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16:59: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

篇1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本文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生使用微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微博的接触和基本使用情况,二是大学生对校园官方微博的认知情况,三是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的调查对象覆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一至研究生各个学科门类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92份,其中有效问卷987份。问卷回收率99.2%,有效回收率为98.7%。全部数据录入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并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微博的发展现状,发现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不丰富,忽视学生关注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地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具体体现。从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来看,微博作为新的网络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显得比较匮乏和单一。在高校官方微博中,主要是情感励志、讲座、论坛、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学生活动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了一些励志的文字,很少引用实际案例来增强说服力。而有些学校基本上就是高校的新闻资讯和通知,内容单一、覆盖面窄,并未考虑到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些高校官博很少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高校微博在语言表达上也常使用较为生硬的新闻体,缺少活力与创意。

(二)定位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突出

从调查中发现,微博应用于思政工作的功能不凸显,没有发挥应有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凝聚人心等功能。高校各级微博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和微博的特点,只是简单结合高校的性质进行定位,导致高校各级微博内容雷同,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我们应该认识到,微博既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也是一个极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新媒体,高校微博应该要以贴近学生个性符合学生心里需求的风格形式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微博,突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微博的价值,积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互动不充分,吸引力不突出

高校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是采用自上而下通知或是通过高校网站等进行信息的传播,缺少交流与互动。在新的社交媒体出现之后,高校纷纷开通微博利用微博传达信息,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方式,一方面,单向信息,互动不充分,导致学生评论成为单向反馈,得不到教育主体的回应,也使得高校微博无法吸引大学生继续关注了;另一方面,微博本身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突出,学生评论转发热情不高,微博教育效果不明显。“吸引力是实效性的基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没有兴趣或需要的话,那么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就处于停滞状态,进而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程度。”

二、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念”薄弱,对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作为信息、获取及分享的工具,微博不仅是传播的新渠道、互动的新平台、联络感情的新方式,也深受高校教职工和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就目前现状而言,高校微博正在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要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是缺乏共识,认识不深。之前多数高校拒绝开通微博,抵触心理强;有的开通了但不闻不问,致使微博空壳化、形式化严重;有的高校对微博进行了运营和维护,但还是存在着诸如内容单调、不规范、更新慢、互动弱等各种问题。

(二)管理不完善,宣传覆盖不到位

高校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微博管理不完善,宣传覆盖不到位。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与管理以及微博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微博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博文不仅数量少,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致使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微博发展还处于幼年期,还未在微博运营、人员培训、人员工作管理及奖惩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一定时期的探索和发展。例如,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校园微博矩阵中,有37.69%的大学生关注了1-3个,23.20%的学生关注了4-6个,关注7个以上的占12.26%,而有26.55%的学生没有关注校园微博。这些数据表明,高校微博宣传覆盖不到位,多数学生缺乏对本校微博的了解,加上吸引力不够,高校官博受众数量少,覆盖的服务群体范围狭窄。

(三)工作队伍不健全,缺乏微博运营相关经验

理论和成功经验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高效运转和良性运行需要靠健全的工作队伍来进行日常的运营和维护。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他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利用课堂和校园开展工作。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了。目前,宣传部门或者学生部门的管理干部主要负责高校微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一方面,他们精力有限,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对微博的特征和优势功能没有深入学习,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识层面上,缺乏相关经验。另一方面,他们的微博写作和微博管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队伍不健全还突出的表现在专职的微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极度匮乏,不仅没有专职的微博开发团队及运行维护人员,而且也未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微博教育培训,造成教育者本身业务能力有限,微博运营管理不到位。高校微博的良性运转不能仅靠一个两个人,需要的是一个工作团队的精心运作。这些都使得高校很难建成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 骆郁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韦吉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89

[3]丁西省.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与新途径探析[J]. 前沿. 2012(05)

篇2

【关键词】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多元化文化背景和多校区办学的环境下,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呈现出新情况和新特点。受不同校区间地域位置、发展不均衡、校园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为创新我校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和党建工作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收集和掌握大量全面准确的大学生信息的一手资料,启发学生工作研究新思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专业性。

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自编的《学生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1838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他情况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71份。调查问卷涉及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专业和学科、不同校区、不同政治面貌的在校大学生,每班随机3-5人抽样调查。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问卷分为个人信息、价值观学习状况、素质状况、校园环境认知与满意度、发展需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特定学生调查等多项内容。所有问卷进行统一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价值观调查结果

价值观报告既包括传统的政治观念、就业观念、集体意识,时间观、金钱观,也包含了随着时展而突出的公德、公益和环保观念。

1. 政治观。调查表明,学生政治素质较高,学生入党动机基本端正,党员和预备党员中,只有9.1%的学生选了“谋求仕途发展”和“直接有利于就业”的功利性选项,学生对基本政治价值有正确的判断、学生的政治态度高度符合社会主流、对现实政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学生政治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越是具体现实的问题,学生的态度越是主流(2)对较为抽象的、宏观的、暂时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问题,学生认识稍微模糊一些;(3)对社会发展各方面整体上保持乐观态度。

2. 就业观。对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想过自己的生涯规划,毕业年级深入思考过的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只有56.8%的学生确定了职业生涯方向,还有43.2%的学生有待帮助;近7成毕业班级学生确定了职业生涯方向,党员、男生、独生子女比例相对较高;约6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课很有用或比较有用,建议按“认识自我”和“了解外界”两大方面改进课程和辅导方式。

3. 集体观和时间观。整体来看,集体观念、团队观念、时间观念能深入学生内心,82.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秉持集体观念、团队观念的同时,也出现了初步的分化,17.7%的学生表示“我更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 89.4%的学生表明“对守时的问题非常看重”;有18.6%的学生,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从典型周时间花费看,上课及做实验、自习及做作业、与朋友交往占据了学生时间花费的一半以上;调查结果也折射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较明显,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的现象;部分学生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时间,容易走上学业荒废的道路。

4. 消费观观和恋爱观。从消费观调查结果来看,62.5%的学生对自己的花销非常谨慎,同时有55%的学生想节约花费但很难;学生除学费住宿费外,月均花费为948元,非毕业年级学生月均为993元,相对来说,毕业生花费更少一些。在恋爱观的调查中,约半数的学生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半数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谈过恋爱,约1成的学生,谈恋爱的次数在2次及以上;在选择人生伴侣的因素中,对方内在的因素占主流,人品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其次分别是性格和才能,这三者合计占到了所有选项的3/4,身外的社会地位、职业、财产、家庭背景,合计只占所有选项的6.1%。

5. 公德意识、公益观念、环保意识。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学生公德意识较强,除了“与恋人在公共场合亲热无碍他人”,其余公德选项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公益观念深入学生人心,但在面临具体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应该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环保意识非常强烈,但具体行动方面还有潜力可挖。

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越来越理性,传统的价值观念得到了传承和坚持,大学生价值取向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同时,时展要求的新价值观念,日渐深入学生的心灵;在面对金钱、婚恋的问题上,学生秉持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整体的价值观念状况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学习状况调查结果

篇3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其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却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应的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这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经典的人文理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爱宽厚等诸多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将这些优秀的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发展史的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了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中国要发展,要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开拓创新、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有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崇高理想,是现今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受益于网络化时代信息爆炸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富有活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但也比任何一个时期更容易浮躁、功利和自我。因此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和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并融入思想政治课中,长此以往就会通过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和理想情操教育,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把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上升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发展。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20道题,内容主要是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践行、认知等方面。调研对象选取上海9所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

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现场及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样本的采集,共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其中理工科大学生占47.3%,文科大学生占46%。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特点: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认知甚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90%以上的同学认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如图1所示,大学生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兴趣不高,78.88%的大学生仅偶尔阅读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8.9%的大学生表示从未阅读过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如图2所示,有73.3%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经典人文理念表现为一般了解状态,仅有12.04%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究其原因,虽然大学生已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重视的宝贵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内、外因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缺乏兴趣,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临着诸多困境,两者难以实现有效衔接,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遭遇尴尬。

(二) 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改革措施,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篇5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不够重视

在日常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这里偏向于研究以下心理类型的大学生:首先是内向乐群性低的大学生;其次经常焦虑且因琐事便会产生心理抑郁或其他障碍;最后是碍于某些心理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该类大学生更加缺乏存在感,更难以融入群体。在针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培养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略显乏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应形式多样。然而目前看来,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单向传播的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内涵及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适时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相关研究,使得整个工作更加人性化。由于大部分高校均有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可积极利用这些机构,全面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情况。

(一)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

目前我国已有超3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通常的运行方式是被动式的,即仅仅承担咨询职能,而不负责调研,更不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风险预判或者心理健康体检。极少有高校会针对本校学生特质指定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执行细则。缺乏执行细则,很难保证制度落实,这就直接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脱离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承担能力和客观条件局限造成完全差异化的教育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融入进日常工作,并积极探索研究。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性化的意义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人性化,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一改之前仅仅拿教育管理相关制度来单一管理的方式,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理念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并适度提升其他领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做复合型人才。

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优化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干预工作应得到更多重视,并且上升成为整个贫困大学生支持工作的必要环节。

(一)教育形式从被动变主动

不难发现,对于普通大学生,承认自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且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仍非常困难,那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迈入心理咨询室就变得几乎不可能。此时转换心理干预工作的被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将心理干预工作作为贫困大学生扶持的重要环节,弱化物质支持所带来的负面精神影响,强化心理干预,使得受帮扶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帮助其实现心理复原。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大学生本身特质纳入考虑,一改之前诸多教学工作都是根据书本的照本宣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并未纳入考虑,如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多产生于被资助过程中隐私的泄露。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对自身固有身份缺乏认同,甚至唾弃自己的家庭出身。保护其隐私,以便给心理干预工作挤出时间。

篇6

张志娟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新媒体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内涵,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创新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是现今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1   新媒体内涵的界定

现今,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虽然它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却发展的较为迅速。关于新媒体的界定,有些研究者认为新媒体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等为人们提供信息技术的服务,这种方式和电话、报刊、电影和广播等传统的媒体相比更胜一筹。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新媒体是高新技术应用于传媒的文化成果,而广义的新媒体则是指其形成于二战以后,是依托网络化和数字化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一种新型的信息媒介的总称。但是这种定义较为宏大,不利于研究者进行实证研究,因此,为了方便研究一般定义新媒体为依托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向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策略

2.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全面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把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该更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建立良性的认知循环系统,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前传统面对面的教育手段,可以极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隐私,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来,例如在网上设立相应的咨询室,可以让学生自由的参与进来,不但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备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构建学生红客队伍,加强校园的舆论引导

采取构建学生红客队伍,可以有效的引导校园网络的舆论,使网上不良的信息从被动的围堵,转变成为主动进行疏导,学生红客队伍的建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及时的收集学生的思想反应,使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做不但可以把沉迷网络游戏的学生拉回到现实当中,从而有效的拓展素质教育。除此之外,校园网络的建立应该接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此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3 将新媒体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把新媒体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新媒体教育阵地。高校可以建设相应的主体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效应,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并且通过校园网站的建立可以及时的更新网站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力度,对垃圾信息进行删除,加大对正面事件和先进事例的宣传工作,以此来有效的净化网络环境,放大精彩的评论,从而形成先进网络文化,有效增加正面控制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工作。

2.4 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 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在传统媒体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使新旧媒体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现今人们对需求越来越高,利用手机媒体来传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开辟手机论坛和网络访谈的工作来提高学生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关注,并且高校应该采取报纸和杂志等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此来引领校园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

2.5 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以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时间、方法的限制,使得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课较为枯燥,有些甚至会出现抵触的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质量。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利用QQ、BBS、E- mail等新媒体技术,通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不但可以解决以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无法做到的工作,还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袒露心声,让教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才可以更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备针对性。

2.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应该了解新媒体的技术发展动态,设法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运用到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建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并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引导,关注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开展相应的调研工作,以此来提升思想者恒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班级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改进教育的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2.7 建立和完善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评价体系

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主,以前传统的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起到推到的作用,而且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因此,采取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评价体系,可以从大学生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充分反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8 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建设,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形式,其具备个性突出、趣味性强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立场和武装学生头脑的关键,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建设,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利用真实的情感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实现思想对接,还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出现观点碰撞。除此之外,大学生辅导员通过博客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并且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辅导员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的建立,所以辅导员向学生传播主流文化,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博客作为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的重要传输工具,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关键,也是引领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构建学生红客队伍,加强校园的舆论引导,将新媒体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并且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辅导员博客建设,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创新[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

[2] 余东晖. 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3] 魏立娜.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 郁海波.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1,(11) .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伴随着每个少年成长,“立德树人”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但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从而导致:其一,学生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的部分缺失,大学要重补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本应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好的传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流于形式或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量或考核标准单一和指标体系不完善;其三,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是重中之重。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观的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了解。例如我国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概念,不仅是执政党提出的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制度、道德、自然等的理解,很多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第二,大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缺乏继承。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例如传统的孝道、师道等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反而宣传个人主义,这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第三,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违背的,所以弃之如撇履。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调研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原因。我国近代受了百年屈辱,由于这一阶段的存在,而大学生认为百年屈辱的产生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不如西方现代化文化。第二,的“除四旧”活动否认了传统文化,使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断层,使人们头脑中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脚步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并不断的渗透和侵袭,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同西方价值观而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第四,网络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第五,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于是无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应该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带有道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正确的提高,对于三观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入手,使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

第一,营造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健康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我国大学越来越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热点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于是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那么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的了解传统文化,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引用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用介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纪录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增加传统知识占试卷中的比重。

第二,合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成长、道德修养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因素。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与父母进行联系,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

第三,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内学生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在校园中多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社团等文化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起到立德的作用。

第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正确的方式并能够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道德、文化和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软实力也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开始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来教导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例如清明、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城市传统文化、抗战文化相结合,达到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五,通过建设高校的制度来保障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制度对其进行保障,使其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从而开展的顺利、健康、有序。

第六,加强对辅导员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让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才能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从而无缝的教育给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高教学刊,2015(08).

[2]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中国报业,2013(07).

作者简介:

高光琪(1977―),男,硕士,讲师,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篇8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Guangxi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ZHANG Li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Education Department,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Guangxi makes  positiv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e working mechanism, classroom teaching, team build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effectiveness, bu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al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look there is not a small gap, in-depth thinking remains to be done in terms of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and concerted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Key words Guangxi;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inking

广西是我国唯一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广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问题,关系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实现,也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广西高校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工作机制、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工作成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广西区党委、政府成立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召开广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强化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广西教育发展十项重点工程和十项体制改革试点中。2012年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广西振兴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大局中重点组织开展建设,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等六大项目,系统推进全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

(2)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05方案”实施以后,广西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了高校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的师资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同时,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被评为自治区级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研究基地,更好地辐射带动了全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外,广西还建立健全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机制,加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管理。通过定期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立了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3)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广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工作基地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技能提升实战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建设了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基地共9个、队伍信息数据库3个,每年都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培训工作。经过多年全员培训和制度建设,目前,广西高校基本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训格局和工作体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4)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广西高校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紧扣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要求,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要求,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细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重,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教学评比活动、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精品项目评选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 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广西区党委和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2014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状况来看,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挑战。

(1)形势的新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的日益强大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忌惮,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力度,手段也更加隐蔽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宗教渗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些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落后的思想,对大学生已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巩固。根据相关调研显示,各级党政机关与高校的有效联动、合力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内部合力问题上,在高校中存在一些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少数教师还不能做到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生动,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实践教学环节还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还不够多,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度仍需加强。

3 加强和改进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针对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应该在加强领导、破解难题、推进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高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1)抓住重点,破解难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进创新需要破解难题,破解难题需要抓住重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当前尤其要在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新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论坛讲座报告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上破解难题,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非政府组织渗透上提出良策。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精心指导,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强化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2)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使其团结一心、资源共享、密切配合。一是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特别是在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社会实践实习等方面提供更多社会资源。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成效纳入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中,在舆论环境育人、文化环境育人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是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做好六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发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统筹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统筹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实现工作整体推进。

篇9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前言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成了网络各大新媒体信息的发展基础。微信等作为当前使用最广泛,同时也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工具。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不断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是勇于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主体,同时也是微信最主要使用者之一,其就像一把双刃剑,利弊相当。如何恰当利用微信这一强大工具促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教育界的最新难题。本文就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予以探究,现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微信网络平台,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化

政治思想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而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国家的高端优质人才,光注重对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不管一个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再怎么好,如果其在思想政治上走了歪路并未能及时纠正,那最终便会害人害己。这就充分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飞速发展,各类网络社交工具层出不穷,据相关科学研究显示――QQ和微信等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聊天工具是目前最受广大网民喜爱的两款软件,尤其是微信,在各大高校中掀起了阵阵热潮。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好能够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

“群聊”是微信的主要功能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利用这一功能组织学生就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进行积极探讨。这一方式不仅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还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当教师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出现问题时,可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教育;“附近的人”是微信的另一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这一功能搜索到不同的学生群体,对其予以相应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音对讲”是目前微信所有功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将具有思想教育与意义的校园新闻或其他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互动传播。以此便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通过微信向学生进行传播,使其能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完善校园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在舆情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微信因其互动性强、传播快速、信息资源丰富等多种优势,使其成为了社会热点和国事热点等的聚集地,也正因如此,使得许多不良信息层出不穷,荼毒大学生思想。是以,不断将校园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完善化,在舆情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各高校应借助微信这一有力工具,集结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骨干分子等创建一支个强大的校园媒体信息监管队伍,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保障校园媒体信息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进而促进学生对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健全校园媒体发言机制,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抑制各类不良信息和虚假谣言的传播,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不良信息和负面舆论扼杀在摇篮中。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使大学生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微信网络舆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三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充分利用社会各力量通过微信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具系统化和复杂化的庞大教育工程,虽说校园是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领地,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且无可厚非,但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社会、家庭、校园等对其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以,光凭借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科技的到来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信息领域的愈加深化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号召以政府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正确思想道德引导作用,并鼓励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媒体界还积极开展和参与相关宣教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媒体的号召和传播作用,让学生自觉且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结论

总之,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但其具有双面性,有利有弊。是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新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A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青兰,尹波.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挑战及对策探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06):85-88

[2]车车.校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01)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实124-127

篇10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引导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在《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做了系统地阐述。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与批评能力以及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从而确立科学的传媒观,在丰富而复杂的传媒资源中明晰前进目标,不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换言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认知媒介、主动参与媒介、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将着力点放在培养媒介使用能力上。然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从根本上应更注重“思想”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因为,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大量关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理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3〕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下,信息传播具有单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具有绝对的优势,牢牢把握了话语权,体现了较强的权威性。教育者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对学生实行既定的思想灌输,而不会遭到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信息占有上拥有了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的地位,甚至对新兴媒体的利用能力要高于教育者,并逐渐在网络中形成了自己的群体语言。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不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不了解各大众传媒的属性,就无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筛选和解读,不能透过信息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此意义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当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成长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大众传媒不良信息的吸引和诱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现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大众传媒浓重的商业化倾向易引发大学生的消费主义观念。其次,多元的大众传播渠道易导致大学生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大众传媒即时传播的海量信息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肤浅和混乱。综上所述,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对大学生产生如此深刻的负面影响,是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高分不开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急需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能力。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共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达到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进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传播过程,是一个以意识形态的观点为内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传播过程。〔4〕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中必然要涉及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无论是对信息进行选择,还是对信息进行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以说,二者之间具有了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三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活动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和共同努力。与此相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且其展开渠道也主要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方法上首先具有了融合的契合点,如可以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堂教学中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这是很容易实现的。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体系

(一)转变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使社会各方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加大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强度,改变相关人士的落后观念,使其真正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联合各媒介专门组织和高校制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是有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因此,必须引导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认真调研媒介素养状况,细致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从而获得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并将此付诸实践,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

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也得以形成和完善”。[1]人的社会化永远是人和社会互动关系动态变化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2]保持一致的内涵很丰富,至少含有内容、过程、方法等的步调一致甚至步伐一致。这当然是很高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很难做到。理由之一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永远滞后于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类矛盾综合运动的鲜活态势。社会发展变化总是在先,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只能且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且还只能按照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任何超越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少是空心化和危险性极明显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评价与社会相关实践有效结合,并持续体现社会主流精神的实践过程。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有效结合”和“持续体现”。“有效结合”必须建立在互动基础上,是二者的互动性表现的结果。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但教育毕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者的结合是基于双方的需要。“持续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应有的功能,唯有此,此类社会化才不是短期行为,才能见长效,才可能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实现长远目标。但要落实之,必须保持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因此,互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特征。其突出表征是:社会实践引入学校的过程与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交融进行。在这样的交融互动中,学校与社会之间思想的,体制的,习惯的樊篱被撤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由传统的高校围墙内扩展到全社会,学生的身份也由单一的学习者转变成既是学习者、受教育者又是社会实践的体验者、受改造者、实践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比较突出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育机制上,所教所学所用“三所”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历来重视这一工作,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只管校园内学业教育,不管毕业后就业发展;习惯于自我封闭教育,不愿意开放多元办学;“温室效应”教育已成定势,走向社会教育“伤筋动骨”等传统教育定式使学校无法为大学生搭建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和持续体现社会主流精神的平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两课”教学。教师所教的,学生不想学;被迫所学的,与毕业后所用的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互动性无从表现。刘金华先生曾形象地警示“三所”脱节的危险与荒谬:“美国一位教育部部长在谈到学校和社会关系时,曾经打了一个十分生动有趣的比喻:他将学校比作小岛,将社会和家庭比作大陆。小岛通过一座吊桥与大陆联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天早晨和下午,这座吊桥各放下来一次让学生们上学和回家。每年只有一两个晚上大陆上的成年人或学生家长或许会来到小岛上作短暂的探访。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岛上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孩子们如何在大陆生活。这种关门闭户与社会隔离的学校教育不仅可笑而且荒唐”[3]。小岛似的学校也是一种社会存在,也表现为某种社会生活,但与大陆式的社会相比,它不是主流的社会存在,更不是主流的社会生活。客观上,“小岛”与“大陆”不同,二者的存在内容、存在过程、存在形态、存在结果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产生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组织的职能分工不同。消除之,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重要的是改变吊桥的关门闭户的往来方式,实施“桥梁工程”,让“小岛”与“大陆”通过四通八达的桥联通起来。令人遗憾的是:多数学校“桥梁工程”尚未启动,或者虽已启动,进程相当缓慢。

(二)具体实施上,“三重三轻”趋势明显

首先是在校园空间内,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指的是在传统的正式的教学等教育场所开展的明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活动,包括有明确的课时比例,有正规且统一的教材,有专职的教师,有周密的课程计划,有规范的教学要求等。这种教育有其优势,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内容。灵活性不足,有效性受限,在开放性,多元化办学的时代背景下,忽视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非思想政治教育场所内获得的经验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活动,班集体、系集体、院集体意识的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养成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妥善处理,社团活动各类文体竞赛等。这类教育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特点,往往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

其次是在学校与社会共享的空间里,重学校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轻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校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根源,有市场的。对教师而言,在校内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份教案可用多个班级,也可用多年。所教内容也早已烂熟于胸,明知效果不佳,依然天马行空;对学校而言,又有安全论,成本观,阶段论等诸多理由引以为据。所谓安全论,即在校内上课教育比较安全。老让学生往社会跑,容易出事,弄不好学校要承担管理不善的责任。所谓成本观,即把德育课堂搬到社会去,需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成本高,在校内教育成本低。所谓阶段论,即有些学校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阶段性。学校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后由就业单位负责其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没必要跨越阶段提前与社会接轨,把本应让社会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由学校完成。这三种观点阻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脱离,不能很好地借助、利用其资源优势为我所用。

再次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看,重短期效应轻长远效果。一些学校虽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实践,尤其近几年来,大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出现了不少大学生社区义工,运动会志愿者,在社会化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果。但尚未建立二者互动融合的长效机制,尤其在学生参加社会化实践的参与面、参与时间、参与程度、参与范围、参与方式、参与效果及评价等方面缺乏政策性指导和规范性实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社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校社合作教育模式,解决所教所学所用“三所”脱节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想走社会化道路就不能“叶公好龙”,就要大胆改革,就必须着眼长远,立足长效。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就应当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体现校社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社合作模式。

模式参与主体主要由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相关部门合适人员组成。

模式运行需成立两级专门机构:一是学校层面,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当地相应级别的党政机关,工、青、妇组织,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相关人员组成。学校牵头,该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全校此项工作。重点制订章程,协调关系和解决该制度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人财物等问题;二是院、系层面,各专业所在的院系要与社会相关机构、组织联系,共同设立该专业学生校社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具体协调、开展本专业学生校社合作教育工作。

模式运行的内容主要解决所教所学所用三所对接问题。核心是努力确保和尽力实现社会实践引入学校的过程与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交融进行。具体要求:一是,校社双方要共同制订本专业学生本学年或两个学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学校支持院系以此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三是,教师以此形成活页式教材并据此授课;四是,校社双方负责本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考评;五是,校社双方根据考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实施这一改革需要“伤筋动骨”,但是,它不仅能解决所教所学所用“三所”对接问题。而且,可以使高校“小岛”与社会“大陆”呈现出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的状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合作效果问题

构建校社合作教育模式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否则,模式再科学,制度再完善,没有合适的教师去执行,实施效果肯定不理想。校社合作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施教主体,对教育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加强这一类教师的队伍建设,既是校社合作教育的重要支撑,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校社合作教育模式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应在两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既然是校社合作教育,那么,“社会”方面应当参与教育,包括教学,即“社会”方面的相关且合适的人员不仅要在合作中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的活页式灵活性教材,还应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条件下参与教学。只有这样,合作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地体现互动性特征,才能在有效合作中持续体现社会发展变化的主流精神,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质量。具体措施上,学校应当与“社会”方面协商并出台专门政策,以优惠条件聘请社会相关部门,相应组织甚至优秀且合适的家长兼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让其以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给大学生上课。应当明确规定此类人员占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总数的比例和兼课酬金,对于经国考评,公认优秀的兼课教师,符合学校教师相关条件且本人愿意的可直接入编为高校教师。对此类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兼课入编教师,学校应视之为此类教师队伍的骨干。

二是提高教师能力要求。对原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能力要求上,除了拥有专业能力,还要拥有社会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包括授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等。只有具备综合社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才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算是校社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学校层面应当对此类教师特别要求的能力从政策角度予以规定,对合格的和不合格教师的激励和处置有明确的界定。

(三)显性教育兼顾,解决培养质量问题

实施校社合作教育模式,既要狠抓显性教育,同时,也要兼顾隐性教育。在校社合作教育模式下,隐性教育范围更广。其触角,除了学校,还要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网络世界等。

在校园地域空间,首先,要尽可能地将社会发展变化中主流的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渗透进去,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将社会发展变化中非主流甚至负面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淡化之,消化之。其次,应对专业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各类竞赛活动,尤其是学生社团活动中隐性教育的时间、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项目、所需场地、设备、费用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精心设计隐性教育的内容并提供相关条件,保障其正常有效运行。

在社会地域空间,首先,学校应通过校、院系两级校社合作教育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社会延伸,延伸到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就业的岗位群体单位,让社会相关机构及其活动尽可能地吸纳学生参与,在学生的参与中,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形成合力进行教育;其次,在社会领域里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活动等显性教育的同时,重视诸如单位文化、人际关系等隐蔽性强,渗透性明显的隐性教育。这类隐性教育也要下功夫按专业对口分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最终确定主要项目,精心设计开展引导性教育,使隐性教育产生显性效果,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卢忠萍、郜影:《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内涵》[J],《求实》,2009年第4期。

篇12

关键词: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65-02

2012年6月同志在北京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体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其实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基于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理念以及有工作方法等角度,探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现象阐释

近年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以不断拓展。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定困境,导致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弱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入,良莠混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崇拜极端个人主义,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存在政治意识薄弱的倾向,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行为盲目等。

2.价值追求功利色彩较浓。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阶段,当代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增强,但同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追求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学习上出现错位,轻理论重技能,轻公共课重专业课的现象严重;职业选择更看重职业的物质价值;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现象非常普遍;婚恋观功利性、随意性增强。此外,大学生在择友、自我设计等方面也体现出了较浓的功利主义色彩。

3.道德意识薄弱。目前,有些大学生缺乏道德意识,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不尊重他人。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比较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实效性不足受系统内部诸多要素协同变化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理念的弱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强调社会的需要,认为大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党的政策意图,“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要求学生不犯错误、严格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本”、“ 生本”理念相对弱化,以训导式和管束式的方法开展工作。此种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学生本身的关爱,背离了初衷和目标,影响了实效性发挥。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制约因素多重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素质、主体意识以及自身定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实效性的发挥。教育者不能真正认同职业角色,对职业角色缺乏自豪感,缺乏稳定的职业心态,主体意识欠缺;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力量欠缺;将自己定位于单一的“主体”,将大学生看成纯粹的“客体”的片面自我定位等因素导致实效性不能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僵化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单一,较少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教育方式方法多以说教为主,讲道理多于行为指导,管教多于启发,灌输多于引导,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得僵化、呆板,难以使正确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信念和精神的支柱,限制了实效性发挥。

三、社会工作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对介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其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是融价值、理论与实务于一体的多维系统,是社会工作组织或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依托特定的价值理论与专门技术,服务于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和机构的弱势领域的过程,以此协助于当事人改变与推动社会环境的改变,其目标在于促进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适应性平衡,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倡导社会公正,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1.基于社会工作理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实效性提升

基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与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相契合,树立“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认识自我的价值,发掘自我潜能,树立自我发展的信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基于 “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人格。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强调人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自主、协同、创造和独立的主体人格。需要树立“尊重和平等”的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建立平等关系,因材施教,使大学生真正能够自主选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基于“服务”的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服务人群、贡献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的理念服务于大学生,使其由被动服从变成受益者,提供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服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解决的时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充分的发挥的时刻。

2.基于社会工作理念树立和能力提升,推动实效性增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职能转变。大学生多方面需要的满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与服务职能,其工作应由事务性工作转变为教育和服务工作;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恢复、预防、发展功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职能由规范补救功能转变为预防与发展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还要努力由单一教育力量向寻求多方教育资源转变,多方利用资源,形成教育支持网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树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新理念。“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它要求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励人。社会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积极树立平等尊重、服务学生、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情感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实效性。

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能力。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灵活运用个案工作,发挥小组工作优势、借鉴社区工作思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沟通、组织协调、创新、调查研究和掌握社会舆情等能力,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理论知识。

3.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应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有经典的专业方法和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创新、实效性增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个案工作,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或家庭进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独特的会谈与沟通技巧,以个案工作系统的工作过程为借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个人辅导是个案工作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初步评估,制定指导的有效方法。其中行为修正模式、危机调适模式等新的工作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手段支持,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牛的问题,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小组工作,是“以团体情境、团体互动作为治疗的入手处与主要途径”,使社会适应不良或处于某种危机与困境中的人获得心理支持,获得应对现实问题的信息、态度、方法。进而“促进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健全、良好心态与行为方式的形成,以及特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利用组员之间互动中的彼此分担、支持、感化、教育、态度与行为的变化等,引导小组成员向健康、积极、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性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促进其实效性提升的有益借鉴。

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地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要。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社区宣社区教育、社区行动等方式建立学生社区组织,形成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型育人体制。用社区工作方法推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和社会性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课堂教学、校内教学的局限性,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搭建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9,(5):49-50.

[2]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13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69

1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对其“新闻媒体3.0”概念的定义中,首次提出了自媒体概念。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里面对自媒体做了严格界定:“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通俗地讲即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自从自媒体出现后,它就具有了去中心化、核裂变化、交互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征。普通大众常使用的QQ、微博、微信、帖吧、论坛等社区就是它的活动场所。

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他们是自媒体的“忠实粉丝”,他们热情奔放,自主独立,标榜个性,追求自由,标榜民主,肆意言论,标榜公正,随时喜爱利用朋友圈、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空间”自己的心声,至于这些心声正确与否,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兴事物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利弊并存。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价值、促进自我认同,而且也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社交的需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与虚拟,使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网络,生活理想化,现实社交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贫瘠。同时,在这种人人都是播音站和记者的年代里,各种传播信息真假难辨,交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开放性之强,使当代大学生在三观判断和价值取向上困惑迷茫,也进一步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2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分析

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仍旧按部就班地按固有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2.1就教学方面来看

教学理念上,不能及时跟随时代,更新教学理念。殊不知现代学生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多元化了,老师的讲授只是其中一元而已。只要他愿意,互联网轻轻一敲,知识化、碎片化的知识就会铺天盖地而来。Υ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想想如果有一天你被自媒体取代的话,你的职业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你能为学生带来什么?怎么样的教法才能使我们在与强大的自媒体比较重获得学生认可。教学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政性强,娱乐性小,学生虽耳濡目染,但心理排斥主动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是自上而下的单项管理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积极主动性缺乏动力,很难实现真正育人目标。

2.2管理方面来讲

管理方式简单化、粗糙化,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学生出现某种不合规范的行为时,给予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相反,从正面给予引导和教育,开展一对一贴心谈话的则比较少,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学工部门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往往只注重管理事实,不重视教化过程,由于这些部门不是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教学规律掌握不够深入,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只会一味地、机械地按照学生手册管理规定处理,并不考虑学生出现该种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所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也不会起到真正的教化效果。

2.3教育研究方面来讲

对于当代大学生成才成长的思想规律、学习规律、交往规律、心理规律、网络行为规律等基本规律和大一至大三或大四的各阶段的阶段性规律研究掌握不透,教育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因而,针对性和实效性作用也就大大减弱。

凡此以上种种情况,均暴露了当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时代在变,思想在变,那么解决措施也得适时变化。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任何人的言论和任何媒体、动态的,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因此,针对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寻求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3自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3.1两课教师要在主动研究自媒体、使用自媒体,充实思政教学方式方法

承担大学生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阵地意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坚强的捍卫者”和“坚定的实践者”。首先,

作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研究探索自媒体,挖掘自媒体的正向引导功能,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同时注重观察调研学生对自媒体的利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其次,做到认真思考,精心备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问题

意识,讲授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个案分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完善线下自媒体运行平台,发挥它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QQ群,微信群和时事热点讨论专区,学生以匿名方式发表对事实问题的看法。教师进行线上的即时互动和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讨论中,辨明是非,决策行动。

3.2辅导员积极组建和掌握班级自媒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班级平台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与学生基本同吃、同住、同学习,对学生思想行为心理特点比较熟悉,便于根据学生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工作。首先,利用自媒体开展一系列观点鲜明的主题班会是进行普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平台。其次,利用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和大量自媒体党史党情纪实片等做好党团专项活动(参观学习、专题讨论、民主座谈)是带有浓郁党性修养的教育实践延伸;再次,基础的心理谈话是引领学生思想转变的关键,这个环节上,基础谈话要做到长期的、动态地跟踪和管理;最后,进行适时的网络引导是补充。为了便于班级组织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留意,对大学生来说,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帖吧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

3.3增强教学辅助部门的全员育人理念,整合校内育人力量,构建自媒体教育大舞台

大学生成长成才,人人有责!在学校,除了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外,图书馆、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工部等多个部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图书馆可以利用日常学生出入学习人数众多的便利条件,开展有现场奖竞猜和网上图书馆系统平台红色优秀图书、优秀视频资料免费借读活动;宣传部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开展一系列微校园活动,例如“您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等。就业处可以发起“最美简历大赛制作”评选活动等,以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知识和就业的提高;教务处在日常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宣传“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四六级考试规定”、“西北地区师范生技能大赛表彰”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奋进。切勿违法校纪校规;学工部门在主抓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如“国家奖学金学生风采展”、“育人模范风采展”、“法律大讲堂”等自媒体活动。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扩展,最终必然会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共育人的效果,目前我校已经在自媒体育人上有了e极探索,先后出现了个人―班级―系级―院级自媒体网络平台,已经初步形成矩阵效应。自媒体成为了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4自觉开展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效

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媒体作为一种新事物,总有一个逐步被接受和推广的过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要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积极的自媒体网络工作实践开展无疑就是一支急行军和先锋队。这支队伍不怕困难,逆流而上,积极实践。例如,我院目前开展的“心理咨询进网络”、“资助管理进网络”、“就业信息进网络”等,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打开了另一个通道,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这种形式的实践中,我们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综上所述,自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道重远,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要积极正视,认真思考,适时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育人成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

[2]郑继海.网络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

[3]张建彬.自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戏剧之家,2014,(7).

[4]周顺鑫,张德才,周晓杭.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篇14

1.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缺乏政治意识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能够从作品中反映他们观察到的社会,并通过作品中的观察与表达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殊性使一部分学生受西方观念影响较多,他们所追求的是表达自我,彰显自己的才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学生中很难产生认同感,他们对于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由于艺术院校学生接触社会较早,所以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在弱化,更有甚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追求与艺术创作对立起来,认为思政教育会压抑艺术创作的个性。

2.审美创新能力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大部分艺术院校学生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并确立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以及网络文化接受能力和接受度较高,在他们专业学习和创作中常常能够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及艺术观念的表达呈多元化的发展,认同并接受新的艺术事物能力较强,比如对于行为艺术、先锋艺术等艺术形式更能够接受。在社会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理论文化学习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较大,对人文课程和文史知识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是为了学分才去上课。因此,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3.创业意识较强,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个性开放,思路灵活,敢于实践,所以他们往往在大学低年级就会开始创业实践。很多艺术生从小就独自离家在外参加艺术培训班、艺术高考班,相当于提前接触社会,对于社会的经济法则了解较早,所以他们的经济意识会比普通大学学生表现得更强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艺术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突出,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为了奖学金加分或是有偿奖励等原因,功利性较强。艺术专业学生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偏差,集体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较综合类院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艺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剖析

上文分析的艺术院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种种表现,并不代表艺术院校的全部学生,在个体的身上也表现出程度差别。同时,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明显,思想修养也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说,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培训,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较为匮乏,而艺术领域由于其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普遍更接受西方的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缺乏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往往触觉十分敏感,善于捕捉发现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疑问,但由于他们在常识、传统道德、人文素养等理论水平较低,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受负面信息影响,会对一些正面教育的理论产生动摇,政治意识逐渐淡薄。

2.社会现实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艺术领域的外来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受商业化影响,在艺术市场中原本无价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具有明确目标的复制甚至抄袭行为,甚至有部分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重利轻义,忽视了艺术的社会责任,这些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将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艺术高校学生来说,艺术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

3.教育管理制度薄弱

虽然现在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思政、史论、社科类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学教务部门对于这些课程普遍要求较低,教学照本宣科,考试开卷测试,而且现在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了“走过场”“面子工程”,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必修课”,只要加强思政、史论、社科等人文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才能切实提高艺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应该推行全员育人的模式,尤其是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也更为有效。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举措

1.注重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对于艺术类学生显然已经不适合,所以艺术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依据学生特点,以生为本设计打造。既要符合学生的出生年代特点,关注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要避免说教和命令。如果将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更大。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一定比简单机械地说教有用。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实效,切实提高艺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表达自我的意愿强烈,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依据学生特性,利用多种渠道,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并进行了自我完善。志愿服务凝聚人、感动人、传递真善美的特性,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