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7 16:11: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规避风险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第一,投资只选择熟悉的项目,不熟悉千万别投。第二,选准正规的投资渠道。第三,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不要听一家之言。第四,坚持金融风险评估。第五,不盲目跟风投资。
2、正所谓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花言巧语,因而我们不加辨别就很容易造成重大损失。
3、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利益冲昏头脑做出冲动的事情。所以投资过程中我们最好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正规的、专业性的、有评估的意见,并且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不会被盈利与销售牵着鼻子走。
(来源:文章屋网 )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30日,我国企业债券累计发行6126.55亿元。企业债券市场在经历了1984年-1986年的萌芽阶段,1987年-1992年的迅速发展阶段后,受到1993-1994年乱拆借、乱提高利率和乱集资的“三乱”问题的困扰,随着政府相关管理措施的出台,进入整顿期;从1996年起,企业债券的发行进入了再度发展期,从整体上看,基本摆脱了持续低迷状态。2007年,企业债市场发展迅速,以1777.45亿元的发行总量获得同比75.12%的高速增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21家上市公司通过发债筹资共745亿元,是去年的6.35倍,债券融资首次超过股票融资额,占总融资额的53%,而此前该比例仅在10%左右;7月份,公司债发行进一步加快,一个月就有总额达468亿元的共18只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
数据充分表明,企业债券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监管层对债券融资的放行态度也越来越积极。因此,在企业债券面对大发展的良机时,充分认识企业债券的潜在风险对于未来更好的规避风险,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企业债券的潜在风险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企业债券风险中最为重要的风险,它主要包括有违约风险和降级风险。由于违约风险的存在,使有风险债券的市场利率比同期无风险利率高,两者之间的溢酬(或者利差)称为信用溢酬(利差),不同期限的利差形成信用曲线,即信用利差会随着公司信用等级的下降而上升,即信用等级越高,信用利差波动率就越小,信用等级越低,信用利差波动率越大。从理论上,我们预期市场上债券风险溢价波动与商业周期成对称行为。在经济衰退时期,预期风险溢价可能扩大,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会缩小。这是由于投资者对债券的效用偏好随不同的状况而变化。一方面,在衰退时期,他们最关心的是安全性。要投资风险较高的债券,必须给投资者提供大幅度的风险溢价。而另一方面,在繁荣时期,投资者可能较少关心安全性而愿意承担更多的违约风险。在这样的时期内,投资者会存在寻求高收益投资的倾向。足够数量的投资者这样做将缩小繁荣时期的风险溢价和扩大衰退期时的信用利差。
(二)利率风险
企业债券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券利率没有市场化。另一方面,缺乏一个基准利率和科学的定价方式。在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国债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但中国目前国债市场还不完善,不能承担基准利率的重任,这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担保风险
企业发债强调的是企业资信和还款能力,按照我国现行债券发行审批要求,发债企业须聘请其他独立经济法人依法对企业债券进行担保,担保人应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一旦债券到期不能偿付,担保人将代为承担偿付责任。
现阶段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发达,债券发行人信用水平不高,债券发行申请、审批、债券资金运用监督、信息披露等制度有待健全,债券到期偿付风险较高。
(四)流动性风险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其流动性不足、变现能力弱的问题。我国债券二级市场由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组成。由于我国原来可以交易企业债券的地方易中心已经被关闭,银行间债券市场才开始接纳以短期融资券为代表的企业债券,大部分企业债券的流通与转让只有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一条路,但是证交所的上市规定又非常严格,存在许多不必要的限制条款,绝大多数企业债券无法流通和转让。截至2003年11月,在深、沪两个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仅有24只,日成交额平均不足5000万元人民币,每只债券的日成交量只有几手至几十手,有的甚至没有成交。如此小的交易量,对于整个企业债券市场而言,可以说几乎没有流动性,影响到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债券市场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规避企业债券的潜在风险
(一)建立企业债券违约债券定价模型,规避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企业债券需规避的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与融资成本、企业债券收益率息息相关;在信息不充分的市场上,它具有相当的信息价值,它的改变会对企业债券的价格产生冲击,建立违约债券估价模型是信用风险规避的基本创新方式。
违约债券估价模型主要分为结构模型(Structure Model)和简约模型(Reduced-Form Model)。结构模型又称为企业价值模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企业专有信息(Corporation-specific Information)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并且将债权视为一种对企业资产的或有要求权(期权)证券。结构模型认为企业价值会发生不确定性的波动,一旦企业价值低于债务面值就将导致出现违约行为,因此这类模型将违约风险发生的根源定义为企业价值的不确定性变动。
而信用风险定价的简约模型则避开企业的财务变量,直接利用债券的市场价格或价差(Spread)数据来评估违约风险。与结构模型不同,简约模型并不需要利用企业的相关参数来评估违约风险,债券信用风险期限结构直接由市场数据得出。这类定价模型是在无风险套利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分析的重点就在于对违约产出(Default Outcomes)和回收率(Recovery Rate)的外生规定。这类模型一般都将违约相率和回收率视为外生给定,但其定价公式可以利用数据来不断校准 。一个好的违约债券估价模型要能产生和市场数据一致的信用利差期限结构,模型还要能解释一段时间内的债券估价行为,从而更好地转移信用风险。
(二)用利率水平的高低来量化债券风险的大小
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信用等级债券的发行成为可能,同时,不同级别债券的发行,必须以利率市场化为基础。首先,债券是利率产品,没有债券,就推不出利率产品。利率市场化是发展债券的前提,也是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其次,债券市场上永远都存在着价值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两大类。不同风险程度的债券,收益水平不同,投资者将根据自己的对风险好恶而进行不同的选择。最后,根据风险大小,合理拉开不同债券之间的收益率,将吸引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增加整个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吸引力。
(三)引入信用担保创新,转移企业债券的担保风险
早已在欧美流行的风险违约互换可作为中国目前的企业债担保问题的一种变通途径。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之一。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设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
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费用,这个费用一般用基于面值的固定基点表示。如果不出现信用主体违约事件,则CDS卖方没有任何现金流出;而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将有义务以现金形式补偿债券面值与违约事件发生后债券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以面值购买CDS买方所持债券。CDS卖方可由主承销商或商业银行等第三方来担任,并且可以在银行间市场或其他市场进行CDS的交易,从而转移自身的担保风险。
(四)提升企业债券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动性 ,流动性差就意味着风险增加。投资者购买的企业债券如果不能上市流通,他们就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及时调整资金运用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愿购买和交易企业债,企业债券市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做大企业债券市场,必须在统筹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流通市场,提高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提高企业债券市场的流动性。1.鼓励机构投资者进入企业债券市场,丰富投资者结构层次。2.引入做市商制度。3.发展柜台交易市场,构建完备的交易场所结构。4.完善信息披露体系,发展信用评级中介机构。
摘要 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领跑者,在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其在外部环境、治理结构、融资渠道、投资决策及风险预警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并导致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凸显,已影响到民营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鉴此,本文将从剖析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入手,探讨民营上市公司规避与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民营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的辉煌发展历程,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因其灵活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备受关注,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亮点。随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其内外部制约因素诱发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逐步显现,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上市公司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让民营上市公司摆脱困境、轻装上阵,诊断剖析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根源固然重要,但是加快落实财务风险控制配套举措才是当务之急。
一、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上市实践机会不断增多,民营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1992年,深圳华源磁电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民营企业成功上市,从此揭开了我们民营企业上市的序幕,特别是2011年核准制实行后,民营企业经历上市融资狂潮。截至2012年5月,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占比超过50%。其中,在主板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为30.06%;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76.18%,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95.92%[证券日报http://,朱宝琛 ,《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过半》]。
但是,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民营企业在上市后也频频暴露出各种问题,诸如弄虚作假的诚信问题、暗渡陈仓的大股东掏空资金问题、层出不穷的的财务风险问题等。其中,财务风险问题因其涉及面广、危害大等特点,值得认真思考和特别重视。
二、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诊断
(一)外部制约因素突出,财务瓶颈问题凸显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必要研究和配套机制,国家关于支持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方面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不利局面。
首先,民营上市公司经济扶持政策少。作为外部约束的民营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产业市场准入标准看,我国不少行业市场准入方面仍然存在垄断壁垒。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上市公司所能进入的产业领域比较狭窄,别无选择之下只能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的行业,其结果往往容易在竞争中陷入财务危机。此外,国家在出台刺激经济系列政策时,往往是优先考虑国有企业,针对民营上市公司经济扶持政策相对较少。
其次,民营上市公司法律保护有待提升。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不同的市场微观主体实行区别对待,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法律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整体上看,我国现有法律对民营上市公司保护尚显不足。从个人产权法律保护看,由于国家缺乏对保护民营经济物权、债权等完整法律规定,民营企业主难免心存疑虑。民营上市公司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除实际税负较重外,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合理负担更是加大财务风险。因此,只有构筑保护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框架,才能推动民营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二)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财务决策面临失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有效性是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这种权力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及历史等原因,我国多数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一股独大”的现象较易导致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失控而危及企业健康发展的例子则不胜枚举。
为防止非家族成员对公司控制权的稀释,实际控制人往往控制董事会并直接担任或安排家族成员担任高管及其他重要职位。这样企业内部很难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重大决策大多由企业实际控制人独自裁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独立,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丧失了监督权和管理权,无法形成对实际控制人的有效制约,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这将造成财务决策上的不良后果: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决策屈从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最终控制人由于受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必然造成财务控制失灵,从而导致财务风险膨胀。
(二)上市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偿债风险趋大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体制仍不完备,民营上市公司融资难免受到各种限制,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上市公司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民营上市公司规模、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等,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较难取得外部投资者的信任。融资困难提高了民营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加重了其财务负担进而易于引发财务风险。考虑到融资困难和筹资成本,不少民营上市公司,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这容易造成负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对民营上市公司而言,短期负债规模过大,短期内因现金流量不足,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由于“病紧乱投医”,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手段难免存在一定程度违规或违法,客观上加剧企业财务管理潜在风险。
(三)投资盲目多元化,投资决策机制缺失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在内外部都缺乏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投资活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约束机制,投资活动战略意识比较淡薄,短期行为和市场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民营上市公司在利益驱动下,无视自身经营能力和行业背景,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就盲目进入非相关或不熟悉行业,甚至什么领域都想去涉足。由于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及经营能力,这种不相关的多元化较难实现资源共享,较易分散管理精力,难免顾此失彼。这就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活动失控,投资风险膨胀,财务资源流失,进而爆发企业财务危机。
(四)财务预警准备不够,应对风险裕度不足
由于民营上市公司大都缺乏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企业在内部控制度方面存在许多空白,往往容易造成应对风险时“准备不够、裕度不足”。有效的财务风险应对机制是科学管理财务风险的有力保障。一个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一个独立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收集、分析和传递大量的资料。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针对财务风险的应对机制。在发现存在财务危机隐患甚至已经出现财务危机时,不能及时地组织相关人员、寻找警源、制定并执行相应预案和监督财务危机控制效果。 三、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公平环境
在不少民营企业家眼中,“国有企业是大儿子,民营企业是小儿子”的说法仍大有市场。为改变这种区别对待的不合理现象,国家要尽快针对民营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有效规范和引导民营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国家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发展配套制度,从经济、法律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保护和鼓励民营上市公司快速发展。其次,我国应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加快完善保护民营经济物权、债权等法律规定,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能够提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此外,民营上市公司,要以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为契机,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积极融合到当前世界经济体系中,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和赢利能力,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治理结构、规范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制度上解决公司各方利益的制衡,对于公司能否高效运转及控制风险从而具备有效竞争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民营上市公司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民营上市公司要从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规范企业管理机制两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制。一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外部化。二要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要健全和完善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业经理的积极性。三要完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即在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形成有效内控机制。四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摆脱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束缚,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虽然国家在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力求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当前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及解决发展所需资金,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笔者认为,破解这个瓶颈问题需要国家和企业各自的主动作为,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首先,国家应当积极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彻底打破金融垄断,消除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各种壁垒,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上市和再融资,促进股市一级和二级市场均衡协调健康发展;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开拓境内企业境外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服务功能,丰富金融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
其次,民营上市公司也要积极通过资本交易市场与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共赢的资本运作模式,并注意适时改变筹资策略,创新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寻求多种融资方式的最佳组合。因此,民营上市公司既要考虑筹资成本,也要考虑长短期的偿债能力,合理安排债务期限,充分利用长期债务,适当安排资金投放。
(四)科学投资决策、合理规避风险
民营上市公司务必要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合理规避投资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健全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组建投资团队进行集体评估决策,避免企业家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及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投资的科学评估论证,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投资可行性论证分析,制定切实可行投资方案,选择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最后,要加强投资科学组合管理,切勿盲目追求投资多元化而导致投资失败;若确需进行投资多元化,也要选择业务互补、能够分散风险的相关投资项目,避免不相关多元化增加管理复杂性。
(五)强化风险意识、加大风险预警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民营上市公司必须充分认识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监控,防范和化解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确保自身向着合理、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要确立财务管理的战略核心地位,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捕捉和识别。最后,要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和控制,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规避、转移、分散风险,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李淑华.郑州大学硕士论文.基于Var的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
[2]谢玲芳,任荣明.民营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研究.管理评论.2004(09).
[3]朱宝琛.证券日报.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过半.http://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风险规避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危害
(一)高负债率的资金结构
大多数施工企业除了发行股票及债券等权益性筹资以外,更主要的资金来源还是银行借款等债务性筹资。这是由于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不易对资金进行集中式管理,而银行借款具备筹资成本低、灵活性强、弹性好等优点,因此施工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负债性筹资。然而,银行借款也有财务风险较大的缺点,对于资金周转期较长的施工企业来说,高负债率无疑为资金不能正常周转的财务风险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二)高债权的资产结构
目前投标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招揽工程项目的心理,在签订合同时故意增加一些不平等的条款,例如向施工企业收取较高的保证金、要求企业先行垫付大量的资金,还有些业主故意拖欠合同约定的工程款,使得施工企业不能及时回收资金,应收账款比例居高不下,这些都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债权比例高过,当债务人出现资金问题时,企业就会形成大量坏账,造成重大损失。
(三)高不良资产的投资管理
施工企业经常会添置一些固定资产,大量的现金被占用,这很可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量不足,一旦协作施工方对资产未能正常使用甚至恶意损坏时,就会使得企业的不良资产骤增,从而成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源头。
(四)低成本利润率的成本管理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未能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成本利润率总体较低。这是由于企业在项目实施前未能制订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过程中未能对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人工、机械等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实施完成后未能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对比考核,也未能找出能够减少下一环节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较低的成本利润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施工企业一直来来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普遍存在盲目追求承包更多工程项目而忽视财务风险的控制等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为了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而盲目承接工程项目,其在投资前根本未对投资方的信用等级及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或考核,从而造成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而无法收回,最终形成大额坏账损失。
(二)管理水平较低
施工企业在市场风险预测、投标、采购、组织生产、现场管理、工程结算、工程质量检测与保修等环节间未能实现统筹性协调与配合,从而造成高负债率、高债权、高不良资产等情况,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施工企业的内审制度较为缺乏,对经济损失责任缺乏严格的追究或惩罚制度,风险产生以后相关责任得不到追究,使得经济损失进一步恶化。此外,很多施工企业的相关制度形同虚设、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协作施工单位之间存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等现象,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
三、规避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决策水平
施工企业应当全面贯彻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尤其是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各项决策过程中,应当将各种可能影响决策的因素都要进行全面考虑,使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思路和决策方法进行决策,尽量将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充分结合,将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在财务决策的各个环节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合理规划资金结构,削弱融资风险
施工企业应当根据新签项目及工程施工的需要在年初时就统筹资金预算与计划,尽量全面考虑各种情况确定出较为合理的资金结构,从而指导后续的资金管理工作,在编制资金预算时,要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机关与项目预算相结合等原则,从而使得所编制的资金预算不仅能保证管理层的日常活动开支,而且还能满足施工现场生产的需求,避免出现融资风险。
(三)增强资产管理,避免财务危机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资本金和债务资本的表现形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加强对资产的管理与运用,因此,以资产清偿债务或将资产用于投资是企业获利的重要手段,但前提是必须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运作。
(四)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应当将事前的成本预算、事中的成本控制及事后的成本考核全面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1]陆江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时思考[J].投资与合作.2011(9)
[2]彭道生.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管理观察.2010(7)
[3]赵爱月.施工企业经营风险控制体系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关键词] 国际贸易 信用证 风险规避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是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上的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因为信用证业务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立于合同的抽象性增加了风险防范的难度,了解并规避信用证结汇风险,对从事国际贸易的相关人员意义重大。
一、常见的信用证欺诈使用的手段
1.进口方设置客检条款。信用证中规定“货物出运前须经买方检验并出具质量证明(A QUALITY CERTIFICATE SHOULD BE ISSUED BY THE APPLICANT BEFORE SHIPMENT)”,即通常所说的“客检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买方拖延时间迟迟不出具质量证明,出口商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限交单,开证银行并不会追究到底是哪一方导致单据延误,大部分开证行会站在进口商的角度和立场上对单据做出处理,不利于出口商。当前国际市场商品交易价格波动非常平凡,一些恶意的进口商就会在信用证中设置客检条款规避价格下降的风险。
2.正本提单之一径交进口方。随着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货物的运输速度加快,而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处理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口方为了尽早提货,往往在信用证条款中要求卖方将三份正本提单中的一份于直接快递给买方,余下的两份提单与其他所需单据一起送银行议付。(1/3 OF THE ORIGINAL B/L SHOULD BE COURIERED TO THE APPLICANT WITHIN XX DAYS AFTER SHIPMENT,AND THE LEFT 2/3 OF THE ORIGINAL B/L SHOULD BE PRESENTED TO THE ISSUING BANK WITH OTHER DOCUMENTS.)根据惯例,不论一套海运提单有几份正本,收货人只要提交其中的一份有效正本,船公司或其就可以给予放货,并不要求递交全套的正本提单,而且不管收货人是否已给付货款,正本提单提前出手无疑增加了出口商的风险。
3.进口方要求单据认证。开证申请人要求对我方递交的某些单证需经过认证,例如,一些来证要求我方所递交的某些单据必须由进口国大使馆或领事馆认证,就是在手续齐备、单据无误的情况下,办理使馆认证大约需两周时间,拖延了单据备妥的时间,就会造成过期交单。如果这类单据出错,修改困难,而且费用较高,等到修改后的单据递交到银行,往往已经过了交单期。例如,2007年,中东一家贸易企业向无锡市一家进出口企业开立信用证,单据要求中需要承运人提交船公司证明,且该证明必须经过出口国当地的阿联酋商会进行认证。(THE ORIGINAL 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CARRIER SHOULD BE CERTIFIED BY A JOINT ARAB FOREIG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HE EXPORTING COUNTRY.)在实际操作中,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该认证非常困难,除了需要提前办理,还需要提交包括承运人营业执照在内的诸多文件。对于承运人,尤其是知名的大型船公司而言,要向其索取营业执照用于办理装船人的商事认证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信用证结汇风险的规避
1.加强信用证单据的审核。鉴于信用证业务表面性的特点,避免不符点出现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制单和审单,UCP600规定,开证银行对受益人履行付款的条件是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和单内一致,只要符合要求,开证行就没有拒付的理由,从而保证了结汇的安全性。单证的审核是指对已经缮制、备妥的单据,对照信用证的有关内容进行及时检查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以达到安全收汇的目的。总体上讲,信用证审单要严格检查规定的单证是否齐全,包括单据的正副本份数,而且保证审核的每张单据细节必须与信用证一致,且单据和单据之间没有矛盾,保证交开证行的单据符合信用证的要求。
2.开证行资信的审核。信用证的付款是以开征银行的信用作为保障的,开证银行的信用直接影响到受益人收汇的安全性,出口商要尽量争取找一家资信较好的银行,如今我们可以很方便的在网络上查找到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银行名称,对照收到的信用证,就可以大致了解开证行的资信情况了,查证银行信誉还可以查阅中国驻该国的大使馆的官方网站或请通知行协助。如果开证行资信不可靠时出口方也可以通过保兑的方法降低风险,信用证加具保兑后,有两家银行对信用证负第一性的付款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保兑只有在单据无瑕疵而开证行不履行责任的情形下才由保兑银行承担付款责任,出口商仍然要保证单据的正确性。
3.信用证软条款的规避。关于软条款,受益人应该确保制单结汇不受买方的制约,单证应该由出口商自己缮制,或由出口商官方机构,或货运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出具。如果收到包含软条款的信用证,则要据理力争,让客户取消该条款。对于“客检证明”,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力争使客户同意由我国的官方商检机构来实行商品的检验,我国的商检机构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权威性都很高,进口方对其检验结果都愿意承认。如果进口方一定要求的单据认证,要尽量要求信用证中开立选择性的认证条款,开证行除了接受本国使馆或商会的认证外,还可以接受国际商会的认证。这样,受益人就可以将需要认证的单据送交当地的国际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进行认证。不仅可以相对的简化认证手续,降低认证费用,更是取得了交单时间上的宽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信用证结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出口商应该谨慎地分析问题所在,积极寻找妥善解决的方法,最低程度地减少损失。根据UCP600的规定,应先由开证行征询买方意见,看是否有信用证照旧履行的可行性。如果买方不接受不符点,受益人拥有对单据的处置权,货权依然掌握在出口方手中,受益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货物也可以与买方及时沟通,在价格上适当让步,尽量避免因单据不符遭退单的损失。综上所述,虽然信用证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但出口企业也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预防在先,有效地防止信用证结算风险,出现问题及时地妥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