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范文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6: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

篇1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建议思考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农田水利建设事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为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任何事物都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才能够得到进步,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入新的设备以及技术,才能够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必然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大投入,不断更新设备,达到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新目标。

一 存在于农田水利建设中主要的问题

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飞跃行的进步,但是毕竟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生产的各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以往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经历多年的使用之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一一暴露,并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线面具体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

从整体局面来看,我国还有一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水利设备报废率非常高,从而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事故的频繁出现,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很多设备的使用年限太长,出现的问题较多,加之维护与修理不及时,所以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严重,无法达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不但很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2.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上一直处于国家投资为主,即便如此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依旧会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缺少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工程质量必然很难受到保障。另外我国相关专家针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方面的资金统计结果是缺口高达百亿,这样打的资金缺口,如何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3.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落后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另外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这样必然会导致我国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系上的困难,同时还有一些农田水利管理部门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在管理责任方面落实存在很大漏洞,因此极大的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的提升。

二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1.规范建设标准

构建更加完善的建设标准是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品质,规范标准是工程建设施工的依据,也是保障,对于企业的各种施工行为给予严格的规范,能够避免很多施工问题的出现。在规范建设标准的过程中,水利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履行其工作义务,借助其管理职能,为规范的构建提供保障,同时结合我国水利工程专家的意见,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市场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依据作为指导,并使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行为能够受到约束。

2.做好机制整合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必须要全面进行机制整合,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渠道较为广泛,其中包括财政、水利、农业以及国土等等,在这样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目标以及重点也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整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水利工程质量,也正是因为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在质量上一直无法得到提升,基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要强化规范,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资金项目的整合,保障工程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实现统一管理,并科学进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项目中关键的环节以及重要的问题要率先进行解决,最先限度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支持。

3.建立保障体系

从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来看,其中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问题是相当普遍的,这是制约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关键要素,针对这个原因,我国水利部门必须要健全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针对这个方面首先需要对水利工程投资进行全面管理,同时针对目前的见者市场情况进行全面考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工程项目的全局规划,科学地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布局,实现其功能性的最大化表现;三是要做好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监督管理,通过各方责任制的落实,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利因素,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做好运行管护

运行管护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必不可少的,即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再高,如果没有正确、合理的管护,必然会面临迅速破败的境地,因此做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管护非常重要。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扶持力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定额和管护费用筹措办法;其次,尽快制定出符合农田水利建设实际情况的农田水利相关条例,条例当中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及义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管理及运行维护机制进行制定;再次,落实农民在农田水利工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积极性,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产权的改革,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条件。

结束语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整体质量上却不尽人意,为了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水利工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针对现阶段存在于我国水利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展开各种管理方案的研究与落实,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建设标准,实现统一化管理,这是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企业所面临以及相关部门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水利工程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鸿飞,霍凤双,肖景贤.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06).

[2]兰代祥.浅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3]齐福军,黄少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项目划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篇2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距度;投资度;指标体系;评价;什邡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明确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机制,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新建5 000处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此举对于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3]。

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当前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宣传方面,也有专家[4-8]就如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还有土地整治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2,7-12]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尚未见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评价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差距度和差别化的投资的相关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和建设好2.67×10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意义重大。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5-15],也有学者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6-19]。冯锐,吴克宁等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运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组合法,对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出时序安排与模式分区[20]。本文借鉴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例,在调查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构建投资度模型计量反映差距度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空安排,也为土地整理规划及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工程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使之能较准确地反应基本农田的现状;③确定评价单元,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对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内的耕地为评价单元;④构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资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计量反映各评价单元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资金投入的关系。通过ArcGIS9.3建立数据库,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单元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S,大于或等于标准值的表明没有差距,用0表示,暂不需政府投资;⑤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小于标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分级,差距度为1级表示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最接近,表明评价单元现状较好,相应投资较少,5级表示与标准值最远,表明评价单元现状条件最差,相应投资最大;⑥案例分析与运用,检验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刘建生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2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根据目标体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标体系应围绕5大工程建设以达到建设目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指标及权重见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1],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田块集中度、田块细碎度、田块分维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5个评价因子。田块集中可减少耕地的耕种成本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耕地规模经营[22],可用田块集中度表示,即评价单元内农户平均经营田块个数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过田块耕地坡度,细碎度、田块分维度3个指标反映,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细碎度、分维度也间接反映田块的平整度;有效土层厚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这一评价指标。

(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应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程度、排水设施状况2个指标。灌溉保证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施条件指单位基本农田面积内的水利设施长度,根据土地现状图数据用Arcgis9.3量算评价单元内的水利设施长度。

(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1],用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连通性高,以田间道路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表示[22]。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同时农田防护林网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3]。根据实地调查分好、较好、较差、差四等分别赋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环境工程以外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根据其他工程配套的实际情况赋值。

(1)数据标准化。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评价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使结果落到[0,1]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2.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阳市西南部之间,距成都市60 km,德阳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并在成德绵经济带中处于有利地位,属于西部经济社会发达和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呈长条形形状,居龙门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员面积820.3 km2,耕地面积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积的35.36%,其中平坝、丘陵、山地分别占耕地总数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坝地区,基本农田面积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澜、元石、禾丰、马井、隐峰、师古、南泉、马祖、双盛、湔氐等镇。

什邡市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有少许旱地和水浇地。据什邡市农业局中低产田情况的调查报告,全市土壤耕层深度比较浅,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2.25%,耕地质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101个村的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统计局的《什邡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现场调查数据、问卷数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2007)来源于什邡市国土资源局。从2010年土地变更数据的地类图斑中提取基本农田图斑,运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扣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坡度>25°的耕地区域。

2.2差距度与投资度计算及分级

用ArcGIS9.3建立的数据库,利用构建的差距度评价模型对什邡市的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根据投资度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投资额,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如表2,差距度为0级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也为0,GD为5级的现状条件最差,投资应最大。什邡高标准基本农田差距度和建设投资分级

(4)在明确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后,结合资金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易或者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为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多方案参考。通过对运用GD和II模型的运用,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

3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严格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统理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什邡市的案例运用,能较准确反应待建设的基本农田现状,现状条件比较好、差距度较小的基

(2)构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资度(II)模型的,计量反映耕地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之间的差距程度和相应的投资额度,为差别化投资、有效配置建设资金提供科学参考,也能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空间和时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资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少量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科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条件、政策限制、行政导向等,这些因素之间又互为交叉、互为影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必须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评判,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加大涉农资金在地方上的统筹力度,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以建设促保护,以建设促发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现有耕地田块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同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解决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帅,郧文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陈百明,张风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静,张凤荣,郭旭东,等.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剑,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与规划建设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战金艳,史娜娜,邓祥征.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剑,郧文聚,杜国明,等.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张正峰,杨红,谷晓坤.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的后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赵小敏,乐丽红,等.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吴飞,濮励杰,许艳,等.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吕婧. 中国土地整理工程体系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郧文聚.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23]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Yun Wenjun, Yu Zhenrong. 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4): 1-6.]

篇4

[关键词]GIS;RIA;AE;Flex;Silverlight;高标准基本农田

中图分类号:TF3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8-03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简称“高标农田建设”)是国土资源部、财政部重点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与监管仍采用手工方式,实时性不高且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分级审批和监管,也不利于存档、汇总和报备。针对目前高标农田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如何实现建设任务、项目进展、资金去向的实时动态掌握?如何解决省级人员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对全省高标农田建设的全程实时监管?如何解决市县项目范围重叠、实施项目进度监控与上报?基于以上问题,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构建基于GIS和RIA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引入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模型,以及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制订规范的数据共享接口,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一次填报、分级管理、多级共享的对下监管和对上报备,提高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信息。

2 系统设计与功能特点

2.1 系统设计

系统体系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依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和思路,系统在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数据备份等安全体系下,结合统一的数据规范与标准,构建统一的土地开发电子政务与空间基础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层建立系统的设施层、数据层、地图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表现层,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1)设施层

网络体系、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等设施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系统建设按照最大限度节省投资的原则,尽量考虑运用各类现有的设施与设备,只对部分确实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的少部分设施进行升级。

(2)数据层

根据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将数据分成关系型数据源、非关系型数据源。关系型数据源包括系统元数据库、字典表、系统表、各类业务专题数据库表等。非关系型数据源包括各类文档、图片等。业务表包括年度计划、项目、规划编制、中介、用户等专题数据库表。

地图服务层

在数据层上进行地图服务的,供系统业务逻辑和应用层功能调用。的地图服务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项目范围等。

业务逻辑层

处在数据之上、应用表现之下的系统业务层,主要用来实现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与服务,包括数据服务、目录服务、工作流引擎、安全验证、权限控制、日志管理等。

应用表现层

处在最上层的应用表现层是业务功能的最终交互终端,包括年度计划管理、项目进度管理、规划编制进度管理、月报管理、中介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接口开发与集成、系统后台管理等。

2.2 系统功能特点

本系统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

采用Flex技术的工作流引擎,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具有执行效率高、易用性等优点。

2、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

系统利用GIS成熟的数据共享及互操作技术,实现项目区在“一张图”上的各种空间分析功能。

3、信息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

通过信息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系统自动实现归档检索、统计分析,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4、图形化管理,解决数据规范与统一问题。

通过统计报表与图表的联动、项目范围自动生成与重叠检查,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数据的规范与统一问题。

3 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3.1 基于Flex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与定制应用

为实现对高标农田项目的逐层填报、审核、汇总,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本系统采用了工作流(WorkFlow)技术和模型。

工作流(Workflow)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执行。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任务。实施工作流管理可以规范业务流程、跟踪业务处理过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流程设计器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人员通过流程设计器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从而产生一系列可以在流程引擎中运行的业务流程模型。本系统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可视化工作流引擎,Flex是一种很轻便的客户端技术,只要客户端安装了FlashPlayer就可以使用Flex技术,而目前世界上95%的机器上都安装了Flash播放器。Flex项目最终编译成的Swf文件在FlashPlayer中是以字节码形式运行的,其执行效率远远高于浏览器解析执行的JavaScript,而且Flash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对比其他技术实现的流程设计器,可以根据项目进行灵活的个性化定制,并且在效率和易用性上具有优势,如下图所示。

用户可以通过右侧的操作导航来进行流程各个组件的创建,如拖动缩放工具条,可以缩放整个流程查看界面,点击“选择”按钮则可以选中节点或连线,点击“节点”按钮则可以在左边的画布中增加一个活动节点,点击“连线”则可以增加一条迁移线,如果用户需要删除流程的节点时,则点击选中需要删除的组件,然后利用键盘上面的Delete键就可以删除组件,如果用户无意做了错误操作,则点击“撤销”按钮撤销前一操作,或者“重做”按钮返回上一操作,整个流程设计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进行流程保存。整个过程基于可视化操作,简单明了,用户可以很容易上手。

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流程进行定制,流程定制完成之后,将会生成相应的xml文件,通过调用Web Service接口将流程配置保存到数据库,从而实现整个工作流的配置操作。

3.2 基于silverlight的“一张图”监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张图”监管是以空间数据库引擎与GIS空间分析、Web Service、Silverlight等技术为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地块信息、空间分析服务等云服务资源,开发对地块坐标等空间信息全过程管理的应用接口,与可视化工作流、定制应用等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它不仅实现项目地块在地图上的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同时具备地块空间信息的属性信息检查、逻辑检查、空间拓扑检查,实现空间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接口和与其他模块交互操作的应用接口,强化空间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从而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一张图”监管在实现中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统一坐标系统的确定

坐标系统是GIS图形显示、数据组织分析的基础,所以建立完善的坐标投影系统对于GIS应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空间数据由各县级单位生产提供,其采用高斯克吕格3度带投影坐标系统,且广东省包含37、38、39共3个投影带号,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系统中的空间数据均采用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来存储和显示数据。系统开发了ProjectXian80ToGaussKruger()和ProjectGaussKrugerToXian80()方法实现了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与西安80地理坐标系统的坐标正算与反算。

2、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共享使用

“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中,并以“天地图”的服务为支撑开展项目管理的地图服务与应用,从而有效缓解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编程接口通过继承ArcGIS API for Silverlight中的TiledMapServiceLayer类,重写该类的Initialize()与GetTileUrl()等方法实现了对天地图服务资源的嵌入式调用。

3、空间数据的检查与提交入库

用户在客户端导入项目空间数据之后,客户端负责对数据进行逻辑检查并提交至服务端的Web Services接口,服务端将数据检查后分类存放入空间数据库中。采用Web Services + Arc Engine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提交,可以使该工作在服务器后台运行,减少客户端压力与节约用户时间,并且实现较为全面的空间数据检查。

4、图形应用接口与交互

地图管理模块设计应用接口供项目管理模块调用,从而实现项目管理模块对于图形的多种操作。在地图管理模块中对其他模块开放RunOperation(string OperatorArgs)方法,传入参数OperatorArgs中指定地图操作类型、操作对象及其他必须与可选参数,在RunOperation方法中实现对参数的解析与操作的实现。

4 系统实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从总体功能结构上分为基础框架、五大业务功能、后台管理、接口开发、项目范围检查工具等模块。

1、基础框架平台是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基础,根据统一数据库、地图服务、工作流引擎、权限控制、接口集成、标准机制、网站服务等7个统一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系统平台各个子系统模块的数据及资源共享。

2、五大业务功能。年度计划管理、高标农田项目进度管理、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进度管理、高标农田项目月报管理、土地整治中介管理等组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功能。

3、后台管理功能。包括行政区划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系统基础数据管理,以及业务账号管理、用户管理等业务数据管理。

4、接口开发。系统接口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部报备系统对接接口,实现与国土资源部新版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系统)的无缝对接。二是项目报备数据批量导入导出功能,将本系统涉及的报备数据按条件、批量导入、导出为如excel、word、jpg等通用中间格式,方便与其他系统对接或撰写整理文字报告。

5、项目范围检查工具。对各类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是否重叠进行检查,主要功能包括:坐标导入:读取、导入固定格式的txt或excel坐标文件,自动生成图形。当坐标系统不一致时,自动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范围审核:对导入的项目空间范围进行叠加检查,包括与已有高标农田项目的空间范围、基本农田范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叠加,检查是否有重叠。截图打印:当有重叠发生时,对当前项目范围进行截图、打印。

5 结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系统是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相关业务管理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务及管理支持。该系统解决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面临的工作量大、任务多、人员少的情况下,在立项、验收等工作下放后如何实现任务进展、资金去向的全程有效监管的问题,为高标农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为职能部门大幅节省了劳动力投入和项目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伍育鹏, 郧文聚, 李武艳. 用标准样地进行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6(04).

[2] 胡存智. 中国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理论与方法研究――兼论《农用地分等规程》总体思路及技术方案设计[J].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3).

[3] 张凤荣, 郧文聚, 胡存志. 《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几个理论问题及应用方向[J]. 资源科学, 2005(02).

[4] 王加恩, 胡艳华, 宋明义, 等.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整合方法――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 广东土地科学, 2012(02).

[5] 陈柏松, 游娟, 潘瑜春, 等. 农用地等级质量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6] 兰小机, 刘德儿. ArcObjects GIS 应用开发-基于C#.NET[J]. 江西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 朱仕杰, 南卓铜. 基于ArcEngine的GIS软件框架建设[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04).

[8] Nagel Karli Watson Christian, Others. C#入门经典[J].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9] 马建辉, 吴克宁, 赵华甫, 等.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1).

[10] 颜国强, 杨洋.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初探[J].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11] 彭强勇, 周卫, 张彦彦, 等. 基于ArcEngine的地图整饰功能的实现[J]. 现代测绘, 2007(04).

篇5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谓的农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对农田进行利用耕作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农田进行一系列的划分,目的就是能够在相关的农业工作中实现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质来进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国的农用地分等的举措在提供相关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做到对我国土地的相关质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以及准确的判别。

1 关于我国农用地分等

1.1 具体应用

为保证19.7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的落实,宁夏编制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4万hm2,依托“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0.67万hm2,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黄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万hm2,并编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个地级市18个县(市、区)和6个国有农场,其中2012―2013年度共实施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成1.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

1.2 具体实施过程

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通过采取适当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田间道路建设措施和林业措施,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要求,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合理布设农田防护林网,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总目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对宁夏地区的相关土地质量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再对土地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土地的不同特性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的时候选取不同的品种,以此来达到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目的。

2 应用成效

2.1 耕地质量建设成效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配套、盐碱地治理等措施,粮食产量所有提高,项目区内的耕地质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显著。耕地质量提升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耕地表层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扰动,耕作层土壤养分、生产能力仍需2~3a的恢复,所以目前耕地质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渠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渗漏,改善了农田排灌条件,改良土壤,减轻土壤盐渍化;通过农田防护林工程,增强了项目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耕地的集中连片和机械化率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农作物生产成本及损失。

2.3 经济效益

通过2012―2013年度宁夏11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农田灌溉面积,改良盐碱地8980.79hm2,栽种各种树木501961万株,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项目区粮食单产平均增加1000kg/667m2,为实现宁夏粮食“十二连增”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项目区农民因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增收及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态效益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改变灌溉方式、渠道砌护、沟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减少渗漏损失,节约了水资源;农业用地结构的合理搭配,渠、沟、路、林统一配套规划和合理布局绿化,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了项目区内耕地的保水、保湿、保肥、防风防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项目区小气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改善了项目区内的生态景观。

我国对于农业用地的重视度是十分强大的,尤其是关于我国的相关的农业用地的方面。因为,我国的面积虽然是国际的前几名,但是,我国的人口却也是最多的,因此,人均耕地水平就相对偏低了。所以,如何提高我国基本农田的产量以及质量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而农用地分等这一举措就恰好可以解决我国目前的困难。

篇6

一、严格招标控制源头

就我镇今年正在实施的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体及追加工程为例,两项工程总投资额达3750万元,中标单位均为外地公司,资质均符合招标要求。但项目的实际中标人确是借用资质的本地个体“包工头”,持被借用资质单位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全程参与工程建设。虽然符合招标手续,但实际却他们却不具备承接工程的资质,为支付高额的借资质费用,对分包班组层层压价,小班组必须通过偷工减料才能确保盈利。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五大员”不到位,业主单位除轻微的予以处罚,无其他抓手可管理中标单位。建议区招投标主管部门加强源头控制,明确对投标人注册地或以往业绩实施地点进行限制,尽量限制非南通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同时,还应加强打击力度。发现借用资质的,依据有关规定,首先出借资质证书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处以罚款并一律取消其在通州的投标人资格。

二、加强培训充实队伍

乡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业主单位,在工程的推进及质量管理上不能完全依赖监理单位。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参与工程管理,但目前基层最缺乏的就是其相关的年轻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从水利站、机关、村居等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业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技术骨干做好工作经验的“传帮带”,鼓励年轻同志在一线历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为专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充实好后备力量。二是组织部门每年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适当向项目乡镇倾斜,同时镇组织部门严格按照专业分配到项目建设岗位,通过实践锻炼,结合理论知识,培养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专业人才。三是适当考虑返聘原岗位技术骨干,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奖罚分明,为基层设施建设发挥余热。

篇7

广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7年4月,广西已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约24.40万亩,大部分优质耕地已划入基本农田,基本做到划足数量,保证质量。但是,由于广西的特殊的地形地貌、建设发展情况等原因,广西基本农田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基本农田划定与相关规划用地布局未能有机衔接,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较大。发改、交通、建设、旅游、水利等多个部门的项目用地都有可能涉及到基本农田。但是由于基本农田布局划定与相关部门规划编制,项目选址等未能有机衔接,要么导致项目难以落地实施,要么导致基本农田被占用。随着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强,多部门的规划需进一步协调优化。

保护基本农田奖惩机制不尽完善、农村建设中占用基本农田现象难以管控。一方面,基层耕地保护力量不足。由于人员、经费的限制,导致基层政府和国土部门保护基本农田执法监察力度不够,基本农田难以得到有效管护。另一方面,由于耕种的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对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低靡,出现基本农田撂荒现象。其三,农民对于依法进行申请宅基地的用地意识较弱、村屯的建设与规划拖后,导致农村建房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频出。目前广西仅是对破坏基本农田行为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并没有制定保护基本农田个人或集体的相应奖补制度。保护基本农田的奖惩机制仍然有待完善。

基本农田质量保护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等情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质耕地被建设占用,新补充的耕地又存在耕作条件较差,质量偏低等情况。此外,在基本农田划定时,存在着将偏远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而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却因发展建设需要未纳入基本农田的情况。从而导致基本农田总体质量不高。

广西基本农田保护的完善对策

多措并举,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坚决贯彻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制度,始终坚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一是严格执行以“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方针,以少占或不占耕地为前提,在用地预审和项目选址方面,加强指导;二是深入研究旱改水政策,尽快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占补政策;三是建设完善补充耕地交易市场,升高耕地开垦费用征收相应的标准,建设补充完善的耕地的交易机制。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稳步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以建设促保护。一是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提升基本农田质量。二是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行龙土地“小块并大块”的整治模式,提升耕地的整体生产力,完善农田基础的基建。三是加快推进“旱改水”提质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对现有的耕地,通过土壤改良、配套水利设施和土地平整等措施,来提升耕地的质量,将干旱地区改造成水浇或水田地,促进提升耕地的质量。

篇8

3月25日~26日,笔者从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获悉,各地因地制宜,在现代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给人以启迪。

“三大工程”推动农业升级

2014年,安阳市市县两级政府列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对农用航空器补贴,全市购进农用直升机50架,高标准粮田逐步实现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去年,安阳市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平均单产达618.4公斤,较区域外平均增产20%。

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是带动农业转型增效、农民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2014年,南阳市重点培育的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79.99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基地234.7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175个,涉及62.58万农户,原料供给率70%以上,就地加工率90%以上。

大枣、石榴风情游,黄河鲤鱼、雁鸣湖大闸蟹美食游,生态农业园区采摘休闲游,乡村民俗度假游……2014年,郑州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18.1亿元。

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鼓起河南“粮袋子”,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富裕农民“钱袋子”,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让河南农业摆脱“土气”更“帅气”。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既需要进一步谋篇布局,精准发力,落实好各项新要求,又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发力,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以‘三大工程’统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坚持的一项工作。”

“互联网+农业”引领发展

“互联网+”劲风之下,河南农业的传统生态也在悄然生变。

大田生产用上了物联系统。鹤壁市将“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粮食高产创建全区域农情监测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区域站就能监测到大田的农情、墒情,及时指导农民田间管理。

郑州市发展电商、微商等流通新业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解决农产品“卖难”。河南万庄化肥集团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联系国内大中型农资企业近100家,建立乡镇网商近3000家,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

“物联网的全方位、多领域示范应用,为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河南需要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推进农产品生产营销和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科技支撑实现农业绿色化

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这就要依靠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安阳市高标准粮田规划区建成农技推广区域综合服务站14个,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活动,全面推广统一供种、精准施肥、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措施,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秸秆还田率达100%。

篇9

一、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近几年来的成效和做法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对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积极争资跑项,不断增加全市农发项目资金投资规模。近几年,我办主要领导通过积极“跑部跑省”,为争取了更多的农发项目资金投入到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2010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中央资金6050万元,2011年争取中央资金达到10143万元,首先突破亿元大关,比上一年增长68%,2012年争取中央资金10968万元。

2、强化项目管理,不断提升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水平。我办围绕项目管理规范的要求,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强化和完善农发项目管理,一是突出项目前期管理,大力推行项目竞争立项制和专家评审制,择优选择农发项目;二是注重项目过程管理,严格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施工图纸审查制,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全面执行县级报帐制和单项工程决算审核制,保障项目资金安全;四是强化项目建后评价及管护,实行分阶段验收制和工程建后管护制。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农发工作水平的提升,确保了我市农发项目工程质量和长久效益。

3、狠抓理念创新,不断健全全市农发项目管理机制。为推动我市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我办积极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不断创新农发项目管理理念,一是通过制订相应的操作流程图和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范化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引入企业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管理机制。三是借鉴相关行业建设标准,制订出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技术规定、预算编制规定和典型工程图集。

4、加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办主动把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科技推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优势农产品,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10-2011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28.87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7片,面积8.8万亩,新建及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9座,新建和维修拦河坝陂42座,排灌站52座,衬砌灌排渠道776公里,新建机耕道224公里,购置农业机械134台套,农民技术培训2.42万人次。共扶持了大米加工、畜禽养殖、茶油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14个,对9个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

二、问题及建议

1、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尽管我市农业投资逐年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农田,但是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影响还存在,全市519万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还有39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提高改造,不少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完善农业灌溉、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壮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因此,建议加大向上争取农业投资项目的力度,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投入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去,按照强基础、保稳定的原则,继续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建设好高标准农田。与此同时积极将农田建设与优势产业相结合,进一步扶持壮大我市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藏粮于田的目标,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整合支农投资项目资金。目前我市各类国家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其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很多资金的投资范围和建设内容相似,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由于项目管理来自多个部门,往往容易出现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虚列套取等资金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甚至引发腐败问题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由上级通过立法或出台行政法规,从根本消除国家权力部门分割、分块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建议组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委员会,为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将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小农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统一整合在一起,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统一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之前,建议部门之间加强协调沟通,形成优势互补,尽管避免重复建设、多头申报、投资分散等现象出现。

3、逐年降低直至取消地方配套资金额度。目前多数农业投资项目工程都需要地方财政配套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由于当前财政机制造成各级财政形成倒金字塔的模式,市县两级财政实力较薄弱,特别是像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财力一直紧张,但要推动农业发展又急需上级财政资金的投入,随着争取资金规模的逐年增加,地方财政配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例,近几年来中央资金与市本级配套比例从1:0.1降至现在的1:0.05,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投资规模增长了3.8倍,市本级配套资金不降反增,配套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普通存在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很多地方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很难组织受益农民进行投工投劳。建议上级加大逐步降低地方财政配套额度的力度,直至取消配套要求,同时取消农民自筹资金。

篇10

夏粮收购时节,河南许昌县新兴粮库门前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留德满脸喜悦:“14亩地,打了15000斤,你看,这金灿灿的麦粒饱满,准能卖上好价钱。”

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河南省夏粮总产量达618.14亿斤,同比增长0.8%,夏粮连续八年增产。从去年的大早,到年初的低温,面对频繁灾害,河南粮食增产的底气从何而来?小麦“八连增”后,潜力还有多大?记者走进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采访。

集中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让适宜种粮地方多产粮

7月27日,大雨初霁,史庄村玉米苗精神抖擞,农民张广州边锄地边说:“要不是新修的桥涵、渠道,这么大的雨,玉米肯定全淹了。”

老张说,史庄村地势低,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春怕旱,秋怕涝”,盼水引不来,下雨流不走,小麦、玉米亩产只有600来斤。

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陈曹乡政府出钱、农民投资投劳,打机井、修桥涵,让陈曹乡21个村的4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一亩地顶过去两亩地。”张广州说,去年大早,今年抗低温,小麦都浇了三次水,亩产超过1100斤,产量有保障,农民种地得劲!

史庄村的变化正是河南粮食核心产区的一个缩影。中原熟。天下足。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中原粮仓怎么保?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强基固本抓关键,河南瞄准产粮大县,集中投入,大规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这些粮食核心区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河南是粮食主产区,为啥还要搞核心区?“支农资金最怕撒胡椒面,集中资金才能办大事,让最适宜种粮的地方多产粮,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粮食核心区以县为重点,产量都在10亿斤以上、耕地百万亩以上,是粮仓中的粮仓,更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刘满仓说。

从2005年起,全省整合70%的农业开发资金,集中投入27个产粮大县,600多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

“项目数量少了,但规模大了,标准更高了。”陈曹乡党委书记王丰伟说,灌溉保证率达到了75%,防洪标准达到了10-20年一遇。

集中投入,规模出效益。今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夏粮总产占到全省夏粮的一半,项目区小麦单产平均达到1049斤,比全省平均单产高291斤。

站在“八连增”的高起点,粮食增产潜力还有多大?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井剑国说,目前全省粮食核心区还有5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据测算,改造1亩可增产粮食300斤。到2020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还能新增粮食产能167亿斤。

科技手段综合发力,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

“亩产1450.4斤!”

这是今年孟州市城伯镇岳师村创造的优质小麦单产新纪录。

“这在5年前想都不敢想啊。”岳师村农民李恒忠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看天气,那时,亩产1000斤就是个顶了。

这个顶不断被刷新。“高产离不开良种良技。”李恒忠说,今年罕见低温,一度使麦苗偏弱。“穗少,就用粒数和粒重补回来。”按技术员的指导,村里人一开春就在地里忙活起来,多浇水、多追肥。打好了基础,农民投入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井剑国说,不光要建好“硬件”,还要配好“软件”,让好种子长出好麦子。去年以来,项目区安排科技推广资金1.37亿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项次,培训农民118万人次。今年实施的“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落户田间。

种植方式不断改变,农民学会科学种田,增产增收顺理成章。浚县宋井固村农民赵国庆说,过去十几年一个品种,现在三五年推广一个新品种;过去一亩地要播30斤种子,现在才要16斤;过去肩挑牛拉,现在农机下田,每亩节支增收300多元。

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良种、科技、农机等先进生产要素五指成拳,发挥出粮食生产的最大优势。

井剑国坦言,今年小麦平均亩产776.6斤,绝对不是一个顶,科技增粮还有潜力。项目区如何示范带动,新技术如何加快推广,今后还面临许多新课题。

“大粮仓”变成“大厨房”,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

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戴着“粮帽子”,财政会不会越来越穷?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还有没有积极性?

这是许多粮食产区面临的难题,而河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手抓农业产业化,把“中原粮仓”变成“国人厨房”;一手转变经营方式,扶持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刘满仓说,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成为支撑河南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

“既让农民得实惠,种粮地方也不能吃亏,扶龙头,强产业,让好麦子卖上好价钱。”井剑国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向产粮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倾斜,2009-2010年,投入财政资金3.79亿元,吸引资金77亿元,支持了404个农业产业化企业,使157万农户户均增收2417元。

“订单一签,价格有保障。”浚县刘井固村农民刘长付尝到了龙头企业带来的实惠。他说,中鹤集团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比市场便宜1元,统一收购,比市场价多卖两分钱,他家的15亩地,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

浚县副县长刘文合说,将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县目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20多家,从小麦到面粉,再到饼干、淀粉糖,附加值能增加十几倍。仅中鹤集团一年能“吃掉”40万吨小麦,吸引3000人就业,带动小麦收购价比周边高出两分钱。

“每亩比普通麦田增收两成。”许昌县五女店镇赵保献说,合作社统一播种、施肥,行距、株距能精确控制,肥效集中,每亩能增收200多元。

篇11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县域;GIS

中图分类号:F301.21;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24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2

1998年新修订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1],它强调基本农田的稳定性,以及要通过建设来克服自然质量方面的不足达到设施配套、抗灾力强、高产稳产、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目的等特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的要求,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大事项,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落实新发展理念、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永久基本农田一旦划定,将让城市建设发展融入山水林田湖,形成有机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让居民共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其划定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基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在研究尺度上,主要从县域[2-4]、市域[5]和省域[6,7]等微、中观尺度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利用了GIS技术[8,9]、综合评价方法[2,10]、聚类分析方法[11,12]、决策模型应用[13,14]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数理方法;在研究区域类型上,主要对平原地区[15]、丘陵山区[16,17]等特定区域展开了针对性研究。分析发现,以上研究虽应用了丰富的技术方法,并从多种尺度和区域类别展开了研究,但对于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划定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划定工作中,主观上“不让划”、“不敢划”、“不愿划”人为干涉划定工作现象依然存在。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各地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中,要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以及土地整治规划所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等列入建O重点区域[7]。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要划定基本农田。总理指出,要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行特殊保护,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判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将所有“应划、能划、必划”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划定,是有效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保障。

鉴于此,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综合加权法,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对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进行了划定研究,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有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当阳市市境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延伸过渡地带,余脉绵延起伏,构成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形态各异,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根据2009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当阳市土地总面积为214 969.24 hm2,其中农用地186 268.7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65%;耕地80 516.1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45%;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70 837.6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95%。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当阳市未利用土地较少,土地利用的潜力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治和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1.2 数据来源

以湖北省当阳市境内所有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当阳市国土资源局提供资料、当阳市统计年鉴、当阳市发展公报以及现场调查等。主要包括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数据库成果、当阳市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成果(2009年)、当阳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2010)市统计年鉴(2010年)等。

2 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

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一般要能对基本农田的现状进行科学、客观、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选取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基本农田建设必须尊重农业、生态、土地以及经济发展的规律,划定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指标体系应能比较真实和客观地反映系统状态和其变化趋势。因此在把握系统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指标与研究尺度的匹配,以便真实反映基本农田的情况。②综合性原则。任何系统都是由多种不同的要素组合而成,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极强的工作,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协作。因此选取的指标要能够较为综合而全面地代表基本农田质量、区位条件、利用水平等各方面的状况。③可测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取指标必须考虑到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指标数据保证能够通过调查、计算、观察、试验等方式来获得,否则,如果建立的指标体系无法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即使体系设计得再完美,也无任何意义。④互异性原则。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因素来自许多不同的方面,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最终选取结果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这些指标应该涵盖不同的方面,指标的选择应来自多种类型的因素,以便得到客观综合的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指标选取的原则,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的划定决策因素主要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这几个方面来选择。考虑到当阳市属于山区与平原交汇地带,在回顾了相关研究之后,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如下指标评价体系(表1),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2 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2.2.1 耕地质量等别 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以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为基础,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水平对耕地的限制作用,客观地衡量耕地种植质量状况,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作为衡量基本农田质量状况的标准之一。一般情况下,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包含了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的信息,因此可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中得到全部基本农田利用等指数。但本研究评价单元设定为行政村,与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划分单元不同,故按流程图1进行转换,首先将质量等别赋值给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然后由各行政区内的基本农田图斑的质量等别进行面积加权平均。

2.2.2 耕地坡度 耕地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坡度对养分和水分的影响方面,坡度越大越容易水土和养分流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对耕地坡度分为5级,即≤2°、2°~6°、6°~15°、15°~25°、>25°,本研究分别对应1~5级。这是由于坡地一般坡度大于15°时,不适宜农业机械化耕作,此时要采用等高种植或靠牲畜力或人力,坡度大于25°不适宜开垦,适宜发展林业。基本农田划定规程中明确规定地形坡度大于25°或田面坡度大于15°、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成为新增基本农田,原有基本农田中地形坡度大于25°的也应该逐步从基本农田中调出。坡度数据可以从农用地分等数据中直接提取,通过Spatial join工具对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赋值,然后通过面积加权获得评价单元耕地坡度。

2.2.3 基本农田连片性 基本农田的高连片性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便于使用大型机械,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国土资源部于2012年7月颁布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规范》中明确指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是衡量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用基本农田连片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连片面积大则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高,面积小则说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低。由于本研究评价单元范围比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要大,连片性指标不能够直接以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表示,因此选用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总面积占评价单元总面积比例来表示,比例越大说明基本农田连片性越好,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基本农田连片性

=■×100% (1)

2.2.4 到城距离 在城镇周围设立基本农田可以防止城镇的无序扩张,限制建设用地的增加。并且由于距离城镇较近,与农贸市场较便利,无论是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中需要的物资还是今后农产品的运输与交易都更为便捷和经济。因此,越接近城镇的基本农田建设成为永久基本农田的价值越高。一般认为,距离城镇用地小于1 km的耕地具有更明显的区位优势,大于3 km的耕地则区位相对较差。本研究利用ArcGIS 9.3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获取评价单元到城镇距离:首先从利用属性选择功能地类图斑中提取出城镇用地的图斑;然后利用ArcGIS 9.3中的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对城镇用地进行缓冲分析,得到栅格格式的城镇用地数据。最后利用空间分析工具集里面的Zonal Statistics工具对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的距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是每个评价单元到城镇用地的最小值。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2.2.5 基本农田图斑规整度 对于耕地来说,田块越规则、形态越简单,即种植作物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将会提升,耕作效果也越好[18]。规整的田块不仅可减小农田灌溉的难度,也可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并且更利于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考虑到评价单元中包含了较多的基本农田图斑,本研究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来表示基本农田图斑的规整度,该指数通过面积对单元内每个图斑形状指数进行加权综合,每个图斑的形状指数则通过与同面积的规则图形(圆形或正方形,本探究采用正方形)之间的差异率来测算,图斑总体越规整,则加权平均形状指数越小。具体计算如公式(2)所示。

S=■■■ (2)

式中,S表示评价单元基本农田保护图斑加权平均形状指数;n表示评价单元内部基本农田保护图斑个数;i表示评价单元内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P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周长;ai表示第i个基本农田保护图斑的面积;A表示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面积之和。

2.2.6 灌排保证率 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能够保证永久基本农田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灌排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情况,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基本农田能否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灌概保证率反映了利用农用地和水资源的集约化程度,其大小由田间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程度来决定。可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密度来测度,密度越大说明灌排保证率越好,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3)。

灌溉保证率=

■ (3)

2.2.7 道路通达度 道路通达度是指基本农田范围内的耕作田块的可达程度,其大小影响农民耕作意愿和农业机械的使用。通达度越好的地区,农民耕作意愿越强,农业机械的使用条件越好。以往研究在获取指标数据时多采用基本农田与道路连接的最小距离。本研究中,由于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范围比较大,其周边存在道路的情况较多,因此,大部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离道路最近距离很可能为0。鉴于此,结合本研究评价单元的特征,确定以农村道路密度来表示道路通达度,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4)。

道路通达度=■(4)

2.3 综合划定方法

对于需要通过多个指标多个因素来共同评价的过程,通常要建立合适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来将多个指标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值,以此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从而得到相应的结果。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综合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逼近理想点法(TOPSIS)等。线性加权法[19]适用于各个评价指标直接相互独立性较强的情况,非线性加权法则适用于各评价指标直接有较强关联的情况。逼近理想点法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尤其在指标个数较多的情况下。相较而言,线性加权法具有计算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并且本研究选定的各指标间独立性较强,故选择线性综合模型作为评价模型,其计算结果则代表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适应性,计算公式如下:

Qj=■WiFji (5)

式中,Q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Fji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分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综合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分析,利用ArcGIS 9.3软件中属性计算功能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并绘制出综合评价图(图3a)。其中评价得分相对较高的单元优先考虑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

从图3a中可以看出,各单元综合得分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总体上东南方向明显优于西北方向,东南方几乎集中了80%以上的高分单元。结合前面各评价指标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当阳市从东南方向西北方向,地势越来越高,东南方属于江汉平原边缘地带,生产条件好,而西北部属于荆山山脉余脉,坡度较大,基本农田较为分散。同时,东南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类活动影响更大,也更容易为人类所改造。因此,选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应首先考虑东南方的基本农田。从数据来看,147个评价单元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郑湖村的0.878 6,得分最低的是玉泉林场的0.278 6,平均得分为0.609 8, 82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上,65个评价单元得分在平均分以下。

根据当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全面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用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不断推进,产出效益显著提高。规划到2020年,全市高产田建设目标为27 390.61 hm2。将综合评价图层属性表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对各个评价单元内基本农田面积依次进行累加。结合规划目标,当累积基本农田面积达到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目标时,所选中的评价单元则被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范围。依据以上方案,利用GIS技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见图3b。从图3b中可以看出,根据评价结果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主要位于当阳市东南部,仅有几个区域在靠近中北部地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选取了55个评价单元,涉及到8个乡镇,共计27 463.07 hm2,达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目标。从数据来看,评价单元最低得分是金龙村的0.670 4,平均得分是0.728 6,在平均分之上的单元为20个,在平均分之下的单元为35个。所有入选评价单元的坡度级别标准化得分均为满分1,而耕地质量仅有少数几个单元为0.8,其余的均为满分1,说明坡度平缓、质量较优的基本农田更适宜于建设永久基本农田。

3.2 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分析

在ArcGIS 9.3中,将选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单元提取成为一个新的图层。利用Classify功能,对综合评价得分进行分级,分级方法选用Natural Breaks(Jenks),分级数选择2。其原理与聚类分析法类似,即在分类数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聚类分析将相似性最大的数据分在同一级,即通过选择分级的位置,使各组组内的数据方差最小,而各组之间方差最大。结合现行当阳市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周期,把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评价单元划分榱郊叮分数更高的一级各项指标更优,更接近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标准,则将其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优先开展建设,所得结果见图3c。从图3c可以看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主要聚集成两个组团,主要涉及到草埠湖和两河镇。采用Natural Breaks的方法共选出了12个评价单元,平均得分为0.809 4,总基本农田面积为4 629.21 hm2。

4 小结与讨论

1)本研究以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设定适当的评价单元,运用指标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基本农田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当阳市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指标,将综合得分靠前的评价单元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最终共确定55个评价单元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涉及基本农田27 463.07 hm2,占当阳市规划基本农田总面积的44.07%。

2)在相关文献及咨询相关领域内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从基本农田质量等别、地形条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等因素方面选择了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耕地坡度级别、基本农田连片性、基本农田图斑规整度、距离城镇距离、灌排保证率、耕作道路通达度共7个指标构建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3)在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之后,进行了重点建设区的划定。根据聚类分组的理念,利用GIS 9.3中的Natural Breaks工具,将入选评价单元分为两组,其中综合得分较高的一组作为优先建设区,优先进行建设。得分较低的一组作为重点建设区,作为中期建设区域。其他未入选的评价单元则作为一般建设区,在资金充裕、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远期建设区域。最终得到优先建设区12个,重点建设区43个,一般建设区92个。

4)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阳市目前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中。通过分析各区域内指标数据,可分析出各区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的限制因子,可通过土壤培肥、土地平整、田块归并、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解决各区自身限制因子,以达到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

从综合评价的观念出发来衡量基本农田是否可以入选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选取了若干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状态模拟,从研究角度看是客观可行的,但耕地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选取的指标不能完全表达相关评价情况。如何准确而详尽地对基本农田系统进行模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依据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将评价单元设定为行政村,以保证基本农田的行政独立性。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指标存在跨评价单元的现象,比如连片性,往往在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存在相互连片的基本农田,此类现象在评价单元中无法表达,但对实际建设过程却影响很大。因此,如何协调行政因素,探寻更合理的评价单元成为后期研究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2] 奉 婷,张凤荣,李 灿,等.基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00-210.

[3] 唐秀美,潘瑜春,刘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

[4] 胡业翠,吕小龙,赵国梁.四川省达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与建设区域划定[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1):30-38.

[5] 李建春,张军连,李宪文,等.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3):242-249.

[6] 沈 明,苏少青,陈飞香,等.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28-10730.

[7] 沈 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33,90.

[8] 王晓燕,田永中,高 凡,等.基于GIS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探讨――以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3):127-133.

[9] 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10] 朱传民,郝晋珉,陈 丽,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8):233-242.

[11] 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等.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6):257-265.

[12] X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251-255.

[13] 蔡 洁,李世平.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社会效应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0):40-47.

[14] 王欣星,张安明. XGS决策模型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为例[J].农机化研究,2013(7):217-220,224.

[15] 徐 搏,李淑杰,王雨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认定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5):10528-10530,10535.

[16] 陈天才,廖和平,李 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17] 侯俊国,杨朝现,信桂新,等.丘陵山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及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3(9):54-59.

篇12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On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Lu Jingwei(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Authority , Xining, Qinghai 811600 )

Abstract:Through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six years under review , the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 characteristics , methods , content and results were introduced, and in respect of the Huangzhong Coun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blems comments.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oil erosion;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1、前言

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属黄土高原-拢中青东丘陵区农业区,平均海拔2500m,气温垂直变化明显,雨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烈,年均温4.3℃,年降水量350~450m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县域内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

2、湟中县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其特点

2.1 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情况。2008年以来,湟中县水利工程的建设紧紧围绕做好西宁市菜篮子、农村饮水安全及河道治理3个核心,实施了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水利配套工程、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等事关湟中县民生的建设工程。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为菜篮子工程用水提供了保障,也为西部地区解决不稳定人口做出了贡献。

2.2 水利工程的特点。湟中县水利工程除具有其他行业建设项目土石方开挖量大、对地表损毁严重、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剧烈等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项目区多涉及水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高。湟中县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的类型为风蚀和水蚀交互作用。2009年开始实施的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事关十万人的饮水质量和饮水安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湟水河生态治理湟中段二期工程关乎江河水体质量。

②项目区作业空间狭窄,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大。青海省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具备施工气候条件的时间为每年的4月15日到11月17日,而青海省粮食作物种植时间为每年的4月-10月,两者时间几乎重合,在工程施工尽量少占用农田的前提下,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作业面呈较为狭窄的线状,土方的挖填和临时堆放空间较小,这就给水土流失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11年实施的西纳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2012年实施的小南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上百公里的渠道衬砌,施工作业面仅有3m宽,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堆料区等作业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

③施工工艺落后。西纳川灌区、小南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均采用人工开挖土方,使施工作业面增大,临时堆放空间压缩,土方的夯填也均采用人工,夯填的强度及连续性无法得到保障,也为水土流失留下了隐患。

④工程冻胀破坏严重,项目区生态环境重复破坏。西纳川灌区、小南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对渠道进行现浇混凝土衬砌,由于湟中县的气候环境是每年11月至来年3月气温在-20℃~10℃之间,而昼夜温差大,极易造成混凝土的冻胀破坏,渠道破坏后的修复和重建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再次造成破坏,这种重复的破坏,将使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甚至无法再恢复。

3、湟中县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监测

3.1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开展情况。自2008年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来,湟中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率为100%,湟中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承担了7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协助建设单位落实了水土保持方案,促进了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概况表见表1.

表1 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概况

3.2 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特点。①与水源保护关系密切。在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云谷川水库除险加固及湟水河生态治理湟中段二期等工程建设过程中,除进行常规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外,对可能影响水质的工程基础开挖、临时堆土、施工围堰的形式和拆除方式及可能产生的淤积进行必要、及时的监测,以确保不会因为施工对水源、库区水质、库容及河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②监测工作时效性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水利配套工程、西纳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及小南川灌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等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中与建设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时刻掌握施工土方进展情况,以较强的时效性确保每一次开挖、临时堆放和运输都在监测中。

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水利配套工程等工程是事关民生的基础型工程,社会影响面广,关注人群多,所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专业敏感性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发现隐患及时给施工单位以良好的预防建议,将水土流失问题处置在萌芽阶段,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3.3 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内容。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内容除与其他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类似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等内容[1]外对于实施导流施工的工程,还对围堰的使用状况及拆除情况进行重点监测。

3.4 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方法。近年来,湟中县水利工程多为改续建工程,监测方法一般采用地面监测、调查监测、场地监测等。对于扰动面积、弃渣量、地表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运行情况等项目监测采用调查法和实测法。常用仪器和设备有自计雨量器、摄像摄影机等[2]。对于上五庄、拦隆口、多巴三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类新建项目,还采用GPS定位仪,有效的提高了监测效率和质量。

3.5 取得的成果。在六年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湟中县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体系,锻炼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队伍,积累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治理数据和经验,为湟中县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存在的问题

4.1 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意识有待加强。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发现,业主水土保持意识较六年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施工单位负责人大多不了解水土保持和水土保持监测,这反映出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普及还没有真正的普及到相关行业中去。

4.2 灌草的水土保持和生态防护功能未引起重视。监测中发现,在一些无景观特殊要求的野外河道护坡工程中,主体工程的设计中列入大量乔木,单单乔木的苗木费、养护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支出,乔木还存在后期管理费用高、单一树种病虫害多的问题,而魏振铎[3]研究表明:青海省的大部分地方已不适于生长乔木 ,灌草是保持青海生态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利用灌草特别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天然灌草的生态防护作用应当引起决策层和主体设计单位的重视。

4.3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后的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盲区。一些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虽然在工程完工后的恢复期表现出良好的景观和防护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草种退化和养护管理水平下降,出现严重的土壤流失问题。而从时间上讲,这部分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已属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时间范畴,也容易被常规水土保持监测所忽略,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盲区[4]。

4.4 生态护坡的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监测发现,很多护坡措施冠以“生态护坡”的名号,实则并没有发挥生态护坡的功能,有的甚至还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土壤流失问题,流失的土壤会淤塞河道和排水系统,降低河道和排水系统的使用年限。这主要由于对“生态坡”的概念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生态护坡”的判定标准不够完善造成的。

5、建议

5.1 加强施工单位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的普及,实行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执业上岗制度。在进一步加强施工单位水土保持宣传力度的同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协同建设施工资质管理部门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技术执业资格培训,施工企业招标书中技术负责人要有水土保持执业上岗技术人员。

5.2重视天然灌草的防护作用。在一些景观要求不高的野外护坡设计中重视天然灌草的防护功能,不要一味的用人工灌草进行绿化和生态恢复,要进行天然灌草生态恢复论证,尽可能利用天然灌草的适应性进行植被恢复,实行灌、草综合措施护坡,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财富。

5.3 消灭监测盲区,实施“延伸监测”。一些存在水土保持潜在危害的工程项目在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基本结束,而后期管护工作的“缺位”就可能带来土壤流失,淤积河道、排水系统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和监测制度,改变“工程完工,监测就基本结束”的现状,对一些可能存在水土保持的开发建设项目开展“延伸监测”或纳入常规水土保持监测中去,这一问题存在已久,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4]。

5.4 完善“生态护坡”评价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针对一些所谓“生态护坡”技术存在的水土流失的“生态护坡不生态”的现状,应当完善常用生态护坡措施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生态护坡技术标准,明确“什么样的护坡措施才满足生态护坡的要求”减少和杜绝“生态护坡不生态”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刘震主编.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7(7):260.

[3]魏振铎. 试论恢复与发展灌木林在青海生态建设中的地位[J].青海环境,2003(3).

篇13

一、主要做法和体会

1.学习科学发展观,推进选项立项更科学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承载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和技术环节,但它的最终离不开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规划和设计。

1.1发挥地域地理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布局高效设施农业园区。我们组织多方面农业专家和乡土人才深入实地调查,按照我市地理资源优势的不同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差异,科学进行规划建设。

1.2坚持聚利避害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水,土自然资源障碍因素是制约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在规划建设上,我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扬长避短。我们在市域的腹部地区,克服该区域质地盐积化,水质含盐量高的弊端,在园区规划布局上,立足发展经济高效的抗盐碱作物――棉花和大枣。在开张园区采取打深井取甜水,洗盐压碱,生物改碱等农业措施,目前园区6000 余 亩枣树挂果,亩收益由原来的不足千元一下提升到六、七千元,效益成倍增长。

1.3重在科技主导解放第一生产力。在园区建设前,受农业制约因子的限制,各地农民都有其传统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在人们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急需在建示范园区的同时,首先立足农民科技观念的更新,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统筹协调带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乡村、金融、机电和农、林、水,畜牧多个部门和行业,如何发挥部门优势最大化是综合开发成果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施工建设,行业技术注入,建后管理等方面,都充分践行了统筹协调作用。

2.1统筹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过去我们搞开发,只管把自己的资金管好,用好,但由于受资金额度的限制,往往是建设规模小,质量不很高,后续跟不上,前功后弃了,事半功倍。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农业综合开发协调领导组,由市长亲自挂帅,把涉农部门有限的项目资金在市财政的统筹下,捆绑到园区建设上使用。

2.2协调技物结合,充分夯实新农村基础。近年来,市农发办积极协调有关涉农部门,多次深入园区 ,进村入户,按作物发育季节,为园区农民不断充电,传授专业新技术,培养新型农民。为扩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市农委蔬菜办在园区内还建有自己的温室示范小区,林业部门有自己的薄皮核桃示范基地,畜牧中心有自己的养猪示范场,等等这些,都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效果。市农小办还把示范园区的村纳入到小康建设(新农村)推进村范围,都有力的促进了园区村内外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活水平、社会文明和精神愉悦上都有很大改善。

2.3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引导带动产业化经营。近年来,我市农发办依据地域优势,在园区内不断培育农业新产业,在南部地域城西街道创建了反季设施蔬菜基地,在韩阳镇创建了万亩薄皮核桃基地。在中部地域开张、卿头重点培育优质棉和红枣产业,在台垣地域着力发展商品粮,在黄河滩涂主攻特色出口蔬菜芦笋产业。业经几年的精心培育,使之各个产业基地都在不断壮大,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由此带动了市域多个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建设,芦笋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

2.4多项后续保障,重在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我们汲取过去“重建轻管”的经验教训,在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上,确立各项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后劲不减。一是不断技术充电,培育基层一线人员,增强科技投入能量,在人财物上极大保障。二是建立健全路、林、机多支管护队伍,做到园田道路常年有人养护,园田林网常年管护不断,所有机井渠设施维护责任到人,做到奖惩严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久而不衰,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改善园区面貌。城西街道菜农在增收的基础上今年又筹集资金扩建大棚1000个,水泥硬化园田路面1.5公里,全面改善节水灌溉设施。

二、值得探索的几个课题

农业综合开发是从提高生产力角度推动生产的发展,以获得人们期待的最佳效益。笔者从多年践行农业综合开发模式来看,高标准示范农田建设也只是一个基地型开发模式,即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下的连片开发。当然技术带动型的开发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后劲不足等问题,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应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新课题。笔者思考:

1.建设具有特色农业的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应从体制上入手,建立健全名副其实的 相应产业的生产合作社,诸如红枣、核桃等产品,都需从最基层解决产,供、加,销一体化问题,才是确保农业基础----开发成果获得最佳效益。

篇14

关键词乌衣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优势;发展对策;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93-01

滁州市是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地域,城市发展将有大的飞跃。同时滁州市是农业大市,素有“中国粮食看安徽,安徽粮食看滁州”的说法,当前滁州市正在打造百亿粮仓,更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南谯区作为滁州市辖的农业大区,要利用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率先建设示范园区。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于2010年11月被安徽省财政厅列为省级财政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区位于乌衣镇境内,涉及5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38 km2,是典型的圩区农业。

1项目区的优势

1.1项目区农业产业资源丰富

项目区在乌衣镇境内,位于苏、皖2个省交界处,滁州、南京2座城市之间,交通便利,盛产稻、麦、油、菜、水产品、畜禽等,项目区内已建有2 000.0 hm2优质粮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基地、666.7 hm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基地、666.7 hm2苗木基地、200.0 hm2无公害水生蔬菜等,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乌衣镇拥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滁州市第一优质米厂)、渔苗良种繁殖场1家(汪郢农场)、国家级大型农贸市场(大雄华东农贸食品城)、花卉苗木市场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个、入社会员达3 305户。

1.2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优越

乌衣镇位于滁州市东部,是安徽省东向战略的桥头堡。南谯新区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田园风光秀丽,土地平整,沟渠密布,农田林网成型,水资源丰富,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项目区属于圩区,土壤肥沃,优质粮油面积规模宏大,花卉苗木品种丰富,水产养殖特色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2总体规划建设目标

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应立足于园区现有基础条件,规划建设目标为:紧紧围绕优质粮食生产、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区、特种水产养殖区、高效设施农业区、苗木花卉种植区、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在此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开拓服务功能领域,增加农业附加值。围绕以上目标,以高标准基础建设为先导,开展农田土地平整、道路、沟渠、电站、林网等配套建设,标准化鱼池建设,设施农业基础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技术装备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态旅游服务建设等。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3.1土地经营权问题

一家一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很难进行农业结构的区域化调整,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开展规模经营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推进农地规模流转的主力军;扶持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他们通过农地流转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参与农地流转,投资发展效益农业,开发农产品。为加快示范区建设应尽快制定扶持、鼓励等相关吸引投资者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只有通过企业带动才有活力,示范区只有通过市场化运作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1-2]。

3.2项目区内各种承包经营权问题

项目区内各种占有农田、林地、水面等经营的零星承包形式很多,很大程度上影响总体规划建设的需要。一是在总体规划内影响公共设施长远建设的一律在承包到期后收为村、镇集体所有,比如沟渠埂上、主干路的林网,小型水面等。二是尽快摸清示范区内属镇、村、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量,为下一步公共设施建设占用农民土地建立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3.3沟渠、道路建设及绿化问题

现代示范区的项目区内沟渠、道路、绿化建设标准要求高,涉及到占用农田、清除林木甚至拆迁农户等,这种公益性投资涉及众多部门。应该在示范区建设起步阶段的规划中明确各项建设要求,以为在示范区项目实施提供标准执行。

3.4公共设施建筑物的养护问题

随着项目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大,大部分公共配套建筑物投入使用,也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是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护不到位,被盗、损坏时有发生。在还未实施大面积土地流转的情况下,随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公共配套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应尽快按照行政村分区域落实看护、使用等措施。

3.5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问题

目前,项目区公共服务设施还是空白,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十分薄弱的环节,不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下转第396页)

(上接第393页)

4今后示范区建设的思路

市场化运作是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之后,如何确保建设的高效运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政府的服务促进作用[3-4]。

4.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成立高规格的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顾问和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国土、环保、交通、财政、发经委、农发办等部门和乌衣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规划、实施和对有关区直部门的协调,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乌衣镇与涉及到的行政村相应成立组织协调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发挥好各部门的职能和积极性。

4.2进行高标准的规划

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产业现状,分析国家政策形势的基础上,高标准做好乌衣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规划。规划既要体现客观实在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4.3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

加强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确保公路通畅。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大力修建机耕道、电站工程、水产养殖的水循环工程等,构筑区域内枯水期不旱、丰水期不涝、平时排灌自如的供排水系统。

4.4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形成稳定有效的投入机制

以建设大项目、构筑大基地、培育大龙头企业、打造大品牌为主线,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对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适当调整组合、集中投向,对示范区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民间投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农业项目包装力度,打造投资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农项目资金,搞好农业招商引资。

4.5加强经营管理

切实优化环境,为农业基地建设、农业项目建设、农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成立示范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鼓励以企业或基地为依托,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大规模流转土地,形成顺畅灵活的土地流转模式。搞活“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大规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产业技术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大幅度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4.6制订针对项目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加大扶持力度,对耕地经营或非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的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龙头企业基地经营规模大、固定资产投资大的生产性设备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对注册农产品商标的龙头企业和基地或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农业品牌予以补助。对从事农产品流通营销、发展订单农业的农民专合经济组织予以补助。加大农业技术服务力度,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参考文献

[1] 武经宏.加快现代化大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率先实现中部崛起[J].农场经济管理,2011(5):16-19.

[2] 李妮,袁欢,张天柱.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分析——以磨盘岭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