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能教育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行业组织;职业教育;职能
作者简介:邓志高(1964-),男,湖南武冈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管理学、职业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6-0032-04
一、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协调作用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生产资源,遵循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组织是指工商企业为了协调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沟通信息,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中介机构。行业组织以会员的形式将众多的工商企业组织在一起,履行保护、协调、监管等职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反映企业的共同要求,协调企业行为;另一方面,调整政府和工商企业之间的关系。
行业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具有应然性。一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道路和办学模式,行业是企业联合体,与行业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其企业信息集中、沟通便捷等优势,高效地寻找到最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合作对象。二来,职业需求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每个企业的职业技能人才需求各异,反倒是行业组织,能准确把握行业内职业人才的共性需求。因此,职业学校与行业合作,是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的必然需求。
国际上,由行业开展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从11世纪西方国家行业协会开始建立基尔特学校到1856年英国工艺协会负责工艺系统技术员资格的考核工作,行业组织开办并管理职业教育活动越来越多。进入工业化时期,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更是起着主导作用,相关法律制度也逐步完善。澳大利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行业负责制定职业认证标准,作为培训和考核的依据[1]。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是相应的行业协会,比如,规定手工业协会是本法意义上手工业条例界定的手工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工商业联合会是本法意义上非手工业工商类,农业协会是本法意义上农业包括农村家庭经济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主管机构对职业教育履行监督与咨询的职能,成立职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教育重大事宜提出建议,致力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还须为实施结业考试成立考试委员会等等[2]。不仅如此,新加坡、韩国、瑞士、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实施了典型的行业主管职业教育体制。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发挥行业的作用。
我国行业举办职业教育也不是新鲜事物。1953年,中央各部和主管部门集中统一领导与管理中等专业学校,就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具备了深厚的行业背景。实践证明这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制度。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6年出台的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是职业教育失去行业背景,进入了职业教育与行业的剥离时期。由于脱离了行业企业背景,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师等,基本沿袭学科理论教学模式,学生无法获得充足的现场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市场出现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并存的现象。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与行业之间正试图建立沟通互动机制,职业教育进入行业背景重构时期[1]。
二、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三大职能
2014年,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明确了职业教育中行业组织的三大职能。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制度。
(一)指导职能
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职能体现在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培养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予以指示和引导。行业行使指导职能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职业技能标准对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指引上。职业技能标准是在以行业为主体制订的,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对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的描述,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职业学校以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作为开展学校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因此,职业技能标准的颁布对职业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和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二是通过派代表加入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共同研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制定或修改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三是制定职业人才发展规划,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评价职能
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评价主要从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校企合作质量等四方面开展,以实现对职业教育的有效监管。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行业组织的特性,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评价内容不同,行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和宜采取的方式也不相同。一般而言,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着重于职业技能鉴定。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与职业标准配合运行,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由行业组织作为主体,根据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鉴定,合格者,发给相应的等级证书,等级证书作为职业学生就业的准入资格之一。而对于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则宜采用第三方评价制度,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组织,根据合理的评估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行业组织参与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服务对象对其进行评价。至于校企合作质量的监管,可以通过行业信息平台以及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进行统计与监管。这样,一方面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公正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政府评估所产生的评估主客体双方繁重的工作压力。
(三)服务职能
结合组织的性质和职能,行业组织可以向职业教育提供二方面的服务。首先,其可以通过将职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常态化,向社会公布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参考和咨询。其次,可以搭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信息平台,成为校企双方的沟通桥梁。一般来说,行业组织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将行业内众多的工商企业集聚在一起,能随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态、技术动态、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成为行业内产品、人才、技术、市场等各方面信息集中的载体。所以,行业组织可以建构行业信息平台,在行业内的工商企业和相关职业学校之间共享各方面资源信息,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信息、职业人才供求、实习岗位供求、技术创新与进步等,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搭建沟通的平台。行业组织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开设了相关专业的学校,可以在合作双方间传情达意,牵线搭桥,促成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
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应该在不同层级的行业组织中进行分工并予以明确。目前来说,行业组织分为三个层级,即国家级行业组织、省级行业组织和市级行业组织(简称地方行业组织)。一般来说,高层级的级行业组织主要对职业教育提供共性的指导与服务,而地方行业组织则提供省域内共性指导与服务,市级行业组织则主要负责为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具有区域特征的个与指导。
三、政策建议及实现路径
(一)通过立法赋予行业组织职业教育义务
首先,赋予行业组织作为行业内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业组织功能较弱,只有少数的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有所建树,比如机械工业协会成立了教育协会,对行业职业教育进行指导。而在发达国家,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德国,手工业协会是手工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工商业联合会是非手工业工商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农业协会是农业类职业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律师协会、专利律师协会和公证员协会是法律事务领域里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医生协会、牙医协会、兽医协会及药剂师协会分别是其工作范围内卫生健康服务领域里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主管机构,等等[2]。澳洲政府规定,各行业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负责制定本行业的职业标准,并通过行业技能委员会来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包括向国家部长级委员会提供咨询并监督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组织相关行业技能专家参与学历资格认定与培训包的建立[3]。因此,应该修订《中国职教法》,制定校企合作的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和政策,赋予行业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在行业协会里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委员会,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督与咨询,确保职业教学内容、跟踪教学质量,针对兼职教师管理、学生实习、技能鉴定、就业等重大问题提出建议,致力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其次,加强行业组织自身建设。扩大行业组织的会员规模,切实了解工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工商企业提供保护、服务与协调,扩大行业内影响力,以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
(二)政府购买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标准
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国家级行业组织为我国2000多个职业制定职业标准[4],描述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的描述。地方行业组织可以依此制定行业内学生的实习标准、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学生实习标准要明确实习条件、培训师资格、双方的责任、实施办法等,作为指导工作场所教学的依据;职业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才能获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才能获取相应职业的准入资格。所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南。教师职业技能标准最关注教师与工作场所相关的技能,成为职业院校安排教职工培训的一个基准,也将会成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的标准。这些标准都是职业学校实施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有利于职业学校平衡稳定地组织教学,也能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所以,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补偿各级行业协会为此支付的成本及时间。
(三)补偿行业组织提供的校企合作服务
地方行业组织应该成为职业学校和工商企业的桥梁,为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牵线搭桥。具体的服务内容及方式包括: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地区需求的行业信息平台,共享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建立实习企业准入制度[4],由地方行业组织根据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制定实习企业建设计划,受理并审核实习企业准入资格申请,管理区域内本行业实习企业,对实习企业进行考核与奖励。制定校企合作合同范本及指导手册,研究校企合作的评价与监测系统,对校企合作进行统计与监管。地方行业组织可以通过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职业技能评鉴委员会,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高质量协作,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委员会和职业技能评鉴委员会的工作为荣誉性质。其为此工作所垫付的支出和占用的时间,因给予适当补偿。
(四)以公共财政支持行业组织制定职业人才培养规划
赋予行业组织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职业人才培养规划的职能。由地方行业组织监测并及时跟踪区域内本行业内职业人才需求,并定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制定职业人才培养规划,为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职业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并为本行业内相关职业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导与服务。其成本应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由政府购买行业企业的服务。
(五)支持行业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与服务
地方行业组织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专业设置、专业标准课程内容及教材进行编撰和修订。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实施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受理并审核本行业内企业人员的兼职教师资格申请,并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与考核。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五大政策措施,可以实现行业组织的职业教育职能。其实现路径如图1。
参考文献:
[1]吴进.职业教育行业背景的发展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07(20):13-15.
[2]姜大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译者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0):71-88.
关键词:职业教育;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作者简介:林晓辉(1981-),男,广东揭阳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65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交通教指委重点项目“高职智能交通专业顶岗实习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A0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智能交通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YB2011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法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51-03
一、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及现实意义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满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共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大量优质的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其重点建设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将围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相关要求,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于2012年12月前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依托行业、企业,建成代表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在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推广使用。该资源库资源信息容量大,质量高,覆盖面广,所有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共享,满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相关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需求,为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在校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带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及其相关专业群发展,整体提升我国高职同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并为智能交通领域在岗人员技能提高和新技术应用知识更新、为中职同类专业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以及其他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内容
1.建设思路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遵循以下建设原则:第一,工学结合原则。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力求教学资源与企业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相匹配;第二,科学化原则。即专业教学资源内容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须考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标准化原则。即保障网上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形成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的便捷平台。第四,结构化原则。即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和使用;第五,动态化原则。即保持教学资源的长期稳定和不断更新与维护。
鉴于此,交通安全与智能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建成内容丰富、实用快捷的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总目标,实现共享型教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四大功能。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确定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专业岗位需求,通过对智能交通岗位群的分析,开发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
(2)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
(3)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教与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中心。建设思路见图1。
2.建设内容
(1)专业定位与“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每年开展一次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需求、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形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通过分析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相应能力的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的就业主要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智能站场)3个主要领域。专业能力包括智能交通行业相关系统的使用、安装与集成、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管理、应急事件处理等。专业定位如图2所示。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前两年进行职业基础平台课程和岗位系列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基于信号采集、监控调度、收费、安全管理等岗位系列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第三年,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8周的岗前专项实训,再安排学生在相关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如图3所示。
2)校企合作构建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对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岗位需求与能力分析,完善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面向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智能站场三大应用领域,按照“平台化、岗位化”的原则,基于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三大领域岗位任务,在专业校企合作部的组织下,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师构建相应核心课程模块,建立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2)课程资源建设内容。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系统三大领域岗位任务,确定“GPS原理与应用”、“道路交通控制”、“地理信息系统设计”、“ETC收费系统安装与维护”、“监控系统集成与维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资源建设内容涵盖了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业务平台、案例库、资料库以及视频库等。课程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见表1。
(3)素材资源建设内容。在各门课程资源要素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教学平台、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技术交流推广平台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建立6个基本型、6个特色型总计12个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资源中心。
其中,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7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按照资源类型,以图片、视频、动画、文献、案例、习题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展现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资源库的基本建设要求。6个基本型资源中心的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见表2。
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则是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特色为主线,就虚拟实训、职业考证、专业竞赛、专业服务、专业风采、行业资源等特色型资源素材进行设计、制作、收集、归并,搭建特色智能交通展示平台。6个特色型资源中心建设内容及内涵要求详见表3。
三、专业资源库建设的预期效果
1.共享型教与学平台
整合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最新教改成果、实践研究课题、教学课件、授课教案等教学资料,为全国43所开设有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提供先进教学经验学习、专业教学资讯交流、优质教学资源分享、教学改革实践的窗口,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大量实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可看性、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在线学习的动力。
2.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平台可以为数以万计的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智能交通行业知识补充、智能交通职业技能训练、最新智能交通行业信息获取、行业从业资格考证辅导等在线服务,且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
3.就业服务与管理平台
平台整合智能交通行业企业总体介绍、前景介绍、主要产品、新闻动态、招聘信息、公司主页链接等最新资讯,为广大学生或智能交通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信息。
4.技术交流推广平台
平台为广大智能交通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技术解决方案,并设置在线留言、讨论等功能,便于智能交通技术人员针对相关技术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邱俊如.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32):5-9.
[2]戴桂荣.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5-7.
关键词:贸易经济人才培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挑战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6(a)-0028-02
21世纪是一个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的不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来,人工智能快速覆盖了我国的各行各业,这些新型行业的出现,一方面给传统产业、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使得传统行业开始萎缩,对人才的需求开始下降,而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这一变革,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1贸易经济专业办学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很弱
从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内容来看,均处于传统阶段,对行业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变迁没有系统的认识和认知性教育,贸易经济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非常微弱,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考虑到人工智能与专业办学的结合。最近三年,重庆工商大学的贸易经济专业开始探索大数据与专业办学的结合,苦于师资和其他办学资源的限制,目前仍处于讨论阶段。
1.2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从开设贸易經济专业的高校来看,人才培养模式均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紧密结合,这一现状对专业建设与快速发展的行业之间对现代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贸易经济专业需要加快改革的力度。
1.3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未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
从课程体系来看,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类课程设置中不同学校有些差异,标志着各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课程设置都是传统类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贸易经济学、零售学、消费经济学、商品学、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分析的课程很少出现,传统课程也未与人工智能进行交叉,或者以多种方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数据分析嵌入各门课程中。
2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机遇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势不可挡,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为贸易经济专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2.1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无论从流通2025还是从流通4.0来看,人工智能与流通、贸易行业的深度结合形成的新行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贸易经济专业明确了未来的办学方向。
2.2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了新方向
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各高校均有自己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特征和特色,在科学研究方面,多学科之间互相支持也具备了前提条件,这一先天优势,给贸易经济专业进行的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人工智能背景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贸易经济专业可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与贸易经济课程的结合力度。
2.3人工智能给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带了新机遇
传统时代贸易经济专业主要为商贸流通类企业培养高端商贸人才,或者为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结合,孕育出了一些新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高端人才,这些人才不止懂贸易、物流、商务的专业知识,更要懂数据、大数据,尤其是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等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智能贸易、智能零售、智慧商业、智慧物流等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全面深入掌握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重构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思路,重新设计专业课程,这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
3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挑战
人工智能+商贸流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办学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需要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现有资源的落后制约了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智能化不断进入课程,对教师的替代力度在不断提高,这些变化,给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人工智能背景下贸易经济专业发展的路径
4.1建立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与形成,贸易经济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从人才培养创新出发,所以首当其冲的是人工智能+的培养理念的形成,根据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与社会对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和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持续深入开展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调研的同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独特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贸易经济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即“大德育理念”“大商科理念”“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
4.2构建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手段
贸易经济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跟进行业发展,成为理论的“创新者”,同时还要增加著名企业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成为教学团队成员,来促进贸易经济专业教学与时俱进,促进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形成风格独特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4.3加强适应人工智能+贸易经济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最根本资源,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性条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贸易经济专业的一切改革均是基于教师的改革。首先,要加强教师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和提升。其次,我国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还要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如何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学、改进教学手段等,推动新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最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可以促使和推进教师的研究能力,形成新型的教师团队。
4.4提升学生的在智慧产业中的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变化;职业教育
智能制造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可以有效的缩短产品研制的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智能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和最主要攻克的方向,也是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以及地方政府一直将大力发展制造产业作为未来产业政策导向的重点。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聊城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要大幅度的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行业产业现状
(一)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产业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我们的国民经济提供必要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吸收就业的能力强、集聚技术和资金,是其他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强有力保证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经过六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已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的首位。但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整体上仍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例如国产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还是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占到总生产成本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没有实际掌握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强,重要零部件受制于国外。2015年以来,我国在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加大智能制造推进力度,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12月15日,在云栖大会上华中数控与阿里云宣布,双方要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面达成合作,联合推动制造装备从“数控一代”向“智能一代”升级。《中国制造2025》已经正式拉开中国工业转型的大幕。《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指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种种这些意味着智能制造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
(二)山东省智能制造行业产业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历史时期。山东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计划中指出,把握装备制造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我省良好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自动化生产线集成技术和智慧工厂支撑技术、典型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动装备制造向柔性、绿色、智能、精细转变,提升我省装备制造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在高端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三)聊城地区智能制造行业产业现状
作为整体发展水平欠发达的聊城,工业发展正进入转型阶段。怎样抓住产业转型机遇,智能制造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聊城作为济南都市圈副城市、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心城市,对加快推进实现“一圈一带”发展战略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聊城地区新能源和智能环保产业共有8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和智能产品制造两大领域。从企业整体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为代表的机电类行业,其智能化设备应用比较广泛。二是以日发织机为代表的纺织机械行业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三是以东阿阿胶为代表的食品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但是一些关键参数的控制侧重于专家经验。四是以鑫亚公司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企业设备均已实现自动化。聊城地区大部分规模企业已经实现设备自动化,但还未实现智能化管控。聊城工业发展正在进入迅速转型阶段,聊城产业的转型升级亟需大批量的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方面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二发展趋势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先进制造的总体目标是:强化制造业核心基础能力,构建企业业务系统及创新应用模式,推进制造过程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升装备智能制造水平。“十三五”规划中先进制造的重点任务是:制造资源数字化管控、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智能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制造、高端成套装备、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业由大走向强,工匠型人才紧缺成为软肋。同时,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企业“走出去”背景下,急需培养能对接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技术服务标准、管理手段与方法的人才。作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核心城市,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该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包括山东省的聊城市和菏泽市。聊城作为服务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城市,加快聊城企业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增加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此聊城市政府紧跟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确立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鲁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的工作思路。以构建聊城现代职业教育区、实训实习产业区、产业服务区为核心内容,打造聊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平台、新高地,从而带动优质企业入驻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与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聊城地区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区域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重任,也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机遇。
三人才需求变化
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在酝酿着新的产业变革,逐渐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圈模式,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制造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专业知识分布零散,涉及了高职不同的专业,这也对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提出的了更高的挑战。
(一)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中提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15年增加近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加约990万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根据教育部官网2012-2015年统计数据表明,十大重点领域年度人才总缺口最大的就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年度最大缺口20万人左右。根据人才需求数量分析,智能制造业的人才供需状况仍为供不应求。
(二)人才需求质量分析
智能制造所需的专业知识分散在高职不同的专业中,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还对不同工作岗位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有所变化。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给出的相关政策,规划中明确了技术改造的时间表,2017年将迎来大范围的设备改造,制造类规模生产企业将有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随着国家有计划地进行传统制造企业数控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的普及,员工还要具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能力。
(三)人才培养对策
①适应产业新形态,打造专业特色中国制造面临新产业形态挑战,智能制造专业群应围绕聊城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态造纸、纺织服装、轴承加工、食品加工8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②紧跟行业新技术,升级开发课程成立或加入工业机器人、3D/VR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了解新技术新进展新资讯,紧跟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开发特色课程。
③提升国际新视野,建构师资团队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准、对接国际行业标准、具备行业影响力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对接国际先进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基础。
④借鉴国际化标准,持续改进质量打通学分互认,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形成技术复合,适应智能制造产业机构的调整。
四结语
智慧制造的理念还在萌芽阶段,职业教育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智能制造企业,用典型的智能装备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前言科技和企业实际所需,开发专业的模块教学课程,和企业接轨,培养专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左世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4,(3):36-41.
[2]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