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7:1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气象灾害的成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P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123-02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使得地球变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全球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由于天气而受影响的人数激增。天气异常造成的特大暴雨已经导致很多城市的居民在自家门口就能够“看海”,频发的强对流使许多农作物受灾,2015年6月1日,强对流天气激发的龙卷风甚至使客轮倾覆。天气、气候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我国每年都有因气象灾害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分析出影响天气的因素,有利于人们提前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可以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给该市经济发展带来便利。
1 常德市气候简介
常德市地处湖南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畔,为沅水、资水、澧水流经之地,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常德气候既有大陆性气候的光温丰富的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的雨水充沛、空气湿润的特征。总的来说,常德市的气候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季温差大,夏秋多旱少雨;冬季严寒期较短,夏天暑热期较长。
2 气象灾害的初步分析
2.1 局地大风、暴雨
常德市位于洞庭湖平原西端,中部丘陵^的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这样的地形成极易形成所谓的“狭管效应”,使得常德城区受冷空气袭击时风力增大。在2016年9月28日,受台风和冷空气形成的巨大的气压梯度下,常德市城区即武陵区就遭遇了20 m/s(8级)阵风;2015年7月14日受午后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雷雨大风影响,城区遭遇了23 m/s(9级)阵风,甚至有树木都被折断。
通过查阅资料可得,自1956年至今,常德城区一共遭受龙卷风2次、冰雹33次,每年发生的雷暴次数平均在44次左右。而以雷暴为例的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春季冷暖锋交汇形成的强锋面雨;夏季处于副高北缘,水汽充足,午后热对流较为强盛,也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一个重要因素。遇到强对流天气时,一定要注意自身保护,尽量留在室内。
2.2 冰冻灾害
常德的冬季较长,达到了3个半月,阴湿多雨,人体感觉湿冷难受,稳定的弱冷空气南下配合暖湿气流时容易发生冰冻灾害。查阅资料可得,常德的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4.6 d(1961―2000年),年平均霜日数为27 d(1961―2000年),1951年以来极端最低温为 -13.2℃(1977年1月30日),其次是1955年1月的-12.0℃。最早初雪日是11月7日(1937),最晚断雪日是4月13日(1941)。1954年12月26日~1955年1月12日这18 d内每天的日均温都≤0℃,创了湖南1951年以来的最长纪录,至今仍未打破。当时的沅江甚至被冻住,冰厚达20~80 cm,冰上可走人推车!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与湖南的地形地貌是分不开的。湖南东西南三面高,所以冷空气最先从北部洞庭湖盆地一带“下手”。从地面图上等压线可以看出,若是中西路冷空气南下时,冷锋位置大致是在巴东―常德―武汉一线。所以一般来说常德市是湖南最先遭受冷空气袭击的地区。如果此时南方有台风引导冷空气南下,那么降温就会更厉害。比如,2016年9月28日最低温达到13.8 ℃,逼近9月历史最低温度纪录。
2.3 洪涝灾害
常德毕竟处于低纬度,暑热期长,洪涝、干旱问题突出也是其最大的特点。湖南各地皆有洪涝出现,但发生频率以湘北最高。2016年的7月1日,常德市城区遭遇了近几年来第一场大暴雨,日降水量129.3 mm,整个7月降水396.9 mm,比常年偏多了1.5倍。对于常德城区来说,1954年为洪涝最强年份,其次是1996、1998年。
造成暴雨需要稳定、持久,利于水汽输送且长期与弱冷空气交锋的天气形势。而台风(或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也是一种强降水系统。如1975年8月3~5日,减弱后的7503号台风正好经过常德汉寿县,给市区带来了大风大雨。而2016年10月20日的降雨(实测为暴雨级别),也是台风减弱后的低压环流带来的,有效地缓解了常德市之前严重的旱情。
2.4 干旱灾害
干旱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湖南除湘西北以外,6~7月常受突然西伸北跳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雨带北移,天气晴朗,气温高,地面气压低,南风大,蒸发强,引起干旱发展。如果后期副高过强、过早并长时间地控制常德市,则出现长期无雨或少雨的现象,引起严重干旱。
2013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7月中旬起,受副高控制,湖南大部分地区奇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台风“尤特”来临。期间最高气温慈利县达到43.2 ℃(8月11日),常德最高也达到了40.4 ℃。持续1个月的极高温,再加上几乎无降水,使整轮干旱过程达到了1951年以来最强,属于特旱年份。
2016年也有类似的情况。受异常偏强的副高影响,7月下旬~7月底,8月中旬至8月25日几乎滴雨未落,8月25日极端气温甚至达到了38.4 ℃。而2016年前期多雨,导致盛夏时节更为湿热,体感湿热程度甚至超过了2013年。受异常的天气环流影响,10月中旬起湘西、湘北开始出现重旱现象,最终于10月20日缓解。
2.5 空气质量
常德的空气质量大致为春夏秋好,冬季变差。变差的因素主要是静稳天气的建立,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更甚者就是微弱的北风将北方污染物刮过来,由于西南部是雪峰山余脉,风力减小,则在山北部堆积。所以2016年1月5号空气污染指数值出现441的极端情况。因此造成常德冬季空气变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天气原因。不过,靠冷空气解决雾霾只是暂时的办法,真正根治雾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3 结语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参阅了一些资料以后,对影响常德市气候的一些因素得出的一些粗浅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所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了解一些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前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庆华,黎祖贤,向德龙,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M].气象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施工企业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 风险因素 风险防范
越来越多的中国施工企业走出了国门,参与到海外工程市场的竞争中。部分施工企业由于盲目乐观,对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遭遇到了失败。如何在日趋激烈的海外工程项目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这需要施工企业正视和重视面临的风险因素,积极应对。
1.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的特点
1.1 客观性
风险因素在施工企业的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的。
1.2 不确定性
海外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施工企业是动态的,项目存在着周期性;这些决定了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3 差异性
施工企业及项目所处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应的风险因素充满着很大的差异性。
2.海外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因素识别及分析
根据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管理两类风险因素。
2.2 海外工程项目外部影响风险因素
2.2.1 政治风险因素
在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中,政治风险因素是最不可预测的风险因素。政治风险因素包括多方面:
⑴ 内战和政权更迭风险因素
有些落后国家或地区经常发生政局动荡,冲突时有发生,严重时会有内战;这些将导致工程项目停止或终止。
⑵ 侵吞施工企业利益
一些政府会对施工企业采取突然的强制手段,如收取差别税、拒绝办理进出口物资清关等,从而到达没收施工企业资产的目的。
⑶ 政治干预施工企业的正常竞争
一些国家或者组织,会用政治意识形态做文章,人为设置一些无理或者附加条件,从而干预正常的海外工程进展。
⑷ 拒绝偿债
很多国家出现财力紧张或者枯竭时,经常会采取极端而又粗暴的方式来无限期拖延工程项目或者终止合同。
2.2.2 经济风险因素
⑴ 通货膨胀
很多合同条款中有相应的调价条款,但是根据实际的经验,由其的相应物价指数数据和系数计算得到的调整值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人材机价格上涨幅度。
若施工企业签订了固定总价或者单价合同,或者合同中没有有利的调价条件,施工企业将遭受不可预估的损失。
⑵外汇风险
汇管制风险,施工企业在汇出资金时经常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外汇汇率浮动风险,特别是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经常出现当地币大幅度贬值,而在合同签订货币往往部分是本地货币。
2.1.3 社会及市场环境风险因素
⑴ 对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施工环境了解不足
很多施工企业在实施海外工程项目,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往,项目实施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⑵ 忽视法律及合同管理
中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多是重视技术层面,往往忽视法律合同层,会陷入不断的法律、合同纠纷。
⑶ 无法融入当地文化
很多中国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文化习惯、风俗及宗教等了解不够,或者干脆不去了解;无法及时调整项目管理组织。
2.3 海外工程项目内部管理风险因素
2.3.1 人员管理风险因素
很多项目实施中对本土和外籍用工比例有着严格的控制,而很多本土劳工素质不高、无法满足项目正常运转的。
很多国家的工会组织力量非常强大,经常为了自身的利益举行谈判、罢工,甚至发生对峙、破坏等行为。
由于海外工程项目中会有来自不同文化环境背景的人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员跨文化管理的难题。
2.3.2 合同管理风险因素
海外工程项目中业主或者咨询方对合同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超过大部分中国施工企业。
很多施工企业平时不重视合同管理和书面证据收集,只是寄希望于最后的工程变更和索赔;结果最后索赔困难,甚至被业主或者咨询方反索赔。
业主或咨询方往往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在合同中设置对自身有利的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
2.3.3 财务管理风险因素
财务管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导致重大风险;如资金统筹和使用计划、履约保函、承包保函、材料预付款保函等,且保函须都闭口的。
2.3.4 设备材料采购管理风险因素
中国的施工企业往往多是在国内采购机械设备及材料,再组织运输到项目实施现场。由于距离较远,出入海关手续繁琐,还有规范标准的不一致等,将会给材料设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3. 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因素评估及防范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因素,施工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从观念、措施和监督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解决风险。
3.1 树立正确观念、认真评估工程项目
3.1.1 树立正确海外工程项目管理观念
施工企业要用国际工程竞争的思维和视野分辨自身的优劣势,大胆舍弃自身管理中的不足,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包容的心态接受更多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经验。
3.1.2 认真评估海外工程项目。
施工企业需要组织自身资源做好项目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例如: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有关工程项目信息动向、当地资源、组织、自然环境等。
施工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同类企业或项目的经验,建立准确的评估模型,分析所得的信息,对项目进行评估。
3.2 健全风险应对管理措施
在充分认识和识别了风险因素基础上,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和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健全风险应对管理措施。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通道;其次需要由专人负责信息收集和整理;然后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对体系。
施工企业须要建立境外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机制,须切实保障雇员的人身安全。
要设置专人管理合同,而且确保对合同有准确的理解和执行。
3.3 健全海外工程项目监督体系
施工企业需要健全项目监督体系,具体包括:
⑴ 建立高效高素质的海外工程项目实施团队。保证团队成员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自身清廉、富有冒险开拓精神。
⑵ 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海外工程项目实施的规章制度,保障信息沟通顺畅,确保项目管理的决策程序和正常项目运转规范化执行。
⑶ 加强对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监管,在体制和制度上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的约束机制和体系,防止项目的管理和运作失控。
4、结束语
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由于海外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中国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注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只要施工企业脚踏实地,结合自身特点,学习吸收先进合理的经验,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建立高标准的海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风险防范机制,就一定能保障海外工程项目顺利运转,在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中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唐坤.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J]. 建筑经济. 2004.04
[2] 张建军.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 2007.04
[3]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王锡岩、甄淑慧.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项目管理技术. 2008.04
[5] 王家远、刘春乐. 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6] 沈建明. 项目风险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关键词 气象灾害;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成因;甘肃临夏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184-02
Abstract The major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weather disaster data during 1968-2008.The weather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showed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high frequency and overlaps,the season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its distribution were prominent. The inundated area of whole county was not large,but the cumulative loss was great.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formation of Linxia County were geographical location,local climate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ere the special landform,high mountain steep and rainfall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imate background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as the inland location,significant continental climate,and changes of climate factors with the terrain height change were obvious.Human factor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increasing population,uneve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e serious soil erosion in the north. Meanwhile,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Linxia County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causes;Linxia Gansu
临夏县气象灾害种类多,尤其是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所造成的危害最严重,是临夏州气象灾害频繁的县份之一。由于临夏县地处内陆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临夏县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造成气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依次变化和光、热、水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气象灾害特征[1-2]。
1 临夏县气象灾害的特征
临夏县气象灾害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的特点,其种类繁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表1)。同时,还伴发与气象因素有关的衍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山洪、农作物病虫害等,临夏县是临夏州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县份之一,每年受气象灾害面积占全州种植面积的12%左右,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气象灾害超过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各类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发生频率较高(表1)。气象灾害在临夏县可分别出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有时甚至是同一灾种连续几年或在一年内连续几次在同一地区发生,只是影响的范围和各地区出现的灾害种类各异,对农业的影响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2 临夏县灾害的种类
2.1 干旱
2.1.1 干燥度变化。一般在农业气候分析中采用干燥度来评价各地气候的干湿程度。临夏县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干燥度计算公式:
式中,K为干燥度,ΣT≥0 ℃为≥0 ℃期间的活动积温,0.22和0.18分别为系数。由于蒸发力难以直接测得,故用ΣT≥0 ℃代替蒸发力;R为≥0 ℃期间的降水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接近临夏县的实际情况。同时,利用临夏县干燥度c海拔高度的关系,经回归计算,求出回归方程,说明水分收支基本平衡,K>1.0说明水分不足,K
按照上述标准,临夏县西南部K3.0,是临夏县的特旱区。
2.1.2 干旱的气候特征。干旱出现几率北部大、南部小。临夏县干旱几率为53%~56%,从这里看出干旱几率与年降水量的多寡成反相关关系,经计算相节系数为-0.912,信度
P=148.8-0.208 58R
式中,P为干旱几率(%),R为年降水量。
根据土壤储水性和降水量分析,临夏县中东部干旱几率为50%~70%,临夏中部为30%~50%;其他地区在20%以下。
北部地区不但干旱几率大,而且强度较强。从资料来看,临夏县重旱年占总年数的38%,占干旱年的67%,说明干旱几率大的地区干旱强度也大(表2)。
2.2 暴雨
2.2.1 大(暴)雨的地理分布。临夏县南部是全县降水量多的地区,容易出现暴雨;是全县防洪防汛重点地区。除暴雨外,大雨也会造成损失,临夏县北部的地表径流量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出现滑坡现象。
大面积暴雨标准:日雨量≥25.0 mm为大雨,日雨量 ≥50.0 mm为暴雨。按大面积暴雨标准统计,临夏县各地大、暴雨日数南部多,北部少。平均大雨日数3.3 d,最多处7 d;暴雨平均每10年2~3次,临夏各县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如图1所示。
预警级别划分:临夏县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级别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山洪、泥石流灾害资料、本地暴雨特征、地形地貌条件,考虑到前期降雨等因素,将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强度分为3级(表3)。
2.2.2 大(暴)雨发生的原因。临夏县大(暴)雨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因其突发性强、强度大、雨量集中、来势猛,故危害较大。由于临夏县森林植被较少、土壤蓄水性差、地质环境脆弱、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旦出现暴雨,就会造成河水泛滥,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冲毁堤坝、农田、房屋建筑、交通设施、淹没庄稼并造成人畜伤亡等。
2.2.3 大(暴)雨的季节分配。临夏县大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以7―8月最多,2个月的多年平均天数为2.1 d,占64%;暴雨出现时间更集中,均出现在7―8月。
2.3 冰雹
2.3.1 冰降雹年变化。临夏县降雹时间主要分为午后型和傍晚型。其中13:00―17:00出现的概率为35.1%(27/77),17:00―20:00出现的概率为55.8%(43/77)。午后,大型山谷风向山区和高原辐合,出现强烈的补偿下沉,相对湿度猛降,有效抑制了午后热对流的发展。当北方或西北方地形强迫的切变线将山区积云发展成对流系统或飑线后,在高空偏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本县降雹。从图2临夏县冰雹日数年变化可以看出,1968―2008年降雹频次逐年降低。
临夏县处于高原边坡地区,同时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密切相关,冰雹天气一般发于春、夏、秋季节。全年冰雹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春、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5月,占29.3%;其次是6月,占24.4%;7月占17.1%;8月9.8%;最少的是4月和10月,分别占4.9%和2.4%。季节总的分布,春季临夏县平均降雹日数为0.8 d,夏季一般为1.5 d,秋季最少为0.4 d。从月份来看,5―6月占全年降雹日53.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初夏少雨期近地面气温升高,本地位于青藏暖高压前部,高空盛行西北气流,多冷空气活动,使大气层结不稳定,易降雹。
2.3.2 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图3可以看出,降雹次数和经济损失并不成正比,因为这与当地的地形和农作物的种植区划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总的来说,每次降雹都能带来灾害,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尤其1983年和2008年损失最严重。
2.3.3 冰雹的影响分析。冰雹的产生主要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同时受盛行气流、海拔、地形及下|面状况的影响,而且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就临夏县而言,主要受新疆正涡度云系和青藏高原地形积云影响,故对流云在山区出现最早。
青藏高原源地的对流系统向东南移动,生命史最长9 h,最短仅1 h,大多数持续2~8 h,是高空西北气流下地形强迫(主要是热力强迫)产生的,产生地点和移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准定常性。地形条件仍是影响临夏县冰雹落区的主要因子,山区平均海拔在2 000 m左右的区域相对多雹。根据冰雹产生的灾害分析,主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次是城乡的基础设施,伴随强对流冰雹天气同时出现雷暴大风、局地暴洪等,造成人员伤亡、损坏通讯设施等。
2.4 低温冻害
2.4.1 空间分布。低温冻害是指虽然没有寒潮或霜冻发生,但是由于旬平均气温比历年旬平均气温低0.3~1.6 ℃ 而引起的农作物受冻减产现象。
临夏县从初霜冻出现时间看,最早出现于南部一带,然后为中部一带,最后为北部一带;终霜冻结束时间则相反。
2.4.2 时间分布。临夏县初霜冻平均日期在9月下旬;终霜冻平均日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寒潮一般春季3―5月是寒潮的多发季节,冬季和秋季次之。临夏县的寒潮一般发生在3―5月,时间越迟造成的灾害越严重。强降温的时间分布与寒潮相似。根据低温出现的时间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分为春季(3―5月)低温和夏末初秋(7―9月)低温2种类型。在3―5月或7―9月的9个旬中,凡6个旬以上或连续4个旬出现低温或4个旬出现强低温者,则称为春季或秋季低温年,临夏县一般春季低温年发生较多,秋季略少。
3 结论与讨论
(1)临夏县气象灾害主要特征是种类多,具有多样性、高频次、重叠性。灾害分布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突出。整个县成灾面积不是很大,但累积损失较大。
(2)临夏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是形成临夏县气象灾害的地理环境因素。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干旱、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引发的灾害经济损失也是不同的[3-6]。
(3)临夏县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因素随地势高度变化明显,这是决定临夏县气象灾害的主要气候背景。人口逐增、植被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北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加剧该县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和损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因素。
4 参考文献
[1] 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 秦剑,琚建华,解明恩.低纬高原天气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3] 简海燕,龚乃弘,张秋跃.宜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57-63.
[4] 黎清才,邹瑾,吴炜.2000年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及成因分析[J].山东气象,2001(1):46-47.
关键词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155-02
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广、造成损失大的特点,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因而,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势在必行。
1我国气象灾害主要分类及其危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根据灾害的特征、灾害产生的因素和天气现象,基本可以分为七大类20种(见表1)。七大类分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冷冻害、局地风暴、连阴雨及其它;20种主要指:洪水、雨涝、干旱、干热风、热浪、台风、冷害、冻害、冰害、冻雨、雪害、风害、雹害、龙卷风、雷击、连阴雨、沙尘暴、浓雾、静风等。其中冰冻害和局地风暴都会产生风暴这一现象。
2我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现有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监测网络不够完善,在探测范围以及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网络布局也有不合理之处,针对性不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
2)气象灾害应急机制有待健全。首先,对于灾害的信息上报不够迅速;其次,有灾害发生时,应急准备也不够充分,应急方案实际操作力不强;再次,各个部门之间掌握的灾害信息不对称,分工不明确,合作不紧密;
3)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多部门的高效、整体联动防灾、救灾体系还需完善。这就要求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制定综合防御和救助体系。
4)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不够及时、覆盖面还不够广。当有气象灾害发生时,各类媒体对气象灾害的反应不够快,信息传播不够及时,覆盖面也有很多漏洞,许多的农村、社区、企业以及海上作业人员不能及时的获取灾害信息。
5)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员基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很少学习这样的知识,这就客观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员对气象灾害风险认识薄弱、自救能力不强,更不用提建立群防群控机制了。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自救知识亟待普及。
3完善我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
3.1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管理体制
我国为了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灾能力,提高应对和处理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效率,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9月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气象部门最高应急指挥机构――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如图)。在各省区市成立了应急办和各直属单位应急机构,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管理,从而整体提高了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工作的应急能力和效率。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3.2建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当某一气象灾害发生时,在造成巨大的直接危害的同时常会伴随一连串的次生灾害,比如洪涝灾害会伴随农林灾害、地质灾害和水圈灾害,这也就需要社会其它各个部门的广泛参与救灾。为了实现灾害信息的迅速共享和各个部门的紧急联动,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平台来实现这种共享和联动。为此,我国气象局就建立了中国气象局应急管理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和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整体联动能力。
3.3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近20多年来,我国气象灾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和应急管理预案的颁布,都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润,等.20世纪重大自然灾害评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4).
[2]冯佩芝,等.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北京市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区,正处于由采矿向生态旅游发展的转型期,之前煤矿开采已经造成了山体结构破坏、植被大量减少、地下水环境恶化等,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气象灾害。对1980-2011年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
1.影响门头沟区主要气象灾害
1.1冰雹灾害 冰雹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冰雹常常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产生并降落到地面的一种固态降水物。门头沟区1980-2011年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6月达到21次。冰雹主要发生在雁翅、斋堂和清水等地区,发生次数占总数的63.0%;军庄、妙峰山等东北部地区发生占总数的19.0%;永定、龙泉、王平、大台等东南部地区相对发生次数较少。
1.2大风灾害 大风灾害是门头沟区发生频率仅次于冰雹的气象灾害。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17m/s)时称为大风。当大风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大风灾害。门头沟区1980-2011年共发生大风灾害150次,主要发生在6-7月,发生次数占总数的75.0%;春秋两季大风也时有发生,但造成的灾情较少。大风灾害主要集中在雁翅、斋堂、清水等西部山区,累计发生106次大风灾害,占总数的71.0%。
1.3山洪灾害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门头沟区的山洪灾害主要是由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和泥石流灾害。门头沟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洪灾发生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发生于汛期6-9月,特别是7月下旬-8月上旬的主汛期。门头沟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永定和清水区,分别发生洪灾4次和3次,龙泉、军庄、雁翅、斋堂地区2次,妙峰山、潭柘寺、王平、大台地区1次。
1.4干旱灾害 门头沟区发生干旱主要分为春、夏季,分别为4、5、7月。门头沟区春旱持续时间较长,夏旱持续时间较短,发生的区域较大,且较为平均。门头沟区1980-2011年平均每3-4a发生旱灾。
2.气象灾害的影响
冰雹和大风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所引起的气象灾害,出现的范围较小,时间短促,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伴随着强降水、急剧降温等阵发性灾害性天气过程。冰雹是直接危害严重的灾害,一般会将农作物砸坏、砸死,建筑物砸塌等,特别是在城市容易造成汽车被砸坏、经济损失惨重。大风通常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能够刮倒农作物,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或垮塌,直接造成人员伤亡。
水旱灾害会加重土壤盐碱化,低洼地区在旱涝综合作用下,加重了土壤盐碱化。在连续干旱、地表供水不足情况下,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地面沉降、水质恶化。洪水、泥石流破是破坏力很强的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如水土流失、水库淤积、河道堵塞及冲毁林木、农田等。
1980-2011年门头沟区气象灾害受灾人数162948人次,受灾面积46898.72hm2,受灾金额23590.26万元,气象灾害对门头沟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全区的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
3.门头沟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
门头沟区属于多山地区,山区站全区总面积的98.5%,地质灾害易发,险村险户较多,防灾减灾迫在眉睫。
3.1建设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 建立适应地方政府决策需求、具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气象灾害情报收集、预警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整合综合业务、预报服务和人影指挥资源,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端口与区应急指挥部、公众媒体及预警信息传播载体间的有效衔接。
3.2促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乡镇合作联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信息的实时共享,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