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范文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16:59:44

机电一体化创业方向

篇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电、液、计算机、通讯和自动控制为一体的新兴复合技术,是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代表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前沿方向,体现着制造产业的发展水平。当前机械制造过程已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国家急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事机电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等高级应用开发型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创新是关键。近年来,由于现代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已难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已势在必行。

二,改革思路

机电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机、电、计算机等主干课程,其技术“核心”是控制,现已形成“机、电、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但目前该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育观念等,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市场为生命线,而仍习惯于传统的机械专业办学模式,知识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限制了电控:另外课程设置陈旧,机电比例失衡,机与电缺少结合点,机类学时多而覆盖面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足,不仅严重制约了“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对机电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方面,由于各门课程的独立建设,使得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各课程知识的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和综合实验,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实践创造力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措施。其指导思想是:以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为方向,以“数控技术”和“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为突破口,以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控制工程三个主干学科为主导,改革课程设置与内容,增加电控比重,突出机电结合特色,引入创造性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验环节,创建综合性实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改革措施

1、构建学科专业的课程群

为适应数字化制造时代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机械类课程的同时必须加强计算机、电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机与电的关系,采用“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机电一体化培养原则,对原有课程精简、优化、机电合理渗透整合与重构教学体系和内容,以知识结构为主线即:主干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方向任选课,采用系统化、模块化模式,并提出了基于机械课程群‘、电气课程群、计算机课程群和创造学系列课程四个模块课程群,使它们的比重分别为4:3:2:1。

2、更新教学内容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精炼传统内容不断融人前沿技术,较好地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突出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如现代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程去掉延边三角形降压法、定子串电压降压法等陈旧过时的知识,加入软启动技术、变频技术等先进电气技术,突出传统继电接触电气控制的设计思想,强调PLC控制技术内容,以先进的西门子S7—200PLC机型为主机进行授课,不断追踪前沿动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数控技术”课程应减少机械结构的篇幅,增加伺服控制内容,将原来作为一节的检测装置增加内容,另立成章。另外还增加了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

3、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创建开放式综合实验平台

按照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创建了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该平台由数控加工模拟实验平台、机构创新组合组件、慧鱼机器人拆装组件、德国博士力士气动实验室、HJD一4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系统、PXPLC一3可编程控制实验模拟装置、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组成。这些实验设备集各种先进制造技术为一体,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分三个阶段向学生开放:第一,在学生三、四年级服务于专业方向限选课、专业方向任选课等。第二,向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开放,接纳各个小组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第三,向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开放,接纳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完成设计任务。

4、创建三维训练体系

三维训练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以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为基础,以专业方向分支的知识结构为主线,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衔接、课程实验与创新实践环节的配合、公选课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分析各种影响元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功能及作用。三维训练体系的知识结构见图2其主线为:主干技术基础课一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注重课程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以数控技术分支为例:除主干技术基础课外,在专业方向必修课中安排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安排伺服控制技术和检测与传感技术,在跨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安排创造性设计和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在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整合后,就形成了紧扣知识结构主线的课程群。

篇2

电子信息产业新规律推动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逐级递增规律表明,电子元器件技术的每一次创新突破,不仅使电子元器件产业本身产生一次跨越式发展,而且推动直接利用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电子整机更新换代,使这些直接相关的电子整机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走向繁荣。

比如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使计算机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光计算机发展到生物智能计算机,使收录机从电子管收音机、留声机、晶体管收音机、磁带录音机、随身听、MP3、MP4发展到MP5,使空调器从制冷空调器、冷热空调器、交流变频空调器发展到直流变频空调器,使录像机从磁带录像机、VCD、超级VCD、DVD、逐行扫描DVD发展到光盘录像机等。由于片式电子元件技术的创新,使手机从模拟式手机、数字式手机发展到第三代多媒体手机。由于电光元件技术的创新,使电灯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发展到LED(发光二极管)。由于电热元件技术的创新,使电炉从电子炉、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发展到光波微波炉。由于显示器技术的创新,使电视机从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平面直角电视机、超平电视机、纯平电视机、逐行扫描电视机、逐点扫描电视机、背投电视机、PDP(等离子)电视机发展到LCD(液晶)电视机。总之,随着电子元器件技术的不断创新,直接利用电子元器件新技术的电子新产品像开闸的潮水一样奔涌而来,从而大大拓展了市场需求,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

辐射联动规律表明,电子元器件新技术具有巨大的关联效应,一项电子元器件新技术往往开启多个新市场,一个新市场往往又开创多种新职业,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更是惊人。比如网络元器件技术的创新,就使互联网新技术催生了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综合门户、个人门户、电子邮件、电子课件、电子图书、网络电话、网络短信、网络聊天(QQ)、网络电视、网络电影、即时通信等50多个新市场,而每个新市场都需要多种职业的群体为其服务。而且随着一项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市场还会不断涌现,并且发展势头强劲。比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博客、播客、威客就是如此。

技术新趋势影响深远

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反过来,这些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又对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新世纪,电子信息产业在关键技术、国际分工等方面将呈现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系统集成是21世纪初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出现了将整个系统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的集成系统或系统集成芯片(SoC)。系统集成是微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

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将迅速发展,计算机性能平均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多媒体技术将使计算机、通信、家电融为一体。语言和手写识别、数字图像交互等智能化技术会快速发展。

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IP业务将呈爆炸式增长态势,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超高速因特网将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点。极大降低网络传输成本、向用户提供无限带宽、实现网络多媒体实时通信的光通信网络技术将取得长足发展。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到4个月翻一番,传递活动画面的通信业务已经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国际标准已经推出,第三代手机已经问世;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标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DH);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因特网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趋成熟;包交换、DWDM光传输、IP选路和Web应用已成为下一代宽带网必须考虑的四大要素,ATM技术将与IP技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篇3

(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社会现实脱节严重

电子商务是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然而,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学内容已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在理论教学方面,电子商务实务配套教材相对匮乏,且多数教材存在偏理论、内容不连贯、案例陈旧等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很多学校使用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都是5-10年前开发的,采用的技术早已被淘汰,软件功能简单粗糙,与商城、银行、认证、物流等电商网站相比差距甚远。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落后于电子商务发展,从而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创业能力需求。

(二)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电子商务实务目前主要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则以多媒体和实验软件为主。总体而言,这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和热情受到影响;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教学活动也会枯燥乏味;以模拟为主的实践教学环境与真实情境存在较大差距,对学生缺乏足够吸引力和现实感。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划分开来的教学方式,使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衔接,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都是零散片面的,不能进行综合运用,更无法在实践中创新创业。

(三)考核方式单一片面,不利于创业能力培养

电子商务实务的考核分考查、考试两种方式,前者主要以操作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为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包括上机操作、期末案例分析报告与网店策划书等;后者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形式主要是笔试。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更无法激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不利于实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一)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

创业导向是以创业教育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具体创业项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必要技能与素质,形成创业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将来进行自主创业做准备。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育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它立足于能力培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其主要特点有:教学环节和组织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师资的“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据创业教育理念,创建能够支撑创业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同时将专业课程根据创业项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项目化改造,然后在“双师型”教师引导下,实施“理论与实践、课内外‘教学练创’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二)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1.创业项目与项目任务。

创业项目是创业导向教学的核心所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取得创业成果的保证。教师在设计创业项目时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征,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项目任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真实性,又需考虑到小组学习的需要,要有难度,但不能太高。创业项目来自于教师对企业、市场和教材的理解,在种类和数量上应尽可能丰富,为学生提供一定选择空间。

2.适应课程特点的创业教学环境。

创业项目只有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将课堂教学搬进便于“教学做”同步的实验实训场所。因此,教师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特点,构建支撑创业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具体来讲,包括搭建创业教学与实践平台、制定学生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扶持政策、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等。

3“.教、学、练、创”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练、创”是为适应创业教育特点而提出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边教边学”“、学中练”、“练中创”的有机结合,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仅在时间、空间上融为一体,大大减少重复教学,也使学习过程变得自由且有趣,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循序渐进地实现创业目标。

4.双师型教师与学生创业团队。

“双师型教师”是创业教育和一体化教学对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既保证了教师能够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创业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和指导创业活动,也是保障一体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组织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能力特长、性格特点”,组建若干个3-6人的学生创业团队。

5.创业成果分享与转化机

在课程教学末期,学生创业团队要提交创业项目完成报告,并作总结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点评,成为课程日后教学的素材。教师还应在学校创业教育政策框架下,探讨学生创业成果的转化机制,如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企业采纳大学生创业成果。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创业活动,实现毕业后“创业带动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基于创业导向的电子商务实务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这是由高职高专培养层次和电子商务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首先,高职高专的培养层次适合创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创业教育基本一致;拥有一定数量“双师型”教师和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在校学生一般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有接受创业教育的主观愿望。其次,电子商务实务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电子商务本身又是一种门槛低、成功率高的创业方式,课程特点符合创业教育和一体化教学的要求。而且,该课程一般面向高年级学生授课,此时学生已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创业能力。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只有认识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课程培养目标体系,才能为开展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和理论依据。电子商务实务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创业基本知识,并向学生灌输一定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并使其了解电子商务在各地各行业发展和应用情况;三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强化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提高,并利用当地创业环境和条件进行电子商务创业活动。

(二)项目化基础上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1.课程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要实施创业导向教学,就必须根据创业项目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形成典型的项目工作任务。项目任务包括项目简介、项目内容、项目考核、项目总结、任务分配、任务实施、相关资源和知识、任务拓展等信息。创业项目必须根据授课进度安排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子任务,并将知识点、重难点分布在各个具体的子任务中。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以个人网上开店创业为主线,设计了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运营和电子商务创业等三个教学项目,下设的教学任务由理论、实验和实践等环节构成,实现理实一体化。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电子商务实务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创业项目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业实践三者融合与统一起来,在项目任务引导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也是创业过程。其基本过程是先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奠定电子商务创业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上机模拟运作,使学生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掌握电子商务创业基本技能;最后,通过具体项目的创业实践,真正完成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和跃迁。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结合马云、陈年、李国庆等电子商务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案例介绍电子商务战略、商业模式、业务运营等与创业活动有关内容,如B2B、B2C、C2C商业模式、赢利来源、网站架构、网络营销、支付、物流、安全、法律等。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是搭建经济可行的创业实践平台,例如淘宝网免费开店平台、校园电子商务平台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淘宝网上完成注册认证、免费开店等创业准备环节,并指导学生在当地寻找创业商机,如完成货源寻找、进货、物流等环节,最终达到40%学生完成淘宝网开店,接近3%-5%的学生在毕业后以此作为职业。

3.以学生创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业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融合了创业教育的任务驱动、讨论式教学、团队学习、案例教学和一体化教学的“做中学”、项目教学、模拟仿真、真实体验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电子商务实务是知识整合性、创新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把握电子商务前沿,做好项目任务的收集与加工;在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为“引导师”的角色,“按照注重引导的原则”来辅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同时,通过选择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教学环节的一体化。例如,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片来介绍电子商务发展;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析典型电商网站来探讨创业商机;利用实训软件让学生体验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网上开店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在淘宝网、校园网等搭建电子商务创业平台,供学生课后实践。

4.以创业能力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

在创业导向下,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考核应以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为主,将创新、团队沟通、风险承受、机会把握、领导等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和学生创业表现与产出纳入课程考核。由于电子商务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真正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因而考核方法要以形成性考核为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记录学生各项表现,通过学生团队、案例分析报告、模拟操作、创业绩效等情况给出学生综合评价,实现“教、学、做、评”的一体化。倡导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创业团队互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可更大范围、更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5.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体系。

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与学校教学、学生工作、后勤管理等有关问题,可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在师资队伍上,要加强电子商务“双师型”教师引进和培养工作;在教学条件上,学校应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电子商务创业网络环境与软硬件支撑;在教学管理上,给予教师更多自,便于教师灵活处理电子商务创业学生的考勤;在学生工作中,可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为电子商务创业学生提供资助;在就业工作中,对电子商务创业学生保持关注和联系,尽可能为其创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由于电子商务营业的全天性,可适当延长部分寝室的供电时间或允许外宿,等等。

四、结语

篇4

一、海南电网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一)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落实中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决策部署的有效载体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永恒课题。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创先进、争优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不懈追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总目标。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承担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和电力普遍服务的义务。电网行业本质上,既是公用事业型也是基础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同时更是服务型的行业。作为支撑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中央企业,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力提供优质供电服务,是电网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南电网要“创先”,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国际先进”,如何实现“国际先进”。“国际先进”就是电网安全可靠、客户服务优质、经济效益突出、内部管控坚实、社会责任领先,也就是要实现南网“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海南电网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就是实实在在的“创先争优”,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创先争优重大决策最有力的实际行动。只有牢牢把握电网企业创先争优活动的正确方向,才能为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提供政治动力和组织保证。

(二)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将是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来创先争优,推动电网企业科学发展和加快电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要围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来创先争优,进一步把握电网企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电网企业所在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提高领导和推动电网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要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积极投身转变电网企业发展方式、投身电网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投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实践,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为提高电网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多做贡献,为电网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海南电网企业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实现网公司中长期战略和“一体化管理”基本路径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2011年初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科学界定了南方电网公司历史使命和核心价值观,提出战略实施载体就是“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特别是明确提出一个战略目标:即成为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电网企业;推进“两型两化”:即“服务型定位、经营型管控、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管理”;实施“两个转变”:即“电网发展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转变”;按照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全方位服务、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经营理念,提出构建公司五个核心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电网运营能力、电网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发展支持能力”。未来10年将是海南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未来3年将投入100亿电网建设资金,再造一个海南电网。在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海南电网公司明确了未来十年的子战略目标:即“2020年建成与旅游岛相适应的国际先进水平企业”。海南电网将围绕建设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目标,坚持科学建设与发展,努力转变公司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公司发展实力,努力把海南电网建成现代化智能电网、绿色电网、诚信电网、和谐电网。

(四)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现实要求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的新使命,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国际旅游岛建设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更是为海南带来了机遇叠加效应。建设国际旅游岛实质上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离不开绿色电力作保障,优质电力供应又为国际旅游岛提供强大的建设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同步发展,实现共赢。2010年5月网公司在创先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海南电网公司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接轨,这将给海南电网带来巨大挑战,也是促使海南电网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南电网公司作为从事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的企业公民,要责无旁贷跟上先进步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电力保障。在海南电网推进创先,实质上是以创先为驱动力,以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为标杆提升管理软实力。争取用十年时间使公司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国际化水平的电力公共服务,满足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电力新要求。

(五)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提升海南电网自身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创先是以科学的方法谋划公司新一轮发展,使企业在电网发展、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内部管控及社会责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就要用“全球视野定标杆、结合实际寻路径、持之以恒求实效”的方法推进电网企业科学发展。通过全面摸清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扎扎实实持续改进工作。广州、深圳供电局仅仅通过三年多的积极创先实践,就大幅缩短客户停电时间,百万客户投诉量和客户满意度跻身国际优秀行列,安全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探明了一条通过创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好路子。海南省的城市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为12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9小时。要以提高公司综合效益为目标,对核心业务的全过程实行精细控制,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将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提高管理的成本意识,讲求管理效益,靠管理控成本,向管理要效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综合最优。海南电网企业要协调好发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环保的电力供应,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要通过创先工作全面提升电网企业管理能力,秉承“服务永无止境”理念,努力减少客户停电时间,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加快电网企业管理方式方法实现“三大转变”:即从制度化向标准化转变、从规范化向精细化转变、从专业化向便捷化转变,真正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执行到位。

(六)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是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管理思想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孕育着重大调整和变革。低碳经济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低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目标,清洁能源和绿色电力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电力需求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对供电的安全、稳定、可靠和电力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企业将面临“供上电”和“供好电”的双重压力。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凸显,促使世界各国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和工业文明负面效果进行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经济将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向低污染、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集约环保型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刺激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低碳化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探索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传统生产性电力企业正经历一场管理革命,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以智能电网建设为方向,并通过向智能电网转型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海南电网要在新产业革命的机遇中走在前列,就必须走创先之路。创先首先是一场管理思想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管理行为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必将与员工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产生激烈碰撞。要通过创先工作,使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顿悟,进而改变行为理念和思维方式,主动顺应低碳经济和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实现由传统管理向国际先进水平管理的转变。

二、海南电网创建国际先进电网企业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两型两化”:即“服务型定位、经营型管控、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总体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四个着力”:着力提升海南电网服务水平,点亮民众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央企责任;着力加快海南电网发展,为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电力保障;着力推进海南电网体制创新,为南网公司发展提供先行先试典型;着力提升海南电网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把海南电网建成智能、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

围绕建设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相适应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筹规划,优选路径,试点先行,系统实施”的原则,结合市县供电企业达标工作,加强电网发展、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内部管控、社会责任等五大专题,构建组织构架、人力发展、绩效管理、安全管理、信息支撑五个保障体系,量化分解安全生产、可靠供电、优质服务、经济绩效、绿色环保五类关键指标,分阶段、按层面有序推进,将南网公司战略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一切为客户可靠供电,力求做到故障“零”停电,把海南电网建成“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先进电网企业。

(二)发展定位(两者两区)

1.优质电力服务的提供者。塑造“万家灯火、南网情深”品牌形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推进海南城乡服务均等化,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持续安全、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2.坚强可靠电网的实践者。立足海南省特区优势,顺应世界低碳经济和智能电网发展趋势,建设“网架坚强、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海岛特色电网。

3.行业前沿技术的示范区。坚持科技兴网,引进和运用国际先进电网新技术,研究适应海岛特点及要求的电网新技术,建立智能绿色技术应用示范区,不断提升电网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海南电网可持续发展。

4.电力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吸收国际先进电力企业管理经验,积极探索电网经营体制和电价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构建独具活力的电网企业运营机制。

三、海南电网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年不懈努力和卓越追求,致力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绿色的电力供应和服务;2020年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把海南电网初步建成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

(二)阶段目标

将总体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目标。按海口、三亚供电局为第一层面,儋州、琼海供电局为第二层面,其余14个县局为第三层面有序推进。

四、建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科学运作体系

(一)建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组织构架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网公司中长期战略和“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入研究电网企业股份制管理模式的管理幅度及人力资源需求,提出满足法人治理结构的组织构架体系,合理科学地界定现代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界面,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岗位序列,编制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标准。全面开展以流程优化和持续改进为核心内容的流程体系建设工作,同步完成信息系统固化工作。按地级市组建配电调通中心,全面深化配网体制改革,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能力,促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实行全省物资集约化管理,推行大物流管理。以精益高效管理为方向,以绩效管理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转型变革,以业务模式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发展,以价值管理和成本效益理念抓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效能化。

(二)建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提高驾驭复杂电网的能力,保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海南电网客观存在并将长期面对的主要挑战。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按照“体系化、规范化、指标化”要求,推进安全管理“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建设工作。“三个体系”是:一是“全面建设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强有力的推进组织、夯实体系建设技术基础、抓好应用的关键环节、推进体系建设持续改进、紧密结合一体化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水平”,包括建设应急平台、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联动机制、应急演练与培训;三是“构筑高效的企业安全监察体系”,包括完善安全监察网络、全面提升安全监察方法及手段、防范人身事故、强化事故管理、加强客户用电安全管理。“一个机制”是“建立科学安全生产责任传递机制”,包括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问责制、完善安全生产激励制度、提升人员安全知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构筑高效的企业安全监察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监察效能。完善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理念适度超前、方法先进、服务到位、员工广泛支持”的安全管理目标,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三)建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信息支撑体系

按照国资委对央企信息化工作要求及信息化战略的整体部署,以支撑公司战略发展和业务运作为方向,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原则,搭建统一集成的、覆盖全业务的、满足集团化管理要求的企业级信息平台。通过大力推进业务与信息的高度融合,逐步将互联网等新技术引入电网信息化系统,固化国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使信息化体系全面覆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实现电网企业生产管理决策智能化,为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打造绿色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到2020年底,电网企业信息化工作将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完全实现一体化、现代化、智能化,全面支撑公司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起到信息化保障,成为国际先进信息化企业。实现全省电网功能完备率、系统覆盖率、流程固化度、系统实用化度、决策支持度达到95%以上。

(四)建立创建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人力发展依托体系

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电网企业的基本要件,同时还需要有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作风好的优秀员工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观念转变,继续实行“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人力发展战略,为管理变革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加强电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强化岗位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素质。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理念,重新整合培训资源,不断完善培训体系。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培训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根据不同专业和工种,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改进培训考试认定程序和做法,务求岗位技能的熟练和实用。以创先工作为契机,党政工团共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主题文化活动,大张旗鼓宣传创先主旋律,营造浓厚的创先文化,将“为客户可靠供电,力求故障‘零’停电”的工作理念固化到运作流程中,内化于心,外化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不断丰富自身企业文化的内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创先工作始终,在制度和流程设计中更加突出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促进员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努力化解企业内部各种矛盾,建设和谐企业电网。

篇5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表现。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全球化趋势加强[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相关的系统设计、装备制造、运行控制、信息处理、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山西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也是山西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山西农业大学工科专业中的优势专业之一,为了培育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改革背景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它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大计划,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采取的重要措施[3],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教学改革实践举措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庞杂,它具有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4]的特点,这使得该专业人才培养复杂而艰巨,为了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3+1人才培养框架强化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环节占据了极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考核比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1培养框架是指本科阶段3年进行系统课程学习+1年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在改革实践中,对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重新调整和整合,专业必修课程在前3个学年全部完成,第四学年秋季学期安排了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践,包括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设计、电力工程设计,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第四学年春季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习以及结合实习企业进行的培训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且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复合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环节。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础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课程体系的合理化程度又会影响到人才的合格化程度[5]。电气工程类许多课程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些内容无法单纯地割裂分开到某一课程中,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都有数模和模数转换等内容;旧的课程体系课程彼此之间衔接不合理,连贯性、系统性缺失,重点内容不突出。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老三段”体系,依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强弱电课程体系特点,按照强电拖动、弱电控制,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重组,构建了“电子技术课程群”“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处理器及操作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原理及应用等;“电气控制和传动课程群”包括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电力系统等,并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实现课程群之间的有效融通,强化了课程的广阔性、综合性和亲和性,实现最优学时分配,同时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和合理衔接,既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可以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有利于学习兴趣引导、专业思想形成与知识贯通。

(三)构建科学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复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起到关键和核心作用。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相对独立,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细化目标和体系,导致学生专业口径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按照认知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综合应用,有层次地设置实践环节,建立如图1所示的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认知层,包括物理实验、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训、电子实习,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实验技能训练、专业认识和激发专业思考的开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工作能力重要基础。第二层次为基础层,包括电路、模电数电、电气控制、电机等课程系列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学生实验技能训练,严谨科学作风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知识验证性和简单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为拓展层,包括微控制器、电力电子、电机与传动、过程控制等专业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实验和电机、电气控制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工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电力工程设计,在课程实验内容方面,强化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习、设计环节,充分结合农业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特点,以农业和设施农业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第四层次为创新层,包括学生自己选定的创新项目、SRT计划、各类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在实践中,开放了电工电子、电路和微机测控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实验创新平台,毕业综合实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周的校企合作企业“轮岗制”,针对企业生产环节,对所有专业学生进行多岗轮训,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第二阶段“顶岗制”,采用企业学生双向选择方式或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形式,该阶段采用双导师制,校企导师合作完成学生毕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该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以及提升职业素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四)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驱动力,兴趣与专业的结合是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6]。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课堂讲授,卷面考核,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固定,这样的培养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挖掘学生在专业学科中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综合改革中,为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兴趣,采取以下几方面的举措:(1)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鼓励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提高专业技能[7];(2)鼓励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智能车设计小组、航模小组、电气安装兴趣小组等,使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兴趣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8];(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学知识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通过这些比赛,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也帮助学生建立了专业方面的自信心;(4)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使学生会产生创新的意识以及将想法转化为实践的动力。经过多年的教学综合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初见成效,学生参加各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54项,其中国家级奖13项,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0余项。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98.6%,其中30%任职于大中型企业,如国家电网、地方电网、山西各级发电企业、国机集团等,并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教学改革思考

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从制造业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提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的规划指南,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给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纲领和进一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不断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深入研究的同时知识面反而变窄,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此外,对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倾向明显,注重理论研究和追求,轻视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工程教育。为了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1)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进行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或去企业短期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出国进修访学;(2)改革工科教师的业绩考核标准,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3)鼓励教师进行相关研究领域的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4)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相关技能竞赛,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逐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无法按照社会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法;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企业技术人员简单介绍相关企业相关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产品的研发之中。为了实现更大程度的互利共赢,校企合作程度有待进一步加深。深化加强校企合作应从以下4点进行:(1)加强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促进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2)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充分考虑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相结合;(3)在将教师和学生“送出去”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送出去”,便于科研成果和创新性产品设计转化到生产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4)在将企业高技能人才、企业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将企业从业人员“请进来”,解决部分企业从业人员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使得高校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互利共赢,快速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周期的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面向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制造业强国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衍鲁.基于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19(7):110-110.

[3]李永坚,黄绍平,李靖.“卓越工程师”培养要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3-65.

[4]张志刚,瞿曌,殷科生,等.大工程观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8):44-46.

[5]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6]张天会,果霖,顾丽春.浅谈“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启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29(3):133-134.

[7]刘桂英,粟时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44-47.

篇6

五年不短也不长,作为展露头脚时间不长的新媒体产业而言,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可以寻找到许多的机会。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寻找到这些机会,则需要仔细研读相关的规划,从中把握大趋势,寻找新机遇。

十二五规划中相关条文

在研究与分析“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前景时,当然需要关注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由于新媒体产业涉及工业、信息产业及文化产业的许多交叉部分,故需要综合理解“十二五”规划中有关的条文。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三点条文与新媒体发展紧密相关,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个是第13条:“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第二个是第16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三个是第39条:“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关提法的连贯性理解

为了理解“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新媒体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法,需要对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及2009年9月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理解相应的内容。

如果对比时间较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笔者认为在研究与新媒体相关的文化产业中的三条应该关注。

第一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第二个是“新型文化业态”的主要形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

第三个是文化贸易政策。《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到:“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以上条文虽然是在2009年经济危机比较严重的背景下出台的,但是对于理解相关概念有帮助,并有利于对相关领域发展的理解,毕竟一些领域的提法与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连贯性,并且一些领域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哪些领域或将成为热点

通过对以上相关规划中的相关条文的阅读,不难发现“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且机会很多。

首先,“三网融合”为新媒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010年起,“三网融合”已经在中国迈出了重要的步子,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广电、电信及相关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并且“三网融合”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攻坚阶段。虽然,“三网融合”对于广电与电信行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作为大势所趋,必然会为“十二五”期间许多领域在提供了丰富想象空间的同时带来许多机遇。电信与广电会分别在下一代互联网(NGI)、3G/4G网络及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质量与带宽提升方面加大力度。除了相关的网络核心技术及标准外,“三网融合”显然会在其对应的网络其相关应用建设过程中,拉动传输设备及介质、基站建设、交换设备、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及终端制造等众多领域的消费。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新媒体的强大支持。“十二五”规划中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题表明了“十二五”文化发展的目标。考虑到规划的连续性,“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仍然将是重点。虽然一些子领域的定义尚不准确,但这并不妨碍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这些子领域的许多地方都有新媒体在其中大显身手。除了传统的电脑、电视机、手机等终端外,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4及PSP等其它掌上媒体终端的发展,以及车载电视、户外电视等终端的发展,加上传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普通手机向智能手机演变,都需要新媒体在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提供技术支持;反过来,这些新媒体领域的高速发展,也会在“十二五”期间大大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新型文化业态将催生或促进许多新媒体应用的发展。由于上述五花八门的终端发展,加上百姓不断增长的对各类文化产品消费的需求,都将侧重新的文化业态产生,或促进已有新媒体应用业态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其中,IPTV/互动电视会随着“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而快速发展;手机广播电视/手持广播电视也会随之进一步发展,“十二五”期间,广电旗下的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可能在目前与中国移动TD合作的基础上,展开与中国联通WCDMA及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的合作;各类数字内容(含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图书、数字杂志/报纸等)将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各类终端,同时相应的版权问题将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互联网电视可能在目前集成控制与内容合作两个管理层面的基础上,提供给网络视频网站、电视屏制造商等更灵活的合作机制;各类艺术表演中将更多地引入新媒体,从而在节省成本、增加表现力的同时,产生更多更加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网络剧与手机剧可能会大量出现并快速发展,但可能在“十二五”期间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部门的审核。

哪些政策值得仔细研读

在理解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媒体产业的热点领域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得不注意一些政策的倾向性,主要也表现为三方面。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虽然新媒体产业会大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不要忘记文化发展中除了“产业”还有“事业”,即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有所提及。这就要求相关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同时,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仍然要坚持在重视新媒体建设、运用、管理的同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这是政策“底线”,所有企业都要把持。如目前微博客、SNS及网络视频等新型社交网站,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十分注意各个层面的创新与创意。任何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特别重视创新与创意。这里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而后面二者往往会成为创新能否见效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创意”,笔者认为是“众王之王”,即是技术为王、内容为王与渠道(或营销)为王的综合理解:技术创意创造基础,内容创意创造生机,营销创意创造持续。这三方面的创意都要重视,不可有所偏颇。只有在非常重视创新与创意的前提下,新媒体的发展才能在“十二五”期间找到更多的机遇,而相关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向也会更加眷顾那些有创新与创意的企业。

篇7

一、建设平台型网络电视台

在技术、政策、竞争等因素推动下,主动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传统电视摆脱被逐步边缘化处境的一种选择。正如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认为的,“通过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我们将看到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1]因此,目前的传统电视在面对视听新媒体激烈竞争时,也选择了自身“演进”和“适应”方式,那就是立足自身媒体形态,充分融合网络新媒体技术,通过上网建站来实现自身发展的纵向延伸,这种延伸体现在传统电视媒体试图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不足到完善,从试点到推广的自我演进和完善过程。无论从技术指标还是规模指标衡量,国内平台型网络电视台的建构始于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作为网络视听新媒体,中国网络电视台具有传统电视台不具备的全球覆盖、海量内容、即时传达、个性定制、互动分享等优势,在致力于建设和发挥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双平台优势,建设我国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网络视频互动传播平台,建设用户喜爱的公共信息娱乐网络视频平台过程中,中国网络电视台一改之前“窗口式”网站建设,转而向平台型网站建设的方向努力。从“窗口式”向“平台型”转变,看上去似乎只是一种顺理成章的阶段性发展更替,而其中却蕴含着多种自我超越和追求的必然动因。窗口一般指特定的“展示”舞台或者信息传输渠道,其特点是设计简单,分散性大,功能相对单一,缺少互动性等。而平台则指多方机构或人员在媒介的内容与交换、市场运营与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的机会、场合及选择。网络化生存和发展对传统电视业态的转型要求,正是这种平台功能多元联动的内在驱动,因此建设好平台型网络电视是未来一个时期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的方向和目标。

据统计,我国上线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站已有349家,其中广播电视混合网87家,占总数的25%,在综合类网站前100名的排名中,只有央视网、凤凰网入围。在非线性传播方面,中国网络电视台为受众提供了电视节目搜索、直播、点播、重播、下载等服务,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过期不候”和受众守着电视“等”节目的被动与无奈。在专业海量内容建设方面,中国网络电视台依托中央电视台50多万小时的优秀历史影像资料和全国电视机构每天播出的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节目,正在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以网络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数据库。从中央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到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成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电视媒体向平台型网络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的一种保证。

二、打造完整网络化电视产业链

传统电视产业链以节目(内容)为核心,强调以电视机为平台或窗口传播,在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时,其产业链则是以信息或数据库为核心,内涵与外延都大大扩展,传播平台也突破了单一电视机平台,延伸到了各种信息接收终端领域。在经济效益上,传统电视产业链以免费(或部分免费)节目信息带来的收视率,进行二次售卖获得广告收入,而两者融合后的产业链则把信息变成商品,直接售卖创造收益。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融合发展模式离不开完整网络化电视产业链的构建,而完整网络化电视产业链往往围绕信息生产与销售开展业务,主要从信息生产——信息发布——信息增值等三个环节展开,其中信息增值不仅限于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还涵盖融合产业的所有盈利点。如何打造完整网络化电视产业链,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平台网络化。这里的生产是广义的生产,指总体的生产和运营。在传统电视产业生产体系中,生产运营的技术标准是模拟制式和非数字化,组织结构是高度行政化的“金字塔”结构,即便在目前的数字化整体转制阶段,因网络化改造不完全,电视生产平台依旧算不上真正的网络化平台。电视媒体要想达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化生产,除了实现节目制作、采集、储存、传输、播出、接收等环节的全面数字化外,还必须实现生产主体的网络化(去中心化)以及组织结构管理的扁平化。二是生产方式定制化。传统电视的生 产方式基本上是“一个版本无数拷贝,一个节目全国轮播”粗放型生产方式,这在非新闻类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的是“模糊的”定位不清的受众市场。而网络化生产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传统电视的模糊生产方式转向了目标式的精细化、个体化及分众化生产方式。三是生产流程的双向化。传统电视产业链包含由电视内容生产到节目传输再到观众接收的上下游流程,除保留传统电视的流程外,网络化电视产业链还增加了逆向和双向多向流程。各种数字化接收终端让受众不再被动接收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终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得每个电视网的接收终端都可能成为内容生产的源头并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四是生产领域的跨界化。目前传统电视产业链的生产和经营领地基本上限于节目内容等虚拟产品层面,而网络化电视产业链背景下,电视产业链上的产业资源和生产空间不仅被极大拓展,而且与视听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了其生产跨界化的一个强力动因。有学者指出,“产业融合之波将逐渐从微观范围逐次向中观范围和宏观范围扩展,并在更大范围形成更高层次的大媒体产业群”。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与传统电视产业链相比,完整网络化电视产业链是以信息或数据库为核心并将数据信息商品化,其传播渠道突破了单一的电视机而延伸到了各种信息接收终端,同时对信息的销售还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形成完整的网络化电视产业链,两者融合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三、完善网络化电视产业体制创新

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电子商务;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7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创新创业是当前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而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成本较低,成功率较高,发展空间巨大,这迫切需要大量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利用这一契机,大力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学生成为国内电商创新创业先锋。这大大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了就业质量,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与能力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并进行相关实践。

1 创新创业导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

首先,构建创新创业导向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重构以创新创业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考核;最后,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使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创业。

2 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国家也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要抓住国家机遇,构建创新创业导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与电商龙头企业淘金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企业学院――淘金电商学院,以电子商务专业为试点,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实战平台,高度重视学生实战,致力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能。通过持续不断地与行业引领性企业的校企合作,系统、深入调研,准确把握电子商务行业对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及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为基石,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构建创新创业导向下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意识形成―专业技能习得―创新创业实习实战为主线,安排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由校内理论与实训、校内外实习到企业实战,构建“三岗三实”人才培养模式。从创新创业角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改革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模式构建中,校企双方共同为主体,依据行业需求,坚持以能力为中心,分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能力,剖析所需关键能力并分解,将其项目化、任务化,构成能力集合,转换配置学习领域,重构创新创业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并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学―半工半学―工三阶段,将工学结合内容组成项目链,环环相扣,不断深入。拓展做学教一体化模式创新创业活动平台,进行实训实习实战,梯度性提升学生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采取多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监控创新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质量。

2.2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的企业学院,淘金电商学院,是由企业引入真实项目,委派员工,学校提供场地及相应配套设施。在人才培养中,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电商专业基于淘金学院,与各企业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次安排活动和课程。首先在学阶段,入学教育融专业教育。在院系教师、学生会、社团、专业中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下,通过专业介绍、创新创业案例学习、平台参观、企业识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电商专业,感受创新创业氛围。结合通用学科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结合就业创业指导、创意与创新、电商实务等课程实训尝试网上初步创业,并将考核贯穿到毕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半工半学阶段,通过安排学生去合作企业跟岗实习,让他们了解企业创业过程,认知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拓展创新思维,感受职场氛围,养成职业素养。结合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网络市场调查与策划、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网络图像处理与动画制作、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网店经营管理、网络贸易平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商网站建设与运营、客户服务、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解决创业难点,提升专业技能。在工阶段,通过校内外实训实习实战平台(如淘金创梦空间、科院支点创业一条街、Elite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新公园等)、企业顶岗,参加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等项目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得到经验,结合网上创业、SYB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最终,通过学生网店及商务网站实战等,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又检验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教学中综合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角色体验、启发式、对抗式方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识岗实习、优选实训、轮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从入校开始就接触企业工作实践。学生从入学开始一直在真实、开放环境中,以企业电商实际工作任务为内容,学习理论学习和培养技能,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最大限度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整合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工作经验历练、创新创业业务素质培养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培养效果。

2.3 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

2.3.1 拓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基地,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是保证工作导向课程能够以“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应学―半工半学―工三阶段的学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下3个层次。

一是校内教学实训室。具备模拟工作环境,支持学和半工半学阶段的校内项目实训教学。实训室全用于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术教学实训和综合项目实训。

二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半工半学阶段的综合项目实训和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顶岗项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校企共同进行实训项目设计,合作开发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创业课程,并编写工学结合立体化教材。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真实体验等教学方法,实施综合项目。

三是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业园和校外实训基地。提供工阶段企业顶岗实习及就业创业拓展的实战环境,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在科技产业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里,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对接,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型课程开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共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明确和真正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地位和作用。校企共同设计岗位项目、合作开发创新课程,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成果转化、产学研管控、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等机制。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形成以引企入校的大学生创业园为集成闭环的前厂,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前厂后校模式。

2.3.2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注重良好的创新创业品质

创新创业导向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企业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要掌握电商专业前沿技术信息,主导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具创新创业意识、较强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培养方案制订和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骨干教师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具创新创业精神、较强教学改革和与服务能力。企业技术专家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一线技术人员,及时解决实践中问题,善于沟通与表达。企业指导教师需具一定创新创业意识,较强实践能力,在企业独挡一面,有一定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识岗、跟岗、顶岗实习。

2.3.3 加强质量监控,构建多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充分考虑内外部指标、短长期指标等因素,结合校企合作特征,形成多元模块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校企双方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培养电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考评方案,确保评价标准、内容、流程等关键环节按方案有序进行。二是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估标准。根据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等发展性考评指标,探索既包括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率、成功率,既包括学生岗位创新,又包括数量统计,又有质量评估科学多样的评价体系。考评中结果与过程并重。三是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构建多元模块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独立评估、比较评估和多利益相关者评价有机结合;构建企业、社会介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专业知识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由校企双导师就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方面,考核实训实习实战。

2.3.4 多方共同参与,健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制定改进配套支持的政策法规,加大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和保障力度,重视文化氛围培育与舆论氛围营造。二是企业发挥资金优势,协助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引入投资基金,支持和培育一批优秀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优势,选派成功企业家、实战派投资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早日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三是学校制定激励性创新创业政策,推崇创新创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突出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与校园文化,展示创新创业导向高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3 结 语

据笔者及项目团队调查,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电子商务为传统电子商务,现有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水平已远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城市迫切需要提升电商企业发展水平,以求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提升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面对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创新创业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展,以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克炜.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182-183.

[2]李平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8):31-33.

篇9

【论文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基础是要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篇10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形成机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对全社会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完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了我国自主科研的首要内容,是战略强国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内容,并逐渐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体系创新策略落后的阻碍,使得我国对信息产业的形成机理还不够了解,无法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打造。对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分析工作,研究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机理所在。

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概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技术产业,它的创新应该以完整的观点进行论述,通过对它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水平。具体而言,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

首先,不断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调节和发展能力,找到产业独有的特征,并不断向深层次扩展,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扩宽新市场,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次,找准发展目标,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在创新的过程中向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最后,探索和改革电子信息产业的内部机制,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不断降低产业的附加值,减少成本花费。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集聚效应、政策支持、应用实践以及链条式发展的全面结合,为其创新体系提供动力,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从而更好的把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将创新工作做到最好。

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

2.1 技术创新

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基础,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电子信息产业走进各行各业。当然,技术的创新也涉及到其他内容,如科技的进步、生产情况、市场需求等等,通过技术拉动电子信息发展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另外,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完整的链条。

2.2 产业链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型的产业内容,产业链的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单一产业模式,不断分化新式链条,做好分工协作。由于产业内分工的完善,以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影响,以往的产业类型一定要坚持多元化发展,把单一的企业活动分散开来,形成上下游的关系,创造共同价值。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的内容较多,与加工、生产等环节都息息相关,为了切实做好服务,提升销售额,就必须要发挥出每个活动的价值。一条科学的产业链,能够满足企业客户的特定需求,减少中间的附加值,并以这一链条为基础创造更多的活动。

2.3 产业集群创新

顾名思义,产业集群就是指将产业经营整合为一个群体,以合作营销的方式组织运营,利用各个企业的优势实施产业创新,发挥出每个企业的特点,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随意而为的,它们要有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或相近,能够产生集聚效应,提升竞争力。在形成机理上主要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首先,区位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必须要以区位上的紧密结合为基础,大多数产业集群的诱导因素也是地域特征。因此,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集群的关键,它能够减少运输费用,对周边企业产生吸引力,凝聚成生产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信息成本优势等等。

其次,共同发展,共赢互利。互利双方要搭建成一个集团式经营的方针,通过密切合作加强沟通,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例如,某高校就以技术上的研究为集群中心,与周边的科研单位形成互利关系,将人才、工艺、技术输送出去,达成集群目标。

最后,资源共享,协同竞争。在共同区域内的集群产业,在资源上应该共同分享,尤其是对小企业而言,可以克服自身资源有限的问题,打造实验基地,对最新的技术和成果进行传播。

2.4 政策创新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一定要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依托,政策是市场经济下一双“看得见的手”,它能够及时调整市场不足,避免出现市场失衡的问题,并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效率性和稳定性。具体而言,政府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实际,修改市场失灵带来的低效率,有效控制市场波动,保证经济的平稳性,对创新性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扶植。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营销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符合经营战略。产业经营人员一定要首先明确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在创新研发中,通过市场、管理、经营完善自身,并在政策、技术、集群优势、应用创新上入手,弄清楚这一复杂的系统,累积资本,将其与各行各业集中起来,在技术上带动突破,逐步扩宽市场。此外,在形成机理的探讨中还要做好调研,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技术为导向促进创新发展,为电子信息产业的腾飞作铺垫。

参考文献:

[1]苟仲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06):1-12.

[2]牛旭东.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05.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三维课程体系;创新模式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 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 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 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 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篇12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格局 新特点 科技创新

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不但总量增长势头迅猛,而且由于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部门起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一举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8%~10%,平均为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2倍。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6年全球GDP约为44.5万亿美元,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2.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6.5%。2006年中国GDP约为2.6万亿美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为58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22%;中国GDP占全球GDP的5.8%,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20%。2006年中国GDP排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全球第4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2位。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及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群的主导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凸显新特点

1、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

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开始向工序分工转变。产业链和产品工序的作用日趋明显,产业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移。例如,由于SMT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整机厂板子都不再生产,而是开始投资研发,加大新机型组装和销售力度。

2、技术、品牌、资本、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作用加大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成为竞争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中国2003年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总额仅为200亿元,利润只有3%;而跨国巨头英特尔公司的销售额超过2300亿元,其利润高达18%。就整机厂家来说,中国微波炉第一大户格兰仕由于依靠定牌加工(OEM),自身收益也只有3%~5%。

3、跨国公司主导地位突出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几万个跨国公司,但在各行业有影响的只有几千个,主要以世界500强为主。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这些跨国公司的兼并之风席卷全球,主导竞争潮流已成定势。2004年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1.4万亿美元,而全球排名前40家电子企业的销售额就达到1万亿美元,占全行业的71.4%。

4、空间集聚效应增强

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导致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已成为全球基本格局,按照产业链形成了许多产业基地。以前跨国公司都喜欢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现在正向中国集聚。

5、柔性制造技术正在兴起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个性化逐渐成为潮流,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点。为了适应多样化、批量小、总量大的市场需求,柔性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使得满足不同消费群要求的众多产品应运而生。

6、电子及通信正处于重点技术转型期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主流。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通讯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数字电视广播已在全球很多国家试播,数字音频广播也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7、核心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仪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其实力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和关键基础元器件的设计和生产。

8、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的互相融合。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交叉经营、资源共享且相互渗透已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手机、传真机大量进入家庭,使消费类产品和投资类产品边界模糊。数字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家用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9、产品本地化产销形成气候

出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国际跨国公司都在大力促进本地化战略,通过独资、合作等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战略与发展举措

为顺应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方针,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发展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技创新战略

2006年8月2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体两翼” 战略,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就是以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产业由大到强。

(2)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攻克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二是面向信息化重大应用和市场需求,推进三网融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技术与产品的突破。

(3)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行业科技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制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自主创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产业发展举措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专利与标准。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和传感网络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集成电路在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领域自给率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份额,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标准制定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群。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在推动应用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

(3)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信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构建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三网融合,推动宽带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创新效益型转变。

(4)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培育全行业的创新精神。推动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鼓励企业开展创新的宽松环境,完善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条件手段。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造就一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5)要积极营造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国信息产业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积极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6)认真组织实施信息产业重大专项。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要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包括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移动无线通信、下一代网络等,这些专项与国家科技发展重点是一致的。

(7)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克服机制和体制弊端,构建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架构,在政策、资金、条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实力。

篇13

【论文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基础是要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篇14

新阶段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机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而政策则取决于决策层的理念与对发展情势的判断。近年来,有关决策层对广电产业的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理念不断创新,这为新阶段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一是政策支持。目前广播电视产业政策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准入进一步放松,影视剧和非新闻类节目制作业均向民营资本开放,影视剧制作主体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超过80%的资金来自民营资本,有线网络分配网建设、广播电视节目交易、视听新媒体等领域,也为民营资本提供了广阔空间;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中央和省两级均设置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发展基金,为广播电视产业项目提供支持;优惠税收政策进一步健全配套;各种优惠政策不断健全,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政策优势,广播电视产业周围集结了各类资本,基本终结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资本干渴症”。二是体制突破。在有关改革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广播电视产业体制改革已经迈出重大一步。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改革、电台电视台合并、制播分离、有线网络整合等改革措施步步推进,夯实了广电新体制的基础。有些电台电视台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强,抓住机遇,创造性地推进改革。比如,上海、湖南、江苏等省级台将经营性业务从事业平台中整体分离出来,成立产业集团,打造各具特点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近3年,这几个台的产业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的增幅均超过50%,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阻碍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将加快突破,党的十后真正迎来黄金时期。三是融合发展。在改革政策的支持下,市场竞争带来了有关省台的跨区域合作和融合发展,比如,上海台与宁夏台的合作,湖南台与青海台的合作,江苏台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合作,贵州台与甘肃台的合作,深圳台与有关城市台的合作,青岛台与胶东半岛其他5个地市合组建蓝色传媒公司等等,突破传统体制的限制,跨区域进行资源整合与业务运营,积极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广电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推动下,有线网络功能重塑,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宽,从过去的传输渠道向内容平台、服务平台发展,从单向化向交互化、从传输网向服务网、从单功能向全功能演进;广播电视台的地位也将重塑,将从唯一的节目播出机构变为播出机构之一,传统体制下的垄断优势渐失,目前正处在重建优势的关键阶段。广电媒体经过介入、合作阶段之后,将实现与新媒体的全面融合,为不同用户和不同环境中的用户需求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传统广播电视产业在体制松绑和新技术力量的双重推动下,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四是新一轮转型升级已经启动。在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转型已经启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转型阶段,包括一元性的事业体制向二元性的事业产业体制的转型;补缺型与覆盖服务型的公共服务向普惠型与内容服务型升级;产业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影视制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产业链条从短窄型向长宽型升级,产业增长从资源型向创新型升级,产业主体从分散型向聚合型升级;单一媒体向融合媒体转型;广电大国向广电强国升级;广电产业政策日趋配套,渐成体系,行政调控与市场调节双管齐下,管理和调控的质量导向与创新导向得到强化和常态化。在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广播电视产业的各个主体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均存在许多机遇,比如在渠道、内容、平台、技术、用户、商业模式等方面,为广播电视产业改革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新与变革的基本路径

1.分析这些台和企业的成长轨迹,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培育核心优势。湖南广播电视台着力于打造以广告、娱乐节目制作、有线网络、电视与网络购物、网络媒体、创投等为主的产业布局,目前形成了广告、有线、购物和创投四大产业板块。江苏广播电视台抓住内容生产和传播,以合资、合作、并购、上市的资本手段,聚合国内外资源,扩大规模与实力,形成了广告、影视剧、居家购物和新媒体产业等增长板块。上海广播电视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资源重组,形成了金融和商业信息服务、新媒体、娱乐业务、动漫少儿、电子商务五大产业板块。深圳广电集团形成了广告业、网络产业、新媒体新技术、内容及服务业四轮驱动的产业结构。这些产业板块相互勾连,共融共生,集聚核心资源,形成明显特色与相对优势,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二是创新驱动,创优引导。广播电视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新,创新的目标与检验标准则在于创优。广播电视产业创新包括节目内容创新、服务业务创新、运营创新、机制创新等。成功的电视台总是以节目创新创优为先导,节目创新创优的持续推进则取决于人才与财源的雄厚支撑,而人才与财源的集聚与业务创新、运营创新等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清晰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企业获得收入的渠道和方式,清晰而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盈利模式之间的竞争。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是广告。现阶段,广播电视广告竞争已经白热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亦采取广告模式时,广告的增长和竞争遇到了更多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广播电视机构产业以广告、有线网络为基础,着力创新新业务及其盈利模式。比如,影视剧及节目版权业务、电子商务、付费频道频率和付费节目等,这些业务具有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