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0 15:2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习音乐的基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有很多的老师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训练,小学毕业时虽能唱几首完整的歌,但是识谱能力却很差,甚至还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只教歌词省略识谱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却使学生错过了识谱学习的最佳年龄阶段。
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懂得这一道理而不肯去做。那么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社会环境里更存在严重的问题。
近几年来,儿童学习各种乐器的热潮遍布全国。许多家长为了使子女全面发展,不惜财力,煞费苦心来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幸运的没有白费心血,但倒霉的,遇到了不负责的老师。孩子学了两三年的钢琴连简单的乐谱都唱不出来,弹奏也只能单一的指法训练,毫无乐趣和音乐的表现力,有些家长都没听说过这一概念,对于文化素养如此低下的“伯乐”他又如何去发现“千里马”?
记得前几年看到的电视歌手大赛参赛选手的演唱,歌都唱得很好,感情也很投入,但是最后一项听旋律模唱与视唱的考核分数大多丢分严重,有的干脆就唱不成调。这表明我国的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国民音乐教育有待于提高。
我在东北师大学习受益匪浅,多年的经验也得到了理论的认证,于是下决心开设视唱练耳来训练音乐学生。采用了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把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融进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结合“体态律动”“即兴创作”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信息反馈。
例如:把手的五指比作五线谱来记音的名字,按C大调音阶,让学生指出相对的音名;音阶的上行比作上楼梯,下行比作下楼梯;既生动灵活,又易于学生记忆,音阶还可以找七个学生来扮演,利用这样的游戏来帮助孩子理解音准概念。
还利用“科尔文”手势学习音阶,听音时也会充分的利用,能让学生理解音高位置;教师弹奏旋律短句让学生模唱,并说出这段旋律是几拍子、几小节,有几分音符组成。让学生拍一拍手,跺一跺脚打出节奏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内心听觉逐步得到了提高。
达尔克罗斯、柯达伊、奥尔夫等许多音乐教育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关键词】 基础理论 视唱 乐理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89-01
本文所说的音乐基础理论是指音乐中所学基本的视唱、乐理这一基础性理论课程,这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对普通高中音乐考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与演奏中很难掌握准确的音准、节奏等技巧,更不要提对音乐的表现力。高中音乐基础理论不但是高考音乐的必考科目同时还是与其它音乐考试科目建立联系的重要支柱,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中都能发挥着巨大作用。
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在潜心研究音乐的考试内容与摸式,发现很多高中学习教师都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拿我们江苏省来说,每年的高考学生都说自己弹奏或演唱的怎么样,很少听到有人说视唱、乐理或其他理论不行,可见在很多学生眼里,高考只有吹、拉、弹、唱,可是他们却不曾想在娴熟技巧与丰富表现力的背后,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在几年工作研究与实践中来具体分析高中音乐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一、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在高中的定位与制约因素
1. 视唱基本乐科定位与影响因素。俗话说,看一个人的素质如何,就要看他的视唱水平怎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学生刚接触音乐时首先接触的是视唱的音阶“1234567......”,对音准好的同学来说,好则好,不好即便后天怎样努力,也很难赶上视唱好的同学,这部分学生音乐素质就谈不上好,在高考中很难考出好成绩,甚至影响整体分数,像这样的学生在音乐高考中很多。还有一种可能,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较差。这是客观因素存在的,学校考虑自身的发展,并不是把所有条件好的学生都给你参加训练,有的文化成绩相对薄弱,有的个性比较强,厌恶做一切事情的调皮者,这些学生也是没有办法管理和改变其性格的,也难以在艺术领域取得进步,甚至由于没有良好的音乐感的培养和认真的态度,影响了整个音乐的学习。
2. 乐理基本乐科的定位与影响因素。乐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音乐基本乐科,它包括音、音程、和弦、节奏、调、调式等几个方面。它在高考中占有的分值不大,但却往往因乐理分数而影响整体,这说明学校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其实,乐理内容不多,但灵活性与理论性是比较强的。还是以江苏省为例,每年高考学生自认为乐理复习的不错,起码不会在专业上拉分,但往往想象与结果大相径庭。这说明,首先,乐理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其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甚至有些呆板,原本一样的题型换一种方法就做错,这是肯定不行的;然后,就是做题速度慢、不熟练,虽然江苏省每年的高考乐理题与其他省份相比略简单,题量也不大,但学生的做题速度实在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需要引起学校老师的高度重视。所以,乐理学科更不该忽视。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指导艺术实践
1. 视唱乐科艺术实践。视唱是一门理论兼技法的学科,它有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但在运用过程中也可引申到其他学科中,它是比较灵活的。作为基本考试乐科,视唱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我分两方面来说。
①歌唱方面: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歌唱,歌唱时首先要练声。练声就像视唱一样需要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显然,有些学生会说,教唱发音本来就是声乐教师的职责,他唱一句我们就模仿一句,殊不知这里面还有很多牵扯你音准问题的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刚开学时,临时听一位老师上声乐课,学生看见我们在听课,状态相当积极,作了一组发声练习后感觉其声音是通的,方法运用的也较到位,表情也不错,可是总觉得他的音准忽高忽低,总有那么一点点音发不到音点上去的感觉,尽管老师再强调再模仿让他注意音准,可还是没有改变多少,这很显然是他音乐素质的问题。
②演奏方面:对演奏的学生来说,有些乐器音准方面也不容忽视。比如拉弦乐器二胡,我经常听到有些二胡学生演奏姿势、持琴触弦的感觉还不错,就是二胡拉出的音如噪音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本身不像钢琴等键盘乐器一样有固定音高,只有演奏者在演奏时提前闪过某个音的音高,把这个音印在脑海里,拉出此音,所以二胡不好拉,音准要好。
2. 乐理乐科艺术实践。音乐理论基础也称乐理,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声音的性质、律制、怎样记谱(也就是怎样读谱)、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当它作为理论考试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乐理知识是对音乐艺术规律的总结,因此对于乐理知识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音乐作品孤立存在,不能把乐理作为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乐理知识的学习应该更多地和活的音乐作品分析联系起来。
不管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处理都是音乐表演中的重中之重,同一首音乐作品因为艺术处理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来。而为了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我们的艺术处理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而这一创作意图的体现往往是根据乐谱体现出来。对于乐谱的分析,包括对于作品中一些音乐记号的处理、音乐的节奏节拍、强弱力度及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的分析等。
一、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不仅积极的去思考问题欣赏音乐,并且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当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还有视频导入法、听辨导入法、语言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特长生展示导入法、教师示范导入法、学生即兴表演导入法等。
二、为学生有针对性的对难点、重点进行精讲细讲
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音乐的熏陶对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们农村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接触音乐课堂教学比较少,有的学生在小学可能一节正规的音乐课就没上过。在初一刚入学,在给学生讲解枯燥无味的音乐知识,音符和休止符时,讲到时值比例时,恰好与数字的意义相结合,我形象的把一个成熟的大西瓜放在桌上,同学都争着大眼看,一定要想吃一口又甜又起沙的大西瓜。我问:“大西瓜与咱们将要学的音符时值有什么联系?如何划分?”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和看法。即把大西瓜分成四等份,以一等份四分音符“5”(一拍)看成单位“1”。二分音符“5-”(二拍),全音符“5--”(四拍),然后把西瓜分给每小组,看如果再切分结果将如何?,这样有趣味的课堂教学既加深了音符时值,学生又复习了数学知识。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既记牢知识点又开发了智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有针对性的对难点、重点进行精讲细讲,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情趣高昂的愉悦氛围,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分组合作的形式
激发学生共同探索研究的兴趣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上课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音乐是初中阶段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都是大有好处的。要把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科目来看待,就必须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主要阐述了几种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思路和方法,希望对相关教学实践有所启迪。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情境教学 音乐课堂 初中生 音乐活动
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统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要的载体和抓手,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都具有重大意义。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可以视为整个音乐教学体系的起点,其基础性地位十分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展初中音乐教学,首先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其次是要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需要广大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判相关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无疑更具现实价值。
一、搭建音乐情境教学的平台,营造音乐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要知道,初中生大部分都处在青春期发育的起始阶段,正处于12-15岁的阶段,思维活跃,对于音乐、艺术的相关内容充满好奇心。所以,初中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情景模拟来激发教学的活力,更好地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应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可行性选择。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构建某种物质情境或心理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技术含量”,让教学活动更加充满乐趣。此外,情境教学的开展对音乐课堂的活跃、调节都是大有好处的,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们融入音乐课堂氛围,大大减少不利教学的因素,促进音乐课堂的积极进步。
如,在平时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放映音乐电视、电影方面的纪录片、ppt课件等,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们更好的欣赏音乐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塑造课堂氛围,提升音乐课堂的吸引力。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搭建“音乐角”,布设音乐类的报纸、海报、招贴画等,同时形成音乐融入生活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听音乐、欣赏和鉴别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们生活中快乐的因素。通过类似策略的实施,情境教学的模式更加深入人心,音乐课堂教学更具效率,学生们对音乐的喜爱也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动力,教学工作的推进也会更加务实、有效。
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带动音乐教学的进步
要知道,初中音乐教学更多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即教师要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可以通过打造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引导初中生热爱音乐课,从而慢慢培养学习习惯。要知道,教师与学生是任何教育教学工作的最核心要素。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主动与学生们开展互动、沟通和交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们不断学习进步的好伙伴,帮助学生们真正掌握音乐学习的技巧和技法。因此,教师要把二者关系的塑造、培育作为音乐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以良好关系的打造和培养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日常开展国内外经典歌曲教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彼此协作的教唱模式,以此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快的建立信心,形成对不同歌曲学唱的乐趣。比如,音乐教师可以选取著名国内外歌曲,与学生们开展互动式的演唱,教师一段学生们一段,也可以彼此共同演唱,寻找歌曲的精髓和感觉。具体的,这些歌曲包括国内的《梁祝》、《茉莉花》、《歌唱祖国》,国外的《我心永恒》、《嘿,朱迪》等经典歌曲,在此过程中,初中生的音乐情趣被慢慢培养出来,教学工作也可以不断进步。
三、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和调度初中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主体,也是决定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因此教学工作必须要以初中生为重点。音乐课是更加偏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学生们只有在“听、说、唱、练”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启发,才能掌握音乐精髓,体味到音乐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的音乐修养。因此,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要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
比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辅助与支撑。所谓整个的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如音乐教学游戏、音乐鉴赏式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都是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的引领和激发下,广大学生可以围拢在教师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不断获得教学、学习的进步。在这样充满激情的活动中,学生们与老师之间的直接交流虽然不多,但是却饱含情感与斗志,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综上所述,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的开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切实依照教学与学生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素养与艺术情操,展现出教学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翼.谈初中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1(10)
【2】陈美叶.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教研), 2010(10)
【3】谢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0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常态教学 反思 体会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音乐活动,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非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教学活动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新世纪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去其糟帛,取其精华,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上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二)“导入”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艺术。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 “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三)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
(四)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
X XX XX --: X.X X.X X.X X.X: 这样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众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
以上这些都是在实施课改后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及感受,写出来和同仁们一起探讨和学习。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要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塑造美。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如磁铁般吸引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兴趣 推动力 音乐课堂 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并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可见,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学生的必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初中音乐课始终处于副科位置,加之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需求,导致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各学校及相关教师必须摆正思想,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强大内驱力。它可以促使学生有选择地、积极地学习知识,提升学习效率。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绝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积极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恰当地运用游戏,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身理特点,设置富有生活情趣的游戏,将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特别是那些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爱玩、好动,依然延承着小学时的性格特点。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我在一次音乐节奏训练中,就采用了“动物园”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课前我将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在课上请学生根据节奏的形态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并加以动作表演。结果表明,学生的表演形象生动、富有创意,不仅培养了节奏感,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见,游戏并不是小学生的专利,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适当的游戏同样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多运用挂图、多媒体等辅助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利用挂图的形式将美丽的澎湖湾展现在学生面前,结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上课时热情高涨,格外用心。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利用多媒体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的景象,并辅以优美的乐曲。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被美丽的景色和美妙的乐曲深深吸引,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由此可见,这种变抽象为直观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助力。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他们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着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好的音乐作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欲望。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音乐课本中的优秀作品很多,但毕竟数量有限,广大教师应在平时积极搜寻更多的优秀作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分组合作,激发兴趣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讲,在课上,教师可给出一组歌曲,让学习小组自由讨论,然后以比赛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评定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并说明理由,看看哪个组说得更好更全面;在课下,教师可让学习小组探究课程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久而久之,必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积极的评价,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初中生也不例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如“你学得真快!我很高兴”“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结果表明,这种积极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以上提及的几个方面仅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更加多变的方式方法,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赵秋蓉.初中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8).
[2]刘爱格.谈谈音乐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
[3]吴开云.如何诱发培养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J].考试周刊,2009(3).
[4]李清华.我想唱歌我就唱――浅谈如何让学生融入音乐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7).
[5]张艺.让音乐课成为学生的最爱[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6]侯爱欣.展示音乐教师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3).
1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那么如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往的音乐课中,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以一种枯燥、乏味且单一的方式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然而信息技术却给音乐课注入新鲜的动力,使音乐理论形象化、兴趣化。如在对交响乐队及其音色的介绍时可以适当地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在同一旋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此软件的音色库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音色放在乐曲的各声部中,听听不同音色组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片段所产生的音乐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乐器音色,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各声部之间每种乐器并不独立存在。
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也可以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并且给学生搭设有力的自主式学习平台。如介绍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在让学生熟悉掌握吹奏的旋律《巡逻兵进行曲》的同时,在课程中设计在原有旋律基础上进行创编歌词的环节,进一步掌握进行曲风格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描写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创编。这里使用到了软件TT作曲家,让每位学生直接在软件中进行编创活动,并利用此软件对乐曲旋律进行结构分析。在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填词方法后创编。由于软件本身带有智能自动伴奏功能,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的进行曲伴奏风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一同演唱其作品。从完成的学生作品如《水果进行曲》《蚂蚁进行曲》等可以看出,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便于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音乐要素节奏、节拍这一环节中,可以使用Auralia软件。此软件不仅在音阶音程及简单的和声内容时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节奏、节拍的节奏与速度中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就在Auralia软件中的“节奏”这一课题的节奏风格栏目里,可以请学生一同来听赏,让他们了解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节奏风格特点。与此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改变原有速度,这样又可以让他们对于音乐的节奏与速度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有所了解。
3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各种音乐文化,将会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如《玩具兵进行曲》这首乐曲通俗易懂,情绪生动活泼,很多学生已听过。但真正理解这首曲子的学生并不多。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套投影片。一上课,就打开录音机放这首曲子,然后根据内容出示相关投影片:“晚上,小主人睡觉了,玩具兵们一个个从玩具箱子里偷偷地爬了出来,他们先排成整齐的队伍行进,后来又打闹玩耍。正当天蒙蒙亮的时候,小主人醒了,玩具兵惊慌地逃回玩具箱里。小主人起床,打开箱子一看,玩具们东倒西歪地躺在里面。啊,原来刚才是一场美丽的梦。”
通过投影片,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了,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趣味化。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学生融入一个有声、形、光、色等凝成的音乐氛围中,如身临其境。在这时候笔者介绍曲子是德国作曲家耶塞尔创作的,他根据自己小时候做的一个梦,用梦里的故事写成的,是很多作曲家写过的以玩具为题材的儿童乐曲中流行最广的一首。好多学生听了介绍产生了浓厚兴趣。笔者又提问:为什么一首曲子可以不分国度,超越时间,飞遍世界呢?让学生了解到“音乐没国界”,它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实现思想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形式,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好的音乐不受时间、国界的限制而永远流传下去。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又涉及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丝竹乐和吹打乐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中杨子荣的一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的唱腔和其他组合片断的过程中,笔者紧随画面介绍京剧人物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须生和不带胡须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等。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4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电教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笔者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和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觉得现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音乐课,如何使学生主动并饶有兴趣地去主动探究音乐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我总结出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引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喜爱音乐课,在课上表现得很投入,而有的学生却时常走神,不能完全融入音乐中来。这种差异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可避免碰到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发那些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音乐教室的布置上,要有艺术性,要和谐、美观,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力求宽畅、明亮。并且在墙上挂一些中外音乐家的肖像和键盘挂图,使学生步入教室就会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产生愉悦感。
其次,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音乐,做为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对他们宽容、平等,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爱的情感感染学生,建立起感情融洽的关系。而教师良好的情绪,亲切的教态也是诱发学生愉快情感的关键。在课余时间,我经常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的音乐知识,为他们指点或解答一些疑问,并且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对自身的信心。在学习生活中真正鼓励关心他们。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练灵活敏捷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愉快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同学生一起唱,一起做练习,师生的心灵能得到沟通,学生才能在毫无压抑的愉快气氛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让学生对歌曲发挥想象,创设与歌曲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二.改革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最为学生喜爱并接受的一种形式。他们的兴趣往往取决于对歌曲的理解和熟悉的程度。所以要想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激发唱歌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的分析讲解。分析的越形象生动,学生就越爱唱。歌曲的分析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意义,还要注意对歌词作简短、生动的描绘和解释,说明大意,再加上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更能唤起学生对歌曲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领会词与曲的艺术内涵。
除了学唱课本中的歌曲外,学生还需要欣赏大量的中外名曲,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课外活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音乐课堂教学更为广泛和深入,它是音乐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因此,它对于音乐德育的贯彻和实施以及能否真正的让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能力得到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常用以下几种形式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组织兴趣小组
就现如今的音乐教育开展情况来看,组建合唱团,成立校舞蹈队,组织热爱器乐演奏的学生成立乐器演奏小组等,是非常常见的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1、合唱团。合唱团是最便于学校开展的集体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对于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要求不是很高,正确合理的训练方式,可以使合唱团的技术水平在短时间里得到显著的提高。
2、舞蹈队。舞蹈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视觉艺术,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艺术,在音乐专业的基础上,与其它的同门类科目相比,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在挑选舞蹈学生时,最为注重的是肢体的协调能力及对于节奏的感知能力。从整体来看,它更能起到活跃校园文化增加艺术氛围的作用。就个人而言,对于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体型的塑造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样在活动的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器乐演奏小组。目前大中小城市特别热衷于学习西洋乐器,而我们一般初中,我觉得更多的应重视民族乐器的学习,以达到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艺术的目的。就课程安排来说,应当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而对于技术水平及演奏能力不作太高的要求,通过演奏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风情、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为学生日后能在乐器演奏方面继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歌咏比赛。歌唱是抒发人类情感的最佳表现方式,就连最不会唱歌的人也会偷偷地喊上几句。所以唱歌同样受到学生的喜欢。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歌唱能够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活跃校园文化,挖掘学生的潜质都是学校教学当中的重点。组织歌咏比赛,能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也给他们一个相互学习和比较的机会。歌咏比赛组织形式和规模灵活多样,在班级、年级组、学校中均可举行。近几年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时,我们多次开展优秀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节奏,优美动听的曲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绪高涨。
关键词: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 初中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凭借生动的画面形象,有力的声音刺激,在短时间内带给学生巨大的信息量和深刻的记忆,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可以增加学科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入木三分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也很难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课堂参与率普遍偏低。近年来,初中音乐教学改革不断升级,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习的有力助推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乏味。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音乐作品以更加饱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推出了许多音乐软件,教师可以尝试将软件带入到课堂训练学习中。例如,在帮助学生辨别乐器音色时就可以利用相关软件,选择一个大家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尝试从软件的音色库中挑选喜欢的音色,还可以尝试将不同音色加以组合聆听和比较音乐效果。这样的教学尝试,比较新颖,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乐器音色,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意识。
二、创建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音乐情趣
不同的音乐作品往往会传达出文化的差异,音乐教学不单单要教会学生乐理知识,也要教会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文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资源的共享性为我们鉴赏不同领域的音乐作品大开方便之门。音乐老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国外的歌曲主题,有计划地与国内的相似的歌曲主题相对比,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外不同的音乐情趣和文化差异。比如在鉴赏中国民族器乐曲《夕阳箫鼓》,《渔舟唱晚》时可以与国外的《晨景》、《嘎达梅林》的鉴赏同时开展,再如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搜集各地新年主题的音乐作品,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稍加点播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音乐作品,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时间艺术和情感艺术的综合体,情感蕴含在音响的时间流动中,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慢慢释放情感。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让学生的体验感受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产生碰撞,通过主客体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吸收、升华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让音乐想要表达的乐思与每个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在每个听众的头脑中奔涌。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善于感受,善于思考,善于积累,最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例如,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主题积极受学生欢迎的视频,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来自于优秀影视作品中,让学生观看生动的画面,感受主人翁的情绪,聆听配乐,走进音乐作品的情感世界。教课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过程,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徐徐道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让音乐赏析记忆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要明确学生对各类音乐知识的要求,灵活地组织音乐作品开展音乐教学。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生活化,可以尝试引入学生接受程度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
四、多媒体扩展创作,培养学生的模仿和表演能力
音乐教学可以拓展的方向有很多,既包括了模仿表演、舞蹈、创作、歌唱等学科内扩展,也包括了向其他学科扩展,比如电脑作曲等。作为教师,我们注意这种学科扩展性,要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模拟活动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的方法。例如,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多媒体的音乐画面引导提示中去模仿、表演音乐戏剧中情感分明的作品形象。又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出再现于音乐课堂,使学生通过观看音乐艺术家们充满激情的演奏,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去进行模拟创作活动。
五、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时期,作为教师,尤其要注重通过音乐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绘制投影片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投影片外,笔者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结语
将信息技术引入现代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也应是我们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之一。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音乐教学可以更多地展现其文化魅力、情感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走入音乐的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开阔视野,努力尝试创新,努力将更多更好的信息技术成果带入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音乐教学的助推器,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勤奋更不能代替思考,我们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利用这一工具。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育;激发兴趣;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7-01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那么究竟怎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
三、用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
初中生有很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或表现欲望。而没有接触过好的音乐作品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的。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课本中的欣赏课都是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还不够,还需我们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学生
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设备、录像片段、微型电脑、打印机等。音乐课程中的欣赏课是以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必不可少的课型,其中所选取的音乐作品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颇为重要,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欣赏水平,那么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但我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口味和水平,而大多数学校里的这方面资料根本无法满足这一需要,而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各类作品,分类整理让学生欣赏,可以有效起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五、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团结学生
分组合作学习是指把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或知识水平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优点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合所有学生的智慧,还能使学生的优缺点互补,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上课时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不管是欣赏课,还是唱歌课,都可以放手任由他们自己讨论,取舍,然后选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课下可由教师或音乐课代表组织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活动,探究课程要求之外的音乐创作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而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不是随便就有的,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养,而初中阶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尾声,在结课结束时,应该以优美、精炼的语言,通过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体验、展现成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主体部分进行思考、领悟、升华和延伸。
1、丰富情感,升华音乐主题。结课可以使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更加精华,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2、承前启后,系统单元内容。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陈旧模式即以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以单元结构为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使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总结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又为新课创造了新的美好意境,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下节课埋下伏笔。
3、指导实践,培养综合能力。新课结束后,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基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并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及音乐电视节目给学生,或布置点课外创作。让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及时让学生反馈信息,教师需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在结课时设计学生互评、成果展现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会出现灵感,更别谈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其次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成为自己的兴趣中心,从而要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 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鲁迅、,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要启发想象,唤起创新。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力。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造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节,从而更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生理听觉为基础,心理想象为出发点,有思考地听赏音乐,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想象中。2、提醒学生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感觉音乐。3、提倡独立性思维品质,鼓励他们在听赏过程中独立地感觉音乐带来的震撼,让他们拥有创造的灵感。音乐结束后,让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二)要打破盲从,促进创新。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看谁发现的错误多。” 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只要建立起这样的激励机制,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探究”型,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
(三)要树立自信,肯定创新。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同学们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有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展,对音乐的理解了进一步加深了。
(四)要主体参与,激励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积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切实从学生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方法、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如:在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创作平台,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茉莉花》的歌词创编旋律。创作规则:歌词不变,风格不限,通俗、民族、儿歌均可,创作时间5分钟,每组可选代表演唱,也可合作演唱。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音乐学习 音乐表演 心理障碍 生成与排除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音乐学习与表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如感知、注意、想象、情感、意志、音乐思维及个性心理特点等等的影响。在学习与表演过程中,指导者要提高学习者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排除与学习与表演心理状态不相符的不利因素和心理负担,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动作,以保证学习与表演活动的成功。
音乐即是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它必须通过包括人的歌唱或器乐演奏,以及指挥等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的可感知的音响表现出来,传给欣赏者,才能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样,学习音乐的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必须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完成。因此,表演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表演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过程。通过对原作者的乐曲进行展示(即二度创作),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但是,要做到展现自我的同时,还能使作品的风格、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更好的表现乐曲,展现自我。然而,这种良好心态的获得并非容易之事,很多学生虽然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表现的非常软弱,以致给学习与表演带来了一定压力,甚至是失败。
笔者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艺术教育实践以及观察了解,对学生音乐学习与表演中心理障碍的产生有了一定认识和感受,并且就如何调节与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音乐学习中的依赖心理、自卑心理、厌腻心理
依赖性是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遇事总想依赖他人而不能自立或自给。音乐技能学习,常常采用个别教学形式,其优点是密切师生之间关系,有利于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尊敬教师,信任教师是正常的,但是超越正常的尺度和界限,变为一切学习行为依赖教师,对教师唯命是听,就会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克服学习上的依赖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一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主体创造意识,去体验音乐作品表现的感情,仔细琢磨音乐作品体现的音乐意境。让学生自觉的去听、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问题。二是,使学生具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调学生完全按教师说的去做,而是提出几个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发掘学生选择美、寻找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教会学生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最优方略。例如让学生每次自己记录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对弹过的曲子进行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提前预习作业,自己分析作品结构技术要点等。
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对于音乐技能学习来说,有些学生遇到困难或回课不好受到教师批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会锐减,觉得自己不是学音乐的料,变得消极自卑起来。
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要求,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准。过高易受挫折,过低也会觉得没有成就感。二要提高学生自信心,多表扬、鼓励、少批评。三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让学生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成功把握较大的事情。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较为复杂的音乐技能技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任何成功都能增强其自信。要通过学生在微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逐步克服自卑心理。四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发挥自我优势,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音乐技能练习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当反复练习某一技巧细节时,由于肌肉和心理方面的疲劳,大脑中枢由兴奋走向抑制,人会不知不觉产生厌腻心理及枯燥心情,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克服厌腻心理,一要激发引导学生在音乐技能学习的练习中,发现每次练习的不同之处,增强新鲜感,始终保持兴奋的心理状态。二要合理安排练习曲目及练习时间,正确认识练习的“高原”现象,可以通过肌肉运动方式的转换及心理调节来缓解枯燥情绪,鼓励和鞭策学生继续坚持,迎接新的跃进。三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表现音乐、解释音乐、分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中,发现单调的练习中,潜藏着的新颖的内容和多变的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对技能学习的新鲜感。四要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技能的兴趣。当教师发现学生某个曲目总是练不好,要设法分析原因改变练习方法,或者更换曲目,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不要“顶”在那里卡住不放,导致
失败、放弃。
二、音乐表演中的胆怯心理
心理学将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形成的熟练动作、熟记了的材料不能重复回忆、再现(或再做)叫怯场。怯场的生理机制是因为内心的紧张使大脑皮层出现了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抑碍了皮层上以往形成的暂时联系的再次接通。这是心理障碍造成心理紧张的一种具体表现。由于心理紧张会出现很多状况,表现出来的也是各种各样,例如:手僵硬、出汗、冰凉;在声乐(或乐器)表演时感觉手很不自然没地方放,腿发抖、心发慌、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口干;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忘谱、忘词、跑调、跟不上节奏,上台后注意力不集中,总想着快点结束;等等都是由于过度紧张所致。而且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非专业表演者中较为普遍,甚至在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演员中也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可是说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压力带来的心理紧张。首先,欣赏群体的变化带来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音乐专业的学生,由于舞台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当他们站在舞台面对坐满观众的表演场地氛围的压力,常常由于情绪紧张而造成生理和心理反常,使音乐表演技能的定型结构受到干扰甚至破坏,影响了表演的效果。有的临场表演只能显示出平常水平的60%至70%或更少。看到台下的很多人,很多陌生的面孔,他们会有许多顾虑。各种各样的想法就会产生。觉得如果表演的不好下面这么多人,就会丢面子;担心舞台下的评委、老师,会发现自己演唱(奏)时的错误;等等。这些不必要的顾虑必然会造成心理紧张,影响正常的发挥。其次,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舞台实践机会比较少,因此舞台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比如,有些钢琴专业的学生,他们平时弹惯的琴是琴房里的琴,对陌生的钢琴缺乏适应性。当他们对舞台上的琴感到陌生,也必然产生紧张心理,从而影响表演的正常发挥。
二是自身压力带来的心理紧张。首先,顾虑太大,想法过多而带来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表演之前或表演过程中,由于很担心失误,担心不能正常发挥而产生紧张心理的现象很多。诸如:看到前面一些学生表演的不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表现不好;声乐专业的学生担心跟不上伴奏,担心高音唱不好;器乐专业的学生担心乐器不适应;甚至担心忘谱、忘词;等等。这种在表演时顾虑太多、压力太大所造成的紧张往往分散了表演者的注意力,恰恰易于导致错误现象的出现,而影响正常发挥。其二,由于技能不熟练而带来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所谓技能是指由于平时而形成于近乎自动化的动作。也就是说练习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表演时的熟练程度。技能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所以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的动作便可以一个接一个的、自动的产生出来。这种自动化的机能是要通过科学的练习形成的。如果练习不充分、学习不勤奋,就会在表演中产生紧张心理,进而导致表演时出错最终失败。
此外,由于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家人及朋友的叮嘱、鼓励会造成表演时的紧张,这种叮嘱如果属于外在带来的压力的话,而由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而带来的压力,则属于内在的一种缺乏良好心态的表演。由于表演者演出效果看的太重,就会造成精神上的转移,分散了表演者的注意力。这种现象同样也会造成紧张心理的产生。俗话所说的,太看重结果未必是件好事,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克服排除音乐表演中的胆怯心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承认差距,允许失败。良好的心态是技能发挥的前提,因此,只有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心态,才能确保演出的成功,作为还没有毕业的在校学生,承认差距,允许失败,是调节、克服紧张心理,不断取得表演经验的良方之一。切记,失败是正常现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使学生懂得音乐表演是在不断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才会成功的。
二是心态平衡,从容应对。要想在演出时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需要平时练习而外,每当演出到来之时,应该保持心态平衡,做到从容应对。就一个人的演艺生涯而言,一、两次甚至多次的失败也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每次演出不要期望值太高,不要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所确定的目标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切不可望尊自大或目中无人。只要实事求是,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目标,不给自己的表演人为制造心理负担,其表演就能够有超长的发挥。
三是勇于实践,善于交流。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对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点滴进步予以充分肯定。可利用课内组织班内音乐会,让每个学生自选表演形式及曲目,使其把公开表演视为一种乐趣,一种展现才华的机会。这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组织才能,互教互帮。钢琴等个别课的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参加考级、音乐比赛等活动外,更多的是组织四、五人或十余人的小型汇报会,除学生与家长参加相互观摩外,还可以进行上场、下场、敬礼、返场等常规训练。逐渐形成在公开场合表演的良好心态。长期的舞台实践是克服紧张心理的主要途径,表演者平时应该自己把握机会,增加自己的舞台经验,锻炼自己的胆量。越是容易紧张的同学越应该多参加集体活动。经过的表演多了,表演也就会更加自然,同时心理上就不会因不适应而紧张。也就是我们讲的“熟能生巧”。总之,只有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把每一次艺术实践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来把握,相信紧张心理就会逐步被克服。
表演中的紧张心理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关键都是自己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调节。在表演时发挥正常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发挥超常是音乐表演者的理想。音乐表演的心理紧张或怯场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它既可以调节,也可以转化,通过一定的心理调节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心态,会使表演者的技能有更超长的发挥。
参考文献:
一、师爱无疆,发挥师爱的魅力
师爱无疆,作为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对他来说显得特别的重要,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另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去鉴赏、思索并获得启迪。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音乐教学情境有:故事或谜语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视屏或画面情境、声音或音乐情境、问题或对话情境、活动情境等。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引人入胜的情趣、意境?情境与音乐教学重点是否吻合?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能否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启迪学生对音乐感悟?有些教师创设情境却是兜圈子、猜谜语,让学生不知所云,反倒影响和干扰学生的学习。
三、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流水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像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激情演唱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学唱每一首教材歌曲时,先让学生跟着歌曲伴奏带音乐有激情地朗诵歌词,理解歌词的内容,感受歌词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情绪,就会使学生感受到诗意化的教学给音乐课带来的艺术魅力,例如:在学唱《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词歌曲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伴奏配乐的背景下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然后再让学生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学生很快地进入了状态,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通过音乐故事引发学生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