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3 15:3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实践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考试分数如同一条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和摧残。当今教育普遍存在“分数”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位,决定教师绩效奖的多寡,决定教师评先选优、晋级和确定职称考核等级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又回到原点----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大部分学校不要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连学生一些必备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都给荒废了!
例:2012年安徽省阜阳市对“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调查报告
表1: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非常感兴趣
17
3.4%
2
有些感兴趣
32
6.4%
3
没什么兴趣
126
25.2%
4
讨厌传统文化
325
65%
表2: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书籍有没有学习价值?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有
39
7.8%
2
无
105
21%
3
没有特别看法
356
71.2%
就一项数据令人堪忧,何来实现中国远大理想---中国梦。可能我们农村学校的情况会更糟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基层教育做起,从农村小学教育做起,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师对数学课堂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主要是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
2、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缺乏素养,同时认识也不高。
3、教师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4、由于教师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小学学生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所以他们也不会感兴趣。更体会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中华传统文化”能从我们的学科教学入手,教师真正去宣传、开发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我们的教育将会迎来另一片蓝天。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思路
1、编写小学数学教材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目录。作为教师首要弘扬“文化”的教学目标。
2、查找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根据各年级数学教材素材和农村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筛选适合课堂渗透的“文化”进行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有机结合,一箭双雕两不误的效果。
3、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4、有效推广“中华传统文化”。①、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如:在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 ②向乡、县推广。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
1、子课题一:《整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子课题二:《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嵌入》
3、子课题三:《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全面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1、制定实践研究方案 。
2、整理和学习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确定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和实验班级。
4、作好师生问卷调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与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1、“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学习。
2、全面开展课题实践与研究。
3、撰写课题论文及教学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任务: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
2、自我反思一年多来师生的得失,弥补不足。
3、撰写实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实践推广阶段
主要任务:1、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
关键词:传统文化;数学文化;古希腊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35-02
数学文化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近十几年来,我国对数学文化才有所认识。国内比较早提出数学文化的是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的《数学与文化》,讲述了很多数学名家的观点,也提出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研究数学文化。其次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西方的历史讲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指出了数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下面我们从中西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几何原本》和《九章算g》出发,比较中西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一、《几何原本》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当时希腊实行的政策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奴隶没有民主。奴隶主之间的民主,一般需要用道理说服对方,这使得辩论风气非常浓厚。如果要证明自己坚持的是真理,就需要给出证明。这里一般是先假设一些“公理”,定义一些名词的意义,然后再进行逻辑推论。于是就产生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希腊时期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它以思辩性和逻辑性为特征,构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演绎数学的公理化体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几何原本》的内容是抽象化的,证明方法都是从已知命题推出新的命题,如果已知命题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是确信无误的。于是它具有确定性与普遍性。
第二,《几何原本》没有涉及任何实际的具体内容,完全是根据逻辑推理在证明,即使在证明命题的过程中也避免借助直观图形,是纯粹的理论化。
二、古希腊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就是理性追求。希腊学者也是第一批崇尚理性智慧的知识分子。德谟克利特曾说:“我宁愿(在几何学上)发现一项证明,而不要波斯的王座。”希腊的理性精神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追寻事物的真理。因此会产生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几何原本》,而且还会出现像“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在《几何原本》里列入命题15,借助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给予证明。在中国的数学文化里不可能出现这样直观的命题。
古希腊文化的另一精神就是自由。这种自由也使得古希腊人生活无忧无虑,乐于幻想,用哲学的头脑来思考各种问题,拥有创造性。埃利亚学派的芝诺(Zeno)提出四个著名的悖论(二分说、追龟说、飞箭静止说、运动场问题),迫使哲学家和数学家深入思考无穷的问题。智人学派提出几何作图的三大问题:化圆为方、倍立方体、三等分任意角。从理论上解决问题也是希腊人的兴趣所在,这样就又为演绎出几何学奠定了基础。
于是古希腊文化产生了这样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强调严密的推理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些成果的实用性,而是教育人们去进行抽象的推理,激发人们对理想与美的追求。
三、《九章算术》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风气也很浓厚,但是跟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不同。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治理国家。所以,古代数学其实是“管理数学”,目的是解决实际生活的需要。于是就有我们的《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它提出了很多实践应用性问题,每一个具体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算法。它涵盖田亩面积计算,各种粮谷的交换、分配问题,土木工程问题,输纳税赋问题,盈亏问题,勾股测量问题。它最基本的特征有两点:一,以实用为目的的实用性特征;二,以算法为中心的计算性特征。
四、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用性和思维的直观性,《九章算术》是通过整理古代数学资料而编写的数学著作。在古代中国,社会实践是衡量数学好坏的标准。如果数学适合生活的需要,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好数学,从而得到发展,否则得不到重视甚至被抛弃。而且,数学研究人员的社会地位或行政手段也对传统数学文化的产生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古代数学的整理编纂者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官员,而希腊数学的研究人员是学者。中国古人整理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日常应用,技术学和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直束缚着数学研究人员的思想。
在中国数学文化的发展中,一方面以科学务实精神看待数学,这种观念主要在操作层面获得发展,从而推动中国计算技术很早就获得高度的发展。算筹是中国传统数学特有的记数、计算工具,是在数学和其他科学领域中表示数的主要手段。例如,《九章算术》方田章提出了各种分数的计算法则,然后给出了“约分术”和“通分术”;在方程章中提出了“方程术”,相当于现在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
中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实用型为特色的发展体系,从而拥有了独特的数学文化。但是,如果实际提不出要求,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与希腊人开创的数学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而理论,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而且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希腊人的数学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了理论的力量。
五、启示
中西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两种极端的数学文化,也就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数学教育倾向,具体表现在:是注重数学的理论价值,还是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说是以培养理性思辩为主要目的,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时,是注重理论和逻辑性为主,还是以实用性为主。这两种教育倾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交替占有主导地位,并深深地影响了各国的数学教育。事实上,仅仅只注重其中一种素质的培养都不会完善数学教育,历史已印证了这一点。只有把两者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把握好教育的基调。
以中的数学素质培养为例,我们传统数学文化注重实用性和计算性,缺乏思辩性和演绎推导,而且我们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导致我们的思维严重缺乏创新性。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针,把我们的优势和时代结合起来,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形成我们新世纪的数学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提倡创新,鼓励应用;在教育方面,有基础和创新的优质数学教育,各行各业大量使用数学技术,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建设21世纪数学大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雄.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及其比较除探[J].课程・教材・教法,1994,(4).
[2]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4]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Comparison on the Influence of Mathematics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HU Ro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in school of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0,China)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习惯 美术
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史上多种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体现;是由中华文明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的文化;是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美术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观念不断发生了变化。在美术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看到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被边缘化。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现在开始注意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宏扬了。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的高中美术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传统与现代并进?既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让学生融入现代美学?令人遗憾的是还有很多美术教师只强调学习书本知识,不去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由于我们教育的忽视,传统文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本人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些许心得,现将其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教学准备阶段让传统文化先入为主
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除了熟悉教学大纲对教材的要求外,着重考虑的是这些内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联系。习俗指在一定地理范围或民族中长时间所形成的约定俗成。他们经过世代的相传,慢慢的就变成了习惯。习俗对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让学生了解各地方的一些习俗,让他们感受到习俗形成的历史,探究它们能够保留下来的理由。习俗有比较稳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习俗,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训练学生用各种手段来进行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生活的细节都有艺术,有使人进步的内涵。进而去品赏其艺术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结合教学实例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具有四个明显特点,1.世世代代的相传。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有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一些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许有一些改变,但是大体上是没有中断的,总的来说是具有延续性的。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3.具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我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精深”是说我国传统文化是高深莫测的。传统文化是在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并保留到现在的、有一定稳定性的文化。本人在教学《桥》这一课时,本节课的大纲要求是“运用立体结构进行纸桥梁模型的制作”。本人在对学生们进行纸质立体构成进行指导的同时对学生们进行如下引导:桥梁的建造在我国古代就是一门娴熟的技术了。赵州桥可以说是代表之作。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像这样的拱桥,欧洲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根据史书记载,我国秦代就可以建造桥梁了。通过对桥梁的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桥梁的热情。再来进行纸质立体构建的尝试,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在扩展。让学生加强教材的感性认识。在课堂上本人展示了课前在图书馆、网上查找的资料,各种具有特色的桥,比如桥洞最多的桥;最古老的桥;最早的十字桥……让学生大大的增加自已创造各型桥梁模型的欲望。让学生运用常用工具,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纸质桥梁模型的设计、制作。
三、在课堂小结环节中加强知识拓展,延续传统文化的教育
为了使本节课更加精彩,让学生对本堂课的映象更加深刻。最后我给大家说一个关于桥的故事:在一次战争中,有一个设计人员亲手炸掉了他自己设计的一座大桥。1937年发生之后,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作出了一个惊醒世人的决定——在钱塘江大桥的建设中在桥墩上留下了一个大洞。在开桥的第一天,桥里面就先埋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是空前绝后的了。11月16日茅以升得到政府的命令:如果杭州丢失,就要炸毁钱塘江大桥。1937年12月31日下午1点,茅以升最终接到命令:炸掉大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来,引线被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落入江中。人们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一段惨痛经历。有一位学生想为他唱一首桥的歌曲,表达了大家对先人的敬佩之心,将课堂的效果推向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家都很熟悉。让同学们感受同志豪迈情怀的同时,切切实实的认识到桥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之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等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去。现在多数学生只喜欢年轻时尚,把传统的东西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对于这些现象,我认为只有运用多种方法,在各种场合下让轻年人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如果到处散发的是国外所谓的时尚,那么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将会走向虚无。并且会从量变转向质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以为我们应该在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挖掘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将美术知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产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欣赏,感受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
总之,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载体,通过美术传递感情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行为。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吸收历史长河中的精华,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专业的美术知识,还完成了对学生的成人教育、爱国教育。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元化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利用美术所独有的文化传承性,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美术课堂。在美术课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呈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激发出学生对于我国美术遗产珍惜的情怀和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让高中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
自中国动画诞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动画作品,甚至形成了影响世界的中国特色动画的艺术形式。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正是因为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得以大放异彩。
1.动画作品的剧本创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神话、民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很多都被取材为剧本,是整部动画作品的灵魂。著名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这部动画作品也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典型代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美国迪士尼动画作品《花木兰》也是改编自民间传奇故事《木兰从军》。这部动画作品的成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东方艺术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逐渐的走向世界舞台。
2.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动画产业中,传统艺术剪纸、戏剧、水墨画等都作为表现手法被大量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之中,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动画最精彩绝妙之处。1958年推出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美术风格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作品融入了剪纸与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不仅造型简洁,色彩也明亮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次成功的创新。之后出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打破了绘画只能静止观赏的传统观念,将水墨画的“静”与动画的“动”完美结合。将动画艺术带入水墨画的意境审美中,别具一番风味。
3.动画作品的音乐元素虽说剧本是动画作品的“灵魂”,但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是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的,优秀的动画作品总少不了耐人回味的配音配乐,好的配乐在适当的时候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更直观的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段所营造的不同氛围。在中国动画配乐中,多以琴、萧、以及戏曲中的锣、鼓为主,琴声的悠扬悦耳,箫声的悲凉如水,戏曲的恢弘大气,都让动画作品更为生动。在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更是将戏曲作为配乐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精髓,在当今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下,利用动画产业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教学当中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与取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动画作品之中,在教学当中,应当更多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否定,决不能片面的全部套用,对于某些传统的方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扬弃。
2.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在动画教学中应多加入一些动画赏析课程,让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从视觉上来吸引学生,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更直观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课堂之外,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去挖掘一些独特的民俗民风,在了解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认识不同地域之间各异的民族文化,可以将这些自己挖掘的文化信息作为创意点应用到新的动画创作之中。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
美术在世界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画笔勾勒出美丽的画卷是人们智慧的体现。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现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同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中的价值,进而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美术生涯中[1]。
1背景
(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000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年轻人,影像文化伴随着他们走了一路,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孩子十分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2]。如何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是现今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美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载体包括美术,所以在学习美术时是不能脱离文化意境的。在美术教育中势必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教师在教导学生鉴赏美术时,应当研究如何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挖掘和利用各地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美术资源等等。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2.1发掘教材,充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高中教师在美术鉴赏教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备课,认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有的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工艺品,例如陶瓷、玉器、青铜器;有的是介绍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艺术,想风景画,山水画等等;还有的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例如彩陶!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是应当充分的利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教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中国古代绘画的这一章节重点讲述的是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独有的特例的一种绘画门类,不曾在其他国家出现过[3]。中国花鸟画在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至今仍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我国花鸟画的知识,并充分渗入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去!2.2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只有激发兴趣,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才能够使师生一起探索美术世界的奥秘。以前的美术教学模式太过于单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是学生对学习美术感到厌恶。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营造欢快、有趣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真正的学会欣赏美术、懂得欣赏美术。2.3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缩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应当深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好美术。可以通过课后开展美术鉴赏活动。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以供学生课后研究,并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设计课题时,课题的内容不仅与美术有关,还要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确定课题之后,进一步分析题目,将课题分化为若干小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思路[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结语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5000年里积淀了无数的优秀文化。美术鉴赏课程起到传承艺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从而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宗教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娜.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41-141.
[2]薛小勇.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04-105.
[3]麦荣勇.让美术教学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01-102.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 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关键词:美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高中美术教学
在人类文化中,美术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同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每件美术作品都是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融合了生活与生产知识,反映了社会文化、经济、思想,展现了自然环境、社会伦理道德、宗教、人物等精神形象。同时对人类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促进心灵净化,品质提升。随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流失没落,继承与重构传统艺术文化成了现代教学者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引导学生明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价值,使其关注传统艺术文化,珍爱美术遗产,珍爱民间文化。
一、充分发掘美术教材,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高中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有不少传统艺术文化,教师应对其充分开发与利用。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单元,就包括陶器、青铜器、织绣 玉器 漆器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雕塑欣赏陶塑》单元中,包括石陶塑、石头雕彩塑、彩塑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绘画欣赏》单元,就包括古代人物画、古代壁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花鸟画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建筑艺术 》单元,包括宫殿建筑、园林与民居、民间美术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这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体会到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学《民间美术》,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桃花坞年画、双面绣、北京风筝等制作过程,使其在美术欣赏中认识民间美术与民间美术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以丰富学生知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把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若想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那么首先应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融于课堂教学中,认识到美术的价值,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从而主动承载与传播传统艺术文化。而若想激发学生热情,在则需要教师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把握时机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欣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素材,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可以获得直观感知,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赏析,学会正确认识传统艺术文化。如教师可呈现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意义的图片资料与美术作品。如秦长城、秦陵兵马俑、青铜器、帛画、石雕、彩陶、壁画、版画、汉画像石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家及他们的美术作品。在图片展示的时,教师可适当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这样长期熏陶,学生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对国家、对地区的意义与作用,并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三、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培养美术艺术文化情感。院校或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邀请民间文化家或艺术家来校传授知识,亦或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如美术理论课与手工制作课。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学会艺术品的制作技巧与方法,还能够认识民间与民族美术,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保护意识与情感,学会积极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例如:学习版画,教师可通过纸板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版画;学习民间美术,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着制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编织、刺绣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讲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传统艺术文化的特色及意义:剪纸,利用纸上剪刻,借助一把剪刀,则可创造出多彩丰富的生活;风筝,我国民间玩具,具有悠久历史,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过加工制作,成为了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双面绣,正反一致,针法灵活,绣工精细,生动形象等。
四、将现代艺术与传统美术相融合,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在一次针对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按重视程度给传统节日排序的题,大部分学生按照春节、中秋、清明、端午的顺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学生眼中相对不受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将圣诞节和端午节相比,一些学生更喜欢圣诞节。今天,部分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而喜欢过洋节,不重视传统手工艺而崇尚西方的科技产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每每看到这样的现象或听到这样的报道便很揪心。笔者不愿看到漠视乃至忽视传统文化艺术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希望传统文化艺术只能成为人们脑海里的模糊记忆,而人们徒留悲叹和深深的惋惜。笔者希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传递重视传统文化的信息,感染、影响学生,让他们在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应该从学校、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形成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尊重、呵护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应该有所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华被尘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时尚。而传统文化艺术很古朴、很稚拙、很耐人寻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国味道,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本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长期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中提升品德修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笔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一)欣赏工艺美术,理解其外在形式与特有的人文内涵
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等传统艺术,在我国古代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媒介。例如,教学《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青铜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在我国发现的青铜器,数量、种类、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从司母戊方鼎的庄重威严、四羊方尊高超铸造水平、立鹤方壶的美学成就,到长信宫灯巧妙的设计,充分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让学生叹为观止,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爱国情绪。
(二)结合建筑体系,体会中国的建筑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纵观中国的发展史,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在教学《中国建筑特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呈现,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都高度重视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大自然中。这种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江南私家园林清新秀雅、手法精妙,皇家园林规模巨大、风格华丽。此外,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少数民族建筑的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如回族伊斯兰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共同组成中华建筑的璀璨星空。
(三)通过名画鉴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思想、民族传统相互渗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人画画讲究有感而发,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理解丰富的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国画深厚内涵,所以欣赏中国画时,让学生从美学思想、气韵、意境入手,深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进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品画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二、“寓教于乐”,在美术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结合地方特色,体验民间美术的文化魅力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艺术源于生活,文化内涵深厚的民间美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教材。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带进课堂,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间的团结与合作精神,加深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
(二)走进自然世界,体验生活艺术的文化魅力
教学中,我们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如带学生欣赏城市雕塑、城市环境艺术,让他们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等,利用节假日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去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描绘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对比等形式美的原理法则,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热爱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
三、“润物无声”,在学习氛围中渗透传统文化
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依赖于美术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创设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一套校园隐性文化体系,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等产生影响。
(一)营造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让美术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学校各项建设的规划、各种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审美的需要,特别是与美术直接相关的教育因素,如校园雕塑、环境绿化、宣传橱窗、活动园地等。一所好的学校是一个处处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的学校,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提升全体教师的文化意识,尤其是美学意识
【关键词】传承;宗法;血缘
结果与分析
1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其随着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变化,表现形式主要是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由此衍生的业缘传承和地缘传承是其异化的形式。作为传统武术主要传承方式的师徒制传承和家族式传承,其传承方式的形成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宗族血缘意识的影响。思维方式、观念意识贯穿了整个武术传承方式的始终,对未来武术传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原来从事家族技艺的血亲不愿再继续传承家族技艺,血缘传承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家族中人谋求以外的发展,这样就给家族技艺的延续带来了许多局限,因此家族血缘以外的传承方式就不适应技艺传承的需要,这一时期模拟血缘式的传承浮出水面。这种血缘制度传承向家族外延伸形成了师徒制传承这一影响中国百年的传承模式。这其中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于有血缘关系的师徒形式;二是没有血亲关系,非亲非故的师徒关系。表现在择师授徒,拜师学艺的形式上。
2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与宗法血缘
亲缘核心、尊祖敬宗、家国同构三个名词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缩影。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心理学中讲人们的行为活动受心理的支配与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也正遵循这一历史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影响人们了观念意识。私有制一产生,宗法就随之而来了。
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为核心、父族为主导的文化内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宗法制度。血缘的维系,氏族家长家族制度使得宗法制度由宗法分封制到宗法君主制。形成了两千年来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
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是宗法形成的两个阶段,宗法制是宗族制在政治上的最高体现。氏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组织。宗法制到殷商时期发展到了完善的阶段,宗法离不开宗族,宗族在社会制度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宗即是整个家族中长族之人,奉家中一人为首;族即是家族中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尊祖故敬宗,祖宗,祖宗二者是不分家的,宗者尊也。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有大宗,小宗之分。大宗率小宗,小宗领群弟。由此形成了以血缘、宗族、伦理、政治的社会构造体系。
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发展到现在,又形成了迥异于古代传承方式的特色特点。无论其发展方式为家族式传承、师徒模拟血缘式的传承,还是地缘传承、业缘传承、拳谱传承等等,一直到近代的武馆、武术学校的建立,包括现代学校教育中武术的教习,已经不同于古代的传教模式。但有些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深受过去思维观念方式的影响。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我们要承前启后,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扬做一份贡献。
结论与意义
在对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方式梳理的过程中,因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演化,发现各种传承模式的出现与淹没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转变的。探究中国宗法血缘文化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影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在对传统传承方式的研究上我们可以以古为鉴。懂得两种传承模式形成的文化内涵,探究形成其模式的演变形势和过程。对于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化包罗万象,无时无刻不在我们周围,对我们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传统文化与武术技艺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
另一方面:在研究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面向未来。为武术事业更好的发展探究新的道路,其中就涉及了武术传承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到今天,武术在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已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传承模式需要新的发展,制约发展因素的一方面需要去除,适合武术技艺传承的有待保留。在此就需要广大武术传承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2-18,25-38
[2]田孝亮.浅论中国的宗法制[J].文化广角,2008(11):59
[3]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18-21
[4]许结.亲缘核心――中国古代家族――宗法制[J].文化常识,2008(1):115-116
[5]范海彪.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9:120-122
[6]宋海滨.中国武术传承过程中的嬗变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9:12-13
[7]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2):106―107
[8]王林,赵彩虹.传统武术传承的社会人类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26-2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职;美术教学;渗透与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当中累积和沉淀的产物,其包括了戏曲、绘画、剪纸、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以及传统服饰、传统美食等,本身具有较强的历史痕迹、浓厚的艺术气息、浓厚的中国特色。将其引入到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美术课堂教学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更好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染和熏陶学生,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思想和传统文化意识。在这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美术教学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具体、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也可借鉴和参考较为成功的中职美术教学案例,从地域性、艺术性、人文性入手,为学生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美术教学课程体系。
一、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现阶段,随着中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大部分中职没有及时的进行优秀教师的招聘,原有的美术教师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且中职并不缺乏具有丰富的美术教学经验和专业水平的资深教师,但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较为浅显,无法很好的将二者进行融合。且部分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其课堂教学仍然偏向于理论,这将会严重的阻碍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虽然中职会设置相应的美术教师培训,但其中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关的内容,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一般而言,中职美术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设计和规划,即便是开展了拓展性的活动,但也仍是围绕教学主题进行统筹。且有的教师认为中职阶段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实践能力较为有限,在课堂教学当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和学习压力,还会使学生混淆美术课堂教学的主次,故而极少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也有的教师为了能最大限度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和价值,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民间艺术、美术作品、传统文化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或是在美术作品鉴赏或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引入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某些重难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虽然会提升美术教学效果,但很容易使学生滋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且有的教师无法摆脱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的禁锢,引入的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和文化艺术形式较为统一,难以更好的满足学生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复杂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部分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会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美术技能的演示,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根据社会综合发展和教育发展情况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的教师虽然根据新课改要求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但也只是简单的进行相关内容的展示。在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的前提之下,难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美术教学和指导。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但为了更好的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实践和探讨的时间相对较少。且有的教师习惯于利用统一、相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在活动当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大同小异。为了不对学生造成过度的干预和影响,往往不对其过程进行关注,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美术学习将会存在较多的矛盾与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渗透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一)提升教师美术综合素养当下,中职必须要把握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开展中职美术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引导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化、艺术、思想等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研讨,加深教师对二者之间的理解和掌握,以促使其能形成全新的中职美术教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了更好的弥补中职美术教师存在的短板,还可定期的开展基于中职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教学主题讲座和座谈会,通过远程通信功能和互联网的渠道与优秀美术教师、教育专家、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积极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以便于教师能更好的进行规划和应用。也可立足于实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与渗透存在的具体问题,借助优秀师资和权威人士的力量进行解决和攻克。在进行美术教师招聘之前,需根据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就业倾向确定招聘方向,制定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思想、水平、素养、能力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的考核,并设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岗前培训,使新入职教师能更好的熟悉和胜任中职美术教学。另外,教师也需要对原有中职美术培训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强网络化的美术教学系统的开发,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科学确定阶段性培训目标。在教师完成阶段性的美术培训后,则可解锁下一阶段的培训。以确保教师能更好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和自主培训。也可在培训当中增加与心理学、艺术学、行为学、教育学、信息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状况和问题进行综合的预估,在培训中渗透职业素养、岗位精神、责任意识、师德师风等教育,有效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综合教学素养。
(二)科学整合美术教学内容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从不同方向和层面入手对中职美术教材进行剖析和研究,对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息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整合。掌握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诉求和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创新、拓展、延伸。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程,了解其在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转化和应用,秉承扬弃、继承、发展的思想,对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案例、场景、现象进行全面转换。把握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其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利用更加直观、简单的内容导入复杂的美术课堂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教师也需考虑当下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的变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收集,或加强对优秀的中职美术教学资源库的访问,有侧重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筛选,并在恰当的时机导入中职美术教学中。此外,教师也可对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进行了解,根据美术教材当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不同时代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全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外,教师也可对中国的主流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渗透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并引入以此为媒介而的产生各种节日、戏曲、书法、雕塑、绘画等的艺术,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分析和鉴赏。还可在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引入与美术教学有关的词语、古诗、古文等,全面增加美术学科与语文、历史等之间的联系,以完善学生跨领域和跨学科的美术知识体系。或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引用本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历史遗迹、民族风俗、特色节日,以及学生更加喜欢的美术绘本、民间艺术、美术游戏等,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层面和角度入手来进行中职美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有效创新美术教学方法现阶段,教师需对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反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形象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传统晦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转化,利用更加直观的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的元素进行呈现,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美术学习体验和视听体验。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倾向,在掌握教学主题情况之下,为学生构建具有交互性、实践性、多元性、艺术性的美术教学情境,在其中穿插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研究。在进行优秀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PPT课件导入作品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题、作品流派等相关内容的分析,全面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进行鉴赏。鼓励学生大胆的谈一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根据其具体表现进行综合点评和指导。加深学生对作品文化底蕴的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确保每个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都能取得跨越性的提升。而在讲解美术绘画技巧和方法时,教师可通过实际录制或收集资料的方式制作教学微视频,将其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揣摩。或是对较为经典的国画作品的绘画技巧、构图方式、创作形式进行综合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由教师实际进行相关技巧的演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在美术手工教学时,教师可引入京剧脸谱制作、剪纸、泥塑、竹编等具有民族信息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创作练习,并在其中增加自己的创新和创意。在有效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和实践动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过程当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微课、慕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直播等教学方式,根据美术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在最大限度的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使美术课堂教学能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效。而在进行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中职特色进行设计,结合活动形式和方式选择与其最契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其中增加历史剧表演、角色扮演、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展示等的环节,以全面提升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可考虑学生的拓展学习需求,联通课内和课外,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特点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小组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科学的进行活动的分析、设计、规划、组织、实践。中职还可定期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书法比赛、国画创作大赛、古风动漫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大赛、优秀设计作品展等,或推荐学生参加国内和国外较为著名的美术活动比赛。使学生更好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转化为优秀作品,并为其累积更多的经验和阅历,以确保学生能实现成功就业和长远就业。
摘要: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入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决定了生态美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在中国,生态美学研究如何发展,近些年的争论非常多。作为中国生态美学建设代表人物之一的曾繁仁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对当代包括生态美学在内的生态理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就是说,我们有必要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发现思想资源,进而推进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研究。
一、自在美:传统文人画论中的自然观
如何看待自然,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在文人画论中有相当多的相关表述。
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文人山水画的理论来源。道家认为,本真的、原生的自然是美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庄子则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即是说,道是世界的总根,一切都由其化生;而化生之德是无上的,因而也是至美的。自然之美在于它是世界的本真、源头。在传统绘画美学看来,自然之美,因其为道无言之化生。
这种自然观在山水画论中亦反复表述过,被视为中国山水画论之开山的宗炳认为,图画山水乃“圣人含道哄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画序》)。圣贤们能够理解自然之道,因而他们通过勾勒物像来感受自然之大美。清代的石涛认为,画之法,统一于自然之本质。“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文人画家常以诗的语言描绘自然的美,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桩,冬山惨淡而如睡。”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山水常常是世界本质的表现”。“天地运行的道理所在,就是山水的实质之所在”。这个意思在石涛《画语录》中也有明确表达:“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自然万物之美,源自道之化生。感受美和体验自然之道,激发了文人们涉足画事。
在文人画理论家看来,自然万物不仅有物质实体的存在,亦寓内在的品性;自然美是万物“自美其美”,因而可以称其为“自在美”。
归纳起来,传统文人画论关于“自然”、“自然美”的观点主要是:自然也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两方面,是这两方面的统一;外在机械静止的自然,其内里蕴含着道、规律。自然之美在于其为世界的总根或源头;自然之美不同于世间一般所说的美,而属于最高的美、大美,非圣贤不能体验、把握。
二、再造美:人与自然关系在绘画实践中的表达
生态美学最终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处理的好坏,决定着生态美学能否深入下去,能否获得理解、支持,并起到引导社会进步的作用。在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最充分地体现在绘画实践中。
三、自在美与再造美的统一
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已如上文所述。虽不尽全面、具体,也已得其荦荦大者。指出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中蕴含着生态美学思想资源,绝不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而是要为当下的研究给予启迪,提供思路。那么,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关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生态美学研究有何启示呢?
有必要先明确制约生态美学发展的根本之所在。我们知道,西方生态美学是在生态学的引导下产生、发展起来的,生态美学承续了生态学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急剧破坏的忧思和焦虑,其直接目的是唤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爱惜和保护。故此,生态美学就大力倡言自然是美的,并且期冀获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并以相应的现实行动来达到上述目的。于是,“自然全美”成了生态美学的强命题。“自然全美”论在西方以艾伦・卡尔松“肯定美学”为代表。在肯定美学看来,只要是自然的,就是美的。自然万物无一不美,无处不美。在中国生态美学界也有与肯定美学持相近观点的研究者。这样的理论观点,似乎可以说是生态美学由其产生的前提及内在逻辑必然导出的结论。
但问题是,这种理论命题除了显示出研究者们极大的焦虑和强烈的使命感外,同时也把生态美学研究逼入了死角:既然自然全美,无所不美,那么不用说所谓的“征服自然”的生产劳动,即使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自然产生影响,都是对“美”的侵凌、伤害,这样一来,人最好毫不动弹!我们所能做的,仅只是守持一个静止、死寂的自然。自然已经足够完美,我们只需要仰观俯察,被动照单接收。然而,人不能活动不能创造,那人存在于世界又是为了什么呢?艺术美作为人工创造的美又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于是,“美学”本身甚至人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从肯定自然滑向了对人、人类社会的彻底否定,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思维困境和理论歧途。
这种思维困境和理论歧途,其实是西方思想中的二元对立思维的逻辑必然。西方思想固然也首先肯定人从自然产生,但又把人从自然抽取出来,使之凌驾于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子及对立物(主/客二元)。一切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人的需要来裁决,在剜除了人的自然属性之后谈人的需要,谈人的生存和发展,这里面存在着重大的偏失。通常所谓的“美”就建立在这种偏失上。而当代西方生态美学却又在另一极点重新堕入迷途――西方“自然全美”思想是通过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思维确立起来的。然而,人类中心主义有“强的”和“弱的”之区分,是否能一概抹杀?二元论思维是人思维方式之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尤为必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亦有其合理运用之处,完全放弃二元思维则实乃因噎废食。而西方生态美学对二者弃之如敝履,就从一个极端滑到了另一个极端。
摘 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中华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和传承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功能和技术体系,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栽体。本文试图探析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对充实中华武术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古代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 影响
一、周易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1]。借助的身体运动形式练形养神,是中国武术形成形神兼修的练功原则。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为八法;太极拳主“身心合修”,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可见,各家各派都注重形体与精神的统一,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训练,以外练形体、内练精气神为训练目标。武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表现在象形拳与象形动作。武术汲取了各种动物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拳术的技式之中。如:大鹏展翅、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等。这种融自然物为一体的拳术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身体特征。
(二)阴阳辩证
阴阳对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的最基本思想。易经的阴阳八卦化生观念对武术的阳阴表述,由此组成八卦以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代表八种最基本的事物: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攻守等等。这一系列名称和原理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中。它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多彩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具体运用八卦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首推八卦掌。周易哲学思想被许多拳术汲取与运用作为其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道论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武术的本原也是“道”,由“道”而衍生出千变万化的招数与套路,因而套路和招数是“道”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套路和招数的习练,可以体悟“道”的真谛,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五行相生相克衍生出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这在武术拳理中有很好的体现。如《太极拳经》所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形意拳中的劈、崩、钻、炮、横就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具体体现。而武术演练和实战中的动静、急缓、虚实、刚柔、进退等则是阴阳相反相成理论的具体运用。
(二)气论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谓是中华武术的精髓,不仅精炼概括了武术的练习内容,也生动体现了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法门。道家认为支持天地、人体运行的是“气”,如《庄子》中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故贵一”。“气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传统武术的内家拳派之中,如形意拳中要求的“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太极拳讲究“以意导气”,“以意调息”等,通过“气”的运行,使习武者的内练与自然相通。这种理念在武术中首先表现为整体。
(三)以术悟道
《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理念在武术中表现为整体运动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不仅要求习武者会套路演练,更要求习武者通过套路的演练达到身体能力和实战能力的提高,套路演练是实战能力的基础和手段,实战能力是套路演练的目的与归宿;第二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部肢体的发展要与内在的脏腑锻炼协调起来,外强需要内壮的配合与支持;第三层,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的是精、气、神的协调配合;而外三合既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技术要求,又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形的协调配合。对三个层面的领悟实战,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三、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一)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华武术自强不息产生深远的影响。如《论语》多次论及射御之事:“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不仅说明孔子技艺超群,也说明孔子对技艺所追求是以“礼”为前提的君子之争,而不是一贯的好勇斗狠。《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为加强其弟子对“武”的重视,还对习武精神作了相应论述:如“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受此影响,在武术的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闻鸡起舞”,“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等。
(二)武德重仁
“仁”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和规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武士,要塑造自己完善的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礼”、“义”、“信”、“勇”的品质。“仁”要求一个武士首先要有博爱之心,要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孔子日:“仁者必有勇”,这不仅是指存在于个人之间的小勇,更是在于论述敢于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舍生取义的大勇,既仁者无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