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4:55: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位于乐清湾口的鹿西岛,是温州市洞头区的第四大岛,是洞头区目前唯一有人居住的离岛。近几年,鹿西乡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但受限于交通不便,一直难以有所起色;但随着大门大桥的开通,这一困境有望改善,鹿西岛与外界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大门大桥的开通对鹿西岛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机遇。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讨论鹿西岛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其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海岛;特色旅游业;人才培养;启示
鹿西乡,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北部的鹿西岛上,距洞头城区约16.4公里,东、南临东海,西隔黄大峡水道与大门岛的观音礁相对,北与台州市玉环县隔海相望。鹿西l风景优美,闻名遐迩的鸟岛便坐落于此。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鹿西乡加快了传统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这一重大项目,这也将成为推动鹿西乡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与大陆的距离更近了,游客到鹿西岛旅游将更加的方便快捷。洞头撤县设区后,洞头区将与温州市本级一起同城化一体式发展,鹿西岛的优美风光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碧海蓝天,珍禽展翅,辉波荡漾,海外桃源别有一番滋味。
一、鹿西岛海洋旅游存在的不足
1.鹿西岛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相应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随着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游客日益增多而岛上综合接待能力不足,这势必将严重阻碍鹿西岛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目前岛上的旅馆多以当地居民自住房改建而成,在接待方面与正规宾馆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餐饮方面,岛内以酒家为主,仅适合接待团客,散客在岛内就餐还是极为不便。岛内的服务接待系统尚未完善,因此就这点而言鹿西岛旅游产业还未走上正轨。
2.鹿西岛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在对外交通方面,虽然大门大桥开通后,鹿西岛对外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客轮陈旧,动力不足,直接影响游客的第一感觉。载客能力不足,若遇高峰期,游客就只能苦等下一班船。随着鹿西岛综合交通码头的开工建设,旅客的出行条件将大大改善;但是在另一端的小门岛客运码头,码头修建已久,当初规划时也未能想到其将成为大陆对鹿西岛客运的主要码头。小门岛客运码头位于大门大桥连接线旁,容客量低,且附件没有任何停车场,在高峰期时只能面临窘迫的局面。对内交通方面,鹿西岛内各村之间都有水泥公路连接。由于岛内常住人口少,且多半为渔民,因此岛内客运班车无法实现短时间隔公交化运营,游客上岛后只能通过预定方式才能坐车去往目的地游玩。客运班车主要以轻客为主,载客量低于15人,无法应对大流量客流。显而易见,交通已成为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
3.养殖业制约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随着鹿西岛养殖业不断的发展,附近海域的旅游功能受到制约,海水受到污染。在无法明确旅游业和养殖业的相互关系之前,鹿西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必将受到制约。
4.海岛旅游季节性较强,且多集中于5到10月份,而这期间恰恰是东海休渔期。海鲜是游客去海岛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休渔期期间,海鲜价格昂贵,这势必将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二、目前英语人才培养的缺陷
1.教学理念滞后,理论脱离实践
现有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制于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从而在 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专业人才时遇到不少的问题。学科定位不准是高校所面对的问题之一。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对学科理念的认识有所模糊,这对教师日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目前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过于注重理论教育从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校片面的侧重于学术教育,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理论忽视了实践,最终导致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过度缺乏。
2.忽视企业个性化需求,校企结合体系落后
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习惯了走过去“关起门来造车”的老路,忽视了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冲突,相矛盾;很多毕业生在工作时还需企业花大力气去再培养。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外贸人才求贤若渴,高校的培养体系若不能及时跟上,那么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提升鹿西岛旅游产业的措施
在今后,海洋生态和休闲度假游是鹿西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建设离岛鹿西,打造温州都市圈美丽后花园为目标;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营造鹿西岛原生化特色,重点围绕白龙屿海洋生态牧场和东海观光游这两大主要旅游资源,精心培育山坪观光露营台,海岛民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从鹿西岛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划分岛内功能层次,合理利用岛内旅游资源,提升全岛服务接待质量,将鹿西岛打造成东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1.提升交通基础设施
提升岛内公路质量,要做到空前规划,放眼未来的岛内自驾游。目前鹿西岛内没有合适的停车场,一旦迎来自驾游潮时,势必会让岛内显得非常拥堵。在各村村口合理规划停车场,合理设置停车位数量,并提醒游客不要随便占用村内道路。建立起定时化公交系统,提升小门岛与鹿西岛之间的软连接,并在游客高峰期争取开通更多直达航班。
2.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精品旅游项目
以建设美丽鹿西岛,森林鹿西为目标;向外界充分展示鹿西离岛,温州后花园的生态优势。依托鹿西渔业优势,打造精品海上鹿西,让更多游客可以在海上体验渔民的生活,并借此推出更多有关渔业的主题旅游。从高起点出发,加大旅游投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山海鹿西,森林鹿岛。旅游产品的竞争终归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因此要挖掘鹿西岛的海洋文化,以区域性和独特性去吸引更多的旅客。
3.提升岛内服务水平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加强岛内旅游行业的管理,做大做强岛内旅游配套产业,完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要重点打造一批中低档的旅游商务宾馆和以海鲜为特色的餐饮店。参考外地农家乐以会议旅游主题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发展一批会议型和休闲度假游为一体的特色酒店。结合当地居民的特色菜肴,深度挖掘当地海鲜,打好鹿西岛 “海鲜王国”这张牌。
4.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可以尝试在县市两级电视台推广旅游形象片,与洞头区一体化旅游行销,便而能在高铁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内投放旅游广告。邀请一批知名摄影家来鹿西岛采风,将美丽鹿西的形象通过微博和杂志等媒体传播出去。近年来,“高铁游”愈演愈热,政府可以通过这一概念,将鹿西海岛旅游整合进杭深铁路温州站的旅游宣传路线推广中来。
5.借鉴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国外知名的旅游岛屿有美国的夏威夷群岛,法国的科西嘉岛和被誉为“加勒比海旅游首都”的坎昆等。这些岛屿之所以能变成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科学的规划。政府要给予投资者信心,投资者之所以不敢加大投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该地缺乏信心。鹿西乡政府可以向市区两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兴建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的示范项目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对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启示
应用型英语人才是拥有丰富英语基础知识、宽广的英语文化背景、较强英语应用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鹿西岛旅游资源丰富,在大门大桥通车以前,鹿西岛对外联系不便;大桥通车后,鹿西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变得更加得顺利和明朗。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企业里锻炼自己的能力。正视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生反馈,高校应当每年检讨自己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改正。
借鉴其它高校或其它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先进经验,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某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该校历届毕业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那么就可以借鉴其在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多层次发展,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渔业经济研究》国内统一刊号:23-1024/F.国际标准刊号:1002-2929.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关键词:绿色经济; 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指的是从最大限度上降低石油、煤炭等消耗碳类资源的经济,其本质特征为低污染、低排放和低能耗,核心是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尽量减少碳类气体的排放,以绿色经济为根本,缓解气候变暖,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与清洁发展。因此,国家经济部门应积极提倡企业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形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一、提高低碳经济认识,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在绿色经济环境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有机整合起来,促使健康经济得以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通过大力宣传,树立低碳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新概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生活的紧迫性、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产生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推进低碳生活放在日程议事上来,制定一套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一些硬性指标来约束公民,促使他们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措施与发展目标。通过对绿色经济的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发展在广大公民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让他们支持政府提出的绿色经济理念,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近年来,气候经常出现异常现象,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我国大力提倡加强对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的经济发展体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无碳技术、低碳技术、绿色生产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扶持,提升重视程度,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以绿色经济为主导,全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和高度重视先进低碳技术与绿色能源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和推广,从而形成一套绿色经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以此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另外,在加强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国家经济部门应与科研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保证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三、加强绿色制度创新,形成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在绿色经济条件下,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形成一个低碳和无碳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对绿色经济制度的创新,促使低碳经济能够快速而平稳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制度,使其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要包括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制、绿色管理体制、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科技体制、绿色心态体制、节能减排体制、节能环境产生发展体制以及绿色产业结构体制等,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能源技术、清洁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另外,当这一套体制机制制定完毕之后,在执行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其中各级政府部门需起到较好的调控、监督、管理和执行等作用,保证各项绿色制度的有效实施与落实。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公民广泛参与
现阶段,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与无碳经济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要想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与公民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应以政府为主导,促使公民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培养国家绿色经济制度的实施与执行。从本质上讲,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变革,还是人类消费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科学转变。所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公民广泛参与,人人有责,使其成为大众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公民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全民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营造一个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与各种社会组织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低碳生活,转变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
五、结语
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全力推进经济转型,提倡绿色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卫防.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刘亚平.从绿色经济视域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01:86-87.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追求。低碳城市要求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逐步优化社会的产业结构,建立起循环利用和节能高效的城市经济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低碳城市具有“高效性、地区性、稳定性、零碳性”四个特点(孙钰、李泽涛、姚晓东:“城市发展新机遇的选择——低碳城市模式探析”,《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低碳城市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新能源利用。主要指绿色能源的利用。绿色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电、水电和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目前绿色能源的比重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约占15%-20%,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2.清洁生产。就是将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纳入到生产的全过程,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
3.绿色规划。重点是绿色产业规划和绿色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改造高碳产业,及时淘汰耗能高和污染严重的设备、工艺和企业;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和环境成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4.绿色建筑。以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和高效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
5.绿色消费。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使用。
二、低碳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理念问题
2007年,我国上海市和河北保定市开始实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200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从建筑节能和能源产业发展角度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薛冰、鹿晨昱、耿涌:“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经济地理》,2012年第1期)2004年《大邱宣言》中提出的“中国太阳城”战略推动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胡嫣然:“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以德州‘太阳城’为例”,《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3期)
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处在起步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
1.低碳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变暖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低碳经济建设面临着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必须采取措施对全球的低碳经济建设做出积极回应。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却越来越大,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2.低碳城市不能掩盖过去城市发展的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如1990年提出建设“山水城市”、1992年建设“园林城市”、1999年建设“卫生城市”、2000年建设“宜居城市”、2001年建设“绿色城市”,到2003年建设“生态城市”,再到现在建设“低碳城市”,城市的发展目标与经济建设的目标相一致。但从总体来看,城市建设的发展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市民的生存状态、环境发展及经济建设予以了充分关注。低碳城市是在过去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与过去的城市建设目标相比,低碳城市建设由于考核的指标更具体、与市民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更强。但是应该认识到,低碳并非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不能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切进步因素包括在内。低碳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也涉及了社会观念、市民的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但并非概括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3.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不少企业将低碳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没有将低碳城市建设落到实处。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才能实现。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该认识到低碳城市建设并非单纯的新能源开发,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清洁技术的应用,也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包括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社会消费结构的转型以及交通体系的优化等,需要经济、工程、管理、规划、交通和园林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4.低碳城市建设要根据城市情况,因地制宜。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法国、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降低市民的居住能耗、改善交通状况和减少生活排碳量。而韩国、日本的低碳城市将更多的工业生产环节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国家政治结构和城市功能方面的差异。(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就国内而言,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存在着不同,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也会有很大不同。上海、贵阳和南昌等城市的实践可以归为低碳示范发展的模式,而保定、德州等城市的实践可算作低碳支撑的产业模式。低碳城市建设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城市特点的发展策略。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可以选择“太阳能之城”的发展策略。
一、 哲学观视域下对低碳的理解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以低碳化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浪潮,人类发展进入绿色文明时代。从人类发展的哲学视域看,低碳化浪潮有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征。
从价值观视域看,强调面向未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低碳时代从人类整体主义出发,基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唯一载体,立足于地球资源的永续利用,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上,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发展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质疑并批判工业化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发展,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统一,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观视域看,注重体现“三低”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GDP的增长主要是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来推动,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难以为继,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为代表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成为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从实践观视域看,倡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环保实践理念。基于“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强烈的责任感,低碳化浪潮强调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主张全社会都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以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低碳化生态环保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 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低碳化内涵
消除教育异化的迫切要求。伴随工业化的进程,科学主义思潮得到极大张扬,技术理性被奉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宝。受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影响,教育背离其本质目标,被异化为技术工具,呈现出实用功利主义倾向,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受到青睐。填鸭式灌输、统一的共性教育、格式化的培养要求、过多的时间精力堆积,成为了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个性被严重扭曲、奴化,沦为了考试机器,成了知识、技能、信息的容器,学校成了把人变成机器的场所。针对这种现状,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过度物质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影响,要求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呼唤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和和谐教育,纠正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尊重学生成长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性认识现代趋向的必然要求。自工业化以来,大体存在五种人性的假设:即泰勒的“经济人”,梅奥的“社会人”,麦格雷戈的“自我实现人”,威廉·大内的“复杂人”,以及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的人”。纵观这些关于人的理性认识,从最初的“把人视为机器,以人去适应物”,到“开始重视人的尊严”,到“注重研究人的需求,以人为中心”,再到“探讨人性的本质,强调和谐的员工关系,以人为本”,到“实现生活价值、尊重生命意义”。其间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由表及里逐渐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重视人的创造性和巨大的潜能,体现了由过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到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并重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关于对人性及发展的认识与趋向,不可避免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提出必然的要求,要求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知识域的无限多维向度与人的生命时间的有限单指向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这对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客观要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并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所以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我们既要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更要强调绿色学习、绿色教育等低碳化理念。
基于上述对低碳发展的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分析,我们认为教育低碳化在本质上强调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上的作用,是主动的教育、和谐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和可持续的教育,要求要节约教与学的精力、降低时间消耗、提高效率,具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多种意义,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理念是其核心观念。
三、 低碳”理念对创新教育观念的启示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蕴含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等内涵的低碳理念,对教育观念创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