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范文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1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2.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2.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75-01

素质拓展起源于40年代,英国在二战期间用于模拟战争,提升部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沟通指挥能力。经几十年演变,逐渐成为被广泛应用的全新的学习和训练方法,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养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素质拓展自1995年被学习引进我国。近20年的改革融合,已成为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培训时常常采用的系统培训课程。近年来,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率先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实践证明,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素质拓展训练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7所高校师生,结合北京九型人格研究院、沈阳文中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素质拓展培训机构的建议,提出了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素质拓展训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

传统教育没有接和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需求进行培养,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型的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区别,从传统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位置改变成了现今的素质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且更加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发展自己的身心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完全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正好补充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在对学生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新型的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模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素质拓展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训练计划,完全以学生为教学主导,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特定项目的设定使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到项目活动中后,在项目中学习和感悟。学生通过做项目,达到了对自身极限的挑战,对自我的超越,体验到了一种危难后的重生,完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所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也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不足的补充。

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指的是要全方位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的传授,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大变革。深刻的理解传授的知识,并且把发展学生综合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完全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针。素质拓展训练最核心的理念是学生先进性行动,然后行动完后再进行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位置摆在了首位,使得学生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尽情的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方式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表现力强,但过于自我,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但适应能力差,受挫能力弱;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但理想信念薄弱,认知能力不足等非常鲜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培养良好的思想和心理素质,而后者的实现,更多的依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改革,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新挑战。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强调的以参与者为主导,着重培养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的特点刚好迎合是时展的需求。其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挑战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克服心里,身体的种种困难,在团队合作中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积极进取,良好的心态,坚毅的意志品质。

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体验进行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高,强调了人的重要性,经过体验后感知、感悟所得到的技能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记忆,更能够历久弥新。高校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素质拓展训练符合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够提高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素质拓展训练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征,积极促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拓展学生思政教育的领域,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31.

[2]王维琪.“户外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4,(5):67-70.

篇3

关键词: 教学素质 教育实施 策略

1.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新方向,也是一种教育教学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模式。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能,以及智力等方面的潜能。但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积极分析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断探讨其有效实施措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2.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1]。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3.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2]。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3.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4.结语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夯实教育基础,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文/王 书

摘 要: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而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素质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是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在职业教育中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两种教育模式相辅相成。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做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做一名出色的职业人。

一、社会需要人才

当今的教育界中有两种培育人才方案呼声颇高。其中一种就是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术上的精英,也就是所谓的学者。学者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渊博,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学者的学历当然越高越好,高的学历体现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时间、阅历和学习的能力。通过应试教育层层选拔后的学子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某些企业招聘的起点。这些人服务于各个领域和岗位,体现出高的文化素质和卓越才能。自古以来中国讲究学术上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文学、数学、艺术还是天文、地理,正因为有了学者的研究、总结、传承和发扬,才有了千年文化知识的积淀,各种文化百花争艳。这些人也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和信息,才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发现在有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很多技术性工作也找不到人来做了,就算勉强找到人来做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往往付出高薪的代价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渠道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有技术的老师傅带出徒弟,由徒弟传承师傅的技术继续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些师傅的精力毕竟有限,培养出的徒弟数量少,技艺也参差不齐。在此过程中,由于没有新的知识、理念的融入,许多技术得不到改革创新,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之下,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这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因为具备了专业技术,能帮助人们满足某方面的需求而被社会接受和肯定。

社会需要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多元性越来越强,对教育也提出了多元性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人才能服务于社会的各个部门,社会才得以发展和

进步。社会的包容程度随之提高,各种人才不拘一格,只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人民服务,为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就被社会肯定和接受。

二、时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支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种力量也纷纷投入了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之中。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实用性不强,是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精英教育。换一个角度想想,毕竟就是这样的教育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各种科技文化欣欣向荣地发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强国。职业教育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出路和选择,补充完善了教育系统。传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中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时

代成就了教育,教育服务于社会。

三、职业教育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的优点

区别于师傅带徒弟的老的职业传承模式,职业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传承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之上。培养出的人才,既有了专业的技术,也有了现在人们普遍看重的学历,受到广泛好评。与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农业、工业、建筑业、各种服务行业等。“人才”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一年,各类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职业人才数量达百万之多。通过社会和时间的检验,职业教育人才优势显现出来。

(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有专业技能,专业设置多种多样,满足了社会人才需求,突破了传统教育以知识文化课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优劣的模式,职业教育更突出因材施教,把工作技能学习带到了课堂之上。教育的过程不再是单单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成绩来考查和判断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目的和有重点地进行技能学习。让学生学习一项本领,用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作为赖以谋生的手段。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种类多种多样,符合社会各行各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其专业的设计和打造,都是千万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荣,并热爱自己的行业,准备奉献和服务于自己的岗位。

(2)学生的起点较高,上手快。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是中专或者专科的学生,学生的起点相对初中或者更低文化程度的学徒来说,知识结构较完整,学习能力增强。()许多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学历,造成了这些学生择业起点低的现象。大多数职业教育的学生从事的都是基层的工作,似乎不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只有当官当领导才是有出息的看法。但是换一种思路,在如今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却很好就业。这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但对于每年千千万万的毕业生来说孰轻孰重应该很好判别。这些工作将会给职业学生带来工作和生活的阅历,有了生活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万事开头难,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岗位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进人员必定需要适应的时间。很快用人单位就会发现: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上手快,接受能力强。同时,由于这些学生有较好的知识作为基础,他们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及时地对技术或理论进行更新、革新,这些都为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打下了基础。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

发展。

(3)大学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最新信息的交汇地,为职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和技术平台。学校的学术环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摇篮,这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师资、实验平台、信息和技术。各种思想在这里融汇并碰撞出火花,让技术的改革和创新的瓶颈得到突破,技术不再停滞不前。民间的技艺、书本的知识,甚至是高级领先的技术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传承和发扬。这有助于职业技能的产生、发展、进化、记录,形成各种文献资料。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信息批量传递的同时产生了新的信息,形成新的文化。职业教育秉承这些优点得到了大力提倡。

2.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体制建设还不健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

(1)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时间,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的。教育本身处在被动提供人才接受社会考验的位置,同时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建设也需要时间。面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及社会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人才提供滞后性的问题显现出来。职业教育必须全面系统地发展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持续、平衡地为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

(2)职业教育机构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具有职业特征,所具备的技能有专一性。转型困难,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其学习都会是专业的、系统的,需要投入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投入社会的教育资源。一旦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工作,这何尝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加之,职业教育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学习,下一个阶段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往往需要参加成人高考,这就把文化课成绩差和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职业教育应该往高学历和高技术方面发展,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些都需要完善的机构机制作支持。事物都在社会的选择和淘汰中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机构机制必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完善。

(3)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遭遇尴尬。在人们普遍接受素质教育的体制下,许多企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观望和试试看的态度。传统的理念之下许多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选择传统教育下的优秀学生,因为那些好的大学都是择优录取。这些大学有好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这些学生成绩必然更优秀。是不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样样都好呢?他们忽略了完成工作并不是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够了,还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的传统观念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处于一种中考或者高考失败的压力之下,是不是选择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证明?甚至有的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消极、蒙混过关的态度。这需要社会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为学生找到准确的定位,走出心理阴影,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和人生观。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还是那句话:“人才是检验教育的真正标准。”只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地在其岗位上发挥作用,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用事实告诉社会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取舍程度难以把握。且不说新的专业相关技术课程设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说说传统的素质教育一直在上的这些理论课。这些理论课直接用于职业教育的学生合适吗?如果说不合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虽然有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作为借鉴,但是只有中国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符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是课程该如何设置呢?各个大学纷纷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建设自己的教材。其效果又如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学生的文化和传统习俗都有所区别,接受能力更是存在个体的差异。职业教育课应该如何选择,应该包含些什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这些课程又应该设定到什么样的难度。这些都成为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难题。不是说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方案,而是这些是不是适合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其实不用说也知道,许多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或许是他自己学习不努力,抑或者由于传统的学习不适合他。不管什么原因,既然选择了职业教育,我们就要为这些职业学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让他们在职业教育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有的课程设计难了,学生反映太难学不会;太简单了,根本没有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教育工作者们也在夜以继日地思索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计划永远不如变化快,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题依然需要不断独立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四、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职能服务于

社会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素质教育。

篇5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10万,再一次刷新“最难就业年”的记录。就业问题是社会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种现象,它直接制约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实际上,职业素质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素质,是决定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就业心态不成熟,与社会人才需要的现实相违背。很多学生仍然扎堆在国际贸易、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看上去体面、轻松的专业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与需要,就算学校开展就业讲座、招聘会等,也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制度、文化、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致使学生对自己缺乏理性分析,职业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待遇高、条件好的岗位。学生缺乏职业素质,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陷入焦虑、暴躁的状态,在悲愤的情绪中失去信心,逃避现实。

三、建立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加快职业素质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讲话,他强调:“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当中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大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旧能看到老观念在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在各高校贯彻实施现代教育理念。

2.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培养综合性人才

大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以学习成绩优良作为评优评先的基础。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评价的“奴隶”。这种教育评价本身过度强调知识价值,忽略学生的主体价值作用,致使学生的发展走向歧途。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基于外观角度获得理想教育评价结果,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视而不见,选择把教育和学习桎梏在狭小的空间中。改变教育评价标准是建立高效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全面、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心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学生的自身需要,更忽略了学生作为主角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职业素质教育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教育,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针对学生的个体成长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支持,始终把学生的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出发,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的科学建构,从而培养真正的综合性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学科理论联系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见习场所和见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哪种人才,不是由学校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实际需求决定的。换言之,是由岗位设置决定的。通过定期开展校企交流,能够加深校企之间的沟通程度,彼此掌握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动态信息,使得学校能够发现人才培养偏差,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校企合作,把表现突出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引入课堂,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把握岗位发展动态。

5.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作为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课外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引入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以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优秀的专业技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