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互通共享,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大板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四项工作。
(一)全面完成2019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进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名单的通知》和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科学推进2020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并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全面完成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在2019年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对未完成省市验收的12个村,抓紧䃼差䃼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上半年通过省市两级考评验收,成功创建8个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村。
(四)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长效管护水平。全面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建立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保障职能和管护责任。将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六净一规范”、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以管促治、以管促新,以管促美。同时着力提升村内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样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1月-3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1月-12月)
1、集中整治(1月-3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4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6月下旬-12月中旬)。6月下旬对新建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进度和示范村创建验收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和资金来源。示范村5月中旬应竣工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项目验收,组织项目决算审计。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示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其中示范村档案应于5月底整理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化领导意识,主要领导要亲抓实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二)部门乡镇联动。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环保、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四)保证建设标准。依据省级标准,省级中心村暨示范村要突出农户改厕、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抓好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和长效管护等工程,确保无漏无误,软硬件达标。同时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防止贪大求洋等形象工程偏离建设标准。
促乡村振兴 建美丽蒋巷-惠山区前洲街道蒋巷社区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
蒋巷社区地处唐平湖畔,堰玉路从中穿过与洛洲路交汇于社区工业集中区,北接沪宁高速公路出入口,南邻无锡城铁惠山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惠山区前洲街道的西北门户。全社区下辖10个自然村,17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50人。社区村道都修建成一条条的柏油路,两旁绿化郁郁葱葱,现代化厂房在工业区连成一片,整齐的农村住宅挺立在居民集中区。
在此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蒋巷社区注重挖掘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社区两委班子坚持规划先行,多次邀请设计院的专家实地考察社区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广泛的听取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地方风貌为参考,以居民意愿为导向,在辖区内的周二自然村确定了空间布局,建设了综合市民广场,活动健身中心、文化宣传长廊等公共基础设施,修葺了园林景观,墙绘装饰,道路绿化等江南地方特色文化建筑。在施工修建过程中,居民祖坟搬迁是社区工作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老年干部多动嘴,年轻同志多跑腿的精神,利用休息时间,摆政策讲道理,在未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下完成了迁坟工作。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有了巨大改观。
在提升“颜值”的同时,蒋巷社区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内涵。多年以来,社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为着力点,树立社区党建品牌,传承优秀民俗、村风家训等特色文化,切实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居民积极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是建设美丽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在去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双零”试点单位,辖区内的红宝油墨公司成立了惠山区第一家台企党支部。今年,社区也开展了创建老年文体特色团队示范村(社区)活动,辖区内的长庆庵争创“三星级宗教场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在系统治理、长效治理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质的飞跃。蒋巷社区以此次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为契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下公交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有个卖蜂蜜的老大爷,70来岁,记者向前问路:郑家庄怎么走?“你说的是郑庄吧?那个庄现在可好着哩。”老人坐在马扎上的身子微转,手朝右一指,“往那走,两里来地。”
郑庄不大,远看很像苏式园林,街道整齐,黛瓦白墙掩映在花木丛中,恍惚间以为走进了江南小镇。走近了看,才发现院落横成排竖成行,大门也多是朱漆高门,两旁还挂着大红的灯笼,典型的北方民居。
村里的主通道旁有处草棚,远看记者以为是处茶棚,走近了才发现是处石碾。碾盘、碾滚和手柄都已经磨得很光滑。如今,这石碾早已经没人用了,不过是个念想,记录着过去的岁月。
济宁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求村庄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保留老树、家庙、水井等乡村记忆。这就是乡村记忆吧。
道旁的花丛里竖立着曲阜市妇联制作的宣传牌:“一花一木凝聚真情,一举一动书写文明”。陵城镇妇联副主席付冉告诉记者,这里是曲阜市级巾帼文明示范街之一。
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内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说得夸张点,都快赶上售楼处的样板间了。
这是“美丽乡村・清洁庭院”创建的结果。刚开始,有人觉得美丽乡村建设和自己没啥关系,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牲畜乱跑,妇联挨家挨户上门帮着打扫、整理,规划庭院分区,设计室内摆设。这一来,家家户户大变样。有的村民说:“这一改,屋子都觉得亮堂了。”
为了激励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仅2016年,曲阜市妇联就印发了1万多张宣传画,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多份,厨房卧室客厅温馨提示2万余个,并和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制作了一批草丛花池宣传牌,真正把宣传发动做到了农户家中。
如今,出门在外的郑庄人若被问及家是哪里的,他们会大声说“郑庄”。逢节假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会邀请同事、朋友到老家转转。
“第六产业”
在别的地方,丈量时间的尺子是田里的农活,在郑庄,是路旁的树绿树黄。
郑庄人早就不单纯以种地为生了。多年前,郑庄的耕地就打包租给了种大棚蔬菜的。现如今,这些地被曲阜银府生态园经营,租金1200元/亩,种植绿化苗木和发展生态旅游。
白天的郑庄很安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人们都忙自己的事儿去了,打工或者做生意。付冉说,“到晚上就热闹了”,因为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回来了。
郑庄距曲阜市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距兖州大约一刻钟,距邹城二十几分钟,到济宁市区半小时也够了。很多在城里上班的人晚上还会回村里住。没有进城的也闲不着,银府生态园的苗木栽培、管理、移植、采摘都需要人手。今年68岁的郭大妈就在银府生态园上班。园区有几个大棚,郭大妈的工作就是管理大棚中的果蔬。每天吃过早饭,郭大妈就骑着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四点半也就下班了,比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由。
郭大妈的工资是一天40元。郭大妈说,如果不是老伴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也能到园区干活,就能多挣一份了。
别看郭大妈骑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其实郑庄和银府生态园只隔着一道拱门,就像一座庄院的住房和后花园,整个来看,是园中有村,村中有园。事实上,它们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同一处国家AAA级景区。来旅游的人看在园区、住在村里,到村里寻乡愁、在园区扑进大自然,在园区玩够了,临走会带上村民自家产的大煎饼……它们是邻居,是伙伴,是发展共同体。
这样的村庄已不单纯属于农业的领地。传统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及农民居住的地方,而郑庄从事的有装饰材料、装修工程等加工制造业,还有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组合。有人把这叫做“第六产业”。
相比单一的农业生产,“第六产业”显然更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郑庄人均耕地1.5亩,今年玉米刚收割时只有7毛多一斤,按一亩地产1400斤算,忙活一年和郭大妈打工一月挣得差不多。
儒学节
郑庄没有一户人家姓郑,多数人家姓董。庄名怎么来的,已经鲜有人知。
这也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人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幸福。
有调查发现,许多人觉得,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好了,看上电视了,打上电话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个个兜里也都装着部手机,可心里却觉得越来越不痛快了,邻里之间见不上面了,说不上话了,人情都变冷了。
怎么让人情热起来?
2016年11月13日,郑庄村村委大院里热闹非凡。邻里乡亲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办婚宴或者满月酒。其实,这里正在举行“邻里和谐宴”――街坊四邻坐在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一起庆祝“百姓儒学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子美,庭院美,更要人文美,“百姓儒学节”就是曲阜市为提高乡村宜居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而专门打造的。“百姓儒学节”期间,全民健身运动会、庄户剧团展演、经典电影放映、邻里百家和谐宴等活动轮番上演,且户户知晓、人人参与,让大伙儿真切感受到富起来之后的幸福活法。
今年是曲阜第三届“百姓儒学节”。“邻里和谐宴”那天,郭大妈没有去上班,她早早地就和老伴儿到了村委大院。到那儿一看,桌凳都摆好了,看来还有比他们到得更早的呐。
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说着笑呱,拉着家常,平常哪有这种机会啊,就是过年,也是在家各包各的,远没有这般热闹。妇女们包着饺子,平常不大下厨的糙老爷们儿也闲不住,烧火,下饺子,端上桌,一个个也忙活得热火朝天。再看看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连平常不大出门的,都多加了件棉袄到来了。一口饺子咬进嘴里,脸上就笑开了花,好像那馅儿是用快乐做成的。
郭大妈说,村里每有这样的集体活动她都参加,“别看耽误挣一天钱,这样的喜事可是花钱买不到的。”
居“家”养老
在郑庄,如果你问大伙儿:到现在为止,哪些年的生活最好?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今天”。
今天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心里也“暖和”。孤寡老人老董说。
往前推几年,老董觉得自己的晚年必得在远离村子的幸福院度过,像以前听说过的很多孤寡老人那样,背着铺盖卷住进去,每天按点起床、打饭、看电视、熄灯上床,甚至连吃什么、吃多少,都被人规定。再说,“离开我的这帮老伙计,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想去受那份罪”,但他想不出更好的选择。
今天,老董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养老院,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身边还是那些老伙计老朋友,性格脾气也都摸得清,在一块儿说说话拉拉呱打打牌,心里舒坦。
郑庄有89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4位,独居、空巢老人30位。2015年,村里投资21万元建成了互助养老院,养老院里宿舍、厨房、餐厅、活动室和洗澡间配备齐全,可集中供养25位老年人。村“两委”的6位成员和一位志愿者轮流值班。
如今,互助养老院里已集中供养5位老年人。一些没有住进来的空巢老人白天也会从菜园子里拔了菜,带到养老院里来,和老伙计老姊妹伙着吃,“比一个人佝偻在家里好哇。”
自从互助养老院建起来,老人们对“养老院”三个字不再那么反感了。村民老董头说:“再过两年我就住进去,不离乡不离土,和在家一样。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互相照应。”年轻人也不再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笑话。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表达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重构,而“美丽中国”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一是要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约束性制度,遏制非绿色的、非循环的、非低碳的发展方式;又要有激励性制度,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的制度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关系,例如环境税制度与排污权制度,要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制度。与此同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关系,例如排污权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根据制度匹配性原则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2020年创建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工作总结经验做法亮点成效
初冬时节,行走在x的大街小巷,阵阵清新的文明之风袭面而来,看到的是真诚互助的凡人善举,听到的是明德惟馨的天籁之音,感受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浓厚氛围……处处文明之景,仿佛涓涓溪流,给人善与美的力量。
2017年11月,在中国文明网公布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上,x赫然在列,一座水城多年的创建之梦终成现实。
文明没有终点。成功夺牌之后,x又踏上了新征程——以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为新的起点,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常态化建设,努力推动文明城市工作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x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范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一、x不改,深化文明建设
文明,一座城市的内涵所在。
x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中心工作,特别是把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建设作为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x水城、美丽
x”的最好实践。随着“不忘x、x”专题教育深入开展,x把文明城市常态建设作为对专题教育成效的检验,认真检视文明创建存在的问题和弱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查问题、补短板、促提升”行动,把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合力凝聚起来,切实提升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常态建设机制,制发《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调整完善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常态建设工作部,全力推进“提升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由创建模式向建设模式转变;严格落实《文明城市常态管理考核办法》,对全市115个单位进行目标考核,对30个重点责任单位实行月度排名、末位约谈,通过检查督导和组织第三方测评等形式,推动实地测评点位全方位提升对标创建水平;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制定《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方案》,以文明村镇“2+10”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十个一”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文明村创建工作拉练评比等活动,评选文明村创建工作示范村,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马x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后,全市共有专题省级文明村镇6个、专题市级文明村镇40个、x市级文明村镇315个。
道德引领,筑牢文明根基
文明体现在方方面面,x深耕“文明”这方土地,从多方面做文章诠释文明内涵。
抓典型示范,打造好人之城。该市落实好人好事“激励+奖助”机制,扩大“x正能量”道德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全力打造“x正能量”道德品牌,广泛开展道德模范、x好人、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今年以来,有2人获评专题好人称号,4件事迹被评为专题市学雷锋十佳事迹,2人被评为专题市级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落实“激励+奖助”机制,按照《x市公民道德建设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基金的“倡树典型、扶助好人”效应,对各级道德模范、x好人、学雷锋十佳、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现已累计奖励、扶助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好事1400余件次,发放奖助金86万余元。
抓文明涵养,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我文明城·我做文明人”专题志愿服务活动,全市580余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城乡,在册燕赵云志愿者13万余人,涌现出“市行政审批局党员干部爱心志愿服务队”“x村巧妇爱心志愿服务队”“圆梦爱心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队,以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为重点,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七一”党旗红诗歌演唱会、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我爱我的x”庆祝70周年群众歌咏活动等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专题活动共500余场次,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铸文化之魂,打造人文之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先后推出了《百姓医生》等本土剧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宣传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常态建设,印制《市民文明手册》《核心价值观》宣传折页、《致市民朋友的倡议书》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在电视台开设“文明在路上”专栏、在善行x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创城
常态创建”志愿服务等专栏,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建文明城。加大公益广告宣传设置力度,打造城市道德景观。构建“流动+固定+立体”三位一体设置格局,形成多渠道、多频次、全覆盖的宣传声势,成为文明城市的道德景观。
全民共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在文明城市常态建设过程中,x全市上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铸就了“团结一心、无私奉献,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求真务实”的创城精神,形成了“城乡联动、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x的城乡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节节攀升。
深化城市提质行动,让城市环境更美好。该市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常态落实,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治理、交通秩序治理、市场秩序治理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城区治理,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城市面貌形象、内涵品位等方方面面有了显著提升;因地制宜,让美丽乡村更美丽。村庄美化进入常态化保持阶段,全市完成乡村文化墙绘制800余处,为文明村镇建设增添了美丽和文化韵味;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1个。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