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劳动教育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工作重点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何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是因为:“婴儿在睡眠时间里也在学习。”
关键词:科学课程;化学课程;分类;技术教育;技术素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科学课程中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
从技术起源及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动作技能、简单工具、机械化工具、自动化工具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5个阶段。技术演化的这个一般路径也预示着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技术教育时需要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演化规律。从技术的创新性来看,技术可以分为操作性技术、制作性技术、设计性技术3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技术,这是设计性技术。蒸汽机技术普及以后,这种技术转变成了操作性技术和制作性技术,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掌握。从技术开发的难度来讲,操作性技术的难度最低,制作性技术适中,而难度最大的要属设计性技术。这三种类型,组成了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从职业性角度来看,技术可以分为职业技术与非职业技术两类。职业技术是用来作为谋生的技术,而非职业技术是在所有职业中都通用的技术。职业与非职业是划分技术教育性质的重要依据。历史性、创新性和职业性是技术的三大属性,其中,创新性是技术的最大特点。由此,可以形成技术的一般分类体系(图1)。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其分类因而跟一般分类有所不同:科学课程中的技术一般都是非职业教育的、现代的、综合的,涉及实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的工业生产等方面,由此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设计技术等),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技术,生产与工程技术,信息与认知技术等类型。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根据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技术素养的需要,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想与技术设计、技术理性与技术评价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只开展“纯技术”内容的教学是不妥的。由这两个维度可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框架。
2 现行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
下面以化学学科作例来具体地说明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内容。为避免篇幅过大,表1只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列出部分课程模块中的技术教育主要内容。表中用宋体字表示摘自“内容标准”的内容,用楷体字表示摘自“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
总的来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技术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在分布上不很均衡、合理,表明其自觉程度不够高。具体地说,各类内容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对实验技术知识、实验技术能力和实验技术设计比较重视,内容比较齐全。
(2)信息与认知技术知识介绍较少;生产与工程技术知识和生活实用技术知识比较零散,没有作适当的概括、总结。
(3)没有生活实用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甚至连《化学与生活》模块也是如此);也没有生产与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内容;除实验外,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偏重具体应用,比较零散,没有适当概括、总结。
(4)在技术理性方面,比较重视STSE意识,风险意识、批判意识稍逊。
不足之处值得关注,需要改进。
3 怎样搞好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3.1与技术课程和其他实践类课程恰当地分工
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跟技术教育比较接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也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其中,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术教育课虽然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劳动技能,但往往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降低了技术教育的要求,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通过职业劳动培养职业技能,常常局限于使学生学习某一两种职业技术,较少注意培养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比较单一、狭窄,层次不高。近年来出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奠定基础。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侧重于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基础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技术理性。因此,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必须注意与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实践类课程的差别,实行合理分工。
3.2用好典型案例,注意结合实际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依附于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程的主体,因而没有独立的自身体系。但是,技术关系着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常以个别事例形式出现在具体的探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精心选择并且用好技术教育典型案例,既注意由个别到一般,努力反映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文化,又注意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
要立足于技术实践,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3.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重视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重视学生兴趣水平的逐步提升是搞好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为此,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技术在实践、社会等方面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组织技术活动、技术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过程,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强化技术体验,增进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不能要求过高、难度过大。
3.4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要循序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1)通过学习技术原理,开展技术活动,学习技术方法技能,体验技术过程,培养技术兴趣和手脑结合能力,逐步打好进一步学习技术的基础。
(2)使学生逐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概念、社会背景、意义和特点,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技术的核心概念为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和控制。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思维。资源是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工具、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制约条件是指对一种产品或系统的开发所设置的一些参数,如安全要求、物理定律、文化准则等。优化和权衡是最优产品或系统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产品或系统必须的过程或方法。过程和控制,是将资源组合的一系列有序活动,以及利用信息使系统产生变化的机制和活动。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3)逐步培养技术创新、技术理性、技术思想、技术风险、技术道德与技术伦理等观念。要注意做好整体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相关科学知识的布局,制订技术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技术教育如同科学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内容的广度、难度和繁简度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应当调整到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敢试敢拼才能赢”
―拓展训练使学生建立自信
绿草如茵的开阔地,一组钢架凌空矗立。钢架被涂上了柔柔的黄色,给人以醒目与祥和之感。站在十米高的圆柱顶端,向下看,摇摇欲坠,心惊胆战;向上看,蓝天遥远,无依无靠。高空断桥,横空抓杠,软索云梯,模拟电网,绝壁攀岩,水面走索,空中滑索、孤岛求生、信任背摔……一项项惊险刺激的运动似乎在向人发出挑战。
这就是学校的“拓展训练基地”,其功能在于将惊险刺激的拓展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在挑战性活动中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一位父亲仰望着儿子。儿子已经爬上空中断桥,断桥跨度1.2米,在地面上这点距离真是小菜一碟,随便一抬腿就能过去。然而,当你站在空中断桥的一端时,你会感到另一端仿佛很远,心随身悬在空中,腿脚发软。父亲强作镇定,看儿子如何表现。桥板只有30厘米宽,儿子颤颤巍巍地站在上面,足足站了十几分钟,连说了几个“我不行”。但此时谁也帮不了他,没有退路了,只能“铤而走险”。只见他心一横,竟一步跨了过去。成功了!掌声响起,父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儿子,感觉如何?”父亲问道。“开始很怕,当勇敢跨出后就一点不怕了。再上去,我肯定行!”这就是体验的作用,不用说教就能使一个人改变自我认识,建立自信心。这也正是拓展训练设计者的巧妙用心。
“劳动者是美丽的”
―社会实践让学生懂得感恩
辽阔的田野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布满朝霞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布景衬托着数十位少年的潇洒身姿,镜子般明亮的水田又反射着他们不断变化的倒影,时而弯腰,时而站起,时而转身,一会儿工夫,他们的身后竟也竖起了一行行翠绿的秧苗,虽然插得歪歪扭扭,但那画面却已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讲台上,几位同学正向大家展示他们合作完成的幻灯片,里面有他们在农村体验生活时一个个朴素而生动的场面,照片旁还注释着稍显稚嫩却充满真情的文字。他们一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诉说着内心深处从未有过的真切感受和所思所想。
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总结分享的两个场景。近几年,学校在粤北农村和江西井冈山等地开辟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1+1”帮困助学、农村生活体验活动。活动中,大家与农村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双方都能强烈感受到特区城市和山区农村的强烈反差,学会了相互了解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如农村学生的勤劳与坚韧,特区学生的阳光与自信。
“我做过了我知道”
―模拟法庭助学生知法用法
气氛严肃的法庭里座无虚席。三位涉嫌故意伤害罪的高中学生被带到法庭,审判长询问被告人的基本情况后,随即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环节,最后进行宣判……
这是学生模拟法庭的一次审判过程。参与活动的学生要在法律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体会自己的角色及台词,特别是要结合案例领会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反复演练。模拟过程中,许多相关的法律知识由审判长、辩护人等结合案例讲出。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情景教学已成为学校德育经常采用的方式。此外,为促进活动德育的开展,学校还开发、整合了丰富的具有很强互动性的德育场馆,如国防教育馆、法制教育馆、公共安全教育馆、生态教育馆(蝴蝶馆)、生态园、劳动教育园等十多个教育场馆和十多个劳技教育功能室,编写了活动德育系列教材。学校还将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搬到了专业实训基地(企业),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现场教学。这种在现实或模拟情境中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方式使曾经最不受学生重视和欢迎的德育课一下子变成了人人喜欢的“香饽饽”,而教师也终于从教学中找到了久违的愉悦感。
“东方不亮西方亮”
―特长培训帮学生肯定自己
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大都是学习困难或品行偏失,原校和家庭无法管教的“问题生”。他们曾因挫折而长期处于周围的消极评价之中,其发展的根本障碍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丧失了向前的勇气。为此,学校开设了射击、射箭、定向越野、绘画、管乐、剪纸、丝网花制作、蝴蝶画创作等体艺特长课和手工艺术课,许多同学在特长训练和比赛中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拾回了青春朝气。
小闵原是一位顽皮的学生,电子游戏、吸烟是他的“业余爱好”,谁也拿他没办法。刚到育新时,他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很不习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学校开设射箭项目后,他报了名,结果一“玩”就上了瘾,可天天训练拉弓、搭箭、瞄准,的确是一件苦差事。小闵也打过退堂鼓,在教练的鼓励下他终于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不仅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业余射箭运动员,而且改变了原来的浮躁性格。慢慢地,他对文化课、专业课也产生了兴趣,就像换了一个人,“三好学生”“升旗手”等荣誉一次次记在了他的名下。如今,小闵已是深圳某电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对象为90后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崇尚个性,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代。现代通讯技术发达,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独自的思想和认识体系,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更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此话不无道理。可见,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高中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及劳动教育 4.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5.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当前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升学率、上线率”。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高考新动态
高中教学的主要为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高考服务,这是普遍高中现阶段的核心工作,也是由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把握了高考新动向,才能将德育教育充分开展,否者将会沦为教条主义。近五年高考大纲比较,代谢、调节、遗传为知识考查主干线,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增多,实验与探究的比值增大、题目灵活、能力要求提高。选修主要考查与必修交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由此A测,新课程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这给我们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们要充分了解教材特色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新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划分为必修三大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等特点;呈现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单元划分变小,相对某一个问题展现更集中,独立性更强。其中探究、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在这些环节中渗入德育教育也可以很灵活鲜明,不至于显得枯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插入德育教育。
三、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插入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以下思路:
1、变革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体现课程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紧紧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以问题“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引入,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会更浓厚;或组织学生活动,例:蛋白质合成,可选一排同学手拉手,表示一个多肽,这样既面向全体,又培养了协作精神。
2、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
课程目标三维度:(1)知识――指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能力――能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由以上目标,本人认为应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中应有分层教学的意识,进行个性化教学,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德育教育的章节较多,在次我以选修三这一模块为例探索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
案例1:必修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图片和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进行讨论。在次过程中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关心家乡建设;进而认同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案例2: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在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中,通过促胰液素的发现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第4节免疫调节的学习中,通过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及免疫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同时,通过课本中“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的阅读,可以引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乐于参与相关社会事务同时形成科技与职业意识,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案例3:选修3第四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在第2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安排学生就克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试管婴儿所涉及的伦理与道德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能在本国的道德规则和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
总之,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不是一处而就的事情,工作的成效也非立竿见影,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助一臂之力吧!
参考文献:
[1]张静敏.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J]
[2]许继红.王宝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J]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04-03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全面、生动活泼的基础性人才,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适应竞争、主动谋求自身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特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彰显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价值和声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区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试点范围、特色定位、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因此,准确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特色学校发展观,厘清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确保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一般来说,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独特性,即在共性基础上创建的学校整体的独特个性;2.优质性,即优质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优质的外显,特色学校是优质学校;3.稳定性,即特色学校的特色是稳定、成熟的,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4.文化性,即特色学校具有显著的整体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得到社会认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国外,特色学校一般是指“好学校”“品牌学校”,如著名的英国公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其以培养的学生具有“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英国古老文化的堡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学校”既非专指某种专门学校(如艺术学校、外语学校等),也不是那些“贵族学校”;不能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混同。我们必须把握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实上,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学校特色包含于特色学校内,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子概念,反映了学校的局部性特点,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是指学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是学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从明确和形成学校特色做起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经历抉择、阵痛、反复的磨难。事实上,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选择与修正。
(二)阶段性原则。特色学校是基于共性,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建的。一般而言,特色学校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办学规范、文化建设、特色凝练;特色发展也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三个层次。
(三)整体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以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创建特色学校不是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几个特长项目或者争取在某一领域学生获奖多一点,而是坚持面向全体与培养特长并重,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原则,为全体学生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做到“点面结合”。
(四)校本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站在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学校,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深入、全面的校本论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目标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持久的共同追求。
三、国外特色学校若干案例简析
(一)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子弟学府,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0年。毕业生中产生了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代表着英国“绅士文化”,是“精英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等级分明、“伊顿公学口音”是该校的显著特征。
伊顿公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该校“五项原则”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团结、正直、沟通合作的品行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校长称:“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句话值得中小学校长深思。
(二)前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
也许多数人对这所学校的名称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就会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3年,其中有22年担任校长职务。正是他把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成为一所“快乐学校”。
时至今日,帕夫雷什中学依然秉承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教育,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绿色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的精神生活。学校坚守“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信念,建立完善合一的学校-家庭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高尚的人。
(三)新加坡:工商小学
新加坡工商小学是一所传统的华文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1年学校获得了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颁发的ISO9002证书,开创新加坡中小学获得该项证书的先河。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在20年前是一所只有百多位学生的小学,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世界名校。
学校以“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利益顺序,参照企业化办学模式。学校将礼仪教育排在第一位,这和新加坡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在新加坡,评价一个人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优化个人涵养的教育,旨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策略
1.观念先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必须坚定创建特色学校的信念(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准备。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几任甚至是更多任校长的努力并且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持久战。
2.系统分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拍脑子工程,不是见风使舵的项目。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家底,结合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做出选择。为此,学校要对生源情况(含学生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师资队伍甚至是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作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从众多可能中筛选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需求。
3.稳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需从学校特色培育开始,切忌跨越、跳跃式发展。急功近利办不了特色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民主、正义、公平的校园氛围,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这里,研究制定科学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并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是工作的重要前提。
4.关注评价。特色学校不是学校自我吹嘘,也不是教育部门内部评定出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社会。只有群众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正如上述的英国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新加坡工商小学都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品牌学校。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5.制度保障。既然特色学校的创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位校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保障和个人自觉就很有必要。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一旦成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继任校长能够自觉、继续实施规划。否则,特色学校建设将难以突破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层次。
五、创建特色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1.重特轻规。不能为了“特”而忽视了规范管理。必须明确的是,特色学校建设是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办学,就没有特色学校。如有号称德国最严格的学校之称的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就把严格公正的纪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
2.两极分化。避免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劣势”。特色学校创建是整体推进的,是“扬长补短”。虽然不能说各方面“齐头并进”,但也是先后而已,绝非“扬长弃短”、“顾此失彼”。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3.处处开花。特色学校创建重在“特”字,“特”事特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工作重心、主要资源投入到“特色”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处处开花”不仅难以达成,也会分散精力,影响特色创建。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建议
特色学校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什么区域,只要是立足当地,努力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最终都将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办学状况,可考虑以下特色建设的方向。
1.快乐教育。在我国,读书被看成是件“苦差事”,有“苦读”“十年寒窗”之说。实际上,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那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国外的一些知名中小学(如前所述的帕夫雷什中学、英国的威坎伯阿贝女校)的快乐教育特色就很成功。在那里,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尤其适合在小学和幼儿园实施。
2.精英教育。传统上,精英教育是我国的优势,可谓是“根深蒂固”。但这里所讲的“精英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首先,“精英”不单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人才。我区的一些优势学校、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这方面努力。
3.为人(礼仪、劳动)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学生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在基本礼仪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缺失。不仅城市学校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出现不懂农活、不愿干农活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礼仪等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城市(城镇)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建议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加强以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为人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产业经济对职校毕业生的需求出发,职教师资应该是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因此,有必要探讨当前“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的必要性,并提出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期实现校企对接和职教师资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 :工业文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69-03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质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研究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教师来源仍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近年来,多数职校年轻教师学历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仍高于80%以上。我国传统学校教育在课程及教学活动中常忽视劳动教育和工业文化教育,使得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但由于其在成为教师之前一直在学校学习,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本行业及企业生产、技术情况和管理现状不够了解。
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仍需提高 要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多数教师在入职前没有企业实际工业项目的工作经验,入职后由于教学任务重以及到企业长时间学习经济和精力方面的实际困难,无法迅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文化带入教学活动中。对工业文化和工作价值观了解不足,无法在教学中更好地与现代企业文化及生产技术相结合,从而将工业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产业结合度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教学形式上多数仍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方式,教学方法上以理解为主,实践感受不足。教学内容仍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为主,个别案例已与行业技术现状脱节较大,无法实现教学内容与当代工业发展水平同步,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感觉在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内容差别较大,不利于中高职学生初次就业时迅速融入企业。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现状
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分工方面,高校具备高学历研究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较高、创新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能力较强等优势,但生产经营和技术应用能力稍显薄弱;企业拥有工业化制造技术、与产业结合紧密、对技术和市场较为敏感等特点。在“做中学”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校教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最重要的环节,提高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结合程度。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是现场情境性很强的技术性、程序性知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情境中的应用,即解决产业中某种具体技术问题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企业利用技术进行生产并创造效益,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实际技术问题,需要融合个人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思想来解决,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无法提供的。
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应来自企业的工作经历和产学研项目的工作实施过程,其表现形式是一种修养、认识和观念,如时间观念、市场观念和潜在消费者的需求观念等,这些不但要融入高新技术的研究过程中,更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通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职教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初期无法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真实工业产品生产经验,逐渐与产业的技术发展相脱节。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仍然存在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方面通常与掌握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无关,主要是学生在在校期间以及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与制造业产业具体结合的机会较少,不能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与现在制造企业发展中所需的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现阶段职业教育在与行业及产业对接的过程中,也大量存在着学生前期在中、高职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两个阶段各自为战、对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学习情况缺乏沟通的现实问题,从而对正确理解在学校所学技能与企业实践及工业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工业文化教育水平,在提高人才队伍技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队伍的工业文化思想教育,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
“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特色,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当前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实训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难以跨越教育与产业间的鸿沟,迫切需要一支具有现代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对中职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发现,懂专业、懂教育、有理论、会实践是职教师资特定的职业要求,中职专业教师需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换言之,职业教育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技术操作技能、教学技能及相应的工业文化素质。
工业文化根植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中,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最为紧密,中、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将教学、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职教师资的工业文化素质,对于提高中、高职院校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
“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方法与途径
具有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是职教师资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职教师资培养从生源、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双师”技能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它以“双师型”职教师资评估标准为目标,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高职学校与企业之间,以全面提高理论教学、实训实践技能和工业文化素质为纽带,最终实现技能素质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如图1所示。
强化教育理论和技能素质课程,突出工业文化特色 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教师要懂理论、会讲授、会实践、能操作,这些特点是职教教师的典型特点。现阶段,职业教育师范生在校期间仍然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师范技能及相关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需要改变仅注重学科系统性,忽视以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制度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师范类的学生要同时具有专业技术和师范技能,要使学生认识到未来职业教育更直接面向产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需要满足未来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需要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具有针对性。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要结合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实践课程,运用大量的资料和案例介绍现代工业生产中理论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树立为现代工业生产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将现代先进企业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与实现工业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化的发展与产业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形成成熟稳定的工业文化思想。
整合工业文化载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水平 工业文化源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会给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带来明显变化,而文化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和载体来体现。具体而言,教材、音视频资料、实训、企业管理制度及技能比赛等都是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工业文化载体,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因为教学课程的设置、学制和经费的原因,这些载体往往很难形成系统性。工业文化思想不只是在工业生产中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包含团队合作、刻苦钻研等非工程的但在工业生产及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是工程思想的更高层次——工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与技术,并通过工程案例了解工业生产实际,这是学习最纯粹的工业思想,是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必备的专业知识。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在工业生产中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精神,能够在原先熟悉的技术基础上,很好地融入或带领一定规模的团队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并且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另外一些毕业生则很有可能因为安于现状或缺乏刻苦钻研的动力与能力,逐渐被身边的同事超越而影响个人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教师,要通过整合教学中的所有关键环节,通过学习各种技术如音视频资料感受技术、实训实践技术、技能比赛和企业实践工作应用技术等,更多地感受工业文化的价值观和内涵。在教学中,除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刻苦钻研创新等更高层次的工程思想,使其了解技术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要想人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其他工作能力。
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证。因此,应在现有的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础上,通过开发学校与企业专业相符或相近的课程及教学体系,在提升职业教育师范生的基础性能力、发展性能力、师范技能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构建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业文化,奠定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文化基础,实现校企对接和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文化层面的对接,构建具有技能型、实用型和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方面,要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企业实际项目和主动接受工业文化熏陶提高教师自身的工业文化素质,进一步拓宽与企业的合作渠道,加强高校与企业联系的密切程度,真正深入了解企业技术水平与生产现状,为后续深入合作奠定人员基础,不断提高职校教师的工业文化素质。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高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业必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过渡,劳动力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建设一支高技能且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要从课程开发、校企文化层面合作、工业文化载体整合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较高工业文化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进而提高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培养水平和竞争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蓝欣.对适合我国国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7):73-76.
[2]王宪成.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70-72.
[3]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8(3):1-5.
[4]王建华.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51-56.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简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内容广博的育人活动,内容涵盖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范畴,因而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的课程融合知识。而且,中职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为其提供一些职业操守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诚实劳动教育、科学创新教育等,因而能够帮助中职学生为成功就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能力储备与心理调整。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林林总总的教育信息,对中职学生进行心智启迪、视野拓展、思想教育、品德培养与觉悟提升,因而是中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成长资源。
二、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教育价值
首先,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中职学生良好成长环境的科学构建,能够在政治课堂上获得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因而能够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双重滋养。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丰富中职学生课堂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含量与信息质量。其次,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教师对政治学科教学的科学拓展、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艺术与教学方法转变为“教学生产力”,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高品质教育信息。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型。最后,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切实为中职学生创造多维化、兼容化以及优质化的成长环境,以此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推动政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素质教育赋予的时代使命,积极践行教书育人、塑造生命的职业担当。
三、政治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途径
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突出的生活性、案例性、探究性与教育性,因而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融入契机。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资源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为中职学生引入一些辅的教学资源,帮助中职学生明白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因而教学资源是政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认知信息。而且,政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大众的思想意识与心理境界。因此,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教学资源中,在局部区域内为中职学生输送高品质的心理教育与人文关怀。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一单元第1课“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中,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教师可以引入“别针换别墅”这个故事。“商品交换”的实现基础是“价值相当”,而引入的教学资源恰好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背道而驰,因而在“商品交换”领域发生的概率极低。师生对“别针换别墅”这个教学资源的课堂讨论不仅可以引出很多“商品交换”的知识,也可以在深度剖析中引出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可以从“交换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别针换别墅”的可能性,提醒学生不能依靠“不公平的商品交换”去实现个人的目的,在社会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理与心态,要科学认识个人能力与奋斗目标之间的适宜性,不能过高地要求自己。否则,不适宜的奋斗目标就会成为“内心纠结、心理折磨、精神自残”的“负面心理暗示”。因此,教师立足政治教学以“别针换别墅”可能性的自由讨论借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形成务实心理与本分思想,培养中职学生诚实劳动、合法生产、公平交易、满足需求的良性心理,清除不切合实际的胡思乱想。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资源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教学内容中,将其纳入政治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名正言顺地出现在政治教学中。政治教材涉及大众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体验空间,自然能够形成诸多心理变化、情绪变化以及思想变化,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一单元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中,教学内容中的“收入”与“理财”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收入”与“理财”也与人的挣钱心理与管钱心理密切关联,因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区域。因此,教师在谈论“收入”与“理财”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挣钱心理与管钱心理,以此向学生传输“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挣钱之道”以及“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的“管钱之法”。另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科学认识自己的心理与思想,不能有非分之想,否则在经济生活中很容易遭受损失。因此,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利用心理学知识剖析大众消费心理,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生活气息、真实可信。这样,中职学生的投机心理就会得以克服,纠正中职学生不劳而获的偏激心理,也帮助中职学生摆正心态,正确看待理财活动中的收益与风险。因此,中职学生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鄙弃投机心理与虚浮状态,正确树立中职学生的心理态势。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还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高品质、高价值、高收益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中大众社会生活中的生命百态以及心理态势,因而能够实现对政治教学的深度感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与社会百态,积累更多社会经验。例如,在《经济·政治·社会》北师大版(第4版)第二单元第6课“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看待洋货”。学生在讨论中必然有多种观点,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一个“MadeinChina案例内容”,为学生揭示一个事实,很多“洋货”的生产基地就在中国,甚至在“洋货”的某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还会印有“MadeinChina”字样。这样,一些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崇洋心理以及轻视国货质量的思想就会得以纠正,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产品质量,以此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爱国意识。可见,中国已经无愧于“世界工厂”的殊荣,中职学生也能够以此看到中国企业的强大生产力与实效力,更看到了未来自己工作岗位的先进性与时代性。因此,教师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创设一个讨论“洋货”的教学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看到“洋货”的一些优势,也能够看到“国货”的一些长处,纠正学生崇洋与妄自菲薄的错误心理。而且,中职学生的职业方向与企业生产完全一致,因而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知识,也能够让中职学生科学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更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产品自信与民族自信,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思想品德。
四、政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补充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关键词:皮革服装专业;德育教育;渗透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尤显重要。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具有创新、合作、责任等意识的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一)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皮革产业是海宁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海宁皮革产业的转型升级,皮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向德技并修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需要的是既具备高精尖专业技术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的人才。因此,将产教融合、德技并修理念运用到培养学生的目标中,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二)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中职皮革服装专业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任务,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有序引领专业教学,提高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从实际出发,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中职皮革服装专业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二、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双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在皮革服装专业技能教学中,教师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爸爸的皮衣”主题性生产实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中心,教学任务由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企业师傅围绕产品生产组织技能实操、教师围绕产品生产强化理论教学。事先根据学生学情与个性特长按需分组,推选组长,将任务落实到组员。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实践,获得深刻的感悟,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二)明确责任内容,达到实习目标,精益求精铸就工匠精神
校企共为项目实施主体,双方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学校教学管理处负责整个实习项目的统筹规划,外联处负责校企对接协调,企业负责安排场地及指导师傅,专业部负责项目具体开展和学生管理,专业组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共育,完成学生生产实习内容的实施、评价与考核。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机制,使项目顺利实施。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项目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共同拟订方案,让学生在两周内,根据企业质量标准,在师傅指导下完成皮裙、马甲与男式皮衣制作。具体化的实训内容使学生实训目的清晰,指导教师明确指导内容和评价标准,有效减少了企业师傅和学生双方在实训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采用师徒结对形式开展实训,学生由一位师傅指导完成产品制作的整个生产过程,改变了原来因没掌握某一道工序而无法完成整个成品制作的状况,实训效果较好。实训中结合专业特点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引导,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教学生产相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如以“爸爸的皮衣”为主题的教学项目,将贯穿整个技能学习过程,学生需完成“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甲”“爸爸的皮衣”的制作,完成尺寸测量、款式设计、打样板、验料、排料、划皮、裁剪、画净样、小烫、缝制、熨烫与整理等一整套工作内容。整个学习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习过程即企业工人生产过程,内容对接标准,学生的作品即企业的产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项目主题化,渗透感恩教育,提高自信心、增强责任感
主题性教学项目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难度的技能教学项目,递进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此达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在设置项目的同时,为每个产品添加制作对象,如“妈妈的皮裙”“我的小马夹”“爸爸的皮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技能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渗透:学生在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与试衣的整个过程中加深了与父母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渗透感恩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信心,增进了亲子关系。因为生产实习场所在企业,学生实习时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向优秀员工学习,使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行为举止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改变,增强了职业意识,激发了职业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育德、修技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双引擎”,强调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为一体,学生在择业前早已熟悉各个阶段的实训项目,也可以为其未来就业创业铺路。
(五)观毕业设计,品育人成果,践行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六年举办“爸爸的皮衣”毕业设计汇报演出。每组作品具有不同风格、主题鲜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舞台音乐响起,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感人的VCR,学生们现场为爸爸换上了亲手缝制的皮衣。爸爸们为孩子正衣领,听着子女的深情诉说,穿上皮衣的那一刻,早已泪光闪闪,与孩子相拥而泣,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更有家长,现场竖起了骄傲的大拇指。这是对孩子的鼓励,对活动的肯定,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赞赏。整场汇演既有技能展示,又有德育渗透,充分体现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活动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展示了一种有爱的、有温度的教育。
三、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一)寓思政于教学
如在“爸爸的皮衣”教案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加入育人目标:通过自身体验,弘扬传统文化,体现感恩之情,总结学习方法,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喜悦。在设计导入环节,请孙涛大师进行现场指导,将大师精神渗透其中;导入《游子吟》短视频,创设情境,融入感恩文化。在纸样制作环节,针对教学难点,利用教师自制袖笼弧度教学工具,采用袖笼弧度教学法,利用袖笼曲度尺进行调整。在制作过程中,企业师傅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体现出服装人的匠心。在评价环节,设置专业内容评价和思政评价两个模块,对整个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评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团队中进行交流研讨,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提取。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二)寓思政于实训
“爸爸的皮衣”实践项目不再是机械的技能实训过程,而是倾注了感情和心意的制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德育无痕融入,学生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引导下,通过为父母量体、设计、裁衣、制衣,不但加深了相互间的沟通,还融合了感恩教育。在企业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企业文化、劳动纪律、职业规范、工匠精神,增强了职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实训中,学生通过一笔一画、认真细致的款式设计,一心一意、严谨专注的样板制作,一针一线、注重细节的成衣缝制,培养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寓思政于活动
活动从一个班级参与到整个专业都参与,从班级展示扩展到学校展演,从面向皮革部到网络直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不断扩大。孩子与父亲携手一起走上人生闪亮的舞台,共同感受这份心中的爱与肩上那份责任,此时亲情与担当共存,孩子与父亲拥抱在一起,无声胜有声。活动将“政行企校”“产教研学”“技能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爸爸的皮衣”已经从一场简单的毕业设计汇报逐步发展为涵盖整个学习过程的德技并修育人模式新品牌。
四、小结
在皮革服装专业主题性生产实训项目教学中,将技能与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德育无痕。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职业能力,还能有效提升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婷尹.浅谈中职学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2).
[2]李洵.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26).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补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我。本文以皖北地区农村中学为例,试图通过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用实际有效的措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皖北地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制约着人们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水平。为了尽快脱贫,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青壮年农民纷纷涌进城市打工,客观条件使他们抛家舍业,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他们希望挣钱后,改善家庭环境,更希望从此改变孩子的命运。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家长挣钱了,想好好供孩子上学,而孩子由于缺乏家教而厌恶学习,不想读书,使孩子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中高考制度的导向使得家长平时只看重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忽视孩子的德育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家庭教育。农村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初期的某些特点。特别是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比较困难,如果找到的职业效益不好,收入还不如早早缀学外出打工的同伴工资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不平衡现象,会使得身边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不愿意把金钱和精力花在孩子的教育上。基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现象,本文在“因材施教”、“心理发展理论”、“以人为本”等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实践探索,揭示家庭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初中寄宿教育等现象。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滞后,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教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良好的家教环境等不科学的教育现象。我们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希望通过此方面的研究深层探究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拓展学校教育在补偿家庭教育缺失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做好家庭教育缺失弥补的主要意义
1.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规范孩子行为的准则,是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学校针对家庭教育的缺失应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唯有这样才能让正值发展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地还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在学校的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渗透力量明显不足,各类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不足。这对教师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本文所开展的研究既弥补了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也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措施与依据。在此话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利于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对强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成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3.对于学校管理的意义
研究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这一话题对学校来讲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和方法搜集与积累的过程。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下,可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必将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结合的意义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患无穷。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因此,我们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学校教育最大可能补偿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弥补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缺失
1.学校层面的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皖北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90%的是来自农村的寄宿制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在我校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是学校多年良好传统的延续。在升旗仪式上安排学生代表结合不同的主题进行演讲,既对演讲者是一种锻炼,也能对全体同学起到教育作用。法律讲堂、道德演讲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每年通过团委和政教处邀请学校的法律顾问进行法律讲堂活动,让学生增强法制知识,做到知法、守法。每年一次的运动会是集体感、荣辱感教育的最好时机。每年一次的远足拉练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每年一次的校赋朗诵大赛能很好地动员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每年一次的校园歌手大赛和班歌比赛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紧张的高中生活得以放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每学期的优秀学习小组表彰展示、班级文化展示等活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校园文化,更让学校的办学品位得以提升。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对待,活动效果良好。通过多样的大型体育文化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竞争,获得提升。
2.年级组层面的各类活动
年级组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文体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修养,完善素质。我校各年级组每学期都科学合理地安排一系列学生的课外活动。例如笔者所在的年级就坚持常规体育锻炼和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常规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等。早操过程中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让学生每天有一个好的开始。课间操有效缓解学习的疲劳,让学生紧张的心态得以放松。学校的早操与课间操活动已经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在跑操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韵律操并进行韵律操比赛,整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创造性,自编了很多动作,韵律操的表演节奏明朗、精彩纷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年级组会根据学习时间合理安排拔河比赛、“三人制”篮球赛等常规体育活动。
在创新活动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女老师的作用,安排有责任心、有心理辅导经验的女老师对青春期女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心理报告会、心理健康辅导等形式引导高中女生如何做一个优秀女孩。各年级还利用有条件的老师成立心理咨询室,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和个别辅导,每学期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都能有效解决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生练习基本的武术动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武术表演。各班级能充分利用黑板和走廊墙壁进行板报文化和走廊文化创作,例如利用母亲节、清明节、国庆节、青年节、端午节、春节等各类节日进行不同主题的墙报宣传与创作,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得以学习和提升。通过定期的各类评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行为
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广大任课老师的努力,教育学生从各方面认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指引学生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比如历史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例让学生明辨是非。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美文培养学生的爱心、孝心、公德心、感恩之心等,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不同主题的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也能丰富学生各种生活体验。地理课上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保护环境的责任、节约资源的习惯等。学科教学的德育力量是庞大的,学校可以从业务培训的角度开发校本教研,加大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行为。这样一定可以让孩子们缺失的家庭教育得到一定的补偿。
4.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5.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学校通过系统成套的主题班会,例如感恩教育、理想教育、信心教育、习惯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多角度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学生座谈与交流会议,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所需、清楚学生所想,对存在思想问题的学生对症下药,使问题学生得到帮助。我校成立了名班主任工作室对全校班主任工作做定期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淮北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进行示范引领,定期进行主题班会展示、名班主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所有班主任基本都能做到寓教于乐、热爱班主任这份工作。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这样对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来说无疑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比较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项目教学法;案例
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1] 。
通用技术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它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2]。
项目教学法简述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
“项目教学法”理论的出现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的引进均结合本国情况,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国内中文文献中,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项目教学法经香港传入后,在企业培训、中小学生、职教学生及大学本科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学习者接受任务,收集和某一问题相关的数据并综合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但一般都是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上述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项目的实施
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中,第三章的内容为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从而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恰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近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我校持续开展,同学们都有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却做得不是很好,这当中有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垃圾桶设计的问题,于是借此引出项目任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二、制订项目计划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选出组长。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创新、实用、美观、易清理、能够垃圾分类、体现校园文化,课时设置为4节课。每个小组根据现有材料填写方案设计表,进行任务分工,如表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意见,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模型制作及编写报告。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项目检查评估
学生自评,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评,将制作好的模型随机发给学生,让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制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项目总结
通过此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项目的实施,从教学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一、达到了本单元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二、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项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这个项目制作起来使用的工具简单,省去了对学生进行工具训练的时间,降低了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三、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制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收获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五、项目反思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规范原则、道德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并且整个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在承载第三章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篮球架的设计、桥的设计或者衣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职航空院校 半军事化管理 专职辅导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航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同时,专职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主要而直接的实施者。专职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建设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履行好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序与安全稳定,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当前,国内大多数航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高职航空院校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呢?
1.1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军事化管理,就是按照部队要求进行统一着装、统一就寝、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等,一切按照部队的日常生活规律办事情。那么半军事化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通过类似于军事化管理的一些手段,高校寄望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习人民军队的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军人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工作作风,同时,希望大学生成长成为具有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有爱国心、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1]。高职航空院校中大多新生生源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后天培养人才的角度及学校自身等级较低的不利因素,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稳定与发展生源,从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半军事化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半军事化管理可根据不同的院校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具体管理内容,可以参考的半军事化管理内容是:第一,在作息时间上,应该进行严格和细致的安排,包括常规的上课时间在内,从起床到出晨操或早自习、从晚自习到就寝,种种事情上均可以有明确的规定。第二,有严格的各项考核制度。不仅仅针对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内的层级管理人员,还应该包括大众学生在内,以确保各项规定的绝对实施、纪律的严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证。第三,时间和空间的非自如性。要保证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对在校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每周周日晚上返校至周五晚上放假前的时间内学生的活动尽量在学校内,从时空上进行有效控制。第四,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统一的制服,在规定的场合、时间均要求着装。
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院校,多数院校都会得到地方教育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教育机构的肯定与支持,且今后的管理热情也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半军事化管理意义远大。
第一,这种管理之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性,较强的责任心,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对今后的就业单位来说,轻松达到工作规范性的规定与要求。
2.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需要一支学历高、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其主体是专职辅导员。目前,研究生担任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生涯现状正面临一些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2.1.1较高的学历与素质。
按照高等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2至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深厚扎实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为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研究生来说,学习过程中一直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素质教育,其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为适应变化无穷的社会,通过自身努力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2.1.2业务可塑性强。
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他们需要由以前的学生身份向辅导员身份转变,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90后”学生本身的新特点及其工作性质涉及多方面等原因,专职辅导员不可能参加系统培训后上岗,因此,业务的可塑性要求就会增加。由于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只要提供工作的平台,在他们活跃的思想下,经过认知、实践、不断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辅导员的工作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学校领导在错误出现第一时间适时提出批评意见,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展开研讨会等形式,及时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以便专职辅导员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辅导员。
2.2挑战。
2.2.1心态不稳,变动性大。
大多大学生都选择研究生学习,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毕业后发现工作并不像所梦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生到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工作也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与赞扬。专职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学校教工系统的最底层,社会认可程度相对低,长期工作后,他们会感到长途渺茫,没有斗志、成就感,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导致这类专职辅导员的心态不是很稳定,随时想去改变现状,一旦找到新的、适合的工作,就跳槽。同时,给院校也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一年或者半年就更换辅导员;学校进行人动影响整体纪律性;一直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干的辅导员团队等。
2.2.2专业性相对低。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专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会提高,尤其在理论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根据现状调查,46.9%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所负责学生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32.9%的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这与研究生所期望学科背景相差较大[2]。实际工作也反映出专职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专职辅导员队伍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威信的建立,导致工作说服力不强。
3.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的高中生,抑或是那些由于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非自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因此,高职航空院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问题。
3.1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求知欲望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课的学习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他们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去向不太了解,有的是家长意愿,有的是出于赶时髦,有的是被调剂录取,至于他们是不是真正爱自己的专业,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还不清楚。考进大学后,发现有些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别是对专业理论和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而被动应付。还有一些学生自认为家里有权有钱,加之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不担心成绩差难以找工作,因而在专业课学习中或实训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考证合格率偏低。还有些学生对大学和自身认识错误,认为大学是玩耍的天堂,经常颠倒“黑白”,白天睡觉,晚上奋战于网吧,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看看书,背背所谓的重点知识,应付考试。
3.2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理想。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表现在: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喜欢集体劳动,班级荣誉感不强,内务卫生不好,过于追求自我等,这与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些学生喜好睡懒觉,早操经常迟到或未到,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体育考核成绩不达标;在班级、系、院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寝室内各种用品随意摆放,尤其是一些男生,个人卫生习惯相当差,影响他人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时间观念淡化,经常上课迟到,晚就寝不按照规定时间回寝,经常晚归,甚至不归;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看重自己,缺乏理想与信仰,极少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集体观念淡薄。
3.3部分学生存在抵触心理。
高职航空院校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部分学生对这种管理有抵触心理。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要受到多种纪律约束,比如每周周日晚点名、大一新生晚自习、升旗、出晨操、统一着装、每学期要进行综合测评,有些院校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每天还有学生干部进行各种巡查监督等,这些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被管理得那么严格,也没有那么高的自觉性来遵守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因此,违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着手,让他们意识到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过硬、遵守规章制度、有正确的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航空业内技能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
有些学生存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欠缴学费;有些学生干部素养不够高,在学生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些学生诚信度相当低,经常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是高职航空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良之风,需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步改善。
4.对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的可持续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空业内人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4.1积极组建专职辅导员研究团队,提升整体素质。
第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专业所长和科研能动性,成立研究团队,鼓励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学科研,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专职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都是“80后”,大学生均为“90后”,这两代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紧抓这个机遇,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尽可能发挥其科研优势,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拓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空间、新视野、新平台;同时也要提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将研究出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果,在校内进行学术报告,不仅有利于师生拓展视野,还能够提升专职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第二,可适时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形式多样,例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及有经验的辅导员座谈等,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尽可能发挥其创新能力,建立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创新,鼓励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寻找工作的新切入点,让他们富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实现自我。
第三,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针对大学生,还适当地对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应约束。专职辅导员更应该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严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则,提高其自身体能素质,以军人的气概为大学生做榜样。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控制
近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层次多样化,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成分复杂,学生群体文化层次各异,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差别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呈下降趋势,因而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呈上升态势。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大学生犯罪之原因分析
(一)家庭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细胞,人从出生到青年期,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而这一时期正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父母在孩子的成熟历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家庭关系对大学生犯罪有着深刻的影响。大量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资料表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1、家庭教育的失当是青少年犯罪滋生的土壤。我国的家庭教育失当现象相当严重,主要存在着的教育方法有溺爱型、粗暴型、放任型。其中大学生家庭存在的溺爱型最为普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不是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就是过分保护与干涉;不是专制粗暴、惩罚严厉,就是偏袒和溺爱。这种极端化教养方式很难使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往往形成不良的习惯和人格,而这些不良的习惯和人格正是犯罪的内在动因。[1]同时,家庭教育的失当还表现在教育的内容上,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家庭结构的残缺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成长。调查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破裂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犯罪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家庭残缺使教育功能减弱,甚至失去家庭教育功能,一方面可能为了补偿而过分溺爱,另一方面又有可能造成对子女情感淡漠。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往往孤独怪癖,一旦遇到挫折,无法找人倾诉,很容易走极端。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因为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而在求学过程中遭受同伴的讥讽、排斥养成自尊心强、抗挫能力弱、爱面子、逃避、好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的个性。在内心里他们渴望和正常家庭一样享受父母的关爱,外表却装作冷酷无情让人难以接近。他们的心理年龄比一般同龄伙伴要偏大,在他们求学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的嘲笑和同情。一旦被同学当作取笑的对象,或者他人不小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报复对方,触犯法律。
(二)大学教育及管理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1、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学校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而品德教育又形式化,两者在一定程序上与实际脱节。虽然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已开始启动,对教学课程的设置作了相当大的改革,但对教育和学生违法犯罪之间的密切关系仍未予以充分重视。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目的是考试及格,不要补考或重修;教师讲授限于完成教学工作量甚至带课费。究竟课堂教育效果如何,往往没有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因此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是否能够解决,可以解决多少也就成了很随意的事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未能正确树立,对社会、人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最终导致道德沦丧,犯罪发生。
2、大学学生管理相当薄弱
首先,高校扩招使管理资源相对不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随着高校近几年的飞速扩招,高校出现教育资源紧张、管理不到位、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成为制约高校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管理没落到实处。高等学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高等学校心理调查工作滞后,心理干预无力。较忽视贫困学生、家庭特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在客观上放任了情绪丰富化、强烈化、心境化的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引发认知不协调,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封闭、自我否定、怀疑人生。这些都造成高等学校心理环境相对落后的现状,有不少人也正是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心理问题不能解决,心理异常程度越来越严重,一旦遇有契机,很容易导致出现犯罪行为。
再次,为了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专门制定并颁布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最终使问题处理打大折扣。而长期有规无循,最终丧失威严,也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做出违纪行为。管理力度不够的另一个表现是,对本为数不多的校纪处理,基于某些考虑,不能及时公布于众,使得他人从中受到警示。同时,由于教育目标追求功利,学校把一切工作都纳入量化管理,通过打分测评等方法评优,把一切管理手段和标准量化,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与分数挂钩,导致以利益相诱惑的恶性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的失衡。
(三)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使得少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偏轨和倾斜。他们趋乐避苦、追求享受,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达到目的时,其中一部分大学生就会采取犯罪的方法来实现。同时,物质利益成为现实生活的重头戏,许多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这诱发了一些大学生进行抢劫、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也产生影响
2、不良媒体文化的诱惑。媒体的特征是给我们最快、但是不一定是最好的消息。但它给我们带来方便,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诱惑。一些图书、音像制品中都包含着有关破坏和暴力以及的内容。这些非法版书刊、VCD光盘陆续涌向校园,使一些意志力差的大学生无不受其蛊惑,使他们沉醉于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之中而不能自拔,直至走向犯罪之路。
二、大学生犯罪之对策分析
(一)家庭方面——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
许多学者在论述如何从家庭方面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时基本上都是从改善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对这些观点并不否认,并认为这些观点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方法或对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笔者提出质疑:这些方法或对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如何具体适用这些方法就成为问题。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许多家长都是初为人母、初为人父,对于如何正确地教育子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有些家长在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后,可能也寻求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所以,通过某些途径给予家庭教育以正确的指导是实现正确家庭教育所必需的。其次,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水平、思想素质等不是很高,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不会主动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多子女的家庭,即使家长在较长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意识到了其教育的错误,在较小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的改正也不是很明显。因此,如何要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缺陷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笔者建议在社会上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具体而言,在小学或是初中、高中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定期组织学校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培训。由于各个家庭的具体背景不同,每个家庭所需要的具体教育方式、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该机构还可以依据家长的请求有针对性的“下处方”。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避免家长的盲目探索给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危害。同时,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主要机构,拥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理论和人力资源,通过学校的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机构的活动,可以使家长获得更有效的信息。而且,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并有利于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避免对学生教育的错位而给学生造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方面等的冲突,也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除此之外,社区、基层司法机关、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等组织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自己的方便资源开展有关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其心理方面许多因素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成长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要从小抓起,否则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和指导体系,对于预防大学生或是整个社会的犯罪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大学生犯罪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于进入大学校园之前所形成的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因素比如学生心理存在问题、性格怪异等,校方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学应当在学生刚进校时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学校的对学生直接管理者(比如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等)应当了解所管理的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样,一方面管理者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管理时可以采取特殊管理方式,以免对该类学生进一步的刺激;另一方面,学校在以后的相关活动及教育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类学生采取有效的引导及矫正。而从我国目前高校现实来看,真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寥寥无几,而建立档案的学校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这种方法是否被有关学者提出来,而是作为实施者的学校是否真正认真的在实践学者们提出的方法。笔者建议,将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变成学生入学时的一项必经程序,心理测试的进行应当像目前学生入校前进行的体检一样进行。
2、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大学与社会的联系非常密切。学生在校园里接触到形形的人和事,他们该如何分析、如何面对,怎样让学生拥有更为弹性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怎样更宽容地去面对他们面临的各种人生挫折,是各类大学函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心理迁移,让心理咨询走进课堂。其次,要将学校的心理教育切实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采用案例教学,增加学生兴趣。再次,要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管理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整。学校应当有固定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心理的问题的积累酿成犯罪。同时,学校要大力向学生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到该机构进行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实践中,许多在校生根本就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什么地方,还有些人并未正确地认识该机构,认为去该机构咨询就是心理变态或是不光彩的事情,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
3、丰富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释放心理压力,正确认识社会。经历了高考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大学的学生一般来说都是脱离了父母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由于课余时间的增多,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再受到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易产生堕落、腐化的生活习惯。因此,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丰富的学校活动。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转移学生对不良嗜好的注意力,释放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对社会现状的片面理解和反社会情绪,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对大学的侵扰。大学多数处于城郊结合地带,有的个体商贩在学校周边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甚至欺行霸市造成交通混乱,环境卫生差,治安问题突出,盗窃、学生被打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呼吁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大学周边加大宣传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教育大家要遵纪守法的同时,加强大学周边的治安联防、治保等群众性自治体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2、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法院可以适时发出司法建议。“近一个时期来,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有上升的趋势。我省近期已发生多起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独居导致犯罪的恶性案件,应引起高度重视……”这是江苏高等人民法院日前就加强在校大学生管理,向省教育厅发出的一份司法建议。[3]由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独居的现象有增无减。由此引发的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也随之增加,江苏高院在这份司法建议中建议省教育厅对此类问题及时调查,加强高校的法制、道德教育和居住管理,监督各校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司法机关由于自身工作特点,对大学生犯罪有更及时、更直接的了解,可以为学生及学校提供相关信息,引起学生及学校的警觉,有利于犯罪的预防。
司法机关对已犯罪的大学生要根据情节实施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大学校园宣传犯罪的危害,宣传法制思想,并根据以往大学生犯罪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制订一些有效的、能约束大学生犯罪倾向的措施和方法。
笔者认为,社会上诸多因素对大学生犯罪都会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与社会发展有关,有些与国家政策有关,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解决大学生犯罪的控制问题还是主要从家庭、学校方面着手,尤其是学校方面应当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上这些消极因素。当然,笔者并不否认社会在控制大学生犯罪上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犯罪的控制与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在这个工程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犯罪就需要三者的相互联系与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控制与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洪江。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N].解放军报2002年0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