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互通共享,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大板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四项工作。

(一)全面完成2019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进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名单的通知》和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科学推进2020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并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全面完成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在2019年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对未完成省市验收的12个村,抓紧䃼差䃼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上半年通过省市两级考评验收,成功创建8个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村。

(四)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长效管护水平。全面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建立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保障职能和管护责任。将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六净一规范”、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以管促治、以管促新,以管促美。同时着力提升村内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样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1月-3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1月-12月)

1、集中整治(1月-3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4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6月下旬-12月中旬)。6月下旬对新建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进度和示范村创建验收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和资金来源。示范村5月中旬应竣工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项目验收,组织项目决算审计。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示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其中示范村档案应于5月底整理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化领导意识,主要领导要亲抓实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二)部门乡镇联动。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环保、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依据省级标准,省级中心村暨示范村要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篇2

促乡村振兴 建美丽蒋巷-惠山区前洲街道蒋巷社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

蒋巷社区地处唐平湖畔,堰玉路从中穿过与洛洲路交汇于社区工业集中区,北接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南邻无锡城铁惠山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惠山区前洲街道的西北门户。全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50人。社区村道都修建成一条条的柏油路,两旁绿化郁郁葱葱,现代化厂房在工业区连成一片,整齐的农村住宅挺立在居民集中区。

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蒋巷社区注重挖掘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社区两委班子坚持规划先行,多次邀请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广泛的听取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地方风貌为参考,以居民意愿为导向,在辖区内的周二自然村确定了空间布局,建设了综合市民广场,活动健身中心、文化宣传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修葺了园林景观,墙绘装饰,道路绿化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在施工修建过程中,居民祖坟搬迁是社区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老年干部多动嘴,年轻同志多跑腿的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摆政策讲道理,在未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迁坟工作。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蒋巷社区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内涵。多年以来,社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树立社区党建品牌,传承优秀民俗、村风家训等特色文化,切实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居民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在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双零”试点单位,辖区内的红宝油墨公司成立了惠山区第一家台企党支部。今年,社区也开展了创建老年文体特色团队示范村(社区)活动,辖区内的长庆庵争创“三星级宗教场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蒋巷社区以此次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篇3

下公交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有个卖蜂蜜的老大爷,70来岁,记者向前问路:郑家庄怎么走?“你说的是郑庄吧?那个庄现在可好着哩。”老人坐在马扎上的身子微转,手朝右一指,“往那走,两里来地。”

郑庄不大,远看很像苏式园林,街道整齐,黛瓦白墙掩映在花木丛中,恍惚间以为走进了江南小镇。走近了看,才发现院落横成排竖成行,大门也多是朱漆高门,两旁还挂着大红的灯笼,典型的北方民居。

村里的主通道旁有处草棚,远看记者以为是处茶棚,走近了才发现是处石碾。碾盘、碾滚和手柄都已经磨得很光滑。如今,这石碾早已经没人用了,不过是个念想,记录着过去的岁月。

济宁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求村庄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保留老树、家庙、水井等乡村记忆。这就是乡村记忆吧。

道旁的花丛里竖立着曲阜市妇联制作的宣传牌:“一花一木凝聚真情,一举一动书写文明”。陵城镇妇联副主席付冉告诉记者,这里是曲阜市级巾帼文明示范街之一。

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内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说得夸张点,都快赶上售楼处的样板间了。

这是“美丽乡村・清洁庭院”创建的结果。刚开始,有人觉得美丽乡村建设和自己没啥关系,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牲畜乱跑,妇联挨家挨户上门帮着打扫、整理,规划庭院分区,设计室内摆设。这一来,家家户户大变样。有的村民说:“这一改,屋子都觉得亮堂了。”

为了激励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仅2016年,曲阜市妇联就印发了1万多张宣传画,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多份,厨房卧室客厅温馨提示2万余个,并和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制作了一批草丛花池宣传牌,真正把宣传发动做到了农户家中。

如今,出门在外的郑庄人若被问及家是哪里的,他们会大声说“郑庄”。逢节假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会邀请同事、朋友到老家转转。

“第六产业”

在别的地方,丈量时间的尺子是田里的农活,在郑庄,是路旁的树绿树黄。

郑庄人早就不单纯以种地为生了。多年前,郑庄的耕地就打包租给了种大棚蔬菜的。现如今,这些地被曲阜银府生态园经营,租金1200元/亩,种植绿化苗木和发展生态旅游。

白天的郑庄很安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人们都忙自己的事儿去了,打工或者做生意。付冉说,“到晚上就热闹了”,因为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回来了。

郑庄距曲阜市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距兖州大约一刻钟,距邹城二十几分钟,到济宁市区半小时也够了。很多在城里上班的人晚上还会回村里住。没有进城的也闲不着,银府生态园的苗木栽培、管理、移植、采摘都需要人手。今年68岁的郭大妈就在银府生态园上班。园区有几个大棚,郭大妈的工作就是管理大棚中的果蔬。每天吃过早饭,郭大妈就骑着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四点半也就下班了,比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由。

郭大妈的工资是一天40元。郭大妈说,如果不是老伴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也能到园区干活,就能多挣一份了。

别看郭大妈骑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其实郑庄和银府生态园只隔着一道拱门,就像一座庄院的住房和后花园,整个来看,是园中有村,村中有园。事实上,它们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同一处国家AAA级景区。来旅游的人看在园区、住在村里,到村里寻乡愁、在园区扑进大自然,在园区玩够了,临走会带上村民自家产的大煎饼……它们是邻居,是伙伴,是发展共同体。

这样的村庄已不单纯属于农业的领地。传统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及农民居住的地方,而郑庄从事的有装饰材料、装修工程等加工制造业,还有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组合。有人把这叫做“第六产业”。

相比单一的农业生产,“第六产业”显然更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郑庄人均耕地1.5亩,今年玉米刚收割时只有7毛多一斤,按一亩地产1400斤算,忙活一年和郭大妈打工一月挣得差不多。

儒学节

郑庄没有一户人家姓郑,多数人家姓董。庄名怎么来的,已经鲜有人知。

这也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人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幸福。

有调查发现,许多人觉得,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好了,看上电视了,打上电话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个个兜里也都装着部手机,可心里却觉得越来越不痛快了,邻里之间见不上面了,说不上话了,人情都变冷了。

怎么让人情热起来?

2016年11月13日,郑庄村村委大院里热闹非凡。邻里乡亲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办婚宴或者满月酒。其实,这里正在举行“邻里和谐宴”――街坊四邻坐在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一起庆祝“百姓儒学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子美,庭院美,更要人文美,“百姓儒学节”就是曲阜市为提高乡村宜居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而专门打造的。“百姓儒学节”期间,全民健身运动会、庄户剧团展演、经典电影放映、邻里百家和谐宴等活动轮番上演,且户户知晓、人人参与,让大伙儿真切感受到富起来之后的幸福活法。

今年是曲阜第三届“百姓儒学节”。“邻里和谐宴”那天,郭大妈没有去上班,她早早地就和老伴儿到了村委大院。到那儿一看,桌凳都摆好了,看来还有比他们到得更早的呐。

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说着笑呱,拉着家常,平常哪有这种机会啊,就是过年,也是在家各包各的,远没有这般热闹。妇女们包着饺子,平常不大下厨的糙老爷们儿也闲不住,烧火,下饺子,端上桌,一个个也忙活得热火朝天。再看看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连平常不大出门的,都多加了件棉袄到来了。一口饺子咬进嘴里,脸上就笑开了花,好像那馅儿是用快乐做成的。

郭大妈说,村里每有这样的集体活动她都参加,“别看耽误挣一天钱,这样的喜事可是花钱买不到的。”

居“家”养老

在郑庄,如果你问大伙儿:到现在为止,哪些年的生活最好?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今天”。

今天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心里也“暖和”。孤寡老人老董说。

往前推几年,老董觉得自己的晚年必得在远离村子的幸福院度过,像以前听说过的很多孤寡老人那样,背着铺盖卷住进去,每天按点起床、打饭、看电视、熄灯上床,甚至连吃什么、吃多少,都被人规定。再说,“离开我的这帮老伙计,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想去受那份罪”,但他想不出更好的选择。

今天,老董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养老院,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身边还是那些老伙计老朋友,性格脾气也都摸得清,在一块儿说说话拉拉呱打打牌,心里舒坦。

郑庄有89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4位,独居、空巢老人30位。2015年,村里投资21万元建成了互助养老院,养老院里宿舍、厨房、餐厅、活动室和洗澡间配备齐全,可集中供养25位老年人。村“两委”的6位成员和一位志愿者轮流值班。

如今,互助养老院里已集中供养5位老年人。一些没有住进来的空巢老人白天也会从菜园子里拔了菜,带到养老院里来,和老伙计老姊妹伙着吃,“比一个人佝偻在家里好哇。”

自从互助养老院建起来,老人们对“养老院”三个字不再那么反感了。村民老董头说:“再过两年我就住进去,不离乡不离土,和在家一样。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互相照应。”年轻人也不再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笑话。

篇4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表达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重构,而“美丽中国”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一是要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约束性制度,遏制非绿色的、非循环的、非低碳的发展方式;又要有激励性制度,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的制度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关系,例如环境税制度与排污权制度,要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制度。与此同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关系,例如排污权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根据制度匹配性原则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篇5

2020年创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工作总结经验做法亮点成效

初冬时节,行走在x的大街小巷,阵阵清新的文明之风袭面而来,看到的是真诚互助的凡人善举,听到的是明德惟馨的天籁之音,感受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处处文明之景,仿佛涓涓溪流,给人善与美的力量。

2017年11月,在中国文明网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上,x赫然在列,一座水城多年的创建之梦终成现实。

文明没有终点。成功夺牌之后,x又踏上了新征程——以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工作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x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范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一、x不改,深化文明建设

文明,一座城市的内涵所在。

x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特别是把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建设作为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x水城、美丽

x”的最好实践。随着“不忘x、x”专题教育深入开展,x把文明城市常态建设作为对专题教育成效的检验,认真检视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弱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查问题、补短板、促提升”行动,把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合力凝聚起来,切实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常态建设机制,制发《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调整完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常态建设工作部,全力推进“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由创建模式向建设模式转变;严格落实《文明城市常态管理考核办法》,对全市115个单位进行目标考核,对30个重点责任单位实行月度排名、末位约谈,通过检查督导和组织第三方测评等形式,推动实地测评点位全方位提升对标创建水平;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制定《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方案》,以文明村镇“2+10”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十个一”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拉练评比等活动,评选文明村创建工作示范村,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马x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后,全市共有专题省级文明村镇6个、专题市级文明村镇40个、x市级文明村镇315个。

道德引领,筑牢文明根基

文明体现在方方面面,x深耕“文明”这方土地,从多方面做文章诠释文明内涵。

抓典型示范,打造好人之城。该市落实好人好事“激励+奖助”机制,扩大“x正能量”道德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全力打造“x正能量”道德品牌,广泛开展道德模范、x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今年以来,有2人获评专题好人称号,4件事迹被评为专题市学雷锋十佳事迹,2人被评为专题市级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落实“激励+奖助”机制,按照《x市公民道德建设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基金的“倡树典型、扶助好人”效应,对各级道德模范、x好人、学雷锋十佳、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现已累计奖励、扶助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好事1400余件次,发放奖助金86万余元。

抓文明涵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我文明城·我做文明人”专题志愿服务活动,全市580余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城乡,在册燕赵云志愿者13万余人,涌现出“市行政审批局党员干部爱心志愿服务队”“x村巧妇爱心志愿服务队”“圆梦爱心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队,以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为重点,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七一”党旗红诗歌演唱会、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我爱我的x”庆祝7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等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专题活动共500余场次,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铸文化之魂,打造人文之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先后推出了《百姓医生》等本土剧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宣传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常态建设,印制《市民文明手册》《核心价值观》宣传折页、《致市民朋友的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电视台开设“文明在路上”专栏、在善行x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创城

常态创建”志愿服务等专栏,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建文明城。加大公益广告宣传设置力度,打造城市道德景观。构建“流动+固定+立体”三位一体设置格局,形成多渠道、多频次、全覆盖的宣传声势,成为文明城市的道德景观。

全民共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文明城市常态建设过程中,x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铸就了“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创城精神,形成了“城乡联动、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x的城乡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节节攀升。

深化城市提质行动,让城市环境更美好。该市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常态落实,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治理、交通秩序治理、市场秩序治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区治理,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城市面貌形象、内涵品位等方方面面有了显著提升;因地制宜,让美丽乡村更美丽。村庄美化进入常态化保持阶段,全市完成乡村文化墙绘制800余处,为文明村镇建设增添了美丽和文化韵味;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1个。该市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乡村景观;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090-03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基本得到满足,由此开始对周围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乡村居民都更加重视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变化。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是一些三线城市都在快速扩张,这就使得城市的版图逐渐向郊区乃至农村推进,逐渐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乡村景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兼具人文性、自然性,无形中契合了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野生活的要求,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真正地回到乡村生活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尽管城市版图的增大使其原有的居住地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但其对于城市马路、高楼的居住环境仍然难以适应。综合上述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向往的同时,还能解决农村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的困局,而且这也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导向,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1]。在上述背景下,本文旨在结合已有实例,探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的可行性及意义,为此后的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 乡村景观的融入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作用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文、历史以及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劳作形成的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的景观,是最为淳朴、自然的乡土景观[2]。通常,这种形式的景观能够有利于来访者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多样化的乡土特色景观也给居民营造一种独特的大环境氛围,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这种乡土景观也为园林规划设计者们提供了设计的灵感源泉。

1.1 能够改善园林景观的品质 以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侧重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园林规划,这也是很多老城区普遍存在绿化面积偏少,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即使部分城市在规划设计时将风景园林部分纳入了统一规划,其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也是土地的敞开性而非风景园林的景观品质,这样设计原则指导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无法发挥其景观作用。由此,将乡村景观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一种延续,进行融合设计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园林的景观品质,大幅度改善城区内开放空间的环境质量,从而有助于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3]。

1.2 能够使乡村特色得以保存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宝贵的农田、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景观用地就必须依赖于改造距离居民区更远的土地的景观,但随着距离的增加,居民对该景观用地的利用程度就会越来越低,这样景观园林地就失去了其设计之初的作用。但如将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不仅距离较近,交通方便,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能够保存乡村的特色,减少城市建设对乡村特有文化的破坏。

1.3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不融入乡村景观,必将导致大量农民失去耕地,大量的农作物被铲除,由此造成巨大损失,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使之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风景园林实现融合。这样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如油菜、西兰花,在收获前可以提供非常美丽的乡村美景,在收获后可供给城市居民卫生、新鲜的食物。同时乡村景观的存在还能够吸引居民来此游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为农村居民拓宽经济来源,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的必要性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既有营造景观的生态需求,也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现实需求。如在一些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大面积农业用地的平原地区实施风景园林规划,完全根据风景园林规划挖人工湖、堆人工山,再营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难度极大。换个角度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每片地域都有其特色,乡村区域本身就有它自身生长、演变的过程,本身的地貌、植物条件、文化内涵和历史文脉都是属于这个地块本身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景观,而不是人类强加于自然的。将其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融合是对当地特色景观的继承与发扬[4]。

3 乡村景观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的实践

3.1 水渠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处置 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为灌溉农作物都修筑了水渠,这些水渠在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通常是完全拆除。而根据乡村景观融入的观念就明显不一样了。比如设计人员在浙江镜湖地区成功地将水渠作为风景园林规划的一部分,不仅保留了水渠,而且营造了宜居的环境。具体的在景区中规划出两个区域为水渠景观带,其中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南侧,在水渠的两侧种植草本花卉,同时规划多条景观小道,或进行草地绿化,作为风筝放飞地(如图1);另外一处位于整个景区的北侧,炎水渠横向肌理线性种植园林观赏树木、名贵树木(如图2)。

3.2 鱼塘景观带的设计 鱼塘作为农村独具特色的一个景观,往往每个村落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鱼塘,这里往往是村民夏天纳凉的地方[5]。因此,将鱼塘作为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符合农村居民的意愿。通常的做法是在水塘中种植各类水生植物,放养部分观赏鱼,并可在水塘的湖面修筑若干木质景观道,建设水中亭阁,供居民散步、纳凉等。

3.3 农业景观区 部分农作物在某个生长期可呈现十分迷人的景色,其中目前作为景观开发最为成功的应为油菜,如安徽歙县(图3),江苏兴化(图4),虽然同为油菜花,但与不同地区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安徽歙县在群山环绕中的一片片方块状油菜花海,加上近处环绕花海的溪流,远处的几处民居,衬托出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色。而江苏兴化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北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水乡美景。“兴化千岛菜花”位于兴化市缸顾乡,以千岛样式形成的垛田景观在全国范围内均享有盛名。据考证,750a前,缸顾乡农民在水中取土堆田,整齐如垛,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逐渐演变成如今美丽农田生态景致。每年的清明前后,在辽阔的水面上,千姿百态的垛田形成了上千个湖中小岛,岛上开满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水面上形成一片金黄色“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乡村景观自然的融入了城市风景园林规划,成为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自然延续,可以看做是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的成功范例。此外,除了油菜花,部分中药材产地,如安徽亳州的芍药花,河南洛阳的牡丹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景观区。

4 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基本原则

将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合并非二者的简单拼凑或相加,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执行中应遵从一些原则的指导[6]。首先要坚持保护和规划相结合,对乡村特色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以求尽可能的降低对耕地、鱼塘等资源的破坏,同时注意风景园林规划的整体效益,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其次,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融合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将私家田园或私家庭院式的景观纳入规划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尽可能做到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统一,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乡村景观在整个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呈现出统一性。

5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方法

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以及其他诉求综合全面考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乡村的文脉、历史进行延续,在乡村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现代风景园林规划加以传播,同时凝聚浓厚的乡村气息,凸显地狱特色,从而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对农业生产区进行保护,避免大面积破坏耕地、林地以及鱼塘等农村居民的核心利益,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保留除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外,还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农业体验。更为重要是要善于借景田园风光,对原本存在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村景观,尽可能的不去改变其原有的特点。如在温泉公园的设计中,通过设计一条通向周边乡村环境的林阴道,使人们在现代化风景的尽头能够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参考文献

[1]王有林.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3-4.

[2]赵东燕.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园艺,2015,02:83.

[3]王文海.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01:140-141.

[4]陈蕾.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5,08:101-102.

[5]成振瑜.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J].中国园艺文摘,2015,10:133-135,154.

篇7

一个个复活与新生的美丽村镇,如颗颗璀璨珍珠,镶嵌在绵延300公里的龙门山地震带上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平坦的黑色路面,洁白的交通标志线,翠绿的绿化隔离带,令人欣慰。透过车窗望去,在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上,那些曾经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已经开始披绿。而仅仅两年前,这段行程的大半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为了打通通往震中映秀的生命线,中央牵挂,全国揪心。多少救灾官兵和施工队伍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现在,车行20分钟,在经过四个长隧道后,再过岷江,震中映秀映入眼帘。

映秀四面环山,是去九寨沟、黄龙的必经之地。在地震中,映秀镇中心区被夷为平地,全镇80%以上的人口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而现在,除了漩口中学几栋歪倒的房子在向人们诉说惨痛外,你已经很难想像当时地震的惨烈景象了。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映秀人的新家,竟是如此温馨美丽。群山环抱,林木葳蕤,郁郁葱葱,茶马古道,隐约山间。岷江从远处而来,穿镇而过;在镇中心,渔子溪河加入合唱。今年5月,在恢复重建现场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面对新生的映秀,激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映秀就是奇迹!

从映秀到水磨,只有30分钟车程。据镇长罗继华介绍,远在唐朝,这里就有羌寨。在苏轼和张大千的笔下,这里是“世外桃源”,当地人称之为“香巴拉”,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为了让震前饱受工业污染、震后一片废墟的名镇复活,建设者们确立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目标;“用画画的方式建设城市形象,用倒推的逻辑确定产业出路,用实用的标准确定设施功能”;“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科学规划,整体重建。现在,一座有着浓郁羌族风情、美如诗画的小镇展现在我们眼前。

青山绿水掩映间,黄色的羌族碉楼时隐时现,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这融合了羌、藏、汉民族风情的建筑,倾注着水磨人所有关于家园的追忆和梦想。凡是来过水磨的人,无不对这座藏于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小镇惊叹不已,全球人居论坛授予其“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

行走在灾区,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山水田园风光争辉,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晓坝……那些曾经撕裂人心的名字,100多个涅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珍珠。

在新北川,出自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之手、一尊高21米的巨型纪念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碑体从羌族传统建筑碉楼抽象而来,正面男子展示力量之美,前方羌族妇女深情凝望,旁边孩子稳健迈步……好一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地诠释着地震灾区的复活与新生。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人民”

这是一组特别的数字,令人难忘――

震后一年内,四川灾区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截至2010年9月13日,学校已完工2655所,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1542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有着怎样生动的民生诠释?

初秋的青城山朦胧幽静,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不时见到一栋栋依山而建、精巧别致的乡间别墅,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成片的银杏树在晨晖的映照下格外炫目。

我们来到“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民王全的新家。这是一幢上下两层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电……王全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将自己的宅基地转让给联建方建设“乡村酒店”,自己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套别墅。他自己的别墅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租赁给公司,用于发展“乡村连锁客栈”。

都江堰虹口乡,用资源换资金,把住房重建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熊猫驿站、光荣村安置房、高原村猕猴桃观光道、瓦子坪安置小区、山水丽苑农家乐、忆江南乡村酒店……藏在大山里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新鲜、规范、美丽,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样是在都江堰,天马镇把重建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变土地指标为土地资本,不仅解决了重建资金难题,整理后的耕地还为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总理高兴地在这里写下“欣欣向荣”四个大字。

在灾区采访参观,那一栋栋农家新楼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汶川、北川的羌式小楼,到都江堰、绵竹的川西民居,到彭州宝山村的别墅洋房,重建自救让民族风情、传统诗意全面回归。可以说,新民居将这本就山清水秀的川西,点缀成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除了住房的重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诉求,同样是重建的重点。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近两亿元,专业车间、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来到平武平通新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公共设施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区特色集镇已经在昔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最好的房子在灾区,最好的设施在灾区。”通过灾后重建,学校、医院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得到修复。学校全新的塑胶跑道,卫生院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这些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提前在灾区农村亮相并发挥功能。现在,走进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灾区恢复重建,“最满意的是人民”,这一点也不夸张。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发展领跑,四川化危为机,迈出了从重建到跨越的崭新步伐

坐上“和谐号”动车组,半个小时就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世界双遗产――青城山脚下。这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250公里的时速正契合着四川基础设施重建的速度。

地震后,全川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上百个受灾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地震摧毁了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基础设施,上万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重建为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仅仅800多天,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灾区延伸,一座座电站修复发电,一个个饮水工程让受灾群众在自家的厨房里直接取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四川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366个,占重建任务的99.64%。11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近3万多公里。23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为灾区的产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形象地说,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后续的产业跟进也很重要,不然老百姓就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住着别墅吃红薯”,一句话点到了灾后青川的要害,也点到了整个灾区的要害。灾区都把产业重建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在北川新县城内,北川―山东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为什么将工业园区放在新县城里面?规划人员介绍:“新县城内,将要安置失地农民近3万人,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工业园区在城外,他们怎么去上班?”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为未来北川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青川县一所空出的板房学校,房间内整整齐齐码放着的菇袋里,已经冒出了一株株白菇。在浙江衢州的援建下,这片原本需拆除的板房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的牌子。

在汶川,依托气候、地理环境,已经发展起甜樱桃、猕猴桃、茶叶、蔬菜、花卉等特色基地5万余亩,扶持发展起一大批种植专业大户。

篇8

打造粮仓核心区

―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市领先

榆阳区将农业发展定位于打造陕西第二粮仓的核心区。围绕“粮薯菜羊猪杏”六大主导产业,结合北部滩区、南部山区、公路沿线川道区的不同立地条件,打造玉米高产集成技术、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小杂粮旱作丰产、高效设施精品果菜、适度规模特色养殖“五条产业示范带”,调优产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

围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榆阳区致力于做大农业园区,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引进107个示范项目,是国家级农科示范区,逐步形成科技示范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带动农业基地、企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引擎。该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推出了种薯繁育、大漠蔬菜、富硒种植等一批“榆阳成果”,并在全区复制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力推进业态创新,发展良种扩繁、饲草种植,推广粮经饲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围绕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农业,发展集种养殖、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南部山区杏花景观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鱼河沿线设施果菜建成特色农业观光采摘带,王圪堵水利风景区、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花园沟塞上牡丹之乡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发展新亮点。

狠抓水利生态建设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

榆阳区把农田水利基建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近10亿元,重点实施小型农田水利、灌区改造、河道治理、库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治项目区全部推行节水灌溉技术,集中力量在北部滩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南部山区建设“小平原”式旱作农田,古塔镇韩家梁、刘千河乐家畔等治理区成为全省农田水利基建的示范样板。

狠抓生态建设、保护生态成果、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四位一体”,近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新增造林50万亩,全区林木保存面积480.2万亩,林木覆盖率45.4%。大力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以及重点园区、矿区、道路等生态建设工程,全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全面加快三大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三年新发展大扁杏5万亩,每亩补助400元;长柄扁桃14万亩,每亩补助200元;五年新发展沙棘60万亩,其中丰产园每亩补助400元,生态林每亩补助175元,总投资2亿元,努力使林业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柱。

建设“美丽乡村”

―115个新农村示范村“出炉”

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每年重点推进5个镇、20个村庄、500个农户的“三美”示范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提升。

首先抓规划,围绕中心城区、园区矿区、农业基地、偏远贫困地区四类板块,以榆林中心城区大建设为契机,因地制宜,统筹谋划,率先完成5个卫星城镇和36个城郊村规划修编,全区建成115个新农村示范村;设计推出10套“美丽农居”样板户型,引导群众建设美观实用的新农居,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带动2000多户群众申报建设。

其次补短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基本完成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四个“全覆盖”工程;持续用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农村环境总体向好;启动实施矿区基础设施和疏干水综合利用规划,采空区治理成效明显;启动南部山区扶贫“幸福工程”,确保三年全面脱贫。特别是面对返乡农民增加趋势,加快提升镇村承载能力,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返乡不返贫。

同时树典型,积极谋划打造陕北能化基地新型城镇化范例,构建“园区矿区-企业项目-城镇社区”协同发展、设施公用、利益共享新格局,金鸡滩田园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盘子,建成了牛家梁什拉滩、金鸡滩柳树滩等新型矿区移民安置社区;在南部山区实行精准扶贫、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全区贫困人口三年内由6.57万人减少到3.98万人,建成了古塔黄家圪公式、鱼河王新庄等示范样板。

抓住“牛鼻子”

―流转土地占总耕地68%

牵住土地流转这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破解发展瓶颈,释放农业生产力。“十二五”以来,该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全省土地细碎化整合试点为契机,财政每年安排奖补资金400万元,率先推开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的土地流转,全区累计整合流转土地7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8%,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58%。

篇9

坛厂镇:农工旅融合 产城景共荣

晨雾缭绕,炊烟袅袅,宛若仙境。3月29日清晨,记者来到位于仁怀市坛厂镇枇杷村的“八卦迷阵・醉美乡村”景区,放眼望去,四面环山的枇杷村,安详、恬然地立于一片大坝之中,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太阳很快爬过了山头,枇杷村拨开最后一缕晨雾。站在观景台向下俯瞰,各色植物勾勒出的八卦图案一览无余,与周边盛开的油菜花、红顶农舍互为映衬,美不胜收。

“景区以太极图为基本骨架,以红高粱和油菜花为主体,在尊重乡土乡村、保持原始地貌的基础上,种植81种常规花卉苗木,打造集现代农业观光、植物迷宫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农业观光园。”坛厂镇镇长何本利告诉记者,包括周边拓展区,以八卦迷阵为核心区的坛鲁农旅一体化园区,总占地2800亩,计划投资1.7亿元。

对于建设八卦图案的初衷,何本利表示,目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带动村民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致富。“以前我们镇主要是以工业为主,2012年以前有15家酒厂,大部分村民都在里面上班,但是2012年整个行业不景气以后,酒厂关闭到只剩7家了,很多村民都丢了工作。”

乡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村民需要找到新的就业渠道,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何本利介绍,虽然全镇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吸纳和解决的就业农民已经超过500人。一些农家客栈、餐厅也开始投入使用。

63岁的陈华友是枇杷村的村民,去年10月,他率先响应镇里的号召,开出了八卦图景区的第一家餐馆,取名澳义堂旅游餐厅。

“现在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接待一百二三十人左右,每天都满座。”陈华友谈起餐厅的生意,乐得合不拢嘴。

陈华友开餐馆自己有想法, 餐厅二楼阳台正好可以欣赏到八卦图美景,游客可以一边吃农家饭,一边赏田园美景。同时他还把一楼的两间包房改成了KTV,游客用餐后还可以继续娱乐。

这让村民看到了新的致富希望。在陈华友的带动下,如今八卦图景区的周围已经有了7家农家乐和10余家乡村旅馆。

除了自主创业外,景区带来的卫生保洁、日常管理、劳务服务等项目预计可直接解决就业350人左右,目前已解决170人。“整个枇杷农旅园区在未来可带动周边10个村民组1000人以上农户从一产向三产转型,预计园区农户人均每年可增收360元。”何本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了解,坛厂镇已经开始在景区周边村组开展厨师、服务员等涉旅技能培训,引导贫困户发展涉旅农产品,目前已经有贫困人口150余人接受了培训。

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一处“村民依恋、市民向往、游客痴迷”的全域新农村旅游目的地悄然活了起来。

鲁班镇:村民常依恋 游客亦痴迷

走进鲁班镇隆堡村,一幢幢黔北民居青山围绕,块块稻田阡陌纵横,清洁整洁的通村油路,宽广的文化广场上,不少村民相谈甚欢。

刚进村口,一栋民居上赫然印着“既有泥土芳香,又有时代芬芳”几个大字,正体现了鲁班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理念。

在隆堡村,每家每户都按照坡屋顶、小青瓦、穿料白墙的黔北民居风格,对住房进行了改造和美化,风情别样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村民张成玉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政府不但给扶持资金,还有贴息贷款,一下子就住上这么别致的新房子,心里敞亮多了。”

“好山好水能赚钱,乡村旅游不仅让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隆堡村第一书记陈洪告诉记者。

紧扣休闲体验、度假养生主题,鲁班镇正逐步丰富其“山水产品”,通过个性化、综合类的“全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全镇范围的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如今隆堡村的村民们分享着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村里新建了全长4公里的养生步道,还有全长10公里、宽3米、绕隆堡景区一圈的万米自行步道;自天香湖内侧曲折而上,则是一条全长8公里的揽胜道。

在村里漫步,处处都是青石铺就的小道、塑材搭建的小桥。荷塘边160米木质廊亭倚水而建,古色古香。410米紫薇拱门将青石小道深深掩映,为荷塘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清晨或者午后,总能看见村民三三两两,悠悠漫步于廊亭小道间,好不自在。

陈洪告诉记者,隆堡村作为鲁班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排头兵,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在好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今的隆堡村已经实现了户户通路,每一户村民都可以开车到自己的家门口。而在旅发大会召开之际,这里还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全村覆盖免费WIFI信号的村子。

鲁班镇党委书记陈晋朝表示,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旅游季节有旺有淡,但发展旅游带来的基础设施完备,却是切切实实送给老百姓的福祉。

2015年,鲁班镇共投资3679万元完成小康路硬化83条131.4公里;完成了隆堡村、生界村、同心村共16个村民组房屋风貌改造共480栋1510户,完成街道社区棚户区改造10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1户。

81年前的鲁班场战斗,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鲁班的苦难辉煌。如今这片革命老区,却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中焕发新生,完成脱贫致富的华丽转身。

对于未来,陈晋朝表示,要持之以恒巩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将其作为鲁班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转型增收的重要抓手。

五马镇:山水田一体 天地人和谐

记者来到仁怀市五马镇时,处处都是新农村呈现出的新气象、新面貌。

而就在几年之前,这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经五马镇靠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和造纸业一度十分繁荣,却也让生态环境被这些高耗能产业严重破坏。

2009年,仁怀市政府出台保护赤水河的相关政策,确定仁怀北部乡镇为白酒工业区,南部乡镇则关闭污染工厂,成立生态保护区。

政策出台后,地处仁怀南部的五马镇主动取缔近200户造纸户,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云岛水泥厂,整合关停11处在产煤矿。

如今7年过去,五马镇处处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竹,1.5万亩翠竹成为五马河沿岸最美的风景线。

2014年,五马镇荣获“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荣誉称号。种种蜕变,正得益于五马镇发展“农旅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筑巢引得凤来栖。”近年来,五马镇以良好生态优势加上区位优势,不断引进企业尝试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港资企业东升农场入驻五马镇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成为从传统农业向高效益、高回报的现代观光农业转型范例。

步入东升农场,一座座温棚整齐排列,一条水泥硬化路贯穿而过,整个园区十分整洁,温棚里交错种植着白菜、辣椒等作物。该项目流转土地1500亩,其中绿色蔬菜种植900亩、有机蔬菜500亩、设施建设10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钢架大棚、培训楼、蔬菜加工房、速冻房、产品展销区、学生农事体验区、菜艺楼、鱼池、养殖园等,总投资1.8亿元。

“观光已经占了农场收入相当的比重。现在整个农场为当地解决了400多人的就业,主要劳动力都来自于最近的龙里村、协农村和街道社区。”东升农场运营经理吴波向记者介绍道。

协农村村支书梅应远表示,因为公司享受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便利,而且村里还会给公司提供劳务支撑,所以每年公司利润都会拿一部分出来作为村集体资金,帮助解决空心村的问题。

2015年9月28日,仁怀市第二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五马镇举行,前来游玩的游客超过4万余人,餐饮业收入达60余万元。旅游业一夜之间的“井喷”,让五马镇尝到了由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

篇10

毕节,一个过去“越垦越穷,越穷越啃”的地方。

毕节,一个过去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断言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石山区”。

如今,映照在每个人心里的:不仅有百里杜鹃的花海,也有韭菜坪的花香,还有草海百鸟飞翔的断想,更有奢香林园的古色古香……可以说,毕节的如今,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减贫摘帽”,更是一种生态成功的探索。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开始,到十把生态文明提上建设的日程,毕节就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十多年来,从1988年到2013年,累计造林196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加到了44.1%,基本每年增长1%,土壤侵蚀减少了一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8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2256平方公里。

数字是变化的,可毕节发展确是永恒的。

从毕节试验区提出的二十余年中,毕节不仅生态文明有了可喜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水平也是跃上了不少台阶。

26年来,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8.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226元上升到2013年的5645元。虽然不能和其他地方比较,但和过去毕节发展比较,毕节的建设,不仅成功取得了探索的成果,也为很多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例证实践。

如果说,生态文明是一件美丽外衣,那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就是增加这件外衣亮色的工作。因为人居环境,人们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地方的发展水平,更是增加地方评分的标准。

2014年,毕节试验区的发源地,“名誉书记”文朝荣,在海雀村打造起来的万亩林海。不仅成为了地方的典范,也是毕节近年来可喜变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文朝荣只是毕节典型例子中的一个范例,但可以看出毕节的生态变化,也成为了地方发展的一个特质。

因为文朝荣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发展意识,就是一个地方的财富。不仅是生态的、文明的、吃穿住用行的,也是一个地区的,一个社会的示范先例。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植被较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从一开始,毕节就结合实际,按照“五子登科”思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施“规模、规范、系列、配套、效益”为重点的集约路子发展农业生态。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今,很多地方已构造起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争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汇成丹青”的生态美好景致。

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在乡村也唱响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旋曲。

这就是三大主题基调落定以来,每个毕节人都没有闲着,也没有等靠要,更没有伸手对谁求。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处理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发展的关系。用一脉相承的建设眼光,克服了过去“纳威赫”去不得的偏见,用实实在在的双手,绘写出一个地方落后面貌改观的时代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每个人要求的进步,要求的发展,要求的改变,就是每个毕节人的需求,也是每个毕节人心中的那段愿望。

虽然,毕节总是面临着挑战,也有很多不足,更有很多没有跟上时展的速度。

篇11

自2016年7月起,每月1号,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秀水村230多名65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领取500元“孝亲股”的分红。

在秀水村,还是那些田地,那些房子,那些山山水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们说,“思路变了,日子就变了。”

其实,在西部地区,像这种“无中生有”的案例,也出现在很多地方。发生在甘肃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宁夏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和内蒙古卓资县梨花镇壕赖村的巨大变化,都是值得研究的现象。

秀水村:旅游资源变“五股”

2016年春节,作为贵州省乡村旅游后起新秀的安顺市普定县龙场乡秀水村一炮打响:接待游客逾4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万元。

秀水村虽然与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同处安顺市,却因为底子太薄,贫困人口多,一直没有走上发展旅游的路子。全村有农户972户3074人,主要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015年,F州省提出“千企帮千村”的口号,秀水村成为了兴伟集团的帮扶对象。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把秀水村的家底翻一翻发现,全村3000多人,能耕种的土地有5000亩,人均一亩半。这些土地都在大山里,村民只能靠天吃饭。

旅游产业是兴伟集团的一个重要板块,因此王伟决定依托秀水村的自然资源,由集团无偿投资,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休闲度假的景区。

按照王伟的构想:秀水景区经营模式采用股份制,即“秀水五股”,分别是人头股、土地股、效益股、孝亲股和发展股。其中人头股面向全体村民,占股10%;效益股为员工工资和绩效,占股30%;孝亲股为村里65周岁以上老人按月分红,占股5%;发展股为25%,用作以后发展资金。但占股30%的土地股,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所谓土地股,就是村民们的土地全部交由村集体统一开发,每户人家按照土地亩数领取分红。兴伟集团扶贫办主任张著宇说,农民担心土地入股以后开发建设,发展不起来怎么办?最终,兴伟集团决定从2016年到2025年这十年,由集团来给农民兜底,就是说每年每亩土地分红达不到1000元,兴伟集团就补足到1000元。

依托秀水村秀水河、龙滩、秀水湖等自然风光资源,兴伟集团打造了秀水漂流、龙滩风景区、秀水酒店、秀水商业街、水上乐园、赛车场、跑马场、射箭场、垂钓场等乡村旅游项目。从最早开发的漂流项目到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卡丁车项目,如今秀水村大大小小的游玩景点已经达到了56个。

为了让秀水村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推、项目牵动、能人带动”的模式,秀水村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生态立体农业观光经济带”。流转全村土地4000余亩,争取到市、县、乡各类产业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目前已种植经果林3000余亩,蔬菜800余亩,葡萄500余亩,中药材1200余亩。

2016年春节,秀水村景区开始试营业。张著宇说,当时预估每天有三五千人进来就可以了,但是大年初一当天就来了差不多5万人。巨大的客流量一直持续到正月底,平均每天都有上万人来到秀水村。

按照约定,2016年,秀水村的五股按时发放,其中人头股按3522人、每人300块钱发了110多万元;8700多亩土地,土地股每亩按1000元发放了870多万元;效益股发放了1000多万元;孝亲股从2016年的7月1号开始发放,230多名6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500元;剩下的就是发展股,就是预留的发展资金,也有70多万元。

此外,秀水村还建立完善了“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建、群众督、群众管”的有效机制,选出管理、监督、计量等有关人员。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很高,项目建设期间,全村劳动力自发带着工具到施工场地投身建设,老人和妇女则加入了保洁等“后勤部队”。同时,村民还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保障了景区和谐发展。

花桥村:北“茶马古道”上的明星村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地处省道白望公路沿线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百公里生态旅游风情线茶马古道游龙关就位于花桥村以西村庄入口处。

村支书田仲虎说:“过去这些东西一直就在村子里,可就是换不成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尽管山好、水好、物产不少,可村民的生活却不富裕。

转机出现在2015年,花桥村被列为市县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工程,也成为康县打造“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的美丽乡村之一。

在建设农家乐和农家客栈等旅游设施时,花桥村本着突出当地特色、保持原生态风貌的原则,坚持不挪一块石、不砍一棵树、不毁一株草、不埋一眼泉,保持原生态。

如今,人们对花桥村原生态的“乡情山水”赞不绝口。参观千年的菩提树,再探访北“茶马古道”上马帮经过的古城楼。品尝几口当地土法酿制的苞米酒,欣赏着古老的羊皮鼓舞和毛山歌……花桥旅游示范村建成后,成为集生态养生、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养老旅游、乡土购物、民俗风情体验、农特产加工、农耕文化艺术传播等产业链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养生基地村。

这里有能让游客感受关东风情的生态小木屋、古油坊、水磨坊、挂面房、豆腐坊、酒坊;还有WIFI全覆盖,汽车露营和房车营地等便利设施。

据了解,每年5月,花桥村千年菩提树开满白色的小花,就是向游客发出的最好的邀请涵。今年从4月份开始,每天到村里的游客都超过千人,10户村民开办的农家乐,102张床位,常常客满。土鸡、山野菜成了抢手货,好多农村妇女还在山庄里当起了服务员,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

村里还专门开了一间电商体验店,看上了当地的特产,就可以掏出手机当场下订单。花桥村还探索了“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农户联动”的模式,让每位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受益。

花桥村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全省农民回乡创业基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成了陇南市发展旅游的明星乡村。

新和村:传统文化为旅游点睛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是隆德县着力打造的12个旅游特色村之一。秦腔、马社火等非遗民俗文化体验成为新和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外地游客带隆德旅游,新和村是必去之地。

在新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场的舞台上,月月都有精彩的经典秦腔上演。今年2月上演的是秦腔折子戏《探窑》,演员们无论是唱腔动作,还是舞台表现,都让游客陶醉其中,感觉和县里的专业戏团演员不相上下。

秦腔表演在新和村历史悠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新和村用民俗传统文化打造旅游特色产业,不但受游客欢迎,也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打麻将的少了,参与活动的多了。

据了解,新和村是隆德县马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高台马社火和秦腔表演都隶属于新和业余秦腔剧团,所有演员都是新和村村民。剧团负责人翟志刚说,新和业余秦腔剧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办起来,曾在1998年之后由于资金短缺暂时停滞,2016年初,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再次开办起来,现在固定人数差不多45人,年龄在15岁到65岁之间。

新和村还探索出了“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的发展新思路。通过修建村道、改造危房、狠抓绿化,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和高台马社火传承展演基地,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

新和村自然条件好,山清水秀,夏天来避暑的游客很多,高台马社火作为传统文化表演,更让游客不虚此行。据统计,从2016年7月起到现在,村里接待游客已达五六万人次,直接收入近30万元。

“我们要继续发展非遗项目,搞好乡村旅游,将新和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和乡村旅游基地。通过成立旅游管理公司,让村民入股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当中,切实分享文化旅游带来的实惠。”谈起新和村未来的发展,村支书赵小龙信心满满。

将传承本土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融合,让这座古老的村庄打开了奔小康的阳光通道。

壕赖村:从农业向旅游转型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壕赖村位于卓资县中部,东依卧佛山宗教文化旅游区,西邻武要古城文化旅游区和大黑山。

早在2009年,当时的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就带领村民组建了富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底,村民收入达到了11600元。

前几年,卓资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和发展“两心四线十大景区”的发展思路,乔屹基决心发挥壕赖村的区位优势,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

壕赖村东距卓资县城17公里、集宁60公里,西距呼和浩特市60公里,很多从呼和浩特去往集宁购买皮革的人,到村子来采摘、吃饭都很方便。“要从农业向旅游转型”,乔屹基的思路十分明确。在壕赖村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包括基础工程、漂流、滑雪场、溜冰场、自驾车营地、传统农家作坊、果汁饮料加工厂等项目。

村里还建起了115亩采摘基地,可供四季采摘的水果达到10余种。来自邻近各省市体验果蔬采摘、吃农家饭的游客络绎不绝。占地2382亩,集度假、采摘和果蔬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富民山庄”,有1000平方米的水上餐厅,7000平方米的钓鱼池,100多米的吊桥,500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700平方米的农家传统作坊,240亩的观光采摘基地。游客在蔬菜大棚里采摘瓜果,在水上乐园走站立不稳的铁索桥,在农家传统作坊自己动手做豆腐、酿烧酒……临走一定会带走土法酿制的烧酒、胡麻油以及农家小米。山庄可年接待3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利润420万元。

东壕赖村的芦爱莲每天都要到“富民山庄”办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果蔬大棚里忙碌。三年多来,她与105户社员一起,在这里种植了桑葚、油桃、黄杏、李子、礼品西瓜、火龙果、葡萄、草莓等水果,在旅游旺季,每个月都有可观的收入。

按计划,壕赖村三年内要打造成首府和市府周边集冬季冰雪运动、夏季漂流、垂钓、采摘、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篇12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江苏;特点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913X(2016)09-0169-04

一、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特点

江苏国民出国门旅游的同时,外国游客也不断进入江苏旅游,实现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双向国际化。目前,江苏国民出境旅游势头高涨,亚洲短线及欧美洲的长线都有持续上涨的趋势;同时江苏省政府也主导旅游资源整合,着力打造国际旅游资源,升级旅游设备,培养外语人才,赴海外参加旅游推介会,吸引大量国际游客入境旅游。

(一)走出国门去旅游

江苏省人民出境游已经成为平常事,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得知,截至2014年10月底,江苏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人数达到124.7万,全年超145万人次,江苏旅行社组织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基本分布是:亚洲占87.3%,其澳台占50.9%;欧洲占9.3%;非洲占0.3%;美洲占1.4%;大洋洲占1.7%。出境旅游目的地排名前6位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泰国、日本、新加坡、法国和马来西亚。2014年赴韩国、日本游客增幅最大,均超过100%。2015年赴泰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江苏游客均以超过100%的比例上涨。

(二)走向世界旅游舞台

培养江苏旅游品牌:一是江苏省“畅游江苏”国际品牌走向世界。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旅游形象,扩大“畅游江苏”品牌国际影响力,2015年江苏省旅游局委托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播“古之奇迹今之传奇:中国大运河”纪录片,面向欧美主要国家宣传推广江苏省运河旅游资源;二是国际慢城彰显国际旅游品牌。高淳县桠溪镇于2010年12月在苏格兰举办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慢城”。慢城金花旅游节每年一度,已举办七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慢城“国际、绿色、参与、时尚”的特色,既有传统经典民俗活动的延续传承,也有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传播渠道的活动创意。三是参加国际旅游推介会,参与国际奖项评选。江苏省在有关国家及香港地区设立“江苏旅游推广中心”,积极参加2014年香港旅游推介会,签订12个重点项目;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主动参与长江旅游推广联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广联盟的各项推广活动。举办2015“江苏台湾灯会”交流活动和苏台美食嘉年华。2014年中国盐城・西班牙马德里旅游项目推介会举行,盐城市与西班牙诚信基金会签署了互送客源协议;盐城市旅游推介团赴韩开展了包括“美丽盐城与您相约”盐城旅游图片展、盐城旅游特色商品暨美食展、盐韩旅游文化交流、盐城旅游(韩国)推介说明会在内的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各具特色的市场化推介宣传活动、积极创新地推进机制,让盐城有机会、有实力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面前。盐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从苏南到苏北实现全面国际化。

(三)打通国际旅游通道

江苏省目前从苏南至苏北国际航线丰富,数量充沛,实现澳洲、欧洲、美洲、亚洲空中版图全覆盖。南京禄口机场为江苏游客走出国门,迎海外游客进入江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禄口机场现开通南京至美洲、欧洲、澳洲等多地的直飞航班,有客、货运航线通航国内、国际约八十个大中城市,国际包机及航班每周二百多班,定期国际客运航班主要通航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新加坡、泰国曼谷、韩国首尔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北等6个国家和3个地区的16个城市,客运包机通达马尔代夫、曼谷、普吉等东南亚旅游城市,定期货运航班通航台北。境外25家航空公司已在南京禄口机场运营航班或包机。2015年南京开通到美国洛杉矶首条直飞航线,加密由泰国酷鸟航空南京到曼谷航线,2015年常州机场开通直飞老挝航线,该航线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国内与老挝之间的航空市场,促进苏南地区与老挝之间的旅游、经贸往来,便民出行。此外,苏北盐城有航线直飞首尔,中国台北、高雄。

(四)优惠政策迎海外游客

江苏省的入境旅游发展较早、水平较高,入境旅游人次数和外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并稳定持续上涨。对外国游客吸引力较大的旅游资源为5A级旅游景区,如苏州园林、南京中山陵、无锡太湖、扬州瘦西湖、镇江金山寺等,以上景区(点)所在城市每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也较多。从各大洲入境游人次来看,2013年江苏省累计接待亚洲人为102.8万人次,占外国人的53.1%,足以说明亚洲是江苏省入境游主要客源市场,其中日本、韩国是入境旅游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外国人停留江苏旅游,南京禄口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的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免签期间,活动范围限于江苏行政区域内,该51个国家是江苏入境游市场重要的近程、中远程客源,这一政策将对江苏入境游市场产生重大利好。江苏省旅游政务部门正在打造专项旅游精品线路产品,如南京古都游、南京明城墙游,倾力推出“南京一扬州―镇江”三日精品旅游线路。多语种江苏旅游宣传资料将在多个国际友好城市投放。

(五)打造世界级旅游资源

江苏省不仅有国内顶尖的旅游资源,还有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三项:苏州园林、明孝陵、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项目,大运河江苏段仍是黄金水道,年运输量超过10条铁路的运输量。大运河遗产中江苏列入申遗点段的河道6段、历史遗存22处,比重为40%,承担大运河申遗最重的任务。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一座座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留下杰出的建筑精品,苏州盘门最初由伍子胥所建,是我国古代水陆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代,为大运河沿线现存最长、桥孔最多、结构最轻巧的连拱古石桥,成为中国古桥的代表性精品;无锡旧城南门外形成以运河为轴、清名桥为中心的繁华街区,呈现长达1.6公里的“水弄堂”奇观,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性景观。大运河项目中扬州遗产点最多,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2009年扬州率先实施保护规划,成为各地运河保护楷模;积极牵头沿线35个城市联合申遗,扬州为大运河申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2011年率先建设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视频实时监控等手段,给大运河守护装上“电子眼”,对影响运河遗产价值的各项指标全面监测;并以统一的接口、指标体系延用到大运河沿线31个遗产点(区),实现大运河遗产全线的监测预警。此外还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古琴、昆曲、云锦织造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桑蚕丝织工艺、中国剪纸、端午节、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二、江苏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

(一)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和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企业

一是智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南京河西新城、苏州工业园区、盐城市城南新区、昆山市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市张浦镇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江苏省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新增10个城市(区、县、镇)。二是旅游企业响应智慧旅游号召。2014年在9月23日常州召开的江苏省智慧旅游推进会上,为高度认可并激励江苏省企事业单位在智慧旅游研究和建设方面工作,江苏省旅游局将中国电信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南京基地、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等被评选为首批11家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基地。其中江苏有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起建立并运营全国首家专业研究旅游信息化的智旅动力网站;是国家旅游局《旅游目的地信息分类与描述标准》起草编制单位;编著出版《智慧旅游一旅游信息化大趋势》;先后参与制订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宁夏自治区、苏州市、宿迁市、镇江市、淮安市、徐州市、余姚市、威海市等省市的智慧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2014年山东省旅游局海外营销联合中标单位;参与编撰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智慧旅游实践与探索》。在促进智慧旅游推广与教育培训方面,有客科技公司通过坚持不懈的多年努力,成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主办单位,先后在国内各地举办13届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大会,为江苏和全国各地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培训多达4万人次的旅游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专门人才。在智慧旅游专业机构建设和工作方向上,有客科技公司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与服务机制。此外,江苏省大力推进同程旅游网“畅游江苏”展示馆和途牛“畅游江苏”旗舰店上线运营。

(二)推出智慧旅游卡,实现一卡游遍江苏

2014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江苏省旅游局在全省各地陆续发行面向全国游客的江苏智慧旅游卡。持卡人凭这张多功能旅游芯片卡,可在省内包括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超市和休闲场所等江苏智慧旅游卡特约商户直接POS机消费,享受便捷、优质和约定的折扣优惠服务。针对自驾游的持卡人,该卡还可以令其享受南京所有停车场优惠刷卡并叠加高速公路ETC过关优惠政策。该卡相关旅游线路主要覆盖省内1日、2日短线游和部分旅游商户,业务覆盖全省范围,包括80%的省内热门景区和境内外旅游线路,真正将智慧旅游落到了实处。

(三)举办智慧旅游营销会,倡导使用“三微一端”建设智慧旅游

2015江苏智慧旅游微营销培训会在镇江举行,江苏省、各地市旅游局领导、旅游行业专家学者、省内5A、4A级景区营销负责人等近四百人出席会议,参加培训并共同探讨江苏智慧旅游发展新方向,会议主要围绕“旅游景区WIFI覆盖及趋势”、“互联网+时代下社交媒体旅游营销”、“微博微信双平台上的旅游运营推广”以及“蚂蜂窝旅游攻略推广”等话题,运用新鲜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会上提出对江苏省各市及下一阶段互联网+旅游特别是全省旅游系统3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建设的意见,并对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新媒体终端,加强全省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加强旅游电子商务的运用等提出要求。目前,微信公众号在13个市级旅游部门全面推开,全省18个5A景区拥用21个微信公众号,部分景区还开通了服务号。江苏省旅游局着力提升全省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已将无线Wifi免费服务纳入四个专项行动之一,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实现全省4A以上景区,及4星以上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覆盖100%;其次,加快建设“畅游江苏”网群,完成江苏旅游资讯网13个省辖市频道和7个重点县(市、区)频道建设;最后,开发“畅游江苏”导游手机客户端系统,运营“畅游江苏”官方微信服务号,启动江苏旅游客情数据监测分析系统建设。

三、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大众化特点

(一)普及带薪假期政策,奠定全民享受旅游的时间基础

江苏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通过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以此来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全民共建旅游

江苏省为经济发达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支持力度。江苏省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依托城市周边地缘优势、围绕山水名胜、展示江南文化、重现农事活动,将特色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发展的格局。江苏的乡村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已具规模;整体经营效益明显提升;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长;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到2014年底,江苏省各类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市星级乡村旅游点及综合示范区、农家乐的村居等可接待游客的床位数已超16万张,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2亿人次,全省各类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为505.48亿元。乡村旅游凸显了乡村田园风光观光旅游与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消费体验旅游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江苏省农业结构调优化整和现代农业发展高效实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乡村旅游带动本地就业作用明显,乡村旅游的发展,较好地解决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已达26.4253万人,同比增加10.8%,其中,本地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同比增12.3%,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4.5%。全省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数已达31588户,增长15.50%。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明显,涉旅农民年收入高于普通农户25%以上。全国、省级、市级星级单位、特色景观名镇村、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等各类乡村旅游镇村的建成,促进了全省农村、山水田林路的科学合理空间布局和配套,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的改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2015年江苏省围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目标,启动“旅游强县、旅游强镇”评价体系制定工作,积极稳妥开展试点;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全省和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和农民意愿,做到有序、科学合理发展;要加大投入,多元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等多方投入、农民自愿”的原则,广泛吸引资金;多种方式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三)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全民轻松旅游

2016年江苏省将建立6大省级游客集散中心,加快提升基础公共服务,让每一位来到江苏的游客都能“顺畅、舒畅、欢畅”。江苏省政府重点建设环太湖、沿大运河、黄河故道风景路,优先建设旅游景区、度假区连接道路。以高淳国际慢城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苏州古城等城市特色旅游街区、镇江句容等乡村旅游集聚区为重点,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此外,还将在南京、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徐州等城市建立省级游客集散中心,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立体式全覆盖承运体系。高速公路服务区、水上服务区都要承担旅游服务功能,将通往重要旅游区的标志纳入道路交通标志设置范围。

(四)援助伊犁旅游,实现互利共荣

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发展自身同时,不忘旅游欠发达地区,从硬件、软件双方面帮助伊犁旅游发展,为实现全国旅游大众化发展贡献力量。二十年的援疆情把江苏与“塞外江南”伊犁紧紧相连,促进了自治州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苏伊两地双向互赢。2008年,新疆伊犁州官方旅游网正式开通运行;2009年,伊犁州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开放;2014年,江苏与伊犁州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共商诸多事宜并逐一实施。2015年江苏开通首趟伊犁旅游专列(南通一伊犁),千余名游客参与由伊犁州党委、政府和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举办的“以旅为桥促交流,苏伊交融一家亲”的活动。以此为起点,江苏还将陆续有13趟旅游专列开进伊犁,预计游客达九千多人次。江苏旅游援疆干部在疆期间积极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江苏省企业投资当地旅游生态景区建设项目累计7500万元,2005年起江苏省内旅行社向新疆输送游客累计约十万人次,江苏省青旅等主要旅行商在旅游旺季合作开通新疆旅游包机业务,每周三班一直持续到2008年。江苏省借鉴沿海地区发展旅游的好办法,为伊犁旅游发展出主意、积极建言献策。江苏省旅游局还充分发挥省内旅游院校智囊的作用,以高级研修班、专业研讨座谈会、职业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形式,先后为伊犁旅游行业提供了近千人次的培训,内容涉及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景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项目策划与开发、旅游饭店创新管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还有力推动了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新疆旅游行业干部员工和高考落榜生招收“1+2”大专学历班,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提档升级创造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江苏与伊犁的旅游合作将更趋紧密,一方面将继续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院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双向交流活动,定期带领省内有影响力的媒体赴新开展采风宣传;另一方面将着力培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重推丝绸之路和世界遗产之旅精品旅游线。

四、江苏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特点。

(一)发展旅游新业态

江苏省在加强传统旅游项目的基础上,细化旅游需求,大力发展各种新型休闲度假产品,推进一批填补江苏省旅游产品空白的项目,推进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突破,尤其是推动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二)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强化旅游富民思想,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突出江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的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继续开展“畅游江苏、美丽乡村”重点网络媒体乡村游记者采访活动,利用媒体推广江苏乡村旅游。

(三)与金融行业深度合作

农行江苏省分行将通过扩大代款规模、提供多种贷款服务、开发专项贷款服务、研边旅游融资产品等方式,构建全方位江苏旅游投资服务体系;积极与省、市旅游平台公司、发展前景点公司开展合作;三年间,将向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包含意向性融资额度150亿元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支持。

(四)大力打造自驾游产业

江苏省重点推进全省自驾游、落地自驾、房车营地建设。2015年江苏将扩大“畅游江苏卡”的发行与消费,实现旅游全要素的刷卡无障碍;落地自驾项目在徐州试点后又在苏州升级,南京、镇江、无锡、常州、宜兴等地都将设立落地自驾游实体服务店,“高铁+租车自由行”的旅行方式在江苏有望成为旅游“新常态”。

篇13

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水头寨,这个只有50余户人家的布依族村落,却是众多考察团的“必修”行程,不少环保组织将其视为一个研究范例。

“这就是生态文明!”6月27日下午,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一行在水头寨参观时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水头寨坚持走生态和发展双赢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族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成为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样本。

从烧山耕地到上山植树

呵护绿色家园新民俗深入人心

水头寨已有600余年历史,属第三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清龙十里画廊景点之一,是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

踏进寨门,古色古香的木洋楼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老人们坐在木椅上喝茶聊天,怡然自得。

村寨下方的清龙河边,游客络绎不绝。河中绿波泛动,两岸芳草清香,村民罗云英在河边搭个帐篷卖泳衣,一天能卖近千元。

这条原本默默无闻的河流,如今已成为两岸村民的“摇钱树”。

“20年前,这条河经常是浑浊的,没多少人来游玩。”罗云英说,那时候的人们都烧山耕地,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山越来越秃,土越来越少,长出来的苞谷越来越小”。

面临生存环境的压力,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大政策下,水头寨人转变了思路,集体上山植树。

一位村民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数年前,村里人得知政府为拓宽公路,计划把原公路两旁的500多株树木砍掉。得到动静的村民连夜赶到现场,把这批树留了下来,现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87%。

村支书汪圣原介绍,水头寨在多年前就经过村民会商制订了《村规民约》、《卫生奖罚划定》,“在会商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了学习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村民对自身行为的束缚”。

呵护绿色家园成了村里的新民俗,并受到游客称赞。多次来过水头寨的贵阳游客黄成峰说,“在水头寨随地丢支烟头都成了一件会脸红的事”。

从污水横流到净化排放

生态环保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

为保护生态,水头寨人近乎苛刻。村里成立了环保委员会,是招商引资的“最高法院”,任何进入寨里的项目都要经过该委员会的综合考评。

“起初的时候,部分群众想不通,有项目进来是好事,何必多此一举刁难人家?”汪圣原说,村民们是担心太过严苛就没企业敢进来投资了。

贵州久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众多引进企业当中为数不多被“审判”通过的。不过村民与企业有“约法三章”:决不能污染环境、决不能铺张浪费、决不能高价宰客。此外,企业还要定期帮扶村里修缮基础设施。

按照规定,久事公司原本想开发娱乐场所的想法没能行得通,于是投资了餐饮,不仅拉动了消费,也拓宽了村民就业路。

2009年,一位名叫卡文的法国游客来到水头寨,看到如此秀丽风光,决定在此住下来,并向村民租了个木房,搞起了乡村客栈。卡文不仅带来了外国游客,也把最新的环保科技理念带进了水头寨。

卡文发现村里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里,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他建议在村里修建污水处理池。这一提议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在久事公司的帮扶下,污水处理池很快修建起来。

这口污水处理池在村寨的左下方,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一条管道排到污水池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到旁边的水田里。

记者走近看到,如今的水田已没人种水稻,里面被栽种了水草,一群群石斑鱼竞相游过。“这鱼只有在非常干净的水里才能生存,说明我们经过净化处理后的水质非常好。”汪圣原说。

除了污水处理池,水头寨还建起了卫生厕所。行走在水头寨,院落整洁、圈厕卫生,农户家家步道相连、沟渠相通。虽然刚下过一场大雨,但看不到积水,也闻不到臭味。

“过去可是脏乱差,没有下水道,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现在不一样了,环保设施随处可见。”村民彭琪花说,村里路灯采用太阳能,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游客都说“高大上”。

从卖土豆玉米到卖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成百姓致富经

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水头寨喊出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口号。

水头寨人的底气从何而来?

“都说了啊,我们贵州可以做‘空气罐头’呢。”村民们说,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搞产业发展,他们始终认发展和生态并重这个理。

26岁的汪旭以前在浙江打工,去年回到村里开了家“私人专属农场”,一到周末游客爆满。“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我这儿认租土地,制定耕种计划,体验田园生活。”汪旭介绍,游客还可以请具有耕种经验的村民传授经验,实现“私人订制”。

同时,村里新增了农产品订制服务,如蜂蜜、菜油、米酒等具有布依特色的食品加工服务,让游客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乐趣。

生态农庄只是一个缩影。在水头寨,茶坊、油坊、面坊、酒坊、棉坊、豆腐坊、蜡染坊、剪纸坊等共13个作坊依次错落排列,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到不同的作坊特有的制作物品过程,更可以亲身参与其中。

“以前种土豆玉米,除开一家人吃之外,挑去街上卖,一年最多能卖到几千元。如今坐在家里靠手工活就能赚钱。”村民罗先宇开了间石磨豆腐坊,游客不仅可以买豆花吃,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全过程。

水头寨的绿色产业集旅游、服务、加工于一身,既是实体,又是创意。但归根结底,赚的都是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水头寨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创收500余万元,人均收入2万余元。

记者手记

对老百姓来说,生态文明是什么?

“就是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

“就是我们要发展绿色产业,吃生态环境这碗饭。”

在水头寨采访期间,受访村民这样告诉记者。

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生态建设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生态实际上就是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同时也是保护可持续的生产力。

篇14

关键词:电厂,景观生态学,工业生产,关系

1、引言

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工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昂然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幽”“近水之乐”理想的生活境界。 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而无论景观的布置格局或是序列组合,它的内涵都会随着时空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2、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活、生产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简单的绿化、美化阶段,进入到“环境设计”的高级阶段。不论是乡村、城市、工厂环境设计,都不乏经典之作和成功范例,使管理者及环境设计者大开眼界。从演绎、归纳、借鉴和行业设计实践的角度去思考,必须将“环境设计”的理念,应用到工业总体规划设计中来,不能还停留在以往的绿化、美化阶段,更不能一味追求工厂的生产安全和效益,还要给生产者的创造优美、舒适环境,关怀职工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永昌建设项目地处河西走廊,四周是连绵起伏的荒山,厂区是相对平坦的河滩地,且横跨金川河两岸,四季有风,环境十分荒凉。在前期选厂阶段,由于受金川河和铁路燃运的限制,厂区分隔成煤场、主厂区两大区域。主厂房区域狭长而不成规则,又受高压出线及进厂道路接口方向制约。厂区总平面布置必须将主厂房固定端朝西北,由东北向西南为配电装置--空冷平台--主厂房区的三列式布置格局,进厂主干道由永电大道沿河引接,形成了炉后入厂的格局,这在总平面布置上难以处理进厂环境与各高大建筑物的关系,规划只能从空间及环境设计上解决这一问题。在炉后布置了化学水水处理室、在其西侧又布置了办公楼,将炉后下部杂乱部分遮挡。从办公楼和处理室的视角高度上减少烟囱的高度对人视角上的压力。结合前期设计阶段在处理场地竖向设计时采用了平坡式布置方案,造成场地土方挖工程量过大,余土较多的现实。为弥补这一缺憾,与业主研究,厂前区:“环境景观设计”利用自然地势、地貌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体现项目设计“节能、环保”“健康、生态、现代、高雅”的理念,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河道、水渠景观充分相融合,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

3、永昌电厂建设项目中景观生态的应用

3、1余土堆山、凹地筑湖

因地制宜把多余土方在厂前区空地堆土筑丘,并利用场地低凹地带修筑湖泊,结合厂区整体结构特点和当地气候特征,在山丘上绿化种树以达到防风、挡尘的作用。厂区内不同建构筑物区域空间用树木草坪进行分割,以达到防尘,除噪的效果。见下图1:

图1厂前区办公楼

厂区景观的设计原则是:“因地制宜,量材使用”,绿地及水景面积应适宜,使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办公楼前设小型湖泊,辅以绿化园林、雕塑等细部节点。将一条条蜿蜒穿越全区的水体与绿化空间结合设计,在不同的区位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表达水体存在,如溪流、喷泉等形式。沿穿越主入口的中心轴设计整个项目的中心景观绿化区,并布置水景、建筑小品等,使之同时成为项目独特的园林景观,园区内的人行、车行道用低矮的灌木、草花种植于道路两边,起到道路隔离及美化环境的效果。在道路两侧的空地设置草坪,使厂区掩映于绿茵之中。把金川河水系引至厂前区围绕厂区办公楼四周,形成一组有山、有水、高低错落、优美和谐的山水景观。湖水沿着办公楼两侧的引道一泄而下,构造出了一副惟妙惟肖的画面的“岁月广场”,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性。

3、2废物利用、以作纪念

根据业主要求,想利用原老厂拆除的汽轮机转子作为电厂一座纪念性建筑,来记录永昌电厂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历史路程的“岁月广场”代表之作。广场与厂前区人工湖泊、云水庭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见下图2:

图2广场右侧的雕塑

3、3就地取材、点石为金

永昌电厂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脉,北靠内蒙的阿左旗,四周环山,县城依川而建。由于南山的祁连山脉常年冰雪覆盖,绕城的东大河,西大河,又源自山里,冲流而下的石块,历经千百年数万年的冲刷,加上近年由于开发金昌和附近农田灌溉所需,河水引流,河床经常干枯,卵石脱水而出,加上山上山下的强烈温差,在河道的两旁形成千姿百态的各种奇石,最常见的是图案石,虽石块质地常见,莫氏硬度四左右,但石块图案各异,尺寸大小适中,其中由以雪水图案石称奇,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自然风光,无奇不有,它们大多质地细腻,画面大气磅礴,堪比甘肃黄河奇石,时而顺祁连山水加流而下的木化石籽料也有,但多以黑色为主,其质地细腻,抚之玉润,河床还时有生物类化石出现,以珊瑚化石居多,有蜂窝状珊瑚化石,有拖鞋状珊瑚化石,并偶见腕足类化石,大多与泥灰岩伴生,还有永昌城以北的北山上的玛瑙石又是永昌奇石的一大佳品,由于北山玛瑙托出地面常年干枯,并受戈壁风沙的磨砺,形成各种千姿百态的风励玛瑙石,其质地细腻,敲之玉感明显。

设计充分利用当地这一优势,就地取材、点石为金。在广场周围及干道两旁的绿地、林下、山丘、湖边巧妙地放置了一些大、小各异的奇石佳品,并提名刻字,赋予文化内涵,取得了淳朴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效果。见下图3:

图3永昌电厂全景

4、体会与小结

通过永昌电厂环境景观设计初步尝试。实践证明:景观生态学、环境设计等设计理念,在电厂总体规划设计中应用很有必要,只要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厂区内合适的地点摆放了奇石,它不仅能装点生活,陶冶情操,而且对活跃职工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厂内职工在工作之余,更多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