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基金的风险分析范文

基金的风险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基金的风险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基金的风险分析

篇1

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可以对社会保障基金甚至是整个的金融体系实现均衡发展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这是因为尽管各界对社保基金的筹集和运用充分认识到均衡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效率却存在一定的缺憾。面对社保基金的日益膨胀和银行系统的大量堆积,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工作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隐患问题,而资本市场向社保基金的开发就可以为其增加投资渠道并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这对金融体系风险的化解也是有着一定益处的。此外这对社保基金整体的收益率也有着提高的作用,可以对社保基金保值增值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又可以称作不可分散风险,主要是出于某种原因造成市场上的各种股票出现损失的可能性且存在无法通过多元化的组合投资和社保基金运营管理进行消除的问题。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往往是全球金融动荡带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股票市场整体的走势使其下挫进而导致社保资金发生损失的问题。针对系统性风险我国还没有对冲机制来解决,想要避免这个风险就只能不参与。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也是全球金融动荡带来的问题,其主要反映方面就是社保基金股票投资。一旦发生经融危机势必大幅下挫股票市场价格,而社保基金的抛售证劵就可能出现无人购买的问题,交易的无法实现自然而然带来了流动性的风险。

(三)贬值风险

贬值风险主要是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其反映方面是社保基金债券投资。根据经济周期不难发现全球的金融动荡总是发生在经济景气的周期末期阶段,其特点是旺盛的投资和活跃的市场逐渐产生并积累泡沫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积聚了风险。而经济扩张带来的就是通货膨胀率升高,一旦通货膨胀率达到3%以上就会产生加息的问题进而使社保基金所持有的债券贬值。

(四)偿付能力风险

当社保基金当期输入与历年滚存收入之和出现了不足以对当期支出进行支出的情况时,偿付能力风险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主要也是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使社保基金的投资出现了大额损失的问题,因此要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

三、社保基金投资选择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社保基金筹集和支出

不能因为结余的暂时增加而对筹集力度进行减弱,要注意到结余暂时的增加是因为大量的社保费用缴纳人群还没有提出支出,而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且在未来的十年内愈演愈烈,届时将会是社保基金支出高峰阶段。因此现阶段的结余增加并不能对未来的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未雨绸缪的工作依然要时刻注意确保社保基金的筹集工作保证社保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就社保基金的支出而言要对规模和层次进行一定的扩展,通过对广大农村居民和下岗人群的推广保证惠及弱势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运行社保基金并对结余起到平衡作用。

(二)加强拖欠缴费的立法监管

针对一些企业拖欠缴费的现象想要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的话,就必须从监管和立法上做进一步加强的工作,比如相关的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明确的立法来规定相关企业严格执行为员工上缴社会保险金并坚决惩处一些逃避责任的相关企业以儆效尤。

(三)改善教育监管的综合方式

针对支付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通过结合法律惩罚、监管、教育等多种手段将合法使用社保基金的概念灌输给广大群众从而避免违规使用问题的出现。除了要对社保基金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之外,还要加强社保基金自身的监管工作做到发现违规事件绝不姑息立即严惩。

(四)研判大势分散投资

就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虽然有着突发性但其深化过程还是留有机会让人发现问题的,只要清晰准确地判断大势采取较为灵活科学的仓位控制策略和资产管理等方法,就能对系统性风险做到较为有效主动的避免。此外分散性的投资也可以对社保基金的合理收益性和投资安全性有所保障,除了国债和银行存款外还可以将其它的多种资产进行配置来降低非系统的其它风险。

四、结束语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发展完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参与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安全运行,已经成为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促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风险类型概述

根据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流程以及管理模式实际情况来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风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风险,主要是由于征缴扩面不够或者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渠道不足,而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规模持续增长,进而可能出现的收不抵支的风险问题。具体来说,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基金的筹集风险和基金给付风险两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发展,再加上通胀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面临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不断加剧。

2.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

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主要是指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不确定性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存款、资产证券投资、股票市场、债券、信托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都有所涉足,这为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渠道,但同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问题也更加突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有可能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问题。

3.养老保险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问题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风险问题,但同时也是难以结构化的风险问题。操作风险在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中难以完全避免,产生操作风险具体分析,一种是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经办人员个人疏忽或者是业务不熟练造成的操作风险,另一种是由于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或者是经办管理系统出现技术漏洞问题出现的操作风险问题。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控制体系

防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关键还应该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建立系统完善的基金风险防范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定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的主要目标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各?风险问题的实时监控以及分析判断等,将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或者控制,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尽可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2.养老保险基金风险评估

养老保险基金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技术手段开展的风险管理,这也是风险预警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是综合采用精算、数量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中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进而准确的掌握存在的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风险评估分析在实质上也就是通过计算的方式,对养老保险基金风险进行的定量描述。

3.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

主要是在风险客观评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数据以及科学预测,整理形成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报告,对养老保险基金所处的风险状况作出全面的判断,并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提前预警。

4.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处置

风险处置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最关键的环节,主要工作是根据风险预警报告,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最大程度的避免或者是消除各种基金风险问题。较为常见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改变投资方式、拓展养老保险基金资金来源、扩大保险制度覆盖以及强化保险基金监管等。

三、规避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强化保险基金安全运行的措施

1.明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原则要求

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作过程的安全可靠,防范各种风险问题发生,应该进一步明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遵循安全性的原则,也就是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别是投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把安全问题作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首要条件。遵循收益性的原则,也就是不仅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还应该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投资手段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这对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发展的长远可持续也是非常重要的。遵循可变现的原则,也就是养老保险基金在不出现资产损失的前提下能够灵活变现,以满足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实际需求。

2.针对投资风险制定更有效的投资策略

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应对方面,应该综合分析不同投资策略的风险问题,科学合理的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投资政策,确保基金的收益性以及风险可控性。既要在银行存款、国债、股票等投资产品方面积极拓展,同时也应该针对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等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项目,明确投资基金在养老基金资产净值中所占比例,防范风险问题。目前,针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问题,国家财政部门已经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具体管理中,应该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规定,防范投资风险问题。要进一步针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建立完善基金相互制衡机制,明确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委托人和相关机构的责权利,合理进行基金投资配置;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险基金风险准备金制度,党基金投资资产出现投资损失时,及时进行弥补;完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委托机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维护养老保险基金安全。

3.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和财务风险

防范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重要途径是依托预算强化控制管理。在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方面,应该强化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预算的执行控制,定期根据财务、统计报表的实际收支数,与预算进行比较,检查预算执行的进度,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规范性,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防范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同时,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财务分析,特别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等,严格控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等过程中出现的负增长问题,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出现问题后及时进行研究解决,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可靠。

4.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力度

有效防范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问题,加强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应该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落实好基金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控稽核等制度,对业务经办、待遇审批、基金征缴及支付等流程规范管理,杜绝基金“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其次,应该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内部审计稽核管理,监督检查基金征收、管理、发放等环节的执行情况,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此外,针对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应该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瞒报、漏报和贪污、挪用基金行为,确保实现社保基金管理“零违规”,维护基金安全。

篇3

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直接的管理和监督;另一种是将社会保障基金委托给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进行投资,例如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我国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面临着较高的投资风险,按其是否可分散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分为不可分散性风险,这种风险是外部的、客观的,不是基金管理本身可以控制的,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动等因素导致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其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国家随即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国家政策的变化都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投资收益产生风险。

2.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法律法规,当风险发生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据,从而遭受损失。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从国家宏观调控、货币供需平衡、市场物价水平等方面来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动,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当利率变动使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益没有最低投资收益率高时,就存在利率风险。

4.通货膨胀风险。社保基金的投资尤其是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此期间使通货膨胀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少成本支出或者获得收益增加,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5.经济周期风险。经济周期的变动过程主要包括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和繁荣期四个阶段,这个过程是没有规律可循并且难以预测的,各阶段经济周期的变动都会使资本市场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从而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产生影响。

6.其他风险。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非人为的因素引起的投资风险,例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社保基金投资。

(二)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可以称为可分散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内部原因所产生的投资风险。包括:

1.经营风险。投资管理者由于业务水平或心理素质、投资经验等对经济形势判断错误、获取信息不完全、操作程序错误等原因导致的收益减少。

2.信用风险。资本市场是社保基金的重要投资场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能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信用保证。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信用环境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三个主体方面,任何一方出现信用风险都会使投资收益受到影响。

3.流动性风险。对社保基金而言,无论是数量上的或时间上的不匹配造成资金收支不匹配,都会使社保基金出现流动的现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为了弥补当期的支出,就必须低价变卖资产或者举债以支付现金不足,使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失。

二、不同投资渠道的风险分析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我国社保基金境内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形式:银行存款、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信托基金、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其主要投资渠道按风险程度不同可分为安全型投资和风险型投资,安全型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国债、银行存款,风险型投资主要包括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实业投资等方式。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投资渠道进行风险对比,从中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产品中,其风险性与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风险越大,收益率越高。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投资于银行是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最安全途径,而股票是收益率最高,风险性最大的投资途径。

三、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防范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其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关键还在于控制投资的风险。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保基金管理投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健全的法律法规使社保基金的投资更加合理和规范,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现阶段我国在社保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律建设还相对落后,具体的投资管理、运营、监督制度都没有严格规范,当出现风险时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所以将社保基金运作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法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防范社保基金投资风险。

(二)加快委托机构的发展。由于我国社保基金部门的局限性,委托日益成为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这些委托机构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提供信息服务,加强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有关基金营运信息的监督。我国的市场委托机构不够发达,应加快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步伐,鼓励机构的发展,促使它们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三)建立完善的投资监督机制。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新闻,这是由于对地方社保基金的管理监督不当造成的,因为没有建立严格的收支程序,信息披露不及时,使很多地方官员肆意挪用社保基金,造成一定的损失。建立严格的信息公示制度,明确标明社保金的收支情况,按程序运营,增加社保运营投资的透明度,从而有效增强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完善社保基金的监督机制,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

(四)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分散化的投资是保证社保基金投资安全和实现合理收益的有效方式,通过“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的投资组合来减弱非系统风险的影响,以应对即时支付,保障社保基金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总和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少于10%,同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10%;企业债券、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超过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同时,海外投资拓宽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更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

(五)明确社保基金各部门的责任。社保基金各部门的协调一致,是实现基金安全有效率运行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的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密切,责任互相推诿,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存在许多的监管漏洞,应该明确部门分工,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效率,优化运作的内部结构。使中央和地方各司其责,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状况来决定实现怎样的投资,防范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

(六)完善社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当社保基金运营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化解对策

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出发,具体分析目前所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合理的化解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它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让原本互不相干的两个行业相互跨界和博弈。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短短几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究其根源有其必然性。从内在原因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人,用户基数多,客户基础大,大众投资理财渠道缺失,而且现行金融体制导致草根金融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会有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需要互联网金融服务。从外在原因来看,监管的缺失虽存弊端,但也给予了互联网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手段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巨大的认同,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式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互联网支付,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目前我国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已超过200家;第二种是互联网借贷,在这一方面,P2P网贷,即人人贷,通过互联网平台来撮合借款人和贷款人的贷款行为,已经发展得很快。截至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络贷款公司超过600家,交易额已经超过了500亿元;第三种是互联网融资,众筹的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为此类代表;第四种是互联网理财,这类比如余额宝、现金宝等,已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截至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互联网理财余额超过8000亿元规模。这些创新业态,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

国务院总理在介绍2014年政府重点工作时明确表态,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充分重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生金融产品,但要求互联网金融必须有节制有底线的发展,新金融产品的诞生最终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此次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总理报告,给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道路指出了政策性方向,折射了金融改革的新思路。

虽然拥有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对于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未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采用何种方式监管、监管的细则是什么目前都无从得知,对于互联网金融造成何种影响,都是未知风险。央行去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3》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年报透露,根据国务院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将牵头相关部委研究制定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由此报告可见,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管理和整治的初衷和决心,政策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将不可避免。对于这种未知的政策风险至少可以预见的是,它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公司从市场上消亡。

所以,虽然在大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有很好的机遇,但监管细则未出现属于政策风险。想要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不仅要埋头做事,也要抬头看天。

2、流动性风险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各类“宝宝”风行一时,但其中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目前已经有几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显现出这样的问题,投资理财者把钱充值到平台,但是却迟迟买不到理财。打着饥饿营销的幌子的背后,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债权进行匹配。这些乱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稳定性。

3、信用风险

由于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分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2013年,全国活跃的P2P平台超过350家,全年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但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4、技术风险

IT技术性安全风险是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的,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IT技术一直是P2P行业的短板,2014年元旦过后,P2P平台人人贷、拍拍贷、好贷网先后遭遇黑客攻击。近日,国内互联网安全问题反馈平台乌云又曝出某P2P平台系统存在严重安全漏洞,且还有7家P2P平台使用同一系统。

5、经济周期风险

当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时候,大量实体经济客户面临倒闭和破产,导致其丧失还款能力。微观层面的风控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周期的风险。按照经济周期的规律来说,通常几年就会经历一次,中国大概在5到8年左右,最近的一次是08年。人人贷、有利网、积木盒子等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在2010年前后,甚至2012年、2013年成立,正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爬坡期,自然发展迅速。但是一旦经济周期出现拐点,甚至金融危机再次降临的时候,各家企业将如何应对?

6、道德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其中有很多年轻的公司在快速扩张期,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如果此时公司相应的管理和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就非常容易出现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现在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仍然有庞大的线下团队,然而人力密集型企业都存在人员操作道德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确实存在同业攒单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中介就会帮助客户造假,或联合公司内部员工帮助客户造假。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违反法律或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未遵守相关权利义务引起,或者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四、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于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上述各种风险,我提出如下对应的应对措施:

1、对于政治风险,管理层应建立统一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适度的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实时监管,防止风险的过度集聚,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抢占未来国际金融市场。

2、对于流动性风险,机构应先建立相关的预警机制。所有的债权与理财的匹配关系需要专人专岗进行管理,需要对所有的匹配关系进行预判,并做好未来三到六个月的资金计划。

3、对于信用风险,应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来规范发展的保障。大力培育我国社会的信用意识,客观,公正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使诚信成为我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以减少信用风险。

4、对于技术风险,需要加强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要进行改进、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改进运行环境需要从硬件和网络运行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硬件环境安全。其次对网络运行方面应用分级授权和身份认证登陆来访对非法的用户登陆进行限制;对数据的管理要加强可以通过利用数字证书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要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从而降低技术选择风险,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5、对于经济周期风险,需要企业具有很强的金融基因,需要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有准确的预判和预警,在其降临之前做好准备。

6、对于道德风险,公司快速发展时期,应及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奖惩机制。

7、对于法律风险,应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法制体系建设,包括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现行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

五、总结

我国互联网金融尚处初级阶段,市场空间也才刚刚被打开。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多以及法律地位不明确,且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金融体系安全、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冲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经刻不容缓。总之,我们应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降低交易主体的损失并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河北企业,2013,11(3):40-42.

篇5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使用投向;风险;稽核监督;防范措施

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及其所在单位按规定缴存的具有保障性和互的职工个人住房基金,是一种长期性、义务性、保障性和互的住房储金,其实质是国家推行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强制性储蓄。它作为启动住房制度改革的“金钥匙”,有力地推动了住房改革的发展,提高了职工的支付能力,增加了住房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了住房建设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但是,随着归集额度的逐年增加,住房公积金安全增值、风险防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稽核和监管势在必行。

1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1.1 制度风险

住房公积金实行的是“管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管”的管理原则,制度风险在于公积金管理中心没有承担风险的资金保证,管理中心是一个直属于城市人民政府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事业单位,其管理费用由本级财政从该中心上交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照标准拨付,中心本身无任何法人资本金,一旦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中心无产可破,承担经营风险只是一句空话。

1.2 监管缺位风险

监管缺位是现行体制的主要缺陷,包括外部监管缺位和内部监控缺位。

住房公积金管委会是一个松散、协调性的机构, 这种模式在决策上难以集中。正所谓人人监管, 就等于无人监管。而审计、银监、财政基本只是账面的定时查账,对查账期间的资金流动起不到实质的监督作用。现行的多头监管方式实际后果就是没有监管。

住房公积金形成一个封闭的运行系统,属于自收自支单位,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并且还要保证资金的增值。正是这种定位,造成住房公积金中心在资金管理运用上出现“行政化”倾向,内部监控走形式,导致把广大缴存职工的资金当作“准政府资金”进行运用的风险。

1.3 使用投向不规范风险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为: (1)职工购买、建造、大修理自住住房抵押贷款; (2)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包括安居工程住房)建设专项贷款;(3)单位购买、建造职工住房专项贷款;(4)在满足支付需要和安排以上贷款后,可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存在被挪用到建造办公楼、修路、甚至福利方面,违反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和管理规定。

2 防范措施分析

2.1 立法

针对现行制度的缺陷风险,必须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稽核监管,首先必须有法可依。我国目前还缺乏明确的有关立法规定,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制定一项关于住房公积金实施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住房公积金实施的权威性和义务性。

2.2 建立稽核体系

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稽核监管,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稽核体系和外部稽核体系。

2.2.1内部稽核监督体系

内部稽核监督体系主要是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受委托银行对自身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等业务进行内部稽核。

⑴单位住房公积金内部稽核主要是单位自身对应建立住房公积金人数变动、累计缴交住房公积金数额、欠缴住房公积金等情况进行内部清查,掌握单位住房公积金的实际变动情况。

⑵中心的内部稽核主要对中心编制、执行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使用计划是否准确,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使用的审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的核算是否正确进行内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其影响的范围。

⑶受委托银行的内部稽核主要是对受托行本身各分支机构,如办事处、储蓄所、支行、分行所办理的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核算是否正确到位和准确无误进行内部稽核。住房公积金的存贷款利率必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

2.2.2 外部稽核监督体系

⑴中心与职工单位。中心对职工单位的稽核监督其实也就是年度验审,以确认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实际情况,年度验审主要在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为了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可以开展中心对职工单位住房公积金的年度验审工作。验审的基本做法是职工单位按照中心验审内容的要求,提交一系列文件,中心对文件进行仔细检查核算,如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验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住房公积金人数变动、缴交比例、汇缴基数、归集总额、支取、封存、转移、启封、注销、欠缴等情况,以及单位在合并、解散、破产及职工录用、调动、辞职等情况下住房公积金的处理等。

职工单位可到中心查询有关住房公积金账户的变动情况,或者通过核对相互账户、确保住房公积金缴交的准确性。

⑵中心与受托行。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支付,大都由国有商业银行完成。中心对受托行的住房公积金业务加强管理主要是对银行是否及时准确地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使用进行审查,尤其要加强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的审查,一定要明确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必须经中心审核同意。

另外,由于现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可以住房公积金业务,各国有商业银行争夺住房公积金业务的竞争难免会十分激烈。中心作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特设政府机构,对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处理要合理有序,不能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中心应本着对老百姓高度负责的精神管好住房公积金,监督受托银行按协议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存贷业务。

⑶中心与住房委员会(房委会)。房委会是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制定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和政策,审批住房公积金的年度归集、使用计划和发展规划,审议确定住房公积金的预算和决算。中心受房委会的直接领导,具体执行房委会决定的各项事项。房委会加强对中心监管主要是对中心执行住房公积金业务事项是否贯彻其应有的方针,是否按照一定的计划来进行审查,以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正常运行。

⑷职工单位和受托行。由于住房公积金业务大部由银行,因此单位及职工个人可到银行查询住房公积金账户上的余额。银行和职工单位可通过定期对账等方式,核对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的变动情况,避免发生错误和遗漏。

⑸财政、审计与各机构。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透明度不高,时常发生挪用住房公积金的现象。财政和审计作为肩负监督住房公积金使用的主要职能部门,应按照“专户储存、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大力加强对住房公积金业务所涉及各机构(职工单位、受托行、中心)的审计监督,严禁挪用住房公积金现象的发生,如有违规现象,应加大惩处力度。

随着住房公积金归集额度的增加,公积金制度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公积金也越来越了解和重视,公积金制度的长期发展与完善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防范,已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住房公积金的顺利归集和专项使用离不开严密的管理和稽核监督,加强住房公积金风险的防范监管和稽核,有利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健康发展,只有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住房公积金制度才能达到提高职工购房支付能力和为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来源的目的,发挥其在住房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敏,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管体系确保住房公积金健康发展Construction Materials &Decoration

[2]卜玉萍 浅谈新形势下住房公积金风险控制及防范 北方经济・2006 年第 12 期

[3]高飞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稽核与监管 审计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9期

篇6

关键词:现代金融经济 风险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2-02

引言

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运营和资金筹集的正常进行,通过合理分析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以实现对安全的成本投入和最稳定的效益产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金融领域也有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影响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时刻存在,因而会时刻发生金融风险。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虽然我国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但不代表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为此,必须时刻警惕,以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

一、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概述

所谓金融经济中的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未知的一些不确定情况,比如,未来收益的波动性,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等。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在企业和相关机构正常运营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经济损失的风险情况。这些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的。对于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引起的相关损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金融机构自身,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在遭遇了经济风险后很有可能面临着自身的生死存亡。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和风险规避能力有关。金融风险根据不同的考察百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来看,大体分为静态金融风险和动态金融风险两类。静态风险是指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等一些不可抗力而发生的风险,这可以利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手段和自然规律来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动态风险是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宏观金融经济调整中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和被动性,具有一定的预测难度。

2.从金融风险的范围覆盖情况来看,包括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两类。所谓的微观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决策时出现了失误,或者因为一些客观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相关参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财产、信誉等具有了损失的可能。宏观金融风险则是由各项微观风险引起的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性风险。

3.从金融经济经营的主体结构来看,金融风险还可以细化为银行金融风险、证券金融风险、保险金融风险等一些专业角度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风险

1.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在结构分布上不合理。随着民间融资在金融中的占比提升,使得银行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不断上升,银行也就自然成了金融风险高发地。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看我国银行的储蓄率,1985年的储蓄率为34.2%,1990年储蓄率到了39%,2001年的储蓄率到了40.2%,2003年的储蓄率到了44.6%。进入21世纪以来,储蓄率仍稳步上升,最高年份达到了46%,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央行的储值数据公布结果显示,在2013年社会融资接近17.3万元亿人民币,创下了年度最高储值水平。受经济稳步增长趋势的影响,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3.6%,达到了110.7万元亿人民币。在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主要通过吸取大量的储蓄存款,再借助一些中长期的贷款释放将储蓄增长额进行适当平衡。从银行中长期贷款释放流向来看,企业融资贷款以八成的占比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向,由股票和债券所引起的银行贷款就相对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因企业融资贷款在银行贷款系统中的高比重情况,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风险也就集中性的倾注到银行体系内。

2.银行系统对社会的过度货币供给,也会导致市场物价体系紊乱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失衡。这一方面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也会相对地造成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狭窄。由于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重在90%以上,形成了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证券和保险的发展和占比都不具规模。这就造成了在金融体系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承担方面,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控作用。这种金融发展的不合理格局,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经济效率低下。

3.银行资金充足率和呆账准备金较低。根据国家对相关不良贷款和贷款比例硬性指标要求,2003年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我国金融机构内的不良贷款额度,贷款比率都有明显程度的降低。这种比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机构通过无限制地进行信贷投放扩大,对一些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者是对一些有利的正规贷款进行回收实现的。从根本上讲,因不良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实际上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银行机构在呆账准备金和资金备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和不足的。从近期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率上来看,也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备用率是超过国标8%的。对于我国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平均的资金充足率仅是接近于6.15%。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银行机构各项贷款速度的不断提升,基本上银行业的极大多数金融机构很少能够根据相关的资金备用率要求,进行相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这会导致对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扩张和备用金准备不符时,银行机构的经营就会显得相对脆弱。

三、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相关对策

1.进一步提升金融改革力度,加强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和完善调控方式,使市场运作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达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平衡的目的。

2.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制度,使货币决策能够通过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制定,从而增加货币决策的透明度。在金融宏观调控上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把握,不断提升货币工具的创新能力,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激发货币、资本、保险等元素在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步推行,使货币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平稳进行,还能够起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规避金融风险的作用。在日常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和市场利率的调控中,应该以公开性市场操作为原则,使其在维持存款备用金、差异性存款备用金等方面能够起到合理的调控和平衡作用,并借此实现对金额调控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银行要巧用价格工具对金融市场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最终确保货币信贷的平衡和稳定增L。

3.稳步推进市场利率改革。利率杠杆的灵活使用可以起到总量平衡调整的作用。一方面借助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进行引导,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价格利率进行确定;另一方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收支机制和管理的体制完善,进一步方便投资和贸易活动。

4.强化窗口与指导。要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形式,通过对支农类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对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并通过调整信贷和金融产业结构,实现金融业界的全面竞争力提升。

5.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证券等各级金融行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功能监管,并通过及时的补充和修订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优化金融机构经营的法律环境。

6.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制建设。通过系统,全面的金融评估报告进行相关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隐患的评估和识别。对风险度较高的市场行为进行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做好事前预防来降低金融风险波及的扩展范围。通过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突然性的风险影响时,能够通过应急处理机制的操作,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为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管控和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语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还需要不断认清新的经济形势中金融管理的各项风险,通过及时做出相关对策调整,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稳步前进,为整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姗姗.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2] 张云燕,王芳,罗剑朝.农户正规信贷违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13(02)

[3] 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4] 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

篇7

【关键词】金融企业 金融会计 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金融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会计的有效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以及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金融会计视角下的金融风险,则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的错误或者是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所引起的决策失误,或者其他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影响下,导致金融企业的资产、财产或者是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与金融风险

金融会计,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治理活动准确、完整、连续并综合的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也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递,帮助使用者在经营治理以及经济活动中能够合理、有效的做出决策。金融会计的职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直接的核算和管理,另一种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来实现对金融企业的业务进调整与管理。

通常意义上的风险,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在程序和结果上产生巨大变动而对可能性。如果单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风险的产生主要涉及到的就是预期的经济效益是否能过实现。而延伸到金融风险,也可以理解为金融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金融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产生巨大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核算风险。金融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真实、完整的核算。但是在实际的会计业务中,由于会计核算失误产生的风险却较多,主要体现在对凭证缺乏严格的审核、对账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核算方法不当等几个方面。第二,会计结算风险。结算业务是通过金融企业与客户之间提供支付的手段来实现,而通常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对往来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阶段。在金融企业的会计税务中,由于受到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结算资金的管理方面,显露出一定的弊端,而且个别人员利用结算套取和侵吞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造成了由于会计结算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同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涉及的资金金额也往往较大。第三,会计监督风险。会计监督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企业会计监督职能无法获得充分发挥,对于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或者是不合法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导致风险的产生,这一风险也是当前金融企业发展中影响最大的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金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渐增大,有的金融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惜使用不正常的竞争手段,如高息揽储、低息放贷等,使得行业内的竞争形势日渐恶化,这种不正常竞争形势的产生,不仅造成了金融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同时也为打乱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不可避免的产生金融风险。

(二)内部管理管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金融企业的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所引起的。由于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使得融资资金面对被截留、盗窃等风险的存在。同时,失真的会计信息也会导致金融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决策方面发生偏差,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企业无法对自身的市场定位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受到影响,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受到企业领导者重视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剧。

(三)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

会计行为主体指的是会计人员,他们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是诱发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个别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印象,而做出违规行为,这只导致金融风险的一个直接因素。同时,在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方面的力度不够,很多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获得及时的更新,导致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无法获得大幅度提升,这也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金融会计失信行为的频繁发生

在金融企业中,由于个别领导者为了快速完成经营指标,或者是为了谋取私利,会授意甚至逼迫会计人员做假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引起失信行为的发生。

(二)金融会计核算风险

有的金融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岗位分工和职责权限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导致会计核算质量低下,账目混乱。同时,由于个别的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和错误,导致会计核算缺乏准确性,容易引起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会计监督与管理的职能无法获得有效发挥

当前,有的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敏感性,对于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漏洞,要么无法及时的发现,要么发现了不及时上报或者是制止,这样变导致会计监督与管理的职能形同虚设,无法在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容易引发金融风险的产生。

四、金融会计视角下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加强对呆账准备金的管理。一方面,要对以往的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从金融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根据贷款风险的程度不同来分别进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也就是说,按照每个月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比例去,确定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这样便能够使呆账准备金贷款总额保持科学的比例,对于可能的贷款风险,则可以按照呆账可能性的大小来确定。当呆账准备金按照一定比例累积到一定的素和,可以将其用来作为化解贷款风险产生可能造成的损失,则可以停止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对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不能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贷款,同时也应当包括其他同样存在的风险的项目,如透支、融资租赁等业务。另外,对呆账的确认条件应当给予一定的限制,从当前会计制度中对呆账的确认条件来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为苛刻,却能够使很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得到及时的核销。所以,一额可以考与银行合作,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都可以视为呆账进行核销。

2.在会计报表的设计方面要进行适当的改变。金融企业的会计报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应当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对会计报表的设计和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更爱,允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企业设置特殊的会计报表,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应会计信息。

3.完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在披露的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开机政策、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和方法、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将更多的表外业务和潜在的金融风险纳入到披露的范围内。其次在披露的时间和频率方面,应当至少每年两次,分别在半年和一年进行披露,对于职能部门信息使用者,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披露的频率。

(二)加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在金融企业中,必须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根本上将传统的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将以往对会计人员的管理,逐渐转变为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做到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将金融风险的防范理念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实现全面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还应当考虑对金融企业传统管理方法中的弊端进行有效的改进,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制定与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结构,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

(三)加强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影响金融企业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从业人员的思想品质方面,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科学的诚信评价体制,完善会计责任制度,培养每个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操作。另一方面是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加强从业人员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基础的学习,同时还要涉猎如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还应当掌握一定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因为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只有同时掌握会计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才能适应未来更高的工作要求。

(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

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五)创建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体系

一是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二是要突出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金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进激烈,在这种环境下,必须要增强其自身金融会计风险意识,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够不断提高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金融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J].理论探索,2008(02).

[2]黄小曲,胡益腾,雷震,韩俊锋.金融会计视角下浅议金融风险防范[J].技术与市场,2010(01).

[3]张前.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中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4]袁云英.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以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01).

篇8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挤赎风险,防范制度,动态博弈论

一、问题的提出

开放式基金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流动性转换的证券,开放式基金随时都有可能被巨额赎回甚至挤赎,存在挤赎风险。针对挤赎风险,黄树青(2001)进行了静态博弈分析,赵黎明等(2001a)进行完全且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分析。他们的分析是在静态或完美信息条件下进行,往往得到两个纳什均衡。为了得到子博弈完美均衡,本文尝试将增加成本的防范制度纳入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框架中,得到正常情况下的子博弈完美均衡。但在非正常情况下,补贴的防范制度才能实现子博弈完美均衡。

二、前人对开放式基金挤赎风险的完全且完美的动态博弈分析

赵黎明等(2001b)对开放式基金的挤赎风险的生成机理以及防范制度进行了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分析。假设两个投资者A和B,每人向一家开放式基金购买基金份额D,基金管理人将2D的总资金投资到流动性较差但收益较高的长期项目上,分两个阶段进行博弈。

第一阶段,即时期1。为简化计算,假设没有折现问题。在时期1,如果两个投资者都赎回,则每人收到r,博弈结束;若只一个投资者赎回,则该投资者收到D,另一投资者收到2r-D<D,博弈结束。如果没有一个投资者赎回,则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在时期2)。支付矩阵见表1:

表1 时期1的动态博弈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rD,2r-D

不赎回2r-D,D进入时期2

第二阶段,即时期2。在这个时期内,如果两个投资者都赎回,由每人收到R,博弈结束;如果只有一个投资者赎回,则该投资者收到D,另一投资者收到2R-D>R>D,博弈结束;最后,若两者都不赎回,则开放式基金返还给每个投资者R,博弈结束。其支付矩阵见表2:

表2 时期2的动态博弈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R2R-D,D

不赎回D,2R-DR,R

根据博弈论原理,可以用倒推法来推导博弈均衡的情况。先从第二阶段开始,从表2可以看出,既然R>D,则有2R-D>R,所以,赎回是严格占优的。因此,这一对局的惟一纳什均衡点就是(赎回,赎回),导致(R,R)的支付。由于不考虑折现问题,可以把第二阶段实现的均衡倒推到第一阶段,即将惟一纳什均衡点的支付矩阵(R,R)借入到第一阶段的支付矩阵中。

由于r<D,故2r-D<r,因此,倒推到第一阶段后,存在两个纳什均衡,无法得到子博弈完美均衡:(1)双方都在时期1赎回,(赎回,赎回),导致(r,r)支付;(2)双方都在时期2赎回,(赎回,赎回),导致(R,R)的支付。这里的结果(1)可以解释为开放式基金挤赎:如果一个投资者相信另一投资者会在时期1赎回,那么这一投资者的最佳反应也是赎回,即使是如果都等到时期2再赎回双方都有好处。在现实的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某类投资者的提出大规模赎回,更易引起其他投资者的恐慌性跟风行为,从而使基金的净值连续下降,又引起新一轮的赎回危机,形成序惯赎回博弈模型的动态演化。也就是说,在不完全信息下结果(1)下的纳什均衡更有可能出现,造成挤赎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一定的防范制度,才有可能得到子博弈完美均衡,防止出现挤赎风险。

三、增加成本的防范制度的完全但不完美动态博弈分析

人们提出了许多防范制度来防止开放式基金挤赎风险,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成本(或说征税)的防范制度;二是进行补贴(或说实行保险)的防范制度。先分析第一种制度。

上面的博弈论分析只考虑收益未考虑赎回成本,如果考虑赎回成本,设赎回成本为C(C>0),这里的赎回成本C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包括投资者赎回基金份额所付出的费用,还包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以及由于资金变现受阻影响新的投资安排而付出的机会成本。现在将赎回成本放入表3的支付矩阵。

表3 开放式基金的动态博弈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rD,2r-D

不赎回2r-D,DR,R

在市场正常情况下,由于证券价格波动较小,因此投资者在第一阶段赎回的损失也较小,即r较大,接近D,从而可以假定r+C≥D。在这种情况下,从表4可以看出,由于2r-D≥r-C(由r+C≥D得出),开放式基金实现了惟一的纳什均衡,即(不赎回,不赎回),支付为(R,R)。这将使博弈一方企图利用己方选择赎回而对方选择不赎回来获得相对收益的内在冲动得到有效抑制。因此,在市场正常情况下,增加赎回成本是防范开放式基金挤赎危机的有效措施。

表4 开放式基金正常情况下赎回成本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C,r-CD-C,2r-D

不赎回2r-D,D-CR,R

在市场非正常的情况下,由于证券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投资者在第一阶段赎回的损失也较大,即r较小,远远小于D,从而可以假定定r+C<D。在这种情况下,从表5可以看出,由于2r-D<r-C(由r+C<D得出),开放式基金实现还是两个纳什均衡,引进赎回成本并没有改变博弈结局。因此,在市场非正常的情况下,

增加成本的防范制度是失效的,必须与进行补贴的防范制度相结合,才能较好防范开放式基金的挤赎,防范其挤赎风险。

表5 开放式基金非正常情况下赎回成本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C,r-CD-C,2r-D

不赎回2r-D,D-CR,R

表6 开放式基金进行补贴的支付矩阵

投资者A\B赎回不赎回

赎回r+M/2,r+M/2D,2r-D+M

不赎回2r-D+M,DR,R

在实际中,增加成本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措施:①随赎回数量递增的赎回费用。②大额赎回暂停或延迟制度。当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周内,赎回超过一定比例,比如总额的10%,基金管理人有权暂停赎回。③T+n的赎回清算制度。即基金投资者提出赎回申请到清算交割有一段时期较长时间的资金冻结。

四、进行补贴的防范制度的完全但不完美动态博弈分析

前面的分析没有考虑对开放式基金投资者赎回的损失进行保险或补贴的情况。假定保险金额为投资者赎回的最大损失的一定比例,该比例设为δ(D-rR-R<δ<1),那么保险总金额M就是M=2δ(R-r),假定它是固定的。现将保险总金额借入图3的支付矩阵。

可以证明,2r-D+M>r+M/2。把右面移到左面,上式就等价于r-D+M/2>0。而r-D+M/2=r-D+δ(R-r)>r-D+D-rR-r(R-r)=0,即r-D+M/2>0,从而2r-D+M>r+M/2。从图6可以看出,开放式基金实现了惟一的纳什均衡,(不赎回,不赎回),支付为(R,R)。这一均衡使得开放式基金挤赎得到有效防范,投资者基于信息不充分的非理性的赎回得到很好的抑制,开放式基金市场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在实践中,开放式基金的保险制度主要包括:①开放式基金投资保险制度。即由政府等部门通过建立基金投资保险机构,对投资者因投资于基金产生的损失通过保险基金进行赔偿。②商业银行融资制度。当开放式基金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开放式基金进行贷款融资同,以助其度过难关。这是一种资金上的保险。

参考文献:

[1]黄树青.开放式投资基金“挤赎”风险的博弈论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金融.2001,16(2):32-33.

[2]赵黎明,王刚,王迈.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在开放式基金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24(6):551-555.

[3]Diamond, Dybvig.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401一419.

[4]罗伯特・吉本斯,高峰译.博弈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本文受到南昌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号:07XJJ01)

篇9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势

(一)发展现状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领域,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在借助网络媒体进行金融交易,只是形式上改变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模式整个颠覆。但是普遍认可的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网络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的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和资金运动的过程。就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来说,互联网金融发展拥有多种发展模式,出现了第三方支付、P2P小额借贷、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其中,第三方支付是目前最受欢迎、用户人数最多的金融产品,根据第三方支付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超过270家,用户人数超过网民人数总额的25%;而互联网理财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点,互联网理财是基金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上进行理财业务,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益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参与,例如“余额宝”就是互联网理财的标志性理财形式,由百度公司推出半年投资资金就超出4800亿元。互联网金融众多金融产品都得到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P2P借贷、互联网理财等金融产品的推出,受到了众多网民的热衷。

(二)优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金融形式,是在传统金融模式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商业金融模式,具有传统金融所没有的发展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三方面的发展优势:首先,运营成本较低。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网络进行金融交易,不需要传统的店租费用,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传统金融形式需要店租、职工薪酬、日常水电费用等一些成本费用,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形式发展成本较低。其次,操作简单方便。进行互联网金融只需拥有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就可以进行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改变了传统金融用户需要到各个相关柜台办理业务的形式,降低了时间限制,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最后,用户群众更多,效率更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推出小额借贷等小额义务,让更多网民有能力参与进来,增多了用户群众;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操作简单方便,用户可以有能力进行自身操作参与,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突破了地点的限制,不管你身处何处,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进行互联网金融操作,提高效率。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具有运营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方便、群众多、效率高等发展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

(一)战略风险

不论是什么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都是最主要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中,战略风险也同样是最关键的。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方针,战略高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高度,所以,互联网金融必须制定高效的发展战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战略决策失败会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致命性重创,如果互联网金融盲目开发业务,使互联网金融无力承担业务开展,会导致互联网金融面临破产境地。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制定互联网金融战略计划,规避战略风险。

(二)声誉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新型的领域,正是发展起步的阶段,声誉风险非常重要。对于传统金融主要的声誉风险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误导客户选择理财产品或者是保险问题等方面影响声誉的行为,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明确的发展限制,导致有些资质不够、信誉不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进入,使互联网金融声誉风险大大提高。

(三)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没有出台,以往的传统金融的法律不适应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用户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时,得不到相关法律的保障,导致用户信息受到侵犯,互联网金融也受到起诉,所以,由于业务模式新颖,没有法律监管的限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法律风险。

(四)信息风险

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不是面对面进行交易,是在网络上进行金融交易,会有黑客、病毒等非法授权的入侵的现象,使用户信息泄漏和企业内部网络崩溃,还因为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相关信息,可能会出现洗钱和诈骗的现象,致使互联网金融出现信息风险。

(五)操作风险

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业务进行外包,这样虽然极大降低了金融业务的运营成本,但是同时出现对外包业务的管理不善,使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对潜在用户人数无法准确计算,若是预算人数比实际用户人数更低,就会使互联网金融没办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操作风险极大的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安全认证机制,加大打击力度

针对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必须利用完善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技术,互联网金融应该进行采取措施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例如在进行第三方支付应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实名认证,防止信息的不准确。互联网金融缺乏法律保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严惩互联网金融中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惩,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市场化发展,完善审查流程

面对互联网金融市场泥沙俱下的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对市场进行完善审查流程,提高互联网金融门槛,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要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的竞争关系,应该对金融产品进行公开化,并进行客户信息共享,才能完善审查流程,扩展投资渠道,促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降低,从而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政府监管,鼓励创新发展

政府在经济市场扮演着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管角色,政府的合理监管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市场也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互联网金融存在着风险,但并不说明就要抛弃互联网金融市场,为了更好的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政府应该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在法律范围内抱着积极的态度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良好监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保障互联网金融拥有健康发展的环境。

篇10

一、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金融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金融经济风险中出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利率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稳定程度、军事行动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利率的大幅度变化,利率升高就会使整个金融经济市场升值,反之就会下降,进而影响我国金融的发展,给金融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政策风险

金融经济是在市场经济之下运行的,受到市场内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政治因素,国内和国外的所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会给金融经济市场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国家制定正确合理的金融经济政策,对金融经济市场进行良好的调整和控制,就能保证金融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减少因国家制定不当金融政策而造成的金融风险。一旦国家制定的金融政策与实际的金融经济市场发展不匹配,都会导致出现金融政策风险的,从而引起全国的金融经济风险。

(三)金融信贷风险

在我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之下,国内出现了较多的金融机构和信贷机构。这些机构主要是向社会主体如单位、居民等提供贷款。但是金融经济市场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符法律规定的机构,这些机构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置法律于不顾,忽略了金融信贷以诚信为本的原则,暗地里进行商业化的操作,从而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还有一些金融信贷机构不顾一切的开展更多的业务,甚至开拓了自已经營范围以外的业务,这严重影响了金融信贷资产的质量,降低了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信心。贷款人一旦无法及时还款,就会使得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危机。

二、我国针对金融经济风险所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对我国金融经济风险的监管和督察

目前,我国金融经济领域各项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都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监控之下进行的。政府认识到对金融经济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根据现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扼杀在摇里。更因为政府部门有真正的权利,可以对金融市场中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置,以保证我国金融经济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快速发展。而政府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时,首先要从金融信贷风险入手。因为在金融信贷市场中有较多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机构,扰乱了正常的金融信贷市场。所以政府应当对金融市场的信贷机构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经营准则,对信贷机构进行适时的监督。让所有的信贷机构的业务真实化、透明化,全面提高信贷机构的运行质量,从而提升人们对信贷机构的信心。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

在金融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下,我们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体系制度。能够准确及时的预见金融市场所存在的风险,能够对各式各样的潜在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但是有一些风险是无法预见和无法避免的,这就需要提高在面对金融风险时的反应能力,全面提高面对金融风险预见性的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金融经济风险评估制度,使企业在遇到金融风险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还需要对市场发生过的金融风险做好记录,以防类似情况发生。同时政府和企业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奖罚机制。对于那些市场违规的行为和金融经济犯罪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严打贪污受贿行为。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所有的金融市场从业者树立一个标准化尺度,给他们养成思想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遵守,从经济市场的各个方面提升金融市场的素质,从而保证金融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

(三)提高对金融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

由于金融经济市场的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无法真正的避免金融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在保证金融经济市场有活力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制定金融经济市场发展总路线,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金融经济。

(四)培养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金融行业在我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它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对金融风险进行掌控。再对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保证他们对金融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11

【关键词】国际金融风险;类型;作用;机遇;风险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和分类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含义

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的定义。首先,从狭义上来说,国际金融市场说白了就是国际之间所进行短期以及长期借贷的场所。但是,从广义层面来讲,国际金融市场一般是指所有国家在国际上的金融业务往来,在国际层面和领域中参加活动的场所。这些国际金融活动既可以是居民国与居民国之间的业务往来,也可以在居民国和非居民国之间开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谈到国际金融市场时,一般指的是广义角度所定义的国际金融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经营业务以及市场的性质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对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致的划分。按照国际金融市场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分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大家可能对离岸金融市场不是很了解,离岸金融市场具体是指,在进行相关交易的过程中,一切可以相互间自由兑换的货币都会被涉及到,同时它们将会在国际金融市场所在的国家的一些非居民国之间进行主体的交易,在这个阶段所进行的国际金融交易不会受到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管理和约束,当然也不会受到这些国家的金融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类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国际资本市场,其二是国际货币市场。这两类的金融市场还能够按照金融期货的期限长短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是指那些资金的借贷期限较长,通常都是一年以上的,而且还需要这个期间交易市场曾经发过证券或者说是参与过中长期信贷业务的。而对于国际货币市场,借贷期限相对较短,通常低于一年。

按照国际金融市场的经营业务来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可以被分成大概三个部分,划分成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外汇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是指那些借款期限相对较长,长于一年的市场;而对于国际外汇市场是指有大量存在的外汇需求者和提供者进行交易的场所,交易场所可以对外汇资金进行清算以及调拨,目前主要的经营业务是期权交易以及期货交易等等。证券市场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一般来说,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是一些市场上流通的股票以及相关的债券在这个市场上进行交易,是大家最直接接触的一个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作用

国际资本能够在本国流动,不仅仅能使资本的输入国所获得的资本得到大幅度的增值,同时还能让这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于全球的整体经济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最大的作用就是放大效应。当有资金在国际之间流动的时候,一些国家的部分机制会对整个的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让全球经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杠杆效应和羊群效应就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当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能够控制名义额,并让它能够超过单纯的金融交易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诸多的衍生工具交易,这就是我们常常指的杠杆效应。杠杆效应其实是可以借助于衍生工具,来达到控制衍生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最终会带来一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果。羊群效应是指交易的行为受到了心里预期的作用,出现了十分浓厚的投机氛围,或者会出现金融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的短期的国际资金的流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够根据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做出对应的决策,这就需要对别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揣摩,最终促进交易的形成。换句话说,羊群效应是需要有一个能够起带头作用的人,然后大家都跟着他来进行交易。当前阶段,有很多的人以及公司会利用羊群效应来进行相应的投资,这提高了国际资金的流动性,这些投资者会采取一些措施,诸如通过大力的宣传来左右市场上信息的动向,制造恐怖氛围,这样资金的使用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三、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让全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让全球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的更加紧密。由于技术的进步,让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转和资金划转变得十分便捷,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流转划拨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所得,在以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到全球的金融业务中来,而且还被其中的个别国家操纵,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极低。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科技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积极的姿态加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来,让全球的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分配和流动,促进参与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跨国银行,这使得原本的只有发达国家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也能积极参与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注入了新的力量。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包容性的、涵盖不同性质国家的统一化的局面。

(二)越来越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来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动力,能够很好的促进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也是目前时代所必须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积极努力的对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够让自己在行业里或者领域里有一席之地,同时也能促进行业或者领域的向前发展。同样的道理,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来说,创新也同样重要。随着消费者思想水平的提高以及对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的增强,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金融机构还只是停留在原有的状态,不大胆进行创新,大力研发新的产品和提供新的服务,研发属于自己的品牌,塑造自己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现在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也在这方面不断的努力,大力引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加大在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给整个世界带来一股创新的潮流,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

(三)不断朝着证券化的方向转变

从很早开始,国际金融市场融资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国际银行贷款,这种方式的融资方式虽然一直以来都发展甚好,但是后来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前阶段随着国际证券化的出现,加上良好的发展态势,让国际银行贷款不再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国际证券化也已经成为了国际金融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和国际银行贷款一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证券化已经成为很多公司的首要选择,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融资方式。

四、国际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

(一)风险由经济全球化逐渐向投资全球化的方向转变

伴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交流和互动也更多了。@种不断增强的联系极其容易给国家之间带来资本过剩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投资全球化的新局面的形成。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竞争问题以及收支平衡的问题等等的演化也逐渐将经济全球化推向投资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二)风险由价格风险逐渐向制度风险的方向转变

美国次贷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国际金融行业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伴随着的是信用风险的出现,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信用风险的出现,极容易将国际金融风险由以前的价格风险转向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风险。不论是价格风险还是制度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新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的各个国家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因此,为了能够降低这些风险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价格风险向制度风险的转变应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风险由金融产品风险逐渐向资源价格风险的方向转变

虽然目前的情况是世界货币体系主要和美元挂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美国的风吹草动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元的汇率以及利率的变化都会带来世界性的大变动。可见价格风险深深地影响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该问题必须应当引起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在这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几乎和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息息相关。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和风险不仅仅是对其自身产生作用,也会对这些国家产生影响。鉴于此,各个国家都应当携手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机遇,积极努力的发展,促进国家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志雨.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探析[J].中国市场,2016,03:68+73

篇12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分析风险控制

前言

资金作为企业发展及生存的关键,其掌控着企业的经营命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到位,将引发企业的资金短缺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利用率的风险等,进而断开了企业的资金链,导致企业的支付能力丧失,从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应选择合理的财务指标,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以增强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

企业资金的风险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资金的安全风险、短缺风险以及使用效率风险等。其中资金的安全风险即为企业的资金被欺诈、挪用及贪污等。此类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比如未及时的实施内部牵制原则,或者一个人同时担任不同的职务等。其次,资金的短缺风险为企业未能及时筹集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造成企业错失了供应商提供的折扣、现金以及低价等,导致企业的出售项目亏本以及无法及时的清偿债务,影响了企业的信用。最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风险则为剩余现金取得的收益低于贷款的利率。如某个企业的现金需用量最低是80万元,而其每天的现金余额是100万元,其中的20万元则为企业资金多余的部分。若将这多余的部分存入银行,其利息的收益将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就此出现现金的使用效率风险。因此,当某个企业出现大量的资金以及高额的银行借款时,不是本身的行业特点或者经营战略造成,就是存在资金的使用效率风险。

二、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一)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

由于企业的理财水平不高,因而采取激进的筹资方法。具体表现于:企业过多利用短期或者临时性的负债方式进行筹资资金,以满足企业长期流动资产的需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生存压力,进行巨大投资,尤其在发现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成本,或是行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的时候,易于产生激进或者冒进的投资行为。

(二)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及重大投资的惨败

企业的负债过多、应收账款的回笼未准时以及因货币资金不足而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等,这些均是企业无法准时筹备资金的因素。由于企业未能及时筹措资金,其债权人将采取强行拍卖资产的手段以抵偿企业的债务,不仅使企业的资产缩水,还断开其资金链,影响生产经营,甚至导致破产。与此同时,企业进行生产项目、商贸活动以及证券市场等重大投资,造成企业的投资资金严重超额,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范围,使企业的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再次投资,导致其破产。

(三)财务信息的失真

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表现于:多数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以及不及时等方面。由于企业的高层领导未能获取确切的财务信息,以及未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金运用情况,造成企业汇总的财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以及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甚至有些会计报表掩盖下级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

(四)资金的使用率低

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的分散发生矛盾,并且此矛盾已成为当前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问题。在企业的分公司中,出现较多的多头开户现象,企业的资金管理失控。企业未重视投资决策,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发展目标及财务,进行盲目投资,使企业的投资损失惨重,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资金的过分沉淀、库存占用率高、负债过多以及流动资金的周转缓慢等,这些现状均使企业的信誉与赢利能力降低。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完善内部资金的控制制度

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控制内容主要有:企业的授权审批制度、内部审计以及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制度等三个方面。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建立资金的分级审批权限及标准,按照审定的资本性支出以及现金流量的预算进行支出安排,严格限制企业的对外投资权以及对外担保权,并配置一套完整的科学化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快企业的应收款项及存货周转

企业应及时进行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处理,严加控制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增长速度及规模,以加快应收款项与存货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率。努力推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快生产环节的流转速度,以减少生产过程的积压。企业在做好销售预测的同时,坚持根据销量决定产量的原则,根据其生产计划,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库存水平。企业开展创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能提高预收款的比例,还减少了预付款的金额。另外,企业建立健全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管理货款的回收,正确落实催收责任,严格控制企业的资金结算、合同签订以及款项催收等,有效加快企业现金的回流,大大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三)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通过精确的预测编制出高水平的预算,尤其是现金的预算,其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现金储备量,而且有效掌握企业多余资金的利用率。另外,企业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企业根据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能力,进而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平衡了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收账费用、机会成本以及坏账成本等关系。

(四)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与统筹利用

进行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以及统筹应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选择合理的账户进行资金集中。企业在选择集中的资金账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本身对此账户的使用频率、收付款项的便捷程度以及相关的银行服务等因素。其次,构建便捷的资金管理平台。其中企业可进行银企直联或者开通网上银行,以提高企业资金信息的管理效率与透明度。再次,合理安排企业所有账户的结算,以及协调好各融资银行的关系。根据各融资银行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在保持银企良好关系的同时,逐渐增进企业的再次融资。最后,进行定期性的归集特殊账户的资金,这是资金集中管理与统筹使用的关键之处。对企业而言,采用集中型的资金进行内部控制,使其效果显著提高。

(五)资金安全风险管理的防范

重点防范企业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通过创造优良的内控环境以及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防止资金管理的安全漏洞。在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构建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根据规定的制度与权限进行资金收付业务的办理。其次,认真贯彻企业的内部牵制原则,保证不同岗位的分离、监督及制约,以及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协助管理当局的监督与控制,充分发挥其管理程序与措施的有效性,利于及时找出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与漏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的多元化,企业资金的风险管理及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越加重要。但我国企业在现阶段的资金风险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其的管理不当,使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未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应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风险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控制,有效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处于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本身特有的资源,通过提升其资金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管理的控制,以高水平的资金运作手段与管理作为坚强后盾,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大华.企业资金风险分析与管理控制措施[J].中国市场,2010

[2]孙晓媛.论上市公司资金风险管理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0

[3]张经伟.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

篇13

关键词:金融风险;因子分析;对策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融通和货币资金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资金收益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两个层次。宏观金融风险是国家或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风险,主要产生于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金融体系风险、外债风险、国家风险,以及货币当局实行不适合的汇率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产生的金融制度风险。本文主要研究宏观金融风险。结合我国当前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统计数据索取的可能性,本文建立了包括宏微观两个层次共12个监测指标组成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选取1992-2007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金融风险(见表2)

二、对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金融风险因子得分

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几个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建立变量相关数距阵R,然后计算出R的特征根和贡献率。本文按照累计方差率达到85%的原则选取了3个因子(见表3)。这些因子的解释能力分别占所有变量总方差的45.308%、23.453%、19.30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070%。说明这三个主因子代表了绝大部分信息,能够充分反映原数据大部分信息。

为便于对每个因子载荷作合理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每个因子负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排除噪音干扰的作用,得到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正交旋转后,从众多指标变量中提取的3个公共因子分别反映的是中国金融风险状况3个方面主要特征:公因子1在进出口/GDP、外债负债率、外债偿债率、外债债务率、外债/GDP等5个指标变量上有大于0.7的载荷量,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偿还能力,其贡献率最大为45.308%,可命名为对外经济风险;公因子2在GDP增长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上有较大相关性,反映的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方差贡献率为23.453%,可命名为国内金融体系风险。公因子3在M2的增长率、CPI指数、股票市价总值/GDP上载荷值较大,反映的是国内经济泡运行中的泡沫型风险,其方差贡献率为19.309%,可命名为经济泡沫型风险。

由回归计算出因子得分,再按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年度金融风险的综合得分F,具体结果见表5。

F=(45.308*fact-1+23.453*fact-2+19.309*fact-3)/88.070

(二)基于因子得分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1、对外经济联系状况与金融风险的发生高度相关。如果对外经济中存在着进出口结构失衡、外债负担严重以及外汇储备相对较少等问题,即使国内金融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发生输入型的金融危机。

2、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失衡、相互拖欠和通货膨胀等,一旦失控就会引发金融风险恶化。在公共因子F2上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短期外债/外汇储备、GDP增长率上的载荷较大。我国国有银行系统大量不良债务的积累以及前几年形成的股市泡沫,是引发金融系统风险的重大隐患。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以充实商业银行资本金,随后又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上市融资,使之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2000年,由政府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价收购了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等。所以在2000年以后F2的得分也逐步有所提高,风险有所好转。

3、经济泡沫型风险是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1994年的得分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发展刚刚起步,运行监管机制不健全、投机现象严重。此后十年,股市泡沫风险有所缓和,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中国股市规模在高速扩张,所以应警惕股市泡沫成分的过快增加。

4、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导致我国输入型经济风险不断上升,表现在2001-2007年间F1上的得分逐年减小。此外,得益于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三年连续下滑,2007年F1有所回升并进入合理的范围内。

三、对策建议

为防范、化解和规避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维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处理好资本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首先,金融对外开放和放开资本项目必须适时、稳妥、有序。其次,加强对隐性外债的监控包括跟踪监测外债风险指标,关注外债依存度、偿债率以及长期外债的结构变化,严格确认境外发债主体的资格,加强对境内机构借用中长期外国货款的管理。最后,控制外资流入,优化外资结构。

第二,强化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安全。首先,对三大监管主体履行职责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进行明确规定,形成对监管机构严格的监督制约和约束机制。其次,监管模式要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应当按业务种类而不是按企业类别来建立新的混业监管框架。最后,进一步强化金融内控机制,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之成为金融监管机关发挥作用的微观约束基础。

第三,建立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体系。一方面,探索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方式转移金融存量风险,弥补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监管的不足。当金融机构倒闭时,由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的损失给与一定补偿。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国际合作性的多边担保机构,在出现偿债困难使债权银行陷入困境时,利用其“搭桥贷款”或缓冲贷款,帮助银行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王顺.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14

【关键词】物流金融 风险分析 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金融作为创新服务产品产生了,物流金融,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实现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资金需求企业的三方共赢。但是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存在一些风险,如何认识并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对于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指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协调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运动,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同生共长。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业务,满足了扩展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需求,创造出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物流金融圈,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业务模式风险

根据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的作用不同,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结算中介模式和融资模式。

1.结算中介模式风险

这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是作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中介,物流企业需承担的资金风险小,主要承担信誉风险。如果结算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有一方违约的都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无形资产”的损失。

2.融资模式风险

仓单质押模式风险。仓单质押是指融资企业货物等作为动产抵押给提供融通仓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进行看管并提供相关单据,然后融资企业根据单据再向银行申请信用额度。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伪造单据或不实单据,就会造成金融机构损失。

保兑仓模式风险。对于保兑仓模式而言,面临两种风险,一个是质押物风险,包括质押物在保管过程中出现变质、损毁等保管风险和质押物的销售变现困难风险;另一个是骗贷风险,其主要来自于融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可能形成的联合骗贷风险以及所签署的担保合同产生的责任风险。

统一授信模式风险。这种模式是在物流企业能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将贷款授信权暂时授予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只需向物流企业提供货物质押便可获得贷款。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贷款风险,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的违约都将使银行受到损失。如果融资企业违约,物流企业将承受重大损失。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融资企业所质押货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质押货物贬值或质押货物销售变现能力改变等。由于市场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可能会出现质押物的变现低于银行授信额度或质押物无法变现而造成损失。

(三)法律风险

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对物流公司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还缺少法律进行规范,导致了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使物流金融参与者可能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质押货物,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物流企业与银行选择融资企业时,应注意融资企业货物的销售趋势、价格变动、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物流企业及融资机构可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二)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物流企业应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进行业务协调和沟通,实现三方信息共享,有效规避三方进行业务操作时出现的风险,严格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人员,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监督工作人员按照管理办法进行操作。

(三)完善政策法规,降低法律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涉及多方,质押货物的所有权在各方流动,因此需建立完善物流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业务操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质押货物所有权纠纷。

(四)建立完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在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应对客户资料的采集、档案管理、信用分级、信用风险防范以及信用额度稽核等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减少银行和融资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降低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

(五)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在市场环境下,物流公司应对质押货物进行细化管理,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使物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质押货物进行评估和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对质押货物的评估与现实不符。物流企业要充分了解融资企业和市场环境,严格监控商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防范风险的几种措施,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朝霞. 我国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2(13).

[2]徐银泽. 物流金融视角下仓储物流企业经营风险与对策研究[J]. 中国商贸,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