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发展现状范文

居家养老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18: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居家养老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资金短缺;服务素质低;全面发展;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8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及医疗卫生、生活水平等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激增。从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78亿,估测2020年人数将达到2.43亿。中国其实从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社会,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我们要了解这样的事实:当前我国的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的模式,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孩子,还要赡养老人,这样的压力往往会使得年轻人力不从心,他们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既能破解他们的困境,也能帮助他们来尽子女的义务。从老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养老理念一直奉行的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们更倾向于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便成为当前我国主推的一种养老模式。所以,无论是基于年轻人的角度,还是从老人的位置思考,居家养老的兴起与发展都是应时所趋的。

一、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相应的老年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的新型养老方式[1]。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等原因的限制,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实行居家养老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像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社区各项服务跟不上,根本不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政府也无力大规模地对其进行扶持,所以,导致一些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发展不起来,无法达到最初的目的。

而且,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模式没有创新,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了,他们现在追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包括日常陪护、聊天等等。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在一些居民楼里配备了一定程度的养老设施,在这方面我国还缺失很多。

还有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供给不足,社区内的办公经费相对较少,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和企业的捐赠根本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多地方都急需资金,也导致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

而且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首先服务人员工资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导致服务人员数量过少,而且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对他们的培训,所以,他们缺乏专业服务知识,这就限制了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北京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分析

2015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也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市用立法的保障来维护居家养老,为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目前,北京市居家养老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尤其是新出台的条例,对居家养老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里,条例明确规定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包括生活服务类的,比如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桌、餐饮配送、开放性食堂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等卫生服务,还有家庭保洁、助浴等家政服务。还针对不同老人提供不同服务,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生活陪伴、心理咨询等精神慰藉服务;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紧急救援等服务。从不同层面满足每位老人的生活、心理等要求。

其次,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重点强调了要整合社会资源,包括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还有社会组织等力量。同时,强调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还鼓励养老机构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来为周边地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达到了资源整合的效果。

同时,条例还提出了许多创新型的政策,运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来开展紧急呼叫、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并且还要建立社区志愿者的等级制度,建立为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机制和激励机制,①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志愿者投身居家养老行业的积极性,也从法制的角度为志愿者和服务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北京居家养老模式对我国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启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为居家养老服务开启了新的时代,同时,也给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和试点。总结起来,我国居家养老目前面对的问题要想得到切实解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当前社会,网络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居家养老服务也应该引进新的、网络的技术。在服务方面,应该建立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2],这样,老年人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简单的购买服务、紧急呼叫等以及其他与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网络服务平台,比方说“陪爸妈”。(陪爸妈是一家居家养老O2O平台)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平台的建立,也能缓解残酷激烈的就业压力,以北京来说,每年新涌入的外来打工人员逐年递增,面对剩余的就业力量,聚拢社区附近的年轻人、低龄老人以及专业人士,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样还能保障社会稳定,可谓是一举两得。

2.加大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强化监督。财政支持是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大多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和公司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来参与养老服务。可是相对来说,养老事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小的行业,企业不是搞慈善的,它们首要目的还是为了利益,因此在老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的选择也就无可厚非了。

如何协调处理好政府、社会力量等之间的关系,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修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和娱乐设施,建立卫生医疗机构等。就像北京市新出台的条例中规定,政府应该首先投资,然后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社会其他资源,给予他们一些政策奖励或宽松政策,带动企业等的积极性。在服务过程中也一定要加强监督,避免一些徒有其表的空服务出现;就社会资源方面来说,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也必须努力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各个环节的相互统筹与合作。

3.做好养老服务的对象划分,对不同老人采用不同方式服务。对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进行划分,不同层次的老人,享受的服务优惠也不一样,但是要补充一点,无论什么类型的老人,享受的服务内容和态度都必须一致。所谓的对象划分,就是可以将居家养老对象根据个人经济条件和其他等划分为无偿服务对象、低偿服务对象、有偿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对象等,比如针对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其他奉献的老人给予无偿服务,针对经济条件相对不好的老人给予低偿服务等,使得每一群体、每一个老人都能享受到居家养老带来的实惠。

4.建立一个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络站,定期走访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并做好登记,以及时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可以自行组织建立一个社区居家养老调查联络小组,负责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走访和调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要做好回访登记工作;对于那些不经常回去探望老人的儿女,工作人员要定期联络其家人,进行说服教育,督促他们回家看望老人,给予老人多方位的照顾。

5.加大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还有一个环节缺失严重,那就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不高,这是关乎服务质量最直接的一环,所以要想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加完善,就必须要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对上岗服务人员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并且要通过考试上岗,还要对他们的岗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如存在不合格的表现要及时解决等等,把好服务质量的第一关。

总之,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解决好养老问题,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不仅是文化素养,更是为年轻人打下定心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想老人之所想,真切实际地为老人办实事,让居家养老的实惠能够惠及每位老人。

参考文献:

[1]徐林玲.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9(18).

[2]李薇,丁建定.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1).

[3]柴彦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罗楠,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分析样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5]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篇2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过程。统计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91亿,约占总人口的20.13%。此外,我国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显著。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31339人,占总人口的1.36%。因而,发展适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迫在眉睫,居家养老由于其独到的优势正逐渐成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养老新模式。

一、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将养老的场所转移到家庭,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缓解了成年子女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年人的压力与负担。同时,也弥补了机构养老费用昂贵的现实不足。总的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模式,也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2002年9月,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居家养老院”。2003年上海市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工作网络。目前,以大连“货币化”养老、上海“项目化、集约化”路径、南京“民间组织为载体”的模式为代表的多种居家养老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中形成。不可否认,这些具体类型之间存在差别,但它们的基础都是在家中养老,都依托于社区提供的福利服务。

二、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近年来,苏州市养老事业的推进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理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事业的重点项目。因此,笔者以苏州市平江区娄门街道为研究个案对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予以简要介绍。

(一)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娄门街道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10195名,占辖区人口总数的20%以上,远远超过区、市的平均水平。现实的养老需求使得居家养老工作成为该街道的首要工作之一。娄门街道通过开展温馨家庭活动,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秉持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的理念,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娄门街道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06年8月成立,主要职责是为辖区内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即“八助”服务(助养、助学、助乐、助医、助为、助餐、助伴、助法)。具体包括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权益保护等服务项目,并可根据老年人需求,适时调整或增加特殊服务项目。目前,娄门街道9个社区居委会都设有温馨关爱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街道提供整合社区养老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走出一条市场化运作与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关爱之路。

(二)居家养老体系内部机制及初步运行成效

1、服务提供的社会化机制

娄门街道改变单纯由街道、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整合辖区内家政服务、卫生医疗、便民服务等多种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医疗、法律援助、娱乐休闲、电脑上网、图书阅览、家电维修、照相、理发等数十项。通过单列为老服务项目,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无偿、低偿相结合的形式,细化落实优惠减免措施,严格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辖区内社会化服务资源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开展老有所养(医)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老人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在相关婚姻中介、法律援助组织获得情感慰藉和维权服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为老服务的不足。为老服务的社会化参与,一方面使辖区内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求;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中介组织扩大了服务对象,提高了知名度,形成互促互进的良性局面。

2、服务项目动态化机制

娄门街道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辐射,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抓手,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突出特色,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形式和内涵,将社区的养老服务发展成为一系列可以纵横延伸的动态化的项目集,即根据老人不同需求,结合社区实际条件,不断扩展服务项目种类,对于优势项目追求做精做长,形成品牌特色。

树立“安康养老”理念。娄门街道的新湘苑社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老年人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吸纳社区内老年人参与,成立了老年拳操队、腰鼓队、健身队、时装队;娄江社区利用毗邻老年大学的地理优势,借助老年大学开办的声乐班、交谊舞、舞蹈等培训班,成立了老年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及晨练队。老年人活动采取社区引导,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定期活动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实现了社区老年活动的经常化。

创新服务载体。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巧用电话快捷键拨号功能,在部分享受政府补贴居家养老家庭、空巢老人家庭试点“爱心一键通”为老紧急救援热线。管理人员将服务对象家庭电话的快捷键与工作人员手机进行绑定,二十四小时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援救。该热线与街道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邻里联络站等组成一个养老服务网,发挥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作用,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

3、服务专业化机制

街道以解决好老年人日常生活为突破口,通过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各种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日间照料服务,探索社区环境下专业到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组建养老服务员队伍。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街道设立专职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岗服务人员全数经过家政服务培训,并具有一定康复护理知识,服务基本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

规范居家养老管理工作。在规范管理上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标识,服务人员统一制服,制作了带有居家养老标识的服务卡和工作证,实行带证上岗;统一标准,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统一标准资格评估,服务人员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建档,享受服务的居家老人统一建立个人档案,统一服务人员工作档案,日常考核、服务记录等基础资料的建档存档。“工作记录表”设置服务质量评分栏,受服务老人所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对服务项目进行评分,以确定服务人员工作质量等级,保证居家养老工作质量。

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共青团、学校等单位,在街道统一协调下,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采取结对子或多帮一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上门为居家养老的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营造为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三、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可能面临的挑战

苏州市各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进度不同,各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和服务方式也各异,因此,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有各自的特征。我们此次调研的娄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街道老龄化程度偏高,其社区居家养老的任务和问题较之苏州市其他社区可能较多,但也正可以反映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基础性和方向性事项的演变,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抓住关键,紧扣核心,推动苏州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改进和成熟升级。目前主要显现出的问题有: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大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应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条线热,很难形成合力。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苏州由于居家养老起步较早,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仍有不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尚未实现居站分离,社区行政职能过多等基础性问题,亦有不少社区提供的服务主要还集中在生理、安全的层面,而老人的精神慰藉、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较为缺乏等等。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虽然养老服务工作被提上日程已有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其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老龄问题不突出的地区。要把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来抓。只有维护好老年群体的利益,使他们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减轻现代年轻人的负担,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扩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

现阶段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主要关注物质生活的帮困需求,事实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趋向于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服务,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注重物质保障和精神慰藉双管齐下,努力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和特色化的服务。在扩大服务范围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福利性的硬件设施,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三)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架构,加强制度建设及评估机制

随着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仅仅只是民政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在操作层面上,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的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采取服务监督员定期走访服务对象开展评估工作,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发展。

(四)广泛开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基层财政的投入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整体的财政预算制度,还应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广泛关注养老事业,共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长远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另一方面,必须加大社区居家养老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对养老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路径清晰,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养老服务各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五)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缺口是影响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可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继续鼓励下岗职工及部分农民工加入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收入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和凝聚。

同时社区大学生村官的配备也为居家养老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与高校联建实践基地等也为建立一支道德水平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优的服务者队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对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5(2).

[2] 鞠秋锦,邓卫华.浅析中国的居家养老[J].热点透视,2004.12.

[3] 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4.

篇3

>> 平顶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平顶山市生物质能源林资源现状与对策 平顶山市林业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对策 平顶山市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农田除草剂药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大学生日常兼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营销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平顶山市大学生寒假务工现状分析及研究 平顶山市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 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 平顶山市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与预测 平顶山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经济关系分析 河南平顶山市旅游产业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平顶山市小麦施肥指标体系技术研究 浅析平顶山市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现状 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HBV\HCV感染现状调查 河南省平顶山市体校田径短跑训练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平顶山市矿山环境的现状和治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12-15.

[4]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5]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6] 杜鹏, 李兵, 李海荣,等.“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

[7] 龚秀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及其策略性嵌入――以上海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16,31(5):95-102.

[8] 郑文文.城市机构养老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EB/OL]. http:///article/qgmzgzsphy/zhbd/201312/2013120 0569541.shtml. 2013-12-05.

[10]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11]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2):26-28.

[12]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13] 程念,,汪早立,等.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 31(10):36-38.

[14]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等.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15]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16]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22-29.

[17] 赵凌波,葛炜,韩慧慧,等.宁波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83-85.

[18] 崔晶晶.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样本[J].学理论,2016(3):82-83.

[19] 吴艺,邓仁丽,张丽娥,等.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26-129.

[20] 刘华.上海构建“持续照料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与措施建议[J].科学发展,2016(86):108-116.

[21] 方文清,郭生挺.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保健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209-212.

篇4

>> 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护理 老年人居家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探究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政策建议与思考 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 现代化背景下南通市市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 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德国“护理式”老年人居住模式的经验引介 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模式与设计理念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的现状及对策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 社区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与保健的分析探讨 护理队伍对老年痴呆病人居家照料者情绪的影响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老年人“居家”的舒适高度 老年人的“居家”舒适高度 适合老年人的居家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刘雪琴. 日本老年介护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05, 5(3): 54-55.

[3] 石瑞君, 孙丽娜. 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 护理学报, 2009, 16(19): 26-28.

[4] 马强. 老年介护简明读本[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2-15.

[5] 王海蓉. 日本老年介护保险与护理服务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1): 77-78

[6] 任远. 生产性老龄化社会是未来发展梦想的基础[N]. 新闻晚报, 2013-06-01(4).

[7] 周萍. 中国介护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14): 1262-1264.

篇5

关键词:威海;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作为海滨宜居城市,威海市吸引了全国大量老年人口来威养老,这在推动威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地区的养老压力。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养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在造福本地人的同时进一步利用养老服务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威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威海市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模式现状

截止2014年底,威海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607574人,总人口2547478人,老龄化比例为23.85%。威海市人口老龄化在群体结构方面呈现失能老人多、高龄老人多、三无老人多、空巢老人多的“四多”趋势。此外,80岁以上老人占比较大,人口超高龄趋势明显。

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模式较为多样: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较为普遍的养老服务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持与重视。作为宜居城市,威海市的机构养老的发展也较为完善,不同消费水平的养老机构能为选择机构与候鸟养老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威海市养老服务模式发展问题

1.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不足之处

威海地区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居家及社区养老方面,社区活动的针对性较差,多数社区公益活动是针对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开展,而单独针对老年人的活动较少。此外,威海地区社区养老发展不均衡:部分社区附近的没有配备相关的医疗及养老机构,缺乏与老年福利机构联系,难以形成完善的、一体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就机构养老方面来看,威海的养老院层次并不分明。以东发老年公寓为代表的高端养老院数量较少,中层次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的界限不分明。给来威海养老的老年人的选择增加了很多困难。机构养老还存在护理人员不足、护理设施不完善、平价养老机构床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价格过高等诸多问题。

2.传统观念对发展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阻力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节俭,尽管老年大学、老年餐厅等新兴养老机构均有一定发展,但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

3.社会力量动用不足

社会力量动用不足主要体现在志愿者管理工作与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参与方面。社区与高校等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不够密切,志愿服务连续性较差。此外,威海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获取还较为困难。当前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的服务意识不高、服务渠道狭窄而未形成系统、社会舆论导向性不足等因素导致企业及非营利机构的力量未能有效发挥。

三、威海市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建议

立足于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角度,建议威海地区可以做出以下改进:

就居家养老模式来讲,各部门应加强具体服务对老年人的针对性,如在居家服务热线中,专设老年人服务板块,或者直接开设老年居家养老服务热线。社区养老应当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如社区如政府进行协同合作,提供包括定期体检、日托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高质量的短期服务,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同时,社区应结合老年人关注健康,生活节俭的特点,适时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调动老年群体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消除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影响困难较大。社会一方面应当尊重老年人的自身养老意愿,另一方面应在举办社区活动的同时,适当提供物质奖励,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转变思想、促进消费。同时,老年大学、老年餐厅等老年人机构可结合老年人特点,采取渗透定价策略,注重健康服务,吸引潜在老年客户群体。

此外,威海地区各养老机构应明确层次,发展自身特色与企业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使选择来威养老的外地老年人口在选择上更加便捷。通过高校专业设置导向和提高人员薪金福利等方式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并通过政府和民间多方资金投入,加强服务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同时,各机构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动,经验学习。有实力的养老院可以选择建立综合性高端养老基地。

我们应当意识到,充分调动社会各部门的力量,对改善养老服务模式也有着重要作用。各部门应注重志愿者培训事宜,确保志愿服务的连续性与专业性。另外,充分调动企业及非营利性机构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企业建立专业老年产业、致力于老年群体相关需求的综合运营服务公司,以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信息。

四、结论

威海市较为重视养老服务的发展,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均有一定的扶持措施,但由于资金、选址等的限制,各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在完善进程当中。凭借优良的气候和环境优势,威海养老产业被普遍看好,并已经吸引了数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当地投资建设高端养老机构。结合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威海市在发展养老服务模式时,应注重完善居家及社区养老等传统养老服务模式,为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各养老机构应充分利用威海的地域优势,发挥企业特色与竞争力,为候鸟养老提供支持。综上,增加财政支持,政企联合、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及非营利机构的积极参与,从而扶持多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将是威海市发展养老服务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伟娟.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产业发展前景[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464-464.

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基本理念;监督者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28 -03

一、前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 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我国在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加之,子女离开家庭造成家庭结构缩小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居家养老的理论和实践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5年第二次修正提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然而,居家养老理论上的混乱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落实,而且妨碍了居家养老实践的推进与发展。所以,厘清这一关键概念,明确其特征和推行的意义,对于居家养老的事业发展尤其重要。

(一)居家养老的含义

吴国卿认为,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辅助以社会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等于“家庭养老”。陈笑楠认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是一个”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等于“在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之和。李本公和阎青春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是由社区或社会帮助家庭为在家里居住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居家养老”是“在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之和。

笔者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结合。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购买市场服务,采取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的形式,对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

(二)居家养老的意义

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养老保障体制覆盖面不广、养老服务产业滞后的情况。

首先,老年人对养老机构需求多、要求高、增长快,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其次,居家养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社区照顾能够使被照顾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在心理上不会像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那样可能因远离自己生活过的社区而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

卢晓珑从经济成本、文化观念、服务人数、服务效果、社会效益等五个方面概括了居家养老的意义。居家养老的养老资源由多元化的主体提供,任何一方都不用支付特别高的服务成本,同时养老设施可以重复使用或者转为他用(妇幼人群),减少了资源的浪费、节约了经济成本。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接受养老服务,也是考虑到了他们的恋家情结,符合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再来,老年人在社区内接受社区力量和志愿者或者家政服务人员的照顾,弥补了家庭成员无法赡养的缺憾。居家养老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4050”和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三)居家养老的实践发展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为应对老龄化,上海率先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2000年试点,2001年正式出台居家养老政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立了从80岁扩展到60岁、从特殊群体扩展到普通群体,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的大范围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创建“四位一体”网络体系模式――即一个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由社区6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提供低偿服务,以社区志愿者组织为居家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社区卫生站向居家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深圳、大连、杭州等地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渐成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其他城市也纷纷试点,尝试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8 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出《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城市所有社区在“十一五”期间都要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要力争八成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一)发展现状

在长期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居家养老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于社区,社区建设以及社区服务设施的加强与完善对居家养老服务有良好的支持作用。据统计,到 2008 年年底,全国共有县、市、区级社区服务中心 9873 个,其中,提供住宿的为 620 个,不提供住宿的为925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 107398 个,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30021 个,此外还有其他社区服务设施 12.2 万个。社区服务中心的数量也在逐年实现稳步增长。然而居家养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政府的职能是监管市场经济、提供公共物品、维护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在这几个方面中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政府应该是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当前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市场上的养老服务良莠不齐,收费标准混乱不堪。政府应该发挥“有形的手”的功能,设置进出关卡,严格把关、合理控制收费,不让自费养老的老人利益受损而又得不到相应的服务。

2.养老资金筹集的渠道比较单一,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社区资金有限,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投入,资金严重缺乏。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对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养老设施投入的不足是政府的通病。

3.压抑第三部门等志愿者服务组织的发展

政府是社会利益的维护者,第三部门作为政府行政的有力支持力量,地方政府采取压制措施,减弱了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4.存在城乡和户籍差别化对待现象

以上海为例,上海户籍和非上海户籍、城市和农村的养老服务是两种级别,养老金和养老服务提供的质量上来说,农村老年人享受到的远远低于城市老年人。

5.政策法规的缺失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养老政策,但仍存在政策法规原则性太强、体系性较差、落实难度大以及经费投入不足、指导不力等问题。特别是在鼓励养老服务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大,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尤其是到县市层次更加困难。

另外,仍然存在志愿者队伍数量短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够专业、服务项目少等问题。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对策建议

居家养老是一项涉及全民的重大事业,政府在其推动过程中要体现其社会价值观。尤其在工作开展的初期阶段,政府要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毫不作为。

(一)规范市场秩序,整合居家养老资源

要大力整顿市场的乱象,对于乱收费、高收费服务企业进行调整甚至取缔。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还涉及财政、保险、就业、福利、卫生、治安等多个职能部门,要妥善处理好有关问题单靠某个部门通常难于解决或效果不好,必须要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其中既包括政府机构等多方面的正式资源系统,也包括了老年人自身、家属、亲友、邻居、社区人士、志愿者等非正式资源系统。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各种力量能优势互补,建构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保障体系。

(二)拓宽养老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

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社区养老服务的扩大和发展引入各种力量,才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的短缺问题。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单纯依靠政府很难维持大范围的服务,政府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单位和个人,对养老服务进行资金的援助。

(三)促进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以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 “承载器 ”的作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能够减轻政府和社区的压力,而且可以带给老年人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多元化的主体包括非营利组织、企业、个人等,广大的志愿者参与也是一个重要资源,美国把志愿时长纳入到青少年奖学金的评定指标,有的大学明确将参与社区服务列入必修课。

(四)促进公平化的养老服务

公平地提供养老服务,尤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出资或者部分出资的养老服务下,提倡公民平等地享有接受服务的权利,不应因城乡户籍差异就搞差别化对待,除自我养老以外,社区和家庭养老都要公平以推进稳定和谐发展。同时也应该促进地域间的不平等现象,通过增加落后地区居家养老扶持资金和东部带动帮扶西部,达到最小化的不公平。

(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目前我国的养老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有些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应该在不断的探索中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对责任主体的界定、服务内容范围的规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界定等等。同时,实行税收优惠或者购房优惠等政策,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居住。香港实行的是对与年迈老人共同居住者的税收减免政策,以认同其所履行的赡养老人和提供养老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现有法规中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的认可、扶持民间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民间资本如何进入社区养老服务等相关规定明显缺失,这极不利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六)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和专业化服务人员队伍

从下岗职工人力资源库中挑选合适人员,进入居家养老服务中来,不仅可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也降低了政府的安置成本。政府应该鼓励社会上的志愿者力量加(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9页)入居家养老服务中来,尤其是鼓励具备护理和心理咨询特长的志愿者。同时,培养专业化的“4050”下岗人员,包括日常护理和紧急医疗等急救医疗知识,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 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 做到持证上岗, 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七)进一步丰富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层次

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专化服务较少。服务主要包括上门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做饭、基础护理,很少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心理咨询。面对日趋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内容的服务体系,从日常生活护理和康复向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扩展,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五、结语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应对老龄化成为迫不及待的事情。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通过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构建当代服务体系。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虽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应该在不断学习和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总结失败教训的过程中,针对我国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构建具体可操作的服务方式,从而促进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卿.居家养老和社会化服务[J].社会,2000,(12).

[2]陈笑楠.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李本公.关注老龄[M].华夏出版社,2007,06.

阎青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位”[J].社会福利,2007,(05).

[4]阎青春.我国机构养老面临五大矛盾[N].中国社会报,2009-12-29(003).

[5]俞贺楠、王敏、李振.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

[6]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07,(10).

[7]汤艳文.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与管理(上海经验)[M].西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黄少宽.国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J].城市问题,2013,(08):85.

篇7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认识滞后,缺合力,制约整体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县社会福利养老事业的发展起点低,标准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对社会福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对老年人养老、医疗和生活照料等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的同时,整个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业紧迫性的认识却相对滞后,行动上也没有形成共促发展的合力。养老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但社会化养老却是一种新生事物,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作,社会各界对此显然还缺乏充分的准备。

2、供给不足,总量少,难以满足需求。我县光荣院,福利中心只能提供简单住宿服务,不具备医疗、康复、文体、娱乐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主要集中在吃、穿、住等几个方面,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精神享受方面的比较少,许多领域还没有得到开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就养老机构而言,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只有两家,每万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只有70张,与庞大的老年群体数量不成比例。目前,我县养老事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养儿防老”阶段,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力量来支撑,社区、社会力量参与还不够。

3、机构建设落后,档次低,功能不齐。我县经济欠发达,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大规模兴建公办养老福利机构比较困难,目前我县只有一所县级社会福利机构的原因,而且属于综合利院,兼收养部分孤残儿童。从县乡两级福利院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空间狭小、环境较差、功能不健全、地域分布不平衡、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乡镇敬老院虽然解决了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供养难题,但相对来说,供养水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线,无法承担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老年人和其它特殊人群,很多老人为找不到满意的养老场所而发愁。

4、服务功能、专业化、规范化程度较低。养老服务行业由于对象特殊,工作强度大,报酬相对偏低,但要求工作人员责任心强,且具备较高文化层次和专业业务技能的人才都不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民办机构由于资金有限,从业人员只采取简单培训而不是系统性、专业化培训,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性人才如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缺乏,根本无法开展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

5、居家养老管理服务运行的机制不健全。各街道、社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没有纳入社区必建项目。一是经费预算和投入保障不足。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具社会福利性质的工作,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二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二、我县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规划,拓展养老事业空间。社会养老资源不足的现实,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把养老事业列入议事日程。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老龄化发展趋势、老龄化程度,制定科学规划,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结合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探索适合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分步推进。抓住建设的契机,综合考虑土地、房价、地价等因素,在开发区建设、房地产开发、市政工程、社区建设中,预留养老机构建设的土地、房屋,为社会化养老拓展足够空间。

2、制定政策法规,落实优惠措施。养老事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结合本地区实际,土地、建设、规划、民政、税务、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动,制定、补充、完善政策法规,搭建鼓励、引导、养老福利事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做到内容广泛、扶持切实到位。养老服务行业对象特殊,风险较高,养老福利工作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还不健全,因此,要有效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针对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从县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办出全国唯一的畲族特色敬老养老事业。

3、落实民办机构资金补助,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使已出台的政策更加规范和更具操作性。如政府应对“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定义,确定适用范围,只有这样才可以直接吸引民间资本来兴办养老服务业。对新建养老机构应按每设一张床位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入住率较高的养老机构给予床位补贴;对接收低保、遗属、低收入老人的养老机构,给予门槛补贴;对招收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培训上岗的给予培训补贴。通过政府补助,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减轻民办机构负担,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扩大就业,提高入住率,营造民办机构的良性发展契机。

4、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扶持机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需要政府、社区、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要形成一个“政府主导推动、政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才能持续、有序地推进。一是建立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机制。将相关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给予每个街道、社区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二是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适当资助,对社会力量投资居家养老服务给予适当补贴,并在场地、工商、税务、水电、煤气等相关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激发其参与积极性;三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表彰奖励机制。

篇8

城镇“三无”老人342人,农村五保老人3505人,低保老人10375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7.6%,比年高出1.1%,老年人口呈现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日趋高龄化的特点。

二、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我市共有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3所,增加了3所,截止年9月共有29所,与年相比增长了8.7倍。年至年我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平均15张,距我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张养老床位数达到还有一段差距。地方财政投入主要运用在了公办养老机构以及高龄补贴,年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总额为490.18万元,年为841.05万元,年前三季度为153.58万元,与年相比减少了336.6万元。另外,地方福彩公益资金资助年为352.6万元,占可支配福彩公益金比例40.18%;年为555万元,占可支配福彩公益金比例55%;年前三季度仅为35万元,占可支配福彩公益金比例3.18%,与年相比资金投入减少了317.6万元,占可支配福彩公益金比例降低了51.82个百分点,由此来看,我市还需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和福彩公益金资助。在我市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方面,年职工总人数为176人,其中管理人员数占了75%,护理人员数占17%,医生人数占2%,护士人数占2%,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数占3%;面职工总数为199人,管理人员数占74%,护理人员数占19%,医生人数占1.5%,护士人数占1.5%,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数占3%;年前三季度职工总数为233人,管理人员数占52%,护理人员数为19%,医生人数占8%,护士人数占8%,专业社会工作者人数占3%,尽管职工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专业人员仍然相当缺乏。

三、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保障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养老保障率不高,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居家养老养老服务发展较慢。

(二)地方财政投入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老事业发展。

(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缺口较大,知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低,队伍稳定性差,远不能满足照护需求。

四、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形势及应对措施

(一)今后,我们将以社区养老设施为载体,为长期照护服务提供广阔平台;以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为辅助,为长期照护服务提供积极财力支持。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抓好国办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三)多渠道解决养老服务设施不足问题。充分利用富余设施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场地匮乏问题,调整和搬迁后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办公用房,优先调剂给乡镇(街道)、村(社区)用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

篇9

关键词 介护 基础护理技能 培训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0-02

杨浦区引入老龄化社会的“介护”工作概念,以患有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居家老人家属和为老服务者为对象,提供居家老人基础医学护理技能培训,使其更好的承担起老年人居家护理和生活照料的责任,提升居家老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享受[1-2]。本培训工作纳入了杨浦区2012年的政府实事项目,实施前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介护”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延吉社区有常住人口74 777人,65岁及以上的人数为15 825人,占21.16%;80岁及以上的人数为4 448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28.11%,远远高于周边平凉社区的6.22%和大桥社区的9.74%[3]。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6月结合病史和入户调查,确定100户家有患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的家庭,免费提供居家护理技能培训。100户老人中,由子女和配偶照顾占56.00%,保姆和护工、志愿者照顾占44.00%。

1.2 方法

使用杨浦区卫生局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编制的“介护”培训《需求咨询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人基本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患病情况,家属或保姆希望得到哪些居家护理技能的培训项目等。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

2 结果

2.1 居家养老者的疾病构成

居家老人中居首位的是脑卒中后遗症,占45.20%;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占39.60%;糖尿病占15.20%。2种及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患者占58.60%,有46.30%的患者有肢体障碍。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100名居家老人中,13项日常生活能力判定,完全自理平均为14.77%;有些困难平均为38.50%;需他人帮助平均为23.20%;完全依赖他人帮助平均为23.50%(表1)。

2.3 培训项目需求调查

“介护”技能培训必授项目,需求度最高的为扣背按压、预防压疮、协助床上更衣;选择性项目最高的为口腔清洁、床—轮椅患者转移单人操作、床—轮椅患者转移双人操作(表2)。

3 讨论

“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很受欢迎,有多种慢性疾病、肢体障碍的患者家庭对“介护”培训有很高的需求[3]。我中心自2012年6月开展此项培训宣传以来,在广大居家养老患者家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挑选有肢体障碍和困难家庭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因此调查结果中,需要依赖他人部分帮助和完全依赖他人帮助的患者比例有所上升[4]。家庭医生服务制是社区医疗工作的发展方向,“介护”式居家养老模式丰富了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了更为便捷、科学、精心的护理模式,是值得在社区进行推广的。

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及陪护更加愿意学习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护理操作。肢体障碍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等疾病,对贴近实际需求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有较高的需求。这些应当成为“介护”培训重点考虑的内容。上海延吉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进行“介护”技能培训,是应对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其林, 王颖丽. 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3-24.

[2] 王君俏. 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1): 18-20.

[3] 孙伟, 钟宁, 蒋中陶, 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需求度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1, 11 (4): 27-30.

[4] 王颖丽, 金其林, 崔明, 等. 老年人“介护式”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度调查[J]. 上海医药, 2012, 33(2): 25-29.

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现状,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和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清理整顿未经审批养老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一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积极构建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服务方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适度均等化、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工作内容

1、加快市夕阳红怡乐园二期工程建设。市夕阳红怡乐园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156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500平方米,建设床位300张,总投资4800万元,目前前期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计划从2013年3月准备动工,到2014年3月完成结顶,当年9月完成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督促锦屏、岳林两个街道加快建设敬老院。

2、加快松岙镇敬老院建设。2013年市政府将建设3000张机构养老床位列入年度实事工程项目,其中我市松岙镇敬老院建设的100张床位纳入其中,松岙镇敬老院总投资500万元,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计划在今年底前开工,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一方面要督促该镇抓好工程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协助制订养老机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顺利运行。

3、培育发展一批民办养老机构。一是要协助已批准同意筹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建设步伐。2012年我市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经审查,共批准同意筹办民办养老机构6家,计划建设床位455张,今年要协助做好各项建设任务,确保这些民办养老机构顺利建成。二是对全市未经批准擅自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清理整顿。经调查,我市目前共有21家未经审批的养老机构,其中个人举办18家,入住老年人251名,宗教场所开展养老服务3家,入住老年人182名。这些未经审批的养老机构大多房屋质量未经建设部门鉴定、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卫生防疫设施落后、从业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我局在2月5日对这些机构发出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任务,整改合格后,向我局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达不到整改要求的,在整改期内自行停业关闭,做好人员安置。

4、推进3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是现阶段既适合我市发展形势,又能有效缓解养老服务问题的具体措施,2013年我市计划完成3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任务,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建成30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我市100%社区和80%行政村,为籍6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抓好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规范化建设,注重发挥这些场所在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功能。

5、制订出台《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结合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精神,抓紧时间制订《实施意见》,计划在今年4月底前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今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普惠共享”,同时大力推进“9055工程”,即:满足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实行家庭自助养老,5%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实行社区帮扶养老,5%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实行照护养老目标,全面建立起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为顺利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局里成立工作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为成员。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注重统筹谋划,创新工作举措,切实做到力度不减、劲头不降。

篇11

【关键词】成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的老龄化加速发展从 2009 年开始,老年人口年均增加 800 万至 900万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凸现。《老年法》中指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应该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的养老模式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成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家庭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们了解到成都各社区为实现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采取了很多措施。金雁社区设立了成都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桂溪和平社区组织居民签订空巢帮扶协定。而少城社区为空巢家庭安装爱心一键通。成华区与家政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华区彩霞服务队”,帮助不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专业化的有偿家政服务,针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服务队还会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总体看来,成都对于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老存在不足

在养老服务机制上,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社区事务,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有所重视,而上级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靠社区人员自发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另外,成都社区没有一个建立起一个分层管理制度,空巢老人在老人群体中常常被忽视。

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方面, 参与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临时调配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建立空巢老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资金来源方面,成都的大部分城市居委会用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资金是没有专项经费的,需要街道自己筹集,辅以政府拨款,外加一些民间机构的不定期在物质上的帮助。

在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空巢老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还有待时日。由于一些老人的子女缺乏传统道德观念,一些社区没有形成一种敬老的社会风气,空巢老人的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由于社区缺乏法律求助的渠道,大部分空巢老人选择默默忍受。

四、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和代际分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只能提供有限服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空巢老人家庭状况,在社区形成一个基础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应该无偿或者低价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必要的家庭服务。对于身体不便和家庭贫困的空巢老人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功能。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受到经费限制,应该鼓励家庭妇女和有意愿的空巢老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为”。联系爱心企业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高校和民间志愿者的行动来倡议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上门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政部门应该为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爱心帮扶的企业和高校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中。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空巢老人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还需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养老资金供应体系,财政的持续支持是社区养老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加强对社区管理者和“空巢老人”家庭成员的法律宣传,提高各方关于“空巢老人”法律权益的意识,加快相关立法的速度。社区可以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对空巢老人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篇12

关键词:养老服务;对策;居家养老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我国已跨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在养老问题上存在理论准备不足、政策准备不足、经济实力不足,家庭和个人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经济实力方面缺少准备。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应当是“福利+市场”的双轨制,即“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并行,以“产业”获得发展,以“事业”实行救助。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老年人口文化程度有所提高,老年人口在业结构不合理,空巢家庭增多。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快,老年人口绝对数大,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不能满足我省老龄化需要。(1)床位总量少。全省目前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约为18.6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张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0-30张的水平。(2)结构不合理。农村敬老院床位比重较大,但其只针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床位闲置多,护理水平不高,亟待改革管理方式和体制,扩大服务职能。城镇养老床位占总床位数比重较小,仅占16%,造成城镇入住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现象。

(二)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到位。(1)政府财政投入少、政策含金量小。养老院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公办机构运行经费保障、重点人群养老服务政府买单、高龄老人补贴、养老护理培训等方面,各级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只有依靠加速发展民办养老院来弥补。(2)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省政府文件规定的针对养老机构的用水、用电、用气、取暖、有线电视等减免政策,在部分市县得不到落实。土地问题成为制约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瓶颈,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养老机构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绝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少,只能提供简单生活服务,护理、康复、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全省现有约1.7万养护人员,其中90%以上没有执业证书,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养护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服务收费制度不健全,服务标准欠缺,因老人意外伤害带来的风险大,整体缺乏活力和发展后劲。

(四)监管制度不完善、依据不足。按照现行政策,养老院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划分,分别在工商和民政部门进行审批。依据是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其中对申办养老机构的资金、设置标准、管理服务人员资质等只做了原则规定,没有具体条件。对养老院的监管实际上陷入了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

三、河南省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策

要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不断创新养老服务业运行体制和机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投资多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明确政府职责。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应立足于监管、引导,落实优惠政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发挥兜底作用,保障重点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同时,加大扶持政策的“含金量”,吸引社会资本,引进或培育专业化、连锁化的养老专业机构,多增加养老床位,提供多层次的、满足不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优质服务,推进分层次养老服务,形成公益性、营利性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格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参照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均标准,明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预算,用于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设、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敬老院的经费保障、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补贴、购买服务、政府采购、高龄老人补贴等方面,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

(三)完善养老体系。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与家庭照顾功能弱化,居家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未富先老的中国既不可能以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也不可能以机构养老取代居家养老。实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新机制; “以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服务为辅, 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将可望成为中国养老的现实选择。

1.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应该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强调家庭所负的责任。二是要把居家养老和社区医院建设结合在一起。如果能把社区医院建设与居家养老、提供老年人的就医服务结合起来,是非常有益的。三是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居家养老的时候,社区应该配备护理中心和护理人员,把护理人员派到家庭中去做服务、集中管理。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加强工作指导,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使居家养老服务能够较快地规范、健康发展,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通过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还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2.社区服务为辅。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城市,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倡议、引导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及老年人互助服务,动员各类人群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在农村,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乡镇敬老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以建制村和较大自然村为基点,依托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应着力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抓起,各个社区建设起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政府出钱为弱势困难老人买服务时间,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分别提供入户服务。其他社会老人可根据需求上门服务,按需计价。起步阶段,服务公司可预约登记,提供上门服务。

3.机构养老为补充。推进分层次养老机构建设,形成公益性、营利性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格局,真正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养三无、五保、特困家庭中的失能老人,体现公益性,起到兜底保障、示范辐射的作用;民间开办的养老机构主要收养社会老人,是营利性的,并根据设施档次,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准,按需论价。为此,一是建好公办养老机构。国家规定的养老行业标准:养老机构内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二是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只有推进市场化,才能发展养老产业、才能激活养老产业。

4.积极拓展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国际视野。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同属东方文化,对我们有很多的借鉴和启示,要创新我们本土化的养老服务业发展道路。

篇13

养老机构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要,使他们过上有质量有保障的幸福的晚年生活,使养老服务业既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又能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养老需求的服务保障体系,是社会事业建设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对于老龄化社会而言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一、**区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我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老龄化到来的时间提前了10年,这说明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越多样化、多层次化。区内现有养老机构36家,其中有营业执照养老机构17家,公办养老院5家(**区养老院1家,乡镇敬老院4家),民办养老机构12家,共有床位1335张,养员877人,无营业执照的养老机构19家。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区总人口为314922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59863人,占全区总人口19%;80岁以上老年人口7266人,占老年人口12%,标志着我区已进入高龄化社会。预计2020年,我区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1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6.5%,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快这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初步建立我区的养老体系,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开展居家养老工作。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主要解决“三无”老人、低保困难老人的居家养老问题,将全区“三无”老人全部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围中,开展上门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点170个,年支出近20万元。二是建立社区日间照料站的养老服务。建立日间照料站作为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建立社区日间照料站共15个,投入资金11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机构工作,基本上达到了“两规范一标准”的要求,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公助养老机构,帮助低收入老人解决养老问题。

二、**区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养老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加之“四二一”家庭的小型化和空巢家庭增多等原因促使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加大,供需矛盾突出。我区现有人口为314922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59863人,占全区总人口19%,而我区养老机构仅有养老床位1335张,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少是导致供需矛盾大的一大原因。

2、民办养老机构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环境和服务质量较差。

民办养老院共有床位1015张,养员677人,部分民办养老院居住条件、室内外环境较差。相对服务质量好的、有一定信誉的养老院房间空间小,却住了五、六个老人非常拥挤且房屋、内饰老旧;服务质量也跟不上,自理、半自理、全护与老人的比例分别应该是1:8、1:6、1:3,但为了节省开资和护理员缺乏,有些养老院根本达不到这一标准,每名护理员甚至服务十余老人,所以并不能高质量的为老人服务,满足不了老人需求。有的养老院食堂工作人员未办理健康证,老人的饮食安全方面等得不到保证;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养老院房间没有卫生间,每层楼也只有两个卫生间,很不方便。有的养老院楼梯十分陡峭且狭窄,正常人上下楼都很困难和危险,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紧急情况很难避险,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养老院没有老人活动散步的地方,更谈不上设立阅览室、健身室等娱乐场所了。

3、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限制。

在扶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方面,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出台了一些诸如土地审批、床位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有关职能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不予落实。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少,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养老机构发展受到限制。

4、无营业执照的养老院较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全区无营业执照的养老院有19家,基本都是以“小作坊”形式经营,因为收费相对较低,一些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就近居住与此。但这些养老院没有消防行政许可、餐饮服务许可等特种行业许可证,对老人的多种安全产生极大隐患,对行业管理也产生了较大阻碍。

5、养老院护工不足,招工难,专业护理人员更是缺乏。

养老院的护工不足,而且招工难已经成为各养老院的普遍问题,护工辛苦且工资不高,因而护工流失严重,导致现有护工任务重,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从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要求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缺乏。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员不足百人,参加过培训的55人,而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的很少,根本无法满足全区的养老服务需求。

     6、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养老模式单一。

从全国养老的形式来看,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应该是坚持居家、社会、机构相结合。但当前,我区的养老服务事业的布局集中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而广大老年人需要的社区康复、文化、娱乐、家政等福利服务则严重匮乏。

三、对养老机构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养老机构数量。

1、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对公办养老院进行新建、改扩建。公办养老院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周到、收费适宜等是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优先之选,但由于公办养老院少,床位紧张,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可以向上级争取配套资金,加快公办养老院的新建、改扩建工作,以缓解床位不足、超负荷运转的困境。二是充分发挥闲置社会资源作用。可以把闲置的企业医院和学校校舍等有计划的向养老机构转型,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三是改善、提升公办养老院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对象,在满足现有集中供养对象需求的同时,重点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可以依托养老院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

2、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制定和落实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不应求、“421”家庭导致居家养老受到现实挑战的今天,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势在必行。为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兴办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机构,要把“民办公助”的政策落到实处。养老事业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化行业,其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不能只一味想着赚钱。民办养老机构客观上代替国家和家庭承担起了养老责任,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养老机构发展的资源配置,还应享有政策优惠和资金资助。一是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社会福利机构,可享受在土地使用、审批、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资金资助就是民办福利机构同样享受政府资金和彩票公益金资助的“民办公助”政策。二是对现有的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院服务机构应尽早落实床位运营补贴等政策。三是民办养老机构接受“五保”和“三无”的老人,应按照规定标准将其生活、医疗费等补助转入民办养老机构。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老人、生活困难老人、高龄老人、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政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了,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才可以减低运营成本,才会把更大一部分的资金用到改善养老院的硬件建设方面,服务质量也会有很大提升。同时民政部门要加大对民办养老院的监管,不定期对民办养老院进行走访、关心老人的生活需求、跟踪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等情况。

    (二)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由民政部门牵头,工商、消防、卫生、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明确职能职责,定期对养老机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养老院存在隐患的应立即查处和整改,确保老年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二是尽早落实出台政策,规范无照养老院的运营。有很大一部分老人供养在无营业执照的养老院里,这些养老院也为社会减轻了不少压力和负担,应培育这些民间组织,引导这类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需求。要将政策落到实处,相对放低办理执照的标准,统一对这些无照养老院进行管理、查处和整改,该规范的规范,该处罚的处罚,该取缔的取缔,确保这些养老院能尽快规范安全运营。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应当张榜公布,工作人员持证、佩证上岗,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要突出对入住老年人的健康检查和保健服务,并对老年人要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医疗护理保障;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进行饮食起居照料;要通过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院与入住老人要签订入住协议,告知老人的权利和义务。四是规范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对养老服务机构按基础设施、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项目进行星级评定,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五是目前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养老院,条件成熟后有必要通过制定地方法规逐步过渡到立法,确保养老机构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三)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逐步推行专门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严格按照国家护理员与养员的比例进行配备,政府可以拨出专项资金,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金”。选择有养老护理员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首先免费对养老机构的在职养老护理员进行轮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护理技能。其次,鼓励社会上的“ 4050”人员进行养老护理免费培训,以实现满足养老护理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双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从事护理员工作可以对其家属或亲戚住养老院减免费用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护理员队伍,改善护理员不足、招工难的现状。

    (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补充机构养老不足。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视角;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①从近十年来“社区居家养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践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原来的直接服务单向提供,逐渐向照顾护理及服务购买的角色转变,其理论源头与“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相近。可以看出,在为老年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度与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社工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在面对我国现阶段社区中专业社工凤毛麟角的事实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如何深入社区在对居家家养老的服务输送方面做到更专业化和人性化是现实中值得实践与探索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大学生社工成为我国加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那么从优势视角出发,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塑造什么角色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一、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

美国学者丹尼斯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②,在西方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它的实践意义是社会工作者秉承一种寻求案主“优势资源”的理念,而不是以“问题视角”看待案主,协助案主发现其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目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抗拒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而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专业社工也应逐渐摒弃以“问题”视角对待老年人,应协助发现其自身的优势资源,秉承着“赋权,抗逆力,整合”这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帮助老年人积极寻找自身优势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一)正视现实

老年人首先在生理上,生理功能和机体结构形态等方面都趋于老化,身体机能退化后的疾病困扰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不仅仅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摧残。在心理上,大多数老年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往往没有再社会化的意识甚至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面对自身机能的衰老会有深深的恐惧与悲观。

所以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认清现实,帮助他们分析年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让老年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活的兴趣上,提高生活信心,争取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要有对老人逆抗力的坚定信念,当老年人的生活激情被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期望感都会增强,参与贡献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顺利的展开。

(二)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发现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说老年自身阅历丰富,可以教导晚辈;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可以参与社区内的事物管理等,由被动达到积极活的参与各种活动。

(三)将老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老年人群体挖掘到自身优势后,鼓励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期望,结合实际环境把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一些老年人到晚年,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家务负担减轻,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如参与教育、医疗、法律咨询、著述、科研等高智力领域的工作,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本身就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和完善提供了动力。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角色塑造

所谓的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③惠特克从微观层次提出:社区照顾中应存在治疗者、倡议者、辅导者、顾问。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工在社区中应当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的角色。④老年人有其自身年龄段的特殊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凭借其专业优势可以主要担任:老年人需求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一)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在个案的接触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⑤大学生社工利用个案方法具体介入,在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下,引导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困难等,大学生社工与老年人一起评估资源,制定目标并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预估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次涵盖三个维度:生理,心理和交际。体现在三个层面:老年人自身需求,社区环境与资源,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伦理。由此可看,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大学生社工有过专业化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技能,那么为保障老年人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角色发挥的潜力很大。

(二)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

社会工作大学生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社工比青年志愿者更能从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案主的自助能力,而非仅仅是人道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专业社工在对老年人活动的策划时,会紧密的结合前期做的需求预估基础上,策划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活动。例如在组织老年人健身运动活动,如果缺乏专业社工的支持,就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十分狭隘,缺乏组织管理,就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专业社工以小组工作的自主与互动原则引导老年人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富的专业技巧,是策划服务方案要紧密结合老年人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工的专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先服务再有专业培训,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生社工,以目前现状来看,为服务对象寻求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学生社工能做的就是在对老年人的需要做出专业评估后,只能通过与社区行政工作者沟通,由他们为其寻求更高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而对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同时,大学生社工要重建老年人的社会生态位,帮助他们实现与其生活环境的整合,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争取达到个人优势与社区内的环境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所以,大学生专业社工作为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尽可能的整合社区内优质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专业的服务是无法取代来自伴侣的互相扶持(有伴侣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及邻里等的非专业照顾。这是即使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无法改变的中国重情重义、亲疏远近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区、政府、专业社会工作的的共同参与,社区照顾的网络才得以良好构建。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与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专业社工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也会受到限制,在本文中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不过多探讨。我们应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服务空间中,应嵌入社会工作元素,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需要大学生专业社工这一环节的支持与支撑,需要其秉承优势视角的理念积极充当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社工不但要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服务,更要持有“助人自助”原则,深入社区。大学生社工为社区带去的不仅是青春四射的年轻劳动力,更带去了专业的知识与践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大学生专业社工深入社区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获得宝贵经验,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注释:

①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4.

②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③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06.

④⑤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44.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