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1 14:4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养结合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然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学习的动机。所以说,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培养就是音乐教学的第一要务。
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首先要从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入手。而新教材的使用,正是为我们这一做法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与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
一、新教材体现了“动”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双基”、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传统体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突出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充分体现了“动”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如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就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知道音乐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通过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设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可以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集中体现了编写者用声音启发儿童,发展儿童感受、模仿和创造声音的能力的意图,尤其是“用声音编织的故事”,改变了音乐创作就是作曲的旧观念,有机地将声音、想象、创造、表演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动”中寻找、探索声音,在“动”中加以体验,给初入学的孩子以广阔自由的创作空间。通过一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蕴藏着极其巨大的创造力。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与其拥有的知识量和技能并非一定要成正比的,人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知识拥有量不起决定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是创作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
二、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了音乐与其他相关文化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迎新春》,第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围绕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展示了祖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民族服饰、舞蹈及地域风情,还可以与各地区的方言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唱一唱《新年歌》,欣赏过新年时的《狮子舞绣球》,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过新年的风俗习惯,把自己家乡的新年歌教给所有同学;还可以说几句家乡话,互相祝贺新年,或用家乡话来唱新年歌,以及跳家乡舞,讲讲不同地域的文化等;全体同学动手,用纸、彩带、灯笼等分组表现;用纸模拟制作各民族的服饰等等。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地榆汤;适怡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7-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炎性肠病,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本院采用地榆汤灌肠结合适怡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研讨会制定的标准,确诊UC139例。治疗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19-74岁,平均39.3岁;病程6个月至29年,平均5.8年。对照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23-56岁,平均37.8岁;病程4个月至25年,平均4.1年。
临床症状以粘液血便为主,治疗组和对照组伴粘液血便分别为62例、52例;腹痛者分别为48例、41例;坠胀者分别为41例、37例。
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仅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者分别为46例、43例;累及降结肠者分别为20例、15例;累及全结肠者分别为9例、6例。
1.2 中药组成 治疗组采用地榆汤,将二花、公英、地榆、五倍子各15g,赤芍20g,补骨脂10g,白及6g,三七4g洗净后第一次加水500ml,浓煎,滤过取汁100ml;第二次加水400ml,浓煎,过滤取汁100ml,两煎混匀,再浓煎,过滤取汁100ml,药温降至40℃备用。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睡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左侧卧位,将药液(药温控制在38-42℃)保留灌肠,连用6周,同时给予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为适怡,由惠州市九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片,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口服结肠炎丸(西安中药厂生产)4g,每日3次,连用6周。
治疗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平衡膳食,补充B族维生素,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忌酒,明显伴有焦虑症状者加用奋乃静。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1.5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肠粘膜恢复正常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好转:症状减轻,肠粘膜恢复程达一级以上,大便常规红细胞和白细胞均在10个/HP以下;无效:症状未减轻,大便常规检查与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均无改善;恶化:症状明显加重,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加重。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49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治愈率65.3%,有效率97.3%。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37例,无效22例,治愈率7.8%,有效率65.6%。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其涉及遗传敏感性因子、肠道微生物丛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等3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医认为UC多因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或因情志伤肝,横逆犯脾,从而导致脾胃虚弱,肠道功能失常,日久伤肾,易致肾虚。地榆汤中地榆、白及具有活血、止血、祛腐生新之功效。二花、公英、赤芍又具清热解毒,祛腐生血之能。补骨脂、五倍子则有温补肾阳,涩肠止泻之功效。本方共具清热解毒,祛腐生新,温肾涩肠止泻之功能,故可达到减少出血,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且药物直达病所,高浓度作用于病灶,药物经直肠静脉丛吸收,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经过胃与小肠,避免了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和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采用38-42℃中药灌肠液直肠给药,由于温热刺激,引起肠黏膜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且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保留时间较长,排泄较慢,取其“渐渍而散解”,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由此可知,保留灌肠治疗UC不仅充分发挥了内治法的整体治疗作用,又具备了外治法的局部治疗和物理治疗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在相关研究中发现,肠腔正常菌群在UC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UC存在许多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现象,可能由自身正常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在健康状态下,肠道正常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是1000:1。肠道黏膜深层,立植着双歧杆菌和厌氧杆菌,中层为类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等,而表层则为需氧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肠道菌群影响小肠黏膜,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合成维生素,也能消耗、分解维生素。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这些细菌定植部位、种类、数量、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与宿主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平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发生时,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发生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适怡内含一般厌氧型乳酸菌(肠球菌)、专性厌氧型酪酸梭菌、专性好氧型糖化菌三种微生态活菌。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的生理性细菌,在肠道中形成生物屏障,促进机体对营养物的分解吸收,合成维生素,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抑制肠道中的某些致病菌,促进肠道正常蠕动,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中肠球菌可产生乳酸,抑制肠道有害菌的发育;酪酸梭菌产生的酪酸、醋酸、乳酸、丙酸、蚁酸等多种有机酸,可抑制肠道有害菌的发育,其产生CO2可促进大肠蠕动;糖化菌可产生淀粉糖化酶、蛋白分解酶等促进消化,便于患者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可使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增殖活化,成就其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对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则有拮抗作用,通过这样双重作用可以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维持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对肠道疾病达到治疗作用。
本组把中药之清热解毒,祛腐生新,温肾涩肠止泻功效和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相结合,有效改善病变结肠的内外环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本疗法特点:标本兼治,疗效高,药物直达病所,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充分发挥药效,安全、实用、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 盛春艳,赵绍杰.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加微波治疗慢性结肠炎30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34.
[3] 张达荣.消化系统疾病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04,25(7):12-14.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综合治疗;肝脾不和型
【中图分类号】R2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38-0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性疾病,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发作的腹泻,内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和里急后重。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以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和肝脾不和型较为常见。自2008年1月以来,笔者用中医综合疗法针对性治疗肝脾不和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收到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型的肝脾不和型。男30例 ,女35例;年龄29~52岁;病程3~32个月;病变范围在直肠13例,直肠乙状结肠26例,降结肠20例,横结肠6例。患者均有长期或间断服用黄连素、思密达、贝飞达等药物治疗史。
1.2 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方以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主要方药为: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党参、 茯苓、 白扁豆、 山药、 砂仁,如矢气频繁,肠鸣音活跃,腹胀者加厚朴、炒莱菔子、木香 ,以血瘀象明显者加赤芍、 当归, 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元胡,并加大白芍用量,水煎取药液300ml,分早晚各150ml口服。
(2)中药保留灌肠:主要方药为:白芍、五倍子、生黄芪、马齿苋、当归、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整体辨证施治,并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酌情调整灌肠中药剂量和给药次数。用法为:60~100ml,每天1~2次保留灌肠,以保留时间2h以上为宜。
(3)院内自制剂:紫草油膏20~40ml,用自制肛管直肠推注器于便后推注,每日1~2次,以收敛止血治疗。
(4)配合裸花紫珠片口服以解毒、消炎、收敛止血治疗。因本病对饮食有严格要求,发作期忌食生冷、辛辣刺激、豆制品、坚果、海鲜,注意保暖。
(5)若患者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入院查血常规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值升高,或因反复腹泻出现血钾偏低者需抗生素静点,笔者多首选氨基糖苷类或头孢二代药物,联合西咪替丁,平衡液补液支持、补钾辅助治疗,抗生素疗程5~7天为宜。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肉形成;有效:部分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2 治疗效果:治愈35例,占53.8%;显效:7例,占10.8%,有效18例,占27.5%;无效4例,占7.7%;总有效率92.3%。疗程15~40天,平均24.8天。
关键词:老龄化;医养结合;日本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56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量13.26%,预计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主要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立十分迫切,我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的若干意见》(2013)、《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2015)等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高龄化率最高的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起步较早,尤其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上可以为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1日本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数据显示,198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10.3%,而2013年数据显示该比例已经高达25%以上,日本的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在对待养老问题方面,日本早在1963年就设立了长期照护机构,在2000年开始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因此日本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起步较早,值得借鉴,其主要模式包括:第一,日间照顾中心。日间照顾中心的开设主要为一些需要日常生活照顾以及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老人提供,照顾中心责接送老人,由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照护。第二,特别养护之家。主要由护士、介护士等人员组成,负责照顾老年痴呆老人以及一些失能老人。第三,老年福利中心。主要对属于本辖区的内的老年人提供体检、保健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等服务。同时老人可以根据自理程度和患病严重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
此外,日本的养老机构还将内置的医疗机构外包给医院进行经营管理,可以集中两者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老年环境。日本早在2000年就实施了介护保险,介护保险的推出既可以为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介护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处于40到64岁之间的疾病患者提供介护服务,日本介护士上岗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在通过国家的资格考试后才能够正式从事介护这一行业,提高了日本介护服务的质量。
2我国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
2.1在养老机构中增加医疗机构
通过政府出资建设,在民间组织的帮助之下,将医疗机构引入到养老机构中或是将医院的资源与养老机构进行整合,可以为老年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例如,天津泰康老年公寓、长沙第一福利院等。
2.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通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医疗机构中的医生和护理人员会定期到养老机构为老人进行治疗和护理,并且在老人突发疾病时可以直接与医院直接联系,减少了老年人路途上的奔波。例如河南郑州的第九医院与31家养老机构进行合作。
2.3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
通过对现有的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资源进行整合,对医院进行转型和调整,从以前的单纯提供医疗服务转为提供医疗和养老双重服务。通过对医院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双重需求。例如,北京市化工医院通过转型变为老年护理医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加养老服务。
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3.1政府多头管理,政策落实困难
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民政部、卫生部、社保部等多个部门,虽然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对各个部门都有分工,但是由于各个部门的性质差异,难免会存在部门“多头管理”或是“多头不管”的现象,导致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例如,民政部在进行审核时,需要涉及到对医护人员的审核,但这是卫生部的工作。同时政府为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而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于涉及到多个部门,容易出现不配合现象,政策落实困难。同时政府对于不同模式的医养结合没有采取公平对待的态度,往往更加偏向于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而对医院的转型却缺乏扶持力度。
3.2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因此在收费上比普通的养老机构费用要高,这与患病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等需要照护的老年人的收入状况不符,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逐步为转为富人设计的疗养机构。根据调查显示,各个地区的医养结合收费大约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到3倍。此外,由于我国医养结合处于起步阶段,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了解不全面,我国医养结合模式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契合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一些大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忽视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和日常体检等工作,而一些小型的医养结合机构只能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3.3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积极性不足
传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筹资机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由于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来源,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同时医养结合机构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较高,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工作人员的工资并不高,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而且医养结合中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订协议共同提供服务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老年人突发疾病时,不能保证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4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
4.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政府应该意识到多元主体的整合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医养结合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到我国发展规划中。民政部、卫生部、社保部等多个部门应该加强联合,明确自己在医养结合中的地位,打破各机构之间的条块分割,共同参与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中。此外,政府应该采取各项优惠措施,提高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从社保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支付医养结合费用。政府部门还应积极进行审核,将优秀的医养结合机构设为医保定点。
4.2多种模式并举,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
日本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医养结合体系,老人可以根据自理程度和患病严重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我国医养结合的三种主要形式分别适合于不同的老年人群,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适合于身体较好或是患慢性病老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适合于健康程度较好老人;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适合于身体状况不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因此我国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时应该多种模式并举,加强医疗和养老的联合,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4.3提高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
对于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可以鼓励养老机构参照医院的标准,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同时将医疗机构外包给医院进行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的规范性和效率。对于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以加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进行合作,解决老年人的治病问题。同时应该鼓励一些医院和符合条件的社区向长期护理、康复等方面转型,不断提高医养结合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服务方式,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和医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璐.“医养结合”之借鉴篇[J].四川劳动保障,2015,(8):2325.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