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范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4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优越性;有效性

过敏性紫癜属于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以皮肤、胃肠道、肾脏等受累为主要表现。过敏性紫癜性I炎是继发于或伴发于过敏性紫癜最为常见的肾脏损伤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蛋白尿、皮肤紫癜、血尿及浮肿等,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部分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1]。常规西医治疗尽管有一定疗效,但并不理想,而且存在一定毒副作用。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完善,我院针对接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不错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对象80例,全部为我院接诊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纳入研究时间2012年5月~2015年5月。纳入研究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入院后均确诊符合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2],有不同程度尿蛋白或血尿、皮肤紫癜等表现。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7.5±2.4)岁;病理分型Ⅱa 4例、Ⅱb 7例、Ⅲa 9例、Ⅲb 11例、Ⅳa 4例、Ⅳb 5例。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7±2.2)岁;病理分型Ⅱa 5例、Ⅱb 8例、Ⅲa 8例、Ⅲb 11例、Ⅳa 4例、Ⅳb 4例。在前述一般资料上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治疗,2 mg/(kg・d)强的松片服用4 w后减量,隔日顿服2 mg/(kg・d)4 w后,继续减量,维持隔日0.5 mg/(kg・d)治疗,根据患儿情况治疗4~6个月;1 mg/(kg・d)雷公藤多苷片,3次/d口服,最大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效果、住院时间、随访1年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并对比分析。

1.4 评价标准[3] 本研究疗效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评价: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尿检连续3次均正常,无蛋白尿为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尿检连续3次依旧有少许红细胞,蛋白尿定性检查≤(+)为有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x±s)表示,予以t检验,以P

2结果

2.1组间临床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

2.2组间住院时间、随访1年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1.86±3.01)d,对照组则为(16.22±4.39)d,研究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

2.3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4.55±2.11 g/L、1.87±0.54 g/L,对照组则依次为4.51±2.05 g/L、2.81±1.38 g/L,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患儿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属于过敏性紫癜比较常见的肾脏并发症,以关节肿痛、皮肤紫癜、腹痛等为主要表现,同时有血尿或蛋白尿等。本病发生可能和血管自身免疫损伤有关,基本病变在于系膜细胞增生伴或不伴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等,一旦累及肾脏后,极易出现血尿与蛋白尿,甚至伴有胆固醇升高与水肿等。中西医结合在近几年逐渐广泛应用起来,为了进一步探讨该法在本病中的效果,我院实施了研究。本次研究针对接诊的8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进行对照研究,随机分组,对照组以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中医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随访复发率及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与单纯西医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复发,并更好地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优越性与有效性更高,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范崇信.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9(11):902-904.

[2]龚宝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57-1558.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内分泌疾病在我国属于较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包括范围较为广泛,如肥胖症、糖尿病、血脂障碍、甲状腺炎、代谢综合征、骨质酥松症等,在成年人群当中发病率高达5%,且在逐年不断增加。当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法进行防治,但是西医治疗具有诸如容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服药剂量相对较大等特点,且中医起效慢、治疗周期长,因此本文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分析对象。1中西医结合进行甲状腺疾病的防治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放射性、药物治疗及甲状腺切除手术来进行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防治,其中,放射性治疗尽管效果彻底,却会降低永久性甲状腺功能;药物治疗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切除手术针对性较强,在一定的适应症下进行,且甲亢复发率和甲低发生率很高。根据相关文献,抗甲状腺药物及草药的合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为痰湿、气滞血瘀炎症所导致的“痰核”。林兰[1]等学者分别以理气化痰、清热解毒和软坚散结、活血化瘀原则对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辩证治疗。并分别利用制半夏、杏仁、海藻、姜黄、葛根、浙贝、夏枯草、米仁、昆布、茯苓、山慈菇和牡蛎等,及莪术、川芎、柴胡、青皮、当归、郁金、赤白芍、三棱、八月扎等为药物,根据患者个体的病情进行药物使用,治疗周期为2个月,并服用10-20mg的甲状腺片。治疗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的软坚散结作用比较显著,甲状腺片(即西医治疗措施)能够对甲状腺过程起到反馈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结节现象。当对患者提供2个疗程治疗之后,患者结节显著减小,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法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显著。2中西医结合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诱发因素很多,防治要强调综合性,以患者的病症、体质、性格乃至环境、气候为依据,选用不同药物配方和治疗方法。林兰教授等人认为[2],糖尿病患者在病症(血糖高)发生初期是由机体内燥热旺盛所致,因此,防治的首要工作便是综合中西医方法,诸如中药调节、服用化学合成西药、饮食调控、胰岛素诸如及运动队等;在血糖降至标准程度并呈现平稳态势后,将预防和延缓病情作为重点任务。根据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应从八纲、气血、四诊及脏腑等理论辩证、客观的进行调控,同时结合微观检测手段来监控病情演变规律。中医的降糖作用持久、改善症状作用明显,西医起效快、降糖效果明显,两种方法合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加快病情好转。

篇5

摘要:目的 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4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具有综合治疗的特点,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疗程,达到相互弥补不足,提高疗效。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可缩短病程,减少饼发症,经济实用。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41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喘弊型组22例,非喘弊组19例;2个月~1岁23例,占56%,2~3岁11例,占26.8%,>4岁6例,占14.6%(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男27例,女14例,男女之比约为2:1;两肺或一侧肺有模糊小斑片状阴影32例,占78%,肺纹理增多9例,占21.9%。血常规:白细胞>10×109/L 24例,占58.5%,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2.1.1 喘弊型组,以呼气明显延长,两种可闻及哮鸣音,缺氧明显,服用止咳平喘之剂。方剂组成:麻黄3g,五味子10g,细辛1.5g,半夏10g,黄芩10g,野10g,甘草3g。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15g:喘重加地龙6g,蝉蜕3g,痰多加橘红3g;病毒性肺炎加板蓝根15g,鱼腥草15g。

2.1.2 非喘弊组服用清热解毒之剂。方剂组成:金银花10g,鱼腥草15g,大青叶10g,黄芩10g,杏仁10g,橘红3g,青黛3g,甘草3g。加减:热甚加生石膏15g,口干加沙参10g,麦门冬6g,芦根15g。本组病例均按年龄分组:1岁每日1/4剂,分服;2岁,每日1/3剂;2岁每日1/2剂;5~8岁每日1剂;>9岁每日1.5剂。年龄较小者可加糖服用。

2.2西药治疗 肌注青霉素、链霉素、静注红霉素,心衰者加毒毛旋花子甙K,部分病人加用氢化可的松、吸氧、冬眠合剂。

3 疗效判断与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和合体征在7日消失,肺部X光线检查炎症明显吸收,27例;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在10日内基本消失,肺部X线炎症亦见消失退,10例;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10日以上仍不消失者,3例。

4 讨论

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创伤骨折;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伤骨折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创伤骨折患者多数伴有软组织损伤,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好,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创伤骨折中使用较多,并取得了理想效果[1]。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对2012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的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为49~84岁,平均年龄为(59.3±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为(3.5±2.4)个月。对照组有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为40~66岁,平均年龄为(56.7±0.8)岁;病程1.2~6.5月,平均病程为(4.2±3.1)个月。研究中,两组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权,实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的情况对骨折创面进行常规消毒、清理等,并对坏死的组织、肌肉等进行切除,而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则进行内固定手术,内固定材料根据患者的情况等进行选择。实验组则联合中医治疗,方药如下:桃仁10g,红花8g,川芎8g,金银花20g,没药10g,大青叶15g,蒲公英30g,赤芍10g,丹皮15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三七10g,血竭6g。每天1剂,连续使用15d,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地增减药物剂量,并根据患者不同恢复时期调整药物种类[2]。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检验,P

2 结 果

研究中,实验组95%的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

3 讨 论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诱因较多,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疼痛、活动不便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医学界对于创伤骨折治疗方法较多,且多以西医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患者治疗时多需要进行手术,且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治愈后容易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创伤骨折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采用这种方法治疗,能够有效地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点,弥补西医的不足,控制患者骨折部位的炎症。同时,这种治疗方法还能够促进伤口肉芽生长,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对创伤骨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能够从辨证施治角度内外用药,能够促进患者创伤骨折早日痊愈,并且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组织重新修复。但是,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该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用药初期,使用中药时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为主,运动时尽可能让其从局部肌肉运动开始。当患者创面愈合后,患者骨位已正,但是患者骨折并没有坚实,并且还存在少许瘀血,患者创面愈合后应该夹紧夹板,并且加强患者相邻关节锻炼。尤其是对于手指骨折患者而言,应该加强患者骨折锻炼,促进患者创面愈合,并且促进患者创面血液循环,防止患者创面粘连等。治疗后期,中医主要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药物能够直达病灶,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创伤骨折处的肌肉萎缩等,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骨折处愈合。临床上,在创伤骨折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研究中,实验组95%的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

综上所述,创伤骨折发病率较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汪吉古,彭昊,李章华,等.鹿瓜多肽注射液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2):196.

篇7

关键词儿科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如果治疗不当,将会危害小儿健康[1]。我院在近几年的实践中,通过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2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160例,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1.7±057岁;病程1~7天,平均26±12天。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过多、呈现黄绿色或者黄色,食欲不振等。部分患儿出现了轻度脱水、呕吐、精神状态差等情况。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7例,女33例;3个月~1岁(含)患儿49例,1~3岁(含)22例,3岁以上9例,平均16±053岁。病程1~7天,平均25±12天。70例患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脱水情况,12例患儿有发热症状。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3个月~1岁(含)患儿47例,1~3岁(含)23例,3岁以上患儿10例,平均17±066岁。病程1~7天,平均26±13天。72例患儿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脱水情况,11例患儿有发热症状。两组患儿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严格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诊断与治疗,并及时口服补液盐(ORS)或糖盐水,标准为20~50ml/k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中药组成:藿香6~9g,煨葛根9~15g,茯苓6~12g,苍术6~12g,焦山楂6~9g,防风3~5g,白术6~9g,厚朴3~6g,木香3~6g。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加减运用黄连、黄苓、车前子、滑石等药物。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或根据患儿情况酌增、酌减。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患儿在72小时内粪便性状正常,精神情况良好;②有效:患儿在治疗后的72小时内,粪便次数以及性状虽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明显减少,精神情况不断改善;③无效:患儿在治疗72小时后,粪便性状以及次数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P

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平均治疗天数为37±126天,显效5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平均治疗天数为54±157天,显效36例,有效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5%。两组患者治疗天数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中西医关于小儿腹泻的原因各有观点[2],西医认为病毒入侵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西医还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小儿腹泻,治疗时间较长,治疗效果较差[3]。

中医将小儿腹泻的原因与脾胃不调相结合,强调“泄泻”[4]。如经典的中医著作《景岳全书・泄泻》,就认为小儿腹泻的原因“无不由于脾胃”,指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治疗时需要“注重脾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优点,不仅缩短了治疗时间,而且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是一种值得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5):94-95.

2唐喻明.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腹泻浅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23):48.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35-03

Efficac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troke Unit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Zhang Hongzhi,Zhang Qiujuan,Bao Chunling,et al //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troke unit (IMSU) fo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p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hospital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and divided into IMSU group (n60) treated with herb,acupuncture,massage,and rehabilitation on the basis of modern stroke unit standardized treatment for 21 days,and control group (n60) treated with modern stroke unit standardized treatment for 21 days.All pts were followed up at 90 days and 180 day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Results At 27,30 and 180 day,the pts with mRS≤3 in IMSU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troke unit;integrative medicine;ischemic stroke;disability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卒中的发病率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较少,卒中单元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治疗卒中有效的四种方法之一。卒中单元是一种先进的集多种医疗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卒中医疗管理模式。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中医治疗脑卒中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与卒中单元的管理理念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密不可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构建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卒中医疗管理模式,将是我国卒中治疗发展的趋势。本研究前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以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第14天、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提高患者第21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评分)。进一步跟踪随访该群患者,客观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远期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08年3月―200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宣武医院、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急诊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治疗及随访期间试验组因失访脱落5例,实际进入统计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2岁~80岁(64.22岁±10.35岁);病程0~7 d(2.96 d±1.91 d)。对照组因失访脱落4例,实际进入统计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43岁~80岁(61.86岁±9.89岁);病程0~7 d(3.09 d±2.00 d)。两组间在脱落率、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诊断标准[1]。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

1.2.2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西医缺血性脑卒中和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血瘀证者;发病在7 d以内;性别不限,年龄40岁~80岁;NIHSS评分≥4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第1次发病或有卒中史但无严重残疾,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无溶栓指征,或虽有溶栓指征但患者和家属拒绝溶栓;自愿加入试验。

1) 为国家 “十一・五”科技支撑基金项目(No.2006BAI04A0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3 排除标准 脑肿瘤引起的卒中临床表现;近3个月内或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先天性残障患者。

1.3 方法

1.3.1 试验组

1.3.1.1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 ①建立一个独立的卒中单元病房,专一治疗脑卒中患者;②工作人员由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包括: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医师、针灸推拿医师、康复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专家等,均受过专门培训,专长于照顾卒中患者;③卒中患者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后实行单元医疗护理一体化的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互相沟通信息,有定期、系统的健康教育;④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制定有统一的临床路径和治疗规范,患者一进入卒中单元即有神经内科、针灸、推拿康复医师、护士会诊,开始病因诊断和功能评估,根据病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康复和预防方案;⑤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内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⑥建立数据库,录入患者信息和卒中相关资料。

1.3.1.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综合治疗方案 ①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②早期开始中药治疗:予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支2 mL)每次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稀释,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共3周;中药汤剂:以益气活血为大法,随症加减,每日一帖,疗程共3周。③针灸早期介入治疗,介入时间: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即介入;针灸方案:针刺穴位按神经功能残障定位;治疗疗程:每周5次,共3周。④融推拿手法、运动疗法及功能训练为一体的综合康复方案早期介入,介入时间:的训练入卒中单元后即开始;手法及运动疗法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方案:按患者肢体肌张力的高低分期治疗;治疗疗程:每周5次,共3周。⑤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卒中单元的常规治疗。⑥干预时间为3周。试验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3周出院。如因病情不能按时出院则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如在治疗3周以内,患者已经痊愈,则不必治疗满3周即可出院。90 d、180 d各随访1次。

1.3.2 对照组

1.3.2.1 西医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 包括建立一个独立的卒中单元,专一治疗脑卒中患者;工作人员由神经内科医师、康复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专家等,均受过专门培训,专长于照顾卒中患者,但无中医、针灸和推拿医师的参与;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互相沟通信息,有定期、系统的健康教育。

1.3.2.2 西医卒中单元的治疗方案 ①基础治疗同试验组。②西医康复锻炼的早期介入,介入时间:的训练入卒中单元后即开始;手法及运动疗法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方案:按患者肢体肌张力的高低分期治疗;治疗疗程:每周5次,共3周。③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卒中单元的常规治疗。④干预时间为3周。试验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3周出院。如因病情不能按时出院则转入普通病房治疗。如在治疗3周以内,患者已经痊愈,则不必治疗满3周即可出院。90 d、180 d各随访1次。

1.4 疗效评价指标 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对两组患者行mRS、BI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在治疗前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两组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BI比较 两组在治疗后BI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上升趋势,以试验组尤为显著。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试验组BI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比较(x±s)

表3 不同影响因素对治疗前后BI的作用分析

3 讨 论

3.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在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评估中的应用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观察对象的同一观察指标在不同时间或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多次测量,用于分析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有关的影响因素[3]。在临床试验、基础实验、药理学测试实验等研究中,为了观察或监测某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往往要用到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这类资料非独立性数据或不完全独立性数据,在时间、空间上有密切的关联性,有的资料可能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有的资料可能因不同空间位置的改变对测量结果而有影响。本研究项目是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评价,要对NIHSS评分、Barthel Index评分、修订的Rankin评分、中风中医症征量表评分等在病例入组前及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进行综合评估。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观察指标进行评分,这一观察指标最终结果可能与时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还有就是监测某种药物在老鼠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因此要对研究对象进行重复抽血测量某种观察指标,这类设计也属于重复测量设计方案。近年来,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中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研究日益增多。诸多文献报道对此类资料的分析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甚至t检验等不妥当的方法,而没有考虑到某指标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关联性或该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3]。误用统计方法,就会导致以下后果:①在分析时只考虑某一时点的测量值,重复进行t 检验,导致检验效能降低,假阳性的概率增大,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这样只对单独效应进行了分析,会漏掉数据蕴涵的部分信息;②直接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这在数据不满足“球形假设”时,也会增加假阳性概率;③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采用了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但是误将不等距重复测量设计的资料按等距进行处理等[4]。

因此,本试验在不同时间点对BI评分的统计分析中,采用了不等距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结果显示组别因素、时间因素与BI有高度的相关性,指标BI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时间因素变化的趋势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并且试验组的BI分值增长的趋势明显优于对照组。为进一步阐明每组资料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别和每一个时间点上组别均数的差别,这就需要进一步做不同时间点或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对多区组(大于两组)设计方案能够实现,但对于两区组的试验设计尚有难度,所以本研究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t检验,希望具体说明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组间差别。

3.2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自从1950年爱尔兰Adams率先报告了有组织的卒中服务模式之后,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入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普及和推广,对卒中单元进行大量汇总分析和系统回顾,认为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四种有效地方法之一,奠定了卒中单元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确切地位。2003年美国和欧洲的卒中指南都明确指出:卒中患者应该在卒中单元里接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世界各国都把对卒中的治疗寄希望于卒中单元,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相继构建了卒中单元,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2001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首先引入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已有十余家医院在进行卒中单元的研究。与此同时,众多学者也开始关注中西结合卒中单元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即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吴俊红等[5]自2002年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的管理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患者ADL评分、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分均高于普通病房管理,具有显示显著的优势。张凤英等[6]报道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0.83%,低于对照组的40.83%(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医学是在卒中治疗中表现出确切的临床疗效。中草药具有时效性长,作用靶点多,副反应少等优点;针灸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不少证据显示了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如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及氧代谢、缩小脑梗死体积、抑制细胞凋亡等[7]。推拿具有扩张血管,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皮层及脊髓节段的生理反射,防止肌肉萎缩等作用[8]。因此,本研究项目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在国际公认的卒中单元治疗模式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综合疗法,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规范的卒中诊疗模式。本研究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以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第14天、第21天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提高患者第21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课题协作组对入组的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

尽管卒中单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诊疗模式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卒中治疗史上进步的步伐。如何使中医特色在卒中单元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将早期针刺推拿与现代康复落到实处?如何在全国各地构建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9(1):55-56.

[3] 邱宏,金如峰,赵玲,等.用SPSS11.0实现对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62-165.

[4] 丛珊,李凡.医学研究中不等距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及在SPSS16.0中的实现[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6):649-651.

[5] 吴俊红,王长垠,殷春萍,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07-208.

[6] 张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曾宪容,李怡,刘鸣,等.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现状[J].针灸临床杂志,2004,1:44-46.

[8] 肖寒.中医药在中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72-173.

作者简介:张红智(1981―),男,医师,医学硕士,现工作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编:200437);张秋娟(通讯作者)、鲍春龄、张云云、齐瑞,工作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编:200437)。

篇9

【关键词】肠粘连;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经验方剂; 预防用药【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73-01粘连性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是临床常见、处理较麻烦的疾病之一。笔者在2001-2011年普外科临床工作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粘连性肠梗阻及不完全性肠梗阻39例,并取得满意效果,现具体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选入患者共74人,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有典型病史、症状、体征,并经临床检查及观察确诊。化脓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52例;消化道穿孔12例;其它腹部手术10例。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便秘、出现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紧张等。腹部X光透视:出现不同程度液平、肠胀气、肠袢。对照组患者

1.2 禁忌症: 绞榨性肠梗阻、肠套叠、肠道肿瘤、先天性肠道畸形、其他肠道疾病合并出血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内服基本方(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台乌药、桃仁、木香、赤芍、川厚朴、当归、大黄、甘草等。服用方法:每日1剂,煎服或经胃管灌服2-3次。组方加减: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干姜;胀气厉害者加炒莱菔子、青皮;疼痛厉害者加玄胡、川楝子;发热明显者加连翘、黄芩;腹膜炎明显者加二花、蒲公英、败酱草等。辅以芒硝、小茴外敷脐周腹部。

1.2.2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抗感染、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及应用人胎盘组织液等。出现绞榨性肠梗阻的患者宜早期实性手术治疗。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腹部透视无阳性表现,大便、饮食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仍偶有腹胀不适,出现便秘、饮食不佳等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或再次复发;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3讨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肠粘连所致的肠梗阻,效果优于单纯的现代西医方法,也优于单纯用中药治疗者。对高并发肠粘连疾患群的预防用药有明显效果,是对该病种防治方法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段。以上方法的优点在于:(1)该基本方剂具有理气、化瘀、活血、攻下、止痛等功效,有利于减轻肠梗阻症状,促进粘连消散吸收,改善梗阻程度,调节胃肠功能,有缩短病程的作用;(2)明显减少了该病种恶性发展的可能,降低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病死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3)预防用药的有效性,降低了该病种的并发和发生机率;(4)中药毒性、副作用小,作用缓慢,明显优于新斯的明等西药,具有较大的安全性;(5)中药价格低廉,减少了诊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1)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有绞榨性肠梗阻表现者宜尽早手术,以免造成肠穿孔、坏死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有肠道出血的不宜采用该中药,以免加重出血等;(2)根据病情轻重,积极加强胃肠减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支持疗法;(3)预防性用药要排除手术后有肠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肠道吻合术用药要慎重,开始用药时限要适当延长;(4)要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密切注意症状及腹部体征,视病情变化及时选择调整合理的诊疗方法;(5)规范手术操作,减少因异物残留、止血不彻底、操作不当等引起粘连多发的因素。参考文献

[1]郭达献:中西医结合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0

篇10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13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 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严重者能够致使下肢瘫痪,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较多, 治疗效果也大不相同。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按照痛症的发生机制能够划分为直接压迫、阻碍局部微循环、炎症刺激以及脱出髓核四部分。目前, 治疗或者控制以上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则是非手术治疗, 而中西医治疗则各自存在优点。因此, 作者在 2011年4 月~ 2013年4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LDH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 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 102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其中男 75 例, 女 27 例;年龄 21~65岁, 平均年龄(46.7±11.23)岁。所有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中医对照组、西医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4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中医对照组予以独活寄生汤进行治疗, 其药方中包含羌活 、独活以及秦艽各12 g, 乳香 、鸡血藤 、锁阳 、狗脊10 g, 川断、当归、延胡索各9 g和炒白术3 g , 全蝎6 g, 并在其中配以木香、补骨脂各10 g、赤芍9 g以及陈皮和甘草各6 g增加药效, 水煎并浓缩到250 ml, 2次/d, 20~25 d为1个疗程。

1. 2. 2 西医对照组患者选用7号短针头接5 ml注射器在骶裂孔进行局部麻醉, 随后在骶孔中进行穿刺, 待穿刺完成后在其中注射2%利多卡因5 ml, 与此同时在15 min后对麻醉平面进行相应的测量, 如果患者并没有出现全脊髓麻醉, 待进行回吸无出血现象后再往其中注入 100 mg 维生素B1, 200 mg维生素B6, 15 μg 维生素B12, 康宁克通-A 40 mg, 而后注射40~60 ml生理盐水, 在注射的过程中患者的腰骶部会产生不适感, 注射速度应以患者的接受程度而定, 以上方法10 d/次。

1. 2. 3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患者在进行中医治疗后的第7天进行骶管疗法治疗, 医护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 并终止中医治疗方法, 1个疗程为10 d, 一旦没有治愈则继续进行中医治疗, 待治疗后的第17天再进行骶管疗法治疗。

1. 3 治愈:腰腿疼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但腰部仍有不适或麻痹,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可恢复正常生活和一般非重体力工作, 半年内复发者;无效:腰腿疼痛未见好转,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中医对照组中治愈8例, 有效16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70.59%;西医对照组中治愈7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3.53%;治疗组中治愈11例, 有效20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1.1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中医对照组和西医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中为“痹证”、“腰痛”的范围之内, 内在原因是因为肝肾受到损伤, 长时间卧床身体较为虚弱;外在原因为患者具有湿毒, 长时间劳动形成劳损导致经络受到阻碍, 气滞血瘀。临床研究显示, 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物破裂, 就会压迫到髓核临近神经根, 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充血等无菌性炎症,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补肾调肝、活血等, 及时解决患者腰肌粘连、痉挛以及下肢疼痛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药组方为羌活、独活、乳香、鸡血藤、锁阳、川断、炒白术、狗脊、当归、延胡索、全蝎、木香、补骨脂、红花、赤芍、秦艽、陈皮、甘草, 其中, 秦艽、狗脊、延胡索可以起到补肝肾、祛风湿的作用;当归、赤芍能够活血、养血、通络;独活、木香能够通血活络、健脾益气, 甘草则可以有效调和诸药。采用针刺疗法能够缓解患者腰腿痛、骶痛等症状, 同时, 还可以起到通督脉的作用, 调节阴阳, 改善患者组织缺血缺氧与微循环功能[5]。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本研究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LDH效果显著, 特别是年轻的、病程短的 LDH 患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18%高于中医对照组的70.59%和西医对照组的73.5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疗效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更好, 因此应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大对复杂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向慧, 杨豪, 王子华,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7):577-578.

[2] 黄烈弥, 陈筱玲, 祁忠红,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83-85.

[3] 冯意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临床体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1):52-53.

[4] 洪流, 朱小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现代医药卫生, 2009(10):1475-1477.

篇11

【关键词】 胆汁返流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 疗效

笔者近4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5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87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7例,女30例;年龄23~75岁,平均46.7岁;病程1~8年;11例伴有慢性胆囊炎,并发胆结石6例。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87例患者均有胃脘部痞满胀痛、灼热感伴嗳气、恶心、嘈杂、吞酸、呕吐苦水甚至胆汁、进食后加重等症。经胃镜检查,发现胃内有胆汁潴留,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有萎缩样改变,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胆汁返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吗丁啉10 mg/次,3次/d,饭前半小时服用;硫糖铝1 g/次,4次/d,饭前1 h及睡前服用;奥美拉唑20 mg/次,3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柴胡15 g、枳壳12 g、川芎10 g、香附15 g、芍药12 g、陈皮10 g、制半夏15 g、黄芩10 g、黄连10 g、佛手12 g、炙甘草6 g。胃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者加大黄6 g(后下);纳差、便溏者加炒白术15 g、党参12 g。水煎,每日1剂,少饮频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做胃镜检查,判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确定疗效标准。痊愈:治疗4周,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胃镜检查正常。有效:治疗4周,服药期间症状明显缓解,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示胃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组织学改变轻微。无效:服药期间、停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好转。

3.2治疗结果

对照组中痊愈1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 %;治疗组中痊愈3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6 %。两组比较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

4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闭合功能失调,导致包括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使胃黏膜遭受胆汁酸的侵蚀而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目前西医多采用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范畴。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肝胆互为表里,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受约于肝。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上逆入胃,胃气上逆,胆汁随之上行。肝气犯胃、肝胃失和乃本病的病机所在。其病位在胃,治在肝胆。故治当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方用柴胡疏肝散以舒肝理气、行气止痛,半夏泻心汤以和胃止呕。方中柴胡、枳壳、川芎、香附、佛手以舒肝理气、行气宽中;黄芩、黄连以清肝利胆;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陈皮、半夏以和胃止呕。诸药合用,共收和胃降逆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枳壳可显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芍药、甘草可提高幽门括约肌的张力,控制胆汁返流[2];黄芩、黄连具有抗炎利胆的功效。中西药合用,对抑制胆汁返流、促进胃黏膜病变组织的修复具有明显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缩短疗程、提高有效率、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34

慢性胆囊炎属于胆囊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研究证实[1], 患者发病后胆囊容易受刺激导致压力过大, 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并发胆结石, 数据显示一般并发率高达75%~95%。由于慢性胆囊炎难以根治, 只能进行控制和缓解[2, 3]。为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 本院随机选取了78例患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进行研究, 患者均知情研究内容, 且自愿参与。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4例;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46.13±8.96)岁;病程2~10 d, 平均病程(4.69±2.52)d。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 女11例;年龄26~75岁, 平均年龄(46.73±9.42)岁;病程2~12 d, 平均病程(5.17±2.64)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菌消炎、解痉止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西医治疗, 具体为:取0.2 g左氧氟沙星+250 ml氯化钠注射液, 静脉滴注, 2次/d, 配合10 ml 25%硫酸镁, 2次/d, 行解痉利胆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治疗同对照组, 并在此基础上, 联合服用加味大柴胡汤治疗, 基础方药为:柴胡20 g、半夏15 g、黄芩15 g、枳实15 g、赤芍15 g、白芍20 g、茵陈30 g、金钱草20 g、鸡内金20 g、海金沙10 g、石韦15 g、威灵仙5 g和甘草10 g, 并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加减, 加水煎服, 取汁服用, 2次/d, 10剂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和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疗效评价标准: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 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 以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好转。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基本治愈15例(38.46%), 显效13例(33.33%), 有效10例(25.64%), 无效1例(2.56%), 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基本治愈10例(25.64%), 显效9例(23.08%), 有效9例(23.08%), 无效11例(28.21%), 总有效率为71.7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9, P

2. 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 观察组患者中心律失常1例, 肺炎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患者中心律失常6例, 肺炎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3, P

3 讨论

慢性胆囊炎多见湿热型, 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后无效, 其原因在于胆囊慢性病受损后变性, 胆本身的污染和刺激使之愈合很难。增生使胆囊壁变厚, 肌层使收缩功能下降, 胆汁排空障碍, 造成胆囊压力增大, 血液循环不畅, 从而使病症成为不可逆的。尤其是许多合并胆石症患者, 药物难以治愈, 只能采用手术切除来治愈[4]。

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发生在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超过70%患者都合并有胆囊结石。和急性胆囊炎比较, 慢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 不具有典型性, 右上腹隐痛、腹胀等消化不良等和胃病的表现相似, 会经常急性发作[5]。当其急性发作时, 症状与急性胆囊炎相同。目前, 西医是疾病急性发作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效果。

对于年龄偏大患者而言, 慢性胆囊炎病情的发展状况往往会比观察到的临床表现要严重。再加上老年人年老体弱, 会伴有多种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而且老年人常常会并发两种疾病以上, 更是加大了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的难度和风险, 为老年患者治疗更为复杂。患者本身血液流动速度较慢, 长时间卧床不仅会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还可能在背部产生压疮, 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炎、溃破情况。因此在中西医用药治疗期间, 也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预防基础疾病发生恶化。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加味大柴胡汤能够达到消炎、缓解疼痛的功效, 同时还能够对患者胆囊起到调理作用。柴胡能够疏肝解郁, 帮助患者调节脏器功能;茵陈色原酮属于利胆成分, 可起到加速胆汁排泄的功效, 在相关实验中, 对羟基苯乙酮对大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大鼠胆汁分泌量增加, 同时胆汁中胆红素、胆酸、固体物排出量明显增多, 对肝损伤可起到一定修复功效;鸡内金则可培元固本, 对胆囊的恢复起到巩固效果;金钱草具有消炎解毒、止血生肌、祛风止痛、清热利尿的功效, 对于胆囊炎疗效明显且可从根本上改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目的是取其两者优点, 扬长避短, 从而使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迅速缓解, 为西医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中医认为, 胆为“中精之府”, 已降下行为顺, 因此, 在治疗此病过程中, 需利用清热利湿之法, 缓解症状。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采用辨证加减治疗, 不拘于“六腑以通为用”的法则, 在基础方上加用大柴、胡汤进行治疗[6-8]。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经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44%, 明显高于采用西医治疗对照组的71.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安全可靠, 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恩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78例临床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24):96-97.

[2] 何祥飞.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7):25-26.

[3] 张小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10):1321-1322.

[4] 兰万成, 曾靖, 罗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2):310-312.

[5] 陆益民, 奚肇庆, 虞乐群, 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296-298.

[6] 关欣兰. 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治疗83例临床效果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11):2080-2081.

[7] 吴维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47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9):41, 43.

篇13

【摘要】在正常情况下,与卵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会通过输卵管到达子宫腔,然后在子宫腔慢慢发育成胎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果受精卵没有到达子宫腔,而是在母体其他地方安家落户并发育,这就成了宫外孕,医学术语又叫做异位妊娠。这种情况对孕妇是十分危险的。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在使用药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并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下,并且在患者积极配合下,定期观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采用的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是:单次给患者肌肉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甲氨蝶呤并且使患者口服米非司酮,与此同时结合中药治疗方法,让患者口服治疗宫外孕效果颇佳的中药。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的及时跟踪观察中,我们发现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有效率达90%。因此通过治疗效果观测,本文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成功率高,对身体伤害小,并且无副作用,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宫外孕;异位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甲氨蝶呤;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R71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13-02在正常情况下,与卵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会通过输卵管到达子宫腔,然后在子宫腔慢慢发育成胎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果受精卵没有到达子宫腔,而是在母体其他地方安家落户并发育,这就成了宫外孕,医学术语又叫做异位妊娠。这种情况对孕妇是十分危险的。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宫外孕的原因:①慢性输卵管炎患者;②输卵管发育不良或畸形;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④盆腔炎盆腔内有肿物者;⑤输卵管结扎后再通者;⑥有宫外孕病史者;⑦反复人流者。反复人流易引发宫外孕,人流次数越多,发生宫外孕的几率越大。宫外孕可以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择了从2010年0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来我科室治疗的104例宫外孕患者中的符合宫外孕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50例患者,并对这5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及时观测临床治疗效果。这50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35岁之间,平均年领为25岁。

1.2方法。

1.2.1适合患者。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患者经过严格筛选,她们在治疗开始前生命体征平稳,肝功能正常,自身免疫系统如红细胞、白细胞等正常,无明显腹痛,腹腔内无明显出血征兆,异位妊娠包块5.0cm,B超检查包块内无胎心搏动;血β促绒毛膜性腺激素C(H-βCG)2000IU/mL,并且没有其他严重疾病影响。

1.2.2治疗方法。采取西药治疗方案:单次给患者肌肉注射溶于生理盐水5mL中的75mg甲氨蝶呤;患者每日2次口服米非司酮,每次25mg。同时采取的中药治疗宫外孕方案:取中药材丹参、桃仁、花粉等。每日1剂给患者煎服,并且连续服用7天。我们知道,西药的作用很明显,能够显著地将胚胎杀死,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由于死亡胚胎形成了包块,而使患者无法顺利将包块排出体外。而中药的效果恰恰与西药相反,它对于杀死胚胎的效果不明显,但是能够明显地使包块散结。因此两者结合既能起到杀死胚胎的作用又能够使包块散结顺利排出体外。

1.2.3疗效判断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发现盆腔内包块消失,血β-HCG值降至正常,这是异味妊娠治愈的标准指标。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盆腔包块缩小,血β-HCG正常或接近正常,这证明了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是有效的。如果出现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盆腔包块无变化或有增大趋势,血β-HCG下降不多甚至有上升趋势,或有破裂出血等症状则说明治疗方案不可取,对患者是无效的,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3护理。在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期间,医院护士必须经常对患者病房巡视检查,主动上前询问患者的情况和身体反应,并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量和脉搏数,以及观察记录患者阴道出血量。医护人员应该耐心给患者讲解演示,并告知患者如果出现头晕胸闷、突然出现腹疼或者腹疼加剧现象时应该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由于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增加腹部压力,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包块破裂而产生出血,因此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要注意休息,不要随意下床走动,切记不要按压腹部给腹部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在治疗过程期间:

1.3.1医护人员首先要具有责任感,对病人负责,工作耐心、细致、热情。医护人员还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使患者充分了解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优点,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心中对此治疗方法的疑虑,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认真细致地做好各项观测数据的记录。

1.3.2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定时为患者检测血β-HCG值并给患者进行B超检查,及时掌握患者治疗期间的第一手治疗信息。并且根据治疗信息来检测治疗的效果。医护人员特别要注意的是,患者服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甲氨蝶呤可能会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细胞坏死以及造成明显骨髓抑制和贫血。在治疗期间,50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规定服用甲氨蝶呤,均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1.3.3在治疗期间,患者应该避免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必须禁止暴饮暴食。患者应适当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适当进食粗粮从而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发生而造成给腹部不必要的压力。患者在使用西药甲氨蝶呤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患者应当保持口腔卫生,早晚按时刷牙,并用漱口水漱口。2.治疗效果

通过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中西药结合法治疗宫外孕,5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45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0%。而且中西医结合法保守治疗宫外孕可使患者避免手术,降低由于手术而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并且副作用小。3.注意事项

大多数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3天后阴道少量出血及下腹部轻微疼痛,并且在B超检查中观测到包块稍微增大或盆腔出现少量积液,血β-HCG稍稍升高,这很可能是米非司酮的药理作用所致,因此只要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正常,血β-HCG上升不超过原来的30%,则可继续进行观察治疗。4.小结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宫外孕中使用西药的同时辅助中药煎服明显的明显提高了宫外孕的治疗率。随着B超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宫外孕保守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推广及应用。通过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可使患者避免因手术而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并且副反应小,患者的生育能力也不会下降。对于要求生育的妇女尤为适宜。但是在治疗期间患者如果临床症状无变化,盆腔包块无变化或有增大趋势,血β-HCG下降不多甚至有上升趋势,或有破裂出血等症状则需要由专家及时进行手术。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5:1151.

篇1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由皮肤及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部水肿反应,急性荨麻疹发病急,瘙痒剧烈,消退迅速,且皮疹数量较多,面积大,甚至伴有头痛、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医学,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荨麻疹患者,并确定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5月治疗的患者60例,经皮肤科诊断符合《现代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2],且确定为《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湿热郁结型急性荨麻疹。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7.4岁;病程1~7d,平均病程3.5d。将他们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两组间在性别组成、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及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成人8.8mg/次,1次/d;实验组的患者除每日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外,另加服中药复方制剂,1剂/d,分3次,饭后服用,复方组成如下:金银花、大青叶、石膏各12g,牛蒡子、苦参、丹皮、生地、黄芩、茵陈各9g,防风、荆芥穗、僵蚕、浮萍、生甘草、白鲜皮各6g,薄荷、蝉蜕各4.5g[3]。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及患者满意度。

1.3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将药物疗效标准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痊愈:瘙痒感、风团疹块完全消失,且1w以上未复发; 显效: 瘙痒感明显减轻,风团疹块消除80%以上,且没有复发迹象; 有效:瘙痒感稍微减轻,风团疹块消除80%以上;无效:瘙痒感及风团疹块并未减轻或消除,甚至有加重现象,且病情反复发作[4]。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记录并比较患者对该治疗方法的满意率,总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软件对临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双侧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根据1.3项的疗效评价标准对两组药物的疗效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实验组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根据1.3项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看出,患者对实验组疗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荨麻疹是由皮肤及粘膜的毛细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部水肿反应,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常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全身瘙痒,抓之会有大小不一的风团出现,风团可相互融合成大片或地图样皮损,呈红色浮肿片块,部分皮损上可有水疱、大疱,甚至中央有紫斑发,严重者致使伴有头痛、发热、呼吸困难、窒息等严重症状。急性荨麻疹的症状消失也较快,但病情反复,易复发,对患者的身心体都有很大危害[5]。

西医认为急性荨麻疹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其病因有很多种,如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用鱼虾过敏;蚊虫叮咬;吸入花粉等都能引起急性荨麻疹的发生,治疗时常选用枸地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但此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治愈,病情容易复发,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本文研究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并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急性荨麻疹在中医中亦称"风疹"、"隐疹",多因季节原因所致腠理不固,同时外感风邪,遏于肌表,后蕴于血分所致,风热客表,致使营卫不和,热邪郁于腠理肌理,与外不能透发,于内不能疏泄,因成为风团发于肌表,风性轻扬善变,导致病情来势迅速,消失亦较快,且病情反反复复[6]。所以中医常选用扶正驱邪的中药,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苦参、黄芩、茵陈清热燥湿;牛蒡子、薄荷、荆芥穗、蝉蜕宣散风热,透疹外出,能帮助邪气透达于外;白鲜皮、防风、僵蚕能祛风止痉;丹皮、生地用于清热凉血。众药组合成清热祛风,辛凉疏散的方剂,从根本上清血热、散风邪,达到治本的目的。

从实验结果来看,中西药结合的疗效较单纯的西药治疗更为显著,且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张晶. 中西医治疗急性荨麻疹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09:1472.

[2]谷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50例[J].河北中医,2002,04:304.

[3]莫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12例[J].新中医,2003,03:60.

[4]盖晓刚.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100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192-193.