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4:4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养老金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男,河南洛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证券研究所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95-03 收稿日期:2006-10-20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社会养老金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如美国10多万亿美元的社会养老金不仅是居民消费剩余的重要分流渠道,而且在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然而,社会养老金首先是一个社会保障机构,基本功能是社会保障,社会养老金能否成为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功能关键要看社会养老金制度的设计安排。本文试图研究社会养老金制度如何设计安排,使社会养老金既能很好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又能成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使其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
(一)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能增加国民储蓄,调整国民储蓄结构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根据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领导的一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当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4%~6%时,平均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必须达到20%或略低;增长率为7%~8%时,投资率应为30%左右;而要想维持9%一10%或更高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则必须高达35%~40%。我国80年代的总投资率平均为36.3%,所以可以支持年均9%的高速度,90年代头5年的总投资率则达到40%以上,所以经济增长率也进一步上升到近12%。我国在21世纪初的中期规划中提出经济增长率为8%,前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我国在未来15年内的国内储蓄率应不低于40%,用以来保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武剑,1999)。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剩余,转换为国民储蓄主要渠道有银行储蓄、商业保险储蓄、社会保险储蓄等形式。其中社会养老金的建立,使社会保险性储蓄迅速增加,从而带动总储蓄的增长。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其他储蓄没有这种特点或这种特点不太突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储蓄的增长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但总量上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结构上也要有合理性。银行储蓄多是短期储蓄,特别是居民银行储蓄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储蓄,银行储蓄过多不利于直接转换为长期投资,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因此,一国的储蓄以居民银行储蓄为主,不利于资本的形成。例如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国民储蓄中居民银行储蓄比率太高,对经济发展反而其负面作用。而社会养老金这种社会保险储蓄强制性、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更容易、更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
(二)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资本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的“枢纽”,它不仅能调剂盈余方和使用方的资金头寸,使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高效配置,有利于资本向优化组合,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资本化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特点,不但稳定地增加证券市场资金量的总供给,而且社会养老金的投资注重长期性,交易行为较为确定,能够成为市场中最稳健的力量,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社会养老金大规模投资证券市场,对市场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中央托管机构、清算和结算系统、簿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社会养老金投资管理中存在明显或隐含的信托责任,对广大投资者是一种安全保障,它将影响到受托资产的分离、与附属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分布、会计和审计程序以及一般的道德准则等方面,其投资活动经常不断迫使证券市场更为有效和透明,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3.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深化。社会养老金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构成巨大挑战,有助于增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流动性和效率,推动金融深化。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也依赖于社会养老金的资金支撑。因此,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发挥带动的将是一个多个行业、多种金融机构的共同繁荣。
二、国外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发挥金融功能的经验
外国社会养老金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97年,全世界各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社会养老金资产规模合计已达1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0%;其中,在强制性的公共养老基金资产中,公共管理的占45%(含部分职业计划),另55%为私人管理;在所有强制性和自愿型的社会养老金资产总额中,公共管理的比例占24%,另对76%为私人管理。
(一)改革筹资模式
社会养老金采用以支定收,不留积累,养老负担为代际转嫁的“现收现付”筹资模式。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筹资模式必然加重年轻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如果保险金给付超出年轻一代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其超过部分只能由政府财政补贴。这难免会加重本来就债务累累的国家财政困难。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废止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建立起混合型的部分基金模式,即一方面对已退休者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另一方面,为迎接退休高峰期的到来,预筹部分积累基金。有的国家则主要采用基金制。
(二)扩大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自70年代以来,尤其是智利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后,世界许多国家就一直把社会保障私营化、市场化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以美国为例,7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一直把社会养老保险私营化、市场化作为减轻国家财政包袱的主要措施之一。相当一部分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通过对历史和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筹资和保险给付方式,都是一种“吃大锅饭”的福利性保险制度。为此,主张建立起公正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等的私营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金的私营化更有利于其金融功能的发挥。
美国政府为加快保障私营化改革的步伐,联邦政府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免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以法规为手段,加强对私营社会保障业的管理,从而促使私营社会养老保障市场较快发展。据统计,1980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为2553.2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51.8%;到1992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达8248.7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7%,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65.2%。1980年,私人年金计划所拥有的资产共968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18890亿美元,1990年达29960亿美元,1994年已上升到42440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10多万亿美元,而同期的银行存款规模仅有近5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社会养老保障私营化、市场化除了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外,还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合理分配利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补充养老金代表着未来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有关专家认为,基本养老金发展变化的余地已经不大。而且往往入不敷出,难以满足未来养老保障的需要。而后来出现的补充养老金(即主要由企业和雇员摊款建立的储蓄养老金和私营基金会养老金)的发展前景广阔。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盟国家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将补充保险(主要是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20世纪70年代,补充保险更是在工业化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在这一时期,英国、德国建立了收入关联模式的有限程度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荷兰、芬兰、丹麦等“福利国家”建立了普遍保障模式下的补充保障制度,法国于197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工资领取者都必须起码参加一项补充制度,瑞典也建立了全面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1991年,法国共支付养老保险金7300亿法郎,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33%;1975年,爱尔兰的补充养老金只有2.1亿英镑,占GDP的比重为5%,到1994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0%;在德国,汽车、化学工业部门有99%的企业,纺织工业部门有50%的企业办了企业养老保险,从投保人数看,已有2/3的从业人员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英国是“福利国家”。但在养老保险方面也建立了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到1994年底,英国补充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已经高达4600多亿英镑,且投资回报率一直良好,从而为缓解“福利国家”的危机起到一定作用,为英国政府所看好。有的人甚至预言,补充养老金最终可能取代目前基本养老金的地位,成为养老金的主流。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运营
1.管理。关于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业务,大多数国家是由各种独立性机关或基金会负责,管理机关通常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也有少数国家,其业务由政府的一个部门直接管理。
2.投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虽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待养老基金的投资需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一个国家养老金的资产组合往往同该国的资本市场和养老金政策有密切关系。因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期较长,因此在养老金的资产组合中,可以降低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增加长期性、回报率较高的资产的比例。如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等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其流动性资产的比例都在4%以下。在实物资本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一般集中于房地产。在金融领域,社会养老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债券、股票及贷款。
(五)法制建设
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法制来强制推行。例如,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1986年,英国颁布了一套完整的包括规范基金投资的《金融市场法案》;1990年,爱尔兰颁布了《养老年金法案》,这些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后,类似的案子再也没有发生过。可见,完善的法规体制是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
三、中国社会养老金制度金融功能安排的必要性和差距
(一)我国金融市场呼唤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高速增长的居民银行储蓄由于转化为长期投资的效率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人民银行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银行储蓄的分流,特别是向资本市场的分流急需社会消费剩余资金转化为社会养老金。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极其缺乏机构投资者和长期稳定的资金。这些因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成熟和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健康发展的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能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规模巨大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由于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使得社会养老金已经出现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加重,社会保障功能受到严峻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逐渐放慢,很快会出现负增长,又加上未来一定时期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经济条件适合社会养老金制度设计成既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功能危机,又能很好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梅瑞江,2005)。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金制度存在的差距
1.社会养老金实质仍是现收现付制,不能大量积累养老基金。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金历年的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略有节余(见下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养老储备基金规模不超过2年的养老金支出的社会养老金为现收现付制。
2.补充养老金一直徘徊不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目前很不发达,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从1995年发展到2000年底,企业年金制度覆盖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参保企业16247户。到2001年底,我国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只有193万人。以后的几年,一直徘徊不前。200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效果仍不太明显。到2005年底企业年金达到680亿元,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7.04%。
3.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未建立与法律体系未建立。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适合经营投资的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出台社会保险法律。社会养老金的金融运作在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其他的有关政策有待完善。例如: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的许多规定没有实施细则作指引,实际运作的难度较大,其定位、工作方式、权利和法律责任等无法明确,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选择法人受托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受托人地位名存实亡。另外,如税收优惠政策等亟待完善。
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制度进行金融功能改革,到2030年,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宋晓梧,2001)。因此,我国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功能的设计安排,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的设计
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群体,如何使他们晚年生活更富足、更健康、更丰富,不仅是儿女关心的问题,还是金融机构逐鹿的重点。作为率先发力“养老金融”,服务近1200万老年客户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依托国内首发的“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不断挖掘老年人金融需求,致力于产品与服务创新,为老年客群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专属服务,深耕银发市场。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期限长、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强是老年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普遍预期。”兴业银行养老金融中心总经理刘建宇告诉笔者。为实现老人们的这一普遍预期,该行创新推出“安愉储蓄”定存产品,具备收益较普通储蓄高、安全灵活、急用可取等优势,得到中老年客户的一致认可。
安愉分期付息储蓄存款:孝心存款,让父母月月有零钱花。该产品5万起存,存期5年,按月付息,每月利息自动转入卡内活期账户,实现老年人“月有所入”,安心进行长期投资的需求;同时,设置分档利率,起存金额越高,利率越高,最高利率可达3.95%。解决了老年人中长期理财需求的同时,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锁定利率,有效防范利率下行风险。
安愉人生智能定期储蓄:安心存款,随时支取,让父母更安心。该产品支取便利、灵活计息,可根据实际存期对应的定期利率,靠档计息。过去,老年人将资金进行定期储蓄,一旦有紧急的资金需求,便只能承受利息的损失,选择了这款智能定期储蓄存款,可以支持不限次数的提前支取,灵活计息,存取便利,保障了老年人存款的收益和便利性。
智慧的选择
安愉储蓄这款老年金融产品一经推出,便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感恩的设计必然感召感恩的心,智慧的设计必然感召智慧的选择。
60岁的张女士,年p时多从事自由职业,现在上年纪了,日常生活就主要靠积蓄、基础养老金、儿子孝敬。张女士的儿子小伟,在北京一家金融机构上班,平日工作比较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虽然小伟经常给她寄钱,但是张女士都不舍得花,日常生活仍旧非常简朴,这让小伟有些苦恼。平日里小伟一直很关心父母的养老问题,偏爱投资理财的他也是兴业银行的忠实客户。自2014年起,在国内著名专业理财研究机构普益财富《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中,该行已经连续8个季度蝉联全国性商业银行理财能力综合排名第一。2016年12月,小伟留意到该行发售了一款名为“安愉储蓄”的产品,利率比普通的储蓄产品高,还支持按月付息,小伟觉得这类养老金设计的产品十分适合自己的父母,于是他立刻在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给张女士购买了该款产品,一个月后,张女士的账户上按时收到了第一笔利息,母子俩都非常高兴,钱既保值增值了,又能满足张女士日常的开支,一举两得。
在日常生活中,客户还会经常遇到存钱时纠结要存多长时间的难题,如果存1年,利息太低;存5年,又担心万一临时突发事情需要用钱,提前取出就按照活期利率计算,利息收益无法达到预期。安愉智能定期解决了客户之忧,锁定5年期限,急需用钱可以随时去取,存多久就按下一档挂牌定期利率来计算(如满一年不满两年,就按一年期定期利率来计算)。
温暖的回报
“没想到5年期定期储蓄也可以按月领取利息,就像每月领工资一样。儿子给我发工资了!”鸡年春节,这份儿子送的新年礼物让家住西安未央区的陈女士脸上乐开了花。
陈女士口中按月领取利息的定期储蓄,是儿子张文为她购买的30万元兴业银行“安愉分期付息”储蓄产品。该产品不仅享受高于普通定期储蓄的利率,而且与普通定期储蓄只能到期一次性领取本金和利息不同,可以按月领取利息,提前享受储蓄收益。按现行利率计算,陈女士的30万元“安愉分期付息”储蓄每月可获得利息收入近千元,满足了陈女士每月的生活开支需要。
“母亲年龄大了,我早就想提供一笔钱供母亲养老,尽一份孝心。”张文表示,他最看重的是这笔钱既能满足母亲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能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此外,笔者了解到兴业银行“安愉人生”综合金融养老服务还包含多项增值服务。一是与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合作,为安愉客户提供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存款盗抢险投保方案。其中,A款为家庭财产保险,总保额26万元;B款是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附加住院医疗补贴,总保额12万元,且在投保、理赔等环节提供专属服务。二是为安愉人生贵宾客户量身定制专属医疗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专家挂号预约、全程导医、就医全程陪护以及住院、手术安排等医疗增值服务,免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客户的自我保健意识。三是联合国内知名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客户提供高端异地休闲养老服务。同时,加入“安愉人生”俱乐部,还可参加老年养生讲座、老年兴趣课堂等多彩活动。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之一,2013年荣升泰达宏利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当基金经理时有过彪炳的投资战绩。在2014中国养老金论坛上的发言中,表示,在十几年以前他就感觉到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着困境。老龄化来袭,养老如何未雨绸缪?
记得我十几年前研究生毕业,我的导师那时刚刚退休,他的两个孩子在国外,所以提前进入了空巢家庭。从那以后,老师每次进养老院都是我帮他操办的,我体会到养老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有一次我跟夫人探讨这个问题时,我说我的老师是很有名的专家、学者,他的夫人也是官员,跟我的父母比起来,他们的地位、背景高很多,但是我觉得他们的养老还比不上我的父母。我的父母是农民,他们有很多孩子,孩子都在身边,所以我的父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我老师的孩子都在国外。
因此在十几年以前,我就感觉到中国养老行业面临着困境。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有这个机会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把中国养老产业往前推进,让我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我们这一代老的时候子女不在身边也能过一个快活、安详的晚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也促使泰达宏利基金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当前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经济社会的众多领域都会发生重大的趋势性变化。那么聚焦在今天养老金的主题下,我们来讨论有哪些大的趋势和养老金有关。
第一个大趋势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养老金的增长。
毫无疑问,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有力推动。但是2015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正式进入负增长阶段。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消费性人口超越生产性人口等问题,都将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正在加快建立健全养老金增长的长效机制。自2005年以来,国家每年给企业退休人员增长养老金10%,已经实现“八连增”。改革开放以来,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经增长了50倍。
第二个大趋势是全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加深和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
总理多次明确表示“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尽管存在各种难题,但中国的养老政策已经走在了市场化的道路上。接下来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越来越多的养老政策将与市场接轨。约2.6万亿的城镇基本养老基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有望更加市场化,交给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实现保值增值。
第三个大趋势是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养老金投资的国际化。
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大国崛起”中的开放心态和国际影响力,沪港通正式打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因此,未来养老金的投资必然会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资产配置也应是国外和国内相结合,投资范围大大拓宽,包括海内外的权益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股权投资、实体经济中的产业投资等多元投资并举。
正是基于上述三大趋势,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格局注定会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所以,我们提前行动,邀请有长期研究养老金问题、参与政府顶层设计的专家学者,有在全球长期从事养老金投资的加拿大宏利金融高管,希冀通过海内外精英的智慧碰撞,共同为中国的养老制度建设和养老金投资建言献策。
我们资产管理行业作为整个养老产业中的一环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未雨绸缪。
我认为,未来养老金投资将是资产多元化和策略多元化。泰达宏利目前具有公募基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资格,旗下共计24只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等,运用多种策略,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投资业绩。
在总结公司历史积淀和判断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泰达宏利未来将为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转制成本(历史债务)的存在以及过去统账混合管理的财务机制,我国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但自2001年以来,全国11个省相继开展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2005年底,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资金达265.9亿元。2006年底,11个试点省个人账户做实资金达485亿元。2007年末,达786亿元。可见,随着个人账户的逐步做实,一笔规模庞大的资金正在逐步形成。
然而关于其投资运营,根据劳社部发[2005]27号文件规定,在做实个人账户中,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可由省级政府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并承诺一定的收益率;中央财政补助之外的个人账户基金由地方管理。地方管理的基金根据国发[1997]26号文件规定,目前只允许投资于国家债券和银行存款。而这两种投资方式都很难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这直接会影响到我国养老金的偿付能力,影响到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或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最终会影响我国由现收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积极探索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尤为重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个人账户养老基金逐步投入资本市场是实现其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
一、当前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由各地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和投资运营,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这种投资运营模式属于财政集中型管理模式,虽然它使基金具有投资风险较低、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其弊端也很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1.投资工具过于单一,收益偏低
对于贬值风险的规避、收益的保障,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是必要措施。但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其投资工具过于单一,另外,“存银行、买国债”的投资方式在投资期限上也难以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长期性相匹配。1998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8年期存款。目前,最长的也只有5年期存款品种可供选择;再者,国债的发行规模也相对较小,不能满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全部投资需要。况且,基金投资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由于没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驱动力,缺乏专业的投资技术人才等原因使得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偏低。据了解,当前11个试点省份中的大部分年投资收益率低于5%。其中,山西、天津、山东、上海、湖北、河南等省市地方做实资金尚存在财政专户,没有进行任何投资运营。
2.基金管理分散,不利于规模投资,容易流失
现阶段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属地管理,目前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13个省,资金被分散于3000多个县、市、地区中,因而难以进行规模投资,投资结构和组合也难以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还容易滋生基金利益地区化、部门化现象,加大基金监管难度,不仅影响基金的保值增值,甚至造成基金的挤占、挪用和贪污,威胁到基金的安全。
二、建立新型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
由于社保经办机构主要负责基金的收缴、日常管理和计发等工作,并非专业的投资机构,随着个人账户养老金规模的扩大,为了更好的保值增值,其投资应由专业机构来进行。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应主要通过多元分散型基金管理模式来进行投资运营。即社会保险专门机构委托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个人账户基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信托投资,并规定最低投资收益率的基金运营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专业投资机构的经验和水平,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方式种类,起到专家理财的作用,而且由于多元竞争的特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有效率的分散基金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绩效。
1.一般信托投资运营模式
标准信托投资运营模式如图所示:
其中,受托人为决策中心,由其决定和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以及账户管理人,制定投资监管策略。考虑我国具体情况,由于全国社会基金理事会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资本市场中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做实个人账户中,中央财政补助部分已经由省级政府委托其进行投资运营,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主要受托人。
账户管理人是信息中心。结合我国地区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可以考虑将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作为主要账户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在遵守受托人投资监管原则下,主要负责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具体投资等职责。结合我国国情,在当前主要由获得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承担。
托管人主要负责保管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托管资产,执行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负责办理资金结算等职责。在当前主要由获得资格的商业银行承担。这四个主体之间分别存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联合投资管理主体信托投资运营模式
一般信托投资运营模式虽然能克服当前社保经办机构直接投资的主要弊端,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在信托过程中,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即个人账户养老金是通过委托(参保职工)—(受托人)、委托(受托人)—(投资管理人)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受托人集、委托人于一身,但并不是投资受益人。这样,一方面,受托人会更加厌恶风险,体现在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约束会过多,对其业绩考核趋向短期化,使其不能发挥专家理财的优势,导致低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投资收益流失问题,受托人由于不是投资受益人,对其监管和解决可能不那么尽力。
其次,通过一般信托投资模式,受托人通过委托将所有个人账户基金进行集合投资,这样一方面,参保职工对自己的个人账户投资没有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取得投资收益后,不能具体确认各参保职工个人账户的增值数额,也即投资收益分配存在平均化或不明确的倾向。这样也不利于参保职工的权益保护。
而个人账户基金是参保职工退休生活的主要物质基础,数额很大,利害攸关,个人对其投资选择应有一定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个人权益的保护,增强其投资理念,发挥参保个人的投资智慧,加强对投资管理人的监督和激励;又有利于减轻受托人和国家财政的责任压力;同时投资管理人还可以进行更富有针对性的投资组合策略,促进个人账户投资绩效的提高。
所以,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受托人不能作为唯一仅有的投资管理主体。还应将参保职工作为另一投资管理主体。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这样进行:将个人账户积累的资金按一定依据分为两部分,即“共同投资部分”和“个人投资选择部分”。“共同投资部分”由受托人按一定的比例或额度委托其选择的多个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如对基金公司A委托10%的投资基金,对基金公司B委托15%的投资基金等等;“个人投资选择部分”由参保职工在受托人选择的投资管理人范围中进行自主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投资管理人进行投资。如职工甲可以将其自主投资部分资金全部委托基金公司A进行投资;或对对基金公司A委托15%的投资基金,对基金公司B委托5%的投资基金等等。并且这部分账户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即可以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转入另一家基金管理公司。
结合我国个体投资者还不很成熟的现实特点,以及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性质,两部分中,“共同投资部分”所占比例应大于“个人投资选择部分”。其次,各自所占比例可以按一定依据进行变动。如:若以参保职工工龄为依据,在参保职工刚参加工作的前十年,由于资金有限,个人无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共同投资部分“与“个人投资选择部分”比例可为9:1;在第二个十年,个人投资水平有一定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两者比例可为8:2;在第三个十年,个人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两者比例可为7:3;在余下的时间里,由于临近退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两者比例可为9:1。当然,比例划分还可以结合个人收入、年龄、家庭负担、所处地域、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确定。
三、完善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运营的相关配套要求
为实现联合投资管理主体的信托投资运营模式,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更好保值增值,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尽快出台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的投资管理规定
目前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管理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个人账户基金的发展要求,所以应尽快出台新的投资管理规定,在投资管理规定中,应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任职条件、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说明。使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做到有法可依。
2.继续做实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是其投资的资本基础,没有资金,投资无从谈起。另外,为保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做实个人账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所以,在尽快出台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的投资管理规定基础上,我国应该继续坚持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3.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
目前我国养老金管理分散,统筹层次低,不利于基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所以应进一步提高养老金的统筹层次,由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努力,最后力争做到全国统筹。这样可以减少投资管理成本,使基金投资更富效率。
4.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大卫·伍兹
■ 两种观点的分歧
古代印加的立法到2012年便没有了后续。这一事实在不同的宗教派别都获得了相似的解读。原教旨主义者深信印加人的立法与自己的灭世信仰不谋而合。保守的路德教科技人士则小心翼翼地认为太阳将在2012年爆发巨型耀斑,炽热的日珥将吞噬金星轨道,由此产生的巨量辐射将杀死地上所有生物。
可是,以上种种预言和假设都不及英美等国正在酝酿的企业退休金新的发放方案。传统的退休金制度如同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印加立法,现在突然告诉大家不再沿用这部立法了,那么对于今后退休金制度的发展方向,所有的职员都会有或天堂或地狱的预期。
奠定现行退休金体制架构的文件是英国政府于2011年颁布的《企业股份持有人退休金分摊规定》,作为国家退休金制度的有益补充,这一法案所奠定的企业股东退休金分摊体制,不仅有效地救济了职员的工作应得收入,也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财务负担。
但是,经过十年的实践,业内出现了不少对于体制的改革之声。这种改革之声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来自企业股东的呼声,他们强烈要求将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排除在他们的责任之外;另一个源头则来自学界,即政府应该把资金投入更多就业促进事业中去,企业与股东应当承担起全部的退休金的责任。
企业往往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减轻股东在退休金中所承担责任的立法讨论从2004年便开始了,直至2006年6月,美国联邦众议院举行了相关议题的听证会,在州议会层面,全美27个州已经为此讨论了很长时间。但是令广大企业失望的是,至今仍没有出台哪怕是一部减轻股东在退休金上所承担的法案。
“金融危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个因素使得各级立法机关不削减企业股东的责任。”席尔瓦·斯宾塞对记者说,“金融危机让企业的支付能力降低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就是要夺走整个美国经济的健康。”席尔瓦现供职于西方企业政策研究协会。他认为股东们的压力最终还是会败给残酷的现实,企业孱弱的支付能力不可能独立应付如此数额庞大的员工退休金,所以尽管在2008年前后股东们非常想抽身离开,但事实上他们的愿望根本已经不可能实现。
“但是金融危机并不是让股东们抽身的唯一阻碍因素。”席尔瓦补充说道,“政府在最后的时刻‘背叛’了企业股东,因为政府很明智地意识到,在危机背景下,每撤走一个养老金供应链上的来源,自己身上的担子就重了很多,因此与其让议会把自己变成职工们的唯一依靠,不如和股东、企业一起面对养老金的需求。”席尔瓦分析道,“但是面对股东的压力,政府并没有一味加重他们的负担,而是通过科学计算与股东、企业一道来承担职工的各项养老补贴。而且政府对股东公开承诺将逐年加大对企业的补贴力度,特别是当职工不再为企业、股东们服务时,政府将会承担各种养老补贴的80%以上的分摊比例。”
学界的声音开始受到了政府的欢迎。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政府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市场的活力激起。这种活力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市场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市场投资的热情,而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想方设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缩小失业率,帮助无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尽快就业。这些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与执政党的前途息息相关。因此当学界把“政府职能转变说”作为一种相对统一的声音发出时,联邦和州政府的确在考量它的可行性。在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一度将完整的可执行报告提交了州议会讨论。总而言之,学界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政府极大的欢迎。
“但是显然企业与股东不会放任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撒手不管’。”席尔瓦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企业与股东为了应付可能的政府‘撤退’的危险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并不是一味地给政府施加外部压力,毕竟‘政府职能转变说’是从学界兴起的,政府的态度是客观与冷静的,所以一味施压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企业与股东结成了同盟,他们找来来了学界内部对“政府职能转变说”持相反意见的学者,投入资金设立项目以期待足以驳斥该学说的相反理论的诞生。学界本身就是争鸣的,在这批学者的影响下,不少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相关的课题上,主流管理学刊物,有影响的民间或政府论坛上都出现了持有这种观点的声音。这就从不同角度对政府、议会的政策、法规制定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一些,我们所倡导的一些观点通过各种渠道‘自然而然’地劝导着规则的制定者,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政府职能转变说’的问题。坦白地讲,政府和议会内部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他们中有异议的人正好也得到了我们这种新理论的支持。这样一来,在规则制定过程中,讨论的双方就逐步地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这就大大地延缓了‘政府职能转变说’变成法规的时间。”席尔瓦分析道。
■ 妥协的过程
职工养老金改革的两种思路都在利益集团的争论中不了了之。虽然政府和议会中仍然有对此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就之前的两种思路而言,由于存在如此大的争议,基本已经丧失立法的可能性。但是,职工养老金的改革又是不能不进行的,于是现实逼迫政府、企业、股东进行相互理解、协商以及相互地进行利益上的妥协。
“养老金问题的出现是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的。”布鲁丰咨询公司的主任研究员罗宾·汉姆斯向我们介绍了养老金改革的新情况,“20世纪50至60年代,高福利社会模式的流行让企业从内心非常不愿意负担员工退休之后的各项福利。当时的政府对于在岗职工基本上是不管的,顶多给予相关企业税收上的优惠。到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让众多企业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情况类似于当今的金融危机。于是企业求助于政府,从1981年开始,美国部分州政府决议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增加对企业的补贴,再由企业向社会商业保险机构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
在汉姆斯看来,当年国会那些坚决控制政府养老金补贴比例从而让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模式补贴企业是现在一切问题的根源。“70年代末结束的越战以及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让国会丧失了对于政府的信任,国会觉得政府的每一笔与军方无关的支出都有可能带有军方的影子,因此扩大政府在养老金方面的直接支出不现实。但是,这种转移支付就留给了企业一个获取资金的缺口,简单地说,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自己退休职员的规模来获取政府的补贴,而且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漏洞,因此在政策开始执行的头一年,企业的退休职工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让立法机关和政府对企业产生了相当不好的印象。
根据汉姆斯的介绍,企业在保险金问题上“投机取巧”的做法惹怒了政府和议会。长期以来,在保险金负担比重这个问题上,议会与政府都是十分谨慎的,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议会与政府也没有想过大幅度修正养老金负担的比重问题。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高福利弊端更是为政府与国会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反面素材。
真正让政府和议员们的态度产生变化的事情是“占领华尔街运动”,青年学生、失业的中产者所组成的庞大抗议队伍让执政党和议员看到美国社会统治基础的松动。
“我们的整体国民思维被金融危机磨蚀得比较保守了,曾经勇于探索,大胆冒险的进取精神正在被一种渴求安稳的心理所取代,当然面对这种经济形势,这种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要求统治精英们对此做出反应,曾经的社会管理思维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汉姆斯如是说。
另一个思维产生变化的是企业。美国企业曾经长期以来把日本企业家族管理模式以及北欧的高福利作为自身企业管理的一种指导性原则。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就是因为高福利文化是扭转历史上若干经济不景气的关键因素,历史的经验让企业对“企业—政府”这种二元福利模式充满了感情。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变化就应当从这种思维开始,改变这种已经僵化的思维定式,就是改变企业态度的关键。
“让企业思路改变的原因有两个。”阿兰·莫汉对记者说道。
第一个因素:“糟糕的全球经济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支付能力大幅度下降,这种自身实力的损耗让他们在与政府交涉养老金问题少了许多底气。”阿兰现在华盛顿雇员与养老社保咨询中心工作,从事企业退休职工管理工作已有近15年的经验。
第二个因素:“政府管理退休工作思路的变化,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其他的领域,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后,政府本身也在吸取希腊等国的教训,严格控制福利规模,特别是退休养老金领域的福利规模。所以说,明白了一点的企业,开始现实地面对养老金分摊的比重问题。
坦白地讲,股东、企业和政府三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将彼此的争议焦点暴露得非常明显:
第一,股东可以出钱,但是这笔资金需要控制在一个可被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企业支付能力较弱,因此企业希望自己参与下的养老金改革能够调动员工团队的活动,从而带动企业脱离目前的不利局面;
第三,政府方面一是希望将社会整体养老金水平控制在一个健康的层面,二是希望养老金的操作过程能够由自己主持从而保持养老金工作的透明与正规。
因此在这三种思维相互妥协下,政府主导的“退休职工自动登记系统”进入了人们的眼界。包括微软在内的100多家软件企业参加了这套系统的开发工作。目前该系统已经进入前期的测试和数据库的构建过程。约3000名软件工程师正在为这款将来要运行于各个劳动部门的软件的每一个部分做着细致的分析与测试,尽量排除它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此外,企业与政府的劳动部门也正在密切协作,完成数据库交接工作,企业所有在岗职工的工作信息从此以后将由政府专门的团队进行维护与管理。
“这个软件的诞生,预示着政府即将全面接手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筹集、分配工作。”朗格·安德森——“退休职工自动登记系统”的设计主创人员之一、硅谷著名程序员对记者说道,“软件的核心,其实并不是软件本身,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迅速完成,就是因为它本身没有技术上的重大革新或突破。相反我们在研发的过程中还借鉴了不少同类商业软件的开发经验。所以,软件本身不会很复杂,相反对于一款即将运行在全美各个政府、企业、个人终端上的这款软件而言,稳定与安全,才是它的第一目标。那么,作为这款软件最大的价值,正是在于一点,那就是它的管理员,由企业人力部门,变成了政府的劳动或社会保障部门。”
对于这一次在养老金领域出现的重大改革,学界与企业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倾向。企业作为改革的推动者,这次预先没有和学界“吹风”便异口同声地表达了自己对新办法的赞许。但是学者却用放大镜来考量新体制的内容,并从社会、法律、道德各个方面来拷问新的养老金制度。
“不可否认新的制度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企业、政府以及公司持股人都在挖空心思设计这样一种制度来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自动登记体制真的保护好各方利益吗?”密歇根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客座教授马克佩恩·D·艾尔逊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比如说不少企业就可能不赞成自动登记的方式,不少企业其实存在不规范用工体制,在企业看来,也许劳务派遣、海外员工并不能适用同一职工退休福利,但是一旦企业与政府实现了数据库共享,这些企业员工名册上的灰色地带,就要成为企业账本上的红色数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