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的成因范文

气象灾害的成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1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气象灾害的成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气象灾害的成因

篇1

关键词:气象灾害 成因 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23-02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使得地球变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由于天气而受影响的人数激增。天气异常造成的特大暴雨已经导致很多城市的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够“看海”,频发的强对流使许多农作物受灾,2015年6月1日,强对流天气激发的龙卷风甚至使客轮倾覆。天气、气候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我国每年都有因气象灾害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分析出影响天气的因素,有利于人们提前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可以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给该市经济发展带来便利。

1 常德市气候简介

常德市地处湖南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畔,为沅水、资水、澧水流经之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常德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的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的特征。总的来说,常德市的气候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季温差大,夏秋多旱少雨;冬季严寒期较短,夏天暑热期较长。

2 气象灾害的初步分析

2.1 局地大风、暴雨

常德市位于洞庭湖平原西端,中部丘陵^的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这样的地形成极易形成所谓的“狭管效应”,使得常德城区受冷空气袭击时风力增大。在2016年9月28日,受台风和冷空气形成的巨大的气压梯度下,常德市城区即武陵区就遭遇了20 m/s(8级)阵风;2015年7月14日受午后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雷雨大风影响,城区遭遇了23 m/s(9级)阵风,甚至有树木都被折断。

通过查阅资料可得,自1956年至今,常德城区一共遭受龙卷风2次、冰雹33次,每年发生的雷暴次数平均在44次左右。而以雷暴为例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春季冷暖锋交汇形成的强锋面雨;夏季处于副高北缘,水汽充足,午后热对流较为强盛,也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遇到强对流天气时,一定要注意自身保护,尽量留在室内。

2.2 冰冻灾害

常德的冬季较长,达到了3个半月,阴湿多雨,人体感觉湿冷难受,稳定的弱冷空气南下配合暖湿气流时容易发生冰冻灾害。查阅资料可得,常德的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4.6 d(1961―2000年),年平均霜日数为27 d(1961―2000年),1951年以来极端最低温为 -13.2℃(1977年1月30日),其次是1955年1月的-12.0℃。最早初雪日是11月7日(1937),最晚断雪日是4月13日(1941)。1954年12月26日~1955年1月12日这18 d内每天的日均温都≤0℃,创了湖南1951年以来的最长纪录,至今仍未打破。当时的沅江甚至被冻住,冰厚达20~80 cm,冰上可走人推车!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与湖南的地形地貌是分不开的。湖南东西南三面高,所以冷空气最先从北部洞庭湖盆地一带“下手”。从地面图上等压线可以看出,若是中西路冷空气南下时,冷锋位置大致是在巴东―常德―武汉一线。所以一般来说常德市是湖南最先遭受冷空气袭击的地区。如果此时南方有台风引导冷空气南下,那么降温就会更厉害。比如,2016年9月28日最低温达到13.8 ℃,逼近9月历史最低温度纪录。

2.3 洪涝灾害

常德毕竟处于低纬度,暑热期长,洪涝、干旱问题突出也是其最大的特点。湖南各地皆有洪涝出现,但发生频率以湘北最高。2016年的7月1日,常德市城区遭遇了近几年来第一场大暴雨,日降水量129.3 mm,整个7月降水396.9 mm,比常年偏多了1.5倍。对于常德城区来说,1954年为洪涝最强年份,其次是1996、1998年。

造成暴雨需要稳定、持久,利于水汽输送且长期与弱冷空气交锋的天气形势。而台风(或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也是一种强降水系统。如1975年8月3~5日,减弱后的7503号台风正好经过常德汉寿县,给市区带来了大风大雨。而2016年10月20日的降雨(实测为暴雨级别),也是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带来的,有效地缓解了常德市之前严重的旱情。

2.4 干旱灾害

干旱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湖南除湘西北以外,6~7月常受突然西伸北跳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带北移,天气晴朗,气温高,地面气压低,南风大,蒸发强,引起干旱发展。如果后期副高过强、过早并长时间地控制常德市,则出现长期无雨或少雨的现象,引起严重干旱。

2013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7月中旬起,受副高控制,湖南大部分地区奇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台风“尤特”来临。期间最高气温慈利县达到43.2 ℃(8月11日),常德最高也达到了40.4 ℃。持续1个月的极高温,再加上几乎无降水,使整轮干旱过程达到了1951年以来最强,属于特旱年份。

2016年也有类似的情况。受异常偏强的副高影响,7月下旬~7月底,8月中旬至8月25日几乎滴雨未落,8月25日极端气温甚至达到了38.4 ℃。而2016年前期多雨,导致盛夏时节更为湿热,体感湿热程度甚至超过了2013年。受异常的天气环流影响,10月中旬起湘西、湘北开始出现重旱现象,最终于10月20日缓解。

2.5 空气质量

常德的空气质量大致为春夏秋好,冬季变差。变差的因素主要是静稳天气的建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更甚者就是微弱的北风将北方污染物刮过来,由于西南部是雪峰山余脉,风力减小,则在山北部堆积。所以2016年1月5号空气污染指数值出现441的极端情况。因此造成常德冬季空气变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气原因。不过,靠冷空气解决雾霾只是暂时的办法,真正根治雾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3 结语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参阅了一些资料以后,对影响常德市气候的一些因素得出的一些粗浅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所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了解一些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庆华,黎祖贤,向德龙,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M].气象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施工企业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 风险因素 风险防范

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企业走出了国门,参与到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中。部分施工企业由于盲目乐观,对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遭遇到了失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海外工程项目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这需要施工企业正视和重视面临的风险因素,积极应对。

1.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的特点

1.1 客观性

风险因素在施工企业的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

1.2 不确定性

海外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施工企业是动态的,项目存在着周期性;这些决定了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3 差异性

施工企业及项目所处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应的风险因素充满着很大的差异性。

2.海外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因素识别及分析

根据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管理两类风险因素。

2.2 海外工程项目外部影响风险因素

2.2.1 政治风险因素

在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政治风险因素是最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政治风险因素包括多方面:

⑴ 内战和政权更迭风险因素

有些落后国家或地区经常发生政局动荡,冲突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有内战;这些将导致工程项目停止或终止。

⑵ 侵吞施工企业利益

一些政府会对施工企业采取突然的强制手段,如收取差别税、拒绝办理进出口物资清关等,从而到达没收施工企业资产的目的。

⑶ 政治干预施工企业的正常竞争

一些国家或者组织,会用政治意识形态做文章,人为设置一些无理或者附加条件,从而干预正常的海外工程进展。

⑷ 拒绝偿债

很多国家出现财力紧张或者枯竭时,经常会采取极端而又粗暴的方式来无限期拖延工程项目或者终止合同。

2.2.2 经济风险因素

⑴ 通货膨胀

很多合同条款中有相应的调价条款,但是根据实际的经验,由其的相应物价指数数据和系数计算得到的调整值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人材机价格上涨幅度。

若施工企业签订了固定总价或者单价合同,或者合同中没有有利的调价条件,施工企业将遭受不可预估的损失。

⑵外汇风险

汇管制风险,施工企业在汇出资金时经常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外汇汇率浮动风险,特别是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经常出现当地币大幅度贬值,而在合同签订货币往往部分是本地货币。

2.1.3 社会及市场环境风险因素

⑴ 对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施工环境了解不足

很多施工企业在实施海外工程项目,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往,项目实施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⑵ 忽视法律及合同管理

中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多是重视技术层面,往往忽视法律合同层,会陷入不断的法律、合同纠纷。

⑶ 无法融入当地文化

很多中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文化习惯、风俗及宗教等了解不够,或者干脆不去了解;无法及时调整项目管理组织。

2.3 海外工程项目内部管理风险因素

2.3.1 人员管理风险因素

很多项目实施中对本土和外籍用工比例有着严格的控制,而很多本土劳工素质不高、无法满足项目正常运转的。

很多国家的工会组织力量非常强大,经常为了自身的利益举行谈判、罢工,甚至发生对峙、破坏等行为。

由于海外工程项目中会有来自不同文化环境背景的人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员跨文化管理的难题。

2.3.2 合同管理风险因素

海外工程项目中业主或者咨询方对合同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超过大部分中国施工企业。

很多施工企业平时不重视合同管理和书面证据收集,只是寄希望于最后的工程变更和索赔;结果最后索赔困难,甚至被业主或者咨询方反索赔。

业主或咨询方往往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在合同中设置对自身有利的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

2.3.3 财务管理风险因素

财务管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导致重大风险;如资金统筹和使用计划、履约保函、承包保函、材料预付款保函等,且保函须都闭口的。

2.3.4 设备材料采购管理风险因素

中国的施工企业往往多是在国内采购机械设备及材料,再组织运输到项目实施现场。由于距离较远,出入海关手续繁琐,还有规范标准的不一致等,将会给材料设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因素,施工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从观念、措施和监督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解决风险。

3.1 树立正确观念、认真评估工程项目

3.1.1 树立正确海外工程项目管理观念

施工企业要用国际工程竞争的思维和视野分辨自身的优劣势,大胆舍弃自身管理中的不足,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包容的心态接受更多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经验。

3.1.2 认真评估海外工程项目。

施工企业需要组织自身资源做好项目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例如: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有关工程项目信息动向、当地资源、组织、自然环境等。

施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同类企业或项目的经验,建立准确的评估模型,分析所得的信息,对项目进行评估。

3.2 健全风险应对管理措施

在充分认识和识别了风险因素基础上,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和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健全风险应对管理措施。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通道;其次需要由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和整理;然后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对体系。

施工企业须要建立境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机制,须切实保障雇员的人身安全。

要设置专人管理合同,而且确保对合同有准确的理解和执行。

3.3 健全海外工程项目监督体系

施工企业需要健全项目监督体系,具体包括:

⑴ 建立高效高素质的海外工程项目实施团队。保证团队成员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自身清廉、富有冒险开拓精神。

⑵ 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海外工程项目实施的规章制度,保障信息沟通顺畅,确保项目管理的决策程序和正常项目运转规范化执行。

⑶ 加强对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监管,在体制和制度上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的约束机制和体系,防止项目的管理和运作失控。

4、结束语

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由于海外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中国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注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只要施工企业脚踏实地,结合自身特点,学习吸收先进合理的经验,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建立高标准的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风险防范机制,就一定能保障海外工程项目顺利运转,在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唐坤.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J]. 建筑经济. 2004.04

[2] 张建军.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 2007.04

[3]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王锡岩、甄淑慧.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项目管理技术. 2008.04

[5] 王家远、刘春乐.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6] 沈建明. 项目风险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篇3

关键词 气象灾害;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成因;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84-02

Abstract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weather disaster data during 1968-2008.The weather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high frequency and overlaps,the season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its distribution were prominent. The inundated area of whole county was not large,but the cumulative loss was gre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mation of Linxia County were geographical location,local climate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ere the special landform,high mountain steep and rainfall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imate background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the inland location,significant continental climate,and changes of climate factors with the terrain height change were obvious.Human factor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increasing population,uneve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north. Meanwhile,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causes;Linxia Gansu

临夏县气象灾害种类多,尤其是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是临夏州气象灾害频繁的县份之一。由于临夏县地处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临夏县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造成气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依次变化和光、热、水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气象灾害特征[1-2]。

1 临夏县气象灾害的特征

临夏县气象灾害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表1)。同时,还伴发与气象因素有关的衍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农作物病虫害等,临夏县是临夏州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每年受气象灾害面积占全州种植面积的12%左右,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超过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各类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发生频率较高(表1)。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可分别出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时甚至是同一灾种连续几年或在一年内连续几次在同一地区发生,只是影响的范围和各地区出现的灾害种类各异,对农业的影响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 临夏县灾害的种类

2.1 干旱

2.1.1 干燥度变化。一般在农业气候分析中采用干燥度来评价各地气候的干湿程度。临夏县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干燥度计算公式:

式中,K为干燥度,ΣT≥0 ℃为≥0 ℃期间的活动积温,0.22和0.18分别为系数。由于蒸发力难以直接测得,故用ΣT≥0 ℃代替蒸发力;R为≥0 ℃期间的降水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接近临夏县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临夏县干燥度c海拔高度的关系,经回归计算,求出回归方程,说明水分收支基本平衡,K>1.0说明水分不足,K

按照上述标准,临夏县西南部K3.0,是临夏县的特旱区。

2.1.2 干旱的气候特征。干旱出现几率北部大、南部小。临夏县干旱几率为53%~56%,从这里看出干旱几率与年降水量的多寡成反相关关系,经计算相节系数为-0.912,信度

P=148.8-0.208 58R

式中,P为干旱几率(%),R为年降水量。

根据土壤储水性和降水量分析,临夏县中东部干旱几率为50%~70%,临夏中部为30%~50%;其他地区在20%以下。

北部地区不但干旱几率大,而且强度较强。从资料来看,临夏县重旱年占总年数的38%,占干旱年的67%,说明干旱几率大的地区干旱强度也大(表2)。

2.2 暴雨

2.2.1 大(暴)雨的地理分布。临夏县南部是全县降水量多的地区,容易出现暴雨;是全县防洪防汛重点地区。除暴雨外,大雨也会造成损失,临夏县北部的地表径流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滑坡现象。

大面积暴雨标准:日雨量≥25.0 mm为大雨,日雨量 ≥50.0 mm为暴雨。按大面积暴雨标准统计,临夏县各地大、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平均大雨日数3.3 d,最多处7 d;暴雨平均每10年2~3次,临夏各县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如图1所示。

预警级别划分:临夏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级别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本地暴雨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考虑到前期降雨等因素,将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强度分为3级(表3)。

2.2.2 大(暴)雨发生的原因。临夏县大(暴)雨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因其突发性强、强度大、雨量集中、来势猛,故危害较大。由于临夏县森林植被较少、土壤蓄水性差、地质环境脆弱、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旦出现暴雨,就会造成河水泛滥,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冲毁堤坝、农田、房屋建筑、交通设施、淹没庄稼并造成人畜伤亡等。

2.2.3 大(暴)雨的季节分配。临夏县大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以7―8月最多,2个月的多年平均天数为2.1 d,占64%;暴雨出现时间更集中,均出现在7―8月。

2.3 冰雹

2.3.1 冰降雹年变化。临夏县降雹时间主要分为午后型和傍晚型。其中13:00―17:00出现的概率为35.1%(27/77),17:00―20:00出现的概率为55.8%(43/77)。午后,大型山谷风向山区和高原辐合,出现强烈的补偿下沉,相对湿度猛降,有效抑制了午后热对流的发展。当北方或西北方地形强迫的切变线将山区积云发展成对流系统或飑线后,在高空偏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本县降雹。从图2临夏县冰雹日数年变化可以看出,1968―2008年降雹频次逐年降低。

临夏县处于高原边坡地区,同时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冰雹天气一般发于春、夏、秋季节。全年冰雹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春、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5月,占29.3%;其次是6月,占24.4%;7月占17.1%;8月9.8%;最少的是4月和10月,分别占4.9%和2.4%。季节总的分布,春季临夏县平均降雹日数为0.8 d,夏季一般为1.5 d,秋季最少为0.4 d。从月份来看,5―6月占全年降雹日53.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初夏少雨期近地面气温升高,本地位于青藏暖高压前部,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多冷空气活动,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易降雹。

2.3.2 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图3可以看出,降雹次数和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因为这与当地的地形和农作物的种植区划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总的来说,每次降雹都能带来灾害,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1983年和2008年损失最严重。

2.3.3 冰雹的影响分析。冰雹的产生主要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同时受盛行气流、海拔、地形及下|面状况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就临夏县而言,主要受新疆正涡度云系和青藏高原地形积云影响,故对流云在山区出现最早。

青藏高原源地的对流系统向东南移动,生命史最长9 h,最短仅1 h,大多数持续2~8 h,是高空西北气流下地形强迫(主要是热力强迫)产生的,产生地点和移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准定常性。地形条件仍是影响临夏县冰雹落区的主要因子,山区平均海拔在2 000 m左右的区域相对多雹。根据冰雹产生的灾害分析,主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次是城乡的基础设施,伴随强对流冰雹天气同时出现雷暴大风、局地暴洪等,造成人员伤亡、损坏通讯设施等。

2.4 低温冻害

2.4.1 空间分布。低温冻害是指虽然没有寒潮或霜冻发生,但是由于旬平均气温比历年旬平均气温低0.3~1.6 ℃ 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减产现象。

临夏县从初霜冻出现时间看,最早出现于南部一带,然后为中部一带,最后为北部一带;终霜冻结束时间则相反。

2.4.2 时间分布。临夏县初霜冻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终霜冻平均日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寒潮一般春季3―5月是寒潮的多发季节,冬季和秋季次之。临夏县的寒潮一般发生在3―5月,时间越迟造成的灾害越严重。强降温的时间分布与寒潮相似。根据低温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春季(3―5月)低温和夏末初秋(7―9月)低温2种类型。在3―5月或7―9月的9个旬中,凡6个旬以上或连续4个旬出现低温或4个旬出现强低温者,则称为春季或秋季低温年,临夏县一般春季低温年发生较多,秋季略少。

3 结论与讨论

(1)临夏县气象灾害主要特征是种类多,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灾害分布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整个县成灾面积不是很大,但累积损失较大。

(2)临夏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是形成临夏县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引发的灾害经济损失也是不同的[3-6]。

(3)临夏县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这是决定临夏县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逐增、植被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北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加剧该县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

4 参考文献

[1] 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3] 简海燕,龚乃弘,张秋跃.宜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57-63.

[4] 黎清才,邹瑾,吴炜.2000年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及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01(1):46-47.

篇4

关键词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155-02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广、造成损失大的特点,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势在必行。

1我国气象灾害主要分类及其危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根据灾害的特征、灾害产生的因素和天气现象,基本可以分为七大类20种(见表1)。七大类分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冷冻害、局地风暴、连阴雨及其它;20种主要指:洪水、雨涝、干旱、干热风、热浪、台风、冷害、冻害、冰害、冻雨、雪害、风害、雹害、龙卷风、雷击、连阴雨、沙尘暴、浓雾、静风等。其中冰冻害和局地风暴都会产生风暴这一现象。

2我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有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监测网络不够完善,在探测范围以及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网络布局也有不合理之处,针对性不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

2)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有待健全。首先,对于灾害的信息上报不够迅速;其次,有灾害发生时,应急准备也不够充分,应急方案实际操作力不强;再次,各个部门之间掌握的灾害信息不对称,分工不明确,合作不紧密;

3)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多部门的高效、整体联动防灾、救灾体系还需完善。这就要求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制定综合防御和救助体系。

4)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不够及时、覆盖面还不够广。当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各类媒体对气象灾害的反应不够快,信息传播不够及时,覆盖面也有很多漏洞,许多的农村、社区、企业以及海上作业人员不能及时的获取灾害信息。

5)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员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少学习这样的知识,这就客观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员对气象灾害风险认识薄弱、自救能力不强,更不用提建立群防群控机制了。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亟待普及。

3完善我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3.1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管理体制

我国为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灾能力,提高应对和处理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效率,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9月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气象部门最高应急指挥机构――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如图)。在各省区市成立了应急办和各直属单位应急机构,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管理,从而整体提高了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工作的应急能力和效率。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3.2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当某一气象灾害发生时,在造成巨大的直接危害的同时常会伴随一连串的次生灾害,比如洪涝灾害会伴随农林灾害、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这也就需要社会其它各个部门的广泛参与救灾。为了实现灾害信息的迅速共享和各个部门的紧急联动,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平台来实现这种共享和联动。为此,我国气象局就建立了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和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整体联动能力。

3.3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近20多年来,我国气象灾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和应急管理预案的颁布,都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润,等.20世纪重大自然灾害评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4).

[2]冯佩芝,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篇5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北京市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区,正处于由采矿向生态旅游发展的转型期,之前煤矿开采已经造成了山体结构破坏、植被大量减少、地下水环境恶化等,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气象灾害。对1980-2011年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

1.影响门头沟区主要气象灾害

1.1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冰雹常常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产生并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固态降水物。门头沟区1980-2011年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6月达到21次。冰雹主要发生在雁翅、斋堂和清水等地区,发生次数占总数的63.0%;军庄、妙峰山等东北部地区发生占总数的19.0%;永定、龙泉、王平、大台等东南部地区相对发生次数较少。

1.2大风灾害 大风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仅次于冰雹的气象灾害。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17m/s)时称为大风。当大风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大风灾害。门头沟区1980-2011年共发生大风灾害150次,主要发生在6-7月,发生次数占总数的75.0%;春秋两季大风也时有发生,但造成的灾情较少。大风灾害主要集中在雁翅、斋堂、清水等西部山区,累计发生106次大风灾害,占总数的71.0%。

1.3山洪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门头沟区的山洪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和泥石流灾害。门头沟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洪灾发生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发生于汛期6-9月,特别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主汛期。门头沟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永定和清水区,分别发生洪灾4次和3次,龙泉、军庄、雁翅、斋堂地区2次,妙峰山、潭柘寺、王平、大台地区1次。

1.4干旱灾害 门头沟区发生干旱主要分为春、夏季,分别为4、5、7月。门头沟区春旱持续时间较长,夏旱持续时间较短,发生的区域较大,且较为平均。门头沟区1980-2011年平均每3-4a发生旱灾。

2.气象灾害的影响

冰雹和大风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所引起的气象灾害,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伴随着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是直接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会将农作物砸坏、砸死,建筑物砸塌等,特别是在城市容易造成汽车被砸坏、经济损失惨重。大风通常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能够刮倒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或垮塌,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水旱灾害会加重土壤盐碱化,低洼地区在旱涝综合作用下,加重了土壤盐碱化。在连续干旱、地表供水不足情况下,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地面沉降、水质恶化。洪水、泥石流破是破坏力很强的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如水土流失、水库淤积、河道堵塞及冲毁林木、农田等。

1980-2011年门头沟区气象灾害受灾人数162948人次,受灾面积46898.72hm2,受灾金额23590.26万元,气象灾害对门头沟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全区的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3.门头沟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

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地区,山区站全区总面积的98.5%,地质灾害易发,险村险户较多,防灾减灾迫在眉睫。

3.1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 建立适应地方政府决策需求、具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气象灾害情报收集、预警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整合综合业务、预报服务和人影指挥资源,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端口与区应急指挥部、公众媒体及预警信息传播载体间的有效衔接。

3.2促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乡镇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6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掌握程度上把握“了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这是因为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初中学生不适合展开太多研究。第二,在掌握内容上立足“中国”,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中国实情。第三,在掌握方法上从“身边”入手,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了解一些常见灾害的避险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增强学生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建设家乡和祖国的美好志愿。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在旧版教材中,自然灾害零散分布于其它章节,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介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在“我国的气候”一节中通过活动题呈现气象灾害(干旱、台风、洪涝和寒潮等)。此次新教材改革,将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内容专门介绍,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依次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防灾减灾三框题内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形成“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和破坏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一框题“常见的自然灾害”:与旧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将原先零散分布的知识集中起来,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然后安排图2.46“主要的气象灾害”和图2.47“主要的地质灾害”,以举例的形式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再通过活动题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自然灾害。这样通过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避免空洞的知识说教,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丰富对自然灾害种类的了解。

第二框题“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教材首先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然后从同一时间多地发生灾害、同一地区发生多种灾害、同一灾害多地发生等三个角度,强调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紧接着介绍我国受灾严重的现实。最后通过活动题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既要学生知道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及原因,又要学生深刻理解“祸不单行”的真实含义。本框题重点是要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即种类多、分布广。难点是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在分析气象灾害分布及原因时,可要求学生在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中画出秦岭―淮河一线,找出南北方不同的气象灾害,进而归纳出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洪涝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气候图、地形图等进行小组讨论南涝北旱的原因。在分析地质灾害分布及原因时,可要求学生阅读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明确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试着解释我国西南多地震的原因。而滑坡和泥石流,也要结合我国地形图、气候图,从第二级阶梯的山地地形、降水多暴雨等自然因素综合分析。这样通过多幅地图大量信息的分析,既强化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

第三框题“防灾减灾”:教材图文并茂介绍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巨大成就和避灾方法。教学中可通过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从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建设防灾工程、做好灾前准备、灾时救援与救助等方面看出防灾减灾的成就。围绕避灾方法的活动设计更贴近生活,可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面对灾害时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四、图表利用

本节教材配备8幅地图(见表1),“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框有2幅图,“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有2幅图,“防灾减灾”这部分内容有4幅图。这些图大部分来自于身边案例,为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知识提供了佐证和方向。教师若利用好相关图表,恰当设问和引导,不仅能让学生较快掌握知识,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关心祖国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个活动,设计7道题目,既重视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能力的培养。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活”起来和“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中国地形图、气候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灾害成因。

活动一:第1题,属知识巩固类。引导学生巩固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学生阅读材料后可小组讨论,教师可提供两个分析思路:是否自然原因导致?是否带来危害或损失?第2题,属问题讨论类。是一道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不要选距离太遥远的,也不要选发生了很久的案例,要求学生例举身边最近发生的自然灾害案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身边发生的自然灾害,从而真正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标要求。

篇7

本文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图例,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以分析我国近十年的气候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类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2)干旱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最频繁的灾害,寒露风是发生频率最低的灾害;3)大多数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其中高温,雪灾,沙尘暴,扬沙等灾害的季节性较为明显,低温冻雨灾害的区域性最为突出,而不同区域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可出现相同的气候灾害,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总的来说,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区域性和气候性等明显特征,各地市气象部门可根据历史灾害进行分析,一是在灾害多发地、时间段进行针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本地罕见气候灾害成因分析,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本地灾害发生做出预判,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气候灾害;天气灾害

一、我国气候灾害概况

我国所遭遇的天气和气候灾害主要包括:暴雨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热带气旋灾害、低温冷冻灾害、风灾害、冰雹灾害、雪灾、雾灾、沙尘暴灾害。与天气灾害是由短时间突发天气引起的灾害不同,气候灾害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伤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或降水量偏多、洪灾、低温、冷害等[1]。秦大河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以及地质灾害等均呈增加趋势,其提出20世纪后期华北干旱长期变化明显,南方暴雨洪涝趋于增加,强台风增多,影响加剧。翟盘茂等学者也提出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以及灾害三者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在很多方面将导致某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

二、我国气候灾害统计分析

我国所遭遇重大天气和气候灾害种类繁多,但是其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性,发生季节和区域均有较大差异,为了以后更好的研究,主要从其发生频率,季节性,区域性进行分类研究,以明晰气象灾害的显著特征。

(一)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数及其危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图例,统计我国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主要气象灾害,得到了表1-1。首先从灾害发生频数上来说,气候灾害中的干旱灾害占所有灾害比例的百分之十五,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灾害分布广,四季均有发生。仅次于干旱灾害则是强对流天气灾害,包括雷暴,冰雹,热带风暴,龙卷风,大风等。灾害发生在全国各地,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但夏季发生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其中发生频率最小的气候灾害是寒露风,仅有记载的两次分别发生在2004年10月和2006年9月,主要是对晚稻造成影响,由于发生频率较低,影响范围较小,在气候灾害研究中并不予以重点研究。其次,从其影响及灾害方面研究。总的来说,气象灾害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体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但不同灾害类型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比如干旱灾害虽然普遍,但是其主要影响在于对农业和水文方面,而洪涝却能造成人员伤亡,并引发一系列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其他灾害,详见表1-1。

(二)灾害季节性分析对灾害发生时间进行了统计,得到图1-1,可以看出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四季各个季节所发生的灾害类型及频率各不相同,可简单表述为:春季以沙尘暴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最为突出;夏季以强对流天气,高温热浪灾害最为突出;秋季以强对流天气,雾灾天气灾害和低温冷冻害,雪灾气候灾害较为明显;冬季以雪灾,低温冷冻害和雾灾最为常见。

(三)灾害区域性分析针对气候灾害是否具有区域性,对其发生区域进行了统计,得到了图1-2,可以看出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冻雨仅发生在南方,如贵州、湖南等地。其他灾害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但发生概率差距明显,如雪灾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在北部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华南雪灾概率最低;低温连阴雨在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发生较其它地区偏多,雾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较西北地区显著偏多等,说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天气背景共同影响气候灾害的发生,在不同地理位置特定天气背景下仍能够形成共同的气候灾害,也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

三、总结

由以上各小节分析来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对农、林、牧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人类安全,人类健康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2)干旱灾害和强对流天气灾害是所有灾害类型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寒露风是发生频率最低的灾害。3)大多数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征,其中高温,雪灾,沙尘暴,扬沙等灾害的季节性较为明显,低温冻雨灾害的区域性最为突出,而不同区域在特定天气背景下可出现相同的气候灾害,需要引起注意,加强研究。总的来说,我国的气象灾害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区域性和气候性等明显特征,各地市气象部门可根据历史灾害进行分析,一是在灾害多发地、时间段进行针对,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对本地罕见气候灾害成因分析,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本地灾害发生做出预判,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崇银,翟盘茂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9.

[2]秦大河.气候变化:区域应对与防灾减灾[M].科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特大暴雨;防灾减灾服务;对策;河北涉县;2016年7月19日

中图分类号 P45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42-01

大暴雨是我国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汛期出现较为频繁。对暴雨天气成因和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一直是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天气与风垂直切变、云团的自组织过程、海陆风环流之间有密切联系[1-2]。在观测能力和资料分辨率影响下,使用数值预报对中尺度以下的局地暴雨几乎无预报能力,这就使得局地暴雨的预报难度大幅度增加。随着气象现代化快速发展,新的观测资料和探测手段的应用提升了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部门作为面向政府和社会大众的窗口,其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对突发天气事件危害程度产生影响。因此,提升对大暴雨天气的防灾减灾服务水平是当前涉县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也是社会对涉县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

1 大暴雨天气实况

受低涡和低层偏东风共同影响,2016年7月19日凌晨开始,涉县出现大范围高强度降雨天气,最强降雨区主要分布在涉县东部和南部,以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为主,主要降雨时段在19―20日。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此次降雨过程涉县县城内的降水量为95.2 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合漳乡,降雨量为463 mm。此次洪灾给涉县群众生命财产、农业、道路交通等造成严重损失。受灾群众超过5万人,因灾死亡8人,失踪1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2 特大暴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情况

2.1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针对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7月18日涉县气象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严明工作纪律,严格责任落实,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7・19”应急服务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2.2 迅速行动,提早预报

制作专题预报材料,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门汇报,提示相关部门做好应对防范工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防御强降雨工作的紧急通知》,并发放到各成员单位及乡镇。同时制作重要天气预报在县电视台循环播放。在全县防汛工作专题会上,涉县气象局针对此次强降雨过程及防范措施进行汇报,组织防御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召开气象灾害防御紧急会议。同时,通过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信息员微信群等渠道向社会公众重要天气预报信息。

2.3 严格值守,及时预警

接到市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后,涉县气象局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局领导和各应急小组24 h坚守岗位,认真做好应急响应工作。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电话通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告知做好防范工作。业务人员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与省、市台天气预报会商,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等平台各类预报预警信息和雨情信息、气象信息20余次15 000多条。协助县领导做好全县抗洪抢险指挥,气象台每10 min通过电话向县领导汇报1次雨情、汛情。服务应急人员加强区域站设备监测,冒雨抢修故障区域站,确保仪器装备正常运行。

2.4 深入一线,调查灾情

灾情发生后,涉县气象局联合民政、农牧、交通、水利等部门组成调查组第一时间赶往受灾严重的乡(镇)、村进行实地调查,对“7・19”灾情收集汇总,并就灾害成因、受灾程度、灾害影响及损失程度等数据和资料认真分析,为下一步抢险救灾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3 启示

汛期来临之前应及时对中小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河道堤坝、重点隐患部位进行排查和整改,同时积极开展防汛演练,加强监测;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基础是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预警信息[3-4];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应对措施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各个部门共同交流、密切合作是做好庀蠓涝旨踉址务的有力保障;各级气象部门之间上下联动、有针对性地指挥都可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

4 对策

4.1 加大力度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涉县气象局应借助各种多媒体平台,如电视、收音机、宣传册、手机短信、高音大喇叭等方式积极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根据不同人群,推进气象科普知识进入农村、学校、机关单位等。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加强舆论引导,向社会大众详细讲解气象灾害危害和防御措施,提升社会大众防灾减灾意识。

4.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涉县气象部门应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对气象灾害信息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将灾害性信息到群众手中,以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从而降低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

4.3 总结灾害性天气过程,提升预报预测水平

气象部门应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加强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大对业务系统的开发力度。结合近些年涉县暴雨天气发生规律,对该地区暴雨天气加强研究;构建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预报队伍,对大暴雨天气形成机理加强研究,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5 参考文献

[1] 许永姿,王琳佳,孙良鑫,等.灵璧2015年6月23―30日持续强降水过程的气象服务总结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5(29):231-234.

[2] 周继先,聂云.思南县2014年7月13―17日持续性降水特征分析和服务总结[J].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09-10610.

篇9

洪涝灾害与旱涝灾害,均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区别在于:

1、洪涝灾害,主要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洪涝灾害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是河流洪水,尤其是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从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受灾地区的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

2、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如降雨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迅速排除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干旱;危害现状;规律;成因;防御措施;河南永城

干旱是指在无灌溉条件下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干燥,土壤和大气供水不足,导致作物和牧草受害的现象。永城市地处豫东平原东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夏季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878.5 mm,地域面积2 000 km2,耕地10.8万hm2,总人口140万人。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产量最为集中,其中,小麦产量丰年可达80万t。但是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暴雪、干旱、洪涝、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气候与自然灾害日益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1-4]。干旱是永城市最频繁、危害最重的气象灾害,因此研究干旱危害及规律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干旱对农业的危害现状

近几年来,永城市旱灾频繁,旱灾影响的区域有从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旱灾影响的领域有以影响到农业为主,扩展到影响林业、畜牧业、工矿企业、城市发展及城乡民众生活的趋势;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灾害损失有增加的趋势。以夏旱和初夏旱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重,其次是春旱和秋旱。2008年全市播种小麦9.93万hm2,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上旬没下一场透墒雨,小麦生长遇到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干旱缺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干旱形成规律

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据历年干旱统计,夏旱占干旱总数的40%,初夏旱占干旱总数的24%,春旱占干旱总数的20%,秋旱占干旱总数的14%,而单纯的冬旱则很少见。二是水旱灾害的插花性受地形地貌制约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暴雨、干旱天气事件增多,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常发生洪涝灾害,干旱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据水旱灾害统计,在同一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在同一时段内,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使水旱灾害多呈插花性发生。三是干旱连季连年发生。干旱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干旱连年发生的几率要比洪涝连年发生的几率大得多,连旱年数一般也高于连涝年数。四是干旱的连片性。干旱成因决定了其分布特点是“旱一片”。旱灾往往成片出现波及全县大部分分镇。五是干旱的周期性。由于干旱的某些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暖、日月食的出现和厄尔尼诺现象及太阳黑子的变化等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干旱的发生也一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又因为干旱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干旱发生的周期性不是第一周期,而是复杂的混合周期。

3旱灾成因

一是气候环境条件。旱灾主要发生在3—5月的春旱和6—8月的夏旱,若出现长时间的少雨和无雨天气,同时气温高蒸发量大,造成溪沟断流,井泉干涸,河道径流偏少,地下水埋藏加深,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就会出现大面积的旱灾。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开发煤炭资源对永城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该区环境恶化,这是导致旱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遇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干旱灾害天气的增加,导致旱灾频繁发生。

4防旱减灾措施

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主动抗旱工作方针,把抗旱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布局及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一是兴修水利,做好水土保持。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巩固和发展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搞好水土保持,提高防旱抗旱能力[5]。二是建立健全旱情监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气象局加强气象和水情、旱情应用系统建设,雨情、旱情监测预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设施,增强防御旱灾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准确分析干旱影响的时间、程度和范围,及时预测预警信息,及时提供可靠的雨情、旱情和实时天气预报信息,为防旱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形成以气象局为中心的旱情监测预测预报预警网络体系。三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的办法向空中要水,因为空中水资源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大水库。利用人工增雨设备进行农业抗旱或水库蓄水。永城市气象局人工增雨炮站,每逢干旱时期,实施人工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特别是2008年、2009年人工降雨发挥了重要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华.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7):13.

[2] 陈家金,林晶,陈惠,等.福建省干旱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6(S1):265-269.

[3] 庞大会.当阳市干旱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气象,1996(2):45.

篇11

关键词 暴雨;特点;时空分布;成因;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187-02

气象灾害是由于气象要素变异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临夏州气象灾害占到整个自然灾害的90%以上,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寒潮、低温冻害及雷暴。临夏州的暴雨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强度大、雨量集中、来势猛、灾情重等特点,往往会造成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冲毁农田、房屋。现对临夏州暴雨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为防止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1 暴雨的特点及危害

暴雨是指在24 h内降水量超过50 mm的降水。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降水以及局地性短时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引发地质灾害,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1-2]。暴雨的发生与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标准:日雨量R≥25.0 mm为大雨;R≥50.0 mm为暴雨;R≥100.0 mm为大暴雨;R≥250.0 mm为特大暴雨。

2 临夏州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1 空间分布特征

临夏州平均每年约发生6次,远高于西北暴雨发生的频率。小时降水量在20.0~30.0 mm的过程占全州暴雨出现次数的83.9%,小时降水量≥30.0 mm的过程占16.1%。从强降水发生的区域分析,永靖占全州暴雨天气过程的8.9%,是出现次数最少的区域;东乡占10.7%;临夏市占12.5%,康乐占16.1%,和政占25.0%,广河占26.8%,是全州出现暴雨最多的区域(图1)。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临夏州暴雨场次有增多的趋势。

临夏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年平均暴雨为0.2场,即每5年出现1~2场。空间分布为积石山、和政县暴雨最多,年均0.6场,即每5年出现3~4场;其次是临夏市、临夏县,年均0.4、0.3场,即每5年出现2场左右;广河、东乡、康乐县年均为0.2场,即每5年出现1~2场;永靖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未出现过暴雨。

2.2 时间分布特征

临夏暴雨出现时段:最早出现在4月2日(1990年,32.2 mm,临夏市);最迟出现在10月22日(2008年,27.6 mm,广河县)。集中时段:7―8月是临夏州暴雨多发期,此时暴雨占全年暴雨的59%~77%。临夏州年降水量80.1%出现在5―9月,其中的53.4%主要集中在6―8月,因此6―8月是临夏的主汛期。临夏州强降水基本出现在5―10月,其中8月占39.3%,是大暴雨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月份;9―10月占5.4%。

局地暴雨时有发生,暴雨天气多以雷阵雨的形式在傍晚前后出现。夜间(20:00―24:00)强降水出现的概率最高,永靖最大,达到80.0%;最小是和政,达到28.6%。傍晚(17:00―19:00)是强降水易发的另一个时段,临夏市和和政概率最高,为28.6%。凌晨(1:00―8:00)发生大强降水的频率仍较大,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为和政,达35.7%。中午(13:00―16:00)强降水发生的频率最小,最大的是东乡,达16.7%。由以上分析可知,临夏州强降水发生属于典型的夜雨型和午后傍晚型。

2.3 强降水发生主要环流类型

对500 hPa 3个关键区域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表明,影响临夏州强降水的系统主要有3个: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青海高原低涡或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单一系统造成的强降水较少,且不同时段影响系统不同,高原槽及冷槽或冷涡造成的强降水容易出现在5月、6月中上旬、9月中下旬及10月;6―8月强降水过程主要由3个系统共同造成,其中高原低涡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系统,冷槽一般位于高原低涡后部,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输入使高原低值系统得到增强和发展;副高边缘充沛的水汽和热力条件,形成了中尺度雨团产生有利的背景条件。

2.4 暴雨天气特点

一是季节性强。临夏州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占全年总数的92%。最早山洪日期为4月2日,最迟山洪日期为10月3日。二是成灾率高。初步统计显示,大约90%的暴雨和短时强降水都出现了灾情,说明临夏州暴雨的成灾率高。三是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由于造成临夏州暴雨山洪的天气系统主要是短波系统,移动快,降水分布不均,所以每次天气过程产生的洪涝、山洪灾害范围较小,一般仅限于个别县市的个别乡镇,基本没有出现过全州范围的暴雨或洪涝、山洪。

2.5 暴雨成因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3-4]。

2.5.1 对流性降水。即太阳照射引起水汽上升成云致雨。在强烈太阳辐射下,水面受热蒸发,变成看不见的水汽,进入低层大气中。低层大气也急剧增热膨胀而变轻,并迅速上升,进入蔚蓝的天空。

2.5.2 锋面性降水。即水汽在锋面上升成云致雨。水汽沿着冷空气面滑升,M入上层大气。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锋面。富含水汽的暖轻空气在干冷空气上方滑升或被抬升,令水汽上升形成浓厚的云层[5]。

2.5.3 地形性降水。即水汽在迎风坡被抬升成云致雨。在水汽丰富的地区水平移动的暖湿气流,在它的前进方向上遇到山脉、丘陵或高原等地形的阻挡时,被迫沿着山坡向上“爬”,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

2.6 气象次生灾害

由暴雨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塌方、城市内涝等。其中,洪涝灾害是影响临夏州经济的重要气象灾害,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临夏州已有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全州共调查确认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617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共发生滑坡227处、泥石流221处、崩塌164处、不稳定斜坡94处,从县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来看,永靖县发生最多,积石山县与临夏县相对较少;从地质灾害发生类型来看,滑坡发生最多的是永靖县和和政县,泥石流发生最多的是永靖县,崩塌发生最多的是广河县。

3 结论与讨论

(1)临夏州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次,主要集中在6―8月,临夏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广河是临夏州出现暴雨最多的区域。

(2)临夏州强降水发生的主要环流类型有3种: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青海高原低涡或切变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3)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按照形成可以分为3类:对流性降水、锋面性降水和地形性降水。

(4)临夏州的暴雨具有季节性强、成灾率高、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的特点。

(5)临夏州由暴雨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有山洪、泥石流、塌方、城市内涝等,且在永靖、和政、广河等地易发。

4 参考文献

[1] 李栋梁,刘德祥.甘肃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9-170.

[2] 尹宪志,孙玉莲.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80-236.

[3] 汪邦道,马志鑫,伍远康.浙江省暴雨特征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3(4):24-26.

篇12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探析

安徽省小麦品种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分析

玉米锈病的研究

安徽省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鉴定

黄瓜枯萎病的研究

设施栽培黄瓜枯萎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海南降香黄檀病虫害调查与防治

氰戊菊酯的研究

植物性样品中甲草胺残留的测定方法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

我国玉米抗旱性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单项指标法在黔东北地区干旱评估中的应用

气候变化对锦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湖南人工干预冰冻野外催化研究

检疫性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检疫现状及除害处理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干热风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研究

宁夏红枣干热风气象等级预报

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

板蓝根新病害——根肿病

褐飞虱的鉴别与防治措施比较

甲草胺的研究

60%高巧悬浮种衣剂与6%立克莠湿拌剂混用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效及增产作用

50%氟啶虫胺腈WDG对棉花盲蝽蟓和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苏州地区草坪杂草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碱性条件下晶体敌百虫中毒塘鱼的解救方法

木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铜川市农业污染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西安市南郊冬季PM2.5中重金属污染与危害分析

内蒙古河套灌区面源污染的途径与防控措施

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探索

光助芬顿反应降解聚苯乙烯塑料的研究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农产品中戊唑醇农药残留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法测定猪肌肉组织中的氯霉素含量

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断及防治

钩蛾科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鸡坏死性肠炎的鉴别与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

基于WebGIS的水稻病虫害预警平台设计

昆山地区水稻大螟种群数量动态及综防技术研究

多菌灵贮存稳定性研究

玉米病虫草害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对番茄烟粉虱和韭蛆的防治效果研究

45%毒死蜱EC不同剂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不同除草剂对小麦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评价

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贵州止泻草药对仔猪腹泻的预防剂量筛选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饲料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

林州市常见冬小麦冻害及防御措施

近40年南洞庭湖区农业生产霜冻·冰冻和冬酣灾害研究

春季低温晚霜冻对成县核桃生长的影响

基于GIS的辉县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沧州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篇13

一、突出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1.针对学科特点,突出应用价值

选修5从科学层面看,是基于地理理论思维和视角、反映灾害学的内容;从教育层面看,是基于素质教育中现代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从实用价值层面看,是基于地理思想、地理决策和公民正常生活能力之上,具有进一步应对非常的、突发事件能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减灾观,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强调学科应用价值的同时,应针对地理学科特点:综合、动态地分析问题,把握分析问题的时空尺度,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体现地理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同时将灾害系统化,即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灾情和减灾五个子系统与地理理论、人文地理、不利自然条件、经济损失和人类反应相对展开。

2.联系身边自然灾害,激发学习兴趣

在强调地理学科特点的同时,在教学内容表达上应强化感染力和视觉感受。如汶川大地震、日本3.11海啸等纪录片、实景照片、插图、遥感影像、动态变化系列图;灾害影片,如《后天》、《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完美风暴》、《唐山大地震》等;最新讯息“雪龙号”被困南极海域、马航失联客机海洋搜寻面临的自然灾害及地理信息技术在搜寻中的应用等。借助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种自然灾害有深刻的印象和直观感受,从而建立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对受灾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救援的人文精神,以及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二、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1.理清教学思路,适度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危害、防御及树立防灾减灾观是学习自然灾害永恒的主题。由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的,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可以推测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特点,并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通过了解世界的自然灾害为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奠定基础。因此,可将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和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整合,然后再讲第二节“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在讲第二节四大类自然灾害的时候,按成因、分布、危害的逻辑顺序,并将第二章中国的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与之相联一并学习。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归纳世界两大灾害带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这样整合既体现了从世界到中国由大到小的顺序,又避免了在第一、二章中翻来覆去讲四大类自然灾害,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将地理选修5与地理必修有效整合

必修地理是通向选修地理的桥梁,是学习选修的基础,选修地理中的大量知识和必修地理藕断丝连。因此,在学习选修5的时候一定要复习和联系必修地理相关知识。如在学习地震的时候,应涉及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分布图、内力作用、“3S”技术等知识;生物灾害涉及中国和世界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的分布;气象灾害与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人口城市、工农业及交通分布等必修地理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将选修5的内容与必修地理有效对接,一边学习一边复习,尤其要注意系统地理区域化,提高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思维模式,重视案例开发

1.建立分析问题的模式

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建立重点问题的思维模式。如自然灾害的成因从地理位置、地质构造、自然作用(内、外力作用)、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与气候、水系水文特征、土壤特性、植被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应从空间分布(整体分布状况、地区差异、与其它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关性、变化大小趋势、局部异常和极值等)和时间分布(短期与长期的变化、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变化、波动及变化幅度大小、速度快慢、频率高低、峰值及对应时间等)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的影响应从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如台风、寒潮、雪灾等;危害类问题主要从人员伤亡、社会稳定、财产损失(建筑、基础设施、文物古迹、三大产业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防灾减灾的措施从监测预报、非工程措施(规划、立法、管理、教育)、工程措施(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救援与救助(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自救与互救方面分析;灾情大小程度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的种类、强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受灾地的人口、城市、建筑物、经济水平、资产密度、防灾减灾能力,受灾体的自身特性和易损性等方面分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区位选择主要从交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网络且辐射广泛互不重叠)、灾发地与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距离、通讯网络、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人员和设备、地租与经济水平、应急能力和应急机制等方面考虑。当然,建立答题模式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清红皂白把所有的要素堆在一起。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筛选与问题相关的因素,因时、因地、因灾种、因具体材料、信息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同一类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的成因、危害程度不同,同一省区或国家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因此在建立思维模式的同时,又要打破思维定式,既要看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要注意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强调自主学习及案例的开发

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课堂为学堂。对于每一类自然灾害学习,教师只需讲其中一种或两种灾害的学习方法和模式,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学习气象灾害,教师只需交给学生学习热带气旋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的学习方法和模式,然后分组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和查询干旱、寒潮、浓雾、沙尘暴、雷电、雪灾、低温冻害、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成果,这样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方法和地理技能,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节省教学时间。但是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学习,教师必须开发典型的案例和例题进行训练。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看到每一个案例的局限性,把课本书当作案例学习,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最终跳出课本。例如,学习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后,可提供美国自然灾害的图文信息,让学生描述美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为美国划分自然灾害带;学习了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危害后,让学生谈谈2013年冬季“极地旋涡”冰冻北美,五大湖的湖冰给当地带来哪些危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与哪些自然灾害有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开发新的案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灾害地理的方法。

四、认真研究考纲和课标要求

1.地理选修5的高考考纲要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过程;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2.地理选修5的课标要求

(1)列举和举例类: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举例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以1、2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方法或应对措施。

(2)简述类:简述自然灾害及其主要特点;简述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简述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篇14

关键词 干旱;距平;时间分布;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24-02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气象灾害在各类气象干旱灾害中的比例高达50%左右。干旱灾害常常发生在我国季风区,因其涉及范围广泛、后续和潜在危害较大,是对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干旱发生频率大、持续时期长、涉及范围广,这些与干旱灾害的损失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干旱灾害的危害巨大,因此对干旱发生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吉林省白城地区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降雨量,来研究白城地区的干旱时间分布特征,为白城地区抗旱对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距平(Pa)指的是某一数据资料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差,而平均值反映的是数据要素的平均状况[1-3]。距平值既可能超过平均值也可能少于平均值,分别被称为正距平和负距平。距平可以反映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它在统计上的作用是用一个计算的要素平均值作为要素进行对比的标准,然后用距离这个标准值的差作为对大样本的气象资料的变化的分析标准。为了与气候变化的分析保持一致,本文对白城地区年降水量也对应地进行距平变化分析。

以吉林省白城地区的白城市气象站、镇赉县气象站、洮南市气象站、大安市气象站、通榆县气象站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累加法得到镇赉县气象站、洮南市气象站、大安市气象站、通榆县气象站的月降水量;之后以月份作为参考,计算镇赉县气象站、洮南市气象站、大安市气象站、通榆县气象站月降水量平均值,通过累加的方法得到这5个气象站3―5月、6―8月、9―11月、12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以年为尺度进行研究,以这5个站各个季节降水量的平均值分析白城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变化,并计算得到各季节平均降水距平百分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城地区的降水量季节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夏季的降水量是四季中最多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83.19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65%;而冬季是最少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1.31%;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相差都不大,分别为49.23 mm和52.28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2.63%和13.41%。白城地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季节变化曲线见图2。

2.1.1 冬季。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最为明显,也就是幅值最大的季节出现在冬季。特别是2013年,在这一年里,白城地区的距平百分率达到最大值,这个值是287.84%。在1996年,白城地区出现了最小的距平百分率,这个百分率的值是-96.08%,其变化达382%,这个值是非常容易出现气象灾害的。

2.1.2 春季。春季的降水距平幅度值也较大,特别是2011年,在这一年的春季里,白城地区的距平百分率值达到198.15%。在1965年,白城地区出现了春季最小的距平百分率,这个百分率的值是-86.19%,变化达到284%,这个值也是容易出现气象灾害的。

2.1.3 秋季。秋季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幅度也较大,最大距平百分率出现在2012年,其值为162.24%,最小的距平百分率出现在1997年,其值为-71.69%,变化为234%,也容易发生灾害。

2.1.4 夏季。夏季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变化幅度最小,最大距平百分率出现在1998年,其值为81.05%,最小的距平百分率出现在2004年,其值为-52.72%,变化为134%,也容易l生灾害。

2.2 白城地区的气象灾害季节分布

从近54年的统计资料的研究来看,白城地区的干旱在各个季节的出现都是普遍现象,虽然每个季节稍有不同,但是也只是在干旱程度上有细微的差别而已。如果按照出现的季节顺序和受旱程度的不同,在气象意义上有不同的称谓。在四季中的春季发生的干旱称为春旱,在四季中的夏季发生的干旱称为夏旱,在四季中的秋天发生的干旱称为秋旱,在四季中的冬天发生的干旱称为冬旱。其中,春旱和冬旱最为常见,而且在四季的干旱中,春季发生的干旱和冬季发生的干旱对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也影响最大。

2.2.1 春旱。春季(3―5月)白城地区降水量分布不均,是造成春旱频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春季的降水量,占到了年际降水量的仅有12.63%。春季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最为重要,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春季的降水量少,出现干旱的现象,那么农作物根本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严重影响到秋季农民的收成。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就是雨季开始的时间,这个时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如果雨季来迟,农作物在最需要降水的时候偏偏没有,便会严重影响生长。但是雨季提前出现,所谓“春雨贵如油”,那么作物和土壤在最需要降水的时候出现降雨,作物肯定会得到很好的生长。

2.2.2 夏旱。夏季(6―8月)因为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这一时期,对于白城地区来说,夏季气候条件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基本上不会缺水,就算有一点干旱,也是局部地区出现的,实现上对整个白城地区的干旱特征并没有很大影响,而且普遍出现时间都很短。

2.2.3 秋旱。秋季(9―11月)出现的干旱较为复杂[4-6]。在气象上常常有2种称谓,这2种称谓也是针对不同的时间段而言,干旱在秋季的前半部分发生被称为初秋旱,干旱在秋季的后半部分发生,被称为晚秋旱。这2种秋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同,晚秋旱对作物影响最大,出现晚秋旱的时候往往导致旱地小春农作物出苗不齐,或者当苗长起来之后,由于严重缺水而减产。对白城地区来说,晚秋旱灾在气象资料中出现最多,最为普遍。

2.2.4 冬旱。冬季(12月至翌年2月)降水最少,仅占全年的1.31%左右,但由于白城地区冬季几乎没有农作物需求,故冬旱影响并不十分突出。

参考我国旱情等级划分,得到1961―2014年白城地区季节干旱年份的统计情况(表1)。

3 结论

吉林省白城地区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因此,虽然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干旱灾害,但夏季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是最低的,其干旱灾害发生时,严重程度也较轻,多为轻度和中度干旱灾害。而冬季发生的干旱灾害多为特级干旱。春、秋2季多发生轻度和中度干旱灾害,重度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因此,通过白城地区干旱灾害发生的时空特点,在进行抗旱工作部署时应重点关注冬季降水情况,做好冬季发生特级干旱的预防工作,进而减少干旱灾害对白城地区农业生产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李树岩,刘荣花,马志红.基于降水距平的黄淮平原夏玉米干旱评估指标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252-256.

[2] 周连童,黄荣辉.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4):441-450.

[3] 张智,林莉,梁培,等.陕甘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气候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9(4):527-531.

[4] 吴宜进,熊安元,姜彤,等.近50年长江流域降水日数的演变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2):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