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7 16:11: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产业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几年,国内体育市场被炒得很热,中国入世与申奥的成功无疑为之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巨大的利好使得人人趋之若鹜。但中国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美国,体育经济的年总产值高达2130亿美元,是其汽车制造业的2倍,在经济领域占据着龙头老大的位置。而中国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才能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3%之间。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一、何为体育产业化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从大体育观的角度看,体育产业涵盖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 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信息的传送等), 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体育旅游等)。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我们从体育产业的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如建筑业、制造业 、交通通讯、食品卫生、信息服务、服装和旅游等。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所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必须在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在当今世界上,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及西欧,同时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也位于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省、市。经济发达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对体育的投入,而由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的增加,又是体育产业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发展体育产业,在一定的政治保证下,最为关键的经济决定因素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
1.经济保障是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的前提。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由于受经济水平、投资观念、决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事业至今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是投资非常有限。从消费结构来说,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投资和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居民只有在基本经济条件保障下,满足生存的需求后,才会扩大体育方面的投入。
2.全民健身为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加强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只有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投资和消费意识,才能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其次,增长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把挖掘体育消费立足点放在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群众体育基础上,把全民健身带入市场从而扩大体育消费。
3.促进体育市场繁荣。体育市场是否兴旺,也是衡量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标志。培育体育市场,一方面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加以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营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使体育市场与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结合起来,动员和组织群众投入到各种形式的体育煅炼中去,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市场繁荣。
4.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群众健身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导人们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的健身方法。因此技能培训、辅导咨询、健康评估、体质康复等一些服务项目和方式便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要。同时,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和部门的促进作用也极其的明显。因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可以推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体育部门是一个以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其特征的经济部门。体育产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并与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模与水平依赖于一个国家的体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于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善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喜的是,中央和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在逐步改善这种局面。 但总的说来,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水平与国情不相协调。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今后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
2.在投资体制方面,应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3.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 的格局。
4.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
5.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6.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其重要特征,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业法人,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不可能对所有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突破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的产业化格局。
体育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产业门类,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运动,关心体育事业,体育一定会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
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多元化
尽管自1985年开始,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就目前来说,体育产品的结构仍比较单一,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的潜能都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多元化发展明显不够。而日前正呈上升趋势的体育彩票无疑是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好的形式,这对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无好处,如果把体育彩票场这块蛋糕做好做大,其发展空间仍是相当大的。
而做好诸如专利权、技术知识产权、商标、徽记使用经营权、运动队冠名权、体育广告、广播电视转播权等体育无形资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体育的无形资产拥有了丰富的资源,比如体育赞助――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不但解决了体育经费,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的知名度也得以提高,其经济效益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耐克公司和可口可乐都是走了体育这一捷径,耐克公司通过与乔丹14年的成功合作,品牌认知率达到89%,品牌认同率达到52%,市场份额上升到47%;可口可乐能够深入人心,或许也与它72年相伴奥运分不开,赞助是投资而不是费用,也难怪可口可乐在奥运赛事上总是乐此不疲。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只有在相应的政治保证之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动员和组织全民参与,以广大群众作为基础,满足不同的需要,挖掘体育消费的潜力,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从而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全宏: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3):93-95
[2]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16-20
关键词 体育产业 发展 机遇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定位及具体内容
产业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泛指行业、部门、不动产业、动产业等。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行价值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习惯对围绕体育运动开展的经营活动称为体育产业。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体育产业的界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1.1财政、金融政策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
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产业性质,具有以下特点: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外部经济的性质、属于新兴产业。由于以上一些特性,使得其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会降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由市场自发的调节,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指市场中的价格、信息和流动性的不完全或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造成市场机制调节失灵)。因此,必须有相关的政策保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但是,我国缺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1.2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方面主要表现准许体育彩票的发行。即使是全部用于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众多的人口来讲,人均也不到1元,我国对体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的支持就显得贫乏了一些,如缺乏灵活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措施。
2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对策
2.1确立民间兴办体育产业的主导地位
根据当前我国的国情,发展体育产业必须摆脱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局面。政府不仅缺乏投入资金,而且运作的效率也往往不尽理想。实现体育产业化,就必须有效调动民营资本的投入。只有真正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于该产业,体育产业才可能走出困境,出现真正的转机。因此,政府应该明确表明态度,让拥有资本的人们知道,政府将鼓励该民营行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民营资本才能进入该行业。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订政策,实现政府引导性投资。
2.2建立协调机构,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要促进它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它涉及到文化、法律、金融、税务、劳动人事、工商管理以及社会保险等多个部门,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加以协调、配合工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挫折,将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负责综合协调工作。
2.3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改制,提高使用效率
现有的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绝大部分属于国家、集体所有。在体育社会化的今天,这些场馆大部分参与对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但是,由于产权关系往往造成责任和权利的不统一,这些场馆的运行效率往往低下。为了提高场馆的供给总量,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制:对于体育系统所属的比赛、训练用场馆,在不改变其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租赁经营,使得运动训练和比赛由直接提供场馆转化为货币供应,使得场馆使用货币化。对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系统,由于福利原因建造的体育设施,在保证不改变其用途的前提下实行租赁、拍卖,使得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系统的体育福利货币化、社会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对场地实行对外租赁经营。通过以上改制从总体上增加体育场馆的供给,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3体育产业发展展望
3.1体育产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体育资金需求的日益膨胀,体育经济功能的不断开发,体育产业正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趋势。有些国家的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自80 年代末其产值已超过600亿美元,比石油化工业(533 亿美元)等重要工业部门还要多。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 3%,位居第二。
3.2体育产业将是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我国从1995 年开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若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要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科技革命加速了产业的衰落期,以往以纺织、煤炭、冶金、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要发生转换,而能源、地产、汽车又都热了一阵却起色不大,开辟新的产业势在必行。作为新兴产业的体育产业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其资金密度与劳动密度的需求适合中国国情,他同时具备无烟工业的特点,又与国际惯例接轨。市场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的需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不少人衣食无忧,人们生活市场化程度达到60%。
摘 要 以“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整体战略进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深度分析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省内体育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山东省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进一步探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
关键词 蓝色经济区建设 体育产业 发展趋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此时,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如何把握时机,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在对当前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性要求,对省内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发展思路进行诠释,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区域战略发展大环境中把握发展契机,赢得国家支持,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以迎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格局与现状
(一)省内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1%。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本年度我国第三产业投资额达162877亿元,比去年增长21.1%[1]。
同时,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规划纲要统计显示:“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公报》,将体育产业正式列为第三产业[2]。随着第三产业在省内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我省倡导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育产业属于低耗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如何利用好、发展好,为省内经济社会进步谱写新的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二)省内体育产业的格局分配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的体育竞赛市场发展迅速取决于举国体制下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扶持,为实现我国体育水平的更好、更快发展,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在各省市设立体育运动队,选拔优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对于观赏性较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成立规范的俱乐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逐渐走向自负盈亏、独立运营的模式。大型体育赛事的争取与筹备也是地方政府体育部门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岛奥帆赛、2009年十一届全国运动会,2010年场地汽车越野赛(博山站),2011年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阳)等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东省承办体育竞赛的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运营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一枝独秀领跑体育市场。体育竞赛业的成功为体育用品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动,省内大型体育运动品牌取得体育赛事赞助权,同时通过媒体效应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多的客户群体。
国际体育经济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体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来到2005年11年间,共筹集体彩公益金406亿,其中173亿上缴中央财政,剩余部分留归地方支配。山东省体彩全省共建立18多体彩分中心,2010年省内体彩销量53.81亿元,体育彩票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体育彩票销售额的50%用于奖金返还,剩余50%中的15%为发行费用,另外35%为体彩公益金。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
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为社会所带来的是非实物形式的服务产品,现今经济社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体育服务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如何发展好、利用好健身娱乐市场对体育产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体育健身娱乐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服务于社会大众。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在满足公益需求的同时,追求企业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最初是以简单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场地为主要场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档次的健身娱乐场所应运而生。直到今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及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大型体育休闲会所。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经济社会中它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对人们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内海洋产业体系一体化建设中,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蓝色经济区,是指依托海洋资源,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形成的、以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地理区域,它是涵盖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功能区[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了准确定位:“要以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为主要目标,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体育产业核心区、国家体育产业改造变革的先行区和全国体育产业生态建设的示范区”。但依目前形势看,省内体育产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传统、劣势体育产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按照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在体育产业整体体系中,应该重点发展的是体育健身服务业,健身服务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同时,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东省内产业体系以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产品质量仍旧落后,品牌经营意识不够,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不明,众多低端运动服饰、劣质体育器材充斥体育用品市场,短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丧失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二)缺乏统一、有序的管理
在产业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内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环境,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内部各自为张、相互抨击,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从而在国际化竞争中不能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其次,体育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员整体情况不一,社会基层民间体育自制组织不完善;市场化的高度运行需要体系内部能够健全自身管理,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一个全新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模式,需要一个善于调动、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体育资源及其能动性的社会管理新体制。这一新体制的核心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能够形成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4] 。
三、省内体育产业战略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首先,体育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遵循体系内部发展规律,根据现行市场可行性条件,对于优势项目着重培养,明确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对于劣势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突出培养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产业体系,对于高耗能、低产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体育用品加工业及时进行整治,注重产业发展的品牌路线,营造名牌效应,以质量带动效益,以高新技术优势引领企业未来。
其次,充分发挥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辐射效应,借助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探索启动共享型的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增强产业内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产业品牌形象,使体育产业能够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二)统筹规划,上层决策
山东省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对现行体育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统筹机制,对体育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协调各产业体系内部关系,建立整套的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统筹产业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的关系;统筹体育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顺序。
同时,借助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体育产业应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5]。作为国家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应该在新时期重视体育产业发展重要意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体育产业优先发展。根据省内人文、地理、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因势利导、积极协调产业内部发展关系。
(三)依托国家政策优势,打造山东半岛体育产业集聚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规划将山东省区域发展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到2015年将山东省建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对外开放经济格局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省内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各企业自身应该争取一切有利时机,做大做强、强化自身体系建设,目前省内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内部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资源、技术共享机制,采取产业集聚的模式来提升企业形象。作为体育产业体系内的其它领域,在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的形势下,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由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无疑是目前产业发展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新华社.2012.2.22.
[2] 姜丽等.新时期做大做强山东体育产业的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10):163-165.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财经网.2011.01.07.
摘 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在选择体育产业和培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进行选择,本文对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体育产业的培育和优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 区域优势 体育产业 培育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对我国区域优势中体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发展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区域的优势,以及区域的资源,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进行政策的支持和促进,可以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针对不同的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不同的区域优势,在选择区域优势产业时,要对不同的因素进行考虑,更要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在进行优势产业的选择过程中,产业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产业的优势也是相对的。因此,进行体育优势产业进行选择时,要遵循相对动态的原则,要注意产业的适宜性。
(二)稳定性原则。整合区域资源选择体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选择,区域资源进行相对的优势,然而优势产业具有相对性。只有结合区域当地的优势资源和特点才能获得一定的稳定性。
(三)竞争优势原则。在进行区域产业选择时,区域需要具备比较和竞争两种优势。其中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不同区域同一产业进行比较时所表现出的优势特点,也就是指某一项体育产业在同区域内的相通产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四)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市场导向对于体育产业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作用,进行体育产业的发展时,要保证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相一致,这样才能具有发展前景。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成绩
我国体育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1.体育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体育经营企业多达5万多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其中体育彩票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领头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我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2.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3.体育竞赛表演与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观赏性高的竞赛,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4.体育用品市场逐步成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的社会化以及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不断的成熟。
(二)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的市场机制不成熟。虽然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但是作为公共事业,体育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因此体育产业在产业的运作过程中不断受到限制。另外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的投入量减少,投资产业较为单一,虽然政府对于体育的投资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体育产业在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占得比例较低。
2.体育产品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的生产及销售。虽然全球中65%的体育用品源自我国,但是其中高科技的体育用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较低。
3.完善体育产品政策。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得到体育部门的多方面的关注,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关注力度,利用政府部门的力量,对体育用品部门进行相关的综合管理,从而保证体育产业相关部门的顺畅运转。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产业虽然是由市场引导的,但是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并不是指政府需要进行全过程得参与,而是需要政府推行一定的相关政策,从而对市场进行引导。
(二)整合资源
对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体制改革,从而在市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资源主要包括互补性资源的整合以及竞争性资源的整合两种。
(三)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
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大体育赛事产业的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完善的基础设备、配套的服务以及优惠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得为赛事的发展服务,从而展示出政策的优势。在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区域内的发展优势,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从而更好的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体育产业基地。
(四)体育文化的推广
体育健身可以作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推广体育文化,政府可以进行一定的熏陶,提高人们的体育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区域经济以及发展。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原则以及体育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措施。通过本文可以看出只有根据区域的优势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发展体育事业,才能提高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人文社科类,课题编号:2013RWSK03。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视角;体育旅游;发展定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27―01
湖南经济的发展而自然环境环境阳光空气水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众欣赏绿色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模型成大众共识.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经济、提高GDP发展指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但是选择生态的、可持续的经济形式也为众多国家所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健康、休闲观念的转变,体育旅游成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文明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发展体育经济中所展现出的多重价值和意义,引起大众重视,就产生了生态经济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1、 湖南体育旅游是生态位经济模式。体育旅游是大众新的消费形式,服务于健康休闲的人们,它以健身、运动休闲活动为载体,结合观光旅游等消费活动新的消费模式.。体育旅游特点是生态性、.绿色、环保、低碳引领消费新潮流,因为城市病的出现,自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需通过体育旅游与自然重叠使大众惬意。体育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强调参与性、互动性,体验其过程,并通过体育元素达到人与自然重叠合一.由此体育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位消费模式。.
2 生态位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发展的多重价值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大众需求与消费理念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旅游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需求,具有多重的发展价值和意义.
2.1、湖南体育旅游生态位重叠 能有效满足全民休闲消费的新需求.当前,体育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体育旅游是休闲体育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发展体育旅游人们需要生态、绿色、自然、环保、惬意的生活环境。追求健康情趣、崇尚天时地利人和.它符合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较高社会需求.目前,我国大众的生活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大众支配的维度越来越大,生态位的宽度加大。体育旅游正成为湖南省体育旅游生态位强势发展趋。.
2.2、湖南体育旅游生态位产品开发利用 能有效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消费。体育旅游产业生态位发展强势有利于健身、休闲、娱乐、趣味、教育、文化。因此,加大了体育旅游产品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体育旅游具有带动性、影响力,颇能带动大众体育旅游.
2.3、湖南生态体育旅游产业 体育旅游的时间.山、水、人文满足旅游者的感官刺激,消费者的时间大都停留在吃、行上,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额有限.而体育旅游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参与、体验、互动、观赏等形式,促进消费者在体育旅游中延长逗留时间,人均消费肯定提高。.
2.4、湖南体育旅游品牌 体育旅游生态位的维度大,由此参与、体验、互动等特征,使消费者对旅游地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有利于提升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培养忠实、持久的消费者,与一般消费者不一样,体育旅游消费者可能多次旅游,多次消费.
2.5、湖南体育旅游产品需求 有着巨大的市场.产品有发展的原始驱动力,它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大众对健康、体育休闲生活的需求不是少数人的时髦,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大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体育旅游消费由少数人消费变为普通百姓的生活理念和热衷追求,因此,大众必成体育旅游主体,成为推动湖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引擎。.
3 湖南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湖南应该积极实施生态位体育旅游趋势特征的研究,给湖南省政府提出建议,体育旅游经济的构建上须生态意识、环境意识,提高湖南体育旅游经济的维度。并且进行投入和产出的生态位模型分析。培养湖南体育旅游经济自己的研究性人才。加强体育旅游生态位战略定位研究分析,构建湖南自己生态位体育旅游强势发展。
3.1、湖南体育旅游规划 将体育旅游纳入地方生态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湖南省体育旅游生态文化构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做好本研究系统地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投入产出法和结构分解模型运用于体育产业关联特性的研究,并对体育产业关联特性进行时空对比分析,这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证研究,则具有较强的研究方法意义,可以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
湖南省应立足于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等实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依据湖南省地域生态位特征经进行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设计创意、确定体育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方案、开发步骤、实施手段,做到开发的有序、有制、有方向,避免盲目的生态位低端复制,坚持生态位的科学性发展观。.
3.2、打造湖南省体育旅游龙头 充分发挥事件活动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的核心和龙头作用,抓住湖南重大社会活动的机会,搞好市场营销,生态体育旅游是发展的核心,提高湖南体育旅游故宫景区的影响力.依托国际、国内知名体育活动在湖南省主办的优势,吸引旅游者.通过举办赛马、赛车、足球、电子竞技等运动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构建湖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位世界强势特征。
4、构建湖南生态体育旅游项目宽度如下:
4.1整合湖南体育旅游的维度,开发合理配置湖南体育旅游资源
4.2、以地理位置为界,“板块式”合理配置利用湖南体育旅游资源
4.2.1、大湘西板块 湘西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它自然生态特色,五彩斑澜、民俗风情。体育旅游生态维度登山、攀岩、蹦极、漂流、洞穴探险。
4.2.2长株潭城市群板块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维度宽度的地区、是特经济的“试验区”,体育旅游政策优势宽度大,充分利用配置体育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4.2.3、洞庭湖板块 是以水域风光和湿地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区。其中,岳阳主要是开发以岳阳楼和龙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品;汉寿则是以开发西洞庭生态湿地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目前已有洞庭湖水上项目中心、龙舟竞渡等重要体育旅游资源。
4.2.3、大湘南板块 湘南板块包括了湘东南和湘西南两大旅游区,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兼有特点突出的群山名水、奇异地理。这里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适宜开展登山、攀岩的山岳型资源,又有适宜开展探险科考的溶洞型资源;既有适宜开展生态体育旅游的国家森林公园,又有适宜开展武术健身专项旅游活动的“武术之乡”——新化县。
【关键词】产业转移;市场分割;区域市场一体化
一、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
产业转移,从梯度转移理论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工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结果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发展,从东部发达地区自身来说,面临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已经透支,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等等,发展已经遇到瓶颈,急需转型升级,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难于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反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中央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这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带来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同时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支持正常运营,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深刻现实意义。
二、产业转移遇到的现实问题
首先是如何解决闭门造车,产业链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即原料、零部件的供应问题,还有产品的销路渠道问题,这些都需要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一个地区是否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已经成为其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第三投资环境”。
其次,产业转移面临阻碍要素流动的市场分割等障碍,由于没有统一的区域内市场协调机制,导致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市场出现分割,这就出现无序竞争、效率低下。
再次,物流成本过高,缺乏快捷运输通道。优良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的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尤其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决定转移的关键因素。
三、产业转移要与区域市场一体化有效融合、共同推进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大力度建设共同市场,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原来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随着其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样就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生了一体化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一体化还可使空间距离相近的城市避免由于过度的竞争而造成内耗,共同提高区域内城市对外部区域的竞争力。
要解决产业转移遇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市场分割、无序竞争和物流成本过高等等现实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协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首先,需要树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观念,从整体上规划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完善区域内部交通联系。其次,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协调,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的转移升级。另外,努力建立能够实现“多赢”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新机制,区域内应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推动区域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和促进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最后,应当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自由流动,共建区域性的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场等。
四、湖北省京山县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1、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长荆铁路和随岳、武荆两条高速公路作用,高标准完成新市城区、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改造,完善县域综合交通体系。
2、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为依托,促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融合。争取推动与武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并网,实行圈内同网同价和“一卡通”。以推进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与武汉市政务网、招商网和旅游网三个网络平台对接。
3、城市能源体系建设。完善电网布局,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步伐。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和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抓好“潜江——天门——应城——京山”成品油管道支线建设。
(二)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
1、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抢抓武汉市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机车制造、大型机电设备制造、锅炉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等龙头企业呈扎堆式聚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完善全县机械产业配套体系。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即纸制品包装机械产业集群、锅炉辅机产业集群、液压仓储机械产业集群和汽车配件产业集群。支持京山轻机、戴蒙德公司、金茂公司和莱普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吸引专业性配套企业,特别是与武汉市龙头企业配套的厂商到京山投资办厂,发展委托加工、代工生产。充分利用二汽与日本合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往武汉的机遇,催生一批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努力打造从铸造到机械加工、到零部件生产的配套协作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机械制造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
2、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消费品工业生产基地。瞄准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富士康、江北纺织带、食品加工等消费品工业优势项目板块,大力拓展京山食品加工、纺织品工业优势,重点抓好米乳、米糠油、饴糖等粮油深加工项目、食品物流园和纺织工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水泥、高纯硅铁、钡盐、医药和家具家装材料等产业,努力搭上武汉城市圈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快车。
(三)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1、金融市场对接。充分利用武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机遇,争取省政府及国有商业银行省分行支持,组织开展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性银行和汉口银行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到京山考察设点活动,尽快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发挥担保公司作用,为我县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力争实现与武汉城市圈的信贷一体化,加快实现与武汉市的金融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
2、流通市场对接。以推动现代物流发展为重点,建设一批与武汉城市圈物流体系相衔接、与全县优势产业集群相配套的专业商品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物流园、粮食物流园、工业产品物流园等3个物流园区,建设京华农贸、三阳镇香菇板栗、钱场镇家禽蛋、建材大市场等4个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中商平价、湖北农资、京山邮政等3个物流配送中心,构筑1个物流信息平台,每个镇建设1个物流服务站。高标准、合理布局新市城区商贸网点。重点抓好杨中物流、深圳物流两个覆盖全国的物流龙头企业建设,完善便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全县服务业总体水平。
业内专家指出,3D电视实际上是在现有电视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一种特殊物质并对3D视频影像进行编码处理,从而给人以立体感。3D电视的推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平面终端显示方式,成为提高产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自彩电步入平板时代后,全球彩电产业就进入了以面板为基础竞争要素的竞争方式中,谁掌握了面板技术或面板资源,谁就能掌控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板资源的控制权决定着彩电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然而,随着3D电视的兴起,原有的彩电产业链被迅速拉长,以面板资源为关键环节的竞争正在让位于3D全产业链的竞争。因为3D电视不仅仅是一个接收终端,更是覆盖3D内容制作、传输、存储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业内人士认为,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已通过行业内外整合,快速构建覆盖全环节的产业链,而这种产业架构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旦建立优势将长久获益。这一优势将在3D电视的产业整体切换中得到全面释放。以索尼为例,该企业先后成功并购了哥伦比亚公司、米高梅公司,这样索尼就在全行业内率先掌握了内容制作的主导权。索尼已经宣布与探索传播和IMAX公司在美国合资建立首个专门的3D电视网,具备了3D节目内容传输的控制权。同时,索尼在蓝光3D影片、蓝光3D播放机以及游戏等方面都将推出3D内容。这样,索尼就形成了一个覆盖3D内容制作、节目传输、内容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清晰的全产业链战略架构。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企业在彩电产业发展上实施的是“三步走”战略:首先通过实施LED普及战略,完成对传统平板电视的替代,这是第一步;然后通过基于LED的3D电视,颠覆现有的终端显示方式,为后期的战略实施“铺路”;最后,通过实施全产业链的3D替代,重建全球彩电业的新竞争秩序。对中国彩电业来讲,如何在跟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时,构建出索尼式的全产业链架构,是今后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3D立体电视加速中国彩电业变革
伴随着伦敦奥运会的到来,加之部分赛事实行3D转播,彩电市场会刮起一股3D旋风。毫无疑问,3D电视将为彩电业带来结构性变化,引发从接收终端到节目传输、设备存储,再到节目制作的整条产业链变革。
如今,日韩彩电企业已经快速进入了3D赛道,在技术标准、内容运营等所有领域展开了圈地运动,中国彩电业在3D时代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当前主导彩电产业发展的有两条主线:一是显示技术的升级,比如由传统显像管技术到平板显示技术,由平面显示到立体显示;二是播放内容的开放性,随着互联网接入电视,消费者收看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互联网与3D是推动电视发展的双引擎,互联网的接入放大了电视节目库,而3D则改变了内容的显示方式,颠覆了原有的产业形态,3D电视的普及意味着当前彩电产业链的整体切换。
随着3D电视的兴起,单纯的硬件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技术标准、软件设计、内容制作等在内的“软实力”间的较量。全球彩电企业关于3D的竞争,绝不仅局限在电视终端上,而是聚焦在整个后台体系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成为企业获得未来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显然,日本和韩国的彩电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战略布局,如图1。
在生产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全球彩电产业利益的分配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标准等高级要素成为竞争主体,其它要素则成为依附性的生产要素,这真真正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现在,3D电视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彩电企业的主战场,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决定制定3D影像有关标准,并准备在全世界普及,这实际上是为日本3D显示硬件及软件的发展铺路,通过设定标准让其产品在全球畅通无阻,同时也通过建立标准门槛将其他企业挡在外面。
未来彩电业必将进入以节目内容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电视硬件只能是长长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电视的网络化也只是提供了输送电视内容的通路,关键还在于输送什么内容。在内容控制方面,日本和韩国企业已经在悄悄布局3D内容制造和运营,通过对3D内容的推广,加速显示硬件和传输设备的升级。
在日资彩电企业大力推进3D产业的同时,韩国企业也在3D电视市场的内容和自身实力建设上紧随其后。三星电子与美国的国际动画片公司梦工厂达成合作关系,之后组建了负责制作3D内容和海外宣传的专业队伍,短时间内将大量确保3D 内容供应。LG电子也同韩国国内的卫星广播企业sky life 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拓展3D内容产业。
其实,在3D产业链中,美国的角色更不容忽视,日本和韩国虽然是彩电大国,但美国是节目大国,尤其是好莱坞。3D的普及必须要有内容的配套,内容实为推动3D电视普及的核心,所以日韩这两个电视大国都不约而同地与节目大国美国的一些企业走到了一起。就像电影《阿凡达》一样,美国可以在全世界推广3D影视作品,既启蒙了全球消费者对3D的认识,又加速了显示、传输设备的升级换代,如图2。
在全球3D产业布局中,反观中国的彩电企业,还仅是将3D作为一项电视附加功能,既没有技术标准的保障,也没有内容运营的支撑。为了应对3D浪潮的到来,不仅国家要对相关3D产业进行引导,彩电企业自己也要制定3D显示相关标准,并通过标准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起来,同时还要从技术研发、运营模式上进行变革,构建覆盖内容、传输、接收终端以及外接设备的全方位产业链,只有这样,中国彩电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格局。
3D立体电视市场趋势
未来全球3D产业发展的趋势包括:
(1)全球3D产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总体上仍将处于发展初期。
(2)欧美主导内容市场,东亚主导终端市场的产业格局更趋显性。
(3)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将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4)以产业标准为主导的产业话语权争夺进一步加剧。
(5)3D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由个人消费领域拓展到公众行业应用领域。
(6)3D内容制作技术和显示技术将成为未来3D技术重点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长春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经济是一种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新型经济,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很有必要对长春体育经济情况做一番调查,以扬长避短,推动长春市体育经济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抽取了长春市区中不同阶层的16岁以上男女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按照体育统计的制卷原理,设计出“长春市区体育经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初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400份,收回326份。其有效问卷311份,有效率77.75%。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区体育馆现状分析
长春市的场馆大都集中在大小中学校,主要先满足本校、本地区青少年、群众健身活动,其次才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增加收入,经营规模初级水平,属于半经营性质的场馆。纯经营性质场馆休闲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篮球,排球、健美、游泳、羽毛球等项目。较大的长春体育馆,郭守敬游泳馆,设施一般水平,与省级体育场馆有很大差距,举办大型比赛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体育场馆经营、健身行业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行业在长春发展势头较好,经营较好的俱乐部主要有赛乐健身俱乐部,名仕健身中心,金力豪健身俱乐部,动组阳光健身俱乐部,英派斯健身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经营方式都为私营,所以经营方式灵活,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市场经营程度较好,定位层次多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场馆大多有健身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但不是很完善。
(三)体育用品销售火爆,体育彩票业刚兴起,观赏性体育收入较低
长春市区居民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约占85.33%,说明长春市体育用品市场有较大需求量。体育参与性消费有快速发展势头占13.53%;观赏性体育消费相对滞后,占1.1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实物性体育消费是获得可持久使用的体育中介物质,可以代替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等,这样的物质产品消费是一举两得,比较符合我国人民传统的消费习惯。由于长春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低,各种休闲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不高,加上居民的预期收支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还由于长春市整体竞技水平不高,甚至某些运动项目的整个环境不良,导致很大一部分居民对其失去信心,再加上媒体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宣传引导不够,也是人们的观赏性消费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市民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经过调查从侧面发现广大居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有较为明确的认识,这是由于近年来学校教育、健康教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人们对体育健身娱乐的功能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参与或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再就是长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在满足低层次需要后 ,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而体育需求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
(五)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大多数居民的锻炼场所都是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体育健身场所集中在家附近的广场,公园,空地以及公路道边等非正规健身场所。其中利用学校机关体育设施锻炼的占26.05%,而到健身房消费锻炼的只占13.83%,这也反映了消费健身在市民当中占的数量还很少。
通过调查认为满意的占19.94%,认为一般的占34.41%,不满意的占40.84%,非常不满意的有4.82%。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当今体育场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的需求。虽然近几年小区体育设施在不断得到发展,但是相对体育锻炼人群来说,在数量上及形式上还有很多欠缺。
随着城市的发展,要求职能部门在场馆建设和管理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场馆缺乏的地方设立比较大的、适合各阶层居民的健身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从而弥补一些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那么,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体育消费市场存在着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调查结果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的商品意识的逐步增强,城市居民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结语
(一)长春市区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水平较低,发展比较缓慢,人均占有量也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很难满足人们日常锻炼的需要。
(二)体育消费的绝对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相对水平增长幅度不大,体育消费仍是实物性消费占主要地位,这种消费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大环境下,会长期保持下去。
(三)应促进体育消费,搞活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活跃体育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权力。
参考文献:
[1]颜春元,李春梅,文铁成.保定市区体育经济现状调查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5).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55-02
一、汉川市新河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毗邻武汉的汉川市新河镇是武汉城市圈崛起的工业重镇,自新河工业园建成以来,园区形成了服装产业、食品加工、金属加工、塑料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各项经济指标得到显著的提高。
1.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和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大关。汉川市的生产总值在在2006年突破了百亿大关,与上年增长比为14.3%,之后几年逐渐上升,2010年达到了196.6亿元,与上年增长比为18.6%。财政收入2005年达到5.03亿,经过四年就实现了翻一倍的任务,在2009年达到10.13亿,突破了十亿大关。
2.就业人数和人均纯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导致大量的企业驻扎汉川,对本地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数到了2009年就增加到9 32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总体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汉川市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3 383元增加到如今的5 598元。
二、新河工业园区的SWOT分析
将市场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用来研究新河工业园区的自身优势与劣势,还有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制定政策及相关措施,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1.优势分析。新河工业园区坐落在汉川市,一方面毗邻武汉市,处于武汉8+1城市圈中心地区,距武汉市汉正街仅38公里,距107国道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15公里,距天河机场45公里。且武汉高校云集人才众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另一方面汉川市下有“纺织之乡”的马口镇,为服装行业纺织服装提供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另外,政府采取各种政策优势招商引资。汉川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大量相关的政策。如在承接武汉市服装产业的转移上,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招商引资、土地减租、新企业入驻等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加入产业集群。
2.机会分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和税收支持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的个性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也为中部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的政策,加大了对中部经济的扶持力度,这些因素为园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有,东南沿海的大多传统企业正在向中部进行产业转移,最为明显的是纺织服装工业,如已在园区内建成了汉正服装工业城就是承接武汉市的服装产业转移,工业园借此机遇组建纺织服装产业链。
3.劣势分析。首先,产业关联度不高。园区内的四大产业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品,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无法产生企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如园区内的服装产业从最初的原材料,经由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到服装流通及服装消费的全过程,构成一条产业价值链。但园区内的服装产业承接武汉市汉正街的服装产业转移后,只负责产业链的后半段,整个产业链并没有形成。其次,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工业园区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产品档次较低,其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如服装产业和食品产业以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占100%,金属加工、塑料化工也是以成本为主导。最后,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园区内的四大产业均缺乏技术创新,模仿之风盛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形象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如食品企业中的达利园、盼盼、银鹭等企业都只是简单的贴牌生产。服装产业更是模仿成风,各品牌之间相互模仿,没有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品牌。
4.威胁分析。由于与周边一些县市在区位条件及所面临的发挥环境上多有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很多地区在某些方面拥有更强的优势,故在引进外资、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必然会与周边地区展开激烈竞争。还有,东南沿海转移而来的传统产业大多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某些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环节。如纺织服装工业中的染色环节对水体污染较大,塑料化工中的矿产冶炼会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空气直接产生污染。故在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处理产业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已成为摆在园区构建产业集群的重要命题。
三、完善新河工业园的具体措施
从上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要解决新河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应取其优势、抓住机会、补其劣势、消除威胁,为其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使产业集群效应达到最大,从而提高区域竞争了。其具体措施是:
(一)取其优势
首先,加大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投资者。招商引资工作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扩大经济总量的有效措施。新河工业园区应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在珍惜土地资源的条件下,提升招商实数,具体做法可如下:一是根据工业园区中现有的工业企业上下游的产业链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吸引上下游的企业入驻园区,从而完善产业链。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
其次,制定吸引人才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人才,无论对于何种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产业集群应该积极吸引、引进、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因为对创新来说作为技术载体的人才比资金更重要。汉川市毗邻武汉,应充分利用人才聚集的优势,制定系统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产业群的创新活动,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抓住机会
1.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打好园区产业集群的基础。做强企业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是园区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产业是关键。将自己的传统名牌产业,或源于本地区的传统历史渊源的产业,或源于本地区独特的资源的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来占取市场份额。还有龙头产业的带动,使中小企业自发聚集,形成真正的分工与协作。如园区的服装产业可作为龙头产业,其他的三个支柱产业可发展为优势产业,从而带动园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2.抓住产业的特点,延长产业链,加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即使关联企业聚集到了园区,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一种集群内企业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如服装产业的产业链多到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影响着产业链,应充分抓住汉川市棉花资源丰富这个特点,延长产业链,对生产出来的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从而加强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抓住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的机会。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武汉“8+1”城市圈建设的提速,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机会。工业园区应抓住这些机会,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汉川市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大力吸引企业入驻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才能加速园区内产业的发展,为汉川市的经济做出贡献。
(三)补其劣势
1.提高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如服装产业若只是初加工则是为他人做衣裳,将蛋糕拱手送给他人,为其他企业做垫脚石,可见,提高产业关联度是关键。坐拥汉川市本地丰富的服装原材料,应充分利用本地原材料,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做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同时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使园区内部企业满足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
2.加强技术水平。增加产业的优势,加强技术水平是关键,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此就业,或招聘科研人员,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二是在园区内建造大学的实践基地或科研机构,不仅能使企业不断学习、提高效率,还能促进科技的产业化。
3.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要依托毗邻武汉各大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如研发新产品开拓市场或改变生产函数解决生产难题。园区的管理局还可以设立创新产品奖等并制定创新技术研究发展奖助计划,鼓励园区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促进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
(四)消除威胁
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未必能形成产业集群,故应加强企业进入园区的管制,提高入园门槛,防止盲目入园以园区产业定位选择招商引资项目,凡是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不得引进,以避免加剧园区产业布局无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产业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采取措施,如服装产业中的染色污水进行处理后净化后在排放,避免水体受到污染;塑料化工中的矿产冶炼会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不可直接排放到大气,应对其进行化学作用使之变成无害的气体。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园区内多种植树木,净化环境,打造绿色园区。
参考文献:
[1]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3] 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关键词:产业结构;电子信息产业;产业政策;法律规制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查阅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快报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15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而查阅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4季度和全年我国GDP初步核算结果》,可知2015全年GDP:676708亿元,从产业上看,各产业增加值,增长以及占比发现,电子信息产业2015全年制造业与软件业增加值154567亿,GDP占比22.84%,第三产业占比45.25%。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尽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一直稳步增长,但创新能力却一直相对比较落后,其次,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技术,导致行业发展依赖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再次,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研发技术未安全合理的以法律的手段加以保护,导致技术被抢注或盗取,从而严重的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立法存在滞后问题,法律层次不高,主要是通过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管理,而且各类规定比较分散,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一)信息产业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查阅国家工化部数据得知,我国信息产业年产值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6%以上(2010-2015年),已成为工业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度最快、贡献最大、出口额最高、效益突出的第一大产业。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代表的投资类产品得到迅速发展,消费类电子转投资类电子明显。
(三)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规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十大重点推动领域。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其中重点推动的十大领域,第一个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下一个十年重点推进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的发展,包括5G通信技术的研发、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技术保护意识不强,核心技术依赖外资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转化成果率较低,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率低,长期依赖外资技术,使得付诸高昂的专利费,外资企业掌握着核心芯片技术和整机设计技术,技术引进仍是发展瓶颈产业的主要手段。
(二)两头在外,缺乏市场主导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众多领域都存在来料加工的两头在外现象,即原材料和市场在外,(来料加工、来件生产)生产加工过程在内的现状,导致国内企业对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零售商价格谈判能力不强,上游环节的价格传导到制造业环节后就也无法继续传导,表现为能源、原材料等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节节上升,而制造品价格无法上升,导致制造环节的利润被不断压缩。
(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引发法律风险。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电子信息产业法》,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处在无法适用的局面,相关规制仅仅依靠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产业政策,且规范性不强,急需将政策上升为法律。
四、建言献策
(一)加快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行业龙头企业领导强力推动,这其中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由于中国行业地域分割特色明显,以啤酒、香烟为例,各地都有自己的品牌渠道。碎片化市场意味着市场规模不能集聚,龙头企业难以孵化。
(二)工业4.0+“互联网+”。工业4.0和“互联网+”战略交叉和协同作用。以“互联网+”衍生新的新的市场、模式、生态的发展创新,通过芯片和软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三)网络安全。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完善网络犯罪立法规范,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产业,供给侧严重不足,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最大挑战是网络安全,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将控制网络生产网络办公网络和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这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隐患将埋藏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中。
(四)优化法制环境。一方面,推进我国技术创新的财税补贴措施的经济政策法律化是其主要解决途径,对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行业适当给与财政补贴或税负减免,以达到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效果。同时反观中国目前的税负标准,营业税变成增值税,大部分领域是13%、11%,高科技领域变成了6%,真正的制造业仍然是17%,中国周边有20多个国家,增值税17%以上的就一两个,大部分比中国低,鉴于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企业,而税负的繁重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针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逐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促进技术自主创新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立法,提高立法位阶,逐步构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五、总结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总产量约在1600万吨左右,行业总产值为1300亿左右(约合200亿美元),产值规模还不到世界调味品市场总量的10%,低于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占比。这一数字距离市场饱和也还很远。
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58家百强企业调味品的总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销售总额达到280亿元以上。其中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50家,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调味品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对调味品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同时,随着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繁荣,调味品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中国调味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调味品产业发展的特点(一级)
市场集中度高,地域特征明显(二级)
由于调味品是从中国饮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业,受制于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地域特征明显。
尽管随着人口和文化迁徙,全国各地口味逐步呈现大杂烩形态,就像四川也有够味儿的鲁菜,山东也有正宗的粤菜一样,但主要局限于餐饮渠道。就家庭消费而言,地域化特征仍然非常明显,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比如,我国酱油市场的规模为500万吨,海天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酱油类调味品企业,产量却仅占全国酱油总产量的8%。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酱油企业集中度不高,呈现出“诸侯割据,区域为王”的业态。而著名的“四大名醋”,也主要是在各自的根据地呈主流消费,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目前,调味品行业内的整合只是集中在一线品牌对中高端市场份额的争夺,对中低端市场的冲击力依然非常有限,这意味着调味品行业的商机无限。
调味品企业应及时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突破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工艺的束博,用现代化大生产体系取代原始的手工工艺。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创新产品、口味和生产技术,如在传统行业中注入时尚化的元素,这将是调味品行业高速发展的原动力。
外资品牌仍占主导(二级)
国内传统的调味品企业大多是从国营企业转制而来,因受企业机制的影响,大多形成了僵化、固化的经营风格,企业竞争力不强。
近十年,随着大批外资企业进驻中国,我国调味品市场正在经历着一轮大的行业洗牌。经过数年的行业整合,我国部分调味品企业已经被外资控股或收购。在各个细分品类中,已基本形成了以外资品牌为龙头的市场布局。
虽然这些外资品牌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多数产品定位于高端市场,尚未对中国的调味品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国内调味品企业如果能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势必能成功占据调味品行业更多的市场份额乃至部分高端市场份额。
目标消费群以餐饮和家庭为主(二级)
调味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普通家庭和餐饮渠道,消费成本和消费者的调味品消费观念对产品销售产生直接影响。
作为日常生活的快速消费品,家庭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品质和价格,一般不太愿意为高价调味品买单。因此,调味品企业在适当时机利用价格促销的方式,将更容易吸引目标消费者的关注,能快速提升产品销量。
一个餐厅的调味品用量相当于100个家庭,调味品需求量大而且稳定。提升调味品在餐饮渠道销量的关键,是吸引厨师的注意力。
竞争格局呈两极分化趋势(二级)
低端市场多被地域性品牌占据,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网络以自然流通为主,辐射当地及周边市场,品牌力有限甚至谈不上品牌力。
中高端市场则是全国知名品牌及外资品牌的竞争阵地,特点是营销立体感强,高空广告支持,地面精耕细作,产品线细分化程度高,覆盖全国市场。
调味品的发展现状(一级)
消费领域结构调整趋势明显(二级)
调味品新品层出不穷,产品结构调整趋势明显,并朝着几个方面发展:高档传统调味品,方便面调料和汤料,复合调味料,快餐食品调料,加工肉类渔类海鲜食品调料,加工各种小食品调料,速冻食品调料,西式方便调料,新型味精,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原料。
在传统调味品生产增长的同时,消费领域越来越宽泛。除了家用和餐饮企业用之外,还增加了用于配合各种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的调味品,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和工业用原料。
复合型调味品开发不足(二级)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烹饪程序更加简单。因此,开发各种口味的复合型调味品是大势所趋。调味品发展近年来明显呈现出复合化、方便化、营养化的趋势。
目前,我国复合调味品产量每年以20%的幅度增加,是调味品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品种。但是,就数量来说,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就口味来说,还集中在辣味、鲜味等少数风味上;就用途来说,以增鲜品、汤料、蘸料、佐餐酱为主,尚未覆盖中餐烹调的方方面面。
单就菜肴调味料来说,品种也非常有限。然而,利用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多样化的烹调调味类型,可以开发出各种菜肴用风味调料以及用于凉拌菜、烧炖菜、烹炒菜、煎炸菜、拌面卤等的调料,其品种丰富程度不可限量。
同时,可以针对不同食物原料开发复合调味品,如鱼、肉、海鲜食品具有特定的风味。举个例子,很多消费者不了解如何使用各种香辛料,开发专用调料则可以极大地方便其使用。
也可以针对不同烹调方法开发复合调味品。如蒸菜调料、腌渍调料、凉拌调料、煎炸调料、烧烤调料、煲汤调料、速成汤料等等。其中既可加入多种调味品,还可加入其它小量配料,迎合风味时尚多元化的营养趋势,各种复合型西式调料均大受欢迎,奶油浓汤调料、烤牛排调料、串烧调料、咖喱调料等也浮出水面。迎合这种趋势,各种传统调味品中也增加了异国风情的产品,如紫菜饭卷专用醋、生鱼片专用酱油、韩式醋、日本酱等。
产品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二级)
当今调味品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和化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从发酵菌种的基因工程处理,到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给调味品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经常应用于调味品当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增稠稳定剂、凝胶剂、防腐剂、增鲜剂、香精、色素、品质改良剂、营养强化剂等,今后其应用还将呈现不断增长和拓展的趋势。
新技术为新品种和高档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也为调味品的复合化、保健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原料涨价,成本压力增大(二级)
以粮油为基础的调味品原料价格开始上涨,幅度达到70%~80%,调味品企业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成本挑战。
为了转嫁成本压力,调味品企业除了可以适当上调部分产品价格外,还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不断地开发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促进消费升级。功能化、细分化,将是调味品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调味品的功能需求也越来越丰富,以营养、健康为诉求以及针对不同菜肴制作的调味品,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将逐渐步入细分化时代。
根据餐饮业对标准便捷化的需求、家庭消费对方便味美营养的需求、食品加工业对专业化的需求,调味品企业可生产出各种特色鲜明的产品。
我国调味品行业销售额(单位:千亿元)增长趋势图
调味品发展的10大趋势(一级)
中国调味品产业,在经过数轮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转型为市场规范、竞争激烈的朝阳行业。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调味品产业的巨大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出来。目前,调味品行业已经呈现出以下十大趋势――
1.产品线将进一步丰富。(二级)
比如,从烹饪的角度,醋演变出饺子醋、凉拌醋、海鲜醋等品类,酱油衍生出味极鲜、老抽、草菇老抽等花样。从健康的维度,不断涌现出低盐生抽、铁强化酱油、儿童酱油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回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产品线的拓展并不简单等同于市场细分,因为调味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只能是低附加值商品,只有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所以,企业要做的是,深入市场去发现大众市场的潜在需求,而不是小众市场的个性需求。
2.行业质量标准将进一步提高。(二级)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空前重视食品安全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消费者也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产品安全。这也促使调味品企业必须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加快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近年来,来自德国、欧洲、日本、美国等欧美国家的先进工艺都在我国落地。
可以预见的是,近几年内,国家对于调味品生产企业的卫生、安全、工艺等各方面的要求会更严格。引入现代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主动升级质量标准,是打造调味品品牌的核心幕后工作。任何质量安全方面的纰漏,都可能会给调味品生产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3.复合调味品比例将提升。(二级)
据相关统计,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复合调味品比例在8成以上,而国内市场不到三成。
随着80后、90后步入婚姻,逐步担纲家庭的核心角色,复合调味品呈现出绝对潜力空间。这个人群的总体特征是:口味刁钻,疏于厨艺;美食家的嘴,笨媳妇的手。复合调味品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完全可以精确到菜名,对号入座即可。比如王守义炖鱼料包、李记枭雄的酸菜鱼料包等。
通过几种普通调味品的组合,溢价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实现1+1>2的效果。
4.外观时尚化,产品便捷化。(二级)
新一代消费群体在选购调味品时,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情形下,外观形态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作甚至用超过产品本身。比如,很多80后之所以不选择老陈醋,原因并不是味道不好,而是颜色太重。时尚的产品包装,也是中高端调味品在终端让产品自己会说话的有效手段。
同时,由于新生代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快,又对生活品质要求高,因此,方便、标准、时尚、快捷将成为年轻人对调味品需求的代词。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味品企业下一步的产品研发趋势将偏向于为80 后提供“懒人”调味品。
5.家庭消费比重将持续增大。(二级)
受到通胀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影响,以及消费者对饮食健康、营养搭配等方面越来越重视,回家做饭的人群比例将会增大,家庭消费将呈现出增长态势。
另外,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因失业返乡的数量正在增加,这将进一步扩大家庭消费的市场空间。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在建设餐饮渠道的同时,也应加大对流向家庭消费的各种渠道的投入力度,提高品牌大众知名度,掌控好终端市场,以防止在消费趋势变化时造成市场损失。
6.品牌管理将被重视。(二级)
品牌管理承担着品牌品类占位与价值塑造、实现与消费者沟通的重任。
目前,调味品企业的品牌管理应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或者说初级阶段,还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没有打造一支完善的品牌建设、产品研发、品牌互动、市场监测、品牌审计、品牌改善相衔接的一套品牌管理运营系统。
随着调味品消费越来越重视品牌,品牌消费逐渐成熟,我国调味品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间品牌竞争将成为一个常态。
7.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二级)
金融危机在给调味品行业带来了融资困难、资金链紧缩、运营压力加大、企业风险加剧等问题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整合扩张的机会,中国调味品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中,产品、价格、渠道等多方面的竞争将明显加剧,酱油、醋等传统调味品的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高,国内外大型企业主导性增强,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产销在5000 万元以下的调味品企业将面临着退居二线或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8.农村市场将成为利润增长点。(二级)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改变了农村人口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用于农副产品的购买支出相应增加。
惠民新村的建立,改变了农民分散居住的方式,带动了社区连锁超市的发展,扩大了调味品的销售市场。
商务部在2007 年开始推行“万村千乡工程”,拓展扩大了调味品企业的配送范围……
随着惠民政策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无疑将为调味品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面对渠道网点的变化,调味品企业也需要不断地调整配送方式,创新营销网络。
9.行业将会掀起品类占位风潮。(二级)
太太乐占位了鸡精品类,成就了鸡精品类第一的位置;茅台找准了“国酒”占位,成就今日的茅台;王老吉抓住了“预防上火的凉茶”的占位,成就了如今的辉煌市场业绩,其他竞争对手即使蜂拥而来也难以撼动其地位。众所周知的宝洁,更是靠多品牌策略,分别通过海飞丝、飘柔、潘婷实现“专业去屑”、“柔顺”、“营养护发”的细分品类占位。
纵观调味品行业,品类占位营销还比较落后、混乱。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有效的品类占位,从而导致企业没有成功打造一支清晰的产品线,导致消费者对品牌没有一个明确的细分品类认知,从而未能实现品牌竞争力的打造,未能充分实现主导产品品牌的品牌溢价和外溢效应的发挥。
调味品行业品类不断细化,而每次细化总呈现行业总体收益,没有形成独占。在一些标杆性的企业率先实施品类占位的情况下,必将掀起整个行业的品类细分占位大潮。
10.中高档化势不可挡。(二级)
通货膨胀已经将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推升到一个新的水准,食品安全的升级进一步增加了行业的成本压力。涨价、产品升级成了必由选择,企业必须实施中高端化才有未来,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白酒行业引发的中高档化引起了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一大批二线、三线品牌引领了行业的发展,直到2005年以后,传统老名酒才逐步恢复元气。
对于调味品行业而言,消费者的选择还处于基于品牌知名度与产品属性的选择,还没有转换到基于品牌价值选择的阶段。与此同时,调味品企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品牌之于消费者还没有稀缺性的认知,品牌还不具备明显的象征效应,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占位尚未固化。中高端化推动更多品牌的加入,必定拉动行业的洗牌。
(空一行)
表面看起来,调味品市场变化类似于有机化学反应,复杂而缓慢。而事实上,目前调味品行业在产品创新、品牌升级、渠道多元化等方面都仍有很大潜力空间。尽管消费总量不会有太大提升,但行业产值仍有30%多的提升空间,市场容量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预计增长速度在20%~30%之间。
对于所有目前仍存活的调味品企业来说,无论规模大小,只要顺势而动,机会一直都在。
【抽文,放第二页】
我国酱油市场的规模为500万吨,海天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酱油类调味品企业,产量却仅占全国酱油总产量的8%。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酱油企业集中度不高,呈现出“诸侯割据,区域为王”的业态。
【抽文,放第三页】
低端市场多被地域性品牌占据,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网络以自然流通为主,辐射当地及周边市场;中高端市场则被全国知名品牌及外资品牌把持,营销立体感强,高空广告支持,地面精耕细作,产品线细分化程度高,覆盖全国市场。
【抽文,放第五页】
除了家用和餐饮企业用之外,还增加了用于配合各种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的调味品,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和工业用原料。
关键词:体育旅游;郴州;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478-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区域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构成形式以及区内时序演进路径和体育旅游产业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形成的特定结构[1]。本文主要对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核心区”的建立,区域时序演进方式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论证,以期为郴州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宏观发展研究和制定宏观产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选择
依托“均衡发展”、“梯度推进”和“增长极”等理论[2]的基本思想,郴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发展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均衡发展方式、非均衡发展方式和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
均衡发展方式难以营造竞争环境,以至于在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配置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各地区有限的体育旅游生产要素可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就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而言,由于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的差异,客观上不具备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均衡发展方式不是好的选择。非均衡发展的优势是发展重点明确,序列性强,但是劣势在于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会使大多数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甚至造成新的问题。非均衡性协调发展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之间互补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形成竞争的合力,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该方式对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比较优势。
选择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方式作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方式的基本依据如下:
1)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的实质是适度倾斜协调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极化效应较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非均衡协调发展既能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也能较好地处理协调关系。
2)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区域间协调与互补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区与邻近的周边地区客观地存在着发展条件上的互补性特征,这种互补优势将成为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营造以中心地区快速发展并有力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协调发展是体育旅游产业开放型发展的需要。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区在较短时间内积聚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扩大规模以提升竞争力,形成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开放的格局。同时我们要借助于霍英东基金会和铭源基金会共同开发“红三角”建立“红三角经济圈”的机遇,快速构筑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外向型竞争的平台,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
4) 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体现社会综合效能的战略需要。产业发展须全面考虑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综合效能。选择体育旅游产业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不仅给公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服务,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区的这种发展还会对我市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协助。
2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核心区”的选择
2.1“内环境”的优势
第一,景观资源丰富。郴州全市风景名胜有110余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有30多处。主要景区相对比较集中,基本都在离市区50公里的范围内,郴州市区和资兴市范围内居多。郴州市区内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国家地质公园飞天山、万华岩、天堂温泉、龙女温泉、王仙岭、五盖山国际狩猎场、仰天湖和中国女排训练基地等景点。资兴市有东江大坝、东江漂流、龙潭湖度假区、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岛一村和兜率岩等景点。第二,宾馆、酒店等配套设施相对比较齐全充足。全市星级宾馆18家,其中市区有13家,资兴市3家[3],两地星级宾馆占总数的88.9%。全市注册旅行社共有32家,市区25家,资兴市3家,两地旅行社占全市总数的87.5%[4]。第三,资本存量优势。从2005年郴州各市县1-10月的GDP和财政收入情况来看(表1),市区的GDP和财政收入远远高于个地区,资兴市居第三位。旅游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本。市区和资兴市雄厚的财政收入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坚实后盾。第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颁发了《郴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区建设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和游憩商务会议中心,神农文化的重要支撑地。并强调郴州城区是近中期旅游发展重点建设的区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县1-10月的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2.2“外环境”的优势
第一,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市内分两区,即苏仙区和北湖区。苏仙区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门户。京广复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郴三铁路、1813省道横穿东西;区乡级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1513公里;开通了直达港奥的公路货运和至长沙、广州的始发列车,南下广州、深圳,北上长沙、武汉,均可朝发夕归。北湖区有107国道公路纵贯其中,京广、郴三、郴嘉铁路纵横境内,还是京广铁路电动机车起讫站所在地[5]。资兴市有322省道横贯市境,连接107国道,资郴桂高等级公路直通郴州,并与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铁路与京广线相连[6]。第二,投资环境及条件优势。郴州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红三角”经济区范围内,随着“9+2”泛珠三角经济圈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红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在国家加大投入的同时,也将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将会吸引大量的外来资金投资。郴州毗邻珠三角,具有明显的区域位置优势。特别是核心区域交通便利,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是外来资金投资的首选之地,这有利于核心区体育旅游产业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3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的时序选择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的客观现实,规定了不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时序先后性。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各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水平,有步骤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优势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序,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判断,而且还可以从区域产业聚集与扩散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此,认为郴州体育旅游产业区域时序发展方式的第1阶段,选择以郴州市区和资兴市为一级始发中心区,永兴县、宜章县、汝城县为二级区,同时政府在资源和政策配置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使它们形成相对一体化的体育旅游产业资源“集化区”,并在短期内形成各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积聚效应,产生较高的增长倾向。在这个阶段,形成明显的“中心―”的二元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态势;第2阶段,当两个体育旅游产业“核心区”形成后,通过政府相应的政策再调整,诱使各“核心区”的发展能量向“重点区”扩散,这种扩散的强度和速率则是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地区层次的提高成正比,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区”必将会受到“核心区”产生的扩散效应的影响;第3阶段,形成中心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机制,实现郴州市区和资兴市核心区向永兴县、宜章县和汝城县三个重点区发展,然后由重点区向其它县城辐射(图1),最后实现整个郴州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图1发展时序分布图
4“核心区”及“重点区”的主导体育旅游市场的选择
4.1郴州市区以观光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郴州市区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落户在此,为开展观光型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郴州体育训练基地被誉为中国女排腾飞之地,世界冠军的摇篮,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内有比赛、训练综合体育馆、健身体能训练房、训练馆,全民健身广场、《中国女排拼搏史迹展馆》、《中国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连冠大酒店[7]。借助观光女排的腾飞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国女排精神,使之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在场馆内开展参与性活动,使游客亲自体验到排球的乐趣。基地还可以承办一些大型排球比赛,吸引一批球迷来观看比赛,进一步拉动体育观光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4.2资兴市以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东江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资兴市境内,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观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区之一。东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81.2亿立方米湖水晶莹透澈,数十个岛屿星罗棋布,是开展水上运动的最佳基地[12]。东江湖景区里已开展的项目有:东江漂流、水上跳伞、水上飞机、水上飞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钓等。参与其中,尽享历险、探幽、猎奇之乐,是开展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的天然处所。
4.3宜章县以锻炼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莽山位于宜章县最南端,毗邻广东省乳源县、阳山县和连州市。总面积28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内奇峰叠翠、溪涧纵横,集华山之险峻、泰山之雄伟、西双版纳之神奇,张家界之俏于一身,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宝地[7]。拓展训练是指把受训人员带到大自然中,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8]。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的综合素质往往会利用节假日对所有人员进行拓展训练。莽山毗邻广州,又具有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开发拓展训练的宝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妙。同时体育旅游又可以联姻休闲旅游于一体,培训人员训练过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闲之乐。
4.4汝城县以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它最高水温可达98℃,流量达15000吨/日,水质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热泉。它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和生殖腺的功能,对各种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症有显著理疗效果[7]。故汝城县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市场的圣地。
4.5永兴县以康复医疗型兼娱乐休闲型体育旅游为主导市场的选择
永兴悦来温泉旅游度假山庄,着落在翠拥阡陌的永兴县悦来乡,占地526亩,投资5300多万元,是一个集温泉疗养、冷泉戏水、机动游乐、美食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悦来温泉开发了第一个鸳鸯泉――日式露天温泉疗养区和露天冷泉戏水区。温泉出水口温度高达55℃,水中含有丰富的氢、氯、钠、钙、镁等矿物质,浸润其中,可调节身体机能,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尤其对慢性神经炎、糖尿病、肠胃炎有明显疗效;冷泉戏水因冷泉常年水温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种矿物质,浸浴戏水,可消暑除燥,生津养颜[7]。因此,悦来温泉是开展康复医疗型体育旅游的良地。同时,悦来温泉还开设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驱车、彩弹野战等体育娱乐休闲型项目。游客在感受温泉疗养功效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到体育休闲的乐趣。
5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并论证了“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我市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佳选择的命题;同时,基于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核心区”、“区域发展时序”和“区域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结构的我市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丛湖平.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J].体育科学,2004(12):13-17.
[2] 刘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华.郴州旅游交通图[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况[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县概况[EB].郴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资兴市交通[EB].郴州交通网,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点介绍[EB].中国郴州旅游,2006.3.
[8] 叶加宝.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
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重点课题“河南区
域对外贸易质量研究”,青年课题“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内陆地区港口
建设的效应、模式及政策支持研究”,一般课题“基于制度质量视角
的河南外贸体制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受市场机制与政府双重作用:市场机制通过微观经济系统的竞争发挥作用,政府力量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发挥作用。近年来,受到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集群转移的特征。因此,在东部地区大量产业寻求转移的良好机遇下,要实现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整体承接,就要做到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审慎引资,将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
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吴建虎,200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决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利益的诱导,是由于经济发展而引起供给、需求、国际和国内分工结构的变化,导致区域资源结构优势的动态变化,使得企业有必要以空间转移来回避经营风险和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产业转移的实现条件
1.产业转移的发生基础:产业级差。各国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主导产业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会经历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生物工程工业,产业演进则相应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横向来看,各国与地区之间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各自的需求结构、要素禀赋比率、要素价格极不平衡,要素配置结构不同,从而构成了产业的空间产业级差,导致要素的空间流动,发生产业转移(潘伟志,2004)。20世纪发生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全球产业大转移,都表现出明显产业级差的特征,产业级差是产业转移发生的第一要素。
2.产业转移的诱发因素:产业利益差。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形成一个地区的产业生长环境,对不同区域的经济体来说,不同的产业成长环境最终形成产业成长的不同利益格局,正是这种格局导致了不同的产业利益差,各类产业总是向着能获取最大利益的区域转移,从而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3.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产业竞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在工资、房租、地租、原材料价格、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较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都较高,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这样会无形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势差,给区域间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因此,区域差所导致的产业竞争,将迫使产业主动或被迫向低成本地区流动以控制成本上升。
(二)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
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实现条件的基础上,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向哪个区域转移,还取决于产业转移相互比较中的利益导向,而这个利益导向来自于产业转移带来的利益差。也就是说,两个地区形成了产业级差、成长差以后,只说明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间更自由的流动,产业转移的最终实现还取决于比较利益导向。对于产业转移的主体企业来说,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承接产业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的是产业升级。因此,产业转移能否实现,转移到哪些地区存在着两个推动力,即市场推动力与政府推动力。市场机制下的产业转移是通过微观经济组织的竞争实现的,它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即生产要素供给结构、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企业自身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如果说生产要素供给结构、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是企业转移所需要的外在推力的话,那么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就是其内在动力,企业通过对承接地进行投资,实现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在新区域内重新组合的生产要素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从而形成新的比较利益,即将转移前存在的区域差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在这一转移中,政府的推动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取决于由宏观政策所决定的政府调控和由其它措施所引导的产业转移,政府的推动力也是为微观经济组织趋利行为创造更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俞国琴,2004)。图1展示了产业转移的实现路径。
(三)产业转移的集群化特征
随着产业的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在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国际第四波次产业转移浪潮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规律与趋势(毛广雄,2011)。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说,产业转移是企业离开集群而到另外一个地方再造集群或者融入产业集群的过程,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由于成本与需求的增加,传统产业集群开始欠缺竞争力,承接地产业集群可以给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带来关联效应和协作效应。正是这种效应的存在,可以降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可以提升集群区域内关联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外部竞争压力迫使集群中的企业做出空间策略上的调整,实现产业集群的整体转移,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则升级为新兴产业。
我国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集群发展也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依赖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的自然条件促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期);国内需求和出口贸易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强劲发展的外商投资推动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初期);至21世纪,东部地区传统产业集群逐渐进入成熟期,受到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等影响,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分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开始增多,部分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集群则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产业集群发展进入产业转移与升级阶段(21世纪初期-21世纪中期)(见图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环境不畅且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从硬环境来看,目前中部地区多以产业集聚区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但大多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道路、管网、标准化厂房、公共绿地、自来水管道长度等主要发展监测指标都比较落后。从软环境来看,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地政府扮演着一种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主体,管理成本较高,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商引资模式是由政策性引资模式向服务性、环境性引资模式转变。而中部地区的多数政府服务意识的淡薄,引资手段单一,单纯依赖优惠的土地、税收、环保政策在吸引低层次的产业,不但消耗了大量资源,加重环境污染,同时占用了大量优质土地。同时,集聚区与区外地域边界不清,与非集聚区有关部门之间经济管理权限不清、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宽松等问题普遍存在。
(二)承接产业结构“畸形”问题
中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集群严格讲还仅处于扎堆的“准集群”水平,所承接产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目前新上的大工业项目均属集聚区内老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的转型升级项目,产业链畸形化,核心产业不完整、产业链条过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集群内缺乏有机联系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前后关联效应不强,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较低,大多呈现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的“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经济技术上的协作要么是自我服务,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要么去外地采购,与集聚区内企业无太多联系。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且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贾志增,2010)。目前中部地区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核心产业本身得到足够重视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服务业,比如研发、金融、广告、营销等发展严重滞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中介组织缺失,各类行业协会不健全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引导同类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引进基地大型项目,培育产业集群上没有实现实质性进展,突出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也造成了“两难”:龙头企业要转移到某地,希望当地有较完善的配套;做配套的小企业要迁移,在龙头企业离开之前自己不敢离开。一个集群的构成应包括各类企业、中介组织、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等,而我国许多集群存在缺少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机构不发育以及缺少风险投资机构等现象。
(四)集群内所承接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可实现主导产业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张毅等,1998)。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需要转出的产业,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多数属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如果无选择的承接这些转移产业,有可能沦为污染产业的栖居地和污染企业的“环境避难所”。事实上,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大多是三类工业,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单位土地使用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等检测指标都没能得到很好控制。产业集群普遍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缺乏创新网络和创新机制,销售收入中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极低,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加快中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产业集群转移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要改善投资的软环境,通过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新机制,大力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把落地项目服务作为项目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成立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明确管委会的机构规格,实施项目审批无偿代办、重大项目联审联批联办机制,扎实搞好对入驻项目“零距离”、“一站式”全程服务。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体制职能,推进管理体制建设,探索建立封闭式管理模式。实行企业投诉机制和公众评议制度,初步形成统一、高效、富有活力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各产业集聚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集规划展示、商务洽谈、业务培训、办公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展示中心,成为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二)加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突出主导产业
由于产业集群的独特特点,只要定位合理,就能发挥其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立足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制定出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实现集群产业发展的合理集聚和布局;同时,选择引入并着力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构建特色产业链,使产业集聚区发展由企业集中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加强产业集聚效应。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做强做大,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做到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带动产业的加快发展。
(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知名品牌
主导特色产业集群是产业结构的核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部产业集群的定位应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资源禀赋、产业配套条件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整合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将区域资源优势通过集群化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许皓,2007),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优势产业基地以及具有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四)有选择、有重点地审慎引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防止转移污染、转移落后,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明确产业转移的环境容量要求,在承接项目选择上,要注重产业和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带动能力、资源利用等问题,要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要增强对准备承接的制造业的自然资源消耗的评估,有选择性的承接低物耗、低能耗的产业。承接的产业本身要能可持续发展,在环境、土地、资源硬约束下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不是不加改造地简单照搬、模仿、移植先进发达地区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落入“引进-落后-淘汰-再引进”的怪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蒋小勇,2010)。
(五)将承接产业集群转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完整产业链
产业的生态,特别是相关配套体系的完善,是真正实现产业成功承接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结构模式。产业链的形成体现了产业各环节合理、有序的分工与协作,表现为产业系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基于技术关联而形成的一种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郑红玲等,2008)。承接产业集群转移,更多的是要从产业链上搜寻战略性产业环节,在产业的配套体系上,严格设定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强度、建设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确定和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确立配套产业和原有基础设施的配套,注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项目以及上下游配套项目,使产业所需要的服务功能实现产业的整体“嫁接”。
(六)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为东部转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要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现有的信用担保公司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参股,增加注册资本,提升信用担保能力;建立产业集聚区融资公司,集中盘活优质国有资产,动作土地储备项目,补充资本金,提升融资能力;同时,要开放适合转移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产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加大融资力度,积极引进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以及产业基金、投资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在集聚区内开设分支机构,以多元化融资为突破,延展产业资金链条,继续完善企业自筹、“BT”模式、代建筹资、民间资本筹集等途径,破解资金困难。
参考文献:
1.吴建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潘伟志.产业转移的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
3.俞国琴.产业区域转移与东西部产业结构优化[J].四川经济研究,2004(11)
4.毛广雄. 产业集群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11(2)
5.贾志增.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9)
6.张毅,焦秀红.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J].商业研究,1998(3)
7.许皓,谢阳群,吴登生.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N].光明日报,2007(4)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品牌 形成机理 提升路径
当前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凭借自身资源优势逐渐发展起具有区域资源特性的产业集群,区域农产品品牌也伴随着区域内产业集群优势的形成而逐渐崛起。但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我国农业集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区域品牌呈现数量较少且品牌效应薄弱的现象。因此,探讨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与提升路径对区域内农产品建立市场地位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区域品牌和农业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关系
1、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推动了农业区域品牌的形成
农业产业集群是基于特色的地理资源优势的特定农产品发展而来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产品区域品牌作用的发挥,是形成、保护和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作为在特定区域内,基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而形成具有持续强势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借助区域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吸引了更多单位企业进一步加入和协同,它的形成和发展会保障、促进和提升区域特色内涵和区域内农产品的质量、信誉与形象,推动农业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形成,而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发展与壮大则进一步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否不断深化与沉淀内涵,决定其能否不断持久地发挥品牌效应。
2、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农产品区域品牌反映着区域内农业产业集群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体现区域内农产品整体的技术、质量、档次、形象和服务以及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信誉水平,代表区域企业集群的市场融入度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壮大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内在推动力,农业产业集群如果没有良好的区域品牌作为内核支撑,其区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就难以彰显和继承,也就难以使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合力去开拓、占领和巩固市场,整个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二、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因素分析
1、区域性因素
农产品生产对区域性因素具有高度依赖性,区域性因素蕴含了特色的地理特征、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传承,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提升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离开了优越的区域特色条件,农业产业集群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区域性因素主要是指综合体现区域软环境、硬环境的地理、气候、土壤等一系列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知识、人才、政策等非自然资源。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从区域性因素中科学合理地挖掘出农产品特有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传统风俗等特色区域元素,从中提炼出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将其作为区域品牌定位的根本。
2、产业性因素
产业性因素是区域品牌形象塑造和运营的基础,包括区域内特定产业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占有率、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农业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水平、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和合作程度,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水平等。产业性因素决定了产业的整体实力水平,所体现的整体实力水平越强,区域品牌的张力和影响力就越大。因此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从产业性因素出发,搞好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引导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合作,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3、品牌性因素
品牌性因素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根本,品牌性因素主要指区域品牌内涵、区域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资产、区域品牌传播、区域品牌形象以及区域品牌深化等方面的经营建设性因素。农产品品牌建设应从品牌性因素出发,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内涵,设计特色适合的区域品牌名称及标识,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进行有效定位,塑造鲜明的区域品牌个性,深化内涵,制订和实施品牌传播策略,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区域品牌管理。
三、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机理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建立在农业资源、历史文化等区域特色基础之上的,经过长期的区域历史传承、沉淀和创新之后,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区域内企业形象和产品声誉。区域内农产品由于具有其它区域产品所没有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具有了自己特有的市场竞争优势,这种市场优势使得该区域具有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企业不断聚集,并最终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机理和成长路径中位于核心和关键地位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后,带来了区域内各种资源的集聚,产生强大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传播奠定物质基础,推进区域品牌的进一步传播。同时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应的管理机构诞生,这些机构或者组织通过某种行为或规则来维护区域品牌的发展,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这样在竞争中该地区和相关的产品或产业就会进一步显著凸显出来,产生区域品牌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推动了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形成、发展和提升。整体而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创建和提升是在历史传承和沉淀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其它组织等各主体推动,依托相应的路径,借助区域特色的整合和提炼,即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区域特色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聚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一定区域的产业特色、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是地域特色和农业产业特色的有机结合。
四、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升路径
1、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文化根植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以及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区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历史传承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奠定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内涵。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依托当地产品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体现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个性特色,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价值,以此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区域品牌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区域特色的整合与提炼——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根本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区域品牌是区域的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等核心价值的反映,区域特色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了基础,它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脱离了特定区域,农产品区域品牌会缺乏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及产品价值。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主体应该着力于区域特色的整合与提炼。
3、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主体
企业是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没有企业,区域经济利益就无法实现,区域品牌建设也无从谈起,区域品牌与企业紧密相关。企业应优化自身经营行为,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地区域特色,有效整合本地各类资源,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及品牌,有效促进和推动自身企业品牌、农业产业集群品牌,乃至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和推广。
4、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关键与核心
农业产业集群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定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优势和协同机理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前提条件,产业集群能将集群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农产品企业品牌发展的内在逻辑,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实力规模和产业特征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发展潜力和方向,只有在一定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品牌才能不断强化其区域特色,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强化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促进协同效应的发挥,才能进一步稳定和巩固区域品牌。
5、政府的指导与扶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保障与推动者
政府是农业集群的外源推动机制和行动主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培育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把握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在产业集群基础上的企业和品牌的合理布局,真正实现区域特色农产品与区域本身的有机结合,通过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创建过程中的扶持资金投入、市场秩序维护、区域品牌发展规划、产业制度建设、服务平台搭建以及宣传推广等活动,引导、扶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6、农业行业协会的组织与运营——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完善与支持者
行业协会是农业集群品牌形成的经营与管理者,在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中介地位。行业协会为集群品牌的建设培育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强化行业内部协调自律,对区域内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使用进行监管,约束农产品区域品牌使用者的行为,在自律、互助的基础上形成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合力,牵头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同担负起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工作,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健康持续发展。
7、其他组织的帮扶与协作——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的提升和补充
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形成创建过程中还受到诸如研究机构、媒体、金融机构等的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立需要相应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区域内的机构组织所提供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将是区域品牌形成创建所需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凝练农产品区域品牌特色,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标准化建设等有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创建提供有效的帮扶和协助。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地理标志的黑龙江省大米区域品牌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1523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