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4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优越性;有效性

过敏性紫癜属于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以皮肤、胃肠道、肾脏等受累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紫癜性I炎是继发于或伴发于过敏性紫癜最为常见的肾脏损伤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蛋白尿、皮肤紫癜、血尿及浮肿等,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部分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1]。常规西医治疗尽管有一定疗效,但并不理想,而且存在一定毒副作用。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完善,我院针对接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不错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纳入研究时间2012年5月~2015年5月。纳入研究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入院后均确诊符合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2],有不同程度尿蛋白或血尿、皮肤紫癜等表现。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7.5±2.4)岁;病理分型Ⅱa 4例、Ⅱb 7例、Ⅲa 9例、Ⅲb 11例、Ⅳa 4例、Ⅳb 5例。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7±2.2)岁;病理分型Ⅱa 5例、Ⅱb 8例、Ⅲa 8例、Ⅲb 11例、Ⅳa 4例、Ⅳb 4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治疗,2 mg/(kg・d)强的松片服用4 w后减量,隔日顿服2 mg/(kg・d)4 w后,继续减量,维持隔日0.5 mg/(kg・d)治疗,根据患儿情况治疗4~6个月;1 mg/(kg・d)雷公藤多苷片,3次/d口服,最大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效果、住院时间、随访1年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并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3] 本研究疗效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评价: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尿检连续3次均正常,无蛋白尿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尿检连续3次依旧有少许红细胞,蛋白尿定性检查≤(+)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

2.2组间住院时间、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1.86±3.01)d,对照组则为(16.22±4.39)d,研究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

2.3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4.55±2.11 g/L、1.87±0.54 g/L,对照组则依次为4.51±2.05 g/L、2.81±1.38 g/L,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患儿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属于过敏性紫癜比较常见的肾脏并发症,以关节肿痛、皮肤紫癜、腹痛等为主要表现,同时有血尿或蛋白尿等。本病发生可能和血管自身免疫损伤有关,基本病变在于系膜细胞增生伴或不伴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等,一旦累及肾脏后,极易出现血尿与蛋白尿,甚至伴有胆固醇升高与水肿等。中西医结合在近几年逐渐广泛应用起来,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法在本病中的效果,我院实施了研究。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8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随访复发率及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与单纯西医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复发,并更好地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优越性与有效性更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范崇信.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9(11):902-904.

[2]龚宝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57-1558.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内分泌疾病在我国属于较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包括范围较为广泛,如肥胖症、糖尿病、血脂障碍、甲状腺炎、代谢综合征、骨质酥松症等,在成年人群当中发病率高达5%,且在逐年不断增加。当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防治,但是西医治疗具有诸如容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服药剂量相对较大等特点,且中医起效慢、治疗周期长,因此本文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1中西医结合进行甲状腺疾病的防治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放射性、药物治疗及甲状腺切除手术来进行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防治,其中,放射性治疗尽管效果彻底,却会降低永久性甲状腺功能;药物治疗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切除手术针对性较强,在一定的适应症下进行,且甲亢复发率和甲低发生率很高。根据相关文献,抗甲状腺药物及草药的合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为痰湿、气滞血瘀炎症所导致的“痰核”。林兰[1]等学者分别以理气化痰、清热解毒和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原则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辩证治疗。并分别利用制半夏、杏仁、海藻、姜黄、葛根、浙贝、夏枯草、米仁、昆布、茯苓、山慈菇和牡蛎等,及莪术、川芎、柴胡、青皮、当归、郁金、赤白芍、三棱、八月扎等为药物,根据患者个体的病情进行药物使用,治疗周期为2个月,并服用10-20mg的甲状腺片。治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的软坚散结作用比较显著,甲状腺片(即西医治疗措施)能够对甲状腺过程起到反馈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结节现象。当对患者提供2个疗程治疗之后,患者结节显著减小,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法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显著。2中西医结合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诱发因素很多,防治要强调综合性,以患者的病症、体质、性格乃至环境、气候为依据,选用不同药物配方和治疗方法。林兰教授等人认为[2],糖尿病患者在病症(血糖高)发生初期是由机体内燥热旺盛所致,因此,防治的首要工作便是综合中西医方法,诸如中药调节、服用化学合成西药、饮食调控、胰岛素诸如及运动队等;在血糖降至标准程度并呈现平稳态势后,将预防和延缓病情作为重点任务。根据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应从八纲、气血、四诊及脏腑等理论辩证、客观的进行调控,同时结合微观检测手段来监控病情演变规律。中医的降糖作用持久、改善症状作用明显,西医起效快、降糖效果明显,两种方法合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加快病情好转。

篇5

摘要:目的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4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具有综合治疗的特点,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疗程,达到相互弥补不足,提高疗效。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可缩短病程,减少饼发症,经济实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4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喘弊型组22例,非喘弊组19例;2个月~1岁23例,占56%,2~3岁11例,占26.8%,>4岁6例,占14.6%(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男27例,女14例,男女之比约为2:1;两肺或一侧肺有模糊小斑片状阴影32例,占78%,肺纹理增多9例,占21.9%。血常规:白细胞>10×109/L 24例,占58.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2.1.1 喘弊型组,以呼气明显延长,两种可闻及哮鸣音,缺氧明显,服用止咳平喘之剂。方剂组成:麻黄3g,五味子10g,细辛1.5g,半夏10g,黄芩10g,野10g,甘草3g。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15g:喘重加地龙6g,蝉蜕3g,痰多加橘红3g;病毒性肺炎加板蓝根15g,鱼腥草15g。

2.1.2 非喘弊组服用清热解毒之剂。方剂组成:金银花10g,鱼腥草15g,大青叶10g,黄芩10g,杏仁10g,橘红3g,青黛3g,甘草3g。加减:热甚加生石膏15g,口干加沙参10g,麦门冬6g,芦根15g。本组病例均按年龄分组:1岁每日1/4剂,分服;2岁,每日1/3剂;2岁每日1/2剂;5~8岁每日1剂;>9岁每日1.5剂。年龄较小者可加糖服用。

2.2西药治疗 肌注青霉素、链霉素、静注红霉素,心衰者加毒毛旋花子甙K,部分病人加用氢化可的松、吸氧、冬眠合剂。

3 疗效判断与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和合体征在7日消失,肺部X光线检查炎症明显吸收,27例;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在10日内基本消失,肺部X线炎症亦见消失退,10例;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10日以上仍不消失者,3例。

4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