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环境治理现状范文

乡村环境治理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环境治理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环境治理现状

篇1

【关键词】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生存质量; 不适感

Study on Influence of Solution-focused Nursing Mode for Life Quality and Discomfort of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Lens/YUAN Fang-l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35):093-096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solution-focused nursing mode for the life quality and discomfort of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lens.Method:A total of 54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lens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3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care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of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len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care with solution-focused nursing mode,then the life quality,psychological and body discomfort of two groups before the nursing an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nursing were compared.Result: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life quality,psychological and body discomfort of two groups before the nursing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whil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life quality,psychological and body discomfor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nursing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nursing mode;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lens; Life quality; Discomfort

First-author’s address:Ji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Shenzhen Eye Hospital (Shenzhen Eye Hospital),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5.023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危害极为突出,其不仅可导致患者出现视力异常及机体的其他不适感,对患者的心理情绪也具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心理及机体不适感的改善[1-2],同时这也是评估护理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中笔者就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生存质量与不适感的影响程度进行探究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54例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7例患者中,男20例,女7例;年龄5.8~18.0岁,平均(11.7±2.5)岁;术前矫正视力:无光感者5例,光感-手动者18例,指数及以上者4例;其中全脱位15例,半脱位12例;其中继发性青光眼者14例。观察组27例患者中,男19例,女8例;年龄5.5~18.2岁,平均(11.8±2.4)岁;术前矫正视力:无光感者5例,光感-手动者18例,指数及以上者4例;其中全脱位16例,半脱位11例;其中继发性青光眼者15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27例患者进行常规晶状体脱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疾病及治疗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并进行常规的症状体征方面的对症护理,另外根据治疗方案进行配合护理,同时积极对患者进行不良心理情绪的疏导。

1.2.2 观察组的27例患者则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即首先针对每位患者的治疗情况、护理需求及其他方面的综合需求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现存护理问}及潜在护理问题的评估,对每位患者评估所得的个性化护理问题进行聚焦解决的方式处理,即将每个护理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包括问题本身及其影响因素,将问题放大化,进行细致解决,从细节入手,解决过程充分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全面细致的解决,即与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了解其需求,然后将其需求的护理解决措施融入到护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另外,健康宣教、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及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均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进行解决。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不同时间的生存质量、心理及机体不适感评估结果进行比较。(1)生存质量采用WHOQOL-BREF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对患者的四个生存质量评估指标进行评估统计,四个指标分别为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环境影响与社会关系,每个指标均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3]。(2)心理不适感采用Zung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不适感方面进行评估,每个方面均以分值越高表示存在焦虑、抑郁的可能性越高,且以超过50分表示存在焦虑抑郁状态[4]。(3)机体不适感则以视觉模拟评分标准为准进行评估,分值范围为0~10分,分值越高则不适感越为明显,其中3分及以下、4~6分、7~10分分别表示轻度、中度及重度不适感[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不同时间的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2、4周观察组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不同时间的心理不适感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Zung量表评分和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2、4周观察组的Zung量表评分和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不同时间的机体不适感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重度不适感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1、2、4周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重度不适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不仅体现在使患者的视力处于较差的状态,而且继发性青光眼等情况对患者造成的机体不适感也十分突出,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也较大[6-7],因此先天性晶状体脱位对患者的综合生存质量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而此类患者的综合生存状态也成为临床治疗、护理及干预的重点方面[8]。另外,随着临床对患者整体需求重视程度的提升,机体及心理不适感的提升也成为护理的重点方面。而上述方面也成为护理模式选取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方面[9-11]。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是基于护理问题解决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护理模式,本护理模式更为注重于对护理问题的解决模式,并且本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现存与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放大处理[12-15],将问题本身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本护理模式也更为重视患者的需求满足,因此其临床受肯定程度较高[16-17]。临床中关于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各类患者中的研究并不少见,且多数研究显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值得肯定,但是关于本护理模式在眼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十分不足,尤其是关于其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极为少见,故此方面的探讨价值较高,尤其是本护理模式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综合生存状态相关方面的研究意义较高[18-20]。

本文中笔者就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生存质量与不适感的影响程度进行探究与分析,并与采用常规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优势更为明显,表现为此类患者护理后1、2、4周时的生存质量、心理及机体不适感均改善更为明显,体现在患者上述时间点的WHOQOL-BREF量表、Zung量表及视觉模拟评分均处于更好的且持续的改善状态,从而肯定了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分析原因,笔者认为与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于此类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解决更为细致及突出有关,同时患者的受重视程度也相对更高,同时护理问题的解决也更为细致,因此效果也更为突出。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生存质量与不适感的影响更为积极,因此其更为适用于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

参考文献

[1]廖少玲,曾三梅,周晨慧,等.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4):1971-1973.

[2]赵艳丽.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提高尿路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13):15-18.

[3]叶荣花,林静仪,陈蔼环.改良囊袋张力环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伴晶状体半脱位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10,26(24):51-52.

[4]邱满春.白内障老龄患者应用超声乳化技术辅以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护理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1):1437-1439.

[5] Kramer G D,Werner L,Neuhann T,et al.Anterior haptic flexing and in-the-bag subluxation of an accommodating intraocular lens due to excessive capsular bag contraction[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5,41(9):2010-2013.

[6]敲艏.聚焦解决模式对改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3):12-14.

[7]芦艳,蒋维连,冯爱素.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青年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2):175-177.

[8]闫秋菊,王宇祺.聚焦解决模式在剖宫产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4,36(11):974-975.

[9] Gharahkhani P,O'Leary C A,Duffy D L,et al.Potential Modifying Loci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Lens Luxation,Pedal Hyperkeratosis,and Ocular Phenotypes in Miniature Bull Terrier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5,56(13):8288-8296.

[10] Siegel M J,Condon G P.Single suture iris-to-capsulorhexis fixation for in-the-bag intraocular lens subluxation[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5,41(11):2347-2352.

[11]李菊仙.聚焦解决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11):1855-1856.

[12]赵辉,刘丽娟.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理能力及呼吸功能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6):1963-1965.

[13]邹小芳,于书慧,刘青,等.应用聚焦解决模式对合并焦虑、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延续护理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8):11-14.

[14]赵明明,任磊,李宁,等.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中的应用[J].中化现代护理杂志,2014,20(9):1003-1006.

[15]杨碧珍,杨秋艳,刘鸾珠.聚焦解决模式在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36-38.

[16]庞志华.聚焦解决模式在宫颈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2(12):144-145.

[17]杨俊恩,刘小平.聚焦解决理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5,29(12):4295-4297.

[18]张闻熙.聚焦解决教育模式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心理危机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3):253-255.

[19]孙云霞,吴林,郭香荣.聚焦解决模式在行MRI检查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6):3119-3122.

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各村社区落实全员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从包村组长到村社干部,实行包片到社、责任到人。各村(社区)在整改的基础上,对本辖区的陈年垃圾进行地毯式排摸,组织各村村民进行限期十天的集中整治,切实把道路沿线地头,上街和下街两个桥底等方面的卫生彻底清理干净。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完善运行机制。各村进一步健全完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确保清洁人员到位、负责人员到位、经费落实到位,注重经常管和管长远,突出环卫保洁人员,在农忙与否一样清扫,安排与否一样保洁,防止工作时断时续做表面文章,强化真抓实干。镇村社三级建立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微信群,随时传送环境整治行动图片,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

三是强化压力传导,加大问责力度。镇上成立以人居环境整治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督查小组,以不定期督查和定期考核的试行办法进行督查。对于工作落实不力、整改不到位的村,将严肃处理问责。强化真抓实干,不断推动我镇各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向高效化、精细化、长效化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不高,卫生意识不强。各村虽然在宣传动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创建工作的主力军大多为镇村干部、环卫工,大部分群众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创建工作参与度不够,全民重视,全民动员,全民支持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居民和商户参与的氛围不浓,创建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群众卫生意识、健康意识、环保意识不强,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待改进,“污水垃圾乱泼乱倒、柴草粪土乱堆乱放”的现象比较突出,垃圾清了又倒、占道经营清了又占、车辆乱停屡禁不止、“牛皮癣”小广告铲了又贴,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环卫配套设施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量大、面广,用于整治的资金量较大,面对镇村两级经费不足的现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各村没有配备专门清运生活垃圾车辆,短期内只有村干部家用农运车清理,造成垃圾清运不及时,镇区只有一辆垃圾清运车,街道只配套大垃圾箱,没有配备小垃圾桶,不便于居民的垃圾投放,造成垃圾随地乱扔现象。环卫工人待遇低人员少,直接影响了镇区的环境卫生质量。随着镇的快速发展,镇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大量增加,生活垃圾也迅速增加,造成镇现有垃圾填埋场承载力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垃圾量。

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

1、引言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5]串珠成链别样美—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记录.发表时间:2017-02-08.来源:廊坊文明网.

篇4

(一)目前大龙山镇的环境现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乡差距也呈缩小的发展态势。但就环境的角度言之,农村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农业废弃物等亟待治理,也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庆黄梅戏学校、安庆技师学院和宜秀区政府等行政教育单位整体搬迁至大龙山镇,这里已经成为安庆市的高教园区和宜秀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随着新城明都、大地凤凰城、宜秀山庄、大龙山水等房地产项目的动工建设和相继开盘,这里正逐步成为安庆市的高端住宅区;随着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商贸物流项目的引进建设,这里又必将成为安庆市的环保经济区。不知不觉中,大龙山镇村民赖以工作或生活的这片美丽乡村已经由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城郊小镇演变成如今的安庆北部城市组团。不可否认,城市的改建扩容带来了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纵横铺陈的宽广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和喧嚣涌动的繁华人气。但是,也应当看到,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现实课题孕运而生,譬如垃圾乱倒乱扔、污水乱流乱排、车辆乱停乱放、路边乱挖乱种、商铺乱布乱摆等种种不文明现象。这些与乡村“三美”(即“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已经严重影响了安庆新城的美丽。由此观之,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是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一项惠及镇区居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宏伟事业,使命崇高,任务艰巨。建设“美好乡村”需要大家携手共同完成,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和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开拓进取,以期扎实有效地推进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的基本状况本次实地调研的重点对象是大龙山镇中心、燎原、总铺、桃元等4个社区的居民。对大龙山镇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相关环境问题采取了问卷和现场走访等形式展开调查,力求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广大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心理需求和良好愿望。调研采取随机入户访谈、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为便于调研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均以10人作为制图的标准单位)。同时,就调研对象的性别、年龄、村庄、职业、文化程度等也进行了综合考虑,做到重点突出、总体均衡。

(三)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1.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看法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龙山镇的居民对美好乡村建设知之甚少,大部分人也只是了解一点或只是听说过而已,占总调查居民的83%。而对对美好乡村建设非常了解的也仅占10%(见图6)。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居民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方面(见图7),当然居民也认为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见图8)。另外,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调研主题,90%的居民认为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环境保护,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仅3%的居民认为要先搞好经济再发展环境;7%的居民认为应当在环境优先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见图9)。总体看来,大龙山镇的美好乡村建设与经济、环境等关系较为紧密,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进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2.居民对乡村环境问题的看法根据调研资料获悉,大龙山镇的环境问题有些不太乐观,总体仍呈现“脏、乱、差”的局面。从图10可以看出,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环境卫生的改善,占到调研总量的50%。从图11可以看出,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龙山镇各社区的环境总体质量较好,80%的调研对象认为环境总体质量一般、较差甚至非常差。3.居民环境法律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偏低问卷与访谈的调查数据结果均表明: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较少,无法熟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具体条款,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总体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导致村民环保参与能力不足。依据图12所示,只有1%的调查对象非常了解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17%的居民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另外76%的调查对象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一点都不了解的状态,不仅环保知识极度匮乏,而且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也处于偏低水平。同时,从图13所示,约有24%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加政府开展的环保公益活动,另外还有75%的调查对象表达了不会或者视具体情况而定的思想倾向。座谈中还进一步了解到,居民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主要出于个人利益需要,出于环保责任促动的甚是寥寥。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上述态度,无疑成为当地环境卫生改善与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的又一“拦路虎”。4.乡村环境问题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且治理中障碍性因素亦是交叉错置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大龙山镇环境问题复杂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见图14)。其中,生活垃圾与污水排放占29%,乡镇企业废弃物任意堆放占36%,农药化肥、塑料等占12%,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占10%,城市转嫁的污染物占36%,噪音、粉尘、震动等污染占2%。不仅如此,对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获知,在940位有效调查对象中,认为科技发展水平低阻碍环境改善的占13%,居民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较弱的占18%,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占1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环境宣传力度偏弱的占6%,交通滞后因素占11%。另外,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16%和22%(见图15)。此即表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环保意识以及加强政府主导、扩大环保宣传治理力度、加强执法等措施势在必行。5.居民生活垃圾种类多且处理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居民生活垃圾主要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方面。依次所占比例为38%、35%、6%、21%(见图16)。另一方面,居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复杂多样,其中废品回收占25%、填埋地下占19%、堆放地表占35%、倒入低洼地段或河道路旁占24%、焚烧后堆肥占4%、其他占3%(见图17)。由于缺乏环保专业人士指导以及自身环保意识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着不规范、随意化的现象。例如,部分当地居民将生活垃圾直接堆放地面或倒入河洼之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环境质量改善的制约性因素。6.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凸现,生态破坏呈恶化态势随着大龙山镇及其周边乡镇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引发的资源、环境等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材料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又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压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类相关的工矿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如水泥厂、发电厂等。而且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不到位,企业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企业附近居民对各种污染物的漠视态度等等,使得各类污染以企业生产地为中心,如野火般向周边蔓延。这些都是造成污染环境的潜在因素,是人居环境变差变坏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解决扩建中所需要的空间、土地等资源,也采取砍伐树木、挖走山体等极端方式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植被,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和生态的破坏。

二、大龙山镇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大龙山镇基于自身实际,针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一年起好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覆盖”,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大龙山镇打造成居民的美好家园、市民的休闲游园、客商的兴业乐园①,而其间环境治理是重要突破口。要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集镇环境整治等各类工程的推进,突出抓好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沟塘清起来、秩序管起来”的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就大龙山镇的环境治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增强村民环保责任意识上述分析获知,大龙山镇的绝大部分居民认为其居住的环境存在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在改善中逐步提高。然而,美好乡村建设对于大部分村民而言并不十分熟悉,其中的利弊得失也只是凭个人主观感觉、好恶而定。当前,大量陋习仍然在居民生活中挥之不去,并且成为乡村环境治理中难有根本成效的最大障碍。譬如固体废弃物乱弃乱放,秸秆焚烧还田的现象屡禁不止,极端行为甚至将农业生产中有害的残留物不作处理而直接倾入池塘、河道等低洼之地。这充分表明,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尚需要大幅提高。就此,大龙山镇需要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彻底改掉村民的一贯陋习,提高他们环境环保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宣传作用不可小视。宣传部门要利用好报纸、网站、宣传栏、横幅、简报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好家园。对广泛宣传“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先进经验,要加大宣传,积极推广,以营造“美好乡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环境治理中亦可以学习和借鉴日本、韩国等周边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系统中[1]。通过建设环境教育设施、编制通俗环保读物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实行环境行政管理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动员工会、妇女组织、青少年团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等都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法规制度,有效规范、约束村民行为当前,乡村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环保素养仍然不够高,对环境知识获取的渠道少而单一,无法深入了解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造成了他们环保意识偏低,环保活动主动性较差,参与能力不足。如此状况,无疑给当地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压力。也就是说,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强环保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并有效约束村民行为是“美好乡村”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任务。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和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就大龙山的环境实景而言,建设乡村文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也迫切需要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工作。乡村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法规制度、变革农村环境法律理念、健全农民环境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等为重要途径,推动乡村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三)遵循“拆迁与整治并举”原则,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整体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通讯、文化休闲广场、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现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通村到户,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美化绿化村庄,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破旧房屋,秉持“能拆则拆,不拆则改”的原则,使其更换新颜、展现新貌。同时,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村内主干道、公共场所、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清除河道、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杂物乱堆乱放,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的美好乡村。最后,规范畜禽养殖工作,控制畜禽污染,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规范、引导基层政府财政使用,加大乡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影响美好乡村建设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经济来源不充分是重要制约因素。各项建设的有效展开需要到位的资金,否则再美好的规划、设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环境整治要见到实效,资金投入尤为重要。为此,市、区、镇三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绩”的原则,整合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农业、环保、水利、交通、体育、文化等部门涉及的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到农村环境的治理活动中。环境治理中,要从改水改厕、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广大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着手,本着“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村环境整治。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当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待环境整治工程验收合格以后,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再次注入适当资金,以提高社区单位环境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乡村各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等问题,在规范资金拨付程序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涉农资金的用途,加强环境治理资金的监管,以确保专款专用。

篇5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全椒县委、县政府率先行动,坚持“三年当做一年干、散打不如集中干”的原则,从源头治理、从优化机制入手,组织开展了“向垃圾宣战”活动,引入PPP合作模式,打出“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参与治理”的组合拳,对全县农村垃圾开展全区域一体化治理,迅速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初步建立一套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出乡村环境治理的“突围之路”。

以PPP模式促乡村环境治理的四大创新思路

以问题为导向,政府购买服务治理农村环境。乡村环境治理,首要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全椒县创新推出PPP合作模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前期投入和运营费用都由中标企业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融资解决,政府给予10年运营许可权,期满后设备移交县政府。经测算,首期投资约3000万元,县政府前三年每年支付服务费2579万元,农村居民每人年均67.4元。服务费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方式,由县、镇、群众按7∶1∶2比例分别承担,缓解了政府环境治理中的财政负担,也不给百姓生活带来压力。

因地制宜,多措施整合创新治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初见成效,但仍存在区域差距大、处理标准不统一等状况。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全椒县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常年在外人员多,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难度大等特点,结合先进工艺设备,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创新推出“全椒模式”。

清单管理,纵横双向实现治理方式现代化。全椒县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思维,实行“纵横双向管理”模式,纵向管理两条线,一是县管镇、镇管村,二是保洁公司管项目部、项目部管保洁队;纵向管理既可发挥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又可吸引较大规模企业参与。横向管理三条线,一是县管保洁公司、二是镇管项目部、三是村管保洁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全覆盖管理网络。横向管理不仅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还可以为降低运费引导企业通过源头分类实现减量化,实现各环节间协调,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预留空间。

建章立制,双向考核确保治理机制长效化。制修订了《全椒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奖补办法》,实行双向考核,确保治理工作长效、常态化。一方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把任务推向市场,镇村干部由大包大揽治垃圾,一到检查搞突击的模式转变为日常监督,有效整合公路保洁、物业小区保洁、原有街道保洁、绿化管护和镇村临时使用突击的人员等,释放了干部精力。另一方面,将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各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解决了多头管理、责任不明、交叉作业、管理不统一状况,实现乡镇道路“四无四净”。

全椒模式创新治理四大亮点

区域横向一体化,清扫收运纵向一体化。一体化首先体现在区域的横向管理上。采取整县域垃圾治理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县域由一家公司统一负责,设备资源共享,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从前端的清扫保洁到收运、转运纵向到底,责任到底。通过科学规划垃圾收运路线,避免垃圾互倒现象,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作业标准、管理标准与考核标准的一致,易于提供均等化的服务。

垃圾收运不落地,农村环保无死角。根据2-3户配置一个垃圾桶,500人配置一名保洁员及电动三轮密封式保洁车,200人配置一套环保数字化深埋收集站,每镇配置一辆数字化多功能转运车的标准,按照日产日清原则,将居民生活垃圾通过保洁车运送到就近的环保深埋桶收集站集中压缩并转运焚烧,整个过程垃圾不落地、臭气不外溢、渗滤液不滴漏,真正做到环保,做到“一把扫帚扫到底”,农村环境无死角。

植入“互联网+”,农村垃圾治理插上智能的翅膀。由中标企业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植入全椒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也是全椒模式方面的一个亮点。垃圾桶、收集站、电动车、运输车、洒水车、扫路车等设备集成在一套数字化管理平台下,实行全过程“数字化、视频化”定位监控,管理中心可以全方位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转、迅速精确地下达作业指令。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监管的方式,对设备、保洁人员进行远程管理,监督垃圾收集、转运全过程,让农村垃圾“无处藏身”,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综合成本。

网格化管理,保障作业精细化。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题,因此通过管理提高效益是核心课题之一。全椒PPP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与数字化管理为支撑,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在全县域范围内根据区位、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网格,每个网格采取承包制,承担独立责任、接受独立考核;每个网格均具有地理、价值及责任属性;这种多区域、多网格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各单元的积极性,同时又有利于考核机制的形成。基于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可实现全自动化的收集转运,保障了精细化作业的保障。

全椒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探索的现实意义

实现了企业、政府、百姓、环境共赢。传统的“政府包干”环境治理模式存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全范围整治的效果。全椒引入PPP模式治理生活垃圾,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服务。对政府而言: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充沛的资金和专业技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垃圾治理的成本,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对企业来说:通过竞标获得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企业产能,更能发挥环保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进而促进企业、政府、百姓、环境共赢。

促进执政理念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乡村治理的落脚点首要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垃圾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全椒垃圾治理县域全覆盖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创新社会治理,通过合理配置各主体的治理权利和义务,打破了过去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现状,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契约治理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统治管理向绩效治理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为民做主向我要做主理念的转变。

探索建立乡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垃圾整治是乡村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全椒PPP治理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城市与农村的生活质量问题。从长远来看,应进一步利用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在现有基础上做好规划和布局,改进技术装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活动更全面、高效、科学的开展。通过试点试验,逐步扩大PPP模式的应用范围,形成示范和品牌效应,进而建立具有推广复制意义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篇6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对策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运用各项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的生产生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行为。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也是不容忽视和不可缺少的。以下笔者就从城市环境治理原则出发,来谈谈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城市都在不断的向周边扩张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的范围也在随之不断增大,并且城市环境治理也正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复杂性、长远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在统筹规划下合理有序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其次,要遵守明确责任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个人的责任,因此在我们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便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第三,要遵守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不应该只包括治理,而忽视预防。实际上预防才是提高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第四,要遵守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第五,要遵守综合治理原则。这里所指的综合治理包括道德治理和法治治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从道德层面上开展环境治理,必要时还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督促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六,要遵守突出重点原则,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领域,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第七,还要遵守科技创新原则,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只有遵守上述基本原则,才能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2.城市环境治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城市环境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之所以会有巨大的转变,是因为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城镇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的紧迫程度与城市人口素质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为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人口不断增多,污染物自然也随之不断增多,环境治理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并且同时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也不够完善健全,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参与意识并不强,基础的城市环境治理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些现状都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3.1城市环境治理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3.2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3.3城市环境治理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城市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落实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紧跟这一潮流,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立法,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也更好的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更新、更权威的知识。

3.4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好城市环境治理共走,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们安居乐业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利对策来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增大公众参与意识,提倡全面保护环境,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的预防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与思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4).

篇7

1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正视现实、统一认识是前提

笔者所在的调查小组一行8人来到平江县长寿镇大水村,这里80%的村民建起了漂亮的楼房,所有的乡村公路均得到了硬化,并且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只绿色的垃圾桶放置,这是一种提醒,也是一道风景。但遗憾的是,总有一些塑料袋、纸巾和食品包装袋等废弃物品没有投放到垃圾桶中,它们随风摇摆漂移,就像找不到亲人的孤儿在啜泣;总有一些废旧的农药瓶、化肥袋和生活污水等直接丢弃或排入河流,它们随波逐流,就像一个个肿瘤在慢慢侵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水源。在调查中,调查小组发放并回收了100份“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基层走访;就当地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环境治理的建议,进行了调查和问询,为了得到更加充分的信息,小组又对县环保局办公室和长寿镇创建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请教。调查小组统计了调查走访的结果:①关于环保对生活的影响方面,有33%的村民认为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最大,有22%的村民认为水污染对环境影响严重。②关于家畜粪便处理方式方面,目前只有3%的村民用作沼气,58%的村民用其作肥料,而39%的村民则放任自流、随意排放。③关于对环境的满意度方面,只有14%的村民对环境感到满意,52%的村民对环境基本满意,35%的村民对环境感到失望。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产发展与乡村文明不协调,特别是广大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有着强烈企盼。

2有管理软弱、村民生活习惯守旧等多方面原因,提高全民素质是关键

在农村物资极大丰富,人们物质享受优越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仍得不得彻底根治。究其原因,我认为与农村现阶段的管理软弱、部分村民陈旧的生活习惯、素质不高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环境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2.1村委会对环境治理不够重视

比如村委会对硬件环境改造比较积极,但对制度管理相当缺乏,村委会的环保宣传不够细致,在村委会的墙上只张贴了几幅环保的标语,并没有关于如何做好农村环保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清洁家庭评比的表册等。

2.2部分村民的素质不高是重要原因

从调查样本中调查小组可以发现,农村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以下学历的村民为50%,环保意识的高低与学历层次成正比,学历越高,环保观念越强。

2.3乡规民约的约束力比较软弱

对环境保护、卫生管理诸方面,乡村均有规定,但在实行中大多打折扣,不能完全实施。比如垃圾的堆放处理、鞭炮的禁止燃放、污水排放等等。违规事例时有发生,且很少有人过问。从上面的调查情况分析、提高全民素质、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监督管理,加大相关投放,这是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

3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全面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是根本任务

解决好农村的环境问题,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那么如何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政府部门可通过电视讲话,农村环保专题节目等,来宣传推介新农村建设中的魅力乡镇、卫生村镇等,并介绍居民一些行之有效的治污除污方法,以此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增强村民的环保责任感和荣辱感。村委会可以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张贴环保宣传标语,开展环保节目巡演,以多种方式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规范居民的环卫习惯。

3.2通过督导奖惩规范居民环保行为

政府部门要定期与不定期到乡村进行环卫督导,对环卫工作做得好的乡(镇)、村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工作不力的乡(镇)、村要进行黄牌警告或通报批评。要督导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则要问责并诫勉谈话,甚至是一责到底,予以撤职等。乡(镇)、村要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评比等来促进村民卫生习惯养成,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逐步让村民改掉乱扔乱丢的习惯。

3.3规范整治和引导,落实除污治污办法

政府部门除了要进一步增加基层环保设施(在公路旁增设垃圾桶,在偏僻处多建垃圾处理站、政府补贴村民建立沼气池等)外,还要给居民灌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倡导遵循利用的原则,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家畜粪便作肥料,并给农村建立一些沼气池。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还可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对现有资源进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4从娃娃抓起促进养成良好习惯

幼儿园、学校要把环境保护、清洁卫生列为重要教育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专题宣传,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学生对家庭对社会进行环境卫生宣传,促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4结语

篇8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本质;特征;原则;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28-02

1 城市环境治理的内涵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环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在城市环境治理中扮演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双重角色,具有关键性作用。

2 城市环境治理的原则

2.1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有利于区域环境综合防治。既要防止某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又要缩小污染物的危害范围,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2.2 明确责任原则

必须明确各主体保护环境的责任,一是落实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二是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三是落实受益者分摊原则。

2.3 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

在城市环境和资源保护中,应采取各种预防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或将环境问题限制在最小限度,尽力从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与生产过程中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

2.4 公众参与的原则

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也有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应该利用舆论,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

2.5 强化法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完善执法监督体系,着重落实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

2.6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

要加强地区分类指导,还要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

2.7 科技创新的原则

依靠科技创新,创新机制,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创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和环境监管体系。

3 当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

3.1 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一些城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主要工业物排放达标率还很低等等……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的环境压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城市中污染物产生量还会不断增多,城市环境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

3.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完善

城市环境治理当属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适当的政策为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序的工作环境,也引导着社会各界共同奋斗,为了完成城市环境治理的严峻任务付出努力,步步为营。

要改变城市环境治理现状必然要改变城市环境治理政策,必须认清政策的不完善之处给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多大的阻碍影响。

3.3 城市政府及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不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很不乐观,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市民随意乱扔垃圾等行为到处可见。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由此可见,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3.4 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中国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水平总体上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是众所周之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导致欠帐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 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4 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城市环境治理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4.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4.3 城市环境治理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城市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落实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紧跟这一潮流,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立法,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也更好的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更新、更权威的知识。

4.4 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政府管制;市场调控;社区参与

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打破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对农村居民的个人生活和未来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长此以往,这种影响会造成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因此,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公民关注的重点话题。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消除我国城镇一体化发展障碍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和市场是带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和负责人,但无论是政府管制治理模式还是市场调配治理模式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社区参与机制的出现有效打破了僵局,促进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活动持续开展。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优缺点

1.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

在传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是主要的2种控制方式[1]。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管理和负责主体是政府,由政府制定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并配合行政手段监督相应法律条例的施行。由于政府属于当地的行政机关,所以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享有者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对环境治理的实施具有强大的动员力,使得环境治理效果具有可预期性。政府管制型治理模式是以地方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尽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城市环保机构的设置比较完整,但是农村环保组织机构设置只到县一级,乡镇一级基本没有相应职能部门,或者一些乡镇设置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等机构,但大多徒有其名,并不负责农村环境管制和治理工作,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1.2市场调控治理模式

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有效地弥补了政府管制治理模式的缺点,避免行政部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单一性[2]。市场调控治理模式的原则在于将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转化为私有问题,发挥市场职能,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产权进行界定和规定。激发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理性,其坚持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通过私人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市场调控治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更倾向于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在以城市发展为先的理念支配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受到一定限制。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源,在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中并未规定城市和农村先后顺序,也未规定城市与农村有任何的轻重缓急之分。但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中却有谁受益、谁补偿的条例,按照法律规定农村应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另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市工业化污染造成的,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城市有义务对其产生的污染现象进行补偿。若不能明确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轻重缓急,则不仅会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居民个人利益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严重影响,阻碍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难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3社区参与机制

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充分公平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所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大量资源仍处于免费使用状态,从而出现城市向农村排放工业污染却不用支付相应费用的不良现象。农村具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且土地资源价格低于市场均价,尤其是在资源交易中给予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普遍偏低,这些均是滥用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体现。政府管制治理模式和市场调控治理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主体“失言”现象。为解决主体失言现象,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引入了国际上流行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机制强调的是利用社区力量规避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外部破坏力量。社区参与机制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主动积极性,让社区居民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社区负责总体统筹调配工作[3]。相较于政府管制治理模式而言,社区参与机制降低了命令性,真正做到站在农村居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最终应由农民自己主导,每一个农村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均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管理体系。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社区参与机制完善路径

2.1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

做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基础是要依法行事,让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4]。首先,要出台一部全国统一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法,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核心,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具体角色和任务,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活动中的应有权利。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各类纠纷调解规定,着重制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单行法律规范,针对我国农村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城镇污染、畜牧业污染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和惩处条例,以弥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空白,推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2.2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参与机制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社区参与机制的核心在于将社区居民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为保障社区居民能够顺利行使主体权利,有效参与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明确社区成员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范围,做好过渡工作。公共参与机制要明确规定农村居民有权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在解决环境纠纷问题时农村居民有权使用主体权利等。另外,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公共参与机制,通过社区现场说明会向社区居民介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或问题,由参会代表现场投票或提出个人的建设性意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资源网络征求覆盖区域内社区居民的意见,并通过召开记者会的方式,将统计结果和决策公之于众,保障整个过程公开公正。与此同时,接受公众监督,开放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接到举报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核实,经由社区核实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可通过新闻曝光的形式公布解决方案和处理惩治结果。

篇10

关键词:乡村垃圾;分类回收;环保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87―02

1研究背景

据悉,中国农村每年生产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不少村庄显得破败,亟待开展环境治理的建制村数量庞大,数据显示,全国建制村共有60万个,大多数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目前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仅占全国总数的8%,因此,农村的环境治理的建制村建设任务很是艰巨。从2010年起,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先后组织三批共23个省(市,区)开展农村环境逐片整治示范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9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260多亿元,支持4.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87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这就可见,环保工作的开展,垃圾整治的进行,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当然,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大力支持,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不足这一大难题,从而也为一些落后地区的垃圾处理工作提供了可能。

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乡村的垃圾回收处理提供了条件,但更多的工作还是需要各乡镇自己去完成,毕竟各个乡镇的发展程度都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那么要医乡村垃圾治理的“病”,就得找出症结所在,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就应当认识到乡村垃圾与城市垃圾的不同之处。

2当前农村垃圾大致分类及日常处理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的垃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1)沤肥垃圾:包括剩余饭菜等厨余垃圾和其他食物类垃圾,农业废弃物,烂果蔬,秸秆等农作物根茎;(2)回收垃圾:①金属类:废旧五金,金属易拉罐,铁皮罐头盒,废旧农具厨具;②纸类:报刊杂志,黄纸板,包装盒等其他废纸;③玻璃陶器类:玻璃杯,旧瓦罐等;④塑料类:废旧塑料,垃圾袋,矿泉水瓶等;⑤橡胶类:废旧橡胶,旧轮胎等,可回收利用的旧家电;(3)土建垃圾:碎砖碎瓦,乱石块,混凝土,石灰块,泥土,破损玻璃陶瓷块等;(4)有害垃圾:包括废弃电池,过期农药,废油漆,废灯管,化学品和过期药品;(5)焚烧垃圾:不适宜回收的废旧织物,废木料,枯枝落叶等。我们可以看出,在各个分类中,都有可以回收利用的空间,但是实际上,这些垃圾要么被胡乱丢弃,要么被烧掉,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既然垃圾确实存在回收利用的潜力,我们就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当前农村的垃圾回收处理利用情况,以对症下药。就拿我从小生活的村子来说吧,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相当低,处理办法也相当简单,多余垃圾倒在自家门前,农业生产垃圾就地焚烧,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道,而土建垃圾和有害垃圾更是随意丢弃,毫不考虑后果,唯一回收的只有那些矿泉水瓶,废旧五金,玻璃瓶,废纸等可以直接看到经济回报的垃圾。随后我们又在学校周边的一些村落采取了实地调查,问题也都比较具有普遍性,村舍的房前屋后,路边,随处可见一些垃圾袋,大煞风景。就拿离学校近一点的和平村来说吧,我们几次经过都会看到那个大的垃圾放置箱里冒着烟,散发着焚烧垃圾的刺鼻味道,当我们问及一位老者时,他说是保洁员点的,而且通常也是这样做的(事实上在我们调查的大多村子里,都存在焚烧垃圾的现象),老人说起这事也是一脸的忧虑,老人反映到,这样的后果,平日里不仅人受影响,而且农作物生长到一定时期花粉也受影响,这显然是保洁员为了方便行事。在大峪村的一个河沟旁,我们看到旁边的牌子上清楚的写着“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200元”的字样,而且上面还有村委会的落款,可是河沟里仍然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在崔家河村的一个采土处,能明显看到周围田间地头的垃圾,很明显,这里被用来作为垃圾集中填埋场地很久了,土坑的土层里也能看到垃圾,而且气味特别大,这样周围耕作的村民也不好受。附近的村镇情况也都大体相似,据当地居民讲,这里的垃圾处理办法基本上都是集中堆放和简单填埋,垃圾大多采取直接倾倒的处理方式,主要倾倒地点集中于“六边”,即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而且那些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看到经济利润的垃圾大多被农户自己收集,少数与其他垃圾混于一起的也是被一些拾荒者所捡拾,对于那些纸板,农作物根茎,土建垃圾,有害垃圾则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倾倒。由此可见,乡村垃圾治理的主要难题还是制度上的缺失和村民观念淡泊,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3目前国内外在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

在国内外一些在乡村垃圾回收处理方面做的比较优秀的村镇,它们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模式,我们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下他们的做法:例如,江西鹰潭“2+5”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四川罗江的生态回收处理模式,陕西千阳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填埋”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既各有特点,也更多共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以鹰潭的“2+5”模式为例,该模式中的“2”指的是农户和保洁员两个责任和行为主体,“5”指的是对三类垃圾(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和建筑垃圾)的五种处理方法,这种模式的建立和日常管理运行中,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引导和帮扶。因此,乡村垃圾回收处理,应当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国外,例如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同样,市政当局不能为村庄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服务,也将被农村社区居民,另外,所有的农民家中一般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有机垃圾,一个装无机垃圾,收取垃圾时,工作人员如果发现农户没有按照规定对垃圾进行分类,农户的垃圾将会被拒收或面临着罚款。在美国,农村垃圾由农民组成的家庭公司专门承担,他们开着垃圾车到每家每户收取垃圾,同时收取一定费用,美国的农民居住的比较分散,但垃圾公司会深入到每个乡村的每个角落。在日本,对于垃圾分类的规定更加细致具体,值得称道的是,日本运输垃圾的垃圾车也很讲究,全部是自动封闭式,自动加压式,装车的垃圾可自动压实,这就避免了垃圾在运输途中对环境的再次污染,也更加节省了运输空间和运输成本。

4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新构想

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借鉴学习国内一些示范性村落的优秀做法,并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在乡村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先进做法,我们可以以此为范例,提出一套具有实践性和普遍适用性的大致构想。

4.1在垃圾的生成阶段

应当使环保观念,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村民意识到垃圾的回收价值和随意丢弃的危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到:

(1)定期发放有关垃圾处理办法的宣传资料;

(2)做一些墙面宣传内容,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3)制定明确的惩罚规定,提高村民的垃圾投放的自觉性;

(4)有关部门或村镇社区制定明确的垃圾分类处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并且希望有朝一日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像国外一样形成明确的法律条文。

4.2收集清运阶段

在垃圾的收集清运阶段,应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保洁员”,或者“环卫工人”,当前大多数农村都有赋闲在家的村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贴让其担任保洁员,保洁员的数量应当以各村各组的人口比例和村庄的面积配备,而且每位保洁员都应配套有一辆三轮车,方便其工作,用小三轮将分散的垃圾收集起来由垃圾清运车集中运输。那么,结合保洁员的工作,我们可以对农村垃圾的大致种类做以下处理:

(1)沤肥垃圾:由农户或保洁员收集倒入沤肥池或沼气池,成为有机肥或清洁燃料;

(2)回收垃圾:由农户―保洁员―供销部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

(3)土建垃圾:按村庄和集镇规划定点由农户自行或保洁员收集填坑铺路;

(4)有害垃圾:由环保部门协同供销部门按照环保要求指导乡村,收集后运送到制定地点进行无害处理;

(5)没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如枯枝落叶等植物类垃圾可就地集中焚烧后灰土还田,废旧织物等化纤类送至环保高温焚烧炉焚烧。

4.3在垃圾的最终处理阶段

形成“组收集,村转运,区域处理”的处理模式,各个村镇可以合资修建大型的高温焚烧炉,对于一些难以处理又无法回收的垃圾进行高温焚烧。

5总结

篇11

[关键词]城乡建设 经济发展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2-1

0引言

城乡居民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一种“乐居”的幸福感,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一个有力的参考。如何使得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的提升,这就需要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进行城乡环境生态规划的时候能够将“人本”的思想切实的融入工作之中,及时的发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绿色生态理念作为城乡规划的着眼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1城乡环境规划现状分析

1.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政策实效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城乡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也刺激了一些地方城乡建设机构,在进行城镇以及乡村环境治理的时候,着力将视角放在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在对于环境的治理上面有所忽视。即使相应的政策有所规划,但是却常常出现一时性的治理,而忽略了政策落实之后的实际效应。

1.2工业排污治理不当,环境污染严重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城乡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作为经济支撑的工业,却有很多企业能源消耗过高,排放在空气中的废气使得城乡的空气质量恶化。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汽车成为了人们代步的重要工具,因此汽车尾气也成为了影响城乡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此外,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也越来越多的显现在城乡的角落。但是由于一些治理不当,很多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却依然存在,影响了城乡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

1.3强制实施监管规划,降低其幸福指数

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进行城乡环境规划的时候,往往侧重的是城乡经济效益,实施粗放型的监管计划。在规划一些影响城乡环境的建筑上,一些地方规划部门将强制性的手段作为了主要的治理手段,这样就使得本意是“宜居”的环境规划理念,却没有真正的得到居民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可,其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幸福指数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1.4监管常“一时”性,匮乏长效性监管

城乡环境规划应当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事业,这样才能够将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让城乡载体切实的感受到治理环境益处,进而推进经济建设的长效稳定的发展。现今的城乡环境治理匮乏清晰的指导规划,上级下达环境治理任务之后,虽然地方也能够响应号召实施整治,但是,后续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

2构造生态生活环境的策略

而今,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了彼此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共同发展的历程中,构造具有人文主义特点的生态生活环境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种共识。

2.1将效益与生态并举,落实政策监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已经日渐意识到发展经济与同步构建生态型城乡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城乡环境规划中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产业结构,使得生态理念真正落实到经济发展进程中。

此外,将生态生活的理念真正的融入到城乡经济发展进程之中,还需要从政策领域对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监管,构建有法可依的政策监督机制,听取民意,严厉惩治破坏城乡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从而切实推进城乡环境合理规划的进程。

2.2落实生态环保意识,整治“三污”企业

规范城乡环境建设,除了政令的监管之外,最主要的还需要参与主体都能够在主观意识中有一种重视环境规划的意识。在整个的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进过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方式让规划主体、监管者以及城乡居民都能够有一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重视所处周边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从而自己担负起个体在城乡环境规划进程中的责任。

“三污“企业是影响城乡环境规划顺利实施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使得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应当从根本上彻底整治污染环境的企业,从而显现职能部门规范城乡环境的决心以及力度,使得重视环境规划真正的得民心,顺民意。

2.3完善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建设

实施城乡规划,不仅仅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约束力,还应当在资金以及人力上完善对于城乡居民的生活保障机制,构建层出化、规范化的城乡环境规划的便民体系。具体在交通设施的构建,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业化占地的处理,娱乐设施的配备等方面让居民真正的额感受到城乡环境规划的益处,从而使得上下形成一种合理,真正的推进城乡建设的进程。

2.4注重规划的长效性,拒绝表象敷衍

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城乡环境规划的实施力度,也使得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真正的落实城乡环境治理还需要一种长效的坚持,拒绝形式主义。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通过统一的监管机制,有效的监督城乡环境建设实施的进程,严厉打击不正之风,使得这项推动城乡经济建设的惠民举措真正的落到实处。

3结语

城乡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地区经济的大踏步前进,更需要一种绿色、生态的环境建设,使得经济与环保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强化城乡环境规划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合力,推进城乡环境规划实施的进程。当然,相关职能部门在落实城乡环境规划工作时,会不断的发现影响工作实施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相应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胡和兵.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篇12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相关内涵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是指的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在这里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及公民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缺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社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2)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够完善。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和高效的进行,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企业则是环境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渠道少。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保证行动的正确性,首先要落实法律。环保法律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授予很大的权力,对社会各界却分配很少权力,尤其缺乏利益激励。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更直接减少了本该得到的效果。环境政策中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此外,受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环境政策的某些环保机构缺乏决策与管理能力,执法监督不力不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内。(3)城市快速的经济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4)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产业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导致欠帐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三、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2)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立法措施。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我国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体系中,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3)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参与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爱护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道,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4)城市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5)城市环境治理的制度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2)

[2]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江淮论坛.2008(4)

[3]姜爱林.安徽科技.2009(4)

[4]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4(2)

[5]钟京涛.环境研究与检测.2008,6(2)

[6]耿宏兵.城市规划.1999(7)

篇1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85-02

一、引言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1]环境文化是人类在对环境危机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环境保护共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反馈,在人类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正确的发展理念。环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是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环境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然,即: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取得的成效

1.制订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辽宁省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辽宁省制定了《辽宁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由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主办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成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政绩的一把“生态尺子”,实行一票否决制。[2]2013年,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全面巩固和提高辽河等省内重点流域的治理成果,到2017年末,基本完成对辽宁农村环境的治理任务。2014年1至同年11月,辽宁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共9个,涉及资金4079.2万元。

2.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开始,辽宁省政府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建设试点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以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建设规划,旨在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示范村实行村庄亮化,环境美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管理优化;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垃圾站,文体广场,路边沟村内水渠等,农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善。盘锦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以整治环境为突破,推进城乡同步发展,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绿化、畅通、碧水等九大类工程在全市395个行政村同步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大步迈进,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反映了美丽中国、美丽辽宁、美丽乡村在盘锦的生动实践,打造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升级版。

(二)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环境文化意识淡薄

辽宁省有11 595个行政村,农民成为农村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农村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农村环境保护的旁观者。由于农民受保守思想的束缚,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民主法治观念也很淡薄,导致农民在环境保护意识上仍然很淡薄。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还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过量喷洒农药、化肥,都体现出农民对破坏环境行为缺乏认识和自我约束。农民普遍认为农作物要生长,施肥是关键,但是据农业部门测定:农民在农业中所使用的化肥,只有30%左右被农作物所利用,其余的则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或挥发损失。农民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在农民的意识中,环境法律、法规是用来约束老百姓的,忽视了法律是维护自己权利的保障。

2.政府部门对农村环境文化建设的妥协与忽视

辽宁省很多乡镇政府财政状况堪忧,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的实力。农村环境物质基础设施投入仍然缺少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由于乡镇政府与排污企业常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导致乡镇政府出现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一些污染企业本身就是乡镇集体企业,污染企业的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不可分割,导致乡镇领导对相关企业的污染情况采取包庇、隐瞒的态度,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决定了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和农民权益的严重侵犯。

三、辽宁省农村环境文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环境文化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

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先行。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共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对农民的环境教育要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生活,有针对性,政府要有措施作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应该从学生抓起,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学生普及环保知识,让学生从小就对环保有所认识。针对成年人要开展一些短期培训,普及环保知识,使环保知识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村的环保宣传一定要做到位。

2.推广和培养环保技能,发展生态农业

要加强环境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生态农业集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利用、经济效益为一身。对当地农户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培训,安排培训经费,用于印制相关培训资料、打造生态示范田等,引导农户减少对化肥和农药依赖。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的环保技术,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技能,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先进的生态农业。利用集中培训、科技下乡、农家书屋、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将农民急需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把农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在大型养殖基地里,运用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实现猪粪尿无臭化处理、有机肥加工、沼气加热,发电等一条龙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杜绝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对土地只用不养的行为,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无机质提升等地力保护项目。

(二)保障农民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性地位

1.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

由于农民自身在知识结构、法律认知能力方面水平相对薄弱,对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农村污染相关信息的公开是保障农民环境知情权的有力保障。只有农民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农民才能对自己的环境权益做到更好的保护,才不会出现粗暴、无序的维权行为。

篇14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环境卫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衍生物,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及基本状况

1、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在各种城市化理论中,对城乡结合部的定义不尽相同,如“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陈军,《浙江建筑》,2002.5)又如“城乡结合部又叫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交错地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由城市建成区向外延伸,最终过渡到农业用地。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既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李晓玲、陈宙颖,《城乡规划》,2003.6)

2、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以及街乡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其范围界限不断变化。

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朝阳区东三乡、南三乡,海淀区山后地区,丰台区河西地区,石景山区除首钢以外的地区,通州新城、大兴-亦庄新城、昌平新城、顺义新城、房山新城五个重点新城核心区周边地区。全市来看,城乡结合部近千平方公里,共涵盖乡镇76个,涉及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500多万人。

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

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街道保洁不到位

目前,在全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许多街道常年无人清扫,这还不包括大量没有定期进行清扫保洁的街道。这些街道路面各种废弃物比比皆是,烂纸、烂菜叶、破布、塑料袋等废弃物滞留路面,雨天满路泥浆,晴天被风一吹则到处飞扬。这种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环境脏乱现象,是城乡之间环境鸿沟的直接表现。它严重危害着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市民、农民和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

这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明显、最严重、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最大的问题。垃圾站点的分布不合理及其建设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其中,主要是厨余垃圾等生活垃圾,还有一些人畜粪便。近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仍有大量生活垃圾仍滞留在村里没有得到处理。有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处理垃圾只是就近简易填埋,有些村庄的垃圾甚至是无序堆放、随处乱倒。

3、绝大多数厕所不达标

首先,城乡结合部地区厕所的数量严重不足,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居民反映在早高峰时排队上厕所最长需等待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其次,厕所的档次非常低,大多数厕所无人清理,或则是清扫、清掏不能及时到位。这些厕所便池内通常有大小便堆积,冲不下去,厕所内蚊蝇密集,异味大。因此,有许多上班族都选择调整个人生活规律,尽量在公司内解决问题。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情况形成的原因

1、二元管理体制造成职责不清

城乡结合部地区与城区或农村的最大区别在于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街道与乡镇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管辖范围交叉,管理标准不一,主观上对环卫管理这类无利可图又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事情避而远之,因而各部门之间产生种种推诿,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形成管理真空。又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牵涉的部门、单位较多多,管理职责不清,但又距离城区近、各种生活成本低,使得各种小作坊和地下非法加工厂聚集。这些作坊不仅在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上没有任何保障,而且产生大量废弃垃圾,加剧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

2、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卫人员严重缺额

首先,垃圾收集方面,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收集基本上是以垃圾池为主,并且垃圾池的分布不合理;其次,垃圾运输方面,卡车、人力三轮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再次,在垃圾处理方面,城乡结合部附近尚未建成大型的、正规化的垃圾处理场。此外,负责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作的工人并非专业作业单位的人员,通常都是承包商每月花两、三千元临时雇佣的工人,而且人手不足,一般几个人要负责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生活垃圾的清运。

3、人口结构的复杂性

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倒挂现象严重,成员结构复杂。比之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生存成本低,特别是在房租和物价方面。因此,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大量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规模远甚于本地居民数量,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同时,在这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中,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充斥其中,成员结构复杂,素质良莠不齐、难于管理。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因而,本来是为几千名本地居民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环卫服务就要承担上万人的负荷,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等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清运,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

4、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住人群缺乏归属感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的外来人口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因而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本地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拆迁、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也对传统居住地失去了依赖感,也逐渐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三、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的几点建议

1、作为政府的治理角色

政府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为各种不同利益的实现提供途径。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的治理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政府毫无疑问地要充当起治理人的角色。一是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政府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规范当地小企业、小作坊或当地居民的行为。二是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针对城乡结合部“一地两府”的现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建立一批高效的环保执法队伍,坚决杜绝在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落实的现象,杜绝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三是制订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例如,为进一步规范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加快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的规划,使环卫基础设施布局更趋合理。

2、作为当地居民的参与角色

作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者,当地居民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因此实现居民自治对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实现自我监督。要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城乡结合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且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威胁时,居民会选择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上增加投入并且进行自我监督,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实现对他人的监督。在部分居民的生活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生态环境恶化过于严重的情况下,当地居民直接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监督他人,防止他人对环境的破坏。总而言之,利益取向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单方面依赖政府的政策理念或者生硬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而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进程,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如实反映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促进政府环境决策制定,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

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人员组成的复杂性,现有环保法规、政策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适用性并不强,积极制定相关的、符合城乡结合部特殊情况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它使问题的解决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从而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晓云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对策 第1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