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行业风险范文

医疗行业风险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5:3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疗行业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疗行业风险

篇1

[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 医疗器械 企业风险

一、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划分的标准

有关我国中小企业的统计信息十分缺乏,而且关于中小企业定义的标准又十分模糊。数据方面的问题使分析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作用十分困难。1988年关于中小企业的最近的定义规则,按照不同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来划分企业的规模。这种划分方法对不同的行业规定了不同的产出标准和职工人数,据以划分企业的规模,对比许多国家按照职工人数或职工人数与总产出相结合的标准,我国的划分标准要复杂得多。但是,运用我国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时,由于划分标准过多过细,使得许多企业难以归类。另外,我国的分类方法也难以进行跨行业比较,更难以进行跨国比较。

对医疗器械行业来讲,医疗器械行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其企业划分标准不等同于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且我国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划分并没有相应的标准。为此,本文将通过与其它行业标准的划分笼统上对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

二、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除了要贯彻一系列有关的安全标准以外,还要对医疗器械的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医疗器械的风险水平,判断其可接受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0年1月31日批准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0,其中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第一部分为风险分析的应用,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YY/T0316-2000等同采用了ISO14971―1:1998,该标准是国际先进经验的总结,该标准实施两年多来,对我国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程度的提高很大,在医疗器械行业更快地和国际同行接轨方面也近一步拉近了距离。

该标准的第三章第一条规定:“制造商应把风险分析程序实施及其结果的记录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根据制造商的定义,只要是把医疗器械上市或投入使用的法人或自然人,不管是否自己完成设计、制造等工作,都要承担制造商的责任。因此,要求按GB/T9002和YY/T0288申请认证的企业也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工作。在这一点上,YY/T0316-2000的要求是和欧洲标准NEl441医疗器械风险分析要求是一样的。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第十九条关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三项条件也未涉及设计问题,而只强调生产。

所以,风险分析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医疗器械生产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风险分析是用以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的可得资料的研究。因此,要进行风险分析,首先对要分析的医疗器械的可能危害进行判定,其方法就是提示若干与患者、用户和周围环境安全有关的问题,以此作为线索,判定可能的危害。然后估计风险,这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即损害的严重程度和导致损害的危害发生概率。前者不难判断,但发生概率数据的获得并非十分简单,没有适当的方法和必要的工作,则难以判断发生概率是多少,而没有发生概率的量化数据,则无法估计风险的大小。

三、ISO14971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要求

ISO14971是针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系统的标准,它规定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完整的程序。该标准由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通用要求、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生产后信息、附录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在“引言”中,15014971说明了制造商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即通过对风险的判断来决定产品预期用途,达到判断上市的适宜性的目的。

在“范围”中,15014971说明了该标准给医疗器械制造商提供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程序,以及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在“术语和定义”中,15014971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其各部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通用要求”中,工5014971对制造商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制造商对此过程进行事前的计划于事后的记录,在此处标准中使用“应”(Shall)而非 “应当”(should)来表示较强程度的要求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指导。

在“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报告”、 “生产后信息”几部分中,15014971对制造商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要求。在“风险分析”中要求制造商判定危害、估计风险,并予以记录。在“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依据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判断风险是否需要降低,并予以记录。在“风险控制”中对风险控制的依据、具体措施、以及无法控制风险的处理进行了要求,并要求予以记录。在“剩余风险评价”中要求制造商对全部的剩余风险进行可接受性评价,并予以记录。在“风险管理报告”中要求制造商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并保证可溯源性。在“生产后信息”中要求制造商保持用于评审上市后信息的程序并予以记录。

在“附录”中,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说明,例如在附录F中列举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等具体的风险分析方法。

由此可见,就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而言,15014971是目前针对性最强,也是最为系统和全面的标准。

此标准对医疗器械监管与行业发展的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引言”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的范围,即对患者的风险。其次,在“范围”中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适用阶段,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最后,在“通用要求”提供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步骤。这几方面可以为政府监管和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性方面提供思路与依据。

四、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风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尚未进行风险分析,进行过风险分析的企业中,绝大多数的风险分析报告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主要表现是,只简单地罗列一些可能的危害,然后说明采取了防护措施,最后表示可以满足要求,医疗器械是安全的。

风险是导致损害发生概率及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为了说明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缺一不可。从目前看到的国外风险分析材料来看,无一不是考虑了两个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风险的量化数据,从而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

但是,YY/T0316-2000只规定了风险分析的程度,并未介绍风险分析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估计发生概率的具体方法;只是在附录D中以一页的篇幅简单地提到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和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 (HAZOP)的各自特点。因此,如何使风险分析取得量化的数据,便成为风险分析的关键工作。

要提高风险管理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水平,不仅仅是以企业一方的行动为主,应从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入手。一方面需要监管者将法规中的风险管理要求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生产企业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掌握行业标准;还需要对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者即潜在使用者进行风险相关的宣传教育。在上述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参考文献:

[1]ISO/IEC GUIDE 51-1999.Safety aspects-Guidelines for their inclusion in standards[S].Geneva:150eopyrightoffiee,1999

篇2

1.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都是由国家控制,及时在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风险,都是国家承担,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财务制度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一方面是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卫生企业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很多的财务风险是管理者无法遇见的,加之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更加稳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

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企业在开展财务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财务风险。财务人员在企业中长期工作,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熟悉,而且自身拥有第一手的财务资料,因此财务人员很容易为了个人利益,作出一些损害企业发展的事情。医疗卫生行业的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经营与发展也需要很多的财务人?T的支撑,因此其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依然非常大。这种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财务人员制度道德所致;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财务风险并不是主观行为,而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医疗卫生企业内部的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缺乏财务风险费相关的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强,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流程不科学,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医疗卫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分离,这为财务人员行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财务风险不断提升。

4.对资金管控不重视

医疗卫生行业的财务费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资金管理,因此医疗卫生企业应该加大对于资金的管理与控制,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企业对于资金管控不重视。医疗卫生企业的管理者把大部分的经理都放在了增加经济效益上,他们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营业收入,宁可多花钱打广告也不会拿出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比较低,影响了财务活动,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如何应对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

1.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企业也开始市场化,及时是公立医院也开始走市场化之路,因此,医院需要自担风险,为了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管理人员应该提升风险意识,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只要风险发生了,那么医院就会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提高对于风险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医院内部,应该积极宣传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让全体员工都提高风险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降低风险,监督财务工作,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汇报,采取有效措施把防止风险发生。

2.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

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医疗卫生企业应该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降低由于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财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设置培训机会,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防止财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道德水平的了解,如果道德水平低,那么及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再高都不要录用。

3.完善内控体制与风险方略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对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首先,应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保证制定能够真正的执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让制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降低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因该提升财务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制度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应该增加财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制度漏洞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损害医疗卫生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财务风险。

篇3

关键词 中职护生 职业风险意识 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SUN Yuelian

(School of Health Care,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04)

Abstract Health care occupational risks are major issues to develop nursing student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s training needs to create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s; financi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courses teaching;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improv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raise legal awareness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will help to ensure medical care safety, maintenance patients and their legal right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risk awareness; education

随着护理模式转变,全民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高风险性备受关注。护理职业风险是指存在于医疗机构内部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造成各种损伤和伤害的不确定性因素。①而在校中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尚存不足,导致护生在护理实践中,对护理职业风险无正确的心理评估和应对措施,引发医患纠纷。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从产生护理职业风险的几个因素着手,加强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切实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利益。

1 概念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指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风险。②在护理执业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医疗纠纷、护理意外等医疗风险,同时还面临着针刺、病原体感染等职业损伤。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是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护理行为过程中,对自身或他人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原则认识程度。③

2 护理职业风险的潜在因素

(1)护理职业风险教育观念滞后。学校对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未开设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护理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或与临床接触甚少,对职业风险教育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专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风险意识的教育。

(2)护生缺乏职业素养。目前在校的中职护生均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对护理职业的理解就是简单地执行医嘱、给病人打针、发药,不能充分认识护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与风险。护生的这种观念影响其对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掌握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给未来的实践和护理工作埋下了职业风险的隐患。

(3)护生法律意识和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校的90后护生比较自我,法律意识淡薄,遇事不冷静、说话欠思考、沟通能力差,冲动好斗,易激化矛盾。在学校生活中不能够遵守课堂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操作实训中,不遵守操作规程,不尊重、不爱护示教模特、不注意职业防护。护生的法律知识缺乏、常会出现不能自律自控,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随意行为,必将引发今后医疗纠纷,护理差错、职业损伤等风险。

3 培养在职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措施

3.1 开设护理职业风险意识教育课程,增加师生职业风险意识

中职护理学校将护理风险意识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足够的课时来落实该课程的实施;有计划安排护理教师参加职业风险意识的培训;护理教师每年利用假期到临床顶岗实践至少2~3个月,在学习临床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强化职业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学校和实习单位联合组织风险教育和医疗安全文化教育宣传,请医学会和三甲医院的医学护理专家定期授课,从临床典型、真实医疗护理纠纷案例入手,分析纠纷的原因、过失、处理方法、吸收经验教训,促进师生注重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

3.2 融风险意识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1)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很强,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护士业务不熟悉、专业知识缺乏、操作不熟练或操作规程不明确会对患者和自身都构成威胁。④使在校护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职业素养。

(2)专业课程中增加风险意识内容。在临床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护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如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强调执行医嘱时查对制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护理失误可能引起的护理风险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进行护理操作演示和练习时,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和操作规程,及时、客观、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为防范护理风险提供法律依据。

(3)提高沟通技能,改善护患关系。据报道有70%~80%的医疗纠纷并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由于服务引起的。⑤开展护士职业礼仪培训、利用多媒体展示护理过程和沟通技巧,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患病时,让学生与患病学生进行真实的护患沟通,要求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语言、行为、着装符合职业规范,尊重患者、关爱患者,耐心、细心、温馨地护理患者,并对学生沟通中的优缺点加以点评,提出改进措施。

3.3 加强岗前培训 ,提高法律意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在护理伦理学、护理与法、护士条例的教学中,重点讲授护理行为与道德法律的关系,明确护理行为中病人的权利与义务、护士的权利与义务。在实习前和实习期间,组织护生学习《侵权责任法》、《疗事故处理条列》、护理核心制度,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慎独精神和职业防护意识,合法地安全执业,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护理职业风险意是护理职业教育者、护理职业从业者、护理职业管理者共同努力的目标。⑥在校护生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注释

①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认知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2.9(6):587-588.

② 恽怀英,孙亚琴.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是高等职业护理教育的责任[J].护理杂志,2006.23(2):81-82.

③ 陶岩.护理职业风险意识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16-118.

④ 张岫秀.强化护士的职业风险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J].全科护理,2008.6(11):3079.

篇4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300222)

摘要:当前,卫生高职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与知识水平都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医务工作者安全意识及卫生高职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结合卫生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提出职业安全教育要通过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加强、实习中的巩固和岗前再加强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防护能力。

关键词 :卫生高职院校;职业安全教育;职业风险;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49-03

卫生行业职业安全关乎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生命健康。复杂的医疗工作、社会、环境、制度、职业自身特点、个体压力、情绪、职业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医务工作者个人健康及职业安全。卫生行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高职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让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顺利承担起职业责任,规避掉可控的职业风险,具备确保职业安全的职业能力。

卫生行业的职业安全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卫生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在医疗卫生机构仍会发生各种职业安全事件。职业安全既与职业环境密切相关,也与职业工作者本身的重视与防护有关。发达国家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较完善,综合执法机构独立且专业,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机构的层级监管体制和投资保障使得医务工作者职业安全现状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在我国,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对于职业安全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作为社会进步重要标志之一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却远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卫生行业职业安全更是形势严峻,法规落实不到位、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防护意识、防护知识的缺乏以及防护设施的滞后都使医务工作者在职业风险面前如履薄冰。

卫生行业的职业风险 医务工作者是高危职业群体,职业风险较大。卫生行业常见职业风险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理及心理性因素等。(1)生物性因素指锐器刺伤,体液、血液、空气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所引起的病原体感染。其中,锐器刺伤引起的血源性感染一直是威胁医务工作者的主要原因。(2)化学性因素指抗肿瘤药物、化学消毒剂和汞污染等,尤其是肿瘤医院、病房、消毒供应室等地点对医护人员健康威胁最大。(3)物理性因素如紫外线或电离辐射,激光的光化效应,负重及运动性危害,高温、噪音危害等,在医护日常工作中如影随形。(4)生理及心理性因素源于医务工作者繁杂的工作性质、重大的工作责任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另外,随着新病原体的出现,高科技医疗设备和化学药物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医疗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也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防护能力面对职业风险,我国的职业防护管理却仍处于初级阶段.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颁布十年之久的《职业安全卫生法》才被引入我国。2004年,《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才由卫生部正式颁布。近年来,国家虽然对职业防护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体制的诸多弊端,使职业防护中的软、硬件建设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医务工作者防护意识、防护知识薄弱:工作环境、医疗器具及防护设备、用品等有效的职业防护保障不到位: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追踪困难,保险难以落实。

卫生高职开展职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卫生行业职业风险能够通过规范操作行为、应用防护措施得以规避。早在2000年美国CDC的评估报告中就显示,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可达60~80万人,而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避免的。以最简单的戴手套为例,恰恰是预防接触性传染和锐器刺伤感染的有效方法,而良好专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关键要意识先行,即重在教育。

我国医务工作者防护知识匮乏是导致防护意识薄弱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国家已经认可职业防护教育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个发达国家在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已融入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和“普遍预防”的策略。有报道称,在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未接受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技术和方法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卫生教育一直重视以患者为本,强调职业奉献精神,忽视了在“以人为本”理念中医务工作者同样有生命之重。现在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经认识到了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增设了相关教育,如一些卫生高职院校设置了“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一些教师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也开始渗透职业安全教育。

在实习生职业安全认知与防护现状的调查中显示,98名学生中有40.8%的人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掌握“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概念的人分别占41.8%和39.8%.说明学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尽管受到了重视,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SARS流行期间,国内医务人员SARS感染事件,以及诸多实习生及在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告诉我们,卫生高职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需要,是医学生建立职业信心的需要,也是保障大众健康的需要。

关于卫生高职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思考

卫生高职院校理论课与实践课授课比接近1:1。理论知识学习时间短且科目多,难以再单独增设职业安全类课程,因此多学科渗透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

在医学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安全教育医学基础课程是为医学生开启的第一扇职业之门,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职业安全知识的正确认知,养成实验中良好职业习惯。例如,通过“病原生物学”课,医学生既可掌握学科知识,又可了解卫生工作的感染风险,培养双重保护的意识——保护患者,保护自己。又如,讲授“细菌的传播途径”部分内容时,提醒学生临床操作中采取防护措施(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的重要性:在进行“医院内感染”内容介绍时,强调感染对象包括患者、家属及医务工作者:在进行“病原生物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观念,让学生思考可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和防护才能防止污染和感染的发生,以指导实验操作:在“免疫学”授课过程中,通过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知道免疫力是最好的药,而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的健康网络,所以身心健康是职业安全的有效保障。心理健康包括乐观向上的态度,良好的职业承受能力和面对风险时从容的职业素质……可见,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多个环节均可渗透职业安全教育,教师应细心挖掘。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形成专业知识、专业习惯和专业意识。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对保护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护理学专业理论教学中,除了讲授规范操作法外,还要加强标准防护知识的宣教,授课内容兼顾护理技术和无菌技术操作基本原则.七步洗手法和穿脱隔离衣法.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技术和分级防护技术,针刺伤防护技术和应急处理技术,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在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技术,医疗废物的分类、放置与处理,疫苗预防内容和护士管理办法等内容,使学生能居安思危,重视防护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处理职业暴露的方法,从容应对职业风险。实践教学是理论转化为行为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职业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恰当的情境教学、演示教学能使职业安全教育更加有效且令学生印象深刻。

在实习中巩固职业安全教育实习是身临其境的历练,实习生的职业安全意识、行为能否知行合一还取决于带教教师的规范指导、言传身教以及严格管理。实习阶段,带教教师往往是学生心中的榜样,真实且复杂的工作情境和榜样的示范力量都能使职业安全教育比课堂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带教教师对职业安全的重视程度以及得心应手的规范操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职业安全的态度和职业信心。因此,加强带教教师的职业安全培训,以一带十的放大效应不但会使职业安全教育在实习中得以加强,甚至会影响整个卫生行业的职业安全发展趋势。

加强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而且要有广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1)广泛性。学生在卫生行业上岗实习需要定期轮转,因此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岗位的职业风险,职业安全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都要具有广泛性。(2)针对性。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要因材施教。例如,肿瘤科护士常接触到细胞毒性药剂,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正确配置和使用该类药物,学习如何正确戴双层手套(聚乙烯手套外再套一层乳胶手套)等防护措施。(3)实用性。是指根据岗位条件因地制宜,对职业安全知识活学活用。在我国,卫生行业职业安全防护设备和用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安全教育中要结合实际,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 策略

在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竞争不断激烈的同时医院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因此,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对防范和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保证医院财务目标的实现,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医院财务风险存在的领域及形式

(一)政策风险

自2009年起,国家改变了以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步向着公共卫生事业、农村、城市社区等领域发展,同时政府在投资医院方面也增加了社会资本。政策法规在调节医疗卫生资源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加大,同时政策效应也通过不同改革途径作用于财务管理领域,从而就表明随着医院经营方式的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显而易见,医院扩大生产规模势必会影响财务系统的健康运行。

(二)行业风险

医院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从而也较直接地影响医院的财务管理。一般而言,医院的行业风险表现在多方面,比如说绿色通道的提出,使得医院的坏账无法解决;医院规模扩大投入的医疗设备使得医院的现金变现能力较差;药品周期及临床新药的使用限制使得药品款成为医院现金流的重要来源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医院财务风险在行业风险方面的直接表现。

(三)管理风险

纵观医院的财务风险,我们可以看出管理风险逐步扩展到医院的财务风险中。主要表现在:一、资产管理的控制力度不强。资金的投入缺乏科学且合理性地分析,从而使得资金未充分发挥使用价值,而且资金闲置的情况也有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二、内部财务监控力度不够。当前很多医院未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监控运行体制,从而造成财务的监控多表现为形式,未深入贯彻执行。同时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未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造成一些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工程项目随意性较强,而且一些医疗设备的闲置给医院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经营风险

一般而言,医院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是由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上的定价共同决定的,表面上看这些价格具有稳定性,但是不能够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再加上医疗卫生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医院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从医院的补偿机制方面来分析,通常是利用政府补助、药品加成以及服务收费的,一旦药品加成被取消后,医院就会损失一个弥补亏损的方法,从而也加大了医院的经营成本。除此以外,医院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薪酬绩效方面的支出也会加剧医院资金的紧张,伴随而来的是医院财务风险的加大。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预警

要充分结合医院财务风险的特点,分析并控制医院的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提高医院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充分地发挥财务风险预警体制的作用。加大对财务风险预警体制的研究,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医疗卫生政策,提高领导和财务部门人员的风险意识,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的预算和决算水平。此外,要对发生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全面、科学地掌握财务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并有效地控制这些风险。

(二)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对实现医院的管理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为资金的运行提供良好且安全的环境,还可以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就要求医院将内部环境控制建设方面放在重要的地位,把保证资金的安全作为首要的目标。同时还应该树立起财务人员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意识,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财务内部控制中。

(三)运行风险防范机制

随着医院经营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医患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的收支形成了医院主营业务项目,因此,要将主营业务项目产生的内生性风险作为医院风险防范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就应做到:一、要确立风险防范联动机制,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和门诊急诊等部门的合作,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二、实现财务流程的一体化,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并积极落实各项管理财务监控制度;三、分析财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将发生的业务款、医保结算等预测存在的风险并对其控制。此外,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投入和医院发展规模的扩大应该建立在医院主营项目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基础上,从而建立起内外部风险共同防范和控制的机制。

(四)加强对医院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

通常情况下,医院在资金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医院无法及时回收医疗费用甚至无法收回医疗费用,形成坏账。同时医保的欠款也会对占用大量的资金,社会救助发生的医疗费用使得医院失去了部分债权,都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要加强对医院医疗款的管理,不断加大应收款的周转效率,有效地避免资金收回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说建立住院预交款制度、杜绝恶意欠费、降低对应收款的资金占用等。此外,加强医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丹.医院财务风险防范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04)

[2]杨永国.医院管理如何防范财务风险[J].财经界(学术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