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河道生态工程范文

河道生态工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河道生态工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河道生态工程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也应用到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中“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并为两岸的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灌溉资源,带动了两岸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比较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河道生态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生态材料;河道;生态工程;治理应用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与水紧密相关,无论是工业生产用水,还是居民饮用水,都体现了水资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每到夏秋季节,南方和北方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南方洪涝灾害严重,北方则经常发生旱灾。为了让南北方的水资源能够均衡利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既解决了南北方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又有利于防洪涝灾害;既解决了我国的河运问题,也解决了发电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调配水源的过程中对河道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在人工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对河道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河道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这一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治理方面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中,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运用高新技术改善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均衡的情况,是借助原有的河道水源建立水利工程。但是,由于人工施工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使得河道中的水温发生变化,影响鱼类和植被的生长,再加上水利工程沿线的水库比较多,因而影响了河道的水质,也影响了河道水环境。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向河道排放了大量的施工垃圾以及施工废水等,严重破坏了河道水源,对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水利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水库对河道水资源有一定的消耗作用,影响了河道的水流速度,减缓了河道水资源的更新,进而使得河道水质下降,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让河道环境失去平衡[1]。

1.2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周围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施工垃圾,一部分排放到河道中,另一部分丢弃在水利工程旁边。众所周知,施工材料含有化学物质,所以,其对周围的植被资源有一定的影响,也破坏周围的生态平衡,不利于陆地生物的栖息生长。

2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坚持的原则

2.1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性,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河道水生植被、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为了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变河道水生植被等的生长环境,就要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空间的异质性。此外,由于人们对河道生态的干预太多,使得河道逐渐向单一化发展,为了让河道重新向多元化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要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中生物的多样化,并对河道环境进行保护,为河道异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2]。

2.2合理布局景观,坚持整体性原则

水源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切的建设要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建设为前提,进而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景观的尺度,应当设计得小一点,并与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保持整体性,将水利工程、河道的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2.3要坚持水利工程服务社会原则

我国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解决我国的人民生活用水问题,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除了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水利工程项目。因此,在建设小的水利工程项目时,既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解决用水不均衡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让水利工程调节洪涝灾害,并利用水资源进行发电,争取让水利工程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从而体现水利工程的价值。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在自然环境中,河道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河道自身也独立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让水利工程对洪涝灾害进行预防,并对河道的治理提出合理的规划,前提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1促进河道环境恢复自净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主要确保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促进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功能建设,并恢复河道的生态状况,促进河道恢复自净能力[3]。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保持河道的生态环境为主,为了让水利工程与河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保护河道,将河道的岸线形状以不规则的形式设计,让河道中冲刷的淤泥形成自然的河岸,对河道进行保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将河道与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形成一个生态环境体系,并促进整个生态环境体系的食物链发展,让食物链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

3.2建立生态河堤,促进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用水问题,还与河道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之前,工作人员要让专家对水利工程沿线的河岸进行勘察,然后对其分析,按照不同河段的情况对河堤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生态河堤。再对不同河道的形状、水流速度等因素进行测量,制定合理的河道空间。当然,在河堤生态建设中,还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扩大视觉效果[4]。建立稳定的河堤之后,就要关注河道生物的多样性,只有河道中的生物种类多了,河道的生态就能得到治理。在河堤施工之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慎重选择,让护岸的材料与河堤周围的环境能够融合,减少护堤材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3运用新型的水工建筑物

在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材料要符合河道生态环境要求,就要保证施工材料的安全环保性。最常见的河堤有橡胶坝,它是一种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的结构简单,价格也比较低,而且还能够防洪,成本比较低,是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首选。

3.4水生植被的种植和水生动物的放养

在河道生态建设过程中,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那么对于缺少的水生植被与动物种群而言,就要不断地自我修复,或者进行人工放养的方式让河道中的生物多样化。河道管理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如睡莲、海藻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进而增强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为河道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环境。管理人员还可以放养水生动物,比如各种鱼类的养殖,有利于消耗水中的微生物,阻断病菌的成长和传播。

4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的水利工程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道产生了一定的污染,不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而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具备防洪功能,而且还有利于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通过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河道的水质,并通过人工放养的方式增加河道生物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王宏俊.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3(S1):86-88.

[2]高建.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11):227-228.

[3]李强.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6):30-31.

篇2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格网工艺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河道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从当前我国的河道治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不仅要重视河道的引水、防洪、航运以及排涝等基本功能,还应该改善水的环境,有效提高水的质量。因此,生态格网工艺的使用,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生态格网工艺

所谓生态格网工艺,指的是利用专门的机械设施将具有特殊性质的钢丝编织成蜂巢或者双绞形状的格网片,以工程设计要求为基本前提,制作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材料之后连成一体的结构,可以用于路基防护、堤防等工程。一般来说,生态格网工艺不仅能对堤坡、河道岸坡起到保护的作用,让土体与水能够自然的进行交换,提高水体自净的能力,还能发挥绿化植被、美化景观的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的有机结合。

在2001年,我国首次将生态格网技术运用在苏州市太湖大堤内青坎,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治理效果,从此之后,生态格网技术被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且在苏州市西塘河采用了生态格网石笼护坡技术。苏州市西塘河将生态格网块石笼挡墙作为软土地基上的护岸,这种做法既能够节约大量的软土地基处理费用,确保工程能够安全、顺利有序的进行,又为工程的施工工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宁波市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也采用了生态格网技术,将生态格网块石笼挡墙作为河道的护岸,在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软土地上,成功地建起了4米高的挡墙。

由于生态格网工艺在河道的治理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深圳福田河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也运用了生态格网工艺,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河道的基本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

2生态格网工艺的特点

2.1生态性

生态格网的网箱与网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孔隙,这可以增强水体的流动性,让土体与水体之间能够自然的进行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水中微生物和生物的生长创造了环境,有效提高了水体自净的能力,实现了对水质、水源的改善与保护。除此之外,将土层铺设在填充料的空隙上,也为植被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就算不人工播撒种子,土壤中也会长出植物,能够起到美化和绿化环境的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

2.2稳定性

对于南方地区而言,雨水比较充沛,如果采用普通的铅丝网,不仅容易生锈,时间一长还容易断裂,从而导致网格结构的失稳,而生态格网,在经过包塑和热镀锌的处理之后,具备70年的使用年限,并且生态格网是由专门的机械设施编织而成的双绞网格状结构,就算网格的局部发生损坏,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同时,生态格网的材料还具备变形的特点,统一连接整个河道工程,中间不需要留有空隙,就算出现不均匀的沉陷,网格的整体也不会有裂缝产生,对生态网格的整体性能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生态网格的结构内,是将块石作为主要的填充材料,在发生地震时,箱笼会起到对块石的约束作用,不会让块石在震动的作用下跑到箱笼外,并且还能自动保持平衡,继续发挥保护河道堤坝的作用。

2.3经济性

一般来说,生态格网防护结构主要是由填充材料和生态格网组成,通常在选择填充材料时,只需要符合强度大、抗风化、粒径比网孔大以及溶解性差的标准,所以,可以将废弃建筑物拆下来的混凝土碎块或者经过粗加工的小块石作为填充材料,相比较混凝土而言,这些材料的造价相对较低,能够有效的节约工程成本。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地区上运用生态格网技术时,因为生态格网具有整体性和排水性的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这不仅能够节省处理软土地基的费用,还能够加快施工进度,节约工期,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

2.4透水功能强

在运用生态网格技术进行河道生态治理时,用网箱砌垒成河道的护坡和挡土墙,由于填充在网箱内的材料大多为块石,比较的松散,这就让生态网格的整体结构有较多的空隙存在,在整个生态格网修建完成之后,一旦有地表水渗入土体中,就可以通过砌体中的诸多空隙来将水排出,有效地将地下水位降低,从而减少地下水给坡下和墙体后带来的压力,为整个河道工程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保障。

2.5施工方法简单、便捷

一般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生态格网工艺的运用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工厂为施工方提供格网的半成品,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以设计图的要求为依据,在现场对格网进行重新的组装和定型,然后在已经挖好的基坑或者整体完成的土坡上对生态格网进行铺设,以砌垒或者护坡的的形式形成箱笼挡土墙,并且将块石材料填进箱笼中,再盖上格网之后,就完成了整个工程。将生态格网技术运用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不仅不受天气的影响,操作简单、快捷,还能够运用机械进行大规模的操作,既可以缩短工期,又能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在已经采用生态格网的河道上,还能够继续加高,在生态格网出现问题时,维修也比较的简单。

2.6抗冲刷能力较强

生态格网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治理一般的河道,流速相对较快的河道也同样适用。由于生态格网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以挡墙或者护坡的形式运用在流速相对较快的河道上,能够起到很好的河道治理效果。据相关的研究表明,相比较一般的抛石防护工程而言,在进行防冲系数测试时,生态格网技术是抛石防护技术的两倍。由于水流具有冲刷的特点,虽然生态格网垫内的块石会在这一作用下发生位移,但是由于生态格网结构具备自动调整的功能,所以依然会保持整体的完整性。

从生态网格的内部结构来看,是属于柔性结构,填充在箱笼内的块石具有松散性,存在着一定的空隙,当水流速度较快,产生巨浪时,块石会粉碎浪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冲击力的作用;当巨浪退下时,因为箱笼里面存在着较多的空隙,对巨浪所产生的真空吸力起到了破坏的作用,有效的保护了防护工程的整体性,并且风浪在产生作用时,生态网格的整体结构会自动进行调整,对防护工程的墙体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3工程实例

随着生态网格技术在我国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这一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也逐渐的凸显出来。2006年,上海嘉定区在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时,也运用了生态网格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为水中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生存条件,实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由转换,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从而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在对马陆塘、吴塘河以及顾浦河的河道进行生态整治时,也运用了生态格网护岸的结构形式,不仅起到了很好的河道治理效果,还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同时也为别的地区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时,一定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施工工艺,由于生态网格技术具有经济性、生态性、抗冲刷能力强以及施工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中运用这一技术,不仅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植被覆盖率,还能实现环境、生态的和谐统一,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徐福留.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何江华.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格网工艺[B].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9):110—111.

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步在提高,因此,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但是,由于过去人们对于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差,导致我国大量的水土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完善,导致我国较多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河道可以较好地改善我国现在水资源的状况,保障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1.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1保障工程的科学合理

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要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关的社会服务发展。在进行相应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根据建设当地的实际环境进行相关设计,提升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与稳定,在进行设计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工程成本以及相关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降低工程投资风险。

1.2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恢复原则

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它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一些对于生态稳定有好处的物种可以接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时可以自动适应生态环境,形成正常数量的物种种群。因此,相应的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功能。

1.3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原则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河流生态系统以及相关河道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设计的整体性,其中河道景观要以人们观赏为主要目的,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整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兼顾景观的多样性,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2.基于生态工程的河道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河道设计不满足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工程河道设计发展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具体的河道设计中,通常缺少科学完善的设计计划,导致无法为整体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同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标准科学指导文献减少,相关的准则只是对整体水利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在具体的生态水利河道规划设计缺乏相应的指导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广各地的水利生态环境差别较大,同时相应的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设计缺乏相关的规范标准指导,因此对于我国一些地理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来说,相应的水利工程设计难以科学合理的进行。

2.2河道工程设计不够科学

对于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来说,其中河道工程设计存在较多的缺点,通常的工程设计人员在进行河道设计时,往往会忽略掉工程技术对于实际工程的影响,导致相应的河道设计,只是单纯的具有防洪排涝作用,无法适应实际的生态环境而影响相应的工程质量。对于生态工程的设计来说,其中河道设计也有较多的缺点,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河道通常会出现严重的冲刷和淤泥累积现象,另外由于设计时对于挖填平衡考虑不全面,会导致所挖出的各类土方堆放杂乱严重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甚至会由于这些杂乱的土方而导致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诸多灾害。通常情况下,生态工程设计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对于施工工程现场的勘察不到位,对于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地貌等信息掌握不全面,进而严重影响河道设计的科学性,使整个生态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

3.基于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需要重视的方面

3.1注重创新

就我国目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说,我们应该不断更新对于河道规划的设计理念,在遵守生态环境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合理利用河道水利资源进行科学设计规划。

3.2整体规划

我国传统的河道建设工程缺乏整体设计,因此在相应的河道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河道工程整体的设计思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防止河道设计影响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

3.3强化河道综合利用率

在进行相应的河道设计的过程中,要大幅提高河道的综合利用率,首先就要确保河道的防水以及排水功能的正常,同时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周围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源来对整体的河道设计进行相应的美化,载记能够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提升河道设计的美观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河道设计的作用,不仅要将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河道建设中,同时也需要将城市建设理念加入河道设计中,保障河道设计的质量与观赏性。

3.4注重开发和治理

在河道的设计与相应建设过程中,对于河道的开发以及相应的治理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方案,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要求,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治理的相关问题。将河道建设与城市的景观建设相融合,在满足周围居民使用要求的同时,保障周围生态环境的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4.生态河道设计的大致内容

4.1平面设计

在生态河道设计的过程中,其中河道的平面设计主要是要求河流的过流能力。当时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来说,较多地区都存在着非法占用河道或者随意填埋河道的现象,从而严重破坏河道的生态环境大幅度降低了河道水域面积。因此在进行河道的平面设计时,河道的排洪能力应是河道设计最重要的功能,相应的排洪设计需要根据河道的实际参数来进行相应的规划,在保障排洪能力的基础上,为其他生物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4.2断面设计

在生态河道设计的过程中,其中河道断面设计主要依据不同季节河道的适用水位和水量的标准,保障在雨季期间,不影响河道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旱季时,也可以为周围居民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另外,河道断面设计应考虑堤坝的高度是否影响其他生物的正常活动。

4.3生态护岸的设计

4.3.1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是通过使用植物的根部来使河堤变得更加稳定坚固,能够让河岸维持以前的形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在小河或者是坡度比较小的河段实施。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操作比较简单,同时成本也比较小,在治理农村河道的时候能够放在首先进行考虑。

4.3.2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主要是通过在常水位以上的地面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或者灌木等,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石质性的材料在一些冲刷严重的地方建立保护堤底。

4.3.3复式阶级型护岸复式阶级型护岸主要通过亲水台下设计和亲水台上设计而组成的,在亲水平台以下采用硬性材料构造成梯形网状框架。在框架中投入石块,可以建成人工鱼塘。在框架的外面栽种杨柳等植物,在进水的地方栽种水生植物,这样可以提高护岸的稳定和坚固。

4.4科学合理的发挥生物作用的功能

在进行相应的河道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考虑到周围生物对于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因为一些特殊的植物可以有效地防止河道出现水污染等现象,起到净化水资源的作用。因此,可以在河道周围种植一些这类型的水生植物,通过这些植物吸收掉较多的营养成分,来降低河道的水含量可以保证一些微量元素能够快速循环为更多的水生植物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同时可以净化河道水资源。另一方面,对于相应的河道生态设计工作来说,要严格把控水生植物或者动物的数量,严格控制相应的浮游生物保障河道的生态环境,如图1。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 河道护坡 生态技术

1 河道护坡的现状

目前已建河流堤岸的主要结构型式多为单一的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干砌块石或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等,这些护坡虽然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却忽视了对河道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统的硬质化护坡和护岸结构将河岸表面封闭起来,阻隔了水土的连接通道,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同时也使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

②河道高直的岸墙拉远了人与水之间的距离,难以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

③河流平面形状上的裁弯取直,横断面上的规则化,改变了河流蜿蜒的基本形态,违背了现代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要,更与现代城市的人文景观不相和谐。

因此,在今后的河道护岸建设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形成改善水环境、营造水景观、修复水生态的治水理念,充分利用河道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使堤岸及河道整治达到“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要求。

2 河道生态护坡的主要形式

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河道整治的力度,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目前河道采用的生态护岸主要有三维土工网垫植草护坡和无砂混凝土植草护坡等形式,实践证明它们既能满足河岸的护坡功能,又对保持和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效果。

2.1三维植草固土网垫

三维土工网是一种类似于丝瓜瓤状的植草土工网,孔隙率> 90% ,质地疏松、柔韧,在其孔隙中可填土壤、砂粒、细石和草种。铺设有三维土工网垫的岸坡在草皮没有长成之前,可以保护土地表面免受风雨的侵蚀,在播种初期还起到稳固草籽的作用。植草穿过网垫生长后,其根系深入土中,使植物、网垫、根系与土合为一体,形成牢固密贴于坡面的表皮,可有效地防止坡土被暴雨径流或水流冲刷破坏。实验表明,它能够抵御6m/s的短期流速,对历时2d的水流,也能经受4m/s的流速,并能使流速显著降低。由于采用了高分子材料PP和PE的降解型网垫,其化学性质稳定,二年后在土中可不留痕迹,对环境无污染,起到了复合护坡的作用。

某河是一条东西向贯通市区的河道,长达40km,对市区防汛除涝、水资源调度、航运功能等均起着重要枢纽作用。其河生态护坡试验段工程位于险工段内,长为170m,是海河水利委员会利用土工织物与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护岸工程试验研究段。试验段堤顶高程为28.30 m,河底高程为18.63m,在高程为24.00m处设宽为1m的马道。马道以上的设计边坡为1∶2.5,采用深栽柳护坡,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马道以下的设计边坡为1∶2,采用土工织物排体护坡、护基,排体上面用混凝土预制块组成框格压载,在框格内填土、深栽柳,柳树纵横株距均为1.5m,柳间栽爬根草,生态护坡剖面见图1。

该工程经过两个汛期400m3/s流量的考验,框格内的草皮茂盛,柳树的成活率> 95%,护坡效果良好。其护坡结构既能遏制坍坡引起水土流失、船行波的掏刷,从而提高卫运河的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又能结合城区规划设置沿岸绿化,改善环境使之成为水清、岸绿的河道。护坡的生态性体现在: ①在坡面内尽可能种植各类植物; ②水位区以上主要以植草护坡,水位区下采用土工织物排体护坡,混凝土预制块体压载防护坡面,以满足防冲要求。

2.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适量的细掺和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孔隙率>40% ,表面等效孔径为2~3cm,孔隙自构件顶表面可蜿蜒通至地面。在堤防护坡工程中,受水位骤降的影响较小;在季节性寒冷地区,有利于排出和降低被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生态混凝土中加入的保水材料以有机质保水剂为主,并掺入无机保水剂混合使用,为植物提供必需的水分。表层土铺设于生态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很多植被草都能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上很好地生长。

在市外环河护砌工程中部分河段采用了绿化混凝土构件植草护坡,该构件为正六角形、内为无砂混凝土、外为普通混凝土边框的复合结构。构件厚度与尺寸按照有关规范进行计算设计,以保证护砌安全;草根穿透绿化混凝土构件内的无砂混凝土及专用无纺布,将其固定于被保护土层上,加大了稳固性。此种护坡结构一方面再造了由水与草共同构成的水环境,维护了水生态链,增加了河流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草根的“锚固”作用,增加了抗滑力,草土、混凝土形成一体,提高了堤防边坡的稳定性。经实测,对边距为35cm的六角形绿化混凝土孔构件,原质量为25kg,长草生根后拔起力达到1.3kN。

3 生态护坡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

三维土工网植草护坡和绿化混凝土构件这两种生态护坡型式在河道护坡工程中都有应用,使用环境、堤岸坡度、土质条件、水流条件、绿化条件等基本类似。在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有相近的控制要点,也有各自的特点,应对比这两种生态护坡材料的优、缺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措施。

①生态护坡材料制作的质量控制

生态护坡材料首先要满足河道堤岸固坡、护岸、防塌陷的基本要求,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再考虑绿化适应性等方面的提高。对于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要明确提出生态护坡材料抗压性和耐久性的设计标准,保证材料使用的质量和安全,在实践中提出万分之一的材料抽检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中使用的生态护坡材料的质量。

②清基的质量控制

生态护坡材料的清基处理,不仅要满足传统的平整岸坡、清理杂物、底面水平等要求,为了利于植物生长,还要均匀铺撒有机复合肥料、肥土及保湿剂等,这将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效果。

③土工织物铺设的质量控制

由于生态护坡材料孔隙较大,为防止水土流失,有必要在生态护坡材料下铺设一层可降解的土工织物,起到反滤的作用;铺设时应保证土工织物平整、无破损,搭接宽度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

④土方回填的质量控制

生态护坡材料后背的土方回填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回填标准应符合堤防工程的有关要求,必须进行击实试验,确定回填标准,并分层夯实,回填取样,确保工程质量。对于此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回填不密实将引起护坡材料塌陷,进而引起岸坡水土流失,产生安全隐患。

⑤绿化的质量控制

岸坡绿化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效果和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最能体现工程建设效果的关键工序。首先,选择的种植草种要适合河道环境条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其次对于目前国内的绿化混凝土构件,宜选用能平行地面蔓延生长的草种,以减少高强混凝土外框对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再次,应保证绿化水源的优质和充足,这是促进植草生长的关键,也是建设河道生态环境的关键。

4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于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差较大,水位变化也大,所以水位变化区应用生态护坡材料应慎重,必须保证生态护坡材料的耐久性满足运行使用要求,适应天津的气候特点。

②国产绿化混凝土构件的内芯无砂混凝土强度较低,易破损。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精心施工,对于出现破损的构件一律不得使用。

③河道治理工程在确定使用生态护坡材料前,应充分考虑当地水源能否满足绿化的需要,草坡的维护、养护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草坪处于自生自养状态,要防止草坡退化问题。若草坡退化得不到解决,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许多不良后果。

5 结语

篇5

【关键词】山区河道;生态堤防;设计

1、概述

生态堤防主要是指采取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水质净化、生物友好、亲水设施、景观美化等措施进行建设,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工堤防。

1.1 山区河道的基本特征

河道集雨面积一般较小,暴雨集中,汇流历时短,洪水暴涨暴落;河道坡降较陡,流速大,河水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河道两岸集中分布乡镇、村庄、农田等大部分生产力;河道岸坡植被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防洪、防冲等问题相对平原河道严重,河道生态堤防建设难度较大。

1.2 生态堤防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意识、河道建设等没有跟上发展步伐。过去山区河道堤防工程建设,大多采取硬化加固堤岸、裁弯取直、修筑丁坝等措施,主要为了满足供水、防洪等要求,很少从生态性、亲水性、人水和谐等方面综合考虑。这些堤防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给人们带来了较大效益,但同时这种堤防设计理念也极大地改变了河道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些水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河道堤防质量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与城镇化建设及美丽乡村等要求已不相适应。山区河道堤防己不再仅仅具有防洪、防冲功能,它还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河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生态堤防建设是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探索生态堤防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生态堤防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一般来说,河道堤防的建设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度汛,因而,生态堤防的防洪安全是其设计时最先考虑的原则,只有安全的堤防才能考虑到生态的堤防。

2)整体性原则。河道堤防设计着眼于整体,对上下游、左右岸及河底至堤岸多层次统筹考虑,尽显回归自然,将河道堤防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3)自然性原则。在河道堤防设计过程中,应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天然岸线与河道走势,在满足防洪要求下保留河滩和弯道,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避免人为对河道的生态的破坏。

4)生态性原则。河道堤防设计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重视河岸植被建设,发展水生动物,使其既具有景观效应,又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5)亲水性原则。在满足安全等要求下,河道堤防设计应结合当地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包括能沿河畔行走、跑步、就坐、躺卧和触水等亲水性设施,以满足人们亲水、触水等感受自然的要求。

2、山区河道生态堤防设计实例

河道生态堤防是目前国内河道堤防建设的总体趋势,特别是针对山区河道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流速大,冲刷能力强的特点,相对平原地区,山区河道生态堤防的设计相对也是一个难点。现结合缙云县河阳生态防洪堤工程设计实例对山区河道生态堤防设计进行探讨分析。

2.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建镇河阳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河阳村古民居为元代古民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新建溪属钱塘江流域武义江上游,河阳村位于新建溪中上游,流域面积70.68km2,主流长度20.9km,河道平均坡降3.98‰。

本工程河段现状原河道左岸没有防洪堤,地形杂乱,不能满足防洪要求,无亲水设施,有临时搭建平台。右岸现有直立挡墙,基本满足防洪要求,沿河右岸有5处河埠头,仍可使用。沿河两岸局部有水杉、银杏等高大乔木,杂草众多,缺少植物层次梳理。

本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属4级水利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堤防护岸约1.2km、翻板堰坝1座,修复改造固定堰坝1座,工程总投资约800万元,建安工程约600万元。

2.2设计目标

充分利用当地山水资源,把历史古村落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落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满足区块防洪的主要功能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地块,兼顾休闲、旅游、生态、生活交往、运动健身等功能;通过连续的滨水水岸设计,满足人们亲水、触水的需求;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减少弱化生硬挡墙;通过生态河道景观,烘托河阳古村落的人文特色。

2.3工程总体布置

堤线布置按原河岸走向,利用原有岸线,堤距维河道现状宽度在45-65m,加高加固修建堤防护岸。通过设置可以过水的亲水平台、游步道和景观绿化,使其上下游贯通,并对下游原有部分滩地进行修整后予以保留。为保护滩地,防止堤脚冲刷,满足人们亲水要求,营造水生态效果,对原有的堰坝进行修复和改造。

2.4堤防设计

1)堤防典型断面。本工程河道堤防护岸采用保留原有挡墙,增加生态护岸的方式,护岸主要采用四种型式:

护岸一:原有砌石护岸+亲水及绿化措施(花坛、亲水平台和游步道三者有机结合)+水下挡墙。原有砌石挡墙护岸+1.4m绿化+浆砌石挡墙。该断面适用于上游段右岸,此段原有老干砌石护岸,且大部分护岸高程已满足防洪要求。原有砌石挡墙护岸顶增设10cm厚C20砼压顶,并在迎水侧增设栏杆;绿化带种植土厚50cm,底部设30cm厚干砌块石护底;浆砌挡墙顶高出正常水位0.3m,浆砌挡墙顶宽0.8m,迎水坡1:0.1,背水坡1:0.3,挡墙上部0.6m为M7.5浆砌漂石,下部为M7.5浆砌块石,基础为30cm厚C20砼底板,挡墙基础开挖边坡为1:0.5,挖至基岩,挡墙后采用回填土回填压实。

护岸二:1.2m人行道+坡体绿化+浆砌石挡墙。该断面适用于上游段左岸,此段河道两侧为农田和公路,护岸坡体绿化宽度有拓展空间。道路边上新建人行道,人行道高程与道路及村庄规划高程相衔接,两边用侧石固定。坡体表面绿化,下面铺50cm厚种植土,种植土下面垫30cm厚干砌块石。浆砌挡墙顶高出正常水位0.3m,浆砌挡墙顶宽0.8m,迎水坡1:0.1,背水坡1:0.3,挡墙上面为0.6m高的M7.5浆砌漂石砌筑,下面为M7.5浆砌块石砌筑,基础为30cm厚C20砼底板,浆砌挡墙开挖坡度1:0.5,挖至基岩,挡墙后采用回填土回填压实。

护岸三:原有砌石护岸+绿化及亲水措施(花坛、亲水平台和游步道三者有机结合)+水下挡墙。该断面适用于中间段右岸,此段原有老干砌石护岸,护岸底部有多个洗衣埠头,且大部分护岸高程已满足防洪要求。原有砌石挡墙护岸顶增设10cm厚C20砼压顶,并在迎水侧增设栏杆(部分防洪高度不够位置在原挡墙顶增设花坛以达到防洪要求)。花坛边框采用红砖浆砌,外侧面贴花岗岩,花坛种植土厚50cm,底部设 30cm厚干砌块石护底;亲水平台和游步道宽分别为1.8m、1.2m,均采用青石铺筑并高出正常水位0.2m。水下挡墙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挡墙顶宽0.5m,迎水坡垂直,背水坡1:0.3,基础为30cm厚C20砼底板,挡墙基础开挖至基岩,挡墙后采用砂砾石回填压实。

护岸四:新建干砌块石挡墙+1.5m绿化+抛石。该断面适用于中间段左岸,此段左岸已建有大量新居民房且防洪标准低,离河道近,无法大面积的坡面绿化。干砌块石挡墙顶宽0.8m,压顶采用10cm厚C20砼,并在迎水侧增设栏杆。挡墙迎水坡1:03,背水坡1:0.2,基础为30cm厚C20砼底板,挡墙开挖坡度1:0.5,挖至基岩,挡墙后采用回填土回填压实。绿化下面铺50cm厚种植土,种植土下面垫30cm厚干砌块石,绿化种植在正常水位以上;正常水位以下采用抛石固脚。

2)生态护岸措施。尽可能保留或移栽原有树木,恢复河岸沿线的生态环境,树种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原则,以乔木为主,地被、灌木为辅,充分体现物种的多样性。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以水生植物为主,利用水下挡墙形成水生植物区。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以湿生植物为主,主要用于挡墙和亲水步道间的绿化。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选择耐短时水淹的陆生植物为主,对现状的水杉银杏等进行保留,并适当进行补种,同时挡墙顶部通过悬挂植物手法,软化生硬挡墙,增加河岸绿化层次。

篇6

【关键词】生态护坡;生态袋; 联结扣; 三维网格; 河道治理

前言

与传统的河道护坡工程相比,生态护坡工程具有护坡和绿化的功能。生态工程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土力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上,通过土工格栅的加筋耐久作用,把营养土装入生态袋中,使其形成稳定的护坡挡土结构,同时在坡面种植灌木、草本等植物,构成完整的立体生态工程护坡系统,达到治理河道的同时,实现美化环境的目的。(见图1)

图1

1 生态护坡工程主要组成内容

1.1生态袋

生态袋原料主要是聚丙烯,具有抗紫外线、防腐蚀、过滤功能,可实现透水不透土,保证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不被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能来回流动,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生态袋的坡度可以根据具体工程需要而定。生态袋完成垒砌后,可在上面进行单一或多种植物的种植。植物穿过袋体正常生长。使到生态袋边坡绿化能实现良性循环。当植物根系进入工程基础土壤中,其所产生的作用能使生态袋体与主体间更加稳固,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牢固不断加强, 边坡的稳定性就能越久,维护费用有效降低。

1.2排水联结扣

通过联结扣,把单个生态袋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护坡结构安全稳定。联结扣所用材料必须要和生态袋相合,扣的上下均要附有倒钩特性的棘爪,其数量及分布情况要附合力学要求,联结扣所设定的排水的垂直孔洞和直径要满足植物生长和排水的需要,孔洞透水面积应达至联结扣总面积的45%,以满足多向排滤水及植物根系生长的要求。

1.3扎口带

扎口带能进行自锁,具有抗紫外线及不影响环境,植物要茎能穿过进进行生长,通过扎口带,扎紧生态袋袋口,保证袋体更完整和有效,对工程稳定安全起到促进作用。

1.4加筋格栅

加筋格栅(土工格栅)在构筑较陡的回填土边坡时,排水联结扣把加筋格栅和抗紫外生态袋进行联结,同时对外露袋体墙面进行分层反包,对工程的坚固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1.5植被原则与方式

进行河道工程治理时,应根据河道周围建筑及环境,进行公共绿化,以充分发挥河道的自然景色,打造一个绿色、亲水的原生态自然环境。

2 生态袋护坡工程优点分析

2.1采用生态袋护坡工程,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的特点,由于土石料在土工格栅网格内互锁力增高,能增大它们之间的摩擦系数,能达到固土、抗冲刷能力的效果。

2.2施工简便。土工格栅为具有柔性的塑料平面网材,质量较轻,容易在施工现场进行剪接,或叠搭接,施工简单快捷。生态袋进行连接与摆置,也是十分容易操作。

2.3造价低。进行水利边坡工程施工,采用这种护坡型式,能取代石头、水泥等材料,极大减少施工量和施工成本。边坡坡度可根据工程施工而定,甚至可达到90°,坡面可以进行种植绿化进行覆盖,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同进形成自然生态边坡。由于其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边坡塌方等情况出现,发挥其防护和稳定作用。

3 生态袋护坡在具体工程施工实践

钱塘江治理工程的任务是以防洪为主,结合排涝等综合利用。工程兴建赵家坪堤、渣濑湾堤、青石护岸,共计16.754km,其中赵家坪堤全长8.059km,包括赵家坪左岸堤长2.736km,赵家坪右岸堤长3.05km,城西护岸长1.719km,城北堤上游段长0.554km;渣濑湾堤长5.685km;青石护岸3.01km;其中列入应急加固工程,并已开工建设的堤岸长2.622km,包括城西护岸长1.719km、渣濑湾堤渣濑湾水段长0.903km,剩余计划兴建堤岸长14.132km。本工程通过防洪堤(护岸)建设,结合切滩退堤、配套涵闸、绿化美化等整治措施,使堤防(护岸)保护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设计标准。(见图2)

图2

4 主要施工方法

本工程需要三维土工网300g/m2铺设30821.4m2,聚丙烯植生袋6515.85 m2。

4.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坡面处理及清挖―网格网箱―生态袋铺设―人工充填土壤和肥料播种、覆―养护―验收。

4.2 三维土工网垫的施工工艺

(1)平整坡面:为保证三维网垫与坡面结合良好,必须清除坡面块石、树枝等杂物,平整坡面,坡面平整度+/-5 cm。

(2)开挖锚固沟槽。为防止三维网垫被风蚀刮起、水蚀冲刷破坏,在坡顶、坡底及周边两侧必须挖锚固沟槽予以固定三维网垫。锚固沟槽宽15cm,深30cm。

(3)铺三维土工网。在坡面上沿水流方向铺三维网垫,网的平的一面与土面接触。铺设要平顺,不要拉紧。网的上、下端在坡顶和坡底应埋入锚固沟槽内。相邻两网片搭接5cm。采用30cm的竹签进行固定,竹签间距1m,呈梅花形布置。

4.3施工注意事项:

三维网格施工时首先将三维网格张拉,使三维网格处于张力状态,不许有松驰感,在铺设土工三维网格的始端,按土工格室的楔距尺寸,用工具将准备好的钢楔进行固定。钢楔露出部分不高于格室高度,土工三维网格未张拉之前,应用三维网格连接件连接网格,将连接好的土工三维网格按格封在钢楔上,土工网格铺设要尽量接紧,不得褶皱。

三维网格内回填料分两次进行,首先用人工回填厚度约8cm,使格室整体稳定,然后回填至高于三维网格约5cm,再进行压实施工。待外坡全部完成后进行草皮的施工。

5 聚丙烯植生袋施工

5.1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修整边坡―植生袋灌装―碎石袋的铺设―植生袋铺设―养护。

5.2施工准备:

(1)草种的选择及播种量的确定:按设计要求选择根系发达,生根性强、耐干旱、耐高温、抗寒冷、抗病虫害的冷暖季型草及豆科草种。

(2)基质的选择及配比:基质是坡面上草木赖以生长发育的首要条件,基质选择要考虑土壤的强度和一定的蓬松度、土壤的吸水性、抗雨水的侵蚀性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元素。按设计要求采用种植土加中粗砂混合料,体积比为7:3,种植土内掺入有机肥,掺量为0.5-0.7kg/袋(15-20kg/m)。

5.3生态模袋施工

(1)首先采用入工对坡面进行处理,使坡面达到设计坡比,清坡时应从上至下分层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并应保证边坡稳定。清除坡面杂物及松动的石块,按路基设计刷坡,使坡面达到设计坡比,并预留出生态袋填充基质后的厚度(约为15cm)。按设计坡比结合,生态袋结构尺寸挖出台阶状并进行夯实;夯实密度达到设计要求。并辅以喷药以抑制野草生长。

(2)清坡应按图纸进行,必须严格按设计断面所要求的高程、坡度进行清理,机械开挖时需要有~定的余量,由人工进行清理,超挖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范围。

(3)放样测量必须按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定线放样必须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测量人员应随时复检其放样的准确性。

(4)清理出的土料,应按监理工程师指定的的点堆放。

(5)清理完的坡面,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6)生态袋铺设前要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有扯裂、蠕变、老化的生态袋均不得使用。

(7)生态袋铺设时,自坡下向坡上分层进行铺设。生态袋铺设采用人工,并按设计要求装填砂土料及土料,装填土分两步,第一步装填10 cm上料,之后采用液压喷播机将混有种籽、肥料、土壤改性剂、保水剂和水的混合物均匀喷洒在坡面上,喷播后视情况撒少许土,以覆盖网包为宜。第二步装填6cm上覆土,每一步填装土都要有适度的夯实。为确保回填土的密实度,用人工方式分三步自坡顶向下充填土壤和肥料:一是网筛回填干土实拍,二是喷水沉降(防止“空鼓”现象),三是泥浆回填。

(8)生态袋铺设联接完毕的部位,尽快铺设上层料。避免长时间暴落在外,以防老化和破损。

6 结语

钱塘江治理工程施工中,通过采用生态袋护坡工程系统施工,取得了明显效果。工程完成后,建造了具有高透水性的边坡,边坡表面覆盖了植物,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

此外,上述工程施工在达到稳定围堤的同时,更有效节约工程成本,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施工技术可在今后的类似的工程施工中不断总结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文杰,胡瑞林,骆详君. 一种新型的软体结构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8( 5) : 86 ~90.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施工;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在河道工程中的应用,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也保证了施工的生态效益,在进行实践分析过程,要明确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应用的原则,要重视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科学的进行创新研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应用技术水平,也利于全面保证河道建设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原则

在生态护坡技术使用过程中,立足特定环境,以各类动植物为对象,提高对其固定的重视程度,更为高效地应用生物护坡系统,尽可能实现防洪排涝效果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有效应用生态植被根部系统,充分发挥其稳定性,以此丰富土壤养分,及时加固坡体,降低成本,并且形成具有较强可观性的景色,不仅治理河道,而且通过应用生态护坡技术,提高河道价值。在一些国家中,护坡技术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不过,我国尚且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存在较多问题,当设计生态护坡的时候,应该注意五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附近植物,紧密联系河道建设,分别以植物生长和环境为对象,提高对两者关联的重视程度,当进行生态护坡设计时深入思考植物需求。第二,当设计生态护坡时,应该密切关注护坡,加强对其渠道以及堤防作用的思考,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第三,当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提高对环境美化的重视程度,为生态护坡提供重要保障,不仅使其达到刚建要求,而且实现环境兼容,尽可能将景观效果发挥到最大。第四,全面、深入探析水文水位,了解与掌握附近植物状况,确保所选择的植被可以适应当地环境。第五,以护坡生态系统为对象,选择与之相符的植物,充分分析经济效益,达到观赏人员所提出的亲水需求。

2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2.1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

在大量河道护坡施工过程中,往往进行植被护坡,以此达到生态护坡的目的。具体操作位为:将一定数量的水泥以及混合料等加入到多孔混凝土中,再结合保水剂,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集为一体,从而服务于植被生长,供给充足水分,加强土壤和岩石的连接性,由此对土壤内部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抗冲击能力。在植被型生态保护过程中,能够为河道治理提供帮助,起到防水作用,适当改进与完善土壤现状,降低植被死亡率,避免土壤被侵蚀,采用此类混凝土护坡,为水土提供有效保护,缓解水土流失现象。在生态护坡保护过程中,应该在河道附近增加一定数量的植被,以附近生态实际情况为依据,确保生态环境和护坡技术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此探究生态砖,利用嵌固方式,创造该技术所需的良好条件。当实施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的时候,第一步可以利用联锁式砌块技术,提高不同生态砖的镶嵌能力,由此防止它们移动。在铰接式砌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绳索,以此设置连锁式矩阵,以生态砖为对象,采取高效护坡方式,从而使其更加贴合地面与坡面,确保生态性,并让护坡技术更加适应,增强护坡计划抗冲击能力,尽量防止水土流失。

2.2采用土工材料的生态护坡技术

针对此种方式而言,即当进行生态护坡时,密切结合喷塑金属网和碎石型种植土壤,优化护坡结构,提高它的抗腐蚀能力,建造成复合种植基。并且通过应用该方式,能够服务于河道附近植物,为其创设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该方式的实用价值比较高,在诸多施工环境中均可应用,即使是水流较快的河道同样可以。当开展河道生态护坡施工的时候,能够与土工以及草皮充分结合,以此形成土工格护坡方式以及土工往垫护坡方式。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利用相关材料,将聚丙烯等和碎石集为一体,通过高分子材料,充分结合网垫和种植型土壤,而且将一定数量的草籽撒于其上,以此形成全新复合型种植基。就网垫结构而言,在多层网结构基础上,有效利用热熔焊这一方式,以此连接不同网点,由此经由网状空间,进一步稳固基土。网垫以及网格的应用对植被生长非常有利,能够为其创设良好发育空间。

2.3采用植物固土法的植被生态护坡技术

当使用生态护坡技术时,能够发挥不同方式的作用与功能,主要是治理河道以及提高生态稳固性等。而植物固土法的利用率最高,通过应用植物根系,加固土壤输送氧气,降低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率,优化原油土壤,使环境建设更为有效。所以,当选择植被时,应该确保其具有发达根系,以当地生长条件以及项目成本为依据,选择最为合适的植被,深入勘察待栽区域,了解其植被条件,明确植被生长所需养分,以河道护坡要求为依据,并结合相关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植物。当选择植被的时候,应该深入探究其抵抗力,详细考虑景观搭配,不仅需要确保其实用性,还需要保证其经济性以及美观度。以生态护坡植物为对象,维护其多样性,提高它们的抵抗力,将生态护坡计划落到实处。

2.4制定修复计划,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

因为我国地域区别非常大,所以水土流失同样差异较大,当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时,应该以当地实际需求及其特色为依据,在针对性较强的前提下进行落实。通过借鉴现阶段的经验可以发现,应该以水土流失具体情况为依据,采取最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当地土壤条件等为依据,选择并种植合适的植被,同时需要有效协同植物系统,为植物体系提供重要保障,构建多元化生态系统,让水利工程在更大限度上获取效益,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人工成本以及经济成本。应注意,在自然界中势必存在生态修复,此为一个现实状况,所以以水利工程为对象,当进行生态修复时,应该深入勘察原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尽全力模拟,提高模拟的针对性,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自然过程,从而强化生态修复效果。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为有效地解决河道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革新河道治理的基本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当中,即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那么,何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事实上,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设计理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具有很大的综合性[1]。为什么要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呢?这是因为城市河流水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必须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问题。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作为开展河道工程治理的基本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河道的生态性,从而有效地改善水污染问题[2]。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将生态、功能以及以人为本三种理念完美结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此种理念,不仅能够实现对河道污染的改善,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环境。在城市水文环境的调节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地保证河道设置的科学、合理,进而实现对河道生态的维护。更重要的是,此种理念的应用能够将人们的环境需求和工程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既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实现了对城市河道景观的充分利用[3]。

2 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

我国城市河道非常多,包括自然形成的河道与人工建设的运河两大类型。只是,历史上人工建设的运河经过长期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已经渐渐地与自然形成的河道融合在一起。但是基本上我国城市河道都受到了污染,更严重的是,很大一部分河流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由此可知,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情况非常的严重[4],非要进行河道治理不可。

随着我国河道污染情况的恶化,国家加大了对城市河道污染的生态治理力度。我国水系的源头都没有在城市当中,保证了我国水系的水源地免遭污染,水源地的水质非常好。只是,从水源地流出的河流经过城市后,使河水污染变得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大量的污水、废水、生活垃圾等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被排放到河道中。由此可知,要想解决城市的水污染问题,必须对城市中的河道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理。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在治理城市河道方面运用了很多的方法与技术,其中最有效的当属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围,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我国城市河道的风浪一般都比较小,不会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对促进植被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能够实现治理污染河道的目的[5]。

3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整体性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所关注的核心,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对城市的河道情况进行生态意义上的分析。

3.1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研究

第一,水的自然功能利用是生态水利设计的理念所必须考虑的。这就需要在设计理念中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功能,从而把水环境和城市功能结合起来,使水环境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

第二,蓄水技术的利用是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所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因素。蓄洪涵水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应用非常广,这是因为此种技术与其他的蓄水技术相比,具有环保实用、大跨度、自重轻等优点。

第三,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考虑的第三个因素,生态工程措施是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的最有效的措施,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工程措施当属人工生态护岸。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更重视发挥河道本身的生态功能[7]。

第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实现自然景观与工程的完美结合。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求实现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生态工程,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2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治理城市河道的价值

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河道的治理最大限度的地保留了自然化的河道。保持河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河道的水容量和蓄水量,同时这也是有效发挥河道生态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受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人们建立了生态水网工程来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以河道水网为基础,然后对各种资源进行调配。必须注意的是,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只有这样的生态水网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更是城市河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提高水循环的净化水体效率,确保城市河道的水体质量[8]。

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需要建设河道工程生态堤坝。生态堤坝属于一种新的护岸技术,科学合理的生态堤坝构建,能够有效地保证河道的自然属性,从而实现对河道附近植被的保护,有效地提高水流的质量和效益。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加入生态保护的元素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地实现对城市河道的治理。

篇9

 

0 引言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生态水利能够可持续发展,同时河道的生态性和水利工程可以相互融合到一起,这样可以做到还原水面滤化河道的作用,可以使城市中河道风貌更好的开发和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将水利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的特性和河道治理为主要方向。积极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保证水质水量,使水利资源能够更好的利用。

 

1 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设计原则

 

1.1 提升河流形态空间的异质性原则

 

如果一个区域内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较高,那么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小生物环境,大大增加了生物密度和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全和完善。现在的城市发展中,人们活动日益频繁,涉及河道的工程建设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然而人们在这些河流中大肆活动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天然河道出现难以为继的状态,从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出现严重退化的局面。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不仅改善了河道环境,还进一步恢复了生物的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其还能够对河流的异质性加以改善,使得地理环境与自然河流相辅相成,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 景观的尺度和整体规划原则

 

生态工程,无论是规划还是管理应该是在一定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基础上,不能成为单一、持续时间短的工程,同时也应避免零碎的规划和布局。高效率的大型景观规划过程中的原则,应予以注意。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生态恢复,成功的概率非常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更注重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地控制该系统的各种元件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个综合的方法来达到整个区域的恢复。从整体上来看河流生态系统的治理,要考虑解决这个问题,包括河流水文,不要盲目相信,对保护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1.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在不断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发展,要对自然尊重,能够认识自然的发展规律。保护河流和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系统,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

 

2 案例分析

 

关于某城市河道的景观绿化和设计,该地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人流众多。境内属大江水系,境内有许多河流支流。

 

2.1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需要满足各种对应不同类型的生态需水的生态功能。当生态需水计算后,不同类型的分析,以满足生态用水需求,根据最大的原则,用来满足对水等功能性要求。本地区生态河流用水分为两部分,一是下游生态环境的基本用水需求,它根据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分析,达到所需的水量生态环境;二是受保护的对象用水需求,即在特殊时期为代表的雨水需求分析。根据总的需水量,协调河道治理时的功能划分。

 

2.2 基本生态环境需水

 

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目标的保护对象的需求,包括水生生物、岸边植被、水体、环境、基本生态用水,需要满足全流域的其他功能,而且还保证了连续的整体河川径流的条件。

 

2.3 重点保护对象生态需水

 

水的西线工程河段谷深,约1000mm左右年降雨量,地下水位比在河上通过同位素分析击中两侧的堤坝越高,地下水补给河流的方式,主要靠天然降水植被生长,致引水河道换水的临岸植被的影响有限;人烟稀少的河流改道,良好的植被覆盖,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主要点源。鱼是在系统中以水为主的生态保护对象的变化最敏感的,经过引水降低水位下降,这可能会影响鱼为基础的增长和水生动物,水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鱼的生存区,特别是对珍稀鱼类的特殊保护,保持其最小生态需水量。

 

3 河道规划的设计方法

 

3.1 河道整治线设计

 

河道原本的主要功能为过水行洪,但经过自然条件的长久发展,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所以河道整治设计时,不光应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要保证整治后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目前的城市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的集中开发建设,往往对支流水系进行改线调河,顺直后的直线型河道虽然满足城市的开发建设要求,但却忽视了河道的生态景观功能,对原来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河道生境变的单一,生物群落种类明显减少。

 

在河道总体平面设计时,要尽量宽窄结合并保持河道天然的弯曲。天然的弯曲河道能缓冲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从生态学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到来时还可作为生物的避风港。河道的宽度间距上要经严格分析,使之能满足宣泄设计、洪水的侵蚀,防止洪水造成较大的冲刷。

 

因此,在河道整治线设计中,应最大限度保证原始的特性,同时保证河道的防洪排涝、生态景观、输水灌溉等基本功能。

 

河道整治中对城市管线、道路的交叉,应统一协调处理,在“总体协调、保证功能”的原则下进行布置,要充分利用现状条件,维持河流自然生态环境。

 

在城市河道整治中要注意对天然河滩的保护,城市干流一般拥有较多的滩涂,这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对原始的河滩进行合适的保护,做到满足人们的生活休闲需要,同时能维持自身的生态系统稳定持续的发展。

 

3.2 河道护岸设计

 

河岸保护和利用混凝土砌块,只考虑到安全性,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许多两栖类动物,微生物食物链被植物、河流和地下水之间打断,也被封锁,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河岸保护设计,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具有以下特点: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各种生物共生,自愈,净化功能。现在一般促进生态网格护岸,混凝土和其他生态护岸的草坪,要有更大的孔隙率,地下水和江河水相通,这样做不仅成本低,在材料上还能提高柔性。

 

3.3 高程布置

 

水污染防治工程不应建在行洪线以下,当地的工厂也被洪水威胁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水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的垂直布局应考虑??土方平衡,考虑到良好的排水。水位水污染治理工程,应高于整个工程的设计洪水标准水位。

 

4 河道治理的措施

 

4.1 种植水生植被

 

可以在河滩边缘种植一些水生植物。这些营养素可被吸收,并在一些氮、磷、钾和其他营养素的转化的水和沉淀物,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含量和氮、磷、钾和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周转率。因此,它可以控制浮游植物生存和繁殖,以得到各种水生生物活动,以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水生物多样性会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4.2 增加水生动物的数量

 

增加水生动物的数量会消耗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但它也可以消耗有机碎屑,比如巨大的腐败微生物,例如:蚊子,蚯蚓水。有可能增加蜗牛等水生动物的数量。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维持河流区域的生态平衡,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3 种植一些水生的花卉

 

为了美化河流区域以及生态环保的目的,我们可以考虑在城市的河道、主要的景点、桥的两边种植一些睡莲等水生花卉。

 

5 河道治理应和生态理念相结合

 

在对河流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的经济利益进行考虑,还需要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予以综合考虑。作为城市河道治理的重点,景观工程逐渐被建设单位予以高度重视。为此,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与水和谐治理的方针贯穿于整个治理过程。针对距离城市较近的地区,应该适当修建景观广场,使得治理与发展得以共存。这不仅能够对河流加以控制,还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将环环境保护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6 结束语

 

城市水利工程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对景观改造时要积极考虑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影响。加强景观设计思路和生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做好城市景观的美化和生态循环。我国生态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对生态水利的重视,治理和改造更加合理,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

篇10

1技术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是一种以多管齐下为方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将不同的治理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通过管理的统筹,实现长效运行,目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对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人工净化以及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加强。其中,对外源污染进行截留指的是通过雨污分流和生态驳岸的建立将外源污染截留于河道范围以外;对内源污染的控制指的是采取河道清淤及生物酶对不同类型的内源污染进行控制与消减;人工净化指的是利用超微净化等新方法对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实施净化;水体自净功能的加强是指通过生物群落构建或完善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1]。这项技术完全摒弃了过去单一、落后的治理方式,在当前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它能有效截污,避免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防止富营养化,实现源头控制;采用周期性的清淤方式,河道淤泥不再逐年累积,防止内源污染;采用人工净化的措施,当水质的恶化情况比较严重时,立即启动,对水体迅速净化,尽快恢复透明度;完善河道的水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的基础上,增强景观效果。最近几年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猛,带动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分析,由于各大工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日用品种类越来越多,工业生产量日益增大,对水体产生较大的污染。当前,大部分的湖泊,包括水库边缘,经常会出现一些绿色、悬浮物体,很多鱼塘的表面漂浮大量死鱼,农村的小水沟内部水体变黑,发出恶臭味道。在城市居民楼附近,一些景区用水的含氧量特别低,会滋生大量细菌与病毒,而变质水体当中繁殖较多的蚊虫,使得河道水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环境治理效果,而且可以实现全方面实施,减少生活污水量,保证水体更加清洁。该技术能够从多个方面对河道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修复与治理,以便早日实现生态平衡目标。

2外源污染的控制

暴雨初期,雨水造成的污染可能比生活污水严重,只对点源污染进行控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基于此,针对面源污染,覆盖多个方位的综合生态修复手段可以设置自动膜率装置,起到有效控制的作用。它属于工程化处理手段,以超低压膜过滤为核心,能在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膜过滤,系统独立且紧凑,能对雨水径流中存在的污染物进行高标准和高效率的去除。该装置的滤芯采用折叠式结构,过滤面积较大,能在截污基础上使装置正常过水。过滤系统还设置了过滤后水体的临时储存装置,可以在暴雨之后对滤芯进行自动反冲洗,进而减少污染物累积,延长滤芯寿命,降低装置的维护成本。这一装置主要安装在管网进入河道以后的末端,对携带大量污染物的雨水实施过滤,然后排入水体中,避免河道直接遭受污染,能从根本上解决二次污染问题[2]。对于没有排入管网的雨水,可以借助滞留系统使河岸具有可渗透性,以此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径流量,实现对污染负荷的有效控制。过去,驳岸仅重视水运和防洪,使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都受到很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采用生态驳岸的方式,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渗透性的界面,绝大部分植被都能起到应有的稳定水土作用,并涵养水源。另外,生态驳岸还支持栖息地与生物走廊等的修建,以此进一步提高驳岸整体生态调控能力。该系统采用建立渗透性驳岸的方式,把陆地、水面和驳岸连成一个整体,将植物的间隙、所有类型的空隙与孔洞都视作能量及物质的传输途径,而且流速带还能加强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增加氧的溶入,提高水体净化水平[3]。

3内源污染的控制

底泥污染是外源污染在进入河道后不断沉淀形成的,对城市河流水质有很大的影响,属于二次污染源。即便对外源污染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底泥含有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体中,对覆水体的水质造成影响,产生二次污染。对此,可采用机械设备清淤和生物酶修复充分结合的技术来有效控制这一污染,即将生物和物理措施相结合,这不仅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而且能达到可持续起作用的目的。机械设备清淤能改善底泥及水体理化性质,但成本比较高,所以只能在面积较小但污染负荷很高的水域中使用。在面积较大但污染负荷不高的水域,可利用生物酶对底泥进行修复,它的修复机理为:酶具有的活性先激活了底泥微生物的活性,以此提高微生物的污染降解性能。提高微生物自身活性以后,微生物还能对之后产生的底泥进行持续处理,实现可持续净化修复的目标。

4人工净化体系

如果外界的污染物以较快的速度进入河道中,河道系统此时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或失衡的状态,人们要采取应急措施,立即净化恶化水体,使水环境系统保持完整。对此,应采用人工净化方式来干预,提高河道对干扰的应对和抵抗能力。现阶段较为主流的人工净化方法为超微净化,它属于界面技术,利用超高压进行气水混合,处于超饱和条件生成气泡,以此对藻类、有机物与重金属等进行有效氧化,提高含氧量,保证水体的能见度,这是一种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的有效工艺。这一工艺能逐步消除包含重金属、黑臭水和水体浑浊与发绿等在内的各项问题。比如,对于已经发绿的水体,采用微米级气泡能快速将藻类黏附清除干净;对于比较浑浊的水体,采用超微气泡,能对水体中的泥沙及胶体进行快速吸附与分离;而对于黑臭水,采用超微气泡能对自由基与氢氧基进行沉降,最终实现对有机物的有效分解及氧化处理。

5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化

从河道水体自身角度讲,生态系统能强化它的净化能力,现在已经在修复工程大量应用。水生植物群落的建立可能涉及浮叶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不仅能提高景观效果,还能净化水质。沉水植物可以使河道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保持生物多样性,这是生态修复工作的核心,可以促进能量及物质的循环。对于岸边水深较浅的区域,可以布置水下草皮,采用四季常绿的低矮型苦草;在中部水深较大的区域,可采用水下森林的形式,植物的选择遵循四季常绿与体型较高的基本原则,这样能有效提高景观度,弥补深水区缺乏景观的缺陷。以上群落构建方式的作用机理为:首先,采用沉水植物对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如氮磷等;其次,对水体中存在的硝化及反硝化予以加强,起到清除总氮的作用;再次,加速悬浮物质的沉降,对底泥的二次悬浮进行控制,减少其氮磷等物质的释放;同时,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氧的释放量,使底质含有的磷和铁、铝充分结合,从而加快磷的沉积速度;最后,加强化感效应,通过对沉水植物的布置,释放出很多化感物质,这些物质对藻类植物生长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还应充分考虑水生动物群落,如浮游类、大型鱼类与底栖类等。其中,大型鱼类的布置遵循完善生物链和保证景观效果的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布置底栖动物能沉淀和过滤水体,动物能捕食底质中的腐败残体与有机质,以此减少底质的营养物质产生量;建立浮游类动物的群落是指向河道中投加水蚤等浮游生物,水蚤可以对水体中的细微腐泄物质及蓝藻进行捕食,以此保证水体的透明程度,加快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除此之外,浮游生物还能作为鱼类饵料,使水体中含有的有机物及蓝绿藻都变成动物蛋白质,为鱼类提供营养,最终形成一条良性的生态链。

6实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排渠河道为例,此河道位于两交通大道交汇位置,其中,示范区的河道位于某交通道上部,长度为330.0m,宽度为30.0m,水深为0.6m。在河道示范区内部,原来的水体为黑色,发出恶臭味,透明度比较低,水体当中的COD、NH3-N含量分别是295.8mg/L、13.87mg/L,超过地表水质指标,属于重点治理水质。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得到更好净化,相关单位决定采取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因为该河道上游沿线并没有采用截污方案,周围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均排入河道中,然后顺着沟渠输送至指定的河道内。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有关部门要遵循外源截留原则,结合使用聚酯纤维膜和土工膜,以此形成一个隔膜导流全新模式,把这一隔膜布置于和南岸距离2km的部位,在内层铺设土工膜,在外层铺设聚酯纤维膜。把污水导流至指定区域下游,能够有效减少示范区污水量,保证进入示范区河道中的非溶解性污染物得到更好拦截。长时间没有处理的雨污水排入河道中,导致示范区河道底泥含有大量的内源污染物质。为了减少内源污染的出现,人们要有效消减底泥内源污染,可以在河道内部投入适量的生物酶,保证水体与底泥微生物活性得到充分激活,增强底泥微生物呼吸强度与新陈代谢能力,使得河道底部的黑臭底泥得到有效处理,真正达到河道底泥原位治理的目标。通过成功构建水体生态系统,人们能够有效提升河道水生动植物的存活率。因此,在构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在河道的上游位置设置处理量80.0m3/h的超微净化设备,保证河道内部的水体得到有效净化,实现循环净化目标。采用良好的人工净化方案,能够保证河道水质得到良好改善,进而为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建设创建稳定的生存条件,满足河道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求。引入生态修复措施,可以保证水体修复成果,使河道水体具有的自净功能和景观效果都得到充分发挥。有关单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向河道内抛洒种子和育苗,形成动植物群落。要大力建设水生态工程,从本质上改善水质,使水的颜色从淡绿或深绿变为无色,并使水更为清澈透明,降低所有污染物指标,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标准要求,河道水体具备的自净功能将得到显著提升。

篇11

关键词:生态袋、河道治理、护坡绿化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eco-bags in the river training works Applications

Dongchuanchen

(Qingdao city Jiaozhou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Shandong Jiaozhou 266300)

Abstract:Eco bag revetment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bag filled with soil, ribbons or tie wire wrapped, the sequential placement,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by vegetation, on the one hand, t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can play the role of protection, slope protection, effective embankment slope protection, ecological riverbank protection. This paper takes Qingdao city Dagu River Levee Engineering (Jiaozhou) slope test section as an example, in the riv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co bags used in river revetment protection, greening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Eco Bag, wadi management, Slope protection and greening

1简述

生态袋由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纤维(PET)为原材料制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加工而成的袋子。在充分考虑材料力学、水利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诸多学科要求的前提下,对抗紫外生态袋的厚度、单位质量、物理力学性能、外形、纤维类型、受力方式、方向、几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满足植物生长的等效孔径等指标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具有抗紫外(UV),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点,真正实现了零污染。生态袋使用在护岸防护中,可以有效的阻止土壤流失和防止河水冲刷河岸,并且能够为植物提供所需的生长环境。

2工程实例

青岛市大沽河堤防工程(胶州市)护坡试验段生态袋护坡位于204国道与南庄橡胶坝之间,坡度1:2,填装前生态袋长810mm×宽430mm,单位面积质量≥160g/m2;装土后生态袋长650mm×宽300mm,高度15cm。铺设袋子时,把袋子的缝线结合一侧向内摆放,每垒砌三层生态袋便铺设一层加筋格栅,加筋格栅一端固定在生态袋结构扣。经检验生态袋铺设的各项指标合格、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施工方法

3.1生态袋结构施工要求

坡面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要求袋内填装适合植物生长的种植土。通常生态袋装填砂土、中粗砂:粘土为4:1。生态袋现场装填时,搀和营养土以利植物生长,营养土加入量按照4-5公斤/立方米。

装填种植土到离袋口大约7-10cm处,并在装填过程中人工敦实,将生态袋装的饱满,达到生态袋装填后的设计要求,以节约生态袋用量,并确保后期施工质量及效果。

3.2基础面处理

生态袋基础面按照《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和设计要求进行压实处理;清除坡面浮石、浮根,尽可能平整坡面。

3.3土工布铺设

在基础面满足《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及设计要求后进行土工布铺设。土工布铺设应松紧适度,无紧绷,与土面密帖,缝线规则,与坡纵向垂直,搭接宽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坡面搭接不小于30cm,经验收合格后进行碎石垫层铺设。

3.4碎石垫层铺设

在土工布铺设完成后,进行碎石垫层的铺设,碎石垫层厚15cm,铺设施工中严格控制石料级配、粒径和厚度,铺设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生态袋施工。

3.5生态袋施工

3.5.1生态袋填充

将基质材料填装入生态袋内,采用封口扎带(高强度、抗紫外线)或现场用小型封口机封制。每垒砌四平方米生态袋墙体中有一生态袋填充中粗砂以利排水.

3.5.2生态袋和生态袋结构扣及加筋格栅的施工

基础和上层形成的结构:将生态袋结构扣水平放置两个袋子之间在靠近袋子边缘的地方,以便每一个生态袋结构扣跨度两个袋子,摇晃扎实袋子以便每一个标准扣刺穿袋子的中腹正下面。每层袋子铺设完成后在上面放置木板并由人在上面行走踩踏,这一操作是用来确保生态袋结构扣和生态袋之间良好的联结。铺设袋子时,注意把袋子的缝线结合一侧向内摆放,每垒砌三层生态袋便铺设一层加筋格栅,加筋格栅一端固定在生态袋结构扣。重复上述施工砌叠步骤,直至完成。

3.5.3压顶

在坡的顶部,将生态袋的长边方向水平垂直于坡面摆放,以确保压顶稳固。

4重点施工中注意要点

4.1生态袋规格:生态袋长810mm×宽430mm单位面积质量≥160g/m2的聚酯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长纤、无毒、绿色),其断裂强度为纵向≥7KN/m横向≥5KN/m,断裂伸长度为纵向≤60%横向≤70%,CBD顶破强度≥1600N,抗UV强度≥90%@150hrs,垂直渗透系数≥5.5×10-2cm/s,抗水流冲刷为4m/s。生态袋附带抗老化连接带,自带连接带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生态袋内部附混播绿化护坡草籽(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

4.2生态袋扎口带与缝纫线应具有同样抗紫外线破坏的缝纫线和自锁式扎口。

4.3生态袋可在坡面上现场装土,土质以适合植物生长为宜,适量掺加30%中粗砂和壤土及长效缓释肥料(每立方米种植土中掺入保水剂150g,基肥15kg)。

4.4坡底部三层及坡面每隔3米(梅花桩布置)安装砂土生态袋,袋内填装砂土,比例为4:1(中粗砂:土);施工时上下两层生态袋搭接长度不小于10cm。

4.5生态袋施工完毕后,采用草帘浇水养护;绿化发芽前每天早晚各浇水一次,发芽后根据干湿度每天适量浇水养护;养护期间禁止对坡面进行人为踩踏,绿化覆盖率大于95%。

5结束语

青岛市大沽河堤防工程(胶州市)护坡试验段采用生态袋护砌技术,施工于2013年8月,在近几场的强降雨过程中,经受住了雨水的考验。经检测,河岸护砌未遭受雨水破坏,有效地阻止了土壤流失和河水冲刷河岸,并且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达到了生态平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水利;水利施工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126-02

1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重要性

河道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提高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水平,在满足人类供水、防洪、航运和灌溉等需求的同时,加大生态建设环境工程的开发力度。

(1)生态水利在保证生态系统用水需求的基础上,维持了生态的平衡发展,有效防止了植被退化、河流断流、水生物锐减等严重生态问题,改善了生态的循环

系统。

(2)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因此只有稳定生态环境的发展,才能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生态水利将人和水土置身在统一的整体范围内考虑,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利益,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水利工程中,采用了自然化和多样化的方法,丰富了河道治理的内容。

2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河道的治理改变了以往水利工程单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需求的模式,要提高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水平。

2.1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首先是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就能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其次是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最后是河流景观尽量简洁朴实,采用自然的植被和石材,并协调地应用在河道设计方案当中,使得河道接近自然状态。

2.2 生态河堤的建设

生态河堤的作用是以人工护岸的模式,实现了河岸和河水水体水分的交换和调节功能。首先是河道中心线的布置,考虑河流形状、水流动力和周边环境等影响因素,展示出河道的综合形态,其宽度的设置需要计算河道的过流能力,鉴于河道宽度控制线牵肘于规划和投资,不具备较大的可变性和自由度,因此宽度的控制线可以与河道轴线组合搭配成平行直线,这样就能够增大河道布置的可变空间。同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河道的两侧要设置浅水区域,一方面是给人们河面变宽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是扩大了沿河道造景的空间,可以增强河滩、河湾和湿地等岸线景观的自然美感。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结合河道区域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选择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与河道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譬如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防冲性能,但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影响美观,因此可对混凝土湖护的表面进行适当琢凿和添色,并在关键部位使用即可。

2.3 恢复退化河岸带

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一方面是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是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

2.4 其他生态水利措施

首先是改造河道的流路和河床的物理性质:一是创造不同流水的水路,河流有浅滩、深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弯曲和蛇行。二是采用植石治理法,将自然石经排列埋入河床,形成深沟、浅滩和鱼礁,营造有利于水下生物生长的河床,促进鱼类的生息和繁殖。该法一般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而且水流湍急的河床地基坚固部位,这样遇到洪水植石就不会被冲走,而且在枯水期也不会造成淤泥堵塞河道。三是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综合使用,营造抗洪能力较强的鱼巢。其次是营造浅滩、巨石、丁坝和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以便将空气中的氧气传输到水中,为水中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求,使得河水更加干净。总之要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互相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增强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引入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功能的生态水利,在满足水利工程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需求基础上,通过建设生态河堤、趋向自然河流建设、恢复退化的河岸带等,以此健全河道生态系统水体和生物群落的互存关系,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促进河道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武.基于生态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方法研究[J].科

技创新导报,2011,(1):135.

[2]薛彦东,杨培岭,王成志.现代生态河道整治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6):70-75.

篇13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河道是一个地区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用水资源来源之一,河道治理不单单是实现河道最基本的防洪排涝的功能,生态治理也是河道治理工程一项重要的考虑项目。这和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实施河道生态治理能有效地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临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立足山区特点,坚持安全和生态并举,整治和管理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主要做法是: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始终注重规划的龙头作用,做到规划先行,合理布局。近几年来,根据临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旧城改造、道路、管网、桥梁等建设,分别进行临安市集镇河道治理项目规划和初步设计并组织实施,主要有《临安市河道整治规划》、《城镇防洪规划》、《天目溪主干流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苕溪(临安段)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使集镇河道堤防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有力地推进了集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2、加大投入,打造“精品”。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等为抓手,切实加大投入,加快河道整治。至2013年底,我市开工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工程”4个,完成2个,治理河道长度11公里左右,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杭州市重要堤防建设152公里,完成投资4.5亿元,“农村灌排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44公里,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万里清水河道1071.55公里,完成投资1.03亿。使整治河道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河道面貌极大改观,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同时,注重建设“精品工程”,如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建成了省级“岸绿工程示范基地”,成为“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的一个亮点。

3、因地制宜,提升品位。牢固树立生态治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理念,因地制宜开展河道建设,按照河道两岸生态化、亲水化的要求,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属性。同时,根据我市山溪性河道暴涨暴落的特点,在保障河道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将农村供水灌溉、人文生态、休闲景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我市锦城街道钱王铺村生态河道建设项目,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较好的保留了河道两岸原有生态植被,通过堤防加固,亲水平台等设施的建设,并通过相应配套设施及亭子的建设,提升了环境品位,增加了文化内涵,为村民嬉水、休闲、观赏提供了理想场所,被当地百姓称为“民心工程、景观工程、生态工程”。

4、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近几年,我们以规划为依据,分步实施完成了城区防洪工程、青山水库下游河道、南苕溪、中苕溪、天目溪、昌化溪等近70余公里堤防,使堤防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或50年一遇,为“省科创基地”、“经济开发区”落地与发展提供保障,对我市城镇的防洪能力提高,确保河道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5、严格执法,改善生态。切实加大执法和保护力度,大力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一是积极开展全市河道“禁渔”工作。埋设宣传标牌600余块,开展专项执法活动,严禁电、毒、炸鱼。有许多村还实行河道“禁渔”承包管理制度。二是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近5年来,积极开展河道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累计放流近700万尾鱼苗及3.5万只甲鱼。通过河道“禁渔”和增值放流,对丰富河道渔业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改善水源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加强水法宣传。以纪念“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为契机,通过横幅、报纸、电视、宣传车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水法》、《防洪法》、《杭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水法律法规知识,为河道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14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护岸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生态修复是指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强调生态学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修复中的应用,是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人类的主动性在生态恢复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往往是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辅以人工措施,对现有已受损的生态体统进行修补和改进。进而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结构和功能,这个过程的关键目的在于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进行修复,使其能够完成自我维持,并逐渐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近年来,大量的城市河流面临流域内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河道生态环境恶化、防洪堤坝受破坏等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涵养和城市景观的作用,使得城市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 生态护岸的含义

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护岸是以河道的坡岸的稳定性和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上出发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周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种类上,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护岸类型主要分为现浇混凝土护岸、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岸三种类型。

生态护岸则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措施以及一些非生命的材料相互结合,从而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以减轻其不稳定性和侵蚀的一种新型护岸类型。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是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中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的新型水利工程[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升高。作为能够快速提高城市形象,强化城市识别性的城市河道护岸建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3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的区别

从外部形态、使用材料以及功能上来讲,生态护岸与传统护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传统护岸使整个河道平滑,在提高排洪能力的同时使河道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护岸在平面上是蜿蜒曲折的,能够极大程度的增强生物的多样性,促进能量、养分的转化。2.传统护岸的使用材料多为浆砌石和混凝土等硬质材料,缺少一定的透水功能,反而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而生态护岸的则多为天然材料如石块、植物等,在增加动植物活动场所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蓄水能力。3.传统护岸在功能上仅仅局限于防洪、排涝以及航运等常规情况;生态护岸却能够在满足传统要求的情况下,将城市园林景观等一系列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元素融入其中,增进了人们与河流之间的交流。

在当今社会,生态护岸在人们之间的认可度正快速提高,使这项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对于生态护岸的建设,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乔、灌、草,水生植物、动物及近岸水体等共同组成的河坡立体生态体系统。

4 生态护岸的类型

随着生态护岸的逐步推广,我们根据护岸材料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4.1自然原型生态护岸

自然原型生态护岸在外貌上几乎同原生态的自然堤岸相同。但在形式上,则充分考虑和利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光照条件,使用乔灌木混交,充分发挥其自身生长特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乔灌木发达的根系为巩固堤岸,增强堤岸的抗冲击能力提供了保障。

这种类型的护岸会优先选用具有喜水特性且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如柳树、白杨以及芦苇等,而在坡面上一般会撒播草种或铺上草皮。从整体效果上来看,此类型的护岸能够非常完美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是其抗冲刷能力较差,所以比较适合水流速度较为缓慢,水流量不大的河道。

4.2 自然型生态护岸

自然型生态护岸通常在使用植被作为护岸元素的同时,辅以具有一定抗冲刷能力的材料用于保护坡脚。同样的,这些材料粗糙的表面能够给微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附着环境,材料之间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场所。

此类型的护岸由于使用材料与土体之间结合的并不是非常的紧密,故并不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但已可以满足较大流速的城市河道。

4.2.1 山石护岸

山石护岸通常直接取材于当地的乡土天然石材,不经过专项的加工便置于其中,一眼望去有着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感觉。这些山石的尺寸一般在1.0-1.5m左右,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不要求用胶凝材料填塞饱满,而是巧妙的利用碎石和泥土填充,尽量形成气穴,为水生动植物创造生存空间,并能够形成土体与水气之间的相互交换与循环。

4.2.2 卵石护岸

卵石缓坡护岸用于防止缓坡坡面基部崩塌,保持水土。雨水或渗水可以无遮拦的流出,达到保护坡面的作用。同时,拥有“扇形”断面的卵石护坡安全性更佳,同时可以为两栖动物提供活动空间,再结合水生植物的种植,自然生态的感觉便应运而生。

4.3 多自然型生态护岸

多自然型护岸是建立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生态护岸型式。由于其使用了混凝土、钢筋等一系列材料使它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在能够抵御较强洪水的同时也同其它生态护岸一样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自净效应以及生态效应。所以它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态护岸型式。

通过大量硬质材料的运用,护岸的整体稳定性、抗冲刷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也不受堤岸坡度的限制。因此,此类护岸适用于大流量、高流速的河道。

4.3.1 SG生态砌块护岸

SG生态砌块护岸采用无砂混凝土预制加工,骨料粒径满足强度及孔隙率、表面空隙率要求。上下排布生态砌块错缝搭接砌筑,每砌完一排背面进行天然土的回填、碾压。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其抗冲能力,每竖排的生态砌块以φ6的钢筋捆绑,顶端焊接通长的钢筋增加其整体性。砌块孔内回填种植土并种植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满足景观效果。

4.3.2 生态袋护岸

生态袋护岸具有抗紫外(UV),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点,同时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能够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的混合物)流失,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得到了有效的保持和及时的补充,使植物穿过袋体自由生长,达到绿化的效果,形成自然生态的边坡。

5 结语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独特的历史,而河流便是这段历史的载体。河流文化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河流水源和水利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沉淀的文化财富,与河流的自然存在共同构成完整的河流生命[2]。在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河流已经形成的动态平衡,在不打破这种平衡的前提下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河流的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对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完善其生态系统的同时,城市的文化也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延续下去,民族的文化也随其进行着传承。

参考文献:

[1] 李明慧,生态护岸技术在清河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A]. 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0

[2] 王盼.河流自然生命的概念及其意义[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