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蒙氏数学意义范文

蒙氏数学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蒙氏数学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蒙氏数学意义

篇1

论文摘要: 在阐述了知识管理内涵及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谈了蒙医学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蒙医学校图书馆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是学校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服务机构,积极构建知识管理机制,加强知识管理,能有效的增强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学 校教学、科研及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哲学式发展,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理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认识,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及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的核心内 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客观知识 和组织管理活动;②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③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应用或创新的过程。

2 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有4个主要组成部分:①事物:与知识有关的东西,例如文本,图画,录像带和录 音等;②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通讯、储存技术;③人员:创造、保存和使用知识 的人;④过程:知识的产生、储存、获取或使用。实施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检测这4个组成 部分在4个应用领域里的作用,这4个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知识,知识的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知识的创造和使 用过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控制,使知识能够顺利地交流、传播和利用、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2 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创新是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管理创新是知识创新的保障。对知识资本的有 效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知识,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图书馆的发展来源于知识的创新,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2.3 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人是知识的载体,无论是知识的获取、加工、转移,还是知识的利用、创新,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人的核心作用还体现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管理对人的管理包括提供 广泛的知识来源,建立良好的组织形式,促进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在人才教育,人才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蒙医学校的知识用户为教学第一线教师、学 生及教职员工,图书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知识管理,对知识用户的管理不可忽视。

2.4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

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极大地提高图书馆手工编码、储存、传播、利用的速度,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使知识共享成为可能。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发展,共享知识的行为环 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因此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必备的条件和工具。

3 蒙医学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实施知识管理,以求得图书馆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但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实施知识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施知识管理 涉及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知识管理具有以下原则和特征: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人与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知识管理与人事密切相关,知识管理要求专门知识管理人员。因为共享和 使用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行为,知识管理意味着改善知识工作的流程,而获取知识只不过是开始,因此知识管理没有尽头。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 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共享。它致力于将智力资本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蒙医学校图书馆属于专业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的现代化要求图书馆持续发展,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要求引进先进管理模式。

3.1 构建蒙医、蒙药、蒙护知识库

知识库不同于数据库和信息库,知识库中既储存结构化的内容又储存非结构的内容。从技术角度看,知识库可以定义为“信息十相互关系十有关背景的信息库十先进的搜索功能。”构建知识库并使其发挥作用,是知识组织管理的基础。

从蒙医学校的特殊角度出发,构建蒙医、蒙药、蒙护知识库是学校组织和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馆藏文献必须有特色,为特色服务奠定知识资源保障基础。立足本校,对于学校的 学科设置重大科研项目等进行充分调研,除日常的文献外。还要注重古籍文献、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网络等,及各种学术论文、专题会议文集、科技报告等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和 管理,特别是新型的、动态的信息资源更应收集,保证学校知识增长的延续性。

3.2 为蒙医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

知识的创新和教学水平提高的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专门机构,是知识[CM(22]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利用师生员工最容易接受的手段,如网络、电话、传真等为他们服务。为知识创新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是蒙医学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和直接参与 科技创新是最好的途径。

3.3 构建蒙医学校知识管理的团队

对图书管理人员智力开发的投入是构建知识管理团队的重要手段。把管理人员视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图书管理人员是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的导航者, 是知识资源与知识用户之间的桥梁。图书馆的作用依靠馆员才能得以扩大和增强,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以有效的知识管理为保障,其中知识工作者是最活跃的因素。构建高效的创造 型和智能型的知识管理团队需要在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发挥其才能。

3.4 促进医学知识交流和共享

篇2

音乐学专业:培养掌握音乐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技能,具备教学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音乐教育教学与研究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其他音乐工作者。

舞蹈学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专业的理论和技能,具有较高的表演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及艺术教学工作者。

二、招生专业与计划

1、音乐学50名:声乐、钢琴、手风琴、器乐(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打击乐)。(限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地)考生;

2、舞蹈学专业10名(限山西、河北等地)考生。

注:上述所有招生专业均为本科,学制四年。最后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办公室公布的计划为准。

学费标准:7000元/年。

三、招生对象与要求

按照各省市2015年有关招生政策规定执行。

舞蹈专业考生年龄限22周岁以下(1993年9月以后出生)。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男生身高1.70米以上。

四、报名办法

考生需持户口所在地教育招生考试机构印发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到我校指定地点报名,并参加专业考试。没有《艺术类专业考试准考证》及二代身份证的考生,不能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报名费200元。

五、报名及考试时间

区外考点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招生专业

陕西省: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市)

1月29日—30日

1月31日

     音乐学

甘肃省: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市)

2月1日—2日

2月4日

     音乐学

 

山西省: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太原市)

2月12日—13日

2月13日-14日

音乐学、舞蹈学

河北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石家庄市)

2月28日、3月1日

3月2日—3日

音乐学、舞蹈学

六、考试科目

音乐学:

1、声乐考生演唱自选曲目一首;

2、钢琴、手风琴、器乐考生演奏自选曲目一首;

3、音乐综合考试(视唱、模唱),视唱(五线谱、简谱均可)。

舞蹈专业:

1、基本功测试 (软开度、跳、转、翻、技巧等) ;

2、舞蹈表演测试(2分钟内,伴奏自带);

3、即兴表演测试(按指定音乐即兴起舞,限命题表演)。

七、成绩考核与划线

1.成绩计算办法:

专业成绩总分300分,各专业分值具体分配如下:

音乐学专业:专业考试240分,音乐综合考试60分(视唱40分、模唱20分)。

舞蹈专业:基本功考试150分,舞蹈表演100分,即兴表演50分。

2.划线办法:

各专业的专业成绩达到标准以上者,音乐学、舞蹈学专业分别划线。请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办或教育考试院公布艺术类考试成绩时间,来查询自己的专业成绩。也可于5月18日后登陆imnu.edu.cn查询术科加试合格情况及考试成绩。

八、政审和体检

考生的政审和体检,按照教育部、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九、录取方法

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按照公正、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各省市招生办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专业成绩达到标准以上,文化课达到各省市的分数线以上,各专业分别划线录取。各专业计分办法:专业课成绩按60%计入总分,文化课成绩按40%计入总分,两项成绩相加,按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其他招生录取条件详见《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招生章程》。

十、复查

为确保新生质量,入学后,学校将认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篇3

关键词: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性

一、在游戏中认识图形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实现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有机结合数学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游戏的自主性,即在把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让幼儿玩得开心、学得深入的游戏活动。同时,可开展的游戏活动也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等,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选择难度适宜的游戏,促使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积木是幼儿教学与游戏中经常会使用到的材料,我在开展图形认知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这种材料,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动中,我先让幼儿用积木拼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拼出了摩托车、有的拼出了小房子等,我逐一观察他们的成果,并在游戏的同时进行交流。例如,乐乐用积木搭建出了一栋小房子,我进而引导她一步步地了解不同的图形,让她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另外,我还提出了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为什么这一面要放下面?”“这几个面有什么不同呢?”让乐乐对立体图形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在运动中体会数字

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运动中的“摸爬滚打”有助于幼儿对数学知识的亲身实践,幼儿尤其喜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充分强调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重要价值,认为其能够满足幼儿年龄、心理的需求。对此,教师应该在把握恰当时机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加强基本动作技能训练的同时,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发挥体育与数学结合的积极效果。

以传统的体育运动“拍皮球”为例,很多幼儿刚拿到皮球时,只会盲目地拍球,而不会计数,对数字的敏感性较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具体的数融入体育运动中,让幼儿分别完成“拍一下”“拍多下(具体数字确定)”等动作,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我还指导幼儿自己数数,即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负责监督计数、一个人既拍又数,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最好,在一分钟内拍得最多,然后将监督者与拍球者的计数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有无差异,如果差异过多,那么这一小组则不能获得冠军。在这种竞技体育的引导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计数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绘画中触摸空间

绘画活动本身就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一改原有数学在内容上的枯燥乏味,引导幼儿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绘画活动开展的方式、所能使用的工具、材料都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根据绘画与数学本身的特点,实现这两个领域的充分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幼儿自主探寻,从而获得藏匿在绘画活动之后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活动的艺术价值。

例如,在《帮小动物们找家》的活动中,我首先画了一座由小动物居住的居民楼,给幼儿简单地介绍了怎样辨别楼层,一起数出了这栋楼一共有5层楼、4个单元。这时我再告诉他们,这栋楼里住了很多小动物,请大家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正确的家,并将小动物们画出来。随后我给出了指定的条件:“小兔子住在2单元3楼,小羊家住在1单元2楼,小猪家住在3单元1楼……”“小朋友们,现在谁愿意上台给小兔子送食物呢?”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空间对应思维,在他们完成“找家”活动之后,我又让他们为小动物“派送”食物,即将对应的食物放置到对应的动物之家中。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通过看坐标来迅速找到房间。

四、在观察中形成方位

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不仅能够拉近幼儿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应用性,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真实且具体的问题。另外,观察也是一种自由式学习的方法,避免教师运用成人的思维去禁锢孩子的发展。对此,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生动开放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散步、参观等多类活动中进行主动观察、灵活辨析,从而让幼儿充分感知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指导幼儿形成方位意识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幼儿需要通过自己观察总结,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方位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带幼儿来到操场上,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所站位置的左边有哪些事物、右边有哪些事物,并且还在滑滑梯后面、游戏小屋里等多位置放置一些小物品,让幼儿自己观察寻找。活动后,我让幼儿观察自己家附近有哪些明显的建筑或者是房子的前后分别有什么,通过画图或者是描述的方式在班级进行展示分享。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提高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必须主动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探究式、互动式、游戏式等多种类型的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开放的数学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把握数学的真谛,进一步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赵会颖.浅谈幼儿趣味数学教学[J].幼儿教学研究,2011(8):18-19.

篇4

[关键词] 《野草莓》;梦幻;意识流;救赎

《野草莓》编剧兼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名声显赫的电影剧作家。生命内涵的特征,是他探讨的重要内容。生死、善恶本质与关系;上帝存在与否。《野草莓》就是俯瞰不同视角,从不同时空与方位中阐释这样的问题。影片描写了医学教授埃萨克・波尔格孤僻的性格、冷漠的爱情、痛苦的挣扎和百无聊赖中的自我慰藉,尽管他是在医学科研中取得卓著成就者。影片以波尔格教授到隆德出席荣誉博士授衔仪式旅途梦幻为线索,再现了他灵魂之旅中的不同驿站和对生命内涵的深刻影响。在他生命轨迹的盘旋与前进中,我们看到了那生命之树上的繁花似锦与枯萎凋谢,看到了那灵魂中的自我释放特征与救赎忏悔本能。

一、《野草莓》间的梦幻音符

影片在主人公波尔格生命旅程的终点处拉开帷幕。

一位步履蹒跚、孤独自怨,满目凄凉的老人向我们走来――年迈苍苍,妻子与兄弟姐妹相继去世,儿子与媳妇关系不和,没有后代,没有婚姻,没有爱,没有社会生活圈子,只有与老管家相依为命。他的生命历程在梦幻与蜿蜒盘旋中向我们延伸着。

(一)恐惧的“死尸”梦

夏日清晨,阳光璀璨。街道上冷清,死一般的宁静。

在如怨如诉的影乐声中,波尔格奔波在领奖途中,路过钟表店,但都没有指针,就连怀表的指针也销声匿迹了。下意识听声音时,只有砰砰的心脏跳动的声音,并且越来越快。莫名的恐惧向他袭来。他竭力平静下来,却看见了 一个背影扑向他,他喜出望外地迎接,竟然看见来者没脸,像朽木倒了一样,突然倒地化作一摊血水。突然,在远处飞驰而来一辆马车,无人驾驶,拉着灵柩。突然间,棺材摇晃,摔了下来,马匹挣脱,轮子被扯下,在教授面前四分五裂,又有一双手紧紧抓住他,往棺材里拉,后来,死尸站了起来,教授被吓得魂飞魄散。

呜呼!是一场噩梦,教授扮演了死尸的角色,他全身湿透、冰凉。

(二)温馨的“草莓”梦

教授放弃了乘飞机领奖的决定,开车同女管家和儿媳玛丽安前往。婉转、悠扬的乐曲和着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车子在林荫大道上飞驰,大家喜气洋洋,多么惬意。休息片刻之时,教授儿媳要泡脚,教授则无限留恋那给他留下美好记忆、刻着青春与幸福的草莓地。他在一棵孤零零的老苹果树下坐稳,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个草莓,咀嚼者其中的甘甜。不知不觉中,出现了一个穿着金黄色夏装的少女,婀娜多姿,窈窕妩媚,她叫萨拉,是教授的表妹。她为教授专心致志地采摘草莓,教授心情舒畅,激动不已,却竭力保持沉默――他怕这醉人的风景瞬间即失。忽然,教授的哥哥西格弗里德走到萨拉面前,拉她离开,并且给她一个美丽的吻。但是萨拉知道她已经和波尔格订了婚,她哭了……

后来,教授蓦然发现,他的九个兄弟姐妹和萨拉都给阿隆叔叔过生日,赠送礼物,餐厅里热情洋溢。教授的妹妹拿萨拉和西格弗里德的事情开玩笑,萨拉跑出了屋子。教授与之捉迷藏,又销声匿迹了。他痛苦不堪,怅然若失,呆若木鸡。因为,他的初恋情人居然投入了自己哥哥的怀抱。

(三)沧桑后的恬静梦

歌声依旧,旋律如涛,此起彼伏,悦耳动听。教授在行路途中,梦中又见了三个青年,儿媳妇玛丽安陪他去看望他的老母亲,彼此倾诉昔日的欢乐和今天的孤独。天空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中,他们疲惫不堪,教授梦见在考场被人质问――生命轮回中,是请求宽恕还是罪上加罪?因为教授曾经是冷漠无情的被指控者。控告者是他的亡妻。他还看见亡妻与其他人当着他的面继续作乐,可能就是因为教授在一次外科手术中故意杀害了妻子,所以,才有如此的被报复。

授衔仪式庄严、隆重,乏味、单调。喋喋不休的演说,沉闷冗长的祝词,闹闹哄哄的宴会。之后,教授正要躺下休息时,传来了悠扬的音乐声和歌声,余音袅袅,不绝于耳,令人陶醉。三个青年道别祝贺,萨拉也说为教授而骄傲,承诺爱他到永远。

玛丽安和儿子爱瓦尔德也来了,吻别了教授。仿佛把以前的不愉快忘到九霄云外了。在恬静而均匀的淅淅沥沥雨声中,教授最期盼的就是穿越童年的隧道,寻求幸福与安乐。教授心旷神怡地漫步在别墅和野草莓中间,到处芳香四溢,到处沁人心脾。他和姐妹们唱歌、跳舞、演奏曲子、狂欢不已。他与莎拉握着手,挽着臂,尽情地嬉笑,追逐、放歌……海湾在蓝天、白云映射下金装熠熠。教授看见了垂钓的父亲、神情悠然自得的母亲,她在专注地看书……

教授多么想高歌一曲以表现心中的欢畅,但胸口沉闷,无论怎么都喊不出声。但是,聊以的是双亲毕竟与他微笑、招手、含情脉脉……

二、伯格曼美学意识流中的心灵救赎

毋庸置疑,电影主人公埃萨克・波尔格的身上,有导演的影子。英格玛・伯格曼的“主观电影”,不仅仅为作者赢得了显赫的国际声誉,而且进入了现代艺术电影经典名作的行列。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无处不有荒诞、无稽、自私、贪婪、残忍、孤独、痛苦、矛盾冲突、精神危机等弊端,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电影艺术,用意识流手法深入探究人的心路轨迹,开启思维的闸门,敞开心灵的窗口,他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还要领先,这也是他在世界艺术电影大师中捷足先登、备受推崇的原因。20世纪是英格玛・伯格曼创作的黄金时代,除《野草莓》在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和西伯林国际电影节获奖外,还有不少辉煌成就。如《夏夜的微笑》获“诗意幽默奖”;《魔术师》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沉默》获瑞典电影学院颁发的金甲虫奖。电影导演的连连获奖,在电影史上也凤毛麟角。

《野草莓》是导演美学意识流路线的再现。伯格曼诞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是虔诚的路德派教徒。浓郁的宗教气氛和接近严酷的家教,影响着他性格的走向,比如孤独、自卑、逆反心理等,都不能不对她电影的创作起着导向作用。他的电影多是编导一体,多是自传体。他还有创作的群体、出类拔萃的摄影师、演员、美术、服装设计师等,这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野草莓》中埃萨克・波尔格是伯格曼的化身,埃萨克孤独、冷漠、痛苦,他与母亲、儿子、儿媳、女管家都不和谐,都不沟通。他一生多年行医,解除了不少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他们的生命,也获得了卓越成就,但却感到生命空虚,内心寂寞,最后孤独死去。死亡,是伯格曼偏爱的主题。他的主人公大都命运坎坷,生而不幸。他以温馨、优美的调子写了埃萨克的死,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影片告诉观众,埃萨克的婚姻多么不幸!惟一爱他的小表妹被哥哥霸占了,因为他的冷漠和自私,他走不进她的心灵,投入不了她的怀抱。

伊萨克领奖的梦幻,是他生命历程的轨迹。是他婚姻、家庭、事业、亲朋关系、性格、归宿等的写照。那第一个 恐惧的梦,代表着主人公临死前的恐惧,他面容憔悴,身形佝偻,内心空虚,那是死亡的阴影走近他的象征。钟表指针走动表示时间的推移,然而,却没了时间界限,象征着老教授生命的终点已到,时间已经不属于他了。那噩梦,或许是教授死亡前的心理写照吧?

梦幻是伯格曼的重要剧作元素之一。借助于梦,剖析人的心理层面,可以深入到心灵、意识和下意识的一切领域中,可以不受理性、逻辑、顺序、时空等束缚。所以,《野草莓》主人公领奖过程中的梦幻,就是他生命中的感情驿站。

影片梦幻中还有玛丽安和丈夫艾瓦尔德不要孩子实质的写照。是因为艾瓦尔德认为自己就是悲惨婚姻的产物,活着倒不如选择死亡。他认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荒谬的,给世界增添新的受害者更是荒谬的……”他要求死亡,彻头彻尾的死亡。但是,影片结尾,他们和睦了,小天使出生了。大概,是伯格曼心灵救赎的一个音符。可能,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存在主义思潮还没有在西方电影艺术中形成大气候有关。伯格曼此时也从内心的写实或半写实走向了现代主义。还有,当玛丽安与教授同去领奖途中谴责他的自私、暴躁、对妻儿无爱等,导致老人重新反思自我,中途去看故园,母亲,或许也是自我救赎的印迹吧。

三、《野草莓》的艺术手法

(一)多层面的复调结构

《野草莓》打破了电影传统的线性结构,主题多,线索多,层面多。时空交错多。老教授去领奖,时间从今天到明天。它的深沉结构是主人公在自己广袤无垠的心理空间自由驰骋,时间从今天到昨天,老年到童年。两条线索交错出现,或并列,或对列,或跳跃。事件性质由痛苦到幸福,由恐惧到 恬静舒适。内容有家庭、婚姻、孩子、朋友、事业、成就、性格、归宿……其中与主题最挂钩的就是在野草莓地中年迈的埃萨克与年轻的莎拉追逐的场面,导演描绘的 画面有过去,有现在,有梦幻,有现实,有爱的情愫、有悔恨的泪水,这些本来无法对话的内容,顷刻间那么自如地串联在了一个“项链”上,那么的美丽,都闪着熠熠光辉……无疑,这是编导的独创,扩大了电影表现的领域与可能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和层次。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现代意识流的融合,是电影艺术的开拓和创新。

(二)隐喻与象征手法

《野草莓》中有丰富的隐喻与象征。噩梦象征着末日的来临;钟表与怀表的指针不动,象征着教授生命的时间结束了。“死尸”象征着老教授心理已经腐朽,身体也将腐朽。“野草莓”是教授爱的象征,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命、爱情、初恋、幸福、光明、理想、下一代……在《野草莓》中,

伯格曼超现实的追求在费希尔的摄影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变幻多端的影调处理反映出主人公的焦灼不安、恐惧万分、渴求爱情、期盼自由、潇洒、活泼、开朗的不同心境。这位擅长黑白摄影的著名摄影师与伯格曼有10年的合作生涯,一直在和谐、默契中前进,达到了高度融合的程度。

总之,《野草莓》的领奖之旅与心灵之旅,是伯格曼心路的延伸,是他救赎思想的再现。在死亡与麻木中,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与光明,主人公与母亲团聚了,儿子和儿媳妇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新生一代将要诞生了,他也找到了初恋了,他们在“野草莓”间吮吸着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大自然的温馨与撒播的芳香。它是伯格曼的杰作,是瑞典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 仲呈祥.时代呼唤电视艺术美学[N].人民日报,2000-10-07.

篇5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 介入视角 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80-01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增加,这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许多跨国公司都基于产学研联盟的视角进行了技术转移,通过进行技术转移,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提高,从而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转移,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我国,意义十分重大。

一、技术转移和产学研联盟的基本定义

1.技术转移的定义

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接受先进技术拥有企业的转移的过程,就是技术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转移方和技术的接收方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那么进行转移的相关技术知识自然就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客体,这些技术知识是技术转移的接受方渴望得到的,同时也是转移方希望能够转让出去的知识,通过进行技术转移,双方都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然而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技术的流动,而是只有在技术接收方完全将转移的技术知识全部接受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技术转移行为,技术转移也才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产学研联盟的定义

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将彼此之间的技术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的过程就是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中的“产”“学”“研”分别指的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各大高校、和相应的研究机构。因此,产学研联盟的主体就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而政府机关只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参与,但并不是产学研联盟的主体。而进行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移模式

1.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企业合作研发联盟

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建立的联盟实际上是一种高标准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联盟的产生多是在旗鼓相当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很多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之间都会进行技术上的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而那些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技术转移,无非只是想开脱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技术转让没能让中国企业获得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就变得十分必要。

2.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指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已经研究成功之后,再将这部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发达国家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要开拓国外市场,中国的外企就是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而将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中国,自然也就降低了运输成本,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转让方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的,但是对于技术的接收方却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效益科研。

三、基于产学研介入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1.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下的合作研发模式选择

1.1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产学研联盟是企业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技术上的联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进行合作研发,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一种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

1.2提高联盟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

进行产业联盟的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在企业间的合作联盟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这项能力可以让联盟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有所减少,这个能力的决定因素有企业的学习、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讨价还价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2.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让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的技术转移,这样就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已经建立的产学研联盟组织对国外的技术转让的技术进行吸收,我国一些企业在吸收跨国企业转让的先进技术时,就可以利用产学研联盟的最大优势,对于技术当中不能理解的部分可以求助相关人员,这样就降低了技术吸收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假设

假定A企业和B企业在进行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之前,A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接收方,已经先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产学研联盟,这对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产学研联盟建立之后,A企业经过技术转移之后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仍然与B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两个企业之间依然不是同一水平上的;B企业和A企业的各自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联盟的模式。如果B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概率是x,那么转让研发联盟的概率就是1-x,相应的A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的概率是y,那么选择技术转让的概率就是1-y。

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后,也促进了A、B企业所在的群体的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从而降低了联盟企业的成本,提高了联盟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进行联盟的国家的国门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企业基于产学研联盟转移视角下进行技术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文中通过设定假设,可以看出在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之前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能够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这就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改变以往技术转移中的劣势地位,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涨。

参考文献

[1]吕萃婕.中外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张国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蒙氏数学教育 ; 小学化

当我们走进蒙氏工作室,首先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工作柜上所有形形的教具,当大家去浏览教具的时候,也不难发现数学区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板,有些人因为不了解这些教具所蕴含的意义而给它加上了“小学化”的标签。

一、蒙特梭利数学教具设计背景

我们所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这还需要我们看看蒙特梭利博士与这套数学教具的渊源。蒙特梭利因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在十三岁时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而在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为了更好的学习数学,她在十六岁进入达文奇工科大学学习。这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在她一生的实践和讲学中,她整理和设计了很多教具,她设计的每一份教具都蕴含着深刻的涵义。这些教具涉及的领域是很广阔的。老师要根据儿童的需求,不断地制作新的教具。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她选择感官与数学这两个领域,制作了大量的教具,几乎世界通用。蒙特梭利博士把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最难学、最难懂的学科变成了最有趣、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真正让人觉得“学习数学是有趣的,是需要方法的,孩子的数学心智是可以激发的。”

二、对蒙特梭利数学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加、减、乘、除”运算板时,因为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操作,会用我们成人的经历和自己的固有模式去看待这份教具,因为我们学习数学的经历就是死记公式,按部就班的执行运算方式,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这门学科是很枯燥和另人苦恼的,甚至有些人还因为数学学不好而受到过不同的“惩罚”。这些我们头脑里根深谛固的思想会影响我们对蒙氏数学教具的明确认识。

在大家的周围生活中,也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你发现孩子喜欢音乐、喜欢语言、喜欢绘画,惟独数学,无论那方面的书籍,除了走迷宫孩子喜欢,学认数、学加减孩子特别讨厌,其实这是孩子的通病。正如世界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大自然为孩子准备了学习知识的一切环境、语言、绘画、音乐等,(令成人最感到头疼的语言其实就是孩子由生活环境中不断吸收到别人的声音而学会的),但却没有展现数学的精密、准确和秩序,幼儿数学的倾向缺乏萌芽的机会,因而感到痛苦,并成为日后进步的障碍。”

三、数学教育背后的意义

世界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认为数学不仅仅是用来学习知识,用来生活的工具,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严密、精确的秩序心。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从小塑造。在孩子的心智定型前进行塑造和培养会有更好的效果,而且要配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秩序心的一门学问。数学教育的学习使孩子们进入了深度思考的阶段,在这里,蒙特梭利博士告诉我们:“人与生俱来就有数学心智”。她认为秩序感是人的本能,只是由于环境和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各种差异。所以后天的教育环境对启发幼儿数学心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是简单的、机械地背诵识记数字,甚至背诵各种公式,而是在我们提供的环境中,幼儿自发的建构知识,能力的过程。让孩子自己通过操作、经验、不断地探索、发现、建构一定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将抽象的数概念和运算方法以工作的方式和自由的操作探索形式,使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建立秩序感、专注性、建立数概念、开启幼儿原有的本能。从生活中,教具操作过程中,理解数概念,培养秩序性,进而达到内在秩序的发展。

通过有秩序的学习方式,发展孩子自发的思考,从而主动地探索教具本身的意义,喜欢去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教具的内涵,学会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数概念,进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考能力。

四、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从事了几年蒙氏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在操作中乐此不疲的自己研究和主动地学习,在蒙氏数学环境中,孩子们自己建构了思考的能力。这些学习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建构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把1-100的数字进行排序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因为有了“一百板”这份教具,老师只是给孩子提供了这份材料,然而孩子自己经过对这份教具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排序规律,这些都是孩子自己获得和理解的。

我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已经上小学的家长反馈的信息,她说,她的孩子接受了三年的蒙氏教育,上小学以后,学到10进位这方面的知识,孩子说,我在幼儿园就知道了,他是通过操作教具自己理解获得了,而其他的孩子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机械,很难理解10进位。但是这个孩子因为有了前经验,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所以,大家要正确的认识蒙氏教育,蒙氏教育更多的是在为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做准备,而不是现在必须要学会什么。

篇7

(一)为幼儿创造出相对宽松的心理环境,避免其在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

所谓的宽松的心理环境其实是指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幼儿可以不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按照自己的兴趣、愉快地进行自主选择和独立操作。因为幼儿个体在发展水平方面是存在着差异的,并且学习兴趣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每个幼儿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那么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一些幼儿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以及放慢学习进程;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一些幼儿则可以适当提高学习难度以及加快学习进程。给幼儿提供一种愉快、自由的数学学习环境能够让其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欢乐,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避免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或者是自卑心理。运用蒙氏教育理念可以为幼儿创造出安静和谐的环境,其对幼儿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允许幼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幼儿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安静和谐的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专注力。那么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有效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丰富的且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放置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活动室中,以便对幼儿的发展需求形成满足,比如除法板、塞根法、彩色串珠、纺锤棒、数棒等,为幼儿提供这些操作材料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熟悉数量以及在数的概念上获得真正的经验。几乎所有摆放在蒙氏数学区的教具都有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且和幼儿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年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会对幼儿形成很大的吸引力。

二、操作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

(一)利用蒙氏操作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的探究兴趣进行培养

幼儿在常规教学中所能接触的操作材料一般都没有什么区别,并且操作目的也一直停留于在教师讲解后进行模仿与重复上,只要结束教学活动,那么,操作材料就完成了其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发展其探索能力,但是,蒙氏数学教育理念注重的是幼儿的操作,在蒙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需要对每个活动进行个别操作、分组操作以及集体演示操作,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其学习特点,同时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幼儿在反复操作中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蒙氏数学操作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生动的想象空间。蒙氏的所有数学教具都是根据数学的十进制原理设计出来的,这种做法有助于让幼儿感受到怎样按十进制规律实现数的增减。此外,蒙氏数学教具还具有自我订正性这一特点,这种特点不仅可以提高幼儿操作材料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其操作材料的兴趣。蒙氏教学能够将高深的数学思想以及抽象的数学概念都融入于简单有趣的操作材料当中。这样一来,幼儿就能够在利用蒙氏数学纸面教具兴致勃勃的完成配套练习之后,对数学概念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理解,并有效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思维。当然,在对教学活动中操作进行重视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活动区中操作材料的投放,为幼儿的操作提供条件,为幼儿的想象创造空间,进而促使幼儿的概括水平和概括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在进行游戏时,培养幼儿主动构建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并且数学教学大都是集体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幼儿数学本身的特点形成忽视,一般会选择灌输和重复的教学方法,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形成抑制作用。游戏能够让数学变得有趣,并且,游戏也是幼儿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活动,所以,游戏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最佳途径。幼儿教师在进行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幼儿的兴趣为着眼点,选择形式多样的益智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蒙氏数学是一套利用游戏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教材。比如教师在教授数量大小时,就可以利用0的数字游戏让幼儿感受数的大小,特别是可以让幼儿对零的意义进行理解。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能够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出来,幼儿只有在使用了大量材料以及参与了大量活动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数学概念进行掌握。

(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只要是生活中的东西都和蒙氏数学材料相关,数学同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在日常进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碗勺分发出去,幼儿在这种分发碗勺的过程中已经练习了数量的一一对应;在进行户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自身所处的位置,这就已经练习了幼儿对方向的辨认。因为这些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现象大多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所以它常常让幼儿在无意识下就感受到了数学,并且学习了数学。除此之外,幼儿所获得的数学教育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就是不完整的,家长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启蒙教师。比如,家长可以带幼儿去逛他们喜欢的超市,在逛超市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会看价格标记,还能够学习到一些钱币的简单运算方法。

三、结语

篇8

传统玩具;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即蒙特梭利教具,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依据其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对于“教具”,蒙台梭利称它为“工作材料”。中国传统玩具源远流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和发明的,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的发展。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重点进行探讨。

一、蒙氏教具特征

蒙氏教具的构想来源于治疗智障儿童的器具,是蒙特梭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察、研究和创新的结果。蒙氏教具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感官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比较典型的教具有: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等。蒙氏教具基本特征是:

1. 孤立性。蒙特梭利认为采用单色调的教具,对于儿童来说能更好地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因此,蒙氏教具的每一套都能突出一个点来吸引儿童,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提升。

2. 美观性。蒙氏教具每种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吸引的因素,或在重量上,或在颜色上,或在声音上。教具的美感性很强,以此能使儿童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3. 易动性。蒙氏教具主要是为儿童设计和制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因此,对儿童来讲,教具都是能搬得走、移得动的。例如,最大的粉红塔,儿童也能搬得动。

4. 间接性。蒙氏教具具有直接与间接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儿童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具在形体设计上更加适应儿童。例如,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儿童将来学习做准备,具有间接的预备性。

5. 秩序性。每一种教具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若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儿童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中国传统玩具的特征

中国传统玩具,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泥、木、石头、面等,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中国传统玩具大多表现的是民间习俗、戏曲、风俗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观玩具有: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空竹、铁环、泥人等。中国传统玩具的基本特征是:

1. 传承性。传统玩具关键在于“传统”二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 自然性。中国传统玩具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玩具取材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学会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3. 教育性。中国传统玩具设计的目的不仅在玩,还强调的是教育。通过“寓教于玩”和“寓教于乐”,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们通过玩来增长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教具重在“教”,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而玩具重在“玩”,在制造上虽然也带有教育的意义,但却不是十分明显。

1.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联系。

(1)体现教育意义。无论是蒙氏教具还是中国传统玩具,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使用教具和玩具,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教具和中国传统玩具都是通过启发儿童智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2)制作形式美观。蒙氏教具最吸引幼儿园教育的是其感官教具,而中国传统玩具也是花色品种繁多。这些外在的形式都对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初步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2.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区别。

(1)对象不同。可以说,蒙氏教具主要是针对儿童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在为儿童服务。而中国传统玩具的使用对象范围比蒙氏教具大得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2)目的不同。蒙氏教具主要是放在特定的场所供儿童使用,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和严肃的教育意义。而中国传统玩具主要是以迎合儿童喜好为目的,不受场所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教育意义不如蒙氏教具那么浓厚。

(3)特征不同。由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蒙氏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系统性、秩序性和逻辑性。对于儿童来讲,只有掌握了上一阶段教具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中国传统玩具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儿童系统训练上比较匮乏。

(4)效果不同。蒙氏教具有一定“错误控制”的功能,是说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而中国传统玩具则不含有这种功能,主要是靠儿童发挥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显得比较杂乱,更加随意。

(5)意义不同。蒙氏教具在设计上能培养儿童的秩序感,使儿童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教具,尊重教具,维护教具。而对中国传统玩具来讲,儿童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其放在一边或让别人收拾,这在计划性和系统性方面显得不够严肃。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玩具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基于蒙氏精神开发的一些益智玩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地符合蒙氏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家长的导购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愿秋.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3]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篇9

一 、注重实物教具,将复杂数概念简单化

蒙台梭利潜心探索出一种幼儿数学教育好方法:将抽象数学概念具象化——“实物化”,为幼儿开发出一套实物教具. 实物教具为幼儿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对幼儿学习数学进行有效地帮助. 如:金色粒珠是高级班教具,一个金珠表示“1”,十个粒珠串连起来表示“10”;十根珠串平铺为一块正方形,表示“100”,用十块正方形垒成立方体表示“1000”,形象表示出各数字间的关系. 如让幼儿表示数目“2352”,就可拿出2个立方体块珠,3个正方形片珠,5个串珠,2个粒珠. 在如玩耍中感知数位与数量的关系,对一个五六岁的幼儿来说是一件愉快而轻松的事情.

因为有了实物化的教具,再加上生活中的互相配合,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乘法、除法、等分等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知识都化难为简了. 许多人认为蒙氏目标太高,有的甚至是中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了,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幼儿都能够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些内容,令很多人为之惊叹不已,也许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但等到他们小学初中时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二、 注重以10为单位,让幼儿整体认知连续数

蒙氏数学的教育特点是,无论什么知识,开始都以10 为单位呈现. 一次给幼儿呈现一组连续数. 如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不是让幼儿先认识“1”,再认识“2”,再认识“10”,而是将数棒1~10一次性呈现给幼儿,让幼儿看到一组连续数. 幼儿摆弄数棒时,从短到长排列就会理解1~10的概念. 再如塞根板是高级班的一个理解1~99数的连续性的教具,包括两组,第一组由9张写着“1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第二组有9张分别写着10~9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 幼儿通过第一组的操作了解11~1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后,再依次操作第二组了解21~29之间数的排列规律,最后达到了解11~9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来操作教具一百数字板,达到认识1~100之间的数字排列规律就不难了.

三、注重“一般到个别”,引入十、百、千位的加法运算

蒙台梭利始终坚持按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也按照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都将具象教具作为中介. 学习加减法之前,先学习十进制,即首先教个、十、百和千的名称及含义,然后学习逢九进一的原理,之后才开始学习加法. 而此时的加法教学不再是如传统的那样只局限于10以内,而是借助教具一下就可以扩大到9999以内的所有加法了. 因为无论加数多大,被加数多大,原理都是一样的. 如在“邮票游戏”活动中,深绿色卡片上书写的“1”表示个位;蓝色卡片上书写的“10”表示十位:红色卡片上书写的“100”表示百位,浅绿色卡片书写的“1000”表示千位. 通过教具,孩子们就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数位间的关系. 在幼儿已经有数位关系和交换规律的经验的基础上,再来用数字邮票做大数目的加法已经不再是难事了. 如要计算出“2350 + 3520 = ”,幼儿在教具操作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也就不会令人惊叹了. 对于幼儿来说,他感觉到进行1000以内的、100以内的加法原来与进行10以的加法是一回事了.

四、注重排序、分类、对应等概念的学习,注重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基础是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强调事前准备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数学教育之前先进行感觉教育,即对幼儿进行排序、对应、分类等数前学习. 让他们在知道数量以前,先掌握未被数值化的量(即没有单位的大小、宽窄、长度、多少等),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例如:中班有很多教具是用来完成这些目标的,如插座圆柱体、彩色圆柱体都是由四组不同的圆柱体组成,每组圆柱体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则变化. 第一组粗细不变高度递减;第二组高度不变,粗细递减,第三组粗细和高矮同时递减;第四组粗细递减而高度递增. 幼儿通过操作教具能初步感受配对和序列,依高低或粗细排列顺序的操作,能进行物体高度与粗细的渐次性识别. 幼儿从对“被具体化的抽象”的了解,而认识事物本质. 在对能迅速辨别同种属性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 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注重教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在目标上强调生活环境与幼儿数学教育能力发展的价值意义. 这里的环境包括现实的生活环境、教学中的情境问题以及幼儿的操作材料.

现实的生活环境指与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的积累. 教学的总目标和每个教学活动目标都要求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 如让幼儿在做“分蛋糕”的游戏中感受等分的概念,用给几名同学平均分苹果的方式感受除法的初步意义.

情境问题是指来自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几乎每个教学活动都有体现. 例如,学习了排序后让幼儿思考:教室里上课该如何分配座位?是从矮到高?还是从高到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篇10

我所在的幼儿园处于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了研究蒙特梭利教育是否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它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幼儿园于两年前引入了蒙特梭利教育模式。我们随机的选择了四个班作为蒙特梭利教育法实验班。在这两年中,我们严格按照蒙氏教育来培养儿童。通过两年实验,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幼儿在动手能力、纪律性、数学,智力方面都比非实验班幼儿能力强很多,然而语言能力方面却比不上非实验班的幼儿。

1动手能力

首先我想说如何才能让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在生理、心理功能方面达到成熟独立呢?除了循序渐变的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辅助因素便是孩子家长的帮助。一个幼儿,生理上的各项基本功能并不健全,心智尚未开始生长,根本无法独立的生存下来。他必须得靠亲人及幼儿园的老师给他提供生存上的必需品,才能够逐渐的长大。然而他该朝哪个目标去长大呢?他当然会顺从自然地方向向着“独立”。孩子最渴望的是脱离大人的保护层,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不光是孩子每天都希望成为“大人”的一种向往,更是所有的生物在自然发展中存在的一种内具力量。因此,蒙台梭利所谓的独立成长论事实上有两层内在含义:

1)“独立”是一个重要目标——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并且具备发展能力。

2)“独立”是一个必备条件——代表多项生理及心理上的成熟。

由此可见,独立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应该切记,帮助只能够是适量的,不能什么都替他做。很多工作需要由他自己独立来完成。例如:家长看到孩子自己系鞋带记得很慢,这时有些家长会耐心的鼓励,指导孩子如何系好鞋带,一次次陪孩子练习,直到孩子自己成功的系好鞋带。这样的家长的做法便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是我们倡导的做法。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家长的做法与上述恰恰相反,他们会忍不住阻止孩子正在进行的动作,自己一厢情愿的给孩子系好鞋带。他们或许认为这样是帮了孩子,替他解决了麻烦,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他们并没有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他们这样做是剥夺了孩子的自尊以及他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系鞋带动作不管多愚笨,多慢,都不要狠心打断他,他那是在学习,他是在进行一项独立而神圣的工作。其实不仅家长这样,许多幼儿园中的教师也都是这样的,平常孩子叠手帕,或者系纽扣时,有些孩子动作快,早早完成,有些孩子慢,老师便会亲自给他系。蒙特梭利教育法中提出帮助儿童独立的关键比那时以最大的耐心,最少的指导,以及最多的鼓励,尽最大可能让幼儿自己做。

我们引入蒙特梭利教育法后,实验班的孩子们很多的事情要自己来独立完成。蒙特梭利在演讲的时候,经常会说出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我,让我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了解孩子的需求,时不时扮演着协助者的角色。这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努力执行好蒙特梭利教育法,孩子睡午觉时铺被,叠被,平常洗水果,整理衣服等等都几乎是独立完成的,如果孩子完成不了,老师只是在旁边耐心指导,不能动手帮忙。很多事情是由孩子独立来完成的,并没有依赖其他任何人,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独立性,动手能力越来越强了。

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都帮孩子做的完好,不如让他们自己一次次去尝试,去锻炼。我们不该抹煞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就像孩子自己说的那样:听到了,我也就忘记了!看到了,我也就记住了!做到了,我也就理解了!

2纪律性

在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守纪律就是制造一套套的军事化规定,然后要求孩子们完全按照规定做,照做的就是守纪律,不照做的就是不守纪律。例如:在吃饭的时候,教师要求孩子们做好,吃饭时不准东张西望,不许玩,要安安静静,老老实实的坐在自己位置上吃,吃完勺子在桌子上放好。似乎这就是老师认为的守纪律。传统观点的守纪律,似乎就是无论老师说什么,如何规定,孩子们只要完全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就是守纪律了。

在引进的蒙特梭利教育法中,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守纪律的,而只是个丧失了本性的人。当一个人能够由自主控制能力,能合理调整自己的行为,并且遵守一些必须的规定时我们就可以说他是个受到过严格纪律训练的。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须来自自由!孩子可以随心所欲的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任意选择自己的工作内容。但是不代表孩子是自由散漫的,只是与传统的教学中谈到的纪律略有不同。

在蒙特梭利教育活动室中,老师们开始试着改变以往的那种教育,并教孩子学习如何活动而不是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这样进过长期引导,由于习惯的形成和一定的练习,孩子们能够比较正确的表现出在社会及社交生活中所必需具备的一定的言谈举止。我们让孩子具备这些特点是为了让他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不单单是仅适用于学校里的环境,还要延伸置偌大的社会生活中。

经过长达两年的训练,我们园里的蒙氏实验班的孩子们在纪律方面已经有了可喜的变化。例如:上个学期的一个中午,我教的一个班里的孩子们进餐速度比平时稍慢了一些,其他班的孩子们早已进入睡房准备午休了,我们班才吃完。带领孩子们去厕所之前小声的提醒他们:“小朋友们,由于今天咱们吃午饭的速度稍慢了一些,所以就耽误了午睡的一些时间。现在呢,其他班里的小朋友们都睡了,所以希望小朋友们上厕所时声音小一点,尽量安静一点,不要吵到其他人休息。”听完了我的话,孩子们都安安静静的去上厕所。当我准备带他们去楼上休息时,我就问他们:“小朋友们,我们上楼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孩子们回答轻轻地走。我问为什么,小朋友们说,因为其他小朋友都睡着了。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心里很开心,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此外,“秩序性”样是纪律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这一点,具体的可以在教学材料,教学法,以及教具摆放方面体现出来。“秩序性”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孩子学会谦让,礼貌待人,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自从引入了蒙特梭利教育模式,我发现孩子们的秩序性也比以前改善了好多。

3数学

恩格斯对数学的解释是,数学是一种在现实世界中研究数量观的空间形式。这种“数量观”跟“空间形式”,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取出来的,与具体的事物相区别的“模式”。数学研究的并不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事物自身的特性,而是事物相互间的一种抽象的关系,也就是形、量、数等。

数学是一门艺术,他与具体的事物,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着一定的距离。儿童学习数学,应当从他们的生活中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入手,然后逐渐的开始学习数学的一个抽象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孩子们概括性的认识事物,能够从具体的现实事物及现象当中,把各种数量关系给抽象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对事物相互间的认识。

数学教育还可以是孩子们得到一种数学性的思维方式。具备了这种数学性的思维方式,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型的形式来解决,以此进入美好的数学世界中。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孩子们只是机械的记忆那些加减法公式,并不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意义。例如:有一次老师让一个小朋友持五元钱去商店买东西,孩子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买回来了三件东西,一个一元,两个两元。老师让他用一个算式来表达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他却写出了2+2+1=0,很不能让人理解。甚至连他自己也理解不出来,他明明就是记录了自己所做的事情啊,用五元钱买了一个一元的,两个两元的的东西,然后钱就没了,于是就得到了2+2+1=0,然而老师却说他这样写是错的,他一脸茫然的看着老师。学了半天数学却不能理解数学真正的含义,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蒙氏教育的数学教育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他最鲜明的特点便是:把抽象的逻辑性思维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材料。在潜移默化中帮孩子们奠定一个稳定坚固的逻辑思考与数理基础模式。让幼儿们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自己发现并且能够切身体会到“数”的真实存在。这样做不单单可以使孩子们学到很多数学中的知识,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孩子上小学时学数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两年来的蒙氏教育,孩子们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会了思考,教具引发了他们数学方面的联想,两年里,孩子们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很多,远远超过了非实验班的孩子们。例如:当你问一个蒙氏小班的孩子2+3=5是什么意思时,他可以给你举例说明,告诉你,两本书加三本书就等于五本书。五块钱可以买一袋三块钱的薯片和一根两块的冰棍,然后,你若是问非实验班的孩子,他会一脸茫然的告诉你2+3=5就是2+3=5,无论你怎么提示,他都没有办法用一个具体的事情来表达出这个算式的意思。

4智力

智力的训练提高也是蒙是教育所关注的。平日里,我们若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好,便会夸奖他聪明。所谓的“聪明”也就是指耳聪目明。通常就是说那些视听敏锐,博览多闻,见解正确,言语清晰,思路明朗,可以举一反三的人。

在蒙特梭利教育的理论中,幼儿的发展过程当中可以出现多种“敏感期”。正是敏感期的存在,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力量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个时期使孩子最容易学习的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锻炼,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有更高的突破,因为智力就是在幼儿的敏感期基础上建立的。蒙氏教育就是从感官方面开始练习,把握孩子的各个官能方面的敏感期,适时频繁的挖掘孩子的潜力,让他的感官更加敏锐。

经过两年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蒙氏小班的孩子们的智力要比非实验班的孩子高很多,从算数,反应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很突出的表现。前不久我们进行了一项简单的智力测试,都是提出一些问题教孩子们回答,满分十分最终结果实验班得了八分,而非实验班仅得五分。可见相差之大。

5语言教育

蒙氏教育的语言教育方面是指通过对孩子听觉,视觉,语音,口语,文字感知以及阅读练习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认的能力。蒙氏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唯独语言方面蒙式教育不但没有超越传统教育反倒不及。例如:实验班的孩子们说话总是含混不清,很难完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且实验班的孩子们不太喜欢交流,这点就与非实验班的孩子们差距很多。针对该现象我的认识是:

5.1独立的习惯导致孩子不爱交流

由于老师们长期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求孩子独立来完成,尽量不要依靠他人,使得孩子们变得独立性很强,很多的事情自己都能完成,不需要他人帮忙,也就同时减少了许多与他人沟通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变得少言寡语。

5.2安静学习导致孩子语言能力方面欠缺

篇11

关键词:蒙氏教育;幼小衔接;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95―03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教育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具有两重性,即生理上帮助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社会上使其为适应环境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科学的学前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保障。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从生理、心理乃至社会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转折,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衔接会帮助儿童克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改变带来的不适,所以如何选择正确有效的衔接方式成为幼小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学前教育领域充斥着许多教育模式,每种教育模式都有其独立的对教育的理解、教师训练系统、教具教材等。哲学背景下的蒙氏教育在顺应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理念中,将儿童自我个性的发展放在首位,它强调每个儿童都有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并在其个性化发展中习得自身能力。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百家争鸣的教育体系中,蒙氏教育在幼小衔接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一、蒙台梭利教育背景下的幼小衔接特点

1.建构完整自我,社会技能成为入学主导优势

蒙台梭利说,人的内在存有一个精神胚胎,孩子出生之后带有自然赋予的内在的成长法则。在蒙氏教育理念指引下,儿童顺从内在的召唤,听从内在的引领,按照大自然所设定的成长法则不停地进行学习、不断地与人群和社会交流互动,从而发展并最终形成属于儿童个体的独特的自我。这个自我是完整的,包括生理状况、精神状态、情绪起落、认知水平、个性特点、感知觉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等。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有别于他人的,是完完整整属于个体所有的,不受他人控制,不控制他人,自由存在的个体。蒙氏教育的精髓即帮助儿童构建自我,而积极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自我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

蒙台梭利并不认为肩并肩坐着听其他人讲话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她认为真正的社会教育是在儿童确定了自身个性的基础之上并以自由意志交往,形成团结力量,学会考虑他人以及公共事物,并尽自己的责任。 蒙氏教育虽然较为偏重个体,但社会性的培养并没有忽视。Lillard和Else-Quest(2006)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儿童在社会技能方面表现更优秀。[2]这种研究结论也被Kayth(2008)等人证实,受过蒙氏训练的儿童在入学的新环境中会更快地融入班级,掌握更高效的社交技巧。[2]教师普遍反映能够轻易识别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即便熟悉的氛围变成陌生的场景,拥有完整且独立自我的此类儿童也能够迅速调整好情绪,在新群体中尽快确定自己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2.尊重儿童认知敏感期,兴趣迁移引领学科学习

儿童不仅在身体、心理以及人格上有其特定的敏感期,同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也有敏感期,也可称为幼儿学习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内,成人应该提供儿童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充分学习,忽视儿童的敏感期将延缓儿童发展的速度。蒙氏教育重视儿童的学习敏感期,尊重儿童为有能力的个体。5~6岁儿童正处于数学逻辑、空间感知敏感期及识字、书写、阅读的敏感期,这对儿童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和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进行积极引导,将儿童这一时期的潜力充分发挥,那么幼小衔接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蒙氏教育善于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配合儿童的学习敏感期,满足儿童不同层次的需要。这种在幼儿园保持的学习兴趣会延伸至小学的学习生活中。入学后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数学能力强,认真操作过蒙氏教具的儿童数学几乎不存在问题,儿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一直保持乃至延伸至他整个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兴趣基础的儿童,虽然可能在蒙氏园里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英语训练,但是兴趣迁移,加之前期的基础,再经教师专业的引领,会使儿童对英语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其他新增课程方面,蒙氏儿童也表现出了特有的积极性,比如思想品德课和小学的校本课程。蒙氏的儿童对环境的感知敏锐,并能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即兴趣,兴趣即学习。

3.自我规则向课堂规则过渡,实现规则意识双接轨

蒙氏教育中的规则是儿童在井然有序的拥有更多自由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它根植于儿童心灵深处,是幼儿逐渐养成习惯的需要,是建立在儿童充分的自由与发展基础之上的。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自由与规则,幼儿园中对儿童规则的设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从不同儿童的个性及其发展需要等方面考量。儿童有着一套自我规则,这种自我规则是儿童愿意遵守、能够维持的。蒙氏教育培养儿童建立自我规则,使进入小学的儿童持有着规则意识,能够更轻松、更快地适应学校环境氛围和要求。

儿童的自我规则是独特的,自由中渗透规则,规则中存在自由,蒙台梭利所谓的规则意识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这是发自儿童对某些工作的兴趣而培养出对自我的行为控制。蒙台梭利曾说过,很多所谓缺乏自律的孩子,实在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激励而心生挫折,如果把他们放在预设的环境里,假以时日,应该会快乐些,也可学会些许的自我控制。[3、4]由此可见,在对蒙氏教具的操作中,儿童不仅在心智上获得发展,更可使儿童逐步体会到“规则”并非来自教师,而是社会活动的需要,要参与活动就要遵守规则,从而培养了儿童的规则意识。进入小学儿童必须遵守课堂规则,小学的课堂规则非常具体、严格和规范,儿童会在自我规则中抽离出来,将好的部分保留,不恰当的部分摒弃,将自我规则融入课堂规则,进行整合修正,以最快速度适应新的纪律要求,做到自我规则向课堂规则的过渡,实现规则意识完美融合。

4.具备稳定心理能量,专注品质完成由自主游戏到课堂学习的转变

蒙台梭利教具材料使儿童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并及时矫正错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具的设计通常在每一种材料上只设置一处问题,因此,儿童可以轻易注意到他们所犯的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样能够让儿童更加集中注意力(Oguz & Koksal Akyol,2006),这种方式就是最基本的训练注意力的教育。[2]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材料的刺激都是影响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的重要因素,Wanger(1990)研究表明,蒙氏教育对儿童专注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2]儿童在规则性教具和预设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具备稳定的心理能量,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儿童都能够思想集中专注精神。

儿童将幼儿园习得的专注品质带到小学课堂,虽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自主游戏形式变成课堂学习模式,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普遍认可蒙氏儿童的专注力。Kayth和Erbay(2010)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将5~6岁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儿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示5~6岁接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的专注能力测试得分远高于普通教育的儿童。许多教师表示小学生课堂思想不集中是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幼小衔接的难点,大部分儿童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很难集中精神,经常无法专心听讲,40分钟的课时儿童的专注时间普遍在10~15分钟左右,而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少出现在受过蒙氏教育的儿童身上。即使偶尔发生走神,经过教师的提醒,也能尽快调整状态,回转思维,蒙氏教育下儿童专注品质完成由自主游戏到课堂学习的转变。

蒙氏教育的根本是依据儿童的发展需要,它使儿童能够发现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去做自己。儿童逐渐形成完整的自我,并且获得良好的社会技能;在正确的敏感期完成质的飞跃,并将探索的兴趣保持终身;在自由中寻找规则,在规则中寻找自由;最后具备专注的品质和稳定的心理能量。儿童这些优秀的品质减缓了幼小衔接的坡度,无论从身体还是情绪上的不适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

二、蒙台梭利教育对当下我国幼教事业的启示

1.调整教育视角与姿态,诠释全新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简而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这里的“教育者”主要就是指教师。[5]唐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的教育者被指定“教”的使命。蒙台梭利教育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作用,赋予幼儿教师全新的内涵。幼儿教师是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是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自主学习过程的观察者支持者。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教育建议为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辅助儿童达到他的可能水平,搭建教育支架,挑战有效教学。

根据“教育”的广义定义,家长也具有教育者的身份。蒙台梭利教育对家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仅针对幼教工作者,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教育契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榜样,有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引领,家长的角色功能由“养育”向“教养”转变。家长如果能够正确领会蒙台梭利教育的价值蕴含,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有效、积极的游戏与沟通,时刻掌握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有利于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

2.发展多元评价系统

要了解儿童是否得到发展、怎样发展或为什么没有发展,教育评价至关重要。鉴于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评价方式也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儿童的情感、兴趣、习惯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呈现多元化的评价形态。幼儿教师与家长应调整心态,制订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差异,掌握幼儿发展的需求,满足其需求。

在评价儿童时不适宜采用单一、统一的方法,应以蒙台梭利教育中各领域目标为参考,对每个儿童进行动态评估,帮助儿童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教育方案或团队训练方案,从一刀切的测评模式转变为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从单一的美术作品袋到涉及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多元评价采样系统。

儿童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应一改静态简单的模式,发展为横向五大领域全面评价、纵向各阶段跟踪记录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系统。

3.形成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四位一体合力,探索幼小无缝衔接新出路

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是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而“小学化”倾向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纰漏。蒙台梭利教育就家园共育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高教师与家长科学施教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让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增强了“家园共育”的合力。[6]然而蒙台梭利教育在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结论,比如蒙台梭利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这一方面存在衔接漏洞,入小学前需认识1600个汉字,该类目标可能无法达成,如果这种类似问题不解决,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小学化。

完善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与小学课程接轨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幼小衔接的关注。政府不仅需要对学制的衔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同时更要为学前教育法规的建立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实现幼小无缝衔接,同时需要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努力,一方面增进家园共育和幼小双向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开辟小学与家长对话的平台,三方互相沟通交流,彼此理解支持,保证幼、小、家三方合作的顺利开展。以政府为主导,将影响幼小衔接的其他三大因素有机整合,只有凝结政府、幼儿园、小学、家庭的智慧,形成四位一体合力,才能开创幼小衔接新局面。

幼小衔接并不意味着彻底改变,而是如何把握幼儿园与小学的落差,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如果能够正确运用蒙氏教育,真正理解和领会蒙氏教育的精髓,才能让儿童在新环境中继续做自己,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Cosgrove,S.A.&Ballou,R.A.A Complement to Lifestyle Assessment:Using Montessori Sensorial Experiences to Enhance and Intensify Early Recollections[J].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6(01).

[2]Gokhan KAYILI&Ramazan ARI.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Montessori Method on Preschool Children’s Readiness to Primary Education[J].Educational Sciences,2011(04).

[3]毕艳红.蒙台梭利教室中的规则与纪律教育及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4]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2

一、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处理好纪律和自由的关系,教师的观念是第一位的。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及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强迫的或不自由的教育是有悖于教育精神的。明白什么是纪律光顾的地方,什么是自由的天地。在集体活动中,纪律是必需的,它是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而在个体发展的领域中,个人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权利。然而,我们往往容易颠倒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故意破坏教学秩序、损坏他人学习成果时,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表现出不应有的宽容;而当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动探索时,我们却时常去干涉他们。

2.教师角色的定位

(1)幼儿行为的欣赏者。在欣赏中接近童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困惑,制定合理的纪律;在欣赏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增强幼儿的自信,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让他们在自立精神的发展中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2)幼儿的伙伴。教师最理想的角色是幼儿的伙伴,这些“伙伴”能够带着幼儿一同快乐地游戏、学习、生活,幼儿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他们的赞赏。要作幼儿的伙伴,教师的童心、自信是基础,活动的游戏化、情绪化、生活化是关键。

(3)幼儿发展的促进者。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说教和命令获得的,而是靠幼儿活动幼儿的发展而获得,如果幼儿厌倦了幼儿园的教育,单纯强调纪律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明确幼儿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较好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科学的评价幼儿,使每个幼儿得到理想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事业心、责任心是基础,终身学习、善于反思是关键。

(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环境,一个是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进行活动的空间即场所,在为幼儿提供物质环境包括影响幼儿的各种设施的布置与陈列,在为幼儿进行空间设置时,要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布置还应该体现在环保和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心理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有极大的影响。要求老师要转变以前对幼儿的态度,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的环境气氛;老师平时应该多和幼儿进行交流,及时的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老师就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个别犯错,给幼儿创造一个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同时还包括创造一个幼儿同伴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三)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实现教师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加深教师对现代教育的理解;其次,幼儿园领导者给教师以自由,让其发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再次,扩大教师的教育视野,组织外出的参观与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到实施现代教育的意义;再次,聘请校外的专家对本园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中注意过程评价而不应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篇13

【关键词】 孟鲁司特; 普米克令舒; 支气管哮喘; 细胞免疫; IgE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09-02

支气管哮喘患病人数多,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支气管哮喘的患儿由于体质较弱,承受力较差,患儿喘鸣严重和频繁咳嗽,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喘憋、呼吸困难等较为严重的症状,明显降低患儿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治疗不及时或患儿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不良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支气管哮喘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发生该病时除呼吸功能异常外,其他反映患儿免疫功能远低于正常水平的指标也非常明显[1-2],因此检测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可侧面反映针对性治疗的疗效是否确切。本文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对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6月-2012年7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根据其入院病例号码的奇偶差别,将43例奇数病历号码患儿分入观察组(使用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其余43例患儿分入对照组(使用普米克令舒治疗)。4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3~12.7岁,平均(8.1±0.8)岁,患儿发病时间1个月~8年,病程(4.9±0.73)年,按照病情轻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43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3~12.7岁,平均(8.0±0.9)岁,病程从3.5个月~8.4年,平均(5.0±0.6)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类:中度26例,重度17例。两组研究对象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的长短及病情轻重程度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米克令舒经口吸入治疗,2次/d,250 μg/次。观察组采取两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其中5岁及以下患儿每天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4 mg,5岁以上患儿每天也口服一次孟鲁司特,用量为5 mg。两组患者如均接受持续12周的治疗。检测并统计分析治疗前组间差异与治疗后6周、12周的血清IgE、细胞免疫状况的组间差异。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1 d和治疗后6周、12周时取患儿的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细胞免疫及微量元素,细胞免疫指标则采用MACSQuant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统计其中的CD3+、CD4+、CD4/CD8及CD8+;用高度敏感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IgE,取痰液细胞成分使用RPMI培养液悬涂细胞,用HE染色计数痰液嗜酸性粒细胞数,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CD3+、CD4+、CD4/CD8及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及12周观察组CD8+及CD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4/CD8及CD4+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多发作于小儿,长期且严重的咳嗽,严重情况下还有其他呼吸困难症状,患儿除呼吸道症状之外,与病情联系紧密的相关血液检测指标也非常多。其中对患儿免疫状态指标研究最多,机制阐述很清晰,既往研究显示,患儿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其细胞免疫指标可以充分反映出患儿机体免疫状态[3],微量金属元素显著低于常人也是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反映[4-5],这些最为直接的证据充分证明患儿低于正常儿童的免疫水平。治疗患儿时,上述两个指标状况是否改善可以充分反映出治疗方案的效果。孟鲁司特竞争性结合半胱酸受体,阻碍白三烯与之结合,导致了对白三烯活性的有效抑制,有效改善了白三烯发挥的增加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并缓解患儿气管痉挛,降低气道炎症,减少炎性细胞发挥的浸润,从而降低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6-8]。而普米克令舒则为50%的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一种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与糖皮质醇受体的结合力较高,并有明显抗炎、抗过敏及降低患者气道高反应性作用[9-10]。本研究通过监测患者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可有效反映出气管的应激反应状态。

本文中就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细胞免疫及血清IgE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与单纯采用普米克令舒治疗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较,观察组患儿血清IgE水平及痰液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降低更为明显,同时还改善了患儿的细胞免疫,还可显著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联合普米克令舒可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其对于改善患儿的综合状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毅华.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4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0):6550.

[2]郝珉,宋文,任泽东.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7):503-506.

[3]张莉,李冬,周晔,等.崇明地区儿童哮喘患者免疫功能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6):68-70.

[4]于晗澍.孟鲁司特治疗5~14岁哮喘患儿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 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0):4-7.

[5] Sonnenschein-van der Voort A M,de Kluizenaar Y,Jaddoe V W,et al.Air pollution, fetal and infant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wheez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J].Environ Health,2012,11(1):91.

[6]马长春,冯晓纯.微量元素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现代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66-368.

[7] Bertelli L,Gentili A,Modolon C,et al.A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a preschool child mimicking a multitrigger wheezing: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ediatr Emerg Care,2012,28(12):1382-1384.

[8]余红霞,凌杰.孟鲁司特治疗和预防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9):1179-1180.

[9]王莉君,郝璐,李慧婷,等.瘦素受体、IRF-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β在肥胖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2,28(10):1037-1040.

篇14

育内容;实质;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6—0046—0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几年来,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凉州区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幼教工作者、家长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开设蒙台梭利教学班的数量逐年增加,现已遍及城区幼儿园,并向乡镇幼儿园发展。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毕竟是一种西方幼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由于国情和中西方文化特点的不同而与我国幼儿教育存在差异。如何合理借鉴和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实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中国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内容

蒙台梭利教学法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并以其名命名。其教育理念强调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注重幼儿的童年阶段的性格和特征,以儿童观和教育观作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核心内容,运用“先观察”的教育方法,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营造一种使儿童易于应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的环境,让儿童在预备好的环境中自由学习。通过幼儿学会选择、判断并调整自我的活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潜能,在幼儿自由操作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提高幼儿独立、自信、专注和创造等能力。

二、正确把握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精髓和实质

蒙台梭利教育是一个由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方法)组成的整体,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通过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比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对儿童发展是否真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如何创设环境、如何利用环境进行教育、如何在环境中指导幼儿的操作、如何评估与环境互动中的儿童;在教育中,应该注意到蒙台梭利教育法重视的是对儿童自身的研究,注重尊重儿童、根据儿童的内在需求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

三、合理改造和应用蒙台梭利课程中教育因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一些内容也不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在教学内容方面,蒙氏教育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五大领域,缺少社会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个体教学,不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运用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正确应用蒙氏教育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对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及其操作程序等教学因素进行改造和拓展,改变其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部分,构建符合幼儿教育道德风尚和时代特点的教育模式。

四、创设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发挥幼儿能力的场所和材料,是唤起幼儿能力萌发的基础。在蒙台梭利教学中,一是要充实扩展活动区域。注重学习和吸收多元智能理论,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二是注重开展多样性的幼儿活动。要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教学方式相互结合、相互交替的方法开展幼儿教育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