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范文

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5: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

篇1

一、城市公共交通改良的紧迫性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添加了一个明显的符号,那就是机动化程度大大加深。机动化城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与工作办事效率,同时,也刺激着交通产业与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机动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效率的同时,也侵蚀着我们原本舒适的环境。如何将这样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更多的责任落在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中。

公共交通的渠道亟待完善。在公共交通中,我们接触到的渠道无非以下两种——公路公共交通与非公路公共交通。目前,公路公共交通仍是大部分城市所主要依赖的主要公共交通渠道。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公路公共交通建设进展喜人,制度与运营程序也已达到了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此类发达城市,公路公共交通依然存在着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例如,与私人汽车争抢道路,热点线路班次运营力欠缺,公交车辆过于老化,尾气排放不达标,等等。在一些特殊的公路交通中,大站快车、城际公交等的便捷程度与制度化程度相对发达于市区普通公交线路。另外,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地铁与轻轨渐渐成为城市人口越来越喜爱的交通工具,其好处是便捷环保,无惧堵车等。但在建设地下公共交通的同时,各个城市也相继显现出一些问题,包括无视土地条件大兴土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地质伤害,并直接影响到地面交通的通畅。此外,还有调研不完整而随意敲定站点,难以收回成本,等等。

高额的成本透支致使公共交通改良成为紧迫的任务。在一些发达大城市,地铁及轻轨的运力早已超越了地上公共交通,但个别城市在开建地铁车站时,仅仅着重在规划好的潜力地区进行开发,而忽视了真正的需求处。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一些“冷站”、“死站”的产生。虽然随着地铁站的发掘自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但从建设成本与日后收益的平衡关系看,这样的举措并非明智。

人口结构的变化亟需公共交通配套。在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繁杂的人口年龄层次对公共交通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45岁的成年群体和45~65岁的中年群体两个年龄段的公共交通使用者,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完善健康,他们对公共交通没有特殊服务的需求。但是9~18岁的青少年群体与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公共”性则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给人以最鲜明的变化就是城市的行业分工以及区域分工,一个城市拥有若干个功能性区域已经并非新鲜现象。城市功能性区域的发展无疑增长了对交通资源的需求,公共交通服务也应随之而进行自身的改良与完善。

二、城市公共交通改良之我见

交通资源是否能够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公共交通又能在所有交通资源中占据多大的比重,几乎直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与长期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公共交通的改良也应该契合实际需要而进行。

丰富公共交通渠道是不二选择。城市公路公共交通的改良,应主要着眼于市内公交线路的完善,尤其是一些热门线路以及运载量较大的公交线路。丰富这些公共交通渠道的措施大概有二:一方面,增加一些公交线路密集路段的公交专用车道,加大处罚私人汽车占用公共交通用道的力度。这一点不仅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交通意识,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另一方面,增设公交班次。对那些连接新老城区关键地段的公交线路,由于其运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新老城区衔接的通畅与否,所以政府应连同相应的公交公司,增派这些路段的车辆班次,真正实现公共交通便民利民,以及对城市建设的提升。在非公路公共交通的选择中,需要一个完整而合理的眼光,以审慎的态度推进,使之成为一种可接受的公共交通渠道资源。

交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成本因素。环保成本是目前公共交通成本中最重要的环节,解决环保成本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实现公交客车的更新换代。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付出成本的行动,但是其带来的收益却是能够超越投入的,同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地下交通造价昂贵,运营及维护成本大。因此,从建设成本上考虑,建设地下交通应该着重考虑实用性与承受力,而不能为了追求“政绩”以及刻意发展某一区域而形成建设成本的透支。

根据城市人口结构增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首先,针对学生群体,引入校车概念。校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面公共交通,为学生提供了相比其他地面公共交通更为便捷、安全、舒适的条件。所以不妨将在欧洲已经非常完善健全的城市校车概念引入我国,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公共交通中的一些不便对青少年群体的不良影响。其次,为老人增设专车。由于老年人的出行时间一般集中在上班高峰段的末尾和中午之前,此时,其他年龄段公民已进入了各自的岗位。所以在该时间段中,完全可以开辟一些热门公交路线的“老人专车”,凭老年证或老年卡乘坐。此种改良办法显示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体现了尊老敬老的美德。最后,根据城市功能区的划分,灵活变通。未来的城市居民居住地很可能与工作区相隔很远,根据这样的职业需求,城市公共交通理应推出一些联通居住区域与功能性区域的公共交通线路。而且为了保证使用该线路的市民能够克服因路程较长而带来的距离感,这种区域班车途中可以不上客,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快捷及时。同时,为了照顾特殊时段的工作人员,可以开通特殊时段公共交通。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夜间公交及地下交通还很不完善,相对完备的夜间公共交通也是公共交通改良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政府在公共交通改良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作为行政服务的主体,理应在公共交通改良中担当主角,有所作为。一方面,增加政府对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在规划、用地、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立科学的政府补偿评估制度,使财政补偿真正补给政策性亏损,为社会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多种承包商共同运营。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对于公共事务不再“一锅端”、“一把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政府可以集中精力于一些更重要的社会公共事务,强化服务职能,同时,非公运营商在价格制定、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要优于政府垄断行为。公共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备日常需求大、面向人群广、服务质量高等特点。如果这样的公共事务完全由政府来承担,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所以多种承包商共同运营公共交通就成为一个鲜明的改良城市公共交通的手段。

以南京为例,南京的地面公交共有四大运营商承担服务,其好处有以下三点:一是打破了垄断,形成了市场竞争。因为几家公司在某一路段有共同的路线,所以不赶时间的人群乘坐哪家公司的公交车便成了竞争的焦点,这促进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二是竞争后带来的价格战导致政府频繁召开听证会。这种良性竞争促进了官民和谐。三是便利于民。多种运营承包商开通多条线路,使得老百姓出行有更多的选择,从而缩减了出行时间。放开渠道而使多种承包商共同运营公共交通,是政府为改良城市公共交通而进行的一个成功干预行为,不仅提高了社会整体的出行效率,也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在公共交通需求越来越迫切的今天,地铁成为不亚于地面公交的一个公共运输载体。在一些大型城市,地铁的每日运营量早已超过了地面公交,成为城市第一大公共交通主体。但是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大城市的地铁线路仍然紧紧掌控在政府手中,即使一些城市成立了“地铁集团”这样的有限公司承担运营服务,但其根本却依然是政府主导。如今城市扩张越来越快,地铁线路也越来越多,如果政府能在地铁的运营中放开限制,用招标的方式引进一些非公有机构进行运营管理,那么完全可以提高不少地铁的运转效率,从而达到在政府干预中实现公共交通改良的目的。

调节城市公共交通价格。政府应按照基于成本定价的原则,综合考虑车辆档次、服务质量、乘车距离等因素,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票价体系,制定群众能接受、企业不亏损、财政能承担的城市公共交通价格。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票价,应当进行价格听证。城市公共交通票价低于正常运营成本的,政府应对低于正常运营成本部分给予补贴。鼓励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内部换乘,并可享有一定幅度的票价优惠,吸引更多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政府干预中确定更加符合群众出行需要的公共交通价格体系,是对公共交通进行改良的有效措施。

篇2

一、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及地位

城市公共交通是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包括快速公交、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及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是公共运输的子系统,“公共”二字是相对与专用(或私有)的交通工具而言的。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64号文明确提出,要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二、公交优先的理念及内涵

国际公共交通协会(UITP)《罗马宣言》指出:“公共交通必须有专用车道,以此保证公共交通更加快速、更加可靠。弄清交通的基本原则,交通系统的组织应满足最广泛的社会需要,并为大多数市民提供可持续的交通选择。”因此,在城市首先要优先发展道路利用率高、污染轻的公共交通。《罗马宣言》是当代全球性的城市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形成的标志性文件,被称之为“公交优先”的理念。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5〕46号),2006年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政策,即在我国实现了“公交优先的理念”向“公交优先的政策”的转变。64号文对“公交优先”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

公交优先的基本内涵是: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要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经济扶持);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确立公交优先发展的序列;在交通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上,确立公交优先的权利。

具体说,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安排要优先,道路通行公交要有优先权,交通管制措施上要保证公交优先放行,公共财政转移要保证公共交通优先。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总体目标及关键指标

(一)建设部在2004年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的总体目标。关键指标如下:

1.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90%以上;

2.站点覆盖率按300米半径计算,建成区大于50%,中心城区大于70%;

3.特大城市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5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大中城市建成区任意两点间公共交通可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在20%以上。

(二)368号文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基本形成,较好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的总体目标。关键指标如下:

1.到2015年

①市区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60%以上;

②市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2标台以上,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达到50%以上。

2.到2020年

①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达到16标台以上,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70%以上,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

②市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参照上述指标和地方实际,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三)建设部2004年提出总体目标与64号文和368号文总体目标及关键指标的异同点。

1.两者都是以5年为时间单位,在总体目标中两者都提出了“确立主体地位”的总体目标,而后者追加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基本形成,较好满足公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目标表述;

2.前者的政策概念中包含了出租车和轮渡,而368号文政策概念中没有提及出租车和轮渡,却加上了“现代有轨电车”;

3.两者对站点覆盖率都提出了要求,前者是按300米半径计算,后者是按500米半径计算,10年前是50%~70%的覆盖率,而368号文是100%的覆盖率;

4.前者的指标偏重于“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和准点率”,而后者的指标偏重于“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和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提出的“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和准点率”偏重考核对象是公交公司,强调的是“公交优秀”;而368号文“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和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 偏重考核对象是地方城市政府,强调了“公交优先”首先是地方城市政府的职责。

四、368号文的一些主要指标

(一)出行快捷性指标。

1.力争到2020年,全国快速公交系统线网运营总里程达到5000公里;

2.力争到2020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车道总里程达到15000公里;

(二)交通智能指标。

1.到2015年,市区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基本建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

2.到2020年,市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全面建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

五、368号文对公交车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加快发展安全性能高、乘坐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推广应用大容量、低地板公交车辆和空调车。这一条释放的信号是“安全性能高、乘坐舒适的”车辆具体指的就是符合“大、低、空”要求的车辆。

2.加快车辆更新改造和升级步伐,加快淘汰安全性能差、排放标准低的老旧车辆。这一条释放的信号是公交企业采购公交车的数量会明显加大。

3.加快车型选择等方面标准规范的制修订进程;完善公交车辆技术准入和维修检测制度,保障城市公交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这一条释放的信号是公交企业采购公交车的车辆不仅要求“大、低、空”,同时要求外形是“方基调、小圆角”,并且会将这些要求上升到“车型选择”标准中。

4.积极推进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在公共交通行业的示范和应用,完善支持政策和配套设施,提高低能耗、低排放、清洁燃料等车辆应用比例。这一条释放的信号是推进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的进程,每一年会按比例提高。

5.积极推广应用无障碍化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完善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乘用。这一条是对公交车辆的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64号文是公交企业的福音,368号文对客车厂家是极大的利好政策

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报告,免征新购置的公共汽车电车的车辆购置税和依法减征或者减免公共交通车船税这两项,政府一年就为全国公交企业减少税费支出达150个亿;64号文明确了“对公交企业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经营偏冷的线路予以补贴”;64号文还提出了“建立公共汽车交通企业职工工资正常机制”。这些都是64号文为公交企业带来的直接的好处。

而368号文对客车厂家是极大的利好政策。

1.368号文要求,到2015年市区(按工作生活在城区以内的人口数,不含郊区农村人口的统计口径计算)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要达到15标台以上,据统计全国有上海等9个城市。

2.368号文要求,到2015年市区(按工作生活在城区以内的人口数,不含郊区农村人口的统计口径计算)人口100至300万以上的城市,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要达到15标台以上,据统计全国有西安等47个城市。

3.368号文要求,30万至100万以下的城市(按工作生活在城区以内的人口数,不含郊区农村人口的统计口径计算),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要达到10标台以上,据统计全国有柳州等53个城市。

七、研究结论

(一)确定公交主体地位的任务十分艰巨。

建设部在2004年就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的总体目标;2013年交通部重提到2020年,基本确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基本形成。这说明确定公交主体地位的任务十分艰巨,前面已经用了近10年,必须再用10年才能基本上确立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衡量“主体地位”是否确立的关键指标有3个,第一个指标是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第二个指标是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第三个指标是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

这三个指标能不能实现的难点是资金能否落实到位。不过“十二五”的“公交主体地位”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城市政府,而不是公交企业,同时中央政府已经将这项工作纳于地方城市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应该说这比以往的情况要好得多。

(二)目前交通部推进“公交优先”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交通部正式接管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职能5年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推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了实质的成果。如:免征新购置的公共汽车电车的车辆购置税、依法减征或者减免公共交通车船税、落实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成品油的补贴政策等具体政策基本到位。2012年12月国务院的《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即64号文,这是个“国”字号的文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无条件贯彻、执行,责任主体已经上升到了国务院和地方城市人民政府。2013年6月18日,交通运输部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即368号文。这样的力度和进度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

(三)公交客车厂家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根据交通部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所述:

1.“十一五”末公交客车的市场保有量约40万辆,“十二五”期间现有公交客车将有70%需要更新,总量约为28万辆(40×70%);

2.“十二五”末,全国公共汽电车保有总量达60万辆,较2010年新增约20万辆;

3.“十一五”末公交客车的年销量还不到6万辆,“十二五”期间平均年需求量将达到9.6万辆。

篇3

关键词:城市公交;企业管理模式;市场经济

城市公共交通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同时,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能力、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一、部分城市公交现有经营模式

1、本集团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仍然是一个企业集资金,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是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统一规划设置,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有利于行业管理。然而,本集团管理层也有一些缺点:缺乏必要的竞争,阻碍了公共交通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公共交通企业的发展和完善,其在短期内增长速度将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2、个别合伙操作类型。在中国,新兴小城市,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在大型和中型的城市,也有个别承包经营,股份制经营。承包经营工作为培育公交市场,解决国有公交公司的资金短缺,扩大就业,方便居民出行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个体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基础上主管部门不一致,缺乏足够监督,公交市场混乱,服务质量差,票价不一,投诉不断,在中国的大型和中型的城市,个人承包经营正逐步消失。

3、实行市场准入,政府授权经营的模式。这是在公车改革者的青睐,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在任何企业投资,并响应政府的承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线路,由政府授予一定的经营期限的经营权。这种方法已经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客车市场,促进了客车市场的繁荣。但是,缺点是:旅游增长率超过车辆的增长速度,市场竞争秩序颠倒,企业数量过多,市场过分分割,与公交市场的有序竞争是不相容的。

二、明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的大方向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为世界所公认,会带来方便,为社会解决就业,带动业务发展,促进城市的人流,货流,以确保社会的稳定,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政府部门必须树立优先发展的意识。美国和法国的公共交通将是现在中国发展的借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必然具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外部模式总是执行政府补贴政策,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深刻的启迪。香港仅仅是一个海岛城市,普通人的收入能买得起福利公共汽车票价,中国大部分地区,它是没有可能的票价收入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建立,只有在政府补贴的企业,它可能会成长和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投入与产出比从表面上看不合算,但是,光看表面现象,这是不够的,但综合起来看,从长远来看,产出远远大于投资。这个未来的综合收益受益人事整个城市,所有市民,所以让其他非国有企业经营城市公交车,在中国,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就不能享受这种综合收益,这是不能获利的。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可以参考法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巩固国有总线客运市场的控制力,发挥骨干企业影响力和动力,真正发挥其在城市客运的主导地位。在国家发展基金模式下,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特点的非国有经济,有条件地允许适当的干预,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中,以促进国有公共交通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城市公交的最终受益者是所有的人,可通过税收的方式,收集公共交通税,公交公司发展基金也建立起来,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挖掘潜力,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效率。国家可以派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公共交通企业的财务监督,确保企业的收入和支出的透明。公交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综合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补贴的情况下,公司债券可能被政府发出的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三、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和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要达到平稳发展,这是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法律和监管制度,以保证企业向前发展的法律制度。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必须要有政策的优先次序,关于补贴的法律和法规要有明确规定。有没有法律保障,这也造成了中国客车市场吸引投资不畅等问题。当然,随着外资的进入客车市场,不要沉迷于大约只为钱,要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管理国有企业,严格管理制度。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服务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准入制度,统一价格收费制度。中国目前的政策是不完美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监管,各界人民的生活管理委员会的企业,这是中国客车市场的混乱的原因之一。

缺乏公共交通的管理。各级政府必须控制总体路线,依法行政,减少盲目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分离,政府调控的目标为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与有效竞争为导向。

四、一个城市的公交车达到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标

1、实践已经证明,市场分割会造成一定的混乱,不利于充分利用资源。要确保国有公交公司的垄断的情况,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在税收补贴的情况下,国有的公交公司能够平衡的业务可以继续发展,所有的管理和监督部门的公共运输管理委员会,广大市民适当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当然,中国的地区和城市经济不是很发达的,由于缺乏财政资源,公共交通发展坚持政府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政策,市场融资和债务对权益,积极吸收和利用非国有资本,使产权多元化;公交公司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2、在未来城市改革的公共交通的商业模式的全面分析下,在上述背景的情况下,我觉得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建立国有公交公司股份制,实行员工持股,建立一个社会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挂钩的模式,紧凑型集团化管理系统。使员工与企业形成财产关系,员工持股,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增强员工对企业形象和企业资产的担忧,调动员工关心企业长远发展的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运作的监督,形成一个新的资本运作机制,激励工作人员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五、紧凑型集团化,进一步做好服务

1、建立国有公交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基层权力相对较小,从而使本集团的业务政策和决策能够落实到位的有效实施。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范围,优化合理设置职能部室,统一决策,设立投资、监控和资产管理中心的总部,管理基层的单位,以降低成本和社会明确各单位的职责范围,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内部管理行为,明确职责,以确保有效的决策和管理的责任。

2、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员工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不错的员工,作风硬,技术精,有纪律的员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大力开展标准化服务,工人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交公司的生命力只有通过大胆改革,企业才可以生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公交公司会出现新的面貌。这不仅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祖康、顾保南,交通运输工程导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何雄,城乡交通一体化实施矛盾和对策分析[J],综合交通,2008(7)

篇4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交通对城市拓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管理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机动车拥有量的迅猛增长,“行车难、停车难”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的一种通病,交通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区的实际情况,从分析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道路交通管理是对在道路范围内的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统一管理,即道路交通管理职能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以道路为基础条件而移动的人流和车流,进行合理的限制和科学的组织疏导,以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在运动中产生的矛盾,保障交通安全、有序、畅通的组织活动。简言之,道路交通管理就是对人、车、路、环境构成的道路交通系统实施统一管理。但是道路交通系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事故频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二是交通堵塞严重,导致出行时间增加,能源消耗加大;三是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四是间接导致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被无效地使用;五是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的质量,给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2解决道路交通系统存在问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二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建与扩建,提高道路本身的承载能力;三是通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改善现有的交通系统,使其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1.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种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现代化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以信息灵敏、快速反应为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满足了这个要求。

二是道路交通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取得的效果比第一种更好,比第二种更经济。

三是将信息技术用于道路交通管理能够使道路交通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根据控制区域的道路交通流的变化,及时调整交通控制信号参数,同时将交通状况及时反馈给交通出行者,让其根据交通状况调整自己的交通出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警力,将用于静态管理的警力用于动态管理。

五是将信息技术用于交通管理可以降低民警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六是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保证道路交通管理更加科学、准确、合理。因此,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是改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系统效能的有效手段,是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2.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2.1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公共事业,又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比较不繁多的城市,大多数常以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和轻轨和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来比较,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运载乘客数少、速度不高、技术性很差、消耗能量大、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达到增大输送的能力,也只能增加输送车的数量,从而也造成交通拥挤,运载速度降低。投入的机动车越多,交通拥挤就越重,这样就产生了往复不良的循环。公共交通结构简单造成了出行速率下降、空气质量降低、停车场场地缺乏等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市民生活的质量。特大城市中轨道交通、地上公汽车和小汽车3种交通运载方式中,价值最高是轨道交通,地上公交随后,小汽车价值最低。小汽车出行是满意度最高的,但是没有畅通这一前提,则满意度丧失。公共汽车是普通的大众的交通工具,容纳性大、承载客多的特点。比方在4米宽的机动车道上,小汽车每小时最多乘坐3700人通过;公共交通客车在没饱和的状态下,每小时载60000人,是小汽车的17倍。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在使用路面上节约十几倍,对交通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小汽车。

2.2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另一出路

以前解决拥堵的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是多建公路,有立交桥与高架路,来承受汽车的运行能力,增大运行速度,这还是很难规避交通的束缚,致使通行不顺畅,增加社会投入的成本。城市轨道交通隶属城市公共交通范围,轨道交通运行的过程里,不会受别的交通车辆的影响,也不受到路口拥堵等方面的影响,至始至终都保有准确的、快捷的、高速度的运行状态。而在城市中的一般的公共交通,会受到城市的道路方面条件的约束,和其他机动车车辆混行,一般公交的运载能力不抵轨道交通,并且通行时间和达到站点时间很不准时。一般公共交通的运行能力,每h单次运载力能达到1万人次,但是轨道交通每h单次运载力高达5~6万人次。轨道交通是容纳量大、污染率低、高效的绿色的交通运行方式。从道路通行无阻和舒服度看来,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对比来说,轨道交通出行需求满意评价度最高,可是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需要耗费的成本相对来说比别的要高,在整个社会发展向好,资金比较充沛的情况下,这一点小小的制约难不到现代的人们对改善交通的理念。

2.3加强城市定向交通规划

要大力倡导公共交通是众多出行方式最佳之选。这主要是引导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放弃自己的汽车,换乘公共交通。所以,一定要提高公共交通载客能力和经济上的收益。发展公共交通上,运载量大的快速轨道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与此同时发展汽车电车等多式的公交,用出租车作为辅助。容量大容纳人数多是轨道交通的好处所在,准时快速便捷,可靠安全舒服,可以有不同的路段的地上交通和土地提供,在地上、高架桥上、地底下三种交通方式里面选择一项。科学规范的轨道交通规定和策划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关键点,所以一定要确定适合的路线网络。公共汽车的线路,路线网要合理的分布,要比较高的效率、便捷的换乘、低廉价格等,公共汽车是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帮扶不同的交通单元和轨道交通终点站点与城市边区的联系,作为轨道交通的客流的疏散和提供之作用。

2.4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智能化交通

智能化的交通是发展交通的必然的趋势,随着IT的高速迅猛发展,智能的交通的发展理念正走向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与交通需求的管理,公共交通的服务和道路交通管理,这都将由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一体化。智能公共交通的优点在于,它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到了交通运输领域,通过及时有效的传递交通的信息,像是公共交通的服务信息,行车路线的引导信息以及停车信息等等,市民能随时知道整个城市的交通路况状态,享受无缝隙的交通服务。我国的智能交通在一些沿海开放城市已开始启动。

3.结语

交通信息化建设以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为宗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决客观现实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高交通持续综合竞争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智辉.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9).

篇5

当然,在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中,都没有忽略公交系统。比如,广州市在4月决定对于外地车实施限行的同时,还同步制定了七大配套措施以方便出行;按照2006年的规划,北京市在2006年至2010年间,总共投资715亿元建设公共交通体系,等等。

一方面是公关交通体系的巨额投资,一方面又是各种各样的限购限行的措施不断。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交通体系如果足够发达,那么私家车出行的数量与频次就会降低。但是,中国的城市却出现了双增长的现实悖论。

要解释这种悖论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必须分析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投资的增长是否对于私家车出行真的能够起到替代作用。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许多城市虽然每年都将大量的资金注入到了公交系统之中,但是公交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却不能让现有私家车主满意,从而不能将这些车主从私家车使用中“挤压”出来。

许多人都在说中国的公交系统缺乏效率,不过大多数人所讲的这种效率是公交系统的便利性。比如小区、工作场所与公交站点之间的距离过远等。但是,公交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是这些。如果将公交系统作为一种服务机构或者企业的话,那么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作为提供服务产品的公交系统,所面对的消费者是哪些人群呢?从目前各个城市解决交通拥堵与环境污染的角度去看的话,公交系统的服务对象或者它们的消费者就是在这个城市中的所有人群。

显然,中国城市中的公交系统与私家车所面对的消费人群并不重合,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即使中国各个城市再投入更多的资金发展公交系统,其对于私家车的挤出效应,基本上很难实现。

中国的公交系统现实所面对的消费人群是各城市中的中低端消费人群,而私家车主则是中高端以上的人群。比如许多城市地铁的作用特别单一,就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这就很难吸引各阶层的人乘坐地铁。

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地铁系统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网络,更是一个以地铁为枢纽的地下社会,功能齐全,服务周到,质量上乘,应有尽有。齐全舒适的服务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地下,从而增加了地铁乘坐的机会以及舒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