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范文

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

篇1

1.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 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

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

《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

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 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 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 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 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 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2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

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

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2.3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

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2.4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

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 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震亨. 丹溪心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12

2 张介宾. 类经.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369

3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3

4 刘完素.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见:金元四大医学家名著集成.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6

5 周子干. 慎斋遗书.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5~36

篇2

1当今的中医

中医进入21世纪,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已经焕然一新了,在我们的调査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各大医院中,中医药的治疗占的比例是低于西医治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中医院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是逐渐弱化的,可见在今天,中医还是存在一定的弱势。

医院的资料数据表明,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在整体治疗上比不上西医,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今天中医面临的不只是治疗技术上的弱势,更可怕的是国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日趋见低。

2中医现状的反思

西医在科技发展中占了上风,它很好的利用了现代的科研成果,而恰好相反,目前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3.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气。气元论讨论的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气-元论渗透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等。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要领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立。

3.2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要领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3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病因讨论了外感六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转变与转归。

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创新。

5了解传统文化,重视东方思维

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单纯是为了传递中医学术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方法的培植,中医学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思维方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医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为中医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传统文化中医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陷人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它把人与宇宙视为―个整体,即天人合一思想,而中医学也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强调辩病与辩证相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紧密相连,在人文哲学导向科学技术的后科学时代,研究中医药更应弘扬东方特色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中蕴含着许多古代儒、道、释家等思想,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也只有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应用中医,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学的精髓。

6熟读经典著作,继承发展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自古医家出经典”这句话的准确性,张仲景谙熟经典而成为医圣,金元时期的刘宗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尤其是对五运六气的研究,认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他在对运气学说与《内经》病机十九条研究过程中,创立了火热论及病机证治,明汪绮石对虚劳一门独多钻研,为此特校昔贤之书,尤于《素问》、《灵枢》,大启悟门,得其要领,乃参订补注,集成《理虚元鉴》。

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治病救人,造福苍生,中医学者必须熟读中医经典,通过经典去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中医的治病法略,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思维继承与创新。

深刻研读中医经典,深刻领悟其蕴含的微言大义,通过对理论的继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经典着手,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诊疗水平的提高,理论创新是临床发展的前提,在继承的方法,途径上要体现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发展,薪火相传。

7”穷“则思变,中医如何发展

    7.1有所为有所不为

    7.1.1所有为有所不为。中医几千年的历史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这很大部分是源于其突出的临床优势。A.中医学辩论论治方法的优势,从整体而论主要是无创伤性获取病理信息;司外揣内的功能观察;整体动态的论察内容和简便,经济的诊察方法。B.中医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其单味药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具有多效性。C.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D.中医治疗大部分慢性病的疗效独特。

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中既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中医发展应当采用”扬长弃短“的态度,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全面开花,更不要处处与西医争短长,处处与西医相抗衡。应当发扬自己的优势“方面”,对自己的劣势”方面“则直接用现代医学来弥补。

7.2不盲目尊古尚古

中医的诊疗技术,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不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无论疾病怎样变化,中医的诊疗方法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8全面发展中医人才

面对当今的局势,中医药的发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人才决定中医以后的发展前景,而年轻毕业的中医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中医生的培养,各大中医高等院校可以说成为中医的人才基地,对中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髙等院校的人才质量是中医今后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9提高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知识

中医学理论体系,方剂药物,临床经验,无一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科研之于中医药临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医学医理深奥,方药独特,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中医中药的许多理论,如方剂的配伍,单味药的协同,剂量的选择,中药的不良反应,还有治法,疗效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笼统性和模糊性,是基于对整体现象的观察,没有真正从结构上去认识疗效的确切的作用点,需要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科学阐释和挖掘整理,以期为现代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彰显其科学内涵,达到更深层次的揭示中医规律的目的,因此,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如逻辑学、病理学、统计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命科学等,多视角深人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加强多学科参与,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是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史证明,判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要依靠实验方法,并借助理论思维,才能弥补单纯观察的不足,中医中药也是借助于科学实验实现其继续发展。

10回归指导临床,疗效才是关键

“读经典、做临床”只是第一步,通过临床取得的疗效,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完善理论的整体性,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是我们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循证医学概念的提出,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医学实践模式及观念的巨大变革。循证医学是讲求证据的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制定和病症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都应基于最严谨的科学证据之上,因此,中医药要想得于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也应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作为衡量临床疗效的手段,重视临床证候的采集,同时还要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与不定性,重视与疾病相关的其他因素如人体的禀赋,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以人为本,证随人见,采用个体化诊疗模式,因人制宜,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同时这也是发展,创新中医学理论的最终目标。

11中医发展的必要性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

结束语

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前景下,中医学的发展不但要有理论的系统化,更要有理论的更新和发展,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求疗效,坚持与时俱进与自主创新,同时要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把临床作为切入点,遵循中医学的固有特色,发挥中医学治疗特长,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篇3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优势; 方法论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 中医学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学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疾病。中医的治疗正是从调整人体整体阴阳平衡而确立原则的。因此,中医学理论揭示的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这也是中医发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脱离这一特点,刻意从微观局部去解释中医学理论,就违背了中医学的合理内核,导致错误的结论。

1.2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地方,如从体表推知内部病理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治“人”,随症施治以及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如采用天然动植物、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

1.3 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

中医学方法论主要特点如下:

(1)实践论的方法:中医学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经过概括与归纳,上升为理论。中医学中数千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纵横全身的经络路线和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以及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则形成各自独具特点的诊疗经验。如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1]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进行辨证论治,对湿病以理脾祛湿法治之;另一岭南医家潘兰坪[1]认为湿病与一般外感证的区别在于“里热盛”,“阴津伤”,故立“先养胃汁法”和“甘淡护津气法”。

(2)整体论的方法:整体方法是指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情况下,对人体进行研究,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方法。整体方法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脏腑、器官与整体息息相关,因而诊病、辨证、处方用药也要整体考虑;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天人相应”。这种整体方法与高度精密的西医分析方法比较,固然有“笼统”和“粗糙”的不足一面,但它却具备西医分析方法不可及的视野,它所造就的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能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反映生命和周围环境复杂的适应关系。

(3)辨证论的方法:将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使阴阳五行的哲理概念和医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脏腑、经络、运气和辨证施治等理论。辨证方法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它的转化规律,运用于辨证施治的实践中,易把握疾病的本质。

(4)系统论的方法:中医学蕴藏了原始的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则。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显示了脏腑的整体性、等级性和有序联系。中医学揭示了机体内存在着多系统、多层次的联系,如脏腑气血、表里、三焦以及经脉、经别、经筋、孙络等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其气血“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以上4种方法是中医方法论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医学的实践者们运用以上4种方法,在辨证施治中,根据脏腑传变规律,提出先后施治方案,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剂组成上,有君臣佐使等级不同药味的系列组合,有完整的系统效应和等级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以“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为核心的东方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学又同时确立了以临床为实践,以取类比象和抽象思辨为核心的一整套独特的方法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的主体是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多学科医学理论系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脏象学说为医学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实践形式的东方自然哲学式的医学。

2 中医学的特色

“按照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的方针,是1982年4月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上提出的。该方针是在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时,有鉴于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惨痛损失而提出的。当时,老一辈的中医学者对此感到尤为迫切,唯恐中医药界的接班人抛弃了中医学传统特色的东西,或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而“西化”,丢掉了国粹,会上明确指出“中医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何谓中医特色?一般来说,是指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去指导中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主要指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中药和中医的传统技法以及数千年来的治病经验。亦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应包括如下内容:(1)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整体、恒动、天人相应的观点,有它自身的生命观、疾病观、预防观、整体观、自然观、治疗观和辨证观等。(2)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辨证思维。(3)有效的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正骨、汤药、食疗、熏洗、心理等治疗。(4)基础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为核心,包括运气学说等内容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特色、特点、特长都是针对“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学术界只是从不同角度去加以阐发,争论不大。当然“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发展为“优势”提出。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医特色之后,中医药界对中医特色有了不同看法,这反映中医药界迈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特色是比较而言的,有人就认为特色的观点多偏重于回顾性比较。当然,这种回顾性比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注意了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对保持我国中医学科学的特点,起到很大作用。然而,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强调发扬中医特色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对于同样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西医学来说,过分强调两者的异,忽视两者之间的同,这本身就是不够全面的,更何况医学本身为应用科学。因此,中医事业在已具发展规模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只单纯强调保持中医特色,而忽视吸取现代医学及科学的营养素,这是否会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种束缚,是引人深思的。发扬中医特色做得较好的佛山市中医院,以骨伤科为龙头带动全院业务发展,该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时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在治疗中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中药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地结合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2]。该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但并不满足于一般特色的发挥,近十多年来又积极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与手段,吸取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开展三维导航系统的脊柱微创骨科手术和微创关节置换等先进术式,收治了大量骨伤危重、疑难病症,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中医院[3]。

当然,最恰当的提法应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只有“保持”才可能发扬。问题是保持些什么?摒弃些什么?如何保持?发扬些什么?如何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也正是振兴中医需要长期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在完成它历史使命之后,中医和西医在现代科学的武装下携手并进,逐渐融为一体,那就是人类未来的新的医学。

3 中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优势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并不一定是永久的。这一时期的劣势到彼一时期可能会成为优势,而这一时期优势,到彼一时期也可能就成为劣势。在同一时期,发挥其时代的优势自然对事物本身是一大促进和发展。

中医学的优势既不能由中医学本身来衡量,也不应单靠西医或其他医学学派来衡量。客观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应该从医学科学整体、从科学技术整体以及从现今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来衡量。中医的优势应指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战略图景中,它代表了可能比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加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对于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开拓作用。

近十多年来,“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被广大中医药界接受,认为比“发扬中医特色”的提法更富于时代的色彩。提出优势观点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发展扬长避短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实体生存发展的前提。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指出,新技术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人说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过去中医学中没有这些病名,但如今用中医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皮炎、红斑狼疮全世界都以激素为主治疗,而中医治疗不用激素,有些还能根治。从中医对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其他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到中医的优势[4]。当抗生素的毒副反应及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医药将再度显示其优势[4]。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西方医学、国防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中医药学能否保持并发扬其特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并保持它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它的优势。当然,一门科学的优势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成为劣势;反之,劣势也可向优势逆转。发挥中医优势,就要解决如何逆转阻碍中医优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可以认为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中医优势是指优于西方医学而言,是指中医长于一般、优于众的特点和优点,故应指中医最本质的东西,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灵魂。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有哪些优势呢?从理论方面看,中医学在理论上的优势为: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统一起来,认为大宇宙(大自然)和小宇宙(生命)恒动不息,把整体与恒动观统一起来,形成朴素的系统观,这一思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近些年来,多学科研究中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从方法学上看,中医学方法的优势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提出整体性病理概念 “证”,运用对立统一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对“证”进行辨识。如中医学中的邪正斗争、阴阳学说、八纲辨证、治则八法、正治反治等都贯穿了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还采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对疾病进行多水平、多因素、多变量的立体网络式分析。中医方药的使用,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方药使用以系统调节为背景,强调“食药同源”,因而组方配伍,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强调扶正祛邪,调动人体的正气,调动自我修复的能力。

以现代亚健康研究为例,许多专家学者就认为中医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中颇有优势[5]。在理论指导方面,“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为调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中医学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养生、防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又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四诊合参的诊察手段,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断;三因制宜的思想为亚健康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基本原则;辨证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中医体质学说又有助于从体质角度认识亚健康;中医丰富多彩的疗法如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内外药物治疗等等有利于亚健康的调摄;科学的养生理论和保健手段更有利于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均存在于中医系统论的思想中。

纵上所述,中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当推其系统论思想。当医学科学向“系统时代”过渡时,中医的这些宝贵精华必然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医总体优势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3]佛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医院[C]//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广州:2006.

篇4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 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

篇5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甓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其次,中医学的健康观还非常重视形神统一。形就是形体,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骨、脉、肉、髓等。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狭义是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为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内经》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认为正常的情志是保证体内气血通畅,脏腑和调,正气旺盛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而情志内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灵枢·本藏》“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内经》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还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养,“神 明则安”“守神而全形”都是强调重视神的调养,以保护和增强形体健康,古人一直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总之,中医学的健康观就是天人统一(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和形神统一(精神愉悦,以及躯体没有疾病的状态),而这两方面的失调就导致了疾病。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可总结天人相应、形神统一,如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格式应该为自然-社会-生物-心理,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医学模式指导下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并诊断和治疗疾病。

2中医学医学模式的意义

2.1构建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说明人和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形神统一说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这就构成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一整体观念,指导着中医学认识人体、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既然平人包括天人相应和形神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失常也就形成了疾病,一个是人体与自然的不适应,包括了外感性疾病,一个是形神不统一,也就是内伤性疾病。治疗的目的就是使这两个方面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在治疗疾病时,中医学十分重视疾病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内经》七篇大论的运气学说阐释了时间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灵枢·营卫失常》等篇章论述有关人体的生命节律,为中医学的时间治疗奠定了基础。还有《素问·异法方宜》中有东西南北中的地域性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法说明疾病的地域性。除此之外,中医学治疗疾病重视整体性还表现在强调从整体层次对疾病进行调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病在上者取之于下”。局部病变往往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治疗还是要从整体出发,探求局部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适当的治疗原则,形和神是统一的,病变时可以互相影响,中医学强调形神共养,神形共治。这些都是在中医整体观念下形成的。

2.2形成了中医学的诊疗特色一辨证论治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由于证的不同,治疗存在差异。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在《内经》中对体质理论有详细的论述,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对人体类型做了若干分类,以其独特的理论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瘦夭刚柔》、《灵枢·论勇》等等多是论述体质的专篇。先天、年龄、性别、精神、居处环境、饮食都是影响体质的因素,所以,中医学在诊治疾病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人治宜”。《素问·经脉别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许多针刺药物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对体质的调整而获得的。《灵枢通天》提出治太阴之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治少阴之人“必审调之”,治太阳之人“无脱其阴,而泻其阳”,治少阳之人“实阴而虚阳”,治阴阳平和之人则“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审有余不足”。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中医重视体质差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2.3突出了养生的重点一调神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机体内部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情志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是五脏生理活动在精神活动方面的正常体现,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充沛,五志调和。《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正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是无损害的,当情志太过,或受到长时间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范围,便会直接伤及五脏,引起气血失调而致病。《灵枢·百病始生》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因此,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内经》的养生观就把调养情志作为养生保健之要务,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治疗疾病也要“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强调医生必须全面掌握病人的情况,以病人的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因为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素问五脏别论》“观其意志,与其病也”。作为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恰当运用心理疗法调节病人的心理,正如《灵枢师传》所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乎?”

2.4成为西医医学模式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