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15:46: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对策

一、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1],不利于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好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受到低俗文化冲击严重,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得到较好提升,同时还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让学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校园开放性逐渐加大,社会对校园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校园文化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入也随之而来。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在校园盛行起来,学生也受到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从而沾染上低俗习惯,造成素质降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浓厚,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风气的形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新建立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自我发展方向,积极从事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3.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把它纳入到校园发展纲要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和校园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校园的社会形象,对生源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当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加强硬件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重视起来,这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科研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引领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会导致学校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学生不能潜心做科研,从而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欠缺对于学校发展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自我水平的提高[2]。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很好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底蕴,让严谨治学理念牢固树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严格治学、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和教师“日三省吾身”,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在校园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按照传统文化要求约束自己,学习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人才。2.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让校园拒绝低俗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更好的规划,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低俗文化的入侵,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3.传统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激励因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向作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奋发学习的理念得到牢固树立,能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建立,并且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提高学生对于校园归属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很有必要,它是学校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

优秀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个方面,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1.高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发展不能只关注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校园软实力建设,让高校不仅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增开大学语文和其他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奋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2.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用优秀文化来规范自我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传统文化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纠正,积极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对那些低俗文化坚决拒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获得最大益处,促进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将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引进校园;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戏曲、歌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步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也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保障学校健康持久的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乐程,陈九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6).

篇2

1.完成高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它的优秀基因也得到弘扬。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育人职能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有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

2.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得到强化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公德意识、修身意识、共处意识等方面开始出现不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价值观念中表现出的诸如人格问题、人际问题、等倾向都是人文意识缺陷的外化。优秀传统文化里,更多的是如何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很好的弥补了目前工科高等教育里所缺乏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工科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

部分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认识。本校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你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2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4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0%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为自豪。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中,关注古典文化的非常少。

2.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很实际的需求

调查问卷显示,“如果一些传统文化能告诉你如何更好的待人接物,你会感兴趣吗?”这个问题回答“是”的统计结果为95%,问卷和访谈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有很迫切的需求,只是鉴于文化的承载方式,他们不能静下心来去慢慢品味。目前,普通学生所受的教育里,很难系统的告诉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世,而同学经常咨询的问题,如应该怎么处理事情,应该如何待人接物都反映了同学的强烈需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科校园文化的措施

1.与时俱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它就会僵化。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让优秀传统文化里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的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2.在校园文化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的多元支撑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高职学校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高职学校文化的建设中,直接体现的就是教风和学风,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要不断的磨合相关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就和在一起,为校园文化提供相应的养分,这也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1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养料,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促进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中国传统的文化是我国对高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上,对于学生的行为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是高职教学应该弘扬的,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职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料当做是良好的教育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坌G椴伲可以帮助学生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可以帮互助师生树立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其次,传统的文化教育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有着一定的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师生的自强、自信和自律等积极的态度。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些思想精华对于高职学校的校园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师生陶冶情操,不断地饿开阔师生的胸襟,在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减轻面对的心理压力,不断的提高师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师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最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继承文化精神,也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弥补现代青少年在信仰和道德上的缺失,不仅仅要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还要提升精神品味,在大学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凝练“精、气、神”。《礼记》中的《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也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文化的建设也是核心的精神力,对于学校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形成和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有着以下的几个特征:(1)高职学校中设计的专业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这样就导致了高职学校的人文气息比较单薄。现阶段高职学校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进行设置,也就是说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偏于理工类,在这样的状态下,高职学校就会设置社会热门的专业,也就是理工类专业,长此以往导致了高职学校忽略了文化建设,仅仅重视当前市场的需求,并没有重视专业化的设置失衡问题,忽略了人文建设,那么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从下手,影响了高职学校文化的积淀,对于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2)高职学校的建设时间比较短,相应的半血理念并没有明确,大学的精神也就缺失。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在摸索中形成的,目前为止,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成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学校中的文化建设还无法发挥育人的基本作用,可以说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能够提高师生自身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有着一定的校园文化传统,经历了一定阶段的思想碰撞之后,才能够形成有着独特魅力的、独属于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

3 以传统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现代化的校园建设与传统文化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本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

3.1 学校方面

3.1.1 进一步明确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对待校园文化的建设要领导重视,全院动员,师生共建。首先要统一思想,明确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使每一个师生都明白,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领导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职员工的责任。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即“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校园文化建设,我的责任”。

3.1.2 开设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关课程

不仅仅是在选修课中开设,建议在基础课程中开设《大学语文》和《传统文化》,将其列为基础必修课。只有进一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重视传统文化对校风和学风养成的积极作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克服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人文氛围淡薄的问题。从专业技能的教授中,适当添加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达到我们“育人”“树人”的目的。

3.2 教师方面

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增强文化主导力量,即对学生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但是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仅仅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不在师德方面修炼自己,是很难在教育中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点对教学“一线”和学生管理“一线”的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3.3 学生方面

创立传统文化学习的专业协会和社团,引进专业教师指导。利用社团和专业学习协会的平台,进行传统文化传输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

以学生活动带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文化论坛、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交流、人文讲座等,带动和鼓励学生自觉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启迪自己人生智慧,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4 结论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过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中华文明和文化经典,永远都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营养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用雄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丰富自己,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都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在漫长的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终将成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阵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玉萍.职业学校个性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高职院校偏重学生的技能培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限制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亟需关注的重点。

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校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的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而积淀孕育起来的,是为各代人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等,富含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是指环境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制度环境,如校园的设计科学、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合理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学场所,张贴得体的标语、名言和名画,重要人物的画像、碑铭、雕塑,还有校园文物、校史陈列室等。三是指行为文化,它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新载体,二者互为联系。

二、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独特的群体特点,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人文素养的缺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状况复杂,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有着艺体特长的高中生;三是通过“2+3”、“3+2”等特殊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和本科类院校相比较,学生在文化基础、道德倾向、技能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道德意识和思想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奋斗意识,甚至时常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内较少开设传统文化课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无立锥之地。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同职业教育毫无关系,即便少数院校设有此课,也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为此配备专门的师资和相应的教材。

2.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职业道德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多是开设实用性课程,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热衷追逐“考证”,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校园内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学生基本礼仪缺失,违禁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担忧。人文类的课程被边缘化,甚至人文类教师都处于一种难以存续的尴尬境地。

笔者了解,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时候,缺乏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学生随意毁约、到岗率不足、频繁跳槽等,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偏重于实用性工科,人文类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职院校内,专业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系部不断扩展,专业分支多,学生资源丰富,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相应的,学校在教师人才招聘版块,更愿意吸收、引进富有技术理论和经验的工科类人才。反观人文类教师队伍,相对而言,比较薄弱。而且,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拥有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这些条件的师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情况并不乐观。可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也非常有限,仰或是采用本科类学校使用的教材,品种单一,良莠不齐,大多并不适合高职层次教学使用,这些客观条件也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高雅、人本的校园环境,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交融汇合,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中,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对高校、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

(二)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核心灵魂引领学生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中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故,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量的相关人文素养的课程,特别是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相关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素养,从而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四、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砥砺,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

(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于鲁班精神文化的传承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院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助力,以塑造“职业人”和“社会人”为目标,加强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校园中建设有鲁班广场,广场前方中央塑“鲁班金奖”像雕塑,后方建大型浮雕墙――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还有鲁班文化艺术长廊等建筑物。每年五月是学院科技活动周和鲁班文化节,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和技能比赛,聘请专家学术报告,举行“鲁班奖”获得者访谈。鲁班文化节始于2005年9月,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学院土木系还成立鲁班实验班,紧紧围绕“培养鲁班传人”这一目标,学生总体学习劲头足,努力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团委下设5个综合性部门,涵盖19个学生团体,包括心理健康协会、盘龙武术协会、徒步越野协会、蓝天音乐协会等。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其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全院青年师生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通过组织和协调全院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青年同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据统计,我院志愿者注册总人数达3500余人,其中,2014届新生1500余人;1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总计服务时数达2500小时;2014年共组织规模化、系统化志愿服务活动73次,涉及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等多个方面。

(三)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大学精神

学院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强调要认真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探索学院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学院层面的工作由宣传部牵头负总责,对全院的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系部文化建设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制度,按照“系部申报――专家论证――学院批准――系部建设”的程序推进。开办有30年以上历史的专业的系部要挖掘和研究阐发专业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学院文化相适应,延续历史文脉。

五、结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发展,建设新时期蕴含人文内涵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颖.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5

[2]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1

[3]尤海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4]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中华传统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64-02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超过1200所,招生规模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半壁江山,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者充分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其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特定的校园精神为特征,经过历代学生的传承和创造不断孕育和形成,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于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日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术界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成果越来越多。笔者试图另辟蹊径,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出发,研究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探索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深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研究,更好为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院校内涵提升服务。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十报告高度评价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要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要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因势利导,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网络信息不断发展变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必然影响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切实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其次,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要持续发展,需要有符合本校实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独特校园文化氛围。遗憾的是,一些高职院为了经济利益盲目办学扩招,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不抓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急功近利,学校发展不可持续。如果我们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元素与校园文化融合的研究,以德治校,努力找寻学生发展和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点,着力构建和谐校园,高职院校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最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成长。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有丰富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周易》中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充满了正能量,也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在价值多元、社会转型的今天,这种正能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扼杀高职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进取心理。[1](P.18,21)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这种传统的人格修养方法讲求家国同构,有效的将个人与集体,公民与国家联结起来,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关心集体和国家,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将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进取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潜移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途径

(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润物无声,陶冶情操,涤荡心灵,感染行为,无教胜有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建筑、广场、草坪、办公室和实训室等物质载体,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者(孔子、老子、墨子、朱熹、王阳明等)雕像,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以高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校园物质环境中,彰显传统、科学和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构建高等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环境,增强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厚重感,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校园成为肃穆的文化圣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绿色精神家园”。

(二)有针对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保证传统文化进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哲理和道德教化功能,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高专院校固然是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但是,君子不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将使高职学生受益无穷,深刻领悟做人的道理。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与专业结合开展专业史学课程,如中国科技史、古代建筑史纲、中国财经史纲要、中国算术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展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情感。专业史学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专业探索热情,完善高职学生专业体系知识。还可在正常课程之外,举办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氛围。

(三)用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充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国业已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和精华。[2](P.116-118)高职院校可以策划组织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为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穿古装,说古语,过古人节日,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育在其中,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填鸭式影响学生。

(四)学生课外活动文化体系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和本科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确实不高,但是他们重视社会实践,愿意动手操作,喜欢参与各种社团组织,热衷于组织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高职大学生有其固有特点和优点,我们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特点与优点,从实际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各种校园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中,针对性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活动文化体系内容和载体。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一百问”活动,让高职大学生温故而知新,再次感受杰出历史人物(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文天祥、林则徐等)的爱国情怀;为我国古代的科学成果(如四大发明)而骄傲;重温中国经典的专业著述,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可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健康人格”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鼓舞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3](P。184-185)可以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明有礼的含义,同时也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在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让高职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伟大,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备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豪,从心底深处产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人的自觉。同时,身体力行中华民族的特有美德,诚信、孝义、崇俭、尚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种反映全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观念、共同利益的理性文化,将高职院校打造成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和谐交往精神高地。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高职院校教育者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聂远鹤,杨丽萍,范功利.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J].科教导刊,2014,(5).

篇6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篇7

【关键词】阅读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经典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检验的精华,是体现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项基础性文化工作。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接的追求与成果。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长远是根本需求,务实是第一要件。传统经典阅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应长期坚守。经典阅读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在短短的高职教育三年时间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不能寄希望于高职教育三年时间大见成效,这既是经典阅读的实际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三年规制的客观局限。但基础之重要,正在不争一朝一夕之功,正在需要一朝一夕之力。长期坚持,必有进展,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沃壤。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差。应试教育体制的需要,客观上也规避了中华传统教育的应有范畴。仅有的古典文学文化课程内容,也不足以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学生入学之后的表现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认同,更为缺乏的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朝向与主动追求。这也正是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育者主动参与指导之处。

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做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是设置经典阅读课程。高职院校大多由职业学校合并或升格形成,文化基础课教师经由职业学校合并,在普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势下,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普遍存在聊胜于无的危机。这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之下,高职院利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师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了空前的条件与前提。文化基础课教师大多经由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每一位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经典阅读课程。

二是规范必要的课程考核。经典阅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普遍较低,文言文的基本训练水平普遍较差,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普遍不适应。在此情势下,直接接触传统文本经典,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混学分、混文凭的思想占了主流,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随意性、功利性比较明显。在此形势下,规范性、严格性考核势在必行。外因对于内因的强制性要求更其凸显。在实行文化经典阅读课必修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严格意义上的考核,使得学生不得不认为经典阅读课“有用”,并认真对待。强迫学习,虽然是经典阅读的无奈之举,但长期坚持,必有收获,不能以短期效应所可验证。

三是成立兴趣社团。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阅读有兴趣,对于传统经典有所涉猎,但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下,难以进行必要充分的交流,成立经典阅读兴趣社团十分必要。兴趣社团定期活动,交流互动,相互切磋,互相启发,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交流互动式学习,会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充足的“备课”,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更扩展。

四是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学生普遍喜欢电子阅读的情况下,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纸质阅读,体会传统阅读方式的宁静之美,以传统阅读方式阅读传统经典应该是“标配”,传统阅读方式可帮助学生阅读的更细、记忆的更牢、理解的更深,这是电子阅读所无法取代之处。一方面也应该适应学生电子阅读的喜好,建立经典阅读微信群、QQ群,利用自媒体形式,开展传统经典阅读交流互动,可是使交流更便捷、更及时。

五是辑传统经典阅读简报或在学生刊物中开设传统经典阅读专栏。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传统经典阅读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尽量多“动笔”,克服高职学生懒于动笔的不足。积少成多,学生会在经常的“动笔”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写作的水平。通过经常性的动笔,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从而更加激发其阅读传统经典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文化素养会在不断的兴趣激发和持续的阅读思考中逐渐的显现与成长。

总之,传统经典阅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但是只要长期坚持,由易到难,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见出成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一定会因为传统经典阅读的介入,达到一个新高度。

篇8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传统体育 传承

[作者简介]胥春华(1974- ),女,山东聊城人,贵阳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贵州 贵阳 55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76-02

一、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发展中,由生产和生活以及与自然界抗争中形成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必备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娱乐手段。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强身健体、娱乐、交往、育人等功能日益凸现出来,而且,通过各民族间传统体育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多元演进,同时也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门类众多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等。目前,传统体育文化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如摔跤、舞龙、舞狮、荡秋千、划龙舟、武术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自主性较强的高层次优秀文化,在推动师生主体思想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可以辐射到社会中去,引领社会时代文化潮流。这也是一所高校发展与成功所必备的因素之一。校园文化又是特殊的育人载体,对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传统体育文化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鲜活的载体,能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精神。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展,可以体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性、传承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内容。

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重视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培养,忽视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在知识、信息社会化及竞技体育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体育文化所体现的健与美、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等特点深深吸引着当今的广大青少年学生,竞技体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竞赛、课外活动的主体,民族地区高校也是如此。这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和氛围,但忽视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堂、业余健身中到处充斥着国际流行体育运动项目,就其存在的形式来看,也多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项目与我国100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仅是凤毛麟角。在竞技体育文化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缺乏、兴趣不浓,甚至出现了否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趋向。

2.重视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忽视常态化。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各自重视程度的不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一部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重视活动开展,但对于师生业余健身却没采取导向措施,忽视了传统体育开展的常态化。

竞技体育的健身价值、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意识等功能不容置疑。丰富多彩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仅是传播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常态化的缺失,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不健全、不完善的体现。

3.重视现代体育社团的建设,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发展。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学、自主、自律为主体活动团体,通过社团组织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多色彩、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但仍有诸多弊端,如民族文化元素较少、对学生民族情结和精神文化建设缺失等。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社团较多,其中也不缺少现代体育社团,多进行竞技体育项目的活动,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全面素质起到培养作用。而单纯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的设立几乎没有,有些关于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如武术归入体育社团、民族舞蹈则列入艺术社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与传统的文化模式和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不应有的冷淡甚至背叛。

民族地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建设传统体育社团,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人文素养、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民族人文意识的养成。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应根植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其母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重义崇德、宽厚、礼让为理念,以崇尚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民族文化教育,是通过内化的形式,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人文意识,在校园文化中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内化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人文意识。

2.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处于多元文化交相冲击,各种思想互相交织,各种观念互相碰撞的时代,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己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道德失范严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紧密相连,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重义崇德、轻利的思想,强调集体高于个人的集体观和民族观,引导着各民族和睦相处。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群众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具有真、善、美的整合价值。民族地区高校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可对学生这种民族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和平、善良诚信、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3.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传统体育的教育保护。民族地区高校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保护重任。虽然民族地区高校在民族传统科研、体育教学、竞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校园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大众化、常态化较差,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与传承都是从学校的层面来完成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率先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传统体育的理解,培养传统体育人才,为基层输送传统体育指导者,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四、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策略

1.重视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传统体育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经过历史的洗礼,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跨越古今,不同的地域诞生了形式多样的传统体育形式:既有修身养性、以柔克刚的项目,又有勇猛刚毅、斗智斗勇、竞技等内容,还有在悠扬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优美肢体表演的项目。民族传统文化是根,丢失了根,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成为海市蜃楼、空中浮云。因此,学校(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迅速补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由此,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现实性。民族地区高校依托本区域民族传统构建体育文化,既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给学生的交往提供别样的平台,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品牌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

2.创办民族传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团委领导下组织成立,给有相似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同学打造的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组织,负责一些体育项目的宣传、推广传播、组织竞赛、联络社会相关的体育活动。民族地区高校要鼓励学生创办各种项目的传统体育社团,支持社团宣传、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和技能、组织竞赛,使更多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吸纳传统体育爱好者。通过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体育健身、愉心、民族人文功能的了解,进而在闲暇时间通过传统体育进行健身,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传承。

3.加强体育健康课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大学体育健康课是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体育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兴趣爱好、掌握相关运动技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开花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民族传统体育多简单易掌握,应选择具有实践意义、教育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增加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广泛传播传统体育文化。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也要自主研究传统体育理论,学习传统体育技能,加强科研能力,为传统体育在高校发展作出贡献。

4.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的祭祀、娱乐功能长期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传承文化、整合社会的巨大作用。民族传统节日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如“春节”“端午节”、苗族的“姊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水族的“端节”等。在这些节日中都离不开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活动。

民族地区高校要借助本区域的一些民族的传统节机会开展相关的传统体育活动,介绍其相关知识,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族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激情,创办特色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竞争力,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用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娱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梁其军.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本质的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11(9).

[2]单培凤.高雅校园文化建设与个体道德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党和中央政府一贯的重视和倡导,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诸多本科院校纷纷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开发,在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之下,开发出一系列子课程,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课程体系,可谓是硕果累累。与本科院校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相反,在占据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是一派冷清,鲜人问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

一、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极不乐观,最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理念较为偏颇,功利实用主义占统治地位。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难于精准把握,于是出现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重技轻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化课程。一些实用性强,能在短期内见效益的课程受到追捧,一些通识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则一压再压,直至完全砍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里好的情况是作为选修课时开时停,选课学生也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完全不开设,一片空白,完全忽略了对学生传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根深蒂固。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曾多次对学院开设的所有选修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专业相关课程、英语考级、专升本、驾校等实用课程,而哲学、传统文化等则乏人问津,他们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太过遥远,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无甚关系,因而兴趣缺缺。

2.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欠缺。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普遍比较复杂,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文化素养几乎空白。据笔者几年来的观察,能够流畅说出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顺序的学生不到四成,看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学生所占比例也是少的可怜,对于一些家喻户晓的文化常识则常常是一问三不知。总之,高职生普遍知识面狭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不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在着缺陷,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缺乏刻苦精神和创新能力,耐挫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对其将来的就业及人生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1.有助于提升高职生道德素质。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社会面临着道德危机,整个社会如此,正在成长中的高职生更不可能免疫。而传统文化中这方面的营养极为丰富,如儒家和佛家都强调“敬”,即用心做事,这对避免毕业后学生随意频繁跳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大有益处。

2.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身心素质,完善人格。高职生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又缺乏对困难和挫折必要的心理认知能力,耐挫力弱,加之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于是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甚至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做出危害家人、学校、社会的举动,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正常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方法进行疏导,如孔子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谦受益,满招损!”、王夫之哲理小品“六然四看”、道家思想在失意时所采取的“淡泊”和“宁静”,这些对于提高学生遭遇困境时的耐挫力,舒缓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都是非常必要的。

3.有助于增强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意志薄弱,一挫即倒,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过于崇尚个人奋斗,而忽略了与人合作。而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讲究与人为善,强调“和为贵”,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都是珍贵的遗产,能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力。

4.有助于增强高职学生人文底蕴,提升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许多显性的和潜在的课程如《古典诗词鉴赏》、《文学欣赏》、第二课堂活动、校园人文氛围等都能不同程度的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个人内在气质,增强就业成功的砝码。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加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奠定基础。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基于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职教办学特色,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可利用的前提下,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根据工科类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性质(任选课)及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择取上摒弃学科化、系统化,尽量通俗、新颖。32个学时中,基本理论知识绝不超过10学时,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专题如茶、服饰、饮食、民居等不低于16学时。

2.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切入点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最大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譬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这个专题时,考虑到内容的枯燥性,先请同学们欣赏天坛的图片,解说关于天坛的许多常识,然后讨论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核,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

3. 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小论文形式外,还采取了综合能力测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投入进去,真正有所收获。

4. 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开设相关子课程、网络学习课程,并与部分思政课程呼应,形成立体课程网络。目前已开出了《中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民俗文化》、《茶与茶文化》、《与养生》等传统课程以及《中西文化比较史》、《诗词之美》、《先秦君子风度》、《伦理学视角》、《新伦理学》、《国学与智慧》等网络课程,有了一定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一个课程体系。

5.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仅仅利用第一课堂是不够的,我们还抓住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各种技能比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以浓郁的人文氛围营造和谐校园,让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浸润自己的人格和风度。

参考文献:

篇10

1.1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传统文化育人中强调“礼”的思想教育,“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代表着制度和规范,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制度和规范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制度的指导,利用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中建立校园制度文化,不仅能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质量,还让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制度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

1.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传统文化体现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建立积极进取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动力,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学生的消极情绪扼杀,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二,传统文化体现的担当大任的能力是建立爱国主义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力量,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要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③三,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有利于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道德观,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以及修养是非常重视的,将这种观念渗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培养。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2.1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高雅、人性化等两个方面。其一,高雅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培养学生品位、个性的地方,而有这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同时对教师也产生熏陶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气息。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要从各方面进行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性和科技性,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然后再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进行设计,校园环境可以采用园林化环境或公园化环境对学校师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有效提高师生自身修养和人格;二,人性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中,主要涉及到的物质文化设施有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以及运动场所等,这些物质文化设施在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各个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彰显人性化特征。

2.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师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要站在师生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要以维护师生权利为己任,并且要保证高职院校的整体利益以及秩序的正常运转,另外,还需要具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将制度管理作为体现出师生的人格化手段,实现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调动作用,教学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目标清晰、科学合理、引导方向明确等特点才更易于师生接受;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应符合实际的发展并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制约人,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需要将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对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实现将校园制度文化内化的效果,使师生自觉履行制度,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等教学任务,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

2.3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篇11

关键词:高校;茶艺社团;校园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以社团形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的弘扬,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并促使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茶艺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而且能够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1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中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以及校园文化呈现的封闭性与功利性倾向,都决定了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传统文化建设的弱化

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与大学生群体都体现出了更加重视时代文化精神建设与科学文化精神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了重点强调。这种强调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社会节奏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是在此基础上忽略传统文化建设却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做法,同时也难以让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中国特色。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时代精神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得以平衡的必要策略,同时也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

1.2校园文化的封闭性与功利性

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出开放性,即通过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汲取,来丰富校园文化并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但是在高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许多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校园当中,与社会相关的文化活动并不多。虽然许多学生组织会自主开展社会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学生群体欠缺丰富的阅历与成熟的思想,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实现对社会优秀文化的有效汲取,从而凸显出了创新与发展动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功利性倾向也逐渐显现,这种倾向体现为高校以及学生群体将功利性动机当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甚至会导致校园文化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而茶艺社团的建设,能够为高校及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与社会优秀文化开展交流与学习的组织载体,并且这种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学生组织也能够向学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向着精致雅逸的方向发展。

2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通过分析利用茶艺社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以发现,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强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以及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封闭性与功利性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净化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社团涉及到了多样化的领域,这些社团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让自身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茶艺社团在高校中的开设,同样能够发挥出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展学生茶艺知识、推动学生利用茶艺开展交际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方面,这对于实现高校、学生与差异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虽然当前大学生群体都对与茶和茶艺相关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浅尝辄止。缺乏学习茶艺知识的平台,是造成大学生对茶艺以及茶文化缺乏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茶艺文化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知识内容,如对茶叶种类的认知、对茶叶与茶具的选择、泡茶技艺以及融合各类艺术形式的茶艺表演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了解学习,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茶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如茶道精神、待客礼仪、茶德、茶禅意味等,这些内容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次,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交际属性是茶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能够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各类茶事活动,使大学生群体拥有以茶会友的平台,能够将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交际而非热衷于一些诸如网络游戏等极具娱乐性又缺乏教育价值的活动。同时,通过参加茶艺社团开展交际活动,大学生群体的协作精神、团队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促使大学生群体在理解茶艺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实现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最后,高校通过开设茶艺社团,能够推动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茶艺的发展与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紧密的关联,在这些传统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内容,通过开设茶艺社团、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茶艺与儒道释思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入世思想、乐道精神与和合思想等,能够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入世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强不息并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乐道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通过茶感悟人生并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和合思想则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与他人、与自然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等。由此可见,茶艺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推动大学生交际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内容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2.2推动校园文化净化

在大学生群体进入高校校园之后,虽然课程较少但是却更加忙碌,由此可见,高校校园中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填充满大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但是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出了庸俗化的倾向,即具有娱乐性质的文化内容较多,而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化内容却十分欠缺,诸如走廊文化、厕所文化以及课桌文化等,与高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及高校校园的文化发展方向欠缺契合性,而这些低俗文化堂而皇之的存在,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与先进性的体现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而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并在千年的沉淀中体现出了稳定的特征。通过茶艺社团的开设,可以推动茶文化在高校中的弘扬,这对于净化高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与茶文化本身就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紧密结合。茶叶有丰富的种类,并且在香气、色泽等方面都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同时,茶艺融合了艺术、利益、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因此,茶艺社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或者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单一的方面,而且能够推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其次,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着雅俗共赏的特征,在茶艺发展过程中,文人品茶、宫廷茶宴等展现出了茶艺高雅的一面,其中,与茶艺相关的茶诗、茶词也在这些高雅文化的熏陶下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而对于民间而言,饮茶是一种重要的习俗,茶艺也具有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特征,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形式,推动着茶故事、茶传说以及茶谚语等文化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并对茶艺文化做出全面的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群体认识到茶艺所具有的两面性,同时也可以推动校园高雅文化建设与通俗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最后,茶艺社团的开设,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实现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茶艺具有丰富的审美性。在茶艺表演过程中,精致的茶具、优美的音乐以及精湛的茶技等,都能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观看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人们也能够放松身心、体验和谐之美。由此可见,茶艺本身具有审美性与娱乐性,因此在高校中开设茶艺社团,可以有效推动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与娱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由上可知,茶艺社团的开设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高雅文化建设、通俗文化建设以及审美文化建设和娱乐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茶艺社团并组织茶艺活动,能够有效抵制高校校园文化中庸俗文化的盛行和庸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净化。

3结语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淡化以及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封闭性和功利性等问题,急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高校校园传播发展。在此过程中,具有着极高审美性与文化性的茶艺文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高校应当重视茶艺社团的作用,并通过强化对茶艺社团的扶持、推动茶艺社团建设制度的完善、提高茶艺社团指导教师素养等策略来为高校茶艺社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确保茶艺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育真.茶艺社团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06:163-164.

[2]程善兰.发挥茶艺社团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90-91.

[3]周玲,侯艳,居倪萍,邵宛芳,吕才有,周红杰.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184-186.

篇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传承创新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这个特殊场所为空间背景,以被教育者———学生,教育者———老师为主角,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展开的一场特殊演出。说是教学活动,它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说教,它渗透于老师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园生活中的隐性教育两方面。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学校里按照学校教育大纲规定必须完成的课业,必须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等。校园生活的隐性教育则十分广泛,包括校园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设施,环境布置等有形配置,还包括学校里的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校纪等无形环境的影响,无形环境之形成同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建设中的部分。它们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发展,教育方向的设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指导性意义。它是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无形资产,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早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校园文化以它形象直观的方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寓于各种具体可感受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令置身其中的学生和教师,都能领略到积极向上的文化,在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各种行为活动方式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素质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1]对于他们的职业规划与人生目标的达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完备的学校,必将是一所校风淳良,学风谨严的学校,他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宝贵的是知识传输之外的无形资产。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与老师,他们的各方面都将得到一种全新锻炼。世界著名的大学,他们的校训脍炙人口,已成为一个个著名的标签,与这些知名大学紧紧相连,成为他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被人们所铭记。校训的不同亦体现出不同学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带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印记。

2校园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1立足传统,传承经典传统

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与精髓,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既积极学习与融入其它国家、其它民族文化中的先进地方又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将这种特色与精髓完整地保留与发扬。特别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与德育传统,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校园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之地,代表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将思想品德教育列为教育之首位,立足传统就是重视德育,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国自古就重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放于智育之上。“仁,义,礼,智,信,孝,廉,勇”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底蕴,为我国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校园文化应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进行深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校活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

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汲取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丰富校园生活,建立博大精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就简约而深刻地指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说白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浓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直接推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校园里走出来的学生最后都将走向社会,他们今天的精神面貌直接决定了未来社会之发展走向。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不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2]现阶段,受国际上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与西风渐进之下,传统文化缺失下的学校教育也渐渐迷失。心浮气躁,贪图享乐与功利意识强的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渐渐弥散,基于这种现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道德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优良的文化基因浸润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将其精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将起着积极的沉淀作用,荡涤学生的灵魂,涤除其浮躁虚华的风气,渐渐积淀起其深厚的文化素养。

3校园文化建设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

当今社会是多元发展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密切。作为社会文化之浓缩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社会交流与融合。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激发学校活力的源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当代中学生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未来无限憧憬与向往,而缺乏鲜明个性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也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更不用提可以为学生带来归属感了。缺乏特色,没有个性,说白了就是过分追求传统,过分因循守旧,不求创新探索。开放多元的社会,带来的是开放多元的人民和开放多元的文化,多元文化的多元需求势必要求多种形势的发展。如今有的学校过分讲究条条框框,思想僵化,不思创新,扼杀了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美国学校教育之所以成为全世界学校教育学习与借鉴的榜样。一是源于美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与鼓励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推崇校园文化的个人主义风尚,重视个性开放,鼓励创新,突出特色与独有的校园审美。开放与包容是其民族特点也是其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文化在这里进行交融,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互相激荡又彼此融合,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创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这里产生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开放包容,自由奔放,充满活力。

4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

4.1环境布置,氛围熏陶

在校园里进行艺术布置,艺术长廊,书法书画展,名人警句上墙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让身处其中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处处感受到美丽,领略到文化的力量。将艺术,文化,教育融于环境之中,充分利用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赋予它们以生命,让他们开口说话,将文化艺术与教育理念融入校园之中,令校园里处处皆师,每一样东西都能真正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4.2主题活动,丰富生活,参与教育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的重要交际活动。校园活动既有体育活动又有文艺活动,还有其它一些学校组织的社会参与活动,每一项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活动既是学校生命力的所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方式。比如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结合重大事件、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和体育赛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提高,也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传播。特别是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能令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

5结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校园文化的体现也不仅仅是一幅画,一个校训,一位学生或是一位老师所能体现出来的。它是长期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是一所学校一段时期以来整体形象的一个积累展示,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内核,是学校整体素质的体现,既代表了学校的现在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琪,刘晓勤.绵延文脉,合而不同———探索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

篇13

高校绝大多数老师对传统文化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教学是敬业的,工作是称职的,是为人师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尊重历史,又从现代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就继续保持和发扬;既认真学习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2、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继承传统文化是育成“中国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中国魂”。它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有些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人缺少核心价值观念,缺失信仰,社会责任感不强,爱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思想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走向极端。“中国魂”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既要立足本民族,还要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做一个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

2.2继承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参与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与和谐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已的美梦,但要与民族的梦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高层次的合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多有建树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宝贵财富,它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丰厚,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吸收养分,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勇当重任,不辱使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传统文化特色

篇14

【关键词】文化 校园文化 外语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77-01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育人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尤为重要。突出外语特色,将相关语种的文化引入校园,坚持扬弃,发展与创新,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原则,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洋为中用,建设有外语特色的丰富多彩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一)外语类校园文化的主体特色--传统文化特色

我国的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构筑大学生精神文化,增强校园文化中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积淀。弘扬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其特色具有永恒性。

(二)外语类校园文化的性质特色--外语文化特色

外语类高校在具有其他高校共同的性质与任务的同时,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色,即外语特色。在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各种语言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突出外语的文化特色。

(三)外语类校园文化专业特色--职业文化特色

外语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性更为突出,一方面突出外语特色,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特色。要将职业文化特色、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突出职业文化特色。

(四)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综合特色

在加强专业与职业技能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同样也尤为重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所有学校的人才培养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增强抵抗挫折能力,如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及文体活动等。

二、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特色的实践

1.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性的实践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熏陶和净化学生。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图书馆等,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基调和物质基础;橱窗、走廊、教室、宿舍布置等都要体现职业特色。学校专业介绍、精品课程介绍等都要突出职业性。同时特别要突出具有外语特质的职业性。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性的实践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准则。学生及教职员工行为规范是指针。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环境下建立起一套必须共同遵守的制度和标准。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更要体现"外语的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技能型"、"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同时,要宣传到人、牢记在心,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让师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性的实践

学校的师生活动和学生的社团活动都要具有职业特色,都要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情景模拟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突出职业性的实践

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要根据市场和社会要求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校训思想,凝练教育理念、校训、校歌、格言警句和学校精神,凝练自己的办学风格及特色,做到"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不同的理念,走出自己鲜明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职业特色。

(二)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特色的实践

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加基础课中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知识比重,尤其要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以国学为主,洋学为辅。在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外语特色、职业特色及综合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全方位、多角度、有实效的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增强抵抗挫折能力,进一步培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品性。与文体活动相结合,如对抗寒冷长跑等。进一步加强校园舆论宣传阵地的实效建设,对校园广播、电视台、学报等等进行相关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

(三)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思想与能力文化特色的实践

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及学校的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历年的"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技能创新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通过"青春大讲堂"、"我的团日我做主"、"大学生风采展"等,进一步加强激发大学生创新思想,培养与锻炼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吸纳先进企业文化的实践

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便是高校的追求,本着为社会、为企业培养人的宗旨,紧随企业的文化、企业的人才观,将企业的一些思想、文化等引导课堂、引导学校,是大学生及早了解企业,做一个"准企业人"。

勤俭节约,"光盘"行动等一些常规的实践均体现在外语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