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知识、培养小学生品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履行的一个重要职责。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呢?

一、重视诵读,以读来进行德育渗透,进而感染学生

学生通过朗读、诵读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良好的朗读、诵读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内容当中,接着,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出来的喜怒爱憎之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的急缓转合更真切地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分析《在艰苦的岁月里》一文时,语文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中对外貌的描写片段,切实去体会那种不怕艰苦,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精神,在诵读中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朗读,孩子们的思想也能在读中得到有效感染和传播,在读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为进一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教育

大家都知道,小学课文选取的文章大都脍炙人口、文质兼美,很多文章之所以被师生认可,主要是因为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也充分体现出可文以载道的原则。例如,在欣赏的《七律•》词时,这首诗词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表现出了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证了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学生,必定是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意境,为此,则需要学生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与无尽的悲伤。当学生了解了战争的艰苦,了解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后,会进一步体会诗词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对战士们的敬爱。通过故事情节和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之情。德育教育也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之中。

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目的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上。小学生阅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一方面既能较好地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之美,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纽带,加强情感体验。例如,在阅读课文《白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以及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章中最能启迪孩子们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既“献了青春又贡献了终身,献了终身又献了子孙”的无私精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样的教学也能更好地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祖国的西部、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促使了小学生进一步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教育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语文德育教育的开展既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也一定要结合孩子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问题分析,从实际出发就问题展开更理性的分析与处理。为使语文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打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效创新,通过营造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将德育工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工作和他们自身发展的切实关联,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更能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和体会。课外活动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的塑造等都肩负着一定的提升效果。教师在开始活动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等,组织学生到相关的纪念馆当中进行实地参观,或者组织学生到社区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等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促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当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要及时让学生就这些课外活动进行记录、评价,并将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将课外活动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有效场所与基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所发挥着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这门资源、及时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等,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洗礼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这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之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君.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23);112-114.

[2]赵佳,李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3]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

篇2

1.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现在大多数学校与教师为了提高知名度,过于重视升学率,导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只顾提高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问题。而这样不仅使学生无法达到理想的语文成绩,还会厌倦语文课,也就发挥不了德育的目的。

2.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由于语文教师对德育理念理解不透彻,所以就无法全面掌握语文教材德育的内容与重点,导致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无法进行深入探究,而德育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3.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把品德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但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就达不到真正的德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首先可以运用感情熏陶法,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辅导与培养,进而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与教师的感情统一,促使小学生的想法与观念得到尽情地展示,这样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的开展,使小学生有效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吸收品德教育。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榜样,在小学生的意识里培养良好品德,引导学生养成尊老爱幼,遵守纪律,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道德情感。

2.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小学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通过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可以使小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思想品德得到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文章朗读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品德教育。

篇3

(一)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深度不够,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三、总结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思考

目前,从小学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小学语文知识和内容都是关于一些德育教育的题材,同时具有积极性和向上性,是经典教学教材。小学语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正确的德育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遵守良好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小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1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小学语文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甚至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人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爱国思想。在小学语文中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促使学生具备奋发向上及自立自强的爱国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1]。小学语文体现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主要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学生只有懂得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才能了解集体主义的寓意,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1.2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教育。《弟子规》中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包含的内容有: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及勤奋学习等,这些都渗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将传统美德知识讲给学生听,倡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

1.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要及时地进行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好花花草草,从自我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2.1情感熏陶法教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尝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由教师提前创设情境,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德育教育。例如在讲授《孔融让梨》时,教师应提前将学生分组,然后将角色分配给学生,等到在课堂上讲这篇文章的时候,让每一个小组上台将这篇课文表演出来。学生经过表演可以将自己带入整个情境中,对文章会了解得比较深刻。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2.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有直接并且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具有品德的教师,为学生起表率的作用。

2.3课堂教学。小学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场所,主要是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将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生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例如爱国主义、勤俭节约及保护环境等。因此,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重点放在小学课堂教学上。

2.4课外阅读。采取课外阅读的方式是实施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次开展内容丰富及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这样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年龄和目标等,向学生引荐相关的书籍,同时在学生课外阅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要及时地给予讲解,促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本好书对学生来说相当于一位好教师,它不仅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5实施语文课外活动。学生经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德育教育有新的了解。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设定活动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备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雷锋馆,了解雷锋的主要事迹,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做好人好事的感受,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参观完雷锋馆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经过语文课外活动的教育,语文知识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达到教学效果。

2.6分析讲解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将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相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了解语文课本中关于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要逐一进行讲解,让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与道德知识相结合。

3.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德育教育逐渐渗透到语文知识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1、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家和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呼吁重视德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小学语文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2、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对学生的评判,不再是单纯的看成绩,而更多的是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在语文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一方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

3、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小学时期是一个人的成长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阶段,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不仅在于学生的先天条件,更在于后天培养。学生要想成为一个有素质,有道德的人,就必须重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

4、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涵。语文,是一种社科类的课程。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内涵的重要手段。语文教育对于渗透德育有着先天优势。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对于做好小学德育起着关键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1、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2、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3、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小学生处于幼稚、不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织且其行为富于模仿性的特点;课外活动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其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通过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形式开展语文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篇7

1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要求

1.1德育的科学性

在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明确重点、难点内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德育教育,这些均体现出德育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遵循得意的科学性,既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德育学习,也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并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1.2德育的差异性

一个人发展、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即为小学时期,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阅历尚浅,对于思想道德标准认识不足且仍会随着周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德育的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只有通过这一方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实现教育意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3德育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根本目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础文化知识,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环境中,同时也能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应明确德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在课本知识内容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1.4德育的艺术性

与语文文化知识教学相比,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课程标准也对德育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高效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德育教学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德育教学形式,遵循德育艺术性原则,从而吸引学生眼球,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2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遇到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味强调课本知识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多数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强调应试教育,学校管理者也缺乏正确认识,同时仍以考试成绩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产生错误观念,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且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从而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也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错失最佳培养思想道德意识的机会。

2.2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尽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引入德育教育,但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未深入研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很多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理解为向学生讲解相关道德准则,并要求学生进行遵守,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学生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同时学生也很难正确理解这些道德准则,想要顺利开展道德教育、完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大难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部分教师缺少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后对于学生理解或掌握情况缺乏关注,这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基于教材内容,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是基于教材课本,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中,基于语文教材,指引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内容,并在读文的过程中勾画文章的重点内容、关键语句以及关键词等,从而使其可以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积极沟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不应看在学生年纪较小就直接自己讲解,并将答案直接公布出来。通过共同探索、分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己理解与掌握文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文章阅读环节,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丰富、优秀的文章作品,每篇文章都拥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及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渗透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内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思想,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实现教育意义。

3.3借助课后作业,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利用课后作业推动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而课后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例如,在《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司马光精神。在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观看《司马光》相关视频,并写下观后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课文内容,还能够从中学习到良好品格与优秀精神,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3.4开展课外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内容以及开展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以及德育教学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5品析语言,领悟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拥有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优秀佳作,不仅语言优美、灵动,同时内容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分析,让学生体会语文中的“美”,感悟文字内容,加深对德育内容与德育思想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德育教学的渗透,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主人公的品质与精神,教师应采用品析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语句朗读给学生听“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读完之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人”,“同学生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等,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在读完后学生就会明白大家尊重这位老人的原因,同时老人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等精神也会学生带来启示,影响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赏析语言的技巧与方式,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有效渗透了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塑造人格等。

3.6运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充分渗透德育

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仅依靠教师一口、一笔、一黑板进行所有内容的讲解,小学语文也不例外,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德育教育也无从谈起,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太大帮助。如今,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改善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为德育教学创造了空间与机会,使其可以更高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观潮》一课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实、近距离感受过钱塘江的大潮,仅通过想象力与联想,学生无法体会到恢宏、磅礴的气势,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势不可挡”、“汹涌澎湃”等景象。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提前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并将其制作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学生会直观的体会到潮浪汹涌澎湃,但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看到阵阵响伴随着“潮涨朝夕”,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大潮给学生带来真实体验,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水气”,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有的学生就会思考形成大潮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也可以提前收集、整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实际讲解中通过播放前后对比视频、图片等,学生会产生惋惜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引导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国家富强添砖加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先进媒体教学,全面渗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成是外在的附加任务。小学正是人生的一个开始,这时候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所以在这个时候做好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现状

1.1应试教育现象明显

现在教育中家长太过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也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对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因为这样的原因,现在小学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偏向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导训练,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两者进行融合,无法充分地利用到新课标课本里对于德育方面的指导内容中,使得小学语文教育只局限于课本基础,无法提升学生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1.2教学方法无新意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在教室里利用小小的黑板向学生教导课本上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偶尔会向学生讲讲日常的言行礼貌等,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只是两代人之间的教学关系。小学学生现阶段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向往,懵懂的,教师无法更多地了解W生的心理情绪,家长也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这样很难和学生进行高效率的沟通,使得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无法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

1.3教师德育教育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教育界已经很大程度上的去规范要求学校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新课标的课本也都是围绕德育教育选择课文、练习题,并且把德育成绩也算是学生成绩的一大考核点,但是仍有很多老师对于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具体。很多教师在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音乐、体育、美术等的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将音乐等教育方式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法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产生有效的提升。

2培养德育教育的建议

2.1充分发掘出课本中的德育素材来培养

学生在平时教育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课本,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往往从一个成语,引发一个故事,再讲出做人的道理。比如“凿壁偷光”,提前一天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个成语的故事,在课堂给别的同学讲出来,再对学生讲的故事进行总结,引出刻苦、勤奋等美德。课本基本上都是一些讲解真善美的文章故事诗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生字词教育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的朗诵阅读等方式,去理解其中的一些美德、品质,在感动中学到知识、学到道理,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2.2从生活中进行教育

教师跟学生之间不能仅仅只是师生关系,更是相处六年的朋友、伙伴,在课余时间一起进行活动,举办一些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小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从中给学生渗透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拔河比赛,可以教导学生团结的力量,或者在中午用餐的时候,从自身角度,节约粮食,教会学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小学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你做什么、教什么,他都在看、都在学,在学校的时间不仅仅只有上课的那几十分钟,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从生活中进行教育。

2.3改善教学方式,追求新颖、有趣

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死气沉沉的情况。小学学生都比较喜欢热闹、欢快的环境,老师上课的时候充分把握课堂节奏,与学生进行多种互动,提问题,讲小故事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使得学生对于所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往往比较呆板,但是把这呆板的基础教育用有趣的德育故事穿插起来,这样就不仅可以教好基础,更能提高德育水平。

2.4制定优良先进的考核方式

改善考核方式,不仅仅是针对于老师,对于学生的考核,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善。对于老师来说,一部分学校中教师的工资,奖金跟学生的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往往通过班级的排名来给老师发奖金,这样就不知不觉中让教师把学生的成绩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同样教出来的学生,一个班死气沉沉的,但是成绩高,奖金多,另一个班学生活泼、阳光,但是考试成绩一般,奖金很少,这样就迫使老师去选择重视成绩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成绩低回家会受到批评,成绩好会有额外的零花钱,所以就拼命的学习,丢失掉孩子该有的特质,在考试项目中,应该不仅仅只有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应该考察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也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对于德育方面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充分的利用课本素材,课余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一个长远的教学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要把成绩拘泥于考试分数,应该更多的从做人做事出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汇聚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其教育价值不只表现在文字和语言方面,教师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将知识引申、拓展到更深层次,实现育才、育魂的目的。首先,小学语文教材层次分明,按照各个年龄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情况编排课文。所以,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体现出层次性。如《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等课文分别向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其次,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小学语文包括课文讲解、作文学习及课外阅读等教学内容,每个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进而调动学生情况,增强其道德品质。在作文练习时渗透德育教育,既增强学生写作能力,也帮助学生养成善思、诚实、认真的良好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现状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但其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没有结合语文课堂特点开展德育渗透,其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师缺少德育渗透的思想。目前,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更多的人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一些农村小学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德育教育点,将其当作教学任务,却未认识到开展语文教学既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思想修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小学语文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认真分析课文的德育因素,即使分析也因为教学时间问题而没有将其列入教学设计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提一下德育内容,没有开展全面渗透,其渗透存在较大随意性,重视程度不足。

(三)渗透方式和方法不科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效性与德育渗透方式有重要联系,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生搬硬套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达到教育、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体现出文学性、长效性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德育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策略开展德育教育,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教师要增强德育渗透思想,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工作和语文科学特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出德育渗透长效性、无痕性特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语句和字词,掌握修辞运用、句式变换等,并感受到语言魅力。在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年龄、爱好、兴趣、特征等,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时获得德育教育。

(二)把握德育教学切入点。德育教育要实现预期效果,重点是选择德育渗透切入点。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语文课本处处体现德育内容,能够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但因为教材的德育因素特别多,提高教师找切入点的难度,选择不善则影响实际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再选择德育渗透内容,找到最合理、最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增加德育渗透方式与方法。教师要以分析为基础,在语言文字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也充分理解Z言文字,让德育与智育相互融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影像、图片等方式,介绍课文内容,制造情感氛围,实现情感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设计课外活动,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其甄别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劳动、爱科学、团结互助等思想品质。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有效途径

1引言

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实行德育教学,除在去专门的德育课程之外,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小学是学生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穿插德育知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直接关乎着小学生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观取向。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必要性。

2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2.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任何一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更要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任何时候,任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是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门在为国家培养专门的高素质知识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青少年思想素质水平的培养,使其成为知识与素质并存的全面发展人才,并有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精神追求。

2.2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是我国自古以来绵延传承的道德精神,加之我国现今的基本国情,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导致其协作意识薄弱,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因而,强化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变独生子女的自我主义的错误观念,提升班级凝聚力,改变现阶段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2.3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无论是在人际交往、社会来往、企业合作、国家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交往中所公认的重要道德品质之一。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支撑,没有城市守信精神品质的支撑,很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发挥的作用不亚于爱国主义精神,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是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需要。教育部的关于规划中小学的德育教育的意见中表明,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开展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以及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有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教育部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德育教育,从宏观上为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操作路径还需要小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发挥。此外,在小学的教材中,也从不同的角度与德育教育进行了相关涉及。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达到对小学生的目标德育教育,本身也是小学德育的一种手段。

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突出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在很多小学中并没有被清晰的认识到,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够。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语文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上,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 德育渗透,才能有效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

4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4.1营造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仅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在面对学生德育方面的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具体情况来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处理,使德育渗透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构建的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将学校教育与德育渗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学校德育教学的发展。

4.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据教材中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例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意识等,把德育渗透于教学重点相结合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1)情感熏陶法。教师讲授课文时应该有和课文相对应的相关情感介绍资料,用多种方式制造课文中应体现的氛围,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印象也更深刻。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课文情境进行真实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2)分析理解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将语文教学从属于德育教育,也不能离开语文训练而空谈德育。语文教学一般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并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因此深层思想与字词表达也是有很大的相关性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字词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基础教学有机结合。

5总结

小学是学生基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基本思想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最基础的课程,结合课程本身特点来实行德育渗透具有很多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需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并创新德育渗透的形式,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德育理念;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隔代教育的日渐普遍和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行为日渐泛滥,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德育教学总是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以至于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到学校后也难以服从教师管教,甚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对学校开展德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个人品行等。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寻找德育渗透点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传统的教材而言,具有更强的人文素养和较为丰富的德育思想。它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德育理念的渗透点,如此才能保证语文课堂上德育的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和德育教学相关的篇章,并挑选其中的重点词句加以剖析和领悟,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体会德育思想的渗透。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为了渗透德育思想而讲解课文,这样将容易陷入另一个教学误区,使课文失去本身的艺术美和文学美。

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林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领略课文的思想感情时获得一种“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如学习课文的第2小节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出文章中关于大兴安岭“看不完”和“看不厌”的相关句子,让学生自主领悟课文第2小节中的“多”和“温柔”等词语及相关句子,体会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所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而学习课文的第3~5小节时,教师又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鼓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小节进行背诵,让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领悟林海的美丽景致,以及思考如此诱人的景色能够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情感冲击?

二、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既分散又丰富,为了保证德育理念有效地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扩大德育思想的渗透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本的感染力,同时又能发挥语文教材的德育价值。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和德育教学之中。尤其是在解读课文题目时,教师应该注意抓住课文题目中的题眼,以揭示课题的内涵。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其次,在教授课文的环节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德育思想的领悟,通过朗读和肢体表演的方式,来接受文章对自身的教化和启迪心智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时,为了凸显出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进而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如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扮演母亲和“我”,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表演出来,同时也认真揣摩他们的说话语气。通过这种体验情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美,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感恩母亲、孝敬母亲的强烈情感。这比语文课堂上单纯讲解小学生应该如何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更能提高学生的接受积极性,也能保障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

三、塑造德育形象,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时,也应该用自身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比任何教科书和道德宣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强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时,也应该注重对自身业务素养的提高,塑造品性高尚的良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愈发坚定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的决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知、情、义、行的充分结合。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知识的讲解,也不能表现为单纯的情感宣泄或者牵强附会式的说教上。在实施具体的德育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将德育渗透和语文学科的文本教学有效衔接起来,确保德育素材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契合程度。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渗透

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是所有学校所有年级一直在不断进行的任务。然而德育并不单单是品德课的专利,学生仅从品德课上学得的德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道德的要求,因此需要其他学科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补充,语文教学应首当其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渗透德育,力争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1.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完善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以及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真正的教学不单要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要寓德育于教学中。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

2.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学习,并且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1.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和识别事物的能力,知行统一,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这种形式既使学生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锻炼了他们的思想。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2.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语文当时学生常常因为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讲解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并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3.总结归纳,对学生思想进行升华

通过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笔者总结归纳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受到了哪些启发和教育?”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读了这篇童话,觉得卖火柴的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我真想把自己好吃的、好穿的都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完全是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还有的说:“通过这篇童话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懂得了社会主义好。”大家发言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作比较,教育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学好过硬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个性品质得到完善。学生的自我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首先是自我积累。“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学生在学习中要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反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镜子,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让量变引起质变,最终积善成德。其次是自我倾吐。言为心声,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以教材作为依托外,还要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记下感受。最后是自我实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课堂上学不到或一时难以收效的内容。如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母亲节帮妈妈做一件小事情,为灾区人民、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等。

参考文献:

1.张祖英.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发挥[J].成功(教育),2008(11).

2.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

篇13

我国的儒学之道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精神,又有韩愈在《师说》里面强调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文”和“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语文教育有其作为人文科学的特殊性,自然也强调“文”“道”合一,文即语文知识,道及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1]。当前,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面,提倡素质教育,如何有效的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从根本上讲,语文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课程。小学生处在形成个人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前期。同时,他们也处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变的世界里,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培育尤为重要。没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也是很难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纵观世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即人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另外,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将德育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诸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以及戏剧表演、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甚至是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2]。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为融合德育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小学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一)通过课本立意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单纯的以点到面的思维来理解。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中寓意德育,德育反哺知识,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以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为例,这篇极为优秀的记事写人散文,可以将语文知识性与亲情,家庭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过程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楚文章大意。这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内容,因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交流和倾听,而阅读和理解则是基础。就《父亲的菜园》而言,和学生分步骤进行探讨,得到结构如下: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而知识点则需要强调,作者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这是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描述的语句不华丽,非常朴实,但是非常感人,语调舒缓,娓娓道来,蕴藉隽永。

2、重点提炼。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在该节,知识的提炼应不仅仅局限于语句描写本身,而应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引导学生从“普通的农家” “总也盛不满的菜碗”“婴儿断了奶”“我们四处拾粪”“我们在山坡放牛”等词语,分析和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条件。这样,将语文知识拓展到历史、语言、背景等刻画上。

3、知识中孕育德育教育。首先应强调父亲的坚强、执着,家庭的友爱、和谐。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受到过分宠爱,唯我独尊,不可能体会到文中作者一家失去菜园生活的艰难和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这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借助《父亲的菜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的父亲、母亲,或他们尊重的人的背景进行描述,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如“父亲为了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内涵等。通过这种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的方式,体会家庭温馨,认识到父母所付出的爱,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堂非常有价值的伦理课。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的菜园》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德育教育应该是成功了一半。

又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在知识目标上可以强调以下几点: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时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母亲的事例;熟悉刻画人物性格的一般写法。而在德育内容上,则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深深的期望。这篇文章和《父亲的菜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语言的朴实,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二)将语文课堂教学积极融入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以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悯农》为例:在该篇诗歌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教学资源扩充到城市以外的乡村田野、古代特定的历史空间等。这首诗歌从知识层面上讲,可以注重以下几点:写作诗歌的年代及背景,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画面;如何朗读,领会,品评和鉴赏诗歌;体会诗作中诗人表达的感情等。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由此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本身也是对人的品格能力的检验。《悯农》本身是德育教育重要的载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因此,这篇诗歌德育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社会制度的不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和谐社会,教师应当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拥有的一切。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脱离了思想性的语文教学,是纯语言的教学,这背离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如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立场,或表达作者人生体验,展现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 “是传播社会学理论的启蒙本,灌输文化史知识的普及本,同时又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趋势,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郭小娟.语文教学还应倡导文道合一[J].文学教育(下) .2007(6):87

篇14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教学方法

自古育人以德为首。“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思想内容又决定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育教育是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自然引申,而不是空洞说教,应在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意突出课文所蕴涵的道德养分,通过联系实际巩固思想教育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把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德育的含义

对于德育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德育,它主要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等四个方面。它主要是指一些有计划或有目的地对社会上的成员给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或影响的活动。而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阶级或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给予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或影响的活动,强调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这里所说的德育当然是指后者,即狭义的学校德育。

二、德育思想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时期、思想的启蒙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正确引导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接班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它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不断得到心灵净化,品学兼优,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渗透的方法

1.教师必须有德育渗透的这种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足以说明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这方面很不重视,只知道一味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尤其在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还有所收敛,出了校门脏话连篇,各种不文明的举止频出。试问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吗?当然不愿意。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必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德育渗透的意识,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否则德育教学就是一句空话,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2.借助语文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形式多样,有优美的诗歌,也有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寓意深刻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涉及爱祖国、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等的学习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等的学习感悟祖国文化的璀璨夺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从外到内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由此可见,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3.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主导下,通过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学习,比如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可以将德育教育工作与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因而教师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环节,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要时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其是在讲授文章、了解字词句时,可将德育教育自然地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合。其次,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浓郁氛围中获得更真实的体会。

4.在课内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5.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语文教师不但要有博大精深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更应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上街打扫街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参观禁毒图片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等等。

6.言传身教中渗透德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明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外,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如此。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语文教师必须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影响祖国的未来栋梁,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正确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夏兆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学周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