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0 10:44: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亚洲经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背 景: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日本在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接着又有亚洲“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腾飞,这一切表明亚洲经济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但去年春季以来的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因素对亚洲经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亚洲地区在重重困难之下能否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新的作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亚洲人都应该关心此问题,经济发展是最根本的,更何况这还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经 过:亚洲经济腾飞始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70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促使经济迅猛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经济也开始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30多年里,亚洲经济年均增长约8%,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30多年前亚洲经济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约10%,而现在这一比重已升至25%左右。
然而,亚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重大挫折。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受此冲击,1998年东南亚地区经济负增长7.5%,韩国经济萎缩了6.7%。整个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年的经济增长率由1997年的6.2%下降到2.3%。进入21世纪,接踵而来的是非典、禽流感、大规模的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也对亚洲经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隐患。
金融危机的爆发固然暴露了亚洲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但亚洲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30多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人均寿命延长,教育水平提高,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之后,1999年亚洲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恢复到6.2%,2000年达到7%左右。虽然非典重创了亚洲经济,但经过亚洲国家人民的共同努力,亚洲经济终有起色,不至于损失得太惨重。
反思和评述:和欧美相比,亚洲经济明显相对落后,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亚洲经济的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实际上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注重发展外向性经济,和世界接轨,加快了国内经济的建设步伐,从而推动了亚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但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除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外,还有国际金融、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如何应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一些亚洲国家几十年发展经济的实践为自己、也为其他亚洲国家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如:
第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同时又要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趋利避害,确定合适的市场开放速度和进程。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提供发展机遇,又会带来风险。亚洲经济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腾飞和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行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融合,从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金。但是,亚洲国家也尝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苦果。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健全,过于依赖国外资本和国际市场。这些国家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过快地开放了金融市场,致使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受到了国际游资的强大冲击。
第二,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要把促进出口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引进的外资也主要是长期直接投资。但后来,一些国家在利用外资时,既未注意控制外债规模,特别是外资结构的不合理,也没引导投资流向,设法避免短期资本大进大出的风险,终于沦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
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家竞争力。过去,亚洲许多国家抓住机遇,凭借其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些国家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一度忽视了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科教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未能及时升级,缺乏高科技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且出口产品较为单一,最终导致竞争力的下降。这也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
雷曼认为,影响亚洲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全球经济放缓、油价飚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失衡、保护主义升温、财政失衡、地缘政治、全球风险厌恶情绪上升、竞争压力加大以及禽流感等风险。
全球经济放缓。雷曼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将适度放缓,并会面临降幅超过预期的风险。美国的房产市场将硬着陆,欧元区计划提税将扼杀任何使消费复苏的机会,日本经济的通货膨胀将持续,同时中国可能结束使投资降温的过度努力。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的经济目前最易受全球经济大幅减速影响。
油价飚升。雷曼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艾德・摩尔斯预测,2007年布伦特油价还将继续上涨,达到平均每桶72美元的高位。但摩尔斯认为,更大的风险是油价将超过而非低于其预测值。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失衡。2007年美国需要借款9000亿美元来弥补其经常项目赤字,但同时也必须面临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缺乏兴趣的风险,美元和利率都有可能进一步调整,因此美元有可能会爆发危机。
保护主义升温。全球贸易谈判多哈回合仍陷入僵局。全球经济的急剧减速,以及亚洲中央银行持续地干预货币,进一步加强了保护主义。
财政失衡。过于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了贷款大幅增长,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破灭。低利率和金融自由化导致一些国家的家庭贷款快速增长。
地缘政治。世界上充满了地缘政治风险,亚洲也不例外,包括尚未解决的朝鲜核问题,以及东南亚地区更多的潜在恐怖袭击,都是2007年亚洲所面临的风险。
全球风险厌恶情绪上升。雷曼认为,对冲基金竞相通过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由于流动性充分、信贷息差收紧以及财务价格波动性很小,因此金融状况还算良好,但可能不会持续。如果全球风险厌恶情绪上升,外汇储备较少的国家如印尼、菲律宾将较容易受到影响。
一、亚洲模式的禁锢
亚洲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亚洲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在亚洲催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国,这种模式当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出口导向,这是一个通过需求爆发的方式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另一个就是强政府,即使是在走向市场经济之后也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其实这就给亚洲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一个障碍。政府主导经济的目的是防止因为市场的盲目而带来无效率,市场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如果要推行一体化的话,无论是在哪一个层次上的推行都将面临让政府度让出一部分权力,而这却与亚洲模式有着相违背的地方。权力的度让往往伴随着利益的减少,各国政府很难愿意牺牲这部分利益。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政府愿意度让出手中的一些权力,那么市场也不容易顺利的接手。亚洲各国经济与欧盟各国经济相比内在差异更大,也不像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有一头实力绝对强劲的领头羊。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没有任何一个政策,一个具体的发展方向是适合所有国家的。各国市场规范化程度,市场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统一难度实在非同小可。
二、小船堆积不成航母
一些支持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观点就是亚洲经济需要团抱在一起来抵御世界经济中的风风雨雨。但事实上如果以此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出发点,亚洲经济一体化就很难实现了,因为大家连在一起更多的不会是增强抵御风雨的能力,而如同小船连在一起成不了航母一样但会上演火烧连营的悲剧。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今天,大家应该能很清醒的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强各国之间的关联。亚洲各国虽然经济在这几十年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数亚洲国家经济结构仍不合理,经济市场也不稳定,金融市场管理较为落后,如果在此时间段激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那么新经济体必定会有太多的薄弱点,一旦被击破将给亚洲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三、亚洲难以掌握主导权
关键词 国家石油公司 海外发展驱动因素 海外发展战略
亚洲大部分经济体都是净石油进口国。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印度在2006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近些年,国际油价风云变幻,单纯依赖石油进口将带来巨大的能源安全隐患。为了减少石油进口风险,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石油公司到海外寻求能源供给多元化。所谓国家石油公司指国家拥有全部或绝大多数股份的国有石油企业。它的兴起比私人持有的国际石油公司晚,但是发展迅猛,已经打破了西方石油“七姐妹”从1928—1973年,长达46年中,7个巨型垂直一体化的私人国际石油公司是国际石油市场参与者和价格制定者,它们由此被称为即西方的石油“七姐妹”。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最大的投资者和竞争者之一。印度的主要国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也加入了大规模海外发展的行列。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对外发展势头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寥寥可数,现有文献大多数或是对历史性事件的描述或是对政府控股进行批评。国外少数学者(Hartley和 Medlock,2007Hartley P R, Medlock K B A Model of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Oil Company,2007 wwwriceedu/energy/publications/nocshtml)构建了国家石油公司发展的理论框架。国内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基本上为空白,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童生等,2005童生等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经济体制改革,2005(2):3134;梁莉芬,2009梁莉芬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石油面临的问题与策略思考对外贸易实务,2009(8):7477)。目前国内不仅缺乏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系统性分析,也缺乏对国外同类企业的关注。然而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石油企业海外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系统地研究其海外发展驱动因素、战略内容和面临的挑战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增强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驱动因素
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不可替代的国防战略物资,但在全球分布不均衡。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国和印度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组合中的比重最大,能源供给缺口和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压力迫使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向海外。
1国内能源供给缺口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快速工业化和国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之上,因而大多数关于中国和印度在海外寻找能源的分析首先指向两国不断上升的需求与平缓(甚至停滞)的供给间的巨大缺口。
中国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达到了石油生产顶峰,成为除中东之外的全球第四大生产国。但是从70年代末开始,石油产出以每年不足3%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石油生产停滞了。然而从9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刺激石油需求持续上升。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对燃料的需求急剧上升,成为中国能源供给缺口急剧扩大的重要因素。图1为中国1990—2011年石油总供给和总消费情况。1992年以前石油供给略超过需求,但是1990—1992年超额供给量逐渐缩小。从1993年起中国石油供给缺口显著扩大,到2011年供给缺口为5488万桶/天。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估计,中国石油供给缺口在未来10年将继续扩大: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1000万桶/天至1360万桶/天,而届时中国的国内石油供给却仅为270万桶/天至400万桶/天。EIA, 2006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6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海外能源供给成为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大来源。
同样,印度从2003年起每年超过7%的经济增长率推动了其对能源更大的需求。目前,印度进口原油大约占该国能源消费的72%。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经济增长放缓,但国际能源署预期印度经济在未来25年内仍将维持5%以上的增长率,相应地印度对石油的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将维持在29%的水平上。IEA, 2007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印度国内石油供给在1985年左右基本上停滞,然而经济增长点燃了对石油消费的更大需求。图2为印度1990—2011年石油供给缺口。显然,印度石油供给不足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石油消费曲线陡然上升但石油供给曲线基本为一条水平线。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从1980年开始印度的石油供给就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当时的石油供给缺口为458万桶/天。30多年来,印度石油供给缺口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2011年石油供给缺口已经上升到235万桶/天。国内原油生产停滞、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能源消费增长,是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
2高度石油进口风险和高额的“亚洲溢价”
中国和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是长期现象。发现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之前,在长达11年的岁月里中国曾严重依赖苏联和罗马尼亚的进口原油。1965—1973年中国实现了石油消费自给自足,但负面结果是忽略了能源安全问题。1993年中国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净石油进口达8570万吨,占国内石油消费的58%。自此中国石油进口急剧增加,当前进口石油占国内石油消费的40%;预计到2030年中国净石油进口将占总石油消费的80%以上。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可追溯的最早数据,1986年印度石油每天进口596万桶,两年后翻了一番达136万桶/天,此后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图3为中国和印度1990—2008年石油进口状况。中国石油进口一直呈上升趋势,1990年石油进口为65万桶/天,到2008年升至941万桶/天,增加了135倍。印度石油进口波动相对较大。1990—1998年,石油进口从188万桶/天增加到425万桶/天。但是1999年石油进口下降,直到2001年才逆转。这一时期印度石油进口下降主要跟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的油价高位震荡有关。此后油价迅速从最高点回落,印度石油进口缓慢抬升,2007年恢复到1998年水平,达440万桶/天,但第二年美国金融危机又导致石油进口略微下降。
石油进口依赖度高的风险主要体现为石油价格突然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世界石油价格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急剧上涨并且波动频繁,2000年以来上涨尤为无情。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实证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导致国民经济对高油价异常脆弱,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率。中国和印度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后来参与者,还必须支付高昂的“亚洲溢价”。与1998年相比,2010年中国每进口一万吨石油多支付了3712%的美元外汇。类似地,2003年印度为进口石油支付的账单比2001年高出16%。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战略
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本和韩国工业化时期。但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并不成功,目前日本和韩国仍依赖石油进口而不是股份油供给。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以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2000年左右的大手笔并购为标志。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紧密跟随者。
1海外发展战略目标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既相似又有所不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能源发展阶段的路径依赖,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所有的特殊身份使得其首要任务为解决能源路径依赖问题。因而它们的海外发展第一项战略目标是对国内成熟能源基地减少和国内需求快速发展做出反应,以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第二项战略目标是充当政府能源外交的大使和先锋。这些战略目标都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密切关系,是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关键动机,属于政治驱动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企业属性要求商业驱动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同等重要。由于国内能源行业的上游机会有限和政府对下游价格控制及补贴而导致下游活动收益微薄,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通过海外发展来实现更高的利润。但是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特征和发展历史不同,海外发展的商业战略侧重点不同。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它们的国内炼油需求超过了国内生产能力,因此对外国股份油资产更感兴趣。中海油是一个集中在海上资源的上游企业,它对外发展的动力类似于私人企业,即以现有的管理和技术技能来延长利润周期,并寻求生产经营的垂直一体化(Paik, et al, 2007)Paik K Wet al.Trends in Asian NOC Investment AbroadChatham House Working Paper,March 2007。印度于1998年6月解除了保留价格体系并下放炼油许可证,1999年1月引入新勘探许可证,这些政策的出台允许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同一平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商业战略偏向于同外国石油公司合作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海外发展的手段
基于上述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采取了以下主要发展手段。
第一,海外并购。跨国石油企业的经验表明开发非探明油田项目的风险太大并且无利可图,因而并购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工具Goldstein A New Multinationals from Emerging Asia: The Cas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9,46(2): 2656。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是近十年来主要的国际并购者,中国最为活跃。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迅速把握国际资产处于低价位和人民币升值的时机,积极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总计470亿美元,占全球总并购的13%,占所有国家石油公司总并购的61%。表1统计了2002年以来中国主要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案例数。2005年是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分水岭。2002—2005年三大石油巨头共进行了7起跨国并购,而2008—2010年共计19起。为了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求和应对美国、中国等大国的竞争,印度国家石油公司也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尽管与中国相比势头稍弱。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在2000—2003年期间共进行了11起海外并购活动,仅占该时期印度海外并购总数的76%。但最近几年印度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即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海外并购非常活跃。2006—2007年它收购了一系列海外资产,仅2007年就先后收购了哥伦比亚、利比亚和缅甸等国的3处资产。
第二,与跨国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与早期在产油国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相反,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分担政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最近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热衷于同其他国家的石油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此举被称赞为“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正在走向成熟”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Sept 2011(31):2937。2004和2005年中石油同两家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2005年,中石油同竞争对手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一起以573亿美元购买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资产的38%股份;中石化与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组队收购哥伦比亚的油田。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在科特迪瓦、哥伦比亚、苏丹多次联合购买资产。印度前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Venu(2006)表述了中印合作的必要性:“当我们以不健康的方式在第三国竞购油田时,我们仅以……支付更多亿美元来使得彼此的投标出局”Venu M K India, China Pump Up the Energy Levels The Economic Times, Jan 13, 2006。
第三,以贷款换资源或以市场换资源。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资源丰富国家急需资金但又不愿意出售资产,这时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灵活使用了以贷款换资源的投资方法。中国在非洲、南美洲发放的发展贷款和基础设施投资特别受到这些基础设施落后国家的欢迎。2009年初至2010年12月,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安哥拉、玻利维亚、巴西、加纳等9个国家签订了12个贷款换石油交易合约,总价值达770亿美元。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同壳牌、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则偏向于使用以市场换资源方法,中方旨在获得国际交易机会和新资源,国际石油公司的目的在于进入中国广阔的国内能源市场。效仿中国,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用支持产油国的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换取对上游的投资。2005年8月,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完成了连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到码头的741千米管道。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还以援助修建炼油厂或基础设施为交换条件,取得了在尼日利亚、苏丹和利比亚的石油开采权。
3海外发展的地理格局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北美和南美、亚洲、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非洲这5个世界主要产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
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在31个国家参与经营活动,在20个国家有股份生产,但是大多数投资都投向俄罗斯-中亚和非洲(图4),这两个产油区分别占中国对外能源投资的492%和294%。就国别而言,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股份资产大部分集中在4个国家:哈萨克斯坦(23%)、苏丹(15%)、委内瑞拉(15%)和安哥拉(14%),在叙利亚等17个国家的投资总计33%。就企业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海外投资最大目的地均是俄罗斯-中亚地区,分别占这两家公司1995—2006年海外投资总额的593%和505%;第二大目的地为非洲,分别占两家公司同期海外投资的168%和37%。中海油的最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在非洲,占该公司1995—2006年对外投资的698%。
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地理方向以中东和非洲地区为主。目前,中东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供给区,占印度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非洲是印度重点开拓的新区域,来自非洲的石油占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近1/3。由于地缘关系,印度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比较顺利。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它目前在16个国家有40个勘探、开发和生产项目,主要分布在拉美(14个项目)、中东(12个项目)、缅甸及越南(8个项目)。表2为截至2007年2月印度主要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地理分布。相比之下,其他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项目数量较少,并且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利比亚和阿曼等产油国。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障碍
尽管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增速令人印象深刻,但与其他国家成熟的跨国石油企业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
1面临地缘政治风险的挑战
国家石油公司的政府控股背景导致地缘政治成为非常敏感的因素。过去几年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关注就集中在政府议题上,企业的很多正常商业行为被西方竞争者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规模巨大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石油重商主义”的人,其行为会对其他国家造成能源威胁。中海油撤销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中石油放弃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等事件无一不反映了西方国家利用政治压力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由于进入世界能源市场较晚,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在西方国家所谓石油丰富的“流氓”国家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进行能源投资。而此种投资行为被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为支持当地腐败的政府。
事实上,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地缘政治上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并具有误导性。首先,从市场影响来看,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规模远小于国际石油公司,不能显著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和资源可获得性。其次,就海外股份油运回母国来看,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对国家石油公司必须运回国的股份油数量施加了配额,股份油的销售都基于企业的商业考虑。再次,从政治影响方面看,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东道国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但没有任何关于国家石油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与政治影响间存在简单关系的证据Zhang Z X The Overseas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Oil Shares of 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 Threat to the West but a Boost to China’s Energy Security? Energy Policy, 2012,(48) :698701。可见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方式与其他跨国石油企业相同,不会威胁西方国家的能源安全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No31, Sept 2011 :2937。
2缺乏国际经营技能和经验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一直存在缺乏国际经营技能和先进技术等公司经营上的弱点。
(1)激烈竞争导致高额的支付溢价。为了争夺高质量的石油资产,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间出现了恶性竞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被诟病长期对资产支付高额溢价,以使其他竞标者出局。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比印度竞争者至少多支付10%的溢价。2005年8月,中石油报价36亿美元购买加拿大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米塔尔钢铁联合竞价38亿美元。最终中石油以将报价抬高到418亿美元赢得了该笔交易。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短暂买方市场并没有降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支付的巨大溢价。事实上,仅2009年中国石油企业支付的总溢价就超过并购资产基础价值的40%。这些高额溢价表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对资产数量的关注更胜于对所并购资产盈利性的关注。
(2)对外投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石油行业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即使被普遍认为财大气粗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其投资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也相形见拙。1996—2006年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累积了270亿美元海外资产,而国际石油公司仅在2006年就投资了250亿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国家石油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更加严重,外汇储备有限和政府作风下的缓慢决策阻碍了印度石油企业进行大型海外投标活动。2000—2006年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承诺大约为516亿美元,不足该时期中石油的一半。除了资金不足外,技术落后也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很难赢得大型国际项目。中国和印度迄今在深水勘探和开发技术、液化天然气开发技术、页岩气和石油生产技术等方面仍不能自主。在这些关键领域国际石油公司继续拥有技术组合和管理技能上的竞争优势。
3没有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
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都没有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海外投资随意地分散在世界各地。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在世界5大主要产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目标是实现石油供给多元化。但是毫无章法的投资地理多元化不可能减少海外石油供给过于集中的风险。Wu等(2007)使用HHA方法,计算了中国1996—2004年间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指标。他们发现,尽管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从1996年17个国家增加到2004年39个国家,但是计算结果表明多元化指数和中国原油进口组合的特殊风险之间没有线性关系Wu G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rude Oil Imports in China Using Improved Portfolio Approach Energy Policy 35, 2007:41904199。不仅多元化无效,而且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大多集中在政治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产油区,两国海外石油勘探和生产的国家风险令人担忧。
结 语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通过并购、战略联盟、以贷款(市场)换资源等海外发展手段,一方面为母国能源供给缺口提供了多元化的来源补充,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改善了企业经营效率。但是不可否认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仍面临着地缘政治、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建议:
第一,针对地缘政治障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1)各国政府应该提高能源外交能力,并派遣外交官到企业培训外交知识。Xu X J Chinese NOCs’ Overseas Strategies: Background, Comparison and Remarks,2007wwwbakerinstituteorg/programs/energyforum/publications/docs/NOCs/Papers/NOC_ChineseNOCs_Xupdf(2)购买海外中小型石油资产,不仅避免商业风险,也避免投资于大型石油资产时导致的民族情绪。
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基础更加广泛的经济增长,出口迅速扩大,内需也持续强劲。
由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强劲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目前预计今年整个亚洲地区的商品出口将增长18%。同时,由于迅猛的经济扩张和石油价格的上涨,预计今年的进口亦将增长21%。
得益于市场能力的增加、出口需求飙升、低利率和商业信心的恢复,除少数几个国家外,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就一直一蹶不振的商业投资也出现了复苏现象。
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复苏令人瞩目。
巴基斯坦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投资双双实现强劲复苏。而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对
石油和天然气项目的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不少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农民
收入增加,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尽管经济增长强劲且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本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尽管一般都在上升― ―相对而言还不算太高。整个亚洲地区2004年的通货膨胀率预计为3.7%,比4月份预 测高出大约0.5个百分点。
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率将会降低大约0.5个
百分点,降到6.2%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增长预计将进一
步减弱,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将趋缓。随着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向稳定,2005
年亚洲地区的出口预计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3%,因此本地区的经常性项目
盈余还将继续减少。
随着各国国内利率朝着国际利率水平上浮,进一步财政扩张的空间减少,亚洲发
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可能会转向中性甚至稍有收缩。在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冲
击下,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高出原先的预测,在2005年达到4.4%。
整体来看,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指标,除通货膨胀率以外,仍然看
好。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对外贸易增长放缓,同时宏观经济政策紧缩,
各国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其竞争力,准备迎接2006~2010年间可能出现的疲软的外部环境。
未来的风险包括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之间日益加深的不平衡,这可能会在2005年后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并导致2006~2010年间出现一段滞胀时期。并且,
目前处于高位的石油价格,如果在2005年仍居高不下,将可能导致主要工业经济
【关键词】:贷款;临夏州;经济;发展
1、项目实施情况
项目2012―2013年在我州永靖县、积石山县三塬镇、陈井镇、银川、安集等20个乡镇的65个行政村营造经济林2958公顷,其中:永靖县核桃990公顷、杏70公顷;积石山核桃1898公顷。截至目前,州、县项目办开展了培训87期。受训人数7210人次,其中:财务人员112人次,技术人员451人次,农户6647人次。农户中包括妇女2939人次、少数民族2297人次。累计提款报账860.8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41.47%,申请提款报账819.07万元。
2015年6月,亚行贷款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2015年年度检查暨中期评估会议在我州永靖县召开。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环境专家弗兰克.瑞德斯特科、采购专家小矶佳子、项目分析专家玛格丽特.阿诺桑,国家林业局世行中心副主任黄采艺、高级工程师宋磊等专家听取汇报、对项目区进行了抽查评估,对我州项目进展表示满意。我州参与实施的亚行项目从全国72个正在执行的亚行贷款项目里脱颖而出,荣获“亚洲开发银行2014年度最佳贷款项目表现奖”。
2、项目取得的成效
2.1 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改善。我州新增核桃、杏经济林2958公顷,永靖县、积石山县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0.61和2.1个百分点,对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种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项目区由原来种植单一的农作物向发展核桃等经济林产业转变,优化了种植结构,大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户降低了劳动强度,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受益农户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156元增加到2016年的3761元。
2.3 科技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按照项目建设计划,我们扎实开展了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项目区群众基本掌握了核桃、杏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核桃嫁接改良技术,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精管护、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今后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2.4 队伍建设得到了锻炼加强。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省上对各级项目办业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先进林业管理理念,为广大项目工作者注入了新思维、新观念,逐步培养了一支“懂政策、会管理、通经济”的外资项目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必将成为林业发展中优秀的人力资源。
2.5 林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我州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多民族贫困地区,州困民穷是基本现状。通过项目建设,一是不但为全州林业发展注入了大批建设资金,有效缓解了因发展林业而产生的巨大资金压力;二是项目建设前期,鼓励项目区农户大力发展育苗产业,并通过项目建设,育苗农户从中收获了很好的经营收入,调动了发展育苗事业的积极性,全州经济林育苗产业悄然兴起;三是项目建设很好地培训推广了核桃栽培技术,引进了核桃嫁接改良技术和核桃优质新品种,提高了群众应用科技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四是通过项目建设,有效传播了党重视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声音,群众将会积极响应和参与生态建设,为今后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6 部门间协调配合更加密切。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省林业外资项目办要求,州、县上成立了亚行贷款林业生态发展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州、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州、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发改、财政、林业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在林业局下设项目办公室,固定专人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工作职责明确,分工清楚。通过项目实施,各部门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相互沟通、协调和配合,凝聚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工作合力。
关键词:美国经济衰退 亚洲经济 经济影响 原因
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亚洲的经济发展也发挥着不能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美国经济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在近几年出现了衰退现象,而亚洲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亚洲资本主义国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原因以及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一、 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
2013年一月美国制造业指数下降7.78%,生产者物价指数下降0.1%,始终呈现衰退的现象,这些都体现了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
1、 经济领域唯心主义泛滥,出现经济衰退
美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美国坚持自由经济,这种自由是针对各体经济体来说的,而放任是针对政府的管理来说的。因此自由经济下一些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也会产生垄断,导致经济出现问题。这也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霸主地位,美元也是世界通用的货币,这就使得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是单纯的出口技术。在美国居民的消费上,也都进行提前消费,使美国出现了大量经济泡沫,呈现虚假繁荣的现象。另外美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购买的日用品大部分都是从世界市场获得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进口国,另外美国作为技术强国,也是其他国家的重要技术进口国,但是美国贸易仍然出现了大量逆差,使其他国家拥有越来越多的美元。这也是美国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
2、 政治领域唯心主义泛滥,导致美国霸权主义逐渐消亡
美国近几年在政治统治上存在严重的唯心主义,尤其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进行多方面的干涉。尤其是21世纪,美国不断地加大对亚洲国家事务的干涉程度,比如伊拉克战争,这就使得美国要投入大量人力、无力,投入到战争中去。也正是由于美国过多的干涉他国内政,使美国在盟国中的信誉也被大大损害,这就终结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3、 军事上唯心主义更为严重
美国始终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是世界上最强的,因此可以干涉任何国家的事情,可以为所欲为,也始终坚持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准则。这就使得美国的军事在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坚持着自由放任的原则。无论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上个世纪的朝鲜战争等,美国的这种无视世界和平、无视人权的行为都达到了极致,这也使得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让美国失去了很多国家的支持。
二、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1、 对亚洲各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美国是亚洲各国家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其进口量大大下降,这就使得亚洲各国家的外需减少,对外贸易企业面临严重的困难,就业形势也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美国经济萎缩0.5%,使得其对亚洲各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急速下降。这直接影响了亚洲各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重要主体,美国经济每减速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则放缓8个百分点。
2、 使得亚洲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造成金融市场波动
美国经济衰退直接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股价大幅下跌,这对世界金融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亚洲金融市场作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亚洲各国股价也出现了大幅的波动,使得人们都金融市场的信心大大下降。尤其我国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美国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机构会产生极大影响,使得我国外汇大量缩水,股价大幅下跌,这些都直接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
3、 加大了外资流动对经济的冲击力
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逐渐减少,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巨大波动使得短期资本流动更加的复杂。这种短期资本流动属于投机行为,对金融稳定会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增加不确定风险,加强各国金融监管的难度。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资本输出国,2007年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额为57.1亿美元,占美国投资总额大幅下降。这对亚洲经济会产生巨大地危害。
4、 各国要大幅调整经济管理政策
由于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信贷紧缩,银根放松。因此美国联邦政府也出台的各种经济激励和救市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对亚洲各国的经济政策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各国需要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政策,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去年上半年,美国迅速的降低利息,并且加大资金的流动性,使得世界各国都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各国政府政策的制定。我国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也承受了巨大地压力,人民币利率调整的空间被大大缩小,很多企业都陷入了困境。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5、 出现新的贸易摩擦
近几年,美国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干涉,甚至在贸易过程中设立贸易壁垒,这就大大加大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中的纠纷。尤其是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美国频繁的利益中美对话机制影响我国经济决策的制定,这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亚洲各国面临这一状况的策略
1、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亚洲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想更好地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就要不断地发展自身的技术,提高各国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
面对美国经济衰退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防止经济泡沫。这样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我国面对这一状况也要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尤其是货币政策,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一是央行要调整政策目标,加大对货币的管理力度。
二是央行要提高货币调节的主动性,不要被动的调节货币的发行量。
三是央行要具有前瞻性,要积极地预测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3、 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
亚洲很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建立时间比较短,存在严重的缺陷和问题。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股市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因此,亚洲各国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这样才能抵御其他国家经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影响。
4、 亚洲各国应建立经济合作关系
亚洲有很多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继续影响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亚洲各国应该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加强经济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降低美国经济衰退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影响力度,促进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本文我们能够了解到,美国经济衰退对亚洲经济产生的各种影响,这些都对亚洲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美国经济发展对自身的影响,并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要加强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联系,这样才能实现互惠互利,才能使亚洲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亚洲市场潜力巨大,加之劳动力、自然资源、社会结构等综合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亚洲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当前,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发展战略、推动变革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是亚洲各国和地区面临的共同任务;如何进一步携手合作,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应对挑战、创造机遇,是决定亚洲命运的重大课题。
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无力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水平,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遭遇逆风,难以维持以往的强劲增长,甚至面临金融资产在市场上被抛售的局面。
亚洲几大主要经济体均面临发展挑战。中国处在主动转型、调整经济模式的过程中,正在积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印度虽然经济增速较高,但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等增长瓶颈;日本经济依旧低迷,安倍经济学未能显现威力。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其他经济体对外依赖度较高,加之地缘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未来一个时期压力仍然较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提出多种合作共赢方案,致力于为亚洲描绘更加美好的未来。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到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工程中,中国从制度安排到模式设计都以积极姿态承担重要责任。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主席阐述了“一带一路”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战略意义,赢得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和反馈。中国倡导的合作模式瞄准亚洲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往来的硬件障碍,以金融合作为杠杆,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开放合作新模式,为亚洲打造新未来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
加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显著现实意义,将为亚洲未来数十年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在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明显阻碍经济发展,亚洲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高达每年8000亿美元。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设,是对原有融资渠道的有效补充,将利用亚洲乃至全球其他经济体的流动性推动亚洲经济基础升级。“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沿线经济体,产生多赢效果。有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促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产能和技术引进来、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在一个宏大架构中更加科学地配置资源,带动亚洲及沿线其他国家经济增长。
【关键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一带一路” 机遇 挑战
一、亚投行成立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危机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水岭,对全球经济格局有重大影响。危机发生后,虽然世界经济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原有的经济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挑战。美国借用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推动量化宽松政策,大印钞票,经济呈现出低开高走世态。拖累于欧债危机,目前欧洲区经济依旧处于疲软状态。日本大力推行的“安倍经济学”,在早期对经济的提振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期推动乏力。与发达经济体表现形势截然相反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但是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国内经济结构亟待改革,外资流出速度加快等严峻问题。新形势新局面下,世界关注的焦点都不由地移向了中国,如何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中取得突破,谋求创新,从而有效地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经济体都密切关注的问题。
(2)国际多边金融组织改革步履维艰。目前的金融秩序依旧沿袭着二战后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一些重要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和区域性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一直牢牢地掌控在西方经济体的手中。而如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组织在最初设立时遵循的依照经济体量来分配投票权的规则却没有跟上时代要求。中国现在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在IMF中的投票权却仅为3.7%,远低于美国的17%,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也远远不足。而在亚开行中,美国和日本各占总股本的15.6%,日美同盟也一直控制着亚开行行长职位,从成立至今行长一直由日本公民担任。发达国家过高的投票权使得亚开行成了维护其自身国际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与促进亚洲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目标渐行渐远。在这种“无力政权,只能另起炉灶”的情况下,成立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国际性多边金融组织也成了新兴经济体的共识。
(3)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改善。虽然最近几年亚洲地区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是其暴露出来的经济结构失调问题同样令人堪忧。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要求下,扩大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亚洲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亚洲地区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将达到7300亿美元,而世界银行更是估计高达8000亿美元。
2、国内方面
(1)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产业升级刻不容缓。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经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逐渐消失。而且,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2014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当前国内在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其中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煤炭等产业领域其产能利用率不到80%,存在严重产能过剩现象。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连续攀升,外贸需求更是一蹶不振。在多重不利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如果能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形式,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输出,并实现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不仅能释放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还能有效地提高中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
(2)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实力优势。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正是通过“铁公机”的大量修建,既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又在短期内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国已经在公路、铁路、水利、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相关的装备制造业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实力优势。如果能够将这些经验技术输出到亚洲其他地区,在这片肥沃的市场领域不断开疆扩土,必定能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
二、亚投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带一路”贯穿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地区,是世界上最长的经济合作带,如果能在丝路基金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国际性融资平台,必能明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提供最为有力的金融支撑。另外,“一带一路”又能推动国内的部分传统行业过剩产能的转移,为中国企业争夺海外市场,获取投资回报,乃至间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2)提升中国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亚投行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关于亚洲发展建设的补充,其在区域金融中的作用会得到逐步提升。根据各国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金是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的20%,中国作为发起方,将在资本认缴初期提供500亿美元,在投票权中占据主导地位。亚投行可以为中国提供施展影响力的舞台,推动中国与多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提升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和金融地位。
2、挑战
(1)亚投行的组建和运营经验不足。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发起者,并没有组建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丰富经验,在股权份额、投票权分配以及决策机制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研究现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又避免陷入它们现今所处的官僚化困境中,所以仍需要各创始成员国之间相互蹉商和反复博弈。同时,结合地缘政治利益,满足不同创始成员国的利益诉求都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此外,在亚投行的实际运营中,面对跨国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何应对潜在投资风险,直面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指导和规划设计。
(2)亚投行还将面临来自其他国际金融组织的激烈竞争。自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的金融秩序,如今突然蹦出来一个由新兴经济体主导的金融机构,自然会遭到那些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和压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作为老牌多边金融组织,在信用评级和组织运营上都已相对成熟。为了牢牢把握住国际金融的话语权,这些发达国家主导的金融机构必定会对亚投行构成巨大竞争。
(3)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各产业的增长速度不一,尤其是中国的金融业并没有跟上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内的金融和银行人才还无法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相抗衡,离亚投行所要求的那种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还相去甚远。
(4)潜在的投资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周期长,投资回收漫长,投资风险比较高,尤其是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环境陌生,信息了解不够全面,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大部分亚洲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南亚,国家信用评级比较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也比较低,投资项目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这些区域内政治动荡,军事局势不稳,甚至存在着领土争议,这都会引发政治、军事、安全等非经济因素所致的投资风险。再加上近些年“中国”盛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存在隐忧,这对推动亚投行的投资活动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1、认真借鉴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运营管理都相对比较成熟。亚投行应该在确定自身职能和宗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前提下,汲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实际解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尤其是国际金融机构在投资项目管理和建设项目后期评价反馈机制上的成功经验,亚投行要积极吸收、改造、创新,使之成为一套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完整体制。
2、协调好与域内域外组织和国家的关系
中国和亚洲区域内很多国家的文化、价值观都存在一定差异,在推进亚投行的运营过程中,要加强与这些国家的沟通与交流,,要细心倾听中小国家的诉求,对于它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要予以采纳。毫无疑问,亚投行的构建对于域外国家和组织构成了压力,尤其是美国、日本等,亚投行要淡化争夺亚洲地区金融主导权的形象,积极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请教学习,共同致力于亚洲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只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亚投行这样复杂庞大的多边机构高效运转和平稳运营。亚洲开发银行自从建立开始,就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以高标准、严要求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求保证组织内部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亚投行应该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准备,面向全球招贤纳士,当然最佳的情况就是能够通过本土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来实现亚投行的强大生命力。
4、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资金多元化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脱离不了私人部门的参与。亚投行如果仅仅依赖于各成员国的初始资本注入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只有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引进更多资金渠道,利用金融杠杆才能扩充亚投行的可利用金融资源。亚投行可以积极探讨公私合营的投资模式,盘活金融资源,真正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孙兴杰: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0).
[2] 李娜:亚投行:人民币“走出去”的新平台[J].国际融资,2015(5).
亚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世界人口的59%。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近代因为遭受列强侵略掠夺而长期陷于落后衰弱之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亚洲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变了东西方经济力量的对比。亚洲国家的GDP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15% 提高到23.8%。
据美国亚洲协会预计,二三十年之后,全球最大的四个经济体将有三个在亚洲,即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而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容凯尔则认为: “当今所谓的亚洲经济奇迹,其实就是一个有关中国的故事”,“因为中国贡献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在内)一半以上的经济增长”。
自从19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增加了10倍,贸易总量增加了68倍,外汇储备增加了900多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名次从第30位增加到仅次于美、德两国的第三位。中国GDP从1980年的3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0000亿美元,只不过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五六年来又翻了一番。
亚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受惠者。2005年,中国对亚洲各国贸易额高达808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美贸易的3.8倍,占中国贸易总量的57%。过去5年,中国进口了2.2万亿美元的外国商品,其中64%来自亚洲。
2001年中国参加WTO之后,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547.6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303.7亿美元。
2000-2005年,中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累计达到2350亿美元。去年中国对亚洲整体贸易逆差继续扩大,使亚洲国家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近年来中印双边贸易额迅速发展,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已达到2074亿美元,等于两国建交时的200余倍。中国入世使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每年增加约21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一个百分点。正如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所说的,“中国已成为亚洲经济中能量巨大的引擎”。
中国在亚洲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见的。在去年于菲律宾召开第二届东亚峰会上,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宣称,“ 我们(亚洲国家)很高兴有中国做我们的大哥”。
中国已经明确表示,无论是东盟国家10+1,10+3也好,或者致力于未来构建“东亚共同体”也好,中国都主张由东盟承担牵头的任务。惟有不想当头的大国,才能使小国安心与放心。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二战后,欧洲国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欧洲各国越来越希望在政治、经济上联合起来,以达到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目的。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洲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关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也引起很多关注。欧元的成功和美元化的发展、以及1999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各国意识到进一步深层次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亚洲货币一体化已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要素流动性的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能够在各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亚洲各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目前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
(二)政治、政策一致性分析
货币联盟各国的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但各国不同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状况可能导致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从而使各成员国之间难以维持其固定汇率。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有通胀率、失业率、赤字占GDP比率和国债占GDP比率等。1996年底,欧盟各国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些指标上,丝毫不比欧盟国家逊色,表明东亚各国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三、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展望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亚洲货币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许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妨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种种障碍才能得以消除,到那时才能真正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目前从亚洲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可以分如下三步来建设。
(一)建立一个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和区域危机解救机构
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金融监督的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而且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产生预警。这种地区性的金融监督机制与成员国国内监督机制不同,它不具备管理职能,主要作用是及时准确地分析信息,防治金融风险。然后,必须建立危机解救机构,使得万一金融危机发生,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转的安全。
(二)建立起稳定的亚洲汇率协调机制和亚洲地区贸易结算体系
亚洲目前状况来看,单一货币区在短期内也很难成为现实。因此对于亚洲汇率制度的选择只能是钉住货币篮子制度:采取从独立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向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过渡,再走向次区域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在次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确立后,应逐步建立次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然后,才能构建亚洲地区统一的汇率机制。
(三)通过各次区域的扩展融合,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货币区的范围或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优货币区。因此,在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在次区域进行局部的货币一体化尝试.就目前的情况看,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东盟(ASEAN),由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等。因此,亚洲区域的货币合作应分步走,先在亚洲建立几个次区域货币合作区,依据各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合作意愿,在比较发达的次区域范围内先发行平行货币,等其他区域条件成熟时依次跟进。
参考文献:
[1]何美贤.对亚洲货币一体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经济金融观察.2006(7).
[2]周泓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预言与现实.中国企业年报.2010(1).
[3]闫屹,李明源.论当前货币一体化的趋势-兼论东盟货币一体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2).
[4]俞国平,王聪.货币一体化组织特征、内涵与最新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南方金融.2009(8).
[5]孙岩.货币一体化理论综述.黑龙江金融.2010.
亚投行拥有1000亿美元的法定资本,将成为继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之后,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开发银行之一。从补充现有的亚洲发展资金池到挑战国际金融秩序,从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到转移中国的过剩产能,从分化美国的盟友关系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亚投行带来的惊喜将层出不穷。
亚投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能过剩”和“外汇资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成立亚投行加紧对亚洲、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发挥互联互通伙伴对话会等机制平台作用,建设富有生机活力的多条经济走廊,把积累的外汇储备投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通过资本输出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离不开世界,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扩大全球总体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深化亚洲国家经济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繁荣,打造命运共同体。
亚投行:人民币国际化新战线
人民币面对美元的压制,很难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亚投行的建立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道路,使人民币成为亚洲的关键货币进而国际化。道路虽然曲折,但更有实效。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在中国经济增长点拓展至全球空间后,将为遍布全球的基础项目建设提供融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在带动中国出口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亚投行业务开展后,中国可以以亚投行信贷为先导,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促进直接对外投资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包括发行区域内人民币债券等方式,为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配套融资工具。在增加结算、投资基础上,促使区域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带动人民币资本在亚洲的流动,促进各国金融市场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发展,提高人民币的认可度,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使用。
亚投行:国际金融新秩序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经济转型; 收入分配;产业结构
一、引言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2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据此,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38354元,截止201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这就意味着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本国国内矛盾的高发期,一旦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就可能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
一般来讲,工业化进程早于亚洲经济体的拉美国家被视作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巴西和墨西哥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随后逐步下降并停滞。在过去30年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停滞在美国人均收入的30%左右的水平;另外,一些亚洲经济体经过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例如,泰国的人均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20%,却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基于如此形势,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2050:实现亚洲的世纪》中对亚洲国家继续保持高速度经济增长的前景表示出堪忧,指出一些国家必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外,该报告还预测了如果亚洲经济体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果,到2050年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达到51%;而一旦亚洲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则这一比例仅为32%(ABD,2011)。与拉丁美洲国家不同的是,“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却成功的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门槛,继续保持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和韩国的人均收入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20%后,仍然保持的经济的稳健增长,台湾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又分别在1987年和1991年达到了美国人均收入的40%,成功跨越。因此,“亚洲四小龙”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经验。
二、我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
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将采取何种措施跨越这个陷阱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经济风险必然是导致一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再适应当今的发展要求。分析中国经济现状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严重不足
2008年的金融危机触发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暴露出来了中国经济内需不足这一隐性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首先,社会总需求由投资、消费和出口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结构分配上却很不平衡。2001至2010年,我国投资率从36.5%升到48.6%,消费率则从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5.3%降到33.8%,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投资拉动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投资过度则会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国内消费率的持续低迷,则表明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得到全民共享,而消费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也存在着隐患(图1)。首先,2011年我国第二产业GDP贡献率为51.6%,但是由于我国企业集中于加工组装,处于利润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实现的利润也是大部分被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抽走。其次,我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仅为43.7%,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而第三产业在于吸引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我国最近一直在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仍存在问题。最后,农业的贡献率低,农业地位低,粮食安全问题隐患重重。
(二)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增长模式转型困难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吸引外资,成就了我国经济连续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大大提高。相反的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如越南等,凭借着更加低廉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对我国的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巨大。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电力、钢铁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另外据统计,2000―2005年,我国GDP实际增长48.8%,能源消耗总量增长51.3%。2006―2010年, GDP实际增长56%,能源消耗总量增长33%。由此看出,依靠高消耗发展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改革。
(三)经济发展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 清迈协议 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推动着全球经济向前发展,然而也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把经济全球化弊端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如果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化进程中不稳定的扰动因素的话,那么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警醒到全球化的发展使东亚地区过度依赖于欧美经济的危险性,欧美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东亚意识到以前的“失衡中换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东亚地区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欧美经济的过度依赖,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高储蓄率留在区域内,促使东亚地区经济的内部循环发展。因此,东亚地区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尤其是中国,需要扩大内需,提高国民消费水平。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摆脱困境,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后危机时代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这已经是个不争的客观事实。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跨国界流动推动着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发展,然而资本的跨境频繁流动也传导着风险,国际资金的全球流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泰国等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泰铢危机造成资本恐慌进而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陷入金融危机,曾创造了“亚洲奇迹”的这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全球化带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然而相应的监管却没有全球化,各国的监管无以应对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复杂情况。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国家尽管在虚拟经济上没有收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本次金融危机导致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需求的大幅下降,2009年初亚洲出口同比下降40%,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见下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其中中美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化失衡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有限,利用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发展形成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且复苏缓慢,而中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不健康增长方式问题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由此可见,面对全球化慢慢改变节奏的过程中,东亚金融合作显得紧迫。
三、东亚金融合作分析
1.东亚金融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金融危机中,一直试行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东亚国家,由于欧美市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东亚各国开始审视当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东亚金融合作,包括亚洲债券市场、共同储备基金,将加强东亚资金的区域内部循环,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东亚储蓄资金通过本地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增大本地金融市场规模,提高资本流动性、增加投资和发行的良性循环,这将推动东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后危机时代的重要环节,中国、日本、韩国的经济转型更多需要的是提高私人消费水平,扩大内部需求,稳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而投资水平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应把重点放在扩大投资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上。
(2)有助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安全
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有效流动、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国际短期资金的投机性流动对不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新兴国家也造成了经济的冲击,甚至经济的衰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汇率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东亚金融合作现状
(1)清迈协议及共同外汇储备库
2000年“10+3”东亚地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通过了“清迈协议”,旨在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安排,维护地区货币的稳定性,这被认为是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正式机制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将东盟的货币互换扩到东盟所有成员国;东盟、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建立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网络;充分利用“10+3”框架保持和资本市场上相关资本流动数据互相交流;同时建立东亚金融经济联络人员网络以促进地区金融监督。在2009年底,清迈协议多边化-东亚共同外汇储备正式建立,总规模1200亿美元,其核心目的即解决区域内短期资本流动性问题,对现存的国际融资和援助资金安排加以补充。在1200亿中,中日韩三国占了8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的份额,这是亚洲货币基金建立的第一步。
(2)亚洲债券基金
东亚地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又使该地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条件使东亚地区有较高的资本可供投资,但这些资本并没有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所用,而是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国的债券市场。然而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度依赖外资和银行间接融资,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市场是健全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2003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上总额为10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宣布建立,2005年,又推出了总额为20亿的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这由泛亚债券指数基金和八个单一市场指数基金组成。泛亚基金旨在创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本币债券指数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可投资于亚洲的成熟金融市场。
四、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难题和可行性分析
尽管有欧盟作为区域合作的榜样,但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一体化程度远低于欧元区各成员国,欧元区出现的债务危机也显现了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一定时期,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单一货币区暂时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东亚地区要继续改革金融体制,推动金融合作,最重要的是稳定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追求知识创新、扩大区域内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使东亚各国经济步入健康稳定的轨道。
1.东亚金融合作面对的困难
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来看,一体化的实现需要领导核心的推动,在欧洲有德国和法国两国推动,在美洲有美国和加拿大作为领导核心。而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本文认为能成为领导核心国并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两个大国是中国和日本,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仍然存在一定隔阂,难以合作推动从而发挥领导作用,这正是东亚合作的领导核心问题。
2.东亚合作的现实路径选择
(1)建立亚洲货币基金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成员意识到,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国际游资投机行为会造成汇率波动,因此共同建立区域信息沟通和监测机制是防止危机再度爆发的有效措施。
首先,在宏观经济领域加强阶段型监控和推动。第一阶段包括引入信息分享制度以促进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透明度;第二阶段包括撰写监控报告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汇率政策协调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动;第三阶段,在本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实施区域汇率安排,保证区域汇率稳定,甚至未来推动单一货币实施。
其次,在宏观经济协调时,东亚各成员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也要同时进行。第一阶段,各成员要按照亚洲货币基金提供的共同指标模板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改制和救助;第二阶段,在各成员可承受压力下,推动成员国内的所有银行达到监管要求;第三阶段,对区域内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协调,努力推动成员国金融体系自由化,以确保区域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区的建立。
(2)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较高的储蓄资本为区内经济发展所用,因此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当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丰富且劳动力红利仍然存在,是未来世界经济中高增长的可投资标的。东亚地区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储蓄率,中国的总储蓄率达到50%以上,其他东亚国家的储蓄率也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最主要是东亚地区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储蓄一直流向美国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再以高成本短期流动性强的热钱流向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旨在促进东亚储蓄和外汇储备在区域内循环,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发展。
(3)推动东亚地区股票市场合作
关于东亚金融合作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研究“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对于东亚股票市场合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在于之前东亚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货币互换、债券市场等初级阶段的合作,股票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开放风险较大、基础建设薄弱、监管水平发展不一致,容易造成经济动荡的市场。然而,随着目前局势的变化,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支持,股票市场作为世界上广泛运用的直接融资渠道,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改变其过度依赖银行短期信贷的单一融资方式,而且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方式。
五、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应基于目前的合作,即清迈协议的多边化、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和亚洲债券基金,促进东亚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将高储蓄和外汇储备有效地被本地区利用。区域汇率的稳定可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于亚洲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本文认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完善东亚资本市场、确保区域资金在区域内有效利用,不再只将巨额外汇储备流向欧美资本市场,这对亚洲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莜原兴.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之路.国际经济评论,2009(3)
[2]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4)
[3]屠年松,朱雁春.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再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9)
[4]李晓.“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学术月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