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2 15:36: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学图形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平面图形
1、长方形
(1)特征
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2(a+b)
s=ab
2、正方形
(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4a
s=a2
3、三角形
(1)特征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计算公式
s=ah/2
(3)分类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计算公式
s=ah
5、梯形
(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公式
s=(a+b)h/2=mh
6、圆
(1)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4)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5)计算公式
d=2r
r=d/2
c=∏d
c=2∏r
s=∏r2
7、扇形
(1)扇形的认识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n∏r2/360
8、环形
(1)特征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s=∏(R2-r2)
9、轴对称图形
(1)特征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苏科版数学教材中设置几何知识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认识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及其描述这些特征的方法,形成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然而有的学生认为几何知识很难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几何概念理解的不适应
1.几何概念虽然比较直观,但叙述是非常严密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如线段中点的定义,学生认为只要OA=OB,那点O不就是线段AB的中点了吗?为什么还有说点O在线段AB上?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够严密,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简单经验化水平.
2.对概念理解的简单化.如对线段的中点的定义的理解,不少学生对两种表述不适应,学生认为只要“①点O在线段AB上,且OA=OB,则点O是线段AB的中点”和“②如果点O是AB的中点,则OA=OB”两种叙述中的一种就行了,有不少学生认为“①中点O在线段AB上”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无需说明.
(二)对三种语言表达的不适应
相对于代数而言,几何表达需要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灵活运用.不少学生对运用符号和图形语言表达这种方式难以在短时间适应,不能建立符号、文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对准确作图的认识不清,作图的随意性很大.
(三)对几何推理方式的不适应
学生习惯于解答代数问题,对运用推理这种表述方式进行解题显得有些不适应.推理是建立在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之上的,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概念,还要清楚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有不少学生对用推理这种方式表述解题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
二
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理解能力的制约
对概念的理解是推理的基础,有不少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还不足以准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比如对互余的理解,一方面,有不少学生只注意到和是90°,而没有注意到必须是两个角的和.另一方面,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互余的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运用时感到迷惘;还有不少学生对为什么和要是90°不理解,在运用时只是处于模仿状态.这种理解能力制约学生对概念的快速准确理解,制约学生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初期的理解能力特点是对概念的认识比较片面、孤立、静止,自认为已经理解了,但到具体运用时会出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认识还比较模糊.
(二)抽象思维能力的制约
学生虽然经历了几年的代数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还不能满足几何学习的需要.几何的概念比较多,如一开始就有直线、射线、线段、角、线段中点、角平分线、互余、互补、垂直等,抽象思维能力的水平限制了一些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概念理解的困难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几何的信心.这时期的学生对什么是“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认识事物主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主观性比较强,抽象时不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总之,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差.
(三)逻辑思维水平的制约
欧氏平面几何是在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后经欧几里得整理后才成为一门科学的,而这种整理不是一般的理一理顺序的问题,而是欧几里得经过对材料的严密的思维、仔细推敲后的创造性的整理,他使得杂乱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所有知识都建立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几个基本公理、公设之上的.现行的数学教材虽然做了处理,以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但初一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自由式的思考模式状态,知识在他们的大脑中还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学生还没有整理知识的主观愿望,没有形成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认识,这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还很低,所以在推理时显得机械、无序.
三
作为教师,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加强对学生概念的教学
几何概念虽来源于现实空间的实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但它有与现实物体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把现实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与几何上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加以区别.如平行线的概念,什么是不相交?这要借助于在阳光透过窗户时的光线的实际情形,使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不相交,等等.通过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逐步适应几何概念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学习几何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几何的初期,学生主要借助于直观和简单的判断,较低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较低级水平的思维能力不能使学生学好几何.借助于几何基本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这些学习基本概念时,重点是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法和综合法,这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基础.
(三)加强学生画图和识图能力培养
画图和识图能力对学好几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几何的入门阶段,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画图,要让学生严格按照规定尺寸画图(尺寸太大时可以让学生按比例进行画图),使学生养成良好画图的习惯;另外,要重视学生的识图训练,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把图形和文字统一起来,逐步达到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灵活转换.
(四)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
【关键词】数学 工程制图 空间几何体 多面体 曲面立体 旋转体
《工程制图》是职业学校中机电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特殊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会涉及数学知识中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几何体的概念和性质,涉及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以及复杂几何体的视图的识别与绘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制图就是运用这种数学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容、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形象直观的特点,弥补了有声语言和文字描述的不足,也就是说,《工程制图》运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语言解决工程制图问题。正因如此,学生在掌握工程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视图画法中,也离不开数学中空间几何体相关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工程制图学习时应掌握初等几何相关的知识。
一、利用数学中的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性质进行制图教学
《工程制图》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体的读识和绘制;零件图的读识和绘制;装配图的读识和绘制等三个相应的学习单元。其中,识读图纸及绘制图纸的能力,与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大关系。常见的基本工程制图几何体有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几何体,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数学与专业在这几个几何体方面的知识是一致的。在涉及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基本几何体是空间几何体,完全可以利用数学中的空间几何体的概念性质来理解与解题”,加强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根据教学侧重点不同来分析,在《工程制图》课程中仅对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与大小进行研究。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做出一定的引导,特别是在空间几何体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空间几何体与《工程制图》中基本几何体的概念相一致,进而能够让学生用数学教学中相关的空间几何知识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生中能够将二者进行优化结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结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体现对一维、二维、三维空间中方向、方位、形状、大小等空间概念的理解水平以及几何特征的内化水平上,体现在简单几何体空间位置想象和变换上,以及对抽象的代数式子给予具体的几何意义的想象解释或表象能力上,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基本图形,分析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度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的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
二、利用多面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制图教学
其实,数学教学中的多面体知识与《工程制图》中研究的平面立体概念上具有对等性。数学教学中将多面体定义为“由若干个多边形围成的封闭的空间几何体”,在数学教学中也对多面体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阐述了多面体的分类标准,教学范围包括棱柱、棱锥、棱台等三种多面体的概念性质知识,并对其概念和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是在《工程制图》中将平面立体概括为由平面组成的几何形体,并未详细分析每个平面的形状,其教学重点在于棱柱、棱锥的三视图,并未对平面几何形体的性质与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我们通过数学中的多面体知识和《工程制图》中的平面立体知识分析得出二者本质上的相同点,如平面立体中要求每个面须为平面,与多面体定义中每个面都是多边形实际上意义是等同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种等同关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讲述多面体的概念时,应进一步强调多面体中每个面均为平面。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工程制图》中平面立体学习时就会回忆起数学教学中的多面体概念,从而能够降低难度,迁移知识,做到数学知识和工程制图知识融会贯通,强调学生学好数学中的棱柱、棱锥知识,就为工程制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而且只有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工程制图方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解决机械专业方面的问题。
三、利用曲面立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制图教学
数学中除了棱柱、棱锥面体的知识外,还涉及圆柱、圆锥、球体等几何体知识。在《工程制图》的基本几何体中,关于曲面立体的定义是“表面是由曲面和平面或者全部都是曲面构成的形体,如圆柱、圆锥、球体、圆环等”。在基本几何体的视图分析中,第三、四、五种分别是圆柱、圆锥、球,重点是三视图分析,都是简单地介绍几何体的形成,粗略带过相关的概念性质。在数学中掌握圆柱、圆锥、圆台和球体的相关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网络;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57-01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极大的优化了教师群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传递多媒体信息,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接受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社会需要,开创了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极大的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这些工作烦,静止孤立,间断的点和线。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趣,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的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五、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应遵循的原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与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关系。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形成,即将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Windows,Authorwear,3Dmax,Flash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搜索,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甚至包括各种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获得自由,掌握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树型知识结构图;课堂教学;构建知识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08-02
[作者简介]韩峰,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学校教师,潍坊市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郄会爱,山东省青州市王府街道五里学校教师。
树型知识结构图是指根据树的特点,把知识用简捷的词语,按照一定的关系展示在不同树枝上的学习图,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理解和构建知识的水平,同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以便于对知识的保存和提取。
一、树型知识结构图能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HTSS]
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正处在一个从形象认识到抽象理解的过渡时期,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从形象认识到抽象理解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经常犯揠苗助长的错误,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那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呢?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应该多从形象教育入手,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形象学习的经验,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的阶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着各自的深度和侧重点,比如:小学数学中的看图列式,里面的形象成分就多于抽象成分;用书面语言解答应用题,需要学生抽象理解的成分就多,但这也不能说没有形象思维,学生对每一句话、每一概念的理解都是依赖于内部表象来完成的。从这一点来讲,形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但是过分注重形象,势必造成抽象理解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找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点,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树型知识结构图正好充当了这一角色。从形式上看,树型知识结构图具备了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特点。形象思维需要的是实物、图形或音像资料,抽象思维侧重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表述。而树型知识结构图既具备了“形”的特征,又有书面语的成分,虽然它的“形”不是知识内容上的“形”,但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的存在,学生可以以它为契机,同思维中的相关书面语言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起到引领和桥梁的作用。
二、树型知识结构图为学生构建知识创设了平台[HTSS]
利用树型知识结构图,把知识点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同时进行“触点”的描述和直线条的形象指示,体现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学生在构建知识时就可以避免把一行行的书面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构造的工序,也可以简化把教师的口头讲述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信息进行关联、再加工重构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构建速度。
树型知识结构图对学生构建知识的平台作用,还在于学习目标的确定、“触点”的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展现和探索性问题的引入。树型知识结构图为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地记录到自己的知识树中,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选择地探寻相关“触点”并摘记到知识树中,然后以它为依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理清新学知识与旧有相关知识之间的脉络结构,将新知识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新发现,这也取决于他自己的认知水平,只要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就都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内容体现在知识树中。借助知识树与同学进行知识共享和问题交流,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一种新策略,这是他们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结果,他们会因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而感到自豪。
三、树型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HTSS]
运用树型知识结构图进行教学时,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根据知识的层次关系和意义联系,放到同一棵大树图上。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将新知识的有关内容按树图的要求填写完整,通过“触点”,把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以词语描述、线条连接的方式联系起来,这样新知识就被纳入了一个主题结构之中。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的知识都要占用一幅树图第一层分支中的一支,由于整个树图是数学学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那么新学知识被纳入到树图以后,就形成了包含已学知识在内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线条的作用,知识之间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网络的知识形态图,这些知识网络是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触点”的提示,会引发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忆,然后搜索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构建方式,运用迁移原理来理解和吸纳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把形象的、树图模式的知识网,转化成自己头脑中一个虚拟的知识网络,这样,同一类属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就会在这个因树图而形成的类似的虚拟网中得以存储。当学生在整理所学知识的时候,各个知识点就不再是孤立地存在了,而是通过多种关系勾连在了一起。这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错误,都会激起多个知识点来协助探寻、回忆和理解,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主动的构建行为;如果有一个环节的知识被提取,那么就会激活一连串相关的知识点,学生的思路会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策略会更多,思考问题也会更有深度。这些形成网络体系的知识不但不容易被遗忘,而且更容易被提取。
四、树型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与整理[HTSS]
反思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构建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主要体现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和课后进行的回忆性思考上。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在授完新学知识以后,借助教师的板书或学生的板演,按照所学的先后顺序再将知识理一遍。然而板书或板演大多跳跃性很强,不够连贯,这给学生构建新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利用树型知识结构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树型知识结构图,从“形”和“文”两方面的有效结合中,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找到总结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更顺畅、记忆更牢固。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及时复习对巩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都十分关注学生课后的反思与复习。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进行反思的工作却显得非常无力,也很难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是缺少“型”的依托所致。人的思维总是处在飘忽不定的动态之中,要想紧紧抓住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反思,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树型知识结构图。学生可以将在课堂完成的树型知识结构图带在身边,每天晚上可以把当天完成的树图拿出来进行复习,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新学知识。
树型知识结构图的作用,是我们运用自我构建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我们还可以在很多领域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