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4:4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养老金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男,河南洛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证券研究所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95-03 收稿日期:2006-10-20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社会养老金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如美国10多万亿美元的社会养老金不仅是居民消费剩余的重要分流渠道,而且在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然而,社会养老金首先是一个社会保障机构,基本功能是社会保障,社会养老金能否成为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功能关键要看社会养老金制度的设计安排。本文试图研究社会养老金制度如何设计安排,使社会养老金既能很好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又能成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使其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
(一)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能增加国民储蓄,调整国民储蓄结构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根据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领导的一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当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4%~6%时,平均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必须达到20%或略低;增长率为7%~8%时,投资率应为30%左右;而要想维持9%一10%或更高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则必须高达35%~40%。我国80年代的总投资率平均为36.3%,所以可以支持年均9%的高速度,90年代头5年的总投资率则达到40%以上,所以经济增长率也进一步上升到近12%。我国在21世纪初的中期规划中提出经济增长率为8%,前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我国在未来15年内的国内储蓄率应不低于40%,用以来保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武剑,1999)。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剩余,转换为国民储蓄主要渠道有银行储蓄、商业保险储蓄、社会保险储蓄等形式。其中社会养老金的建立,使社会保险性储蓄迅速增加,从而带动总储蓄的增长。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其他储蓄没有这种特点或这种特点不太突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储蓄的增长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但总量上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结构上也要有合理性。银行储蓄多是短期储蓄,特别是居民银行储蓄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储蓄,银行储蓄过多不利于直接转换为长期投资,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因此,一国的储蓄以居民银行储蓄为主,不利于资本的形成。例如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国民储蓄中居民银行储蓄比率太高,对经济发展反而其负面作用。而社会养老金这种社会保险储蓄强制性、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更容易、更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
(二)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资本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的“枢纽”,它不仅能调剂盈余方和使用方的资金头寸,使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高效配置,有利于资本向优化组合,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资本化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特点,不但稳定地增加证券市场资金量的总供给,而且社会养老金的投资注重长期性,交易行为较为确定,能够成为市场中最稳健的力量,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社会养老金大规模投资证券市场,对市场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中央托管机构、清算和结算系统、簿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社会养老金投资管理中存在明显或隐含的信托责任,对广大投资者是一种安全保障,它将影响到受托资产的分离、与附属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分布、会计和审计程序以及一般的道德准则等方面,其投资活动经常不断迫使证券市场更为有效和透明,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3.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深化。社会养老金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构成巨大挑战,有助于增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流动性和效率,推动金融深化。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也依赖于社会养老金的资金支撑。因此,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发挥带动的将是一个多个行业、多种金融机构的共同繁荣。
二、国外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发挥金融功能的经验
外国社会养老金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97年,全世界各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社会养老金资产规模合计已达1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0%;其中,在强制性的公共养老基金资产中,公共管理的占45%(含部分职业计划),另55%为私人管理;在所有强制性和自愿型的社会养老金资产总额中,公共管理的比例占24%,另对76%为私人管理。
(一)改革筹资模式
社会养老金采用以支定收,不留积累,养老负担为代际转嫁的“现收现付”筹资模式。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筹资模式必然加重年轻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如果保险金给付超出年轻一代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其超过部分只能由政府财政补贴。这难免会加重本来就债务累累的国家财政困难。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废止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建立起混合型的部分基金模式,即一方面对已退休者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另一方面,为迎接退休高峰期的到来,预筹部分积累基金。有的国家则主要采用基金制。
(二)扩大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自70年代以来,尤其是智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世界许多国家就一直把社会保障私营化、市场化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以美国为例,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一直把社会养老保险私营化、市场化作为减轻国家财政包袱的主要措施之一。相当一部分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通过对历史和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筹资和保险给付方式,都是一种“吃大锅饭”的福利性保险制度。为此,主张建立起公正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的私营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金的私营化更有利于其金融功能的发挥。
美国政府为加快保障私营化改革的步伐,联邦政府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免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以法规为手段,加强对私营社会保障业的管理,从而促使私营社会养老保障市场较快发展。据统计,1980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为2553.2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51.8%;到1992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达8248.7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7%,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65.2%。1980年,私人年金计划所拥有的资产共968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18890亿美元,1990年达29960亿美元,1994年已上升到42440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10多万亿美元,而同期的银行存款规模仅有近5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社会养老保障私营化、市场化除了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外,还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合理分配利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补充养老金代表着未来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有关专家认为,基本养老金发展变化的余地已经不大。而且往往入不敷出,难以满足未来养老保障的需要。而后来出现的补充养老金(即主要由企业和雇员摊款建立的储蓄养老金和私营基金会养老金)的发展前景广阔。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盟国家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将补充保险(主要是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20世纪70年代,补充保险更是在工业化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在这一时期,英国、德国建立了收入关联模式的有限程度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荷兰、芬兰、丹麦等“福利国家”建立了普遍保障模式下的补充保障制度,法国于197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工资领取者都必须起码参加一项补充制度,瑞典也建立了全面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1991年,法国共支付养老保险金7300亿法郎,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33%;1975年,爱尔兰的补充养老金只有2.1亿英镑,占GDP的比重为5%,到1994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0%;在德国,汽车、化学工业部门有99%的企业,纺织工业部门有50%的企业办了企业养老保险,从投保人数看,已有2/3的从业人员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英国是“福利国家”。但在养老保险方面也建立了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到1994年底,英国补充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已经高达4600多亿英镑,且投资回报率一直良好,从而为缓解“福利国家”的危机起到一定作用,为英国政府所看好。有的人甚至预言,补充养老金最终可能取代目前基本养老金的地位,成为养老金的主流。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运营
1.管理。关于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业务,大多数国家是由各种独立性机关或基金会负责,管理机关通常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也有少数国家,其业务由政府的一个部门直接管理。
2.投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虽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待养老基金的投资需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一个国家养老金的资产组合往往同该国的资本市场和养老金政策有密切关系。因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期较长,因此在养老金的资产组合中,可以降低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增加长期性、回报率较高的资产的比例。如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等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其流动性资产的比例都在4%以下。在实物资本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一般集中于房地产。在金融领域,社会养老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债券、股票及贷款。
(五)法制建设
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法制来强制推行。例如,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1986年,英国颁布了一套完整的包括规范基金投资的《金融市场法案》;1990年,爱尔兰颁布了《养老年金法案》,这些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后,类似的案子再也没有发生过。可见,完善的法规体制是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
三、中国社会养老金制度金融功能安排的必要性和差距
(一)我国金融市场呼唤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高速增长的居民银行储蓄由于转化为长期投资的效率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人民银行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银行储蓄的分流,特别是向资本市场的分流急需社会消费剩余资金转化为社会养老金。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极其缺乏机构投资者和长期稳定的资金。这些因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成熟和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健康发展的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能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规模巨大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由于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使得社会养老金已经出现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加重,社会保障功能受到严峻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逐渐放慢,很快会出现负增长,又加上未来一定时期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经济条件适合社会养老金制度设计成既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功能危机,又能很好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梅瑞江,2005)。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金制度存在的差距
1.社会养老金实质仍是现收现付制,不能大量积累养老基金。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金历年的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略有节余(见下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养老储备基金规模不超过2年的养老金支出的社会养老金为现收现付制。
2.补充养老金一直徘徊不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目前很不发达,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从1995年发展到2000年底,企业年金制度覆盖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参保企业16247户。到2001年底,我国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只有193万人。以后的几年,一直徘徊不前。200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效果仍不太明显。到2005年底企业年金达到680亿元,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7.04%。
3.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未建立与法律体系未建立。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适合经营投资的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出台社会保险法律。社会养老金的金融运作在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其他的有关政策有待完善。例如: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的许多规定没有实施细则作指引,实际运作的难度较大,其定位、工作方式、权利和法律责任等无法明确,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选择法人受托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受托人地位名存实亡。另外,如税收优惠政策等亟待完善。
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制度进行金融功能改革,到2030年,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宋晓梧,2001)。因此,我国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功能的设计安排,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的设计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群体,如何使他们晚年生活更富足、更健康、更丰富,不仅是儿女关心的问题,还是金融机构逐鹿的重点。作为率先发力“养老金融”,服务近1200万老年客户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依托国内首发的“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不断挖掘老年人金融需求,致力于产品与服务创新,为老年客群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专属服务,深耕银发市场。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期限长、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强是老年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预期。”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总经理刘建宇告诉笔者。为实现老人们的这一普遍预期,该行创新推出“安愉储蓄”定存产品,具备收益较普通储蓄高、安全灵活、急用可取等优势,得到中老年客户的一致认可。
安愉分期付息储蓄存款:孝心存款,让父母月月有零钱花。该产品5万起存,存期5年,按月付息,每月利息自动转入卡内活期账户,实现老年人“月有所入”,安心进行长期投资的需求;同时,设置分档利率,起存金额越高,利率越高,最高利率可达3.95%。解决了老年人中长期理财需求的同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锁定利率,有效防范利率下行风险。
安愉人生智能定期储蓄:安心存款,随时支取,让父母更安心。该产品支取便利、灵活计息,可根据实际存期对应的定期利率,靠档计息。过去,老年人将资金进行定期储蓄,一旦有紧急的资金需求,便只能承受利息的损失,选择了这款智能定期储蓄存款,可以支持不限次数的提前支取,灵活计息,存取便利,保障了老年人存款的收益和便利性。
智慧的选择
安愉储蓄这款老年金融产品一经推出,便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感恩的设计必然感召感恩的心,智慧的设计必然感召智慧的选择。
60岁的张女士,年p时多从事自由职业,现在上年纪了,日常生活就主要靠积蓄、基础养老金、儿子孝敬。张女士的儿子小伟,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上班,平日工作比较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虽然小伟经常给她寄钱,但是张女士都不舍得花,日常生活仍旧非常简朴,这让小伟有些苦恼。平日里小伟一直很关心父母的养老问题,偏爱投资理财的他也是兴业银行的忠实客户。自2014年起,在国内著名专业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中,该行已经连续8个季度蝉联全国性商业银行理财能力综合排名第一。2016年12月,小伟留意到该行发售了一款名为“安愉储蓄”的产品,利率比普通的储蓄产品高,还支持按月付息,小伟觉得这类养老金设计的产品十分适合自己的父母,于是他立刻在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给张女士购买了该款产品,一个月后,张女士的账户上按时收到了第一笔利息,母子俩都非常高兴,钱既保值增值了,又能满足张女士日常的开支,一举两得。
在日常生活中,客户还会经常遇到存钱时纠结要存多长时间的难题,如果存1年,利息太低;存5年,又担心万一临时突发事情需要用钱,提前取出就按照活期利率计算,利息收益无法达到预期。安愉智能定期解决了客户之忧,锁定5年期限,急需用钱可以随时去取,存多久就按下一档挂牌定期利率来计算(如满一年不满两年,就按一年期定期利率来计算)。
温暖的回报
“没想到5年期定期储蓄也可以按月领取利息,就像每月领工资一样。儿子给我发工资了!”鸡年春节,这份儿子送的新年礼物让家住西安未央区的陈女士脸上乐开了花。
陈女士口中按月领取利息的定期储蓄,是儿子张文为她购买的30万元兴业银行“安愉分期付息”储蓄产品。该产品不仅享受高于普通定期储蓄的利率,而且与普通定期储蓄只能到期一次性领取本金和利息不同,可以按月领取利息,提前享受储蓄收益。按现行利率计算,陈女士的30万元“安愉分期付息”储蓄每月可获得利息收入近千元,满足了陈女士每月的生活开支需要。
“母亲年龄大了,我早就想提供一笔钱供母亲养老,尽一份孝心。”张文表示,他最看重的是这笔钱既能满足母亲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能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此外,笔者了解到兴业银行“安愉人生”综合金融养老服务还包含多项增值服务。一是与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合作,为安愉客户提供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存款盗抢险投保方案。其中,A款为家庭财产保险,总保额26万元;B款是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附加住院医疗补贴,总保额12万元,且在投保、理赔等环节提供专属服务。二是为安愉人生贵宾客户量身定制专属医疗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专家挂号预约、全程导医、就医全程陪护以及住院、手术安排等医疗增值服务,免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客户的自我保健意识。三是联合国内知名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客户提供高端异地休闲养老服务。同时,加入“安愉人生”俱乐部,还可参加老年养生讲座、老年兴趣课堂等多彩活动。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之一,2013年荣升泰达宏利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当基金经理时有过彪炳的投资战绩。在2014中国养老金论坛上的发言中,表示,在十几年以前他就感觉到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着困境。老龄化来袭,养老如何未雨绸缪?
记得我十几年前研究生毕业,我的导师那时刚刚退休,他的两个孩子在国外,所以提前进入了空巢家庭。从那以后,老师每次进养老院都是我帮他操办的,我体会到养老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有一次我跟夫人探讨这个问题时,我说我的老师是很有名的专家、学者,他的夫人也是官员,跟我的父母比起来,他们的地位、背景高很多,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养老还比不上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是农民,他们有很多孩子,孩子都在身边,所以我的父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我老师的孩子都在国外。
因此在十几年以前,我就感觉到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着困境。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把中国养老产业往前推进,让我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我们这一代老的时候子女不在身边也能过一个快活、安详的晚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也促使泰达宏利基金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众多领域都会发生重大的趋势性变化。那么聚焦在今天养老金的主题下,我们来讨论有哪些大的趋势和养老金有关。
第一个大趋势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养老金的增长。
毫无疑问,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有力推动。但是2015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消费性人口超越生产性人口等问题,都将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养老金增长的长效机制。自2005年以来,国家每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增长养老金10%,已经实现“八连增”。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经增长了50倍。
第二个大趋势是全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加深和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
总理多次明确表示“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尽管存在各种难题,但中国的养老政策已经走在了市场化的道路上。接下来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越来越多的养老政策将与市场接轨。约2.6万亿的城镇基本养老基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有望更加市场化,交给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实现保值增值。
第三个大趋势是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养老金投资的国际化。
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大国崛起”中的开放心态和国际影响力,沪港通正式打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因此,未来养老金的投资必然会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资产配置也应是国外和国内相结合,投资范围大大拓宽,包括海内外的权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股权投资、实体经济中的产业投资等多元投资并举。
正是基于上述三大趋势,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格局注定会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所以,我们提前行动,邀请有长期研究养老金问题、参与政府顶层设计的专家学者,有在全球长期从事养老金投资的加拿大宏利金融高管,希冀通过海内外精英的智慧碰撞,共同为中国的养老制度建设和养老金投资建言献策。
我们资产管理行业作为整个养老产业中的一环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雨绸缪。
我认为,未来养老金投资将是资产多元化和策略多元化。泰达宏利目前具有公募基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资格,旗下共计24只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等,运用多种策略,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投资业绩。
在总结公司历史积淀和判断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泰达宏利未来将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转制成本(历史债务)的存在以及过去统账混合管理的财务机制,我国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但自2001年以来,全国11个省相继开展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2005年底,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资金达265.9亿元。2006年底,11个试点省个人账户做实资金达485亿元。2007年末,达786亿元。可见,随着个人账户的逐步做实,一笔规模庞大的资金正在逐步形成。
然而关于其投资运营,根据劳社部发[2005]27号文件规定,在做实个人账户中,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可由省级政府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并承诺一定的收益率;中央财政补助之外的个人账户基金由地方管理。地方管理的基金根据国发[1997]26号文件规定,目前只允许投资于国家债券和银行存款。而这两种投资方式都很难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直接会影响到我国养老金的偿付能力,影响到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或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最终会影响我国由现收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积极探索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个人账户养老基金逐步投入资本市场是实现其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由各地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和投资运营,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这种投资运营模式属于财政集中型管理模式,虽然它使基金具有投资风险较低、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其弊端也很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1.投资工具过于单一,收益偏低
对于贬值风险的规避、收益的保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是必要措施。但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其投资工具过于单一,另外,“存银行、买国债”的投资方式在投资期限上也难以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长期性相匹配。199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8年期存款。目前,最长的也只有5年期存款品种可供选择;再者,国债的发行规模也相对较小,不能满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全部投资需要。况且,基金投资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由于没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驱动力,缺乏专业的投资技术人才等原因使得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偏低。据了解,当前11个试点省份中的大部分年投资收益率低于5%。其中,山西、天津、山东、上海、湖北、河南等省市地方做实资金尚存在财政专户,没有进行任何投资运营。
2.基金管理分散,不利于规模投资,容易流失
现阶段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属地管理,目前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13个省,资金被分散于3000多个县、市、地区中,因而难以进行规模投资,投资结构和组合也难以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容易滋生基金利益地区化、部门化现象,加大基金监管难度,不仅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甚至造成基金的挤占、挪用和贪污,威胁到基金的安全。
二、建立新型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
由于社保经办机构主要负责基金的收缴、日常管理和计发等工作,并非专业的投资机构,随着个人账户养老金规模的扩大,为了更好的保值增值,其投资应由专业机构来进行。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应主要通过多元分散型基金管理模式来进行投资运营。即社会保险专门机构委托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个人账户基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信托投资,并规定最低投资收益率的基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专业投资机构的经验和水平,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方式种类,起到专家理财的作用,而且由于多元竞争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率的分散基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绩效。
1.一般信托投资运营模式
标准信托投资运营模式如图所示:
其中,受托人为决策中心,由其决定和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以及账户管理人,制定投资监管策略。考虑我国具体情况,由于全国社会基金理事会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资本市场中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做实个人账户中,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已经由省级政府委托其进行投资运营,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主要受托人。
账户管理人是信息中心。结合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将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作为主要账户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在遵守受托人投资监管原则下,主要负责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具体投资等职责。结合我国国情,在当前主要由获得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承担。
托管人主要负责保管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托管资产,执行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负责办理资金结算等职责。在当前主要由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承担。这四个主体之间分别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联合投资管理主体信托投资运营模式
一般信托投资运营模式虽然能克服当前社保经办机构直接投资的主要弊端,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在信托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即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通过委托(参保职工)—(受托人)、委托(受托人)—(投资管理人)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受托人集、委托人于一身,但并不是投资受益人。这样,一方面,受托人会更加厌恶风险,体现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约束会过多,对其业绩考核趋向短期化,使其不能发挥专家理财的优势,导致低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投资收益流失问题,受托人由于不是投资受益人,对其监管和解决可能不那么尽力。
其次,通过一般信托投资模式,受托人通过委托将所有个人账户基金进行集合投资,这样一方面,参保职工对自己的个人账户投资没有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取得投资收益后,不能具体确认各参保职工个人账户的增值数额,也即投资收益分配存在平均化或不明确的倾向。这样也不利于参保职工的权益保护。
而个人账户基金是参保职工退休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数额很大,利害攸关,个人对其投资选择应有一定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个人权益的保护,增强其投资理念,发挥参保个人的投资智慧,加强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督和激励;又有利于减轻受托人和国家财政的责任压力;同时投资管理人还可以进行更富有针对性的投资组合策略,促进个人账户投资绩效的提高。
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受托人不能作为唯一仅有的投资管理主体。还应将参保职工作为另一投资管理主体。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进行:将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按一定依据分为两部分,即“共同投资部分”和“个人投资选择部分”。“共同投资部分”由受托人按一定的比例或额度委托其选择的多个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如对基金公司A委托10%的投资基金,对基金公司B委托15%的投资基金等等;“个人投资选择部分”由参保职工在受托人选择的投资管理人范围中进行自主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如职工甲可以将其自主投资部分资金全部委托基金公司A进行投资;或对对基金公司A委托15%的投资基金,对基金公司B委托5%的投资基金等等。并且这部分账户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即可以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转入另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结合我国个体投资者还不很成熟的现实特点,以及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性质,两部分中,“共同投资部分”所占比例应大于“个人投资选择部分”。其次,各自所占比例可以按一定依据进行变动。如:若以参保职工工龄为依据,在参保职工刚参加工作的前十年,由于资金有限,个人无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共同投资部分“与“个人投资选择部分”比例可为9:1;在第二个十年,个人投资水平有一定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两者比例可为8:2;在第三个十年,个人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两者比例可为7:3;在余下的时间里,由于临近退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两者比例可为9:1。当然,比例划分还可以结合个人收入、年龄、家庭负担、所处地域、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确定。
三、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的相关配套要求
为实现联合投资管理主体的信托投资运营模式,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更好保值增值,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尽快出台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的投资管理规定
目前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管理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个人账户基金的发展要求,所以应尽快出台新的投资管理规定,在投资管理规定中,应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说明。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做到有法可依。
2.继续做实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是其投资的资本基础,没有资金,投资无从谈起。另外,为保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实个人账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在尽快出台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的投资管理规定基础上,我国应该继续坚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
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分散,统筹层次低,不利于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所以应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的统筹层次,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努力,最后力争做到全国统筹。这样可以减少投资管理成本,使基金投资更富效率。
4.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大卫·伍兹
■ 两种观点的分歧
古代印加的立法到2012年便没有了后续。这一事实在不同的宗教派别都获得了相似的解读。原教旨主义者深信印加人的立法与自己的灭世信仰不谋而合。保守的路德教科技人士则小心翼翼地认为太阳将在2012年爆发巨型耀斑,炽热的日珥将吞噬金星轨道,由此产生的巨量辐射将杀死地上所有生物。
可是,以上种种预言和假设都不及英美等国正在酝酿的企业退休金新的发放方案。传统的退休金制度如同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印加立法,现在突然告诉大家不再沿用这部立法了,那么对于今后退休金制度的发展方向,所有的职员都会有或天堂或地狱的预期。
奠定现行退休金体制架构的文件是英国政府于2011年颁布的《企业股份持有人退休金分摊规定》,作为国家退休金制度的有益补充,这一法案所奠定的企业股东退休金分摊体制,不仅有效地救济了职员的工作应得收入,也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财务负担。
但是,经过十年的实践,业内出现了不少对于体制的改革之声。这种改革之声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企业股东的呼声,他们强烈要求将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排除在他们的责任之外;另一个源头则来自学界,即政府应该把资金投入更多就业促进事业中去,企业与股东应当承担起全部的退休金的责任。
企业往往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减轻股东在退休金中所承担责任的立法讨论从2004年便开始了,直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众议院举行了相关议题的听证会,在州议会层面,全美27个州已经为此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令广大企业失望的是,至今仍没有出台哪怕是一部减轻股东在退休金上所承担的法案。
“金融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个因素使得各级立法机关不削减企业股东的责任。”席尔瓦·斯宾塞对记者说,“金融危机让企业的支付能力降低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就是要夺走整个美国经济的健康。”席尔瓦现供职于西方企业政策研究协会。他认为股东们的压力最终还是会败给残酷的现实,企业孱弱的支付能力不可能独立应付如此数额庞大的员工退休金,所以尽管在2008年前后股东们非常想抽身离开,但事实上他们的愿望根本已经不可能实现。
“但是金融危机并不是让股东们抽身的唯一阻碍因素。”席尔瓦补充说道,“政府在最后的时刻‘背叛’了企业股东,因为政府很明智地意识到,在危机背景下,每撤走一个养老金供应链上的来源,自己身上的担子就重了很多,因此与其让议会把自己变成职工们的唯一依靠,不如和股东、企业一起面对养老金的需求。”席尔瓦分析道,“但是面对股东的压力,政府并没有一味加重他们的负担,而是通过科学计算与股东、企业一道来承担职工的各项养老补贴。而且政府对股东公开承诺将逐年加大对企业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当职工不再为企业、股东们服务时,政府将会承担各种养老补贴的80%以上的分摊比例。”
学界的声音开始受到了政府的欢迎。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政府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市场的活力激起。这种活力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市场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市场投资的热情,而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想方设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缩小失业率,帮助无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尽快就业。这些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与执政党的前途息息相关。因此当学界把“政府职能转变说”作为一种相对统一的声音发出时,联邦和州政府的确在考量它的可行性。在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一度将完整的可执行报告提交了州议会讨论。总而言之,学界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政府极大的欢迎。
“但是显然企业与股东不会放任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撒手不管’。”席尔瓦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企业与股东为了应付可能的政府‘撤退’的危险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并不是一味地给政府施加外部压力,毕竟‘政府职能转变说’是从学界兴起的,政府的态度是客观与冷静的,所以一味施压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与股东结成了同盟,他们找来来了学界内部对“政府职能转变说”持相反意见的学者,投入资金设立项目以期待足以驳斥该学说的相反理论的诞生。学界本身就是争鸣的,在这批学者的影响下,不少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相关的课题上,主流管理学刊物,有影响的民间或政府论坛上都出现了持有这种观点的声音。这就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议会的政策、法规制定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一些,我们所倡导的一些观点通过各种渠道‘自然而然’地劝导着规则的制定者,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政府职能转变说’的问题。坦白地讲,政府和议会内部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他们中有异议的人正好也得到了我们这种新理论的支持。这样一来,在规则制定过程中,讨论的双方就逐步地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这就大大地延缓了‘政府职能转变说’变成法规的时间。”席尔瓦分析道。
■ 妥协的过程
职工养老金改革的两种思路都在利益集团的争论中不了了之。虽然政府和议会中仍然有对此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就之前的两种思路而言,由于存在如此大的争议,基本已经丧失立法的可能性。但是,职工养老金的改革又是不能不进行的,于是现实逼迫政府、企业、股东进行相互理解、协商以及相互地进行利益上的妥协。
“养老金问题的出现是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的。”布鲁丰咨询公司的主任研究员罗宾·汉姆斯向我们介绍了养老金改革的新情况,“20世纪50至60年代,高福利社会模式的流行让企业从内心非常不愿意负担员工退休之后的各项福利。当时的政府对于在岗职工基本上是不管的,顶多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上的优惠。到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让众多企业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情况类似于当今的金融危机。于是企业求助于政府,从1981年开始,美国部分州政府决议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增加对企业的补贴,再由企业向社会商业保险机构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
在汉姆斯看来,当年国会那些坚决控制政府养老金补贴比例从而让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模式补贴企业是现在一切问题的根源。“70年代末结束的越战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让国会丧失了对于政府的信任,国会觉得政府的每一笔与军方无关的支出都有可能带有军方的影子,因此扩大政府在养老金方面的直接支出不现实。但是,这种转移支付就留给了企业一个获取资金的缺口,简单地说,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自己退休职员的规模来获取政府的补贴,而且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漏洞,因此在政策开始执行的头一年,企业的退休职工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让立法机关和政府对企业产生了相当不好的印象。
根据汉姆斯的介绍,企业在保险金问题上“投机取巧”的做法惹怒了政府和议会。长期以来,在保险金负担比重这个问题上,议会与政府都是十分谨慎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议会与政府也没有想过大幅度修正养老金负担的比重问题。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高福利弊端更是为政府与国会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反面素材。
真正让政府和议员们的态度产生变化的事情是“占领华尔街运动”,青年学生、失业的中产者所组成的庞大抗议队伍让执政党和议员看到美国社会统治基础的松动。
“我们的整体国民思维被金融危机磨蚀得比较保守了,曾经勇于探索,大胆冒险的进取精神正在被一种渴求安稳的心理所取代,当然面对这种经济形势,这种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要求统治精英们对此做出反应,曾经的社会管理思维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汉姆斯如是说。
另一个思维产生变化的是企业。美国企业曾经长期以来把日本企业家族管理模式以及北欧的高福利作为自身企业管理的一种指导性原则。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就是因为高福利文化是扭转历史上若干经济不景气的关键因素,历史的经验让企业对“企业—政府”这种二元福利模式充满了感情。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变化就应当从这种思维开始,改变这种已经僵化的思维定式,就是改变企业态度的关键。
“让企业思路改变的原因有两个。”阿兰·莫汉对记者说道。
第一个因素:“糟糕的全球经济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这种自身实力的损耗让他们在与政府交涉养老金问题少了许多底气。”阿兰现在华盛顿雇员与养老社保咨询中心工作,从事企业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已有近15年的经验。
第二个因素:“政府管理退休工作思路的变化,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其他的领域,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后,政府本身也在吸取希腊等国的教训,严格控制福利规模,特别是退休养老金领域的福利规模。所以说,明白了一点的企业,开始现实地面对养老金分摊的比重问题。
坦白地讲,股东、企业和政府三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将彼此的争议焦点暴露得非常明显:
第一,股东可以出钱,但是这笔资金需要控制在一个可被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企业支付能力较弱,因此企业希望自己参与下的养老金改革能够调动员工团队的活动,从而带动企业脱离目前的不利局面;
第三,政府方面一是希望将社会整体养老金水平控制在一个健康的层面,二是希望养老金的操作过程能够由自己主持从而保持养老金工作的透明与正规。
因此在这三种思维相互妥协下,政府主导的“退休职工自动登记系统”进入了人们的眼界。包括微软在内的100多家软件企业参加了这套系统的开发工作。目前该系统已经进入前期的测试和数据库的构建过程。约3000名软件工程师正在为这款将来要运行于各个劳动部门的软件的每一个部分做着细致的分析与测试,尽量排除它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此外,企业与政府的劳动部门也正在密切协作,完成数据库交接工作,企业所有在岗职工的工作信息从此以后将由政府专门的团队进行维护与管理。
“这个软件的诞生,预示着政府即将全面接手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筹集、分配工作。”朗格·安德森——“退休职工自动登记系统”的设计主创人员之一、硅谷著名程序员对记者说道,“软件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软件本身,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迅速完成,就是因为它本身没有技术上的重大革新或突破。相反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还借鉴了不少同类商业软件的开发经验。所以,软件本身不会很复杂,相反对于一款即将运行在全美各个政府、企业、个人终端上的这款软件而言,稳定与安全,才是它的第一目标。那么,作为这款软件最大的价值,正是在于一点,那就是它的管理员,由企业人力部门,变成了政府的劳动或社会保障部门。”
对于这一次在养老金领域出现的重大改革,学界与企业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倾向。企业作为改革的推动者,这次预先没有和学界“吹风”便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自己对新办法的赞许。但是学者却用放大镜来考量新体制的内容,并从社会、法律、道德各个方面来拷问新的养老金制度。
“不可否认新的制度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企业、政府以及公司持股人都在挖空心思设计这样一种制度来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自动登记体制真的保护好各方利益吗?”密歇根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客座教授马克佩恩·D·艾尔逊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比如说不少企业就可能不赞成自动登记的方式,不少企业其实存在不规范用工体制,在企业看来,也许劳务派遣、海外员工并不能适用同一职工退休福利,但是一旦企业与政府实现了数据库共享,这些企业员工名册上的灰色地带,就要成为企业账本上的红色数字了。”
【关键词】美国;养老保险制度;“三支柱”模式;启示
1.引言
养老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建立在100多年的福利经济学和养老保障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自20世纪初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全世界有165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绝大多数(158个国家)都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老年保障制度同样面临着挑战。首先,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构成了最为严峻的挑战。其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也呈现重重危机。一是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仍属于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空帐运行,如果不能做实账户则下一步的改革难以进行。二是现行养老金的替代率已经比过去大为下降,而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的补充保险发展迟缓。三是养老资金存在的巨大收支缺口严重恶化。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理论界和管理决策层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对既往改革的评价出现较大的争议,对进一步的改革方向出现了较大分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成为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亟待研究和解决。
2.美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其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财政困难、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养老金制度出现危机,从而使美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美国政府较早地意识到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对于保持制度偿付能力的作用,他们认为,基于精算原则的、与就业、工作业绩、缴费等相关联型的企业保险(主要是40lK计划)应该受到推崇,私人性质的、完全靠个人缴费的个人养老保险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和鼓励个人养老储蓄,以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为雇主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发展做了有效的引导。经过不断调整与发展,美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私营退休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被形象地称为“三条腿的板凳”。①
2.1 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制度(Old-age,Survivors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为OASDI方案,包括老年养老金、遗属养老金和伤残养老金三个部分。由国会立法强制实施,是最重要的收入保障项目。该制度是全国性的,覆盖了美国约96%的劳动人口,对于一些临时雇佣的农场劳动者、家庭内部劳动者和年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个体经营者,则设立了一种补充收入保障(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SSI)制度。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联邦收入税、社会保障收入本身的课税、美国财政部的一般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等,账户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并依据社会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运作,实行现收现付制。
2.2 第二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Employer pension)
雇主养老金计划,通常指大公司、企业的雇主发起和建立起的单一雇主养老金计划,也有工会组织为小企业的职员发起和建立的多雇主养老金计划,包括政府公职人员的职业年金计划。其建立基本上是企业自愿的,不具有强制性,覆盖了美国近一半的劳动人口。企业定期向该计划交纳资金。养老金管理机构通过投资行为对养老金进行保值增值,它没有固定利率,投保人的未来收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职工退休后每月可按其账户的积累额或企业事先规定的支付额领取养老金。
2.3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储蓄计划(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是个人需要而建立的养老金储蓄计划。是一个完全由个人自愿参加的计划,包括享受税收优惠的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和个体劳动者退休计划,以及没有税收优惠的个人储蓄性养老。由于美国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服务业雇主一般不提供私人养老金计划;另外,美国的职工调换工作日益频繁,雇主也不愿意与职工建立长久的雇佣关系,所以个人储蓄养老金适时地发展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个人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不仅是为个人提供养老储蓄,还允许调换工作的职工将其在私人养老金计划的积蓄中取出,暂时存入退休账户,个人退休账户由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等多种金融机构来管理,投资方式多样化。
3.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自成立至今,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在不断改良的道路上行进了70年。尽管在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威胁下美国还能在这条遁路上走多远仍未可知,但其社会保障建设多年来的成功与教训依然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3.1 政府保障与雇主保障、个人保障的有机结合
美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是分别由政府、雇主和个人作为行为主体实施的。第一支柱强制计划的行为主体是政府,第二、三支柱的行为主体则分别是雇主和个人。这种制度背后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不是政府保障,不能由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雇主和个人的共同责任。美国目前几乎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参加了第一支柱,并且绝大多数人在达到退休年龄后都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在该计划实施初期的1935年,老年人口的贫困率为70%,而在2001年,则仅为11%。而且通过第二、三支柱,相当多的人可以在退休后获得更加丰厚的收入保障。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明显缺乏层次性。虽然改革以来一直强调要建立由政府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组成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但至今仍几乎完全依赖政府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必然结果是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政府保障计划的依赖过重。既无法调动企业(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也导致政府财政上的压力过大,使这种政府强制性的养老金计划难以为继。所以,在未来改革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鼓励建立由不同行为主体组织实施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
3.2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会统筹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还存在吃皇粮的情况,国家没有把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纳入社会的养老保险整体范畴,政府为之埋单,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因此,为了调节社会公平,应当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社会统筹范围。
3.3 适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老龄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如英国建议从2011年4月起提高退休年龄,在5年内达到66岁,最终实现男女均在68岁退休的目标;德国2007年3月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法案,将在2012年至2029年间把男女退休年龄由65岁提高到67岁;日本2006年修改法律,从2006年至2013年间把退休年龄逐步从62岁提高到65岁;新加坡政府长期目标是把男女退休年龄从62岁提高到67岁;韩国也计划将退休年龄在2013年提高到61岁,之后每隔5年提高1年,至2033年法定正常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方面,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早在1983年通过法律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迟到67岁,但该规定开始实施时间为2000年;同时做好政策前的宣传,让民众了解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采取“逐步提高”或“分批提高”,降低其对社会的冲击。可按出生年份逐年延长,也可分群体进行,先提高女性以及高知、高技能人员退休年龄;必要时出台综合配套措施,降低其对老人的不利影响。出台针对老年人的就业支持、转岗培训、收入援助等政策。
3.4 充分发挥市场功能
在美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是由充分竞争性的投资机构来完成的,养老金的所有者(包括机构和个人)具有完全自由的选择权利。这种充分的竞争机制迫使各个投资机构必须以各种方式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新的投资产品,全面提高投资效率和服务质量,否则就要被淘汰。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养老金的整体投资运营效率全面提高,不仅使养老金所有者普遍获益,也带来了整个经济的活跃。对政府来讲,由于不直接从事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组织管理,也就避免了政府管理过多特别是政府直接管理养老金投资可能带来的低效率,从而使政府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压力大幅度降低。
在中国未来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美国的上述经验值得认真借鉴。引入市场机制不仅是避免政府行为失效、降低政府风险和压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养老金制度与市场经济接轨。养老金制度也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政策,而是能够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从东欧、南美等许多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情况看,在养老金制度的具体组织过程中充分引入市场机制,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3.5 注重养老金投资管理
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完备的外部监督机制保证了美国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发展。虽然美国经济也并非十分稳定,但总体来说,其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里,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都在10%以上。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基本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入积累制以应对老龄化的压力。而要实现基金积累并且保持新制度的顺利运行,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完善资本市场。从美国的经验看,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培育高效率的投资机构并引入充分竞争,同时全面强化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督。否则很难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施。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养老金投资安全取决于资本市场发展,但并不意味着非要等到资本市场完善后才能够发展积累制的养老金制度。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看,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资本市场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
4.结论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善的国家,更是如此。所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为我国提供了生动的实证案例,使我国能从中汲取了有益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国情,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公平和效率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养老保险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使我们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既是社会制度,也是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得到实现的前提下,才会有足够财力实现公平的目标。因此,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和效率都同等重要,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注释:
①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姚崇佶.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退休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方式探究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2005 年 1 月 1 日是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正式启动的第一天,首批 2500 多名退休人员由于其原单位于 2004 年底前将他们的人事档案移交到了市区档案管理服务中心,率先纳入到了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中,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从原单位剥离出来,改由所在社区承担。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一节 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体系基本建立。
一、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信息管理社会化。
苏州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管理服务工作中,重点对企业退休人员的信息库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从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到社会化管理初始的个人档案信息的及时录入,到每年的资格认证的信息比对,再到对各项社会化活动的登记、走访实际情况的记录等,努力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信息库,建立健全退休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并加以规范化的管理。
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开拓创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银龄 E 家乐的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增强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便捷性和智慧化水平,探索建立掌上操作、实时响应、多级联动的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体系。
社会化管理对象的姓名、公民身份号码、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需要更正或发生变更的,由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基本信息变更手续,其中涉及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变更的,及时到苏州市对应的市民卡服务中心办理社会保障卡换发手续。对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人员,其他的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变更,则是由社区社保工作机构直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修改维护,及时更新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信息平台上的数据。
二、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配套服务社会化。
苏州在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时,一方面做好日常基础工作,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及各项信息查询服务,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协助做好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在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特困、高龄、鳏寡、重病、残疾等特殊困难人员的关心和帮助,2017 年,仅苏州姑苏区就走访社会化管理人员 62.19 万人次,人均走访达 3.15 人次,努力通过制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慰问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另一方面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各项特色的社会化服务,如每年开展社保情文艺汇演等一系列老年活动,以及每年组织苏州各区退休人员参加春秋季旅游活动等。不但在物质层面为企业退休人员提供全力保障,在精神层面上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
三、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社会化是指经核定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保经办机构在银行为每位社发对象开立个人活期结算账户,用于养老金的统一社会化发放。在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他们的养老金就不再受到原单位的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每月养老金的按时发放,解除了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的退休生活在经济上更有保障。
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苏州具体是如下操作,对 2013 年 3 月份后办理退休手续的退休人员,其养老金直接发放至本人社会保障卡金融账户中。退休人员从每月 10 日起,老年居民、被征地农民从每月 25 日起,凭发放存折或银行卡到指定银行的任意营业网点领取当月养老金。
社会保障卡领取养老金的社发对象,除可至苏州银行各营业网点领取外,还可至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市民卡指定服务网点,或通过任意银行 ATM 机领取。社发对象的社会化发放账户为银行借记卡账户的,也可持借记卡、居民身份证,到任意银行网点柜面办理苏银通存取款业务。社会化发放账户为存折户的,可到开户行换领借记卡,并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账户变更手续。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的社会化极大方便了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管理个人的退休金。
养老金是退休人员最重要的生活保障,为了避免异地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缩水,苏州市社保中心还和各合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市区退休人员异地居住领取养老金一律免除手续费,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可以放心在居住地银行领取本人的养老金。
四、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老龄医疗服务社会化。
开展免费体检工作,是保障广大企业退休人员身体健康、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务实之举。2017 年免费健康体检苏州姑苏区共组织辖区 9.6 万名 65 周岁以下的企业退休人员分批体检,实际体检 7.6 万人,参检率达 79.7%。自 2006 年该项惠民实事工程启动以来,12 年间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已开展了 6 轮,仅苏州市姑苏区已经累计安排 94.8 万人次的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免费体检。
为确保苏州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免费健康体检的工作顺利开展,各级退管部门在体检工作开始前充分动员、认真组织和责任分解,做好了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在体检工作进行过程中,征求居民对体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已经参检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汇总参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了解服务动态,及时反馈参检满意度。
第二节 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试行的做法。
一、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竞标机制。
在组织的一系列退管活动中,引入竞标机制:由退管中心确定年度重点活动主题和形式,在此基础上,各街道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以街道为主体申报活动方案。退管中心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街道申报方案进行评议,综合考察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创新性和退休人员参与度等因素,择优录取。此举,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辖区优势资源力量,使富有创新思维的活动方案脱颖而出。
竞标机制的引入,为社会化管理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使辖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充实。同时,各街道通过竞标机制,为老年朋友搭建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入社会组织参与竞标活动,集思广益、鼓励创新,更多地倾听老年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退管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技巧性,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二、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中自主管理机制。
在退休居民中选拔了有亲和力、有责任感、热心的老人作为自管小组组长,这些自管小组长义务为民办实事,对辖区老人关爱到家。各街道、社区开展企业退休职工荣归家园行动活动,与日常退管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形式欢迎退休人员正式加入社区这个新的家园,引导他们顺利融入社区,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与活动,接受社区服务和管理,同时也借助此项活动发掘新退休职工中的银龄人才和银龄志愿者,不断充实苏州的银龄人才库。
三、企业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灵活的认证方式。
(一)系统认证。
苏州市社保中心于每年 3 月底前,将认证对象信息与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人口信息进行数据比对。凡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同时比对成功者,即通过当年认证。
(二)人工认证。
因户籍不在本市、基本信息不准确等原因,系统认证中未比对成功的认证对象,以及未实行系统认证的认证对象,于当年 4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期间按以下方式进行人工认证:居住在姑苏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的人员,由社区社保工作机构采取上门走访等方式进行认证,认证信息通过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区平台确认。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降低了配合资格认证的成本,避免了邮寄认证容易丢失等问题的困扰,为居住在辖区内的异地退休老人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居外认证。
居住在上述区域以外的人员,由苏州市退管中心向其邮寄《异地居住人员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表》,认证对象持该表到居住地指定认证机构办理认证手续。指定认证机构包括居住地县(区)级以上社保经办机构、退管机构和居住地街道(乡镇)社保工作机构,退休人员可自主选择其一办理认证手续。
第三节 企业退休人员就医保障覆盖面较广。
一、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就医。
苏州企业退休人员在门诊就医时,符合医疗保险结付规定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先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在每个年度即每年 4 月 1 日至下一年的 3 月 30 日内,退休人员个人自负一定费用后,由地方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在规定限额内按比例结付。
二、企业退休人员住院就医。
企业退休人员在定点医院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结付规定的住院医疗费用,实行确定起付标准、超过起付标准部分根据全年费用累计情况分段按比例结付办法。
企业退休人员每次住院,起付标准以内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自负,也可用往年个人账户结余金额予以抵冲。
三、企业退休人员居外就医。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多惠及广大民众和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并逐渐成为了全社会热议的焦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打造“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期间有成绩、有经验,也有期盼。
三大表现惠及民生
邮储银行成立以来,自觉地承担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担当起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建设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是成为小微贷款主力军、小额贷款领头羊。
多年来,邮储银行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度和可获得性。截至6月末,全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超过1700万笔、金额超过1.2万亿元,笔均约7万元,服务超900万户农户。尤其是我们创新信贷发展模式,大力提供单笔贷款金额10万元以下的小额信贷服务,较好地满足了乡村贫困家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县域涉农小微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其次,建成了财政公共服务落地基层的主平台。
邮储银行凭借广覆盖的服务渠道、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优势以及规范的内控管理体系,成为各地财政公共服务落地基层的主平台。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养老金发放、家电下乡补贴、种粮补贴等面向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目前,邮储银行开办了养老金、新农保、低保、医保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业务,为百姓提供了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再次,成为延伸城乡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承担者。
为保障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邮储银行坚持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将城乡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目前,全行拥有4万多个网点,其中有71%分布在县域地区,覆盖了全国近99%的县域地区。并且,邮储银行还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5万个,布放自助设备10万台。
直面现实难题
众所周知,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决定其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特征,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既延伸服务时空、提升客户体验又能有效降低成本,是商业性普惠金融面临的现实课题。
对此,邮储银行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着力“建平台”、“建网络”、“建机制”,在构建普惠金融产业模式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其一,打造开放共享的金融服务平台。
中国邮政集团旗下拥有邮政、金融、速递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多板块资源,具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邮储银行以整合邮务,金融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资源为切入点,创新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速递物流”、“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等新发展模式,并与500多家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形成了协同发展普惠金融的新业态。
其二,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邮储银行已经推出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基于社交网络推出微银行,打造了品种齐全、体验良好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邮储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近1.7亿户,其中手机银行客户1.2亿户。依托线下4万多个网点、10万台自助设备,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络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形成了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最近一年,邮储银行还在农村部署了2万多台移动终端,可在田间地头实现信贷现场调查、实地拍照、信息上传、实时在线审批等功能,简化了农村小额贷款的审批流程,很好地解决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
其三,推进科技引领的产品创新机制。
新金融时代,创新必不可少。在前端,邮储银行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为两小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中端,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风控模型和自动化的授信审批流程;在后端,依托云平台,实现行内外信息整合和数据共享,力争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目前,已实现邮乐网电商平台和农村“邮掌柜”商户从贷款申请、授信到支用、还款全过程在线办理,打造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新模式,还先后推出了“商乐贷”、“掌柜贷”等产品。
普惠金融三大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系列新技术与传统金融加速融合,为发展普惠金融带来了新动力。银行机构应适应新金融时代需要,以“创新引领”、“智慧银行”、“量化风控”为引擎,更加开放融合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在这方面,邮储银行有几点期待。
首先是打造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下一步,邮储银行将进一步完善创新的体制机制,平衡好创新和管理、总行和分行、前中后台的关系,加快形成创新合力。将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借鉴互联网思维,利用自身客户基础和资金优势,整合利用集团公司优势资源,着力建设开放融合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为此,邮储银行2014年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围绕移动金融、智慧网点和互联网信贷三个方向开展创新,推出微信银行、移动展业、NFC手机钱包、掌柜贷、车秒贷、人脸识别自助发卡等60多款新产品。下一步,邮储银行将重点围绕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开展研究,推进新技术落地。
其次是打造实时智能的智慧银行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银行须适应这一新生态,以客户需求变化为导向,提供智能化服务。下一步,邮储银行将构建“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设备”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齐头并进、实时智能的智慧银行。
再次,是构建科学量化的风控管理体系。
一、制发流程
我区人社、卫计、公交业务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制卡、刷卡设备采购及后期各种新业务应用开发推广工作,按照市主城区模式,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统一组织实施,5月底前完成信息系统开发对接及部署,6月份开始市民卡制作和发放工作。
我区市民卡申报人员基本数据经区人社局、区卫计局采集审核无误后,交区人社局进行制卡批次确认后生成制卡数据,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每周上传到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进行制卡。制作完成的市民卡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每周通过邮政快递方式,发送至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或各村(社区),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或各村(社区)分发到单位或个人。市民卡补卡暂到市市民卡服务中心办理,待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即时制卡软硬件设备部署到位后,再由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办理。
责任单位:区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
二、数据采集
我区市民卡数据采集及制发卡对象分四批开展:
第一批采集对象为第一代社保卡持有人(单芯片+磁条,带金融功能),共约6至7万人;
第二批采集对象为城乡学生(学生卡)和从未办理社保卡的城乡居民,共约5万人;
第三批采集对象为已发放第二代职工社保卡的人员(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共约3万人;
第四批采集对象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涉及约30万农村居民。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
三、银行选择
市民卡采取单位申领和个人申领两种方式进行。单位申领是指在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市民,由单位统一申请办理。个人申领由市民在户籍所在村(社区)申请办理。
单位在区市民卡服务中心统一申报,填报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确认函后,进行申报登记。个人在各村(社区)填报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确认函后,进行申报登记。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原则上选择原社保卡金融合作银行。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完成时间:2016年4-8月。
四、发卡机构
市民卡日常制发工作继续沿用区人社局原社保卡制发工作机制和流程,在区政务服务中心人社业务服务窗口(或区人社局一楼原社保卡发放窗口)设立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市民卡服务中心及各村(社区)制发卡所需软硬件设备统一由市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并于5月底前安装到位。
市市民卡服务中心长期派驻工作人员1名在区市民卡发放中心指导和参与日常制发卡管理工作。区人社局原有2名社保卡制发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市民卡制发申报登记管理和社保业务数据的收集校对工作。区卫计局明确工作人员1名,负责协调并参与市民卡居民健康业务数据收集校验工作。区教育局明确工作人员1名,负责协调并参与市民卡学生数据收集校验工作。根据市民卡制发工作进度和任务量,各市民卡金融合作银行适时抽调工作人员1至2名,集中参与市民卡发放工作。区智慧办明确工作人员1至2名,负责市民卡制发的组织协调工作。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完成时间:2016年4至6月。
五、业务培训
市市民卡服务中心、区智慧办和区人社局联合组织开展市民卡登记发放业务培训,使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及各村(社区)人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市民卡登记发放和信息系统操作业务。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人社局、区市民卡服务中心。完成时间:2016年4至8月。
六、宣传普及
通过电视、网站、微信播放宣传片和标语、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市民卡制发宣传动员工作,宣传普及市民卡的功能和应用知识。
责任单位:区智慧办、区广电局、区人社局、区卫计局、区教育局。完成时间:2016年4至12月。
七、资金归集
财政性资金个人部分归集到市民卡采用分期分步方式进行,第一期资金归集包括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区民政局低保救助金、区人社局养老金、区卫计局新农合补助基金、计划生育奖扶资金。第二期资金归集包括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教育局和区房管局对个人的补贴资金。
当你老了 ,走不动了 ,炉火旁打盹……
不论是叶芝诗还是被改编传唱的歌,我们愈来愈对“老”有更多的感触。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此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每天增加24000名老年人,几乎不到4秒钟就有一人进入到60岁以上的阶段,养老保障问题是关系到今后几十年民生的大问题。老龄化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老龄化的钟声越来越紧迫。
据估计,到2020年,生活不能自理而需要医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人数将突破2000万。目前中国养老服务市场消费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2050年左右将达到5万亿元。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养老产业共涉及子产业模块,分别是养老住宅、养老软件及信息系统、护工培训、福利器械、综合性医护服务、文化生活、老年金融、家政及其他服务。
与之相关的养老产业的风口正在扩大,老年人医疗保健护理已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22万亿元,未来10~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
此前我国推出的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的全新养老模式,也印证了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巨大体量的市场空间。
通过调研国内部分65岁以上人群,《安康通2016中国养老大数据报告》发现,对于目前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关注度排名前十位中有五项与医疗服务相关。从中可见,健康医疗是当前及未来老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他们希望得到质且便捷的医疗相关服务。
如果中国能将商业银行、养老保险、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纳入统一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借助这场危机逐步成为国际化货币,那么中国的金融将为优化中国的出口结构、树立中国的金融国际地位、改变全球资源品定价起到实质性的助推作用。
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正在悄悄进行着新老更替。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必将担当重任的资本市场,需要大决断。
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头。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构建;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经济也比以往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股市。
探索中国股市走出困局的路径,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与中国经济高度相关。2007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深幅下跌的内在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转型遭遇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例如,最近股票市场的快速下跌就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市场,特别是包括大小非在内的投资者,对经济将可能陷入危机达成共识。
因此,在这样一个转折的年代,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经济过去10年乃至30年发展的老驱动轮将逐步衰减,那么未来中国中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的动力又在何方?
中国经济的新驱动轮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30年,主要的经济动力来源于新的驱动轮:新农村改革和PRC模式。
第一个新的驱动轮――新农村改革。新农村改革是指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新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以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所带来的新期待。
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将在以下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对投资品行业的影响。不同模式的城市化进程继续演进,房地产出现结构性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向中西部腹地发展,带动建材、钢铁、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原材料等行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推动城市化制造资源的发展;
二是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国家进一步配套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赋予农民财富、加快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推动农民消费;提高农村劳动力成本、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启动内需;
三是对贸易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资源和累计产能的充分利用,加大机械设备等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发展农村金融可以进一步扩大货币乘数,深化金融改革。
第二个新的驱动轮――PRC(Producer-Resource Supplier-Cycle)模式。即,随着发达国家在经历经济衰退以后,他们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资源品国家在这一轮大宗商品牛市中获得了发展的启动财富,具备了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条件,反过来需要中国等制造业国家输出城市化的制造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这就为中国在原有和消费国之间形成的经济循环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这个新的模式将在三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出口结构,二是中国金融国际定位,三是改变全球资源品定价。虽然这些都是长期的因素,但我们可以等待市场不断改变预期,甚至于我们将看到短期出现一些反向变化的可能。包括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导致的部分资源国的支付能力下降,包括部分资源立国的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包括部分资源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这些因素意味着中国资本将迎来海外并购的良机。正因为如此,资本市场肩负重任,没有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预期的实现将非常困难。
大智慧、大决断和大操盘
显然,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发挥起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当前,必须在危机中推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是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构建中国曲线。没有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就存在很多不可知的风险。13年前商业银行离开交易所市场是为了规避风险,现在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充分利用交易所市场透明的交易机制,才能为资本市场发展建立一个通道,疏通当下分割的资金融通。
二是引导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投资者结构。只有像社保、企业年金和其他各类养老金都能大批量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才具备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结构。而包括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投资管理人的统一管理、保险资金的市场化管理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有大决断才能推进。
三是把握机遇,乘势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货币权,就没有国际地位,就会受制于人。中国的外汇储备如何在这轮危机中发挥作用,是中国千载难逢的机遇,包括争取在IMF中的话语权、提高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清算比例、获得和亚太地区、资源国(PRC模式所指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等等。
第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快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出台。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并不会改变市场的趋势,但使市场具备了双向投资的机制。有了双向投资机制,资金才能持续地留在市场里,市场才能自动找到底。管理层应充分培育市场的机制,进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放松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收购兼并的制度。一旦上市公司自身发现股票被低估了,就可以回购股票;一旦大股东或者其他战略投资者发现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就会出现增持和购并。这些都是资源配置必需的手段。
关于理财,香港首富李嘉诚有一句著名妙论:“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的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
在股市大热时期,投资保险成了相对冷门的话题,但缺少了保险这道栅栏,投资始终是一种缺撼。
无论穷人、富人。每个人,心里都存有对未来的焦虑。很多投资人也许并不知道。任何保险都可免税(免征遗产税、所得税)、不必抵偿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冻结保险金。同时。保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继承纠纷……由此。人们才可以理解李嘉诚将保险视为真正属于他个人财富的原因。
在保险界有一句名言:“人生有两大悲哀:一是生命太短,二是生命太长。”
生命太短,就要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生命太长。就要为自己的养老谋划资金。
与新股民拿出养老、保命的钱投资股市相比,投资型保险由于融合了风险保障和理财的双重功能,而受到理性投资者的青睐,此外保险还有避税功能,在股市通过调整税率来调控市场的时候,这一曾被忽略的优势再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与股市中的“博傻”不同。投资理财是一份真正的智慧。
郑小姐在10年前为自己买下了平生的第一份保险,每年只要交1100多块钱(缴款20年)。她就阿以在退休的时候领取不低于30万元的养老金。与投资股市的高风险相比,她不但获得了稳定的收益,更在有生之年获得了一份“常相守”的保障。
据统计,在过去的5年间,中国保险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为22%。为同期GDP增长率的2.66倍。入世后的5年,保守地推算,可望保持15%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也是保险类股票深得股民宠爱的原因。
伴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入世过渡期全部结束,―些外资金融集团涉足中国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将带来各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保险产品,竞争力度加大也使投资人有可能收益提高。
目前就有两种适合投资理财的险种颇受欢迎。
投资型家庭财产保险
专家指出,投资型家庭财产保险包含了房屋、家电、家具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在遭到爆炸、火灾等灾害事故损害后的必要补偿保障。从而使购买者在稳健享受投资收益的同时将家财损害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加上具备收益性,投资型财险可以成为家庭理财的―个重要手段。
与传统的财产保险产品相比,投资型财险最大的特点是既具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资理财功能。这类产品的显著作用就是帮助个人理财,保险公司将全部保险费划入专门的投资账户,账户内的资金由保险公司的理财专家进行投资运作,使客户能够直接分享保险公司专家理财的成果。购买者既可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又可保障家财的安全。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险种,投资型产品属小众化投资产品,它满足了手中有闲余资金。但又没有时间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投资的人。
投连险:风险高、收益大
2006年,股市走好也给投资型保险产品带来了很好的收益。而投资连结保险50%到80%的收益率,远远超过万能险和分红险。
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险”,是一种融保险保障与投资功能于―体的险种。投连险保单在提供^寿保险时,在任何时刻的价值是根据投资基金在当时的投资表现来决定。
有关人士介绍,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相对较高,但带来的风险也大。由于投连险在设计的时候是为长期寿险量身定做的,因此比较适合缴费期长达20年至30年的投资者。
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养老服务的巨大缺口开始凸显。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
资本跑马圈地
正是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自201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国企、房企、险资等纷纷通过自建、并购、海外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探索与布局。
最近半个月来,一些公司对养老产业的投资更是动作不断。6月2日,南京新百公告称,其100%间接持有的上海互联远程医学网络系统有限公司,入股南京禾康智慧B老产业有限公司,交易总价1.122亿元。5月26日,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规模约10亿元的“同仁堂养老产业基金”,计划用5年至7年时间打造“北京同仁堂健康养老全国连锁运营项目”。
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养老政策利好出现和资本进入,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障碍开始发生变化。北京安馨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鄂俊宇认为,前几年不少投资者都急于获得回报,缺乏长期规划,到现在资本泡沫还在。投资一窝蜂涌向养老机构,对产业不了解,也不知道需求在哪,最终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浪费。他表示,当资金和资源不存在问题时,人才和一些新问题开始凸显。例如,养老产业的政策导向、产业资本、运营服务等都需要规划,这是中国养老产业当前始终未能爆发式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企业而言,目前的难题是如何建构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居家养老市场客户分为B端和C端。B端包括政府项目和企业客户,企业客户包括大型国有企业、老干部疗养中心等。C端主要面向广大居民,公司通过适老化改造,以直营、联营、加盟的方式扩张。
但居家养老还没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和服务模式,尤其是可以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
此外,随着养老市场发展和长期护理普及,老人照护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大,而养老服务目前是明显短板。按普华永道公司的预测,中国养老院床位的需求量将从2015年的659万个增至2025年的1285万个。而参照3个老年人配备一个护理员的国际标准,中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也严重不足。
有专家表示,随着中国人支付意愿和支付习惯的形成,未来对具有专业性的养老护理服务能力的人才需求会更大。
多方合力发展
如何解决养老产业遇到的新问题?“这需要政府、养老院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政府层面既要强扶持又要严监管。首先是要放开准入许可,促发展,调结构,降成本,提质量。其次是加大扶持,将扶持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第三是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同时建立严格监管制度。
养老院层面要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其中,养老服务理念、硬件设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安全和风险管控、专业化团队都需要提升和强化。社会层面则应加强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参与和建立行业自律。
“我国养老体系及老龄产业能否得到长足发展,政府财政投入体制与税收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的完善十分关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助理高云霞表示,中国老龄产业财税政策的主要投入领域包括养老金、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保险、产业扶持政策等,目前缺乏制度化的财务支持机制,总体投入不足,对民间资本的扶持也处于起步阶段。
ELS向民生靠拢
在中国,主机的用户群体正在不断扩张并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IBM ELS(企业级Linux服务器) 以来,大型主机凭借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帮助医疗、社保等民生客户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支持跨平台的大规模工作负载。IBM新兴市场系统与科技部主机产品部副总裁 Wolfgang Wendt表示:“在城市管理、税收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部门越来越需要在一个安全的IT环境中,构建灵活的基础架构。而IBM ELS不但继承了System Z在I/O、大数据方面的优越性能,同时在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系统效率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很好地满足了政府部门、电信等不同领域的IT需求。”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民生优先”原则,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更加突出,在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目标和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养老金异地转移接续”、“地区医保联网”、“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与民生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
IBM系统与科技部大中华区主机产品部总经理施东峰透露:“近两年来,IBM主机在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数箭齐发,在民生领域,使多个用户实现了基于不同环境进行大规模异构平台整合、大数据集中和云计算应用。”
行业拓展的脚步不断加快,更具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也随之增加。截止到2011年11月,20多家合作伙伴先后把应用迁移到主机平台上,成为zISV俱乐部的正式成员,其业务范围覆盖医疗、教育、社保等20多个子行业。
IBM系统科技部主机产品部中国新兴市场总经理唐多表示:“2012年,IBM会持续加强与众多ISV和合作伙伴的合作,为合作伙伴提供培训课程、软硬件技术支持、市场合作等全方位服务,积极发挥ISV应用开发实力,从而帮助客户更好地将主机价值应用于民生领域,推动更多基于ELS的民生相关应用开发和实践。”
智慧南京
借力大型主机
南京是华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近年来,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战略统领下,南京市提出以“智慧南京”为导向,谋划和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
早在2006年,南京市就在紧密跟踪世界智能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进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特色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及时把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为“智慧南京”工程的整体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多年的飞速发展使南京市数据中心积累了更多的设备和资源。
虽然计算能力和业务处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海量的硬件设备却给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互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存储,以及不同的访问权限,加之缺乏统一的管理界面,让数据中心的效率大打折扣,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人力和其他各种资源。与此同时,南京市数据中心的挑战已经到来――南京市正在筹备“智慧的交通”系统建设。庞大的城市交通网络需要1000路高清视频接入与存储。其中200路高清视频的转发,检索时间需要达到秒级;设备必须具备9Mbps视频峰值码流,以及4GB每秒I/O吞吐能力,从而保证视频流的实时无损传输和存储,仅视频存储一项就相当于南京过去十年的数据总量。南京市信息中心副主任童隆俊透露,为了应对上述这些挑战,“智慧南京”工程引入了IBM大型主机。
据了解,“智慧南京”项目以IBM zEnterprise主机为基础架构,采用“云计算”框架虚拟化设计,实现了智能交通和政务网站的整合。南京市数据中心构建了一套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用来监察和管理全市交通状况,该系统能为未来城市交通信息分析构建一个平台。各种应用也按需分配,能够实现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数据中心系统中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同时数据中心以最少的管理开销,迅速提供和释放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