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0 15:2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 信息
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需要。
一、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因为:
1.人类已经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机器等成为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是这个时代的新理念。于是,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种机构也越来越注意其知识资本的开发、积累与利用。但是,人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各种机构怎样才能更快地扩大其知识资本?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图书馆,希望图书馆找到他们所需的知识,或者希望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或者为他们提供接受知识服务的平台。但是,图书馆或图书馆员能否做到名符其实呢?这是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有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果图书馆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不能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引入新的管理理念,那么图书馆就会错过发展的良机,甚至被市场所淘汰。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图书馆管理提供全新的观念、理论、方法和途径。把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管理,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信息化的经济。过去长期以来,图书馆往往利用不完全竞争的信息市场,依赖本身拥有的信息资源、设备与场地,为某区域或某类型用户提供以流通、阅览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以谋求本身的专业地位与活动领域。然而,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信息过剩已经代替信息匮乏成为信息检索面临的新挑战,图书馆长期形成的垄断及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面临着强烈的市场竞争。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就必须引入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两者都是知识的载体)共同作为管理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只有创新能力的人。通过对图书馆员工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可以保障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中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创新图书馆管理理论的需要
作为―门科学的图书馆管理学科是在吸收借鉴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并不断总结管理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早在1887年,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St. Louis public Library)馆长克路登(K. M.Cruden)指出:“图书馆最高行政长官(chief executive)的职责与股份公司经理的职责并无本质区别……图书馆馆长可以从商人的方法中获利。”在1891年,博斯特威克(Arthur E. Bostwick)建议新西兰图书馆协会在图书馆工作中采用具有企业效率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进和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它帮助图书馆在经费管理、时间管理、标难化管理等方面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框架,采用了科学管理的方法,探索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途径。后来,系统理沦的引进与应用,促进了图书馆管理思想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学的确立。尔后,质量管理、定量管型、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权变管理、集成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本管理、项目管理、战略管理、CIS理论、“双因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多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被推广与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从而使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尽管图书馆―直以来在进行信息(知识)组织工作,但是,由于图书馆员过度强调专业自主的特性,忽视了对本身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的管理。如何针对图书馆内散布于各个员工、各部门、各分馆的专业知识、智能及工作经验、技术,系统地搜集、汇整,并提供给员工共享与应用,就是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个主要方面。为此,图书馆管理必须引进知识管理的一些先进理念、技术与方法,从管理功能、模式、方法与策略上实现图书馆管理理论创新。
三、创新图书馆管理实践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从事信息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知识管理的经验,相应地引入知识管理的模式,从而带来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良好的管理效益。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图书馆往往满足于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浅层加工与传递,至于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是否创造了新的附加价值,一般都没有考虑。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不重视内部组织知识的积累;没有像对待人力、馆藏或设施那样把组织知识理所当然地作为一种资源;没有保管理其他资源那样对有关组织知识加以管理;没有为了运用组织知识而建构组织;也没有应用组织知识来改进服务或学术信息的传递。总之,在许多图书馆中,没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来组织本单位知识,使之为图书馆员工所利用以达到改进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员工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常常是依赖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的,当这些岗位的人才流失后,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也不复存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就减少了许多;另一方面,图书馆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奖赏机制,不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由此看来,在整体上图书馆管理水平较低,与实际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图书馆管理需要引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为图书馆创建知识、改善组织效益提供机遇,也是加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的一种可行办法。以知识管理理念、方法来构建图书馆管理体系,将使管理更具实效。另外,图书馆员工的知识与经验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应该得到重视与共享。
参考文献:
【关键字】知识管理 财务知识管理 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引发全球企业管理的一次创新性革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探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如何大力引进和实施财务知识管理战略,将知识管理融入企业组织的管理之中,建立现代的财务知识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一、财务知识管理概述
随着企业进入知识管理阶段,财务管理也将发生变化,其核心在于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是要将获取、开发和创新而累积的知识,达到知识共享和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手段,以增强竞争力、适应力、生存力为要求,以提高知识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财务知识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者,运用财务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知识进行的管理。对已有、获取和创新的财务知识资源,为提高知识经济效益,达到知识共享和充分利用而进行的管理。
二、企业实施财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从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来看财务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从企业发展本身来看,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创新,本质就是知识创新。首先,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超越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实现持续成长;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某一技术的生命周期实现持续成长;还可以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追求和扩展跨越既定事业领域的生命周期而获得持续发展;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的创新,如创造学习型组织,为企业注入活力,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生命力。知识创新的前提是知识积累,那么如何进行知识积累,又如何实现知识创新?答案是知识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在企业中一般包括财务知识、生产知识、销售知识等各种经营知识。而财务知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也就是说,财务知识的管理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财务知识参与每个生产经营的环节,可以说是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所以,财务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
2、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来看财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当今新体制新经济形势下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的结果。从财务管理地位的变迁过程不难看出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时,企业缺乏经营自,企业经营和管理始终是围绕着国家统一计划来进行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使社会资源流向那些利用效率高、效益好的企业而最终达到合理配置使投入的资本不断运动和增值,这就迫使企业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赢利。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企业一旦成立,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发展中求生存,取得利润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如生产、质量、销售等管理工作,而这些管理工作的轴心是财务管理,它们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相反,如果缺乏财务管理的观念,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产品的价值不能得以实现或不能补偿支出费用,企业也就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金运动增值的过程。财务管理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各项管理工作,他们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具有各自的特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计划、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产品成本管理、收入与利润分配等。总之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经营全方位,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不难看出企业为谋求发展会越来越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就会要求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实施财务知识管理便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需要。
财务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知识经济效益。知识就是财富,企业也要追求知识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既不是有形资产,也不是一般劳动力,而是知识和智力资源。经济增长归根结底是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的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和创新,而不仅仅是有形的资源、厂房和资本。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可以递增报酬,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以知识为基础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除了核算产品或服务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外,还要重视核算知识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追求知识经济效益。知识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财务知识管理更是一个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财务知识管理对于其他管理的渗透,已体现了它对其他管理的指导性。因此,构建财务知识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发展的称盘,也是企业发展壮大所需求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6,(02):22-23.
[2]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4):
14-16.
[3]米克.柯普.了解你的价值――管好自己的知识并从中获
利.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6):33-34.
[4]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中信出版社,2015,(8):26-27
[5]苏比尔.乔杜里等著.21世纪组织――组织的未来之路.清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omestic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stained, rapid and efficient growth 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has been a huge development.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community, the number of shoddy "rubbish" projects, a major loss and damage caused to the safety of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and brought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community. We sh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works, to prevent serious quality accident occurred. Therefore, countr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creas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major decisions,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echnica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建设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适用性,而且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把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不断总结质量管理经验,坚持质量的把关,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建造放心工程。
一.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整体认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进行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应该了解作为建设工程,其工程质量的特点,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等。
1.1工程质量的特点
1.1.1影响因素多
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建筑材料的性质,施工方法的选择,设计水平的层次,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方案措施是否到位,工期等。并且建设工程不像一般的工业产品一样,有固定的流水线,标准规范的工艺要求,还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工作生产环境,建设产品具有单件性、建设过程的流动性决定了建设工程质量容易产生大的波动。
1.1.2质量隐蔽性
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非常多,工序交接交叉多,时间产品特别多。因此,工程质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我们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很难发现其隐蔽工程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所以对于建设工程,我们要及时的进行质量检查,做好工程质量的事先和事中控制。
1.1.3终检的局限性
工程项目在竣工后,不会像一般的工业产品一样,通过外观鉴别,或将其拆卸,解体的方式,靠最后的外观和内在的质量检查,判断产品的优劣。因此,工程项目的终检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1.2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
1.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素质的高低,操作人员掌握理论、技术水平的程度,管理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例如对待工作粗心大意,违章违纪等。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在工作过程中,既可以对员工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又可以对其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激励策略,还可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等。
1.2.2材料因素
材料是建设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如果工程中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各种构配件等不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设计标准。
1.2.3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在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的正确选择,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能否顺利的实施。
1.2.4机械设备
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的类型,也会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的现场条件,施工的工艺方法,建筑的结构形式,工程的技术经济指标等。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机械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使用和操作。并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与管理。
1.2.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条件,要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情况,振动,噪音,通风,光线以及环境污染等。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这些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1.3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1.3.1坚持质量标准,以实测数据为依据
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与验收的过程中,应符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规定,遵照现行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质量验收的统一标准,采取相应的检查手段与检验方法,对工程质量分阶段地进行检查、验收与评定。
1.3.2坚持以人为核心的质量控制
人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指挥者、组织者和操作者。优秀的质量是由人创造的,不合格产品、工作失误和各种工程质量事故也是人制造的。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因此,在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的活动中,应该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
二.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2.1科学确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工程建设周期
2.1.1科学确定合理工期。建设单位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从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角度,科学地确定合理工期及每个阶段所需的合理时间。要严格按照基本的建设程序,坚决防止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2.1.2严肃工期调整。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任意压缩合同的约定工期,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客观规律随意干预工期的调整。这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问题,必须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确实需要调整工期的,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调整的前提和条件,经过充分的论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优化施工组织等,确保工程的安全与质量。
2.2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
2.2.1建设单位要全面负起管理职责。建设单位是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总牵头单位,要根据事前确定的工程设计资料与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要认真执行工程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的有关规定。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落实安全质量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
2.2.2加强竣工验收,质量管理。工程质量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竣工验收,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工程质量符合要求,完成竣工验收;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满足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可以交付使用。
2.2.3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建设单位应该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使其相关的安全和质量要求得到严格的执行;并且设计方案中提出的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也要认真落实到位;还包括在项目预算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要加强建设风险监测管理,根据相应的标准程序,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工作人员的监测方案,布置好监测点。
三.完善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3.1完善工序的质量控制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采取质量控制的措施,则必须坚持把工序质量控制当成核心,对每项施工工序进行积极完善的原则。控制施工质量时也必须根据这个原则开展工作,从而准确地把握好质量的控制点,维持好每个工序之间的持续结合。
3.2加大检查力度
鉴于建设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在施工前期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相应的准备措施确保施工的操作秩序能够顺利地进行。工程技术、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应该尽早到达施工现场,熟悉周边的环境,仔细研究工程图纸后,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定期实施检查,审核工作,尽早发现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维持施工质量处于标准状态。
3.3控制施工环境
环境因素在建设过程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包括:天气,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太阳光等等,这些小事情往往会决定建设计划和操作技术,那么就需要施工人员能够掌握各个工序的施工质量,以避免破坏环境的建设。此外,在建设中的高温,低温环境也会给施工造成较大冲击,特别冷,热,雨天,工程单位必须依照季节性的特点,制定施工质量安全方案,防止建筑物由于低温,干燥,冷冻损伤等因素造成的质量损坏等问题。工程单位需要做好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积极落实科学的责任管理制度与现场施工管理制度,指导施工单位进行文明建设,避免施工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也是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
结束语:
建设工程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这已成为当今社会热点关注的话题。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好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是我们行业的一项重要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研究和改进,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工程。
参考文献:
[1]贺爱群. 地铁施工重大危险源评估与识别研究[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课堂管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应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策划和调节,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发的、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作用。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的探索和研究更是十分的必要和可行。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保障有序严谨的课堂秩序,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保障有序严谨的数学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有秩序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行为。在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学生整日乏困、精神萎靡不振;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沉迷于手机游戏;一些学生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纪律等等。这些情况若是不能够及时处理,课堂教学就不能够得到保证,甚至造成长期课堂纪律的松散和班级整体的学习成绩下滑。所以,养成有序严谨的数学课堂教学秩序,是顺利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利保障和必要条件。
第一,教师自身加强教学目标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倾向性
在数学课堂管理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管理的低效率部分是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学习研究不足所造成的,教学目标混乱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不力,无法树立教师在课堂中的威信,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的数学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就要有效的备课,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学目标的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与工作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自己首先要理解“有用、够用、实用”的教学指导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熟知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方向,从容应对课堂。
第二,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制定学习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充分实施教学目标
数学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并且巧妙的安排教学顺序,在基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删减、替换和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数学课程的安排与讲解,这样就避免了单一重复和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也就使得学生更加的容易接受和乐于接受。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保障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认真的准备课堂教学的教法。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水平参次不齐,数学能力也五花八门。为了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教学质量,作为传授知识的教育者和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就一定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寻找和追求在学习当中的快乐与成就感,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当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摆脱学不会的烦恼。
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便于勤思考、多提问,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心里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实践表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步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如何制造好的课堂气氛,怎样实现活跃学生思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至关重要。
第一,课堂上的提问要有思维上的灵活性,符合学生们的认知水平
数学课堂管理必须重视对课堂上的提问的研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其针对性、启发性,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既是学生必须解决的,又是学生们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不能太简单,一看就明白,也不能太难怎么想都解决不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也要及时点拨答疑解惑,不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人都能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水平,让学生逐渐形成逐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李炳婷在《怎样进行有效的数学课堂管理》中提到:“数学课堂管理本质是让学生能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学习的同时可以养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挥能力,也是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李老师的话充分说明,数学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仍然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不再赘述。
第三,教师要懂得如何“放手”,掌握好数学课堂管理的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探索和研究
一堂数学课结束,通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学生都不配合”、“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等。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不敢放开手脚,对学生们不放心,唯恐学生出错,急于自己总结学习结果,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大范围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管理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一直是数学课堂的最高准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体现了三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三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以学生的参与为教学准则。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数学课堂管理中采用了减少讲授时间,增加课堂互动的做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本身当中,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学会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在课堂中自学,在实践中锻炼,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数学课堂管理的得当,组织方法合理有效,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合理的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行为习惯,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聪明才智,可以使得学生形成勤奋积极、好学向上的优良作风,能够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保障数学课堂管理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因此,重视和探索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测绘生产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对所实施的测绘工程项目从项目的承接到组织准备、测绘方案设计、外业生产、内业处理、成果交付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控制行为。 测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提高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测绘成果能够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建设工程提供第一手设计资料和基础数据的关键,同时也是测绘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因素,测绘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测绘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掌握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要素
要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掌握与测绘工程有关的核心三个要素:人员,设备和文件。
2.1 测绘人员质量管理
人员在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中同时扮演主,客体两个角色,是质量管理的核心。首先要根据岗位要求合理分配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分工,根据岗位特点,可将测绘工作人员分为测绘工程项目负责人,测绘工程技术负责人,测组长,图组长,测员,校核员,审查员等多个类别。相对于小项目来说,技术负责和质量检查员可以合二为一直接由项目经理来兼任。生活管理员,设备管理员,安全管理员都可以让其他工作人员兼任,以期进一步优化人员配备,使人尽其才,缩短人员与岗位之间的磨合期,更快进入工作状态。其次要建立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技术经济责任体系,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义务,并配套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控制作业质量和工作质量对测绘产品的质量严加管控。测绘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可以通过专门的文件集中阐述,也可以体现在相应作业指导书或内部规范中。此外,还需在人员管理模式中适当引入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不断强化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实施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绩效管理方式,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率和结果严格管控,以顺利达成质量目标。最后,测绘质量管理可以与测绘行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彻底厘清经济运行机制,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预算管理,各部门明确分工,风险共担。
2.2测绘设备质量的管理
测量仪器设备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测量人员对工程施控的有力武器,由于测绘工程项目是户外作业,受外界的影响大,所以要提高对测绘仪器的维护和管理水平,科学正确的保养测绘仪器,保证仪器的质量和寿命,提高测绘成果的整体质量水平。
首先要按照合理,适用,经济的原则,购买正规并获得相关质量认证的测绘仪器生产厂家的测绘仪器,保证设备在出厂时的质量,把好测绘成果质量第一关;其次,在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作业前,要送到具有资质的部门进行鉴定,检验和校正,再次保证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每隔一段时间,一般规定为一年要将设备送检;第三,仪器要小心轻放,避免强烈的冲击震动,测量仪器设备要设置专库安全存放;最后,测量仪器设备必须定人保管,必须建立健全测量仪器设备台帐,精密测量仪器卡,仪器档案等制度,仪器出库,人库,应办理登记,签认手续,在项目实施结束时,要对仪器的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验收,在保证设备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个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
2.3 测绘文件质量管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而言,文件就是质量的保证,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编制,并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不符合现场测绘条件的进行适当改进。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以便及时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支持过程做出有效动作,针对过程的监控,测量、监控、分析这些过程以提高其执行效率,从而顺利实现质量监控目标,文件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适宜的,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文件应规定在每个测量过程中使用哪些设备,文件要对职责的分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规定,测量过程要遵守的要求也要以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
做好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2.1 建立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在测绘产品质量方面,必须将质量控制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将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保证好,认真检查做好记录,项目进行完毕后要申请公司质检部门进行专检,对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区以及有代表性问题的地区一定要加大检查的力度,针对系统性问题一定要及早发现,认真整改。专检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的产品要责令相关作业组及时进行返工或修改。把质量问题同工作效益进行挂钩,一定要使工作组既注重工作量,更注重工作质量。
2.2 增强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事关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领导阶层的关注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大有裨益。质量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强化员工的质量监控意识,才能为提高测绘工程质量夯实思想基础。因此,企业应该组织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参与培训和学习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同时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业务交流活动,逐步敦促员工树立严谨的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从而提高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2.3布控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在人员、设备、数据采集过程中设置测绘工程的质量监测点。一般来说,人员的质量管理点指的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测绘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职称、学历、工龄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通常指设备是否执行年检制度、使用前校验情况,务必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满足工作需要。
2.4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将所有和系统控制相关的记录进行相应的控制,科学编制并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保证所有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程度。质量管理方面的记录一定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尤其是一些书面记录,要避免其受潮、遗失或损坏,保证信息清晰、完整。若信息记录储存在计算机硬盘和光盘中,应该做好备份,并设置保护措施,可以给其分配好统一的编号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查找到该记录。还可以将记录按照用途整理好,对各类记录的保存期统一以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一般的记录需要保存 1—3 年。
结束语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是确保测绘工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从而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现对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及控制内容,提高测绘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测绘工程的质量的系统控制,让我们从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小的环节来控制测绘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孔镱.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189.
关键词:城市燃气;管理法制化;必要性;原则;作用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2014年6月30日傍晚,大连中石油输油管起火事故发生,引起此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未经审批许可就敢违规开工,暴露出地下管线管理法制化的缺失,燃气产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公共事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燃气。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燃气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燃气法制建设日益迫切。
燃气法规是调整人们在燃气规划、燃气建设、燃气生产、燃气供应、燃气使用和行业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市政建设和能源政策的具体体现,是燃气的整体规划、工程建设、使用管理等诸多方面活动的法律规则,是燃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也是广大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
1对城市燃气管理法制化必要性的认识
要减少、杜绝燃气事故,必须把燃气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1.1国家燃气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建立健全完善的燃气安全保障法规体系。
1.1.1燃气立法是我国燃气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燃气立法是燃气管理的最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国各地燃气发展程度不一,但随着燃气事业的发展,燃气事故也在不断发生,根本原因之一是国家对燃气管理的各个环节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来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和相应的责任,处理事故没有量刑的法律依据和奖惩条款,使得事故后处理时责任划分不明确,量刑力度不一,真正的责任者有的处罚太轻甚至没受惩处,震动不大,不能达到从事故中吸取教训的目的,以致燃气事故频繁发生。因此,象国家《环保法》、《水法》、《电力法》、《交通法》等一样,针对燃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程度,根据我国燃气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不足以承担城市燃气建设、发展和安全的全部管理职责,尽早出台《燃气法》是我国燃气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加强地方燃气立法建设,是各地燃气发展的需要
由于全国各地城市规模、综合实力、城市建设以及资源状况、燃气气源和输配系统形式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燃气发展的状况不一,出现的问题不同,对燃气管理的要求也不一样,国家不可能制订完全适合各地情况的燃气法规,这就要求各地在遵照国家法规的大前提下高度重视地方燃气法规建设。
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的细化和补充,对燃气的规划和建设、燃气经营、燃气器具的生产、销售、安装和维修、燃气使用、安全管理直到奖惩条例等各方面可具体化和量化。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济南等城市相继有了燃气地方法规,但在施行过程别是国家《燃气法》出台以后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其它大多数城市也不能在国家《燃气法》出台之前存在等靠的思想,对本地燃气立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2加强燃气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制止违法行为,防患于未然
1.2.1合理确立城市燃气管理法律主体,以有利于燃气安全管理为目的
合理确立城市燃气管理法律主体,对于促进燃气事业的发展,尤其对于保障城市安全供气,燃气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应该从地下管线的统一管理角度出发,全盘考虑执法管理力量。目前我国各地城市燃气管理体制不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燃气管理工作,就象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第一章第四条所明确的那样;第二种是公用事业局是城市燃气的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燃气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市燃气的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事业单位经授权而从事城市燃气的管理。这三种体制由于“条条块块”太多,只是把城市燃气管理作为众多行政管理的一个方面,专业化、技术化不强,管理燃气的精力不能集中,难免造成燃气管理不力,安全性要求不严,采取措施不及时。虽然许多地区设立燃气管理处作为行政管理城市燃气的具体部门,但由于受到管理权限的限制,再者是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实施城市燃气行政管理、行政处罚的力度、广度、深度不够,城市燃气管理的各环节易出漏洞。国家应进一步突出城市燃气管理的重要地位,统筹建立城市燃气管理的专职行政机关,明确职责,扩大权限,增拨经费,以便集中精力做好燃气各环节的管理。
1.2.2建立城市专职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保证城市燃气的安全供应
城市燃气设施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隐蔽性强,影响安全因素较多,事故突发性强且影响面大。在目前城市燃气管理立法较为薄弱的同时,城市燃气的执法也不健全。城市燃气的行政管理部门虽负责管理城市燃气,但执法权有限,甚至有些地方没有执法权,没建立相应的燃气执法队伍。由于没有执法权,在处理危及燃气设施的施工和违章搭建建(构)筑物等类事件时,只能通过协调解决,在协商未果情况下不能及时采取得力措施消除隐患;用户违章却拒绝进户检查,不接受处罚,也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对社会上个体从事销售、安装和维修的不良情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强燃气执法已是当务之急。首先要高度重视燃气执法工作,不能发生一次事故,就召开一次紧急会,就开展一次安全检查。要建立专职的燃气执法队伍,给以相应的执法权和执法处罚法律依据。建立并不断健全执法的运行机制并保持长久良好的运转。第二加强燃气执法队伍的建设,人员专业化、技术化,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强,执法的交通通讯工具和设备等要先进,适应燃气执法快捷的需要。第三执法手段要强硬,处罚力度要大,无论什么单位什么人和什么事情都要服从城市燃气安全的大局,发生重大事故对责任人量刑要重,起到威慑作用。第四城市燃气的执法要与城市规划、公安(包括消防)、法院等紧密配合,才能保证应有的执法力度。第五城市燃气的执法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通过各种途径让群众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建立必要的奖励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做到燃气管理群抓共管,保证广泛性、可靠性。
2燃气法规的原则
2.1依法管理原则
燃气法规对行政监管、规划布局、设计施工、使用燃气以及工程档案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燃气经营者、公民和燃气用户,也做出了必须服从燃气法规中权利义务的明确规定。燃气法规还将燃气的应急保障、燃气安全事故与预防等都纳入了法规之中。由此确定了其管理的广泛内容,并详细列出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使燃气依法管理的内容充分具体。
2.2统筹规划原则
全面综合考虑燃气设施建设和供用气安排是搞好燃气管理的前提。规划安排时要与该地区城乡建设的全面规划相结合,从布局上协调一致,配套进行设计、工程建设等活动。同时,要着重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预测与衡量,不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做到长远规划燃气各项建设,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另外要充分预测燃气气源的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燃气气源,预留燃气建设用地等,保证燃气发展规划得到全面落实。
2.3保障安全原则
燃气安全是燃气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城镇燃气安全工作的重点。燃气安全事故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燃气的安全、稳定供应对城镇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燃气法规必须遵循保障安全的原则。保障安全是燃气法规的核心原则,它贯穿于燃气法规的始终,体现在每一项具体的条文规定之中。
2.4确保供应原则
近年来,燃气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天然气的使用已改变了以煤、柴取火和原来城镇燃气供应规模受限制的状况,燃气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燃气已成为城镇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燃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人们对燃气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在燃气法规中,就必须遵循确保供应的原则。
2.5规范服务原则
燃气供应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对燃气经营者的评价和行风建设。因此燃气法规要求燃气经营者一定要重视服务管理,注重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在服务工作中公示业务流程、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和服务热线等信息,并按照相关标准提供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创品牌、树形象,切实落实规范服务的原则。
3燃气法规的作用
3.1保证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燃气法规规范了燃气规划、建设、经营、设施抢修以及燃气具安装、维修和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调整燃气相关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建设的管理关系,促进燃气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燃气使用的合理需要,保证安全稳定供气,使燃气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并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3.2促进燃气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燃气法规规定的内容总结了燃气事业的管理经验,集中反映了燃气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依法对燃气事业进行管理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法律依据。燃气各方主体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活动,使得燃气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3.3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为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利用国内外的各种资源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和挑战,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立法改革,是我国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燃气法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投资环境、特许经营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
4结语
燃气管理工作是城市整体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全。因此,各相关单位必须要切实做好燃气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燃气管理法制体系,严格规范和控制燃气建设行为,加大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从而有效保障燃气供应的可靠性,提高燃气管理的安全性,降低燃气在供应使用过程中出现泄露、爆炸、偷气等不良事故的概率,进而不断推进我国燃气行业的平稳、高效、良性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枫,王振江,周韬.依法管理 推进城镇燃气事业科学发展[J].城乡建设,2011(03)
【关键词】地铁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必要性
一、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很多城市的地铁工程均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所建,因此城市地铁工程多数均处于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或商业区,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与制约,甚至施工中的任何微小差错和闪失都会对城市公共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具体说来,地铁施工对城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铁施工对公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地表下沉,对地下管道线路产生影响,对地铁沿线毗邻建筑物产生影响,及对已建成的地铁线路的影响等。(2)地铁施工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如施工引起的塌陷、涌水涌砂、机械事故、火灾等。因此,加强地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力度,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当前,各城市的地铁建设正逐步向大规模、长工期方向发展,安全质量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为尽早实现投入运营,使工期节点大大提前,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但越是如此,越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3、由于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对施工检查力不从心,甚至流于形式,既没有从整体施工设计、技术方案、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严谨严密的审查,也没有组织有效的专项安全检查,监管范围未进行明确划分,存在严重的职责不清的现象。因此,必须抓好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密切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施工检查的长效推进。
二、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主要措施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地铁工程结构与地质条件复杂的问题,需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地铁项目施工前,设计人员在选择地铁路线时,应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最大限度地避开重大风险源,如:不良地质、水文等周边环境。在地铁勘察阶段,要详细把握工程水文地质资料。在设计阶段对地质稳定性准确判断,工前探测不良地质体;针对错综复杂的管线,根据管线与地铁工程的相对位置,深入分析其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管线自身的变化规律,密切关注工程进展的监测数据,详细调查周边建构物年代、结构类型、设计图纸以及与地铁建设工程距离,安全技术交底,以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充分把握详细的资料。
2、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施工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安全目标及考核体系,做到安全管理责任层层落实,目标明确合理,考核严格兑现。施工安全,关键在管理。而科学适用的规章制度是我们强化安全管理的前提。为此,我们需要结合地铁施工实际,制定一套关于地铁施工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地铁施工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措施、新的要求纳入其中,不断完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一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员安全工作会,分析安全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制定安全目标,研究有效对策;坚持一月一次的安全例会,及时分析安全状况和形势,把握安全动态;坚持每周一次安全生产交班会,协调解决施工中每一个实际问题。就这样,过好每一个安全日,做好每一个安全周,完成每一个安全月,实现每一个安全年,年复一年。
3、积极应对周边的复杂环境
在地铁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针对周边复杂的环境,需要管理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施工地点周边的地质状况及地下管道状况,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同时结合地铁周边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对地铁施工造成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尽量改善工地的安全环境。在改善工地安全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结合工地的实际施工状况,在适当的位置摆放盆景或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能净化空气,使施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愉悦感;施工企业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建立起专门的职工公寓,改善员工的住宿条件。
4、加强对地铁施工项目的监管
地铁建设施工期间现场施工管理及安全防护措施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会对地铁施工产生影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针对监管不善的问题,必须先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各岗位职责,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保障安全管理的有效落实,使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执法不严甚至是违法不究的现象一定要严肃处理,方可为地铁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此外,在地铁施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要加强完善监管措施。要根据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下达施工任务的同时必须下达安全技术交底,各工种各分部、工程的安全技术交底,固定作业场所的工种可定期交底,非固定作业场所的工种对不同作业部位,不同作业内容,进行分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定期交底,并要有交底人签字,交底要交到作业人员,不能只交到班组长,防止只有班组长知道安全交底内容,而其它作业人员不了解、不清楚的现象、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5、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在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的过程中,生产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要负首要的责任,并要把责任落到实处,就得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工作,达到信息化施工;提高监理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技能。
在地铁项目实施前,应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全体职工(包括外包工)进行专业技能和安全教育培训。并要求作业人员熟悉应急预案,在施工中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作业规程。施工期间应制定并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制定事故管理及隐患排查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动土、动火、断路、吊装、进入受限空间等安全作业规程和作业许可制度。同时,加强多工种同时施工时场地和专业的配合协调等。
6、加强安全监测
通过先进的施工监测技术,对地铁施工过程中项目本身及周边环境进行密切监测,是获取地铁项目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及时采取防范和应急措施,有效提高地铁建设安全管理水平。当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仅有先进的监测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在利用高新技术装备获取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研判工作,通过数据表象看清其背后隐藏的安全规律和形势,提前采取必要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地铁建设的安全质量管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杜绝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做好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地铁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地铁施工实践中去总结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东杰,高文学.城市地铁隧道常用施工方法概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5.
[2]孙文进.浅谈如何做好地铁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J].建筑安全,2010.
关键词: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在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先后经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不同时期的职业卫生工作模式有所差异,加之职业卫生工作先后由不同的主管部门负责,现行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因此呈现出涉及多部门、缺乏总体规划和某些方面尚不完善等特点,不仅影响到主管部门的正常履职,也给企业遵守有关职业卫生法规带来困惑,导致近几年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出现滑坡现象。
我国多数大中型生产企业建立了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但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企业由于对体系的认识问题,为通过审核而建体系,实际生产过程中未按照体系要求、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两张皮” 现象的出现;有些审核机构在体系审核过程中对安全(S)和环境(E)内容的审核较完整,而职业健康方面却不完善,只查监测数据、健康监护两项是否做了,其他内容及具体过程和结果都不进行控制; 由于我国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一些中小企业对职业健康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实施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化管理,同时这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生产工艺落后,并吸纳了大量操作技能、安全及个体防护意识差、流动性大的农村劳动力,接触职业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迫切需要有力的方法、手段转变这种局面。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在我们这样既是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单位,又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通过单位,两者的载体又都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我们在探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管理程序,通俗地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在它的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值。也就是说,无论一个企业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处于何等状态,都适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例如,事故低发单位可以建立体系,事故高发、频发单位也可以建立体系。它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体系运行的所有活动,从而达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的的程序和方法。
而安全质量标准化则不同,它是标准,是一种尺度、一种标杆。它对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构件、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个工艺动作的安全属性都有明确的量值的规定,用这个标准尺度、标杆来衡量、来评判某个特定的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例如标准规定:直梯和平台相连接的扶手高度应当达到1050毫米,不到这个高度就不符合标准,就要失分,失分多了就达不到标准化企业。我们的尝试是把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具体规定,融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项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中去,作为体系追求的期望值。通过持续改进使体系所实现和目标指标与绩效最终与标准化的规定相一致。简明地表述,就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和方法,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规定和要求。
二、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化管理采取强制原则
2004年1月9日,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
定》),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根据《决定》精神下发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各行业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并相继出台了危化、冶金、机械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截至2010年底,全国危化品行业通过达标考评一级企业37家,二级企业1530家,三级企业3951家,计划2012年底前全国危化企业均达到三级标准。其中危化行业标准化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强制原则有利于推进全面实施。职业健康在各行业标准化标准中均设要素,对职业危害申报、监测、健康监护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都做了具体规定,但职业健康作为企业与安全工作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职业健康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文件,以加强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指导。
2.2 标准化管理与国际管理体系模式接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企业各生产岗位和作业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是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应用将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对于已建立体系的企业,推行标准化工作是对体系运行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没有建立体系的企业,应在推行标准化过程中建立体系化的管理模式。
2.3 三方共同参与实施
建立并实施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模式是一项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并对以后的运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标准化工作通过政府安监部门监督、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及评审服务、企业自身不断落实完善,有利于引导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标准化标准要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体系框架,并保持有效运行,推进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三、结论
安全生产标准化吸收国内外各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知识,是适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建立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符合我国法规标准、满足政府要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标准化体系实施过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评审分级管理,其中涉及高毒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索复杂和危害严重的企业,应进行重点监督、指导。企业以及各级职业健康监督、服务机构应积极开展新时期企业发展特征和管理体系的研究,深刻认识标准化工作的内涵,探寻企业实施职业健康标准化管理的对策,最大限度降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影响,预防或降低职业损害,保障员工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路 现场 施工 质量管理
公路施工现场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对机器设备的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各要素,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已成为当今公路建设的焦点。
一、公路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建设的速度的快慢。在公路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错误的认为搞好工程质量,就会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只有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因为,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器材、能源耗费,另一方面还会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速度,对建设施工项目经理来说,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公路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措施
在进行公路现场施工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我们应抓好设计质量、设备管理、工地实验室、材料管理、现场跟踪检查以及技术管理等重要环节:
(1)抓好设计质量
设计质量的优劣与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公路,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造成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好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目前国内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大都出在设计质量上,这就要求设计单位在公路设计中要严密谨慎、考虑周全。
(2)严控设备管理
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树立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建立生产经营的根基,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途,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①设备配置经济化
施工设备要尽量避免频繁迁移,最好做到一次性布局到位,同时应考虑因设备布置封闭道路给施工带来的影响。
②设备管理规范化
施工机械设备应有专业人员管理,形成科学有序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人员要加强统计管理,进行量化分析、经济对比,以达到提高效率、减少开支的目的。确保施工工艺顺利进行,避免浪费,降低施工成本,实现安全生产。
③设备维护科学化
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进行日常检查,定期通过必要的仪器设备来测定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劣化程度,确定机器的性能,决定其修理的内容和时间,事先做好施工安排,避免因设备检修原因造成的停工带来的损失。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的作业效率,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保持机械设备最佳状态。
(3)规范现场材料管理
在公路施工现场中,工程材料进场后,应加强施工单位对现场的材料控制。
①材料堆放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品种、规格、批次、进场日期分别堆放,并注有醒目的标牌区分,不同规格的材料应有隔断,不合格的材料必须立即插上不合格标牌,标明出场日期,限期退场,防止错用。
②材料堆放应符合施工组织设计总平面布置图的要求,按品种、规格、批次、进场日期分别堆放,并注有醒目的标牌区分,不同规格的材料应有隔断,待检材
料必须有醒目的待检标牌,以区分合格和待检材料,不合格的材料必须立即插上不合格标牌,标出出场日期,限期退场,防止错用。
③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
(4)加强技术管理
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就是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现场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
①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
②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
③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
④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⑤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
(5)落实好现场跟踪检查
现场跟踪检查是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做到“三勤”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检测。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将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参考文献:
[1]王洁.公路工程现场监理控制要点[J].工程技术,2005,(5):19―20
关键词:建筑施工;协调与组织管理;EPC管理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许多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建筑施工中的配合与协调存在诸多问题,常常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因此,探讨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的协调与组织管理现状
经过多年的突飞猛进,我国建筑行业各方水平都大大提高,较好的保证和控制了施工中的质量。经过各种案例分析发现,目前建筑施工的协调与配合工作较差,常常影响到工期进度和质量。综合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技术方面
如今我国建筑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牵涉到专业也比较多。但是,无论哪一种专业技术都要达到自身特定技术需求,还必须要和其他专业进行合理的配合。尤为重要的是一些交叉的细节部位,必须要达到协调工作才能够避免出现不必要问题。
现在的建筑各个技术上都具备各自特点,比如设备和管线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也为各专业间的协调带来了问题和矛盾。加之一些施工人员对新产品与新技术掌握的比较缓慢,更是容易出问题。
1.2 管理方面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1.3 施工进度拖延
事实上现在很多施工拖延工期主要分为了人为因素和不可抗拒因素。当然不可抗拒因素这个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人为因素问题根源就在于不负责或者协调与组织管理不到位。建筑施工涉及到多部门、多专业以及多技术,加之各个分包单位都是单独作业,就带来了人员安排不合理,比如内墙的施工单位作业不合理拖延工期,就会造成线路安装延期。
2 规范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
因为只有对建筑施工实现了协调与组织管理,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和按进度施工。所以,必须要规范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
2.1 技术上的协调
对于建筑来说其图纸设计处于首位,因此一定要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多检查排除技术上的错误,防止因为技术上的错误而造成协调困难。一般情况来看,图纸设计人员对于所设计图纸要求比较严密和完整,但是其他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就不一定了。一定要在图纸会签之时细致一些,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当场落实,这是关系各个专业协调的关键点之一。技术协调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图纸的交底与会审。在会审和交底之时,一定要将各个技术交叉和协调作为一个重点,进而查找设计中是否有技术的问题,便于在图纸上修改解决。还必须给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让他们充分目标设计的意图,掌握施工环节,这样就缩减了交叉协调存在的问题。
2.2 管理上的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2.3 协调组织
在建筑施工之中,要有业主、建立以及项目经理和各个施工队伍负责人组成协调组织,定期召开相关的协调会议,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2.4 多反省多改进
要对施工中出现协调问题及时反省,并于相关单位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根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做出具体解决措施。同时,还要多听取众人意见,将这些意见作为实施协调与组织管理的参考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建筑施工中的协调与组织管理,才有力确保建筑施工各个工序协调进行。
2.5 提高施工人员自身素质
建筑施工作业主要是有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来完成,只有通过一定形式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尤其是施工人员),让他们主动协调与组织管理,这才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条件。因为只有让施工人员树立了敬业精神、安全生产以及认真细致工作做份,才能够实现协调与组织管理的目标。
3 加强EPC管理中的合同管理,强化协调与组织管理
因为现在建筑施工中采用最多的就是分包施工,EPC工程必定会和分包单位签订合同。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实施过程控制,也能够强化协调与组织管理。事实上,很多分包单位之所以不配合协调与组织管理,有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觉得负责单位做事没有公平,同样问题多个处理办法。因此,总负责单位严格按照合同管理来控制,进一步强化协调与组织管理。
首选就要按照合同对施工单位实施工程目标控制,这样才能够确保分包目标按期按质按量的完成,进而完成总目标。其次是对施工进行及时跟踪与监督,这样做既可以随时了解施工的进度,还能够及时掌握施工队伍的信息,及时发现协调与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并做出应对措施。有的时候协调中出现了问题,但一些施工单位并不会提出来而是压在内心。如果不及时发现给予疏导,到后来可能会给协调与组织管理带来更大障碍。因此通过加强EPC管理中的合同管理,及时掌握各施工信息,达到强化协调与组织管理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显突出。因此,只有在施工中做好了协调与组织管理,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更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英文为“intellectual property”,也称智慧财产权,是指在产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权利,该词最早于17世纪中叶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后来在18世纪由比利时著名的法学家皮卡弟进一步发展,1845年知识产权出现在美国马赛诸塞州巡回法院的专利判决书中,但是直到1967年在瑞典斯得哥尔摩签订《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之后,“知识产权”术语才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并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承认。对我国来说,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知识产权是指民事权利主体(公民、法人)基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而享有的权利。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1.经济价值
知识产权包括了工业产权和版权(我国称为著作权),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知识产权是一种非物质资料,所以这种非物质经济本身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可是根据2005年世界银行的《国别财富报告》显示,国家越富裕,自然资源在其资产中所占比率就越低,而无形资产所占比率越高。而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可以给生产者提供创新激励,并通过将科技研发成果、人力资源等潜在优势转化成为受法律保护的现实优势,给创新者在创造的知识产品上建立排他性的权利。拿美国苹果公司为例,中国是苹果公司销售电子产品的很大一块市场,可是根据2012年一家媒体报导了iPhone的利润分配,苹果公司拿走了利润的58.5%,中国人仅仅拿走了利润的1.8%。由下图中所示的苹果公司在华专利申请的总体情况以及专利所涉的产品情况可知,在苹果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凭借着对核心知识产权的掌握,通过我国相关的法律对其权益进行保护,可以把在中国这个产品销售地的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据为己有。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附加的无形的经济价值往往能为公司带来巨额的财富。
2.贸易壁垒
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一种鼓励创新、鼓励进步的产物,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技术的一种措施,可是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知识产权中隐性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跨国的生产经营中,利用知识产权的排他性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给我国企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比如美国根据《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的规定开展了337调查,也就是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发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侵犯了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以及进口贸易中其他的一些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337调查”涉及到了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多个行业多类产品,而且我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了遭遇美国“337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涉案企业被裁定违反了第337条款,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会相关产品的排除令和禁止令,这意味着涉案产品将有可能彻底丧失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资格,而且在已经判决的相关案件中,中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这对我国的出口量和贸易竞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从美国的角度而言却能够通过垄断先进的技术以及利用这样的条例来保护本国的产业的发展,提升面临进口多样化的市场冲击本国行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特殊性,也使其主要存在于一些科技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中,而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发展较慢或者保护不充分而被发达国家利用这样的条例隔离在外或者面临着天价的罚金。知识产权成为对外投资的先决条件之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实证研究;
3.我国还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初期阶段
人类社会的第一步版权法诞生在1710年,由英国安妮女王公布的《Statute Of Anne》法令,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打下了基础。知识产权对于我国而言是个外来语,所以我国知识产权的建设也比较晚,而我国在1990年才颁布著作权法,2005年才成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正式启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所以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滞后于世界发展的,这也不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往来,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的位置。
然而,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执行力跟不上,谈管理制度化也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纵然某企业引进了一整套装帧精美的管理制度汇编,并且有专业人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修订,但员工对其却不甚详解,最终将其束之高阁。这足以证明,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其实是一个事物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制度的建立偏重理性,基于科学;而制度的执行则更偏重感性,基于人性。试举一例,A企业对员工请病假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员工生病请假,需出示医院开具的病假条或急诊证明书方可准予休假。某年轻的设计负责人因项目赶工期连续几天加班工作,突感身体不适。这时其主管领导马上安排专人送其回去休息,并嘱咐其好好休息;明天如果感觉不好就一定先去医院检查身体。这位主管领导深知,工期固然重要,但员工个人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这名员工很感激领导的体恤,在休息了几小时之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继续努力完成赶工期的任务。
再举一例,B企业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规定,每天早9点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到6点为上班时间,每天打卡,月底进行统计,并有管理条例控制奖罚。一名员工前一天晚上加班工作到夜里2点才离开办公室,第二天早晨迟到了1小时。作为其主管领导,对该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十分了解,便将此次迟到作为特例处理,不予处罚(以上所述企业对加班也都有明确规定,按劳动法予以发放加班工资,加班也并非常态,而是根据工期需要进行的阶段性加班)。
这两位主管领导在处理偶然事件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条例,而是在了解下属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其权限内灵活执行了休假和考勤制度。这种人性化的制度执行,给予员工的是关爱,对员工付出的劳动给予的是尊重,同时也是代表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情感激励方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训课
【中图分类号】G712.4;F2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32-01
以现阶段来讲,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相关课程已经十分成熟,知识体系也教完善,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实训操作课程却非常薄弱,当然这与学校的基本情况分不不开,以及学校实训室建设的水平也大大限制了中职学校物流实训课程的开设。据统计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高达500万之多,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直接走向工作岗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要求中要求理论和和实践比例达到1:1教学,可是由于教师比较重视文化课,以及实训课程的的欠缺开发,实践教学根本达不到要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快速对现阶段的物流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实训课程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轻视“职业技能”,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时根本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水平,顶不了相关岗位。另外学生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课程的话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物流知识,实训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什么是物流、也可以使学生全面的认识物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学生能够明确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以及将来的就业方向,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
二、关于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1.实训室以及实训设施设备的建设是实训课程开展的基本条件
物流实训课程一定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实训课程必须更加直观、生动。有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知识学习信息的方式80%以视觉为主,而其余少数都是以听觉、嗅觉、触觉来获得。有了实训室许多的物流技能知识都可以通过实体、操作、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很容易的将知识掌握;有了实训室为基础,这样才能进行实训课程的开设。同时,实训室中的功能要丰富,需要有相关物流软件,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运行方式;有缩小的企业设备如堆垛机、传送带、龙门吊、集装箱、货架、叉车等,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物流硬件设施设备做了解,这些仅仅靠教室口头讲述效果显然不尽人意,再详细的介绍都不如一个实物来的生动。
2.实训课相关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实训课程开展的必须要求
物流教师长时间工作在教育的第一线,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很多教师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上实训课程的时候由于许多教材中对有些知识点从未提及,使得老师也难以拿捏,所以许多学校的实训课程开展起来存在诸多困难。这就得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并且需要走到企业中去,教师可以到企业中去兼职和培训,建议让教室每年抽出自己的一段时间全职到企业去实践,充分以及系统的了解企业的物流工作过程及环节、企业文化、各个岗位需求,將企业职工全真环境带到我们的学校中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帮助我们的提升指导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3.工学结合、双证通融是实训课课程开展的指导方向
现阶段,“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的认可。各个学校已经在不同程度的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局面。物流专业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班级男女生比例悬殊,据统计我校14级的物流管理专业中男女生比例高达4:1。而现代物流的七大功能中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都比较偏向男性操作,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女生毕业生就业困难或不满意等情况,所以我们在实训课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将来的岗位设置,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候这些因素都不能忽略。此外“双证通融”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对应。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及应用,所以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的时候也要根据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不同,将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企业顶岗实习等贯穿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还要去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关键词】房建工程;质量要求;质量监督管理;必要性;措施
房建工程的质量安全关系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建筑企业顺利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展。
一、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
1、房建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房建工程质量是建筑各方追求的目标,要想使房建工程质量可靠,必须从房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入手,在重点做好房建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形成对建筑施工过程和重点的保证。
2、房建工程的经济性。房建工程施工需要在质量、效益、速度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有效的房建工程技术实施和工艺会提高房建工程的经济性,并会提升房建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而打造出房建工程的精品,为建筑和社会发展服务。
3、房建工程的适用性。适用性是房建工程质量的重要参数,是房建工程实用价值的体现,是房建工程使用性和可靠性的集中体现。通俗地讲,是指住宅房建工程项目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程度;商业房建工程项目满足社会物资交换的程度;公共建筑满足人们交流和沟通需要的程度。
4、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房建工程耐久性是各方主体关注的主要性能,如果没有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房建工程也就谈不上可靠性和适用性,更不能奢谈房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在房建工程施工中,材料、技术会影响房建工程的耐久性,是房建工程地域自然侵蚀、理化损害的基础。房建工程耐久性越高,房建工程质量就越高,房建工程的价值也就越大。
二、加强房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建筑项目日趋复杂,对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为房建工程质量提供保证。对于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好与坏,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跟社会的安定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是在房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要认真的对待实施房屋房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这无论是对国家、对人民,还是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管机构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国家的方面来看,建立建筑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房屋建设投资效益跟建设水平有着很大的发展;在建设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精简筹建机构中没必要的部门,给他们带来实用性很强,经济效益很高的优质管理;施工单位看来,这个制度可以在建设单位委托监理机构交涉的时候,在技术上面跟管理上面有着共同的言语,尽管说是发生了争议,也容易安装现行的专业法规去解决处理,对工期里安全施工有着重要保证;在监管机构看来,这个制度可以令其在各项房屋施工工序里进行相应的监督,提高施工的安全性,造出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加强房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1、明确责任,确保质量安全。房建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系统复杂过程,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承包关系。要想提高房建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要将关于质量的管理目标分解到房建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部门,确定出不同施工阶段以及不同部门的质量管理责任目标。对于重点的施工管理环节以及施工管理部分,施工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加强对其的重点管理以及重点控制。同时,实行房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制度,确保各个施工部分人员明确施工目标。加强房建工程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监督单位、检测检查单位等之间的沟通,加强其相互合作,强化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实现房建工程施工各个部门之间的施工关系协调。
2、严把房建工程施工过程质量关。(1)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质量问题贯穿到房建工程施工全过程中,质量问题很难一次性解决,只有对于房建工程施工进行阶段细分,分阶段有针对性的解决,才可以进一步解决施工中的主要质量问题矛盾,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制定出质量解决方案。(2)严格把守人才关。房建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人才聘用时,需要从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身体健康、政治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选聘的人才进行审核,提高人才的管理与运行综合能力。(3)做好质量审恕7拷üこ淌┕ぶ柿可蟛樾枰从细节入手,包括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艺、施工计划、质量检测方法等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建立完善的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房建工程施工质量。
3、加强材料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筑材料是房建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房建工程的质量问题都不是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建筑材料不合格导致的。在房建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中,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购时,一定要货比三家,选择质量最好的。尤其是对工程关键部分的施工材料,最好通过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来完成,并且要保证招投标过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与此同时,建筑材料在进场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工作。必要时可以进行复试取样,一定要保证建筑材料合格。
4、加强进度控制,确保工程如期竣工。在进度控制方面,要根据施工方案和建设目标,结合具体的施工条件,合理确定施工的进度计划,对施工各环节的进度进行控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尽量将施工进度进行细化,包括施工进行之前的准备、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施工人员和施工环节的相互配合等各方面,使各工序的施工人员都能够密切配合,使施工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有效控制各环节所需的时间。另外,很多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可以起到节省施工时间的作用,可以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进和使用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传统的施工管控中的难点与关键点,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性难题,有效控制施工时间,确保房建工程如期竣工。
5、改进监督手段,提高监管效率。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不断提高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提高监管效率。在监督手段上由定性检查转变为定量检查,做到仪器检测,改变过去检测手段采用眼看手摸的落后方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必须配置钢筋扫描仪、数字显示式回弹仪、取芯机、激光测距仪、激光定位仪、便携式桩基动测仪等设备,重点对承重构件的混凝土强度、主要受力钢筋的数量、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楼板厚度、承重砌体的砂浆强度等进行监督抽测,对工程内在质量进行科学定量地分析判断,加大监督抽测的频率,树立监督工作的技术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也使质量控制点有效前移,通过设备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预控防范能力大为提高。
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房建工程的质量要求。房建工程的质量涉及到了许多方面,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监管部门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对房建工程的质量做到严格把关,做好相应的监督和控制工作,保证房建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聂雪芹.当前质量监督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