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监管趋势范文

保险监管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保险监管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保险监管趋势

篇1

关键词:市场约束 实分析 政策建议

一、引言

金融保险监管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政府监管,另一种是市场约束。随着2001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将市场约束与最低资本约束、外部监管并称为三大支柱以来,市场约束得到了空前重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2011年的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也对市场约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积极发挥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是我国保险监管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让保险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保险机构既能不断发展完善,又能进一步增强合规经营意识,是保险监管机关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应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同时,能否通过实分析准确判断当前保险市场约束程度是提出下一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作用政策建议的关键。

二、文献回顾

总的来看,研究金融业的市场约束尤其是银行业的市场约束的文献较多,而研究保险业市场约束的文献不是很多见,至于研究在保险监管中市场约束的文献就更少。这可能与在保险监管中引入市场约束机制的时间较短、对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在保险市场约束的基础性研究方面,陈文辉等(2012)着重研究了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2011年的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及在中国的实践。2011年版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与2003年版国际保险监管核心原则相比,对市场约束进行了更为充分地阐述,进一步明确有效保险监管的前提条件包括有效的金融市场约束。有效的市场约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参与者获得充分的信息。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及时、全面、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让保单持有人以及市场参与者清楚了解其业务活动、业绩和财务状况,这将增进市场约束,更加了解保险公司所面临风险及其管理方式。田光伟(2007)在研究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约束方面,提出了保险业市场约束的核心是构建保险监管信息披露体系,他着重阐述了保险监管信息披露体系主体与对象的构建,以及保险监管信息披露运作机制的构建情况。王祺(2004)从理论层面定性分析了保险业市场约束机制建立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市场约束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保。

在保险市场约束的实研究方面,相关文献不多见,更多的是运用实方法分析银行业的市场约束。这对于我们实分析保险业的市场约束具有借鉴意义。因为保险公司和银行同为金融机构,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有代表性的如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4)在分析了几十个国家的银行风险变量与存款增长之间的关系后,没有得出相应结论,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保险业市场约束力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样本中包括了许多像中国这样的提供隐性保险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个研究方法是在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得到了经济学界的认可。Flannery(1998)等人发现,在1989年和1991年间,未保险的银行债券与国库券利率的差额显著地反映了银行风险。张正平和何广义(2005)使用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实检验了我国14家银行的市场约束力情况。他们认为,我国银行市场约束力是很微弱的。在借鉴银行的市场约束实分析基础上,刘兵和叶亮(2006)进一步实分析了我国保险业市场约束力情况,他们发现,现实或者潜在的保单持有人更加关注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情况,其他保险公司也享受了国家隐性保险所带来的“便车”服务。

综上,国内外研究市场约束文献在理论分析和实方法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然而也存在相关局限:对于保险市场约束机制如何运行、如何通过实分析准确判断当前保险市场约束程度、对下一步充分发挥保险市场约束的政策建议研究得不够全面。因此,本文着重从以上所述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尝试通过实分析为下一步充分发挥保险市场约束作用提供数据支撑。

三、市场约束对有效保险监管的重要意义

根据Berger(1991)的经典定义,市场约束是指金融机构承担更高风险时,金融机构的股东、债权人、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面临更高的成本,他们将依据这些成本采取行动以制约金融机构。

有效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所谓有效监管,从保险监管的实施过程看,指保险监管的运行效率,即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既定的收益或以既定的成本获得更大的收益;从保险监管的结果看,指保险监管的最终效益,即监管行为结果达到的监管目的和目标。因此,有效监管就是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监管。从保险监管的实践看,市场约束是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

(一)市场约束有助于抑制道德风险

目前,我国保险监管对保险机构和保险消费者设置了较强的保护制度。当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时,往往通过保险保障基金和其他国有资金注资,而几乎没有实施市场退出。这使得保险机构的经营者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因为如果冒险成功,他们会获得物质上的收益和人力资本的升值,而冒险失败则会有推卸责任、由政府来兜底的回旋空间。当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退出时,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将强制转让给其他保险机构,而几乎不会损害客户的利益,这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机构的经营状况和前景就不会进行认真评估,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保险机构的监督,这样就产生了道德风险。市场经济是责任经济,市场参与者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应有的责任。有效的市场约束要求实行部分保护制度,这会激发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机构进行监督的动力,而且市场约束还要求保险机构进行广泛的信息披露,这也使保险消费者的监督成为可能。

(二)市场约束有助于建立激励相容的风险控制机制

市场约束与保险机构的经营是激励相容的,即市场约束的目标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能够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控制机制。保险机构的投资决策风险和盈利状况,保险机构偿付能力决定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市场参与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对保险机构风险状况的判断,选择提供资金(包括保费、投资、借款等)的数量、价格和方式。同样,保险机构根据可以获得资金的成本与收益比较,选择保持偿付能力和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由于双方激励因素都单纯来自资金方面,所以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和避免受到风险的负外部性影响。这种市场机制有利于形成激励相容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控制个体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保险市场体系的系统风险。

(三)市场约束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市场参与者选择保险机构的标准是其综合实力,资金会向安全、高效的保险机构转移,低效率保险机构必须以更高成本获得资金,若状况恶化到无法获得资金就会被淘汰出市场。市场参与者还会在保险、银行、券市场等不同金融中介之间进行选择,将资金提供给最有效率的渠道。由于面临市场约束,保险机构有动机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保在适度风险前提下获得更高的盈利,增强公司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市场约束有助于降低政府监管的成本

政府监管成本包括监管部门的直接成本、保险机构的执行监管政策的成本以及由于政府监管导致的效率低下和市场活力不足等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壮大,在单纯依靠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为实现监管目标,只能持续扩大监管机构的规模,增加监管的成本。而且,政府监管往往一味要求保险机构服从监管,而没有考虑到监管政策是否与保险机构的经营目标相悖,结果造成既付出高额成本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特别是由于市场约束的缺乏造成的道德风险,将导致问题保险机构退出成本的扩大化以及损失的外部性增加。

(五)市场约束有助于矫正政府监管方向

市场约束不仅有约束保险机构的作用,还同时约束政府监管。由于保险机构对监管者的影响力一般大于保险消费者,因此,监管者往往会倾向于维护保险机构的利益。而市场约束的增强,使得消费者的参与度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在市场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如果监管者没有把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作为监管目标,就有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不满,引发行业的声誉风险和退保风潮,甚至会造成行业危机,这会对监管者形成制约,限制监管者的随意性和减少寻租行为,使监管行为和目标符合公众利益。同时,即使监管者力求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也会由于不能真正了解消费者的诉求而趋于盲目,而通过市场机制消费者的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展现,监管者据此才能制定出符合保护消费者目标的监管政策。

(六)市场约束有助于提高政府监管对风险的敏感性

政府相对于市场而言,获取信息和实施监管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市场却时刻监控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并及时地发出警示信号,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利用市场提供的高质量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发现保险机构风险状况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同时,现代金融保险市场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政府监管需要扩大信息源、提高信息的获取速度,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四、保险监管中市场约束的作用机制

(一)有效市场约束的条件

1 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核心条件。市场参与者需要及时和可靠的信息来判断保险机构的良莠,为实施市场约束提供决策依据。市场可得信息越多,市场力量就越能约束保险机构,防止它们承担过度的风险。

2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市场约束正常运行需要配套的监管检查与信息披露,这两项都与公司治理机制密切相关。良好的公司治理能灵敏地应对市场反应,给投资者以安全感和更大的投资信心。

3 有限的安全网。股东和保单持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始终保持对风险的警惕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如果利益相关者知道或者有理由预期在保险机构出现困难时会得到补偿,那么他们便不会对保险机构的财务状况有很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约束将失效。

4 完善的保险市场机制。市场约束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体系,即要求具有完整、统一、开放的保险市场;各个市场的参与者已达到相当的规模,熟悉市场化的操作手段,适应保险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完善的费率市场化机制,保险产品的价格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风险;市场能够提供丰富的保险产品种类以满足保险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5 保险消费者具有相应的保险素质和较强的风险意识。保险消费者所具有的保险素质和风险意识与市场约束进一步有效发挥作用密切相关。只有这样,保险消费者才会有对自己利益所系保险机构进行市场约束的能力。

(二)市场约束的作用机制

在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保险机构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第一步。股东和保单持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便会对保险机构的经营状况产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激发保险机构的治理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迫使保险机构稳健经营,否则他们便会行使自己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力,使保险机构面临生存的威胁。按照图1所示,其整个作用过程包括监督和影响决策两个方面。

1 监督决策。从图1中A点出发,根据保险机构信息披露的情况,在保险利益相关者对保险机构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和市场监督的作用下,保险机构的经营决策会发生改变,这种决策改变反映在保险机构经营状况的变化中,如上市保险机构的股票价格和保险机构的产品价格。这同时会给保险监管者带来两种影响:一是这种改变实了保险监管者已掌握的信息(图1中C点);二是这种改变给保险监管者带来新的信息(图1中D点)。那么,保险监管者会分别根据以上两种情况,通过施加间接影响来促使保险机构改变经营行为。此外,保险监管者根据工作性质,通过对保险机构进行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等方式,通过间接影响促使企业行为与保险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持一致。

2 影响决策。从图1中A点出发,保险利益相关者要求保险机构进行详尽的信息披露,以准确评估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并将这些信息和评价立即反映到市场交易中;被发现的风险行为将会提高保险机构债务融资和其他成本,经营者为了减少这种不利影响,会在这种市场约束的影响和作用下,使经营行动与保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图1中B点);在一系列市场约束过程中(图1中E点),受保险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保险机构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经营行为,与保险利益相关者保持一致。

五、保险监管中市场约束机制的实分析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适应保险市场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改变旧的高成本的监管模式,逐步确立放松管制、加强监管、推进市场化、培育市场诚信、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的新的监管方向,努力构建公司内控、政府监管、市场约束有机协调的保险监管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检验保险监管中的市场约束作用,我们以河北为例加以实分析。

一般来说,在存在市场约束的情况下,投保人将要求风险高的保险机构提供较低价格的保险产品或者不购买其产品。因此,保险机构的产品价格和保费收入规模与它的风险状况存在相关性。检验市场约束强度的实方法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模型,验风险较高的保险机构是否提供了价格更低的保险产品或者保费收入增长的速度更慢。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是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4)所建立的模型。在此,我们在借鉴Demirguc-Kunt和Huizinga(2004)所建立的模型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型作进一步修改。基本思路是:通过计算估计方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来检验市场约束的存在程度。按照具体思路的不同,用修正的模型进行两方面的实检验:一是检验保险机构保险产品价格水平与其风险状况的关系,二是检验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长与其风险状况的关系。

(一)河北省财产险公司的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分析

1 模型选择河北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手续费率、万件保单被投诉率、结案率、承保利润率等变量,以上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所示。

2 检验保险机构手续费率与风险间的关系。选择2009―2011年河北省17家财产险公司的手续费率(Y)为被解释变量,万件保单被投诉率(X1)、结案率(X2)、承保利润率(X3)为解释变量,构造面板数据。需要指出,在解释变量中,万件保单被投诉率和结案率采用滞后一期值,因为这些指标并不是当期,而是下期开始起到作用;同时,这些指标在统计上和当期保费规模较为相关。

万件保单被投诉率、结案率反映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承保利润反映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而选择手续费率替代保险产品价格,原因在于财产保险产品价格在各公司间的差异度较小,特别是占保费收入规模80%以上的车险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差异。而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各公司多数采取以手续费展开竞争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价格竞争。因此,手续费率与风险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价格与风险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确定对模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所选数据截面较宽而时间较短,即“宽而短”,那么,在这里平稳性的意义并不是十分明显,以下检验与此相似。

实结果显示,万件保单被投诉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0.681680,参数值为0.002569,t检验值与参数值均很小,表明万件保单被投诉率对手续费率不具有市场约束力。

结案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0.386427,参数值为0.019000,表明结案率对手续费率不具有市场约束力。

承保利润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2.723119,参数值为-0.101340,表明承保利润率对手续费率具有一定的市场约束力。

3 检验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风险间的关系。选择2009-2011年河北省17家财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长率(y)为被解释变量,万件保单被投诉率(X1)、结案率(X2)、承保利润率(X3)为解释变量,构造面板数据。检验过程与检验保险机构手续费率与风险间的关系过程相似。

对模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值大于0.05,所以接受原假设: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由于随机效应模型分为变参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要确定模型类型需要进一步进行F检验。

从三个模型的统计量中分别得到相应的残差平方和,S1=4317.919,S2=8977.355,S3=18995.86。F统计量中,N=17,k=3,T=2,得到两个F统计量分别为

F2=1.81,F1=0.76

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Fα2(64,34)和Fα1(48,34)的临界值。由于F2>Fα2(64,34),所以拒绝H2;又由于F1

运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计算结果如下:

实结果显示,万件保单被投诉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1.012318,参数值为-0.061988,表明万件保单被投诉率对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具有微弱的市场约束力。

结案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0.198402,参数值为0.158523,表明结案率对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具有微弱的市场约束力。

承保利润率参数t检验值为1.145268,参数值为0.692587,表明承保利润率对保费收入增长具有微弱的市场约束力。

(二)河北省人身险公司的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人身险公司的产品价格没有相对应的统计指标,因此,我们只分析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风险间的关系。

我们选择保费收入增长率(Y)为被解释变量,各人身险公司的风险类指标万件保单被投诉率(X1)、退保率(X2)、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X3)为解释变量,构造面板数据。以上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0所示。

万件保单被投诉率反映保险机构服务质量,退保率、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反映保险机构经营风险。由于不同人身险公司的险种结果差异很大,而不同险种的增长率、万件保单被投诉率、退保率和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等指标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在研究人身险公司的市场约束有效性分析时,加入“险种结构”作为控制变量。

在这里,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意义同样不是十分明显。首先,对模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分为三种: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时刻固定效应模型和个体时刻固定效应模型。还需作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混合估计模型的选择,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是:

H1: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相同(混合回归模型)。

H2: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不同(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在原假设成立条件下,计算以保费收入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的F统计量,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F=0.032

运用EViews6.0统计分析软件,选择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LSDV)进行估计,计算结果如下:

实结果显示,万件保单被投诉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2.445345,参数值为-0.699361,表明结案率对保费收入增长具有微弱的市场约束力。

退保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1.326804,参数值为-7.513084,表明退保率对保费收入增长具有较强的市场约束力。

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的参数t检验值为0.778457,参数值为0.789931,表明营销员13个月留存率对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率具有微弱的市场约束力。

(三)实结论和进一步分析

从上述市场约束有效性的实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保险机构风险的增加并没有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有的反应与正常的情况相反,表明当前河北保险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比较微弱。

形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保险业的垄断程度较高。2011年,河北财产保险市场集中度CR4高达77.95%,人身保险市场集中度CR4高达70.70%。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的垄断程度就越大,从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越小。二是保险机构与保险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严重。从《保险机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实施的情况看,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程序尚不够规范,向社会披露信息的渠道也较窄,披露信息的质量不高,保险监管信息的内容、时效、范围也有限,无法使社会公众全面准确了解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同时,金融保险机构的信用评级尚处在尝试阶段,对缓解信息不对称作用较小。三是保险消费者风险意识不足。在选择保险机构和保险产品时,往往不去主动了解公司和产品的风险状况,而常常依据保险销售人员的介绍和价格高低、未来收益的比较来决定购买行为,被误导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保险认知能力不强,在专业化的保险经营面前也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四是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保险产品同质性强,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错位,导致保险消费者的选择空间较小。费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保险产品的价格信号失真,价格与风险不匹配。

六、发挥市场约束作用的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保险监管中市场约束机制薄弱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以提高保险监管的有效性。

(一)转变监管理念

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都是保险监管的重要手段,二者均有优势和劣势,在监管实践中不能单独依靠任何一方,只有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监管的目标。在当前保险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既表现为不规范,又表现为作用发挥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努力解决市场、监管者、消费者不成熟的问题,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不能盲目地依赖市场,要使市场约束在政府监管可控的范围之内发挥作用,使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的目标达成一致。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强化信息的披露,充分有效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发挥作用的基础。一是要完善保险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细化信息披露的内容、标准、方式,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管。二是要继续推动透明化监管,以不公开为例外,及时、准确地将监管工作产生的信息告知公众,对保险市场突发事件迅速妥善处理,对舆论的不良反应要及时予以回应,以增强公众对保险市场的信心。三是要把握信息披露与风险管控的关系,避免由于信息披露的范围过大和市场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强而造成的市场的过激反应,要结合保险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之内,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三)健全保险市场机制

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约束的力量越强。一是要鼓励中小保险机构和专业化、区域化保险机构的发展,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提高市场的竞争水平。同时,鼓励规模化、专业化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形成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二是要积极推进费率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市场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三是要健全市场退出制度,发挥市场退出对保险机构的“硬约束”。四是要提高社会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增强保险消费者、投资者、债权人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五是要建立适度的保险市场安全网,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中小保单持有人的范围,细化操作流程。

(四)改进公司内部治理

良好的内部治理是市场基础框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市场约束在内的外部监管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一是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完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打造具有经营活力、风险控制力和持续发展力的现代保险机构。二是要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强化高管人员管理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增强监管政策和公司制度的执行力。

(五)发挥信用评级作用

目前,许多国家已将信用评级技术特别是将专业评级公司的结果运用到金融监管之中。现阶段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还十分弱小,因此,一是要严格信用评级机构准入的条件,培育全国性甚至是垄断性的权威评估公司,使其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给市场参与者提供独立的、专业的信用信息,提高市场约束的作用。二是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必要时由政府先行建立保险机构经营、服务质量和信用评价等体系,待市场逐步成熟后,移交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三是要扩大商业性评级结果在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的使用范围,重视参考或引用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以对信用风险状况作出正确识别和判断。

篇2

[关键词] 再保险业务 偿付能力 监管 现状 趋势

我国目前对于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其他编报规则之中,这些规则包括《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3号:应收及预付款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9号:综合收益》。“随着我国再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有些规定已经滞后于实务发展,有些规定则需要补充”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12月3日,中国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15号:再保险业务(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本文以该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分析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并对趋势进行评价,以期把握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脉搏。

一、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引入重大保险风险判断标准判别再保险业务类型

我国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利用重大保险风险判断标准将创新再保险业务纳入监管。未来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将以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为标准,将再保险业务分为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和未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又以再保险业务所转移的风险是否已经发生为依据将转移重大保险风险的再保险业务进一步区分为预期再保险业务和追溯再保险业务。由于这三类再保险业务转移的风险截然不同,因此,对这三类业务采用不同的监管措施,即允许按照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原则正常认可预期再保险业务的损益、递延认可追溯再保险业务产生的收益和不认可未转移保险风险业务的损益。

2.差异化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另一重要趋势是考虑账龄、偿付能力和境内外等风险因素差异化制定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评估标准。其中,考虑到境内外不同公司而制定不同的标准,主要是由于对境内保险公司监管的难度要低于对境外保险公司的监管,而对境内保险公司监管的充分性要高于境外保险公司,这就使得两类公司的再保险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化监管的发展趋势符合国际惯例,并可鼓励境外再保险公司在国内成立机构,增加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主体。

3.加强再保险业务信息披露要求

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趋势还体现在加强对再保险业务信息披露的要求。围绕再保险业务的重要决策、重大合同信息、重要交易对手风险信息及重大关联方交易等几个关键控制点,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加强再保险业务信息披露是实现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对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趋势的评价

总体上,我国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是加强了对再保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无论是细化再保险业务的判断标准、差异化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评估标准,还是加强再保险业务信息披露的要求,都是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加强再保险业务监管。以再保险业务判别标准的细化而言,这一措施就可以更好地防范相关风险,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纵观世界保险业,在曾经出现过的破产及指控质疑案件中,我们经常与财务再保险、有限风险再保险等创新再保险业务不期而遇。通常,带来风险隐患的创新再保险业务往往是以再保险合同的形式出现,但其所转移与承担的保险风险十分有限甚至为零,监管当局将此类产品作为传统再保险合同进行监管,掩盖了问题保险公司真实的经营成果和偿付能力状况,进而损害保单持有人的利益。因此,细化判断标准,辨别再保险业务转移风险的程度,进而实现对再保险业务的分类监管,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考虑到创新再保险业务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可能前景,细化标准之后还可以及时将创新业务纳入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之中,对于防范此类再保险业务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趋势的影响来看,毋庸置疑,监管新规势必改变现行监管行为,但不仅如此,此新规还会对保险会计实务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简称为“保险合同准则”)中初次引入了对保险合同及再保险合同所承担保险风险的判断。此次再保险征求意见稿所用重大保险风险的判断标准与保险合同准则中保险风险的判断标准之间存在“量”的区别,这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再保险合同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即,一些再保险合同可能是转移了少量保险风险,但这些保险风险不足以称之为重大,那么,依据现行会计准则这些合同的收益可以正常确认,而按照新的监管规定,这些合同的收益不被认可。显然,采用重大保险风险的判断标准细分再保险业务更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新的监管趋势将会对我国保险会计准则形成有益的补充,也势必对我国保险会计实务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从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角度看,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监管趋势较好地与国际惯例趋同。但在制定再保险业务偿付能力评估标准时,与国际惯例不同的是,新规并未考虑到信用评级因素,而其他国家多会考虑到信用评级因素。这可能是新规考虑到我国保险业的信用评级业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相关评级信息的获得与应用还有待加强。当然,如果新规可以考虑到信用评级因素的积极作用,势必会促进我国保险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并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篇3

关键词:报业集团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一、报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结合目前县市区域报业集团的经营现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报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体系:

(一)基础――控制环境

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基础,只有在基础夯实的前提下,体系才能“拔地而起”,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报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就是控制环境,包括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健全的董事会制度和明确的责任中心划分。

(二)核心――财务控制方法的整合

随着国外组织管理方法的发展,诸如财务人员委派制、财务结算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等方法已经在一些地市报业集团中运用开来。在一些县市区域报也逐步实行,因此,如何根据区域报的实际情况,整合这些控制方法,使其能有效地实现对人员的控制和对资金的控制就成为重中之重。

(三)媒介――信息系统

报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之间不是孤立的,控制主体虽然可以凭借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实现对客观的控制,然而对各种财务资源控制的过程及结果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反映,那就是信息平台。也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所建立起的覆盖整个报业集团的财务监控信息网络。

(四)保障――制度控制

为了保障报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有效运行,内部必须建立各项统一的财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制度。财务制度起到规范财务行为的作用,能指导与约束行为主体的应有之行为,而内部审计制度控制,作为集团内部财务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维护出资者的合法权益,考核各子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县市区域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的问题

这几年县市报区域发展很快,大多报业为了适应文化体制改格,成立了以报社为名的有限公司,实行采编和经营分离,真正实行了公司化运作,大多报社进行了多元产业的拓展,成立了不少的子公司,其实也已是一个小型的报业集团,比如萧山日报除了传统的的主业广告报纸外,多元产业也发展很快,去年一年总收入达到1.25个亿,下属6家子公司产业涉及旅游,培讯,户外广告,会展,演艺等多个行业。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原有财务管理显露出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几方面:

(一)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旧的观念还存在,而且报社本身是从原事业单位转形而来,重核算,轻管理,观念上还存在,财务就是会计,只要做好账,算好账的程度,重核算,轻管理,财务管理意识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将会计核算职能转变为宏观监管职能。

(二)财务机构职权不清,财务的监管作用未发挥

大多数区域报,由于原有的体制,未成立独立的财务部门,而是隶属于办公室(或社办),造成财务独立性不够的职权不清,弱化了财务的权位性,且多数报社的财务未有参加报社的各种经营决策,在经营决策少了财务风险防范的这一关口。

(三)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导致财务控制不力

当前县市区域各公司普遍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县市区域报业集团的母公司基本上是国家完全控股,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法定权利和义务由政府部门的行政官员行使和承担。长期以来政府官员能上不能下、权责不明确的体制造成财务控制的根本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的缺乏。

(四)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报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意识薄弱

政企分开不彻底,主管部门依然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导致报业集团缺乏理财自。由于县市区域对媒体行业的管制,大多报社在集团化经营以前按半事业单位性质运营,市场化程度很低。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得报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动力不足。

三、构建县市区域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新体系

(一)控制环境:报业集团建立内控制度的基础

1、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对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外担保管理办法、预防票据诈骗管理办法等财务制度

在集团各公司及财务、经营等有关部门之问,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并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尤其在资产处置、资金调度、销售结算、提供担保和对外投资等方面,明确决策人员和招待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经办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

2、实行重大经济事项的会审核签制度

对资金的运作,尤其是对外投资等重大事项,规定必须由当事部门提出书面报告,经办公室交总经理阅示后送各职能部门传阅、会签,提出处理意见,然后集中至总会计师核签,签署意见后再由总经理签字确认,下达落实。为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提供多角度的依据,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资金权限,避免决策失误和舞弊事件的发生。

(二)财务控制方法的整合:报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核心

针对财务控制的客体分别是人和资金等其它财务资源,我们可以将诸多控制方法整合为两类:一是人员控制方法;二是资金控制方法。

1、人员控制方法

由于报业集团的分层管理,各子公司内部的其他人员的监督控制则由各子公司执行,集团公司通过控制子公司的财务人员来间接控制子公司的其他人员。把人员控制分为两部分:特派财务人员和对子公司的经营者实行监督、激励,并因此形成两种人员控制方法:一是财务人员委派制;二是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方法。

2、资金控制方法

依据行使职能的不同,可将资金控制方法分为二种:一是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其职能主要是实现资金的融通、管理和结算;二是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其职能主要是实现资金的计划、运作和循环。

参考文献:

篇4

1.数字新闻消费

2012年,来自各种数字终端的数字新闻消费成为新闻媒体受众数量增长的最清晰模式,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字设备的使用率提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美国互联网市场咨询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2012年前25位的新闻网站的总点击量增加了7.2%。根据皮尤调查公司的数据,在受访者中,通过移动设备在线获取新闻的人员比例,从2010年的34%上涨到了2012年的39%。

截至目前,约31%的美国成年人拥有平板电脑,这一比例约是2011年5月时的4倍。皮尤调查中心还发现,能够浏览网页的智能手机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截至2012年12月,约有45%的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而2011年这一比例只有35%。

浏览新闻是这些数字终端的一个最受欢迎的应用,这些终端使得美国人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新闻。皮尤调查中心2012年8月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64%的平板电脑用户每周都会通过这种设备获取新闻,37%的用户每天如此。这种趋势同样发生在智能手机用户身上――62%的智能手机用户每周都会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新闻,36%的用户则天天如此。

关于从亲友处获取新闻的途径,社交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根据皮尤调查中心2013年的报告,有15%的人认为他们通过亲友,借助社交网络获取大部分新闻;但是在18~25岁的人群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如此。尽管这仍无法与口口相传的途径相比――72%的人认为相比社交网络,通过亲友亲口或电话告知获取新闻是最经常的获取新闻的途径。

2.数字经济

2012年,总的数字媒体广告额增长了17%,达到373亿美元。数字媒体广告额占到了全美广告市场的23%,而2011年这一比例为20%。数字视觉广告(包括网页“标牌式”广告、视频、富媒体广告和活动赞助)是新闻媒体数字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数字视觉广告额增长了22%,达到150亿美元。数字视觉广告仍旧是第二大类型的数字广告形式,预计到2016年,这一类型广告的份额将会超过搜索引擎广告。目前,数字广告的主要收入被数字领域的大佬――像“谷歌”和“脸书”这样的公司拿走了。

这些强大的技术公司也在迅速进入移动终端领域――并且进入了移动视觉广告领域。2012年,移动终端广告增长了80%,达到26亿美元,占到了总的数字广告份额的近7%,预计2016年将占到21%。移动视觉广告额也在增长,但同样,这部分市场已经被大的技术公司攫取了。72%的移动视觉广告市场份额被位居前六名的公司占有。“脸书”直到2012年夏天才其第一个针对移动终端的广告,而到了2012年第四季度,其移动视觉广告收入就已经占到其广告总收入的23%。对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数字广告市场中开辟出一块虽然小,但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空间。

其中,赞助商广告是新闻媒体可以开发的市场,2012年,被称为“内生广告”(是一种赞助商广告。编译者注:内生广告类似于“社论广告”,与我国的软文广告有类似之处,即广告者基于用户体验,由有价值、有趣的内容形成的文本,形式上类似于报纸的正式文章,但在形式上需要与正式文章有区别。)的广告形式大放异彩。尽管其占有的市场份额仍旧很小,但该类型广告额的增长率仅次于视频广告:增长率达到38.9%,为15.6亿美元。传统媒体如《大西洋》和《福布斯》杂志,以及其数字出版物“闲话特供”和“围观者”,都依靠软性广告迅速获取了数字广告收入,而且他们的应用尝试有望获得扩展。

关键发现二:受众

2012年,一些传统媒体的命运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过去一年,几大电视网的观众数量下降明显,地方电视台的观众数量在经历了2011年的稳定期后,出现了大幅下降。然而报纸想方设法稳定住了其发行量的下滑趋势。

1.有线电视

2012年有迹象表明,有线电视新闻受众数量遇到了“天花板”,即使是在总统大选年。过去在总统大选年中,有线电视扮演着重要角色,而2012年三大主要新闻频道收视率仅增加了1%。与2011年相比,白天收视率增加了2%,黄金时段收视率增加了3%,晚间时段观众数量比2008年大选时减少了。

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受困最重,其黄金时段收视率下降了4%,收视观众数量中值(62.6万)仅略超过其4年前的一半,2013年新到任的CNN全球总裁杰夫・扎克正全力解决这一问题;福克斯新闻频道主要时段收视中值数保持稳定,为190万;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如今是收视率第二的新闻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收视人数达81.8万,上升了6%,在两个关键指标(日间收视人数和每日总收视人数)上首次超过CNN。

2.广播

总的来说,广播的受欢迎程度变化不大,而且收听广播的方式增加了。但是数据显示,从各种收听平台综合来看,新闻在广播内容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皮尤调查中心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收听了前一天的新闻广播,而1990年这一比例超过50%。驾车时段,曾经是传统广播的地盘,如今正日益被移动互联设备所取代。通过使用移动电话,将“流广播”的广播内容导入车中进行收听的人数,3年间翻了3倍。很多“流广播”的目录中都没有包括那些在绝大多数传统电台中出现的头条新闻。

随着人们对移动技术的应用,公共电台也在进行相应的改变。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再次认识到了传统广播听众数量的减少,2012年其在“流广播”方面收获颇丰――客户端软件有超过300万的下载量。

3.杂志

2012年,所有的主流新闻杂志都出现了受众数量的下降。根据媒体稽核联盟的统计,就业界最为接受的报摊销售份数这一数据,新闻杂志重挫16%,是期刊业总销售份数下降8.2%的2倍。《时代》杂志是受打击最为严重的,报摊销售量下降27%。《新闻周刊》在其发行印刷版的最后一个年份,报摊销售量下降5%。窄众杂志发行量在2012年同样出现下跌:《经济学人》下降17%,《纽约客》下降12%。

与零售相比,像过去几年一样,杂志的订阅量比较稳定。但是发行量的稳定往往是通过打折或是优惠来维持。六大新闻期刊中,《时代》是唯一一个订阅量下降的(下降1%)。

如果将订阅和报摊零售共同计算为发行总量,则《时代》在2012年发行总量下降了1.7%,降为330万份,在六大新闻期刊中是下降最严重的;《新闻周刊》终止了连续5年的下滑态势,其发行量达到150万份;《大西洋》发行量实现了5%的增长,达到48.5万份。

4.有线电视网

2012年,每晚平均有2210万人收看三大电视网之一的新闻节目,平均收视人数比2011年下降了1.9%。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晚间新闻”栏目是一档在2012年获得收视人数增加的节目,但仍排在NBC(国家广播公司)的“每夜新闻”和ABC(美国广播公司)的“世界新闻”栏目之后。

早间,平均有126万观众会收看三大电视网之一的新闻节目,这比2011年下降了4%。NBC长期以来占据早间新闻节目头把交椅的“今日秀”,在2012年4月被“早安美国”所取代,跌落至第二位。

5.地方电视台

地方电视新闻的命运在2012年发生逆转,在每一个关键时段都流失了观众,包括那些在前一年曾经赢得观众的时段。ABC、CBS、NBC和福克斯旗下的电视台,在3个关键时段――早间、傍晚和夜间的收视人数平均下降超过6%。

地方电视新闻在非传统早间时段的收视人数取得小幅增长。凌晨4:30的收视人数增长了13%,达到了260万;凌晨4:00的收视人数增长了19%,达到了20万。尽管这些时段的收视人数得到增长,但仍旧无法弥补地方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所损失的观众数量。

6.报纸

报纸发行量经过多年下降,2012年止跌企稳,与2011年发行量基本持平,仅下降0.2%。其中很大程度上与新的数字内容付费计划有关。拜宽松的发行量计算规则所赐,报纸周日版的发行量增长了0.6%,整个报业的营销机构都在强调周日印刷版报纸发行量的增长,因为这一天的报纸阅读率高,且在一周中利润最大。

关键发现三:媒体经济

从经营业绩看,2012年,两种传统印刷媒体――报纸和杂志的收入都下降了;电视媒体收入的增长掩盖了其面临的长期挑战;数字媒体比2011年有了小幅增长。

1.杂志

对于新闻类杂志来说,印刷版杂志的广告环境非常严酷,尽管有些杂志的数字广告收入取得了增长。

六大新闻杂志的广告版数在2012年下降了10%,是2011年下降率的2倍。仅有《新闻周刊》的广告版数自2006年以来首次实现了增长(尽管仍比2006年的水平低)。《大西洋》杂志将希望寄托在数字版上。其总裁斯科特・哈文斯认为,2012年数字广告收入额首次战胜了印刷版,具有重要意义。

2.报纸

报纸的广告收入在2012年继续下滑,印刷版报纸的广告收入跌到200亿美元以下。印刷版报纸广告收入的损失,远远超过数字版广告收入额。报业协会的数字显示,每16美元的印刷版报纸广告收入损失,对应的数字版广告收入仅有1美元。这比2011年的10美元对1美元更糟糕。

篇5

一、充分认识加快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快保险业发展,有利于保障生产和流通的安全与稳定,更好地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服务;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和巩固我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保险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

环境,促进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人才聚集和业务拓展,抓住CEPA机遇,使保险业形成产品、服务和规模优势,取得更大发展。各区政府和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协调和服务,努力推进我市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保险业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保险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从市场局部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从单一服务功能向多重功能转变,从相对独立发展向与外部联系更加紧密转变,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成为保险机构聚集中心、保险市场辐射中心、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创新中心、保险产品研发中心、保险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保险资金运用中心。

二、大力引进各类保险市场主体

(一)切实为各类保险市场主体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印发关于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便利直通车服务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府〔2003〕136号)规定,将在的保险机构总部或地区总部纳入便利直通车服务对象范围。对新设立的各类保险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为保险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切实落实我市鼓励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在新设立保险机构总部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对在新设立保险机构地区总部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总部或地区总部在的保险机构新购置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大型保险机构在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需购地自建办公用房的,其用地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审批后,以协议方式出让,由市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返还地价(含配套费等)的30%。保险机构新购置自用办公用房、在原来面积基础上新增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可以申请补贴。

对在新设的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公司严格依法纳税,上年度利润达到规定数额,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奖励:上年度利润达到3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上年度利润达到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上年度利润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0万元;上年度利润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以上奖励和补助资金从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

三、大力支持保险业改革创新

(一)支持保险业组织创新。积极探索专业性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鼓励保险企业在深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市金融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上市指导,帮助企业妥善解决上市中遇到的税收、土地、房产等有关问题。支持本地保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现有保险政策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华南、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二)支持保险产品服务创新。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和健康保险,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配套服务;发展责任保险,为医疗、工伤、交通事故以及公共场所安全事故提供风险保障;发展中小型企业保险,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等提供服务;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外汇保险业务试点工作,满足市民多元化的保险需求。推进保险服务的网络化建设,提高保险服务效率。市政府设立金融创新奖,对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成果显著的保险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三)支持保险企业管理创新。指导企业制定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指导企业创新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效率;支持企业探索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支持保险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决定员工工资标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实行灵活的员工激励制度,如期股期权、员工持股等。

四、实施积极的保险人才战略

(一)加大力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落实保险人才支持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境内外保险专业人才来深发展。在的保险机构总部副职待遇以上、地区总部正职待遇以上高管人员,按每个职位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住房补贴。人事、公安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人才政策规定,为保险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办理调入和家属随迁手续、人才居住证等方面提供便利。教育部门在保险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市、区教育部门应当安排其子女就近就读重点学校。外籍人士子女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优先在的国际学校和部分其他学校学习。人事、外事、公安部门应当在权限范围内,为保险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申请1至5年有效的多次往返签证等提供便利。

(二)创造条件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鼓励保险监管机构和各类保险机构选择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引进境内外专业培训机构,努力将建成保险人才培训中心。鼓励保险从业人员参加境内外相关资格考试。人事、外事、公安部门应当简化办事程序,为保险机构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提供便利,组织、人事部门继续将保险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纳入我市人才培养计划,根据需要保证一定的名额指标。

五、大力加强深港保险业合作与交流

(一)加强深港保险业信息交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深港保险业发展论坛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为两地保险业业务交流提供平台。推动建立深港保险同业间定期互访制度,共同研究促进两地保险业发展的具体事宜。

(二)加强深港保险产品研发合作。鼓励香港保险业经营机构将研发部门迁入,支持深港保险经营机构合作开发保险产品。

(三)加强深港保险监管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深港两地保险监管合作与交流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合力打击跨境非法经营活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

六、努力营造保险业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一)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大保险知识普及力度,增强全社会的保险意识。新闻媒体应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宣传保险业在经济补偿、抗灾减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市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便利条件,支持保险业开展保险宣传活动。

(二)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建立由保监局牵头、市公安局、工商局、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金融办、市中级法院等单位参加的业务协作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资金运用环境。加快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保险资金的吸引力,形成资本、货币和保险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七、加强领导,为保险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篇6

我校经过科学规划,全员参与,强化措施,反复自查,多遍整改,认为已达到市初步现代化学校的标准,现报告如下:

一、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我们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科研先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为办学理念,以“锻造自我,追求卓越”为学校精神,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目标,精心构筑四大工程(科研促教工程,名师带动工程,校园形象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积极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开放式、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创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注重常规管理,遵照教育法律法规,使管理进一步科学规范。有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歌、校标、校徽、校旗,按照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实行过程管理,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先进的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地指导了师生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校长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领导一班人创造性的工作,实行“三维”管理。在层次管理、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中,使每一个齿轮都转动、每一片绿叶都闪亮,每一块宝石都发光,广大教师树立了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积极性高。学校组织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现代教育思想、技术的学习。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能胜任教学工作,全体教师普通话过关,计算机测试均达市中级水平。每位教师至少承担了一项教研课题,在教研课题的带动下,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注重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师德标兵评选制度,使学校涌现出一批“名师”,现有市学校带头人1名、学能手1名,区学校带头人2名,教学能手7名。

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目前,学校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四区分明,环境宜人。各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齐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学校建有校园网,两个网络教室,宽带终端进课堂,实现班班通。建有全塑胶操场等现代化的设施,“站在五千年基石上迈向新世纪”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现代化的学校管理

学校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充实,财务、教学、档案、校产等方面都建有管理平台,有力地提高了管理和教学的效率。

按照“严、细、精、恒”的管理要求,学校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规范管理,实行科学管理。重视学生德育,严格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注重学生自主管理和个性化发展,在养成、学雷锋、环保、安全、艺术、三结合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五、教学的改革创新

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实行课程三级管理,努力走科研兴校、名师带动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花大力气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了学校、级部、教师三级科研网络。依托区“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的课题,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省级“小学作文全程目标序列训练整体设计实验”、“心理教育实验”,市“学生综合评价”等重点实验课题,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努力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每个中队都有自己的实践基地,广泛分部在社区当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拓宽了社会、家庭、学校的三结合教育。

六、优良的学生素质

以养成教育为德育重点,学生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评定合格率达100%。学习常规落实得力,学生各科成绩稳步上升,各年级均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信息素养高,均能够实现网上自主学习;中高年级开设英语课,低年级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兴趣小组。广泛开展各种“小荷”俱乐部活动,积极与北大附小、省活动中心联合,发展学生特长。重视艺术教育,学生美术作品全国获奖,“小荷”艺术团节目在市屡获大奖、体育成绩连年保持区先进水平。

七、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在“三维”管理模式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办学特色。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三维”育人环境,“三维”课程结构,“三维”教学结构,“三维”校园文化,“三维”评价方式,“三维”管理模式。特别在育人环境、校园文化、评价方式等方面显现出自己的特色。

篇7

工程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因人类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对地表或地下强烈扰动破坏而造成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是强度很大的人为侵蚀。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控制水土流失,消除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下面对蕉岭县新铺镇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建设措施进行简述。

一工程水土流失现状

蕉岭县新铺镇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位于蕉岭县的新铺镇辖区,灌区范围包括北坑村、油坑村二个行政村,灌区耕地总面积1504亩,总人口2960人,距蕉岭县城26km,205国道、高速公路,省道402线(蕉新公路)是灌区的对外交通要道。项目区整体上为山间平地,沿途主要地貌有山间平地、河流冲积平地、低山丘陵和丘陵沟谷等。项目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热带树种均有分布,优势种不明显,森林覆盖率78.9%;丘陵地区,以马尾松、湿地松、桉树等阔叶树种和各种竹林为主1)现有渠道区域。现有渠道运行多年,未发生明显水土流失。受枯枝落叶、垃圾等堵塞,局部排水沟有一定淤积。

二水土保持措施总布局

根据水土保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采取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并结合本工程的的实际情况,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工程项目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

①、基础开挖:采取非工程措施,合理安排和组织施工。

②、弃渣场:采取植草皮和设排水沟的工程措施,工程完成后场地种植果作。

③、搅拌和堆料场:采取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非工程措施是合理安排和组织施工;工程措施采用植草皮。

④、工程临时建筑:采用植草皮和设排水沟工程措施。

三分项防治措施:

(一)引水枢纽区及渠道主要附属建筑物区:

1、基础开挖:采取非工程措施,合理安排和组织工程施工。多于土方暂时堆放,将用于回填。安排就近开挖就近回填。

2、旧浆砌石拆除:本工程旧浆砌石距改建构筑物不远,拆除时将有用块石取出堆放,重新作砌筑材料。其余废渣用不于回填。

3、引水陂头与两岸联接已设计有挡土墙、护坡等,保持边坡稳定,运行时亦不会产生水土流失。

4、混凝土搅拌场:为防止砂石流失,于四周设浆砌石挡墙,高0.5m宽0.3m,长3×50m.。浆砌石排水沟长150米。

5、工程临时建筑:工程临时建筑主要是施工工棚和施工仓库,这些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采取设置排水沟的工程措施和植草皮,合计植草皮330平方米,

(二)灌区干支渠系区:

1、土方开挖:本工程为改造工程,渠道部分土方开挖是于原有基础上扩大开挖,土方开挖首先渠道中淤集杂物泥砂,估算约0.12万m3,需运出处理,运至荒地(如程官河水出口下游堤外河滩)堆放,这些弃物有肥力,清理后可种果树。如堆高1.0m,可增果园0.8hm2。其次开挖土方用于填筑渠边道路基础。沿途小型附属建筑物基坑开挖土方,堆放于附近,用于回填,测算弃渣不多。

2、旧浆砌石拆除:本工程旧浆砌石距改建构筑物不远,拆除时将有用块石取出堆放,重新作砌筑材料。其余废渣用于回填。

3、混凝土搅拌场及堆料场:为保证工程质量和保护环境,渠系施工设立3个搅拌场进行混凝土拌和,每个混凝土搅拌场及堆料场50×50m。为防止砂石流失,浆砌石排水沟长65米。施工结束后,原为耕地者恢复耕地,原为荒地者施采用植草皮工程措施。

4、主干渠边坡植物恢复:主干渠设计为矩形断面,混凝土凝土衬砌防渗。开挖后和新筑边坡,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采取植草皮措施。上游侧平均坡长0.3m,下游侧平均0.4m,共计主干渠边坡植草皮总面积550m2。

四水土保持总工程量

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量有:(1)工程措施:M5浆砌石排水沟385m;(2)植物措施:种植草皮880m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工程量汇总见表1。

表1雷公坑陂灌区改造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量汇总表

五水土保持监测

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设立典型观测点,对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优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协调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准确掌握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提出水土保持改进措施,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提供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技术依据和公众监督基础信息,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一)监测时段划分

结合灌区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划分为施工前期监测和施工过程监测及竣工后监测。

(二) 监测点布设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建设类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点应按临时点设置”的规定,结合主体工程施工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本工程布设2个临时监测点位:

1#监测点:雷公坑陂引水陂上游500m处

2#监测点:潘田河与石窟河出口段。

(三)监测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本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监测内容如下:

1、主体工程施工进度;

2、工程施工扰动土地面积;

3、水土流失灾害隐患;

4、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

5、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7、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监测重点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措施)实施状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

(四)监测频次

施工前期调查监测一次。施工过程降雨、水土流失量每逢降中雨以上,在雨后监测一次,其余项目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个雨季结束后监测。

(五)监测方法

篇8

【关键词】 围产儿; 出生缺陷; 围产期保健; 相关因素

doi:10.14033/ki.cfmr.2017.6.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144-03

围产期是孕妇最重要的时期,怀孕28周后到产后1周的整个过程称为围产期[1]。这一时期容易发生新生儿出生缺陷,做好围产期保健是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新生儿缺陷也称先天性畸形,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者代谢异常,与外界环境或者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有关[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加的新生儿缺陷数约90万例,出生缺陷率占总出生率的5.6%左右[3]。新生儿发生的出生缺陷有唇裂、先天性心脏病、多趾(指)、并趾(指)等[4]。发生新生儿缺陷是造成新生儿死亡或残疾的最重要因素,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据国内外研究,围生医学表明在围产期内加强对围生儿及孕产妇的卫生保健,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缺陷的发生[5]。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在围产期保健中有哪些相关因素能够影响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并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相应处理,提高新生儿出生的质量。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重庆市渝北区500例在2006年1月-2016年1月的新生儿及产妇,初产妇348例,经产妇152例,年龄15~50岁,其中年龄在15~20岁的有49例,21~30岁的有180例,31~40岁的有168例,41~50岁的有103例,整组的平均年龄(35.3±8.7)岁;平均孕周(38.3±2.3)周;选取的500例产妇均为单胎,平均产次(3.0±2.1)次,平均孕次(4.0±2.3)次。500例产妇选择的生产方式中,有301例选择顺产,199例选择剖宫产。新生儿出生状况:发生新生儿缺陷的33例,健康的新生儿467例,其中发生唇裂的4例,先天性心脏病的10例、多趾(指)的5例,并趾(指)的2例,肢体缺损的1例,脊柱裂的7例,其他缺陷的4例。

1.2 方法

总结分析法,孕满28周~产后7 d的围产儿500例及产妇资料。其中包括死胎、死产、产后7 d内死亡的新生儿及治疗性引产儿,进行出生缺陷及其相关因素(年龄、孕周、用药、并发症、孕次、生产方式等)监测,整理成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用统计学方法将产妇在围产期中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并将不同因素围产儿出生缺陷进行比较,围产儿发生缺陷与产妇年龄、在围产期是否用药、是否并发高血压、产检次数、地区等因素有关(P0.05),见表1。

3 讨论

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对患儿自身健康以及整个家庭都带来了严重伤害,为了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笔者进行本次研究。从环境因素来看,物理、化学、生物、不良生活习惯均对生殖与胚胎造成不同影响。孕妇长期曝露于重污染、强辐射等有害环境中,会导致人体染色体改变、基因突变[6],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胎儿结构改变,造成出生缺陷。常见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神经管畸形、肢体短缩畸形、腹裂、尿道下裂等。从遗传因素来看,主要由于或卵子发生了异常而引起,或者通过带有异常基因的父亲或母亲传递而来[7]。由单基因遗传的出生缺陷,如血友病、软骨发育不全、囊性纤维化等;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出生缺陷,如唐氏综合征。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出生缺陷情况在上代或家族多可找到相同的患者。除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外,孕妇自身的生理因素,也成为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如高龄孕产妇,孕产妇年龄越大,孕育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唇腭裂等出生缺陷的风险就越高[8]。产妇用药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药物会随着母体带给胎儿,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尤其在围产期这一关键时期,应尽量避免药物治疗。产妇进入围产期后要增加产检次数,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据试验结果表明,围产期产检次数少的,常会影响临床诊断胎儿是否发生了缺陷。同时地域差异也是造成婴儿发生缺陷的一种原因,由于农村产妇缺少新生儿缺陷的相关疾病知识,造成产检次数不足,乱用药物以及生活不规律等,都是造成新生儿缺陷的重要影响因素。据国内外调查,妊娠期合并高血压会一定程度造成胎儿缺陷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胎儿的身体健康[9]。

榧跎傥Р儿发生出生缺陷,应加强妇幼卫生工作,改善生活环境,减少传染因子、病毒、有害物理、化学污染。提倡优生优育,建立优生门诊,产前诊断中心,开展遗传咨询。加强孕妇保健及围产期保健,预防病毒、弓形虫等感染,慎用药物。在孕满28周前常规超声检查。配合染色体、生化检查等产前诊断方法,在孕早、中期诊断胎儿畸形,及早终止妊娠,减少畸胎儿的出生。同时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孕期开展预防工作,建立出生缺陷预警系统。

C上,围产期保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围产儿缺陷的发生,为了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应加强围产期产检次数、谨慎用药、合理规划生活习惯避免妊娠合并症的发生。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将缺陷儿出生的危害和相关因素进行知识宣教,提高产妇自警意识。

参考文献

[1]顾春怡,丁焱,朱新丽,等.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妇女的围产期评估与管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4):463-467.

[2]田晓勤,姜红.武汉市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5):1021-1023.

[3]张艳.2010-2014年深圳市坪山新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及干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367-368.

[4]殷丽萍.上海市浦东新区出生缺陷患儿父母生育年龄与常见缺陷疾病的关系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5):599-602.

[5] Akula V P,Gould J B,Davis A S,et al.Therapeutic hypothermia during neonatal transport:Data from the California Perinatal Quality Care Collaborative (CPQCC) and California Perinatal Transport System (CPeTS) for 2010[J].Journal of Perinat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lifornia Perinatal Association,2013,33(3):194-197.

[6]蒋江帆,覃艳玲,赵泊,等.高龄产妇胎儿宫内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超声诊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5):3849-3851.

[7]李新伟,温雯静,张群芝,等.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与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1):3653-3657.

[8]聂德魁.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2):1641-1642.

篇9

我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人口流动量大频繁。近几年全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主要以散发为主,但也存在传染病疫情的爆发流行。其中2003年最为严重,共发生爆发疫情5起,共波及1300余人,发病132人。特别是去年防治“非典”期间,暴露出我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全国、全省大疫情和周边县市的传染病发病状况,不排除今后在我县发生、爆发流行或传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霍乱、人间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的可能。因此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目前已将《传染病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现将有关事项请示如下:

一、项目名称:[]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建设工程

二、项目实施单位:[]县人民医院

三、项目性质:改扩建

四、建设内容:

1、设备购置21台(套)160万元,其中:

心电监护仪4台;除颤器2台;X光机(含床旁X光机1台)2台;B超机1台;心电图机2台;血液分析仪1台;尿液分析仪1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电解质分析仪1台;细菌分析仪1台;普通显微镜1台;水浴箱及离心机各1台;网络建设。

2、病区土建180万元,其中:

征用土地20亩。业务用房建筑总面积1800平方米,房屋设计方案、污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环保设施等应符合国家卫生防疫等部门有关规定。

五、计划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0万元,地方自筹80万元。

六、招投标方案

1、招标范围:本项目招标范围包括:建筑工程、主要设备等。

2、招标方式:本项目拟采用委托招标的组织形式,实行公开招标。公开招标按规定招标信息。

六、建设工期:2004年3月—2004年12月

七、效益

1、社会效益:该项目实施完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县传染病防治体系,形成诊治各类传染病40床位规模。

2、经济效益:该项目实施后,县人民医院年可新增业务收入126万元,实现利润37.8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为10年左右。

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转报上级审批。

篇10

红糖如果保存不善,会结成硬块。这是红糖吸湿后的一种物理变化。因为在红糖中的成分中,还原糖和杂质的吸湿性很强,所以对温度特别敏感,当红糖吸收大量水分后,再遇到高温、干燥的环境,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散失,而深层的水分继续留在糖内,形成坚硬的糖块。

如遇到这种情况,用锤敲打不可取,应将其放在湿度较高的地方,盖上两三层拧过的湿布,让它重新吸收水分就可慢慢地散开。也可以将苹果切成几块,放进盛红糖的容器中盖好,过两三天糖块就可自动松开,这时再把苹果取出。(窦封)

牙膏不宜存放超过十个月

研究发现,牙膏内所含的许多化学物质如发泡剂、摩擦剂、黏合剂以及香料防腐抗菌药物等,存放一定时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引起牙膏变质,还会降低牙膏的去污与保洁作用。一般来说,牙膏的保存期为10个月,超过了此期限,极易变质。有些过敏体质的人使用了变质的药物牙膏后,还会引起过敏反应。

另外,铅质外壳的牙膏存放时间过长,铅离子会进入牙膏内,长期使用可能会发生慢性铅中毒,导致神经传导缓慢、智力发育停滞、理解能力衰退等。

因此,使用牙膏应注意生产日期,超过10个月的牙膏不宜再使用。(周远昌)

新衣先用盐水洗

生活中,人们通常在购买了新衣服之后,拆开包装拿出来就穿在身上,没有想到要用食盐水浸泡后清洗一下。

新衣服必须用食盐水浸泡后洗一洗再穿。因为新衣服上可能残留防皱处理时的致癌性化学药品――甲醛。

我们有时发现在新衣服上面,有一股异味,就是这种化学物,它是用来处理棉布的易皱缺点的。在高压、高温环境下,让甲醛分子与棉纤维分子交链结合,产生防皱效果。但是处理过程不够严谨,或处理后清洗不净,经常造成甲醛单体由布料中释放出来,甚至本身就有甲醛。

据研究表明,甲醛除了引起急性眼症状、咳嗽、流泪、视力障碍及发疹等,实验也证明甲醛具有致癌作用。因食盐能消毒、杀菌、防棉布褪色,所以在穿新衣服之前,须先用食盐水浸泡干净。

(杨玉华)

含碘盐的鉴别与保管

首先,在选购时应注意检验一下含碘量。用少许盐放入白瓷碗内,用水拌湿加入微量漂白粉拌匀,再加入少量淀粉,搅拌观察。若盐中含碘,便呈蓝色,含碘越多,蓝色越深,若无碘则呈现暗红色或无色。

碘容易挥发,存放时间越长,碘的损失就越大。碘盐庆存放在避热、避光、避风和密封性较好的地方,不要放在炉灶旁。家庭使用碘盐应随买随用,一次不要购买太多。(张美荣)

如何区别植物油

香油 在光照下看起来透明无沉淀。掺假的香油,在光照下不太透明。质量好的香油呈黄色,小磨香油则应考虑是否掺了熟菜籽油,如能加热,则可进一步鉴别。香油中兑有猪油加热后发白,兑有棉籽油淤锅。如是瓶装油,应注意看上下区别防止上装香油,下装杂油。此外,将油放入箱冷冻后观察,纯正香油应为液态,如假香油则凝结。

豆油 沫头发白,油色深黄,花泡完整,盛油瓶上有黄边,有一股豆腥味,口感涩味。

花生油 沫头发黄,微带绿色,花泡向阳时现彩虹,口尝有花生香味。

菜籽油 沫头发黄,微带绿色,花泡向阳时现彩虹,口感香中带辣。

篇11

保险业是经营保险产品的特殊行业。如同银行业和证券业一样,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包括实行自由经济的国家,都对保险业进行监管,只是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保险业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保险业的监督管理;而保险业监管模式则是指保险监管机构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保险监管的某种目标而做出的监管法规和监管方式的制度安排。美国、加拿大是世界上保险业的发达国家,研究和比较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与改革,使其适应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发展的需要,对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国际化进程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重点介绍美国、加拿大保险业发展趋势以及保险业监管改革、保险业监管模式的转变等,进而为加速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就中国保险市场监管以及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借鉴之处。

二、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监管模式的转变

美国、加拿大对保险业监管模式的转变体现在:1.从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1999年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取消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美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结束,金融监管也开始向混业监管转变。加拿大的保险业监管也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2.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转变。传统的保险监管主要是市场行为监管,也就是对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重点是对市场行为准入、业务行为、保单设计等经营实务的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加两国开始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偿付能力监管,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为监管的目的。3.从严格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业的监管,从严格走向松散。传统的严格监管以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唯一目标,但现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市场竞争激烈,业务扩张和效率提升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保险监管的单一稳定性目标受到挑战,开始向多维目标,即稳定性目标、效率目标和扩张性目标转变。

三、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美国将偿付能力作为保险业监管的主要任务。通过综合性的实际评估,判断保险机构实际偿付债务的能力,从根本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2.加强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美国、加拿大保险业都拥有十分先进和发达的保险信息系统和庞大的数据库。美国保险信息化系统主要由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市场信息系统主要对保险公司的市场数据进行收集、转送和处理以及保险市场的监测,为保险监管提供必要信息。监管信息系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保险监管机构提供有关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依据。3.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明显。美国于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公司混业经营。金融混业经营正在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美国、加拿大在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机构上存在差异:美国设置的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双重的监管机构,而加拿大成立了单一的联邦政府监管机构。尽管如此,但他们都履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职责。

四、动态财务分析在美国、加拿大保险监管中的应用

动态财务分析在美国、加拿大保险监管中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1.动态财务分析在美国保险监管中的应用。自1995年,美国财产和意外险精算协会(CAS)了《动态财务分析手册》,鼓励财产和意外险公司进行动态财务分析。这一手册为指导性质,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但考虑到动态财务分析的前瞻性和全面性以及保险监管动态化趋势,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也正在考虑要求保险公司实施动态财务分析。

2.动态财务分析在加拿大保险监管中的应用。加拿大精算协会(CanadianInstituteofActuaries)率先提出寿险公司的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指导文件。1992年的保险公司法要求各保险公司以动态偿付能力测试的结果为基础编制保险公司的财务前景报告。1998年,加拿大金融监管机构要求所有保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按照加拿大精算协会的《动态资本充足测试手册》进行动态资本充足性测试,将动态财务分析的应用扩展到非寿险公司。

五、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对中国保险业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比较,可以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就越需要保险业有相适应的发展。目前,中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保险业对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改革和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空间。但现阶段中国的保险业还处在初级阶段,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无法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为国家和人民分忧解难。因此,中国的保险业应立足于国情,吸收和借鉴美国和加拿大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尽快将保险业做大做强,为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中国保险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中国保险市场向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2.注重发展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服务。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保障、雇主保障和雇员保障三个支柱共同构成。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提供担保等方式支持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快速发展,避免了由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负担过重的问题。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需要构筑多层次、立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完全可以在健康、医疗和长寿险等方面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险保障。加快研究商业保险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保障、医疗保险政策措施,发挥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保险业在应对社会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使保险业成为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经济补偿主要是由商业保险提供,保险业支付的赔款与灾害造成损失的比例为:1∶5;在中国该比率为:1∶100,其重大灾害的损失基本是由政府财政来承担,保险业在分担政府社会管理责任和减轻财政负担方面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加快研究将商业保险纳入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中,建立起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中推动保险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根据美国、加拿大的经验,它们都是根据本国发展经验和具体国情来确立各自的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目前,中国的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分业监管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金融业发展的水平。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与协调,对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信息交流与政策沟通,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进中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5.政府给予保险业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美国保险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保险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其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中国现阶段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业基础薄弱,在保险业发展初期,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更显得尤为重要。

6.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解决保险费收入快速增长与保险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资金运用较为宽松,保险业的经营主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摊其经营风险。保险公司以投资收益弥补承保业务的亏损,进而实现国内公司的盈利。目前,中国保险业出现保险费收入快速增长与保险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于化解和防范保险公司存在的经营风险。建议考虑在遵循《保险法》的前提下,有序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放开保险资金的外汇交易和投资渠道,以活跃外汇市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7.重视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运用,提高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美国、加拿大保险监管的信息化程度很高,通过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将整个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快速地反映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上,并将保险公司运行、被保险人信用状况等数据信息及时公布,促进了保险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提高了保险信息的透明度、偿付能力和监管效率。目前,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保险数据传递和分析的通用平台、健全网络,保险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保险信用体系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因此,建议中国保险业应积极致力于统一保险业信息化平台,完善保险业信息披露机制,健全保险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努力提高保险业监管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8.建立偿付能力监管机制。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的保险业发展趋势来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是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偿付能力就是指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保险责任的经济补偿能力。由于保险双方权利义务在时间上存在不对称性,倘若保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甚至破产,而保险合同尚未到期,被保险人将失去保险保障,蒙受经济损失,那么保险监管的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必须强调偿付能力监管,这已经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行为标准,当今许多国家都将偿付能力作为其监管的目标和理念。中国保险监管也应遵循国际原则,适应世界潮流,确立偿付能力监管的新理念,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9.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在强调偿付能力监管的同时,需要完善市场行为监管。虽然中国的保险事业在最近20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在现阶段完全放弃市场行为监管是不现实的,必然会造成保险市场的混乱,导致无序竞争。因此,还应该完善市场行为监管,但要转换思想,应着力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信息传导机制,逐步放开对保险费率和条款的管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民族资本进入保险市场,为保险监管从严格监管向松散监管创造条件。

10.加强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证监会和银监会的合作。混业监管是国际金融业监管的大趋势。中国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情况下,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必要的。但目前证券、银行和保险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之间有资金流动,这就要求三家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11.重视行业自律,起到监管辅助作用。国际上十分重视行业自律,这是保险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了保险行业协会,但是自律机制尚不健全,还没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如制定行业规章、经验交流等,使其更好地起到监管辅助的作用。

12.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美国国会通过《1999年金融服务法案》,世界上经历时间最长的分业模式被解除了。而我们看到,在其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还是相当紧密的,资本市场成为银行、货币市场及保险市场的核心和在一定管制约束下的联结纽带,其分业经营仅指金融机构的分业。美国金融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完全可以成为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借鉴。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潮流下,美国在21世纪来临之前采取了顺应潮流、增强本国金融竞争力和改善客户服务的金融混业模式。而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金融大竞争、大循环之际,增强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及服务能力、培育强大的资本市场也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实行的是较美国更全面的分业经营,不仅是金融机构分业经营,而且是金融市场分割而治。因此,中国金融要深化改革,先应逐步打通金融市场间隔的现状,建立起一体化的金融市场,然后再建立起综合金融服务的混业模式是切合国际及中国金融发展需要的。

13.进行监管制度的创新,把更多的监管力量放在监控保险业的风险上。引进最低偿付能力标准制度,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实行预先警戒。借鉴银行业风险资本管理方式,对保险市场实行风险基础监管(RBA),以适应一体化的金融监管形势。各国都在进行监管制度的创新:美国采用了风险资本金(RBC)、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财务分析偿付能力跟踪系统(FAST)及现金流量测试等手段,加大对保险市场的监控。加拿大开发出一套以风险评估、分级对待的动态监管体系。

14.完善保险业监管财务报告报送制度。财务报表是监管部门对保险业实施监管的信息基础,通过提高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利用设计科学的报表指标体系,对保险业进行全面的及时的风险监管。要达到利用财务报表实施监管的目的,必须做到:(1)培养专业的分析人才,适时、有效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并对保险业财务报表进行评估。(2)充分利用网络和IT技术,开发财务报告评估系统,对报表进行适时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风险抑制在萌芽时期。

[摘要]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保险业将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传统的以市场行为合规性为核心的严格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偿付能力的监管则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美国、加拿大是保险业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研究和借鉴美国、加拿大保险业发展中的可取之处,有利于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对加速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和中国保险业监管模式的改革也有所启示。

[关键词]美国、加拿大保险业;发展;启示

参考文献:

[1]TrieschmannCustavson.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Tenthedition,1998.

[2]林宝清,施建祥.论西方保险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保险监管模式选择[J].金融研究,2003,(6).

[3]朱楚珠,严建红.中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系统设计及其影响研究[J].金融研究,2001,(5).

篇12

中国保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周延礼日前就上海中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接受了本社记者的专访。周延礼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融入国际保险市场。在现有的市场格局基础上,更多的合资外资保险公司将进入上海保险市场,并带来竞争,在充分体现竞争主体平等、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和竞争效率提高的过程中,上海的保险市场将更趋成熟。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上海保险业共完成保费124.08亿元,其中外资保险公司14.48亿元,中资保险公司100.6亿元。从数据看,中资保险公司仍占据着“大半江山”。周延礼认为,中国已加入了世贸组织,随着更多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群雄逐鹿”的场面已为期不远。

周延礼指出,随着中外资保险公司相互竞争,相互借鉴,各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将会逐步趋同。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结合保险行业的特点,预计上海中资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会趋向专业化,销售队伍则趋向团队化。他解释说,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上海各保险公司的集中管理趋势仍将继续,内部的资金运用、产品开发、核保、核赔和分保业务等不断向上级集中,分支机构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分开,使得业务管理更趋专业化。同时各分支机构的销售队伍将团队化,形成一个个销售团队。与此同时,保险监管职能必将从行政监管向依法监管发展,并逐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保险监管方式必将从市场行为监管逐渐向偿付能力监管发展;保险监管手段必将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周延礼表示,上海的中资保险业应未雨绸缪,主动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将挑战变成机遇。他强调,保险业的开放和发展将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篇13

关键词:完善、保险业监管体系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主要有四大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在宏观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的导引下,各国保险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混合监管体制正在建立,普遍强调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加快。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保险业监管制度尚待进一步健全。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保险业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遵照国际惯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

首先,要从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目标:努力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和完善以保险监管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再次,要坚持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化监管,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逐步使我国保险业监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保险创新,降低监管成本。

当初在保检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非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向发展,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与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保险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动、将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保险机构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政府保险监管与保险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保险监管政策融入保险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努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险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创造条件。当前,我们要依据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保险监管趋势的变化,抓紧修订《保险法》,并尽快修改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全面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内容,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保险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保险执法水平。

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进一步突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要在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资产负债评价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等手段,完善偿付能力监测指标体系,逐步使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成为保险业监管的核心,维护保险行业稳定,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监管信息系统。要制定和完善全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具体信息标准,构建开放型的中国保险业信息网以及完善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披露保险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化手段,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对保险业风险的实时监管。要建立和完善保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保险业风险。

三是根据国际审慎监管原则,严格保险机构市场准入,优化保险机构体系,严格掌握外资公司市场准入标准,合理把握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防止行业性风险的爆发。

四是把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升到应有的水平,突出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行为和职业道德操守的监管,严把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谈话与诫免制度、业绩监测与考评的指标体系等,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责任制。要通过选拔、培训等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抓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明确和完善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加强对保险监管的再监督,保证保险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

把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与金融机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结合起来,强化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督检查力度,把年度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促进国有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要加强同保险监管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有关信息和情况,进一步健全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提高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效率,从而形成保险监管部门与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监管的新路子。

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保险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还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和制约。对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严格分离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监督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与此同时,要加快保险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会员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遵守同业规则,制止保险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努力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补充。

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由于受保险信息披露质量、监管成本、监管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保险监管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为了确保保险监管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还应借助独立审计等中介部门的力量对保险机构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并籍此进一步分析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情况和风险状况,增强对违规违法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

篇14

保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也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必须切实加强保险业监管。为此,我们应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监管水平。

一、国际保险业监督发展趋势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球保险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保险市场相融性不断增强,保险业的国际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一国保险市场日益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这种国际化趋势,使得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非常容易同时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了避免本国保险业出现重大波动和灾难性风险,确保本国保险业安全和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措施,全面加强本国保险业监管。一方面,各国相应地调整了宏观保险监管目标,把保险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综合起来看,各国保险监管主要有四大基本目标:一是保持社会公众对保险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的信任;二是增进社会公众对保险体系的了解和理解;三是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减少和打击保险行业的犯罪。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对保险监管部门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努力维护本国保险市场的稳定;二是要依法监管,充分尊重保险机构的经营自;三是要平衡和协调消费者与保险行业间的利益;四是要加快本国保险业的改革与创新;五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增强本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保护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在宏观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的导引下,各国保险业监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偿付能力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监管的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混合监管体制正在建立,普遍强调保险公司要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加快。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督体系的若干设想

从总体上看,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监管指标体系,保险业监管制度尚待进一步健全。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保险业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遵照国际惯例对保险业进行监管。

1.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

首先,要从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出发,调整和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目标:努力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国保险业健康、安全、有序地发展;全面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政府监管,兼顾保险市场的效率与公平。其次,建立和完善以保险监管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基础、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再次,要坚持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化监管,避免监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克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监管行为,逐步使我国保险业监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监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鼓励保险创新,降低监管成本。

当初在保检监管中要逐步实现以下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二是由非现场检查为主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方向发展,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与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为主的方向发展;四是由对保险违法“创新”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保险机构的创新活动、将保险监管和保险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监管政策的要求和保险机构的自身特点,努力寻找政府保险监管与保险机构内控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切实将保险监管政策融入保险企业完善内控、加强管理的工作之中,努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2.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已经明显不适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充实现行的保险法律体系,尽快形成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险公司依法经营、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监管创造条件。当前,我们要依据保险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保险监管趋势的变化,抓紧修订《保险法》,并尽快修改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和规章,全面清理与WTO基本原则和对外承诺不相符的内容,充分发挥保险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要加大保险执法监督力度,坚持依法行政,努力提高保险执法水平。

3.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进一步突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要在坚持市场行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同时,通过综合运用最低资本充足率制度、资产负债评价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等手段,完善偿付能力监测指标体系,逐步使严格的偿付能力监管成为保险业监管的核心,维护保险行业稳定,切实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业监管信息系统。要制定和完善全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具体信息标准,构建开放型的中国保险业信息网以及完善的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及时披露保险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要充分运用现代电子化手段,改善信息传递方式和速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对保险业风险的实时监管。要建立和完善保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做到有严密的风险控制、经常的风险监测、及时的风险报告、审慎的风险评估,并按不同的监管责任,提出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的预备方案,妥善处置保险业风险。

三是根据国际审慎监管原则,严格保险机构市场准入,优化保险机构体系,严格掌握外资公司市场准入标准,合理把握外资保险机构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坚决淘汰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公司,防止行业性风险的爆发。

四是把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升到应有的水平,突出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职责行为和职业道德操守的监管,严把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关,建立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退出机制,建立对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的谈话与诫免制度、业绩监测与考评的指标体系等,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五是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完善监管责任制。要通过选拔、培训等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抓紧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要明确和完善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内审和监察工作,严肃查处在监管中严重违规违章问题,加强对保险监管的再监督,保证保险业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4.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

把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与金融机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结合起来,强化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监督检查力度,把年度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专项检查为重点,促进国有保险公司依法合规经营。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要加强同保险监管部门的联系,相互通报有关信息和情况,进一步健全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机制,提高对国有保险公司的监管效率,从而形成保险监管部门与国有保险公司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监管的新路子。

5.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

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是政府保险监管的基础。目前,我国保险机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个别保险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还很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和制约。对此,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的要求,不断强化各项内部管理机制、基础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严格分离资金运用业务与保险业务,建立独立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和投资行为监督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与此同时,要加快保险业自律组织体系建设,保险行业协会要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会员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和遵守同业规则,制止保险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努力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的有效补充。

6.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由于受保险信息披露质量、监管成本、监管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保险监管信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为了确保保险监管发挥应有的功效,我们还应借助独立审计等中介部门的力量对保险机构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并籍此进一步分析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情况和风险状况,增强对违规违法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