言,如何高效地把大学新生引入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轨道中来,便显得至关重要。现如今,“90后”已经是高校校园里主力军,他们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长大起来的,他们个性更加鲜明,接受各种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同时也更加容易叛逆。具体到“首届”专业的大学新生,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对未来极高的期许来到大学校园,当发现自己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例如本专业国内尚无毕业生、考研也没有对口专业、不知就业前景如何等,这时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一、首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截至到本文截稿,笔者担任首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已近两年。在实际的工作中,笔者总结这些大学生的特点如下。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不明确应该是绝大多数首届专业学生的通病,尤其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因为该专业的两个部分,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都是教育部调整教学目录之前独立的两个专业。

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时,明显表现出学习的热情不高,而对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所学习的专业课却表示出了更高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学习这个专业就应该是画图、建模等。所以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本专业就尤为重要。

(二)学习方式方法陈旧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特点是只学习老师上课的时候所教授的内容,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在学习一些系统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专业上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笔者在翻阅了学生近几学期的考卷时发现,几乎大部分学生在回答论述题的时候,除了课本中的一些要点,几乎写不出其他的支持论点的内容,足以表现学生的学习逻辑性没有被很好的建立。

(三)学习动力不足

伴随着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发展,全球化又进一步使我国本土文化受到外来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大学校园里的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形式的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等要更加的灵活多变。另外,学生考研方向不明确。一旦大部分学生没有考研的意向,学生一般都会学习热情不高。笔者发现自己所带的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已经有人出现了“每科考60分,只要能毕业就成”的疲软心态。

(四)“90后”学生个性普遍偏强

笔者所带的班上的同学,大体都是“95后”的孩子。首先,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学生接收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强,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干扰。所以班主任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在这个宣扬个性的时代,学生表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需求也很突出,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最后,学生归根到底都还是一群刚刚成人的孩子,还是特别需要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关怀和呵护。

二、担任首届新专业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

结合上文所总结的学生在学习和心理上的特点,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这两年的工作重点。

(一)专业上的答疑解惑

正如前文提到的,学生对于新专业的模糊认识通常是其学习热情低迷的主要原因,那么帮助同学们弄清楚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便也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1.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认知这个新专业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机遇。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地理学进行了学科调整:将之前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现在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地理学在我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而城乡规划学则稍显年轻,但是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合作和交融在我国却早有历史渊源。很多以经济地理学见长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所,如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很早都参与过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等工作,为城乡规划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理论指导。其次,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这两个学科,他们都是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根本属性上有学科的互补性和传承性。城乡规划学侧重于微观空间层面上的研究和细部的实践操作,却不擅长对于学科理论的研究与拓展。因此,我们崭新的专业“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出现,即改善了城乡规划学科对于社会经济理论和机制研究的不足,又增强了地理学科与社会实践的对接。可以说,我们的新专业整合了这两个学科的优势资源,将为我国下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输送更加全面和优质的人才。

2.帮助学生深入剖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重点。在地理学大类的学科分支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最具活力且与社会各项发展紧密联系的,涉及到各类热门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区域统筹发展问题、绿色城市问题等,专业的边缘性较强。地学思维注重整体与系统、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尤其重视学习方法论的研究,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研究城市系统、空间、尺度等大有裨益。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地学思维尤其重要。其次,还要鼓励学生对于动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虽然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地理学,但其实践性和创造性仍不容小觑。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很快上手或者能够有更多继续深造的选择机会,作为班主任,也要大力鼓励学生学习实际操作的技巧。如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制图软件,如Auto、CAD、Adobe、Illustrator等。通过这些软件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制作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对一两门软件的熟练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更好地学习更加复杂的软件系统,减少其在大四实习期间因软件运用不熟练而浪费的时间。

3.引导学生尽快对个人学业或职业目标的设定。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接触、谈心,帮助、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情况,逐步帮助其制定大学四年乃至毕业后的人生规划,并逐步落实到每学年、每学期乃至每个月。这样,有了具体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学生才会慢慢的养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生活情感上的悉心照顾

作为新生班主任,除了要在学业上、职业规划上予以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更要在生活、情感上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照顾和爱护。书面上的案例总会使学生感到遥远和抽象感,而现实生活中恰到好处的事迹或人物学习,通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首先,对于刚刚入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大学教师而言,与学生的年龄差距通常不大,交流沟通起来也相对容易。班主任也往往与学生具有相同的学术背景,因此完全可以拿自身或者自己熟悉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其次,班主任在工作中也要时刻关注本院系往届优秀学生在学业上或职业上的发展,如果有条件,邀请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回母校来给学弟学妹开开座谈会,谈谈他们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或者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座谈会通常有惊人的效果。比如,在针对学生学习热情低迷不振的问题上,本文作者几次和学生谈心、聊天,取得的效果都很平淡。大多学生都持有“学习无用论”或者“学这么多不知道以后在什么地方能用的上的”态度,曾一度让本文作者一筹莫展。然而,一次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回来座谈的班会却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打上了一剂强力针。原因是,无论是在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的,还是在满意岗位上工作的往届优秀学生,都表示取得这一切的成果的前提是至少要过英语六级,至少要考取重点高校的研究生等。这样的面对面、真实经验交流的变相教育往往要比老师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的教育更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高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年轻班主任由于资历尚浅,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更多流于形式,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因此,这也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治学谨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特别要主动关心那些落后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去探讨落后的原因。只有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其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

三、结语

每个学生都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许和希望,因此管理学生的班主任工作看似微小,实则责任重大。尤其是担任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这样的首届专业的学生班主任工作,更需要班主任去聆听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从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迎接以后的社会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篇8

一、 中学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与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其内容阐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施加的种种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它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既不能屈服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破坏和掠夺自然[5]。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文精神在人的双重身份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在人类傲视大自然时警醒人类别忘了自己的自然属性。

2.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学科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如人口激增将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意节约和综合开发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6]。在地理学科中,环境道德教育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7]。

3.了解历史文化,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对一些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了解文明古国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世界产生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集中表现[8],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全球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等局部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

4.热爱祖国、培养地理美感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多样、民族众多、风光迥异,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身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比较优越的中国,人们更应当刻苦学习,热爱报国,献身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审美对象[5]。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着有序的整合,形成了雄、奇、险、秀、幽和意蕴深长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们是最具体、最直观、最现实的审美教育内容,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地理学科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1.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扭曲的环境氛围影响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生活中,人们认为利用地理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机会少,且在多数农村学生和家长潜意识里受光宗耀祖,“跳农门”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认为地理可学可不学[9],这种错误的观念及舆论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倾向于数理化等学科,轻视地理学科。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及家长对地理学科便有所忽视。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课时一般都占总课时的6%左右,而在我国却只占总课时的2%[10],在我国农村的中学地理课时更少,多数被抢占去填补“主科”的补充课时,身在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来学习地理和培养对它的兴趣,部分农村中学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完全处于“真空”状态,而人文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2.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离

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体现在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具体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分离。新课改后,地理教材融合了很多与人地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和活动,但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少等矛盾,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将很多有意义的地理教学活动和案例一带而过,甚至省略,使地理教学依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第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分离。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由偏重自然地理向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内容由集中讲述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11],这本是个好现象,但很多地理教师为了教学方便,人为地将两部分知识分开,割裂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篇9

1.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1.1高等地理教育面向应用领域扩大

高等地理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显著的一点变化就是面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于地理学科的周边学科不断发展,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也在进一步的密切。如今的高等地理教育发展,已不仅仅把局限于地理学的专业课程,相关的其他专业,如土地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等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些专业虽在目录上并不属于地理学,但学习过程中却都需要开设地理学课程[1]。这些时下热门专业得到追捧的同时,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的拓展开来。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高等地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地理专业课程的体系也愈发完善起来。

1.2高等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比重增加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地理注重的是对于地理环境的研究,人文地理更侧重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们为了我国经济飞速增长而感到欢欣鼓舞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令人们感到忧心忡忡。环境污染、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等各种环境问题的接踵而至引起了国际性的广泛关注,可持续发展概念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占领了地理科学的教科书。人文地理重在关注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提出促进了地理教育解放思想,在更新观念提高学科知识素质方面高等地理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人文地理比重增加体现在高等地理教育的课堂上,一方面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吸收,建立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对于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

1.3高等地理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加强

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深化着身边事物的概念。鉴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是要从地理现象入手来认识其发展规律,既要求学生注重时间空间的变化又要注重自然和人文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高等地理教育中可以说是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必然要做出的选择。首先,从课堂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黑板教学,图形文字与影像声音并茂,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地理环境与地貌变迁呈现出来,动态模拟也更易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其次,从教学而言,信息化教学升级了教学工具,将更多的数据二维条件下无法呈现的数据在三维数据中体现出来,更加直观清晰的让学生了解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最后,从地理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丰富了高等地理科学的内容。尤其对于实地探测试验部分来讲,GPS、GIS等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即时数据和高精度定位,更是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对于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解。

2.中国高等地理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

2.1学科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等地理教育发展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都设立了地理学专业,但这些专业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却并不鲜明。以本科生为例,就目前的专业定位来看,学生首先要学量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这其中既包括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国地理等几大领域的知识内容,也涵盖了资源、环境、旅游、景观等各个小方向的内容[2]。这就导致了地理学科根基被削弱,结构混乱难成体系。这个问题的出现,要求各大高校在进行高等地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科基础的强化,将重点放在突出专业特色上。

2.2教学内容难跟发展节奏

我国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各领域的急速发展不断更新着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经济、政治、人文变化,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地理学的思想、认识和方法。但是由于许多原因的综合影响,我国的高等地理教育很难及时吸收这些内容并加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但如此,教材的更新也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了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今社会,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就意味着落后,这对于一门专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高等地理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注意密切关注学科进展和社会需求,及时对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 综合分析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9

高考文综部分的成绩毫无疑问占据了高考成绩的很大比重,地理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略带夸张的说道“成也地理,败也地理”。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高考的地理成绩很好,那么你的数学应该不会很差,因为你的逻辑够清晰,你的历史和政治也不会很差,因为你知道如何高效的记忆。结合实际生活来看,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学科,如果你爱户外旅游,自然地理会教会你如何在野外好好地辨别方向,能告诉你如何选择最佳的露营地点,免受豺狼虎豹和洪水雪崩等的伤害,如果你爱购物,自然地理会教给你一项实用的技能――辨别方向,无论路有多绕有多复杂都不会走错,如果你爱生活,人文地理会告诉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学好地理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因为学习目的还是生活要求。

懂得了学好地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学好地理,想必是无数高中学生心中的疑问,但是,无奈自己拼了命的学习,也只能勉强的达到及格线。今天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学生如何学好地理的意见。

首先需要明白一点,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是需要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当然记忆是第一步的,理解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要想学好地理这点特别关键,可以夸张的称之为学习地理科学的信仰!正所谓“学生有信仰,学习有力量”!

首先谈谈如何记忆,古代先贤就知晓“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和高效结果。初中知识少,死记硬背对付考试完全没问题,如果你悟性高的话甚至还可以得高分。但是如果在高中你还想靠着死记硬背考高分成绩的话,是很难实现的。高中知识多,光一门学科就有初中一学期的学习内容那么多了,你哪儿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去死记硬背,就算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高中的记忆一定要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其然并之其所以然,胸有成竹的去记忆是很简单很自然地装进脑海。过目不忘的人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学习的人才是知道唯有反复才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一言以蔽之,温故而知新一定要多多反复记忆。

篇11

初中地理教材中除了大量的图像和图片以外,有关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也不容忽视。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虽然人文地理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点不具备明显的特征,但是其多是以区域特征的形式在行文过程中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有效地通过区域图像来讲述人文地理,忽略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抓不住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造成教学中现象表述和材料堆砌的情形,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体系不健全、学习地理学科的意识淡薄。

二、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模式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育实施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开创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课堂。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图像和图形的重要性,要求初中生应该具备使用地理图表和地图的技能。作为形象的描绘方式,图像和图片是新型师生互动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促进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由此可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打造图文并茂的新型课堂是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

(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地理学科的入门,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几乎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够通过图像表述出来,可见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知识框架来学习地理知识,完全忽略了教材中对图片和图表的运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和新鲜的感觉总是记忆深刻,厌烦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如果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选择好图像并借助于多媒体来展示,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就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实施初中地理图文并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当前,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内容广泛涉及地理地貌、行政区划、地理常识、地理构造、地球形成、人口、经济、文化、种族、语言、宗教等内容。它的知识体系不完全严谨、知识点零碎繁复。对于初学者的初中生而言,短时间内完全接受并理解所有内容存在一定困难。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质量,如何打造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新课堂成为目前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初中地理知识点零碎,但是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几乎都能以图形的方式表述出来。为了尽早解决新课堂的打造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图形在地理教学中的效能,教师除了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图像和地理图表,还应该结合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地理基本概念、地域地貌以及地理风情,从而有效提高图文并茂的地理图像课堂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

教师教学的最终问题归结于“学什么”和“怎么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地理更多地关注于常识和基本概念,所以有效的初中地理教学一定离不开师生共同对“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对于“学什么”,初中地理教材最核心的内容是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原因和规律性,简单地说就是带让初中生了解世界上“有什么”,了解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或事物“在什么地方”,简单地理解社会现象产生与地理构造的关系。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图片收集的活动,便于学生对自然现象理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是举办识别地理图像的游戏,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图片所表达的意思,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图片背后故事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习惯

初中地理教材对“学什么”有了明确的表述以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学”。这也是开展图片收集、识别图形的课堂游戏意义所在。因为任何自然现象都与自然地理各要素所形成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都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都是可以通过有趣的地理图片展示的。“生活处处皆学问”,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高的实践性学科。在积极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图、用图的好习惯,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目标。如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利用教学挂图、学生用地图册引导学生看图、指图。这样既起到示范作用,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教会学生看图、指图、分析地图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地理成因,起到开拓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

四、结语

篇12

丰富多彩的知识课堂,谁都会喜欢。高中课程中,地理学与其它各门学科比较,其中一个最突出特就是要文理兼融。它既具有理科上的逻辑与严密性,同时又兼容文科中生动形象的灵活性。在高中地理课中,其主要部分是自然地理,它包含宇宙、陆地、大气、海洋等,主要内容偏属理科。特别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时间上的计算、太阳的高度角计算、以及各种的日照图、洋流、气候、各种的等值图线等内容,其理科特征极其鲜明,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推理能力。学习时,老师应强调理解的重要性,以会运用为目标,侧重对地理中的原理、地理的规律加以理解与运用,联系现状分析问题加以解决。老师要让学生们日常还需多做些练习,要重视答题的思路,特别是要多画一些图,以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和理解。在高中所学地理中,人文地理(主要体现在必修二与必修三)主要归属文科范涛,因此学习时要在以理解为前提以此来增强强记忆是很必要的。叫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认真看书,熟悉掌握要点知识;要会看书,对教材的主观思想和脉络要有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善于思考、时常总结,形成个人的想法。人文地理的学习侧重在观点和方法的使用,结合一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们接受老师的任务多了,基础自然就会打牢,教师的上课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地理教师讲课要做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

教师的对地图的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地图是学好地理这门课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记忆地理中的许多知识时,最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地图进行记忆。地理中的大部分内容很繁杂,但基本上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相关图的相关位置上。因此,要求学生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看书的同时,一定要看图,把其结合起来学习,把文字知识在相关图上逐一查找并落实熟记;平时也要多看些地图(或是自己做一些绘图填图),把地图深记于脑海中,并且可以使知识再现在图上。这样,我们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脑海中就可以浮现出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地图:“地球的运动”、“分层的大气”、“洋流的流向”、“山河的分布”、“国家的地域位置”、“铁路公路干线”,“工农业中心位置”......于是,学生们就能从中有效并且准确的提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从容应对。因此地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看图。

3地理老师讲课要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篇13

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试题结构较往年大纲卷的变化。共计44分的选择题和共计56分的综合分析题,今年也是如此。从去年高考开始,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部分开始出现10分的选做题(即选修部分内容),这是地理试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动。这是主观题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选做题的增加使原来的两个大题的分值降低,可选做的题目有3个,可以有效降低剩余10分的得分难度,但同时又增加了试题阅读时间。

2、考试内容人文地理突出,整体难度下降。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自然地理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如:没有考查地球运动考点。

3、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涉及题目均在大纲要求范围内,紧扣大纲和课标。例如气候、水文、工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点。其中,客观题主要以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

4、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考查社会热点,用地理方法分析、探讨、论证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五位一体,都可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虽然新课标考试题目更加灵活,但是很多题目的解题方法或材料出处均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课本中找到依据,这也是提醒我们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二、浅谈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1、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2、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对于主干知识,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4、以问题为线索,以训练为途径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切忌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此外,无论哪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篇14

关键词: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 区域性 综合性

地理学最主要的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而区域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区域地理既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逻辑起点,也是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归宿,任何一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从近年来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看,试题以区域地理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点,利用高中地理知识和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一定程度上区域地理是试题的“门槛”。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复习并不是机械的重复一遍初中课本,更不是单纯的记忆几个区域名称,而应该依据高考大纲要求,拓展区域地理内容,实现初高中地理内容的有机融合。

1.构建区域体系,培养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依据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区域地理内容,记忆重要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大气环流位置、洋流位置等。构建“脑中图”,解决在地图上定位和定向的知识,为学习地理学科的后继知识扫清空间分布的障碍。形成最基本的地图基础。

①绘图,即绘制区域简图(中国、世界),建立区域基本概念。

②填图,依托图例和注记,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位置巩固在地图上,为形成知识体系提供空间平台。

③拆分普通地图,突出主要地理事实,以中心事物为载体,在图中提炼主题,培养提取信息能力。

④叠加专题地图(如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等温线分布图、中国等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水文图、中国资源分布图、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农业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人口分布图等等),将相关联的地理事物放在同一幅地图上,养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综合能力。

⑤以时间为线索,排列同一地理要素或同一地区不同典型时段地图,在系列地图中寻找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整合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用高中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区域特征,形成区域综合分析和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应对突出主题(中心问题)的文科综合考试。

①从经纬网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位置入手,认识地理环境的水平结构。分析区域的气候(包括热量、光照、降水)、植被、土壤、农业等具有地带性特征的地理要素。从板块位置入手,把握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灾害分布及成因等。在此基础上掌握地理特征,并科学规范地表述区域地理特征。

②从地形剖面图着眼,掌握地理环境的垂直结构。地形是一个地区地理环境的骨架,以地形为基础的地理环境垂直结构叠加在水平结构之上,使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根据对地形剖面图的分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水文、交通线走向等非地带性地理要素,全面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③在准确掌握区域地理环境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前提下,立足本区,向外延伸,比较区域差异,如中国分区中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比较,世界地理中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印度等的比较,寻求本区域地理要素特征形成的宏观基础。

④寻找区域主题,在众多地理要素中找到本区独具特色或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形成规范性的表述,联系周边地区,形成对主题的深刻思想。

3.教学案例

“中亚”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节。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中亚各国政区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出中亚的经纬网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大气环流位置等,学生通过认读,加强了脑中图的建立,强化学生对区域位置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中亚的地理位置,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再以经纬网和政区图为底图,填加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山、高原、盆地等)、水文(河流、湖泊等)、生物、土壤等,用高中地理的方法分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总结区域特征。中亚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所以中亚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的地表水缺乏,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如咸海、里海、阿姆河、锡尔河等;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沙漠,如卡拉库姆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许多地区土壤发育不好,有机质含量少。本区的地理位置还决定本区的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亚欧大陆桥都从本区通过。本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北部为丘陵,如哈萨克丘陵;西部和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如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东南部是与中国接壤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为天山山脉。受地形影响,本区的河流大部分自东向西流;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牧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农业主要为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小麦、棉花和畜产品丰富,但木材缺乏。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加之本区丰富的农产品,因此本区工业以采矿、冶金、军事工业,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干旱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本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如“咸海”的变化与“白风暴”的发生都与本区气候干燥及农业大量引水灌溉有关。

如图:

参考文献

《2005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

《地理学习精要》张亚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