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范文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6:36: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绿色低碳生活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绿色低碳生活现状

篇1

关键词:低碳生活;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收稿日期:2011-06-21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课题项目“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编号:101042122)资助

作者简介:陈淑娟(1989―),女,广东广州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学生。

0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01-06

1 引言

由于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城市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概念。“低碳生活”倡导人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这是目前大力提倡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降低碳排放以及保护环境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南昌作为一个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市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南昌居民的日常行为是低碳政策实施效果的体现和依据。因此,市民低碳生活现状是评价低碳政策推行效果的重要指标。

推行低碳生活以来,南昌市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找出了影响市民低碳意识和低碳生活的主要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图。

2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分析

荣彩芳认为,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CO2的排放[1]。曹海英认为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CO2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2]。陈艳认为,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3]。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认为,低碳生活是在保证较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从节电、节气、节水、节油、回收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减少CO2的排放,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健康绿色生活。

在全球低碳和我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的浪潮中,许多城市都积极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南昌市也投入到了低碳的行列中。现在南昌在积极推行免费自行车租赁,2009年也正式启动了地铁的修建,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居民购买家电,考虑节能环保;超市购物自觉带购物袋的意识也增强;外出点餐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等。这些都是可喜的现状

尽管如此,在通过调查和分析后,仍然发现影响低碳生活践行方面也存在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与南昌市市民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因素,城市发展因素等方面都有关,理清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对进一步培养市民的低碳环保意识,提高低碳政策的影响力有很大帮助。

3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的步骤

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Method,ISM)是美国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而开发的一种结构分析方法。其方法主要是找出有关研究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手段把各要素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计算机技术计算,逐步提取出各要素之间的间接关系,最终把复杂的要素系统分解成一个层次清晰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它能把模糊不清的关系整理成一个直观的结构关系图,帮助我们分析出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重要性。

3.2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的步骤

(1)步骤一。提出问题,找出相关的构成要素。采用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和整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得到系统要素集S,记为S{Sii1,2,…,N },针对讨论的问题设定要素间的二元关系,形成知识模型。

(2)步骤二。根据要素间的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判断要素集中每2个要素间是否存在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aij)N×N。邻接矩阵A的元素aij定义为:

aij1 当Si对Sj有影响时,

0 当Si对Sj无影响时。(1)

邻接矩阵的矩阵元素只能是1和0,它属于布尔矩阵。布尔矩阵的运算主要有逻辑和运算以及逻辑乘运算,即:

0+00,0+11,1+11

1×00,0×10,1×11

(3)步骤三。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M。根据推移律特性计算可达矩阵R,计算公式为:

(A+I)≠(A+I)2≠…≠(A+I)r(A+I)r+1 (r≤N-1)(2)

R(A+I)r。(3)

式(2)、(3)中矩阵乘法满足布尔代数运算法则(I为单位矩阵)。这一算法的本质是把A加上I后按布尔代数运算法则进行自乘,直到某一幂次后所有乘积都相等为止,相等的乘积成为可达矩阵。

(4)步骤四。对可达矩阵进行层级分解,并得出解释结构模型。

(5)步骤五。根据系统涉及的理论和经验等知识,对多级递阶有向图进行解释,得到解释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对系统要素进行多级层次分析。将解释结构模型、多级层次分析结果与己有的意识模型进行比较,若不符,返回步骤1对有关要素及其二元关系和ISM进行修正。

4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南昌市市民进行大量问卷调查的同时,又使用德尔菲法对影响低碳生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最后从个人,政府,媒体,企业,城市等方面,选择出了构成问题的关键要素。本文将影响南昌市市民低碳生活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个人生活习惯、技术革新、政策扶持和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个人学历、个人收入、居民素质、个人消费观、个人低碳意识、能源消费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发展方向与定位这14个方面。

4.1 个人生活习惯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说“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4]。因此,居民的个人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对碳的排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加入低碳生活的行列就必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生活中有许多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自觉做到就能为低碳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个人的生活习惯能以小见大,体现了个人的低碳素质。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即从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的点滴细节做起,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是在践行低碳生活,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有助于整个城市和社会的低碳事业的发展和低碳生活的推行。

4.2 技术革新

为了响应低碳,许多企业会通过自身的技术革新推出一些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低碳产品。若企业研发的节能产品是居民购买节能家电的前提。只有鼓励企业多研发新的低碳产品技术,并达到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才有利于达到低碳的消费模式。

4.3 政策扶持和引导

政策具有引导作用,能有效督促人们,保障低碳方式的进行。积极的低碳政策可以有效引导市民的低碳消费理念,提高市民的低碳生活意识。本课题调查主要考虑的政策有:政府给予的节能产品的补贴,对低碳企业的优惠政策,推行免费自行车租赁,使用节能环保低排放的产品。

4.4 法律法规

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市民自觉做到低碳并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完善低碳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限塑令、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等。

4.5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能从居民的思想根源方面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行列中并影响周围的人,并且影响范围广,效果比较显著,适合普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宣传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学校,政府,社会团体与组织,亲友等方面。

4.6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理念,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方面入手,充分考虑到能源供应系统、交通系统、垃圾处理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各方面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影响低碳生活推行的因素之一。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产业,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5]。

4.7 个人学历

学历高低代表了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的高低,导致了市民对低碳生活的的不同理解和认同程度的不一,对个人低碳生活的践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分析低碳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

4.8 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情况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个人的消费观,导致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差别。这些都将从居民的生活行为中予以反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个人低碳意识程度的差异。

4.9 居民素质

要想倡导低碳生活,必须提高个人素质,这个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切身自觉的加入到低碳环保的行列中来,就是看个人的道德原则和自我约束能力,还有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推行低碳最终也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因此个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居民的低碳生活情况。

4.10 个人消费观

个人消费观包括个人的消费价值观、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不同的消费观就会导致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引导不同的发展模式。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导致了高碳消费行为[6]。目前,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都特别注重生活上的享受,这无可厚非。但是,很多的高中低消费都夹杂着一些奢侈和浪费。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再是求实求美,而是更多的追求时尚,追求名利。为了这些不纯正的动机,被抛弃和闲置的物品越来越多,给有限的社会能源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耗。要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首先要走出节约消费降低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误区[7]。建立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的科学消费观,让低碳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低碳意识,才能在生活中做到真正的低碳。

4.11 个人低碳意识

意识是比较深层面的东西,人的行为被它左右着。正确的意识推动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行为。在低碳生活方面,居民的低碳意识能提高个人的低碳素质,影响个人的生活习惯,影响城市的低碳发展,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4.12 能源消费结构

人类社会活动排放CO2同人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相关,眼下能源的重要来源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8]。而这些化石能源的燃烧会放出大量的CO2。因此说,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费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CO2的排放量。例如,我国实行的以电代煤、以气代炭的消费模式,就能减少对煤炭的开采量,降低碳素燃料排放的SO2和CO2,这不仅维护了当代人的大气环境安全,还为后人保留了有限的资源,维系了代际公平[9]。

4.13 城市经济结构与经济水平

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一个重要的指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10]。从宏观方面讲,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低碳事业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决策等问题。从微观上面讲,影响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这对于低碳问题的研究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4.14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南昌市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这是南昌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定位于生态环保的花园英雄城市。有了这个政策的引导,南昌市民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到低碳的队伍中,并且南昌市也努力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方法,力求把南昌打造南昌市民成低碳环保的绿色家园。良好的发展导向,也直接影响了低碳的发展。

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5.1 进行系统化调查和分析,提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经过向南昌市居民发放大量的调查问卷以及与相关的专业老师的深入探讨,确定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与以下14个因素相关,分别是居民的生活习惯、企业的技术革新、政策扶持与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学历、个人收入、居民素质、消费观念、居民的低碳意识、南昌市能源消费结构、南昌市经济水平、城市定位于发展方向。

5.2 列举各因素相关性,建立邻接矩阵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9个导致因素,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因素示意关系图。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得到因素关系图,见表1。

表1 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因素示意关系图

判断要素之间的关系,若行要素对列要素有影响的话,则标为1,否则标为0。根据要素之间二元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见表2。

表2 邻接矩阵

求得MA+I,并对M求幂,经计算,n3时可算出可达矩阵,见表3。

表3 可达矩阵

5.3 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

可达集合为与要素SI 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可达集,用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 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先行集合为将要素SI 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 的前因集,用Q(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 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最高级要素集为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若R(SI)R(SI)∩Q(SI),则R(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表4)。

表4 第一级的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

由表4知,满足R(Si)∩Q(Si) R(Si)的,有{1,9,10},故S1、S9、S10为最高要素。找出最高级元素后,把它从可达矩阵中划去S1、S9、S10相应的行与列,从剩下的矩阵中不难发现,满足R(Si)∩Q(Si) R(Si)的是{3,4,5,6,8,11},故{3,4,5,6,8,11}为第二级元素。这时,又把含有S3,S4、S5、S6、S11的行与列从可达矩阵中划去,从剩下的矩阵中继续寻找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直到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通过该方法,我们找出各级所包含的元素:{2,7,12 }为第三极要素;{13}为第四级元素;{14}为第五级元素。

5.4 绘制多级阶梯有向图,得到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最终做出的有向图,描述了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1。

5.5 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具有五级的多层次阶梯结构,这个解释结构模型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又向递阶关系。从这5个层级中,结合南昌市的现状,由深到浅的解释一下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1)第1级影响因素包括生活习惯、居民低碳素质、消费观念。这是最表层的影响因素,说明对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要想实现低碳的目标,最根本是从个人开始抓起,只有居民自身有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较高的低碳素质,合理节约的消费观念,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自觉做到低碳。但这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有效,不能超过其他深层次影响因素的影响地位。

(2)第2个级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扶持及引导、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个人收入、居民低碳意识,构成了浅层的影响因素。要想将低碳扩大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必须借助许多必要手段和措施,政府、媒体、法制力量、基础设施都能积极提高低碳的影响力度和践行程度。居民低碳意识也直接决定居民个人能否自觉做到低碳。收入因素对居民有极强的限制性与影响力。

(3)第3级的影响因素包括包括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技术革新、个人学历。这些是比较中层的影响因素,相互没有链接关系,都共同间接影响其他浅层因素。由于江西拥有的高碳能源并不是主要的资源,这为其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自然环境。而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有助于提高效能,减少碳排放。学历对居民的低碳素质有一定影响。

(4)第4级的影响因素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的发达城市相比,南昌算是比较欠发达的城市。城市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南昌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企业技术革新,新能源开发,低碳产品的应用是否跟得上发展的步伐,还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最后都会作用到居民身上,间接的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居民的低碳意识。

(5)第5级的影响因素是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这个是影响南昌市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最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南昌作为一个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其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低碳化,生态化前进的,把南昌定位于“森林城乡,花园南昌”这个目标,告诉了南昌市的人们作为这个低碳城市的居民应该有领先的低碳意识,应该自觉从生活出发做到低碳,共同为南昌朝着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的目标而努力。同时也会更好的从低碳环保的方面,监督企业努力做到低碳工作,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并且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6 结语

要改善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提高居民的低碳素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促进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等途径进一步间接改善低碳生活的现状,同时还应考虑到居民的学历和收入状况。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由此可提出针对性对策,引导和鼓励居民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提高低碳的实行广度和效果。

ISM法只能从定性的角度运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影响居民低碳生活现状的影响因素,其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可是在定量上确实有不足。要想得到影响因素对其低碳生活的精确的影响程度,还应进行定量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荣彩芳.低碳生活 应然与实现 [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12):160.

[2] 曹海英.“低碳生活”崇尚简单自然[J].工会博览,2010(6):32.

[3] 陈 艳.低碳风下我们该如何生活?[N].山西日报,2010-3-19(7).

[4] 范素平.过低碳生活 做绿色公民[J].商场现代化,2009,8(5):53.

[5] 孙智萍,牟志云.低碳经济呼唤低碳生活方式[J].低碳经济与社会,2010(4):29~30.

[6] 沈金菊.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J].企业导报,2010(11):285.

[7] 刘 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25(5):61.

[8] 陈凌霄.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4):119.

[9] 吴铀生.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1):101.

[10] 冯周卓,袁宝龙.城市生活方式低碳化的困境与政策引领[J].城市管理,2010(5):71~7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idents' Low-carbon Life by Using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aking NanChang City as a Case Study

Chen Shujuan,Yin Qianliang,Li Qi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chang 330032,China)

篇2

一、调查课题:我们身边的低碳生活现状调查

二、调查分工:根据本次调查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五名学生进行如下分工

侯赛茵:负责调查资料的搜集和课题的总体策划;

苏浩男和魏鑫羽:负责发放问卷和入户调查;

王晨曦和刘凌泽:负责调查问卷的整理和解决方案搜集和整理;

三、调查宗旨: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四、调查内容:

1.什么是碳拍量?

大家都知道,现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生活.那什么是低碳生活,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呢?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碳排放量.了解了碳排放量的危害,就理解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控制碳排放”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有实际意义的.

2.碳排放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一直都在排放着二氧化碳,比如我们坐汽车要耗费燃油,燃油燃烧就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气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们每天要看电视用电脑,这些家电都耗费电能,电能的生产是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过节约能源,节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调,少用暖气,少开车,少坐飞机等等,都是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3.如何进行碳排量计算

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是可以计算的.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耗电度数×0.785.根据这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器还可以算出市民开车、乘坐飞机、吃一个汉堡等到底能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从而计算出碳排放量

4.调查问卷的发放

由调查小组设计好问卷,问卷涉及到我们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玩,这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与三年前比,我们的增长了还是下降了.然后被这些问卷在锦州市范围内发放,送到住户里,然后定期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五、调查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碳排量比三年前增加6%

我们共发放了100张问卷,收回100张,有效问卷98张.根据这些问卷调查问题分析如下:

1.锦州家庭汽车使用量比三年前增加了30%,这也就是说,就出行汽车消费,比三年前的碳排量增加了30%.但是由于汽车还不是锦州家庭出行的主要工具,所以次指标增长幅度很大,但总量很小.

2.家电的更新换代较多,节能型家电逐渐被市民认同,所以家电的电耗费量增长只有3%.

3.锦州人吃穿的消费增长量逐渐下落,吃的逐渐趋于绿色,早市、夜市红火,所以按碳排量计算器的计算,吃穿的碳排量增长幅度只有1%.

篇3

[关键词]低碳,低碳生活,低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22 — 02

低碳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2〕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是与低碳经济相伴而生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无限潜力,被看作为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现实行为,其表现能够有力地说明低碳经济在民众中落实情况。大学生作为时代、时尚的先锋易于接受、践行和传播这种生活方式,并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行为诠释。

低碳生活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研究是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的基础性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查与研究,归纳出他们的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对其加强低碳教育,展望低碳教育的前景。对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特点,使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组织低碳教学。为此,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全省五所高校发出问卷,了解黑龙江大学生低碳生活,并提出加强高校低碳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向黑龙江省内五所高校大三学生发放500份问卷,理工类专业300份,社科类专业200份,其中男生303人,女生197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收472份,其中有效问卷461份。回收率为94.4%,有效率为97.6%。通过问卷进一步掌握了黑龙江省大学生群体对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

(一)低碳知识丰富渠道多样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认识,更多地来源于现代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媒体的宣传。他们对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都有一定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回答一些低碳生活常识。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践行低碳生活的态度,已有在某方面生活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低碳习惯。他们会首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工具;用水时适量,注意再利用;及时关闭电器、电源等,已养成清洁卫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既然能够自觉关注与践行低碳生活;那么,高校教学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知识与讲解。院校环境、课余活动、课堂教学融进低碳元素、开展低碳教育,既能拓展了学生科技视野,也能增强学生生活热情与传播了低碳教育理念。

(二)知易行难追求舒适

调查发现大学生低碳生活情形与行为方式,与其生活条件的舒适程度、便捷程度等利己取向关系密切。虽然,生活在浓郁学习氛围当中的大学生,思想进步、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望强烈,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生活。能够乐于了解、传播低碳理念,有意接受低碳生活方式,想要自觉地践行着低碳生活;但是,日常生活上大学生更加倾向选择较为舒适、方便、卫生的行为方式。比较而言,他们夏季更喜欢使用空调纳凉、使用洗衣机洗衣服等。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是他们首先考虑、选择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或用度上大学生更倾向选择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商品与消费方式,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购物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高校低碳教育现状

低碳教育是由中小学生教育家于新春在2009年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低碳教育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去。第二层次是将“低耗、高效、优质”的低碳教育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高校低碳教育更加侧重后者,即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使低碳教育理念为高校师生接受、践行与传播。

低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虽然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主流引导,但节能减排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很早就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其内容与低碳教育异曲同工。低碳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建立管理制度强化低碳意识,优化校园环境陶冶低碳情趣,课堂教学传播低碳教育理念。

三、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的途径

能否正确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消费者的核心心理需求,而消费者低碳利益关注(指消费者对青睐低碳产品、践行低碳消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所能为他们带来好处的关注程度) 既是消费者践行低碳消费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其践行低碳消费的终极需求,它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故模型中引入低碳利益关注作为影响低碳消费的前因变量。〔3〕对大学生进行低碳教育同样也要从低碳利益出发,培养他们低碳责任。当行为者有了责任意识后,就会明确责任,表明态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低碳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低碳教育与培养低碳责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营造低碳校园环境

大学低碳教育在于激发大学生自身的低碳意识与责任,明确一种态度,培养这种素质应从校园建设做起。一、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低碳生活的相关文件与管理机构。对外经贸大学设有以副校长为组长的小节能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很好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2007年9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教育活动”试点高校。二、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可以借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新建设施尽量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教学办公设施和学生生活场所要体现出低碳理念,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低碳生活带来的益处。如:校园照明、景观装饰可选用太阳能或节能照明产品。学生寝室装上节能灯,既经济又节能。

(二)主题活动突出低碳元素

校园文化内容多样,形式异彩纷呈,代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时尚的低碳 低碳经济、生活与文化也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元素。在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国际气象节、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节日高校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河海大学在2010年3月22日当天展开了第18届“世界水日”和第23届“中国水周”活动。围绕着联合国确定的2010年“世界水日”主题“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组织举行了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宣讲活动。河海大学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知名高校,在此期间,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活动。2012年3月20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了“世界水日,我们学习水治理”的主题讲座,受邀专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生动地讲述了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的经验和前景,学生深受启发,其中男同学表示要参加极富创意的名为“蓄须以明志”的环保公益行动。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9名在校大学生亲手绘制印刷出版了“绿地图”。与其他地图不同的是,这份地图详尽介绍了该校园内生态景观、节能设施等,以此来提倡绿色、低碳的校园生活。同学们发出了“低碳校园承诺,我行动”的号召: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垃圾、减少纸张浪费、使用环保购物袋、乘坐公交车、外出自带水杯等低碳生活习惯。

(三)增强低碳教育的趣味性

低碳生活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高校低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这种态度和意识。一方面,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蕴含着许多乐趣;一方面,高新科学技术产品与技术的应用,使得低碳教育充满科学趣味。因此,低碳教育内容上可选取科学常识做科普教育,方法上可采取寓教于乐。

科普教育。低碳生活有别于以往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加强调减少生活作息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处处透露着科学知识与技术。因此,低碳教育可以结合生活用具介绍它们的制造与使用、工作原理、作用与效果及其回收再利用等方面科学常识。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高、新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得。将科普纳入到低碳将遇到中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又可以普及推广科学常识与现象。

寓教于乐。低碳生活虽然是严肃、郑重的话题,但低碳知识与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低碳教育可以引入既时尚又低碳生活用具,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低碳生活的魅力。如2007年,18岁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少年Ben和Jason发明了“探戈”电动摩托车。“探戈”电动摩托车没有手把,完全靠驾驶者身体的扭动来控制摩托车的前进方向。就像站在一只大轮子上跳探戈一样。既环保又可以锻炼四肢协调能力和四肢力量。有款太阳能窗户,玻璃本身就是用太阳能电池板做成,除了透光还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窗户下附带电插座,供接咖啡壶、吐司机或者给移动设备充电。这些高新科技产品贴近我们现实生活,如果配以图片展示讲解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低碳教育作为价值取向、行为导向、品德修养教育,是一项长期教育工作。大学生低碳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校园环境熏陶、文化活动感染和课堂教学活动贯彻。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与作用下,师生的低碳知识会得以到充实、 低碳意识得以提高、低碳理念得以践行、低碳行为更加科学。具有低碳素养的人才走向社会,将会传播、促进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教育的发展,形成校内外良好的低碳氛围,保护、建设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01).

篇4

——在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

资源环境学院 韩朝

实践地点:xxxx镇

实践时间:20xx年xx月xx日至16日

摘要:

xx县20xx年环境质量状况:20xx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集中引用水水质均能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城区内交通、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现象仍有发生;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

20xx年,xx县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优)和二级(良)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99.18%,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2.xx4%,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99.64%,超过二级的天数占0.82%。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0xx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气排放量为3.22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419.93吨,烟尘排放量为1654.xx8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xx51.65吨。

水环境质量:

20xx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全部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石矶头自来水厂取水口每月的常规监测及乡镇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显示,所监测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类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六价铬、氰化物、氯化硝酸盐氮等项目均达标,全年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境内的三湖连江水库、金水河、陆码河、马鞍河、魏家河、西凉湖、大盐湖等水体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金水河、马鞍河部分监测项目超国家标准,其他水体水质均符合相应水质要求。20xx年,纳入环境统计的8家重点污染源废水排放量为1xxxx.9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55.94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为1xx86.29吨,氨氮排放量为36.xxxx吨。

声环境质量:

20xx年城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以及商业噪声和生活噪声,局部有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处于轻微污染状况。监测结果统计20xx年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8.2分贝,夜间平均值为45.3分贝,表明整个城区环境噪声值昼、夜间均未超过国际按标准。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等效连续声级加权平均值为xx1.4db(a),各路段(昼间)均出现超标现象。

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利用状况:

20xx年全县工业企业固体废物产生量xx.xx4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用于制砖、铺路和回收利用。

实践内容:

20xx年xx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以及20xx年3月中国“两会”的发言、提案都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低碳”成为两次会议关注的一号提案。“低碳生活”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提倡。在中国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新课题。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认为“低碳不可能推行”的观点。如何更好的理解国家采取的推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的政策措施?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鱼岳镇为例,进行对中小城镇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趋势调查。通过调查,深入采访,在收集信息的同时,重点关注居民现在的生活现状,同时参加当地居民的活动。了解中小城镇的“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篇5

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象为随机抽取仙游县华侨中学高中三个年级同学,参加问卷共有126人。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学生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中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状况、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

分析方法:编码问卷全部回收后,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调查结果及分析

XX.17%的同学选择很有必要建立“低碳生活一族”社团,XX.92%的同学选择可有可无。可见同学对学校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度与参与愿意。

低碳生活内涵、内容的熟悉程度: XX.83%的学生认为提倡低碳生活是有(很有)必要的,可见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可度很高。XX.41%的学生听说过低碳生活,其中72.22%的学生了解低碳生活,可见学生已经开始关注低碳生活。低碳关于哪些方面:78.6%的同学选择发展新能源,77.8%的同学选择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73.02%的同学选择节能。使用新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及节能都可以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大部分同学对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明确的认识。仅有60.32%的同学认为不会降低生活水平,17.46% 的同学选择不清楚,可见对于低碳生活的内涵部分学生还是不清楚甚至误解。

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有93.65%的学生是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知道低碳生活的,比例远大于其他途径,只有6.35%的学生是从教师、同学处知道低碳生活,可见学校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理念和实践教育开展得不理想,在倡导公众参与方面还大有可为。

影响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

水电:仅有15.87%的同学选择手洗衣物这种家庭节能减排方法。84.13%的同学经常随手关闭水龙头,42.06%的同学不认同盆浴,XX.08%的同学选择经常随手关闭电器,可见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测试表明1次盆浴与5次淋浴用水量相当,可知盆浴使用热水所耗能源比淋浴大得多。随手关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XX.43%的同学家里的照明工具选择节能灯可见莆田地区推行节能灯已有成效,但还有提升的空间。仅有XX.13%的同学选择夏季空调温度设定27度及以上。夏季空调设定的温度越低,耗能越多,经试验测得空调设置在27℃左右,人体的感觉为舒适,而空调的温度调控到27℃可比20℃时节省电能约30%。

食物: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使得中国人的饮食和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30%~50% 。调查显示:18.25%的同学选择学校订饭,XX.32%的同学选择外卖,XX.43%的同学自带或者回家;XX.05%的同学选择自带餐具,73.02%的同学选择使用餐厅提供的消毒餐具,XX.94%的同学选择使用一次性餐具;XX.38%的同学选择偶尔会有剩饭剩菜,14.29%的同学选择经常有剩饭剩菜。XX.35%的同学点菜时会注意分量,XX.44%的同学有意识减少肉食多吃蔬菜。可见学生对于食品碳足迹观念比较单薄,食品的二氧化碳总释放量取决于其产地、原材料、翻耕、播种、化肥和农药制造、收获、运输到加工厂、再到用电力清洗、加工和包装、运到商店的每一个步骤;再加上当森林因放牧和耕作而消失所引起的碳汇损失。购买本地食品、将红肉和乳品改为鸡、鱼、蛋或蔬菜都能减少碳排放。美国经济学家肖尔茨创建了一个碳计算器。按照这个计算器,一个煮熟的鸡蛋会排放XXX克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而喝上一碗牛奶谷物的二氧化碳当量是1224克——相当于驾驶一辆SUV车6公里的碳排放。

穿戴:XX.41%的同学有较少不怎么穿的衣服,XX.71%的同学有较多不怎么穿的衣服。学生对穿戴产生的碳排放意识薄弱。

出行:26.2%的学生使用公交车,64.29%的学生步行或自行车,9.52%的学生私家车或者打车。55.56%的同学经常选择绿色交通工具,42.06%的同学有时选择绿色交通工具。

调查结论

目前高中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认知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仅仅限于表面,并没有深入了解,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必然造成部分青少年在践行低碳生活过程中做得不尽人意,多数学生不会探索科学方法计算家庭或个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外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做到一些与低碳生活要求相符的行动,但是同时很多高中学生,买东西追求时尚,吃穿、出行等方面浪费现象较严重,主要存在不能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都践行低碳生活、不能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践行低碳生活、不善于使用科学方法践行低碳生活等状况。所以有必要加强平常的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学生对低碳生活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对实践活动的建议

为了树立高中学生低碳生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 “低碳生活”习惯;鼓励高中学生能身体力行,为自己、为社会、为他人做好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作用,实现高中学生自身社会价值;高中化学教学可以做以下几种实践:

一、高中化学教育将低碳生活教育纳入当前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开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程或者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改进学生残缺性低碳生活认知构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生活;廊坊高校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逐渐被世人广泛认识和接受。它是倡导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消费的生活。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碳排量”、“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很流行的名词,但是大学生们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具体行为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有效探索引导大学生选择低碳生活、宣传低碳生活,使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低碳认识上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了解到有85%的大学生熟知“低碳环保”的概念,但是对“低碳生活”内涵模糊不清。另外,很多同学认为推行“低碳”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8%的大学生对减少碳排放非常关注,他们不仅自己过简单的低碳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非常注意减少碳排放并能够向周围的人做宣传;有16%的大学生认同碳排放会带来气候恶化、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等不良影响,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有70%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减少碳排放量,但自己并没有采取行动,其真正原因还是未对低碳引起足够的重视;有6%的大学生不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有关系。

2.行为习惯上的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受访者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度高达98%,但是,在实践方面,只有7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低碳生活”理念付诸实践,也就是说还没有将低碳意识于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比如在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和一次性筷子等物品时,只图一时方便,又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攀比的心理,他们把购买高档商品看成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幸福生活的象征。因而在青年大学生中出现超前消费、奢侈消费和面子消费等消费行为,这就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低碳生活应该体现在生活细节上,需要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坚持。

3.低碳责任意识上的问题

调查中不难看出,现在大学生在力所能及的低碳行为上,都能够起到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碳排放。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主动向他们身边同学、家人及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进行低碳传播的并不多,在生活中,如果发现有人破坏环境,有58%的同学选择观望或认为无所谓,只有42%的同学会积极制止。可见,很多同学虽然自己十分注重环保,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他人宣传,或者对他人的破坏行为不敢制止。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实际上,“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种环保意识和生活理念,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约,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4.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低碳宣传上,学校做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因而学生了解的也相对很少;二是低碳配套设施差,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应有的低碳意识与校园内低碳生活必备的生活设施不同步,造成实施难。校园内很多低碳生活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想实行低碳生活的学生力不从心,这是导致不能低碳的直接原因;三是高校缺乏制度和机制建设。由于没有建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因而难以明确减排目标、策略以及实施体系,学生很难在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上有所作为,使得建设低碳型校园往往成为口号和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缺乏专业知识

现在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不能满足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对低碳生活深层次理解,不选择低碳生活的学生表示,他们不坚持低碳生活是因为缺乏对低碳生活专业知识的了解。应使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低碳、深入低碳,合理全面地宣传推广低碳,让低碳生活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指导,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低碳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校园内能源单一化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高校能源主要是电能和煤炭,而这些能源消耗过程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碳排放,并且在能源的利用上也往往是效率很低,造成这种高能耗、高浪费、低效率的现象。这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起到一种反面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低碳行为。

3.媒体的宣传力度不大

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了解途径上,也仅限于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学校教育和环保宣传部门了解得很少,这说明低碳政策的宣传或者广告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4.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开展低碳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而制约学生参与低碳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校园低碳环境的短缺。在调查的一些高校中依然有不少教学楼、餐厅、厕所等公共场所使用耗电量巨大的白炽灯。在高校公共浴室里,部分高校使用的是传统的阀门开关,学生在洗浴过程中一直使用最大水流量进行洗浴并且洗浴时间很长,水资源浪费严重。

三、推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策略

1.大力宣传

针对目前高校低碳宣传流于形式,只浮于表面,参与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够强的特点,高校应把低碳知识普及作为学生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使每个学生清楚明白“低碳”生活的内涵。利用校园网、校内刊物、广播、宣传橱窗,开设“低碳生活”栏目,宣传介绍“低碳”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环保形势、国际和国外大学的先进做法等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加强对低碳的理解;举办“低碳经济与生活方面”的培训班和讲座,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观念,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将“低碳环保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层层推进,不断增强学生“低碳”的认识,逐渐增强学生低碳环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大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2.行为引导

通过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体验对比等形式,对照低碳生活方式,找出自身与其不相一致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改进,并通过自身示范、宣传扩大影响,辐射到家庭社区。在具体的行为上,强化对青年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引导他们构建低碳科学的消费观:少打车,多乘公车、地铁、电车或骑自行车;多吃素食少吃肉;集体去教室学习,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开空调时门窗关闭,及时关闭显示器,对水进行二次利用,选择环保节能型商品;双面用纸或多用电子邮件等无纸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避免使用一次性餐饮具、重复使用塑料袋、笔杆等;垃圾分类是为了使资源能够被合理地分类回收并循环使用,而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校园内不定期开辟跳蚤市场,让旧书籍、生活用品得到再次使用。

3.文化带动

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低碳行为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使他们的低碳行为和习惯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大学生低碳生活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培养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大学生低碳的文化节,充分发挥环保社团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低碳环保交流会、低碳生活研讨会、低碳行为评比、低碳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如校园网络、学校广播、校刊杂志等传播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低碳教育,在校园形成浓郁的低碳文化氛围。学校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寝室低碳评比、教室低碳调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展览等,围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细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的主题,自觉地节电、节气、节水、节纸、节油、节粮、节约办公用品,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现象、污染事件,把绿色学习、低碳生活变成每一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携手营造“爱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篇7

关键词:低碳理念 现代景观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22-02

在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下,景观设计逐渐作为我国发展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是因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就目前我国发达地区而言,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也并非满意,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工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朝着后工业化转变的时期,这种发展现状的存在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一定不良影响,此外,在工业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温室效应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难题,而现代景观设计的存在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有积极作用,因此是我国在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在目前的景观设计中,要求景观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必须将低碳理念有效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全面促进我国低碳理念的发展,推动景观设计发展,促进国家安全发展。

1 低碳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产业的全面发展给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现状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发展中要求从低碳出发,全面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促进国家发展。低碳理念的兴起是在1992年,多个国家在巴西签订世界上针对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性协议,需要注意的是,低碳理念兴起至今时间较短,且总的内涵由于不同的领域之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英国政府曾这样理解低碳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含义:“在减少资源消耗以及减小对环境破坏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产出率。”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将低碳理念理解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得到保障,但是在保障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小城市的资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另一方面,景观设计是目前我国低碳理念下的重要实现手段,现代景观设计是由有“现代景观设计之父”之称的奥姆斯特德首次提出的,由于其设计的要求以及设计的方法不同,其种类以及不同种类景观设计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现代景观设计在功能上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以及公共区景观设计还有校园景观设计,将地形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分类的标准则可以将景观设计分为滨水景观、山区景观还有平原景观,在设计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净化空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针对低碳理念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

2.1 低碳理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自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由传统设计到现代设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低碳理念的发展下,园林景观设计也进入了低碳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理念从生态主义出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最早反映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尊重生态主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使用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例如,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时,要求设计者主要以可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元素,在设计时要从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建造和使用等多个方面出发,旨在尽力减小每个环节的碳排放,将园林景观设计与生B主义有机结合。(2)注重现代科技的使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现代科技的使用,这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设计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追求的生活环境而对自然生态所做的改造,在意识上具有主观性,以至于园林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而科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使用,无疑是低碳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使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生物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绿色能源,为景观照明以及植物的有效灌溉做贡献,在园林景观发展中实现零排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而且是实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保证。

2.2 低碳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主要表现探讨

我国在发展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城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在时间的长河中,城市的发展随着科技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聚集在城市中,这使得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达75%,且就目前世界人口发展而言,世界人口还在不断上升,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还处于不断增长的局面,低碳理念因此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主要表现在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经济发展低碳理念以及重视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3个方面,其中,城市设计生态理念主要指的是以原有的再生城市景观设计为基础,推行新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重视城市景观设计的自然生态,在自然景观设计时以生态学作为指导设计原理,对城市自然生态做到合理规划、科学建造,而经济发展低碳理念以及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分别指的是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产业进行提升发展、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以及利用分布在城市中的水域以及绿化区域全面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是因为,水域以及绿化区域对于城市产生的废气具有吸收处理作用,因此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必须重视水域以及绿化区域的作用,促进城市土壤、植被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可循环发展,推动国家实力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低碳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发展逐渐取得成效,在低碳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及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中,对目前城市中存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热岛效应的减缓具有明显的作用,且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关洁.低碳理念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

[2] 张富余.基于低碳理念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5.

[3] 邵诗h.低碳生活理念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 蔡玲玲.低碳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及应用[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5(3):4-5.

篇8

关键词:低碳生活 高碳生活 时间 收入

一、引言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的争论表明,气候变化已经超出一般的环境或气候领域,是涉及到新的资源分配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性议题。《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的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20年以前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碳排放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行节能减碳、建设低碳社会更迫切。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陈淑娟将影响低碳生活现状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为个人生活习惯、政策扶持和引导、宣传教育、个人学历、个人收入、个人消费观等14个方面。因此,研究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机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部分广州市城镇居民为样本,主要研究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数据,并且在经济学上对居民低碳生活选择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二、文献综述

在众多影响居民低碳生活的因素中,居民收入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收入是影响公众消费行为的有效变量,但收入是否影响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学术界对此观点不一。刘莉娜等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越大,其生活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就越高。凤振华研究得出: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活方式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大,高收入水平的居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结构越多样化。朱洪革认为,居民收入水平对低碳生活方式有一定影响。然而,王凤等指出,收入和低碳生活方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王琴和曲建升研究指出,收入和碳排放量的关系不固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收入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王建明的研究表明,低收入者更倾向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与践行循环消费行为。上述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且仅仅是通过单纯的实证方法验证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并没有在理论上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严谨的论证。

三、理论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解释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国际经济学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由于居民收入和时间两个要素的差异,居民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差异。因此,收入不同、闲暇不同的居民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收入和闲暇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

(一)生活方式仅包含低碳生活方式和高碳生活方式两类,居民在进行各种生活方式的消费时需要投入各种资源;其中时间和金钱是可变要素,并且可以相互替代。

(二)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投入时间要素,高碳生活方式主要投入金钱要素,即IX/tX

(三)居民工作时间t1随着收入I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当收入I在某一范围内时,工作时间t1随收入I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I超过I0时,工作时间t1随收入I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居民闲暇t随着收入I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如图1。

图1 (四)假设所有人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影响低碳生活方式的因素类似,比如都是环境友好型的人格等。

在下文中,低碳生活方式为X,高碳生活方式为Y,收入的变化量为I,闲暇变化量为t,投入到生活方式X的收入变化量为IX,投入到生活方式X的闲暇变化量为tX,投入到生活方式Y的收入变化量为IY,投入到生活方式Y的闲暇变化量为tY。依据居民收入与闲暇的变化关系,将居民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当居民收入I

二是当居民收入I>I0时,I/t由无穷大逐渐减小为0。

1.当IX/tX

2.当IX/tX

3.当I/t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当居民收入增加时,高碳生活方式Y先增加后减少,低碳生活方式X先减少后增加。借鉴罗伯津斯基定理,可得图2。

图2

由以上分析可知,居民碳排放量越高,节省的碳排放量越少。在一定收入阶层内,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此收入水平并不是I0),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其中节省的碳排放量=基准生活方式碳排放量—该生活方式碳排放量,同时,定义基准生活方式为同类生活方式中碳排放量最高的生活方式,即节省的。碳排放量为碳排放最高的生活方式的碳排放量与该生活方式的碳排放量的差值。于是本文在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假设2: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此收入水平并不是I0),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 样本与数据

本小组于2012年9月开始进行实地调查,于2012年11月完成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市天河、白云、海珠、番禺等多个行政区。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对282份有效问卷执行如下筛选程序:(1)剔除旅游或其他原因暂居广州的非常住居民,共18名,这些居民数据与本文研究对象不符故剔除。(2) 剔除问卷完成程度低于80%的样本,共11名,这类样本多欠缺研究价值,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故将其剔除。经过上述步骤后,确定最终样本为253名,表1列示了样本的具体分布。

表1 样本分布

数据来源:广州市天河、白云、海珠、番禺等多个行政区253名居民的调查问卷。

可见,样本中男女比例适当,被调查对象覆盖各职业阶层,保证了全面反映不同居民的低碳生活状况。

(二)模型与变量

为了研究本文的假设,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sum=α+βinc

其中,Sum是被解释变量,为各生活方式每年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Inc是解释变量,为居民收入并将其从低到高量化为1-5五个数量等级。α,β为未知系数。根据假设1,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Sum和Inc在此区域内呈负相关;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Sum和Inc在此区域内呈正相关。分析的结果可解释广州居民低碳生活方式选择与其个人收入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模型中Sum由问卷中各种生活方式节省的碳排放量加总得到。其中,筷子的碳排放量依据使用每双一次性筷子产生二氧化碳0.02千克计算。2007年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指出,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由此可以计算空调在不同使用温度下的年碳排放量。依据广州居民出行的实际情况,参照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省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计算居民出行方式的年碳排放量。

(三)实证分析卷

通过stata软件对所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有关变量的统计结果。由表1可知,在样本中,节省的碳排放量均值为232.28千克,最大值(341千克)比最小值(77.6千克)大263.4千克,标准差为60.04,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节省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收入对居民生活方式影响较大。中位数为265.3千克,大于平均数,说明大多数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居民收入等级均值为2.78,中位数为3,标准差为1.33,表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表3 检验结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表3列示了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与收入关系的检验结果。从表3中的回归结果可知,在模型中,居民收入对节约的碳排放量的影响系数为负(-19.43),且在0.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与居民收入负相关,与上文假设1一致。在模型中,F统计量为57.34,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的调整拟合系数为0.1810,说明居民收入能对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的18.1%进行解释。

五、结论与不足

由于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差异,居民为了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会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高碳生活方式的不同组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本文的结论为居民碳排放量的研究提供了居民微观个体层面的新证据,并且丰富了相关的理论文献,对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经济学上的合理解释。

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样本中未包含较高收入的居民,但是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增加却发生在居民收入的末端。本文未能对假设2(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进行检验。此外,居民碳排放量是很难准确刻画的指标,本文在此做了一定的尝试,但并不一定十分准确。由于影响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其他因素,而本文只研究了收入因素,进一步研究也许可以发现其他因素对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思思,洪松,刘行健.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1).张维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J].中国环境报,2010,(10).

[2]陈淑娟,殷乾亮,李倩.居民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以南昌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1,(8).

[3]刘丽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1995 —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J].开发研究,2012,(4).

[4]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

[5]朱洪革,佟立冬.城市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的调查分析[J],消费经济,2009,(4).

篇9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技术;建筑造型

0引言

建筑作为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其在资源的使用以及损耗方面都存在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建筑事业发展中的主要发展模式。

1绿色建筑技术的相关概念

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要与自然环境进行紧密的融合,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采用绿色可持续发展性的能源,在绿色能源的发展过程中,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得到最舒适宽广的室内环境,进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理念

2.1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具体指的是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节能环保型的材料与能源对建筑进行施工过程中,结构严谨、绿色环保的核心观念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建筑行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应该将原本比较分散的绿色建筑施工的过程进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等划分,保证绿色建筑技术在相关的体系变得更加的集约集成化,在开展自主创新的研发基础上,我国也善于将国外的先进绿色建造技术进行引用,开展国际性的建筑绿色智能节日,从多角度,促进绿色建筑与高新技术进行融合,进而使得在绿色建筑中的科研人才,能够进行自主创新,我国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引进中,积极的融合多国技术,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壁垒。

2.2现阶段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将绿色建筑作为其宣传中的主要噱头,进而对房价进行上涨,为社会造成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假象。并且,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新型的技术以及新型的材料也会使得建筑中的成本造价进行增加,使得绿色建筑在真正的建筑过程中,必须采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因此,在建筑的过程中,成本非常的高昂,投资高昂,但投资成本的资金回笼较慢,这些都成为在绿色建筑技术中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因此环保产品以及节能材料的需求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中的材料需求量大大的增加,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绿色建筑的产业链中,产业链的结构以及设施并不是非常的完善,这也间接的导致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量不能够满足需求量的变化。总之,在现阶段的绿色建筑推广的阶段,其产业链以及技术的发展都不是非常的成熟。

3绿色建筑绿色造型创新型研究

3.1绿色环保节能技术下的造型创新

伦敦市政大厦的节能技术其在进行绿色造型技术上,采用遮阳以及减少建筑中的散热面积的方式,对绿色建筑中智能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灵活型的运用,这不仅仅能够促进绿色建筑节能中的节能目的,更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绿色建筑中的造型进行创新型的研究,伦敦行政大楼也是由福斯特事务所设计创作的另一座建筑,该项建筑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更是被业界认为是节能技术中对建筑造型运用中的创新使用典型,从总体的结构研究上,不难看出,在进行行政伦敦大楼的建设过程中,其建筑的造型很像一个没有规则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反面的球体,这样的造型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中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具有非常良好的散热体系,其不仅能够减少在夏季中对于太阳直射建筑中的热量,还能够在冬季中,增加伦敦大桥在室内的温度能够进行有效的吸收,进而促进建筑中散热体系的有效利用,在进行绿色建筑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创新型的设计原理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的建设,提高其在建筑中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提高建筑中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

3.2在通风技术下的造型创新

通过风能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的促进绿色建筑中相关的技术运用,使得建筑中的建筑人员能够顺应自然界中的环境,采用风能与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对绿色建筑以及建筑中的造型进行有效的改造。诺曼•福斯特先生所创造的伦敦传统城区的保险公司大厦,在该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的气流在空气中的流动性以及自然风在建筑中的流通性,金热使得建筑之间形成非常具有个性化的建筑特点。瑞士保险公司大厦在整体的造型上,主要是对风能进行了有效的运用,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对风能进行了以下的两种考虑,一是该建筑采用了子弹形状的流线体的形态,采用该种形态能够有效的对强烈气旋之下风向的产生,通常来说,在气流遇到高大的建筑物的过程中,能够受到非常明显的气流阻碍,这也使得建筑物的两侧以及周边想成了非常强烈的气流以及气旋,二是对建筑物进行气流的良好引导,促进其在建筑的过程中,使得气流能够缓缓的从建筑中经过,在整体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子弹头的设计过程,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设计,进而使得建筑的室内能够形成自认的通风,福斯特通过电脑模拟及风洞试验,根据气流中物体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建筑物进行了趋利避害,使得子弹楼成为了建筑中非常显著的一个标志。

3.3采光技术下的造型创新

考虑到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主体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节能也是建筑技术指标的关键。因此,必须将建筑通风作为一个起点,并在建筑设计和建模的关键考虑中纳入提高能效的内容。应结合建筑技术对造型设计进行更新与调整。目前建筑造型设计不仅涉及到建筑群,而且在采用了绿色建筑设计之后,可以增强公共建筑的新颖性。在建筑结构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突出建筑的人文关怀特点,通常将建筑结构中的人文关怀与现代采光技术相结合,使建筑结构优势更加突出。现阶段的建筑设计观念大多来源于观察与生活现象。举例来说:光眼结构,这个建筑设计的核心起点是眼睛成像。孔隙与膜的有机结合,可以在内部产生相应的张力,使结构本身更加丰富。该方法不但能进一步优化建筑应用中的能效,而且能使建筑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该结构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一方面是促进建筑建模优化,实现建筑建模创新;同时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这类建筑的“光眼结构”主要由一个支撑框架和一个透明薄膜组成,框架内有钢筋和混凝土。钢筋和混凝土构成的支撑框架,其形态是悬挂拉力荷载代替屋顶的压力荷载所形成的力的图示的反转。这一构造形态的产生方法与著名建筑师高迪(Gaudí)所创造的不规则建筑形态相似。单体“光眼”组合是某车站结构系统的真实特征。

4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在节能的过程中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还能够使得其在绿色建筑的运用过程中,对通风以及环保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提高其在大自然中对于风能等等新兴能源的利用率,绿色建筑中绿色造型的灵活使用,能够使得绿色的环保资源在绿色建筑技术中得到更加有效的运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前景,应该专注于对绿色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锡琴,彭思琪.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南方城市住宅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21,28(3):81-82+86.

[2]王爱转.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21(2):223-224.

篇10

关键词 农业生态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318-02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农业生态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笔者现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 加强学科建设

1.1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学人才的培养,从而影响到该学科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学教材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方版”的教材多,资源浪费;二是《农业生态学》新的统编教材仅仅是由一所院校的相关教师编写,且多为讲师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随着农业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亟需一套更加完整、系统且有创新性的《农业生态学》统编教材。而编写新的统编教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克服由某一所院校“垄断”的现象,应该是由全国相关农业院校的农业生态学方面的“重量级人物”来参与编写;应该对现有的各种农业生态学教材进行总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教材质量得到提高;教材编出来以后,应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严格的评审,若达不到规定要求,则须重新编写或修改,即使发现教材中有很小的错误,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进行修订。

1.2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加强学科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采用培训班、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培养生态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硕士、博士学生的培养,能够督促教师时刻重视科研,从而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2]。

1.3 开展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大量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能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国内很多高校中,凡是农业生态学学科发展较快的学校,不但教学质量高,而且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做得很好。这也说明重视农业生态学的科研工作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应该紧密联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比如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农业生态环境的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等[3]。

2 丰富课堂的授课方法

2.1 案例式教学法

合适案例的导入,能让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讲“食物链”的概念时,可以引用中国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进行引导,学生很容易理解。在讲“捕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草原上的“草羚羊老虎”、农田中的“水稻蝗虫青蛙”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牛人”;在讲“寄生食物链”时,可以列举植物型的“大豆菟丝子”、动物型的“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和“马蛔虫”等,还有人工混合的食物链“稻草牛(牛粪)蚯蚓鸡(鸡粪)猪(猪粪)鱼”、“菜(温棚)鸡(鸡粪)沼气(沼渣)肥田”和“稻螟赤眼蜂”等。

2.2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往往是讲得口干舌燥、身心疲惫,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4]。而多媒体教学能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活灵活现的语言,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有趣、直观且可视听的动感内容,给予学生感官上的冲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种群增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群落演替以及氮、磷、碳、水等循环的关键过程和机理用清晰逼真和优美动感的画面展现在课堂上,也可以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污染退化的片段,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态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更深刻感悟到学习生态学的必要性和价值[5]。

2.3 体验式教学法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以教材为中心,自由选题,准备10~15 min的课件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这样学生不仅会积极地去了解课本内容,并且为了把PPT做好还会主动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加深对生态学课程的理解,从而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演讲及口才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不会涉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能辐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感知系统,同样也能督促他们自我反思[6]。

2.4 专题板块教学法

在临近期中或期末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采用专题板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把所学的分散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变得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某一生态学问题,并能间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科研思维[7]。比如“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专题。

3 参考文献

[1] 刘彬,武建林.《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4):89-91.

[2] 杨瑞吉.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72-6274.

[3] 寿莉,刘文洋.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07,4(8):13.

[4] 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0-152.

[5] 康美娟.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长春:林大学,2012.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推进,人们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人民群众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仍很局限,只是对基本概念的简单了解。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要依靠全民的参与,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全民性的循环经济思想教育。

1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就随着提高。然而中学生消费容易受虚荣、攀比心理的影响,尤其是一部分中学生消费看广告、跟名牌,盲目地攀比,而且许多商品买来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和主要消费力量,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是否正确,对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学校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改变中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科学消费。必须把循环经济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学校教育,让“循环经济”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付诸于学生的行动,引导广大学生节约资源,遵守社会公德,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现状

对中学生进行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研究,必须首先了解中学生的循环经济意识。为此,从淄博市临淄中学抽取高二级部12个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从2015年4月开始,5月结束。共发放问卷613份,回收有效问卷585份。其中,男生274人,女生311人。调查问卷从循环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中学循环经济理念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侧重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状况。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中学生对循环经济理念的认知情况,在取得实际信息的基础上,直面存在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理念获取渠道方面调查显示,对于循环经济一词有50.9%的学生听说过,有49.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在这50.9%听过的学生中,又有72.6%学生是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得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息,有24.2%的学生是从学校其他各门课程中零星获得,仅有3.3%的学生是从专门的有关循环经济的专门课程中获悉。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教育是关键。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下,从课堂上获得的有关循环经济的知识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学习并不系统,只是零星地掌握了一些知识,甚至连循环经济这个词都有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而听说过的人又大部分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等渠道获得的。这说明对于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和循环经济理念的培养还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调查显示,淄博市临淄中学学生全部都上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详细地介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但在随后对各个班级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规范,由于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问题,活动课只是根据各种教材中所自带的要求,间接地开展了本课程(各学科教材在每一个单元之后,都会提供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活动课题,以供教师及学生探讨);有的把开班会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也看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对于废旧物品的看法,可以直接反映出目前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循环经济观念。对于废旧矿泉水瓶的归类问题,有4.1%的学生认为属于垃圾,60%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来兑换一点儿钱,25.1%的学生认为还具有其他的使用价值(如作为饮水瓶或制作工艺品等),10.8%的学生认为可以作为生产原料。由此看出,在实际生活中能把生活现象与循环经济理论联系起来的学生相对较少,观念仍停留在一般的生活习惯中,认为废旧物品只能用来换钱或进行简单的再利用。85.1%的学生虽然知道废旧物品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体现在哪里并不清楚,还没上升到把这些废旧物品作为生产资料再利用的理念上。在垃圾分类方面,83.4%的学生做不到,15.1%的学生偶尔做到,1.5%的学生从来不进行垃圾分类。损坏物品进行维修再利用方面,46.7%的学生能做到,23.5%的学生偶尔为之,29.8%的学生从来不进行维修,都是直接换新的。75.6%的学生会因为写错几个字而撕掉整张纸,20.8%的学生偶尔会这样,仅有3.6%的学生从来不这样。12.3%的学生购物会自带购物袋,30.9%的学生偶尔会,56.8%的学生做不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很难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3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的途径

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创设循环经济教育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置身其中,真切感受、体会,引导师生自觉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草坪和水源、宣传栏等,控制校内污染,让校内资源循环起来,保持校内环境的干净、整洁,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循环经济教育的效果。学校宣传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传播校园文化的主渠道作用,用多种形式来宣传与推广循环经济理念。设置宣传专栏,展示有关循环经济理念的文章;在校园网站开设专题,组织学生进行循环经济大讨论。教科书的循环利用学校应鼓励学生循环使用教科书,引导学生保持教科书的整洁,方便学弟学妹重复使用。开设跳蚤市场,引导学生将自己用不到的图书资料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销售”,让其循环利用,发挥最大效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循环经济教育讲座,主讲人可以是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结合本地区践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成绩,对发展循环经济充满信心。同时也要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对策,坚定地走循环经济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铺平道路。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体验教育2011年,我国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正式展开。通过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扩大公众参与度。只有消费者愿意选择循环经济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中学生循环经济思想教育,使广大消费者树立资源节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王保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1-4.

[3]陆安.德国环保教育引发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0(2):50-52.

篇12

学校学雷锋活动倡议书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三月,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又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雷锋,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为此,学校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紧跟雷锋步伐,从养成道德好习惯做起,发扬少先队六种精神,争做新世纪合格的小公民。

1、发扬文明礼貌的春风精神。做到微笑待人、见到老师、同学来校人员主动打招呼问好;做到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时时处处温暖别人。

2、发扬团结守纪的大雁精神。做到按规则办事、集体的事情一起干,不让一个小伙伴掉队。同学之间不打架、不辱骂,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到不违反学校规定,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3、发扬诚实纯真的水晶精神。做到心地善良、宽容坦诚,实事求是,说了就要努力做。

4、发扬热心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做到每日为父母、老师、同学做一件事,随时准备帮助别人。

5、发扬主动向上的火箭精神。做到自觉学习、积极锻炼、主动工作,不断探究与创新。

6、发扬自强勇敢的雏鹰精神。做到相信我能行、决不向困难低头,愉快挑战每一天。 同学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习雷锋应当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珍惜时光,让每一分钟都体现自己的价值。一件小事,一份小小的爱心,都能给予他人莫大的帮助。当你弯腰捡起一片废纸的时候,校园将又增添了一丝美丽;当你不再跨入花坛踩踏花草时,花草将以灿烂的笑脸回报于你。阳光之所以明媚,正是无数束小光线凝集而撒向大地的结果。

同学们,请把你的爱心光线撒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物,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吧!同学们,时代在变迁,雷锋精神已经有了更多新的诠释。也许我们的行为微不足道,也许我们的行为并不引人瞩目,但我们洒下的辛勤汗水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成果!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成千上万个雷锋成长起来,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希望同学们能够立即行动起来,用你们的智慧和双手,把我们的校园变的更加和谐文明,更加整洁美丽!

学校学雷锋活动倡议书二

亲爱的志愿者们、朋友们: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所有志愿者的责任。目前,我省的对外影响力、辐射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我们仍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突发、市民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群众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社会发展助力,在全省上下营造关爱互助、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雷锋、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空巢老人、困难家庭青少年和残疾人等群体,面临着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等诸多问题,要以他们为重点,广泛开展关爱志愿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心理抚慰、健康保健等志愿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等志愿服务,为困难家庭青少年提供生活照料、亲情陪护、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尽己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让他们充分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雷锋、关爱社会、从我做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际冷漠、诚信缺失、不遵公德等现象日益突出,加强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网络文明传播、文明礼仪知识普及、传播文明理念、便民利民、文明引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化服务、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抵制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不良行为,积极倡导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精神,共同营造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的社会风尚。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习雷锋、关爱自然、善待环境。我们居三江之源,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从建设美好生态家园做起,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普及低碳生活方式,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植绿护绿、爱心浇灌、清洁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天蓝水碧、山青林秀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篇13

【关键词】承德 休闲旅游城市 竞争力 提升对策

承德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机遇

承德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承德,地处冀北山区、燕山余脉,北连,南临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东邻辽宁,西依张家口,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民族、生态、佛教、皇家”四大特色。但是,由于承德旅游产品种类短缺,缺乏休闲型、参与型、娱乐型的高端产品,承德的旅游业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一季游和观光游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按照《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基本标准体系》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国际游客将达到50万人,国内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以上,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与全国同级城市相比居领先水平。然而,2011年承德市旅游收入只占到全市GDP比重的11%,创汇11075.09万美元,距目标要求相去甚远。

承德休闲旅游城市面临的发展机遇。中央《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的目标;《河北省环京津旅游产业规划》把承德市定位为京北皇家旅游区,在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确定的“四区六基地”中,丰宁、滦平、兴隆将建设成“休闲度假基地”;《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对承德市的定位之一就是建设休闲旅游基地,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明确要求承德要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并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末期,把承德打造成多极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休闲基地,这标志着承德发展休闲旅游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全省重点,正逢其时、潜力巨大。而发展特色休闲游是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走向成功的关键,要实现国际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承德需要发展特色休闲游。比如,应大力开发独特旅游文化内涵、创新旅游项目、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出一批有创意、有影响力,能够吸引游客眼球的旅游休闲精品系列。

承德发展休闲旅游城市面临的问题

旅游城市特色不鲜明。城市没有特色就会缺乏生命力,也就不会具备优势。承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和寺庙群,具备山、河、湖、草原、湿地、文化等,但其没有足够鲜明的城市特色,缺乏针对性和时代色彩。城市形象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避暑、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上,但这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的发展需求。

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不到位。承德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因为拥有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但多年来该地区的旅游产品仍以观光类为主,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淡旺季明显;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仍以单项资源开发为主,休闲旅游产品及综合开发的旅游项目很少。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承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例如,在住宿方面,酒店宾馆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和特色,缺乏经济连锁型、主题型和五星级酒店,这势必会造成旅行社预定难、散客住房贵、接待游客能力不足的局面;另外,交通设施仍是制约承德市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市区内缺乏足够的停车场,自驾车游客停车难,路况不畅通等因素影响游客出行。

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承德旅游行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着承德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旅游的六要素中,旅游收入主要体现在景区景点门票,而餐饮住宿、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消费比例严重偏低。例如在旅游购物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很少,设施完善的旅游购物场所少;在娱乐方面,承德市的夜生活不够丰富,游客参与的娱乐性项目很少,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这就难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影响旅游消费水平。

提升承德休闲旅游城市竞争力的策略

打造休闲旅游城市中心区。全面实施精品战略,全力打造承德休闲旅游城市中心区。例如,以避暑山庄为重心,在迎水坝区域和两宫门间形成以皇家园林艺术展示、皇家御膳、旅游演艺为主要内容的清代皇家文化休闲区;以普宁寺为轴心,以周围寺庙为整体,在普宁寺广场及周边区域打造佛教文化产品,延伸其文化产业链,建造普乐寺、普宁寺和殊相寺佛教文化休闲旅游带,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在碧峰门西部周围,建造集老字号店铺、民间艺术品展销、满族风情表演等为一体的清代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区;市中心区域以南营子大街为中心,双滦区以滨水新城为中心,打造以度假娱乐、商务休闲、商场购物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文化休闲旅游区。

发展多元化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承德应立足于观光旅游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加快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形态。全市要把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休闲项目结合起来,把自身的资源优势例如山水、草原、冰雪、温泉等生态资源与休闲健身产业结合起来,把佛教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与参与性娱乐项目结合起来,围绕突出皇家休闲、山水风光、森林草原、避暑胜地、温泉冰雪、长城文化等休闲旅游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冰雪娱乐、商务会展等为主的多元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拓展休闲文化旅游内涵。着力解决承德休闲旅游产品少、档次低的问题。搞活现代休闲娱乐旅游项目,突出其参与性、体验感,打造山庄外庙、坝上森林草原、金山岭长城三大精品休闲板块,重点开发承德旅游的文化创意,积极发展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例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表演,全面展示了清朝鼎盛时期的人文情怀及历史风貌,具有鲜明的皇家特色和承德特色,是承德重点打造的盛大旅游文化产业项目。这一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能够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游客,而且促进了承德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旅游业依赖于交通的发展,而交通一体化是深化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加快区域合作,推进交通互联,势必会加快构建现代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要解决交通瓶颈制约,承德市就必须将旅游交通发展列入全市交通总体规划,加大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合理规划调整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开通串联承德市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优化旅游景区的道路路况,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周边、主要商业餐饮街区附近、大型团队驻地的停车场建设,增设自行车租赁、出租车呼叫等人性化服务内容,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交通配套设施等。

加快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承德旅游服务水平。例如,在高速路市区出口、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要道及主要景区周边建设多个旅游咨询中心;规划建立承德游客集散中心,形成由市级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县级旅游集散中心―景区级旅游咨询中心构成的网络化游客咨询服务体系,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另外,还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不断提高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并建立相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实施整合营销,推进客源市场的深度开发。承德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结构良好,但是由于缺乏旅游市场开发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旅游宣传不到位,至今尚未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建议实施整合营销,以打造“和谐承德,魅力之都”旅游品牌为目标,通过整合各县区、旅行商、旅游企业、经销商、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开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强大合力,以求最大的营销成效。此外,还要加强促销的多层次联合,组成多级别的促销队伍,确立重点目标市场。从国内市场开况来看,承德国内旅游市场应以京津冀辽鲁周边市场为开发基础,并着力开发长三角、珠三角中远程客源市场;国际客源市场方面,应该在巩固东南亚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日韩、欧美、俄罗斯等客源市场的开发。

篇14

[关键词]改革红利;城镇化;体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1;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57-03

目前,一种唱衰论正在影响着国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一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已有30余载,人口红利正随着劳动力廉价优势的减弱而几近消失,资源红利伴随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耗竭行将殆尽,出口红利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以及成本、信用等问题在艰难维持,改革红利也随着原有改革措施的陈旧而日益减少,等等,中国丧失了比较优势,无以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一观点过于悲观,但这种对现今及未来发展的担忧,可视为一种警示,激发国人对改革深化的思考。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产生原有优势减弱的问题,此时最为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到发展优势在于创造,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的优势,那么发展本身就会产生新的红利。

一、新一轮改革红利来自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四个方面。在今后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进而释放出新的改革红利。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现今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这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3.6亿人,而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万亿元左右。相应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包括农民工在内)大约5亿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6.23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5.85倍。这种结构性差别导致农业缺乏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能力,致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同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农民购买工业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使工业扩大再生产遇到障碍。因此,在新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在改革顶层设计的统筹安排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开拓新的发展渠道,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的经营中增加收益;同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干预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不断增加农业补贴,让农民从种粮务农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实现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不仅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得到了实惠、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诚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是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我国部分资源和资本密集型工业的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结构中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资金、矿产、土地等核心资源领域逐步形成市场定价模式,打破垄断,促使资源企业与制造企业共生。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措施解决资源型产品生产过剩问题,引进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同时,通过政府干预手段,利用供给大于需求的时机,强化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的技术经济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在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总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扩大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收益。

二、新一轮改革红利来自于城镇化发展

有效需求的增加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未来十年,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蕴藏在城镇化制度变迁之中。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内容、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新改革红利。中国发展消费经济,以培育稳定的国内消费群体。然而,由于现有城市消费质与量的提升速度的放缓,若要实现平衡投资经济与消费经济的目标,则关键在于培育新的高水平的消费市场和新生消费群体。因此,城镇化将释放出刺激消费的巨大潜力,若与配套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绝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让更多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市市民。为了实现进城的农民在城镇就业、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乡”到“城”的转变,需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保障房的建设,并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一系列综合配套制度的改革。改革对城镇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带动作用,建设发展本身会促使新改革红利的释放。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进程,将更加有益于充分释放以新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内需潜力。

三、新一轮改革红利来自于改革旧体制、创新新体制

1.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须改善的不平衡现象,诸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不平衡;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发展机会不均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资本回报率鸿沟;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生活现状的巨大差距;经济高增长与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反差,等等。这些不平衡和差距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要想改变这些不平衡和缩小差距,只有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才能够实现。其中财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加直接的作用。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有益于缩小收入差距,有效刺激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会牵涉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一旦行政体制改革启动,一场重大而深远的改革行将启幕,伴随改革的推进,改革红利也将越发的显现出来。

2.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和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3.科技体制。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大多由科研院校及其他科研单位完成,由于这些创新成果的生产转换率低,故而需要通过科技体制的创新改革来提升科技改革的红利。未来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产学结合,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换。

4.投资体制。经济持续增长,既要靠内需,还是要靠投资,靠什么样的投资?单纯依靠过去单一的投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积极推动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民间投资,要充分利用民间投资本身所具备的能够主动选择产业的机制,转变投资与发展方式,以便获取更大的改革红利。

四、新一轮改革红利来自于关系民生的制度改革

1.分配制度。为了缩小贫富差距,进而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势在必行。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临界值,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差距所引致的收入差距。其次,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中要注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通过“调高、扩中、提低”来实现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橄榄形”收入水平分布结构,最终保证绝大多数人能够在收益分配中获得合理的利益、享受到经济文明的成果。再次,分配制度改革要打破因垄断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监督制度,为行业发展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让收益分配在竞争中获得平衡。分配制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分层次来完成。在建立了新的初次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再分配制度,还要配套设计出监管制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制度改革。

2.土地制度。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大幅提高征地补偿以增加农民收入。当农民手上有了钱,就会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他们可以拿这些钱去购买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也可以将之用于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或进行生产的转型升级。这样一来,广大农民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就被释放出来,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活力。

3.户籍制度。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成为了关键。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2.6%,但是按城镇户籍来计算,人口城镇化率仅有35%左右,远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可见,现有的户籍制度若不改革,将严重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目前的状况是,碍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虽然有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他们依然享受不到市民待遇,消费需求也无法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只有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才会使人口城镇化率提速,方能让新市民释放出更大的投资与消费潜能。

改革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原有改革带来的正资产很可能因为改革的滞后而变成一种负资产,所以我国改革进程还要进行不断地深化。只有靠新一轮改革才能寻找到更多的增长空间,也只有让改革顺应新发展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改革新红利,最终填平旧红利消失后而形成的坑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