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14:4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计量经济学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 良好习惯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01-02
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很多习惯都在人的早年形成,好习惯能受益一生,坏习惯会贻害终生。《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方法,始终把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当作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一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极其重要
习惯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伊勒阿特也说:“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动力。”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尤为重要。
小学是人形成终身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和成人相比,孩子们更易受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观的情绪比积极的情感更容易影响人;面对不良行为,小学生常常会不加区分地一味接受,并逐渐内化为自身行为。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小学教育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培养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好习惯养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行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复出现而又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旦形成习惯,就能变成人的一种需求,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内容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若不加以重视,一旦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这对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必须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作息习惯,要让孩子们自觉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2)饮食习惯,要做到定时、定量饮食,不挑食,不吃对身体有害的食物;(3)卫生习惯,要自觉养成洗手、洗脸、勤洗澡以及勤换衣、勤刷牙漱口的习惯;(4)劳动习惯,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吃苦的精神;(5)锻炼习惯,让孩子们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这种习惯能让孩子们轻松快捷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这种习惯会使孩子们增加学习负担,对身体健康也会有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家长要给孩子有针对性地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2)要养成主动、有兴趣、快乐地学习的习惯;(3)要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4)要让孩子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5)要根据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独立思考,积极提高学习能力。
3.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品德是人之魂,品德习惯是行为之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格的形成阶段,从此时起必须让孩子逐渐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品德习惯内容丰富,其中有四点对小学生十分重要:(1)懂得关爱他人,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引导他们懂得感恩;(2)学会与别人交往,尽量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多交流、多玩耍,保持活泼、开朗的性格;(3)学会自我管理,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走向社会;(4)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不良恶习的侵蚀。
三 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做法
1.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
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首先要自己做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教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会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自己必须做一个讲究卫生的人,穿着整洁,板书干净有条理,学生逐渐就会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平时做作业也能认真书写,注意整洁。
2.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制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逐步实施,并形成一个个习惯。比如,在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和年龄的增长,就要求学生做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不断地进行鼓励。
3.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良好习惯是在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践中不断反复训练形成的,小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另一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单纯依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与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 结束语
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持之以恒,直到形成好习惯,否则好习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张广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J].教育革新,2007(3)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经典阅读;实施建议
G633.3
笔者发现在2014年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所制定这二十一条建议该中关于“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方面就有四条,足见北京市对语文学科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重视程度。除了北京之外,上海、江苏、福建等省份、直辖市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典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设计相关内容。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省市,还未开展经典阅读教学亦或是认为阅读经典会浪费学生备考的时间。
但是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量,大力开展相关阅读活动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明确知道“经典阅读”是什么,也就是了解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进一步地就是明确“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经典阅读教学。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
钱理群先生十分重视经典阅读,他认为经典文本的阅读可以在精神上延长人的寿命,可以使得人能够在广阔的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与古圣先贤一起去追问生命的意义,通过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可以和写者同喜同悲,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却通过阅读、想象仿佛都一一历了。这说明经典是人类精神的养料,现代人不想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则需要它的养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中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了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最佳状态来临时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仍然是一种丰富的体验。”[ ]通过这段话可知经典文本的魅力就蕴含在它能够带给人以丰富的经验体验上,并且这种魅力只有真正去阅读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那究竟什么是经典?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解释“经”,说“经者织也”,“经”的本义是纺织机等列布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从本义引申了一个是动词,作为“治理”,如“经世致用”、“经邦纬国”;还引申了一个名词,即作为典范的书籍,如古代的四书五经;至于“典”,《说文解字》中“典”[ ]的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典者五帝之书也”,两者意思有相近之处却略有不同。现代汉语多使用双音节字词,便将二者“经”和“典”结合到了一起,逐渐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典”――权威与典范并存的重要的传世之作。从文化层面看,经典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的所凝结的文字之和,蕴藏着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和智慧。人类的文明依靠的是体外遗传,这种遗传是凭借着文字沉淀在文本之中,才得以跨越时空得以延续,经典则是最为精粹――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来解决自己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那么中国人之所以都被称之为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更是因为受着同样的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类似的思维模式。经典就是这样的一个沟通古今,融汇了本民族的精粹文化在其中的一个桥梁和枢纽。学生凭借阅读经典,便能够知晓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知道了我们的历史进程,知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现代化的今天,其中的文化基因便能融入我们身体之中,成为我们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如此过程,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得成为中国人。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必要性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将在未来和人类共存亡。人类的文明对于人类后代是不可通过自然遗传获得,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才能习得。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皆为人类世代的认知总和中的基础和精华。毫无疑问,教师就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智慧思想的启迪者。而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有责任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让学生学习其内容,继承其精髓,内化成为自己的国文母语的素养;有义务使得学生通过国文母语的阅读和运用,能够发展出一种对于母语的敏感,培养起思维能力――实证与推理、想象与联想、辨识与批判、反思与创造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我国经典著作便是语文教师教,学生学的,最佳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教学材料。
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中国和国际已然接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得紧密,我国国民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而国外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我国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视域局限于国内的文学作品之中,否则只能如“井底之蛙”固步自封,学生的世界观将因此是缺失的。基于此在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的文化经典之外,还需引导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阅读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人们的阅读碎片化和阅读浅显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进行深入阅读,继而无法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当今社会,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却是同样重要的。中国青少年阅读亦受阅读大情况的影响,阅读习惯多以碎片化的电子阅读为主,阅读纸质书籍较少且多以畅销书籍为主,阅读经典书籍就更少。可知现阶段学生的这种阅读状况并不乐观。
当下在中学生中提倡经典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涉及到阅读书目选择的和阅读活动开展既要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认知程度、以及可以利用的课内外时间,更需要结合书籍的经典程度和意义价值,所以在中学生时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身就是个难题。但如是一味迁就学生的现有阅读口味,让他们大量去阅读非经典的书籍,甚至是阅读快餐式的书籍,很有可能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他们的阅读口味。正如钱理群所说的:“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向导――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青年一代,使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
三、经典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实施经典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因学生学段不同以及性别爱好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因时因人而异。如《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里就曾大致的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分类并提出了三个建议。中学阶段中,初中阶段的建议是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阅读学习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来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高中阶段则建议多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也可以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蒲公英;治疗方案;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48-03
Pharmacoeconomics analysis of two pharmacotherapeutic schemes for 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infection
ZHOU Weiran, FU Ping ,CHEN Yuefu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9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harmacoeconomics effect of Vancomycin alone and combined with treatment with Dandelion for 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 infection. 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parallel method MRCNS infection 6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A, B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 same period in intravenous Vancomycin used Dandelion soup, only intravenous Vancomycin treatment, the efficacy and pharmacoeconomics effect of the drug treatment program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rate, efficient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P>0.05); the number of days of actual use 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B group (P
[Key words] Methicillin-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Vancomycin; Dandelion; Treatment; Pharmacoeconomic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插入诊疗操作的增多,CNS所致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日益增多,且随着大量头孢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等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日益严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2]。对于MRCNS所致的感染可选抗生素只有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等不多的品种[3],且存在使用不便、副作用多、价格较贵等缺点。研究报道与化学药物抗生素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传统清热解毒药蒲公英水煎液对CNS有极强大体外抑菌力[4]。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有限,本研究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万古霉素配合蒲公英与单用万古霉素治疗MRCNS 感染的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年10月我院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确诊为细菌性感染入住我院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ICU病房等临床科室患者,并从其血液、尿液、脓汁、痰等标本经病原学确诊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感染,于48 h内未接受任何抗菌药物治疗,无严重心肝肾合并症及听神经损害者作入选病例,同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过程中药物过敏换用药物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感染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用药方法
B组成人患者用万古霉素1.0 g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缓慢静滴,q12 h;A组在B组基础上加服蒲公英汤(每日相当于干蒲公英90 g)。疗程均为7~14 d。
1.3 观察方法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每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各种反应,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给每例患者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细菌培养,下呼吸道感染者加作胸片检查,并记录每例患者实际用药天数。
1.4 疗效判断
1.4.1临床疗效判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2细菌学评定经细菌学检测,按病原菌清除、部分清除、未清除、再感染评定,以清除例数计算清除率。清除率=清除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4.3用药天数记录每例患者实际用药天数。
1.4.4安全性评价记录观察到的和主诉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各种反应,分别以各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占各组病例百分率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
效果(E)是指某一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结果用临床指标来表示。此分别以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实际用药天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表示。
2.1.1 临床疗效A组的临床有效率略高于B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Tab.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n)
2.1.2 细菌学疗效A组的细菌清除率略高于B组,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两组细菌学疗效比较(n)
Tab.3 Comparison of bacterial eradica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n)
2.1.3 两组实际用药天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各发生1例不良反应,A组1例皮肤过敏,B组1例静脉炎,均不严重,未影响治疗。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A组实际用药天数明显少于B组(P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际用药天数比较(x±s)
Tab.4Comparison of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the actual medication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与B组比较,P
Compared with B group,P
2.2 成本(C)的确定
成本(C)是指人们所关注的某一方法或药物治疗所消耗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全部价值之和,用货币单位“元”表示[6],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隐性成本等几部分。本研究的治疗成本指从诊断到结束使用特效治疗药及其后2 d内的总计成本。直接成本=治疗成本+治疗不良反应成本,治疗成本=床位费(C床)+护理费(C护)+各项检验检查费(C检)+诊疗成本(C治)+药品成本(C药)+给药成本(C给),其中C床为日床位费×住院天数,各项检查、治疗成本按实际支出计,与本治疗无关的检查除外,C药按当地招标最高零售限价×实际用药总量计成本,万古霉素159.00元/0.5 g (日本礼来),生理盐水3.6元/250 ml,,蒲公英0.21元/10 g,除万古霉素及其配药用生理盐水、蒲公英等以外的非抗菌治疗用药因没有比较意义故相应药费及治疗费不计入成本,给药成本只考虑吃中药煎药费,每付2元。据湖南省物价局医疗单位收费标准,床位费统一按20元/d计,治疗药应用期间一级护理按15元/d,停用治疗药后2 d二级护理,8元/d,诊断时及治疗用药结束时各做血常规和细菌培养1次,费用分别为14.00、103.00元/次,用药前及用药中每位患者各做心电图、尿常规各1次,费用分别为24.00、9.00元/次,注射静滴6元/次,照片等个别病例所作检查因无比较意义成本不列入研究。不良反应成本=因不良反应所产生的医疗总费用及因此造成的误工费等,由于治疗中不良反应相对来说轻微且未另作治疗,故此部分忽略不计。间接成本=患者误工费(C误)+家属帮助费(C帮)+无形成本(生命质量),此主要考虑患者误工费,按当地人均日工资60元/d计,日数为实际住院天数即实际用药天数+2 d。隐性成本主要考虑如患者生命质量等,此不作研究。因此,C总=C床+C护+C检+C治+C药+C给+C误。B组成本(CB)-A组成本(CA)=1533.4元,CB/CA=1.18,两种方案的具体成本比较见表5。
2.3 最小成本分析
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7],由表5成本比较可见,A组平均成本为8 620.17元,B组平均成本为10 153.58元,表2、3可见,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A组比B组平均每位患者可节约费用1 533.41元。可见从治疗的经济学成本与效果来看,A组优于B组。
2.4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8]采用成本(C)与效果(E)比值来表示获取1份效果所需花费的成本,目的在于通过分析选择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本文分别用临床有效率(E1)、细菌清除率(E2)2个指标加以分析,从2个指标的成本-效果比来看,A组分别比B组少22.63元、23.68元,实际用药天数因在成本中考虑不再重复。见表6。
表6 成本-效果分析
Tab.6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wo schemes
2.5 敏感度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用的变量较难准确地测量出来,经济研究中应用的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偏离[8],敏感度分析就是为了验证不同假设或估算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程度[9]。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和时间的价值必然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住院条件也进一步改进,加之随着药品流通体制的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卫生部“四降一升”改革(降低药品价格,医院药品批零差价率,大型设备检查治疗费、高值医用消耗材料费用,提高治疗费)的全面展开,药品大幅降价仍是必然趋势,诊疗费呈上升趋势,误工费成本也将大大提高,并可以考虑无形成本,现假设C药中万古霉素改为国产品,西药下降30%,而中草药随着成本增加价格上涨50%,C住、C护、C检、C给、C误分别上升10%,进行敏感度分析,见表7。
表7 敏感度分析
Tab.7 Analysis of sensitivity
由表7可见,B组成本(CB)-A组成本(CA)=1138.3元,CB/CA=1.17,临床有效率(E1)、细菌清除率(E2)2个指标加以分析,从2个指标的成本-效果比来看,A组分别比B组分别少17.02元、17.81元。可见其最小成本分析结果及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基本不变。
3 讨论
CNS广泛存在于人体及环境中,由于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特别是不合理使用,破坏了人体微生态平衡及其多重耐药,造成MRCNS的产生并治疗困难,常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心内膜炎等严重疾病,目前万古霉素是对MRCNS不多的有效药物之一。学者研究发现祖国医学解热凉血要药蒲公英的水煎液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有极强大体外抑菌力[4],并且有研究证实蒲公英有显著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活性及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水平与吞噬率、抗体细胞水平,显著增强动物免疫功能[10],其所含黄酮类具类SOD的作用[11],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并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发挥保护正常组织的作用。因此,蒲公英配合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有协同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支持,与单用万古霉素比较能缩短患者用药疗程,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万古霉素单用或与蒲公英合用治疗MRCNS感染虽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万古霉素与蒲公英伍用治疗MRCNS感染可有效缩短患者疗程,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房功思,孟德娣.浅谈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临床鉴定方法[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7(1):75.
[2]王晓红,严仔敦.医院内感染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7):1296-1297.
[3]江晓平,魏雪芬,赵先颖,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医院感染1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72-1173.
[4]宋振民,常文华,任泽旺,等.蒲公英提取物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成药,2007,29(4):584-586.
[5]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1-49.
[6]周蔚然,郑德香.5种急性胰腺炎药物治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8):592.
[7]徐伏莲,赵志刚.米氮平与氟西丁治疗抑郁症的最小成本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0):1527-1528.
[8]孙桂凤,孙钊.有药物经济不优化肝病治疗方案[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4):487-488.
[9]吴小丽,蔡云清,赵岩,等.蒲公英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3):163-165.
[10]沈琦,顾龚平,吴国荣,等.蒲公英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4,4(2):8-10.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能够使用软件估计模型参数,并能够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且正确解释模型的经济意义。在本科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为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使得其估计参数有良好的统计性质,需要使计量经济学模型满足经典假设。在对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统计检验之外,需要考察模型是否满足经典假设及不满足经典假设的修正方法。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参数估计与检验展开,教师需要深入浅出的讲解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经典假设,经典假设是理解课程后续内容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法》指明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市场更需要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经济学人才,由此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已迫在眉睫。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的知识构建及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改方案。
1计量经济学教改的探索
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1]。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学者认识到。李芝倩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以应用为导向,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2]。张长青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3]。也有学者比较研究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比较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4]。
2课程的衔接问题
2.1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问题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之后开设,一般设置在大三第一学期。大多数高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我国经济类专业同时向文科和理科招生,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不适合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来授课。国外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基础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关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分别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2]。而国内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不能很好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含上机实验课在内计量经济学仅有48课时左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离散模型没有时间讲授。学生在工作或论文写作中,若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后续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为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方法提供了一个视窗,是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教师在上机实验授课环节讲授软件的使用,可使学生认识到繁琐的计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而大多数高校上机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有4至10课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多为国外开发,学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实践环节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2.2数学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现代经济学已经从思辨哲学转向数理实证,经济理论均要经过严格的数理逻辑证明及经验检验,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已经超过物理等自然学科。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仅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三门,其教学授课难度较低。且这些课程由理学院数学专业教师讲授,他们对经济学了解较少,不知道经济学中会用到哪些知识,授课内容与经济学专业需要脱节,学生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建模中涉及到微分方程、动态最优方法、拓扑学、实变函数等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均没有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需要对矩阵求偏微,需要学生有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知识在线性代数教学中却没有涉及;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的相关基础知识,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为重点讲授。没有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支撑,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注重数理模型的推导、统计量的构建及统计性质的证明等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在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课程中若存在知识缺陷,均会影响到该课程的学习。由于大多数经济类学生数理基础较弱,不能很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
2.3经济学专业课程衔接问题许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缺少与计量经济学有效衔接的其他经济类课程,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西方国家经济学专业一般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前,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在学习了初级微、宏观经济学及数学基础课程后,再学习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使得学生能从数学逻辑上理解经济学,为经济学模型的理解及计量经济学建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在本科阶段仅讲授初级水平的经济学,没有中级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授课环节会遇到较大困难。大部分高校缺少计量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只有少数高校增设了金融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讲座等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学习了建模、估计参数、检验的一般方法,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各分支内,如结合各分支开设后续课程,会加强对这门工具课的理解。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的课程,笔者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学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超级秘书网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3]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课堂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83-02
计量经济学诞生近50年后进入了中国,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变革,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计量方法的准确运用成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然而,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计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导致论文写作过程中模型应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内有效跨过理论学习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一直是困扰计量经济学教学者的难题。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出了充分的尝试,但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实践仍显不足。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以期能够为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对所在学校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晰地认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1.本科背景的差异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一些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还有一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属于理工科。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而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从未接触过计量经济学。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中,23.04%的学生选择了与本科不相同的专业,有47%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本科背景的差异导致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认识。在全部调查样本中,认为计量经济学对做学术研究重要的比例达92.41%,导师向学生强调过学习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比例达78.75%。因此,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必要性具有更强的认知,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3.扎实的数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硕士研究生大多经过了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对于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储备较好。调查问卷中近60%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理解计量方法过程中的关键性阻碍。硕士研究生所具备的扎实数学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为计量理论的深入讲解提供了可行性。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堂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教学改革建议,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具体问题和选项如下表所示。
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个选择的分布比例分别为86.38%、4.90%和8.72%,因此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依然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主要是由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仅依靠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学无法达到准确理解的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1.38%、48.78%、14.36%和29.27%。计量理论依然是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理论的推导并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更关心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应避免陷入单纯理论推导的境地,重点应在计量理论所体现的现实含义上。计量软件的操作在重要性的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主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以应用为目标,熟练的软件操作则是应用的前提。计量案例在重要性的排名上处于最后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不重要,当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时,发现对案例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上,因此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采用恰当的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强化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寻找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恰当案例,并提出与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案例中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的参数如何获得,参数的可靠程度是怎样的,所建立模型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模型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计量知识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会增加学生学习计量方法的目的性,加深计量方法在其专业方向中应用的直观感受。
2.以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为支撑,掌握计量方法的基本分析脉络。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估计量的性质以及假设检验三个部分。在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涉及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量的性质主要涉及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和极大似然估计量的性质,假设检验主要涉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对这些理论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自如地把握和运用形式更加复杂的计量模型,因此,适当的理论推导是必要的。同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具有更好的数学知识储备,对推导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更容易理解和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计量理论的讲授应避免为推导而推导,重点应在于深入讲解每个理论的现实含义。
3.以实验结果的解读为主线,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恰当、准确地应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真正的目标,这就要求将计量理论与实际的软件操作相结合,对模型的各种输出结果进行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计量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与理论同步开展计量软件的实验课程是不可少的内容。在提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计量理论进行推导后,需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出案例的计量结果展示,涉及计量软件的介绍、数据的查找、解读基本计量模型的结果、检验基本模型存在的问题等,对基本模型加以改进直至找到理想的模型、采用理想的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性分析等内容。实验结果的解读能够真真切切地提升学生的计量建模能力。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 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 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 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 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 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 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 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 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 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 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 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 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 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 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 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 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 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 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 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 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 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 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 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 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 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 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 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o。经济学专业学生是 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 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 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 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 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 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 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 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 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 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 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 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 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 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 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 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 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 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 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 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 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 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 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 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 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 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 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 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 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 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 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 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 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 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 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 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 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 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 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 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 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 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
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门类中的方法论科学,在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指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计量经济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高校,近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作为安徽科技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点。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内一些主流权威期刊如《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均对向其投稿的文章要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注重计量建模等实证分析在经济问题研究中的作用。这一现象提升了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发展,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了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的交叉学科,除了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要有所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尤其是对数理统计知识的掌握,对学好计量经济学十分关键。正是由于计量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推算、数学模型,使得很多学生尤其是数学功底较差的文科生,在刚刚接触还没有深入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就已经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很多学生由于害怕数学,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不能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实质,导致其在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和不规范。围绕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对课程教学的要求,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讨论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先修课程缺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数学与统计学,经济理论只是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具体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思想及模型的推导及回归结果的检验都是数学、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学生必须要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知识。这些课程的难度系数较高,要学完上述的有的课程至少需要三个学期,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一个方向是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提高应用型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安徽科技学院在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进行的改革中,为了减少理论课在四年中的比重,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的教学全部放在大一学年,只用了一个半学期的学时,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由于课程难度大,学生无法牢固掌握这些知识。计量经济学放在了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并且与统计学同时进行,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统计量的分布和假设检验的理论背景也无法理解,这不仅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抱有畏惧的心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1.2 缺少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材 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分支,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晚,在全国财经类专业普遍推广的时间也不足十年,所以早期的计量经济教材大多为国外翻译本和移植本。由于国外经济学理论很早就已经十分数理化,国外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选拔也注重学生的数理分析的功底,这与国内的差别很大(国内经济学专业在很长时期内只招收数学功底差的文科生)。因此国外计量经济学教材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以理论推算为主,这对于国内本科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近年来国内学者出版了不少自己编写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但是现存的教材还是包含了太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过多的侧重数学推导,给学生的感觉更像是一门数学课,而不是一门经济学课。缺少案例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头扎进了大量的数学理论模型之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运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对于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以建设应用型本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显然不符合要求。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专业自开设以后一直以招收文科生为主,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多注重数学理论,缺少案例分析的现状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较大。
1.3 注重课堂理论教学,缺少实验教学环节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活动,大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讲授时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推导。然而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和统计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尤其是像安徽科技学院这样以应用型人材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更应该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安徽科技学院一直没有开展大范围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的估计方法之后,没有实际进行相关的软件操作,因而不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得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材培养目标建设无从谈起。
1.4 师资力量缺乏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国内普及时间较晚,由于早期的国内经济学教育主要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所以目前各高校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数理经济方面的培训,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高校招生扩张之后,又出现了新增专业的扩张,经济学相关专业是学生报考的热门,各高校争相开设,学生人数和专业数目的增加,造成了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师资力量缺乏。目前承担计量经济学授课的要么是纯粹数学背景而无经济学知识的教师,要么是数学基础薄弱的接受过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经济学专业教师。既有良好的数学功底,又有丰富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的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匮乏。像安徽科技学院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人才缺乏问题更加严重。
2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要做好相关课程的协调和配合 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课程改革将大量的课程安排在大二,就计量经济学而言,最适合开设的时间是大三,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统计学、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增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的教学课时,分不同学期开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好数学理论基础,为以后学好经济学服务。
2.2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定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根据这一目标定位,应当合理安排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舍有取。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将各单元连结起来,尽量将理论推导背后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减少数学推导过程在课堂中占用的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理论的由来,以指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又可以减少学生因过多的数学推导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在每章学习结束后,都用一个案例将整章的内容加以总结和运用,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2.3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进行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是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安排上,应做好规划,避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脱离,如在理论课全部结束后开设实验或者进行了大部分后开设。应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结合,每结束一章的理论教学就安排一场实验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了解,又避免了学生因时间长而遗忘所学理论。
2.4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针对全国高校计量经济学专业教教师缺乏的现状,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更大。要求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人才引进中占得先机,同时还要提供发展平台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做好对现有的内部教师的培训,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新发展迅速,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跟踪学术前沿,因此,学校应该利用假期,选派任课教师到相关机构进行计量经济学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平,王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2).
[2]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
(贵州师范学院 经政学院,贵阳 550018)
摘 要:计量经济学正是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二本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25-02
一、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及学生分析
“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明确规定为高等学校本科阶段经济学类各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定性、定量相结合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而计量经济学正是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个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如果不学好计量经济学,很多经济学专业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等,基本上读不懂。
二本院校的学生以高考第二批次录取,同一本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差,数学基础知识普遍弱。计量经济学强调定量分析,数学基础差必然影响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的,文科生源的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学习难度大。有些同学翻开计量经济学课本,发现整本书充斥一大堆数学公式,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个别学生甚至直接放弃这门课的学习。
二、《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剖析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偏重于培养理论型人才,课程内容包括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教科书满是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很多学生第一感觉它就是一门标准的数学课程。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演绎,但对如何从经济现实出发建立计量模型、如何应用计量模型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却涉及很少甚至没有。在传统的课程讲授中,结合经济案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较少,许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怎么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中,片面强调老师讲台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的开展。僵化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轻能力,使教与学两者无法成为有机的整体,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观点很有批判意义,“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知识爆炸的时代、Moocs流行的时代,二本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最有用的还是最基本的技能、而不是一肚子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
三、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分析、数学方法、概率统计三者的综合,严格说来是一门经济学科。对于计量理论方法,关键是基本原理、逻辑思路而不是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正如西南财大学者庞皓所言,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二本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依据培养应用性人才原则进行重大调整。
1、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章都设计一个综合的计量经济学案例,让学生积极讨论。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逐步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变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为生动的案例分析研究。在讨论、探究计量经济学案例过程中,把计量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检测、计量模型预测等传授给学生。计量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能够消除二本院校学生的畏学情绪、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大量减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数学推导,重点强调计量经济学方法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2、Eviews 软件教学模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定量分析课程,应用性强、实践性强是其突出特点。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软件教学是课堂教学很有特色的一大部分。软件教学模式以计量软件分析与课程内容整合为源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Eviews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计量经济学软件之一,功能强大而且操作简便易学,学会使用Eviews软件是经济学本科生掌握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Eviews 软件教学模式以计算机投影为技术手段,通过课堂演示软件操作,以最直观、最通俗易懂的形式把操作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迅速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如果教学条件具备,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案例作业,学生及时上机操作练习巩固,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Eviews软件,学习效果会更好。照此方法组织教学,即使数学基础较差的二本院校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研究性教学模式
计量研究包括理论和事实这两个基本要素,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必须革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知行合一的优秀二本院校大学生。如果计量经济学教学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老师提供案例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经济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去深入探究,在一定期限内(如一星期)提交研究分析报告,这必将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大学老师搞好科研工作,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把自己的论文在课堂上讲解,详述论文的构思过程、经济学理论依据、计量模型构建、模型结果及解析,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庞晧.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 2004(3).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以往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时间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刚刚讲授这门课程时,当时的学生主要是理科生,他们还可以接受。但现在我校经济类大部分专业主要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公式的推导学生一脸的茫然,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因此慢慢地失去了学习此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各章节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没学好,后面部分就听不进去了,一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产生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在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下,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案例缺乏新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选择案例和数据,所采用的案例数据往往缺乏新意和变化,甚至一套案例和数据每年都使用,这使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大打折扣。
(三)实验环节效果不理想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一般在机房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便放松了自我约束和控制。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有些学生进入机房便沉溺于网络视频,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不听从教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特立独行。还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由进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考核手段单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计量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实验考核所占比重偏低或不考核,这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都是相背离的。即使老师进行实验课的考核,其依据仅仅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通常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都是统一的,学生之间可能有抄袭现象,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的实验报告很难有说服力。
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手段
计量经济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文科学生适应差,教学结果不理想。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反应的时间,理解所学计量经济学原理。
(二)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大部分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对于以文科背景为主的学生来说,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仍然采取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案例教学穿插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如经济学各专业都学过微观经济学,一般商品需求和商品本身价格成反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关系可以忽略不计呢?通过调研实际数据,建模计算分析可得出上面的结论。首先建一个一元模型,然后建一个多元模型,通过估计参数、检验等回答上面的问题,这样把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既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不断更新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案例更新慢,学生不感兴趣。今后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案例,或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调研实际数据建模分析,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到数据来源的获取性,能够容易地进行案例的动态更新,及时反映经济的前沿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把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从而验证以前学过的经济理论,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四)开展小班实验课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验状态,可采取小班实验,做到指导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指导,有效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避免学生实验中开小差,保证实验质量。
(五)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
计量经济学在过去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能力,对实验考核较少,今后应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的考核体现的。实验考核可以通过二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机实际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指定的考核题目,考核学生掌握软件程序和使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学生自主选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报告,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把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既能检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上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摘要:本文在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块及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教学设计,并且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互联网+”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理解效果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而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可以在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微课;教学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81-06
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定义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阐述经济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理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体。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计量经济学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计量经济模型的创始人克莱因、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著名学者都多次指出了计量经济方法的重要性。
1980年,以经济计量学“颐和园讲习班”为标志,计量经济学开始进入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陆续进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1998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教指委将计量经济学纳入经济学类专业的8门核心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在经济学科中审定了“应用经济学(一级)数量经济学(二级)”的学科分类,明确了数量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此后,计量经济学作为数量经济学中的主干课程,在各高等院校中广泛开设。目前,在各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中,计量经济学被教师和学生评为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人才也深受社会青睐,其就业面广泛,在管理、社会、医学、生物、统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得到学者、教师、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如前所述,其方法已经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甚至是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及一系列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到一起,不仅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学由探讨变量之间的定性关系向研究变量之间定量关系的转变,并成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重要工具。
目前,计量经济学在各高等学校中越来越受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相继将计量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列为重点建设目标,在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验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国内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且理论性较强,出现了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将在梳理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兴的微课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梳理,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学科体系
(一)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四大分支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实证模型,不仅定性地判断各个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同时定量地求出了自变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这种研究方法不存在时代局限性,在任何一个时期对于所有学科来说都是成立的,因而计量经济学从出现至今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相当多的经济学者进行科W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计量经济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现代计量经济学两大类。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经过多位研究学者对其概率论基础、理论框架、数据模型、模型应用等内容进行扩展,形成了完整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体系。从理论方法角度而言,经典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或者截面样本数据建立线性化的参数模型和随机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等方法对所构建的实证模型求解,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应用实践方面,计量经济学属于经验分析、实证分析,模型结果可以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评价经济政策、预测经济趋势走向、检验并进一步发展经济理论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遭遇了经济滞涨、石油危机、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变动,经济活动更为复杂,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典经济计量模型受到严重挑战,模型的预测性和解释力大大降低。在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现代计量经济学应运而生,实现了对此前计量经济学的传承。
目前,现代计量经济学已经逐渐发展为4个主要方向:微观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目前,上述分支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独立课程,且相应的教科书也已相继出版,这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面。经典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假定就是解释变量的非随机性,这就要求解释变量的数据满足平稳性这一条件。而在实际的问题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因而采取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的估计和分析就会得到“虚假回归”的结果,即在经济理论中本来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两个变量,却能够通过回归得到较高的相关性,但这种高度相关的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就是在上述问题中,以研究时间序列自身的变化特征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于多个非平稳(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而言,如果其线性组合是平稳(无单位根)的,则可以称这些序列之间具有“协整”关系,那么这些时间序列所表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行为上的均衡关系就是真实的。
与单独的横截面数据模型或者时间序列模型相比,面板数据模型包括了上述两类模型所不能表达的内容,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变动规律。此外,面板数据模型还可以反映个体效应,即揭示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定性或者随机性差异。同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可以构造更为复杂的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也减少了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先验地设定模型的结构不同,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形式要通过估计之后才能得到。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可以划分为完全非参数模型与半参数模型两大类,其估计方法通常为权函数方法,常见的权函数估计方法主要是核估计与局部线性估计。目前该方向发展的重点仍然在新的参数估计方法及其性质上。
(二)计量经济学的三个教学层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适用于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其中,初级计量经济学一般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单方程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并进一步对放松经典模型假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教学对象为没有接触过任何计量经济学内容的本科学生,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对于研究生的教学而言,重点讲解的内容一般都放在中级计量经济学以及高级计量经济学上。鉴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在中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要求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对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自学外,还需要穿插讲授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某些重要内容,以确保计量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方向性问题和核心模型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在课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又在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单独列为一门课程,进行更为详细、更为深入的讲授。与初级、中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同,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侧重于对最新发展或者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讲解。
在上述理论课程结束后,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高校还继续增加部分应用课程,通过经济研究中的具体案例,讲授如何运用理论部分所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实际的计量建模、估计和检验;增加上机课程,演示讲解主要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熟悉计量软件的操作过程,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熟练使用。
除了课程的讲授之外,在计量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统计学、数学,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至少一种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模型构建;最后,计量经济学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后,能够发现结果背后所隐含的经济规律,理清逻辑,进行深入分析。
当然,根据“教学相长”的理论,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计量经济学的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下了较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体现在:一是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科学方法的应用技能,特别是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基于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符合经济现实或者社会发展状况的模型,从中挖掘、发现新知识;三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为建模所需要的知识是多维度、全方面的。
二、“微课”改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课程应运而生,教学领域“互联网+”促使了“微课”的产生。“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迅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热点。“微课”的主要传播手段为微型教学视频,同时综合了影像、动画、幻灯片、音频、图片、文本等不同媒体,通过自主学习、在线学习等方式将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内容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学生,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且“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点,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同时照顾到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更加符合广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进行相关的“微课”设计与改革,可以使得这一理论性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更便于理解和学习,因而“微课”计量经济学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于“微课”的起源,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是“微课”的开端。作为化学专业教授,McGrew希望简单的有机化学常识能够得到普及,然而当时的有机化学教材晦涩难懂且篇幅很长,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及民众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研读。因此,McGrew教授希望能够让人们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方便、简捷地学习到化学常识,为此提出了“60秒课程”,并且他还将“60秒课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同时建议其他学科的教授也用相似的方法对各自的专业知识进行推广。第二种说法是,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的Kee教授提出的“1分钟演讲”是“微课”的起源。具体而言,Kee(1995)认为在知识量与信息量大爆炸的时期,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各学科中提取核心概念满足学习需要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关键能力,因此他提议让学生针对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分钟的精练演讲,并要求演讲具有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一分钟演讲不仅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还将所学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了学习的孤立性与片面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微课程开始迅速发展。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教学设计师Penrose最早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也就是现在的“微课”,他还将微课程的概念解释为“知识脉冲”,经过研究表明,通过配合一定程度的作业、讨论、实践,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完全可以与长时间的授课相媲美,甚至更好。
胡铁生(2011)将“微课”引入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特点、分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自此以后,“微课”开始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随着“微课”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关“微课”的教学专题网站迅速涌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微课”网站是2006年国外创建的可汗学院。在国内,最知名的平台是“中国微课网”以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截止2013年6月28日,各地重点大学、本科等在内的高等学校1600多所、教师12000多名参加了“微课”的教学比赛。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国内“微课”平台是网易云课堂,目前,该网站开发“的课程数量已经达到了1100多门,且每门课程是由系列“微课”组成的,各个“微课”之间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的进阶方式呈现。
三、基于“微课”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结构化、模块化等特点,即每一章节的完整性较强,包括性质、估计方法、检验等内容,体系较为完整,适合进行“微课”的设计。一节完整而优质的“微课”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开发工作,再具体到应用过程。就计量经济学而言,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的理论方法,又可以应用到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中,与“微课”的设计理念高度一致。
与其他“微课”一致,计量经济学“微课”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问答型、演示型、讨论式、实验式等类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分类,又可以分为答疑型、解题型、证明型等类型;按照计量经济学“微课”的制作方式,则可以分为智能手机拍摄、专业摄像机拍摄、录屏软件拷贝等类型。
“微课”的基本要素包括6个方面:微视频,即“微课”的教学录像或者教学视频;微教案,简言之,就是微视频教学的教案;微课件,即辅助教学的素材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通过统一的教学平台,采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综合为“非常6+1”,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前期储备知识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吸收课程内容。经过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得,计量经济学最好应该采用“融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的设计,即在计量经济学“微课”的设计中,基于“互联网+”的理念,根据胡新生等(2012)、孟香惠(2013)提出的一体化基本设计思想,将课程分成面授学时、网上学时两大主要部分,先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进行课前网上预习,然后教师进行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课后的网上复习,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内容。其中,相邻两个环节互为联系、相互补充,前一环节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后一环节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计量经济学“微课”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网络课前预习
此阶段需要依靠学习者自己独立进行,一般是通过互联网将该阶段的“微课”放在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在网络课前预习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主要集中于对新知识、新内容的介绍,无需过于细致,但应对整体性和方向性的知识框架进行讲授,使得学习者大体了解所学内容的整体概念、基本思想、估计方法、理论模型等基础知识。此外,由于学习者的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因此本阶段的内容还需对所授内容的前置知识点和问题背景进行回顾。同时,授课者应启发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特别是适当讲授如何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者例子,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出问题,或布置简单的预设任务,以便在面授时检查学习者的预习情况,提高预习效果。教师也可根据预习情况有计划地安排面授课程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上课计划,更多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也更有效率。
(二)面授课中学习
将“微课”应用到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让“微课”取代教师教学,而是把“微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师围绕“微课”所授内容,引导学生进入W习情境,并且根据“微课”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于计量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较高适用性的课程而言尤其如此。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情况等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调整,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在面授课学习阶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或是对计量经济软件进行示范操作和过程演示,以及对例题进行讲解,从而学习者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解答问题,深入了解计量经济方法的内涵与实质。同时,在面授课堂上,学习者与老师可以进行直接互动,对“微课”所展示的内容与知识可以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讨论。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积极改进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网络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阶段也是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课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巩固与练习,学生才能全面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阶段计量经济学的“微课”内容以巩固和习题为主,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复习资料与习题,并进行要点提示和分析讲解,以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于吸收消化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对其提供开拓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微课”。
一般而言,学生在最初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由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得到的估计量具有何种性质和优势,从而使得该估计量能够在计量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学习者接下来会关心的问题。本文基于上述教学框架与“微课”特点,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单方程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最优线性无偏性质一节为例,进行了面授课中学习阶段的“微课”设计,基本内容列于下表1。
四、有关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
(一)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的不足
鉴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视程度应进一步提高。基于目前国内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分析,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即以幻灯片演示、板书讲授为基础,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测验。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如何顺应时展,基于“互联网+”、“微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做出相应改进,是非常现实并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对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类典型问题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说明、验证计量经济学“微课”设计与微课改革的重要性。
由于受到课时限制,传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量经济的基本方法与基础理论,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而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现实的实证模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计量分析软件的操作却甚少提及。很多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只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模型、性质、检验方法等知识,但并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与经济预测。学生在进行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时经常出现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都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导致的。同时,目前大多数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基本上只与本章内容相一致,不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安排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课程安排与时长安排也并不合理,例如,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中设置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为54课时。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必要的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等相关知识,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对一些先修课程的相关内容已经遗忘、甚至还未学习,对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知识并不熟悉,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在规定学时内很难完成。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计量经济类课程教学中构建了多分类的教学体系,例如,根据讲授内容的深浅程度、讲授知识的范围将计量经济学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与高级计量经济学,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规范、教学日历的制定、重要教材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有很多不一致、不协调甚至脱节的地方。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授课时长一般为45―50分钟,授课时间固定,学生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错过课程,则需进行自学,而自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理解上将会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学生的理解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不连贯性和无效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计量经济学授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多媒体+板书”形式,以多媒体为主,例如在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讲授时,部分原理、定理的推导和演算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矩阵,不利于板书的书写,因此类似于这样的内容都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能够快速更新教学内容而不必书写板书,从而减少上课时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但是,计量经济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进度,不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内容,在短时间内将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塞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不深,从而不能及时吸收理解所学内容。
(二)“微课”改革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势
基于“微课”的框架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设计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微课”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内容更加宽泛,所授知识并不受到课时限制,因而不局限于理论推演与数学推导。更为重要的是,“微课”可以对传统课堂上无法或是没有时间传授的内容进行讲解,且讲解内容可以更加细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微课”内容可以作为教师面授课程的补充,学生既能够在课前对教师即将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了解课程整体思想,做好衔接;又可以在课后积极复习,以解题型和答疑型的“微课”内容为辅导,巩固课堂内容。
其次,计量经济学的“微课”教学能够满足不同能力、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对于不同教育程度与教育背景的学生来说,“微课”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自由选择需要观看的“微课”内容。例如,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堂讲授的“微课”;而基础薄弱、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统计学知识的学生则可以先通过学习前置课程弥补知识缺陷,而后再进行正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相对于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微课”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持续性注意力。“微课”将授课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某一突出知识点或难题进行系统、细致地讲解,学习者能够集中听讲,亩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而不会感觉到课程冗长,信息接收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微课”视频能够反复多次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学习者不用担心错过的课程无法弥补,可以通过微视频进行自学,且学习内容一致,具有连贯性。
最后,“微课”以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地展现学习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与学习习惯。“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这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将课程的重点全部展现到视频中,而且可以排除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的记忆力。例如,可汗学院所制作的“微课”教学视频,画面中突出强调了一个黑板,没有教室和教师,只能听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也只能看到黑板上简练列出的教学内容。同时,“微课”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与当前课程内容有联系的各类信息,例如影像视频、动画片段、音频、图片、文本等,均能够通过“微课”视频得以展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其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范畴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计量经济学适宜采用融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本文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中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线性、无偏性、有效性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微课”设计。另外,通过对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思考,本文发现以“多媒体教学+板书演示”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在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之相对,基于“微课”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如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课”为基础,开发、扩展、充实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方向,值得教师、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深度开发。
参考文献:
[1]Kee T.P.The One Minute Lecture.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2]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13.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张同斌.高等学校经济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3-104.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计量经济学 问题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材设计原则,试图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与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经济学类课程,学习好计量经济学对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湘南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其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把计量经济学列为必修课,采用的教材是李子奈教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浓;从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发现很少有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这促使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本文拟对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教学状况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先修课程不足,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管理学类专业的选修课。该课程综合性强,是一门以经济理论为前提,利用数学、数理统计方法及计算技术,根据实际观测资料来研究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过程、探讨经济规律、对反映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高低与对西方经济学、数理统计及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息息相关。其中,数学是工具,统计学提供了数据搜集的依据、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经济学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或者研究对象。因此,要学习好计量经济学,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学习为先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可以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象湘南学院这样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这些学生中有许多本来就是对数学有一种自认为学习上的天性不足而选择就读文科的,进入高校后虽然学习了相关知识,但其对高等数学、统计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不怎么好,缺乏基本的数学分析知识,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很大。
2、教学内容设置欠合理,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层次不明确,计量经济学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本科专业类别看,不仅统计学等对定量分析要求较高的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而且其他经济学、管理学专业也要开设。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看,给本科生讲计量经济学,给硕士生、博士生也安排有计量经济学课程。各层次教学的分工与衔接往往存在问题,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层次不太清晰,这也会对教学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二是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计量经济学的教科书往往充斥着数学推导,使学生感到这是一门数学课,望而生畏。尤其是一些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过关。三是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编写教材时,为了满足较少学时的需要,保留了数学抽象,略去了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这不仅是一门数学课,而且学习了之后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
一、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Frish)模仿“biometrics”(生物计量学)提出“econometrics”,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930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立;1933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创办的学术刊物Econometrica正式出版,这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经过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大发展及60年代的大扩张,它逐渐地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R.Frish、R.Klein、P.Samuelson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得到迅速的发展。1998年7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把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的教学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人们逐渐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阶段已经开设了该课程。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综合,以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为先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一个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并对模型进行相关的检验,最后对未来做出预测。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即是三类本科院校。笔者在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害怕学习该课程,课堂上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生自身的原因。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且文科生占的比例较高。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相对较薄弱,对于一些较难的数学推导很难理解透彻。随着不懂的知识点的累积,大部分学生会逐渐地对此失去兴趣。
第二、辅助课程设置不完善。《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做辅助,而有的专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经济学后就学习《计量经济学》,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第三、课时安排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该课程为48学时,有些专业只有32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还要安排学生上机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课时少,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没法把理论知识讲的全面,也没法顺利开展实践教学。
第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目前我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期末考试是闭卷或开卷形式。期末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不能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该考核方式上可以适当增加小论文的写作或者上机操作。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调查结果给出以下四点改进措施。
首先,合理设置辅助课程。如果没有课时把高等数学、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设置为必修课,建议可以增加开始这些选修课,或者可以设置成网络教育,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自学来补充这些知识。
其次,适当增加教学学时。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以及《计量经济学》内容较多,建议该课程的教学学时至少应达到48学时,甚至是64学时,这样才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
再次,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为了更能全面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考试之外,应该增加上机操作或就某一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写课程论文。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理论课内容比较枯燥且难懂;另一方面,理论课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该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是没有用处的,并且没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至少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Eviews软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从而解决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1.1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主动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融合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实践性较强。可是,笔者发现湘南学院经管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一部分老师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或者是教研活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讨论时,经常提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玩数学游戏,认为一个问题绕了很多的圈子最后通过建模得出的结果好费事,并且对运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得出的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究竟由多大的实用性持怀疑态度;个别老师甚至提出连他自己都很少用到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既然一门连我们老师都不甚了了的课程,干脆不要开设。而对学生而言,许多人往往把计量经济学看成是数学。众所周知,象湘南学院这样的地方性二本院校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高考第二批次录取而来,经济学类专业大多是文理兼收的。一般来说,二本院校的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与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从而影响到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过笔者与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实际接触和了解,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数学模型,对学习好这门课程产生恐惧心理。笔者就了解到一位同学连求和符号是表示什么都搞不清,象这样的数学基础必然是难以学习好计量经济学。因此一些学生干脆就因为太难太枯燥,长期不来上课,甚至完全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即使一些在上课的学生也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的认识偏差,觉得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反正也很少用到这些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
1.2课程衔接不到位,课时安排欠合理要学习好计量经济学,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知识。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存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情况,例如曾有院校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没有先修过线性代数;又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讲授中,授课老师往往侧重于概率知识而忽视数理统计这一块,致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好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没有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后来在个别老师的提议下也因各种原因仅仅把该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开过课,并且在湘南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又再次把这门课程取消掉。在课时安排上,多数地方院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致使有的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对所有知识一带而过,没有足够学时确保在重点内容和方法实际应用的讲授上;还有的教师则进行选择性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例如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门课的教学时间起初是18周,每周3学时,总共54学时,后经修订增加到56学时,老师往往是匆匆讲授完教学大纲内容,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强化应用也就是一句空话。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学生似乎学了不少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也理解不了模型输出结果的经济含义。因此,如何合理调整教学大纲,统筹好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时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丰富多数老师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通常停留在依靠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上,不太注重协同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强教学内容动态性与直观性,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有很大帮助。然而多媒体教学容易使得教师流于照本宣科,仅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致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减少。另外,仅靠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老师为赶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强塞给学生,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难度加大,教学效果不佳。在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许多地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是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授课老师往往用多媒体教学替代实验课教学,除了用ppt演示计量软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机操作课。一些地方院校受财力制约,没有建设计量经济学实训室,学生缺少对计量软件进行操作与掌握的机会,比如湘南学院目前在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基本上没进行什么投入,授课老师只有靠自己从网上下载的Eviews、SPSS等免费软件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偶尔安排一两位同学实时操作一下,这种教学效果毕竟有限。在教学方法上,多数老师没有很好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和实验等教学,不太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和教师互动较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重理论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对计算的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倾向是过度夸大实际操作,忽视基本理论基础教学。似乎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完全略去数学推导,直接给出结论;学生则不问来龙去脉,在实际操作时生搬硬套。
1.4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教学目标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而教学内容则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置。现实情况却是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没有很好顺应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多专业、多层次、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与强调研究型、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大学进行很好地区分,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精准,导致教学模式与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突出问题表现在教材和案例的选用上没有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没有体现各专业的培养特色。目前,适合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很少,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点院校的教学版本。国内现有各种计量经济学教材比较倾向于强调理论方法和数学推导,对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介绍较多,编撰的案例较少,而且往往具有时滞性。有的教科书上虽然对于一个专题附有相应的案例,但选择的案例都是就事论事,解决也仅仅是侧重于相应专题的问题。比如湘南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门课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编写的《计量经济学》版本。这本教材虽然在介绍每一个专题时都附有相应的案例,但仅仅是侧重于相应章节的案例,然而计量建模解决的更多是一些综合性的经济问题。还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导,例如教材上在介绍建模时一开始就指出变量之间的某种函数关系,接下来再搜集数据、参数估计、检验等;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模型首先设定为某种函数关系,然后再搜集数据、估计、检验等,建模的探究和选择过程运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课老师自己选择的教学案例的现实代表性、应用性也不强,所选案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经济现象和现实经济问题联系不紧密。
2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加强师资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首要一点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办法逐步改变高素质、应用型计量经济学教师人才缺乏的状况,可借助于引进人才、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为计量经济学教师提供一些科研项目机会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经济又熟悉数计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优秀教学团队,促使课程建设创新能力的大飞跃。计量经济学教师应向学生讲述清楚这门课的经济学学科分支性质,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计量经济学重在应用,而不单单是掌握理论。为此,教师应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下大力气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适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学调整,可适当删减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优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学时,加强课程协调与衔接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之间,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可先结合例题讲授计量软件的应用,并通过软件操作及时消化章节理论知识。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想办法让学生为计量经济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注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沟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授课讲师不仅要强调其理论性,也要重视其应用性,突显其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的地位,凸出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的区别。
2.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在教学手段的协同采用上,除了多媒体教学,还应辅之以板书、网络等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印象。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讲授外,还要根据实际授课情况使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消除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的畏惧感。例如,教师可在讲授每一章第一节课时首先给出一个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定性到定量分析,学会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把模型的参数估计、检测、预测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在本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决心。还应通过争取学校资金支持、为企业提高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服务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强实验硬件(如机房等)和软件(如计量经济学模拟软件)建设,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确保教学效果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