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3 15:32: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识字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6-05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新师资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
一、小学识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有较大差异性,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教学的观念意识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上,这样就造成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与时间紧的矛盾;其二是对汉语拼音工具性认识不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说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被视为一根拐棍,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既然是工具、拐棍,就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
(二)盲目提前识字年龄,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过分渴望下, 社会上不断有人推行学前识字, 甚至有的识字学习软件提出“3300个汉字,只需要3-6个月的学习,就可让孩子完成一生的识字量……解决了百年来难学的怪圈”,各种婴幼儿识字班纷纷开办, 也就是说, 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面临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学生, 而是接受了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孩子。
由于很多人对识字教学成绩的评价,往往用一年(一学期)之内识多少字作为唯一标准,甚至有些正式的评估体系也把初期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当成主要标准给予不适当的强调,如在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三)教学方法一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知道怎样设计活动和游戏,或者缺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许多教师仍然比较多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汉字教学中由于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以“流派”的方式推出, 各自强调某一特色,相互的吸收变得难以做到,使得教学方法一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传统识字方法综合化
自从有汉字的使用, 就有汉字的教学,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2000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 共有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其中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和字族识字等是最为常用的。
实际上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阶段。西南师范大学的涂涛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中就对韵语识字法、注音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应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适应汉字学习的复杂情况。因此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化,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每种识字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优化识字教学,从而使识字教学最优化。[3]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类技术。[2]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本文所指的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识字教学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初入学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儿童识字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的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音、形、义的联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汉字必须关联了心理词典才是“已识字”。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拼音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将情境图和语境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声母和韵母
【关键词】数字媒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公寓
1 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对研究生的影响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平面电视和LED屏是数字媒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利用这种形式可以更好的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抓住这种方式的优点恰当的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1 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就是指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一味的在课堂上听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上课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学习,集体通过数字电视或者LED屏幕学习一些知识,了解一些世界各地方式的事情,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使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分量加大,迎合了研究生学习以个体为主的特点,促使研究生从知识学习向学会学习转变,增强了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
1.2 数字媒体技术改变着研究生的思维方式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研究生接触的知识不仅仅限于课堂,更多的来源于其他方式。接触的东西也不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影响当前时局的重要事件。大家讨论的内容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研究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容易随着这些信息的传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思想交流也更加自由,更加体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2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1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性挖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方位多层次性
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很大,他们在自主学习、科学研究、社会交往、人格独立、品德修养、思想状况、价值取向、日常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正是这些研究生固有的特点致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涉及的领域也要更加广泛,不断更新、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电视和LED屏的发展使得同学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借助这些有利的形式,挖掘内容丰富、教育效果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通过数字电视或者LED屏迅速传递给各个研究生,更加有利于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案例教育做成视频,通过在数字电视和LED屏上播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大增强,从而搭建更广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2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数字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电视和LED屏的发展,使得很多互联网的东西可以更大范围的传递给研究生,更加有利于对研究生的集体教育。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包括信息内容的广泛、信息检索的方便、信息形式的多样和信息价值的多重。研究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更加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研究生的这一特点,更好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利用数字电视和LED屏的特有优点,通过视频展播,或者讲座教学,使研究生在层次各异的文章和图文并茂的资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自己乐于接受的东西。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对信息进行不同视角的实时评论,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这些实时评论中更好的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制定因人而异的地向政治教育方针,从而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程中的实效性。
2.3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面对面交流、社会实践、宣传栏一直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崭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具有传统教育方式不具有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并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显示其优势。
通过数字电视和LED屏技术传播的新知识和新理念,研究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工作者更为方便和快捷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展开不同方式的教育,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网络流行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新性的处理,紧跟时代和网络潮流,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新,迎合新时代研究生的要求,增强对研究生的吸引力,让研究生更乐于接受,更主动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和更深入。
3 数字媒体技术在公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3.1 在公寓内楼梯口处设置平面电视或者LED屏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与课堂相比,公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环境起不到的作用。公寓内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思想和行为都显得更加真实和随意,更容易感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和影响。所以在公寓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结合这种优势和数字媒体技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优势性就说明在公寓楼梯口安装平面电视和LED屏的重要性。设置安装这些不仅让学生实时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便于学生集体在公寓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3.2 制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视频或者网站在公寓内的数字电视或者LED屏屏上进行宣传教育
首先,相比于文字信息,小视频更容易被研究生所接受,结合当下的时事作为案例,制作一些小动画或者小视频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线播放一些思想意义较大而又有艺术娱乐性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注意被同学们接受的可能性,要更好的突出服务广大研究生的作用。
其次,可以通过LED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进行展播,将事关研究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校园重大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日常安排、校园热门话题、就业动态等信息上网,在研究生出入公寓的时间集中向研究生进行展示。再者,可以通过PPT设定时间定时播放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新闻进行播放同时在最后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充分的在公寓内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3 利用公寓内的平面电视或者LED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博客或者微博进行类似于“微博墙”的展示
博客和微博是当下研究生最喜闻乐见的接受新信息的方式,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分享成长机会和思想情感的平台,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对于阅读者产生的影响很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个特点,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和单调,又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研究生所接受。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撰写针对性的文章通过博客或者微博通过公寓内的平面电视或者LED屏供同学们浏览,帮助研究生解决思想困惑。同时,可以发起一些微博话题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于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接地气”又具有教育性容易被同学们接受的评论,以微博墙的形式在公寓内进行定时展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从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学生公寓内结合底置教寮际趵用平面电视和LED屏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人而异的制定相应的策略,更好的帮助研究生成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英.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能 思政教育 艺术 工作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关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两种工作虽然在内涵、任务、理论基础、工作对象、工作方式方法、定位的角度等方面不同,但两者决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方面。心理咨询根据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教育咨询、职业咨询、生活咨询、健康咨询四大类。心理咨询内容虽不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离不开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应具备深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这样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思考,会渗透到咨询中,影响来访者。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者都是着眼于解决人的“意识”方面的问题,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本质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构建和谐校园,辅导员在对学生咨询的过程中需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积极吸收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结合心理咨询技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2.心理咨询的现状透析
2.1学生保守、封闭的求寻心态新形势下,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从理性的角度讲,他们也觉得有必要做心理咨询,让咨询老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探寻自己内心的痛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适和修整。但是因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主动去心理咨询了,会被其他同学看成有心理障碍,抑或有心理疾病,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尊和独立意识,碍于此种观念和面子,他们不能坦然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而是将问题纠结于自己的内心,把自我封闭起来。
2.2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安排、活动分工不够细致深入目前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各个二级学院也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老师。一般情况下,咨询老师都是坐等咨询者上门求助,而依着求助者的封闭心态,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心理老师一般是由辅导员老师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是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很多咨询老师会以他们的惯用思维去解决学生的问题,没有专业的咨询理论和技巧,忽视主体性原则,使求寻者难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不能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
3.心理咨询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3.1“倾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发现问题。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走进学生的内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观察学生的面目表情,敏锐发觉学生的表情变化,进行目光交流,捕捉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些非言语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很细致的心理变化。在倾听的时候,辅导员可利用“副语言”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表达自己对学生情绪的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学生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建立积极的情绪反应,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缺乏倾听技能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只注重结果,不关心学生的心理过程,只会批评和教训学生,时常在没搞清楚事情的前提下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学生。这是一种传统的说教方式,学生可能会慑于老师的权威不反驳,但是对他们的心理也很难产生效果。因此,辅导员应该学会积极地倾听,与学生产生共情,如此方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学生,随之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中的探讨是指心理咨询人员帮助当事人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它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环节。探讨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样做,其艺术在于启发当事人独立思考。探讨的原则是多启发,少说教;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在探讨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促进来访者加强内省,找出困惑所在,明确当前面临困难与自我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探讨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发掘来访者潜能的过程,最终启发当事人开阔视野,加强自信,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应遵循启发原则,给学生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间,增强自省,这种做法比说教、灌输更能有效帮助学生成长。
3.3“合理情绪疗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经济转型以来,西方拜金主义对我国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向金钱倾斜,部分学生认为金钱决定一切,没有钱办不到的事。学生之间进行物质攀比,有钱的学生觉得高高在上,出身贫困的学生感到自卑,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这样的价值观会使学生滋生出唯利是图的观念及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的行为。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由于错误价值观而引起的问题,靠简单地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灌输起不到明显的效果。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对这一时间的解释和评价导致的。因此,需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在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合理信念之后,就会消除原有的负面情绪,产生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行动。
参考文献:
[1]王挺,赵中,沈永健.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
[2]黄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屈海龙,张少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8).
[4]万晖,饶勤武.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2,(3).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人文精神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发展人的本质的虚拟世界。它主要是指互联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in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网上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由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构成的互联网诱发的数字化及其运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涌现出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军事、数字教育等。数字化是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可以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是地地道道的多媒体。虽然目前仍存在如电视、广播等远距离教学的模拟教学手段,但这些都将迅速被数字化电视、广播等所取代。
数字化技术是支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由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检索浏览前端平台组成的用于人们教学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数字化将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核心。离开了数字化,现代与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将成为无本之木。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网络教学或其他教学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不纯粹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它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输快速的通讯网络和效果良好、操作方便的前端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技术发展的核心,而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确立,则是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可靠保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技术使得其外延有了无限扩展的可能,如果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高科技飞速发展与人文科学被冷落,正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二律背反。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处理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人文精神的散乱化。客观事物形态多样化带来人们主观思维模式的多样化,这是现实世界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必然结果。网络世界是一个广裹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无视国界、无视种族、无视地域、无视权威、无视等级的世界。网络文化新观念诱导着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审视社会,审视周围一切环境,而行为方式也表现为千变万化。网络新观念的特点是:非线性的网络思维、信息传递的多感觉通道、时空无限放大或缩小、中心消解的边缘化、信息无终极的流动、将抽象变为现实的虚拟手段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些散乱,少了一些凝聚,行为就缺少人文精神。
第二,知识资本、数字化技术产业化显得红红火火,人文精神却变得异常冷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特定网民的品格和精神,唤醒他们的心灵良知来支撑自己的一切行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它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功能加大加强,但人文精神欠缺所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数字化技术竞争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越快,往往越是不能很有效地培育人的真善美,反而把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或是扼杀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优势的前提下,必须注意抑制数字化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认真处理好信息技术发展与人文思想教育的矛盾,克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劣势,积极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模式,把人文精神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1.网络的双刃剑作用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等危害人类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中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至于那些利用网络从事数字破坏、盗窃、诈骗和洗钱的行为,则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观之,数字化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技术含量的同时必须与高度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即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人才,不仅仅具有高度的科学素质,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人文素质,是一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类型。
2.网络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意蕴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核心。人文文化一般而言是在一定时代一个民族认识人、对待人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以及关于人的学说,这使人文精神带有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特色。但在网络时代,人文精神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意蕴、普遍的价值。网络技术第一次使人文精神的传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交流,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为人文科学的研究,为共享人类思想文化成果提供了普遍现实的条件。但是,我们站在网络时代,发掘网络人文精神的时代意蕴,并不否认网络给人文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看到网络给人文精神弘扬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网络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科学人文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在“网络世界”的新舞台上,清扫各种思想垃圾,清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以技术与知识的创新促进网络人文精神,以网络道德与网络法的建设保障网络人文精神,从一个境界走向一个更高的境界。IZl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虚拟空间,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网络虚拟空间恐怕要变成虚无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要沉重地思考这些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3]
我们要立足于数字化技术时代,倡导人文精神。如果只在网络上生活,人就会被工具化、数字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上网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但如果只讲人文精神,就会忽视隐含在网络里的科学精神,忽视教育手段的进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文精神融人到网络里面去。f41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把发展信息技术及其集中表现的数字化,作为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的新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实现数字化,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数字化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一个经济目标,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人文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以及生活更加殷实,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即使是经济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等,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所以关键是要把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结合起来。!习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人文精神在数字化中的作用,在现代化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数字化的结合,也就是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时代性和传统性结合起来;在空间上要把引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先进的东西与本土化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要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合起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主要途径
第一,对学生网民实现人文关怀。在现实物理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观的,它的有效性几乎全依赖于热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情结。到了陌生的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保持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在冷冰冰的网络空间感受到彼端传来的温暖和人文的关怀。在许多网络交流比较发达的高校中,流传一种网友现象,其重要程度超过了10年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笔友。在网友圈中形成的相互关怀要比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还要凝重得多。许多网络爱好者认为纯粹的网友之间交流并没有特殊之处,其交往形式和程度几乎雷同物理空间的知己好友。不少网友认为在网络空间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并不亚于在现实空间得到的一切,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他们认为在网友圈中更容易得到关怀和帮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细枝末节,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I61
网络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在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遨游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中又生活在真实的物理空间的上网学生,既需要网络技术给他们带来物的福扯,同时也需要获得一种人文的关怀,让他们寻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在网络时代,对上网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提高上网学生的网络素质,使上网学生在思想、技术、道德、法制和心理上有承受、控制网络的能力,能适应虚拟社会并能安全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来。要教育他们用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态来进行网络活动,教育他们既能上网也能下网。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然的浩大和精妙,看到网络领域人类太多的空白和无知,要教育网民学会谦虚,学会自律。
第二,构建具有人文精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人文精神应作为检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多媒体传播人文知识,通过学习者的解读、领悟、思考,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比如电脑网络传播出来的精美画面、音乐、文字、语言、图表等都是代表着一定思想意识观念的物质载体,能使学习者的情感熏陶和体验锻炼得到有效升华,唤醒他们的善意心理良知,变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课例,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传递我们的心声》中的第二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乔永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变体美术字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手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把握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意表现。他运用小游戏、动画视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一起探讨了美术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应用”领域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突出对功能性、实用性与创新性的重视。“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能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对引领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培养创意人才具有独特的作用。“2011年版课标解读”中对该领域学习提出:应该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本课也是在此框架下展开的。这里,我通过对课例的分析,以期开阔思路,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创新理念、课程建构、评价方式等有具体而微的解读与领悟。
一、设计亮点可取之处
(一)运用贴近生活的事实性话题,导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身边事物与日常生活经验人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用学生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带有装饰性的片头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海报中的美术字;在“猜猜看”环节,以饮料、游戏、动画为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水煮鱼、面等形象生动的实例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使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来领悟变体美术字的独特价值。
事实性话题可以为课堂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话题从生活中来,通过对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学习,创意的实践,再回归到生活应用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围绕创意组织教学,顺应时代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在这节课中,乔老师围绕创意组织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是在变体美术字创意设计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字的基本变化规律、变化方法时,通过脑力激荡以展开联想,从而理解创意是—个思考的过程,并能够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二是专门设计了创意空间,通过说创意、想创意、画创意等环节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完成创意实践练习。
此外,乔老师的创意教学还体现在他围绕主题进行探究设计的思维过程的每个环节——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实践,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必经之路,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尚存不足有待改进
(一)融入学科知识,进行创意实践,统整学习主题
1.教学容量大,学生实践少
梳理课例中的结构与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①动画导入(《喜羊羊与灰太狼》)——寻入新课;②生活应用举例一小游戏猜猜看(可口可乐、梦幻西游、猫和老鼠)一世博会会标及含义;③基本变化规律—字形(球、峰)、笔画(闷、音)、结构(雨、错位)—动画视频片段(点、高、歪);④实践练习(胖、瘦、电、花、裂、震);⑤几种常见变化方法—象形变化(水煮鱼、寿、雪)—装饰变化(春夏秋冬、福禄寿喜)——立体阴影变化(土);⑥创意空间:说创意(飞)—想创意(面)—画创意,第一次基础上再设计、重新设计一点评作业;⑦小结、拓展、提升。
由以上可见,教学环节紧凑、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丰富,从完整性看这些都是优点,但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首先,由于课程信息量大,一节课时间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关注和学习的空间也有限,致使学生自主实践、创意思考的机会相对较少。建议精选既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又能迁移变式的教学内容。其次,因知识量大,为巩固刚学的知识,在讲解基本变化规律后,即安排一次3分钟的实践练习,“画创意”环节安排了5分钟实践作业,只有部分学生完成,课程便结束了,用于拓展提升的几幅公益广告字体也没能全部展示,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
其实,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完成预定教学目标,呈现完整知识结构,就要含纳大量内容;另一方面,因为时间限定,在45分钟内,学生的思考、创意及作业均无法充分展开。
2.以主题学习统整教学内容
上述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知识讲授、创意激发与实践练习?我们可以主题学习来统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主动地、有意识地对要完成的主题进行创意思考,知识也能有序地纳入实际情境中进行整合,这就不会成为分散的、没有关联的、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点。
主题式学习反映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的教学理念,它是使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观点,在深层次学习中整合知识,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应用中。
针对本课例,可围绕黄山绿色旅游、环保标示、导览图、文明旅游公告等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意字体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及生活环境中搜集变体美术字,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影像记录、生活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进行变体美术字的认识与搜集。教师按变化规律与方法制作出展板,学生把搜集到的变体字贴到展板相应位置,着重从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角度对设计内涵和文化价值作出深入的挖掘。进行自评、互评与师评,将学科知识融入主题学习中,可轻松地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比起单纯掌握字体变化知识来得更有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它,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养成更有助益,因为这样可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可以达到改善环境与生活的目的。
(二)进行有效性评价,促进美术学习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也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态度,以及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评价,应关注课堂上学生体验创意设计的过程,通过方案设计创新方法、媒材工具选择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观察记录、展览演示、录像日志、作品选辑、书面报告等都是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有效性评价还应运用过程性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策略。
具体来说,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实作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以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关键词】心理咨询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知识经济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相对统一的本土文化环境和传统的价值体系正在被西方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冲击。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其本身区别于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受新环境的冲击更甚,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功利意识增强、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任务多而繁重。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中,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说教、评奖评优、奖励处分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这些方法主要强调外力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单纯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引起被教育者反感,使思政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实效。因此,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
1 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它们在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都以会谈法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心理咨询的正强化和思政治教育的表彰奖励类似,负强化和思政教育的批评处分相似。
心理咨询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个体行为受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而思政教育的过程也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借鉴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使教育者更全面了解工作对象的需要和动机,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思政教育涉及到学生的态度、品质、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而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惑、纠正认知偏差,是思政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思政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其次,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的基础是工作对象拥有完整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力。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职业院校的不断涌现,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实现了大众化,高职院校学生就是大众教育的重要组成群体。处在激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和心理问题,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联系紧密,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思政教育也只能是徒劳。思政教育不能和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和生活状态脱节,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思政教育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更受学生欢迎。
大学生非常渴望拥有能为他们传道解惑、排忧解难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克服压力,走出心理误区,适应社会,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以解决当前心理困惑为现实目标,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最终目标,刚好能够迎合大学生的这一需要。而且心理咨询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生活,注重倾听和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非常容易得到大学生的接纳和信赖。如果思政教育能够借鉴到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2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途径
高职院校学工工作队伍一般由学生处、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组成,是高职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想将心理咨询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特点,提高学工人员对心理咨询技术的重视程度,增强学工队伍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储备和心理咨询技术实操能力。
第一、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学校及学工人员对心理咨询技术的重视程度。
同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设立学生处、团委等学工部门,按照学生比例配置学生思政辅导员,按照班级配置班主任。虽然学工队伍人数众多,专业背景涵盖面广,但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的仍然只占少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处除专职心理咨询师外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背景,37位系辅导员中也只有1位是心理学专业背景,班主任则全都是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大多数学工人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都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没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因此,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学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改进思政教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学工队伍的心理咨询理论和实操水平。
高职院校学工部门应加强对学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开设培训班等。支持学工人员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条件允许还可以开展外出交流学习,或到专业培训机构参加心理咨询课程学习,使学工人员具备基本的心理咨询能力,并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思政教育工作之中。
第三、积极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具有政治思想成熟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足、组织纪律性较差和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因而高职院校学工人员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除了在理论上要勤于学习,还要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总结,结合自己的岗位,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创新地应用心理咨询技术,摸索合适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且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形式来丰富思政教育课堂,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推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借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架起师生沟通和互动的绿色通道等。
3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通过有效的手段在适宜的时机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第一、教育者应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和谐的咨访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在咨询的最初阶段,咨询师要以热情、接纳和尊重,创造和谐的咨询氛围。来访者在这样的氛围里,可以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积极或消极情绪,而不会隐藏、逃避或者防御。“在被接纳的氛围下,来访者充分地表达过消极情感后,就会表现出爱、自我尊重、渴望成熟等积极情感。”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这一说法也适用于师生、家庭以及一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果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可以大大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在开始接待学生时,应该抱着热情、真诚的态度,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做些思考,多寻找学生的积极面。如果教师能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赞赏而不是否定,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二、利用心理咨询会谈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单独谈话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最常使用的教育方式,而会谈也是心理咨询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心理咨询的摄入行会谈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巧,值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借鉴。
(1) 敏锐观察
心理咨询非常注意会谈中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身势语及语调等。例如会谈时学生双手放开头部前倾,表明他们对当时的话题有兴趣,而环抱着胳膊,身体后仰,表示拒绝或回避。教育者应该通过倾听言语信息,观察非言语信息,发现其间的矛盾、不协调或冲突,分析问题所在。
(2) 积极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会谈中,教师可以边倾听,边通过点头、简单应答等方式,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还可以通过释义和总结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积极的倾听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包容,他们会变得开放而不是回避,从而能够积极地做出配合和改变。
(3) 及时发问
教师及时采用不同类型的询问方式,可以鼓励或阻止谈话内容,引领会谈的方向。例如开放式问题“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鼓励对方说话,以获得大量信息。而封闭式询问,以是非题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
(4) 适时面质
面质又称质疑、对质,是指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 面质的目的就在于协助来访者认识自我,鼓励他们消除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但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使用面质技术时都要注意,面质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工作对象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一定要避免个人发泄和无情攻击。如果条件不够成熟,可以先采用尝试性的面质。
(5) 正确引导
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般会在适宜的时机对来访者传达正向信息,做出引导,思政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因而教育者应该注意使用有效的信息提供和指导策略。
首先要选择时机,确保学生已经准备好接受建议;
其次,指导过程要清晰而具体,不能模棱两可;
最后,要检验学生是否正确理解了信息。有效地利用制导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信息和思维方式,新的积极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的积极尝试提供参考框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会谈,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将有助于教育者更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E・艾维,玛丽・布莱福德・艾维.时志宏,高秀苹译: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策略―意向性会谈和咨询[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对策
前言
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社会已经有了完整全面的互联网覆盖,网络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频繁的场所,网络信息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整体面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创新发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教学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融合,多样的网络文化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遇到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西方文化,了解“民主”、“人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有一些西方网络文化是打着这些“民主人权”的幌子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企图破坏我国的和平和稳定,目前防止大学生遭西方糟粕文化荼毒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最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多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课题同时供无数受众分享吸收,破坏了高校思政教育者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轻松、愉快的亚文化,受到了大学生普遍的欢迎和接受,传统教育者规范、严肃、沉闷的教育话语被抛弃,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开展。二、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第一,网络带来了大量的、多样的信息,极大地扩充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且多样、时空限制小和信息更新快的优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最新教学信息资源。第二,网络创新了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利用文字、声音、动画和图像等多种直观的方法向学生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第三,网络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将教学空间和实践扩展到课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面临着挑战,更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展,积极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创新教育观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络这个全球化、开放性、信息资源丰富且多样的平台,创新教育观念,确立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观念,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思政教育内容,与全球化趋势相呼应,同时利用网络时空限制小的特点调动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学生自主收集学习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辨别糟粕信息的能力,养成完整健康的价值观念。
(二)丰富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网络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来自各个社会生活领域,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并且更新和传播速度快。利用这些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最新思政教育信息和教学成果资,及时更新并补充思政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和录音等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内容,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其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网络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糅合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些不同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辨识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沉浸在网络中难以自拔,忘记了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应开设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向全体学生传播普及网络心理知识,教师或辅导员应积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心理。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育方法多为满堂灌式,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受到了抑制。通过广泛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收集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之制作成文字、音乐、图像、动画等数字形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促进教学过程的形象生动化,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已经深入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利用网络技术的种种优势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进其引导作用的最大化发挥。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除了机遇,它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探索创新对策,应对挑战,争取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晓静,宁建荣,贾耀忠,勾正刚.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 中国报业,2013,08:30-31.
[2]马浩.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5:125-126.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思政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媒体相关背景分析
相比较于电话、书信、广播、电视、报刊、电影等传统的媒体来说,新媒体主要是以数字技术、移动通讯及互联网等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它是向广大媒体受众来提供一种信息服务平台,从我国当前新媒体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分为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社交类网络、博客、媒体视频、即时通讯、手机报与手机电视、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等。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数字化、实时性、多媒体及交互性等信息传播优势,从而是当前信息资源最丰富及最便捷的传播媒介之一,极大影响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与学习。新媒体既给传媒行业带来许多新模式与新理念,也给媒体受众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带来深刻影响。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可以与媒体受众们建立真正联系,受众们既是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者。因此,新媒体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使得个性化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媒体受众们,并且让每一位置身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受众对于媒体所信息的内容平等自由进行选择。①在此,信息传播已经不是传统的单向模式,而是多维双向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新媒体促使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发展巨大改变,传统依靠课堂灌输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满足新媒体的环境教育要求,所以如何提高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是当前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
2 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分析
首先,促进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多元化。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开放性、广泛性等优点,使得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从过去读书看报传统方式转变为网络上;信息表达方式从传统单向静态朝着现代多维动态等特点转变,而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也从传统被动接受朝着主动搜索方向转变。
其次,学生的交往方式多样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变成人机互动模式,通过QQ、微博、微信、人人等媒介,学生间交流方式大多按照匿名的方式进行,这有助于表达学生的个人情感,扩大了学生人际交际范畴,但是也导致学生沉溺在虚拟世界交往中,疏远现实中人际交往,促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较弱。
最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大大加强。新媒体环境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搜索所需讯息,自主进行学习。而开放性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学习资源共享,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与交流,丰富了思政学习与教育资源。而通过网络可以开设公开课、远程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中自主选择所需的学习内容,不受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3 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
3.1 新媒体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要求提高
当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应用,学生对于不同新媒体应用表现为多样化的爱好与偏向,与学生相比,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对处于一种信息占有劣势的地位,甚至对于新媒体运用意识比较,新媒体技术掌握能力较差等弱点。所以,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转变和调整思政教育工作观念,并且对于思政教育载体创新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3.2 新媒体给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一定障碍
相比较传统交流手段,新媒体中短信、微信、QQ、微博、BBS等,都是处于虚拟人际交往的空间中,这导致部分学生沉溺于虚拟交往环境中,对于现实中人际交往比较淡漠,从而导致学生出现紧张孤僻及厌倦等问题,最后出现逃避现实心理趋向等,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3.3 新媒体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新媒体不断应用与发展,导致信息更加快捷和随意,并且变得更加不确定性与难以控制。在新媒体中,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与违道德的信息迅速传播,如一些西方的消极思想借助新媒体大肆渗透,从而使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辟谣工作难度更大。同时,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庞杂信息,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与辨析能力,导致个人理想信念的迷失和价值观的混乱等,从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4 完善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应用有效措施分析
4.1 提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分析与鉴别能力
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在面临各类媒介信息之时的分析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及评估思辨等反应能力。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学生面临各类复杂纷繁的媒体信息,通常缺乏足够警惕与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及自我认知等能力的混乱。②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从学校的制度建设、物质保障及人力资源方面等,来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
对此,各大高校应当开设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等课程,并把它纳入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范畴以内。同时,可以考虑安排一批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中一线教师或者邀请一些资深的传媒人士等,通过选修课与讲座形式来向学生来传授相关媒介素养知识,并将其逐步转成常态化的教育模式。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园媒体平台,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媒介素养学习与培养平台,并加大对媒介素养的宣传与普及工作。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社会热点与网络信息焦点等讨论工作,以引导学生对媒体信息正确进行解读,并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与培养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判断与辨别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合理规范地使用各类新媒体等资源。
4.2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交观念
当前不少学生都沉溺在新媒体的社交模式中,导致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与现实社会脱离,并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和学生深入耐心进行交流,以找出造成学生成瘾的主要因素所在,并采取适当方式对这类学生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这类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际交往的理念。其次,高校要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人际交往技能。因此,高校可以考虑组织与开展各类主题团日等活动,来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学生课堂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展示与素质拓展的平台,将学生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社会活动中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情感与协作能力。此外,通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促使学生了解民情和国情,了解各类社会现实,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历史使命意识,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水平。
4.3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随着当前媒体与信息的技术不断发展,QQ、BBS、微博等各类新媒体应用正逐渐取代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成为当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信息渠道。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要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时代潮流,了解和掌握新媒体信息动态。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培养工作,以改善思政教育理念与方式,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并可以有效地将时代新鲜元素加工与整理之后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和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其次应当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要确保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中得心应手,从而可以熟练地将新媒体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最后,要提高高校思政队伍内涵水平,提要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的素养水平,从而在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4.4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
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QQ、手机短信与微信、微博、网络论坛等新兴的媒介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校园媒体文化。所以各大高校要把新媒体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布局中,在做好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方式与内容。同时,要充分运用校园文化育人造人功能,掌握思政教育培养工作主动权。③对此,高校应当建设一个集人文性、知识性及思想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网站平台,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速度传播快捷、声像与图文并等优势,掌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话语权,并树立主流校园文化权威。其次,学生作为手机用户的频繁运用群体,各大高校要加强和通讯公司间的合作力度,树立积极的校园短信服务平台,并通过开办符合校园实际特色要求,具有一定欣赏性与娱乐性的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媒体手段,来加强和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最后,高校应当建立客观、全面与及时的新媒体校园文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每一个的新媒体的校园视角与立场等实行及时有效的跟踪与研究,并评估各类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引导中的影响,确保新媒体和学生的情感、心理等和谐一致。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应当仔细分析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新趋势与新特点,并及时转变传统思政工作教育理念,从学生成长规律与性格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有机融入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教学优势,不断提高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并有效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效果。
注释
① 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4-86.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46-02
一、前言
高校思政教育随时代教育背景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重心的转移,强调思想引导对学生社会意识、社会认知、社会价值形成的积极作用。新时期,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大。微信公众平台以手机为载体,以舆论交流为基础,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实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这种交流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积极探索以思想引导为主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二、微信公众平台对学生政治思想观点形成的影响
(一)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发展
微信公众平台推动了人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使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日益多样化。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媒介,高校思政教育可利用其优势和功能,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净化学生的内心思想。加快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功能,加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关注兴趣、交流互动及其对社论舆情的评判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最大程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行。
(二)推动学生理性认识和价值观念回归
在信息化社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交流工具。网络平台的有效构建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信息传播的途径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移动数字终端对于网络通信的传播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立足于网络通信发展特点及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意识,推动学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念回归,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拓展和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是以公众舆论为导向,以信息传播为载体,为公众进行思想观念表达提供的交流平台。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很难形成带动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单一化和枯燥性、方式方法的简单化和传统性、传播途径的非互动化和狭窄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融合,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传播优势,能克服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的弊端,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及育人途径,通过舆论导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面引导,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理性认识提升和价值观念回归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
(二)对学生内心思想开展实时性引导
微信公众平台对舆论信息的更新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不仅能对某一时段内的舆论动态进行快速更新,舆论评价过程也能够得到更为及时的体现。高校要能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实时有效和科学全面的引导,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和学生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学生理性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事态和社会舆情,提高学生对舆论信息的甄别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和评价观,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于社会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之中。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政教育目的,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自身所富有的特征和优势,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及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把控社会舆情,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了解社情民意,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实时引导。
(三)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
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信息交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等都是通过数字终端而进行传播的。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及时性,与时代信息化交流是紧密联系的。高校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能够发动更多的、更广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舆论交流、思想互动,不断扩大传播范围,为传递社会正能量提供更加坚实的舆论基础。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技术所拥有的先进性,有利于扩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群,扩大学生思想引导的范围,发挥新媒介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将信息网络与思政教育形成密切配合,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想观念上的革新,而且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发展;不仅体现了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而且体现了思政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三、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政教育引导的模式研究
(一)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
社会舆论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新焦点,他们对于网络舆论传播的关注度明显增强,对社会舆论的认知面日益扩大。在当下的高校校园,多媒体数字终端已经在学生中逐步普及,对舆论的关注度更是直线攀升,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思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如何立足于社会舆论发展的主体性特征,把握好微信公众平台的舆论信息传播特点,有效结合校园内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将社会舆论引导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创新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舆论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对学生内心思想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研判,然后再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有效的社会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传统思政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优化作用。
(二)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
当下高校思政教育随着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而正在发生变化。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引导作用,对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政教育,需要建立直接引导与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思政教育,革新教育手段,拓展教育渠道,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内心思想表达和对社会的具体认知得以充分彰显。对学生自由政治心理的引导,必须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新媒介的作用,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形成将日常管理工作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常态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舆情更新快、公众参与性强、交流互动性好等方面的优势。高校加强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要重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社情民意和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收集、研究、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思想发展现状,将思政教育与社会舆情和学生具体的心理、思想以及思维有机结合,实时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掌握好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主动权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攻方向,不断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新常态的形成。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策略
一、引言
大W生思政教育的效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大学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当中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从而在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多个层面上都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先进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是的高校思政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优势,依托网络技术进行思政教育。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挑战,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机遇[1]。当下,我们需要把握住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对应的创新策略。
二、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分析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介作为一种高效的媒介,在信息传输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这就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2]。现阶段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分析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首先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互联网是在一种结合了信息技术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容量较大、地域与时间限制被打破等。这就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拥有较多的资源,从而可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的丰富。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也得以优化[3]。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当中,往往采用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德育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即采用教师教学,学生听讲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内容较为单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声音、视频以及图像等,因此,如果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以一种较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得以打破。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由于德育课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教师当中进行,受到时空的严重限制,因此,覆盖面相对较低,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但是在网络世界当中,由于时空限制被打破,高校可以构建出地域最广、信息量最大的全球信息系统,从而使得教育空间不再囿于校园,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力[4]。
(二)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分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互联网的出现时一把双刃剑,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调挑战。首先,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许多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在校期间,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坐在电脑前面,平时也不愿进行身体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不断下降[5]。同时由于网络是一种较为开放的环境,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与垃圾信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薄弱,对于部分不良思想不能坚决抵制,长此以往在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下导致了是非观淡薄与道德意识模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互联网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互联网当中,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以扮演者与实际当中的自我完全不同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由于舆论与道德的约束,大部分的大学生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而在网络当中则不存在,长此以往下去大学生往往会摆脱道德的束缚,是自我的道德品质受到严重的弱化[6]。互联网的另一方负面效应在于大学的人际交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大学生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采用人与机器之间交流的方式进行。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的沉迷在网络游戏与网络聊天当中,从而使得日常的人际交往时间不断缩短,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最后,网络易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网络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本主义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些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蛊惑,在思想上无所适从,缺乏坚定的信念。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
(一)思政教育的观念创新
在任何一项工作当中,工作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最终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核心在于观念的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观念创新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结果。由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树立全球化的民主教育观念,首先应该跳出地域的思维意识,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其次,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得以完善,从而促进高校学生通过自主搜寻的方式自觉的接受健康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将健康信息内化成自己的内在本质,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当中不断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7]。
(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
由于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内容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传播与更新的速度也极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充分利用网络当中的优质资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应该对网络信息保持高度的关注,将网络当中出现的与思政教育有关的内容及时的补充到思政教育当中,同时采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较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以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此外,思政教育还应该增加与网络心理教育相关的内容[8]。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同时我国的网络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鱼目混杂,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网络环境当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网络心理障碍,如价值观念模糊、缺乏是非标准以及过度的沉迷于网络等。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增加与网络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网络心理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法治观念,增强自我保护和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三)思政教育的方法创新
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在这种教育方式当中,过度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采用的是一种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具体知识的传输,学生只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被动的接受就行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拓展、眼界更加开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基本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要对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9]。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实现单向传输向双向疏导的方式不断前进,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促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将相关的教育资源制作成声音、文字、视频以及图像的数字化方式,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影响,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还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已经充分发达的网络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如利用微博、微信、QQ与BBS等。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采用社交媒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得学生彻底的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就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引导。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的网络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网上就业指导等网络平台,及时的为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当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10]。
(四)思政教育的阵地创新
过去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往往采用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宣传的主要阵地,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效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时受众范围也不断缩小,在社会中已经无法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如果还是以传统媒体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则必然会导致思政教育的效率低下,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此种情况,高校应该不断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开发力度,为思政教育开拓新的阵地,对网络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11]。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专业的思政教育网站的建设与开发力度。在建立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网站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寓教于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思政教育当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受到相关网站的影响,这种方式相比于课堂教育更具有影响力。现阶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红色资源,许多革命文物与革命以及革命遗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建立各种红色主题的思政教育网站,让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操,用鲜活的历史唤醒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主流媒体的建设力度,因为发展主流文化必须要以主流媒体的打造为基本的前提与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该对各大主流媒体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并进行及时的挖掘,必须要掌握对这些媒体的实际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舆论的话语权。目前阶段,主流的网络媒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各种盈利性的门户网站,例如百度、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这部分门户网站在整个社会当中具有较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在群众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功能[12]。第二,各种公益性与政府性的网站,如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以及各类从事慈善事业的专业网站。通过这类网站,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的相关理念推向全社会,从而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受众范围。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进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未来,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会不断的将加深。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所受到的互联网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总结具体的创新策略。为此,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景,唐韬.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2,04:114-117.
[2]刘凤姣. “空间励志园”――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网络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建设[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84-86.
[3]⑻旖埽刘江毅,袁小武.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互动与共存――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为例[J]. 党史文苑,2006,08:72-74.
[4]许武,鹿明,朱灿平. 坚持“三贴近”兼顾“情理法”谱写网络育人新篇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与现代化,2006,02:57-61.
[5]孙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兼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存与互动[J]. 西安社会科学,2009,03:164-166.
[6]陈沅灵,向杰,王宁. 网络新媒体条件下思政教育的发展――基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络思政建设的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14,11:68-69.
[7]范良辰. 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方式探析――以我校大学生参与“网上祭奠英烈”教育活动为例[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44-147.
[8]成金林,黄亮,黄益桃. 以QQ群工作例会为载体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10级为例[J]. 品牌,2015,05:188.
[9]黄嵘. 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者角色的创新与转变――从“旁观者”到“行动者”再到“主导者”[J]. 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06:26-27.
[10]杜桂丽,王生,刘旺,谢芬. 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3,12:179-182.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具体的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从思政教育的本身来看,其是一个拥有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的比较特殊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仅仅通过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学习或者在校园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就可以提高相应的教育效果。在每一个思政教育当中,其载体力量的条块分割都具有非常显著的外在表现,并且在彼此之间的呼应和配合方面也是比较匮乏的,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会出现自发以及无序等状态的分崩离析,其内在的结构分布缺乏相关的合理性和紧凑性。
其次,在思政教育载体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对载体的随意应用以及盲目跟风的现状。虽然现在的学术界对思政教育载体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有所意识,但是在思政教育载体的具体研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在思政教育载体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还比较差,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对思政教育载体能力的有效发挥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思政教育载体在运行中对新媒体的载体作用不够重视。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1.利用互联网构建教学和教学资源平台,对思政学习资源进行完善设计
应加大多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当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特点,思政教育理论的教学方式上要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已经和现代社会的理论知识层级不相协调,甚至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知识传输进行大胆创新,多创造适合现代社会思政教育需要的教授方法。对思政学习资源的设计工作要合理和完善,思政学习资源作为思政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其实际的优化能够更好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步伐和效率。在思政学习资源的组成上可以将其分为扩展内容、主干内容以及相关的辅助内容等,这些内容的有效组成共同构成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理论,从而为思政教育的深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通过互联网当中的文本内容、音频资料、图像以及视频资料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不断呈现和扩散出来,可达到以生动、有趣代替枯燥、无味的教育效果。
2.通过校园特色网站的创建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谓的导航系统就是指具体的路况指引、对内容的检索查询以及实现学生之间的在具体体制方面以及物质构成方面要素的共享要求。如果要实现这种要求,就必须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建设具有特殊本质特色的校园网站,校园网站的建设要以高校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标,网站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吸引高校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网上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在本校的互联网当中,增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视频新闻内容或者是相关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一种比较直接的展示和传递方式。
3.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教育新平台
对比传统的传媒,网络传媒无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广泛的新特点。对于这种新的网络传媒,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这些优势,让这些优势为思政教育服务。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据网络传媒的特点认真思考,积极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将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第二,利用新型网络传媒进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说就把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弃,而是要将它们与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方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新型传媒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将它们完美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传媒思想教育。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以文化为内涵,以网络为途径,以手机和电脑等各种终端为载体的文化形式,它通过特定视觉、音响和语言等的运用,以迅捷而发达的传输信息系统为依托,来实现观点看法、思想意思、民俗风情和情感意识的传播,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和思想表达方式,对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改变力和影响力。它融合了大众平等性与文化多元性,集交互性和快捷性、现实性和虚拟性于一体。为社会大众能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基于此进行观点表达和信息分享提供了方便。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当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必要信息。这种态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不但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1、实现了途径的创新
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通常会对教育接受者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实行特定主题的教育,尽管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互动性和交流性比较缺乏,教育接受者的被动教育和单一的教育表达方式很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不佳。数字化网络的教育方式极大的改变了思政教育方式,教育中音像、图画、色彩的应用使教育方式更为现代、形象和直观,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和思政教师还能够通过各种网络沟通软件交流沟通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甚至自身对社会问题的疑惑和观点,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协调性和互相影响性,这种平等、生动丰富的沟通方式能大幅度提升少数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2、提高了教育效率
虚拟的网络文化使网络应用者能够基于网络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用考虑交流方的年龄、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便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表述自身真实的认识、观点,对社会和校园热点事件,基于网络进行意见交流和观点表达。因此,思政教育工作人员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他们的交流讨论之中,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变化,在研究和梳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而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因材施教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特点,多元化的知识来源和个性化的网络信息为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平台基础,这一平台的应用不但能增强学生和思政教师的协同互动,也便于思政教育因材施教的开展,有利于思政教育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网络的使用极大的拓展了教育地点、教育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打造一支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建设一支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政教育团队是高校基于网络进行思政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思政教育者除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优异的道德品质、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还要具有良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从事思政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技巧技能知识,才能基于网络应用进行思政教育内容表达,提升思政感染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需建设一支针对性的少数民族网络思政教育团队,他们不但要有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准,可以有效的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基于网络搜寻学生观点信息,并进行教育教学策略应对。此外,必须明确的是网络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绝非少数思政教育者的职责,高校全部教师和辅助教学人员甚至后勤工作者都要融入进来,并加强各人员、各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进行齐抓共管。
2、基于网络积极探寻新的思政教育途径
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渠道和教学手段的拓展,高校在教育方式上,也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狠抓网络特点,创造实用性强、时效性高的少数民族思政教育信息交流形式。通过尝试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先利用,将必要的网络信息融入到思政网络课程,经过充分实践后,将网络思政课程信息放入各种学生常用的校园网站,形成资源共享,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信息获取。同时,充分利用像微信微博、QQ、MSN等的各种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良好互动,开始思政微博和聊天室,通过这些途径客观及时的获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心理问题。
(一)存在明显的条块离散与分割状态。从根本上说,思政教育本身是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的一个特殊生态系统。该过程并非仅仅是采用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就能提升教育效果。每一个思政教育载体力量条块分割都非常显著,且彼此配合与呼应极为匮乏,一般会表现出无序、自发等分崩离析的状态,缺乏合理的结构分布。
(二)随意应用载体与盲目跟风。尽管现阶段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地位,然而,因为在研究思政教育载体方面依旧比较落后,再加上欠缺思政教育载体实际应用能力,对发挥思政教育载体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在实际应用新媒体上充分表现出来,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比较热衷于讨论互联网中比较流行的话题或者视频,并不会深入性讲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三)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中新媒体载体的重要作用。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是快捷传播、检索方便、交互性传播等,所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术投资新媒体及更新观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心与教学平台,完善设计思政学习资源。就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环节来说,必须对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演绎,发挥理论灌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方法领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创新性与新颖化,而且还要设计出完善的思政学习资源,而主干内容、扩展内容、辅助内容共同组成思政学习资源。思政教育理论是主干内容的根本,包括马列理论,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根据思政理论特征,在互联网中通过图像、文本、音频、图形及视频等方式将其凸显出来,以情趣取代枯燥,尽可能时期成为高校生自觉接受思政相关知识的主课堂和主阵地。思政学习辅导内容有背景知识评述、知识介绍、知识阐述等,比如典型案例、教案、相关链接网站及参考资料等。此外,扩展内容则主要有帮助、指导、讨论及测试等,像优秀成果、新观点及名师讲座等。对思政学习资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创建校园特色网站,提升思政教育辐射力。思政教育教学中,导航系统指的是路径指引、内容检索,和学生共享校园体制要素与物质要素,这就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比如,在本校互联网中构建视频新闻及图片鉴赏等,能够以视觉出击方式直观的展现出静态的建筑风格与学院风貌,对该校精神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点击图片,可以以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情操等产生影响,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理性具有启迪作用,督促学生修身立德。
(三)通过新媒体密切联系学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在影响受教者方面主要是施教者的个人魅力与理论水平,这些都以辅导员、教师及班主任的学识力量与道德为源泉,以往咨询活动与谈话均在该模式上延伸,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和教师以撰写博客、开设空间、讨论话题及上传学习辅导材料等方式,在互联网中公开教师MSN、QQ等网络联系方式,构建QQ群与飞信平台,和学生实现心灵接触,同时还要确保工作通道与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思政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经营空间、撰写微博等措施,将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与政治理论素养等彰显出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自身治学态度、道德情操、政治方向及人格魅力等,对学生高尚品质进行有效带动,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政素质情感共鸣,该措施对提升思政教育具有神奇效果。
(四)将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校生精神升华。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美化高校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高校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新媒体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内涵予以不断拓展,进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应该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协调性与完善性,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3]。
三、思政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信息分散性、海量性等特征所引发的合力不合风险。一些高校生单纯的视新媒体为一种娱乐工具,对手机与互联网等过度使用,这一方面会导致与学生与学习目标相偏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通宵上网与手机噪音等会影响到身边的同学。
(二)消除或规避对载体合力不利的反向作用。重视新媒体将更多机会提供给合力形成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其中的反向作用。因为新媒体本身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及虚拟性等特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某些人创造了蓄意破坏的机会。例如,在互联网中发表虚假言论,制造垃圾信息,对媒介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还有的学生伸直侮辱他人名誉等,这些既是媒介行为的失范,同时又触犯了道德底线。
(三)避免过分依赖新媒体。我国长期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为辅,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而现代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始终探索怎样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教育者而言,就像是柳暗花明,该机遇很容易让人对其产生依赖,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以往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新媒体技术;形势;机遇与挑战;政教新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新闻网站、论坛社区、社交网站、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对于四大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言,新媒体是由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卫星、互联网络作为平台,随着数字和宽带技术的成熟而出现的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新媒体可以与大众受众真正建立联系,以其交互性、跨时空、直接面众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中,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政教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信息的面众性,为大学生政教提供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信息转播,依托数字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输实时、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较之传统四大媒体而言,有根本性的跨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信息量巨大,内容包罗万象等特性,进行所需内容甄别、挖掘,吸纳新的优秀成果,不断学习和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新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规模性、面众性,主动快速地传播新的思想、理论与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须受各种机制、体制的繁琐程序制约。无论是工作场所、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跨越性的突破,从而为大学生政教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谈心、社会实践等基本手段。而在新媒体时代,以灵活、快捷、实时等特点的手机短信、各种实时聊天工具、互联网信息、微信等,日渐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对比传统的黑板报、宣讲会和宣传栏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能够实时快捷地更具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双向交流,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同时接受受教者的反馈,从而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以此同时,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短信、实时聊天工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转播介质,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固定、覆盖面窄这种传统模式的局限,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3、新媒体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新媒体上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各种信息,大学生可以自主查看自己喜欢的各种新闻信息。而大学生作为求知欲和想象力极强的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繁,对网络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大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里筛选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阅读信息,在这种积极主动获取新的知识源过程中,使大学生不断参与在其中交流,新媒体这种双向性的信息传播,在主动的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听觉内容过程中潜移默化,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种信息传播双向互动,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提高了教育效果。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大众化自由传播方式,造成了不良信息的泛滥,再加上信息本身的虚拟化,严重扰乱了新媒体信息环境。而大学生又是这些新媒体信息的常接触者,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空间里容易引发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在新媒体空间里,普众人群多以匿名或虚拟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所以造成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言行无法规范。新媒体空间里这种互不信任的危机会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失,进而影响其人际关系。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会使大学生在信息交流中表现十分真诚和坦率,而在现实实际交往中却与此不符,因此在长期的真实虚假中,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转换必然产生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又往往会形成冷漠和自私,进而产生紧张、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与人和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缺乏的责任感和各种欺诈的心理,形成人格畸变。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阻碍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中心,各种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此产生激烈的碰撞,大学生面对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碰撞一时间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不当,必将对他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新媒体的这种负面影响极大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3、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传统教育模式遭遇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它消解力量的特点,模糊了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的界限,根本性的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这种直面性的认知方式会在不知觉的情形下剥夺大学生的独立知觉,在某程度上造成了虚假时空的存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形式的影响,失去理性。面对这种挑战和认知方式,高校现有的思政改革速度、原有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观念都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摸索教学新内容、新方式,切实有效开展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转变思政教育观念。当代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普遍提高。面对学生不成熟或者不正确的思想时,不能忽视新媒体形势下的路径规律,否则事倍功半。针对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进行思考的习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实行以引为主导,以堵为辅助,引导疏通堵源头相结合的原则,以德育人,以理服人,在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经验,发现规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新局面。
2、培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新媒体的迅速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要求高校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包括政治理论水平,实际传导经验等,促进改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在高校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媒体环境下才能有效的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机制,增强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由于高校对互联网信息、数字报纸、微博、微信等形式的新媒体不具备监督条件和管理条件,无法对来自新媒体不良信息进行监控。这就要求高校建立有效的信息监督机制,完善加强新媒体信息的传播监管和舆情引导工作,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排毒,防范新媒体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切实建立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督机制,形成和谐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不仅要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利用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新媒体新的价值影响下实施有效的指引,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网络财富》-2010-09-08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20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