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范文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新要求前景;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87-01

近几年来,群众文化正以极其迅猛的势头蓬勃发展着,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呼和浩特群众文化以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为主,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了许多形式各异、特色鲜明、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呼和浩特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再次验证了文明、健康、时尚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

一、群众文化队伍的现状

群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卓越作用正日益显示出来。但从事群众文化这一工作的人才和业务人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却成为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许多有着较高专业技能,并在群文战线上有着丰富经验的部分群文专业干部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而他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更新;另一方面,文化系统近几年未能引进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员,由于机构改革从其它单位调入的人员又缺乏必要的群文工作的专业技能、经验和工作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

二、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做好群众性的文艺辅导工作

群文干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倡导者、策划者和组织者。群文干部的素质,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和层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关于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全社会来重视、思考,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对文化的辅导要求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年龄跨度大,从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到退休以后的老人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二是知识层次高,接受艺术指导人群有趋向高学历发展的倾向;三是辅导门类多样化。从传统的艺术门类逐步扩展到用现代手段表现的艺术体裁,如电脑音乐制作、古典与流行音乐的普及等等。面对这些变化,文化馆在组建群众文化辅导队伍时,要选择紧跟时展、善于学习、思维清晰和有较强组织能力、一专多能,并具有辅导普及与提高水平双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事实证明:一个德才兼备的群文干部,有很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会带动周围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为了满足呼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青城人民过上一个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我管参与承办了2014年“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庙会从初期筹备到后期结束,历时2个多月的时间,我馆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本着早布置、早行动、早落实的原则,力求在工作思路上突出新特色。经过艰苦的劳作和辛苦地努力,使我市的民间脑阁、秧歌、社火、晋剧等优秀非遗项目得以立体展示,精彩纷呈、相映成趣,即表现出传统艺术,又贴进利现实生活。庙会上的其它活动也都五彩斑斓、各有特色,收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成功。

群众文化活动过程是人民群众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群众性文化活动表面上展示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其本质展示的是群文专业干部的素质,同时也是广大艺术爱好者努力学习艺术的过程。各类群文竞赛性活动,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群文业务人员的智慧、组织才能和辅导才能。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比其结果更具意义。人民群众、群文业务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境界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所以没有组织辅导过程的群众文化活动,实际上也是缺乏意义的。

三、要强调群众文化辅导的传承性

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群众文化所涵盖的群众艺术与民间、民俗文化所涵盖的核心形态――民间文艺,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民间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属性,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所以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文艺过程中,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间文艺保持民间文化特性又能让民间文艺获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让民间文艺如:风筝、灯谜、雕刻、剪纸、泥塑、蜡染、刺绣、皮影、木偶、陶艺、秧歌、社火、“花儿”、杂技、山歌、小调等脱离瑕疵、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是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因此,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笔者认为,群众文化的这些个性,是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的彰显。鉴于它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当引起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态势与组织辅导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形态呈现了新的走向。一方面,由于兴趣爱好的千差万别和社会生活的各不相同,人们的文化活动日趋分散;另一方面,出于互相交流、彼此竞技的需要,人们的文化活动又常需集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格局和新态势。认识并把握这一新格局和新态势,对于群文单位确立自身的角色地位,更好地开展组织辅导工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呼和浩特群艺馆参与进行的广场消夏文化活动,主要是以广场舞免费教学活动为重点,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活动从6月下旬开始到8月初结束,近两个月的时间。每晚,四方群众蜂拥而至,纷纷加入跳舞的行列,至此,呼市群艺馆免费教学活动,在我市各区广场顿时成了一道靓丽风景,而且是场场爆满。在历时近两个月的广场文化活动中,我馆除完成了开幕、闭幕、保卫、宣传报道等各项工作以外,在我市13个公园和赛罕、新城、大召、春渡公园等各区广场,实施“健身舞免费教学”400场,参与人数约20余万。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指整个社会群众文化活动所呈现的一种总体面貌。具体情形有三:其一,从地点上说,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分散在社会各方和千家万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集聚场所展开的;其二,从项目上说,既有各人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的不同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同一时间、场所集中统一选择参加的同一项目的活动;其三,从人数上说,既有以群体形式(同一群体单一项目或同一群体多种项目)进行的集中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分散活动。

显然,所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对目前群众文化活动总体形态所作的概括描述。实际上,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形态的存在方式,是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往往表现为集中与分散并存,聚众和分众同在;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分散中有集中,集中中又有分散;分散的同时有集中,集中的同时又有分散。全社会的全门类的活动如此,局部地区的个别门类的活动也是如此。正象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一样,群众文化活动聚散结合新态势的出现,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群文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公共文化馆事业的职能意识,坚持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坚持文化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以群文活动的组织辅导、创作、研究为主要目标。如此,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就一定能够更加持久、稳定、蓬勃地发展,更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重要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R437

现在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任何单位、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各行各业也都在积极的开展信息化业务,医院也不例外,如何更高效的管理医院、如何更好的节约人工成本、如何快速准确的统计出医院管理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数据等都是医院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从七九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三十余年时间了,人民的生活也从单一的寻求温饱到现在的更追求品质的生活。在就医过程中,如何既让医院简化流程又让患者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如何限制医院的不合理收费、如何杜绝骗保事件的发生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能同时解决医院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就诊人群最关心的问题?答案就是实行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精力不断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十分迅速。相对于之前的医院手工管理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对医院和患者都带来了很多重要影响:

1 有效节省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医院的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床位周转率、抗生素使用比例及各科室的各项成本支出和各种报表等等。在传统的手工管理中,所有数据都由人工统计和计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低。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依据管理者的需求,将之前手工化的统计报表由系统自动完成,并且通过统一的数字化格式存储在服务器中,方便日后的调阅。

在每个医院的门诊大厅里,都会有许多的导诊护士和分诊护士,忙碌且机械的回答患者的咨询和维护门诊秩序,虽然她们每天都很忙碌,但却干着与专业技术毫不相干的工作。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患者可以通过门诊大厅的触摸屏了解到医院的科室设置情况和医生出诊安排,或通过访问医院的网站了解这些内容。此外通过电子叫号系统也可以有效缓解门诊就诊秩序混乱的问题,这样一大部分导诊护士和分诊护士就可以回到临床工作中去,用更多的时间去面对患者、服务于患者。

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内部可形成一个局域网,医院所有的通知信息和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每个科室,节省了大量的纸张,此外,各种检查申请单和医生开具的报告单、结果单也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实现了无胶片化[1]。

传统的影像科室要保存大量的胶片,不仅占地方而且容易损毁,应用PACS以后,通过网络在线和离线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

2 节省患者时间

以前看病患者只能到窗口排队挂号,有时甚至会出现患者半夜开始排队等待挂号的现象,现在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挂号、自助挂号机等方式挂号,不仅节省了挂号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号贩子”存在的现象。

以前患者看病后,需要拿着大夫手写的处方去排队划价,然后再排队交费,现在当医生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出检查单或处方时,系统就已经自动完成了划价,避免了患者楼上楼下来回跑的现象。

以前的各种检查单需要医技科室做出结果后进行分拣,然后再送还给医生,医生拿到结果后再诊断,现在通过LIS或PACS系统,医生可以在电脑上快速调取出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查阅,省去了患者取检查结果和送检查结果的时间。

3 确保用药安全

以前的药物配伍禁忌都需要靠人工记忆,难免有忘记或记忆错误的现象,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后则可以事先将所有的药物配伍禁忌信息维护到系统中,医生开处方时由系统自动进行核对,当处方中有配伍禁忌的药品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医生再根据信息修改处方,这样做有效避免了用药方面的安全事故。

4 电子病历系统带来的好处

电子病历的开展,将医生从繁重的病理书写中解放出来。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面对患者。此外,通过规范化的书写格式,减少了医生对病历书写的随意性,提高了病历的书写质量,通过模板化的录入也极大的提高了病历的书写效率。

5 便于考核机制的形成

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医疗质量管理程序化、可操作化,再通过奖惩机制有效激励医院工作人员,促进今后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6 增强了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在对医院的检查中也越来越注重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在手工操作时代,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完全是依靠手工记录,难免有记录不完整,工作手册不慎丢失的情况,造成一次性物品管理上的不完善。在使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后,一次性用品的进、销、存都由系统直接控制,避免了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漏洞。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随着信息工作发展的不断深入,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信息化建设步入一个良好的轨道上去。下面列举的三个问题是当前每个医院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问题1:领导不能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

大多数的医院领导都是由临床出身,对计算机专业了解不足,思想观念滞后于信息化要求,不能充分意识到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信息化工作做得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和资金的投入成正比,大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把钱花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不到位导致了很多隐患,如机房建设不正规,不能有效防雷、缺少备份服务器及交换机、没有进行双机热备份,在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影响医院业务进行且造成丢失历史数据等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是衡量医院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迅猛,我们必须从领导班子牵头,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日程持久的发展下去。

问题2:软件开发商太多,接口不统一,费用过高

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PACS等系统都是由各自签署的软件开发商开发并在医院测试和实施,目前的问题是软件开发商太多,各软件公司的接口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实现区域化医疗。且根据卫生局及医保中心的要求,需要不定期的增加新系统及修改接口,这都需要开发商另行开发新软件或修改之前的软件,如果重新开发新软件,需要向软件开发商支付几千甚至几万不等的费用,这笔支出使医院难以承受。

问题3: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人员待遇低,不能有效留住人才

在无论硬件、软件、网络出现问题后,医院信息科人员必须快速响应并解决,这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不少医院不重视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很多信息科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并且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薪酬明显低于医务人员,和其他行业从事IT人员的工资收入相差更为悬殊,并且在获得技术职称等方面也有很多不便……这必然会造成医院信息化人才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

总之,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都十分有帮助,而且医院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它给医院和患者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去迎合新形势下医院和患者对它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管理,不断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医疗行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文章概述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和特色,论述了中医院校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探索以中医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新途径:开展以校风、学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医者风范;开展以传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关键词】

文化育人;中医药文化;途径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明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焕发其时代光彩和现实价值,具有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在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对于增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作用。中医药院校应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渗透、贯穿到文化育人的实践中去,推动文化育人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一、中医药文化的含义及特色

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在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从本质上讲,中医药文化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中医药文化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的灿烂历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1、中医药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思想基础,以崇尚和谐、追求平衡为思维方式,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为道德准则,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学科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人文的思辨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临床实践则是根本。中医药学的学术成果涉及哲学、天文、地理、环境、气象、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等诸多领域。

2、中医药文化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化的软实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受到了国际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已遍布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格局。作为中国特有的具有中华智慧的医药卫生、科技和文化资源,中医药正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二、对文化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文化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思想。中医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特色和文化氛围,因此,更应当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自觉以文化为载体,以广大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文化育人。

2、文化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校园文化是学生心灵塑造、情感培养、人格提升的重要动力。文化育人形于外化,重在内化,其效果更持久更深入。中医药文化包含的神奇、丰富、有趣的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端正其学医信念具有促进作用;另有许多修身养性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朴生活的追求,自觉培养以德为上的价值取向。

3、文化育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信仰,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有助于锻造良好的人格修养。以塑造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需要大学文化的浸润。

三、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中医药院校依托中医药特色资源,有着很强的专业优势。如何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将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营造中医药文化的育人氛围,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共同面临的难题。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学生在特定的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中医药院校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与中医药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进一步坚定投身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毫不动摇地捍卫中医,坚持不懈地传承中医,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中医药院校围绕中医药文化,以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有利于在学生中树立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营造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中医药文化软环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在高中阶段为理科学生,人文科学知识薄弱,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熏陶。进入大学后,由于中医院校专业特色突出,专业课程繁重,导致学生只重视课业学习,往往忽视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无形中使学生不得不更多的考虑现实问题,重临床轻文化现象严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均衡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着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活动,将全面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提升综合能力。

四、以中医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育人新途径

1、开展以校风、学风建设为内容的文化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气氛和成长环境,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应依托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充分发挥文化特色,例如,开展“诵中医经典,品中医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诵典籍、评人物、说经典、传故事”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掘校史资源,将参观校史陈列馆、医药博物馆列为新生教育内容。丰富校园景观内涵,进一步拓展文化育人范围,打造多元校园文化。开展“走近名师名医”系列活动。国医名师是中医药大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可以定期开展国医名师讲座,通过与国医大师、国学大师的零距离接触,鼓励学生以大师为范,树立成才信念。

2、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医者风范

中医药院校由于专业特点,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应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围绕“传播中医文化”、“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扶贫义诊”、“志愿支教”等开展主题活动,以“青春、理想、责任、奉献”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参与此类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锻造志愿精神,打造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志愿文化,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医者广施仁德的风范,内化道德品质。

3、开展以传承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

传统文化的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近代名医秦伯末说:“专一的研讨医学可以掘出运河,而整个文学素养的提高则有助于酿成江海”,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几乎成为了共识。因此,处于培养中医药人才最前线的中医药院校更应该发挥其阵地作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校园学术氛围,使中医院校的学子能在这种文化“软环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可以通过文化沙龙、学术论坛、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开阔学术眼界,营造校园学术讨论的生动局面,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式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牢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育人为章,构建一个与时俱进,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软环境,使其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上起到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保国,年亚贤. 精诚与博学(上、下)[C].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2]雷莹,张季菁.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医药导报,2006(12).

[4]胡旺阳.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J].东北大学报,2008(12).

篇4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中医医院须高举中医药文化旗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医院很大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医医院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更大的飞跃。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医医院必将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塑造和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创建优良的就医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升中医医院在公众当中形象。构建良好的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永葆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中医药学一直处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等言论,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在宣传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特色优势知之甚少,传统中医药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逐渐削弱,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2.有利于区别西医医院,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朋友说,但从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上,根本无法区分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尤为重要,要使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西医的区别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医学都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就从中医医院环境建设着手。中医医院文化体现了一个中医医院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依托文化为载体。中医医院通过做好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中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任何企业如果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3.构建医院文化有助于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中医医院的发展需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中医文化环境能充分体现中医的职业特点、人文情怀,让中医文化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建筑物外观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成为中医医院标志性建筑。医院在环境形象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增强了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2、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办院方针。确定办院理念,要把医院文化体现在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和办院定位上。中医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浓缩的精华,就我院而言办院方针(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体现了我院的医院文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办院定位。当今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体现自己的办院理念、如何强化自己的办院特色、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需要医院根据自身的文化而制定。

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努力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我院的“人才强院”的办院方针,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职工的价值实现。中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在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中医药服务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人们能享受到中医“简便廉验”和“绿色疗法”。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对中医的渴求。

篇5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 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中医医院须高举中医药文化旗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医院很大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医医院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更大的飞跃。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医医院必将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塑造和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创建优良的就医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升中医医院在公众当中形象。构建良好的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永葆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中医药学一直处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等言论,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在宣传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特色优势知之甚少,传统中医药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逐渐削弱,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2.有利于区别西医医院,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朋友说,但从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上,根本无法区分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尤为重要,要使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西医的区别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医学都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就从中医医院环境建设着手。中医医院文化体现了一个中医医院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依托文化为载体。中医医院通过做好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中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任何企业如果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3.构建医院文化有助于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中医医院的发展需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中医文化环境能充分体现中医的职业特点、人文情怀,让中医文化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建筑物外观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成为中医医院标志性建筑。医院在环境形象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增强了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2、弘扬中医文化,制定办院方针。 确定办院理念,要把医院文化体现在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和办院定位上。中医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浓缩的精华,就我院而言办院方针(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体现了我院的医院文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医院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办院理念、办院特色、办院定位。当今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体现自己的办院理念、如何强化自己的办院特色、如何进一步准确定位,需要医院根据自身的文化而制定。

3、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努力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我院的“人才强院”的办院方针,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职工的价值实现。中医院文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在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中医药服务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让人们能享受到中医“简便廉验”和“绿色疗法”。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对中医的渴求。

篇6

摘要:本文提出,在中医药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指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实践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教育路径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医德、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也直接影响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质量。当代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医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如何使医学生保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中医院院校普遍开设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平台。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是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人才,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医疗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念来统领、支配、影响医务人员的医德价值观。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应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人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都有一个对最高价值的根本判断的准则,即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他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中医药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

2.加强医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只有被个体的道德体系吸收认同,逐渐培养起道德情感,才能在道德行为中以坚定的道德意志自制、进取,以达到更好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个人品德还体现了现实个体对特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践行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个人品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医德规范的全部内容,最终无一不指向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个体的个人品德。个人对核心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选择所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保持医疗卫生行业价值观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准的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质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是其民族化、传统化的表现形式。

2.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外来文化都不能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外来文化只能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其优秀内容才能在核心价值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中医药传统文化支撑,才能够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源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医学进步,才能保证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时代鲜明,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三、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并有效指导医德实践。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最有效载体。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感悟真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引导医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具体行为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医学生真切感知医德规范、获得道德体验,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医德实践能够弥补当前道德教育注重知识传播而较少涉及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的这一缺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利用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专业实习中,门诊导医、临床陪护、危机干预等经历使医学生零距离接触病患,感受到疾病背后的道德内核,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尊严、伦理道德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升华了个人品德修养,建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小结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时期,医患纠纷、暴力袭医、天价药费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刘红艳.转型社会中的个人品德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新一届中医药文化分会将在总会的领导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普及、推广、建设方面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8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泛指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指与中医学学科有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本文所讨论的是广义的中医药文化。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辅相依,不可分割。高校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使命和重要内容,而中医药文化建设又大大促进着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中医药人才培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1.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关注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早在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中,就专门对医德进行了论述,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这样论述医德: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大医精诚》被我国许多中医院校用为医学誓言,誉为经典。

2.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依托。我国中医药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构建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实现了向现代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并逐步确立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转变和建立就一个时期而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随着教育教学理论和时间的纵深发展,大量沿用西式院校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存在的致命缺陷和问题日益突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在中医药人才西化倾向、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缺乏、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之间衔接不良、教学与临床脱离等方面上的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谈中医药人才成长时指出:“当前,一方面中医药教育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在不断萎缩。”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照搬西式院校教育模式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致命打击,而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历史几千年积淀而成的实践文化,其核心价值融入了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文化精神。其中哲学文化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熏陶有助于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中医药特有的学术文化和科学思想,引领着医学生对已知和未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而中医名医、验案、传奇、气功、武术、炼丹、药膳等文化艺术,引导了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有气质的升华。

3.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文化是高校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现,是最简洁的文化名片。中医药文化建设毋庸置疑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和确立,对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具有深远地意义,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视野的拓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文化品味,也是传播中医思想和理念的桥梁。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高校的价值取向,这对学生、对社会而言都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利用中医药文化建设,塑造完整的高校形象,可以很好地反映出高校的综合实力,有助于实现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文化凝聚力,赋予了师生立足于学校文化认同的独特、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在文化活跃中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篇9

    中医与京剧、书法、武术并称“四大国粹”,中医药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作为基层中医医院可根据群众的需求,结合本地实际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的业务不断发展,巩固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工作成果,掀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热潮,以利提升中医药业务技术水平,开创中医药工作新的局面,同时造福社会。基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础和动力,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底子簿、基础差、起步晚,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一些难点和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组织保障,政策引领,明确重点,统筹兼顾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医院须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挂帅,由专人具体负责,根据《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评审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具体计划和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继往进展慢、内容少、投入低、特色差、措施弱等情况,强调“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坚持”。“三个重点是”:培育医院核心、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四个坚持”是:一是坚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二是坚持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努力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三是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现状、人员、资金、设备、程序、范围、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四是坚持紧紧围绕医院业务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水平的提高。

    2 多措并举,扩大宣传,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在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从实践来看,中医药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关系到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理解与支持,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更应当从传承发展中医文化的高度,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层中医医院可以结合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下,扩大宣传,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以中医药政策、理论、技术、演变、特色、成果等为内容,院内采取图板、视频、讲座、带教、参观、自学、培训等形式,院外采取城乡义诊、电视专题、知识竞赛、对口支援、理论培训、技术推广、发送资料等形式,丰富内容,形式多样,长期宣教,力求实效。

    3 充分做好三项工作,努力夺取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基层中医医院更加光荣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让中医药事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为烘托中医氛围,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需长期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普遍认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仁、和、精、诚”4个字,即: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可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医院发展规划、院训、院歌、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员工手册》、医院管理及环境形象建设的方方面面,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业务建设。主要是招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创办中医特色学科,鼓励中医传承创新,设立中医发展基金,购置中医诊疗设备等,不断探索和完善诊疗行为、医患关系、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三是在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上注意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在院内显着位置布展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中医药先辈的图像资料、中医名家名言警句、院训、院歌、中医药防病治病图板等,并向群众制发宣传图册资料;在新院建设上可与设计单位一起进行了整体筹划,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以彰显中医药文化为主线。

    总之,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内外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协调,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细化要求;同时,基层中医医院应在中医药的文化建设及业务发展上积极发挥龙头作用,扶持、带动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业务的发展,使中医中药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篇10

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研究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水平,不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且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内容不够细致深入。蔡慧贤[9]从社会制度、利益关系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出现传承危机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张建中等[10]基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提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的措施与构想,并设计了实现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孙光荣[11]从战略视角,论述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提出了其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措施。靳琦[12]、王键[13]、杨丙红[14]等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的作用、思路、方法、内容等进行了分析。徐桢等[15]分析了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魏一苇等[16]从传播环境的严峻性和传播者自身的窘迫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困境。目前研究仍多是从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等老生常谈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分析、普遍功能、方式、模式、路径、策略、机制、理论依据等方面的创新挖掘少之又少。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依赖新的传承与传播的理论机理和路径创新,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

2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理论依据

2.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代机遇

不可否认,西方科学主义在诸多方面对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观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帮助,但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和不足。在科学主义思维下成长起来的西方医学,亦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一是还原论的局限性,忽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械地把人体当做一部机器来看待,力求在最微细的水平上研究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最终没有办法解释整个机体的各种情况。还原论对于很多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比如高血压病发生原因的研究及各种自发性免疫系统疾病的研究等,凸显出它的局限性。二是单纯的医疗“治病”模式,忽视了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及健康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在西医机械的生命观下,通过各种仪器观察和检测生理、生化指标,按统一标准判断病症,对症下药,重视病的普遍性,不注意人的特殊性,不注重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所产生的影响,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三是治疗上多采用对抗、攻击性疗法,少有调动机制、自身平衡、修复作用、养生保健疗法。西医在对疾病治疗中少有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对抗疾病,这在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下凸显出越来越多的不足。随着世界科学知识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多种知识的深度交流中,中医药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特色技术被世界重新认识,慢慢为世界所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也渐渐走向世界。如在中医学中处于“圣度”地位的“和”的理念,不仅仅是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气的和谐,要求人的心身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再如“仁”的价值内涵,是中医文化价值中内涵极其丰富的关于个人道德情操修养的部分,“医乃仁术”和“医者仁心”有利于突破纯技术主义的框架。同时“仁”不只是蕴含医道和医德方面,普通人同样需要在道和德方面具备“仁”的思想高度,在处理情志及人际方面要有宽容的心怀。对中医药文化中这类价值观念、认知方式、审美情趣的传播,从实际意义上讲,有利于促进当代民众的身心健康,让人们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在心理上寻找到归属,促进个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逐渐传播,让世人更深刻地领悟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对促进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得到了公众的重新认识,不断积累着更加深厚的传承与传播的土壤。由于西方科学主义及西医科学面临的困境,西医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解决之间脱节、疾病谱的转变使医疗成本大大增加、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需要整合,诸如此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人类寻求新的医学转向。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加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结合,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个双向转化的桥梁。转化医学遵循的是循证医学的原理,实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整合,聚焦于具体疾病,以疾病诊疗为研究出发点,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患者为目标。转化医学倡导“以患者为中心”,要求从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问题,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显然这体现和吻合了中医药学的特征:实践性、经验性及中医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疾病个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与此同时,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时代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完好状态。并且规定了有充沛的精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敢承担责任等十项健康标志。人类健康观念从只关注生理健康到生理与心理健康并重,且关注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中医药文化中诸多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养生观,尤其是“治未病”理念相吻合。这些都为中医药核心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

2.2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提供了和市场分工协作的理论依据

新公共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社会再造浪潮,是“管理主义”或“新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管理部门的结晶。其本质是重新发现公共品的价值,试图通过企业方法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和公共品异化。大卫•奥斯本和泰德•盖布勒的《重塑》一书提炼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十个方面:起催化作用的,掌舵而不是划桨;社区拥有的,授权而不是服务;竞争性的,把竞争机制注入提供服务中去;有使命感的,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讲究效果的,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受顾客驱使的,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事业心的,有收益而不浪费;有预见的,预防而不是治疗;分权的,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以市场为导向的,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17]。较之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不同的特征。首先是重新定位了与社会的关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增强对“顾客”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更重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充分放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公共需求。三是强调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即并非所有公共服务都要由提供,而是应根据公共品的内容及性质,灵活采取供给方式以满足需求。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是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制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创新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提出的一个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务员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不是试图通过控制使社会朝新方向发展;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地实现;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务员不仅仅要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回应,而且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责任并不简单。除市场外,公务员还应该关注法律、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重视人,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18]。新公共服务理论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2.3多中心治理理论提供了公共服务有效实现的路径

关于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9]。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20]。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2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即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单纯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治理的压力。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新探索

3.1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公共品凝集界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都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无不重视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市场配置的重要弥补作用。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如中医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适宜技术等,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一种共同资源。依据准公共品的“拥挤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针对广大群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巨大需求,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中医药公共资源的功能,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提供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2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公共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性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及传播的路径提供多元性思维。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为满足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既需要推动,又需要市场的补充;既需要学术建设的发展,又需要经济建设激励,以建立健全合理的、长效的运行机制。及其主管部门负责主导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方向、政策,制定与组织传承、传播发展的计划,负责监督、考核,引导资金的投入。非社会团体可进行资源调研,推出公益服务。高校或中医药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优势,可进行学校和合作、校企合作,让知识真正服务公众,加快知识向实践转化。营利性组织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多方协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承担各自的责任,分享应得的利益,满足群众需要[11]。

3.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路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循证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管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同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开展健康管理已成为趋势。虽然我国也逐渐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作用,但由于资源的不足,仍普遍“重医轻防”,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的危害。要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健康管理中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内容丰富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具体措施,在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中医锻炼方法、中医药知识、医疗药膳、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等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诸多内容,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中,应通过多元主体及多种路径,推广到各类人群中去。再者,从中医药文化价值自身角度,操作简单、安全,设备、场地的要求较低,诸多具体适宜技术简、便、廉、验,极适合在社区开展[22]。因此,应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健康管理。

4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创新方法

4.1领航掌舵建中医药特色健康社区

中医药文化价值对社区健康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社区是中医药文化价值实现的前沿阵地,是传承和传播的基础,是中医药特色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场所,是最能为民众提供可及的地方。建设中国特色的健康社区,中医药必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依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应发挥领航掌舵的作用,协同各方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好基础工作。一是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进行长期及短期发展的政策规则制定,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实现。二是充分发挥资源投入的主导作用,弥补民间资本投入的不足。对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社区建设,应主导优先配置资源,保障资金投入、人力资源培养与投入等等,有利于健康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最重要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监督各方主体提供服务的质量,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挥棒,及时调整政策,激励与规范各方行为,有利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2中医药文化健康社区模式: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市场、社会多元共治

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及上述论述,中医药文化价值在社区的传承与传播中,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以公民健康为中心,、企业、非组织、公民应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社区健康自主治理新体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实现“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市场、社会多元共治”。这为其他非机构参与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实现了公共服务社会化,最大的优势是各方都能发挥自身最优势力量,相互整合、相互弥补、资源互补、协同增效,提高了供给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4.3中医药健康社区的协调效应: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值,实现各方效益最大化

中国特色健康社区治理模式,公共品的利用可通过价格歧视增值。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医药文化服务及产品,企业可依据消费者的偏好、品味、收入、阶层等因素对不同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情况收取不同费用,使消费者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区别定价,尽可能利润最大化,增进收益;公众又可最大程度上使个人福利最大化;中医药文化价值以这种市场制度获得社会认可,加快传承与传播,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非部门主动参与功能的扩大

以中国特色健康社区为平台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价值,除部门发挥领航掌舵作用,高校、医院、各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之地,不能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给社区提供知识和技术,将中医药文化价值普及并应用,用中医药知识惠及群众。这不仅造福民众,同时能够更好地让中医药文化价值获得民众认同,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传播,促进高校的自身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如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5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效率机制主导、非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社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健康需求。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企业俱乐部的“选择性进入”是使中医药文化价值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的有效方式。企业组织依据市场对中医药技术与价值的不同需求,以企业力量提供设施、人力等资源,组建俱乐部,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以人为本设定具体内容。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既提升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增进社会福利价值。

4.6组建自主治理的健康俱乐部,民主程序化

篇1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时代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医院的特色文化,是中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医院实力的提升和竞争力加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院管理者也越来越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医院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医院管理界的重视,并被逐渐引进到医院的经营和改革实践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院的应有作用,在2009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并于多次在全国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继承和创新,最终达到提升中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1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生活中传承了几千年,其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预防保健、辨证论治、平衡调节、以人为本等重要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底蕴和潜力,而且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魅力。因而在现阶段中医院文化内涵建设包括有:医院宗旨、院训、医院精神、医院发展战略以及中医院外在形象标志、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医院成立于1961年,具有五十多年的建院历史,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省级教学医本文由收集整理院。近年来,医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团体形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医院建立了以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的医院宗旨;精诚仁和、继承创新的院训;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以及质量建院、特色兴院、人才立院、科技强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2 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彰显中医院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在现阶段中医院发展受到了西医的竞争,甚至是否定,有些中医院出现了萧条的状况。中医院要想在现阶段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中医院文化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它以提炼、形象和创新等特有的功能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因而中医院应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实践建设,发挥其优势。

首先在价值体系上,要根植于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使得中医院在医疗技术方面要走不同于西医发展的道路,进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诊疗优势,弘扬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从整体上把握传统医药的主体特征和特色,保持发扬其精华。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体的办院方向,拥有脑病、骨伤、肿瘤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脑病、心病、眼病、消化科、肛肠、针灸、肾病等7个省级

重点专、学科;1个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各重点专科在临床诊疗中广泛应用中医推拿、按摩、火罐、艾灸、针刺等传统浓厚的中医特色,广泛应用研制的中药特色制剂,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术、专药的专科建设新格局,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其次在医院规范管理上,要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优化医院环境形象建设,为患者提供合理舒心的医院布局、方面快捷的服务、优美宁静的诊疗环境,使得患者和医院职工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医院环境建设进行优化,在医院门前有药王孙思邈雕像巍然耸立,并建设具有特色的综合病区外景、中医文化专栏、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景区,整个医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给患者和医院职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医院管理上,医院通过大胆创新,建立了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管理。通过落实科学管理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病员数量也大幅上升,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最后在精神文化上,坚持以人文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要弘扬人文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药王孙思邈认为医者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秉承以人为本经营理念,始终以追求一流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医院发展的永恒主题,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因而,医院提出了“六声”(来时有迎声,走时有送声,治疗时有称呼声,接电话有问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合作后有谢声);“六心”(接待病人热心,解释工作耐心,护理工作细心,听取意见虚心,改进工作诚心,病人家属放心);“九主动”(主动迎接入院病人,主动自我介绍,主动了解检查结果,主动收集资料,主动落实护理计划,主动汇报患者病情,主动巡视病房情况,主动进行健康教育,主动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和“感动服务十个点”(爱心多一点,冷漠少一点,微笑多一点,脾气小一点,解释多一点,埋怨少一点,宽容多一点,苛求少一点,沟通多一点,距离小一点)的服务要求。

篇12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

篇13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

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xx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14

【关键词】中医院;发展;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92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级中医院更是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医院数量远远少于综合医院,且中医院的资产规模、医疗设备普遍低于同级综合性医院[2],中医院的发展与医院文化、医疗质量、人才队伍及技术规模建设等多方面有关,其中,医院管理是关键,而最具核心的竞争力则是人才队伍的建设。

1 中医院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凡事都追求速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一味地追求“见效快、疗程短”,在此浪潮的冲击下,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点“治本为主,治养结合”,反而因其“见效相对缓慢”而变为劣势,如此必将会直接导致中医院面临生存困境。专家虽积极探寻中医发展之道,欲置中医于现代化浪潮中,但教育模式[3]、医疗思路、科研设计等诸方面均出现中医西化的现象,且各级部门过去对中医院的投入相对较少,结果未能迅速发展中医,反而事与愿违[4]。

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中医医院共2728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与2008年相比增幅为1%,低于全国医院3%的总增幅;床位数量为38.56万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2%;卫生技术人员42.8万人,占总卫生技术人员的13%;提供年诊疗服务人次约3亿,占总诊疗人次的16%;住院人次1035万,占总住院人次的14.8%。总体来看,中医院数量发展缓于全国医疗机构总体发展水平,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人员及提供的服务量在全国医疗服务中的比重偏低,中医整体力量还相对薄弱[5]。此外,现在的中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疾病的诊断、检查、处方用药、到住院治疗等,都是以西医为主。很多中医的特色科室收入占医院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少,中医的氛围更多的也是形式大于内容。检验、B超、放射、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几乎成了所有中医院的“法宝”。有专家指出,目前有的中医院无论是从中医特色科室的设立、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还是中药饮片、中药院内制剂的使用上,都还远远不够。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甚至更高[6]。

可见,中医院的发展不仅仅是医院的责任,更多关乎到中医药如何继承,以及如何发展。

2中医院的发展空间

步入新的世纪,不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的医学模式,因此人类的健康已成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关于养生、保健、预防、康复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特别是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新一轮中医药发展的[7]。因此,中医院在未来医学发展中大有可为。除了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培养、引进人才,完善服务功能,同时应该积极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特色,把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贯穿于防治疾病的全过程,使中医院各项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8]。

将中医药工作制度化、流程标准化,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从而促进中医院快速平稳地发展。目前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的实施便是很好的体现,参照此种流程,院内可广泛应用中药的部分成熟配方,将“院内制剂”的流程简单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药饮片的应用率。还可以通过树立独特、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吸引大批的患者就诊。医院的形象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行为、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中留在大众心目中的综合形象,它是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及患者信赖度的集中反映。中医院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宣传传统医学的特点、特色专科独特的治疗方法、新的科研项目以及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通过定期宣传中医药知识,举办中医文化节,传承中医经验,中医进社区等方式,有效地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交流与传承[9]。

3 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中医院的可延续发展,值得所有致力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仁共同关注,本文主要就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3.1如何理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十一世纪最震撼人心的突破将不是来自技术的进步,而是来自作为‘人’这一概念的扩展”。对于医院来说也一样,无论是管理的实施、技术的开拓,还是市场的开发、品牌的营销,都离不开“人”,“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10]。

作为中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能够创造价值。中医院的人员结构大致分为:行政管理、临床医疗、医技、护理、后勤保障等五部分,而各个环节的关键都离不开“人”,各个科室或部门又都有独立的人员梯队,以利于更好地进行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中医院特有。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中医药人才,只有在中医院,中医药人员才占据相对较多的比例,也只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提供更多的中医适宜技术,为广大中医药需求者服务;三是可延展性。在不断扩充规模及硬件设备的同时,先进的仪器及设备不断更新,逐渐取代了落后的设备,但与此同时,只有人,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扩大的。传承,是中医药传统发展的特色之一,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众多古方沿用至今,并制成各种制剂的成药,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医院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不断引进中医药人才的同时,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全院的中医药文化素质建设,同时,将优秀或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进行交流,以达到更多更广的传承,即是对中医药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3.2如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尽管目前国家在很多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但从整个中医院的建设环境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医药人才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抓人才培养是长远战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事半功倍。医院要进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注重人才的开发、培训和利用,创造适合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11]。人才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可以通过以下方针来解决。

一是实行严格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严肃行业纪律,努力造就素质高、业务精、行风硬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二是人才的培养,主要可以通过院内学习、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联合办班等方式,一方面鼓励在职的、非中医药人员参加中医药学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及技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再提高,巩固和提高对中医药临床技能的运用,并不断开发新技术、新项目;三是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送到上级院校进修深造,或师从“名中医”,学习更加优秀的中医药理念及技术的同时,加强专科理论及技术水平,以带动全院整体的中医药水平;四是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实行优惠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及科研项目;五是开设名医馆,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可通过建立院内专家库,或与上级的专家库进行联系,定期邀请名老中医、专家查房及出诊,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开设特色门诊或定期查房,打造一支“宣-教-带”一体化的中医药人才体系[12]。

相信,在党和国家不断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各级各类的中医院,只要通过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院整体的中医药文化素养,突出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必将会在庞大的医疗市场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稳定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荣华.县级中医院发展中医药的战略管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6,27(12):64.

[2] 王志伟.中医院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05,17(6):44.

[3] 吴玉涛,吴宗柏.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89-90.

[4] 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22.

[6] 王英琴.中医院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7,7(4):82.

[7] 朱旭红,刘建民,黄慧玲,等.综合性中医院发展战略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58.

[8] 胡立强,虞坚尔.省会三级甲等中医院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4):25-27.

[9] 孙兴国.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导报,2007,13(8):114.

[10] 张静波.管理者的处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02.

[11] 秦敬柱,袁长海.某县级中医院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