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技术创新范文

医院技术创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院技术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院技术创新

篇1

【关键词】现代医院 医疗技术 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本文旨在对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指导原则、关键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1.1 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医疗技术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而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医疗科技领域的新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因此,技术创新是加快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2 技术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医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无论哪一个医院要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高诊疗水平,是医院巩固和扩大医疗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是医院经营发展和竞争力增强的内在动力。

1.3 技术创新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为医学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一是为卫生科技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即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二是为医学科技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二是为提高医疗科技效率提供了新机制,即把知识形态成果“临床化”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

2.1 超前性原则:技术创新要做到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突出特色。在对国际、国内医学科技前沿紧跟的基础上,力争在有发展前途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2.2系统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系统考虑,从医院科研设备、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方面综合论证,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系统合力。

2.3效益性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医疗市场作为特殊的服务市场也不例外。凡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人们医疗服务需求的技术创新,必将为医院带来丰厚的的经济利益和回报,而没有效益的技术创新只是得不偿失。

2.4公益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健康的要求,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效益是技术创新的第一目的,背离了这一原则就违背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 转贴于

3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3.1 转变观念,积极营造技术创新氛围。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正确对待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在医院内部形成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形成强烈的技术创新氛围。

3.2 以人为本,着重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人才是医院技术创新的关键。

3.2.1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是医院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名医,才有名科和名医院。医院要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敢于给其压担子,造就一批跨世纪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3.2.2 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科技兴院的根本。如何引进、留住、用好创新人才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医院应立足近、远期发展目标,一方面建立动态的能上能下机制,让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带动全院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引进拔尖人才或创新人才,创建一流科室,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2.3 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留住技术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医院通过经济实力、科研能力、技术设备水平和两个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发展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3.3 科学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医院技术创新工作是医院、机关职能部门和科室三方共同面临的课题,而科室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做好组织领导、计划导向、政策支持、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3.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决策是医院技术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因此,医院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指派专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解决各科室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科室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技术创新的路子,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3.2 注重创新计划导向。结合医院实际,依据医疗市场需求和主要疾病临床防治的要求,制定技术创新计划,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创新方向、任务和重点项目,引导创新人才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临床研究上锐意创新,并将之运用到临床上去,使技术机会与市场机遇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篇2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财务系统的风险会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营甚至生存。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医院财务的各种条件与因素导致的影响,使医院的实际财务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益,因而使得医院遭受经济损失。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关键,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医院财务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是否过硬,关系到医院是否能良好运营。

一、医院的财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当前医院管理体制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所处的环境也逐渐复杂,但其财务系统的管理方式仍然相对滞后,适应能力没有充分跟得上环境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有经济因素、市场因素、法律因素、资源因素、文化因和意外事件因素等。比如,群众们的收入大大提高,对养生、医疗的要求提高,群众们也增加了对医疗养生的资金投入;群众素质也日益提高,诚信度有所增加,恶意欠费或逃避费用的情况有所减少等等,都是有利于减少医院财务管理风险,相反的话,则会加剧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不力导致支出膨胀

由于医院的财务周期时间较短,使得医院往往重视年度预算,确很少顾及政府建立养老金与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不考虑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预算外收人、制度外收人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三)医院的相关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不足

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有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素质不适应新的财务要求,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财务风险。

(四)资金管理不善

就投资来讲,如今较多医院在实施固定资产购买与升级时,对投资的效益分析还较为欠缺,甚至导致资产浪费。就资金使用来讲,如今医院里药物支出在支出中有着比较大的比例,药品资金对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有着很大影响。就资金回收来讲,有的医院因为投资额太大而造成负债过度,资产负债占资金比重太高,从而造成偿债能力下降,医院信誉受损。

(五)财务决策缺乏可行性导致决策失误

现实状况中,医院财务管理中较多的存在着根据以往的经验决策、拍脑袋决策等情况,因此造成了决策错误时有发生,继而造成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效率;及时了解各类信息;加强各部门及医患间的信息沟通,不但能加强化部门联系,还能够优化各部门分工,降低了工作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有助于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药品管理体系

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来管理药品流动,能够实现药品管理从以往单纯的金额管理转变到品种和数量管理。使用计算机药房管理系统,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药品出入库查询、药品库存查询、报损报警以及调价查询。上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药房从业人员,也降低了药房工作的随意性。医院管理层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化可以随时了解药品库存、药品有效期;适时收集药品销售情况,及时分析药品销售数据及库存情况,从而可以更加科学、更为系统地拟定购药计划、开展购药活动。

(二)收费管理系统

当前,医院的收费系统是主要还是由门诊收费系统、住院收费用系统两者构成。因此,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主要也从这两方面着手。在门诊收费系统中,工作人员只需按照大夫给的处方,往电脑中输入药品的名字、数量,系统就会按照计算功能算出药物的费用总额,并产生相应的票据。患者需要进行检查与治疗时,工作人员只是把检查与治疗项目的名称输入系统中,收费总额和相关票据也就自动制作和打印。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就能够利用计算机制出总的财务报表。在住院收费用系统中,工作人员只要把患者情况、输入系统,也会就治疗期间的各项费用进行自动管理汇总。

(三)病区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来管理病区,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住院病人的信息、及时计算住院费用。能够方便、迅速的把握医嘱、住院的病人花费金额、住院病人床位安排等,进而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增进医院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设备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各个设备,能够更快捷的实施全盘的设备档案维护、医院设备更新、折旧等的管理,让统计报表合乎医院财产的动态变化,进而便于财务人员根据财产的资料进行医院资产的管理。

(五)收益分析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资金收益,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收益核算的的精确性与及时性。此系统有设计报表、分析报表、类比分析等子系统构成。此系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将整个医院的财务模块进行联网,从而实现共享有关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篇3

1、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携带专利技术、科研成果来我区新建企业的,投产后年新增加本级财力5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2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1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5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2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10万元。对通过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人员,给予奖励。工业项目奖额按获益单位生产新产品或应用新成果后,三年内新增税后利润总额的5%一次性提取。农业新技术项目两年内增效10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幅度15%以上的,奖额按两年内增效总额的0.5%一次性提取。属于集体成果的,成果首位完成人员奖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奖励所需费用原则上由项目、成果获益单位负责支付,列入生产成本。对农业项目,其奖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2、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人才。对来我区企业工作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根据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放政府津贴。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中已享受但没有达到本标准的按本标准执行,同时符合2项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对来我区企业工作,定居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万元。对我区急需、紧缺的在校研究生可采取对接培养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经核实后,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补贴200元,区财政酌情予以补贴。

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大力加强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合理设置部分社会工作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对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单位按职称聘任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4、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进*”活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外籍专家,博士、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讲学、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我区提供智力或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和待遇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协商确定,区财政给予积极支持。业绩突出且在我区服务时间超过半年的,在参加评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区首席技师”、申请项目资助、享受津贴奖励等方面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对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区工作的急需人才,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申报职称、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对已在我区工作半年以上且愿意长期在我区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中高级人才,可由本人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依据有关原始材料,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重建人事档案,办理人事,工龄连续计算。

5、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人才协会,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分别成立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国际贸易、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教育、卫生等顾问小组,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计献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联系和聘任1—3名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单位的科技或经济顾问,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各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条件好的业务和管理岗位,面向全省、全国进行招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

6、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认真组织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区选拔3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由用人单位出资,财政适当补贴,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四年。培养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严格考核,对达不到培养标准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整。经过培养,力争达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标准。通过提名推荐、考试遴选等方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班,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单位同意,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毕业后继续工作满5年的,学费按工资列支渠道报销,以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

7、大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重点培养资助在省、市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生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对来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以上奖项的,区政府按上级所发奖金数额的5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对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泰安市科技进步奖的,区政府按所发奖金数额的3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所研究的课题项目被列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技术创新项目的,区政府根据上级划拨科研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鼓励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进入对口事业单位;凡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编制限制内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受聘担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可按原任职资格直接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随到随聘。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技术人员以其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投资各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执行。设立"*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区委、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受益财政一次性发给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奖励。

9、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凡在我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力度,逐步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10、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项目确定重点课题,开展技术开发和课题攻关。对获得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11、健全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确定聘用关系后,必须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受聘期间除享受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用人单位可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12、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区籍硕士以上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增进联系,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从*区籍在外人才中遴选100人作为我区的人才信息员,建立联系网络,加强与*区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动员在外人才为家乡提供服务,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智力。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及时对外我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网上招聘,实现人才招聘现代化。

13、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专户管理。人才发展基金专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资助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赠,企业或个人赞助达到一定数额的,可以企业名称或个人姓名命名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基金的使用,由用人单位或引进人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财政专户拨付执行。

篇4

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计算机课程缺乏兴趣。其结果是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我校,目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仍然以机械记忆和模仿操作为主,在课堂上做完教师布置的上机实践任务后,如果教师变换一下题目,很多同学就又不知所措了。因此,"重传授知识,轻自主研究实践"的传统计算机教学已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要求。

二、对医学院校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考与建议

1、教学理念的改革

首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给与绝对的支持。可以适当提高该课程的学时,学校机房提供充足业余开放时间。其次,计算机教师的观念要转换。计算机教师应该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及教学核心内容有全新的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需要全面、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能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培养他们在计算机应用与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同时能将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为此,教师要走向社会,深入医院等相关单位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上的用人单位需要用到那些计算机人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学信息化已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紧扣时展步伐和社会需要,是培养医学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医学院校应为大学新生介绍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教学案例的设计也应选取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突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我校目前采用了江苏省医药类院校计算机规划教材。该教材中将医学信息标准化、常用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计算机网络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引导知识技能的模式,如多媒体和网络部分,以介绍简单的医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医学信息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实例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另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分级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删除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内容,譬如说windows对文件的管理。除了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操作外,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计算机起点比较低的学生,尽量从简单的基础知识介绍起,授课学时给与增加。譬如在讲解对于Excel软件的使用时,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授课内容外,可以给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使用Excel软件进行医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项目案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组织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探索和完成项目,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学习转变为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先授予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然后从网上网罗一些有趣的PowerPoint例子,让学生具体地去分析该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模拟相应的效果去制作新的幻灯片。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作品的设计构思,老师的课堂主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全程引导,以此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再譬如,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讲授word操作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电子病例,或者和专业相关的电子板报。每个学习小组先就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要达成的目标并做出运作规划。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学习目标及计划,以便于明晰分工、统一行动。各学习小组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各小组间再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丰富与完善自身的学习成果。对电子板报排版的过程就是对Word软件中段落设置、字体设置、图片设置,页面设置等一系列知识点的复习和回顾。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轻松掌握了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板书+多媒体"式的课内授课形式外,我校还引进的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建设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室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学平台上包含了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平台的同时,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校目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无纸化的考试方式。试题包含理论和上机,理论由20道选择题、10题判断题、10题填空题组成,占50分。其余为操作题。考试时,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答题。考试系统自动选题,自动配题,自动评分。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占30%。平时成绩由上机实验、平时小测验以及课后作业构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上机实验作为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通过项目设计成绩来考核;平时的小测验通过考试系统来进行。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考试有一定的弊端,考试形式和省等级考试形式一样,完全是一种应试的考核。可以对考试形式加以改革:首先是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前提,所有的教学安排要紧紧围绕学生能通过此次考试为要求;其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应有部分题目结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考题形式上,除了现有的操作题之外,可以考虑体现计算思维的题材,另一方面也应有鼓励学生想象的思考题。再次可以定期举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竞赛。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展示学生素质。最后学生成绩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降低最后期末考试的权值,提高平时成绩的权值。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成为计算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篇5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能源;创新产出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1-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自1979年以来,吸引和引进的FDI大幅度增长。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5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十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本土企业从中获益匪浅,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FDI也使国内市场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每个企业都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即创新之路。

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FDI对东道国正溢出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正溢出效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有些区域甚至出现负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多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且发现正溢出效应是主流趋势,并且FDI对中国专利申请有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本文先以 FDI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事实依据,随后着重分析了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后试图通过构建包括区域R&D投入、FDI、能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能源对区域创新产出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2FDI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非自愿扩散的效应,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国水平的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获得全部的收益,它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国内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示范和模仿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企业关联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东道国配套企业的带动效应。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给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体制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在跨国公司与外资获得了国内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控制策略以防技术外溢。

3能源约束对技术创新与FDI技术溢出的影响

3.1模型设定

4结论

通过推导和实证验证,本文发现FDI仍然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力,只是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被夸大了。在限制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察FDI 对区域能源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在大力引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企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应杜绝单纯的追求外资数量,而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做法,限制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导外资流向医药研发、软件开发、能源利用、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部门,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蒋殿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40.

[3]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

[4]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