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营企业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薪酬就是企业对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包括他们实现的绩效,付出的努力、时间、学识、技能、经验与创造)所付给相应的报酬。广义的薪酬包括基本薪资、奖励薪资、附加薪资、福利等。薪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金钱或相当于一定数额金钱的替代物。基本薪资也称工资,是薪酬中相对固定和稳定的成分,是定额劳动报酬,是员工维持生计的薪酬的主要部分;奖励薪资是超额劳动报酬,也称奖金,是对差别员工及有贡献员工的鼓励;附加薪资又称津贴,是为了补偿和鼓励员工在特殊岗位和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劳动而计付的薪资;福利是指为员工支付的基本薪资的补充的若干项目,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是属于企业给与员工的一种保障性质的薪资。
激励是指通过调整外因来调动内因,从而使被激励者行为向提供激励者预期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薪酬激励在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关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的70%-80%的潜能发挥出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薪酬激励通过实现员工有形与物质目标,满足生理需要,从而达到激励目的。正确运用薪酬激励是激发员工工作势情的基本要则。
一、当今民营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现代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规范,家族式管理模式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我国民营企业家由于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创始人,因此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和公司总经理往往就是他本人,而公司主要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是与总经理有着亲属关系,所以导致公司管理中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这样一来,优秀的管理者无法进入企业,而且也造成了非家族优秀管理人员的流失。
2、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这种情形的原因有,双方追求目标不一致。民营企业主追求的是企业的发展和积累,而职业经理人追求的是自身的收益。专业不对称,职业经理人所掌握的知识量信息量远远大于民营企业老板。更了解世界潮流、资本的运作和市场,也更了解企业内部的运作情况。
3、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4、薪酬管理不完善, 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二、解决方法
1、针对不同的人员实施不同的薪酬激励
恰当的薪酬激励计划通过将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努力程度,并为培育重要员工和获得企业的利益提供了激励。薪酬激励计划并不是在任何奖励,企业使用的薪酬激励计划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实施不同的薪酬激励。
2、各民营企业应该逐步的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对家族成员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 “自己人”与 “外人”在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 “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建立长效的保健系统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一般,人是由低到高逐渐满足其所有需要。当一种需要获得基本满足时,对人的行为促动作用会降低以至消失,而高一级的需要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结合企业管理,企业对职员生理需要满足所能提供的是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福利。这是职员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企业使职上努力工作的基础。这一点能够满足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其它的激励手段。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其斗志,从而积极地工作,而且会了解如何有效协调配合,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密切,气氛和谐。企业应尽可能激发引导员工高级需要的实现,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英.中小企业如何治理人才流失[J].现在企业教育,2006(8).
[2]陈萍萍.薪酬体系设计如何与员工绩效向挂钩[J].新资本,2006(1):18-21.
[3]金延平.薪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85-187.
[4]姚凯.企业薪酬管理系统设计与制定[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275-277.
【关键词】民营企业;资金;内部管理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内部资金管理方面,近期温州民营企业倒闭潮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链出了问题,本文就笔者现实当中所接触到的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用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民营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筹资渠道单一
民营企业投资和日常生产经营中所需的资金除了自身积累外,就是金融机构的短期借款,在经济稳定时期,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倒还没有什么大影响,可是在宏观经济调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的今天,金融机构由于央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压缩存贷比例,对中小企业收回贷款后,不再放贷,导致一些民营企业资金一下出现周转困难,急而转向民间资本,当前民间资本缺乏规范的管理,资本利率畸高,民营企业借了是死,不借更快死。
2.筹集资金缺乏系统规划
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大多数企业主的管理意识不强,投机思想严重,没有风险意识,主观上不喜欢别人干预太多,大事小事自已一个人说了算,今天觉得房地产赚钱,马上通知财务人员联系金融机构安排融资去拍地,明天觉得股市行情好,赚钱快,挪用流动资金去抄股,对资金的筹集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3.投资脱离主业
民营企业从小工业作坊的实体经济开始,经过打拼逐渐壮大,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民营企业主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短期化思想严重,没有风险防范意识,经不起一些投机产业高利的诱惑,逐渐开始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从事一些投机项目。据新闻报道,温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说,自已的老婆三年抄房盈利3000万元,而自己实体企业一年辛辛苦苦才赚100多万。这种现象在民营企业特别严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笔者所在地区,大多数民营企业均有这种老婆抄房,老公经营企业的现象。
4.资金营运管理薄弱
(1)存货占用了大量的营运资金,存货周转速度偏慢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大宗采购原材料,原材料库存期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有些企业生产产品质量低劣,导致大量的退货,或盲目生产,占用大量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2)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
民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盲目扩大赊销范围,而没有对资金的回收加强跟踪,导致发生大量的坏账成本,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3)闲余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
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的资金闲余,大多数企业没有注意这部分资金,没有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理财管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对策
1.拓宽筹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
目前民营企业通常的融资方式是自身积累,银行借款和民间借贷外,很少有其他的筹资方式。民营企业应拓宽筹资渠道,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如发行公司债,近年来,国家简化了发行公司债审批程序,正常情况下,三个月即可以发行,且公司债的利率较低,综合资本利率与目前银行借款相当,民营企业可尝试发行公司债,筹集所需资金。
2.完善筹资规划,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应当根据经营和发展战略的资金需要,确定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经营计划和预算安排,拟定筹资方案。目前民营企业权益资金比例偏低,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大,偿债能力不强,像温州的倒闭潮出现就是此种现象。企业应完善筹资规划,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保持最优的资本结构。
3.谨慎投资,突出主业,树品牌形象
民营企业增强风险意识,谨慎选择投资项目,投资要突出主业,加大主业技术改造,提升主业的技术水平,扩大主业的生产能力,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主业,树立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应转变思想,大胆尝试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可以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和保留住优秀人才,股权激励不是对已创造价值的再分配,而是对未来创造价值的分享,是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共同奋斗结果,是激励计划对股东利益的增值,对公司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加强资金营运管理
(1)规范存货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存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企业应结合自身情部,定期不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清查存货物资的实有数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及时作出处理,确保账实相符。一般情况下,企业原材料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减少不必要资金占用,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最佳结构。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制订产品完工工期,保证产品的按期完工,尽少的降低在制品的占用资金时间。产成品库存管理的跟踪,使产品尽快的转化为流动资金,为企业的资金正常周转提供保障。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应建立销售客户档案,对应收账款回笼情况进行跟踪,评定其信用等级,根据客户信用情况调整赊销策略。而对新发展的客户如需采用赊销方式,应严格根据企业赊销管理规定,对其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报相关授权领导审批后,才能进行赊销。财务部应定期与客户进行应收账款核对,确保应收账款账相符,并根据应收账款余额计提坏账准备。财务部应加强应收账款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性质的应收款项,采取不同方法和程序。应严格区分并明确收款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以有利于及时清理催收欠款,保证企业营运资产的周转效率。企业应当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及时登记并评估每一客户应收账款余额增减变动情况和信用额度使用情况。
(3)充分发挥闲余资的效益
企业在筹资和经营活动中,经常会产生大量的现金,这些现金在转入资本投资和其他业务活动之前,通常会闲置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往往不长,有时甚至只有几天时间。即便如此,如果对于这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积极的现金管理,超短期也可以为企业创造可观的收益。在保证不与公司的主要业务经营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货币市场中不同的现金管理工具来提高流动资金的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收益率。如银行近期纷纷推出投资周期在7天、14天、21天、30天的短期限人民币理财产品,在10月1日到10月8日这段国庆节假日,7天通知存款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海芳.如何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8(19):48.
[2]程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述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2):60-64.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薪酬制度改革;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薪酬制度改革必要性的概述
薪酬在我国通常被称作工资,用以强调劳动力的价值。从工资制度的形式来看,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可以分为职务工资制、职能工资制和结构工资制三种。大多数企业采用结构工资制,其主要由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技能工资、岗位工资、规定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津贴、福利和奖金等项目组成。从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报酬形式上来看,我国企业薪酬又可以分为物质薪酬(外在薪酬)和精神薪酬(内在薪酬),物质薪酬是以货币形式提供,而精神薪酬是以非货币形式来表现,主要包括精神满足、奖励和各种机会。目前,这两方面的薪酬制度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等于跋着脚走路,导致员工满意度不高,不利于企业业绩的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
薪酬关系到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实现及其统一性,加之企业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薪酬及其有关的事项,因此,企业必须也应该首先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它。一方面,对最高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而言,当他们在进行薪酬决策,确立指导性原则进而制定薪酬计划时,必须使这一计划从“战略上”适应企业的目标,使之方向准确且明确,这一点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在进行薪酬体系具体设计之前,也十分有必要从战略的层面展开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保证在企业战略指导下设计出来的薪酬体系适合本企业。
二、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或错位
在讨论薪酬设计的问题时,企业较多考虑的是公平原则,补偿性或利害相等原则,透明原则,而对整个薪酬的界定缺乏理性的战略思考。薪酬设计上的战略导向原则,是将企业薪酬体系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体系或薪酬计划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企业经营战略不同,薪酬策略也应不同,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实行的薪酬策略,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战略脱钩。
2.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关注不多
一般地说,民企经营者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诸层次――各生产要素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在一些民企经营者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相当,或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操作是黑箱操作还是白箱操作并不重要。因此,在成长初始阶段,相当一部分民企选择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
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部分。前者是人们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的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而民企经营者一般理解的薪酬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他们仍然抱着保守、短视的观念给员工支付薪酬,以为只要支付给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薪酬就足够吸引、留住人才了。他们往往对员工人格尊重不够,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内在薪酬”的存在,导致员工内在薪酬为负数,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极低,劳资关系紧张。
4.薪酬计量方法陈旧
大多数民营企业使用的是与绩效考核无接口的薪等制方法。所谓薪等,就是指薪酬的等级。民营企业在其薪酬管理上,一般也根据员工所处的工作岗位,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因素,把所有员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薪酬的计量就以此等级作为主要依据,但相比之下,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与员工薪酬计量直接相关的绩效考核,即使某企业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也往往成为“走过场。”
5.为优秀员工的突出来树立典范
很多民营企业以拉大员工年终奖金差距来树立员工典型。如果拉大员工年终奖金的差距,确能体现员工给公司带来成绩的差距,这种做法确实能达到树立典范的作用。但是,年终员工评优与绩效考核一样,涉及许多主观判断,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很大的自主性,绩效考核并没有严格执行。老板的一句话,就肯定了一个人。况且,员工之间绩效的差距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梯度层次,一、二名员工与三、四名员工并没有截然的差别。如果人为地拉大一、二名员工与三、四名员工的收入差距,只会导致员工的不服和心理上的抵触。对评出突出奖励本身也是对其他员工的打击。在工作成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集体共同的努力的今天,人为地突出某些个人的成果而忽视集体的成果,最终只能导致大家激情和热情的丧失,成果的丧失。
三、完善和重构多元化的薪酬制度
1.按岗定酬,突出岗位价值
新的工资分配应从重工龄的技能工资转向重岗位条件、重技术程度、劳动数量、劳动质量的岗位转移,依据技术高低、苦脏累险的程度、劳动强度、责任大小等因素,合理地测算出管理、技术、生产操作、服务四大系列的不同岗位的工资分配系数,真正形成“以事定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结构工资分配机制。通过岗位(职位)评价,合理拉开关键岗位与普通岗位的工资差距,突出岗位价值。
2.按绩定酬,实行业绩工资制
薪酬设计要点在于:“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一般来说在薪酬设计要点中,对内公平性要比对外竞争力更重要。因此,就对内公平性而言,除了要通过职位评价来确定员工合理的岗别外,还要按绩效付酬。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业务指标而进行的奖励即根据各类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实施奖励工资分配。绩效工资可以是短期的,如:销售奖金、项目奖、年度奖、课题工资、效益工资等。也可以是长期的如:期权等。把他们的利益分配与其最终工作成果、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并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加大业绩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份额,对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业绩工资分配形式,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3.按市场工资价位推行协议工资制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根源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中包括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薪酬制度。因此为了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企业可根据工作需要和人才的实际效用,引入市场工资机制,根据有关政策和当地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一些特殊人才以签订工资协议(包括:工资分配、支付办法、工资调整幅度等)的形式实行协议工资制。
4.允许技术人员兼职,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针对部分技术人员工作量不饱满的现状,鼓励他们在不影响本单位知识产权、企业经济和技术商业秘密、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在企、事业单位之间兼职,从事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教培训、科研开发等活动,并获取相应报酬,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和作用,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同时鼓励外地高层次人才以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兼职服务,采取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保证其来去自由,为共享优秀人才资源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提高员工薪酬的满意度有效措施
提高薪酬的满意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工具。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意愿,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目前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关注如何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公平是薪酬满意度的核心,提高薪酬满意度,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公平问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运用多种手段,需要企业其他制度的配合。
1.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岗位测评评价的是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对岗不对人;而绩效考核针对的是员工的业绩,对人不对岗。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将考核业绩与收入挂钩,使绩效高的员工收入增加,得到肯定和激励;绩效差的收入降低,受到处罚和鞭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员工对薪酬的公正感与满意感,进一步解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的问题。绩效考核是实现薪酬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体系无疑会大大提升薪酬的激励作用。但是,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向剑,如果使用不好,反而适得其反,会降低员工的满意度。所以考核一定要用事实说话,双向沟通,及时反馈。
2.提高管理者的认识
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员工的薪酬满意度的管理,重视员工的需求,要通过员工薪资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要,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的情况改变而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激励,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激励方式。企业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员工的薪酬满意状况及需求,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市场调查是解决工资外部不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确定工资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员工薪酬的内部公平度是员工的主观感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增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现在许多企业采用薪酬保密制度,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员工在知道其他员工的薪酬后,降低对薪酬管理公平度的认同。但这种封闭式制度使员工很难判断报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员工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企业的贡献,这样会削弱薪酬制度的激励和满足效用。因此,建立沟通机制是员工感受平等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报酬满足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5.合理设计工资结构
企业中的各类员工之间的横向公平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多轨制)的工资体系实现,即不同类别的员工采用不同的工资体系,如高管层可以采用年薪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岗位工资制;技术人员可以采用技能工资制度――依据员工掌握了多少技能及能做多少种工作来确定工资等级;销售人员可以采用业绩提成制度;生产人员可以采用计时或计件工资制。这样既能防止员工盲目地横向比较,又让员工看到薪酬的晋升空间。另外,还可以设置较宽的薪酬幅度,上下等级之间有一定的重叠,这样的薪酬体系才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文山.欠发达地区人才薪酬满意度提高策略的研究[J].经济师.2010年(8)
[2]李h.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高管薪酬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5)
[3]许海晏,曹键.关于国有金融企业高管薪酬制定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年(03)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 陆(1952―),男,辽宁辽阳市人,重庆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91-03
收稿日期.2006―08―16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5%,而个体私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30%左右。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微型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迄今为止对于“微型企业”的研究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也难觅其踪。而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微型企业”的含义、意义特别是我国应怎样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等问题作一初步研究。
一、“微型企业”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2003年《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规定,统计上将各部门和行业的企业,按照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依据,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从这个我国最权威的关于企业规模划分的标准中我们至少可以观察到如下两点:首先,我国至少到2003年时仍没有在统计中引入有关“微型企业”的概念;其次,上述统计标准中就从业人员数来看,各部门行业小型企业的最高人数限额仍有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区间,这对于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从业人员数很少的“微型企业”发展也带来若干操作性方面的困难。因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般标准,首先说明并深入理解“微型企业”的含义,对于研究并促进我国“微型企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微型企业”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如我国台湾省定义为:“员工低于5人(含所有人在内)、设备投资低于2万5千美元的企业组织,且通常是居家型事业。”目前国际上一般是采用美国国家开发署的定义:“由贫困人口拥有与经营、员工不超过10人(包括不支薪的家庭成员)的公司。①
我们认为,在理解并定义“微型企业”时,应根据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特定目的以及“微型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注意把握如下两个基本要点:第一,由于建立和发展“微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因此,“微型企业”的所有者和员工应来源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第二,“微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主要是使用低水平的技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水平和雇佣的员工人数均很低。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将“微型企业”定义为“资产和雇佣员工的人数均在该行业小企业平均水平之下,其所有者和员工主要来自于贫困人口或失业人口,在生产经营中主要使用低水平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企业”。从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微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微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属于“第三产业”的诸如修理、餐饮、服务、家政、缝纫、食品加工、商品零售和分销等部门和行业,以及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施工、手工业等部门和行业。
“微型企业”在世界各国或地区,无论是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和失业问题,还是对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解决就业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微型企业”使用的劳动力占拉丁美洲非农业劳动力的50%,占非洲非农业劳动力的1/3,占印尼制造业劳动力的近50%;在泰国,贸易、服务业产生的就业机会中有70%来自“微型企业”;在菲律宾,50%以上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受雇于微型和小型企业,等等。
(2)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促进经济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印度,“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工人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净值和70%的国内收入;墨西哥的微型企业创造了32%的国内生产总值;秘鲁大约49%的国内生产总值、尼日利亚和埃及7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以微型企业为主的非正式经济部门。南非建筑业的“微型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②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解决贫困和失业人口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并通过它来支持、鼓励贫困和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荆棘丛丛,充满坎坷。除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属于宏观层次的条件外,从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无一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将上述方面归纳总结起来,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或者说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关键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第二,必要的金融服务与支持;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持。而这三个方面条件的同时具备则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
(一)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
贫困或失业人口在创办“微型企业”时,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项目的策划、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等“产前”条件,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产后”的产品销售,也无不影响着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因此,建立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这种体系应由如下两个小的子系统构成。
(1)子系统之一:操作性技能培训体系
导致贫困和失业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这些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不具备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创办“微型企业”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或技能所致。因此,要解决贫困和失业问题,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大规模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
我国目前虽然在许多地方都实施了对贫困和失业人口的“再就业培训工程”,但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尚没有建立起一种统一的常设机构来全面负责组织和具体实
施;培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备: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经费、场地和设备难于落实;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等等。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认为,应当由政府出面建立起一种常设的、专门针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操作性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如可成立类似于香港特区政府的“职业训练局”的专门机构),下设若干各具特色的培训基地,并由政府负责解决资金、场地、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其对贫困和失业人员进行的培训,从而,构建起为创办“微型企业”以及在“微型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性技能和技术的培训体系。
(2)子系统之二: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
为帮助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必须在上述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为创办企业所必需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我们关于这种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由政府出面组织,依托大专院校或社会中介机构组建起若干个“微型企业培育中心”,通过这些中心对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开发和管理知识培训以及进行创业前、创业实施过程中乃至于创业成功后能够顺利开展业务活动的咨询服务。
第二,“微型企业培育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关于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开发、创业计划、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各种经济信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策划和咨询等服务;二是帮助和指导创业人员撰写“创业计划书”、“贷款申请书”等文件,以便与本文下述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建立起联系;三是帮助他们与大企业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沟通和联系,如帮助他们联系大企业将部分业务分包给“微型企业”,帮助“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等。
(二)必要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对2434家民营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有近4%的民营企业的流动资金部分来自高利贷,其中有近1%企业流动资金中25%以上是靠高利贷筹措的。据了解,高利贷利息正常为年息18%~25%,即1万元的利息为1800元至2500元。而统计局企业调查队队长宋跃征表示,尽管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融资难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首先,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其次,民营企业资金的需求额度一般较小,而且频率多、随机性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另外,民营企业大多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往往缺乏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具体信息,银行对其信用度评估相应不高,从而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求持慎重的态度。因此,建立起“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扶持我国“微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指为那些被排除在正规金融市场以外的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所提供的以贷款为主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其目的是为贫困或失业人口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帮助。
我国目前虽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开设有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的金融业务,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鉴于贷款安全方面的考虑,银行不愿意大规模地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贷款;没有形成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创业贷款支持服务的、完备的制度化体系;没有建立起专门向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系统金融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因此,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建立起我国专门向“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和再就业问题的需要。
根据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国建立“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应当是:
(1)政府从财政支出中拨出专款以及从其他渠道筹集部分资金,成立专门支持创办和发展“微型企业”的“微型金融机构”,并且该机构应当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由该机构向创办“微型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贷款支持。
(2)该机构提供的贷款只能用于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贫困或失业人口提供小额的用于创业的资金贷款支持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并且,为了保证提供的资金贷款能够真正用于贫困或失业人口的创业活动,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应当由该机构在政府认定的基础上再次独立地对申请贷款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独立的调查,以保证资金贷款能够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3)由于该机构是一个政府成立的非营利的、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因此,所提供的贷款应当是优惠贷款或由政府财政贴息的贷款,如果有必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贷款利息,也应当仅仅以保证必要的经营管理成本为限。
(4)为了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贷款偿还率),可以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操作程序。如:实行“会员制度;在正式成为会员前必须参加由该金融机构组织的,其内容包括贷款资金运作方式、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且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会员”;实行“会员小组集体担保”制度;等。
(三)必要的政府支持平台――“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支持贫困和失业人员创办“微型企业”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应当通过政府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微型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创造一种有利于“微型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型企业”综合培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支持平台。我们认为,政府在支持“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制订有关政策并由政府主导,建立起培育“微型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平台――“技术(业务)支持和商业服务体系”和必需的金融支持平台――“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
企业软实力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密切相关,也可以将软实力理解为一种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利益群体的价值认同。从这个方面研究企业软实力的学者很多,如国内学者罗高峰从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人员、员工)入手,研究企业理念的塑造和转化;然后通过外部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消费者、债权人、分销商、政府、特殊利益团体和社区)研究企业理念的传播和价值认同,构成了企业软实力的作用模型。
从中可以得到,做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群体负责,才能够提升企业软实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严重缺失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等理论,笔者认为提升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这种责任关键在于民营企业如何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坚持保障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媒体、公众及相关群体的利益。
民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综合实力,是企业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软实力作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就显得迫切重要。关于软实力建设的研究,国内学者仅停留在提升民营企业软实力的路径上,没有具体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上来探讨如何提升软实力。综合学者的研究,笔者得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各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由此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最终为民营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AHP模型的建立
(一)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各个因子体现在对员工、诚信、公益、社区、消费者、投资者、经济、特殊群体、环境这九个方面的责任。笔者对以上九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合格的产品、诚信经营不违约不欺诈、依法纳税、自觉按要求披露经营及相关信息、提高员工福利及按时缴纳社会保险、积极回应消费者、自觉环保节能、对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参加扶贫慈善捐款等公益活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可选取上述各指标,并根据各个指标的相互关联影响及其隶属关系,将其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构成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AHP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
AHP(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该方法,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在最低层次通过两两对比得出各因素的权重,通过由低到高的层层分析计算,最后计算出各方案对总目标的权重,权数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由于文章准则层和措施层评价指标较多,每个指标对于表征子系统运行状态都有所侧重,即指标权重不一。权重的确定无法用数学解析方法直接推求,而不同的人由于专业、经验不同,给出的权重亦不同。为此,单纯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尚显得不够,文章采用德尔菲法与之相结合,聘请4位专家打分,然后将专家的意见统计集中,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评价体系分析
(一)构建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建立判断矩阵
①根据1.2所介绍的层次分析法,使用EXCEL软件详细计算各指标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计算数据见表1~表5。表1中,措施指标P2-P11对企业经济责任没有什么影响,在成对比较矩阵中不出现,重要性按零计算。其权重向量为:将计算所得的重要性权重值按大小排序,可得各措施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性排序:P2>P8>P4>P11>P1>P7>P6>P5>P9>P10>P3。由此可见,在民营企业责任建设中,应将提供合格产品放在首位,做到节能、环保;其次应诚信经营,对合作者诚信不欺诈,积极参加慈善捐赠等工艺活动,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再次,要积极回应消费者的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提高员工福利,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最后,还应对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平等对待,积极支持社区发展,并依法纳税。
四、结论
为贯彻落实##省档案局关于《##省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办法》的意见精神,为更好的发挥档案部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服务,5月13日##区档案局联合区工商联组成调研组,深入民营企业,就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有何需求、档案工作如何有效服务于民营企业进行调研。
调研组走访了##矿山机械公司、##省博文物资贸易(集体)公司、##烧鸡厂等民营企业,采取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与企业高层深入探讨、了解情况等多种形式,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就“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部门有何需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等主题展开了重点调研。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滞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档案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才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渐突出,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日益增大,从整体来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
1、 民营企业档案归档情况不理想。
一是企业缺乏档案意识。##区现有民营企业按照规范标准建立档案的几乎没有,即使建立档案的企业也仅仅是将部分文件材料初步进行收集保管,或把认为重要的档案进行初步整理保管,如财务档案、人事档案等,但管理分散并未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二是没有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档案管理员缺乏档案专业知识,且得不到系统的专业培训与指导,致使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及其工作方法、工作成效难以适应档案管理的要求。一些企业、个人仅凭经验办事,档案管理随心所欲没有章法,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是民营企业档案资料面临流失、泄密的严重局面。由于企业法人及其经营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投放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上,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致使一些档案资料人为遗失或毁坏,或者平时不注意保管、收集,导致档案资料的流失;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相对固定的档案人员,一般都未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客观上造成事无人做、责无人担;日常形成的原始材料大多数留存在各办事人员手中,未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造成了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环节上的随意性;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经营、销售等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增加了流失、泄密的危险性。
分析造成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仍置于次要位置。二是企业自身情况的影响。民营企业经营灵活,规模小,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档案宣传、制度监管不到位。档案部门对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的了解与解决,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不知找谁解决,致使档案部门和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难实施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二、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对策
1. 加强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档。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切实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加大对民营企业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档案部门深化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努力扩大档案法规宣传覆盖面;增强民营企业管理经营者的档案意识,提高其依法管理、保管档案的水平,引导民营企业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民营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2. 建设工作平台,打牢档案基础。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营企业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投入。在档案人员选配上,尽可能选配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员,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对各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 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既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具体体现。要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档案管理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
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将本区域的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监督与指导,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提供业务咨询、技术指导,主动上门服务,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4.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员素质。要加强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针对民营企业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内容,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深入基层现场指导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工作,逐步提高民营企业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和管理本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会计工作 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地处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目前以达到近500家左右。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带动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部分企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已经成为资本雄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摸的民营企业。它们在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政府税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探其原因既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其中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不规范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民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目前,民营企业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宏观经济政策的推进,格尔木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法规,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会计工作不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是导致格尔木市民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
(一)会计工作从属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创办企业的资金大多来自于家庭积累或通过小范围内的筹资而来,企业资源有限。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的目的,企业的日常决策和工作的重点就自觉或不自觉的落到业务方面。致使会计管理工作往往被弱化或被从属化,会计成了企业业务成长的一个被动使用和服务的工具,它不能主动的参与企业的决策,组织和控制的全过程,其结果常常是企业成长与会计工作互相脱节,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会计机构不健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部分处于发展时期的小钾肥企业没有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立了会计机构,也存在内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没有按照“回避制度”的原则办事,直接任用直系亲属做会计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时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有的会计从业人员无证上岗,对会计法律法规, “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知之甚少。因此,目前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仍停留在"计账,算账"上,不能满足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混乱。
1、财务单据使用方面。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据以登记账簿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文件。是会计核算的起点和基础。然而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对会计凭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出现了乱用凭证,混用凭证,不用凭证,甚至出现 “一张白条走天下”的现象。
2、会计账簿设置方面。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专门的格式而又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用于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记。设计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部分企业由于对会计管理工作认识的局限性而没有设置总账,从而给查账,对账带来困难,同时这种做法极容易使各类明细分类账户失去控制。还有的企业没有根据企业财产物资管理的需要和满足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要求来选择明细账的具体格式。个别企业的帐目不全,以票据代替账簿。少数企业为了偷逃税款,现金交易不入账,甚至建两套账等等。
3、账务处理方面。部分企业的会计往来账务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造成会计账务处理混乱。如销售收入已经实现,而账面上却没有反映销售收入金额和销项税金额:销售收入记了账而对应的成本,费用却没有全部入帐:本应列为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采购的成本,却被一次性的计入了费用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监管措施不到位。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监管措施不到位,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首先,是对民营企业中的会计机构设置监督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其次在民营企业中贯彻《会计法》,执行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指导和监督力度不够:再次,对民营企业中的财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严格。致使民营企业中会计管理工作混乱。
二、 影响民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因素
影响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民营企业自身
的主观因素,也有企业主管部门的客观因素。
(一)产权制度选择上落后。民营企业大多数选择的是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形式。这种制度选择最大的弊病是投资者通常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投资主体少,企业很难上规模上当次。而且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离,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忽视了会计工作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导致重业务而轻会计工作的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二)部分民营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的会计法律法规文件出台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的提供会计信息。然而部分民营企业主素质较低,法律意识谈薄,或者有法不依,还有的知法犯法。这一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生意场上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又视法律为无物,我行我素。其结果必然是生意场上成为诈骗的牺牲者,而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成为法律的践踏者。
(三)部分民营企业主凭经验决策,不重视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地位不高的民营企业中,其决策模式主要是经验决策。决策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供销人员所提供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这种偶遇式的市场信息具有准确度差,可靠性低的特点。而决策可靠性非常高的财会信息未受到企业主的重视,许多会计人员在民营企业里被当作“记账员”,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
(四)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源关系和地源关系,对团体以外的人天然的不信任,在会计这一敏感部门“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无血源关系和地源关系的会计人员很难与家族势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很难在民营企业里立足,而留下来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许多未经过正规的会计专业培训,缺乏会计核算的能力和决策的经验,很难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五)经济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不够。在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应及时对民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检查。检查他们会计机构的设立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账簿的设置是否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另外,还要对民营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开展上岗前的业务培训或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不能上岗。然而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却被政府经济主管部门漠然置之。这是造成民营企业会计机构不健全,账簿设置不合理,账务处理混乱,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 提高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对策
全面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需要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民营
企业主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 要引导民营企业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企业成
长的过程中,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活动是企业的两条腿。其中经营活动所要解决是市场的定位,产品技术,营销业务流程,赢利模式等问题。而会计报表可以有效揭示企业期初,期末经济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结构,反映企业的资产是否完整,资本是否有效保全以及能否创造有利的现金流量等,从而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应对民营企业主加强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他们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民营企业主在会计工作上加强自律,以遵法守法的态度做好本企业的会计工作并落到实处,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检查。杜绝出现企业不设会计机构或会计机构不健全,账簿设置不合理,账务处理混乱等现象,对弄虚作假者给予严厉处罚。
(二) 强化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在制定民营企业的
会计人员培训计划时,应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工作规范》体现在培训中。比如,从会计凭证的种类,建账的原则和要求,记账的原则和要求,账务处理的程序,等各个环节,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会计核算的知识,核算的内容,核算的要求和核算的方法,并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从而为做好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 规范民营企业的会计工作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传播;传播渠道;公司主页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在公司网站上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的战略选择,这个责任不分国界。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之一,也迫切学习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①。但相对而言,大型民营企业对CSR这个概念的了解程度、CSR内容认同程度都比小型的民营企业高。
我国民营企业要走向世界也需要利用网站表达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尝试探讨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传播CSR的现状和效果。样本选择国际化程度高的民营企业网站,去分析这些网站的CSR传播的突出程度,传播程度以及传播类型等方面。
二、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研究回顾
企业社会责任(CSR)常被理解为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Carroll,1979)。CSR传播则是指企业为了获得外界对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可,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有关实践和信息发送或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过程和行为(刘柏因,2011)。
企业如何考虑设计和传播CSR内容,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Siltaoja(2006)则认为,企业组织CSR信息的过程,需要考虑表达的信息要反映目标顾客的价值观。在线传播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渠道。企业利用公司网站开设CSR专栏来传播CSR实践,正在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公司能够动态更新网站CSR栏目(Sullivan,1999)。
三、跨国指数较高的民营企业网站SCR内容与特点
为了表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行动,我们从2013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选取了那些跨国指数高于平均水平13.98%的民营企业网站,考察这些企业在网上传播CSR活动的情况②。
借鉴前人广泛采用的CSR数据信息方法,具体分析3个方面的信息:(1)CSR信息披露的突出程度,包括公司主页的CSR专栏、关于“我们”、其他部分;(2)CSR信息披露的程度,主要通过网页数量1-3、4-10和10页以上来衡量;(3)信息披露的类型,包括道德规范/行为、企业社区参与和慈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环境、人权、产品和道德)等(Chaudhri and Wang,2007,Manuel et al.,2014)。相关网站的收集时间是从2014年8月1日到2014年8月30日结束。
(一)国际化进程中的我国民营企业CSR传播的突出程度
在8家样本民营企业中,仅有25%的企业设有CSR专栏,但超过三分之二(62%)的企业把CSR链接设置在“关于我们”或者“关于集团”这个部分,13%的企业CSR链接设置在其他部分。③显然,这些民营企业都是意识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把它们设置在网站显而易见的位置。然而,即便是跨国指数高于30%的民营企业,也倾向把CSR链接设置在“关于我们”部分。
(二)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CSR传播程度
为了确定样本的CSR信息传播的页数,它应该包括所有相关的页数(包括交叉连接和超链接)。虽然页数并不能准确反映公司致力于社会责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公司社会责任付出努力。根据Chaudhri and Wang(2007)建议的方法,在8家样本企业中,有2家企业披露的CSR信息是在4-10页之间,6家企业披露10页以上。跨国指数在30%以下的企业中,比跨国指数在30%以上的企业传播CSR信息的更多,多了将近10%。
(三)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CSR信息的传播类型
我们分析发现,总体而言,8家样本民营企业CSR信息披露的类型差异不大。在网页上传播CSR项目的细节方面,国际化水平低于30%的民营企业,更愿意传播多一些关于CSR的细节。值得注意的是,8家企业在网上CSR栏目中没有传播任何与道德规范/行为和年度报告链接方面的信息。出现这个情况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没有很清楚意识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关系或者是企业没有对这类信息进行恰当的分类。
(四)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网站CSR呈现形式
企业如何呈现CSR给利益相关者的形式很重要。这关系到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传播的CSR传播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所有8家样本民营企业都使用了文字、图像来传播CSR实践的内容。在视频方面,只有万达这家企业利用视频传播CSR信息,占了样本总数的12%。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在利用网站传播CSR的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多样化,生动化,例如增加卡通形象,视频内容,漫画等。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研究了8家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民营企业如何在公司主页传播CSR相关实践和信息,并发现了这些企业意识到传播CSR信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CSR传播情况来看,这些企业网站上CSR传播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第一,尽管现代企业意识到CSR的重要性,但是仅有25%的公司网页上有CSR专栏。值得注意的是,跨国指数在平均水平13.89%到30%这个范围的5家民营企业比高于30%的民营企业更加注意突出CSR项目。
第二,信息的披露程度是公司参与CSR程度的一个指标。传播CSR实践的页数少于10页,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民营公司参与CSR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本文研究发现样本中网站上CSR传播与发现公司利润和CSR传播呈负相关。
第三,民营公司在CSR信息披露的类型方面不完善。例如道德规范/行为、新闻剪辑和文章发表、CSR/可持续性/公民报告的细节链接、CSR获奖和排名、参与CSR相关的基金会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信息相对缺失。
第四,我国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网站呈现CSR内容的形式也不够有新意。大部分民营企业使用传统的超链接、文本、图像,利用多媒体和交互性方面的功能不多。文本和图片的搭配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国际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通过网站传播CSR应该注意对网站上CSR信息的主题进行分类;突出CSR方面获奖的情况更需要展示在CSR专栏里;创新CSR传播类型和内容;要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通过双向沟通,企业可以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改进网站上CSR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也可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Fifka M S,Drabble M.2012.Focus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C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Finland〔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Vol.21,pp.455-474.
[2] Manuel,C.B.,Delgado,C.,Sá,M.,& Sousa,C.(2014).Comparing CSR communication on corporate web sites in sweden and spain.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9(2),231-250.
一、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活动进行国家审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和保护国有资产与国家利益的需要。
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混合经济的形成,民营企业的资产来源渠道也呈多元化趋势,除了私人投资转入和正常的借款外,还有财政无偿或有偿资金的投入,或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国家独资银行大量贷款的投入,或税收“跑、冒、滴、漏”形成,或土地划拨和优惠出让形成,或保险费、环境污染治理费未付出而形成,或通过变相的非法集资而形成,或因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的国家利益的进入而形成。
在上述民营企业来源渠道多元化的资产中,除私人投资转入外,其余资产均牵涉国有资金的投入或出借,要么涉及到国家利益,要么牵涉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也会间接或直接国家利益)。因此,国家审计机关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根据党的十六大“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的精神,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监督有关经济法规执行、保护国家利益,就应该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开展国家审计。
(二)是加强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高层次经济再监督职能作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包含管理控制、财务监督、内审监督在内的经营决策管理型监督属于第一层次的经济业务监督,税务、财政、工商、、海关、商检、卫生、技术质量监督、社会审计监督、环保监督等属于第二层次的专业经济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则属于第三层次的高层次的综合经济监督范畴。三个层次的经济监督的关系是既有明确职责分工又互相合作。如果第一、第二层次的(涉及国家利益)经济监督某些环节不到位或失灵,国家审计监督则可按其高层次职责,对前述第二层次的所有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对第一层次的经济监督可根据国家审计的立场和利益方向进行有重点有条件有选择的监督。
我国经过二十年左右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民营企业日益壮大。显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监督保障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机关,针对政府行为已大量涉及民营企业的情况,只有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国家审计调查,才能全面发挥国家审计的高层次再监督职能。
(三)是促进财政支出合理、税收完整和保护国家财政利益的需要。
一方面,接受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国拨技改专款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民营企业,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被挪用、浪费、是否合理、有效,不仅需要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检查,也必须要有国家审计。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虽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也很严重,民营企业的税收增长空间还很大。如果仅仅依靠税务系统内的税收稽查局对税收征管局所辖民营企业进行稽查,由于是系统内稽查,独立性比国家审计必然欠缺得多。反偷税、漏税需要一个有力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对权力自由调控度进行限制,而且要有税务监督之外的再监督,即要有国家审计等外部监督的制约。
(四)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保护国家金融利益的需要。
,大量的民营企业需要的大量贷款均来自国有独资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民营企业贷款是否有绩效,在国有独资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的贷款金额是否已占资产总额的较大比重,是否资不抵债,是否存在偿付危机。是否诚实守信,银行能否真正按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的稽查,由于稽查监督人员来源的系统封闭性、利益与荣辱的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显然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比国家审计要差。目前已成立的银监委,很大程度上将会行使国家审计的职权,但是毕竟不能代替国家审计这种制度安排。
民营企业大量在国家银行贷款而又不接受国家审计或审计调查,可能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假定:假如作为第一、二层次的银行内审稽核或人行、银监委、国资委等部门的监督失灵,那么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机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职能作用。
(五)是发现粉饰账务、权钱交易、经济大案要案等国家与集体经济利益流失现象的重要渠道,从而促进廉政建设。
据发现,有的民营企业账面上年年亏损,但陡然间却有利润有资金拿来进行更多更大的投资。其现象是因为利益驱动做假账即所谓粉饰账务,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独立的高层次的经济再监督,即国家审计监督这种制度安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企改制、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银行信贷的非正常现象中,国家与集体经济利益流入的目的地较大程度地表现为民营企业。因此,不能抓“公”放“私”,审“公”不审“私”,为治理腐败留下一个死角,为腐败分子留下一个“一般逮不住”的侥幸心理。
(六)是促进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国家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和保护劳动者利益、未来者利益、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
企业现行核算没有真实反映环境污染情况以及恢复或补偿环境损失所发生的费用情况,没有体现环境退化的损失费用等外部不经济行为。少数民营企业存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无视《环境保护法》、肆意污染环境的现象,给未来者的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灾难或挑战,侵犯未来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在民营企业目前大量存在不遵守《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劳动法规的情况,不缴、少缴、欠缴社会保险费,侵犯劳动者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无论是侵犯未来者权益还是劳动者权益,都会最终侵犯国家整体利益,尤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因此,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就会对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利益有利。
二、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的对策思考
为了较好地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初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一)修改《审计法》,明确规定: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应当进行国家审计
据《审计法》和《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有关规定,国家审计或调查的对象是按被审计单位性质即经济成分来划分的,而且审计职责主要是对国有资产或依法授权的资产进行监督,审计对象未提及民营企业。但从现实看,审计领域已突破了《审计法》审计对象与职责的规定,比如,经济责任审计或少量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延伸审计等情况。由此而来,国家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按目前的《审计法》是不能找到依据的,或者说是不合法的。
针对前述情况和延伸审计权力得不到强化、延伸审计取证的“第三方”不一定配合的现实,新的《审计法》将不再按单位性质确定审计对象,而按国家审计立场、利益方向、应有职责加以确定,并要明确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对民营涉及国家利益的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民营企业应当积极配合。
根据形势的变化,《法》、《税收征管法》经多次修订,已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纳入其规范,而与《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同类的《审计法》则没有。只有修改《审计法》,才能适应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才能在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避免出现审计进场受阻、审计缺乏依据、审计对象与职责矛盾、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不合法或效力不充分或产生法律争议的尴尬。
(二)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要突出审计重点,并要落实处理处罚权限与程序
对达不到重要性水平的民营企业可以忽略或采用审计简易程序,对达到重要性水平的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的民营企业才进行国家审计或调查。一般地,应该对以下六类大中型民营企业进行国家审计:一是对接受了财政无偿资金、财政有偿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的;二是对享受税收优惠较多或纳税情况较差的;三是企业职工较多而参与保险费缴纳情况较差的;四是接受了国家银行贷款较多的;五是接受了国家土地划拨或优惠土地出让而土地收益较多,有可能国家利益的;六是提供公共服务或参与国家高新技术或接受产业政策优惠等有可能影响国家利益的。
同时,要落实相关处理处罚权限与程序。一般地,国家审计机关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查证后违纪违规的处理,由审计机关建议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处理。但建议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的处理处罚往往因为得不到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的支持或缺乏保障措施而流于形式,审计权威性递减,国家利益受损。因而,在未实行全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国家审计可增加责任追究和代位处理处罚权,即当审计处理处罚建议在限定时期内得不到有效落实时,审计机关就有权代替主管部门或专业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三)转变国家审计机关的观念和民营企业的观念
第一,树立大审计观念,按照“财物资产+人力资产+环境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劳动者权益+未来者权益”的新的会计恒等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的国家财政资金审计、环境审计、社保审计等方面的审计。
第二,树立高层次经济再监督观念,既要避免与财政、税务、银监委、内部审计、社会审计部门无效重复,又要有强烈的再监督意识。
(四)加强宣传,树立良好的审计环境
部分民营企业对国家审计的本质、特点、作用不了解,甚至是惧怕的或反感,甚至于认为国家审计是拈错拿过、“吃拿卡要”。个别民营企业在其门上挂上某某市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错误地认为是“四防”:防偷抢、防工商技监、防纪检监察、防国家审计(延伸审计)等。其原因除了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出现法律上的国家审计不作为,除了国家审计对民营企业接触较少甚至未接触,民营企业对国家审计产生误解,除了国家审计机关“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未发挥出来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审计对自身的改革、宣传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宣传。
当然,对民营企业涉及国家利益的经济活动进行国家审计,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审计资源是否足够,多大重要性水平的民营企业纳入审计范围,民营企业的正常工作是否会受到影响,怎样处理好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以及国家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等。
「
[1]柴楠。修改《审计法》的八个理由[J].审计信息与,2003(6)
[2]陈清峰。公共财政框架下环境审计初探[N].中国审计报,2003-06-18.
[3]喻立纯。国家审计应介入非国有经济监督[J].中州审计,2002(9)
[4]陈清水。以案为例看税法[J].审计与理财,2003(2)
[5]上海市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上海审计,2002(4-6)
关键词:民营企业;预算管理研究;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一、前言
新时期,在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方法和程序不合理、管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缺乏有效考核激励措施、全面化成本控制意识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数据统计方式不正确等是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而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角色定位,以企业战略管理为基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以应变市场变化为动因,以各职能部门权责利为纽带坚持企业战略性指导非常重要。因此,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明确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重要性具有鲜明时代意义。
二、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化成本控制意识
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减少企业内部费用支出和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目标,这种单一成本控制意识只注重生产环节中的成本控制,忽视了其他环节中的成本控制。这种单一成本控制模式不仅阻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而且还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实施。不仅如此,有的民营企业根本不重视企业成本控制,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企业经营者只看重成产值和经济效益。无论是成本控制意识反驳还是缺乏全面化的成本控制意识,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目标实现,出现企业生产和管理中资金和材料浪费,不利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
2.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不统一
当下,民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存在管理缺乏长远目标,使财务预算管理未能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预算管理限于短期利益,使不同预算管理衔接差,给企业长远目标发展与实现带来影响。在民营企业利益发展与财务管理中,经营者利润经营效果与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有直接联系,例如企业经营情况较差,但为保证在一定任期内达到一定利润,管理者会通过出售股份的形式而实现利益完成,这种短期目标实现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制约性影响。再如,就现阶段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形势来看,很多民营企业为达到上市目标,企业制定预算标准完全以财务标准为指标,并且这个标准所表达的含义为这个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在完成这个指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内部努力和系统调整等内容无法体现。并且通过企业预算与企业其他方面管理来看,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不利于民营企业长远发展。
3.缺乏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过程中应确立主管部门,直属企业管理层直接领导部门为企业吸纳财务预算系统管理部门。但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尚未能真正形成具有预算管理能力的机构,相关职能发挥只能依附在财务部门当中,这种机构组成会造成对预算管理的独立性以及时效性丧失。从预算管理体系及管理机构构成角度来看,除了要实现对财务人员和生产人员的管理,还要完善人力资源结构,加入预算管理以及销售管理等人员,保障企业管理顺应市场变化。因此,民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方案制定。
4.预算数据统计方式与结果矛盾
部分企业采取的数据统计方式不科学,没有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统计体系。这就造成数据统计经常出现不完整、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国内某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更加明显。2008年,河北衡水某小型棉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最终破产倒闭。分析该企业倒闭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经营决策。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就是由于该企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数据统计方式,如还是采用人工市场调研等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等。这就造成数据统计不能够全面反映当时棉纺织市场的生产经营的信息,给企业的管理决策带来不真实的数据支持,如该企业本应当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压缩企业生产规模,但是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企业管理者却认为这只是市场的一种正常的波动,相反是最佳介入时期。这就造成该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最终产品大量积压,资不抵债宣布破产。有的民营企业用传统统计方式获得统计数据出现前后矛盾的特点,如经常发现某些企业总部数据统计信息与各个分公司上报的数据统计信息相互矛盾现象。
5.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小
我国会计信息化实业起步较晚,人们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意义及重要性。一些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软件开发者编程序的过程,就是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编程人员和会计部门的责任,根本没有认识到建立完整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变革。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的远见,更未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三、解决我国民营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的措施
1.基于企业发展方向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本身而言属于企业规划数据形式表现,更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战略发展目的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的确定,预算管理也能拥有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民营企业当中践行财务预算管理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当中资源情况与市场行业情况进行现状分析,还应依据企业发展目标情况,将不同时期预算作为重要参照进行综合分析。当民营企业形成一定阶段的财务预算战略目标,企业年度预算也就能真正被确定下来。同时,企业应对未来一年的企业资源情况与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指标。
2.强化民营企业管理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功能管理内部需求取决于两件事:一是企业决策取决于会计信息;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对社会信任。如何确保会计人员能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利,防止相关人员中饱私囊,需在会计监督体系中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根据重叠原则通过良好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会计人员个体越轨行为。同时,经营者监督会计人员,有效给予物质奖励以提升监督热情。会计人员直接负责的经理,有足够利益刺激管理者和适当约束机制,这一层监督相对平稳。虽然通过激励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阴谋”问题,但由于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内部层,别碰产权关系,“阴谋”动机是不可能消除,一般做法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在重大问题决策由董事会,和其它所有事情将进行日常监督,其它外部形式的会计监督应当监控。建立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采用科学成本控制方法
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成功占据市场份额,就必须采用先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方法应是企业在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有效将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和现代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比如: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价值链成本分析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制造产业中,其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包括的成本控制环节就比较多,涉及到设计生产费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费用、组织订单费用及比重逐渐加大的间接性费用,还包括占比重较少的材料和人工费用,对此就可采用作业成本控制方法。
4.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内容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将资金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对企业现金流量方面的监督工作作为监管接点,确保企业当中的资金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为此,民营企业需加强资金管理力度,形成相关资金审批环节,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性进行明确,将资金收支作为预算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资金使用进行预测,对大额资金严格把控。另外,为保证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公开化,对于企业内部资金支出与使用的审批更值得重视,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完整化与制度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资金使用,避免挪用公款等行为。而审批手续的制度化的完善具体包括:明确授权者权限,用制度规定审批人能够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审批;授权批准程序,明确审批流程和过程,防止弄虚作假现象。在这个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要求便是要建立相关岗位的分离制度及加强民营企业监控力度。
5.立足生产实际制定科学统计策略
要想获得真实全面的统计信息数据,必须要立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企业在不断发展,生产经营状况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中,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动态数据统计理念,这样才能够时时保障统计数据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同时,民营企业最好建立自己专门的信息数据统计管理部门,改变以往多依靠后勤财务等部门参与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据统计的效率,为统计数据的质量提供保障。制定科学的统计数据策略,也是现代企业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如制定统计数据自我反馈和核查机制,制定责任人追究机制等策略。总之,要想获得真实全面的统计数据,必须要立足民营企业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统计数据策略。
6.健全适应性强的预算管理系统
首先要形成反馈机制,在民营企业中形成预算管理系统需充分发挥这项系统中应有的基本职能,还应形成具有自适性的预算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使民营企业进行适应性调整。另外也要形成分级预控,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应形成财务管理系统分级预控,通过分级预控不断完善企业相关预算及确保预算安全。最后,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针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与相关评估考评,这是民营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针对财务部门的财务预算指标预估值等结果进行考核比较,并形成相关成绩分数,查找问题所在,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随后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调整更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预算管理对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预算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企业经营策略的可行性措施,通过创新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加强财会人员培养与激励,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伟忠.关于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上海会计,2014(11).
[2]王丽洁,张玉周.民营企业资金配置与经营活动的协调性分析[J].财会月刊,2013(12).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民营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完善市场经济、解决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活跃点。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企业管理重点的。如果想要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的创新,必须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族式管理缺陷
现阶段,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管理成本低、效率高,企业发展速度快。但随着企业的深入发展,家族式管理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第一,在完成了最初的财富积累之后,大部分民营企业会满足于现状,缺乏做大、做强的创新与能力。部分创业者疏于对企业管理的认识,一切管理都是凭借着主观色彩与个人意愿来进行,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第二,任人唯亲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对于财务、会计等重要岗位,更是任用自己的家属或亲人,导致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等问题,影响了民营企业的顺利发展。第三,家族式管理与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相背离,很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目标的不确定性。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最初期,资产、人力等规模比较小,管理人员都是通过自身的主观意志做决定,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民营企业仍然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部分企业家没有学习过系统、完善的管理知识,单纯的压缩企业成本、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略了对成本控制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过低。第二,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部分管理者只会通过银行贷款扩大规模、追逐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第三,投资缺乏科学性。过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权是民营企业的一大通病。在缺乏财务管理机制的环境下,管理者经常会盲目投资,资金滥用现象较为严重。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民营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导致了财务管理岗位上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员,这部分人员很少受到专门的会计财务学习,缺乏完善的财务操作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很难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对于部分外聘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民营企业的不放权,导致这部分管理人员很难发挥自己应用的能力,进而留不住人才。
二、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内容与方法
首先,财务人员必须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继续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发挥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通过构建全责一体化的财务运作机制,实现民主化的财务管理方式。与此同时,将多元化的资本运作理念充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民营企业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时机与挑战,积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其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内容的拓展。随着人们步入知识经济年代,资本、知识、人才等经济要素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下,必须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重视知识资本的重要性。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反应企业无形、有形资产的指标体系。
再次,加强财务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创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必须全面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提升投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方面,应在积极建立完善的财务核准制度。在未来的民营企业发展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完善多种操作性强、可量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在日常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财务核准制度来降低决策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人员选拔标准,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尤其是注重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考核与道德素质考核,尽量选拔德才兼备、具有职业操守的会计人才。在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基础上,还需要完善他们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晋升体制等等,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积极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企业资产、投资等进行合理管理,更好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充分利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及时给财务人员充电,促使他们更好的使用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积极构建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新模式
动态财务管理是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方式,所谓动态就是对结果的模拟与预测,从而更好的指导财务管理方法与模式的转变,这是一种动态性、预测性的财务管理方式。通过事先的财务分析工具与管理方式,综合动态性指标,掌握时机运行情况与制约因素,进而指导企业决策的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利用人才以及现金通讯技术的作用,通过动态化的方式,接受数据信息。然后以动态化的形式进行信息数据的。必须将财务管理渗透到整个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去,渗透到各个管理部门中去,通过集中化的企业管理方式,进一步实现业务流程与财务信息的共享,让企业能够更好的预测未来发展情况,实现动态数据以及动态方式的信息管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方面: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内容与方法,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构建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新模式,详细论述了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武志.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2011(02).
[2].张天阳.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04).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质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内容,与其他企业管理模块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企业组织生存发展的能力又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换而言之,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形成企业整体价值观的集合,相对应地,企业人才团队不完整、不稳定,也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长远战略规划实施的保障。从生产力理论分析,生产力包括了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工具。劳动者是其中唯一的主观性因素,也是促进整个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企业的发展是要着眼于长远角度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但长远战略规划的实施需要稳定、持续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盾,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必然导致战略规划的终止。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逐渐凸显出一系列的“管理型”弊端,突出表现是,在外部市场环境优越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的缺陷,导致经营、投资、发展等方面的决策失误,最终沉没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民营企业管理层的重要缺陷,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停留在“管人管事”的初级阶段,不承认人才的独立自主性,强调领导的绝对权威,缺乏和员工的交流,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十分落后,甚至企业领导者认为双方是单纯地劳力交易,导致员工缺乏归属感,更不会形成企业文化或企业价值观;长此以往,员工稳定性会变差,在有合适的机会下,人才就会选择离开。
2.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民营企业的创建大多是家族企业,或者通过私人联合投资成立股份制公司,按照出资人的多寡来决定管理权的高低,尤其在中层管理人员中,存在复杂的人情关系,这让原本就不就爱你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显得凌乱不堪。人事关系的复杂导致无法正常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拉帮结派现象较为严重,容易导致人员配置不合理、战略决策失误、生产经营决策武断等现象。
3.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可以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管理理论的缺乏,大部分民营企业中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加上薪酬制度不健全,导致员工缺乏激情,或单纯地以物质奖励为条件,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
4.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投入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财富,这点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要获得市场份额就必须从多方面去开拓,人才的匮乏往往是致命的。相对应地,人才的水平越高,对企业的贡献也就越大,企业所收获的利润也就越多。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包括员工培训、学习、实习等,同时也是企业激励员工的手段,是一种变相的员工福利待遇。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投入,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往往希望“立即上岗、立即见效”,忽视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长期储备计划。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对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国内民营企业需要不断应对复杂、陌生的市场态势,各种新型商业形态的出现,让竞争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如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资本运作等,对民营企业而言是不小的挑战,相对应地解决策略如下: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民营企业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尤其要重视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的特征,人力资源的维护不是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而是形成更有利的资源,不断挖掘人才的潜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应用到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综合性知识,管理环节本身也包括人才开发、人才分配、人才应用和人才挽留,要构建分工明确的部门,形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关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加员工的信任,形成企业忠诚度。
3.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理制度
民营企业要针对人力资源激励的多样化展开研究,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渠道,这样有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从物质和心理两方面实现员工的满足,增加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形成与企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感情。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才能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民营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提升机会,如各类技能培训、资格考试等,提高资金投入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部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也就是说,《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职责规定得非常清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更谈不上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知识更新速度慢,缺乏自我加压和终生学习的精神,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观念滞后,甚至还存在任人唯亲,无证上岗的现象,导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低。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有章不循,形同虚设。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则具体表现为不按《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和会计帐簿;不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编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会计报表附注,存在帐证、帐帐、帐实不符现象;不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按规定对会计差错进行更正;不按规定对会计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销毁等等。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失灵,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有的民营企业从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还同时受聘于两家或多家企业,会计核算流于粗放,无法有效地开展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质量。
4、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科学的经营、筹资、投资预测决策和风险预警、规避机制,导致财务控制能力弱,决策科学化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对经济运行缺乏调控实效。
5、受企业负责人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民营企业大多数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
6、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国有改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两套帐、多套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空白或混乱。
二、加强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措施
1、从财政部门来说,一要从普法的高度,加大对企业负责人《会计法》、会计制度等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会计社会氛围,并建立企业负责人学法守法的监督考核长效机制,促使企业负责人认真落实“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法定要求,自觉履行单位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职责,进而提高企业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二要以造就一支政治思想过硬、基础工作扎实、作风严细、高素质、高效率的财会队伍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价工作,加大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公平的高级会计人才考评和培养机制;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严把资格准入关,杜绝无证上岗。广大会计人员还要自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加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管理型、廉洁型”的会计人才,为民营企业落实国家法规政策、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从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民营企业规模越膨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就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受旧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对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引起的;从企业外部来看,也没有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执行不力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因而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应加强对《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所有员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促使民营企业密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做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要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促进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一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是做好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首要和基本的一环。二是财政部门应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保证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提供规范、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资料。三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应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及时准确保质保量地处理好一切会计业务,并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的基础上,要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善于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潜增效,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和助手,为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优化配置会计资源,充分发挥记帐的优势。根据《会计法》、税法和记帐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应该建帐建制而达不到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的民营企业,一律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记帐。同时,记帐机构也应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不断拓展业务外延,为民营企业提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会计咨询、税收筹划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4、企业负责人以及会计人员应牢固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大力增强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诚信度和公信度,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现金、应收帐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管理,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对企业经营、筹资、投资等决策面临的风险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作用,进而提高各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学制定各项定额,全面加强预算管理,认真做好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向企业管理要效益。
5、财政部门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力度,以解决会计电算化水平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民营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从业人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高科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以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最高新的技术、最精细的管理获得最优厚的收益,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政部门应注重发挥好民营企业与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会计核算特别是财务管理商品化软件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水平。
新晨
6、加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目前,国税、地税部门对民营企业的纳税监督和约束是强有力的,但对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却指导不够,相比而言,财政部门应负责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由于种种原因,财政部门的督导也不到位。外部监督的弱化和缺位给民营企业造假帐粉饰会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建议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管机构,或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国税、地税、审计、工商、统计、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立体化的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检查配套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促使民营企业讲诚信,有效地解决两套帐、多套表等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创建和维护和谐有序的绿色会计环境。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共同建立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辅导和考评奖惩机制,积极研究和制定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量化和细化考核,并将考核和奖惩结果公告,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关键词:民营企业 员工培训 问题 对策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满足城乡居民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一直比较薄弱。而在新时期,培训工作对于增强民营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员工培训及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
1.培训的含义。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为丰富员工知识、提升员工技能、改变员工行为和工作态度所采取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的统称。培训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其目的在于丰富员工的知识以及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等,使员工产生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行为。培训活动的依据是员工现有的素质和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或者是根据企业未来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规划,提前对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总是,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员工培训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意义。伴随着民营企业的
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员工培训活动在内。首先,员工培训可以提升员工个人的素质和技能。民营企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员工招聘到企业中来的,但是岗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也要相应地获得提升,员工自学和企业有组织的培训成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民营企业组织的员工培训可以提升员工个人的素质和技能。其次,员工培训可以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处于劣势。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注重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尽可能地提升现有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的绩效,从而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不明确。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当然,培训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提升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但是,民营企业整体的培训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年度的、季度的、每月的,甚至是每周的、每次的培训活动的开展,所有的培训活动都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培训活动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增强培训的有效性。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有一些规模还较小,在管理方面也不够规范。这就造成了部分的民营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仅仅关注眼前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而没有进行战略规划。而战略规划正是指引各项日常活动的标准,战略规划的缺失使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活动目标不明确,使员工培训活动显得零散,缺乏逻辑连贯性。
2.对培训重视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自然对人员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相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人员流动率高的问题,再加上民营企业认为人员培训是一项高成本的活动,因此,企业培训动力不足。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成本较高,却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更为重要的方面去。还有一些企业认为在现在的人才供求状况下,企业只要愿意就能从人才市场找到合适的人,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员工培训。再则,民营企业确实存在着员工流动率高的问题,企业出于对员工流失的担心也不愿意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过多。
3.培训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培训制度不健全,表现在系统培训规划的缺失、选定科学的培训方式和方法意识的缺失、发挥培训激励作用意识的缺失等。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活动的开展没有系统的培训规划,对培训的目标等缺乏规划。同时,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方式和方法落后,因为投入不足,一些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条件相当简陋,还在延续传统的黑板板书的培训方式,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培训教具,培训活动的开展缺乏生动性和有效性。再则,民营企业也没有将培训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挂钩,导致培训活动的孤立开展,难以与其他环节形成合力。
三、提升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水平的对策
1.将培训与企业战略规划挂钩。要提升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水平,首先就需要将培训工作与战略规划挂钩,明确员工培训的目标。所谓战略规划,是指确定企业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过程。战略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指导企业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将培训与企业战略规划挂钩,则培训的方向就明确了。一次一次的具体培训活动,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都是在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积蓄力量,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准备。培训活动的目标明确了,才能进行后续的培训规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等工作,也才能使民营企业充分地重视员工培训工作。
2.充分认识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提升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水平还要使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的价值,认识到培训工作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价值已经充分显现。民营企业要克服原来的狭隘眼光,放眼未来,着眼全局,摆正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民营企业来说,不只是员工的技能重要,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同样重要。虽然民营企业能够花钱从人才市场找到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但是花钱却买不来忠诚度,一旦有别的雇主出同样高或者更高的价格,这些员工就会流动到别的企业去。因此,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已有员工的培训,在提升员工个人技能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打造稳定的员工队伍。民营企业只有真正重视培训工作了才会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工作开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健全员工培训制度。要提升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水平还需要逐步健全员工培训制度。首先,做好人员培训规划。将培训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联,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岗位的培训发展要求,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系统的人员培训规划可以确保员工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其次,更新员工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在员工培训中,引入先进的教学用具,同时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先进的培训方法,使员工真正参与到培训中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增强培训的激励力。要增强培训的激励力,就要将培训与薪酬、晋升、职业生涯规划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吴超.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5:31
[2]杨浩.浦发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郑州银行,2010,4
[3]王旭辉,王婧.我国民营企业培训问题及对策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