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范文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31 14:4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 信息化 现代警务指挥体系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而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的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能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1、“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2、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3、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4、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5、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6、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篇2

关键词 现代城市 夜景观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夜景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城市形象,城市中的夜景布置主要依靠灯光的作用,能够为城市的夜景增添几分姿色,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应用灯光的效果,使得灯光不仅能够为城市增添一丝光明,还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城市夜景将重点放在地标建筑的夜景打造上,能够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反映城市文化的精髓。

1城市夜景照明的作用

(1)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突显其特色。城市夜景景观建设中广泛使用灯光照明,使得灯光照明手段成为城市夜景观建设中必须要采用的手段,灯光以其独特的造型,在白天看来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晚上不仅能够提供照明,形成规模的照明还成了城市中美丽的风景线,让人们生活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2)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城市夜景观的优美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一个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其夜景观的建设就更加完善。由于经济基础才能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证经济稳定了,城市中的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对城市夜景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3)增加社会稳定和安全。许多犯罪案例分析发现,许多事件的发生大多在看不清楚的街道或者照明条件不好区域。目前城市夜景观的不断发展,城市照明能够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此外,一些城市中巧妙运用现代照明技术将照明和艺术相结合促使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城市文化和艺术品位得以提升,还能拉动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市夜景观设计建造的现状

(1)重复单一的内容。大多数城市夜景都是围绕城市人群购物中心对城市夜景进行建设,过度注重商业圈周围的夜景景观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夜景建设应当在人群比较活跃的地段,所以这就造成了城市夜景建设极度不平衡,一些地区夜景十分漂亮而有的夜景就是除了简单照明就没有其他特色了。

(2)夜景观建设工作缺少规范和策划。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和设计就会导致工作状态比较混乱,并且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使得建设工作没有秩序。主要表现为城市照明色彩搭配混乱、灯光照亮强度过高、照明技术落后等,导致了电力资源的大肆浪费。

(3)缺乏空间设计和尺度的把握。大多数城市夜景观照明共同的缺点就是大致上看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从细节上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安排不合理将白天本来可以为人们服务的设施到了晚上就变成阻碍交通的障碍,所以城市夜景观的建设要考虑其作用,这种作用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引导和指示的功能。

(4)注重大型节日而忽视平常的夜景观。许多城市都是在有一些大型节日或者大型的活动的时候,才将城市中主要的夜景观设施开放。但是一旦过了节假日之后又恢复原状,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会使夜景观建设不能表现其城市的文化。

(5)城市景观建设过分追求其美观性忽视了其实用性。有些夜景观建设比较关注晚上的照明效果,但是白天的作用和效果都不很明显,并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3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3.1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要遵照城市的总体建设

判断一个城市夜景观设计的好坏主要是看城市照明是否与整个城市的形象相协调。所以在规划城市夜景观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特点和布局进行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一个适合本城市夜景观照明的方案,既要满足整体城市的美观又要为城市照明所用。所以在计划之前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使计划出来的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和适用性;还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获取比较有利的资料,这就要求要加强相关调查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样收集下来的信息才具有权威性。

3.2城市照明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城市文明和建筑特点

城市夜景观照明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建筑物的标志,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为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就要注重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所以在设计照明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建筑物的特点,充分体现城市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还要考虑环保以及注重以人为本,尽量要避免城市照明给人们带来的污染,在选择照明设施上也要考虑这两点因素,建议采用局部投光的方式。能够给城市中的居民一种舒适的感觉,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价值观。

3.3照明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在一般比较常见的城市照明中都会采用高强度气体放电灯和白炽灯,这两种灯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有些灯光亮度不是很好,展现出来的效果不佳,并且有些显色性比较差,就会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所以在选择照明方式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寿命长短之外还要考虑其展现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一切城市夜景观建设都要以整个城市的建筑物和艺术特点为导向,将照明方式与城市景观艺术相结合,更能够体现城市的艺术蕴含。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J].城市规划,2000,24(2):56-58+61.

[2] 杜勇.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3(22):2335-2336.

[3] 李照凯,申章民.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4).

篇3

关键词: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由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展需求,农业逐渐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循环农业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流程,必须要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创设良好的经济氛围,缓解环境破坏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型农业经济概述

对于循环型农业经济而言,其主要是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重视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受设备和技术等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不高,许多地区仍然以人力劳动为基础来管理农作物。由于发展理念的制约,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忽视资源和经济效益,如粗放式管理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农业废物处理中采取直接焚烧的方式,浪费资源的同时污染环境。现代化工业发展理念要求共同实现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多级利用农产品,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活动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可以说,循环型农业经济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消费及生产渠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满足农业发展低耗高效、生态优质等要求。

一般而言,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管理农业活动中的各项资源,使生产和排放相衔接,环境和经济相协调,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为农业和农村的整体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①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循环型农业经济可以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循环经济制度与细则。②排放的零污染。对于循环型经济而言,其需要将农业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进而促使物质和能源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不会影响或破坏环境。③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资源,而资源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营养、水源和能量等,其中能量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动力,能量的高效利用可以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目标,打造出生态化的农业系统。当然在能源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能力,将能源效能加以充分发挥。

二、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绿色生产

在农业发展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的管理,寻找科学的渠道来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加强前期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其经济效益,便于体系的高效执行。同时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强绿色生产中,在生产环节科学施肥,如利用科学的测土施肥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实现家肥的再利用;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来进行农作物防虫,保证产品质量。从畜牧业发展层面而言,在家禽家畜的疾病预防和饲养等环节需要运用绿色概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有效结合,相互提供养料,进而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完善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机构和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来构建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使公众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出能力强和素质高的人才,研发出科学实用的技术,如高效利用水肥药等减排减量化技术、饲料化和能源化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当然区域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以及农业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此外,通过建设工程和农业设备等来提高区域循环型生产的工业化及机械化程度,建设重点具体如下:①循环工程:在农田管理工程中输送沼液;②收获废弃物技术设备,如收集秸秆和采收水生植物的设备等;③利用废弃物来发酵沼气或生产有机肥等的设备;④喷洒农业的减量化设备等。

(三)增强集约管控

当前产业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就是节约化和集约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各流程中贯彻落实相关的开展方法、服务方式和政策引导等。如保证资金、配置和土地筛选等方面的准确性,使农业的收获期、生产期、准备期等有效契合,确保产业的有机统一,实现产业链的科学构建。当然政府需要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注重规模化发展,合理分配农业资源,实现产业的发展及拓展。

(四)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就是农业产业,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以市场为导向,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从而增强农产品加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农业产业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自然特色、地域特色等,推动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发展。

结束语

在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过程中,需要从实际具体情况出发,详细分析该体系的具体特点,掌握体系的特性及最终目标,加强绿色生产,完善服务体系,增强集约管控,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在各个环节贯彻落实这一体系。这样才能体现集约化和节约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达到高收益和低成本的目标,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体系

我国的地理面积较为广阔,并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各地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其经济差异较大,因而不适合采用相同的经济体系。在佳木斯县的发展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核心体系,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述

1.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县是我国的基本行政单位,县域是指行政地域,而县域经济则是指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县域经济属于经济领域,但是其受到较多的因素影响,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多项产业的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以被其他县域经济所模仿和超越,从而可以促进自身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单位的经济发展特色,其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县域经济是地域经济,其是将地理位置与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不同的县级地区发展中,其县域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县域经济属于城乡发展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需要协调发展。最后,县域经济属于开放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属于一种变相的开放经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高效的领导团队,否则无法有效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县域领导团队在不断的更换,并且新领导往往会否决以前的发展战略,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领导团队需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切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由此可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严格的遵循各项原则,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综合竞争能力。

3.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原则

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便可以科学的建设三级指标体系,继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需要遵循系统全面性的原则。在设置县域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涉及行政、地理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在设置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综合的进行考虑,以便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需要遵循可得性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建设中,佳木斯臂训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县域经济体系。最后,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动态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因素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静态指标,将会无法真实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而采用动态监测指标,可以及时的对市场的发展进行检测,从而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县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可以针对性的调整发展战略。因此,在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性、可得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分析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建设中,一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际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体系,实际竞争力是指佳木斯已经成型的产业,而潜在竞争力是指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产业。在二级指标体系建设中,其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水平和技术等指标,其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分,在二级指标的建设中,其可以体现政府、社会、技术和金融等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在三级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其是对总体指标的详细划分,包括第三产业、城镇收入、能源和教育经费等。将佳木斯的县域经济划分为三级指标体系,可以较好的反映佳木斯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分析其优势竞争力,从而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方案,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佳木斯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评估研究

1.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其应该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核心,并且要建立科学的发展对策。佳木斯政府需要根据党的政策方针,加强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并且要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相比于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劣势,但是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三级指标体系建立中,需要将经济发展作为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差异过大的现象。在佳木斯三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绩效、生活水平、设施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只有经济发展的水平得以提升,才可以更好的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

2.以人文本的评价指标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将绿色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这不但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增长,那样只是揠苗助长,无法真正的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建立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认真分析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促进经济环境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同样较为重视对环保和人文的重视程度,例如在指标体现的建设中,在经济绩效方面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情况,优先打造优势产业,以期以农业生产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农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协调发展方面,佳木斯的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治理。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必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在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科学的发展观指出,在建立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以便可以全面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在经济的发展方面较为重视,通过打造品牌和科技等方面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的发展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体系建设较为重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从而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的保护方面,佳木斯的县域经济较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重视对水质和空气的保护。由此可见,在佳木斯县域经济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了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只要佳木斯地区可以严格的执行三级指标体系,必将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佳木斯县域经济。

四、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科技的发展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竞争力体系的建设中,加强对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引导经济体系的建设,继而可以较好的提升佳木斯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佳木斯在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产业进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可以较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强对产品技术的创新,通过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商品的生产效率,例如在农业深加工中,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后,在技术的发展中,加强对能源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且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而可以促进县域经济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在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科技的开发,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

2.优化经济结构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优化经济结构,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系,企业需要不断的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以便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首先,佳木斯需要加强对企业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其次,企业需要加快项目的建设,并且建立工业的配套设施。例如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建设中,可以依托优势农业,积极的发展加工业,使农产品可以打造成为国际水准,进而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托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化工业县城,使其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3.改善农村经济体系

在佳木斯县域经济体系构建中,加强对农村经济体系的改革,可以较好的平衡经济体系的发展,继而可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在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佳木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以便可以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在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中,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促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更好的配置人力资源,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佳木斯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佳木斯需要将农业产业化与工商业的发展相结合,如果仅仅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实行农贸的结合,其是较为低级的发展形态,将会无法有效的刺激经济的增长,而通过加工企业作为生产媒介,加强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可以将升级的产品融入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在佳木斯经济体系的发展中,改善农村经济体系,可以更好的优化产业结构。

五、结语

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体系建设中,不同地区的县域经济具有较大的差异。只有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但是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因素和发展战略因素的影响,致使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相对较低。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我国县级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的优势产业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优化,并且可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以期可以更好的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宋恩东.佳木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1(11):77-84.

篇5

论文摘要: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成为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就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的区域创新体系无论在技术层次上还是在经济功能上都相差甚巨,异质程度很高。要理解和分析这些发育程度很不相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前景,显然离不开适当的理论工具。通过时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的分析,丈章认为,这两个分析视角有助于建设者们了解自己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所在,从而重新确定工作重点。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但绝大部分研究都过于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而忽视了那些与世界生产体系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的区域以及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有建设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如何构建合适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分析和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中都回进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区域化处理,尝试性地为此类地区构建理论分析工具,以期帮助这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者寻找问题和明确定位。

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所有前现代的经济中,(以新产品数量衡量的)创新是缓慢的,也不是社会长期锁定的系统目标。然而,在现代经济体中创新却被赋予了明显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受篇幅限制,我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阐述创新体系功能这个跨学科的问题,只能尽可能简洁地提示我们认为至少不应该被忽略的几点: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按照Luh-mann(1984)的体系理论(SystemTheory),现代经济体系的维持依赖于支付行为的接连发生,但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两方面的拒付可能,一是竞争促使产品不断老化(其结果是利润下降),这促使新产品的出现,二是新产品引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不断引入新产品,同时尽可能减少引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就是说,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维系的必要条件,—这个经济体系要么增长,要么死亡。

其次,不断的竞争会推动经济体系自身的“彻底合理化”(Durchrationalisierung),其结果之一就是各种“标准”(主要包括统一的生产标准、消费倾向、教育内容和游戏规则等)的确立,从而明确了竞争的话语权。这一过程也可称为市场一体化:它不仅仅指经济主体在某个市场内的整合(integration),还更多地意味着市场标准的统一(unification)。

再次,现代市场经济推动着全球化,而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吉登斯所看到的时一空分割的经济含义正迅速消减,还意味着各种“全球标准”的确立。最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实体将可能融合为“一个”而且是充分竞争的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国家竞争力。

第四,技术变迁的系统化,用卢曼体系理论的语言讲,就是科学体系的经济化和经济体系的科学化,即科学和经济体系之间强烈的互相渗透。这一点与19世纪科学以新知识生产为己任与经济负责技术运用相对独立的分工相比,是明显不同的。技术变迁不再是主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了,科研机构和政府也日益深入地卷入到技术变迁的进程中。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知识创新呈现出所谓“三重螺旋”的格局(EtzkowitzandLeydes-dorff,1998),也加深了技术创新对其所在的整体(而且主要是区域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导致7创新的“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的转化(Isaksen,2001)。这一转化过程可以了解为创新的区域化过程,亦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一个”世界经济体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在扩大。CookeandMorgen(1998)认为,目前只有在SiliconValley,Emilia-Ro-nlagla和Baden一Wiirttemberg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区域体系,因为只有在这些地区科研和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才发挥到了极至(PeterFranz,1999)。这种站在全球高度审视区域创新体系尽管多少有些令人沮丧,但对总结理想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特征是有益的。也有学者争辫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有某种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ToedtlingandKaufmann,2001):不仅仅在那些先决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且在老工业区、边缘地区,乃至农村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因此,更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应该放在发现不同的创新类型和比较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因素上,这将有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并认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不足。

笔者无意继续深入讨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而是给出两个限制性的条件:一是区域创新体系至少应该能系统地支持区域内新产品的出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必须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趋势。

二、市场分割与创新层次

除了上述对创新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普遍因素外,时具体创新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因素,包括:(1)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在层次上而且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政治(包括区域政治)依然在很大程度决定(至少影响)着资源的流动;(3)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割的;(4)资本、技术,尤其是人的流动还是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5)发明以及创新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受篇幅限制,这里主要说明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篇6

一、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并将其落实到位

首先,区域相关政府部门需借助各种媒介或机构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氛围,树立起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建立生产循环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增加科研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组建高素质、高质量科研人才队伍,由该队伍承担实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其研发需致力于三类技术:一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基质化技术、能源化技术、饲料化技术等;二是耦合技术。如沼液肥料的施用时间匹配技术等;三是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再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力度。如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最后,加大农业设备和工程建设,推进区域循环型生产趋于机械化、工程化。其建设着重于:一是农药喷洒机械等减量化设备;二是废弃物商品有机肥生产设备、固液分离设备、沼气发酵设备等废弃物资源化设备;三是水生植物采收设备、秸秆收集设备等废弃物收获技术设备;四是沼液到农田输送管道工程等循环工程。

二、做好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

做好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实现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对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起着较大的积极作用。从绿色种植角度讲,一是大力推广农作物间、混、套、复、轮作、再生产多熟与多样化种植技术及立体农业技术;二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督,优化农作物用肥结构,适当增加有机化肥用量,控制无机化肥用量,尽可能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三是落实好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为区域生态生物营造健康的生存环境。从绿色养殖角度讲,一是积极开展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选用绿色环保饲料,为畜禽养殖营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二是积极推广农作物种植与牲畜养殖相结合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从绿色加工角度讲,加强对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包装、储存等技术标准研究,切实规避有害化剂的掺用,确保农副产品的质量性、安全性、可靠性;从废弃物绿色利用方面看,市场化运作模式下,区域相关部门通过做好有机肥加工制造、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农业废旧设施回收利用的服务及其农产品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等工作,力求构造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途径。

三、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夯实区域循环型

农业经济体系基础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因此,为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需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即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导向,以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自然特色性、民族特殊性、地域特色性、加工工艺特色性、安全特色性、文化特色性及其生态特色性为目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规范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区域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四、实行节约生产、集约化经营,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运行

低投入、高产出一方面,区域政府应围绕“管理”为中心,实行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管理经营,慎重选择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及社会化服务途径,通过推进区域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要素资源集中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区域农业产业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以此将区域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有机产业链,从而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区域体系内农业产业发展,最终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农业生产经营下需区域政府建立起健全的生态循环型经济多层次产业体系,即落实到自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工作,拓展系统经营规模和产业链的延伸,通过实现自然资源的多层次、多品种加工、运销,保证农业产业链内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此形势下不仅降低了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运行投入,而且大大增加了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产出。

五、依据区域各种循环模式,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共存共荣

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循环农业的参与,实践表明,循环农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多个方面,其主要体现在:循环农业发展质量越高,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越有效,循环农业的种类和数量越繁杂,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品网络体系越强大;反之亦然。因此,循环农业质量、数量及其类型的发展对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网络体系的建设起着较大程度的积极作用,所以各区域需紧密养殖业、畜牧水产业的现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循环农业,例如以农业科技园区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渔、牧、农等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林果草牧渔结合的立体综合经营循环模式,以沼气设施为中心的综合经营循环模式等,另外,各种循环模式是区域构建健全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前提条件,该模式涉及到种养、加工、供销、教育、科技等多个经营部门,其有助于推进区域实现各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农业产业链内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实现各子循环链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内多重循环共存共荣。

六、总结

篇7

财务会计管理与公司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经济体系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经济结构都得到了彻底的革新与转型,因此,为了迎合这一全新的经济结构建设,相应的财务会计体系也要从管理层面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以便与当今的全新经济大环境相匹配,并且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为当今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体系支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稳定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也就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以期为相应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会计管理现状;策略研究

在当代的企业制度背景下,相应的财务类建设都应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旋律而兴建,而这也是当今企业想取得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建设活动却存在一些与时代主旋律不相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手段对其进行摈除,以便于使财务会计的发展能更为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与要求,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对当下的财务会计管理总体系规划有一个全面而明晰的掌握。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二是财务管理。会计侧重于核算,财务侧重于管理。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迫使用于指导会计核算的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在过渡期新旧两种核算理念、两种核算方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会出现在会计核算的确认、记量、记录及报告的全过程中,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便是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问题。找到并分析这些问题,对顺利实现国内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进而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的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外延、功能及其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得以保证和实施的重要环节。此外,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常常因核算问题、内部控制、筹资、成本、税收、业绩考核等问题使企业面临财务困难,所以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也有必要对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的财务难题进行分析,逐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策略

1.企业领导个人的带头作用

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建设的核心,而企业的发展要完全围绕着企业领导的决策来执行,因此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其个人素质的养成与企业的发展与各部门的合理规划有必然而直接的联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便是领导的个人涵养,这一点是这两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方面,首先领导的个人涵养关系着企业整体文化的形成,其次领导的个人涵养决定着整个企业能否将企业文化中具备传承意义的内涵融入到各部门的整体建设中。第二点就是领导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以及相应的业务能力熟练度,这两点在如今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领导的个人财务管理技能的强弱决定着领导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理解,理解越为透彻,相应的改革性建设也就更为深入,基于这一背景领导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公信力,进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进一步革新与完善。

2.建立完备的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为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提供充分的保障,有助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据此剔除不符合规定的成分,以便于内部革新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保值性提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构建长期型的企业内部交互机制,进而是企业的生产行为被固定在稳定的产业链条上。第四,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净利润的实际核算,进而使企业对自身经济效益的实收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第五,企业内部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整合,使优秀的员工能够加入团队,使不是特别优秀的员工得以去更低一层的团队深造,进而实现公司内部财务会计团队的全面发展与建设。

3.完善生产经营管理

企业预算制度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管理环节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保障,预算是指根据企业经济的整体走向以及近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做一个全方位的预算,从而得出企业近一段时期的整体经济发展数据报告,对报告中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上升趋势予以一定的重视并且加强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投入,以便于企业能够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呈现亏损趋势的经济体系予以一定的保护性财务会计运作机制建设,从而规避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这有助于使企业顺利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能够全方位地顺利展开,而这也是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体系下,最为稳定而妥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层面的发展理念。

4.强化财务管理

财务的管理要以经济为核心,因为经济是财务的核心与形成来源,财务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而实现的一种体系建设项目,而经济本身构成了财务这一体系构成,因此财务与经济密切相关,且财务以经济为主要支柱而切实存在。因此为了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主要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应该采取一定的经济性措施,首先应在公司内部建立较为全面化的预算机制,从而使资金的投入为公司所全方位掌握,并且在预算中应该将货币的实际价值以及货币在不同时间的汇率价值都囊括在预算范围之内,并且设置专员来控制预算环节的具体安排,避免因领导施压而导致的资金的分散性流失,从而保证财务会计管理的集中性,以便于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合理化支配。

5.注意成本管理

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革新还要以系统化的模式构成为参照,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定程度的环节控制建设,并以控制论的主要中心思想作为这一建设体系的实际开展环节的主要参考,进而使相应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的具体形式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性的约束而合理展开,这样能够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行之有效,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内部的整体化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将经济体系的建设与时代的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相结合,在世界经济潮流的合理引导下,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革新,而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相关职员的全面成长,进而继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6.进行系统的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建设

企业的费用支出是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必须对相应的费用体系进行较为周密的费用使用规划,对企业经营所需的开销,企业管理所需的经费,以及财务方面的支出细节都进行较为系统化的记录,并且以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记录备案,并且设置一定的记录核查机制来对记录中不符合企业收支规定的环节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实际的工作效果。并且,在当今信息化与科技化都日益完善的全新时代格局的成形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可以借助较为成型的互联网体系,通过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使信息的相应运作机制更为人性化和数字化,进而使信息的调取和整理更为简洁,从而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迅速纠正这些不足之处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合理化地为企业的经济体系服务,这有利于企业内部经济体系的合理化建设,有利于使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更为有效地为企业服务,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相应管理机制的整体执行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从而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作者:孙凌云 单位:黑河市墙体材料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参考文献:

[1]金辉.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策略[J].研究商场现代化,2013.

[2]刘欣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的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

篇8

(一)保障市场主体自主性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内主要以公有制作为主体,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经济体系,承认与尊重所有市场经济主体相应自主性。独立愿望与独立法律地位为所有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相关活动获取权益与履行义务以及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基础。因此,必须利用法律和法规明确其资格和产权等,保证权力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法律、法规管控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实现市场体系的稳定运行。

(二)保障市场经济开放性

目前,市场经济开放性不仅要求对国内的市场体系进行开放,还要求市场经济实现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的经济必须相互交往与相互依存以及相互渗透等,科学应用国内与国外市场,建立资源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同时,强化市场经济法制在保障方面对外开放的作用,改进与完善市场经济法制。

(三)保障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尽管可以科学配置资源,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可是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利用市场经济法制,可以确定国家宏观调控的具体范围与任务,严格规范政府职能与权限,防止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相关生产与经营活动。另外,利用经济法制,还能够确定国家宏观调控模式,确保宏观调控依法实施。(四)保障市场经济公平、公正竞争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要利用竞争体系实现。可是竞争必须公平与合法。而许多竞争者在竞争时,为了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损害对方利益,比如利用不法手段等。所以,必须制定公平、公正的竞争体系,通过市场经济体系进行规范与调整。

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目标

现代法制主要是指法制方式的合理和价值基础的科学统一。首先,现代法制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自由和权利正义以及个人主义等相关价值基础。因此,现代法制就会变为“非人”法制。其次,现代法制相应价值基础,若是缺少形式合理准去以及保障程序,就难以有效落实现代法制相应价值基础,且也不会产生法制效益。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此种兼容模式合理与价值关怀现代化法制,仅仅为“理想化”的现代法制,是以西方现代法制为基础进行的抽闲概括。对于“理想化”的现代法制,能够成为国内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可是,必须明确指出,尽管“理想化”现代法制是针对西方现代法制进行的抽象概括,同时以此作为国内现代法制体系建设主要目标取向。可是并非指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要一味的全盘西化。另外,将“理想化”的现代法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是揭示其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关怀,其为宏观方面的目标取向,并非具体法律和法规制度。所以,在法律与法规以及制度方面,依然能够依据相应的社会环境与需求,实现特色主义制度的编排,不可全盘照搬。

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方法

(一)打破市场经济法制中的法律实证主义定性

目前,对于我国法学领域而言,已经习惯在法律的实证主义方面分析法制问题,进而将法制局限于国家正式建立的法律规定以内,此种思维模式造成的必然结果,即忽视国内市场经济体系实践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准则和传统社会相关有益制度,因此,在法学领域对于社会习惯规范等的调查与分析比较少。而实际上,国内市场经济在建设的初期阶段,部分非正式经济准去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也是现代法制制度经济学家不断阐明的问题。因此,部分学者也曾提出过反驳意见,主要人为行为准则不是正式的,比如习俗和惯例等存在大部分非理性因素,进而和现代法制中的基本界定、形式合理存在出入。可是,现代法制中的形式合理,其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行为方面的“预期”,并不是“为形式而形式”方面的追求。事实上,绝对性和教条性的追求现代法制形式的合理,就属于非理性观点,导致现代法制出现国语形式主义。在此种状况下,辩证思维十分重要,而非正式的准则能够提供相关行为的“预期”。同时,所有法制方式合理的获取,都具备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必须针对非理性习惯准则进行深入学理检讨,实现其的科学规范与界定,最终得出形式合理特点,进而作为国内现代法制建设重要资源。

(二)构建新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

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秩序主要指公正和自有的竞争体系。首先,加强市场统一性,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避免市场发生人为分割,保证市场经济的所有活动都可以依据统一法律和行政法规执行。其次,加强市场自由性,建立严格的市场经济管控法律和法规,确保企业经营体系的合理转换,降低行政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干预,特别是利用各种方式对企业进行舒服与限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主体具备自由性。最后,加强市场的公正性,实现市场经济法律统一性,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公开,确保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不管是自然人或是法人等,都可以公平竞争。另外,维护市场竞争性。建立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等,避免市场竞争出现不公平与反垄断等现象,使市场主体可以严格依据法律与法规进行公平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自由与良性竞争平台。

(三)加大市场经济法律执行与监督力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仅仅为全方面实施经济法制建设提供平台。目前,在市场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以及有法不依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执法与监督力度。首先,积极推广与宣传市场经济法制,在整体上提升公民经济法制意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法律出台,而包括的权力观念和民主观念等,全是市场主体必须具有的市场经济法制相应观念。其次,加强经济主体活动的执法监督力度,落实依法执政,维护司法公正,整体上提升执法水平,保证法律可以严格落实。最后,加强司法机关职能作用,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执行部门严格依据法律执行检察权与审判权,对于市场主体经营活动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进行纠正。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司法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加强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障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层次创新主体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但绝大部分研究都过于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区域,而忽视了那些与世界生产体系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的区域以及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但这些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有建设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的需要。如何构建合适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分析和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中都回进的创新层次和创新主体两个视角出发,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区域化处理,尝试性地为此类地区构建理论分析工具,以期帮助这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者寻找问题和明确定位。

一、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区域创新体系

在所有前现代的经济中,(以新产品数量衡量的)创新是缓慢的,也不是社会长期锁定的系统目标。然而,在现代经济体中创新却被赋予了明显不同的功能和地位。受篇幅限制,我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阐述创新体系功能这个跨学科的问题,只能尽可能简洁地提示我们认为至少不应该被忽略的几点: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按照Luh-mann(1984)的体系理论(SystemTheory),现代经济体系的维持依赖于支付行为的接连发生,但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两方面的拒付可能,一是竞争促使产品不断老化(其结果是利润下降),这促使新产品的出现,二是新产品引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必须不断引入新产品,同时尽可能减少引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这就是说,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维系的必要条件,—这个经济体系要么增长,要么死亡。

其次,不断的竞争会推动经济体系自身的“彻底合理化”(Durchrationalisierung),其结果之一就是各种“标准”(主要包括统一的生产标准、消费倾向、教育内容和游戏规则等)的确立,从而明确了竞争的话语权。这一过程也可称为市场一体化:它不仅仅指经济主体在某个市场内的整合(integration),还更多地意味着市场标准的统一(unification)。

再次,现代市场经济推动着全球化,而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吉登斯所看到的时一空分割的经济含义正迅速消减,还意味着各种“全球标准”的确立。最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实体将可能融合为“一个”而且是充分竞争的经济体,在这个经济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国家竞争力。

第四,技术变迁的系统化,用卢曼体系理论的语言讲,就是科学体系的经济化和经济体系的科学化,即科学和经济体系之间强烈的互相渗透。这一点与19世纪科学以新知识生产为己任与经济负责技术运用相对独立的分工相比,是明显不同的。技术变迁不再是主要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了,科研机构和政府也日益深入地卷入到技术变迁的进程中。三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知识创新呈现出所谓“三重螺旋”的格局(EtzkowitzandLeydes-dorff,1998),也加深了技术创新对其所在的整体(而且主要是区域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导致7创新的“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的转化(Isaksen,2001)。这一转化过程可以了解为创新的区域化过程,亦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一个”世界经济体形成的过程中,区域差异也在扩大。CookeandMorgen(1998)认为,目前只有在SiliconValley,Emilia-Ro-nlagla和Baden一Wiirttemberg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区域体系,因为只有在这些地区科研和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才发挥到了极至(PeterFranz,1999)。这种站在全球高度审视区域创新体系尽管多少有些令人沮丧,但对总结理想的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特征是有益的。也有学者争辫说,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有某种类型的区域创新体系(ToedtlingandKaufmann,2001):不仅仅在那些先决条件较好的地区,而且在老工业区、边缘地区,乃至农村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因此,更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应该放在发现不同的创新类型和比较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因素上,这将有利于我们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并认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不足。

笔者无意继续深入讨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而是给出两个限制性的条件:一是区域创新体系至少应该能系统地支持区域内新产品的出现,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必须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这种趋势。

二、市场分割与创新层次

除了上述对创新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普遍因素外,时具体创新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它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因素,包括:(1)各个区域的发展不仅在层次上而且在结构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政治(包括区域政治)依然在很大程度决定(至少影响)着资源的流动;(3)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割的;(4)资本、技术,尤其是人的流动还是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5)发明以及创新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受篇幅限制,这里主要说明市场分割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尽管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在全球、国家、跨区域以及区域的层次上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感受到,但是总体而言,市场还是处于分割状态,而且这种状态还将在很大程度上长久维持下去。这部分是因为贸易政策的差别,部分是因为购买力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甚至也受到地理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尽管产品的升级和替代长期来看对生产者而言是不可进免的,就几十亿人都处于消费不足状态的现实而言,几乎所有类型和层次的产品都有潜在的消费市场。

从生产网络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分割的另一层涵义。区域间的交流虽然一直存在,但在现代生产侵入以前,各个区域都有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生产网络。现代化、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在改造区域生产网络的同时也不断地侵蚀区域生产网络的完整性,但目前所有的区域还都有或强或弱的、完整程度不一样的、现代化程度不同的、技术层次差异巨大的生产网络。尽管,区域创新体系的隐含目标显然是要协助区域更好、更快地现代化这些生产网络,但无法否认,即便是那些落后的生产网络对于它们的区域而言还是有存在意义,至少在短时间内知此。—条件是,它们还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生产网络和区域市场只有部分重叠。这种不重叠性应该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特征。

指出市场分割,对于企业创新定位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不一定要成为全球竞争者(globalplayer),甚至不需要成为全国的供货商;只要有合适的顾客群,它们也可以瞄准本地市场、其它区域市场。也就是说,只要不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所谓新产品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全球的、全国的、跨区域的、区域的、本地的、企业的。就某个时间点的同一种产品而言,全部市场规模显然是依上列次序下降的,但对于具体企业而言,其产品的市场或潜在市场并不一定会存在这样的序列。

对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意味着承认知识的经济价值。保护层次的区别体现了创新类别的差异。比知,国内将合法的药类创新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国内外都没有上市的,第二类是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剂,第三类是国外已上市,国内还没有的,第四类是改进型新药,和片别到胶囊,第五类也是改进型新药,和饮片#到注射液,第六类是仿制,分为受权仿制及国家特许。此外,企业还可以合法引入专利保护已经过斯或产品本身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新产品。本文将这些创新类型的区别简单地理解为创新深度差异,这样就可以看到,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新产品的引入成本应该与创新深度成正比,即创新深度越高,则创新成本越高,反之亦然;而潜在的竞争激烈程度则与创新深度成反比。但是,在复杂、动态的现实中,创新深度与创新成本及竞争程度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而且,潜在的市场规模却不一定与创新深度有线性关系,加上企业的营利情况受许多其它因素(管理、人力成本、利率等)制约,因此,创新深度与企业业绩不一定正相关关系。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便是创新深度一样,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知识及其它投入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些无疑都会影响企业创新的选择空间。

三、企业创新能力及区域创新类型

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支付创新成本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市场营运的能力。创新成本可以源于创新知识的购买,也可以是自己研发和参与研发所产生的费用;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是源于自身的技术积累(包括人员培训、人才引进、设备投资等),也可以直接(但只能是部分)从市场上购买;市场营运既可以通过自己的营销体系,也可以委托其它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创新能力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源的。由于技术层次差异、知识等级不同,由内生资源转化而来的企业内在创新能力也应该是有层次差异的。但是,一方面内生资源最初也来源于外部环境,而且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合理地利用外在资源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另一方面,成熟的企业也必需不断从外部环境获得补充、更新、升级。企业创新中运用的外来资源(知识、设备、资金、市场)从地域层次角度,可以分为区域内的、跨区域的、国内的及国际的;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企业的、科研机构的、政治的;从支付的角度,可以分为市场的、半市场的、非市场的。正是通过在不同层次上同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形式的交换,企业创新与外在环境发生了不同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关系又使我们可以从技术层次,从产业分类,从行业分类等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

在成都市的中小企业调查中我们发现,根据企业创新运用外在资源的程度和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交换关系。抽去成都创新的区域特征,笔者可以得到更为一般的六个主要创新类型:完全市场创新、其它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衍生创新、完全自主创新、企业间合作创新、与研发机构的合作创新、在政府创新服务体系帮助下的创新。这些创新类型显示在完全内生和完全外源的创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类型。单就这些类型而言,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企业的创新中在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的创新类型。事实上,除了创新深度、创新频率外,整合不同创新形式的能力也是某个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创新事件是非常复杂的,有些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企业的一些创新事件中,创新类型的交替出现是可以理解的。

和果能够确定这些类型出现的频率,并具体区分这些类型中创新的区域内因素的参与程度,那么就可以找出区域创新的主体类型;参照创新深度,可以区别区域创新的层次;参考参与企业的多寡、创新出现的频率,可以发现区域创新的活跃程度。将这些变量结合起来发现,我们就可以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区分区域创新体系的能力和类型。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化:我们的建议

篇10

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

1、总书记在*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

它是这样表述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省委常委、市委潘逸阳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问题的有关表述。

今年4月10日,他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赣州作为赣江、东江源头,肩负着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全力保护好青山绿水,打造区域性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前提条件,以生态文明为首要特征。

4、市委常委、县委廖明耕书记在“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诚信守法、和谐平安”和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中较早对生态文明进行了阐述。

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初浅理解。

1、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2、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要实现三大转变:

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三、就如何结合分管工作实际,策应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工作谈几点想法。

建设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构想,是落实党的*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理念,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立足我市地处赣江、东江源头,肩负着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在通盘考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我认为,我县在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上具有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就体现在了市委常委、县委廖书记的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它的报告处处闪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睿智。

廖书记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在发展目标上打造“六个赣县”,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六个更加注重”,在发展重点上努力抓好“六大建设”。

其中在建设“秀美赣县”的奋斗目标和“更加注重经济的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上充分彰显了生态建设的内容和要求:(1)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城镇普遍推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使赣县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地区之一;(3)广大农村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脏乱差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在具体指标上提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饮用水质达标率达80%。

同时,提出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始终做到“四个坚决不搞”和“四个重点发展”,即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坚决不搞;对“一任政绩、几任包袱”,有害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形象工程坚决不搞;对高耗资源、造成重大浪费的坚决不搞;对“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急功近利的事坚决不搞。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能生产终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自主创新的质量型企业,重点发展低能耗、低成本的节约型企业,重点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企业。

这些理念和要求正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相互一致的。

下一步工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具体的实际工作去,使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理念和措施纵深推进。

1、要贯穿到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市建设与工业园建设、统筹中心集镇建设与中心村建设、统筹圩镇整治与村庄整治工作中。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紧紧围绕“赣州市后花园”建设目标,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

当前,县城建设要加快实施“道路、排污、供水、供电、亮化、绿化、庭院、人文、整治、文体”等十大重点工程,大手笔打造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赣县,尽快融入中心城区。圩镇建设,要加强“五整治、三建设”工作。

2、要贯穿到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的各项农业农村工作中去。

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结合、节约与利用相结合、发展与治理相结合。在实践中,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谋求工作的载体。我觉得以下几项工作值得借鉴思考。

(1)深山区移民工作。

举一个例子,如即将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调度会要参观的江口樟木新村建设点。该点目前打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与移民扶贫、圩镇整治相结合的典范。

原樟木新村地处深山区,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共有218户人家,1116人,但家家户户有做蜡芯加工的手艺。例入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后,为使“迁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不返贫”,该项工作做到了与新农村建设、与圩镇建设有机结合,在规划上、在产业服务上、在管理上探索出了一套较好的机制和做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樟木村因整体搬迁而闲置出来的耕地、山地和宅基地实行集中流转,耕地流转给灯芯草种植大户,山地和宅基地流转给养殖大户搞立体养殖。

这一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大胆调整生态公益林的启示。即,能否将边远山区的山地全部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实施生态保护。将交通相对便利、低丘缓坡的山地(大概60万亩)实施开发,如发展加工橙、种植光皮树等。

(2)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沼气,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有条件的村庄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以电代柴。同时,节能开源,结合改房,推进改灶。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实施好生物质能源项目造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助、赣南重点火险综合治理等工程,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4)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要立足我县地处赣州市郊优势,积极跟进,按照绿色无公害的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建设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篇11

1992年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今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78 年时的第10 位上升为如今的第2 位;将大批的“无产者”培育成为合法的“有产者”。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还不完善、不成熟,表现在制度体系的建设及其能力上。其中关于人力资源的养老待遇存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以下简称双轨制),造成了养老待遇上的不公平。导致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应该还给经济主体的自主权还攥在政府的手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已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困难。双轨制的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双轨制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双轨制背离了市场经济关于效率优先和公平的原则,严重地干扰了人力资源的流动秩序,打击了市场信心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公平是最基本的准则。市场运行需要公平的制度予以规范和维护。制度建设必须站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这一关乎全局的高度去设计,使之确保经济在整体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对人力资源这个要素(以下也称城镇职工或劳动者) 来说更加需要提供良好的流动环境。

养老保险双轨制本身就反映出在养老待遇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公平。同为城镇职工,在养老待遇方面对不同领域的人力资源群体使用不同的政策,违背了市场关于公平的原则。拉开并逐步扩大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与直接从事社会财富创造的产业领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的差距。到了2013 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的替代率已达到企业的2 倍。这种不公平,一方面打击了产业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的动力,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形成了逆向引力。这里有一组数据:2008 年到2013 年国家招考公务员,参加报考的人数与招录人数的比例分别是57/1、76/1、67/1、87/1、74/1、75/1。所以,双轨制的存在必然会迫使人力资源放弃当期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造成当期市场上竞争机会公平性的丧失。导致效率优先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中一些曾经有流动到产业领域想法的人力资源,也因为双轨制的持续存在打消了念头。所以,双轨制割裂了人力资源在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流通渠道。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遏制了市场需求。

2、削弱了内需动力,影响了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登载的《老有所养定成真》一文介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800 万以上的规模激增。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 亿,2033 年突破4 亿,2050 年达到4.83 亿。届时,社会总抚养比由目前的45%上升到98.8%。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由此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担忧”。另据央行数据显示,2013 年8 月我国居民储蓄额已连续3 个月突破43 万亿元,仅在最近的5 年里居民的储蓄额就增加了23 万亿元,这期间还有24 个月是负利率。其中养老保险制度不公平是主要的原因。

养老保险制度的“邀约”影响着人力资源对他们当期消费的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相应提高是必然的。我国的养老传统决定了劳动者对未来的养老保障是规划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产业领域的劳动者会做出未来在养老金待遇上将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预期,进而推导出未来在购买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的预期。特别是在对相同服务的购买能力上低收入者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例如,家庭养老请人照顾的费用、进养老院的费用等)。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预期的发生,他们必然会在当期增加对储蓄的安排以备养老之需。巧合的是,与最近5 年我国居民储蓄猛增23 万亿元相对应的同一时期,正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与企业养老金水平差距明显拉大的5 年;也是全社会消费意愿也在不断下降的5 年。从2008 年到2012 年的5 年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为15.9%、16.4%、14.5%、11.1%、11.5%(基础数据从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这还是在“4 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刺激下的结果。“保障不到家,挣钱不敢花”。现在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显然尽量增加储蓄额是个体唯一能够做到的可以让自己在晚年多一份保障的安排。

社会消费是实现社会生产持续和提升的唯一动力源泉。养老制度不公平必然引发消费不充分,导致货币和产品流通速度的降低及其流量的下降,迫使生产停滞。

3、不利于政府机构的有效改革,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近几年来,政府在实施机构改革的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精简下来的富余人员如何分流出去。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客观上向拟分流的富余人员提供了对未来养老预期的选择,造成了富余人员流出机关事业单位的出口不畅。因此,精简下来的人员只能留在本体制内消化,因人设事。结果是该下放的职能没放下去,需要取消的职能取消不了,该交给市场做的事情还攥在政府手里。导致经济主体想要办成一件事情常常需要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到政府部门办理行政审批,造成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机会的丧失,市场意见很大。中央电视台曾经在2013 年6 月24 日的《新闻联播》里报道了“行政审批的‘万里图’”这样一个事例。反映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上百个公章,要用去700 多天的时间。市场的机会是转瞬即逝的。它对政府综合服务效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但是人员分流不出去,职能就难以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就难以下放或取消。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难以实现精简高效。

二、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1、加速推进并轨是当前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必须由统一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当前,建立全国范围内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中必须先行的部分。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种要素资源在这个体系内能够自由的流动。其动力是在公平的条件下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在所有的要素资源中人力资源要素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影响着其他要素资源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对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公平的价格。这个价格从本质上讲就是收入分配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期的劳动报酬;二是未来的养老保障的预期。特别是未来养老金待遇的预期。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让他们能够看到对未来可以放心的公平的保障预期,才能确保市场对人力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统一。

2、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是市场对相伴而生的政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有效性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上。即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体系建设的能力上。

政府与市场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政府市场不可想象,没有市场政府难以存活。如果政府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发挥作用,就会被市场抛弃。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实践中,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职能的不断调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政府必须成为这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中有所作为的组成部分。必须履行其职责。这个职责就是通过建立公平、统一的制度体系,以有效地维护市场体系的秩序。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府是市场的政府、是有效的政府。

一个有效的政府应当是市场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因为一切要素资源的活力都会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政府的干预有两种结果:当它符合市场的要求时,市场是健康的,市场失灵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反之,就会引发市场失灵、经济秩序混乱。存在了20 多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就属于不当干预的典型之一。现在,新型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均已建立。它们之间的转换渠道已经打通。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几乎原地踏步,导致人力资源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动力不足。客观上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了不当干预的作用。所以,必须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发挥其有效性。

三、市场经济是流动经济

我国从1992 年开始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是从制度上解决流通问题:1、在人力资源的流通方面,制定《劳动合同法》确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社会保险法》确保契约关系作用的发挥;农民被允许自主地进城务工;2、在物的流通方面加速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截止2012 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比1978 年增长88.8%;公路里程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增长21 倍;同时新建高速公路里程9.62 万公里,新建高速铁路运营里程9356 公里;3、信息通信业的建设突飞猛进。截止2012 年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3.10 部;手机普及率为每百人82.50 部;互联网普及率达42.10%。4、在资本的流通方面。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经济活动;不断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以提高资本的流动速率。其成果是,截止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 年的1.8%提高到11.5%。(《人民日报》)。

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如同一个人体。人力资源是其中的血液,其流通渠道如同人体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畅,血液的流动就会受阻,机体就会出问题,人体就会生病。所以,政府要积极承担“清道夫”的责任,始终确保“血管”的畅通。所谓“水流则不腐”,“通则不痛”。工具是建立公平的制度。

总之,加速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从本质上说是要加速推进公平制度的建设,以满足完善的市场治理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目的在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流动性的要求。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人力资源在市场中的价格。统一了人力资源的价格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顺利转换。

篇12

1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方向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正在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与传统的关系体系相比,现如今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优势。计算机在企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实现人们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建设奠定着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现代化的企业在发展当中还常常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体系作为一项关键性的内容,无论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还是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这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具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所以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的发展将会更好的实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企业现代化管理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关系

2.1现代化网络建设将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现代化的网络建设将会促进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十分发达的21世纪而言,如何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只有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中,人们所关注的往往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却并不在乎,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对于自身的管理方式已经有所认识和改变,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互联网迅猛,只有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规划才会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2.2现代化网络建设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运用现代化网络建设还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这些都是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所不具备的条件,在现代化的21世纪中,人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在网络建设中注入自身的管理方法,一旦需要使用就可以将其查阅出来。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中会涉及多个部门,为了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应该定期的让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现代化的21世纪中,只有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才会更好的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互联网技术恰好可以让企业内部之间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为人们的工作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保障。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有了这一优点就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侧重网络的使用,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比现代化的技术具有十分巨大的优势,无论是在反应速度还是在出错率上都超越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机制,这也是为我国未来的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了解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好的管理者就是企业的核心,而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内容。现代化的企业中很多管理者对于计算机网络化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人们认为计算机管理是一门较为科学的技术,只有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才会更好的掌控计算机的发展。所以在实际的企业发展中,一定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于计算机网络化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我国企业的长期发展[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企业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际上企业现代化管理对于计算机操作性的要求较高,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是不合格的,所以加强对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将会更好的实现企业与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金瑞 单位: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作业大队

参考文献:

[1]聂茂林.企业现代化管理与计算机网络建设[J].知识图,2012(09):135~154.

篇13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天,市劳动力市场建成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对市场开业表示热烈的祝贺!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增加投入,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原创: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市劳动力市场的建成给我们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解决我市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建设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培育和建立就业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是我们就业工作的最终目标。要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现代化信息手段,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各机构互相联网,广泛收集、汇总、查询和处理劳动力供求信息,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消除城乡、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城乡劳动者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愿望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力,可以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合理流动。要使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得到广泛使用,逐步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向城乡调查失业率统计监控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和功能,广泛搜集和用工信息、求职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外省市劳务合作信息,使用人单位能够通过劳动力市场尽快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者,使广大求职者能够在劳动力市场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原创:要通过劳动力市场大力宣传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使市场就业方针、市场就业观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社会形成用人找市场,就业靠竞争的共识。

同志们,就业问题解决的如何,是衡量我们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千方百计解决好社会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希望劳动保障部门的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既要在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管理上下工夫,又要在搞好服务、促进就业上出成效。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管理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职能作用,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知名度,让全社会知道,在这里可以获得优质、高效、便捷、文明、周到的服务。

谢谢大家!

篇14

关键词:油田服务;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一、管理会计的综述

1.管理会计的起源

管理会计的含义。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美国泰罗提出后有很多美国企业家开始推行这种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工作、生产效率,这种方法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运用专业技术方法,通过对与财务数据相关的资料进行挑选、加工整理、形成书面报告,为企业管理层能根据报告信息对企业各种经营管理规划与控制。因此,管理会计是融现代化管理技术与传统会计方法交叉。其主要功能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内部报告。为了提高内部报告质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更加准确,需要运用会计学科中的成本预算控制、成本差异分析等理论进行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因此,有学者提出将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上,但并未受到当时会计学界的普遍重视,这就是“管理会计”的起源。

2.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四十年代起,企业主为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广泛实行职能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不断追逐企业利润,制造产品的责任、业务量、成本、利润等综合技术方法应运而生,并且把综合技术方法、管理责任融入到传统会计方法体系之中,20世纪五十年代在伦敦举办的世界会计学年会上,专业名词管理会计的出现,标志着管理会计学科的诞生。从此管理会计从传统会计体系中独立并逐渐发展成为与财务会计一道肩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管理会计日益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在联系与区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重视记录与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财务历史信息,形成标准化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在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职能的基础上延伸到解析过去、控制当今、规划未来等多方面综合性的职能。管理会计针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后,能更好地实现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管理会计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严格按照计划预设的轨道有序地运作实现内部控制的职能;管理会计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丰富信息,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能满足管理层掌握企业行为规律科学地提高经济预测、决策的准确性。管理会计以经济活动为基础,以管控问题为导向,采用创新手段精准量化财务数据相关信息。

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在油田服务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虽然油田服务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有着其他行业不具备的产品属性,但是油田服务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都离不开通过开展经济活动创造效益的普遍共性,因此,管理会计在油田服务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其他企业一样,通过利用各种相关信息,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对单位的规划、控制、决策和评价等方面的业务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油田服务企业内控与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在不断地提升;油田服务企业本土管理会计工作与国际会计标准接轨,其价值在服务经济中更加彰显,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但是,我国管理会计的起步较晚,管理会计的运用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继续深化会计改革,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理论和积累本土案例,促进油田服务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夯实牢靠的基础。

三、目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治理投资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推动政治经济体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法律层面保证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成果;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不高。我国疆域辽阔,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均衡,企业的经营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衔接度不够。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主管职能部门、民间团体组织和经济实体共同参与,运用规范化亟需加强,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企业管理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管理会计有了基础,但对于作业成本法、分析预测相关的管理会计工具、平衡计分卡等成本控制运用规范化,把管理会计理念与企业战略相吻合仍需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全面性建设需要强化。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情况的同时,既要从外部环境又要紧密结合发展战略,通过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管理会计人才专业队伍有待通过培训加强。由于管理会计的专业性非常强,涉及信息化、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因此管理会计人才素质要求达到具备以上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油田技术服务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法律监督作用

理解认识法律监督的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理解油田技术服务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意义;理解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监督和制约机制是企业宏观战略有效实施的保障。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能力,掌握企业管理会计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管理会计依法行使企业管理监督权的能力。

2.突破疆域限制,在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全面推广运用管理会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发展还不平衡,确立企业的经营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努力突破疆域条件的限制,大力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把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高度对接,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发挥管理会计的内部管理职能,扭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油田技术服务企业战略的全面实现。

3.加强管理会计工具综合运用规范化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随着产业的升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在经营预测中强化成本控制、拓展盈利点、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等方面要求企业对管理信息更加精细化,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管理会计规范化工具,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4.科学优化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体系是将传统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财务上升到组织管理层面,管理会计涉及企业内部所有的管理系统,企业各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都应该是管理会计的参与角色。在管理科会计体系下,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决算分析和评价手段,肩负起企业管理使命。业务部门要增强价值观念,注重成本投入与产品产出价值的驱动因素,为财务部门建立评价业务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共同实行财务部门的价值衡量标准进行业务决策判断;财务部门要遵循管理会计的价值理念,充分掌握业务部门提供的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后对管理活动进行价值衡量,为业务部门提供实现价值指明导向。总之,管理会计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会计,侧重业务的视角;在企业业务人员中是管理角色,强调价值的视角;通过从财务的角度看业务,把财务思维切换到业务思维,把业务与管理有机结合,实现会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5.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庞大的财务信息为管理会计在计量分析提供了信息支撑。管理会计是企业对各方面所需数据发掘、数据整合、数据利用的高效工具,运用管理会计,发挥无可替代的管理会计职能为企业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逐步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6.以人为本,加强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企业“走出去”的必须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基于此,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程度日益紧迫。然而,我国管理会计起步较晚,管理人才匮乏,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仅仅局限于记账、报账日常工作,会计人员的职能主要在财务会计方面,目前很难支撑管理高层的对经营决策的要求,很有必要实行管理会计人才储备,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落到实处,要切实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储备人才资源,推动管理会计全方位纵深发展,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出谋划策,确保企业宏观战略的可持续性。

五、结束语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国家宏观经济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管理会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将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但是,管理会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论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加强理论界与企业实务界的广泛合作,加强合作必将日益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赵英昌.价值链对管理会计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6,(25):55.

[2]葛彩霞.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