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系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15:46: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管理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管理系

篇1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篇2

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办于1958年,自创办至今,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省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在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系统中,从省级主管部门到各县、乡经管站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80%是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由于历届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工作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校的本专业赢得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摇篮”的美誉。

2008年我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我们聘请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及相关农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与建设,实行资源共享,实行开放办学。从2005年开始,先后有《经济学基础》、《经济法》、《统计实用技术》、《农业技术》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本专业教学团队是黑龙江省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有专兼职教师22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兼职教师8人。团队中有省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4人,省级名师2人。我院与全省各县(市)农业局经管站、省内相关农业及营销企业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院现有农业经济管理、模拟经济法庭、农村经济核算等校内实训室供学生开展综合实训。

二、我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一)采取各种措施,搞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优化人员构成,二是优化人员素质。在第一个方面努力致力于实现教学团队构成合理化,在第二个方面努力实现教学团队构成优质化。根据这两方面要求采取如下措施:其一,通过实行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其二,支持教师搞好个人基本建设,鼓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提高职称结构层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与水平。其三,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督导,形成群体教研合力。其四,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师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需要,科学调整师资队伍培养方向,为教师提高专业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微观条件。

(二)创新行校结合、校农结合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对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购销与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携手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和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所属企业,采取行校结合、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教学过程的三阶段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专业单项技能培训(前4学期)。开设专业基本素质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依托校内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基地、农村市场开展单项技能实训,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制订、实训方案策划和课程教学。

第二阶段:专业岗位能力综合模拟实训(第5学期)。开设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通过ERP软件和企业经营运作、市场营销软件模拟农村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过程及工作任务,将农产品市场调研、成本核算、生产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等单项技能贯穿于一体,培养学生具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运作的综合管理能力。

第三阶段:顶岗实训(第6学期)。实训项目包括三部分:农产品营销、农业经济组织产前策划和产中管理。具体内容有农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产品营销策略选择、农产品收购与推销、农产品经纪与服务、农村经济组织成本与收益核算、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运用和农业企业经营运作等方面职业岗位实训。按照课程教学拓展到社会的方式,学院和实训单位共同委派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管理。

(三)根据农村经济管理流程构建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学院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市场调研,确定毕业生应职岗位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济核算人员、农产品推销员、农产品经纪与人。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农业经济“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流程特点,按照专业课程门类职业化和内容综合化的要求,设置4门专业核心课程:农村经济调研与策划、农村经济核算、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营销。依照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设置四个层阶的课程: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专业拓展能力培养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推行案例教学法。我们对理论性培养要求比较强的课程,比如在经济学基础、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营销、公共关系等课程中全面推行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2.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我们在农村财税与金融、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和重点疑难问题释疑讲解等方式,扩大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比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根据职业化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综合化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我们结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设置了经济学等新的课程门类,对原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提高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4.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室和专业模拟教室,通过教学课件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结合,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行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体系

1.运用校内外办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我校利用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公司、农科教服务中心等校办产业实体,作为专业实习场所,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校外,学校与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牡丹江市郊区大湾村等单位签有实习基地共建合同,这些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可随时接待专业教学和生产实习。

2.运用社会资源,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为了增强专业办学的社会适应性,学校组织了农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能是设计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教学和协调产教结合关系。

3.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通过积极做工作,我们和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合作经济处合作,与全省各市(县)经管站之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业务关系,对搞好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条件。同时我们与牡丹江市工商支行、牡丹江财政学会等企业和社会团体建立了稳定的业务联系,为搞好专业生产实习提供了强有利的保证条件。

(五)实行“双线四位”一体化,实现课堂与社会相结合

1.教学内容实行“双线并重”。双线并重,就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提出用人规格和标准,按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根据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和产后营销的特点组织专业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模拟场景和校内外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训练。

2.基地建设实行“四位一体”。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运用产学研合作关系,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结合在一起,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具体做法有二个方面:一是建立具有高新技术设备的校内教学实验实习基地,保证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能够紧密结合。二是配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第一线的实际需要,通过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师资队伍培训、教研和科研活动等项工作联系在一起,实行产教结合、政教结合,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3.评价方法“多证一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毕业证和外语、农产品经纪人、助理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按照学以致用原则每学期选择重点课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贯穿于学期全过程中。其它课程以技术技能性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采取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

4.实习实训“产教结合”。按照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到省内和全国各地进行专业顶岗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强化训练。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服务于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利用与黑龙江省农委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系统的业务联系,组织学生到农村经济管理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二是利用学生在校学习的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黑龙江省内各市县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实习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水平的基本设想

(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我们对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行院、系两级分工负责制,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管理督导组负责对专业办学的宏观指导性调控工作,专业办学的具体管理工作由系负责,以充分调动基层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站稳国内专业人才市场的同时,眼睛向外,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调整专业服务面向,积极参与国际专业人才市场竞争,提高专业办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二)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要,坚持实行以“质”保“量”的方针,深化改革、全面改进教学管理工作,争取为“三农”和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具体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施品牌专业发展战略,以营造品牌专业、品牌学生,培养符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职业技术管理人才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处理好教与学、教与用、学与用的关系。二是实行全方位开放式办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层面,加大学生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的信息交换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三)抓好师资队伍培训工作

教师是专业办学的第一位资源,是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中、青年教师在我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骨干和主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学校应从战略的高度给予应有重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结合“五名”(名校、名师、名专业、名学生、名产业)工程建设过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送出去(送到国内名牌大学进修、国外深造、到社会经济管理部门锻炼等),请进来(聘请兼职教师、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全面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专业学科教育来说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双线结合”和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指导思想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篇3

1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 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创新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和分配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已逐渐成为农业大国,但距离农业强国仍有一定差距。相对于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不足。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已逐步显现,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并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缓慢。加上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在思想上仍具有保守性。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也引起了社会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1]。

1.1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农业经济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列文件,建立了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保护农业的措施。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缺乏执行力,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没有与时俱进。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忽略,导致管理人员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缺少执行力度,最终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管理人员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认清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关系,将二者分隔开来,进一步降低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2]。

1.2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更加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导致有些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利益协调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种体制的缺陷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2.1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业经济关乎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才能落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优化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2.2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由此导致科技人员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重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可以满足新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随着新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3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具体举措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制度、技术、理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有效进行。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培训上要不断加强。通过培训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方案并应用于工作中;其次,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要让管理人员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管理问题,不断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再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作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地倡导这种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创新观念,让人民群众有所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持续性,只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3-4]。

3.2管理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后,对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主体。目前虽然我国新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是显得很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和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科研装备比较落后、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等。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优化管理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不断完善全新的条例,规范农业经济管理的行为,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3.3管理方法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基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首先要创新农业经济资金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的资金投放模式,严把资金投放关,要根据不同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下拨科研基金,以便于科研基金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可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进步。对于创新的科研成果,要将其转化成资金并继续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不断循环可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5-8]。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地扩展管理经费的渠道引入管理资金,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力,重点是要优化农业科研条件的相关内容,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求;其次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4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健全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此政府部门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便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此外政府部门可以统一领导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9]。

3.5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并始终坚持,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农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农业科研人员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可有效解决矛盾,保障群众的权益,并最终实现统筹和协调。当地政府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以保障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基础,让群众在出现有关事件后权益受到保护,也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时刻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影响,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时,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实行管理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满足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翠青.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2):85.

[2]李冲,孙玉成.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6):2.

[3]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6):218.

[4]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3):51.

[5]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S2):45-48.

[6]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7]王鹏.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5(3):54-55.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昭示着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淘汰,已不能适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需要,因此应当引入信息技术,旨在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且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

1.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让城市与农村、国外与国内始终保持消息的畅通,充分发挥及利用现有资源,当然,农产品市场也会因信息化的应用而逐渐扩大。信息化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有条不紊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通,从而促进了城镇化建设的进度,并且为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1]。与此同时,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帮助科研单位以及农业院校找到适宜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而完成其研究成果,确保资源的配置合理有效。

2.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接近,但是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固有条件下,我国当前的农产品的经营规模较小,且较为发散,从而体现出自身的诟病,即成本虚高并且质量不能控制。若想优化我国的农场品市场竞争力,则必须要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应用国际先进的加工手段和贮藏手段,总之,实现上述过程的基本前提便是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

3.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若想发展农业现代化,则必须要应用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及技术,但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便是确保设备及技术先进化及农业发展各个领域的关键所在。发展农业现代化应当实现软硬两方面支撑,软方面支撑便是实现信息化。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促使农业销售、加工以及生产等环节的经营者得到先进的技术知识,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及普及,防止发生因信息不对称致使的经济管理部门错误决策。与此同时,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农民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意识,全面有效的促进当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力度[2]。

二、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研究

1.信息化基础设施缺失

无论如何,农业信息化建设均不能脱离设备设施建设而单独存在,只有满足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的要求,方可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目前,我国的农业区域普遍存在基础设备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未曾建设过基础设备设施。其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信息化网点均没有完善的覆盖率,因此农业得到信息的渠道依旧沿用传统的手段,而且开展农业活动也是通过机械设备或者人力实现。

2.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

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涉及到众多领域的传输、计算、分析、储存以及采集等,因此要求信息化服务人才为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种人才在农村非常短缺,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岗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难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期望,或者对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人才较多,但是受限于诸多因素,实际实践的缺寥寥无几。

3.信息资源开发缓慢

尽管当前的网络信息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具有时令性、预测性、指导性及针对性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却少之又少,而且相关的软件开发也寥寥无几[3],因此有待开发。

4.缺乏信息化意识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因多种原因导致其缺乏信息化意识,即便是政府部门也没有对农业经济予以重视,对信息的价值视而不见,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完善措施

1.完善信息化网络建设

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服务网络的重中之重,更是农业经济信息传播、处理、分析的基础。信息化网络体系不仅包括基础的传输网络,还包括此基础上的广播电视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以及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只有得到完善的农业经济信息,才可以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的决策及信息资源整合利用。

2.培养信息化人才

培养信息化人才要重视创新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并且提高农村当地人员培养的比例。首先,应当处理好农业信息管理、经济、和技术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组织满足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要求的团队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其次,强化农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毕竟农民属于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任务。

3.创新服务模式

信息化服务模式创新主要从载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以及主体社会化中实现,首先,应该确定“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远参与”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其次,促进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的多元化,比如科技信息的产前、产中及产后,均可以作为降低农业成本、产生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可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载体则是在当前社会文化氛围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条件下,发展新兴载体,充分发挥新兴载体传播信息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挥其组织、协调及主导作用,并且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任务、方针以及目标,奠定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此同时,发挥其职能和协调作用,全面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实效性及全面性。

四、总结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提高人们的信息化意识,完善基础设施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王春赢.基于信息化角度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4(36):122-122.

[2]屠依群.刍议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3):31-31.

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村经济的管理就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方针,并结合当地的市场环境、人员组成对经济发展资源进行重新布局,解决一些农村经济建设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使农业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环境、人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加完善的政策依据与市场规范,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稳定性、科学性、持续性的应用平台。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为农业经济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农村的经济管理呈现出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生产化的特点。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2.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并且一直停留在简单基础产品的生产上,农民的收入自然得不到大幅度提升,也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要求。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向着更加现代化的趋势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1)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现代化发展,解决传统农业中对农民劳动力的占据,将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管理,以机械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2)开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的深加工,提升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让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人员采用联合经营的方式,将农业生产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另外,除了采用具体的现代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认识,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一平台将人们的农业经济管理向现代化转变。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的支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往往忽视了对市场与环境因素的适配,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1]。通过信息化的农业经济活动的指导,可为农业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合理的指导;提前分析市场变化的趋势,可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收益。不管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还是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中,农业活动信息化的应用都是满足当今时展主题的需要。

2.3农业经济管理市场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农业活动的市场化就是指农业生产能够在市场环境中得到快速使用,实现市场与农产品的双向满足。例如,将地区内的农业生产内容与大型生产企业进行联合,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成果可以快速进入市场,不仅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提高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对生产企业来说,生产化让企业有了更加稳定的材料来源,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活动与市场需求的一体化发展,所以市场需求的满足才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生产化的最终目的。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发展,先后实行了农业机械优惠、新农合补助等多种措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经济的生产促进大多是停留在一些政策要求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不能仅仅以制度政策为主,也需要完善和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所以,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端。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对农业生产的管理缺乏执行力,不利于新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

3.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不断出台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制度,但是在基层的管理部门中,这些促农、惠农的农业经济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基层管理部门对政府下达的农业经济管理内容过分强调书面上的履行反馈,忽视了在实际农业活动的应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农业经济管理的政策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动力,在其他的一些管理活动中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将基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不断放大,造成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收效甚微。为此,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以便有效改进农村的生产活动。

3.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人员故步自封,导致自己对于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认识不足,而且过于松懈的管理环境也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员忽视自身的成长发展,难以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造成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缺陷。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生产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市场环境进行调节,而一些缺乏责任心、管理技术不高的人员并不足以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帮助,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并不是那么容易。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途径

根据五年计划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一定会将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严格、高效。为此,需要从转变管理人员思想,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规模化管理,增加资源与技术的投入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1转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环境优势。管理工作的展开更加方便快捷。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需要转变工作内容和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从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与管理制度共同入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无论是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执行人员,都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农业生产内容确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并改进。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业生产发展与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与经济促进。

4.2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其实农村生产内容的复杂性更加需要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农业经济的弊端与市场需求进行联合分析,并结合地区内的环境因素进行生产内容的选择[2]。所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农业技术尤为重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对当前的管理队伍进行业务技术与思想素质的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技能;2)进行信息化农业人才的引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农村基层人员引进,加强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另外,可以聘请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培训,参观一些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地区,学习别人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点后进行改进应用,从而提高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

4.3采用规模化的农业管理

很多新农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以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每个农民的力量集合起来,最终实现集体化生产。这是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集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一起管理,其一方面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场上也有了专一性,让地区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富裕。另外,规模化的生产也方便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大型需求企业可以直接将当地的农业生产作为原材料基地,人民不用为农产品的销路发愁,更好地提升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积极性。

4.4引入信息技术,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资源投入,从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进行联合管理,制订有效的农业经济资金的补助方案,鼓励农业经济活动的现代化发展,并采用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指导[3]。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对农业经济的市场环境与生产效益进行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实时掌握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估,并从中发展问题及时解决。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我国农业改革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改革成效。需要提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关注度,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经济有序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持续运转的前提。必须科学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促使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农业经济过程发展中,应当深入探究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时剖析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新状况,最大程度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农业经济管理应当与国家惠农措施相结合,构建出具备可行性的制度体系。

2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自然耕地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助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1]。

2.1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

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提升利用率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污染源头的控制,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可以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资源的使用率,为后续农业发展提供力量,有助于提升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

2.2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方案。就市场需求而言,要明确农业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可以通过市场采集样本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本区域的农业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区域发展,提升自然资源利用率,扩大农业生产效益[3]。

2.3建构多方投融资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符合时展需要的举措,为吸收外来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开辟相应的绿色通道,充分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加大农民的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相关人员的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外来投资者的青睐。这样一来,我国农业发展拓宽了市场,进一步巩固了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财政扶持、降低税率以及设立绿色基金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4]。

2.4加速农业的整体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水平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应用科学技术时,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特色。根据内部环境的具体情况,结合农业发展方向,及时对生产方案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应该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积极吸收外部资金和资源,提升发展规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现代农业整体发展[5]。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3.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就日常的农业生产而言,需要加强农民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学习。加强技术指导,针对性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充分挖掘各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发展农业,既要保证生态效益,也要保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当前,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可以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积极开发农村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开展绿色旅游满足人们的需求。从生态生产线扩展到生态旅游线,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经济效益。开发农业旅游,既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发展农业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应用新兴技术还是建立现代管理模式,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利用政策效应吸纳人才,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可以通过人才研讨会,结合民生、社会、农村、环境、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研讨,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好的方案,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并完善基层信息收集渠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势必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保证信息收集渠道畅通,才能及时接收农业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反馈,保证农业工作人员保持良好心态应对日常工作。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确保行政工作及时、有效、公开、公正,提高工作透明度,有效避免贪污、腐败等行为滋生。在出现利益纠纷或者责任问题时,明确职责划分有助于找到相关负责人,了解事件经过,避免浪费时间导致问题扩大化。针对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维护农业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利益维护机制平稳、有效运行,在维护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升其生活水平。

3.3联合当地企业,加强绿色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全面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停止高污染的工程项目,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积极推广宣传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吸纳社会资本,打造绿色品牌,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严格把握生产流程,确保品质,杜绝破坏品牌形象的情况出现。企业与政府合作维护区域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信用贷款模式能解决传统信贷存在的问题,降低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通过信用贷款,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贷款人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培养并引导信贷参与者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3.4提高农村内生驱动力

首先,要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采取一系列惠农措施以及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激发农民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吸引农村年轻生力军主动回乡建设。其次,对于回乡建设以及留乡创业的有志青年,政府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搭建渠道,创建机会。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乡村发展的前景,农民才能鼓足干劲,继续奋斗。相关部门一定要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以推进农村发展、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着手点,实现增产增收。再次,新农村建设中一定不能缺少农民参与。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升村民对农村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政府部门需要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定期下乡,为农民提供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以及宣传表演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帮助村民提升文化生活水平,使农民成为有理想、有素养、有目标的新型职业农民。

3.5做好普惠金融宣传

用户良好的金融素养是营造良好金融环境的基础,也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途径。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影响,普惠金融发展受限。乡村地区要提高金融教育供给,提高农村居民对普惠金融的认知。首先,合理规划农村地区金融教育,有序开展金融教育。乡村地区发展存在差异,居民金融知识掌握也存在差异。各地区需要主动摸查农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序、高效开展金融教育。其次,做好普及性金融知识教育。乡村地区要构建完整的金融教育体系,邀请专家开展金融知识宣讲,逐步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适当增加基础教育中关于金融知识的比例,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金融素养,继而提高家庭金融素养。再次,全面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教育作用。信用合作社及乡镇银行要开展金融宣传及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与方式提高用户风险意识,夯实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

篇8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将成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之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加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面广,富有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事农业企业或乡镇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村级、乡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技能,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微观经济管理和服务的中、高级管理专门人才。

 

二、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通过近年来我们所作的调研,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敬业精神、诚信、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身体素质。其中最强调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

 

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要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学生要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涉农企业要求现在的很多岗位都必须是持证上岗,比如:搞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搞营销的要有营销资格证书,搞农村收购的农村经纪人员也要有经纪员资格证,从事企业管理的可考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等。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了资格证书,为今后从事某专业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需充分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大部分构成(见图示1-1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政课、语数外、计算机、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与健康、安全消防、形势与政策等。公共任选课开设素质类课程,意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个人修养。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部分构成。

 

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重视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企业逐渐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以往偏重于政府需要的经济理论分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符合社会需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增加管理类课程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可设置的专业方向有:会计电算化 、农(畜)产品营销。专业核心能力为:农业经济调查分析及市场营销、财务核算技能。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课可开设:农业经济基础、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加工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农村财政与金融、农业经济调查、会计核算模拟训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鼓励教师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要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五、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篇9

1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群体信息化意识薄弱

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为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水平有限,种植区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直接导致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接受程度不高,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农业技术设备了解程度较低。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实践者,因此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程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直接导致农产品的销路不畅,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恶劣的影响。

1.2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可是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条件较为艰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融入到农业生产与发展,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滞后。

1.3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农业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对政府行政职能的检验。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比重,但基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状况来看,资金投入仍略显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无法覆盖整个农业发展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2.1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

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对其进行信息化教育与培训,在培训中大力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农民群体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让农民亲身体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便利性,丰富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知识。从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出发,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人才待遇

培养信息化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都以人才为主导。针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问题,应加强对信息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加强现代信息化专业性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曰而且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提高人才待遇,通过提高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薪资与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前来就业,减少专业性人才的流失,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健全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没有完备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就无法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因此,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资比重,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扶持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让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竞争之中,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

2.4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信息技术的研发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紧扣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相关部门可以在推广传统高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物工程、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10

市场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渗透于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提出若干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分析和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把农业经济管理推到了社会最前沿,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不得不探索生存之路。信息化建设对加强农村的相互联系、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强强联合有着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经济尽快走上新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1.2帮助转变传统农业经营形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则能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弊端,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管理和发展,将农业发展转变成资源密集型农业,实现知识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和经济管理形式。

1.3缓解农产品供需两难的问题

随着各类惠民政策持续出台,农民生产主动性有所提升,农产品也获得巨大的扩展空间,但这也使中国农业经济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国内大量农产品原料销往海外给他国造成倾销压力,而农产品跌价、难卖等问题又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势必会对农民生产主动性造成消极影响[1]。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购买商家与农民可进行自由沟通、商讨价格、售卖等,国内外商家与农户不仅能快速收集农产品信息,还能实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从而突破地域限制、及时推销农产品,缓解供需两难的问题,在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农民培训,建设信息服务队伍

一是要重视培训农民,在农村普及信息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和认识、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劳动者。二是壮大农业农村信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联合涉农部门,依托村组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等形成进村入户的农业经济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采取远程教育、在线培训、逐级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信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三是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培养出一批既懂农业经营生产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及决策,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务必要有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避免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2.2.1组织保障

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合力,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2.2.2政策保障

主要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体现,即银行要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政策,有关企业和项目享有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扶持,并要扩大国际合作,给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征税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咨询业务进行财政扶持。

2.2.3投入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公共设施,等同于公共交通网络、自来水网络、煤气网络和电信网络等,方便农民使用网上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非电信企业参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2.2.4技术保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型项目开发工作都能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撑,保证项目的有效应用,预防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2.3建立多层次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统筹背景,极易弱化组织和基层的行政管理功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与优势,因此建立多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服务体系至关重要[2]。一是建立健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在信息服务时有限定的标准。二是各级农业社会力量要坚持合作、资源、利益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公益属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因缺乏市场盈利性而出现的缺口进行弥补。三是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信息服务业巨大的和力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将国家信息市场作为建立多层次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的龙头,依据信息多级市场属性在农业产品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步从信息化走向现代化是目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郭红涛 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乔瑞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篇11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非常迅猛,农产品连年实现大丰收,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而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更加的市场化,这都要求农业经济管理要能够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这要求我们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农业知识技术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加大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力度。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1.农业经济管理

计划、控制、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并激励相关人员,使得预期目的能够实现,这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科学预测为基础来制定农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农业地区划分来实现农业布局的更合理化,来使得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对农业自热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财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产品的商品流通;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等。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信息知识的获取更加快速,渠道更多,并可以进行快速的传播和利用,对传统农业经济改造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那么就不能脱离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因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信息化,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在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这样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升级,所以说我国农业想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

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应用

1.实行科学的规划、分布实施信息化

首先我们要充分的对信息业在全球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发展规划。而且要根据制定好的计划步步为营,逐渐实现经济管理信息化这一目标。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内部信息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农业信息的收集、沟通渠道、农产品进出口、配额、库存等一个完整体系,这样有利于及时的把我最新的农业信息动态,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通过发展软硬件来提高信息化经济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包括设备落后、设备不全、相关人员管理水平低和素质差、相关经费不足、农民知识落后等,这些都严重的阻碍着我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建设一支工作态度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力度,加大经费的投入,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补齐相关技术设备,这样才可以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设备基础。最后,要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提升现代农民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实现,才能够让农民从信息化中得到切实的好处。

三、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

当前我国还很欠缺对信息系统和农业经济数据库的开发,这使得农业实践应用与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脱节现象一直存在,这导致了很难使我国的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有一个实质的提升,很难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的建立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体系,使得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这样才可以及时了解农业市场的需求,快速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想要实现更加科学的信息化经济管理,就必须建立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网络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总结

篇12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共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2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首先,农民在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时能够是使繁琐的生产过程变得智能化、便捷化,其次,信息化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民及时利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及时了解到其他城市及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技术及时学习最新农业生产技术,获得最快的农产品销售途径。

2县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中的主要问题

2.1相关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相关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是制约县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有部分县区农业经济管理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为主,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趋于老龄化,本身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不能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年龄的原因也使得其学习能力有所下降,不能对现代信息化技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导致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进而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进。2.2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和利用不到位。虽然我国县区在积极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引进了先进的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进行的并不到位,不仅开发的程度低,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也低,甚至有很多时候还是会利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该地区的农业经济进行管理,这就使得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和价值,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也不能做到资源的共享,致使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2.3农村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弱。相比与城市来说,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还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要慢上许多,虽然现如今我国县区农村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老旧思想的限制,致使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进而造成农村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

3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3.1健全网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以及建立在基础传输网络上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电信业务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网络应用也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市、县、乡、村,商家、厂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涵盖上述内容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千家万户,当时当地的信息也相应活跃在全球,从而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第一,加大农业经济人才培养力度,聘请具有较高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优秀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县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第二,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通过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全面提高管理部门的整体科技水平,并提高人员的自我意识与思想觉悟。3.3加大投入,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第一,提高各县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不断加大对科技产品的投资与支持,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项目等支持县区进行自主研发,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为成功研发技术奠定基础;第二,由于政府资金与支持力度有限,因此应与当地其它自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县区相关科研部门对农业信息化技术进行研发,而县区政府则需要按照“谁投资谁有利”的原则,对投资企业进行不同方式的奖励,利用融资等方式促进县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篇1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电商时代;信息化

电商时代,与之而来的是各种高科技机械与信息技术,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原有运作模式,在方便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当下,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从农业机械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从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到农业保险、信贷等,中国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中国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难度也随之提高。虽然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相关的工作模式以及体系都有了很大的完善,但从现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技术来说,相关的专业度却始终不够,信息化发展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提升。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1.1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光是依靠政府的管理,不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是根本不够的。农民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群体,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更可以促进农民用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积极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提升农业竞争力,借此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以达到对于农村地鲍景华(吉林省蛟河市农业农村局,吉林蛟河132500)区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1.2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帮助农民们更好的对当下社会的需求进行了解,更好地了解到各种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根据这些需求来进行生产商的调整,借此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农业经济管理,具有更强的计划性与科学性,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农民收入的提升,更可以提高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带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对人才的培养

中国农业在整体的发展上,可以说还是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就目前来看,中国农民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这无法满足电商时代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为此,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农民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速度[1],实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在电商时代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却面临着很大的难题。当前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由于人才培养力度的提升,有关部门已经提高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只具备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或是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面临着综合性素质不足的问题,加之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愈来愈繁杂的工作内容,这些综合素质不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显得专业性有些不足,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同时,也由于专业性不足,这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对自身工作观念的革新,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有许多的困难。

2.2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职能不健全

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所要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是一个比较宽的范围,在工作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有农业经济管理在管理以及相关的体制上都还不够完善,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时,很难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职能的完整发挥。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桎梏,很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很难使农业经济管理达到信息化要求。

2.3信息技术发展受限

信息技术对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不仅需要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水平,更要实现相关技术的推广。但是就目前来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关部门所获得的物力支持还很不够,现有的设备与人力等都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缓慢,后续进展也同样面临着维护等问题,在实现上有一定的困难。

3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3.1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任何工作如果执行工作的人员人手不够、工作能力不足,就绝不可能做好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之中尤为如此。面对社会不断的进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工作压力逐渐增大、问题也逐渐增多,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也和这些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下,迫切地需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来处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招聘上要提高门槛,确保工作人员高素质、高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已有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的力度,提高现有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其次,应当根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培训不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3.2完善相关制度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农业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严格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让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获得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3.3加大有关部门人力物力投入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在电商时代下针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2]。有关部门首先应当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提高重视程度,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本地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紧跟时代的脚步,加大力度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并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进行改进。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投资,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4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从根源上提高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与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向农产品生产者宣传相关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展。同时,有关部门要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各个农村地区的具体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调研,并拨付专项资金用来架设信息网络,并安装足以满足电商需求的计算机设备,确保网络的稳定,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3]。除此之外,还要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让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获取市场上的信息,从而改进自身的生产方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关部门还应当帮助当地农民建立一定的电商体系,帮助农民更好地通过电商来销售农产品。

篇14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随着现在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了十分有效的建立以及实施,但是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没有及时的进行改革以及更新,也就导致了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不相符合的,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的制约以及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有效展示收到了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但是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现行的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急需进行解决。

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农业一直都是我国的主要产业,并且一直都是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的,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我国政府针对农业出台并且实施了很多的制度,并且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要求以及相关的只是,这也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坚强的后盾,但是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度是完全不够的,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再就是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点主要就是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并且在执行力度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我国的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同时,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提升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忽视,是会直接的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产生影响的。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在现在的经济形势之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这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的收人,我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现在笔者针对新型农产品销售体系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进行茼要的介绍,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主要目标有三个,那就是高效、安全有序以及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想要实现这三个目标,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就应该具有着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个就是营销主体的规模化以及组织化,第二个方面是交易方式的现代化,第三个方面是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第四个方面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率,第五个是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零售业态,第六个是交易行为以及市场秩序的标准规范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的广泛。随着现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以及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逐渐的对各个行业的传统工作模式进行了改变,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我们应该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这样有助于对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推动,现在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当中信息化的规模在进行着不断的扩大,信息化已经开始逐渐的向着我国农业经济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帮助,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提高现在农业管理的水平,所以说现在我国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相应的提高,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于收集以及整理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都是能够提供便利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农业可以的开发以及利用。

3.农民合作社的改进,农民合作社就是把农村当中的农民联合起来,这样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于生产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都能够起到相应的节省的作用,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我们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及发展,通过相关的研究,笔者得出农民合作社当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以及关系因素与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的,并且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商誉因素以及物质因素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是有着更大的影响的,人力因素主要就是有社长的文化程度、担任社长的年数以及是否生产大户决定,制度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当中的机构设置、会议记录、公开财务运营以及盈余分配等相关的情况进行决定的,物质因素有农民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以及注册资金来决定,商誉因素则主要由农民合作社的注册商标以及相关的名牌产品和绿色认证等决定,关系因素则是由农民合作社与政府当中的相关部门以及村里的组织关系来决定的,通过对以上关系的分析,笔者针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大对于社长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社长的专业技能以及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于合作社当中的组织机构极利润分配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制定,需要做到让每一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当中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的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以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