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新理念范文

德育新理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德育新理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新理念

篇1

关键词: 德育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教育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水平,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开放、高效的德育氛围,体现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但是,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理念在学校内的普及和传承。比如学校里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在德育方面投入师资较少,不能满足教育要求;认为德育就是靠教师约束和管理,学生不能掌握主动权,等等。在新时期,德育教育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首先分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着重对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德育工作的进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行为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心灵,给学习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动力。现在社会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由于学生对社会接触的不多,因此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从而给心理带来影响。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情感疏导,将学生的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之中,促进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在新时期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渗透德育教育思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变化,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学校教育现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当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校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心。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内在修养的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将抽象的德育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事例,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并且秉承“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思路,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同时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和需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或者行为方式,从中启发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强化自己的道德分析能力。

(二)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建立新型教育体系。

传统的德育教育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由教师进行灌输,被称为“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德育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建立起新型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教育不能把学生与现实生活分离,要让学生在社会中历练,从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对于交通规则、防火防灾、封建迷信等的教育,就可以进行实践演练,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带领学生到马路上做义务交通宣传员,让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组织学生观看火灾或者地震的逃生视频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技巧;参加反封建迷信主题演讲,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三)建设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培养。

要想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作用,学校要建设具有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欢乐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校园内可以张贴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或者宣传画,营造校园文化气息,还可以利用升国旗、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师德的培养,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会通过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规范的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把学生内心里潜在的道德意识激发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坚持家校结合的德育思路,施行养成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要坚持家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德育教育质量。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德育教育大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究,养成习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培养学生领悟尊老爱幼的好传统。教师要提高教育水平和素养,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变。家长要在家里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提倡孩子自己打扫卧室、自己洗碗筷等,从而使孩子端正态度。德育教育要实施养成教育方针,只有学生养成了德育习惯,才会真正养成道德品行。

三、结语

学校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对德育教育保持高度重视,从一点一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德育氛围,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强本领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一 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现状

的普通中职学生从生源上来看,是在重点高中、重点中职、普通高中、内地中职等层层选拔后剩下的学生,都是中考“淘汰”者,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存在着文化基础差、知识水平低、家庭情况复杂等问题,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因此这些孩子感情脆弱、自卑感重,对未来毫无自信更无动力。面对着最差的生源、面对着一群缺乏自信、问题多多的弱势群体,如何才能让的中职生通过三年的职校学习后,能够依靠一技之长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让中职学生能够用知识和技能彻底改变命运呢?这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职教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 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构想

要想让中职学生树立学好专业知识和轻松就业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离不开职教工作者的观念、心态和工作热情。我们要立足于中职教育实际和学生实际,更新观念、调整心态,认真教学、认真育人,相信我们的学生即使成不了杰出的人才,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能通过三年的职校学习收获梦想。

1.关爱是前提

听过很多优秀教师传授她们的教学经验,她们言语中总是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孩子”,她们说“孩子”这个词是那么顺口、那么自然,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那么温柔亲切。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崇高,她们把学生当做孩子,已经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多么崇高,而是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在她们眼中、心中,学生就是她们的孩子。一个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的教师绝对是百分百关爱学生的好教师,这样的教师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更善于倾听、更善于理解和尊重,也更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就会对学生多一分细心、多一分耐心,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也会多一分理解与宽容。爱是接力棒,把爱传递给学生,他们才会传递给他人,才会更加热爱生活、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一个感受到爱、体会到爱并懂得爱的学生,要教育好还会难吗?哪怕他的成绩不是很优秀,但他一定会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教育出这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期待的吗?

2.身教胜过言传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那么教师到底有没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用自己的正确言行去引导学生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给学生留下的是一个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好印象,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反面例子。这样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3.创建一个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教坛收获想谈谈感想,也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和交流,因此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设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交流专栏,教师们可就自己日常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收获与想法甚至是一个好点子向其他同事进行传授,同时也可以就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咨询,其他教师可就自己的共鸣或解决办法进行留言。通过交流沟通,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找到提高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

4.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为师生创造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要求全体师生共同来维护校园环境,有爱校如家的主人翁意识。德育是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会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二,加强人文关怀,校园中多一些优美的以人为本的宣传标语和提示性话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浓郁的关怀中感受爱,传递爱。很多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处处可见其精细精致,充满人性关怀。校园的显示屏上除了有“诚信考试光荣、违纪作弊可耻”的警示语之外,更有“天气寒冷,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健康的身体,喜迎春节”这样的温馨话语,校园的草地上不是“不准”“禁止”这样的话,而是“花草也有生命;当你伸手采摘,美丽已不存在”这样动人的语句。校园是鼓励竞争之地,我们的校园有竞争,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温馨与和谐,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竞争达到了和谐统一,如此一个相对宽松的育人环境,师生的创造性与工作学习潜能又怎能不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呢!

第三,成立学生活动社团。职校都有很多兴趣小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兴趣小组的规模还不够大、运作不够规范,可以在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参加学生多的、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的兴趣小组成立一些社团,在相关教师的管理下让学生担任社团的负责人,社团负责人有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各社团要定期组织活动并将活动成果在校园展示,这样的社团会更规范更有吸引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的东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篇3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把“新理念”看得太神秘了,看得太神圣了。看到和学到的“新理念”只是局限在书本中、理论中、表象中,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没有体现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其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将“教育新理念”看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其实,“新理念”就是建立在一种新思维基础之上的“新观念”、“新思想”。现实工作中,它就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区别于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进行一番理性思考,在进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中,提出一些区别于传统的新的想法,并将其加以提炼形成自己的一种新的思想,将其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这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的再理解、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对于别人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具有理性的、前瞻性的思考,采用“扬弃”的哲学方法,对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行一番深刻的批判。结合学校现实情况:其一是师资状况,如学识水平、工作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师德水平等;其二是学生状况,如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品德修养等;其三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将这些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者需要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缺欠。

同时,领导者还要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之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形成自己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经过思考、总结、归纳、提炼这一过程,使之进一步完善,从而形成本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即所谓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过程,是我们对现实工作的一种认识过程、思考过程、总结过程、归纳过程、提高过程和内化过程。通过这一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它符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提高我们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我自己的学校管理工作中,认识到“应试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放弃绝大多数学生、以牺牲绝大多数学生为代价的“精英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整天一副冷面孔,死死地统治着课堂,统治着学生。教师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课堂和学生的统治者!学生不被重视,甚至遭到歧视和体罚。学生得不到理解和宽容,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格得不到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遭到扼杀,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教师就是这个机器的操纵者!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提出:“有用,既是人才!”、“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是孩子,学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关爱和呵护!”、“不择生而教,是教师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不放弃每一名学生,不择生而教,是我们育人者的最高理想。”、“把学生首先看成是孩子――是既有优点同时又有很多缺点的孩子。只有这样,为师者、为人父母者、为长者,才能真正读懂一个孩子!”、“凭着一种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并为之感动!”、“只有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才能真正彰显一名教师的博怀。”、“理解和爱,是学校德育之魂。”、“学校教育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和灵魂去投入。育人,从爱开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富有爱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等等。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教育而言,创新同样是教育的灵魂、学校的灵魂,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凌源教育应该在教育创新方面大做文章。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育创新计划”,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基层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创新计划”,确定“教育创新目标”,制定“教育创新实施方案”。教育创新要从小处着眼,从宏观到微观,更要注重微观,注重细节,要从教育的精准、精细上下工夫。比如,从宏观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做课题”教育;山东渡郎口中学的“探究式开放性课堂”教育等。微观上,我们可以注重细节的个案研究。如,从“书写标准汉字”上研究,教育和指导学生写出一手标准漂亮的汉字。写一手好字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还有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亲情、感恩、责任、沟通、合作”等方面人文素质的教育。

其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出典型、学习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典型引路来促进凌源教育的创新,引领凌源教育走向创新之路。

凌源教育缺少的是各个层次的教育典型。这也是凌源教育的缺憾!我们应该从小学、中学、高中三个学段各培养和树立至少一个典型学校,使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典型学校是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其自己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创新性。教学方面,它必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管理方面,它必须具有合法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但是,典型学校并不是重点学校。

篇4

关键词:中职生教育;教学新理念;新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67-02

一、“三贴近”教学新理念

“三贴近”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它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关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校园德育教学中的延伸和发展。它明确表明了教育部指定的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实际”就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就是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就是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贴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注意他们的情感培养。

1.在工作内容层面上,要用科学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法律理论去教育、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讲一些过时的无用的理论。

2.在工作的原则方面,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包括从学校的实际硬件条件、授课的师资力量和现阶段的政策方向等实际方面出发。不能不考虑当前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地制订目标、安排计划。

3.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抛弃过去消极的授课方法。合理安排课程,提倡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法,增强教学效果。改变陈旧的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方式。

二、教学新方式

1.多媒体教学。(1)多媒体技术介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也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借助计算机平台传播视听信息的技术。它可以将常规教学媒体和其他现代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构成了教学多元化平台,同时与同学以交互式的方式讨论授课内容、安排教学训练。多媒体辅助授课功能与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设计,按一定的策略和要求,把多媒体信息呈现在荧屏上,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交流和学习。利用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技术,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兴奋、渴求知识的状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增长了学生的知识。(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①教学内容展现直观,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全面地展示教学内容,全方位影响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图形、视频等方式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克服了单一媒体单调表现的问题,丰富了课堂内容的表现方式。②课堂教学情景更加愉快、和谐。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添加音乐、动画或视频等表现形式,以此展现壮丽的景观或者动人的旋律,将学生带入绚丽的世界,受到美和爱的熏陶。③大量信息得到储存,极大地拓展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教学内容,达到传统意义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水平。并且减少了教师板书时间,相应增加了知识学习和传授的时间,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①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问题往往是认知的开始,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学习和活动的教学情景,引出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知识。②小组互助共同学习。依托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解决某个难题。每个同学都可以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互相交流,使理解更全面。同时学习协作精神和合作技巧。③开放互动式学习。在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宽松学习环境中,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充分交流。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以及试听强化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情景教学。(1)情景教学的理论基础。①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创设某个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进而出现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在教学中激发的学生兴趣和营造的自主学习环境。②认知心理学规律。该规律告诉我们,认识的过程是通过感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式对外界事物和客观现实进行反映和揭示。学生基本上依赖于感觉和感知获取知识,并依靠自我认识和比较,逐步认识事物。因此要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觉、感知和注意,逐渐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表象及内涵。(2)情景教学的主要方法。①生活表现情景。该方法将学生带入生活的某一经典场景,在教师语言描述后,学生将自己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带入该场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实物展现情景。以某件实物为核心,粗略设一背景,形成一整体,以表现某一情景。以此引发学生的联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③图画音乐再现情景。此法与多媒体技术联系密切。应用多媒体技术让课中的一些内容以图画、音乐、视频等方式再次表现出来,使得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④表演体验情景。根据授课内容,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扮演某些课本中的场景。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故事之中。这样,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很自然地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了内心的体验和对知识的理解。

三、案例剖析法的应用

1.案例剖析法的含义。案例剖析法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有组织地和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件中理解掌握理论和原则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能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习也将更加深刻。

2.具体案例方法剖析。小林拾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证和现金,准备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皮包愿以500元相谢。可小林觉得,交还失主再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此案例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讨论:(1)“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法律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2)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则是其行使权利问题。让学生在不同观点中能加深对案例的理解,学习并运用相关理论,从而对课堂内容认识更加深刻。

四、总结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具有现实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等特点,是中职教育中相当重要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紧紧遵循“三贴近”原则的教育新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新方式,结合案例剖析方法,使德育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努力为祖国培养有技术有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淑弘.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0,(26).

篇5

一、树立新的理念

现在的多数教师是计划经济时代培养出的,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已不是过去的“五分加绵羊”,他们阳光,靓丽,敢向权威挑战。头脑的灵活程度绝对超过老师;他们情商高,与他们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讲诚信、如何讲友爱,他们保准说的头头是道,比老师不逞多让,就是做起来不行。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掌握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和发展规律,这样,你才能说到他的心里,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如:我班有个组长,最近经常欺负学生,找他谈话,给他讲同学之间要友好、要团结、要和谐,他就听不进去,甚至觉得比你老师都懂、都明白,你的道理在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次又和另一个组长打了起来,原因是他组没考过另一个组,他说另一组有的同学抄袭,另一组不服,结果打了起来。这时我不转变观念,再和他讲大道理,效果也不一定好。于是,我就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找到他说“你以前经常欺负别的同学,老师仔细想了想,这也是一件好事,这充分说明你想当班干部,有当班干部的愿望,这不很好吗?你没考过人家,就说人家抄还打人,这说明你有不服输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吗?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但不能打人,打人是不能服人的。你想当班干部,学习不好怎么服人,他比你考的好,你应当和他去竞争,变压力为动力,这才是班干部的风范”。他听了我的话之后,深有感触。表示今后一定不再打架,一定带领全组超过他们,给全班同学做个好榜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后来,他真的考上了高中并当上了学生会的主席。

二、改变评价机制

现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各项考试,都是理论考试,根本没有行为能力的考核,造成意义重大的学科,理论与行为脱节。讲的和学的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教学评价只评理论,不评实践,才出现学习好而品德差的学生。我校在思想品德评价上引入了行为评价机制,一是结合学习内容及时进行行为考评,如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之前,我让学生写出你最崇拜的十个人,结果98%的学生都没写自己的父母,写的都是一些他所崇拜的歌星、影星、球星。学习这一单元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家能够听从父母的教诲,能够尊老爱幼、能够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忧愁。二是通过班主任考评、任课教师考评、学生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期末总分中,起到了一定的约束、监督作用。用所学的知识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符合时展的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篇6

1、对着目标彷徨,会让你更加迷茫,对着梦想哀叹,会让希望更加暗淡,要做的是先厚积再薄发,成功之船便会很快到达。

2、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进退才能成功;人生路风雨兼程,真性情不宜放纵;多少坑都要去冲,成长痛并快乐中,不强求才能争锋;平常心事事轻松。

3、人生的经历中总是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伤痛。只有让我们相信自己,友谊才会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让我们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又友谊才会长存。

4、朋友,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丧失了信心,让我们紧握幸运,创造幸福,捕捉财运,等候机遇,你一定会有辉煌的未来,加油努力!

5、人生是否有奇迹,且看自己去努力,前方或许有荆棘,千万不要去躲避,生活一点不容易,前途如何看自己,拼搏才是真实力。

6、相信自己,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只有当你拥有一双自信的眼睛,你的生活才会更有光彩,你的生命才会更有生机。

7、勇于去尝试,才会有奋斗的底气,用行动见证自己的努力,积累出真实的实力,让生活把自己锻炼,去赢得成功的天地。

8、哲人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愿你回味、超越昨天;尽情发挥、把握今天;抓住机会,创造明天。真心祝你昨日无悔、今日顺利、明日如意!

9、人生如花,花开,我们应该欣赏它的美丽,花落,我们应该赞美它的成熟,乐观地生活,我们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每个阶段的美丽!

10、给自己一个每天奋斗的理由,然后向着那个目标前进,不要总是想着结果,只是关心每天收获了什么,让自己与开心相伴,与自信相随,祝你开心!

11、大风卷得风沙起,人生总是要磨砺,前进生命才有意义,懒惰懈怠是天敌,跟刻苦结盟在一起,才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12、人生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有逗句号,困难只是逗号,快乐也不会是句号,若能带着问号走,定有惊喜的感叹号,()朋友,愿你的幸福就像无穷尽的省略号!

13、难关难不难,要看去分辨,其实成功并不远,努力才会梦实现,拼搏才有别样天,事情总是苦后甜,钢铁总是炼后坚。

14、天生一人必有路,顺其自然莫停步,前进路上勤思考,得来全不费工夫,亲爱的朋友,快乐是一种选择,成功也只是一种选择!

15、寻找理想,理想就在追求的路上,前方是否真的光亮,且看勇气壮不壮,面对困难的波浪,只有迎上,才会领略到成长的力量。

16、一个人,就是一个平面镜,你微笑,别人真诚,彼此笑脸相迎,生活也像一面镜,人人都在镜中行,你真诚,常常微笑,肯定事事顺心!

篇7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县小学英语“领雁工程”理论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能够与众多教授、专家、名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理念,聆听他们纯粹流利的英语口语,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近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篇8

关键词:新理念;常规;管理;师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17-01

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近年来取得很大成果,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但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一节老师的‘独唱音乐会’变成‘合唱音乐会’。”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一定要更新自己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和利用工具学习的能力。教育要和学生的幸福、未来、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1、我校根据实际制定并实行了“精细化封闭式”常规管理模式。在这一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学校特制定了中午“每天一小时”的作业时间,这时同样有教师管理,组织学生进教室做作业、预习、复习,不在楼道或操场上打闹,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2、为了更好地加强班级管理,学校实行了“班务讲评”活动。利用每天课间操后的5分钟时间,班主任和班辅导组织班干部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日讲评活动。对上一日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及时反应给教师和本班学生,并及时得到改正。这项活动的好处是“当日事当日毕”,不留后遗症。

3、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组织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兴趣小组”并且制定了《课外兴趣小组实施方案》。每位辅导教师都有教案,活动有记录。此项活动的开展,活跃、丰富、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

4、为了适应本学期推广的“和谐互助”式教学模式,学校又对作息时间做了调整,在下午第二节课后又加了一节自习课,本节课由专人管理,负责预习第二天需要上的课,列出提纲、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为正常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二、抓教学常规检查促发展

我们学校在常规检查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检查促提高,在教学常规六个环节的检查中我们以科任教师自查,科组长组织互查,教务处组织抽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师每学期两次的自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科组长组织的互查能通过检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教务处的抽查能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能力,为校长调控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我们的检查形式多样,有抽查学生作业,有随堂听课,有召开学生座谈会,我们检查目标明确,注重实效,在检查中做到公平、合理,检查也完全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不是挑老师的毛病,教师很乐意接受我们的检查,有利于校园的和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立足于校内交流的师资培训

篇9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力求解决好“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解决“学什么”,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突出了基础性;在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即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它突出了自主性。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

    突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7-9)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课程标准》还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这里,突出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成为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选择的一项重要的取舍原则。

    为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编着者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首先,在编写体例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科书的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存联系把全书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突出了一个学习主题,全书共编写了44课(上、下册各22课)。这样就使全书的总课量大大减少,同时也为活动课的设置(全书共设9课活动课)创造了条件。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有利于改变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了重点,降低了难度。

    其次,每课内容只有2-3个目,并以正文部分(宋体字部分)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正文部分力求写得少而精,精心选择能够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基本史实(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让史实说话”,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旨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只用三个子目讲了三个典型: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而重点又突出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秦王扫六合”一课,突出了“统一”这一主题: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始皇采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制度和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每课正文内容讲得精简,减少抽象的历史理念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这不仅减轻了学习负担,而且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以阅读部分(楷体字),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信息载体多元化。阅读部分往往是正文要点的具体化,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是理解正文要点的必要补充。文献资料专栏选用浅显而简短的、具有典型性的文献材料,既增强了教科书的历史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自由阅读卡则是课文有关物质文明内容的拓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每一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此其一;其二,有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三,由于这些内容不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学生必须识记与掌握,就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弹性,为有潜力的学生扩大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是写给只有十余岁的初中生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历史学家,也不是尽可能多地灌输历史知识,而主要在于利用教科书这个中介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因此,教科书编写中尽量增加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

    二

    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课程革新的必然结果。七年级《中国历史》实验教科书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型转化,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只有实现这一转化,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了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教材的编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作法:

篇10

一、我们要理清教学主体

今天,我们提倡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为主体”代表了一种成熟而先进的思想,因为从学习的角度学生确实是认识的主体。怎样才能真正体现这一主体性呢,或者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价值?我想必须让学生学习,让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不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问题走,而是主动地从教材中生疑、存疑,达到渐悟。并能放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探究出新知,所以语文课要让老师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读书,让他们用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灵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老师的讲授所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全在引导、点拨、解疑。

但是返回头来,我们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却不得不补充一点:未必所有的课堂都应放手交给学生。有些难以理解的艰深的文章和诗文却必须要回归到教师的教,因为那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实在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其实应更多地遵循学习的规律,所谓“文无定法”,其实“教也应无定法”,主要还是看怎样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人生的认识。

二、我们应重知识,又重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中,知识与能力是教学要达到的一维目标,对这一点,我们认为,确实很切合实际。丰富知识的储备,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而能力也才是学习进而积累知识所要达到的更高一层的目标。但是怎样提高能力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况且,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们多强调的是能力,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比如,对于词性、语法、写作方法、大家都讳莫若深,避而不说,以免落入传统教学的桎梏。可是试问,没有字词句的积累,没有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知识,那能力又从何谈起呢?无怪乎对学生谈到语法知识,他们要大呼自己是“法”盲呢!所以由此看来,最基本的知识还得俯首去教、去学、去落实,而基本的技能也必须要教给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有了驾轻就熟的方法,才能真正变成能力。

三、过程需要体验,方法也得传授

现代教学目标中,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学生要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去认识,再体验。这确实体现了学生应自主地去学习这一理念,而没有单纯地指向某一死板的知识或技能。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样做我们得益的同时,又不得不提出了一个质疑,有了这个过程,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吗?

现代课改中强调的是学生如何自主、合作、探究、自行体验与学习,强调老师只需导,只需点拨,这确实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硬灌的不良作法,但是这样学生是否真能拨开重雾,获得真知,确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也许对于见多识广、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这种方法真的是因材施教。可是对大多是学生来说,他们毕竟有生活环境的局限,年龄的局限,在加上“书林无边,学海浩瀚”,就这样放手让学生悟,对他们来说真的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教确实不得一棍子打倒,而一定的方法技能也应该教给学生。因为那也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既然能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为什么要让他们像无头的苍蝇四处乱撞,不知出路在何方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应体现语文的本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确实是整个教育的共同目标,作为人文学科,注重人性化教育,让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无可厚非,应该也是现代教育新理念下语文人文价值的体现,让学生从书本走出来,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因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就是“人学”,通过文本了解生活、社会、人生,正是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由此体现了人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磨难教育 健康心理 良好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愿望,再加之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宠爱,他们衣食无忧,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旦“愁”上心头,个别学生无所适从:无助、情绪低落、发脾气、离家出走,甚至丧失理智,经不起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有的则养成专横跋扈、唯我独尊的性格,这些都是家庭、学校、社会难以接受的现实,因此在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实施心理教育,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磨难教育,以增强其意志品质,培养其战胜挫折困难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和社会的“阴暗面”

正如吴玉章所说“特别要舍得让他到艰苦环境中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教师要安排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和锻炼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绩的来之不易,甚至可以人为设置障碍,让他们品尝失败的苦果,以激发其上进心。

二、实施心理教育,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教师在情感上要淡化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界限,热爱学困生、相信学困生、尊重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鼓励、表扬,做到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改优先、辅导优先、力争让沙漠变成绿洲,让春风荡漾在每学生的心房。教师要做到:爱学困生是教师最高德性,教育学困生是教师最大的职责,教育好学困生是教师工作最理想的境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理。

三、实施心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篇12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

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二,注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物理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 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

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篇13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教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态度认真、治学严谨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如《讲解扇形统计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景的,同学们,哪种球类运动你最喜欢?请体育委员统计一下,你能根据统计的数据画出统计图吗?这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代数式的值》一节是这样引入的,搭1条小鱼用8根火柴棒,搭2条小鱼用14根火柴棒,搭3条小鱼用20根火柴棒……每多搭1条小鱼增加6根火柴棒,搭N条小鱼用多少根火柴棒?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如讲解《可能性》这一节时,可以通过抛硬币、掷骰子、摸球等游戏,让学生经历试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做出预测的全过程。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动手实践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

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例如,问题1: 5个相连的正方形可以指出组成各种不同的图形,请将这图形尽可能的多的画出来。问题2:把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以后还剩几个面?

问题出现以后,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动了起来,有的学生用正方形在拼、有的在画、还有的在截。答案一一的讨论出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根据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予以创设情景,适时渗透、点拨,动手操作,研究探索,并经常应用,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领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沈阳出版社,2000,(1).

篇14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真诚的爱。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