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30 15:0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物流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立于2002年7月的天保冈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天保冈谷”)由天保控股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日本冈谷钢机株式会社三方出资组建,占地33789平方米,其中高架自动化立体仓库占地面积13122平方米,高24米,自动化存储区有货架28排、32列、13层,可存放23296个托盘货物。目前,天保冈谷将仓储管理系统(WMS)与条形码技术相结合,整个仓库可全部实行计算机管理和自动化控制,将集货、分拣、仓储、配送、简单加工、包装以及免税汽车、销售、结汇和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等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
天保冈谷总经理夏建忠认为,保税物流是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可以真正实现门到门的供应链服务,而实现现代物流理念的载体则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天保冈谷自动化立体仓库及仓库中的各操作系统。
记者:您认为保税物流和非保税物流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天保冈谷作为保税区物流企业,奉行什么样的经营理念?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夏建忠:保税区物流和区外物流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保税区物流做的是国际物流,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是现代社会中最完整的物流模式。当原材料或商品进入保税区后,我们会进行相应的仓储、加工、货运、仓单质押、运输、金融服务即外汇结汇等一系列操作,并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我认为,作为保税区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该把这种现代物流理念贯穿在整个供应链服务当中。
下面我以天保冈谷一个比较大的客户为例说明。天保冈谷为这家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从采购、进口、货物分拣、简单加工、租船订舱、保税仓储、在库管理,到分拨、配送等众多环节,这个项目的实施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供应链服务的全过程。
在分拣和仓储方面,这家客户希望天保冈谷做到严格分拣、先进先出、区别码放。由于该客户通常在产品中内置奖品刺激新开发区域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天保冈谷在外观几近相同的产品中人工分拣出带有促销奖品的产品,所以严格分拣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天保冈谷依靠计算机管理完全实现了货物的先进先出,并对已出库货物进行及时核销。另外,天保冈谷采用货架存储,使码放层高不超过3个货箱高,有效避免了最下层纸箱被压坏的情况发生。在最终配送方面,天保冈谷会根据配送区域客户量的大小为该客户设计是否使用分拨中心,并根据运输费用和需求设计配送路线。
做保税物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严格遵守国际法规、国家法律和企业规定。作为天津保税区的保税示范库,天保冈谷始终把配合海关监管作为工作的首要指导方针,贯穿于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目前,天保冈谷已经实现了仓储信息与海关、商检申报、审批、放行信息的一一对应。
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固然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有先进的系统和设备作为实施这些管理思想的载体。现在天保冈谷是天津港保税区中惟一一家拥有自动化立体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记者:我们早就听说天保冈谷自动化立体库建设时间早,设施先进,请您介绍一下自动化立体库内的物流作业情况。
夏建忠:天保冈谷自动化立体库包括两个大的系统,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关于管理系统,也就是企业的战略思想,这在上面已经讲过。下面我将重点讲一下操作系统的应用。
1.高度自动化的仓储硬件设备及入库具体作业流程如下:第一步,货物装入托盘后由叉车送到入库口处后,理货员通过无线手持终端,扫描货物条码并将信息传入WMS系统数据库;第二步,输送机将载货托盘运送到固定读码器前读取托盘条码,并上传回WMS系统。经过分析,WMS系统自动安排当前作业效率最高的货位地址,并由输送机按最佳路径运至堆垛机前;第三步,堆垛机将载货托码放至指定货位,自动堆垛机采用复式运行模式,可进行进出库同步作业。
货物出库时,WMS系统按先进先出原则,经堆垛机取货,并由输送机将载货托盘运送至指定出库口。
2.现代化的货物进出库装卸平台。天保冈谷的自动化高架仓库分拣区内设有10个下沉式装卸平台,可以满足多个客户同时完成进出库作业的需求。
3.先进的库区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天保冈谷库区及场院安装有34个监管摄像头,而且其中一部分摄像头具有360度旋转与集中的功能,在公司中央控制室设有监控大屏幕,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随时了解库内的作业情况。天保冈谷于2004年时就实现了与天津保税区海关的视频联网,保税区海关物流监控科的官员在办公室内就可以完成日常监管工作。
记者:您认为先进的物流系统为天保冈谷带来哪些竞争优势?
夏建忠:谈到采用的具体设备,保税物流和非保税物流并无太大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物流理念及其应用上。传统物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人工操作;而现代物流是集约型产业。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与运作水平。现在,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物流作业系统,天保冈谷的员工只有27人,却可以高效完成全部物流作业。
下面我以货物进出库信息及单据处理来具体说明。目前,天保冈谷每天进出库货物的数量达到两万件左右,按照单号、品号、型号、规格、批次分类后大概要有千余个品种。如果采用人工作业,并通过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中的excel或access辅助拣选的方法,估计两个文员在一天的正常的工作时间内可能连单据处理都不能完成。为摆脱这种状况、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天保冈谷大胆引用了人工智能理念创建了天保冈谷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了进出库单据以及库存信息的自动处理。该系统可以按照入库计划自动分解库存明细信息、自动生成人库流水、自动安排作业效率最高的空置货位、根据客户需求自动拣选出库货物信息、自动拣选作业效率最高的出库货物信息、自动生成出库货物流水。实现这些功能后,一个文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当日进出库货物的单据处理及系统录入工作,目前进出库作业量已达到每工作日60个标准集装箱。
通过先进物流系统的应用,天保冈谷的物流作业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形成了其他保税物流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效率的物流作业也为做好客户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天保冈谷目前的客户有哪些?如何为这些客户更好地服务?
夏建忠:我认为,强化质量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是
企业的生命线。在企业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既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客户要求物流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信誉保证,同时,也是公司董事会对企业管理的新目标。2006年12月,天保冈谷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按照企业定位,天保冈谷服务的主要行业领域有化工产品、汽车配件、电子、机电产品和日用品。目前,天保冈谷的稳定客户有雪佛龙、天狮、三星、爱普生、爱信等30多家。对于这些客户,天保冈谷都可以提供门到门的服务。这些客户在和天保冈谷合作过程中都经历了几乎相同的过程。在使用天保冈谷仓储设备之前,客户看到的只是自动化仓库的先进性,而对系统及其软件尤其是管理的先进性认识不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及我们周到的服务,这些客户基本都在使用我们从采购到分拣,再到仓储、加工、配送等一整套服务。而且在为客户服务时,我们强调做好延伸服务。我经常要求员工为客户做全程物流,即货物直接送到客户手里,不需要客户再劳心费力。这样的服务不但使客户更加满意,而且使企业自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记者:请您谈一谈天保冈谷的未来发展计划。
夏建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当前,无论从国家还是天津地区的各方面政策来讲,都对天津港保税区物流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首先,从国家的政策环境讲,物流已经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把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二,天津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已经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将投资数千亿元用于对天津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第三,按照去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为坐落于其中的天津港保税区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第四,空客A320落户天津,这是欧洲厂商首次将巨型空客交付中国工厂组装,将会使天津港吞吐量大幅上升,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身处这样优越的政策环境与地理环境,天保冈谷完全有理由发展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保税区第三方物流公司。
关于公司未来发展,在具体操作上,我希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在托盘基础上增加托筐,因为现在我们接到的货物中有很多是散货,用托筐更便于管理;第二,搞密闭巷道,这部分业务主要针对两个主要客户群,一是保税食品企业,二是希望保存票据单证的跨国公司,为他们保存货物可以为公司带来不菲的收入。
从大方向上,我希望做到以下五点:
1.努力创收,生产经营实现新突破。2007年公司整体工作仍然要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中心来进行,主要经济指标较2006年要有新的增长;
2.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实行外引内联:对外利用日方国际贸易和资源优势,创建新的贸易品种;对内利用中储网络和钢材资源优势,开展内贸钢材经销业务;
3.延伸物流服务。开展仓单质押监管业务,逐步形成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客户提供更多综合性国际物流服务;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意义
现代物流业的概念界定: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或者说,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它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率、有收益的正向和反向转动与储存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客户的需求。物流配送中心:就是生产、生活中大宗的重要有限的物质供需的组织地、交换地,配置送达地点、信息汇聚地和服务中心地。现代物流的突出核心作用是能够系统整合、优化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施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降低耗费、加快周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
现代物流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物流是社会所有商品物品交流与服务的基本活动形式,物流也是商品在流通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载体和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必须以现代物流作为基础,运用物流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现代物流业能有效创造社会化管理和物流服务环境,能打破我国企业与地方长期存在的“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而全”、“小而全”、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的传统观念,从而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体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在新型工业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信息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的现代物流业的支撑和推动。
现代物流业是朝阳行业,是企业第三利润的源泉,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推动器。经济学家做过比较,每增加1块钱的销售收入,企业从中得到的净利润只有几分钱,而每节省1块钱的物流费用,就意味企业增加了1块钱净利润。因此,物流费用的节省比销售收入的增加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更大。现代物流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上。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的源泉”。与此同时,现代物流的发展,必将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因需要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高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成为服务业的推动器,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结构日趋合理。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关联度高,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商贸流通、通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行业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传统产业得以提升。
二、政府政策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远未完善,实行的是过渡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实际上是半市场经济国家。物流业在经济运行中,政府的干预力度更大,强制角色十分突出。政府与市场是互补的关系,市场机制不完善正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导致大量的市场失灵现象发生,提供了政府发挥较大作用的空间。当进入市场的买者和卖者不是非常多而是存在垄断时,当经济活动产生外部影响时,当市场参与者存在不完全信息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等市场失灵状态,这时政府将作为具有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市场。政府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是管理者,其职能体现为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和批准,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审查。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由于物流产业的不成熟,物流业管理体制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城市中差别较大。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这一产业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涉及面宽、制约因素多、产业核心规模小,因而必须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由政府通过规划进行调节。
三、我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的现状
我国政府关于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根据物流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行业扶持政策、企业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物流车辆营运、价格、人员培训、融资、中外合作合资等政策,以激励物流企业健康成长。引导金融机构向物流业倾斜,为骨干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支持资产质量好,生产经营好,具有增长潜力的重点物流企业上市,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同时享受上市后备企业的优惠政策。对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购置国产设备的,经批准可以享受抵免关税、抵免增值税的政策;对引进国外知名物流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国大多数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节点缺乏科学规划。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物流系统能力协调的问题。按照世界物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市化率达到50%、二三产业发展达到工业化中期标准时,物流业作为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新兴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即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由发展阶段所决定,政府应起更大的干预作用,强制角色应十分突出。我国现有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进出口贸易;经营成本;贸易规模;便利化;运输方式
现代物流是相对传统物流这一概念而提出的,相比较于传统物流只追求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现代物流在保持传统物流的职能上将物流系统化,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克服了传统物流的供应链短路、市场反应慢、物流总成本高的弊端,以反应快速化和功能集成化为主要特征,将各种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现代物流将服务系列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管理智能化作为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业是在现代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是顺应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的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其中涉及的产业包括水陆空交通运输、批发业、零售业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提高,物流费用的高低和产品的竞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物流因其提供的是被动的没有统一服务标准的简单的位移,大大增加了物流的费用,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物流业从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因此现代物流业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产业。除此之外,现代物流业凭其行业特色和优势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以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密切的交往,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繁荣,而与进出口贸易有着密切关系的现代物流业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因此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分析现代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我国物流业的概述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第二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物流系统。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直到21世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现代物流业才开始广泛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物流业的持续升温,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势头,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个方面都有了长期的发展和进步,例如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高速公路里程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等,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交通支持;第二,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降低企业的物流费用,再加上当前网络经济的兴起,网购、电购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方式,造成市场上对物流业的需求呈扩张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据统计当前我国物流企业有70万家左右,其中不乏资金实力雄厚,产业规模大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增多一方面带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物流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有一席立足之地,势必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以此来应对竞争,否则只会被市场淘汰;第三,我国的一些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利用国家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成为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的城市,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占领了制高点,进而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领先城市。其中最具代表的城市包括北方第一大港口城市天津、长江沿岸龙头城市上海、珠江大三角重要组成部分广东。除此之外,通过现代物流企业中的核心城市的带动,由点带面我国当前已经形成了环渤海物流圈、长江三角洲物流圈、环台湾海峡物流圈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四大物流圈。四大物流圈通过其对周边的经济辐射作用,实现由面及点,从而将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城市纳入到物流圈当中,扩大物流圈的引力范围,促进我国物流格局的形成,使我国的物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第四,我国现代物流业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提出的,指的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简而言之就是服务业。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组成的流通部门;第二部分是由金融业、保险业和旅游业等构成的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部分是由教育、文化、传播组成的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部分指的是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机关、政党机关、警察、军队等。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第三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增长幅度为7.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首超50%。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物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物流领域缺乏配套法规。当前我国法律在物流企业的融资制造、产权制度、用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门的法律体系,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当中无法可依,造成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管理的混乱。除此之外,我国国有企业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需要在外部选择更加高效的物流服务,但是因为受相关制度的约束,使得在处置以前的物流设备和人员时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其次,缺乏综合性的物流服务。当前我国物流业的服务集中在某一个物流企业当中,主要包括仓储、运输和搬运这三个方面,并没有在整个现代物流行业当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服务系统。除此之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管是在信息的收集、处理还是客户供应链中物流需求的管理以及物流的统筹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最后,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当前企业竞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点在服务产业表现得更为明显。现代物流业作为复合型服务产业,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当前我国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比较少,造成我国物流专业的人才在数量上就比较少,再加上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时与社会需求相脱钩,重理论轻实践,最终造成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
二、现代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国际物流的产生。另一方面,物流发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国际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物流是进出口贸易的必要条件,而为了顺应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代物流势必需要朝着优质化、多样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国际物流的变革,使国际物流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进出口贸易又被称成为国际贸易,指的是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的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种类型,具有提高国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机会、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等重要的作用。
(一)降低经营成本
进出口贸易是建立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优缺点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将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把本国缺乏的产品从其他国家引进而来,而其中所获得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价格与成本。物流费用作为产品的成本之一,因此当产品的物流费用变高势必会引起产品价格的升高,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最终阻碍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产品的物流费用有着很大的降低空间。现代物流业因其构建了全球服务领域,从而实现了信息化和标准服务化的管理,最终为顾客提供了具有增值效果的整体系统优化的服务,减少了企业的库存和中间环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
随着贸易数量的增多和当前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贸易便利化具有降低企业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商务成本、增加商业机会、提升客户价值和安全性以及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优点,使得贸易便利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倡导。贸易便利化是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加速货物和产品的流通速度,减少中间的贸易协调程序,追求的是国际贸易程序和制度的简化和协调。而这和现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现代物流在进出口贸易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特别是当前各个国家在交通方面是十分的便利,再加上当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促进了贸易便利化的实现。
(三)加快贸易的进程,扩大贸易规模
随着各国之间进出口贸易联系的增多,资源配置和世界分工变得更加具体和细致,这就要求在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只有加强合作、交流和沟通才能获得利益。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指的是某一个企业作为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第三方,不拥有商品,只是为客户提供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通过将供应链进行重新的整合,具有让企业致力于核心业务,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的优点,大大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的物流压力,减少了企业的成本。根据调查显示,进出口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产品的转移,至少可以为企业减少10%的费用,从而加快了贸易的进程,实现贸易规模的扩大。
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物流的高效运作离不开统一的物流标准,我国应该加快对物流标准的建设。在物流标准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立足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不仅适和我国国内物流市场发展的标准,同时也能和国际物流标准相接轨,从而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便利。
(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业作为一门复合型的产业类型,对从业的物流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的学生过程中除了需要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更应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学习,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出一批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出国学习和定期组织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在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促进员工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而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制度,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国际合作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而这种合作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应该加强政治和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实现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双赢。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业对进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经营成本、促进进出口贸易便利化和加快贸易的进程、扩大贸易规模这三个方面。为了将现代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作用进行更大程度的发挥,需要加快物流标准化的建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之间的合作,从而促进现代物流和进出口贸易长远、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作者:韦莉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
[2]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1).
[3]王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一、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调整现行行政管理方式
1.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2.改革货运行政性管理。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水路货运和联运的行政性审批,加强对货运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取消国际货运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加强后续监督和管理。改革民航货运销售审批制度,由民航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新的民航货运管理办法。对危险品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完善物流企业税收管理
1.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为营业税的计税的基数。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
2.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物流企业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设立的跨区域分支机构,凡在总部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不设银行结算账户、不编制财务报表和帐薄的,并与总部微机联网、实行统一规范管理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总部统一缴纳。
(三)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收费管理
1.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的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政府性基金、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对违反国家规定设置的收费站点,要立即停止收费并限期拆除相应设施。严禁向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评比。凡违规设置站点,擅立收费项目,向货运车辆及物流企业等乱收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处。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1.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承担。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对被兼并、重组的国有企业,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
2.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要支持鼓励上市。各类金融机构应对效益好、有市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3.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鼓励国外大型物流企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到国内设立物流企业。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参与国内物流设施的建设或经营。
4.支持工商企业优化物流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商业连锁企业要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对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符合有关条件的,可享受国务院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中的扶持政策。
5.加快物流设施整合和社会化区域物流中心建设。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推动各地区工业、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的整合,合理规划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此类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
6.简化通关程序。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完善口岸快速通关改革,推行物流企业与口岸通关监管部门信息联网,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验放”的通关新模式,提高信息化应用和管理水平。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鼓励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7.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交通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道路交通流的科学组织,根据当地的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研究制定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供在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2.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广泛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物流专用设备,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
3.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推广应用智能化运输系统,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供应链管理。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积极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
四、加强对现代物流工作的综合组织协调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会展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综合到专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会展内容涉及到几乎所有生产性行业与商业流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举办地由少数几个中心城市发展到许多地方城市。与此相应,会展业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纵观会展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论着,较多的是从经济或市场营销的角度关注会展业的发展问题。包括物流方面的专家把“会展物流”作为专题研究的也相当有限,如北方交通大学的张文杰教授主要致力于奥运物流(属于会展物流范畴)的研究;这方面的其他专家更多的是从事于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如北京中远的高振武总经理等。从物流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业被称为“经济的血管”,是信息时代实现流通效率,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重要保证。但随着竞争的日益剧烈,物流企业都在谋求新的获利空间,而将市场按照特征分类,针对每个更小的群体更专注集中地开展服务,成为开拓收入新增点的重要手段。因此,“会展物流”论题的提出,对会展业和物流业发展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物流、会展及会展物流定义
物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最初被称为Physiealnis眨bution,{’](p34一35)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西方国家称为Logistics,该词原意为“后勤”,它是二战期间军队在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等给养时使用的一个名词,是为维持战争需要的一种后勤保障系统。物流的定义也是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最初,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一eouneilofLogistiesManagement)在1985年对其定义为:[2]“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到了1992年,CLM修订了物流定义,将原定义中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改为“产品、服务”,这就拓展了物流的内涵与外延,既包括生产物流,也包括服务物流;随着供应链的出现,1998年10月,CLM对物流的最新定义变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由此可见,CLM在考虑物流时不仅涉及到运输仓储、还涉及到生产、消费等诸多领域,以及强调信息及管理在物流中的作用、运输可见性、库存可见性和电子商务在今日物流中的应用。会展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或展览活动,吸引大批与会人员、参展商、贸易商及一般公众前来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或旅游观光,以此带动城市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会展业集商品展示、商贸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以超常的关联影响和经济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如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蓬勃发展;促进经济贸易合作,加速城市建设,[4](P64一67)被人们形容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加速友好的纽带,促进交流的桥梁。相对于一般性的物流,会展物流的研究主体是展品的流动(广义的会展物流还包括如会展活动期间向参展商和观众分发食物的物流,与此相配套的会展设施的物流等,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针对展品),结合物流的定义及会展业的特点,我们给会展物流作出如下定义:为满足商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信息流动。[51(P,93一,97)申报单,协助进行产品的运输并安排好仓储等工作,由于参展企业的情况不一,上述工作在实际操作时非常繁杂琐碎,因此需要在物流体系的规划与运行过程中科学决策,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优化调整,达到整体最优。兀6](p3’一32)(二)高度及时性、正确性、稳定性展品必须如期顺利运达会展地,要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运达正确的地点。会展物流的基本要求就是参展物品运至展览场馆的空间移动过程中,不受到任何损坏,包括外观与内在品质。在确保运送质量并且满足经济原则的前提下,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会展物资从供货地点到会展现场甚至购物者的空间转移,切忌运输迟滞、供货不及时,给会展活动造成重大的损失。在发货、运货、提货等各项业务中,要保证货单相符,在运送过程中不发生错乱、丢失等事故,力求准确地完成物资的流通运输任务。
三、会展物流的特征会展物流具有一般物流的特征,例如科学化、标准化、电子信息化、自动智能化、综合化和全球化等。但与一般物流不同的是,会展物流不涉及原料采购与产品生产,仅指参展物品的运输,因此较传统物流体系的供应链较短,但是线路更复杂,它是发生在短期内,同时与众多参展企业发生关联的物资流通活动,而且在短暂的会展期结束后又有返回物流,因而它具有自身的特征。
(一)复杂性会展物流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明确会展的主题、功能和层次后,会展组织者需要尽快联系参展企业,核定其参展产品的四、会展物流系统的内容会展物流系统包括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其中前者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展览品参展之前的报关检验等;货物从参展商所在地到展馆所在地的多式联运;展品到达城市后向展馆现场的运输搬运以及展览结束后展品的回运等4大部分;后者指的是参展商和主办方的信息反馈、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会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跟踪、查询等处理。相对于国际会展,国内范围的会展除了在作业内容上没有国际运输和进出口环节外,其他方面都是一致的。目前,西方会展业发达的国家都是由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为会展提供外围服务,他们通过为参展商提供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与转运服务给会展物流运作以技术支持。这样,通过物流中介公司这种渠道负责会展物资及客户需求产品的运送流通服务,一方面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风险系数,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会展物流的效率。
五、我国会展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措施目前,我国举办的各类会展中仍然大量采用的物流模式是各参展商的展品物流各自为政,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物流服务商来完成展品从参展商处至展览场馆的运输、储存、保管、装卸等作业,以及展览结束后的回运等工作。因为单一的参展商展品物流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单位物流成本较高,参展商也难以获得全面有效的服务,以及在会展过程中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受阻、协调困难而影响活动效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与会展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科%左右;l8]”‘7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0.2%,会展业在我国的增长空间巨大。而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展览巨头们在世界市场回春乏力,把开拓亚洲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中中国市场更是他们力争拔得头筹的重点区域,所以我国的会展业面临着“分水岭”阶段,[9]传统的会展物流模式的缺点逐渐显现,已成为制约会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用现代的会展物流思想来管理,
具体应对措施如下:(一)从硬件上完善会展物流的配套设施从大的方面分析,在会展场馆及仓储配送中心的规划上都应充分考虑物流因素,如会展场馆的出入口要避免与城市的交通干线交汇,以免会展期间增加交通压力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状况要把地点选择在能够方便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位置,如临近机场、车站、地铁和高速公路等,在选址上把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和地形条件作为三大要素进行论证;在会展场馆的设计上,要做到人车分流,避免人流物流的太多交叉,形成单向(one一way)流动;应设有独立的卸货区,预留充分的展品传送周转区域,以方便布展;要设置足够容量的停车场,如着名的展览王国—德国的汉诺威展览中心就设有5万个车位的停车场;从小的方面分析,在展厅的设计上也要从整体面积、层高、地面条件等细节问题上充分考虑到物流因素。
(二)会展物流模式的创新如前文所述,由一到两家专业中介物流公司作为整个会展活动的物流服务提供方,他们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产生。对于国际会展,更得由能够承揽海关监管的展品运输业务的专业运输商组织物流活动。他们兼容了物流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业务服务,使物流过程的社会分工转为统一企业集团内部的分工,大大减少矛盾冲突,增强协调性,利于实现会展物流体系的整体优化。由他们来科学设计交通路线,有机组合货物列车、汽车、船舶、飞机及其他用于物流的运输工具,形成多元化的会展物流手段,发挥立体物流方式的合力效应。
(三)增强会展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结合会展业的运作特点,物流公司在组织会展物流业务时,要把展会当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待,从组展到展品运输,再到展台搭建,直到展览本身及后续工作,环环相扣,任何一环脱节,展会便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有限的会展期间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考验物流公司运作能力的时期,物流公司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主动的做好会展物流服务工作,保证会展顺利有效的进行。
1.充分的沟通在展前阶段,确定参展后,参展方、组展方和物流三方之间要就货物情况和参展事项进行沟通,其中展品的包装、运输及搬运细节都要提前协调好;在布展阶段,参展商应该服从物流商的统筹安排,物流商会站在整个会展总体的角度编排参展方的进馆顺序,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地节约进馆时间;在展中及展后阶段,展品的撤展、回运或继续运至其他展览地参展等去向问题要与方及时沟通好,若是国际展会,对于海关监管的产品,还存在报关转关的手续,这些都需要当事者之间充分协调。
1 医药企业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信息化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前提,也是传统医药物流向现代医药物流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把药品流通环境、流通模式、监控手段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药品流通企业通过资源规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下简称Eta)实现对药品经营环节的管理,通过仓库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WMS)完成药品流通作业过程的控制,并且发挥ERP/WMS的系统控制和信息管理功能,建立起庞大、严密的药品流通数据库,进而建立起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和准确、高效、便捷的作业控制途径。
1.1 药品验收方式改变
随着国家有关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药品包材和药品标签、说明书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按合同约定承担各自质量责任的概念逐步清晰,这就使得经营企业在药品验收时采取开箱检查和抽样检验的传统方式逐渐失去其实际意义。相反,如何在验收过程中及时查验、核对和反馈到货药品的信息,对流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药现代物流企业通过调整工作流程和改变作业方式,以品种申报审核所提供依法批准的文件为基础,以采购合同和实际到货信息为验收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查验核对,这一做法既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盲目性,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控制流程,即在首营企业、首营品种审批时,将通过审核的企业和品种的基础信息录入ERP系统,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和可采购品种信息,采购部门根据系统提供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采购业务,订立采购合同。当商流的采购合同正式启动时,ERP系统自动采集整理这些信息,通过电子信息交换方式(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以下简称EDI),及时将全部数据下达至物流的WMS系统,物流部门WMS系统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以下简称GsP)的要求从数据库中导出相关信息,生成并制作预收货文件(Advanced Shipment Notice,以下简称ASN)。仓库质量验收组ASN表单与随货同行的质量文件与实际到货药品的包装标识或说明书进行查验核对,确认无误后输入终端作业工具(Radio Frequency,以下简称RF)。RF将现场检查验收的结论反馈至WMS并及时上传ERP系统。
作业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检查、检验到货药品的内在质量,因为对流通企业来说,不具备药品内在质量检查、检验的技术手段和责任权限。而是着重进行药品质量文件项目和药品包装标识内容的查验、确认,同时根据合同约定进行随机开箱抽查。这一改变为做好进入流通领域药品基础信息和药品包装标识的实货核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2 药品储存环境跟踪
药品的质量与药品储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GSP把药品储存环境,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作为认证考量的重要依据。要实现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以及全时段监测和记录,必须借助于现代测量技术和信息化平台。
考察传统药品仓库,对库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记录及控制主要是通过人工作业来完成的。由于人工作业受到作业人员主观因素的制约,作业过程非标准化和随意性难以杜绝,这就成为药品储存环境跟踪和控制的一大难点。药品流通领域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及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医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转变,客观上也需要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上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从上海医药股份物流中心的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是完全可行和可控的。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tate Food and Dmg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SFDA)颁布的GSP中有关药品仓库温度、湿度控制标准为依据,在相应的库区中按测量装置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设置若干个测量点,得到最高和最低两个绝对数据后对同一区域的各个点的测得值进行加权平均后获得该库区的控制点,作为标准值输入WMS系统的库区温度、湿度控制子系统,由系统按设定的波动区间进行调节和控制物流设备作业系统,并对每次控制轨迹和波动区间进行记录。库区温度、湿度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仓库温度、湿度控制及记录的不规范和随意性现象
1.3 企业信息资源共享
药品流通的过程,既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也是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传统物流运行过程中,商物流信息的沟通往往处于静态之中,尽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流,但是这种交流的信息都是“过去式”的。医药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平台,构建起ERP与WMS两大系统的无缝对接,将运行中的物流信息与当前实际的商流信息对接,流通过程中各类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后,通过网络向在网客户终端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特别是医药现代物流开辟的“第三方物流”专业服务窗口,这一根本性转变显得尤为突出。
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各自ERP系统中建立的数据库,相对来说还是一种企业内部的质量信息系统,当药品的流通借助于专业物流商(即医药现代物流企业或机构)完成药品由生产经营领域向终端消费领域转移时,医药现代物流的信息平台利用WMS与ERP的对接,为进入现代物流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临床使用终端开放可供“检索、浏览、下载”的端口,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转化为公共的信息。生产企业以EDI形式将药品可供量和相关的质量信息直接传输给经营商,医药现代物流又将药品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物流信息转换成标准化的条码符号(bar code),这些条码符号既可以成为生产、经营、物流三方进行流通信息查询的切入口,又是流通终端单位收货验收信息的采集点。同时利用医药现代物流的药品质量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端口可以为药品流通领域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药品质量检验报告及进口药品注册证信息的查询检索,避免了流通过程中单据反复传递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就目前已经建立医药现代物流运营机制的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和上药集团上海医药物流中心有限公
司来看,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运用,实现了企业间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这样,既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
2 物流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推行
2.1 规范作业流程,注重细节管理
随着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作业体系的建立,药品的实物转运已被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作业方式所取代。当药品储存过程被程序自动控制后,传统物流中平面式码放、手搬肩扛、单据人工填写的简单繁琐的保管员个体作业概念逐渐淡出。即新的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打破了原有线条管理模式中对传统岗位职能的界定,开始倡导扁平式的模块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代物流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工序的重新优化组合,建立适应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需求的现代物流作业规范:
1)药品分类管理。医药现代物流充分运用系统数据库对条码符号的识别、组合、规类能力对GSP所要求的药品分类管理贯彻到底,一方面在系统中实施分类数据库管理,另一方面在现场作业中将分类条码印制在标签上,对运行作业过程的药品进行标识。为了防止作业过程的偏差,以“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以下简称SOP)形式对标签的制作和使用进行规范,规定在需要更替已有标识时,应清除或完全覆盖已作废的原有标识,如遇有特殊保障要求的药品,应设置防护隔离带和警示标识。现场作业人员均有责任避免对药品标识造成损坏。SOP的推行保证了标识的完整、准确、清晰、牢固,保证了药品分类管理的有效推进。
2)药品储存管理,药品储存过程的程序化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库房控温、控湿、避光的封闭式管理,还将库区内(包括作业区和吞吐场所)所有药品的物流作业处于标准化控制环境之中。如规定药品的堆码方式,有效避免了药品直接堆放于地面的不规范行为,防止药品受污染;根据药品的自然属性、理化性能及管理要求,设定分类存放的库区(库位),并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产地、同一批号的原则组盘,实行状态化和定置化管理;对于特殊管理药品实行封闭式专库管理等。
3)药品在库养护。养护人员接受程序化管理的作业指令,通过对库存药品进行检查、巡查,遵循GSP规程,及时监控库区温度、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维护药品储存环境,保障贮藏药品质量的完好性。检查核对药品包装标示信息,掌握库存商品周转情况,依据标准化程序指导保管员合理存放药品,杜绝区(位)混放、横置、倒置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在系统控制程序中设置常规养护和重点养护模式,及时提供重点品种的质量信息,保证药品质量。
2.2 开展体系评审,强化纠错措施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有利于规范体系运行,确保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结合医药现代物流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周期性评审的同时,根据组织结构、服务标准、市场结构、顾客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时,调整评审频次。医药现代物流的评审,除GSP规定的内容外,重点应放在质量方针目标的落实、运行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情况、部门审核及过程管理的业绩和符合性、顾客满意度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
在实践中,发现已有或潜在不合格项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是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评审的关键。一般来说不合格项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作业过程的不规范或随意性,针对不合格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强调和重建标准化作业规范。内审过程中的工作检查记录、内部审核记录,顾客投诉记录等,实际上是对不规范和随意性的分析和评判。
分析不合格项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下发“纠正和预防措施通知”,并督促、验证责任部门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同时配套相应的考核措施。完善过程质量控制,制止和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既是医药现代物流的标准化管理需要,也是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推进。
“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相对不完善的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相互联动,其中政府在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创新运行机制、催生物流产业方面的管理和举措至关重要。
一、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内陆城市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种有效流动和有机结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以流通和消费为对象的服务过程。因此,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与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物流有质的差异性。传统物流在其运作范围上是微观的,资源是分割的,成本高,效率低。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强调资源的整合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改造传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行业,提高行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创新。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被发达国家和地区近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美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日本物流产业规模为3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每增长2.6个百分点就带动经济总量增长1%。目前全球物流市场总额已达3万亿美元。巨大的物流市场规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交易保障,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物流产业符合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厦门、福州等城市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沪、宁、杭、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物流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物流圈。现代物流业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条件,成为这些地区投资硬环境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的30多个城市已经和正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的扶持政策。作为内陆城市一般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湖北襄樊、安徽蚌埠、河南焦作等城市,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这些内陆城市要招商引资、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缩小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内在需要。
二、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两大突出障碍
现代物流是现代生产、流通、消费新理念的产物,对新一轮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物流产业涵盖各种行业、各种服务类型及各类所有制企业,物流领域涉及国民经济十几个部门,物流活动跨越各个行政区域,整个物流过程融合不同领域的物流资源,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陆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由微观经济管理转换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后,应该把已超出一般产业层面意义、被广泛看作一个地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现代物流业,当作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然而,由于体制和观念问题,致使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步伐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城市。1.从体制上来看内陆城市国有企业仍占城市企业较大的比重,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不少生产企业仍既经营生产、销售业务,又拥有自己的车队、仓库。生产企业运输、仓储成本,平均占到制成品总成本的30%~40%。企业既要抓生产、销售,又要关注仓储、运输,难以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主业上同对手竞争。同时,企业为了保稳定、保职工就业,仍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的运作方式,对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外包的物流需求积极性不高。在社会运力的管理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行业壁垒还十分严重,还未形成有机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形成了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一大障碍。2.从观念上来看管理观念落后是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又一障碍。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距是思想不解放,现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差距仍然是观念的落后。目前,许多内陆城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补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课上。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退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片面地认为那是企业的事,政府可以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因而缺乏积极引导、规划和扶持,致使有些内陆城市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研究、无规划、无部署,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区域中心城市在现代物流业这个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徘徊。因此,内陆城市要大开放、大发展,赶上沿海经济发展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须尽快消除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强力作为。
三、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府管理及政策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实现创新。
1.要在全社会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物流意识,树立供应链观念,把发展现代物流当作争夺地区竞争制高点、促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当前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滞后和全社会的物流意识落后是制约内陆城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5年内逐步放开制造业的分销权,逐步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外商分销服务限制,取消外商在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限制及外商从事电子商务的限制,这使我国工业面临巨大的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即使在内陆城市,国际竞争也就在家门口。在当今地区间竞争愈演愈烈,各地在招商引资中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已接近底线的情况下,谁拥有现代物流条件谁就可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因此,内陆城市政府要切实动员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形成部署,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统筹安排、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2.重点推进两大平台建设
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虽然要统筹考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物流园区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处经济区域及其产业特点,合理确定城市和周边地区、城市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依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布特点,按照流向、规模和市场份额,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在投资建设上,要以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物流一体化的要求,重组现代物流资源,提高经营效率。物流之道,网络为本。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对同一经济区域内各自独立的企业和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战略联盟,形成物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供应链为核心、服务不同层次企业和消费者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要引导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其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没有国际贸易的发展就没有国际物流的发展,没有高效和顺畅的国际物流也就没有国际贸易的高效益,国际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降低国际贸易运作效率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存在着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目前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机械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集装箱专用码头、深水泊位及装卸能力、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另外,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运输车辆以中型汽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低,难以达到物流过程合理、有效的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贸易货物的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效率降低而制约其发展。
2.物流国际标准不统一,增加国际贸易成本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存在许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加大了国际交往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损失,使国际贸易的成本增加,而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在物流领域中,有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包装标准等,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更谈不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物流的非标准化设施和行为仍很普遍。制造物流设施的厂家分属各部门,标准不一,致使各部门、各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运输车辆、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标准不统一;同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的一些流通环节,也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量中的比例我国只有20%,而世界平均高达65%。我国目前托盘总数约为7000万个,但规格、标准都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物流服务方式有限,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服务仍然停留在仓储、运输和搬运上,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现代物流服务的功能还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使得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不能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
二、以现代国际贸易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体系的建立
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最优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我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几个子系统构成:
(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国际运输主要是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方面。国际运输方式很多,如陆、海、空等,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大、成本高、时间性强等特点。
(2)仓储子系统。商品的储存和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中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国际物流完全必要的,是国际物流的基础条件。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保税仓库、海关监管仓库、堆场进行的,主要涉及保税制度、保税仓库、堆场建设等方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保证客户需要,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商品检验是国际物流系统重要的子系统,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重要单据之一。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4)流通加工子系统。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物流形式,其作用是使商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在出口工厂、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包装加工是流通加工子系统的重要内容。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
(5)信息子系统。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操作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特点是信息量大、时间性强、交换频繁。信息的作用,是使国际物流向更低成本、更高服务、更大量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许多重要的物流技术都是靠信息才得以实现的,国际物流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以信息支撑。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强调EDI在国际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适应国际多式联运和“精细物流”的要求,是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发展的方向。
(6)装卸、搬运与配送子系统。国际物流装卸、搬运与配送作业,相对于国际运输来讲,是商品短距离的搬移,是仓库、运输、交货等环节的纽带和桥梁,实现的也是物流的空间效益。搞好国际物流中商品的装船(机)、卸船、进库、出库以及库内的清点、查库、转运转装等,对加速国际物流十分重要,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环节。
2.我国国际物流体系建立的几点建议
(1)搞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
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系到国家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与安全,必须从国家层面规划与建设。我国国际物流业的规划,应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建立在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即进出口货物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科学预测基础之上。其原则目标是:与国际经济和标准接轨,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提高我国对外经济的竞争力和成本优势,实现国际物流的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是我国国际物流业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国际物流货运通道的建设与保障。我国国际贸易货运通道有海运、空运、国际铁路、国际公路及管道运输。目前海运是我国对外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和通道,占80%以上,所以应该重点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既要重视集装箱化,还必须考虑诸如石油、煤、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一些建设投资巨大,如船只、货机、堆场、货站、铁路、公路、管道的购置与建设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政府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或投资)建设,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兴办、企业经营”,这一点对我国有重要借鉴意义。国家积极加大扶持与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的内需,又为扩大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市场提供了硬件保证。
①完善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业管理体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在发展国际物流业过程中,政府主要职能是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调节各类市场主体,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建立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多部门协同构成,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海关、税务、民航等,主要职能是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府法规,决定和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按国际惯例,搞好国际物流协会的建设与完善。其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调行业内部关系,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
②建立健全国际物流业政策法规体系。按照WTO规则要求,对现有物流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和完善,凡是与WTO和国际物流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条款,要尽快废止和调整。按照国际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政策法规,如规范物流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改革货运行政性管理等。
③积极推进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鼓励国外大型物流公司根据我国法律、法规来我国设立公司和投资,参与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④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是国际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是国际物流高效运行的前提。要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我国目前正在制定的技术标准,对物流术语、物流技术、工程、装备、管理、法律等方面进行规范。
(3)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我国货代业发展
国际物流运作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宏观所能提供的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的良好平台。物流专业化、集成化和高级发展重点在第三方物流。货代(又称货运)作为第三方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相当发达,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称为国际物流的“经”。我国由于体制、历史的原因,货代业十分薄弱,本土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运还很少,在我国提供货代服务的主要是外商。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做法不利于货代的发展,例如在美国,轮船公司由F M C(Federal Maritime Committee)管理,货运由FMA(Federal Maritime Administration)管理,不是同一部门管理,货主必须通过货代向船公司订舱。由于货运和船公司(承运人)是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者,决定了管理货代和船代行业政府部门应该分设。货运代表着货主的利益,其服务是为货主选择最佳运输方案,提供订舱配载服务。它涉及报关、报验、保险、结算、包装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国际贸易各个环节。在我国二者都归交通部管,船公司还可以经营货代业务,这种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将有碍于非垄断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4)加速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
国际物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目前人才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支撑体系。重点是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在职培训,还要搞好系统的整体培训和基础教育。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应运而生。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的国民体系中地位日趋重要,发展国际物流已成当务之急。WTO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物流业带来新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立足本国实际,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营造出有利于国际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物流理论研究,培养出现代国际物流人才。同时,加强国际物流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建设。
总之,国际物流既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沟通各国经济交往的一个纽带,肩负着完成商业贸易的重要使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立平 汪五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士华 林 勇 陈志祥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物流 RFID 标签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个性化商业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处于发展的上升期。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运用。RFID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被公认为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已经成功应用到生产制造、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将RFID技术引入物流管理,对于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RFID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
1、工作原理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当RFID标签进入阅读器工作场时,其天线产生感应电流,从而RFID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向阅读器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阅读器接收到来自标签的载波信号,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后送至计算机主机进行处理;计算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标签的数据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RFID标签的数据解调部分从接收到的射频脉冲中解调出数据并送到控制逻辑,控制逻辑接收指令完成存储、发送数据或其它操作。
2、技术优势
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可更改等优点。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大幅提高货物、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控制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
3、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看,是否具有“RFID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我国来看,物流领域是RFID技术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据市场研究公司IDTechEx预测,到2016年我国将占全部30亿美元邮政服务RFID市场的50%。目前该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加之人们对识别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条形码技术已经难以适应,RFID必将成为倍受人们推崇的技术。
二、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是指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所有实物的流动过程,它包括供货商选择、采购、材料加工、订单处理、存货管理、包装运输、仓储管理与客户服务,也包括供应链中的产品、货主、位置和时间等信息。RFID的应用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起到优化作用,使得供应链运行更加高效、更加合理。
1、在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该环节与MES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运作,完成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跟踪,减少人工识别成本,降低出错率,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生产执行系统MES能通过信息的传递对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工厂中有实时事件发生时,MES能及时对这些事件作出反应、报告,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约束和处理。MES以过程数学模型为核心,连接实时数据库或非实时的关系数据库,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视、诊断和控制,完成单元整合和系统优化,在生产过程层(而不是管理层)进行物料平衡,安排生产计划,实施调度、排产及优化。MES着重动态管理,需要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实时数据,根据现场变动进行调整。而RFID恰恰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大量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RFID和MES的结合,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实时控制,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安装在各个车间的固定读写器实时读取各个车间内物料的消耗情况,并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库中,MES根据对数据的实时监控,来对各个车间工作地点下达指令,进行调度。当各个生产车间的物料降到了预先设置的临界点时,MES会对WMS发出补料指令,仓库可以根据指令对生产车间进行补给,从而大大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并且能对各个车间的用料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节拍调控,提高整体效率。
2、在存储管理中的应用
存储管理领域里,射频技术最广泛的使用是存取货物与库存盘点,它能用来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整个仓库管理中,将供应链计划系统制定的收货计划、取货计划、装运计划等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业务操作,如指定堆放区域、上架取货与补货等。RFID的设计就是要让商品的登记自动化,盘点时不需要人工的检查或扫描条码,更加快速准确,可以减少人力和损耗,也可以减少整个物流中由于商品误置、送错、偷窃、损害和库存、出货错误等造成的损耗。RFID解决方案可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管理人员可由此快速识别并纠正低效率运作情况,从而实现快速供货,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存成本。
3、在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RFID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接收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这样运输途中出现的一些破坏和损失等信息就能够快速传递。运输车辆出发前,工作人员配合手持读写器将车辆的各个信息都记录在内,当车辆行驶到运输线的检查点上,安装在附近的阅读器可自动读取信息,这样可以对物流配送的运输车辆可以及时掌握在途货品,实时跟踪、监控运输车辆,保证货品按时、安全、无损地送达目的地。可通过RFID技术建立对商品进行监督,可以防止过期商品或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保障商品安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4、在零售环节中的应用
将RFID标签大量用于供应链终端的销售环节,可以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时监控库存变化,实现短缺商品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配送分拣等作业的效率,减少出错。同时,智能标签能对某些时效性强的商品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方便调整营销策略,实行差异化价格,减少过期浪费。商店还能利用RFID系统在付款台实现自动扫描和计费,从而取代人工收款,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收益。无论货物在订购中、运输中,还是在某个仓库储存中,通过该系统管理人员都可以实时,准确地掌握所有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响应力。同时,在减少库存、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供货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加快RFID在现代物流应用的建议
RFID标签是一项全新的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标签的不统一、成本过高、数据安全等诸多因素,使得RFID的应用和推广受到极大的限制,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共同克服这些困难。
1、研究解决标签不统一问题
因为每个RFID标签中都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标准(特别是关于数据格式定义的标准)的不统一是制约RFID推广应用的首要因素。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而且相互不兼容,各行业、各单位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产品就不能通用。尽管RFID的有关标准正在逐步开发制定、不断完善,但是不同国家又有自己的规则,这对经济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标准。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制定出一套既能与国际兼容,又具有中国特色的RFID标准,这样有利于缩小在RFID领域与国际技术的差距,为中国的企业在RFID领域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话语权,促进RFID技术在中国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2、进一步降低RFID的应用成本
由于RFID的应用成本比较高,不仅有本身的开发成本,而且企业在应用RFID过程中还需采购大量的配置设备,无形中影响了大量中小企业应用该技术的积极性。如何将这项昂贵的、崭露头角的专有技术转化为有利的供应链工具是目前最大的挑战。要加大RFID技术开发的先期投资,加快市场需要RFID技术的发展,进一步降低其应用成本和门槛。
3、建成全国生产流通安全追溯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国家-省(市)-地区”三级商品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服务。通过RFID和网络技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信息采集,实现全程监控。同时建立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用户对商品信息的追溯和查询。政府要在宏观层面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扶持支持,为企业使用该技术提供良好的宏观条件和外部环境。
4、加大RFID技术宣传推广力度
部分企业现有的观念往往会阻碍RFID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有些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降低成本方面还是靠采用廉价劳动力的方法,在使用新技术方面存在保守心理,固步自封,或者因为采用新技术成本比使用现有技术的成本要高而不愿尝试新技术,因此,要加大RFID技术在企业中的宣传,让企业更多地了解该技术,使得企业从观念上逐步接受,在具备条件后可以尽快使用该技术。
【参考文献】
[1] 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理论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龙康:以RFID促进物流业发展[J].上海信息化,2005(11).
[3] 陈鹏:基于MFRC500芯片的RFID读写器开发[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6(8).
[4] 郎为民: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检验检疫;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3-0017-03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目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通过发展物流业解决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各地区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交易基础。
(2)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可以带动相关的物流设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 济。
(3)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巨大的、全方位的竞争压力下,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能够使我国的工商企业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市场营销水平的同时,获得物流能力的支持。
二、检验检疫工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要求,即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强调“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一全新的战略要求,对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物流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主要利润源泉。2007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7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8.4%,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44330亿元,这些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出口货物物流总额的快速增长实现。而进出口检验检疫作为一个国家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及其包装、运载工具等进行检验和监管的行为,在当前国际贸易快速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卫生检疫和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障人民健康、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发展以及打破和跨越国外技术壁垒等方面,越来越重要。其具体作用如下:
(1)为现代物流业的规范发展提供保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服务市场全方位开放,国外管理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的进入使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本土的物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有关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竞争的秩序还不规范,在检验检疫环节,有些企业甚至为了短期的利益采取不规范的手段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因此,检验检疫系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物流企业平等竞争、规范运作的法律法规框架,重点解决好物流在检验检疫环节中的安全、卫生、环保问题,为物流企业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为现代物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 障。
(2)引导和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处于我国物流与国际物流接轨的关口,与现代物流业的关系是多方位的,包括过境运输,与物流关系密切的人流、信息流甚至资金流。我国的物流市场还不成熟,出入境检验检疫要通过政策取向,引导和推动物流企业延伸物流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有利于物流在检验检疫环节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还要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调、统一机制,从而使物流企业尽快形成竞争优势,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机制
要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实现检验检疫“提速、增效、减负、严密监管”的目标,关键是以统一思想为先导,以“三电工程”为手段,以检验检疫监管模式转变为核心,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原有的工作模式,在确保严密监管的前提下,实现手续前推后移,全面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加快实货验放,使企业用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便捷的服务。
(1)建立分类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根据出入境货物数量和种类迅猛增长、当前市场的多元化及货物来自不同的生产经营企业这种新情况,我们更新观念,大胆创新,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有的单一的检验检疫监管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出入境商品目录》内的应检物按照风险高低、企业诚信和管理方式实施分类检验检疫监管。一类是对低风险的出入境货物,凭企业诚信和日常监管数据实施快速核放和查验,实现出入境货物快进快出和全面提速。二类是对风险相对较高的出入境货物实施检验检疫前推。出境货物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检验检疫监管,改变原来将成品检验检疫作为合格判定依据的方式,不再实施批批检验检疫。入境货物实施装船前检验检疫,将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关口前推,不仅使通关提速,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损失,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三类似将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向企业延伸,实现检验检疫工作的后移,加快物流口岸通关速度。
(2)建立电子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当今世界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建立电子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是大势所趋。具体方式如下:一要完善电子业务平台,优化CIQ200系统,为检验检疫实现信息化提供良好条件;二要推进“三电”工程,形成检关(检验检疫和海关)电子联网;三要整合口岸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电子申报快速查验系统,通过对进口应检物或交通工具检验检疫电子申报快速查验,实现检验检疫机构与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四要应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监管改革,对出口货物实施前期监管,通过建立企业电子档案,实行产品质量信誉等级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实现在确保严密监管前提下的工作前推,对进口货物实施提前申报,集中审核,快速查验,实货放行,逐步实现全方位电子监管。
(3)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体系。经过检验检疫人员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一些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适合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已渐成熟,并逐步在全系统推广应用。一是实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监管的九种模式,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的特性和风险程度,从全数检验到型式检验、过程检验直至免于检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产品检验模式体系;二是对进出境动植物及产品和食品,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现主要产品分类+模式转换,突出强化对出口原料基地建设和进境后的后续监管;三是对“获证”企业和企业实验室加强后续监管;四是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进口货物,由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共同监管,直接将货物放行到出口加工区内统一进行检疫处理,减轻口岸通关压力,适应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形 势。
物流业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体现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也在不断开发独特的物流技术。发达国家现代物流的迅速发展和效率改进,离不开持续不断地应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同样,检验检疫工作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发达国家设立技术壁垒和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举措对检验检疫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技对于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
因此,除了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检验检疫系统还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检验检疫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检验检疫关键技术、快速诊断和鉴定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加快推进物流信息、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等通用性较强的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江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之.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
关键词:现代物流 财务管理 问题
做好现代物流的财务管理,要有新的思路,就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的目标设置
先进的企业物流系统,是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实现预定的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要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模型予以优化,对可供选择的不同物流方案予以比较和取舍。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筹划和设计新的物流方案,控制成本,提高利润,既是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的目的,也是检验物流改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
(二)有效的财务度量
物流方案的优化是靠计算机予以计算、模拟和比较的,因此算法结构必须能够被各个物流系统理解和识别,并且具有良好的弹性,使用时能应对各种可能性,与其他系统相协调。例如货物运输涉及到不同的批量、车型或装车容量,乃至仓储和道路条件,发生的运费必然不同,应在计算中予以反映和选择,并留有伸缩余地。
(三)适宜的投资回报
现代物流的应用可使企业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物流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做好成本价值估算,力求准确预算投资回报。经验表明,在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初期,企业对使用物流优化技术的设计和运营成本大都存在低估倾向。为正确计算投资回报,在实施优化方案之前,要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测定基础状况,以将实施物流优化方案后的结果与基准状态予以比较,并且持续监测物流系统的行为绩效。
(四)恰当的财务软件
现代物流始终与信息化相伴,依靠计算机系统予以指挥和协调,物流的财务管理也必须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开发和使用恰当的财务软件。这既包括对物流优化的财务评估,又包括对物流系统的日常财务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通用软件”,需聘请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对企业物流系统做出专门设计,或将“通用软件”作针对性的改进。在具体做法上,一要统筹兼顾,做出全面、系统的财务管理程序,而不要局限于某个物流作业环节或局部问题;二要注意财务软件的可行性和兼容性。注重财务软件的日常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五)及时的人员培训
关键词:电子商务 现代物流 必然性 问题 对策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信息化商务平台的共同要求。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信息不仅决定了现代物流的运动方向,而且也决定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现代物流的实施控制。
电子商务对需求的多样性与分散性,为现代物流拓展了广阔的业务范围。电子商务要求现代物流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务,要求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和更多的增值服务内容,这样现代物流的发展才有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需求,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功能集成化、服务系列化提供了运作空间,提高运行效率。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现代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Internet巨大优势建立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台,开展商品物流跟踪、客户响应模式,信息处理和传递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配送和售后服务,现代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是合作博弈,网上网下及早合作可共创双赢模式。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现代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是电子商务运作的重要部分,是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整个运作过程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过程,其优势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运作方式的高效率上。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交易,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否则就不会真正实现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配送,将商品或服务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务活动才能结束,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而物流配送效率也就成为客户评价电子商务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
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缺少了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有效的购物方式。现代物流的功能应该是把准确数量的准确产品在准确时间内,以最低的费用送到客户手中,它直接影响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的竞争力。
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的提出最终是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货币流处理上的繁琐对现代化的物流过程的延缓,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物流速度。
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以现代电子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流,极大地加快了现代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为客户赢得最宝贵的时间,使货物运输方式科学化和最佳化。以快节奏的商流和先进的信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减少流动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作用,被认为是继企业节约原材料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又一经济利润增长点,是电子商务的利润源泉。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发生经济纠纷时,有关的金融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当事人之间经济责任难以确认。
基础设施落后,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目前,市场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规模,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而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问题都亟需解决。
人才的稀缺。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认识。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内的一次革命,而现代物流则是物流领域内的一次革命。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信息化环境。同时,企业要通过信息网络进行商贸活动,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上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从而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
选择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实现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产业化、社会化。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电子商务企业不宜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模式,应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共同配送模式,削减物流企业间的不当竞争,从整体上提高供方取得价格优惠的能力,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走向联合的规模经济之路。
整合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多样化特点,企业在商品生产、经营和配送上充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需要,客观上也要求多品种、少批量、大频度的现代物流服务,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现代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如采用电子商务的“量身定制”方式,客户可以利用计算机或手机来决定商品何时送达目的地,收到后,信息将自动反馈到客户指定的计算机或手机上。
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极为有利。搭建信息平台是运用互联网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电子商务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对称、融合与互动,信息流贯穿于商务活动的始终,引导着商务活动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商流的继续,是商务活动中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同样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现代物流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销售反馈信息和配送货物跟踪信息,从而大大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电子商务的效率,赢得客户信赖,并不断降低成本。
制定一套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根据消费者的收入、需求偏好、地理分布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定位销售区域,对不同的销售区域采取差别性的物流服务政策;认真筛选销售品种,确定最适合销售的商品,将品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流通中的过多费用;再由专业人员精心策划配送方案。
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把国外先进物流的经验与本土化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从事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加深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的研究。
参考资料
上海速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20日,是上海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完成多项软件产品登记,并取得24项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2012年2月,速锐FastSOA数据交换平台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2012年3月,速锐科技被上海市认定为二十家“最具活力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业务遍布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成功案例涵盖烟草、医药、电力、塑胶、钢铁、造船等行业,已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信息化运营服务。例如,为贵州、四川等地市烟草公司提供仓储可视化运营方案,为中船湘钢提供信息化运营方案等。公司坚持以需求为核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几年来,速锐科技积累了信息系统运营经验,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化运营服务体系,及时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和信赖,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2007~2014年间,公司销售业绩呈成倍增长,趋势喜人。
二、主要做法和创新点
1.调研行业需求,自主研发新一代物流设备智能四向穿梭车。2012年通过对物流仓储相关客户的深入调研,速锐发现物流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如仓储费高、存储量小、自动化程度不高等,更为严重的是物流行业信息化标准程度低,导致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和共享脱节。基于以上的问题,2012年速锐开始自主研发新一代物流设备智能四向穿梭车。它配合全自动智能密集库,在满足企业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整体提升了密集库的系统集成能力及计算机的管理调度等实施能力,同时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且占地面积小,成为未来市场上的一种发展新趋势。
2.针对应用需求,自主研发全自动智能密集仓储系统。该系统具有高密、智能、快捷、安全等特点。同时,以简洁的方式配合使用全智能四向穿梭车,集四向行使、货物搬运、自动堆垛、自动调平、爬坡、换向、换层、地面行驶等功能一体,且其自重仅为其他搬运设备的十分之一,节能优势突出,同时出入库无需二次搬运环节,可以使生产、仓库、分拣无缝衔接。仓库存储量新增近一倍的存储量,提升率平均达到93.94%。
3.整合软硬件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全自动的智能仓库解决方案。具体表现在①升级企业核心产品,数据交换平台FastSOA升级至3.0,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②健全产品线,丰富产品类别,速锐WMS系统、WCS系统推广到更多行业仓库;③设计新式高科技自动化设备,与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无缝对接;④对网络系统全面规划和调整,重新配置软件、硬件网络防火墙,完善企业的网络安全体系;⑤充分考虑将来可能产生的大数据,置购高性能服务器,组建分布式计算机群形成企业云。
三、主要成效
1.将仓库与货物数据,通过云端数据运算中心计算,形成最优化的物流运输、入库、出库、配送方案;
2. 配合全自动仓储设备、最新的密集式仓储方案,实现仓库有效存储面积、存储密度最大化,减少仓库的建设、运营、维护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3. 云平台的使用终端采用多样化处理,将操作平台扩展到移动终端,使用智能手机通过APP能够实现业务的无缝对接,不再局限于桌面电脑和工控机;
4.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消息的通知与推送,包括邮件、短信、微信实现实时提醒,提高了决策效率。
四、小结
关键词:现代物流 现代经营理念 供应链 物流成本管理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受到我国和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广泛应用。2004年由于我国物流发展速度加快,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8.4%。物流企业成长加速,不但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而且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营物流企业,尤其是外资和中外合资物流企业也在抢占中国物流市场。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应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传统物流业市场不完善,生产流通企业还没有把物流服务从主业中剥离出来,运作模式仍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物流企业处于初级阶段,对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认识不够,仍停留在粗放化经营上;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能真正提供一体化服务的还不多。此外,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因素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服务和价值观理解甚少,尚未完全实现从传统观念向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
1 物流的概念与现代经营理念
物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是全球化的,不同的市场其实有着相同的经营理念。物流的定义有很多种,牛津大词典的解释是“物流是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益、有效率地正向和反向移动与储存,而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我国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物流管理要具备反应快、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市场化、信息电子化的特征。因此,物流业对物流的概念的深入认识,是实现从传统物流经营观念向现代经营理念的转换的基础。
2 加强物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
物流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与结果,物流现代化观念是物流全球化观念、物流一体化观念、顾客满意至上观念、“零库存”观念、物流信息化观念和绿色物流观念组成的一个系统。企业要实现物流现代化,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客户为先导、客户满意贯穿物流服务全过程。最终实现物流服务的高水平和物流服务的低成本。
2.1 以客户为中心,向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客户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服务要快速反应,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就要改变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方法,向“横向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即供应链管理模式。
目前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如:仅停留于纵向一体化管理;缺少供应链上前向的预见性;供应链上的计划不准;高库存、低效率;响应速度慢;供应网络设计不合理等等。
在新经济体制下,物流业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就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上实现四个典型转变:①从局部的单一功能观念转化为整个流程的全局的观念;②从依靠个人智慧转化为依靠跨部门功能的综合团体③从企业文化由竞争为主转化为以协同合作为主;④从狭隘的单一企业经营转变为无边际的企业的协同一体化。
由于供应链是由四个并行的分链构成,即:物资链、信息链、价值链、技术链。所以,供应链管理就包括:物流、信息、价值及技术四个部分,它是一个集成化管理模式的体现。
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完善,在供应链思想的指导下,物流外包成为许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客户供应链系统,是物流业获得稳定发展机会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作为同一链条上的战略合作伙伴,物流企业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安全、经济的服务,真正为缩短接单及交货周期,提高市场反映速度,改善公司与客户及供应商关系服务。同时,也为自己增添了获得作为合作伙伴的新机会。
2.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向专业化服务发展 企业要实现以生产为导向到以产品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到以客户为导向的策略转变,必须通过内部的精细化运作。生产流通企业要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既可以自己承担部分业务,也可以将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优势,紧紧围绕着客户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和全部物流服务。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这是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充分发挥其专业化、规模化的优势,适应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物流服务与工商企业的生产营销紧密融合,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真正具备为用户优化物流管理提供策划设计、组织运筹和实际操作等综合服务的能力。最终实现物流服务的高水平和物流服务的低成本的统一。
2.3 应用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方法 上世纪末,我国的物流总成本约占GDP的18%;在“十五”期间,预计我国的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可降到15%,尽管这样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7.8%相比,仍高出7.2%。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引入企业经营与管理之中成为必然。物流成本管理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物流总成本和物流企业利润、税金合起来,构成物流的价格,即客户的物流费用。大多数情况下,物流总费用中占比重最大部分是物流总成本。
但长期以来不少企业认为物流只是一种没有效益的活动,把物流只看作是需要支付的费用。而实际上物流成本应该是客户从下订单开始一直到企业为该客户提供满意产品及服务为止所花费的非材料性成本。因此,树立现代物流成本管理理念,尽可能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在降低客户成本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润目标是现代物流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也是现代物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物流过程是一个创造时间性和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使其能提供最佳的价值效能,就必须保证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迅速、通畅,这些都离不开先进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如: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指定最优运输方案,实现物品运输优化;运用系统分析技术,选择货物的最佳配比和配送线路;运用存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物资存储优化;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一个不断优化的物流系统的循环。
通过一次次循环、计算、评价,使整个物流系统在不断地优化,最终找出其总成本最低的最佳方案。通过动态的物流成本分析,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降低直接运输及配送费用等。物流服务成本的降低也是通过对企业供应链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因素的综合分析与控制来实现的。从而为客户降低了产品成本,加快了客户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为其赢得市场份额,同时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提高了物流企业自身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