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0 15:2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城市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No matter in the big city or small town and rur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has been boom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has become a new fashion by using ecological principle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ecology; Prospec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的理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 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 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
1.2生态城市的探索与发展
生态城市尽管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其理念渊源却很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 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村庄, 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近年来, 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的兴起, 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与此同时, 人
们又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类住区发展模式,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构想。
2、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
从科学的角度看, 城市生态系统既包括了自然生态系统, 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并且, 自然生态系统是正生态金字塔型分布, 人类生态系统是负生态金字塔型分布(图1)。
(图一)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是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下表所示: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其组成要素主要有人与其生存环境两个方面, 人与生存环境的失调, 将导致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事实上, 目前生态城市的关注重点由于环境问题主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忽略了人类生态系统的自身研究。
我们知道, 城市由社区、邻里、家庭和个人四个层次的社会体组成。城市社会群体成为城市组成的基本社会单元, 相互之间存在关连、交流和竞争。研究城市社会群体的科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系统组成的科学是城市生态学。在传统人类生态学思想影响下,城市生态学启蒙阶段出现过从理想国 - 乌托邦 - 田园城市的逻辑路径;进入城市生态学发展阶段,诞生了芝加哥学派、新正统学派、社会文化生态学派/社会人文结合学派和多学科系统学派。
目前,新型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进入酝酿阶段,城市流态分析、城市社会生态学研究,成为城市人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3、生态城市规划
3.1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与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3.2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区别
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具有根本的区别, 实际上, 生态城市规划可以看作是复合生态系统观念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3.3生态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区别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以人与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分析利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信息, 去模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从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控对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3.4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谢十,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景和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规划建设的内容比现行常规城市规划编制与建设的内容更为复杂、宽广,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思想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还涉及城市本身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规划与乡村的建设。因此,仅依靠现行的规划设计编制办法和管理制度已显得很不适应,需要采取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和群众的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并宜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与研究。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 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化建设 方法 发展
前言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一、生态园林绿化的涵义
生态园林绿化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的群落,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园林绿化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从我国生态园林绿化概念的产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态园林绿化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二、生态园林绿化的作用
1、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是通过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来实现的。生态效益的大小取决于绿量,而绿量的大小则取决于园林植物总叶面积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层次与数量,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高,光合能力增强,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比单层树木大,例如乔灌草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气体也明显增强。
2、生态园林绿化应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缩影,园林不仅是游憩场所,还是是人类得诸自然、还诸自然的一块人工植物群落。生态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示人们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观赏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抑,及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公益观念。通过日常对自然界的荣枯(生长、开花、凋谢、季节变换)和生命活动(鸟类、小动物等动物)的接触,还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自觉性、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人类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绿色植物,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3、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扩大了绿量,提高了透视率,创造了优美的林冠线和自然的林缘线,比零星点缀的植物个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地理位置,营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的渴求,调和过多的建筑、道路、广场、桥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观对人产生的心理压抑。园林中的植物群落与山坡、建筑、水体、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衬托地形的变化,使山坡变的郁郁葱葱,创作出优美的森林景观;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挡和装饰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满生机的植物群落中而充满活力;水体用水生植物、岸边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与水体本身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岸边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更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以草坪为背景和基调营造的植物群落能够丰富草坪的层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观赏价值。
三、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的方法建议
1、建设生态园林绿化必须遵循自然法则,要注意增加和保护植物的种类,保持植物多样性,单一品种的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自然灾害的毁灭性打击。在城市建设中要给自然留下较大空间,具体要求是:保护城市留下的自然土地和特殊的动植物,保存不同的生境条件,维护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及物种和自然群落的多样性;保留尽可能大的连片自然区域,防止分割以增加其生态功能;在重点保护的自然生境,留有足够的缓冲区减轻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保护特殊生态区域。
2、使城市市区绿地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相联系,形成生物进出廊道。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把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有厚度、有色彩,使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等各种植物各得其所,形成多景观多层次的和谐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加植物总量。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要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中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尤其应大力提倡垂直绿化,增加绿化密度,提高生态效益。
3、生态园林绿化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绿地,使之成为建设生态园林绿化的重要依据;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应当全盘考虑,要有超前性、预见性。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独立的观念,实现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从而使农田林网,山林果园等一切绿色植物综合、全方位的发挥其调节功能。要控制好城市中绿线的范围,确保城市绿地的数量,应从规划上控制减少城市广场、纯草坪等生态效益差的绿地面积等。
玉林市的生态位和发展环境
基本生态定位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玉林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地理位置上处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地带。玉林市属桂东南丘陵盆地,山地面积仅占1/3,境内地势低平;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和光热资源充沛,年均温21℃,一年“三熟”,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一直是广西乃至我国重要的“粮仓”,也是全国和广西的热带水果生产基地[9]。长期以来,玉林市经济以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201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9.3∶30.4∶30.3转变为20.5∶44.5∶35.0,第二产业已成为玉林的支柱产业,但是整体经济总量偏小,实力较弱[10]。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玉林市位于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其东面、南面分别与广东省茂名市和湛江市毗连。随着联结两广交界区域交通的改善,玉林市将作为广东省进入广西省的重要节点,也将成为两大生态经济边缘界面———广东经济区“西拓”和广西经济区“东进”的要地。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之间的生态位的“位差”,使玉林成为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华南大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通道节点:从整个华南大经济区来看,玉林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西南地区东向出海、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西进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内地向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进军的重要节点和便利通道之一[11]。目前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加快,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有望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玉林紧靠广东、海南,前临香港和澳门特区,背靠大西南,在整个华南大经济区中是广州向广西境内辐射链上的重要通道节点。SWOT分析优势:首先,省域行政边界通达性增强,加大生态经济系统边缘玉林市物能通量的流动。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玉林的经济区位发生重要转变,由原来位于广西经济区结构上的边缘地带变为广东经济区进入广西经济区的“桥头堡”。玉林位于在粤桂城市发展轴上的两大省会城市广州和南宁的中间地带,受两端城市的双重辐射作用,接受来自两省的经济扩散效应,极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生长点。同时,由于玉林处于华南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中心区域,随着广西和广东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密切,玉林成为华南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关键通道节点。其次,玉林市内及与周围地市交通环境的全面改善,加大了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物能流动。以玉林为中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分布着南宁、柳州、梧州、肇庆、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贺州等10个地级市,以玉林为中心的“2h经济圈”已形成,是桂东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辐射人口近3400万人。玉林市已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0.5h经济圈”和即将形成的“X”型大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更加凸现出来[9]。可见,玉林是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玉林融入粤港澳经济圈的条件十分优越。两个不同经济区的粤桂文化、发展观念的交融,深深影响着玉林人的观念和意识。玉林人的勤劳、务实、精明和开放,使玉林素有“广西的温州”之称。改革开放初期,玉林是广西商品经济最为活跃发达、市场最繁荣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占据了广西半壁江山的玉林,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玉商文化”为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巨大催化作用,玉林已成为广东企业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12]。玉林主动接受生态位的位差带来的“势能”,变为经济发展的“动能”,促成一批以产业集群带动的专业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名城,为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劣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四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线)”和“三无(无国家重要项目投资、无大宗矿产资源开发、无强大的经济支撑)”,玉林经济曾一度持续低迷[11]。玉林地处广西经济区中心的边缘,来自南宁和国家的支持力度有限,主要“增长极”对玉林的辐射带动作用力弱,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灵活程度是制约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颈瓶。机遇:目前广州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和华南经济区的“火车头”,龙头地位更为坚实,处于由战略新起点向宽裕社会和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13]。历史上玉林与广州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来往和经济联系,玉林位于广东经济区与广西经济区的边缘界面要地和华南大经济区中广州中心向广西境内辐射的通道节点上,势必拥有更广阔的经贸合作前景。广东经济区新一轮的战略转移已经开始,社会经济正进入近乎“脱胎换骨”的质的上升转变期。广西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销售市场,以及与广东经济区的雄厚资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滋生了两大经济区积极加强合作的共同需求。玉林是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联结广西经济区和广东经济区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经济纽带”,更是广西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桥头堡”。两大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为加快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的步伐和实现玉林经济的崛起创造了良好时机。挑战:发挥省级行政区域间的边缘效应,很大程度受限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广西经济区与广东经济区两个不同经济区发展观念,南宁对玉林资金上的投入、政策上的默许,或者遭遇资金和政策瓶颈上的干扰,对玉林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具有较大的制约性影响。由于省级行政区域间开放性的加大,也带来边缘区域竞争的加剧。广东的邻省还有福建、江西和湖南,广东经济区在对外转移产业时,有必要权衡其交易成本和考虑相互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存在广东经济区对玉林乃至对整个广西经济区的接纳程度的挑战,即影响到玉林在省域行政区域间边缘效应的参与度。因此,对玉林而言,对广东经济区能量的承接能力和功能上的融入能力也是对自身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严峻考验。区域不平衡和协同进化是区域发展的常态[8]。广西经济区与广东经济区利益的不平衡,往往伴随着恶性竞争,是两大生态经济系统协同进化的反映。如何协调区域间经济利益的不平衡,有步骤地配合和确保做出互补性的贡献是生态经济系统边缘效应发挥的关键因素。
玉林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相对生态位
其他城市对玉林的影响力基本假定: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与两个城市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F=PiPj/R2[13]。式中,F表示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影响力,P采用2010年各市统计的城市人口数据,R为两个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并考虑到城市经济实力(GDP影响系数:GDPi/GDPj)产生的影响,综合生态位表示为:F=(GDPi/GDPj)PiPj/R2。通过估算,由图1可见,距玉林200km范围内的10个地级市与邻省省会城市海口、昆明、贵阳和广州、北京、上海等17个市中,对玉林发生重要影响前5位城市的综合生态位依次为:广州(82)、南宁(31)、贵港(26)、湛江(19)和佛山(14),其中又以广州和南宁对玉林的影响最为突出。即在广西经济与广东经济区的边缘效应的发挥过程中,玉林最易受这两个经济中心的影响,也就是这两个经济区边缘效应最强的区域。在中国城市群中的相对生态位估算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算涵盖玉林及对玉林具有重要影响的北海、贵港、海口、湛江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共17个重要城市的相对生态位(图2),以测定玉林在广东和广西生态经济区内的相对影响力,并进行比较,可得到以下结论:①从中国城市群的整体来分析,由于距离的原因,北京、上海对玉林、北海、贵港、海口、湛江5个地市的影响明显弱于广州。在两个经济区中,对它们影响最大的依次是广州、南宁和柳州。玉林受南宁(45)和柳州(21)的影响力均比贵港和北海强,在广西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明显;贵港和北海受到湛江的影响力分别为19和21,稍强于玉林(17),但玉林对贵港的影响力高达67,因此玉林同时接受两个经济区的辐射能力,即承接能力比贵港强。②从5个城市相对生态位的比较来看,广东省内的湛江和广西省的贵港、北海拥有较好的相对生态位,对边缘效应触发和玉林构成较强的竞争关系。③北海、海口对广州和南宁的影响力已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其发展态势不容低估。
【关键词】资源型小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提出推进中小城市生态建设,目前全国很多中小城市已经纳入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试验区建设范畴,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必然,符合循环经济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介休是小城市的典型,煤炭资源充足的特点赋予其更具鲜明性的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生态经济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和自然问题。城市生态经济是在城市理论和生态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和社会为基础、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对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的“生态”建设,以促进城市、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动态平衡,保障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一、资源型小城市概述
资源型小城市是指那些城市规模较小却又依赖于资源生存的城市。资源型小城市因其规模的限制其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必然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一般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较单一。兴起、鼎盛和衰退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小城市也不例外,经济发展的走势呈现倒“U型结构”。经济发展前半介休期都是以生态环境和资源耗费为大家来追求产出的数量和速度,后半期由于资源的耗尽和生态的破坏生态经济系统混乱。根据已经出现资源枯竭城市的教训,可以看到由于资源递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将是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作为小城市,比大型资源型城市的矛盾更为突出,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更明显,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一旦走入下滑阶段将给城市和人口带来重大的打击,因此解决资源型小城市存在的问题更为迫切,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介休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增长形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小城市更加严峻,教育水平的限制使得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后续还有一些相关的水泥、化工产品,但是都属于附属产品。介休的城市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相邻的孝义、灵石都有比介休更多的矿产资源,但是介休作为相对中心城市,对周边矿区自然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控制,因此使得介休矿业成为支柱产业。2011年,介休完成GDP168亿元,增长8.4%。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
2.生产过程相对落后,环境污染巨大。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紊乱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徐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资源开采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由于介休有很多国营或民营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制品工业,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行业,介休濒临汾河,排污量的大量增加造成水污染较严重,加之其本身水资源储量很低,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空气污染也很严重,硫化物、碳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的粉尘量很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并且有损城市形象。
3.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产业发展薄弱。资源型小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工业为主,并且处于工业产业的价值链低端,基本上是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农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小,生态产业发展受阻。据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介休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400346万元,第一产业27923万元,第二产业1053549万元,第三产业318874,人均产值为35918元。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介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结构很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产业结构发育不良,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较弱,不能实现经济持久的竞争力,并且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严重制约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
4.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就业形势严峻。目前依托于矿产资源发展的企业职工工资较高,而第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处于较低的水平,行业工资的差距较大;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明显,造成居民收入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2009年介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00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5732元。介休的就业岗位基本已经饱和,加之20世纪8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进入21世纪,就业岗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失业人口就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并且由于矿区的无节制开采使得很多耕地变为废地,没有耕种的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使得整个城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5.城市布局缺乏层次,基础设施滞后。介休近郊有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城市规划有很大限制。并且由于地形的限制,介休的城市只能向东北进行延伸,西南区的老城区街道狭窄、交通环境差,道路基本上年久失修,介休火车站的客流量也相对较大,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城市拥堵。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缺少系统性,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6.缺乏区位优势,产业人才吸引力低。介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其他各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较低,加上城市位于中部较落后地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低,使得介休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低水平粗放型,污染更加严重、浪费无度。如果资源真的枯竭,城市发展将更加缺乏潜力,对人才和外资的吸引力就更差,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非生态经济圈,并将一直恶化下去,城市将会走向落后方向。
三、实现介休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1.引进先进人才与技术,改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高水平人才并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以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政府要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创造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技术的投入,减少资源的浪费,努力创建新型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创建生态农业园,开发沼气资源,形成新型生态农业新格局。介休铁巩循环农业园区的发展,让人眼前一亮。其设施蔬菜种植形成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园区发展仅一年时间,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在种植安排、品种选择、新技术应用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远景规划,他们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走农业现代化循环经济的模式。
2.完善环境检测系统,降低生态破坏程度。推进企业违法行为公告制度和排污限期削减制度,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对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制度化监测,建立取保制度,鼓励群众进行监督。相关企业要提升环保治理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减排目标,并在限期内进行治理,能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上进行探索,允许进行排污权交易,以保证排放污染排放的减少。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着力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焦电钢铁、硅加工等产业链条,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煤焦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
3.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多层次产业结构。由于介休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很低,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优势采取循环养殖的方式,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的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介休后土庙、绵山、秦柏、张壁古堡、洪山瓷窑和史公塔都是介休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但目前开发程度都偏低,因此介休的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洪山瓷窑的制作工艺也应被充分利用,发扬光大,促进介休陶瓷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煤炭制作后期的一些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4.鼓励中小生态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介休的企业类型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围绕煤炭资源来生存的。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湘潭的经验,在郊区进行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好能够形成规模化经营,除了能形成特色经济模式,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中小企业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的优势,来解决大批的失业难题。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将农业扩产到二三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立足当地资源,向基础、支柱和主导产业有效输入劳动力。
5.加强政府投入,优化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根据城市绿化的要求,一方面将经济向东北方向扩展,拟建新区,解决老城区的交通生活压力,并进一步改善市区的人口压力。以绿化为主线,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大政府投入,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环境,并且兴建公园广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场所。有效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解决越来越多的住房、企业发展的需要。
6.改善生态软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改善生态软环境需要政府为人才和外资的引进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因为人才的引进可以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状,可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型人才的引进会大大改善介休经济的生产方式、产业的结构。而对外资的吸引带来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形成多样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并且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重大压力,资源型小城市面临的压力更大,一旦资源消耗殆尽,会给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等各方面以致命的打击,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以生态经济为引导,使得资源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
[2]雷利华.浅论广州城市生态经济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129~130
[3]张华见,张智光.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J].生态经济.2011(11):66~71
[4]李昊,邓军,王庆飞.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铝土矿资源为例[J].经济问题.2010(2)
关键词:景观;生态设计;杭州;和睦港
Abstract: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city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has become numerous environment of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must to solve such a problem to respond, satisfy human growing closer to the nature needs. This paper is to make peace with the landscape for example on both sides port ascension tal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and understanding, and everyone to discuss th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Hangzhou; Peace por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内、国际对于“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国内很多城市纷纷打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与绿色之都的“城市名片”。然而在对“生态观念”的理解还存在诸多误区,很多人认为扩大绿化面积,减小城市硬地面积就是生态;在设计中大量种植草坪和大树就是生态;岂不知景观设计与建设如果不当,本身就是对当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一种破坏。
经调查发现建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公园,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有效的解决了人与自然关系间的矛盾,就可以使生态型公园推动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本文就以杭州和睦港两岸景观提升为例谈些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观念与认识,与大家一起探讨生态型公园的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
和睦港景观提升工程南起沪杭高速,北至星桥上塘河,全线长6.9公里,宽为5米-60米不等。此景观设计紧紧围绕以生态治理河道的理念与河道治理风景化及河道治理长效化的建设目标。设计和建设中对于“城市生态”问题也显出精细功夫。
一.城市生态设计原理
1、原理之一: 地方性原理。
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2、原理之二:节约与保护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炭等)。要实现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取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3、原理之三:尊重自然,展现自然。
自然景观与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二.景观设计要较好体现地域性特色
生态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地方性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地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的风俗民情和人文色彩,根植于所在的地方进行设计。
1、从植物的选用和配置角度分析
从气候条件看,和睦港的植物配置应主要采用长江下游南方地区的乡土植物为主,这样既能体现该区的地域性特色,又能维持植物生态上的平衡,也便于植物成活和后期的维护.比如“水杉、垂柳、池杉、银杏、芦苇等”,是很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综观和睦港,园内无论是大树还是小灌木及至水生植物等,基本采用的全是乡土树种(图1)。
充分考虑系统构成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树型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图2)。
图1图3
图2图4
2、从景观造景与材料选择来看
杭州地处江南不仅植物搭配应体现乡土性、地域性,景观造景形式、风格以及材料的选择仍然应体现其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和睦港多运用青石板、小青砖、卵石等铺地材料,特别是堆石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石材进行造景(图3)。
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历史底蕴,用生态的手法再现人文历史(图4)。
三. 景观设计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
利用基址条件和原有景观,做到因地制宜,也是景观设计“生态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能否合理利用原有场地景观,保护历史遗存,保护和节约资源也是考察景观设计生态性、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
图5
另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河道进行清淤及疏通工程,使得水系得以连通,水质得以改善,加上水生植物的种植,使和睦港能做到让人亲水的地步(图6)。
四.衡量是否较好注重景观设计的时效性问题
景观设计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建成后的景观其植物的生长需要时间,自然系统的自我调整与恢复也需要时间。而和睦港的景观建设在整个设计实施过程中没有移植高大的香樟、广玉兰、银杏等,且不说大树的移植会给原来生长地的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就说大树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很难适应新的场地,何况还是跨地域的移植,养护成本大大提高,且最终的成活率又低;这样不仅生态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且也没有做到资源节约和良性循环,相反是摧残生命,造成大树原生长地水土流失、生态恶化。
综上所述,和睦港的景观设计是充分考虑到了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对生态的提升和延续。因为城市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很好的融洽其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整体景观设计没有紧紧围绕“古生态”而展开。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和睦港能充分发挥景观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功伟;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胡方.杨利.赵静 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 [J] -山东水利2008年06期
[3]孙玲;生态城市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焦华富;赵静;;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问题;2006年01期
[5] 蒋屏.董福平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J];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