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的基本任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对工程统计的理解
工程统计主要是把建筑工程项目当做参考对象,主要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数量方面的数据进行的总结,大体上运用收集-编程-报表-整理-分析的过程,主要针对建筑工程中各种数量的分析。工程统计的宗旨是保证工程进程中内外部的相关数量、建筑进度、安全系数、成本用量、以及质量检测。通过对建筑工程的系统监督,系统调查,统计分析,以便为以后的工程实施作进一步的有规律的总结。
二、工程统计的基本任务和存在必要性
(一)基本任务
工程统计的基本任务主要针对的是工程施工情况,为了能够准确的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调查,综合分析,领导必须提供有效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将工程系统的具体信息,咨询结果,以及准确度真实的反馈给统计人员,以确保工程统计人员可以准确地、及时以及如实的做好统计记录,是统计的管理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二)存在必要性
目前,各大单位对统计的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统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数据收集到整理到分析的调查研究的统计过程。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工程统计就有了它本身存在的必然性,有了工程统计这样的必要统计系统,可以及时快捷的对建筑施工的实地进行考察,针对不同的施工地点进行大体了解后,可以方便地进行实况工程建筑,对施工成本的预算、管理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进程的安排、以及工程统计指标的细分化都做了提前准备。工程统计的主要信息公开以后,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预算,人员调动,设备应用都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工程统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传统的工程统计中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它们分别是对项目的统筹和施工过程的统计。由于工程统计中,它的影响面并不是单一的,因此在工程统计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下面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建筑工程统计中常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工程项目的系统工程看似简单,实则相当复杂,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从人员的安全性、设备的能动性、物资材料的使用性、到资金运用的周转性等各个方面的事情,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鉴于在施工中存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事情,这往往是造成建筑工程项目主管盲目的使用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主要原因。项目领导只重视资金成本、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的调配却忽视了对日常工程统计的预算,结果造成日报表编程的错误,甚至是丢失。所以工程主管应该积极积累工程统计平时的相关资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统计累加。
另一方面,统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工程统计不重视,或者对工程统计中的指标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在工程统计的指标算法上存在误差。另外,工程统计的事务看着容易,做着难,多而繁琐,因此,某些工程统计的操作者存在拿轻躲重的心理,不认真,不负责的去盲目的做着统计工作,事情不但没有效果,反倒增加了负担。之后对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认识到是错误的,因错误而给工程带来的损失丝毫没有察觉。
最后,工程统计系统本身存在指标隐患,工程统计途径受阻,也是导致工程统计出现指标系数不靠谱的重要原因。
四、就工程统计出现的问题推出的解决方案
A.提高统计人员和领导的职业素质。工程统计在工程项目里最直接接手的就是统计员,统计员素质的高低,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道德的高低,以及是否恪尽职守对工程统计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方面,必须加大对专业统计员的培训,坚强对统计员的监督,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施工实地,统计员要进行实地跟踪采访,对施工过程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做好统计记录。另外,领导对工程统计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认识,不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尽量对统计员工多做些培训,以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无误性;
B.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了解决工程统计中的问题,必须要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工程统计工作进行制约,领导必须切合实际情况,对施工重地进行规章约束,切不可口头说说而已,应采取实际行动,对建筑施工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质量检测,表格记录,并对出现的问题做好笔录,用制度规定错误,用章程规范行为。用科学的规章制度对工程统计进行每个细节的测评,以确保工程统计在制度上得到完善。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工作;运用
前言
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由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在社会化数据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呈现出大量的在线文本、流媒体数据。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有效挖掘与分析,信息的价值在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及商务活动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重视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并切实促进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将有效的提高统计调查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统计以及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职能和作用
统计学是用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组概念、原则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也对统计的基本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即,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而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信息职能, 能给予管理和决策提供大量的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利用已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建议和对策方案;监督职能,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运行状态,并对其实行全面、统的检查、监督和预警,以促使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由此可见,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2.大数据在统计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不断向着复杂化、大量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实践工作中,为了有效的促进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解决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问题,综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非常关键。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实现统计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是我们继续要解决的问题:
2.1完善并不断改进统计方法
一方面,今后应当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争取实现统计数据的全覆盖,从而保证统计数据能够将当地的经济新形态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 还应当不断完善并改进统计方法,善于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并建立统一的GDP核算制度,从而客观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此外,统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计算机等网络技术,通过熟练的业务知识和网络来建立安全可靠的统计信息网站,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也有利于数据的保存和计算,从而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统计工作方面, 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不但是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这一策略,规范统计工作的相关问题,有效地总结政府部门在数据采集、分析及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工作发展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获得发展。其次, 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的影响,也是政府部门及时制定有关数据管理方案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重视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分析非常的重要。
2.3建立`活机动的统计工作机制
大数据可以使统计分析不断微观化。通过统计手段分析事物运行情况时,有时需要在多维度、多层面分析其变化趋势,甚至专题研究与另一事物的相关关系,应用大数据方法,可以灵活采用不同分析方式。需进行精准分析和监测的,可延续传统统计工作模式。先建立模型,再研究确定统计指标,然后选择数据样本对统计指标建立的模型进行测试,以确保统计指标有效反应统计调查情况。仅关注大致发展或变化趋势的,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势,不关注数据分析的精准性,仅关注当一事件发生的同时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预先进行模型分析和设立统计指标。
2.4完善标准体系和法规,加强数据监管
大数据应用对统计工作是创新,需要尽快完善数据管理标准法规体系,使大数据统计管理有法可依。政府应对各类数据的产权归属保护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建立明确法律法规,确保合法使用数据。政府应设立专门数据监管机构,统一标准对资源进行整合,维护信息安全。同时,我们在大力发展大数据新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新技术与法律法规相结合,例如,如何保护部门、个人的隐私问题,从而对大数据下的统计服务工作进行最大的保护,实现大数据下政府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此外,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统计工作的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成为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探究问题。结合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积极探究解决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挑战的有效对策,是统计部门工作取得成就的关键,对于社会工作及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苗志芹.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08).
[2] 林青.大数据时代完善信息化统计工作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4,(26).
[3] 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02).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1)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笛卡尔曾说:“只有两种方法使人们获得真正的知识,清晰的直觉和必要的推理”。我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多着重于数学推理,而对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清晰直觉”的培养重视不够。应注意锻练学生对图像和数值的敏感性,增强其直覚猜测和判断能力。课程的开篇就从图形直观入手:绪论及多元统计图形的表示(对应教材中的第13章,下同)――绪论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参考书、应用等。多元统计图形:多维变量在二维平面上用图形表达,例如折线图、轮廓图、脸谱图、雷达图、星座图。多元正态分布(第1章):本章的介绍注重一元正态和多元正态的对比,强调“温故而知新”。统计距离之马氏距离(第1章):1936年印度统计研究所所长马哈拉诺比斯(P.C.Mahalanobis)提出。介绍欧式距离、闵氏距离、相似系数等多种距离的优缺点,使学生树立起“统计上的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的思想。多元分布数字特征及估计(第1章):对二次型的期望重点介绍,因为后面做参数估计、检验的抽样分布很多都是二次型。多元三大抽样分布(第1章)及在估计和检验中的应用(第2章简介)。专题讲座:相关性度量,取材自著名统计学家张尧庭的讲座“传统统计学有两大基本任务:研究数据变异和相关”。本节介绍相关性度量的依据,分别从不变性、阿达玛不等式、判别信息量三个角度,介绍回归方程的本质,介绍近代统计学的重要概念:熵、信息量等。主成分分析(第5章):由于后面的方法(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会用到该方法,所以方法的学习从主成分分析开始。因子分析(第5章):主要用于降维、评价、排名、聚类等。起源于20世纪初KarlPearson和Charles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第8章):多维变量和多维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对应分析(第7章):定性数据相关性的研究。聚类分析(第3章):物以类聚,包括系统聚类、快速聚类、模糊聚类、最优分割法等。判别分析(第8章):对有训练样品的数据进行判别归类,包括逐步判别、费歇尔判别、距离判别、贝叶斯判别等。定型数据的建模分析(第9章):定性数据的研究也称为“离散多元分析”,相对于定量数据研究有专门的研究方法。路径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简介(第10、11章):是近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域研究潜变量的主要统计方法,成功运用在“顾客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
2介绍并提供材料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进行,陆续介绍相关的资料。以2010年度授课提供的资料为例。①人大经济论坛,此论坛资料丰富,有很多案例分析的数据资源。②《女士品茶》统计科普书籍,该书生动有趣,可作案头书。③《北美一流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了解到很多同学想出国深造,所以提供该研究报告。④2010国内统计学热点研究问题,以此了解统计研究热点问题。⑤《离散多元分析-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定性数据分析的理论,以此做相关课程介绍。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0境外讲学课表,从中可以了解统计学热门研究领域。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风险实证研究》,培养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和资料查询。该论文里面用到了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逻辑斯蒂回归等统计方法。
3作业的布置及相关培养
在大学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选课人数分成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留大作业,鼓励大家查找资料、编程、实证分析,处理实际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见表1)。
4结语
【关键词】体育专业;学生信息;信息管理系统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各种体育院校的文件、文献资料、学生管理方法等。了解相关的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特点,把握住关于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特点及在制作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只有了解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的现状才能制作出适应其发展的平台。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管理层的调查问卷以及当面的会谈,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特点,领导层想去了解学生以及老师的各方面的内容。
3、软件编制法:
根据软件工程学中系统软件的开发步骤,运用Visual Basic语言设计开发该系统。并使用windowsXP作为操作系统与Access 2010作为数据库系统。
二、功能需求分析
1、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分为:
把总任务分解成许多基本的、具体的任务。这个具体任务合理地组织起来构成总任务。这称为总体设计(architec—rural design),又称为概要设计(prelimi-nary),其基本任务是:
(1)将系统划分成模块;
(2)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3)决定模块的调用关系;
(4)决定模块的界面,即模块间信息的传递。
总体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系统的质量及一些整体特性基本上是这一步决定的。系统越大,对总体设计的影响越大。
2、数据库主要任务
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院中的学生、学生中的高水平运动员等相关信息的统一管理。以此目的出发,系统应能完成学生、运动员相关信息的存储、查询、修改等基本功能。根据上述要求,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主要的任务有:
(1)学生的档案信息输入,查询,修改:
(2)运动员的信息输入,查询,修改;
(3)运动员比赛信息的输入,查询与修改:
(4)各个综合性信息的报表打印;
(5)用户登录权限的管理。
3、数据库模块结构设计
该信息管理系统共分为4个模块: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学习与训练成绩信息管理模块、科研信息管理模块,比赛信息管理模块。
三、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因此,数据库设计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效率。
著名的新奥尔方法将数据库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设计,每个阶段可划分为不同的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1、系统登陆界面演示及其主要代码实现
由于本系统主要是为了给院领导、教练员和老师使用,所以要对登陆者进行身份确定,只有拥有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本系统。
其主要结构逻辑如下:
首先判断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的位数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就给出提示。然后判断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在数据库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可以进入到系统主菜单,否则就会提示用户重新输入。
2、学生档案查询
通过学生学号的输入,能够实现学生档案信息的查询,增加了查看到效率,并且可以预览报表并能打印相关学生的档案信息。有利于院领导,教练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更加的方便,便捷,注重了效率,使学院迈上一个更高的层面。
四、结论与建议
本体育学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经历了前期的系统可行性调查,中期的系统数据库和界面设计,后期的代码编写,功能模块的实现三个阶段,归纳起来,本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如下作用和特点:
1、可以更加安全、高效的存储人员的信息,实现学生信息查询、比赛、训练的信息化管理;
2、统计并自动分析运动员的各项生理和技术指标,比如,训练数据曲线图的自动生成,个人运动技术统计等;
3、查找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可以检索有条件信息;
4、系统界面美观可操作性强,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只需一名信息录入员;
由于本人能力与时间有限,只开发了单机版本供教练员、教师和领导使用,不方便运动员们查询。本系统还在继续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开发网络版,组成局域网,不仅方便内部人员使用,还可以与上下级组织连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该系统中对训练和科研数据的变化分析仅以线图形式显示了变化,如果有可能的话,将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做出类似股票分析软件的分析模块。
能源统计的方法及步骤
能源统计是要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清晰的体现出能源运用的流向和流程,系统化的分析与统计能源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能源在企业流向的特点及过程,可将其分为最终使用、输送分配、加工转换以及购入贮存等相关步骤,且根据企业能源系统来细化明确能源统计的范畴。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能源使用的具体情况,对有关能源统计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对数据整理、计算、编排及汇总,使能源统计更加档案化、系统化,并记录到能源统计台账中,同时大力开展统计网络化管理。进行能源统计的步骤有:(1)能源原始数据进行统计记录。利用记录单据、卡片及表格等方式,对能源活动过程及实现的成果的原始数据进行记录。比如:统计并记录下能源购进的成本费用,能源领用、消耗等信息,填领料单、退料单等能够反映出能源库存信息记录的单据,对能源库存进行定期结存和定期盘点,准确的掌握企业能源库存方面的确切数据记录。(2)实施能源统计台账。企业依据相关的能源管理工作、分析工作,填制并上报相关能源统计报表,核算、编制出能源使用的积累及汇总资料账簿。能源统计的台账编制分为以下类型:其一是,统计报表台账。是指把能源原始记录转化为统计报表形式进行编制的一种过渡式台账,通常以汇总报表的属性和形式反映;其二是,能源管理台账。是指依照企业业务进行能源核算、统计,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方面的需求,构建的关于生产能耗方面的台帐。比如:企业节能台账、企业能源消耗台账等;其三是,专项指标台账。是指针对企业的某个特定能源活动而专门设置的台账,比如:产品单品消耗台帐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具体分析、研究与历史资料台账相关内容。依据企业能源经济活动的需求,收集、整理、运算相关信息资料,使其能够集中体现在台账上,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具体问题,利于企业对能源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和发现问题并解决相关不足。
能源统计在企业能源管理中作用
强化企业能源统计工作的实施与分析,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统计记录和能源利用状况的分析制度,充分发挥出能源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能源统计工作人员应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深入生产作业区和主要能源消耗部门,实施调查、研究,掌握生产环节中的能耗情况、单一产品的能耗情况以及生产中能源的具体利用情况等,运用统计学分析法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能源统计数据具体应用到统计图形当中,如曲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能够形象且直观地反映出企业能源系统及消耗情况的图表,便于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具体分析,研究出能源消耗量上升或降低的原因、能源资源供求或消耗量变动情况、消耗使用能源能获取的经济效益等。研究并反映出能源经济在企业中体现出的情况和问题,找出并解决企业在生产和能源利用、消耗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薄弱环节,采用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机器设备,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和成本、增加能源节约潜力及采取最有效的节能措施等。能源统计在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企业的能源管理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企业领导者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进而提升了能源统计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质量。
1、
本职位在分管局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主持本科全面工作,协调各方关系,处理科室重要事务。
2.负责拟定和审核本科各项工作计划、工作方案,安排工作任务,做好工作总结。
3.审批签发文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4.综合中小学情况,审定学位、招生范围、学校规模和招生计划,指导初中、小学招生工作和学籍管理工作。
5.组织中小学校长学习政治和业务理论,提高校长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指导、监督、检查各校的管理工作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情况;规范其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各项工作;
6.组织、协调完成科室重大调研课题,为领导的决策出谋献策;解决中小学办学难题,处理重要的投诉。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
本职位在科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负责全区中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拟定教育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各中学贯彻执行。对中学中层干部进行指导培训,总结推广学校办学经验。
2.对全区中学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常规等情况进行视导检查,及时纠正学校的违规现象和行为,处理与中学有关的来信来访和投诉。
3.具体组织协调中学招生工作,初拟中学招生计划、划分招生范围,协同学籍管理员做好中学学籍管理工作。
4.组织协调中学的考试考务和初、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报名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3、
本职位人员在科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负责全区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拟定教育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各小学贯彻执行。对小学中层干部进行指导培训,总结推广学校办学经验。
2.负责对全区小学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常规等情况进行视导检查,及时纠正学校的违规现象和行为,处理与小学有关的来信来访和投诉。
3.负责初拟小学招生计划、划分招生范围,具体组织协调小学招生工作,协同学籍管理员做好小学学籍管理工作。
4.负责指导全区中小学少先队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4、
本职位人员在科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负责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综合管理,总结推广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处理有关德育工作的投诉。
2、做好中学德育考核工作,审批对全区中小学学生的重大奖惩决定。
3.协调、联系全区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全区公办学校的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处理有关安全工作的投诉和事故,协调、配合有关部门的其他安全工作。
4.协助做好中小学招生、考试考务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
本职位人员在科长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负责全区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根据学籍管理的政策、法规,结合我区具体情况,拟定学籍管理的实施细则,并组织落实。负责办理日常转学、插班、休学等手续及初中毕业证验印,定期下校考核指导学籍管理工作。
2.负责本科室内务管理工作。包括科室印章的管理和使用、科室工作资料的整理和归档,科室文稿的打印等。
关键词:统计工作 特点 重要性 情况 问题 措施
统计工作是统计的实践活动,是对确定统计的任务或目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信息的提供与开发过程的总称。单位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单位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制定发展规划并实行统计监督。
一、统计工作的特点
(一)数量性
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包括数量的多少、现象
之间的数量关系、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二)总体性
统计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研究大量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这就
是说,统计学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三)客观性
统计数据是客观事物量的反映,表示客观现象总体实际已经达到的水平和程度。维护统计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是统计的基本传统。
(四)具体性
统计数据不是抽象的数字,它是现象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数量。正因为具体性,所以统计的数据必须准确,公布和使用的资料要注明来源;统计数据应有计量单位或表现形式。
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工作是单位实施科学化管理、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按照统计规则,定期统计各方面数据,对一些突出问题作深入调查,科学的分析和汇总统计数据,编写科学的分析报告,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进单位科学化管理。
三、基层单位统计情况
作为水利基层单位,我局统计工作按照统计报表报送时间划分,包括:统计季报、统计年报;按照统计报表统计的内容划分,包括:工作人员统计、人才统计、劳资统计、教育统计、岗位统计及其他专项统计。我局统计季报工作在每年的3月、6月、9月的25日前完成,统计年报工作在第二年的1月份完成,根据统计内容分别报送鹿泉区统计局、水利部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在长期的统计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统计资料搜集、统计数据可靠性上都有了大幅提高,统计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一)加强学习,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是组织统计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 “党史”、“”、“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及讲话等学习活动,增强了统计人员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了统计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统计人员认真学习《统计法》、劳动工资报表制度等统计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统计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统计业务水平。三是统计人员自觉加强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计算机知识培训和应用能力的考试辅导,平时经常登陆有关统计信息网,及时了解统计的最新报表规范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深入调研,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
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我局统计工作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工作做起,经常深入相关部门,咨询有关人员,对统计周期内职工变动、工资调整、职务职称、技术等级等变化情况及时登记并归纳总结,及时掌握每一个统计指标的变动情况,日清月结,形成第一手资料,确保了各项统计报表数据真实准确。
(三)及时准确完成了全年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
统计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上级各部门的报表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为了确保报表及时准确,统计人员坚持把各类报表的时限要求牢记于心,在工作中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不等不靠,主动工作,本期报表坚持提前做出,提前上报。对于统计任务相对集中,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时候,自觉加班加点,保证了各类统计任务的按时提前完成。
(四)认真开展统计资料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是上级掌握基层单位从业状况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制定有关就业政策和劳动工资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局的统计分析报告,力求做到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在全面分析统计报表反映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其中反映的重点问题,重点做好分析总结,并向上级反馈。同时注重统计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少列数字,多反映情况和问题,特别是重视反映统计数字后面隐含的水利行业可能普遍存在的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意见,使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不断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
因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要求统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而在实际工作中,偶尔会出现前后数据核对不上,或者综合数据校验不正确,这都表明数据搜集或整理、计算过程中存在错误,这些都会影响数据的参考价值。
(二)统计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统计工作的意义就体现在为管理层提供管理决策依据。而作为一个单位真正能将统计结果充分运用起来的却少之又少,往往只是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安排,按照要求和上报时效准时上报,材料报完,统计工作也随之结束。
五、改进措施
(一)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宣传和培训,使领导层充分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统计工作研究小组,充分分析利用统计结果,为单位科学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
加强统计人员培训,保证统计材料及数据在搜集过程中真实、准确,科学整理、计算和汇总分析,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准确性。
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新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为统计学科和统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显示出统计对科学研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过去几年,一方面是统计学专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非统计专业开设统计课程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全国大约40%的高校学生学习统计相关课程。现在全国高校在校生已经超过了2000万,以40%推算,大约有800万在校大学生学习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课程,而我们统计本科专业每年仅有1万多毕业生,硕士生每年2000多人,博士生几百人。统计专业的学生与非统计专业但学习统计课程的学生相比,仅仅是数百分之一。因此,我们不但要全力以赴地培养好统计专业的人才,还要重视、研究其他专业的统计教育与教学,将这两类学生都培养好,才算完成好统计学科和统计教育的基本任务。不管什么层次的统计课程,在教学中都要突出统计的本质,即统计最初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现在,统计学必须重新回到它针对实际问题而与数据打交道,并且创造有关理论的传统。为了表述准确,本文界定所讨论的“统计教学”是针对统计专业的应用统计学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公共课等等课程,而不包括那些对统计方法中间的数学内容进行局部演绎一类的既不涉及数据又不涉及结果解释的内容,比如数理统计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些应该是数学或作为数学分支之一的概率论的研究内容。实际上,对于数理统计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面临应用的问题。因为,任何统计方法的发展、任何模型的建立都有其应用背景。由于中国统计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数学的一部分,过去以及现在的很多统计教材和统计教学都有浓厚的数学味道,这使得目前我国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或误区。本文通过对统计、数学与科学研究关系的总结,探寻我国统计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统计学这一学科的本质出发,明确我国统计学教学中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加强统计教学建设的思考和建议,为我国统计学教学改革和统计学高等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统计、数学及科学研究
数学是以公理系统为基础,以演绎为基本思想方法的逻辑体系。数学(至少纯粹数学)是封闭的、完美的理想世界,不同于真实世界。它属于少数可以和世界具体事物无关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在大前提下(公理系统之下),只要逻辑正确,不会犯错误,最多没有结果。对于结果的正确和错误,不会有争论(最多是争论该结果的意义有多大)。数学的研究可以完全脱离实际,不必要一定和具体的现实世界挂钩。因而,国外一般认为数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面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和数学不同,统计是一门科学,是以实际事物为对象的。按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统计是“收集、分析、展示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类似于物理学等其他科学,是以现实世界待解决的问题为目标的。所谓科学研究的方法,就是观测世界或进行试验得到数据,提出可以解释这些观测的假说或理论,试图尽可能地接近现实世界的规律,当出现理论或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数据)时,就有可能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或者代之以新理论。所以,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是描述现实世界的科学研究,是为各领域服务的。总结信息时会形成模型(假说/理论),统计需要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近似现实世界。但任何数学模型都不可能精确地描述现实世界或自然,也无法证明任何模型是正确的,正如没有科学理论(假说)能够等于真理一样。我们只能够说,在某些可能有争议的准则之下,某些模型比另外一些要更合适一些。和确定性的数学不同,统计的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数学是不能证伪的,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统计科学才得以发展。
三、统计教学中的问题
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师多数是数学出身,很多人缺乏数据分析的经验,往往把以归纳为主的统计当成以演绎为主的数学,这对于不同背景的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统计教学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现象:
1.很多人认为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我们认为,如果脱离统计的应用背景而把统计作为纯粹数学的一部分,那么,统计学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在于,第一,统计学的方法都是在应用的推动下产生的,如果没有应用,它们不会出现。其次,如果以应用为目的而产生的统计方法不能满足应用的要求,再漂亮的数学表达也不能保证其存在,脱离应用背景的统计方法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三,统计中的数学本身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贝叶斯统计可能被认为是例外),其中有大量的人为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这是不符合纯粹数学的本质的。因此,到底统计是不是数学,我们没有必要进行争论。在不同的定义和前提下,可能有各种结论;但统计为应用服务的本质,是没有争论的。而统计的基础是实际领域产生的数据,也是被广泛接受的统计定义所确定的。评价统计方法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该方法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2.过于重视数学公式和推导,轻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由于统计发展历史中的数学背景,20世纪中期基本定型的数理统计教材充满了数学味极强的定义、引理、定理、推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纯粹数学推导和证明。但是,和确定性的数学不同,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是描述现实世界的,统计的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数学是不能证伪的,而统计科学和其他科学的理论一样,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在不断证伪的过程中,统计科学才得以发展。因此,这样的统计教材往往对于背后的基于数据的统计思想介绍得不很充分,也不强调这些充满假定的数学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简化。几乎没有人告诉学生,所有统计教材中对数据(或其总体)的数学假定都是无法用数据验证的。大多数教材仅仅指出这些模型在什么假定下可用,而很少指出违背这些假定的后果。
3.虽然强调应用,但是忽略统计方法的软件使用。很多统计教材的所谓应用,往往就是给出几个例子,而且这些例子很多时候并没有说明如何根据软件操作得到,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实际数据恐惧而束手无策。虽然可以通过软件操作手册掌握软件的使用,但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专门按照手册式的软件书学习软件是事倍功半,因为这些操作手册往往过于强调操作过程和技巧,忽视对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的解释,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读统计分析结果,从而面对一堆输出而束手无策。
四、统计教学的思考
(一)应该教什么?
统计是数据的科学。但是目前的统计教学中有很强的数学烙印。由于很多基本上由数学老师教授的数理统计课程是完全按照纯粹数学的模式设计的,把统计当成数学来教,对于背后的基于数据的统计思想介绍得不很充分,也不强调这些充满假定的数学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程度的简化。几乎没有人告诉学生,所有统计教科书中对数据(或其总体)的数学假定都是无法用数据验证的。所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希望找不到否定这些假定的证据而已。就像我们只能说用已知手段没有发现航天飞机有问题,而永远不能证明它没有问题一样。因此,大多数教科书仅仅指出这些模型在什么假定下可用,而很少指出违背这些假定的后果。统计教科书往往在给出统计方法结论的同时,不指出根据这些结论作出决策的风险,也很少强调统计学家不能替代实际领域专家做决策的原则。数学化的统计教科书极少提到统计应用中一系列决策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人们可能会说,在某些假定条件下,某某统计结果很漂亮或者很精确。但是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假定对实际世界的偏离可能使得这些貌似漂亮的结果毫无意义。
(二)教学中的统计思维
对于物理课的讲授,需要直观教学。统计课的讲授也是一样,需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或图形的直观感受。由于统计与数学的不同,要突出统计思维的训练,统计教学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不需要数学公式一样可以熟练掌握统计方法。在课堂上不一定讲数学推导,对统计概念的充分理解也可以不需要数学公式。当然,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数学推导可能有助于理解方法本身。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需要的是如何使用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方法的理解,就需要与实例相结合的直观印象。实际上,对于数学背景的学生也需要直观的理解。因为,如果无法讲出直观意义,即使在黑板上演示的数学推导的手法再熟练,也可能不完全理解在数学后面的直观意义。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强调应用、尝试去概念化教学。以大量实际数据运用为基础,在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介绍统计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哪种统计方法适合于面对哪种实际问题,突出统计应用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学生能深入领会统计思维和应用价值。现在已有很多统计教材对此进行了探索,代表性的教材有吴喜之的《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第三版)》[2]、袁卫和刘超的《统计学:思想、方法与应用》[3]。其次,统计教学的内容与时俱进。比如,假设检验着重介绍基本原理、两类错误和P值,而不再花很多精力讨论经典方法的步骤,如事先确定α值,确定临界值等。因为P值的计算越来越方便(计算机所有程序全部给出P值),只要用P值与要检验的α值比较即可做出检验决策。而且教师要多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将统计方法应用在这些对象的描述上。比如,微博(MicroBlog)是目前很流行的交流平台,微博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在讲授统计图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对国内几大微博平台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如,针对按照用户浏览时间和活跃用户数分别计算这几大平台的市场份额,用饼图或条形图展现计算结果。将学生经常使用或熟悉的事物作为统计教学的对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方法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关注新鲜事物的热情和学习应用的动力。
(三)公共课教学
对非统计专业(是统计学以外其他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法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生讲统计,主要是普及统计知识,而不是强调理论深度,应该让他们有尽可能广泛的统计方法的知识。因此,对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不应要求做数学推导,要尽量回避方法的证明和过程的推导。即使有,也仅仅是为了理解概念,而不是记住推导本身。非统计专业学生需要的是熟悉各种不同的数据以及对于各种不同特点的数据的处理方法,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应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的数量分析,特别是和计算机相结合,让他们理解方法的直观意义,理解和解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非统计专业教材所使用的应用统计教材,应该强调的是应用背景、条件、统计思想和科学解释等。
(四)和各学科交叉
统计是围绕数据转的,任何处理数据的理论或方法都应该引起统计学家和统计教学的关注。但是,统计学家容易自我封闭,把统计学科定义为他们自己熟悉的狭窄范围,比如必需有总体、概率、分布等术语或概念者才是统计。封闭会导致统计失去大量有价值的领域和人才,目前有广阔市场的数据挖掘的一些方法,就是搞计算机的人和少数年轻统计学家发展的。统计不为实际服务,是没有出路的。
(五)统计要和软件密切结合
采用计算机化教学、突出统计软件的使用是统计教学的趋势。计算机的使用是学会统计的必要条件。统计离不开计算机,讲应用统计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对计算机处理数据得心应手,而且要让学生也通过计算机实践来掌握统计方法。对统计软件(比如SPSS、R)的学习应该主要是在使用中学,专门按照手册式的软件书学习软件是事倍功半。只有在需要时学,才能够尽快地学会。其实这对于任何学科的非基础课课程都适用。在大学三四年级的统计方法课程,比如多元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等课程中都要求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会比专修一两门专门的软件课程要有效得多。不会计算机,是不可能学会、更不可能理解现代统计的。但是教师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在应用软件分析数据时,要明确自己的目的,不要在得到一堆毫无意义的“垃圾”之后还沾沾自喜。五、教学体会和建议了解尽可能多的统计实践的前沿有助于对初等内容的充分理解,也有助于认识原先一些“权威”课本的片面、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因此,面对当今统计的发展相当迅速的情况,高校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紧跟统计的最新发展,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和数据及应用有关的模型和方法。只有对统计实践的最新进展予以了解才有可能理解目前教学的意义,才可能充实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概率统计;统计意识;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80-02
概率统计是应用数学中比较重要和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概率统计一直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也一直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的基本内容之一,该课程对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培养和应用数学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统计意识的作用、强调统计方法等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对统计意识的认识
统计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行为的主动性或自觉性。当遇到问题时能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这样便具有了统计意识。统计意识是统计活动的起点,是统计教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我们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认识随机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意识到对随机现象的统计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教学中可以举出大量的随机现象的例子,例如某网站一昼夜的点击次数,某保险公司一年内的索赔金额,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分析和处理众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统计规律的关注程度。(2)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随机现象的各种形式进行数据化处理,例如,在讲到“随机变量”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随时从网络、杂志、电视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随机数据信息,让学生理解随机数据的重要性,从而看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是通过随机数据反映出来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一组随机数,从这组随机数的不同取值说明随机变量的随机性。(3)培养学生从统计角度思考随机现象中的各种问题,可以从身边的各种现象谈起,如心血管病是否与职业有关,人的一生是否会遇到强震,等等。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看到统计思维的合理性,从而产生对统计的兴趣,形成统计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作用
统计的出发点是收集数据,然后再科学的分析数据和整理数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了如下定义:“统计学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与艺术”。这就是说,统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艺术,要求从数据中挖掘出新的信息,而不是死记硬套现有的公式和定理。为了突出收集和分析数据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展现给学生一系列的实际数据,比如一批电灯泡的寿命、某年级外语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对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意识到统计是从数据出发的,先有数据,然后才有公式和定理。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实际意义,弄清楚这些数据的分布规律和性质是统计的基本任务。(2)强调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是统计中的重要问题,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例作抽样试验,比如从同一种型号的汽车中随机抽取5辆,测量每公里的耗油量;观察吞某类药物的病人的反应情况;调查部分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等等。(3)分析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分析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取数据中关于总体的信息。通过构造各种不同的统计量,对所研究的总体进行推断,达到从部分认识全体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数据的结构、统计量的分布作动画演示,比如数据频率直方图、经验分布函数曲线、样本均值分布直方图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分析数据的兴趣。
三、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概率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方法别具一格,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现代统计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既能加深对于概率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比如统计学生中同生日的人数,随着统计人数的增加,至少有两人同生日这一事件的频率会接近于1,然后将这一结果与理论概率进行比较;统计吸烟与非吸烟人群中患肺癌的比例,检验吸烟与患肺癌是否存在某种依赖关系;观测一天中某人手机的呼唤次数,然后与泊松分布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统计某年级的外语考试成绩,根据数据进行正态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等等。(2)结合实例突出统计中的基本方法,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依据,结合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估计湖中鱼的条数,使学生了解矩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原理和步骤;通过检验自动包装机工作是否正常,使学生掌握假设检验的方法步骤。(3)结合实例系统介绍统计中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从统计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
“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是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从统计的观点来看,“随机”并非完全“偶然”,其中蕴含内在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对随机现象经过大量观察后得到的某种统计规律。随机事件的概率、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数字特征等只是这种统计规律在数量上的某种刻画。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先讲概率后讲统计,在讲概率时可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进行概率论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对概率论中基本概念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学生学习起来不容易出现概率和统计前后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整门课程首尾呼应,贯穿一体,具体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从统计的观点出发讲清楚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概念。(2)从统计的观点出发理解概率论中几个最基本的定理。比如从数据的分散程度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的含义;由频率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看大数定律的意义;从大量数据的叠加的波动性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含义;等等。(3)从统计数据出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概率论的教学。比如通过绘制数据的直方图来理解概率密度函数;由二维数据的平面散点图看相关系数的大小;通过动画演示高尔顿钉板实验来揭示中心极限定理的奥秘;等等。
总之,在高等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统计意识的作用,加强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应用前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传统的公式和定理有崭新的理解和看法,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概率统计方法的学习气氛,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圣武,李金玉,周长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第二版.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3]陈家鼎,郑忠国.概率与统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郭森明.培养和发展统计观念[J].江西教育,2004,(15).
[5]刘丹,陈仲堂,孙平,艾瑛.在《概率统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应用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Economics Proficiency Training
WANG Junh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Abstract Econometrics is a very practical subject; students applied econometrics ability is the basic task of teaching the new colleges. Article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set forth in the econometric model, sampl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data, estimates and four test econometric model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applied economics students' proficiency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计量经济学依据理论和观测到的事实,运用计量模型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揭示实际经济规律。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研究方法,把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使之成为在经济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一门硬科学。在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开设面最广的少数几门课程之一。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新建本科教育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成为本科教学的核心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计量经济学研究由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的每一个部分无不显示出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密切联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指在对经济活动的观察和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定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模拟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科学地设定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对经济活动做个别的或特殊的观察,形成对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了解具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熟悉具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相互关系和决策依据。其次,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经济理论,概括出影响经济变量的主要因素。第三,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概括出经济现象的总体回归模型。在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都把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视为一个事先确定的问题,认为模型设定应依据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又众所周知。其实这完全违背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宗旨。计量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模拟,现实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活动所处的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经济理论只是概括了经济规律的一般性而不能揭示其特殊性。例如,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同样研究某个区域经济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全国的计量经济模型。因此,进行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需要注意其实践性。在实践中观察经济活动,不但是科学设定计量模型的要求,也是模型估计、检验和应用的基础,还是进行模型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基础。
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设定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参加经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察经济活动运行过程。从2013年开始我们与洛阳商报社联合开展了洛阳商圈指数的调查和,该项活动由我院组织百余名学生组成的调查队,在全市的6个主要零售商圈开展每月2次的现场商业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商圈内顾客的流量、构成、收入、消费、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等,还包括商圈内商场和店铺的规模、经营种类、经营状况、租金水平、经营评价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商圈的交通状况等。通过商业调查,把学生从一个理想的理论世界带到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把在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购物消费看成一次次的经济活动的观察和思考过程。商业调查使学生了解到了市场上交易主体及其需求的多样性、交易环境和影响因素的多变形、交易结果的不确定性等,为经济研究和分析培养了直观的感觉,为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奠定了基础。
2 在样本数据收集整理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所设定的计量模型是一个理论模型,模型中参数的求解需要使用研究经济总体的全面调查数据。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调查的总体数据,通过对总体中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得到样本数据用于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样本数据不但关系到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模型的应用结果。此外,样本数据的类型还关系到设定的计量模型的类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含有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如果我们得到的被解释变量只能用0和1或者1、2、3、……来表示它们的不同性质,我们应当设定离散选择模型。在线性回归模型中,是选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还是非对数模型,还需要通过对变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分析后作出选择。
一般认为,数据收集和整理是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当交由统计学课程教学来完成。这一观点前提是统计学课程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需的全部经济统计知识,而现实的情况是在1990年代以后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以数理统计为核心的推断统计,之前以描述统计为核心的经济统计内容被大幅删减,对统计调查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及分析只作一般讲解,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学生甚至不知道产量是生产的合格有用产品数量,又能如何让他们评价产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产量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呢?即使统计学课程把系统完整的内容教给学生,也不能指望统计学老师能够教会学生数据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因此,数据问题不是统计学的任务,而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样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必要的加工处理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得到专门的训练。否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就会掉入“数据陷阱”,被已有的数据所左右,脱离开所研究的实际经济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数据搜集和整理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借助于商业调查项目让学生承担样本数据的调查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调查方案、调查表和调查问卷的设计,独立完成现场观察客流量、采访顾客和访问商铺等具体收集商业数据的工作。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之后,对所收集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对缺失数据进行有根据的补充和合理推算,最后对审核无误的数据进行分组、汇总和系统存储,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得到的系列数据进行比较,编制商圈指数。通过商业数据的调查和整理等统计工作,使学生对样本数据的生成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在看到统计数据后不再把它们仅仅视为一些阿拉伯数字和文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样本单位选择的随机性、客流量的观察误差、访问调查中问题表达是否准确易懂、顾客和经营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一些设计中未考虑到的因素等等都会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数据的因素也正是计量经济模型必须认真对待,想方设法在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中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数据收集和整理阶段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在经济研究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如何得到所需要的数据、得到的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数据的背后会隐藏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3 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设定好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中的参数需要用合适的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求得样本回归模型。然而样本回归模型能否代表总体回归模型必须通过严格的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计量模型最终的应用前提是它必须经过经济理论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不同类型的模型具有不同的估计方法和统计学检验方法,不同研究问题有不同的经济理论检验方法,解决不同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偏差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因此,计量经济学被称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正确选择模型估计和检验的方法是学好和用好计量模型的关键。然而,正是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数据的复杂性,造就了计量模型估计和检验方法的博大精深,计量经济学研究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数学知识。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可能涵盖大部分的计量经济学内容,教学中所能涉及的数学知识也不可能太多,那么怎样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检验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正确使用计算机软件这一工具。
可用于计量经济分析的软件很多,常用的有Eviews、Stata、SAS、SPSS等。我们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使用Eviews软件并辅以Excel软件。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主要是基于它具有全面的普及性,易得性强,学生操作基础好,用它处理数据方便快捷,而且能够直接与Eview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对计量软件的应用我们安排了课内验证性实验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两部分的内容。验证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案例分析相对照,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建立Eviews文件,如何正确使用Eviews命令完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实训专用周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在掌握基本Eviews软件操作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实际问题。无论哪一部分的实验,都要求从数据的统计特征、估计方法的适用性和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严格Eviews的软件操作,杜绝不加思考随意选用Eviews操作命令。例如,在对回归参数作F检验和t检验时,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或者是大样本数据;如果用小样本数据估计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t检验要求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用Eviews的JB检验),否则检验用统计量可能不服从F分布或不服从t分布,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将不再有效,检验将毫无意义。又如,如果模型的等式右边存在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时,不能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相关,不符合古典假定,应当采用工具变量法估计模型。
对各种估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程和参数估计式虽然复杂难记,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一一化解。这时的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各种估计和检验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对输出结果的准确解读。对Eviews软件的估计结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样本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F检验和t检验的结果,用经济理论检验回归系数的符号。对Eviews软件进行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统计检验要求能够准确写出检验用的模型、检验用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检验用的统计量以及进行决策的基本准则。对检验的输出结果强调能熟练地掌握p值的阅读识别和p值的决策准则(即如果p值小于检验用的显著性水平,则拒绝原假设)的使用。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强调把检验用统计量值与临界值比较进行检验决策(即临界值决策法),而忽视了在用计算机软件估计和检验模型时最简单易行的p值决策法的使用。其实,在统计学的假设检验决策中,临界值法、p值法和区间估计法所得出的检验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在用Excel软件进行经典回归模型估计的输出结果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4 在计量经济模型应用阶段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是在对正确设定的模型进行正确估计和检验之后,对研究的经济变量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以及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等工作。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用所估计的样本回归模型对所研究的经济关系进行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比较静力学分析等定量考察,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经济预测,要求研究者综合利用各种经济原理,深刻洞察经济现实的运行状态和过程,把握经济变量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趋势,正确判定模型外生变量的数量,代入经济模型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数量。进行政策评价,要求研究者对经济系统中决策主体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现实问题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然后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种可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评价各种决策方案。检验和发展经济理论,要求研究者对已有经济理论的形成条件和环境有深刻的理解,用计量模型模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关系能把握其核心,所用样本数据准确完整,模型估计和检验正确可靠。在此基础上,如果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就验证了既有理论;如果与理论不符,就可以修正既有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由于现实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全面掌握计量模型的应用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工作生活体验和经验积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基本的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应用抓起,培养学生计量经济模型的综合应用意识。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是通过计量经济学实训专用周来完成的。在实训专用周内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以消费经济问题为专题的计量经济研究,要求学生查阅关于消费的基本经济理论,收集特定区域的居民消费的相关变量样本数据,设定计量模型,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研究用已有经济理论模拟该区域居民消费行为的适用性,对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作为一项综合研究,实训过程并非简单的教材案例复制过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扩展综合。例如,学生对河南省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不但建立河南省全体居民的消费模型,还要建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和河南省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而比较3种不同消费群体的经济规律有什么不同,从而提出针对不同居民群体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而对于洛阳市消费模型的研究,学生利用商圈调查数据建立不同商圈顾客的消费模型,通过不同商圈模型的结构分析、预测分析和政策分析,结合调查中对各个商圈的区位特征、经营定位、业态布局、服务水平等的综合分析,提出改进商圈经营的管理建议。
计量模型的应用是以模型的正确设定、估计和检验为前提的。在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各章节讲授的内容都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安排的。例如,简单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两章只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法,它们都假设随机扰动项完全符合古典假定,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各章只假设存在一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而在我们实际设定的经济模型在估计中各种违背古典假定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设定模型进行包括经济理论检验、统计检验、多重线性检验、异方差性检验、自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设定误差检验等各种可能的检验,在检验中验证模型设定的适用性,进而调整和优化计量经济模型,以保证最终所应用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和计量经济性质。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是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科学。计量经济学在它的模型设定、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四大基本环节,都强调与实际经济问题相联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必须坚持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能力。让学生参加教师实践性科学研究项目,使他们实际参与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收集和整理经济统计数据,思考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他们更好地学习领会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系统掌握各种计量研究方法的基本应用条件和要领的前提下,把握好计量经济软件的应用技巧是培养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从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出发,通过综合实验,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过程,在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洛阳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同三,王丽.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J].科技促进发展,2010(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3] 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摘 要 教练员的职业行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行为,从来都受到社会的制约,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受到社会发展状况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不仅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良好的个人行为.
关键词 教练员 素质 能力
一、教练员的基本素质行为
教练员是在运动集体中从事教育训练工作,培养并指导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专业人员,教练员作为一种专门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必须具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他们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既善于做思想工作,又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现代科学管理的才能,运筹帷幄,指挥有方,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一)牢固的政治思想基础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良师益友,是运动队优良作风、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体现者。为此,必须为人师表,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它集中体现为:(1)忠诚体育事业,热爱教练工作,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事业心、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练员的言行举止,对受训对象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练员要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受训对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道德准则。(3)教练员要具有勤奋刻苦的进取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系统掌握运动训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应训练需要。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练员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运动训练,而运动训练迄今为止仍然主要是一种生物改造和生物适应的的过程。因此,运动训练学和体育生物学知识必然成为教练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和主体.根据专家观点,将教练员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1)一般了解;体育史、创伤学、行为科学、“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基础知识;(2)了解: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概论、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学;(3)掌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哲学、教育学、竞赛学;(4)必须掌握:专项训练理论、专项技战术、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竞技体育管理。
(三)完善的能力结构
教练员的能力结构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练员应具有以下能力:
计划能力――预见性、想象力、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的能力。要求教练员确定科学合理的奋斗目标,并据此制定长期计划、阶段计划以及课次教学内容。
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控制身体表情和面部表情的能力,控制运动员注意的能力,技术示范、纠正错误和保护的能力。
认知能力――正确感知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组织能力――提出任务并保证完成的能力,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能力。
交际能力――交际中控制自己情绪与感情的能力,取得他人信任的能力,交际的主动性、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良好的心理品质
主要表现在:教练员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关心和爱护运动员,与运动员产生广泛的心理相容;善于了解运动员心态,掌握并运用相应的激励艺术,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具有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心理品质。
(五)强健的体魄
教练员的工作,既是呕心沥血的脑力工作,更是一项艰辛倍尝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教练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才能满负荷、高效率的进行教练工作.所以,教练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教练工作的需要。
(六)良好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在创造活动中面对变化的情绪,迅速而灵活地利用复杂情境中的有利因素,应付事态变化的能力,它是一种思维升华到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在竞技比赛中,失误的决策者,往往因过久思考同一问题而原地徘徊,重复老方案;聪明的决策者,则可通过变换环境,调节大脑休息的方法,暂时把问题放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其他的一些事或别人的一句话,突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受到深刻的启发,产生较好的应变效果,进而抓住关键,使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它充分说明了教练员在临场指挥决策中良好应变能力的重要作用。
二、教练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教练员的任务包括照料、咨询、评判、引导以及在教育和心理方面施加影响,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竞技水平。
(一)执教工作的范围
教练员要向运动员传授各种运动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运动队中的工作人员应该相互协调,包括交流从运动员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规划好的心理调节措施要靠运动员自己在比赛中转化,运动员要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与教练员进行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流。
教练员会在备战、赛前热身、赛中和赛间休息及赛后总结时与运动员讨论心理问题,教练员要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与运动员交流,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提高竞技成绩。此外,教练员还要在赛后与心理学家仔细商讨运动员个人行为规划。
(二)执教过程中注重信息结构的有效性
当教练员在比赛中向运动员传递重要信息时,他应该问自己,信息要起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怎样传递和“包装”这个信息,适宜何时传达。这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教练员在传递运动信息时要鼓励运动员思考,让他们设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给运动员留出领会信息的时间。
运动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赛后,心理上受到刚刚过去的竞技进程的影响,身体也需要恢复。另外,运动员还需要时间领会教练员的提示,因此教练员不要在休息时一刻不停地教导运动员。
参考文献:
[1] 钟赋春.浅谈教练员的基本素质[J].
[2] 侯海波.竞技体育信息[J].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健康课 改革
一、不断调整体育与健康课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获取、创造现代体育知识、技能,成为社会化的人才过程中的个体价值体现,它来自于学生的需要、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体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需要而制定的,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体育课程目标最直接的来源。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实施体育课程目标的形式、途径是极其丰富的,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起和需要,巧妙设计课堂情景,选取运动素材并加以生动的组织和引导。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活动时,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成功感、表现欲、自信心)和新的运动设计(由玩耍、游戏、体育游戏向较高级的体育运动,直至创造新的运动形式)。这个过程是持续终身的,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体育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
(二)学生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不仅指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的需要。教育不再是社会的附庸、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只是维护着现有的社会状态和再现着过去的社会状态,而是在预示着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体育运动作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独立存在于教育领域,它必须具有人类社会化的预习功能,反映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和人格需要。第三,随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实践中,那种指令性、计划性、模糊性的体育课程目标已被打破。体育课程目标对个体的意义将更加具体化、个性化,学生运动的目标将更加明确,主体性和主动性将更加突出。
二、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入才的社会化。随着教育途径的拓宽,家庭生活质量和学生健身意识的提高,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更加密切,其沟通形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这将极大地丰富体育课程的内涵和形式。体育运动己成为现代人健康、积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体育课程应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多种高素质要求,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三、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体育教学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次、单元式引导型教学。在“班级授课制”情况下,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目前的改革思路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的体育观和价值观。只有每个学生的体育观达到一定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公平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学生不存在好生和差生,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是运动文化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充分享受快乐的权力。体育运动是奔放而富有激情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学生尽情快乐的场所。因此要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引导者,是快乐情景的设计者,只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动则有趣、动则有方、动则有理,动得快乐,动出健康。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学生对自己的学力、能力、健康水平进行自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才能有“质”的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不断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改革的动力。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学创新,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因为它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发展后劲。
四、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传统的体育评价是以预测和控制为基本模式。在统计学广泛应用的今天,忽视学生形成过程的评价,会使教育评价走向片面和极端。体育课程评价要跳出原有的评价范围,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注重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欲望、能力、态度以及形成过程的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数据库,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学会比较和竞争,使体育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良好形成和人格的进一步完善。
结论:总之,新课程下一节体育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诸多因素,体育课教学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到组织形式,从练习方法到教学环境,从对教师的要求到课堂上的评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在做好本专业的同时,加强多方面的学习,充实自己;从教材、教学条件、学生性格、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去考虑、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正确理解课改,真正的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作为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平时教学研究,做的“求知”、“求新”、“求趣”等一系列的创新,相信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会受到学生高度的喜爱、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占春.“浅谈体育课的三项基本任务” 《中国学校体育》,1981年;1:22.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一、民族的确小学体育科研的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上。实践表明,科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科研、教研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管理,通过体育科研、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较差的特点,县一级以上的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并采用短时间轮流训练的形式,使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培训,结合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科研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授之以渔”,而不是全书本的知识传授,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组织一些学样研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结合教学、训练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的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