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认识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4 14:55: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视觉传达设计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视觉传达设计认识

篇1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创新;意象;新媒介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

视觉传达设计中,最为基本的即为点、线、面。也可称之为图案,或者平面中的构成要素。其次是文字。文字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简单又最复杂的一个要素。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表现形式

设计思维是设计创作的原动力;设计思维是设计创作实践的指导思想,是设计的创作目的。

2.1视觉传达设计的时间与空间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时间性包括了点、线、面之间的时间属性和存在于地平面上的永久属性。而在中国有一种思想:平面重于三维,所以导致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空间感经常被各种原因限制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其实也只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他们决定了人类固有的意识形态。视觉传达设计也只是设计图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中,与二维平面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相比之下,三维就能更好的更加直接的进行诠释。

2.2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表现

2.2.1图案的多元化:图案之所以能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分不开的。图形元素有着非常广阔的表现空间,无论是最基础的点、线、面,还是不同图案之间的组合,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体验,使得整个艺术作品得到强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图案的新新应用也在充斥着我们的艺术生活。就好比一个设计作品中的幽默图案,它能够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效的拉近设计作品和民众的距离,并能让大众在笑容中体会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情感信息。

2.2.2创意:与传统图案相比,创意图案能够以富含新意的形式,使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更加深刻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彰显出设计者的与众不用的想法。在很多的平面广告中,创意广告往往有着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很快的抓住视听大众的眼球从而产生共鸣,创意才是艺术设计的灵性所在。

2.3有关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象”

艺术,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也最普遍的感官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若大致归类,有抽象、具象、意象之分。而起初我们所提倡的“具体”不仅是要用感官所接受的意象,而是要把这种意象通过创造的想象,熔成一种独到的新鲜的境界。用一个粗浅的比喻来说,如人饮水,但尝到盐味,见不到盐粒,盐完全溶解在水里。最为浅显的为象形图案。象形图案为视觉传达设计所用,利用设计主题和内涵的理解和传播。它的图案多样性和符号性使得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不容轻视。但象征图案的时代性、多样性以及地域性又决定了在现代设计中对象形图案的合理运用和不断创新,持续寻找它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被发现被再创造的新契机。

而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属于一个审美范畴之内的词汇。“意象”的使用有了最初的情感表达是随着我国水墨画以及书法艺术的逐步发展,使其达到了一种审美性的阶段。意象,在造型上主要通过一些外在艺术去表现,像是人物、动物或者是人们生活中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物件或者民间吉祥图案等。空间上的意象设计是最能表现设计者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地方,通过对空间的处理,对主题的突出,结构的完善和对层次的分明来形成一种空间的意象之美。在色彩上,颜色与视觉传达设计相结合,不仅能跟好的与大众融合沟通,也能够保证作品的审美效果。

三、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中国元素的结合

3.1民间美术的应用

西方的审美标准已经不能全面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的需求了,这时,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特点和理念的有机统一,从而能独创出带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并能走出一条带有民族风情韵味的特色设计之路。色彩搭配是视觉传达设计最直接的视觉元素,它体现着设计师的审美理念以及所彰显的个性。现代设计作品能够将色彩的整体搭配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语言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区,灵活的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色彩搭配技巧中所蕴含的的精神元素,体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深层意境。

3.2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承

3.2.1元素的提炼

有时我们的设计者会过分重视现代元素而忽视传统民族元素的揉合,这样会使得现代元素过多从而丧失一定的历史感。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是我国悠久历史的文化沉淀,也需要进一步的发扬。所以就其本质来说,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重要的创作来源和灵感激发的根源。

3.2.2学会简化运用

中国这些传统民族元素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可以进行灵活的重组、提取,并能直接使用。在设计表达的时候,设计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元素,将这些元素中的“形”不断分解、转变、组合,并将重构出的形式揉合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四、结语视觉传达设计虽为现代产物,但其根本确实已知的,是被设计者所谨记的,它的发展是被大众所期待的。所以作为创新者,作为平面信息的传播者,不仅要给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更要保留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它代表民族,走向世界,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王立民.视觉艺术的流变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学术论坛,2015,38(7):143-145.

[2]汪黎黎.都市现代性的视觉律动———中国当代都市电影的"流动感"营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3):93-97.

[3]刘婷,侯文军.基于视觉行为的手机新闻App图文布局设计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

[4]李超,吕宪伟,涂文俊,等.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实木表面智能化分选系统设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38(3):102-109.

篇2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性化理念

1.生活中有着无尽可能

设计在哪里?最令人们视而不见、习焉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人们穿戴着经过设计的衣、帽;生活在经过设计的房屋里,使用着设计过的各种日用品、电器等;在经过设计的建筑物里使用他人设计的工具劳动着;就连人们漫步的街道也是经过设计过的。人们无意识地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对生活的发言。

例如:荷兰设计师约翰·巴克曼思设计的“可调节的花瓶”。(其锥形瓶身是用橡胶注塑而成的,瓶口柔软,可卷成各种形状,以适合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花瓶的不同需要。那么,设计师是如何想到要设计这样的花瓶呢,巴克曼思这样自述道:“即使人们有101个花瓶,但当他们带一束花回家时还是找不到合适的花瓶。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做这个设计的原因。设计一个可以根据花束进行调节的花瓶,以寻求解决的方法。我喜欢将东西倒着看,以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种产品,这就是创造新功能、新产品的办法。”巴克曼思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受和不懈的尝试使他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件设计作品。

对于其他设计者来说,巴克曼思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日本举办的“21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展”中的一件设计作品“火柴”作者面出薰将日常用的火柴的木杆换成了树枝,让人耳目一新。其作者这样自述:“某日,我在人行道上捡到一枝美丽的小树枝,这根小枝清爽干净,上面没有一片叶子。它看起来很吸引人,所以我将它带回了家。”作者通过这根小树枝的启发,“将计就计”地将它制成了一根特别的火柴。其富有立体感和生命力的形态不禁让人感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巧妙结合,而作者却说“美丽的外表是天然形成的,只是我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没有留意到这些美丽的事物。”

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和花絮常常就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新鲜的感受,也会给设计师们带来无比丰富的灵感和设计的激情。哪怕是一朵野花,一张照片,一种味道,一段记忆……突如奇来的奇思妙想会激发设计者创作的激情,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有创意的原始素材。设计师需要通过提炼将生活中的点滴启发作为设计创意的起始点,从而设计出具有新创意的设计作品。

2.创作的乐趣与设计的激情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和发掘常常出自于设计者对于设计的激情。从这种对于创造的冲动角度来讲,“人性化”设计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对生活的体验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而创作的激情是支撑艺术家从个人观念到最终完成作品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这种创作激情的引导下,艺术创作的思路源源不断地供给艺术家,从而完成整个作品。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如果他自己是“激情己经冰结的思想家”,对于作品无动于衷,很难设想他的作品如何打动观众。例如:一九二七年四月,德国法西斯出动了四十多架飞机对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激起了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义愤,他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那幅名垂画史的伸张正义的杰作《格尔尼卡》,其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产生的艺术情感也就越真挚越强烈。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激情一旦被强烈的创作日的和创作对象等调动起来,就会使艺术家兴奋而激动地、如醉如狂地把艺术想象和创作推向一个欲罢不能的,直至创作完毕。

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的激情也同样是设计师创作性思维得以激发和活跃的精神动力。撇开现有产品模式的某种约束,大胆探索由创造性思维所激发的原创设计,将艺术创作的感彩应用于具体的视觉设计活动中。例如:“孟菲斯艺术设计组织”就是一个著名的激进艺术设计组织。“孟菲斯”的名称是两组联想的共生体。一组是古代的《圣经》的联想(孟菲斯是古埃及祭司的首都),另一组是现代大众文化的联想(孟菲斯又是美国南部一座城市的名字,该市以摇滚乐闻名)。“孟菲斯艺术设计组织”的主要创办人索特萨斯是国际公认的后现代艺术设计前卫人物的杰出代表。1981年他以比拟的手法设计了“机器人书架”:这个书架由一些积木式的板块组成,三层书架的卜方还由一些板块构成了一个机器的形态。它色彩鲜艳,更像一座抽象的雕塑作品。用索特萨斯的话来说,他以自己的创作表现“生活的隐喻”,赋予形式、造型和装饰风格以象征意义。他曾说:设计对我而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机器人书架”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邦的方式。他设计中的历史文脉,归根到底,它是关于建诗性叙述因素和文化底蕴有时候比实际功能更加重要。同时,从他的作品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其创作时的激情。

3.永不言止的设计境界

人类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深化和上升,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人类的设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类社会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由追求物质需要为主到两者兼顾并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设计师及消费者的共同梦想。日本设计师在90年代提出了一项称为“人的感觉的计划”,其目的是“要找出怎样才能使日常使用的产品让人用起来感到更舒适,更惬意的办法”,设计制造出消除压力和疲劳,有助于“一个更人情化的环境”的汽车、空调器和衣服、设计出“有人的感觉的电器”。己将设计的精神因素提高到很高的层面。设计的层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越圆满,物质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结合就越完美,越融洽。

4.视觉传达设计人性化的特点

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己经开始进入一个以“读图”为标志的“图像化生存”时代,作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成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视觉传达设计是基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需要的层次上进行的。是通过适当的物质形式,借用一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某种符号系统,创造出具有某种同构性的艺术形式,在唤起受众身心结构上的类似反映,从而形成和传递现实的设计信息。视觉设计的传播是直接的,是建立在心灵深处的体验层次上的,传达种种情感的、审美的、象征的或者是深层结构的心理意义,不断地丰富了人们的感知经验和心理震撼。 [科]

篇3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基础建设 培养方法 实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指在一般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杰出性,并能够形成创新性、先进性和新颖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业型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品质结构方面有着一定的标准。

一、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边缘学科特质,对其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对于相近的设计学、艺术学等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广泛涉猎,能够了解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而创业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也正体现在深厚的本专业知识与广博的临近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中。

1.加强基础建设

重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及科学素养。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历史、文化、人文、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基础。

(1)为学生搭建基础宽厚的知识平台和与专业相衔接的完整课程体系;

(2)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用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来保证课程的内容更新;

(4)构建“创业导师”型教师队伍。

2.重视专业建设

学院应在注意办学和教学体系中发扬自身的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将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安排之中,提出适应时展要求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培养方案,并使专业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计划上。

二、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法

创业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业能力,创业能力的获得或发挥还需要以交流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基础。艺术设计以“为人服务”为目的,以创造人类合理的生活、生存方式为目标,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观察、了解、分析人的显在或潜在需求,能够与团队有效协作,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综合知识实现满足需求、引导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不同层次的设计定位。从这个角度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本身就应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1.强化技能学习

培养生存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造就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把社会调查、市场调研――商品流通市场的调研、视觉设计市场的调研以及二者之间供求动态的调研,作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并要求写出计算学分的调查报告;对动手能力进行单项考核或作为综合性考试、考查中不可或缺的题型来强化技能的学习。

2.注重实践和能力培养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结合,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更新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1)加强学生对国内外赛事的参与

注重实践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教师带学生多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国际比赛及评奖活动,这也是促进人才尽快成长、检验教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艺术实践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为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艺术比赛和评奖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2)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此外,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需要。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选择条件好、能满足实践需要且交通便利的基地,建立一批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基地所在单位的合作共建与广泛交流,提高校外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

(3)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确保实习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和锻炼,可以使学生增强职业意识与协作精神,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劳动观念,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加强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

①加强“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②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③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三、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心理结构培养方法

视觉传达创业型人才的心理品质应具有变通流畅、自由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不满足于现状,富有献身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建构要素中的基本要素。而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精神;2.有自信心和懂得运用自信心,但又不固执;3.心胸开阔,能容人、容物,但又不失原则性;4.有良好的自律性,但又不被习惯思维所禁锢;5.自我形象现实、客观,知道自己的现状和特点;6.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又不被环境所奴役;7.善于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中学习,能够透视现象揭示规律,放眼未来,开拓创新。8.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带领整个团队不断前进。

总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笔者认为,全社会要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学生家长要改变“小富即安”“求稳怕险”的就业观念,积极鼓励、支持子女创业,形成“创业有为,劳动光荣”的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视觉传达设计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3-1.

[2]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8-10-1.

[3]邓建成.大学生创新与创业[M].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9-1.

[4]潘鲁生.匠心独运(设计大讲堂) [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

篇4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视觉传达;色彩;编排;文化内涵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成为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亮点,从而形成一股设计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在设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也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主要谈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的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着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有效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品牌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人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参考文献:

[1]《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何晓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

篇5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视觉传达;色彩;编排;文化内涵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人性化设计”一词就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并逐渐成为设计界引人注目的亮点, 从而形成一股设计的新潮流。这一潮流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设计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设计相对发达的今天,受众对某个产品的设计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其功能的层面上了,而是更多的要求其满足感官上的享受,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产品的功能性,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人性化的产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人文本,为人而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性化产品是人与物完美结合的设计。也就是说人性化设计是更高一个层次的设计,不仅仅是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反映了人文关怀,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等层面。人性化设计表现为: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 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形式, 同时强化对残疾人用品的关怀。 

在设视觉传达设计中,人性化设计也可谓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主要谈色彩的人性化设计,编排的人性化设计,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编排的人性化设计主要就是指着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各个视觉要素的安排要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从而引导受众更有效地去接受产品,以建立品牌认知。著名心理学家阿因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指出:人在看一款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有一定视觉流程,这个流程一般是从左至右的从上至下的,最后视觉中心会停留在画面中上的三分之一处。所以要想做到人性化的编排设计就要在设计中遵从这一视觉流程的规律,将各个视觉符号编排到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的位置上,这样既能够更有效地传达视觉信息,又符合设计心理学的规律。 

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内涵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例如有些国家或民族有他们忌讳的颜色或动植物,所以在做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吉祥物的设计及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运用这些视觉要素,从而能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此外,为了更好的对某个国家或某民族的人传达信息,可以针对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设计具有相应文化元素的设计,以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亲和力,使宣传的主题更为受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设计人性化即在保持设计的科学结构和合理功能的同时,在设计中注入包括情感的、心理的、伦理道德的、历史文化等方面因素的人性化。它给人以想像的余地和韵味,引发人的心灵感动、震撼和回味,从而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或轻松愉快或亲切温馨或幽默有趣或其他意想不到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冷冰冰设计富于生命感和人情味。设计的人性化内涵,即是在现实的物质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最优化设计的物质功能,使设计符合和充分适应人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界面;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外在需求;同时关注人们的自然情怀和人文需求,在设计中表现人们的人文趋向,使人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最大、最有效的尊重。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更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满足人类高级的精神需要、协调和平衡情感,既满足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快更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使设计在功能完备的前提下实现其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设计师必须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 只有这样才能以蕴涵人道主义精神的设计去打动人真正做到周到、细腻,使更多的使用者感动。 

 

参考文献: 

[1]《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何晓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8 

篇6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型团队,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变革,强化了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的重要性与方法学习。符号语言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感受理论、设计心理学远离以及视觉传播过程中的学生团队的培养,完善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视觉传达;创新

近年来,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受到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界的较大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调通过视觉符号、传达媒介达到促进销售、展示和认知等目的,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人才培养能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新形态、新领域的拓展,预示着巨大的社会发展动能和需求。以传统视觉表现艺术为主导的设计学科内涵与特征已经改变,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专业人才培养涉及众多学科知识与领域。面对如此大量的学习内容,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指导,以及单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更需要进一步将任何个人的学习尽量扩散提升到团队学习层次,提高学习的效用。本课题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适合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保持学生强盛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突破极限。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对象都要参与和解决学习问题,使组织进行不断的尝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共享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能力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自身出发,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设计思维,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设计理念的教与学。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调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目标的明确,将教学进行统筹和分化。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时间、教学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确立。教学时间是在特定课程中进行的理论实践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对其高效高质的利用,是时效性的体现。教学实践是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实践成绩。设定目标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有效地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学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有效性的表现。教学成果不仅仅要体现在每一次的习作中,更是要真正的掌握创意思维的过程和设计变化的学习方法,理解设计的精髓并表现在自身的设计案例中。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安排课上课下的学习指导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了解和尊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训练。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个体不同,思维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比如思维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要客观分析,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到目标任务和自身能力的最佳契合点,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之路。比如,在课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给予目标的设定,作业的数量,参考素材等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的教学活动,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愿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了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有方法有目的的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实效性、灵活性、整合性的特征。实效性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训练实践性,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策划和设计案例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校期间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共同学习的进程中。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上的灵活性,可以灵活地设置课程任务,贴近实际操作,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整合性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模式是横向贯穿的,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教与学的过程都是统一完整的互动过程。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实践过程,核心问题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达到“以学为本,学中实践”。教师作为辅助引导力量,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完成课业要求:设计理论设计课题设计草图与方案设计问题讨论作品验证分析市场反馈分析。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建立分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此作为设计信息传递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正的进行交流和探讨,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这种交流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利用协调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使每个学生都有知识的积累转换过程,真正让学习型组织理论贯穿进教学体系中,成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艺术理论基础,提升审美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培养,设计理论是设计创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设计理论的学习。比如美学、艺术概率、设计史论课程,对于提升文化素养,改善审美能力,培养鉴赏力都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积累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比如脸谱、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可以引入到教学中进行讨论研究,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后期课程提供设计素材,扩大加深学生的设计知识,也弘扬了传统的艺术设计。

创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思维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局限固化。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可以结合专业的创造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逐步解放思想,突破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活跃思维的训练,加强创意练习。比如,在传统的写生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写生的基本教学前提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针对写生内容进行创造性绘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表现,创造出不同的设计素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学习型理论,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提升自身的学习活动,定期进行设计理论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探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教学成果的展览与评价,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微[J].艺海,2012.

[2]宋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

篇7

关键词:传媒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作为传媒学院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未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地方高校该有的贡献是我们的目标。而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围绕媒介转型下,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新媒介对专业发展的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对的设计范畴和载体形式已大大超越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学科体系。本专业依赖的传统媒介正被替代,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已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建立了媒介传播新生态体系,人们对信息接触的不断拓展,各种媒介手段带来了人类获取新闻、资讯的全新体验。整个视觉传达的创意思维,表达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看准新媒体带来的契机及时转型,谋求自身发展的出路。

2视觉传达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媒介形态的转变,未来以服务新闻传播领域及影视推广领域作为发展方向,是符合现有专业发展的要求。具体到视觉传达专业而言,以上两个领域与本专业在结合点上要有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在传播和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使得以可视化设计成为服务新闻传播领域,本专业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而产值巨大,行业属于热门的影视推广中,影视推广策划、影视海报及衍生品设计等都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服务对象的转型。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保留原有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媒介的转化,受众生活习惯的转变将带来思想上的转变与知识结构的更新。因此,针对传媒学院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传媒产业,专业知识架构完善,教学方向特色鲜明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课程安排,注重教学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保证体系能满足学生具备新媒体时代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3.2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首先,明确不同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思考教学方式的差异性。其次,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每学期课程形成相互的关联,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状态。再者,根据媒介的转型,对现有课程进行更替或内容调整。同时,依照传媒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跨专业相关学科课程的选修,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复合性。最后,寻找传媒行业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3教学监管研究

建立教学组,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细化教学任务,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要求。以便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管和考察,并随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抽查,以最终就业数量及质量,反馈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准确性。

4教师队伍的构建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中,单纯依靠理论研究型为主的传统教师是无法满足进行的教学需要的。首先,双师型人才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理论型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本专业和行业发展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其次,给予传统教师创造多样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国外进修、企业实践、组织各类学术活动都能使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最后,新媒体时代打破专业界限的学习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师资共享,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健全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能与学科发展相匹配。

5模式创新的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转型,充分立足传媒院校的办学特色,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蓬勃发展的媒体行业为就业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译林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过多的重视艺术的形式化和技术化,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不太重视,在设计艺术作品时,也只是将艺术作品作为对艺术的解读和评价,没有从艺术作品的功能上去进行设计,这就导致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具有观赏性,没有实质作用,这就违背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初衷,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应该树立正确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理念,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虽然艺术的设计形式和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发挥着主要作用,只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现阶段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应该重视作品设计理念,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作品内涵的要求来选择设计手段。

二、建立完善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

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明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对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进行设置。首先需要对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进行正确的定位,现阶段很多的设计专业都与其它学科的专业进行融合,但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需要过多融合其它专业,例如策划专业、工程专业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教育方向,学习相应的知识就可以。其次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是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学校应该从信息传播的方向来对专业进行规划和定位,根据媒介传达的特点来安排课程。最后在设置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时可以进行几种课程的划分,例如按照传播媒介进行设置,可以分为印刷媒介设计和包装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三类课程。如果按传播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平面传达设计、空间设计、媒体设计等课程。如果按照信息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书籍设计、影视包装设计以及广告设计等课程。

三、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学科,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式也应该进行改革,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校可以从人文知识、商业知识以及设计技能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采取选修、必修和自修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校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对于一些陈旧的不重要的基础课程而言,学校应该适当的进行删减,学生也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些陈旧手工练习。

篇9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人们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以及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身处数字化时代,并即将迎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它为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这个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教与学也面临着新理念、新方式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一、信息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设计,体现着审美的时代特征以及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所涉及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相关联并相互融通的设计新领域。

视觉传达设计包括了“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方面。“视觉符号”是指可以表达事物一定特性的图形化符号;而“传达”则是指设计者利用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 “视觉符号”的“传达”必须借助媒介载体来实现。

信息化时代,借助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而制作的各种新形式、新形态的图形、文字乃至声音,丰富了视觉传达的符号种类,使设计作品信息含量更丰富,呈现的形态更多样,时效性和交互性更强,成本更低。同时,帮助“视觉符号”进行“传达”的媒介,也由传统的纸质媒介拓展到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数字化多媒体平台。这些新兴的传媒领域也大大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视觉符号”的“传达”方式以及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加快这种变化的进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信息化时代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和方式方法:

(一)要始终坚持求新与求实并重

传统的设计教学指导思想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全社会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大气候下,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提出要打破“专业至上”的观念,提倡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务必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恰如前些日子,当我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斩获冠军之后,全社会都齐声大赞“女排精神”时,女排教练郎平却十分冷静地说:光靠女排精神,没有过硬技战术赢不了球。同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都一致倡导“创新”时,别忘了无论那一项创新成果都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务实的作风。若只强调创新而忽略或降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必然е禄本功薄弱,而专业低水平的设计者不可能“创新”出高水平的设计作品来!因此,教学指导思想既要求新,也要求实。强调创新,首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破除创新思维枷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强调专业,首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自觉吸纳更多的专业知识、刻苦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针对性强的要求,适时调整侧重点,才会收到实效。

(二)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来源于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绝不能满足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而必须在掌握的基础上,在运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设计首先要有好的创意,有异于常规思路的设计想象力,才有独一无二的好作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改变教师按着既有教材“照本宣科”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吸纳当值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内容的模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信息高速传播、广泛共享的便利条件,通过网上“精品课”听名师授课的视频,同时还可获取自己更需要的学习资料。而后,把课外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原创意识”的培养。原创应杜绝抄袭,而模仿往往是原创的一段经历,这一经历也可能是原创的基础。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共享之便,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思考国内及国外的优秀设计,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在参考中寻求灵感。为自己的原创作品奠定具有一定审美水平和社会共识的基础。

(三)要切实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篇10

[论文关键词]创意设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批创意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培养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也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就专业内涵而言,“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课题组把“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作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主导进行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引导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今后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总趋势。其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了对这一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均处在初步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特有的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仅仅处于概念界定、内涵解剖等层面,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操作层面研究“工作室”制的实施与管理,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相当大的局限,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知识在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当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职业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实训基地价值仅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服务于虚拟课题,全真性不强,更新能力较差,不能与社会实际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省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并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构建了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突破点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言,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设计的本质要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服务业趋于完善、商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在“求异”,这就需要创新。从设计理念上去创新,从设计材料上去创新,也可以从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方面去创新。这些创新需求给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具备个性化的想象力,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对市场观察判断的洞察力,以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持能力。这些诸多能力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创意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也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艺术设计理念为基础,合理搭建专业知识结构,精心组织专业知识内容,从而使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依据社会需求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构建等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三、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以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为中小企业培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的研究。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以及浙江省行业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的创意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个设计任务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寻找设计工作任务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完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任务的过程,构建基于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设计能力为主线,确立典型工作岗位,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项目,并且制定课程标准,以完成设计任务需求为目标,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口径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业界要求对接、学生学业与岗位职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提供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大力改造、努力创新。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

1.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教学工场”是“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 “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它承载着三项教育职能:专业基础的教学(教室)、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实训工场)、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即教授、学习、工作的场所,简称“教学工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工场”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由教师和请来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室”制教学,带领学生在“教学工场”内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做”,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新经济时代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将“工作室”制“教学工场”建设成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认证培训基地、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校外延伸,即校外“教学工厂”。(1)校外“教学工厂”的建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在校外“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创意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

建设校内“教学工场”和校外“教学工厂”,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以技能培训包为内容,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倾力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提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服务。(1)实验实训基地,即校内“教学工场”,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校内“教学工场”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2)校内“教学工场”,通过具体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新平台,并及时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研究等形式,孵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遵从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校企一体,学校自创公司;二是校企联姻,实现从“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三是校企融合,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如:Adobe数字艺术中心、Adobe认证产品专家、Corel公司全球教育伙伴、培训认证中心等;四是校企互补,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五是校企联盟,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3.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培训场所、先进的设备及教学环境,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及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四、结语

篇11

关键词:视觉传达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70-02

1 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

目前,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设计和市场需求脱轨、知识技术革新较慢的现象。传统课程设计多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上比较薄弱。

一方面,在艺术类高校中各专业的划分比较清晰,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在运用实践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成熟,现代设计的艺术形势和表现手段越来越丰富,从多媒体到移动媒体再到交互媒体、虚拟现实,从数字印刷到3D打印技术。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技术与市场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掌握该专业的技术基础上了解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学会团队协作掌握完成整体设计项目的流程。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能够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艺术类高校目前存在一种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把实用能力片面理解为用电软件的应用,学生也一味的追求作图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对其他理论能力和专业文化素养的学习。艺术设计注重实践能力是对的。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只有技术支撑,外在形式的背后是文化沉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要是对文化的继承。视觉传达设计更是要承载文化信息。在现代人的审美和品位不断地提高前提下,视觉传达设计想要符合创意产业和市场需求要立足传统文化,挖掘具有中国民族个性的文化符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培养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2.1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开发体系

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应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架构。首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推进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与学校的合作,提供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促成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国内外各专业院校和文化创意产业机构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外出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引进先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资源,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2.2 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创新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将视觉设计艺术融入到市场需求当中,能够更加广泛地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拥有创意思维不只懂设计专业知识,还要懂市场和经济相关的知识的新型人才。视觉传达专业在开设传统的平面设计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传播营销学、市场学、设计管理、消费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国画、刺绣、民间工艺等。

另外现代科技是发展视觉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这就要求新型创意人才在掌握基础制图软件的基础上,掌握网络媒、动态媒体、交互媒体的运用。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要从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围中转变思维,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设计视角。打破从前在设计领域和传播媒介运用技能上比较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软件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基础的平面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以外还可以开设Flash、AE、等动态软件课程。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特点和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视觉传达专业教学安排,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重视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实用性技能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实行创新学分制,把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所取得成绩,通过学分的形式予以肯定。比如:参加国内、国际性比赛获得的奖励。参与大型社会实践项目,在校期间其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纳并实施应用等。

第二,要实行模块教学,即把所设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创新与能力模块和综合运用实践能力模块三大模块。针对创意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在巩固视觉传达专业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要实行横向课题教学,即将实际项目、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生产工艺和材料。加速学生对实际项目操作中设计流程和互动协作环节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视觉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目的。

2.4 校外实习基地和工作室的建设

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在校外开实践课堂。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公司实践的实践课程比例,补充学生在校学习中的实践知识的不足,提前培养对行业的了解,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其次,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特点建立多方向领域发展并特色鲜明的专业实验室,提高学生技术研发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训练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视觉设计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加强专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能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专业设计高校,更要转变教理念,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文化产业市场相结合,培养学生文化创意意识,以提升创意能力为前提,结合市场需求将视觉设计实践化、产品化,有效地将传统的视觉传达教学模式,现代化、综合化、立体化、培养复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丽燕.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影响[J].装饰(校园风采专栏),2010(6):143-144.

篇12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46-01

一、在原有理论教学基础上拓宽理论知识

我们现在的大学中,很多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专业为中心设置的一些核心课程。对于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这一边缘性的学科而言,知识范围的宽广、精深可以说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因而我们在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就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科学课程应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关注到狭隘、有限的跟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同时也要兼顾与此专业相关的其他理论课程的设置,正如何洁教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所说,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我们也可将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让同学拓宽眼界,从其他的一些相关学科当中去汲取养分,为以后从事设计工作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学并不仅仅只在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和技能,学生的作业是否完美,更在于给予他们一个关于设计的广阔的哲理空间,帮助他们去探寻最新的问题,从蕴涵丰富哲理的设计教育中受益终生,这也将是我们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与市场需要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比较薄弱,毕业生在毕业后往往在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因此了解市场的需求对于高校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高校跟企业进行联合教学,一方面,学校便可以通过与企业、市场的密切联系,随时根据市场发展动向及人才需求状况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一系列社会实践第一线的优秀设计师来学校开设讲,用成功案例诠释设计理论,为设计教学注入新的设计理念;此外,学校应开设实践教学基地,与具有较强实力的广告公司、印刷厂、广播电台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或者在学校建立自己的设计公司,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道路,使教学面向市场。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适应不断变化的设计潮流,从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中流砥柱,为中国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再创新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创力

创新是设计的永恒主题。纵观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缺少有个性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便是如何开发创新型的设计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从整个教育体系角度出发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就是在上文所谈到的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这两点的结合,融会贯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学生逐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树立新的设计理念,勇于批判传统设计思维,突破陈规,进而全面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力。最后,建立新的教学机制。教学机制必须适应社会、经经的发展。良好的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创新型人才也必然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对于培养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整个教育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内因与外因,努力从深层次挖掘出问题的本质。由于设计行业发展的复杂性,我们应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从而探索出新的设计教育模式。唯有这样,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一、透过视觉看设计语言

人类的设计艺术史一定程度上就是视觉设计的发展史,可以说它就是一部关于视觉设计方式的历史,也是人类为传达信息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史。设计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是人类高度智慧的表现,设计语言的价值和影响力在当今社会更具有高层次的意义[1]。设计语言应该说是设计研究的核心,设计艺术如果没有内在的语言信息就会变得暗淡无光。设计语言无论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与一般的言辞有相当程度的共性,人类语言的产生是缘于传达思想情感的需要,在语言的复杂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始终保留了两个特征:情感表达和信息传达[2]。正因为如此,语言千万年来都蕴涵着思想和情感,由此信息传达才能够生动准确,才能更进一步地激活人脑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完善的语言体系具备了复杂的文法和普遍认同的语汇,透过组织结构上的连接安排,语言已可以传达各种信息。那么在设计上这种特征正是实现视觉传达设计形式的语言构建依据,因此我们才能透过视觉看到设计师的思想语言的内涵。

如何设计完整有效的画面语言以便于观众解读其创作目的是设计师创作的核心。设计语言的追求目标不只是简单的视觉效果,它更关注如何透过图象传达其更深层的意义。我认为沟通是设计语言的终极目标,沟通就是传达,透过视觉我们应该理解到设计师创造画面的智慧。(图1) 五子十童图,画中有五个头,却可以数出十个孩子,表达生生不息之意。该图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前辈之手我们暂不去考证,但画面处理的巧妙构思的确传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设计智慧。

二、透过视觉看设计的形态美感升华

透过绘画、雕塑,甚至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我想就是形态的视觉美感设计,因为形态的美感设计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在图形、色彩、文字等基本传达要素共同建立的形态世界里,形态在诸关系中是最重要因素[3]。可以说形态是设计中的关键,它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和内在感染力,自然也直接影响到设定信息的有效传达。透过形态符号的视觉设计表现,其图形的视觉冲击力无疑能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感性判断力。

我认为人类的视觉传达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借助图形形态来实现的。视觉设计由以往形态美感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甚至向更为纵深的现代科技视频领域寻求发展。21世纪的平面设计不仅是处理平面的问题,同时也追求处理好声、光、动画等形态效果。设计师在视觉形态设计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他们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来表现形态设计概念,同时也对设计师的思维创造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形态图像上所寻求的视觉形态设计研究,它要求设计师既要能想到又要能确保做到。比如(图2 ),猫和老鼠到底是什么关系?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设计了这幅迷人的图形。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形态都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感悟及所受的启示,设计师通过有象征性的形态设计来记录人类的思想和情感[4]。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早期,形态符号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形态设计的视觉传达效果是最好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设计师用形态设计观念来服务于这个信息复杂的社会。人们企盼形态设计能异彩纷呈,更进一步地展现出其独有的神奇风貌,以便更好的传播人类生活的新需求,提升人类生活的艺术品位!

三、透过视觉看传达方式的改变

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视觉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固有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网络技术、数码设计艺术、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等相继登上了设计大舞台,它们制造成千上万的、异彩纷呈的视觉信息,这无疑预示着视觉传达方式在迅速改变⑤。毋庸置疑,它们在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视觉设计的形式。视觉设计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报纸、杂志、包装、海报等传统的媒介,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示着新的传达方式就是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视觉设计变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人们正在不断地从创造学的视点追求新的信息传播形式,追求一种新的知识结构的整合。

今天,数码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究竟如何处理新时期带来的新问题?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新传达方式的关系?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肩负着既要继承传统又必须开发新的传达模式的使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新传达方式的体验机会,我们有必要时刻调整过于僵化的教育模式,尽快培养一些既有创造力又有制作表现能力的设计师来引领这个市场,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社会。作为新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它有着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及表现手段。我们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学习传统,单纯模仿传统,设计师不能只活在昨天的阴影下,而应该放眼未来承前启后[6]。我认为对于当代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学习是不能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创造开发新的传达方式的过程中应该值得关注,透过视觉我们应该看到传达方式新面貌,使传达方式真正意义上获得市场的认可,我想这是当今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

总之,一切设计都是以人为本的活动。设计是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人类生活的改善与促进又启迪了设计师创造视觉艺术的灵感,同时推动着视觉艺术的发展。我相信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会直接带动视觉设计的进步。事实上许多艺术表达形式透过视觉无论是从形态美感上还是在传达方式上都不难发现其背后的文法内涵,这种内涵是人类思想的浓缩和提炼,透过视觉看设计应该说其最伟大之处就是看设计师的智慧!

注释:

[1]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李砚祖(主编);

[2]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著,第359页。

[3] 《视觉美学》,J・J・.德卢西奥-迈耶著,第37页。

[4] 《现代绘画简史》,赫伯特・里德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5页;

[5] 《思想方式》,阿尔弗莱德・怀特海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6页;

篇14

【关键词】视觉传达;主体;客体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异月新,以电波和网络为媒介的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视觉体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这些传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已经难以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递媒介,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便顺应而生。

二、视觉传达的概述

(一)涵义

视觉传达是人与人之间利用视觉的形式进行交流,通过文字、插图以及标志进行信息表达传播的方式。不同地域、种族、文化的人们,通过视觉和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情感沟通和文化交流,视觉的观察及体会可以使他们跨越语言障碍,消除文字隔阂,凭借对“图”―― 图形、图案、图像等视觉共识获取沟通与交流。视觉传达包括 “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所谓“视觉符号”是指人们用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电影、电视、印刷宣传物等。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视觉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以是个体间的传达。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各种信息传递的设计,简称为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研究视觉传达及其应用的学科,是视觉传达的规划及实现。

(二)基本要求

1、传达内容真实、准确。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一位设计者来说,如何真实、准确的传达信息是他们始终都要面临的核心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项面对社会大众的艺术创作的行为活动,任何信息一旦经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就具有普遍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能成为一种信誉和承诺,因此,就必须保证信息传达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和本质所在。任何夸大、虚妄、不合实际的诱导行为都会使信息接受者的心理产生厌恶感,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也要适当,否则也会引起反感的情绪。真实、准确的信息传达会在接受者心理塑造一个优良的形象和品牌效应,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2、传达形式简洁、醒目。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快,这使得接受者浏览信息的时间极为有限,并且不集中,过于复杂的传达内容往往使人很难理解和掌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呈现一种简洁、易懂、生动、形象的效果,具有显眼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当然,简洁不是简单,不代表无意味的形式和空洞化的内容。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并不在于传达深刻地营销观念,而在于传递的信息能产生显眼突出、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使接受者容易看到并记住信息内容。

3、具备文化艺术性。视觉传达作为一门设计艺术,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具有浓厚的艺术文化色彩。一直以来,视觉传达设计就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宣扬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和灵魂。毋庸置疑,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艺术有着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商业性日渐增强,其文化性和艺术性却在渐渐的流逝。文化和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视觉传达设计本身不仅是一种设计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时刻重视其文化性和艺术性的提升,防止其流失在商业性的激流中。

(三)特性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和设计艺术形式,其必然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图像语言和审美观念;而依赖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借助于不同时代的媒介进行信息传递,使得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时代的印迹,表现出时代性的特征;归根结底,视觉传达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具有浓厚的艺术文化性,反映着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特色。

三、视觉传达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

哲学观认为:“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把信息的发送者(设计师)对生活的感触、把握、评价等某些复杂而独特的精神内涵赋予视觉语言,展现于物质形式中, 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作品。主体与客体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由于自然环境的存在,提供了人类改造的对象,同时人作为主体,也会受到自然的制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自然客体往往运用自然的视觉元素,借视觉方式向受众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如“松、竹、梅”是视觉设计中常用的题材,象征着有气节、不畏严寒、生机盎然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实践和认识能力的增强,对自然的认识也从物质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并逐渐形成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宗教、审美观等,即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不同领域,同样也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中国传统的图形设计蕴涵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趣味。如大师级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茶叶标志,与 “禅”学相关,品茶本身是禅的理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因此“禅”学思想在此设计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四、总结

在如今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可见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大到建筑物外的广告牌,小到分发的宣传单、宣传册等,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是无孔不入,当今的我们是生活在视觉作品的丛林之中。视觉传达设计不只是设计师的一种主观行为,设计师是将自身的体验和感受作为题材,运用自然的视觉元素, 借视觉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设计不是任意的,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主体创作者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设计出符合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作品,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彭丽纳.视觉传达设计的绿色化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