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范文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农民生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4901

1 辩证看待农村现有的各种文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形式多样,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受着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外来文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也为人们所接受。农村文化构成复杂,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这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对于这种情况,要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农村文化冲突带来的机遇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主体优化,提高亿万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二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坐标系,过去是城乡文化比较,现在增加了中西方农村文化比较。三是扩展了农村文化空间,吸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四是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营养,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更好地融合创新。五是在碰撞冲突中给本土农村文化带来压力,产生动力,加快变革。六是为本土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有利于农村文化整合。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各地区农村文化的特殊现状,正确的处理和对待传统文化,更要注意区别对待农村地区存在的其他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主观的盲动,防止对农村文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原则,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总要求。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一定要注意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将其应用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来。运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加强我们当前社会的道德教育,运用传统文化中良好的习俗来改善我们当前社会的风气,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治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的人们道德水平的下滑,抑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这也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必要举措。因而,加强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利用,发挥传统文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化要有所发展,还必须借鉴和吸收外来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整体中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都可以为别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借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互动,使得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能够在相互的交流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传播,不断丰富各地区的文化内容和提高各地区的文化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既注意保持和发展各地区的优势,又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相互交流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真正有益的文化精髓能够在这一融合当中显现出来,发展壮大,并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共同具有的文化内容,从而实现农村文化的整体繁荣。同时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更为先进的内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

2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文化产业

所谓文化产业,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讲,是指专门或主要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其本质特征是把人类知识的、智力的、精神的、艺术的和信息的活动及其成果以一定的物质为依托,转换成供人们消费、享用及交换、买卖的文化商品。它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幅度大、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

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本地区文化的竞争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在整体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区域文化的争奇斗艳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特色。农村地区在我国社会结构中能够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由于这里的少数民族居多,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在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宏观研讨把握中华文化统一性的同时,许多学者也注重地域文化研究,他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的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

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发展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还是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国家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来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像城市那样修建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的乡村是很难做到的。因而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光靠国家的投入,而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

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从而调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将会推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农村文化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搞清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要不同对待,不能盲目的进行破坏性开发。对于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应该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进行产业化转化。其次,在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对待农村文化资源不能不加改造的按照原本形态推出。农村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有些还带有消极、负面的色彩,因而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的现状当作是文化底蕴,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符合人们当前文化生活的需要。

3 充分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是主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充分了解和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思想上真正的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尤其是对乡村基层干部,更要加大教育的力度,使他们真正能够具备乡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觉悟,从而主动积极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只有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才能为文化建设做好思想保障,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正确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农村文化工作做好,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重点培养和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具备农村文化建设带头人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依靠力量。要对基层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始终能够掌握最新的文化发展理论,了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能够使他们的思想认识跟上时展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的趋势。其次还要重点培养民间文艺骨干力量,积极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文艺技能。经常性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使他们的文艺特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它既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我们必须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学术科研机构同基层农村合作关系,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学术科研机构可以选择在农村地区设立科研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和考察,从中提取可靠的研究素材,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不断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中,各地区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并推广和介绍到其他农村地区,促进各地区农村文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文化的整体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篇2

1.1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的现状表现为,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程度,理论上来讲 ,农村的文化发展从相对于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些落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非常不理想,探索其中的原因虽然包括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因素。这里谈到的经济因素不仅包含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比例,还包括农村经济机制的问题这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经济体制的发展会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我国农村自从开始实行以来,其经济模式从最初了计划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但是并不彻底。我国自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农村的经济并没有跟随城市经济一道进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 长期如此,农村的文化发展也逐渐落后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并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1.2探究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制约因素

农村文化的发展收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农村地区的拥有着具有丰富特色文化资源的,但是实践中对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足,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较低使得农村丧失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来促进文化发展的机遇;并且,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对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还不均衡,他们没有意识到将资金投入到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农村文化的不到发展;另外,农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演艺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有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农村文化能够得到发展和建设,需要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熟悉文化业务、了解文化经济、具有丰富的文化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文化单位缺乏人才的现象更为严重,文化服务业所需的大量经营管理人才缺口很大,这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1.3探究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方法

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这种帮助最主要的方面体现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思想意识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推行“文化下乡”政策,为农村居民送去相应的文化作品与优秀的文化活动。大力兴办文化产业来振兴与发展农村文化的发展的意识,使文化的发展能够深入到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这让才能够使农村居民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激情和创造力;另外,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要推行文化讲座,举例子让农民们看到和目睹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进如此,还可以让村民们享受到优质的文化生活,更愿意积极的参加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入。

2分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前景

2.1利用旅游文化资源

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我国的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点是把农村的文化活动与当地蕴含的旅游文化相统一,这不但有利于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我国许多的农村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娱乐休闲的很好场所,去农村游玩儿不仅仅是欣赏沿途风景优美的乡村风光,还希望可以走到乡村深处的秀山秀水与田园风光。既然农村的旅游文化丰富,那么,发展农村的丰富旅游资源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人们在旅游去领略风光世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正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文化形式。我国的农村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

2.2利用政策优势发展文化建设

国家给予农村的相关政策是农村发展文化建设的一大优势之处。近年来,为了推动农村整体的进步发展,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与了高度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如大力推行农业知识讲座,为了保证村民们能够积极踊跃的参加讲座,许多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利用听讲座送礼物的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知识讲座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学习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提神农民的文化素养;还有些地区的政府设立了乡村图书馆,给农民朋友们提供了农闲时的休闲活动,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农民们利用相关的农业知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见,政府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这政策有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文化的大步前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3利用区位因素发展文化建设

有些农村地区的区位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国有很多农村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例如,有农村地处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交汇之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东西南北的文化在这里可以得到相互交融,推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更是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还有些地区是沿海的渔村,对外经贸联系较多,这样的经济水平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区位因素对于发展建设前景自然是相当的广阔。因此凭借区位因素获得文化发展的农村地区可以借助这一优势来大力建设文化。

篇3

传统的农村乡土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农村乡土文化逐渐被外来的文化所取代,那些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也渐渐被摒弃。当前,我国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兴起的农村乡土文化发掘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一定地域和环境中的,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族群内以维系乡村、宗教、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国家基层稳定为目的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将物质遗产与精神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比较典型的农村乡土文化有民俗风情、村落建筑风貌、民俗饮食文化、竞技游艺等,这些都与当下的城市文化明显不同,充分表现出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成果,并呈现出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乡土文化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乡土文化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如果对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和保护,并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乡土文化。这样,既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使农村形成和谐的生活氛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传统乡土文化的缺失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农民在农闲之余只能靠赌博等方式来打发时间,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农村乡土文化建设可以向农村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农村乡土文化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农村乡土文化除了具有文化价值以外,还有着极为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村乡土文化的经济功能。农村乡土文化来源于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实践,体现着我国独具特色的农村生活面貌。如果可以将代表农村乡土文化的特色产品、古镇建筑风貌、特色生活体验等加以产业化开发,会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样,农村既可以通过为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开展各项工作,进而为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又有利于我国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传承。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乡土文化发展既要继承和保留乡土文化中的传统和精华,又要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具体对策如下:

(一)对农民进行引导,使其成为农村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就是农民,他们既是农村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因此农村乡土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才能有深厚的群众根基。农村乡土文化体现在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农民也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逐步培养农民的文化内涵,从内到外接受农村乡土文化的核心精神。但是,从目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少数农民对农村乡土文化感兴趣,愿意接受和学习这些文化,大部分农民仍然是一种观望心态。这就需要政府在推动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对广大农民积极引导,建立农村乡土文化传承专项基金,构建农村乡土文化宣传平台,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熏陶。同时,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作能力,鼓励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事物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艺术作品。

(二)推动农村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篇4

关键词:乡村公共文化;现状;新路径;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但在广大的乡村,精神文化服务一直贫乏或空缺,服务内容也非常单薄。因此,必须敢为人先,敢于探索,寻求一条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发展形势、为广大村民服务的新路径,并建立服务保障机制。才能持续地向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公共文化才能迈上正规化发展轨道。

一、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现状

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在一个初步阶段,虽然各级文化部门对此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农村面临覆盖面广、需求复杂、层次多样,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全面兼顾和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活的提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优裕,村民对文化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空前高涨,开始关注于乡村公共文化。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主政者在管理上用力不均衡:主要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经济建设上,对文化建设并不热衷。因此造成广大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的局面,也挫伤了村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众多的行政村建立了公共文化阵地,比较富裕的地区,建设标准还很高,拥有文化戏台、休闲广场,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了平台。但我们应看到,多数行政村仍旧处于“三无”阶段:无固定的活动场所、无专业的服务队伍、无配套的资金支撑。

农村因地域文化影响和多元化的文化吸收,即使是一个乡镇当中,不同的行政村也存在不同的文化特色,甚至出现“一村一品”。部分保留下来和挖掘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例子。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娱乐优势,群众的文化需求极其广泛,故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能“一刀切”。只有因地制宜,给予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系列乡村风味的文化服务项目。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初探

如何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是事关今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着眼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共性研究,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创立政府主导、群众自主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一是在发展城镇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应当有步骤地把农村也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二是政府主导和引导相结合,一方面能主导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能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指导。

延伸服务触角:多年来,万安县宣传、文化部门以“文化直通车”、“千场戏进村”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链条拓展至村,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甚至采取“农村点题,文化做戏”的形式,由村民和县里直接沟通。这种公共文化需求的菜单式发展,把农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及时反馈到文化部门,便于公共文化活动安排。二是文化资源的相互流动,要把各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队伍发动起来,和周边的村进行交流。三是还要把博物馆等举办的图片展等文化服务形式放到农村进行展览,加快流动图书室的图书更换频率,让更多集中在县城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在村里进行快速流通。

招训协管员:为加强乡村公共文化队伍管理,打造一支“生根发芽结果”专业文化队伍,填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缺陷,万安县决定在全县行政村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协管员由县级文化行政部门选聘,任期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续聘(其中党团员占总数60.66%,45岁以下人员占 68.3%,高中以上学历占63%,具备一定专业技能者占39.2%),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提高文化协管员的综合素质,担当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重任,县里着力抓好业务培训。从2011年开始,我们每年都由县文化馆(剧团)对村级文化协管员进行轮训,主要开设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形势与任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农村非遗的保护、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采取电脑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座谈、到实地参观学习、问卷调查、测试等教学方式。现已组织培训班6期,培训120人。

打造特色品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要挖掘地方文化特点,形成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虽然文化部门对特色文化非常重视,也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保护应该把这项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去。平常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表演,使之得到传承、发扬和创新。

篇5

一、群众文化内在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它们都是群众文化的基本要素,朴素的内涵悠远的传统,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纽带作用。

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传统的节日里,那种喜庆和谐的氛围,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气息。群众对传统文化具有很强承载能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传承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传递和发扬着传统文化,而在承载、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又不断的相通、相融,进而达到和谐。

二、群众文化促进和谐

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谐快乐才能成为现实。

试想,远古的人们为什么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手段,那是因为人们思想桎梏不开化,生活困苦不殷实,缺乏教育和规范,还没有形成充实的的文化方式,更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群众的文化素养越高,对社会的认识越深,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也就相应越高。

时下,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也存在不少的困惑,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自然形成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生产、生活模式,沟通少了,交流少了,思想意识私化了,随之而来的是集体观念淡薄。要切实改变乡村文化的现状,就务必加强投入,人力、物力、精力都投放在群众文化上,实际上,广大群众总想生活得幸福、快乐些,而幸福、快乐不仅仅是吃得好、穿得暖,往往需要在他人交往中获得精神享受,要交流、沟通,又必须有内容、有形式、有场所。所以,更多人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所融精神、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文化形式,使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从而促进邻里和睦,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社会要和谐发展,群众要安居乐业,就必须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基石,找准群众文化的发展基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去收获最直接的文化成果。可以进一步引导群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倡导科学发展,让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成为时代的主线,让健康精神文化充盈至社会的方方面面,使文化活动成为群众的文化自觉,使广大群众在文化享受愉悦的同时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享受文化权益的同时自觉的承担社会的文化责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三、 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入和发展,热切呼唤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的我们,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我认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有所改善,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没有文化全面渗透、全面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是片面的、蹩脚的一体化。一方面,社会文化成果享有的不平等,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乡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另一方面,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典型代表),而是体现在乡村。

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不断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们“文化人”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篇6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其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状况也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具体而言,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农村文化建设状况也有很大差别。经济发达县和落后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土地贫瘠,条件恶劣的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首先是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其次是农村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第三,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建设投入明显偏低。

(三)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在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快发展。但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首先,由于市县乡各级财政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严重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

(四)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农村文化站专干仍然年龄偏大,大多数已40多岁以上。这些文化专干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也偏低。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理论素质偏低,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

(五)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很多县乡财政非常困难,再加上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少之又少。各县乡级图书馆、乡镇图书室藏书量普遍不高,而且多为旧书,新书很少。农民急需的科技图书很少,看书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解决。

(六)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七)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明确的政策保障和引导

目前,在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第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第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使各级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县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村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进一步引进和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对现有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陈旧设施加以改造完善,使之正常发挥其功能,尤其要加快建设农村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的建设步伐。

4、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特别是开展更多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送到农村送到偏远山区。

5、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作为国家办文化的补充,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

篇7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烈。农村作为社会阶层的最底下,使得无论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来看,农村都显得有些“拖后腿”。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现如今仍是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随着我过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国家政府也越来越为注重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国家在为促进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颁发了不少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尽管如此,不少的乡级干部领导在关于农村文化的建设上仍是处于一“模糊”的概念,这使得,农村文化的建设再一次的被“偏置”,这也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忽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由于农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农村的教育水平也不高,这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无视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从根本上“贬低”了对农村文化的看法。这不但体现了我国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外,也强有力突出了我国的城乡矛盾所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农村文化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如今几乎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和投入。而就目前来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加之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则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就目前的乡镇资金的投入比重来看,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的偏小。由于缺少足够的建设活动资金,农村在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显得极其的艰难,更出现了“寸步难行”的尴尬局面。虽然现如今,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但由于资金经费的短缺和紧张,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农村文化基础设备“形式化”。随着党和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重视和精力的投入,使得农村文化基础设备有了良好的改善,原本“一无所有”农村建立起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全民体育运动中心。这些看似比较前沿的文化基础设施却在但大部分农村没有多大用处,根本体现不到它们的真实价值。所谓的“活动中心”和“运动中心”大多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其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基本没有落实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中去。

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现如今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脚步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不高,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透彻和彻底,使得农村文化的建设在传播及引导层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样一来,农村文化建设的源头出现问题,进而后续的发展和建设也会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滞后的原因探析

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从国家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一来,农村文化的发展呈逐渐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农村的文化建设大致框架已基本 完成,但农村的文化建设的整个体系和体制仍然是出于以后不健全不完善的阶段。由于农村文化的建设体系制度不完善,使得不少农村的文化站一直出于一个闲置状态。农村文化站本是农村文化传播和散布的重要途径,对农村文化站的不合理充分利用则是在源头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专业人士的流失。其实在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初期,有不少有着能力和实力的人投入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这使得当时的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忽视了农村的文化建设,而以前具有高专业素养的相关工作人员则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其失去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随着如此的恶性循环,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高素养人员在不断地流失。人才的流失使原本艰难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脚步变得更加的难以前进,所以,农村文化建设高素养人员的缺失也使得农村文化站的相关职能变得脆弱,使农村文化站的功能变得越来越肤浅化。

农村文化建设对象单一化。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和对外面社会的好奇和向往,使得原本密集的农村居住人群变得越来越少。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很少有一只停留在农村,因此,目前我国的农村人群基本由老人和小孩等社会弱势群体组成。这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服务对象有了一定限制。但目前来看,有不少的农村文化建设对象仍是基于农村的年轻人的阶段,很少有为农村老人和孩子所建设的文化基础设施,这种矛盾在农村青年流失城市之后就凸显了出来。老人和孩子作为如今农村的主导人群,因此,以前传统的基于青年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是不适合也是不科学的。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提高全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农村在自身文化程度的条件限制下,其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因此,要想提高和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则必须从全民的根本思想理念中入手,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传统之后理念,用新时期下社会文化发展脚步来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不仅从农民自身的文化建设意识的培养,更要着重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群众和干部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才能更快更好使科学合理的发展思想理念投入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去。

加大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要想增加农村文化建设规模,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提高群众基础文化水平,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程度也就表现了国家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

篇8

2012年9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举行。孩子们用纯真的歌声和呼唤,向老师致敬,让在场的观众激动的流下热泪。这些乡村教师有从海拔7540米的新疆冰山而来,有从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而来,还有从土家族的村寨等地而来,而他们的学生、父母和家人就是颁奖嘉宾。这些远道而来的普通颁奖者,手捧着奖杯走上舞台,把这沉甸甸的荣誉献给了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理论链接】

1.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活动,展示优秀乡村教师的高尚精神风貌,不但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能够唤醒人们深藏内心的奉献精神,进而激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搞好本职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对教育、特别是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要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系列活动,有利于宣传、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是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5.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是要以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用与时俱进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精神品格,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最美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并激励着无数人。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身上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也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

【创新预测】

1.下列是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C.发挥先进人物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2.在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我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说:我们的成长经历中,伴随着乡村教师的爱和激励,他们点燃了学生孩子无数的梦想,也扶着我们一步一步地成长,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强制的、有形的 B.先进文化自然能够战胜落后文化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D.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有的人计较索取,最美乡村教师却以奉献为荣;有的人追逐名利,最美乡村教师却以责任为重。最美乡村教师引领着时代先进的风尚,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净化着社会的风气。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告诉我们

A.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B.人的自私本性是难以改变的

C.青年人的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成为别人学习的模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4.当前,我国之所以要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及其类似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因为

A.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世风日下 B.社会意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C.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同时变化

5.中国有近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近一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无数乡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在中国最贫穷、最偏远的基层学校默默坚守,为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作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让人牵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唤起了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农村教育现状,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了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用点滴行动,为乡村的教师和学生送上温暖和祝福。

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让我们在传播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同时,也从自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汇聚成无穷的道德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运用“文化的作用”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

(4)最美乡村教师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2.C 3.A 4.C

5.(1)①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使不少单位、企业、个人走上资助乡村教育的道路,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活动,让人民群众受到了教育,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在乡村教师崇高品格的感召下,社会各界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体现了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④乡村教师的精神品格感动了人民群众,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秀乡村教师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各界纷纷对乡村教育伸出援助之手。②部分的功能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乡村教师作为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他们的工作直接关联到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使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乡村教师,开始支助乡村教育。

篇9

关键词:基层文化;现状;发展;作用

当前,基层文化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很大,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近施基础薄弱的现状。而大多数基层文化工作由于财力不足,对这一块经费很难有较大投入,造成不少基层文化工作对各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贯彻执行尚未真正到位。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国多数县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低,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基层文化工作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时,基层文化工作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加快我国基层文化的发展步伐,认真做好相关管理任务已是当前待续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基层文化在基层建设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给进方法进行着力研究基层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让基层文化更加有力的为文化假设增砖添瓦。

一、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文化工作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有些少数基层文化工作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基层文化工作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这说明基层文化工作很重要。

二、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情况

基层文化工作要保持与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的密切联系,对基层文化工作的建设起行政及业务的指导作用。基层文化工作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一)狠抓村落文化建设。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二)农村文化的建设。应对农村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基层文化工作农村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基层文化工作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农村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农村文化开展宣传,扩大农村的知名度,使有关农村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工作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基层文化工作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篇10

[关键词]乡村文化;农业科技推广;引导策略

乡村文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现阶段,为了实现技术推广目的,需要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乡村文化稳定结合,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第一,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群体数量有限,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引导一部分农民群体。但是,在工作组建中仍然缺少合作化协作机制。而且乡村的年轻群体相对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农业科技推广造成了严重制约。第二,部分专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一些技术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技术推广,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能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学习中。第三,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的专业合作组织机构不完善,在吸纳农户、组织农民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经验,导致收益分配及制度构建出现了不规范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制约。

2乡村文化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引导策略

2.1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文化构成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支配行为中的一种,当价值观与外来文化有所接触时,其就成为了文化整合中的必要条件。对于外来的文化,只有在其传播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才能够得到价值的推广。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推广人员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价值观的升华及实际需求的综合性分析,提高技术的推广效率。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让人们认识到这种文化内容的必然性,实现文化价值观念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乡村文化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路径扩展提供支持[1]。

2.2创办良好的文化科技中心户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需要人们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创建文化科技中心户。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提高信息的共享机制、传授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弥补文化科技与农民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利用乡村文化对农业科技进行稳定推广,使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从而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现阶段农村科技推广的背景下,需要将乡村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特点,构建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培养基地等,提高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从而为科技推广奠定基础。

2.3积极构建特色化的农业经济品牌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在发展中充分发掘自身的历史、情感及文化价值等内容,将这种内容作为基础,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需求,并逐渐提升乡村文化及农业产业的经营结构,构建特色化的农业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在农业产品经营中也要建立品种、设施及技术相结合的品牌形象,有效改变传统农业产品营销的局限因素。通过科学、严谨农业科技的推广,不仅可以实现与乡村文化的整合,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明确项目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生产技术的核心价值[2]。

3结语

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与乡村文化进行系统的融合,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途径,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农业科技运用的有效性,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作者:江星辰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状;发展;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大文化发展,大繁荣,推进新疆文化资源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所以基层文化工作一定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层面,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以更大的发展力度和更有力的措施,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人民在群众文化沐浴下生活的更加幸福。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福海县高度重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基层文化建设,以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文化惠民,文化内容形式创新上都做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基层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成果显著,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文化的特点,合理调配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公益性群众文化免费服务项目,使服务项目新颖,独特,丰富,让更多的人渴望参与,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最大限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大了公益性群众文化服务项目的灵活性,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一)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切实提升福海县文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文化馆设有多功能演艺厅、展览厅、舞蹈排练室、综合活动室等,在节假日、纪念日期间组织举办各类展览、文艺展演、宣传讲座、艺术辅导培训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自2002年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努力,“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已经成为我县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成为福海县城乡文化互动,对外展示崭新精神风貌的重要品牌,广场文化活动影响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广场文化的舞台已不仅限于城市和社区,许多农牧民演出团队活跃在城乡之间,他们不仅在城市的广场文化舞台上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而且在乡村搭建起了广场文化的舞台,形成了城乡群众文化互动交流的可喜局面。

(二)城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三下乡”、“送书下乡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的稳步推进,福海县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利用文化站、室及向农牧民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举办爱国优秀影片进村,进校园展映活动等。努力用先进文化站领域乡基层阵地。“一乡一特”文化品牌格局基础形成,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在各乡、村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开展不同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艺术团、文化馆、图书馆成为文化下乡的主力军,不断丰富和活跃了乡村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社会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部分行政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住户比较分散,村级文化活动开展受到制约。

(二)基层文化队伍人才不足,基层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而不能专用,特别是村级文化专干,大多是由大学生村官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来担任,待遇低,导致流动性很大,更换频繁,导致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挥基层文化馆的智能,继续加大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的投入,给予项目支持,改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率,提高文化设施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

(二)落实乡、镇、村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保证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占领思想阵地、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

(三)继续加强基层辅导培训工作,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基层稿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提高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像以前一样,依靠几个几个工作人员来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要发掘基层的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大胆启用、认真培养,使他们逐渐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要鼓励基层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上,一改原来的保守习惯,克服惰性,开展先进的、高文华、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必须要建立一支具备能对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准确判断、正确选择的队伍,才能保证新时期的基层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精心组织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想要开展多姿多彩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能满足群众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依托“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竞赛”和“乡村百日文体活动竞赛”等平台,继续开展送文化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和进乡村等系列文化活动,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促进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五)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无论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多好、多吸引人,但长期只开展这些活动、而不对这些活动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文化活动的魅力会越来越小,无法再吸引群众的眼球,无法达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所以文化工作者要想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就不能局限在当地,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的文化元素,实现当地文化活动的多样化。

(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专栏,要深度进入农牧民生活,找准他们的关注点,多创作精品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无论是广大文化工作者,还是各级文化事业单位,都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加出色的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唱响文化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王红红.浅谈我县群众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篇12

引言

(一)乡村旅游

成都市郫县“农家乐”打开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了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规模,趋于成熟,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现代农业发展为载体,乡土文化为根基,农民生活劳动为特色,集餐饮、住宿、参与、娱乐、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活动方式,是由景点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一种过渡的旅游新形态。

(二)智慧乡村旅游

智慧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发展形式,以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综合服务于游客的旅游导向、旅游体验、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各个方面,使旅游资源得以合理发展、统筹管理、全新运作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智慧乡村旅游借由智慧旅游的背景服务于乡村旅游,为更好协调乡村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生态旅游等,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开辟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三)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987年成都郫县农科村的“农家乐”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雏形,截止2015年12月以来,通过统计携程、去哪儿网、艺龙网等几大知名网站及通过成都市旅游局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成都市农家乐数量达到1万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有311家[1]。发展智慧旅游势必带动更多的农家乐客户体验的升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成都市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阻碍

(一)旅游信息化利用率低下

成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利用率低下,通过调查统计,在各大知名旅游网站上注册登记的成都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都非常少,更不用提针对某一特定地区发展旅游信息化建设。而智慧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这必将是导致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硬件设备落后

智慧旅游的发展依赖于物联网、云计算、通信网络、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支持。成都目前的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依赖于口口相传的传统市场推广模式,对硬件的要求基本为无,所以,发展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硬件也是一大伤。

(三)市场推广手段单一

成都乡村旅游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但是面向的对象依然是成都市及周边的游客,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现在很多的农家乐请了推手,进行微博、微信的软文推广,但是宣传手段仍然趋于单调,对整体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仍然是制约瓶颈。

三、成都乡村智慧旅游发展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的成都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存在的障碍,结合目前成都市倡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智慧旅游的大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稳步推进成都乡村智慧旅建设。

(一)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

成都市乡村旅游协会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与成都市旅游局共同承办的机构。为满足智慧化发展需要,可以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网站的基础上,完善成都乡村旅游管理制度,添加交通管理查询、气象查询等功能,为个性化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并完善成都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对接成都各地的旅游局,建立全面的成都旅游资源信息库,为智慧化旅游提供原始数据。

(二)完善硬件系统

随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快速发展,成都地区网络全覆盖已经不是梦想。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各乡镇。并且政府已经在向网络5.0的要求进行部署,住家用户只需要更新家里的路由器,就能更新网络,对接网络的高速列车。另一方面,成都市旅游局需统筹建立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从硬件上支持智慧化发展需要,通过成都乡村旅游信息化平台来统筹管理成都市乡村旅游资源。

(三)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

除了传统的个体宣传成都乡村旅游,更需要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成都乡村旅游协会集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多渠道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其实就在推广整个成都乡村旅游的所有资源。除了传统的推广渠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推广,以成都市旅游局来推广成都乡村旅游协会,不管在公信度、效果上都会比单一个体推广效果强得多。

(四)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需求。以村或镇为点,建立信息服务点,所有技术人才需要经过成都市旅游局乡村旅游智慧化培训,能够切实解决实际碰到的技术问题。而成都乡村旅游协会的信息化维护,更需要人才的引进,可以通过高校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培训等方式,将智慧化发展由点到面进行人才的辐射,确保智慧化的顺利推进。

四、小结

篇13

关键词:乡土文化;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1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经济领域,城乡之间经济科技交流不断加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相对来说,文化之间的城乡交流显然没有跟上经济的步伐,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社会的进步单以靠经济的发展拉动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当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在强国的组成要素中,文化这一要素常常被忽略。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相对城市文化更不为人们重视和保护。

1 城乡一体化中乡土文化的现状

1.1 乡土文化在中国的体现

迪格儿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个陶杯,从杯中,人们饮入了生活。”乡土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攫取和形成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乡土文化自然是滋生和培育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来说,农业的发达是决定其文明产生的关键。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农业在我国黄河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致使国家模型和农业文明开始从我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的发展始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而在这农业文明中,乡村模式的聚集生活方式,孕育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中国乡村文化里,无处不透露这着中华民族人民生活的气息,无处不显示着中国乡村农民的智慧结晶,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与气魄。即使是在如今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中国,乡土文化依然以其独具特色的涵义而无法替代地存在着。在不同的时间内,乡土文化的核心含义――中华民族的品质精神和智慧结晶不会改变,时间只会为乡土文化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1.2 乡土文化建设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同时,相应的上层建筑之――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基本方针为基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其中,乡土文化在“十一五”计划中五项农村文化建设措施的指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显著,农村文化投入稳定增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农民自办文化潮流涌起,自办文化繁荣;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城市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援助机制形成,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3 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二元体结构中的乡土文化

中国现今的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以社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体结构,从而导致中国出现城乡社会二元体结构。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乡之间同样存在着文化的二元体结构。城市建设中形成的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建设成果显著、文化服务系统完备、市民文化参与积极性高、市民文化素质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得到政府倾向性扶持的城市文化结构与农村建设中形成的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文化建设成果欠缺、文化服务体系不够成熟、村民文化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村民文化素质有很大提升空间、文化保护和传承未能得到行政性机构的重视的乡村文化之间的对比尤为突出。笔者认为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并不是要求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要融为一体,而是把乡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放在同等的地位,两种文化的投入要以国家绝对的财政支持以避免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因城乡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而导致两种文化在建设中存在不平等的情况,同时,加强城乡的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2 城乡一体化中乡土文化的问题

2.1 乡土文化的基础设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文化发展没有坚定的基石

首先,在国家对乡村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大投入之后后,各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然而,在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许多设施未能像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那样充分发挥其相应的功能,还有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形同虚设,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次,乡土文化建设的经费不如城市那样充足的,资金缺口大,最终导致某些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

2.2 村民的文化素质需要更大的提高

在乡村地区,村民文化素质远低于市民,所以,在对待文化建设的价值观上城乡之间存很大的差别。村民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是导致乡土文化未能很好的保护甚至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再看,参加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儿童和青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开始向城市文化看齐,这样的现象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村民未能把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看作自己的责任,这是文化建设中的最大缺失。

2.3 政府在乡土文化的建设中尚未发挥最好的功能

政府在乡土文化保护和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现在,国家提倡城乡一体化,政府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引导和加强城市地区援助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建设。对于现在的基层机构村委会来说,文化组织建设能力相对薄弱,文化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做好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时,镇、县等政府机构又没能真正的下到基层来指导,市、省级政府也只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城乡一体化而加强与乡村边远地区的经济交流,文化方面的城乡交流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引导城市扶持农村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各级政府未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到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中,没能积极制定完备的乡土文化建设体系,是政府在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中最大的不足。

3 我国城乡一体化中乡土文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

国家是推动乡土文化发展的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农村文化的代表,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得以保护和建设,才能立足于民族之林。国家必须重视农村文化的发展,为推动农村的乡土文化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引导国民对乡土文化的重视;国家还要制定法律法规,以规范乡土文化的建设,为保护乡土文化提供法律保障;统筹兼顾,促进城乡之间文化的交流,以缩小城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差距。

3.2 各级政府对乡土文化的重视,是乡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关键

政府是乡土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第一,政府必须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作为为乡土文化发展的阵地;第二,政府要对农村地区加以政策性的倾向,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第三,政府要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保证乡土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各级政府之间要加强联系,做到各级政府都能对乡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认识,促进乡土文化的发展;第五,政府要主动承担农村乡土文化建设体系形成的责任,加强政府在乡土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5:39,71,77.

[2]同春芬,党晓红,王书明.农村社区管理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67.

篇14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