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5:46: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院技术创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医院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本文旨在对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指导原则、关键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1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1.1 技术创新是提高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医疗技术的基础是医学科学技术,而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医疗科技领域的新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因此,技术创新是加快医院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2 技术创新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医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无论哪一个医院要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以技术创新为手段,提高诊疗水平,是医院巩固和扩大医疗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技术创新是医院经营发展和竞争力增强的内在动力。
1.3 技术创新是推动医学科技发展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为医学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
一是为卫生科技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即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二是为医学科技组织管理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模式;二是为提高医疗科技效率提供了新机制,即把知识形态成果“临床化”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的指导原则
2.1 超前性原则:技术创新要做到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突出特色。在对国际、国内医学科技前沿紧跟的基础上,力争在有发展前途的课题上有所突破。。
2.2系统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系统考虑,从医院科研设备、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方面综合论证,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系统合力。
2.3效益性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医疗市场作为特殊的服务市场也不例外。凡符合社会要求和满足人们医疗服务需求的技术创新,必将为医院带来丰厚的的经济利益和回报,而没有效益的技术创新只是得不偿失。
2.4公益性原则:医院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类自身健康的要求,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效益是技术创新的第一目的,背离了这一原则就违背了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 转贴于
3 现代医院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
3.1 转变观念,积极营造技术创新氛围。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正确对待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在医院内部形成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形成强烈的技术创新氛围。
3.2 以人为本,着重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人才是医院技术创新的关键。
3.2.1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骨干是医院技术创新的主体,有名医,才有名科和名医院。医院要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大胆起用青年科技人才,敢于给其压担子,造就一批跨世纪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3.2.2 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科技兴院的根本。如何引进、留住、用好创新人才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医院应立足近、远期发展目标,一方面建立动态的能上能下机制,让一些有发展前途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带动全院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引进拔尖人才或创新人才,创建一流科室,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3.2.3 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留住技术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医院通过经济实力、科研能力、技术设备水平和两个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发展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3.3 科学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医院技术创新工作是医院、机关职能部门和科室三方共同面临的课题,而科室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做好组织领导、计划导向、政策支持、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3.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决策是医院技术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因此,医院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指派专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解决各科室在开展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科室间的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技术创新的路子,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3.2 注重创新计划导向。结合医院实际,依据医疗市场需求和主要疾病临床防治的要求,制定技术创新计划,组织专家论证技术创新方向、任务和重点项目,引导创新人才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临床研究上锐意创新,并将之运用到临床上去,使技术机会与市场机遇相结合,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财务系统的风险会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运营甚至生存。医院财务管理的问题,主要有医院财务的各种条件与因素导致的影响,使医院的实际财务效益达不到预期的效益,因而使得医院遭受经济损失。医院的财务管理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的关键,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医院财务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是否过硬,关系到医院是否能良好运营。
一、医院的财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不足
(一)当前医院管理体制的缺陷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所处的环境也逐渐复杂,但其财务系统的管理方式仍然相对滞后,适应能力没有充分跟得上环境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有经济因素、市场因素、法律因素、资源因素、文化因和意外事件因素等。比如,群众们的收入大大提高,对养生、医疗的要求提高,群众们也增加了对医疗养生的资金投入;群众素质也日益提高,诚信度有所增加,恶意欠费或逃避费用的情况有所减少等等,都是有利于减少医院财务管理风险,相反的话,则会加剧财务风险。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不力导致支出膨胀
由于医院的财务周期时间较短,使得医院往往重视年度预算,确很少顾及政府建立养老金与政府津贴计划,也无法分析由政府发放或担保的贷款所引发的后续风险。传统的预算仅仅知道现金流量,不考虑负债的增加、不考虑有债务、不考虑财政的过去承诺所引发的未来成本,带来财政成本的转移。预算外收人、制度外收人的膨胀影响了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
(三)医院的相关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不足
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有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素质不适应新的财务要求,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财务风险。
(四)资金管理不善
就投资来讲,如今较多医院在实施固定资产购买与升级时,对投资的效益分析还较为欠缺,甚至导致资产浪费。就资金使用来讲,如今医院里药物支出在支出中有着比较大的比例,药品资金对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有着很大影响。就资金回收来讲,有的医院因为投资额太大而造成负债过度,资产负债占资金比重太高,从而造成偿债能力下降,医院信誉受损。
(五)财务决策缺乏可行性导致决策失误
现实状况中,医院财务管理中较多的存在着根据以往的经验决策、拍脑袋决策等情况,因此造成了决策错误时有发生,继而造成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效率;及时了解各类信息;加强各部门及医患间的信息沟通,不但能加强化部门联系,还能够优化各部门分工,降低了工作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有助于促进医院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
二、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药品管理体系
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来管理药品流动,能够实现药品管理从以往单纯的金额管理转变到品种和数量管理。使用计算机药房管理系统,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药品出入库查询、药品库存查询、报损报警以及调价查询。上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药房从业人员,也降低了药房工作的随意性。医院管理层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化可以随时了解药品库存、药品有效期;适时收集药品销售情况,及时分析药品销售数据及库存情况,从而可以更加科学、更为系统地拟定购药计划、开展购药活动。
(二)收费管理系统
当前,医院的收费系统是主要还是由门诊收费系统、住院收费用系统两者构成。因此,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主要也从这两方面着手。在门诊收费系统中,工作人员只需按照大夫给的处方,往电脑中输入药品的名字、数量,系统就会按照计算功能算出药物的费用总额,并产生相应的票据。患者需要进行检查与治疗时,工作人员只是把检查与治疗项目的名称输入系统中,收费总额和相关票据也就自动制作和打印。一段时间后,工作人员就能够利用计算机制出总的财务报表。在住院收费用系统中,工作人员只要把患者情况、输入系统,也会就治疗期间的各项费用进行自动管理汇总。
(三)病区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来管理病区,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住院病人的信息、及时计算住院费用。能够方便、迅速的把握医嘱、住院的病人花费金额、住院病人床位安排等,进而提高床位的使用效率,增进医院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设备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各个设备,能够更快捷的实施全盘的设备档案维护、医院设备更新、折旧等的管理,让统计报表合乎医院财产的动态变化,进而便于财务人员根据财产的资料进行医院资产的管理。
(五)收益分析管理系统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来管理医院的资金收益,能够大大提高医院收益核算的的精确性与及时性。此系统有设计报表、分析报表、类比分析等子系统构成。此系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将整个医院的财务模块进行联网,从而实现共享有关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1、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携带专利技术、科研成果来我区新建企业的,投产后年新增加本级财力5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2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1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5万元;年新增加本级财力200万元以上的,同级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主持人10万元。对通过研制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人员,给予奖励。工业项目奖额按获益单位生产新产品或应用新成果后,三年内新增税后利润总额的5%一次性提取。农业新技术项目两年内增效1000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幅度15%以上的,奖额按两年内增效总额的0.5%一次性提取。属于集体成果的,成果首位完成人员奖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奖励所需费用原则上由项目、成果获益单位负责支付,列入生产成本。对农业项目,其奖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2、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高层次人才。对来我区企业工作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根据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发放政府津贴。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8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受益财政每人每月补贴600元;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管理期内区财政每人每月补贴400元。其中已享受但没有达到本标准的按本标准执行,同时符合2项以上补贴条件的,按其中最高一项的补贴标准予以补贴。对来我区企业工作,定居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博士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3万元。对我区急需、紧缺的在校研究生可采取对接培养的方式,由用人单位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经核实后,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合同,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每月补贴200元,区财政酌情予以补贴。
3、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采取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形式,大力加强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水平。合理设置部分社会工作岗位,采取竞争上岗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急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称考试,对考取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单位按职称聘任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工资待遇。
4、大力实施"百名专家进*”活动。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外籍专家,博士、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高级技能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讲学、技术咨询、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承担项目或者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我区提供智力或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和待遇由用人单位与人才协商确定,区财政给予积极支持。业绩突出且在我区服务时间超过半年的,在参加评选"*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区首席技师”、申请项目资助、享受津贴奖励等方面与本地同类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对不转户口和人事关系来我区工作的急需人才,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申报职称、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享受本单位职工同等待遇。对已在我区工作半年以上且愿意长期在我区工作而调动有困难的中高级人才,可由本人和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依据有关原始材料,经组织人事部门确认,重建人事档案,办理人事,工龄连续计算。
5、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人才协会,邀请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科技人才顾问团,分别成立现代服务业、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器电缆、食品医药、国际贸易、现代农业、计算机信息、教育、卫生等顾问小组,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计献策。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联系和聘任1—3名高层次人才作为本单位的科技或经济顾问,密切与大专院校和科技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各骨干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拿出一部分条件好的业务和管理岗位,面向全省、全国进行招聘,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工作。
6、大力加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在认真组织实施"151岱下英才培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全区选拔30名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由用人单位出资,财政适当补贴,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期四年。培养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严格考核,对达不到培养标准的人员及时予以调整。经过培养,力争达到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标准。通过提名推荐、考试遴选等方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中青年人才到高等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学习深造、挂职锻炼。政府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各高校合作,联合举办在职或脱产研究生班,在职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积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经单位同意,学习期间工资、待遇不变,毕业后继续工作满5年的,学费按工资列支渠道报销,以不低于70%的比例执行。
7、大力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重点培养资助在省、市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产生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物。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动,对来我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及以上奖项的,区政府按上级所发奖金数额的5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对获得泰安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泰安市科技进步奖的,区政府按所发奖金数额的30%对项目主持人给予现金奖励。所研究的课题项目被列为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技术创新项目的,区政府根据上级划拨科研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8、鼓励高层次人才建功立业。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急需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限制进入对口事业单位;凡已落实就业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编制限制内优先办理调动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受聘担任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可按原任职资格直接聘任,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随到随聘。允许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科研技术人员以其专利、专有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作价金额可达注册资本的35%,投资各方另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执行。设立"*杰出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5名,区委、区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受益财政一次性发给每人不低于2万元的奖励。
9、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凡在我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户籍、所有制、身份、档案的限制,均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或考试。对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推荐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允许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低职高聘。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乡土人才职称评审工作的力度,逐步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10、加快人才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扩大园区规模,完善配套措施,依法落实土地、工商管理、配套资金、融资担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实验室,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重点项目确定重点课题,开展技术开发和课题攻关。对获得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由受益财政列支。
11、健全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强力推行人才全员参保制度,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确定聘用关系后,必须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受聘期间除享受正常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用人单位可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12、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联系,特别是同*区籍硕士以上研究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增进联系,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从*区籍在外人才中遴选100人作为我区的人才信息员,建立联系网络,加强与*区籍在外人才的联系,动员在外人才为家乡提供服务,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人才和智力。发挥*人才网站的作用,及时对外我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网上招聘,实现人才招聘现代化。
13、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预算,专户管理。人才发展基金专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资助高层次人才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开发。积极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捐赠,企业或个人赞助达到一定数额的,可以企业名称或个人姓名命名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基金的使用,由用人单位或引进人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财政专户拨付执行。
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计算机课程缺乏兴趣。其结果是计算机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我校,目前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仍然以机械记忆和模仿操作为主,在课堂上做完教师布置的上机实践任务后,如果教师变换一下题目,很多同学就又不知所措了。因此,"重传授知识,轻自主研究实践"的传统计算机教学已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要求。
二、对医学院校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考与建议
1、教学理念的改革
首先,学校要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建设,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给与绝对的支持。可以适当提高该课程的学时,学校机房提供充足业余开放时间。其次,计算机教师的观念要转换。计算机教师应该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地位及教学核心内容有全新的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需要全面、概括性地讲授计算机技术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能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培养他们在计算机应用与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同时能将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为此,教师要走向社会,深入医院等相关单位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上的用人单位需要用到那些计算机人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医学信息化已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了解国内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学生就业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紧扣时展步伐和社会需要,是培养医学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医学院校应为大学新生介绍医学信息化的发展和趋势,教学案例的设计也应选取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突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我校目前采用了江苏省医药类院校计算机规划教材。该教材中将医学信息标准化、常用医学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计算机网络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纳入授课内容之中,对医学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引导知识技能的模式,如多媒体和网络部分,以介绍简单的医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医学信息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实例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另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分级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删除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内容,譬如说windows对文件的管理。除了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操作外,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于计算机起点比较低的学生,尽量从简单的基础知识介绍起,授课学时给与增加。譬如在讲解对于Excel软件的使用时,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授课内容外,可以给部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使用Excel软件进行医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项目案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组织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去探索和完成项目,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学习转变为在教师组织下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软件时,先授予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然后从网上网罗一些有趣的PowerPoint例子,让学生具体地去分析该幻灯片的基本操作,模拟相应的效果去制作新的幻灯片。学生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作品的设计构思,老师的课堂主导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全程引导,以此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再譬如,在教师指导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讲授word操作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电子病例,或者和专业相关的电子板报。每个学习小组先就该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要达成的目标并做出运作规划。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学习目标及计划,以便于明晰分工、统一行动。各学习小组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各小组间再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丰富与完善自身的学习成果。对电子板报排版的过程就是对Word软件中段落设置、字体设置、图片设置,页面设置等一系列知识点的复习和回顾。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轻松掌握了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方法。除了传统的"板书+多媒体"式的课内授课形式外,我校还引进的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可以建设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教室以外的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教学平台上包含了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等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为学生自学提供良好平台的同时,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校目前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采用无纸化的考试方式。试题包含理论和上机,理论由20道选择题、10题判断题、10题填空题组成,占50分。其余为操作题。考试时,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答题。考试系统自动选题,自动配题,自动评分。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占30%。平时成绩由上机实验、平时小测验以及课后作业构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收集学生上机实验作为平时上机实验成绩;学生的课后作业可以通过项目设计成绩来考核;平时的小测验通过考试系统来进行。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种考试有一定的弊端,考试形式和省等级考试形式一样,完全是一种应试的考核。可以对考试形式加以改革:首先是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前提,所有的教学安排要紧紧围绕学生能通过此次考试为要求;其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中,应有部分题目结合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考题形式上,除了现有的操作题之外,可以考虑体现计算思维的题材,另一方面也应有鼓励学生想象的思考题。再次可以定期举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竞赛。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装、幻灯片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展示学生素质。最后学生成绩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降低最后期末考试的权值,提高平时成绩的权值。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成为计算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束语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能源;创新产出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1-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自1979年以来,吸引和引进的FDI大幅度增长。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5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十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本土企业从中获益匪浅,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FDI也使国内市场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每个企业都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即创新之路。
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FDI对东道国正溢出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正溢出效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有些区域甚至出现负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多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且发现正溢出效应是主流趋势,并且FDI对中国专利申请有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本文先以 FDI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事实依据,随后着重分析了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后试图通过构建包括区域R&D投入、FDI、能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能源对区域创新产出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2FDI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非自愿扩散的效应,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国水平的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获得全部的收益,它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国内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示范和模仿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企业关联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东道国配套企业的带动效应。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给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体制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在跨国公司与外资获得了国内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控制策略以防技术外溢。
3能源约束对技术创新与FDI技术溢出的影响
3.1模型设定
4结论
通过推导和实证验证,本文发现FDI仍然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力,只是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被夸大了。在限制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察FDI 对区域能源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在大力引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企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应杜绝单纯的追求外资数量,而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做法,限制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导外资流向医药研发、软件开发、能源利用、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部门,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蒋殿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40.
[3]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
[4]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是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企业,专业从事各类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温室工程设计施工、园艺景观设计施工、科技栽培展示设计施工、工厂化高效栽培施工,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专业园艺技术服务团队。
公司业务涵盖现代设施农业工程以及蔬菜、果树、花卉、苗木等园林园艺专业领域,同时涉及养殖、畜牧、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整合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业的园艺景观设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等,为农业科技园区及相关的涉农企业提供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工程施工、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物流、种子种苗、农业资材销售、农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拥有一个近200 人的紧密合作的专家顾问团队和一支近300 人的实战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并与荷兰、挪威、加拿大、以色列、西班牙等国际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企业开展了深入的技术合作。目前,公司承担的农业园区规划项目、温室工程项目、景观设计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已经遍布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江苏、河南、广东等二十几个省市。如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天津天房团泊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西皇城相府农业园、山西蒲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西安裕兴现代农业观光园、山东惠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绿梦苑、北京农学院基地异型温室、中国环境科学院试验温室等项目案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最近举办的北京首届农业嘉年华,北京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参与了项目的规划设计并承担了最大的创意农业蔬菜森林馆,馆内设计新颖,创意独特:拇指西瓜、番茄藤上爬、番薯空中长、黄姜堆成山……奇妙的蔬果之旅得到了市民的大力称赞。
公司在北京通州拥有规划面积10000 亩(667 m2)的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已完成一期建设1000 亩(667 m2),集中进行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现代园艺技术的集成和人才储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公司秉承“聚世界一流农业人才、建国际优秀推广平台”的战略理念,不断加强国际的技术合作,开拓温室技术创新,引领中国园艺技术推广,立志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是针对我国文化的继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那些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来并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元素具有多样性,因为它不仅题材广泛、内涵丰富,而且还形式多样;其次我国传统元素具有历史性,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中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流传几千年;在如今整个世界的艺术之林中,我国传统文化那独特文化魅力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而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国传统元素则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之后,取其精华,弃其糟泊,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二、如何促进在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我们从现代构成审美角度来看,要促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就要更好地将艺术设计中点、线、面根据现代审美的原则进行新的构造、组合和解构,添入现代艺术设计全新的内涵;并且在进行设计与创新应用的时候,要深入对点、线、面等抽象语义的了解,将这些传统元素的构成以及表现形式更好地运用到新形势下现代艺术设计当中来,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现代艺术设计的价值。在新形势下,要促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中设计的创新,传统元素不仅要追求民族化,而且还得紧扣我们如今新时代的主题,注重现代艺术设计视觉的传达效果,这就要求现代艺术设计师要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视觉效果,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心理设计品位入手,将我国传统元素的精髓和时尚潮流的审美情趣更好的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当中去,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要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就必须在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要求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新时,要为当代人们的生存需要、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行更好的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在设计进行创新的时候,我国必须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造型体系,这种造型体系不仅仅是用真实形象去表达现代艺术设计者的观念,而且还要用积极的观念去描述和看待世界中的某种事物或东西,同时现代艺术设计师要从我国现保存的传统元素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创新灵感,并运用现代设计的技法,激发新的现代艺术创意。新形势下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并不是让现代艺术设计师照搬所有的传统元素,而是要有选择性,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传统元素是否具有普遍性,因为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普遍性不仅仅指具有中华民族的普遍性,同时也具有国际的普遍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创造出新的有效价值,以更好地用以适应市场需要,用以时代要求的变革。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如何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师就必须将我国传统元素完美的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去,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现代艺术设计师就必须结合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式艺术设计,重新发掘中国传统元素,使其更好地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更好地起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结束语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
社会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输入,而专业人才来源于院校专业的培养。但是,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依旧是传统、古板的设计模式,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此外,尽管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越来越多,但课程的针对性却越来越弱,降低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性,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设施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投入力度不足,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开展。比如,许多院校教学面积不足,一般普通的小教室最多可容纳50多名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师资力量的浪费,从而降低教学质量。由于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教学场地没有专业的授课设施和配件,有的教室甚至连投影仪也没有配置,这无疑会压缩学生的发展空间,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艺术设计教育类专业教师。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多,高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很多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技能掌握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创新分析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艺术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课程,从而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并结合必修课程,合理选择选修科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高职院校应在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上,开设全新的艺术课程,比如艺术创新概论、艺术创新设计等,然后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层次性,充分划分艺术创新教育侧重点,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教师在进行专业及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地为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坚持在整个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贯穿艺术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对创新素质的影响作用。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优秀设计作品的理念和创新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展开知识、精神、情感和心灵的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
(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前院校内部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高校要大力引进电教设备、实践设备等,同时,高校要开设艺术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软、硬件支持,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三)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高校应积极改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薪资待遇,在保留传统优秀教师的基础上吸引外界优秀教师。其次,高校要为院校内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师提供外出接受培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教学水平。最后,学校要推行老教师带新教师活动,通过新老联合的方式,一方面,帮助老教师普及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老教师可以为新教师传授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综合型的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艺术设计教育质量。
(四)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
关键词:技术外溢;自主创新;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24-06
一、引言
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而研发则是创新的源泉。作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拓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揭示了知识的跨国传播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1]。Coe和Helpman(1995)[2],Coe et al.,(1997)[3]和Madsen(2007)[4]等的经验研究都发现以贸易为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显著地促进了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然而,也有学者对进口渠道的技术溢出机制表示怀疑。例如,Keller(1998)[5]采用与Coe和Helpman(1995)相同的模型发现,在某些条件下随机产生的双边贸易份额甚至会产生比Coe和Helpman(1995)更显著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例如赖明勇等(2005)对基于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研发以及人力资本等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探讨[6],张倩肖、冯根福(2007)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对技术溢出和国内创新的研究[7],以及李小平(2007)对工业企业技术溢出和自主研发的研究等[8]。研究技术进步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采取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战略,还是主要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本国的技术进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技术进步一般用生产率来表示,常用的生产率概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学者们在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但在新古典框架下,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推算出来的,其中包含了太多我们未知的内容,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例如,Krugman(1994)认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要素投入,缺乏技术进步,因此是不可持续的[9]。克鲁格曼的观点引发了学者们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思考。Chen(1997)区分了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类: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和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投入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10]。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认为除了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上的方法问题和数据问题之外,现有经济模型的假设和国家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造成东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原因[11]。既然全要素生产率在代表技术进步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那么劳动生产率是否可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呢?Sargent和Rodriguez(2001)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讨论,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平衡增长路径上,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相等的。在长期均衡增长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更适合于度量技术进步,而在短期非均衡条件下,以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度量则更加可靠[12]。
现有文献在探讨技术进步的源泉问题时,多数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用研发或专利来代表自主创新,且基本都是静态的研究。对于中国这样处于非均衡增长条件下的经济体而言,用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技术进步可能会低估技术进步的贡献。因此,笔者分别采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外研发和专利为解释变量,通过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比较分析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动态过程,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具有更高的稳健性,也可增进我们对研发投入和专利影响技术进步的动态性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为了便于分析国内外研发、专利和中国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动态性,笔者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其计量方程及过程如下:
Gt=?琢0+?茁0Xt+?茁1Xt-1+?茁2Xt-2+…+?茁kXt-k+et
t=1,2,…,T(1)
?茁i=?酌1+?酌0(i-c)+?酌1(i-c)2+…+?酌p+1(i-c)p
i=0,1,2,…,N(2)
其中,G代表技术进步(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表示),X代表研发或专利,α0是常数项,βk为回归系数,et代表回归误差项,k是滞后期数,式(2)中p是多项式的阶数。c是事先给定的常数,其取值由下列函数决定:
c=(k-1)/2, p是奇数k/2, p是偶数(3)
常数c只是用来避免多重共线性可能引起的数值问题,不会影响到系数的估计。将式(2)代入式(1),可以得到如下的估计方程:
Gt=?琢0+?酌1Z1+?酌2Z2+…?酌p+1Zp+1+et(4)
其中:
Z1=Xt+Xt-1+…+Xt-k
Z2=-cXt+(1-c)Xt-1+…+(k-c)Xt-k
Zp+1=-cXt+(1-c)pXt-1+…+(k-c)PXt-k(5)
一旦从方程(4)估计出系数?酌,?茁i就可以从方程(2)求出。
采用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可以减少待估参数,能有效地消除一般分布滞后模型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笔者在估计中对生产率、专利和研发数据都取自然对数,故回归系数βk可以被看作是技术进步对研发或专利的弹性。
三、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技术进步的度量
笔者分别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比较简单,笔者采用以1985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产出(GDP)与社会从业人员之比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较复杂,为方便起见,采用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
TFP=Y/(H1-?琢L1-?琢K?琢)
其中,Y是实际产出,K是物质资本,H为人力资本,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L为劳动,用社会从业人员来代替,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计算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取0.4,这是目前研究者比较认同的一个值。
(二)国内物质资本存量(K)的确定
笔者利用Chow(1993)的估算结果[13],设定1952年物质资本存量的当期价为1 750亿元,用投资价格指数折算为1985年不变价,再依据每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运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中国每年的物质资本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Kt=(1-?籽)Kt-1+It
其中,ρ为折旧率,借鉴张军等(2004)的结果[14],取为9.6%,It为第t年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数据的确定
人力资本的度量指标比较常用的有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各级学校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要优于各级学校入学率,因为各级学校入学率只有当各国处在稳态下即教育存量和入学率不变的状态下才能代表教育的积累率(Pritchett,2001)[15]。因此,笔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由于1996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故利用各教育层次毕业人数通过类似Barro和Lee(2000)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16]。各教育层次受教育年数分别定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3.5年(大专及以上),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各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体公式如下:
H1,t=(1-?啄t)H1,t-1+(PRIt-JUNIORt+3)
H2,t=(1-?啄t)H2,t-1+(JUNIORt-SENIORt+3)
H3,t=(1-?啄t)H3,t-1+(SENIORt-HIGHt+3.5)
H4,t=(1-?啄t)H4,t-1+HIGHt
其中,PRI表示小学毕业人数,JUNIOR表示初中毕业人数,SENIOR表示高中毕业人数,HIGH表示大学毕业人数。Hi,t表示第i个层次t年的毕业人数,1表示小学,2表示初中,3表示高中,4表示大学。?啄t是人口死亡率。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再根据下式即可测算出中国每年的人力资本存量数据:
Ht=(6H1,t+9H2,t+12H3,t+15.5H4,t)/Popt
其中,Popt是指在t年度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的数量。
(四)研发和专利
许多研究都以研发或专利来代替创新,用研发来代替发展中国家创新存在一些缺点,因为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研发属于模仿性研发,用专利数据代替创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申请专利,而且不同类型专利构成对生产率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为稳健起见,笔者同时采用研发或专利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以国内研发和专利表示自主创新,以国外研发和专利代表国外创新。由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存在一个周期,例如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一般需要两年之久,因此专利数据有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按照通常的做法,笔者采用专利申请受理量。因世界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的绝大部分来自少数发达国家,故国外研发投入和专利以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据代替。
(五)数据来源
笔者选取的样本时期为1985-2008年,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所需的GDP数据、社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各教育层次毕业人口数以及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数等均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科技统计年鉴》,OECD国家的研发投入和专利数据来自OECD官方网站。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研发、专利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为了检验国内外研发、专利与劳动生产率(y)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上述变量作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DRD)不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Null Hypothesis),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FRD)和国内专利(DP)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外国专利(FP)与中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因此,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没有包括外国专利。
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滞后期数k、多项式阶数和约束比较敏感,笔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施瓦茨信息准则(SC)、赤池信息准则(AIC)和LR统计量等来确定滞后期数、多项式阶数和相关约束,同时利用自相关Q统计量和LM统计量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用JB检验残差的正态性。研发和专利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强度和延续时间因国家而异,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观点,为了避免遗漏有关变量,滞后长度应该从最大的k开始,不对滞后形状加任何约束,看其对模型拟合的影响而定[17]。由于中国可获得的观测数据有限,因此滞后期数最大取14,按照上述原则,得到最佳的滞后长度是11。创新对生产率的影响,一般来说,应该是开始有一个上升的过程,达到顶点后开始衰减,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给模型加上一个近端约束。仍然按照Davidson和Mackinnon(1993)的建议,多项式的选择从一个较大的值5开始逐渐减少。估计发现,多项式系数为5、4、3时系数的动态分布在经济上无法解释,取2时回归系数符号准确,系数的符号和动态变化与理论预期一致,因此采用二次多项式。以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回归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三个方程总体上都非常显著,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时较小,然后缓慢增加,在5~8年(国内研发8年、国外研发5年、国内专利6年)后达到峰值,然后开始衰减。
如果把劳动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别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16(18%)和国外0.87(49%),中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1.11(63%),远期弹性为国内0.28(39%)和国外-0.22(-13%)。劳动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72和1.76,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0.72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约1.7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还多,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中国作为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
国内专利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非常显著,其各期系数的动态分布模式与国内外研发的相似。就总体看,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72和0.73),实际上国内研发和国内专利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说明研发和专利都是中国创新的较好替代变量。
(二)研发、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的检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同样,笔者也对国内外研发、专利和全要素生产率作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内研发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即国内研发是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同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不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虚拟假设,国外研发和国内专利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相似,国外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因此,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也不包括国外专利。
按照与前面相同的判断标准,仍然采用滞后长度为11,二次多项式并加上近端约束的阿尔蒙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来检验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回归结果见表4。
同样把全要素生产率对研发和专利的弹性以四年为期分为三期:早期(■?茁i)、中期(■?茁i)和远期(■?茁i),则国内研发和国外研发各期弹性及占总弹性的比重分别为:早期弹性为国内0.09(24%)和国外0.44(49%),中期弹性为国内0.16(43%)和国外0.57(64%),远期弹性为国内0.12(32%)和国外 -0.12(-13%)。全要素生产率对国内、外研发的总弹性(即长期弹性■?茁i)分别为0.37和0.89,即平均而言,国内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约0.36个百分点,国外研发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89个百分点。国外研发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国内研发的两倍多。与对劳动生产率的分析一致,这个结果再次说明国际技术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国内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国内研发的影响比较接近,总弹性系数为0.36,而且系数的动态分布也非常相似。
(三)比较分析
如果比较国内外研发、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和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就可以发现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回归的总滞后系数是对全要素生产率回归总滞后系数的两倍左右,且这一结果十分稳定,说明国内外研发和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Sargent和Rodriguez(2001)曾经指出,在非均衡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取决于三个部分:一是资本密集度,二是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三是全要素生产率(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经济转型国家,中国经济明显处于非均衡增长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很快,资本密集度显著上升;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进口投入资本品都为中国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本文的结论证实了Sargent和Rodriguez(2001)以及Chen(1997)的观点: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是不包括在资本中的技术进步,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影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机制不仅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技术进步。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前条件下,用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中国技术进步会严重低估实际的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的结论也为林毅夫和任若恩(2007)的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建议
笔者比较分析了技术溢出和自主创新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国内外研发都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研发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国内研发,说明国际技术外溢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研究还发现,国内专利也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生产率增长,但国外专利对中国生产率增长的作用没有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国外专利不是国外创新好的替代变量。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研发和国内专利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远大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
基于以上结论,要促进中国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水平,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时须考虑中国目前作为以技术进口为主的非技术前沿国家的基本特征,继续加大经济开放的力度和深度,拓展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设备和技术进口、国际人才流动等方式从国际技术溢出中获得技术进步;其次,考虑到自主创新不但可以直接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水平,还有利于提高对国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此,通过增加国内研发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加快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 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MIT Press, Cambridge. 1991.
[2]Coe, D. T., and Helpman, 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5, 39(5):859-887.
[3]Coe, D. T., Helpman, E. and Hoffmaister, A.W.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 [J]. Economic Journal,, 1997, 107(440):134-149.
[4]Madsen, B. Jacob. Technology Spillover through Trade and TFP Convergence: 135Years of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72(2):464-480.
[5]Keller, W. 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related? 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 Matched Trade Partner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8):1469-1481.
[6]赖明勇,张新,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中国社会科学,2005,(2):32-46.
[7]张倩肖,冯根福.三种R&D溢出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64-72.
[8]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5-24.
[9]Krugman, Paul.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J]. 1994, 73(06):62-78.
[10]Chen, E. K. 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J]. Asia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11(1):18-38.
[11]林毅夫,任若恩.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2007,(8):.4-13.
[12]Sargent, T. C. and Rodriguez, E. R. Labor or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o We Need to Choose [Z]. Canada, Department of 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1.
[13]Chow, G.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809-842.
[1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5]Pritchett, L. Where Has All the Education Gone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3):367-391.
[16]Barro, R. and Lee, J.-W. 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 [Z]. NBER Working Paper 7911, 2000.
[17]Davidson, R. J. and Mackinnon, G. 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Econometr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A Comparison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Technology Progress: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Wu Jianx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在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及临床体会。方法 对210例患者的临时起搏器和埋藏式人工起搏器植入术进行分析。结果 210例均获得成功,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缓慢心律失常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方法,起搏器安装的关键是适应症的选择、导管电极定位及起搏器参数,在本院可有效开展。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技术;临床应用
人工心脏起搏是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从1 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经历了40余年的时间,起搏器的技术和临床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国内许多中小医院相继开展了此项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8~2010在我院开展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10例,其中男146例,女64例;年龄40一82岁,平均69岁,其中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晕厥症状42例,双束支阻滞伴有阿一斯综合征3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2例。
临床表现:晕厥史78例,头昏、头晕、一过性黑蒙史22例;210例均做24h动态心电图,其结果:显著窦性心动过缓(
1.2 方法:临时起搏器的安装方法均选择右股静脉,应用seldinger法穿刺技术送人鞘管,将电极导管顶端送达右心室心尖部,将电极导管尾部正负极与临时起搏器正负极相连,起搏器起搏频率设定为高于自身心率20次/min,常规测试起搏阈值和感知度。安装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放入1根J型引导钢丝至下腔静脉,用l%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沿穿刺点切开约6cm皮肤,逐层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胸大肌筋膜作出与起搏器大小一致的囊袋,彻底止血后纱布填塞。沿钢丝放入9F可撕开鞘,沿外鞘放入电极导管,将电极头送至右心室心尖部,并稍加用力使其与心内膜紧密接触以防脱位。
测定心腔内心电图及起搏参数。起搏状态下记录I、Ⅱ、Ⅲ及Vl导联心电图应呈电轴左偏及左束支阻滞图形。给导管电极以适当的张力,观察咳嗽及深吸气时导管的张力情况,使深吸气时不致被拉出。满意后,连接脉冲发生器,固定好电极后逐层缝合囊袋,庆大霉素冲洗、包扎、压迫。
2结果
210例均获得成功,30例临时起搏器患者经常规治疗,心律失常改善,成功撤除临时起搏器。埋藏式永久起搏器130例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术中当导管通过三尖瓣至右心室时发生室性早搏3例,在撤离电极导管后自行消失,无需特殊处置。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3讨论
在医院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风险大,死亡率高。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在医院推广意义很大,它要求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相对要求不高,尤其对急性心肌炎、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可逆因素导致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临时心脏起搏是最可靠的治疗手段。埋植永久性起搏器的对象都为慢性或间歇性心律失常,大部分不属于病因可纠治的短期心律失常,无论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还是房室传导阻滞都可得到最佳起搏治疗,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可确效开展[1]。
埋植永久起搏器必须结合临床医学基本原则,包括对患者全面细致的了解,注意患者医疗情感、心理状态全貌以及心律失常的特征[2]。起搏器安装的关键是适应症选择、导管电极安置及起搏器参数[3]。现在起搏治疗不仅可以保持房室顺室收缩功能,也有频率应答功能,起搏器程控遥测指标也较完善。在选择过程中应遵循生理性起搏和半生理性起搏的原则,无条件时可选用单心室起搏[4]。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已成为缓慢心律失常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方法,精确的电极定位和严格的囊袋处理是基层医院手术成功的关键[5]。
在广大农村基层,虽存在有类似病例,其病情及家庭经济情况均不允许转至大医院时,应尽快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起搏治疗[6]。所以心内科医生应积极向广大患者宣传医学科普知识,宣传起搏器植入的知识,使患者能尽早得到检查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明,马晓敏.基层医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体会[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1):1297
[2] 徐冬玲,王苏加.潘秀荣,等.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临床调查[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2,6(2)69-71.
[3] 臧仁迅,张世堂,黄建英,等.基层医院安全置入永久性起搏器290例体会[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1):76.
[4] 高勇,仇秀红,师敏,等.基层医院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应用[J].海南医学,2004,15(8):86.
[5] 万镇,范修才,郑爱乐,等.基层医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2例临床总结[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2):1400.
国外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组织管理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StephenD.Biggs(1981)通过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生物特性,同时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问题:农民和科研人员的联系及其管理方法,但对于科研人员如何识别、搜集和挖掘农户生产实际的创新信息方法等却没有探讨。DavidSunding(2001)主要分析了制度和政府政策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政府科研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纵观国外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对于如何根据农户生产需求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进行挖掘的方法、步骤却鲜有研究。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模式、需求与供给等。白硕等(2003)认为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的技术创新与农户和农业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高启杰(2004)认为,农业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等几个方面。朱希刚(2004)认为政府的农业研发机构主要从事公益性农业技术的研发,并且认为对经营性农业技术的研发应引入市场机制,逐步使企业成为竞争性技术研发的主力,余庆来分析了如何评价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卢东宁(2011)认为农业技术创新链中每次循环都是从新的需求起点上进行技术发明产生新的农业技术等等。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大多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农户生产需求的角度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与可操作性对策却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如何根据农户生产实际需求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识别、获取、转换为相应的农业技术产品的构思的研究几乎没有,更不用说相应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2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应将农户生产需求
信息作为重要创新源农户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需求规定着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因此需要研究以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根据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构思符合农户需求的创新农业技术,才能真正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具体生产需求,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的识别、挖掘和构思研究。只有真正把农户的生产技术需求放在首位,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才可以真正实现,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要了解目前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根据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及不同类型农户的适用技术。特别是在科研选题、立项、试验、示范环节积极让创新农户参与进来,在成果的完善、提高、改进等环节吸取农户采用成果后的信息反馈,使农户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信息体现在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构思的过程中,从而使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研发的创新技术真正符合农户的实际生产需求,解决农业技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3建立符合农户生产需求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
由于目前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尚没有建立起来,农业技术创新机构和同农户的结合上尚存在一系列的制度。首先是农业科研机构没有专门调研和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专门分支机构,也没有支持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制度保障。虽然国家各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科研支持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是针对基础研究,并不针对应用研究;而涉农企业应该是农业应用研究的主体,但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很多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特别是针对农户需求的创新技术。在所在组织没有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的条件下,农业科研人员当然没有深入农户调研农户生产需求信息的激励动力,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在目前制度下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一是深入农户生产实际进行深入访谈条件很艰苦;二是在条件艰苦的条件下深入农户需要一定的调研经费支持。特别是第二个条件,没有一定的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调研经费支持或其它的项目经费支持,农业科研组织的研发人员很难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去调研相关的信息源。即使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或农业科技企业对农户进行了一定的生产需求信息的调研,也往往仅限于农户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的简单调查搜集,而没有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和深入访谈挖掘潜在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要加强以服务农户生产需求为动力的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在制度上有一个保证,建立以识别、挖掘农户生产需求技术信息为创新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挖掘运行机制,促进和协调农业科研单位的研发人员立足农户实际生产需求,详细并深入挖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信息,研发符合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新技术。
3.1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挖掘农业技术创新
信息源机制对农户生产技术需求的识别、搜集、挖掘需要深入农户生产一线认真观察和体验、深入农户进行深入访谈,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能够满足农户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这就要求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户生产实际挖掘农业技术的创新信息源给予一定的项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毕竟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业科研人员而言不仅条件艰苦而且需要付出艰辛的思考并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那么农业科研人员个人由于不想做额外的工作而不会主动深入农户生产实际对农户生产实际的创新信息源进行调研、搜集、挖掘。因为对农业科研人员个体而言,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他们在决定行动前会考虑成本收益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或项目支持和相应的制度保障,自己为挖掘获取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信息源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将是非常不经济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人员对农户生产需求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没有深入调研、搜集、识别、挖掘的动力,势必会导致农业科研人员研发出的农业创新技术和农户生产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因此,应该建立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相应机制,支持有创新思路的符合农户生产实际需求的农业科研调查研究项目的立项,当然,如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样,要有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为农业科研人员挖掘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提供动力支持。以促进符合农户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挖掘和相应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实现我国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贡献相应的力量。
3.2挖掘农业技术创新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
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信息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选择什么样的的农户进行调研、收集和挖掘什么样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挖掘方法决定了农户信息源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大小。创新信息来源的选择是决定创新信息挖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收集信息时采取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十分重要。传统的农户调查和市场研究方法虽然使用广泛,但对农户深层次的、潜在需求的生产技术信息的挖掘效果不大理想。关于挖掘农户信息源的方法和步骤,虽然没有直接关于如何挖掘农业技术创新概念研究阶段的农户生产需求信息源的研究,但可以参考借鉴工业产品创新中VonHippel的“领先用户”信息源挖掘方法和陈劲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创新信息源的领先用户方法以及范晓屏的产品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体系。由于玉米、小麦和水稻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国家本身对相应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很大,研究出的适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也很多,以下没有探讨其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源挖掘问题,以下主要针对果蔬和经济作物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源的挖掘方法和步骤进行探讨。所谓农业技术创新户是指对农业生产实际过程比较敏感,能够率先提出一些他人尚未意识到的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并能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率先采用农业技术的农户。一般而言,农业技术创新户是农户中的创新领先者,他们对农业生产实际的技术需求的体验和感受远比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深刻,对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访谈得不到的技术需求信息可以从农业技术创新农户处访谈得到。
步骤1:具体识别创新示范户和落后农户的方法,可以根据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大户或种植技术能手为农业技术创新户,同样的道理,落后农户也可以通过和本村的村干部了解确定本村的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收入较低农户为农业技术落后户,跟随农户可以在两类农户之外随机抽样确定。当然,在科研项目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对果蔬或其它经济作物集中区采取大样本的调研方法根据农户特征和收入科学综合确定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农户的主要成员的敏感性、冒险性、独立性、外向性等特征与人的创新性正相关关系和农户的收入特征来筛选出相应的创新户、跟随户和落后农户。
步骤2:对识别出的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入户访谈确定农户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且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技术的相关需求信息。访谈过程中,不仅要搜集创新户表达出所需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信息,还要挖掘探索创新户没有表达出来的深层次潜在隐性需求的生产技术创新信息。因此,在调研过程中,要求调研者本人熟悉农业生产实际。具体收集、识别和挖掘农户需求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而目前还没有解决的相关技术的信息的方法可以参考手段-目的方法、登梯技术等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要识别和挖掘农户生产过程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特性、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问题等。然后将这些问题转换为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信息,并经农业技术创新户验证相应构思的技术功能和产品功能开发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生产实际的问题。
步骤3:将从农业技术创新户深入访谈得到的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相应的技术功能或产品功能开发信息,到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处验证,确认他们是否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也迫切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和相应的技术或产品功能的开发能否满足他们的生产实际要求。根据笔者2011年对陕西太白县无公害和绿色A级蔬菜基地的不同蔬菜种植村调研,调研中按照农户特征和蔬菜种植收入特征进行分类抽样,通过对97户跟踪农户的入户深入开放式访谈发现:创新示范户能够通过蔬菜苗的大田移植过程认为由于劳动量投入很大应该发明一种机械化的栽苗技术,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移苗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认为自己家里劳动力不足应该雇佣一定量的劳动力;创新示范户在蔬菜田畦间的锄草劳动过程中自己发明了简易的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切方便的锄草工具,而跟随农户和落后农户则只是认为该锄草过程由于劳动量投入大和由于蔬菜间距离狭小认为除草非常不方便。综合以上信息源的识别和挖掘,可以确认太白蔬菜种植基地目前需要节约劳动力的大田移苗技术和节约劳动力的方便的非施农药除草的除草技术。
4结论
关键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B
在信息呈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医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基本要素之一是医学知识的更新,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生产力的经济时代,医院建设和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与知识的贮备。
1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信息服务在临床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作为为医院的医、教、研提供情报信息服务的医院图书馆由于受经费、人员、场地、领导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的制约医院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使医院图书馆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导致图书馆发展迟缓。作为信息贮备地的医院图书馆,搞好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在医院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是医院图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以往很多医护人员错误地认为只有在遇到疑难杂症或搞科研、写论文时才需要信息服务。其原因有3点:①医务人员对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不认可;②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宣传不到位;③医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存在问题。医学信息不准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疗事故频发。
2信息服务的创新模式
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可以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对图书馆的不断冲击,信息资源建设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突出。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的科技水平对医院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层次也对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90 年代信息管理学的诞生,使图书馆增加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知识服务等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给医院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生机,在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知识服务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进入网络时代后,医院图书馆无论从藏书的种类、收藏的方式、还是借阅的形式、服务的时间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文献载体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图书,阅览方式有来馆阅览和网上阅览多种形式,服务时间也由定时服务到全天候服务等。
3信息服务的管理理念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是信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 "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了读者",并真正服务于读者。要恪守"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原则, 明确读者为主体, 图书馆为客体的关系, 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在满足读者需求中体现出来。调整和改进服务质量、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全面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熟知各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及检索方式,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认真研究、掌握读者信息需求,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在收集信息和积累文献的基础上, 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成为目录、索引、提要、综述等规范化的信息产品,满足读者获得全面信息和局部文献信息的需要。
为读者提供开架阅览、网上借阅、帮助查询、开展定题信息服务等。医院的科研工作从课题选题、申报、课题研究直至成果鉴定的所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支持,为此我院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发挥情报人员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和文献调研,为科研选题提供决策依据,为医护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服务。对读者在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解决疑难为目的,在特定的信息源中代替读者进行信息检索, 并对馆藏文献的范围、重点、使用方法以及服务设施、借阅制度、检索工具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服务,而且还要根据读者的学科专业、科研课题等各类不同的信息需求,探索和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我们将新书通报、稿约和数据库开通等通知利用内网信息的形式给全院医护人员,并在医院院报上及时数据库的使用指南等,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将不同层次的文献推荐给读者,使他们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利用医院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
4医院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一整套进修培训制度,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知识,通过自学和在职教育的方式提高现有人员学历层次,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从而能够为医护人员查找文献信息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医院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 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医学情报信息,促进医院教学、科研和临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霞.医院图书馆提升情报服务质量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3:52.
[2]陈志兴.探讨医院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与服务[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582-1583
[3]梁晓婷,李智华,李荣.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J].中国病案,2011,8:41.
【关键词】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创新构想
随着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迎来了崭新的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观念上的更新,不但降低了设计制作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改变以往有好的创意而无法实现的弊端,而且虚拟真实的技术使设计表现图形显得直观而生动,无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然而,计算机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众多的负面效应,如“技术牵动”在艺术设计中的过热的“怪律”,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成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的实施最终变成了计算机特技竞赛,忽略了最根本的内容――创意;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导致很多人只能在计算机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础内容的积累和徒手绘画训练。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当今设计院校的必修课,不但是学生了解当前设计趋势必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创意。
一、艺术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的现状
1.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计算机,忽视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中,学生对计算机特效的热衷和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以及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使得很多设计作品成为计算机特效的卖弄,以至于很多学生异常兴奋的使用计算机设计作品,但始终达不到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在设计时用于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远远低于计算机效果表现上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只能在计算机上做设计,最终设计变成了计算机特技展映,忽略了最根本的内容――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天天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可是看到的作品,不尽人意。一幅好的设计作品,所表现的是它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文化底蕴,这些是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直接体现。康斯特曾经说过:“电脑本应取和纸而不能取代人的思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介入,逐渐磨灭了学生的艺术个性,淡化了学生对自身艺术潜质的挖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计算机操作的熟练带给了思维创意的不足,使艺术创作变成了“拼图”和“生产”。
2.过分依赖计算机,忽视手绘能力的训练
计算机以其独有的传统手绘所不能为的功能、效果及效率,给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和视觉震撼。正因为如此,艺术院校的各种软件学习班、软件书籍比比皆是,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不同年级的学生乐此不疲的奔波于各种软件班的学习中,而学校设置的专业基础手绘课,学生并不重视,他们认为手绘无关紧要,手绘学习又苦又累,往往不愿意下功夫耐心的学习,时常课堂中缺席学生较多,学生呆在寝室或者去学设计软件,在他们看来艺术设计只要学好设计软件,就能弥补甚至完全代替手绘,设计出好的作品。
3.盲目学习各种设计软件,奢望成为“电脑快手”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显著成效,因此,计算机设计软件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在当前的艺术设计领域中,Photoshop、3DMAX、AutoCAD等设计软件让人目不暇接,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大一就开始逃课到校外软件班学习,误认为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是一回事,计算机技术是一切,只要学会软件的操作,就可以进行设计。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让学生学习各种设计软件,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为所谓的“电脑快手”,忽视了对自身艺术素养的修炼。
4.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很多艺术院校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中,一直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教条,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根据教材的章节讲授,每节课讲几个操作命令,然后让学生进行上机练习,不能很好地和设计实例相结合,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仅仅停留的操作之上,无法有效结合自身的专业设计需要,发挥计算机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甚至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认为学会设计软件就可以进行设计。
二、艺术院校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方式
1.加强设计课程学习,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设计既是一种艺术创造,又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它借助一定的技术和手段,将设计人员的内在观念变为产品或外在形象。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强调教学而忽视教学的过程,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以“疑”激起兴趣,展开思维,让学生进入设计“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为谁设计、设计什么、怎么设计。启发学生主动从多方位知识领域去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从感性到理性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活动并形成教与学的互动。设计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磨练。学校教育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要比知识传授重要的多。
2.重视手绘教学,认清手绘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计算机,同样也离不开手绘。手绘作为最早表现设计的必备手段,能将突发而来的灵感第一时间在草图中表现出来,是寻找创造灵感最好的方式,也是设计师个人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体现,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依然重视手绘重要性的主要原因。
手绘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师提出方案和构思的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时候就需要一种快速并且能够准确表达设计意念的方式来表现。而手绘能迅速的将设计意念准确的表达出来,将设计师大量的设计思维准确而迅速的转换在画纸之上,便于对方案的交流与讨论。鲁道夫.阿恩海姆语曾经这样描述手绘:“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事宜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大量事实证明:国内外许多优秀的设计大师都善于并且精于使用手绘这种表现形式,也是他们成功的保证。这就是为什么历代艺术家如张大千、徐悲鸿、达芬奇、等在创意过程中总进行大量草图创作的原因。
3.强化学以致用的学习准则,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当前,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已成为艺术学生就业的一个必备条件。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软件操作命令的运用,还要把相关软件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以此作为设计手段来完成自己的设计创意,从而适应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深度发展阶段还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艺术设计最终要走向市场 , 学校应积极与公司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把它们的专题设计纳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具体设计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以提高。通过实践,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增强解决现实社会设计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灵活化,重视实例教学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同时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也相当快。因此学生要根据专业需要有选择的学习设计软件,而不是逢软件必学。每一个软件的命令众多,参数选项十分复杂,教师在备课和讲课中尽量做到根据本专业精选命令和参数,根据实际应用精选典型实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相关命令的运用包含其中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软件命令,再对比其他优秀作品分析自身不足,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设计的思维方法,又能表现他们各自的技能。这样避免了单一命令教授所造成的被动学习,呆板接受,缺乏思考的局面。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学习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让其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设计与绘画的基本功,同时又要有全面的相关的人文知识。艺术设计只有现代技术与设计手稿并重,正确而恰当的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出类拔萃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计算机设计中的设计因素思考[J].装饰.2003(9)
[2]赵持平.对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2(12)
[3]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
[4]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3(2)
设施草莓移动架式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草莓外观鲜艳,风味独特。具有独特是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一种栽培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经济作物。草莓才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了减轻劳动强度,自20世纪90年代起,设施农业发达国家开始设计各种草莓栽培系统,其中以日本的?{设栽培和荷兰的悬挂式栽培系统为代表。近些年,日本开始研究草莓移动架式早培系统,温室面积利用率可由原来不足45%提高到75%。目前,国内草莓生产模式及相关技术和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相差较大。21世纪初,中国各地开始引入日本草莓架式系统,但?体产量水平较低,目前尚为形成较为成熟的栽培技术体系。
园区在对近年来国内外草莓栽培发展领域最新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引进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基质栽培、移动架式栽培,局部新茎加温、营养及时诊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设施草莓移架式栽培系统(图2),形成了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和设施特点的设施草莓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与固定式草莓架式栽培相比,其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58%以上。
设施瓜果菜高效基质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蔬菜无土栽培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栽培生产技术之一,由于无土栽培具有许多优点,近几年来无土栽培面积逐年上升。一般依据栽培过程中是否使用固体基质材料,将其分为水培和固体基质栽培两大类。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施用营养液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根据栽培基质形态、成分及形状可分为无机基质栽培、有机基质栽培以及混合基质栽培3种类型[3-4]。
园区依据区域环境特点和技术平台优势,结合不同蔬菜作物生长特性,选择不同栽培基质、营养液配方,集合水肥一体化精准施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先后研究应用了西瓜、甜瓜桶式基质栽培(图3),黄瓜、辣椒袋式基质栽培(图4)以及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长季节栽培(图5)等高效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体系。袋式基质栽培设施简单,管理方便,成本较低;番茄岩棉+椰糠复合基质架式栽培充分利用岩棉和椰糠基质的不同理化性质,综合二者优势,采用岩棉块育苗,椰糠栽培袋定植,结合营养液管理、温室环境调控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病虫害的传染和扩散。
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植物工厂作为国际上公认的高新技术密集型植物生产系统,具有生产计划性强、单位面积产量高,劳动强度低、资源利用率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是未来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5]。
园区根据地区环境特点,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的基础上,将现有温室改良为半密闭式自然光型叶菜植物工厂,结合人工光型密闭式工厂化育苗、平滑式移动栽培系统、营养液温度调控、营养液模块化管理和蔬菜品质调控等生产技术,总结出一套人工光育苗+自然光栽培的温室叶菜高产、优质栽培模式。
目前,园区内17 m2人工光育苗系统配套2400 m2玻璃温室自然光叶菜栽培系统的叶菜植物工厂(图6~9),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小青菜、菠菜、水菜、生菜、小松菜等,全年可栽培即食叶菜13~19茬,年产量达5万kg以上。园区生产的叶菜具有无病虫害、无农药、生鲜即食等特点。该栽培模式的实施,实现了设施叶菜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有力促进了叶菜育苗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基于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的花卉栽培技术
设施花卉栽培是现代设施园艺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花卉温室引用了国内领先的潮汐式苗床灌溉施肥系统,系统在进行相关运转参数设定后,可实现自动化定时、定量给水与施肥。潮汐式灌溉技术特别适合盆栽花卉的营养液栽培和容器育苗,具有维持基质结构、稳定根部介质水气含量、保持叶面干燥、提高植株生长齐整度及成品率、高效节约水肥等优点(图10~11)。
热带作物设施栽培技术示范
园区为满足当地旅游休闲及科普教育需求,结合热带作物生长环境需求和栽培技术特点,建造了一座热带植物示范园。植物园集热带植物展示、科普教育、休闲旅游、试验研究于一体,现种植热带、南亚热带植物栽培品种35种,约400多棵,其他植物20多种。主要栽培的热带果树有香蕉、椰子、芒果、荔枝、菠萝蜜、火龙果等(图12)。
“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
农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实现农业环境的远程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的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温室系统,可远程监测温室环境,并根据作物的环境需求实施精准的温室控制,科学高效的提高管理温室效率[6]。
园区于2015年开展“智慧农业”相关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环境检测、智能控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园区配置气象站,各温室内部安装了摄像头,光照、空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土壤pH、土壤EC等传感器,可以进行视频远程监控,室外气象数据收集,室内温室环境监测;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基于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及各温室内部环境目标设定值,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自动控制棚内的水肥灌溉及天窗、卷膜、风机、湿帘、遮阳等机电设施设备,达到作物生长需要的适宜条件。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总结
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建设成立以来,已经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设施园艺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的样板,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转化平台和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